园本管理

2024-09-27

园本管理(精选12篇)

园本管理 篇1

办好幼儿园的关键是要有成功的管理。成功的管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要求管理者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做出不同的计划, 实施不同的管理决策。现代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任何一种教育都要通过人这个中心得以落实和完成。

一、落实园本化的管理模式, 推进幼儿园管理不断改革创新

1.整体管理———坚持按照各种章程管理幼儿园的各项事宜, 目标化管理取代经验式管理。根据《教育法》《教师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 建立以目标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我们对各工作岗位情况进行科学研究, 按照工作实效, 规定工作方法, 取代经验做法。采用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 考核每个教职工的工作质量, 完善管理目标, 有效增强了全园教职工的凝聚力, 较好地保证了总体目标的实现。“量化评估考核法”便于职工自我检查、自我教育、自我调整, 这是一个包括多方面因素的评估考核体系, 体现一定的人对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的基本原则, 把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按章治园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促进了园所管理科学化。

2.行政管理———按照工作思路组建管理网络, 形成“目标合, 责任分;局部分, 整体合”的高效率管理集体。一是加强纵横联系。幼儿园的管理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系统、多要求的综合体, 只有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明确分工, 各部门才能指挥畅通、协作有力, 提高管理效能, 反馈信息迅速。我园针对中层力量薄弱的特点, 设立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保教主任、后勤主任等, 既考虑了横向管理, 又照顾了纵向管理。此外, 我园注意发挥党、团组织、工会、妇女组织的作用, 使群众参与管理, 做到人人有事管, 事事有人管, 使领导和群众的信息传递和反馈达到了多层次、多渠道。二是加强职、责、权统一。实行职责挂钩, 在行政分工中, 每个职务都分点、线、面, 定岗、定责, 形成层层负责的领导机制;实行责权挂钩, 定责、定权后让中层管理人员享有决策权、指挥权、检查权与考核权, 把园长总管全局的权力下放到每一个行政领导身上, 形成几个纵向的管理职能。

3.业务管理———更新管理理念, 不断理清教育思路。一是加强保育工作制度化建设。为克服保育工作随意性、非规范性和非系统性, 形成系列化保育措施, 我们首先确定并实施了保育人员要达到的“四知”“四会”目标, “四知”即 (1) 知职责要求; (2) 知幼儿生理、心理一般规律; (3) 知幼儿生活护理和常见病、传染病的防病知识; (4) 知意外事故急救、处理方法。“四会”即: (1) 会做幼儿生活护理工作; (2) 会做卫生清洁、消毒工作; (3) 会预防幼儿安全事故; (4) 会协助教师配合班里工作。由于订出了保育工作职责、每日工作程序和自评、他评、园长评的量化考核要求, 保育员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大幅度提高, 工作目标越来越清晰。二是教学工作中我们注重各领域目标相互渗透, 以实现总的教育目标。在选择目标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制定上我们始终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向幼儿的需要和发展、引向评价与反思, 并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为达到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 我们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实行分层次教育, 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材料, 创设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区域、角落、墙饰等环境, 让幼儿享受教育的愉快, 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使幼儿综合发展水平显著上升。

4.教师队伍管理———“干什么?怎样干?干得怎样?”为指导, 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是在队伍管理上应该做什么?作为管理者, 对教师我们应做到了解其需要, 满足其需要, 充分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教师的需要有发展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物质需要。幼儿园的发展, 成败靠的是教师。园长和中层人员作为领导者, 在软硬件建设上均要实现“以人为本”, 创设良好环境, 建立科学机制, 实现教师自主管理, 给每位员工施展自己能力、挖掘个人潜能的机会, 形成人才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教师在培养幼儿语言创造能力时, 为了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给幼儿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 让幼儿在活动中练习说话, 发展了幼儿的语言创造能力。如教师可以组织“故事大王”比赛, 幼儿逐个上台表演。按照得分的高低, 幼儿可以依次挑选自己喜欢的小红花。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小记者团”的活动, 通过“小记者”的采访让每一个幼儿得到锻炼, 使幼儿会想、会问, 经过几轮淘汰后, 选出优胜者。活动中, 教师满意的微笑和夸奖的话语, 最终的小奖品及伙伴们热烈的掌声, 都是激发幼儿表现欲和兴趣的催化剂, 这些鼓励能促使他们更加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家长们普遍反映, 参加完活动回到家以后幼儿喜欢与人交流了, 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在幼儿园的生活和见闻, 能大方地为客人表演儿歌、讲故事, 性格比以前更活泼开朗了。教师一定要做到, 相信幼儿并在幼儿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幼儿指导, 多给幼儿思考和讲述的时间, 让幼儿有独特的思路。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用词、语句的连贯方面给予指导。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变化, 启发幼儿观察和讨论。通过多次的共同参与, 幼儿们变得很愿意在一起讨论。如以“七彩世界”为主题,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作画并介绍。有的幼儿画了《彩色花瓶》, 画完就给大家介绍:“这是我画的, 上面的花纹是七色彩虹……”“有七色小花, 可漂亮了。”教师还可以在“自然角”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 说说他们现在长得是什么样子, 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等等;在“饲养角”,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方式, 说说小动物最爱吃什么, 喜欢什么活动;春暖花开的时候把幼儿带到附近的农田, 看看柳树、小草、庄稼、小河的变化, 让他们边看边说, 这些都会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在队伍管理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1.目标激励, 晓之以理。

我们将幼儿园发展的思路和设计方案进行全园通报, 征求教师的想法、意见和建议, 既尊重了她们的民主权利、心理需要, 又发挥了导向作用。比如, 2003年“创十佳”, 我们召开全园大会, 征集教师建议近100条, 为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帮助, 同时园班子的意见得到认同和响应, 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此外, 我们还以谈话形式, 将园里的师资培养计划、工作方案以及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随时进行交流, 有效激励她们的工作热情和干劲, 形成了骨干教师争一流、优秀教师带中游、青年教师帮新秀的良好氛围。

2.心细脑细, 深入师心。

在管理中我们要做到一看、二听、三读、四反思, 注意经常到班内去看, 看教师组织的活动, 与教师谈话, 从细微处发现一些问题, 然后对症下药。

几年来, 我们积极探索适合本园特色的管理模式, 不断挖掘人本因素, 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使幼儿园的整体工作长足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比这一模式的科学化、规范化操作, 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 对比兄弟单位, 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今后, 我们会广泛学习先进地区经验, 探索规律, 改进不足, 勇于创新, 把我园的工作进一步推向更高的层次。

园本管理 篇2

本学期我们以美术课教研为主,通过集体教研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在互相教研时,根据每个班不同的班型,有不同的教法。看完课后教师互相评课,也讨论出上美术课最好的方法。不错过每一次听课学习的机会,积极求教,探索创新,并付诸于行动,这些都加快了我们对教学进行,新老教师在团结中共同进步。

听评课活动切实有效的开展。在每天的听课过程中,认真听课,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记录,对好或不好的地方及时在旁边做好标注。没有夸大其词,每位教师都从新教师成长这一角度出发,即充分肯定执教教师的闪光点,又中肯的给出了建议,使得评课活动真实有效。

每节课前要根据幼儿来设计好课的每个环节,在根据班级幼儿的智力能力提出每个环节的问题。美术课上大部分都有教师示范画的这一环节,在教师进行示范画时,教师的讲解要细致、语速要慢、而且教师的语言组织必须有序,让幼儿一听就明白。

在幼儿绘画之前教师要对幼儿有明确作画要求,使幼儿知道绘画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这样会让幼儿的绘画更加的美观又干净。

美术课上教师要用自己的兴趣来带动起幼儿对画的兴趣,幼儿有了兴趣之后才会用心来作画。幼儿的兴趣是最最主要的!。

通过欣赏活动的开展,幼儿变得更敏感,对周围的事物更关心,能主动观察大自然,发现美的事物和因素,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水平。他们的综合艺术素养有了显著提高。

在本学期里,我除了学会怎样上好美术课之外,我还学会了怎样深意的去评价美术课。在以前评课的时候我总会去潜意识的评每一位了老师的课,总是从教师教具上找问题、语速上找问题、板书等等和浮潜的小问题拿出来讲。

先在我知道了,首先要看教师没个知识点有没有强化,教师强调重点知识有没有到位。幼儿有没有学会本节课的知识点。没有掌握知识点的幼儿原因在那里。在评课的时候我们就要找出教师本节课的不足,目的是让教师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不单单是找出不足,还要找出教师优点,有点是教师本节课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大家一起来学习。

园本培训 篇3

【关键词】园本培训;“双语”幼儿教师;专业能力

学前教育的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幼儿教师。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成效,从而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幼儿教师职业的高度复杂性,使得其实践活动存在大量理论上的未知领域,在学前“双语”教师的实践工作中常常会出现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提高专业发展水平。从教师自身来说,专业发展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认同,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幼儿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要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双语”教育是其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新疆自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以来,“双语”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已成为促进“双语”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园本培训内涵及目标

园本培训是幼教界针对幼儿教师培训提出来的,是一个与校本培训近似的词。“园本”主要有三层含义:1.以幼儿园为基本单位;2.基于并为了幼儿园的发展;3.幼儿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旨在提高幼儿园整体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满足幼儿园自身发展需求以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园本培训的模式主要有:专题学习、听课评课、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师徒结对、小组合作、自学自修、信息交流等等,强调在不断地将理念转化为正确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中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既是幼儿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幼儿园园本培训。园本培训在节省了大量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时间,在“双语”幼儿教师十分匮乏的情况下非常有利于学前“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双语”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基本目标就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组织生活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合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对于新疆“双语”幼儿园来说少数民族教师掌握和运用汉语组织教学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在园本培训中实现“双语”幼儿教师的专业提升

面向“双语”教师的园本培训注重教师的差异并且尊重这种差异,针对存在的差异采用开放灵活的培训方式,使每个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园本培训形式随机多样,并且培训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动机上满足不同幼儿教师的需要,培养教师个性,促进“双语”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双语”幼儿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

园本培训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很快转化到理性层面,尽可能的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与一些“双语”幼儿园教师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过去教师们也参加过不少的培训,听的时候热情很高,回来以后没过多久就忘记了,培训效果无法落实。而园本培训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们甚至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问题的研讨中总结理论,很好的化解了“学”和“用”的矛盾,使专业理论实现内化,纳入教师自己的知识体系,较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特别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来说,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理论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2.实现民汉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园本培训中民汉教师的合作交流机会大大增加,通过这种交流与合作,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有了提高,同时汉族教师也能使用一些简单的少数民族语言,有益于与少数民族幼儿的沟通这种汉文化的引入,不是词句的生搬硬套,而是教师们在交流中慢慢领会的。语言的学习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园本培训恰恰满足了时间的需求,帮助教师提高“双语”教学的能力。

3.促进“双语”幼儿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民汉“双语”的学前教育对于新疆地区“双语”幼儿教师来说并无太多成功模式以供借鉴和参考,一些有关“学前‘双语’教学”的理论也并不完全适用,大多数幼儿园为求自身发展采取前往一些学前“双语”教学发展比较成熟的幼儿园进行参观学习,但是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使得本就缺乏教师的幼儿园无法维持正常教学,园本培训倡导在岗培训,强调实践技能,一改以往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点”培训模式,关注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教师由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平等的交流者,激活了教育实践过程。并且在培训中锻炼民汉教师观察、记录和评价教学的能力,使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时间、质量和效果。最大限度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大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周期,很快产生的培训效果进一步刺激了教师的培训需求,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4.帮助“双语”幼儿教师成长为反思型、创造型教师

“‘双语’教学”对于“双语”幼儿园的大多数教师来说是在不断摸索着的,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师反思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在不断的问题反思、经验总结以及不断的创新中,教师们形成了适用于本园、本班的独有的教学思路并最终归纳为理论。

园本培训注重平等条件下的主动交流,这种沟通交流机制激发了幼儿教师反思、分析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思路被打开,热情被激活,也为他们树立了信心,教师们能够品尝到创新带来的乐趣。

5.能够帮助“双语”幼儿教师逐步建立起家园之间的有效沟通

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能够了解和熟悉幼儿的家庭和所处的社区,同时还要与家庭和社区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并能积极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到幼儿的发展和学习中,对于“双语”幼儿教师来说这一能力尤为重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幼儿“双语”教师必须与家长以及所处社区的有关人员实现有效的沟通,这里就不仅仅只涉及所使用的语言的问题,具有主动沟通的意识与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园本培训中,教师们在这些方面也能够得到锻炼。

随着“教师专业化”呼声越来越高,教师们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自治区推进学前“双语”教育以来,“双语”幼儿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学习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双语”幼儿园园本培训成为教师们终身学习的重要部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园本培训让教师是最先感受到终身学习必要性的社会工作者之一,幼儿园必须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理念顺应形势变化。人的学习是不能停止的,止步不前就将面临淘汰,在这种大的环境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已有的知识维持教学工作,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构成才能发展自己的教育事业。园本培训不是知识的授予,而是帮助教师养成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园本培训的过程就是“授之以渔”的过程。教师不断学习,幼儿园才会不断发展,同时实现幼儿教师和幼儿园两者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优质、高效的学前“双语”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滕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冯晓霞.反思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J].学前教育,2002(3).

[6]陈琴.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5).

[7]戴觅觅.南疆“双语”幼儿园实施园本培训的行动研究——以喀什地区疏附县中心幼儿园为个案[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0.

园本管理 篇4

我园的课程建设自1993年起至今已经探索实践了15个年头。在这个研究与发展进程中, 我们确立了适合幼儿发展需求的课程目标:艺教并举, 保教结合, 个群相宜, 双脑并重;设置了凸现园本特色的课程结构:保教基础课程+艺术特色课程+兴趣拓展课程;建构了比较完整的课程实施系统方案和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形成了相对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但是, 我们认为还应进一步关注课程的“园本化发展”, 它包含两个关键点:一是“园本化”, 这意味着要能突出园所的教育文化和办园特色, 高效整合利用幼儿园的已有资源;二是“发展”, 即如何促使幼儿园课程更具时代性和适宜性, 不断地充实课程内容, 完善课程体系, 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以上原因, 我们开展了课程园本发展的实现要素与管理策略的研究。

二、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发展的实现要素

(一) 突出课程园本发展的适切性, 满足“终端对象”的教育需求

所谓课程园本发展是将国家、地方课程根据幼儿园的实际, 进行内化, 突出“适切性”。因为幼儿是课程的学习者, 家长也是幼儿园课程的消费者, 他们是课程消费的“终端对象”, 所以他们的满意度是对课程园本化发展的重要评价。

幼儿园课程园本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儿童的发展。为此, 我园在探索课程园本化发展的过程中, 将对儿童需要的关注和满足贯穿在各个方面, 如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对儿童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关注热点的重视 (如艺术欣赏和表现课程等) , 以及通过一系列的发展评估方式, 来适时、全面地把握儿童的发展状况, 并使之成为课程园本发展的依据。

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 因此家长的需要也是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要素。同时, 家长需要也是作为完善和发挥幼儿园的教育服务功能应重点考虑的要素。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发展过程, 为家园双方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不但能够满足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需要, 而且能够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有助于促进课程的园本化发展。

(二) 明确园本发展的操作性, 提高“实施主体”的实施力

要实现课程园本化发展, 必须使它能够生根开花, 还有赖于“实施主体”的能力水平———教师团队的课程研究力和执行力以及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的不断提高。

教师不仅是课程园本化的实施者, 也是促进课程园本发展的中坚力量。课程能否实现园本化发展, 教师是关键。在课程园本发展过程中, 我园非常重视发挥教师作为实施主体的作用, 注重利用园本培训和外派培训及导学带教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团体的课程研究力和执行力。

此外, 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在促进课程园本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园长课程领导力的发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专业优势引导和支持下属, 二是利用行政权限组织下属课程园本化实施, 二者缺一不可。

(三) 把握好课程园本发展的政策定位, 关注个性与共性的相容性

课程园本发展除了要突出适切性、可操作性之外, 还必须考虑原本发展与国家、地方课程间的相容性。因为园本课程的发展和实施总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支持下得以实现的, 这里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政策背景和幼儿园所处的文化环境。

首先, 我园在课程园本发展过程中, 针对不断兴起的传统文化热, 特别选择了能够体现这一时代要求的研究项目, 将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探讨等。另外, 在课程园本发展的目标和内容选择上, 我园极为关注如何以一种恰当的形式反映上海大都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 让儿童体验和理解多元文化。

三、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在整合课程园本化中的各要素来促进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发展过程中,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策略。

(一) 基础性和特色性相辉相映的策略

基础性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在课程理念上, 牢牢把握“二期课改”精神, 全面实施“新教材”, 将确保每个幼儿的公平发展列为课程发展要把握的基础;二是在课程框架、内容上首先确定保教基础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地位。

特色性也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课程理念在突出适应新时期儿童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基础上, 以各具特色和独特功能的多元课程适应儿童的全面发展需求;二是在课程内容和框架组织的构建上, 注意突出本园的办学特色, 根据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开发选择性课程, 以艺术创造性表现为核心, 开展整合艺术教育活动。

在课程园本发展的进程中, 我们时刻关注课程的基础性和特色性之间比例的协调, 具体的实践策略为:

1.“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日课程实践活动中, 既有专门的艺术活动, 又有渗透在基础课程中的艺术活动。

2.“下要保底, 主次分明”。

强调基础课程的核心地位, 注重在总结和提炼基础课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特色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主次分明, 层层递进, 共同促进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发展。

(二)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辅相成的策略

稳定性是课程本身的特性要求, 课程不能朝三暮四,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它的持续性, 才能考察其效果和适应性, 也有利于教师积累经验。但课程又不能一成不变, 当在实践中发现课程与幼儿实际有不相适应的时候, 有必要加以调整。灵活性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师资力量”和“用户需求”等要素不断地对课程内容和实现形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与补充, 保证它们不断得到创新式发展, 保持一种对社会需求和幼儿园的长远发展的流动适应性。在实践中我们具体采用了以下策略:

1.“稳定框架, 充实内涵”。

在强调基本框架稳定的前提下, 对艺术特色课程和兴趣拓展课程的内容和实现形式进行不断探索, 对幼儿园已有课程资源要素进行自由整合与充分挖掘, 充实课程框架的内涵, 丰富园本课程内容和实现形式。

2.“忠于理念, 另辟新径”。

课程框架的整体稳定维持了课程总体发展方向不偏离幼儿园的中长远发展规划, 而基于此所产生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则使得课程园本化的各项功能得到完善, 进一步显示出课程园本化的适宜性和时代性。

(三) 统一性与个别性相融相补的策略

统一性是要保证幼儿园中的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统一, 以确保幼儿园的全面教育质量;而个别性则是鼓励教师个性化的创新, 发展具有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课程内容, 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具体的策略可以概括为:

1.“统一要求, 一致行动”。

即把课程园本化发展过程规范化、统一化管理, 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规范的基础上同幼儿园其他的教学管理实践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2.“制度创新, 激发个性”。

即注重激发教师本人个性化发展, 希望他们能够在掌握共性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融入自身的理解, 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推出了“师本化教学特色的开发”、“名师工作坊”等创新性制度, 鼓励教师形成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

(四) 实践性与研究性相伴相生的策略

实践性着重解决课程园本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并关注园本化后的课程是否易于教师理解和操作;而研究性则是指课程园本化中的问题解决过程, 也是对特定课程实施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 以探讨其中存在的一般性规律。在课程园本发展实践中, 我们通过研究促进课程实践的有效性, 同时利用实践检验各项研究成果。具体的实践策略可以概括为:

1.“源于实践, 指导实践”。

我园的课程构建与发展始终坚持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确立的各项科研项目, 均来自于教师课程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而且是幼儿园课程完善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

2.“以研促改, 验证推广”。

即通过研究不断地改进课程实践, 使课程园本发展日趋成熟丰满, 同时我们又及时地推广各种研究成果, 保证了课程园本发展的生命力。

四、主要成效

经过研究与实践, 我们初步厘清了促进课程园本发展的要素, 明确了课程园本发展的策略和内容, 建构起一套课程园本化开发的模式, 为我园后续的课程园本化发展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实践方面, 我们确立了自己的课程文化, 形成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经过多年实施, 艺术教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激发儿童对艺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培养了一批批“自信有灵气”的儿童, 得到社区、家长及小学的认可与好评;通过开发及实施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 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使我园涌现出一批以艺术教育见长的名师、学科带头人及教学能手。而这一切又反过来提升了我园的办园质量, 更为凸显我园的办园特色。此外, 近几年来, 我园又加重了对园本化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力度, 初步构建了有七色花特色的幼小衔接园本课程体系, 经过试行已得到了相关单位的认可, 也进一步充实了我园的园本课程。

参考文献

[1].虞永平.课程园本化建设之我见[J].幼儿教育, 2004, (04) .

[2].李云淑.课程园本化开发的问题及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 2008, (02) .

[3].王志成, 杨晓萍.论园长课程领导的困境与对策[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版) , 2006, (11) .

园本教研总结 篇5

我园针对现阶段教研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立足本园,以人为本、以研为实,倡导教育反思,体现教师主体性,发挥教师能动性,努力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创造空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现总结如下:

教研机制:

课程是幼儿园发展的主心骨,优化课程是促进幼儿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园的园本教研主要从优化课程审议、完善园本课程,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方面来展开。

主要内容:

一、以特色教育为依托,继续构建园本课程

我们的特色活动主要是播音主持和创意美术两个方面。每个开学初我们每个年龄段、班级都要制定详细的特色计划,根据教师的专长分设不同的特色班,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或者征求幼儿的意见,报自己喜欢的活动,然后幼儿进行混班特色活动。每个特色班的教师会每个月制定详细的工作历,包括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进展、材料的准备等等都要经过年级组讨论、相关包段领导审核,每个学期末要把一学期的活动成果展示给家长,形成一个以特色教育为依托,合理利用乡土资源,促进幼儿艺术想象的园本课程。

二、优化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审议质量

课程审议,这是我园坚持的课程管理方针。课程建设中要把握课程内涵,利用现有资源,珍视游戏和生活的价值,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要重过程且不断积累、常反思且不断优化。如何把课程做活做精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先就教学目标的适宜性、可行性等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大家一致明确先把握大框架,再调整并优化,最后汇总再审议。

其次对周内容进行审议时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行课程前期预习。为了使课程审议活动更有效的开展,每位教师在审议前先对本周活动有个大概的认识和安排,针对自己的“问题”重点在年级组中进行审议,这样让每位教师有话可说,有话想说,避免在以往的课程审议中一部分新老师只是被动接受的现象。其中,“我的问题”切入可大可小,大至对目标、课程容量、课程进度,小至对一个课案、一个环节,甚至一句教师的指导用语提出质疑。最后由年级组长对每位教师的个人审议情况进行梳理、汇总,以便审议时能针对主题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增强审议的实效性。

3、当教师对审议中的问题达成共识后,则要将这些观点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再次回到教师的个体反思。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在备课要求上,我们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采取了“梯队式”管理策略,即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对于新上岗的年轻教师重在“扶持”,要求其必须备详案,以苦练基本功;对于老教师则重在“放手”,只求备简案,做到“心中有教案”;以使她们在个人专长领域潜心钻研,凸显“学有所长”。教育是一个不断实践验证的过程,当教师把活动设计中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时,又会碰到新的问题,而这些新的问题又将成为下一轮审议的主题。于是课程审议在此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个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过程。

三、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园本培训: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来向园内教师进行二级培训;园本培训结合观摩研讨、结对帮教、技能展示等方式,丰富教师的专业活动。

2、创新学习方式,营造同伴互助学习氛围: “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轮流担任主讲,用课件、投影或文字资料等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看到的好书向其他教师介绍,并把自己的感想、体会与大家分享。

3、探索园本教研有效策略,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首先以问题研讨为中心,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本学期在开展教研活动前,围绕“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你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什么?”“你与同事经常交流的有关教育教学的问题有哪些?”“你是否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哪些问题和困惑?”等中心问题展开自我反思与同伴交流,引导教师关注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从日常教育教学事件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小问题”,并在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有教育意义的“大问题”。通过“问题交流会”梳理出教育问题“症结”之所在,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教育成效。

其次继续开展一课多研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教研形式,共同探讨如何选择、分析教材,制订教育目标;探讨如何根据《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需要,选择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探讨如何以预设的课程内容为依据,挖掘课程内容的拓展点等。并在此基础上研讨教学活动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成果展示:

近年来,我园在园本教研和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成绩如下:

2014年8月,我园以《利用本土资源 丰富幼儿园活动》为课题,在“晋中市暑期农村骨干幼儿教师培训”中,做了经验交流。

2016年6月,我园以《音乐链接缝隙 实现无痕过渡》为课题,在晋中市组织的“主题联盟教研”活动中做了经验推广和交流。

园长廉云峰撰写的论文《利用本土资源 创设幼儿园环境》,在校长专刊《校魂》上发表。

副园长刘秀锦写的教育随笔《遗失的美好》,在《山西教育》 期 刊刊登。

我园教师翟彦凤撰写的论文《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在2012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举办的学前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我园教师王芳撰写的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兴趣及能力》,在2012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举办的学前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园本特色游戏的实践研究 篇6

围裙剧场作为我园的语言特色游戏之一,深受幼儿的喜爱和欢迎。围裙剧场不仅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幼儿创造力与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在其他游戏中无法体现,也是无法比拟的。

一、“围裙”趣多多,彰显花幼语言特色

1.以“裙”为材,建构表演框架

故事围裙是一件绒布围兜,它用于幼儿讲述表演故事时,同步粘贴展示一些表示重要角色和场景的纸偶或图片等道具。当表演的儿童身穿漂亮的围裙,从围裙兜里掏出一张张、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图片或道具,不知不觉就将以直觉思维为主导的幼儿的目光所吸引。教师也通过围裙剧场的表演将幼儿带入到语言教育中,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2.以“裙”为源,锻炼各种能力

一个围裙故事或是剧场活动,并不是一个孩子就能完成,而是师生互动或是生生互动的结果。在小班,我们将围裙表演融入课堂教育或是生活教育中,以教师为主导。中班孩子则是尝试用围裙表演,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大班的孩子能力较强,完全以幼儿为主导,从故事选择、道具制作、人员分配等方面进行商量研讨,一方面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最关键的是提升了多方面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观察、表演、思维、想象、操作等行为能力。

3.以“裙”为线,贯穿一日活动

孩子对围裙剧场非常喜欢,所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此我们将围裙剧场活动贯穿到一日活动中去。晨间活动,围裙妈妈来“迎客”;教学活动,围裙老师讲故事;午饭时间,围裙妈妈报菜名;区域活动,围裙宝宝露一手……我们教研组选取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年级特色和班级特色的故事,汇总成册,形成共享资源。不仅游戏的情境性提高了,幼儿表演故事的兴趣也提高了,语言能力发展得更好了。

4.以“裙”为乐,师幼同台、家庭剧场乐翻天

事实上,围裙剧场已经从幼儿之间延伸到了师幼之间,家庭中间。在母亲节当天,孩子们和老师的互动大型围裙剧场《孟母三迁》的演出收到了社区的好评;家庭围裙剧场在迎接孩子自己的节日时,表演令人回味无穷,笑声连连。迎新年的特色活动“新春乐乐乐,围裙演演演”中,家庭围裙总动员,全体老少齐上阵,场内笑语晏晏,其乐融融。

二、“围裙”趣层层,开发幼儿语言潜能

1.分层提供不同围裙,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我们投放的围裙和材料也是不同的。比如:小班幼儿,由于故事相对简单,所以围裙的设置往往是单袋或是双袋,图片也是以平面为主,角色比较单一。中大班幼儿则是双袋甚至多袋,道具也由平面转换为立体,在围裙表演时甚至出现围裙两面互换的花样演出,角色较复杂。

2.一裙多玩,挖掘围裙的多种功能

幼儿自己在区角中选择各种形象,进行创编表演,展出精彩片段,教师及时鼓励并记录。记录手段也多种多样,除文字记录外,还有照片记录,填写表格,视频记录等等。

3.不同年级组、相同年级组平衡班组合,促进幼儿各种能力提升

围裙剧场不仅可以单独在语言活动中开展,也可以有机串联结合。我们经常会在日常教研活动中推荐本班优秀剧场表演,平衡班相互交流学习,制作剧场道具。不同年级组互相学习、研讨,将好的剧本汇总成冊,成为共享资源。

三、“围裙”趣硕硕,再创课题崭新特色

幼儿的故事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剧场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在围裙剧场特色游戏开展中,我们的收获很多,同时也总结了几点指导幼儿进行剧场表演的经验:

1.根据幼儿兴趣,选择表演内容

表演内容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及其规律,其次要选择情节简单、生动有趣,并有起伏和重复情节的表演作品,能有效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

2.创设环境、制作道具,诱导幼儿参与游戏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根据表演作品确定需要哪些道具,想想可能采用什么物品进行替代,让幼儿也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中大班表演游戏材料的准备中,半成品,自制的材料应多一些,幼儿才有想象和创造的余地。

3.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结合作品研究如何扮演角色

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训练、指导,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训练声音表情表演技巧。给孩子设置一些情景,让他们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表述一句话。语言上,教师着重启发幼儿寻找角色的个性特点,然后创造性的表演。同一个角色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法。

4.以灵活的组织形式鼓励幼儿创新,让幼儿大胆创编故事情节

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不是简单、机械地再现作品,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头脑的加工,进行再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能激发创造性想象的感性经验。如介绍各种新图书、讲述电视和生活中的事情,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后,开始引导幼儿将作品内原型中的叙述语言灵活地转化为对白语言。

实践告诉我们:围裙虽然普通,但是在我们充分建构与实施下,并科学合理地和幼儿发展相结合,生成一系列的围裙特色游戏活动,满足了幼儿的多种需要,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个性品质、社会交往能力等多方面发展!

园本管理 篇7

一、第一个阶段:盘查问题、尝试解决

(一) 开展专题的问卷调查

根据家长们的反映和在幼儿园初步了解到的情况, 我们进行了专门的家长问卷调查。该调查涉及食谱的搭配、原料的选择、加工的方法等有关膳食工作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家长问卷的整理, 我们发现比较集中的意见有:

(1) 幼儿在幼儿园好像没有吃饱, 回家后还要吃很多东西;

(2) 每次家长问孩子吃的是什么, 孩子们的答案都是:白菜。家长觉得幼儿园没有按照食谱供应;

(3) 幼儿园的菜里面看不到肉, 都是一些肉沫, 是不是幼儿园克扣幼儿的伙食费;

(4) 孩子不喜欢吃幼儿园的饭菜。

(二) 根据问题展开研讨, 幼儿园内部寻求解决的方法

对于家长提出的这些疑问, 幼儿园十分重视, 召开了卫生保健部门、后勤财务部门、班级人员共同参与的专题膳食会议, 让大家就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 卫生保健部门:食谱是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提供的“3~6岁幼儿一日膳食供应的品种与数量”来进行制定的, 能够保证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部分家长对营养的理解走入了误区, 认为只有大鱼大肉才是有营养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宣教工作。对于幼儿不能正确地说出幼儿园供应的食物名称, 需要班级老师共同配合, 教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食物知识。

(2) 后勤财务部门:已经严格按照食谱的要求, 提供了足够和新鲜的原料。潲水桶里面有很多饭菜, 原因应该有几点: (1) 幼儿供应量多于幼儿的进食量; (2) 幼儿进餐的管理不到位, 幼儿进食量不够。

(3) 班级老师:有很多菜幼儿不喜欢吃, 如芹菜、云耳还有一些绿叶蔬菜, 幼儿都是直接就从碗里挑出来, 老师不好管理。建议幼儿不喜欢吃的菜尽量不要出现在食谱上;卫生保健部门在定量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实际进食量来制定, 现在的定量太多了, 所以就出现了浪费的现象。

(4) 食堂工作人员则认为为幼儿做的菜中不能放过多的佐料, 烹饪的方法也应以蒸煮为主。现在用大锅做的饭菜肯定没有什么味道, 但是幼儿的营养还是能够得到保障。

(三) 采取相关措施, 并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价

(1) 根据大家的建议, 幼儿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向家长代表介绍幼儿园制定食谱的原则, 并请家长品尝幼儿的食物, 使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能够认同幼儿园的膳食管理, 并通过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向全体家长进行正面的宣传。

(2) 在保教知识宣传栏中介绍一些幼儿营养的相关知识, 将“3~6岁幼儿一日膳食供应的品种与数量”张贴出来, 希望家长树立正确的营养观, 能够与幼儿园就幼儿的营养供应达成共识。

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的家长委员会成员因为工作关系未能按时到会;有很多孩子是汽车接送, 家长很少来园;来园接送的家长也因为接送时的匆忙, 根本就无法关注到保教宣传栏的内容。而幼儿饭菜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家长也常常向老师抱怨幼儿不喜欢吃幼儿园的饭菜。可以说通过幼儿园第一次的研讨与实践、流于形式的做法, 未能打消家长对幼儿园膳食管理工作方面的疑虑。

(四) 总结与反思

我们对膳食专题会议内容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发现:

(1) 在幼儿园内部召开的会议中, 由于部门与班级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说话, 幼儿园内部召开的关于膳食管理专题会议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反思, 通过家长提出的问题找出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 提出解决的方法也相对简单。

(2) 召开家长委员会时间匆促, 无法提高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的兴趣;宣传栏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导致家长认为幼儿园并不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 从而使家、园之间产生了不必要的误会。

二、第二个阶段:学会反思、寻求突破

(一) 从根本上分析问题

我们对第一阶段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 认为家长对幼儿园膳食管理方面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原因在于:幼儿园只了解到家长提出的问题, 并没有认真地去了解家长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 家长到底想要幼儿园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答复。因此我们要求幼儿园内部学会从自身查找原因, 并重新制定了以家园共同“制定食谱”为突破口的实施方案。

(二) 从自身工作出发, 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汲取了第一阶段的教训, 在第二次的膳食专题会议上, 要求各部门、班级学会从自身的工作中查找原因, 积极寻找对策。

(1) 保健部门:如何在坚持膳食供应原则的基础上, 翻新花样食谱, 不但要让孩子吃得科学, 还要让孩子喜欢吃。

(2) 后勤财务部门:如何按照保健部门的要求为食堂供应新鲜高质量的食物原材料。

(3) 班级老师:如何主动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伙食供应情况。

(4) 食堂工作人员: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的饭菜。

通过讨论我们决定:加强家园之间的双向交流, 一方面向家长征集食谱, 翻新幼儿园的花样食谱, 一方面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膳食供应情况, 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膳食供应情况。

(三) 集思广益, 多渠道解决问题

1. 拓宽宣传渠道

(1) 利用幼儿园网站进行宣传:每周除了在幼儿园的公示墙上向家长公示下周的食谱外, 还在幼儿园网站上进行同步公布, 这样就方便了汽车接送幼儿和全托幼儿的家长们了解幼儿园的花样食谱。

(2) 在各个班级的家长园地中开辟窗口, 张贴幼儿自己选出的喜欢的菜, 让幼儿带动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进食情况, 同时主动要求家长对幼儿园的食谱提出意见和建议。

2. 广泛征集食谱

(1) 我们在全体家长会上发放幼儿食谱征集表, 请家长门提供幼儿在家爱吃的菜名、做法;

(2) 邀请班级老师提供花样食谱, 尝试让每个班级出一周的食谱;

(3) 保健部门上网查询其他幼儿园的带量食谱。

通过这些举措, 家长普遍反映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膳食供应情况, 幼儿园也收集到了很多食谱:有家长提供的, 有班级老师制定的, 还有保健部门在网上搜寻的。这些举措充分地激发了家长们参与幼儿园膳食管理的兴趣, 但是也提出了幼儿园是否真正按照食谱进行供应的问题。而幼儿园通过反复地研讨实践也更加意识到膳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四) 总结与反思

(1) 我们加强了宣传的力度, 采取部门与班级从不同的层面积极主动地向家长推介幼儿园的食谱, 幼儿园宣传部门重点面对所有的家长, 而班级则从本班幼儿着手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饮食方面的喜好;家长们对幼儿园主动征集食谱的举措也表示了很大的热情, 纷纷向幼儿园提供自己孩子喜欢的或者是自己拿手的食谱与大家一起分享。

(2) 通过第二次研讨与实践, 我们不但在膳食供应的问题上与家长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 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从自身的工作中查找问题, 学会了反思;实现了园本教研中的“唤醒”即让参与者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摆正了自我在工作中存在的位置, 从而激发出在工作中的主动性。

三、第三个阶段:“幼儿为本”, 完善方案

(一)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不断反思

(1) 我们对收集到的食谱进行整理后发现, 家长提供的食谱不适合大锅烹饪, 从网上收集到的食谱也因为原材料供应的问题或是饮食习惯的问题能够借鉴的不多, 而老师们则因为缺乏科学的膳食知识, 制定的食谱都是依照自己的口味, 无法对幼儿的健康提供足够的营养。

(2) 幼儿园多渠道、积极主动向家长进行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利用网络媒体能够面对全体家长, 班级老师则对本班幼儿的进餐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 让家长感受到了老师对幼儿的关心。

(3) 针对家长提出幼儿园是否真正按照食谱进行供应的问题, 我们也进行了分析, 认为家长真正想了解的不但是幼儿园膳食供应的真实情况, 更重要的是担心幼儿能否在幼儿园得到健康的成长。

因此我们决定重点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目标, 强化保教合一意识, 加强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常规教育, 规范班级对幼儿生活活动的组织程序与步骤;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让家长更细致地了解幼儿在园地生活情况;同时走出去向市内的同行们学习, 完善食堂管理制度, 翻新花样食谱。

(二) 在研究中不断完善膳食管理的各个环节

(1) 卫生保健部门专门组织教研组、年级组制定出了幼儿生活活动组织步骤, 规范了保教人员在一日工作中的操作程序;要求班级加强对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特别是进餐习惯的培养, 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 同时加强进餐时的护理;要求老师在分发饭菜时向幼儿介绍菜名, 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进餐情况, 并将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向卫生保健部门反馈。

(2) 加大宣传力度:在每周公布食谱的基础上, 利用网络图文并茂的特点将幼儿园食物制作过程、幼儿园食物制作成品、幼儿进餐情况用新闻网页的形式上传;将幼儿园制定食谱的原则发放到每个家长的手中, 张贴在每学期开学的宣传栏中, 同时定期更换班级“我最喜欢的菜名”, 将幼儿进餐的照片张贴在班级的家长园地中, 让每个家长都能够看到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用餐的情景。

(3) 主动向市内其他知名幼儿园学习, 借鉴他们先进的膳食管理方法, 学习他们的配菜经验, 成立幼儿食谱库, 将幼儿的食谱进行分类, 如:包点类、炒菜类, 炖菜类等, 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花样食谱;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共同审核每周的食谱, 检查幼儿园的工作;同时食堂也想方设法在保证营养不流失的基础上, 提高自己的烹饪技巧, 翻新菜肴的做法。

(4) 帮助家长们掌握正确评价食谱营养的标准, 公布每个季度进行营养计算结果, 将幼儿年度体检的结果及时反馈公布, 使家长们了解幼儿生长发育的状况, 从而打消家长们的疑虑, 使他们积极与幼儿园配合, 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 总结与反思

通过我们细致的宣传, 幼儿园的膳食管理工作更加透明了, 班级周到的生活护理让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体检与营养计算结果的公布打消了家长对幼儿在幼儿园是否能健康成长的疑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每周三的下午分批来园审核食谱、检查食堂制作食品、监督卫生情况、观摩幼儿进餐的做法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肯定。

四、在“食谱制定”循环过程中的收获

我们在“食谱制定”的“实践—研讨—再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中得到许多收获:

(一) 全面参与膳食管理, 创新了幼儿园的花样食谱, 科学严谨的膳食管理成为幼儿园工作中新的亮点

1) 我们的膳食管理工作形成了从食谱制定到信息反馈一整套规范的操作程序, 并在各个环节中都形成了良好的家园、幼儿园部门之间、部门与班级之间的参与互动。

幼儿园膳食管理操作程序示意图如下:

2) 在保证食品营养不流失的基础上, 食堂工作人员提高了烹饪水平, 创新了花样食谱:

(1) 成功地推出了孩子们喜爱的、既能保持菜蔬营养又酥软可口的蒸菜系列:如茄子蒸肉、土豆蒸排骨、红枣蒸南瓜等。其中蛋饼蒸肉富含优质蛋白质, 口感滑嫩, 成为了每周食谱中的保留品种。

(2) 推出了清爽可口的炒码粉, 食堂工作人员将米粉、高汤、炒码分开盛放, 避免了因汤、粉、码子装在一起稠汤的弊病, 保持了米粉特有的口味。

(3) 自制的包点原料新鲜多变, 式样精美, 受到了家长孩子们的一致好评。如小朋友们特别喜欢的汤包系列, 除了常见的香菇瘦肉馅外, 还有韭菜瘦肉、粉丝蛋皮菜心馅。每次吃包子的时候小朋友都特别地高兴。

(4) 粗细巧搭配, 营养更全面。食堂工作人员经常用小米、高粱等杂粮熬制成稀饭, 用荞麦面粉制作成包点, 用红薯制作成菜肴等, 让小朋友得到了更全面的营养供应。

(5) 保健甜品, 好吃又防病。我们根据季节制作甜点作为下午的点心:如春天的黄豆枸杞汤, 增强小朋友免疫力, 预防传染病;夏天的绿豆百合汤消暑解渴;秋天的银耳雪梨生津清肺润喉;冬天的红枣姜汤驱寒保暖。现在很多家长都来幼儿园学习甜品的制作方法。

(二) 多渠道的宣传改变了家长的科学育儿观, 幼儿园“健康”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我们利用幼儿园网站、幼儿园外墙的灯箱宣传栏、班级家长园地等栏目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幼儿园的食谱制定的原则、幼儿生长发育评析、幼儿园食物制作过程、幼儿园食物成品、幼儿在园的一日保教活动等内容向外界公布, 不但使幼儿家长感受到了幼儿园科学先进的育儿理念, 还使家长们学会了科学地看待幼儿的膳食工作, 科学地评价幼儿园的膳食工作, 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膳食管理工作中来。幼儿园每周三的食谱制定会议, 从只有家长委员参加, 慢慢地发展到许多家长自愿参加。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新生家长慕名前来。很多家长表示是在网上了解到幼儿园的丰富多彩的保教活动之后才带孩子前来报名, 幼儿园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同时也拥有了越来越旺盛的人气。

(三) 立足实际的深入研究, 提升了工作人员的能力, 促进了保教队伍专业化成长

我们通过这次研究活动, 不但有效地解决膳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使教职员工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教职员工学会了更加平等坦诚地与家长相处, 学会了从工作中发现问题, 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提别是在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1) 学习能力:学会了发现问题, 学会主动向外界寻求帮助, 如向家长学习, 向同伴学习等。在学习中我们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观念, 从而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2) 反思能力:通过研究, 我们各部门班级工作人员对于反思的态度也经历了拒绝反思—被动反思—主动反思的过程, 也意识到了反思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必备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还以进餐护理为突破口, 加强了对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也使幼儿生活活动组织和生活护理等工作日趋规范。

园本管理 篇8

常州素有“龙城”之称,近年来,随着“常州恐龙园”“春秋淹城”及“太湖湾嬉戏谷”等旅游业的开发蜚声海内外。龙城的孩子生活在这样传统与现代交汇的环境中,作为教师更应该充分将常州特有的地方资源有机地渗透到幼儿教育中,构建园本特色课程,激发幼儿爱家乡的热情。

一、利用龙城的本土文化,开展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

1. 深化本土文化,探寻园本课程的生命点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自己生活的环境。”开发本土文化的园本课程过程中,使幼儿产生了了解自然、关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本土文化特色,实用、形象、直接,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

2. 改变教学方法,探寻本土文化的生命力

我们打破“课堂中学习”的观念,放手将孩子带到更广阔的自然环境中,让孩子感受最广泛的“自然资源”。我们主要在保证每周正常开展教育活动中,穿插本土文化的教育内容,贯彻“异质同构”的艺术教育理论,保证本土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

3. 融合主题教学,探寻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结合本土文化,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一:《家乡的桥》

我们的家乡常州,地处江南水乡,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坐落在各个角落的桥———古代的桥,现代的桥……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家乡的昨天,是家乡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记载;也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我们根据当前孩子议论的兴趣话题,生成了主题活动《家乡的桥》。

主题活动二:《宋剑湖·印象》

宋剑湖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是长江三角洲形成时低洼地淤塞而成的湖群之一,宋剑湖湖中大小沼地绿洲星罗棋布,汊港罗列,地形复杂,是常州市四大湖泊之一。因此结合本地教育资源与孩子的兴趣,我们生成了《宋剑湖·印象》这一主题活动,意在让孩子了解我们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初步形成保护古文明的意识。

二、利用龙城的丰富材料,创设古朴绚丽的主题环境

随着融入本土文化课程的开展,我园创设了一个个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教育环境。在墙面上、美术室里等为幼儿提供大量易于接受的民间艺术图片、各种手工作品等供幼儿欣赏、阅览,感受民间文化习俗,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民间艺术的气息,体会民间艺术的美。美术活动室里,利用废旧物制作一些民间艺术工艺品,有麻袋绣、剪纸、撕贴家乡的房子、桥,……孩子们在学习中不断地了解了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

三、利用龙城的本土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我们就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把本土特色带进幼儿的区域活动。我们创设了富有常州名小吃一条街的“兰桂坊”,凸显现代常州便利交通的“BRT”,并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尝试。如,大班幼儿用废旧纸盒、牛奶罐来搭建家乡的桥。中班幼儿绘画恐龙园、得园徽派建筑等特色。小班幼儿在阅览区欣赏家乡的名胜古迹,穿上特色服饰穿梭在特产中。

我们都知道,从小对孩子进行爱家乡的教育,燃起“家乡真好,长大后为家乡出力”的情感火花,则对他的一生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本土文化课程就能为此提供可能。我们均可清楚地意识到,未来的人才是高素质、复合型的,特别是具有合作精神。总之,本土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课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使幼儿园课程更加生活化、趣味性和综合性。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技能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要:本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难能可贵的教育资源。融入本土文化,形成园本特色课程,成为当今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又一大趋势。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纲要》也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只有立足本土文化,构建园本特色课程,才能使《纲要》《指南》的精神得以落实。

关键词:本土文化,园本课程,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J].幼儿教育,2005.

[2]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3]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07.

园本教研的思与行 篇9

一是以“观摩”为平台,以点带面,推广园本教研经验和做法。为全面推进园本教研工作,提高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和研究的热情。我市每学期进行“园本教研观摩研讨活动”,每次三所幼儿园,由区推荐或是幼儿园自荐,观摩者为幼儿园园长或是业务园长。这种以“园本教研活动”为内容的现场观摩,不仅考察了展示单位“园本教研活动”的设计理念和实施策略,同时也引领了观摩者融入现场进行学习和思考。这样,以点带面,把各园园本教研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以现场观摩方式进行市级交流和推广,带动了全市幼儿园对“园本教研活动”的重视和研讨。

二是以“整合资源”为途径,创设园本教研互助平台。单个园资源相对贫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不整齐制约了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我们尝试“整合资源”,充分挖掘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形成合力。我市十分重视城乡之间、区际之间、园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如:结合同题教学、专题研讨或是课题研究,打破区际、园际界限,根据教研活动需要,随时调动各区、各园教师进行联片教研,实现资源共享。不少区都建立了“城乡互动教研活动制度”或是“牵手园合作制度”,形成了园际之间的互助平台,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享。

三是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加大对“园本教研”的研究力度和深度。我市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为切入口,组建了12所幼儿园为“园本教研”实验园,以它们为龙头,开展园本教研有效性与科学性的研究。在研究中,12所幼儿园分成3组,各组确定研究方向。具体有:幼儿园园本教研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园本教研文化的构建;园本教研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

围绕以上三个研究方向,各园每学期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内容及方式。历经三年时间,课题组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引领和幼儿园进行个性化展示园本教研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我市积极尝试进行“大教研”活动。所谓“大教研”,就是不同幼儿园开展同题教研活动。如围绕“和谐配班”“有效班级规则”“良好师幼关系”三个命题,分别由12所幼儿园领取任务,开展同题教研活动。这种“同题教研”的大教研方式,促进了幼儿园之间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交流,达到了分享、互动的效果。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打破了幼儿园的空间概念,研讨参与的教师从一所幼儿园拓展到几所幼儿园,充分体现了合作教研的精神。“同题教研”提供了幼儿园研究、实践、展示的舞台,也让我们看到了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快乐、精彩和智慧。随本文赠送的光盘呈现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和谐配班”专题的园本教研活动实录。活动主要环节如下:

1.热点回眸:与谁搭班?

2.游戏:读你。

3.前期调查分析:主配班教师合作行为调查表。

4.提炼核心问题:希望中的配班教师;主配班合作中的一些困惑;我们尝试的一些做法。

5.问题探讨1:结合调查,说说选择“骨干型教师”“实干经验型教师”“活力新手型教师”的理由。

6.问题探讨2:结合具体案例,教师展开讨论。

7.问题探讨3:寓教于乐的形式。木偶剧《两只兔子的工作建议》,故事小品《黄天源的故事》,2人转《80后师徒乐》。

园本教研应关注常态教学 篇10

一、关注常态教学存在的问题

园本教研作为贯彻《纲要》、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支撑制度, 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正受到越来越多幼儿园的青睐, 但园本教研对于常态教学的关注往往不够, 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1. 教研管理者对常态教学不重视, 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深入了解和透彻分析。

在常态教学中, 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和《纲要》有哪些差距, 这些差距又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教师的困惑和困难又是什么?对此, 教研管理者常常心中无数, 也不太重视, 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深入了解和透彻分析, 而这些问题恰恰能真正激发教师的教研需求。

2. 教学研究与常态教学相脱节, 不能有效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困惑的问题。

在园本教研时, 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们在教研时思路清晰, 理念先进, 但一回到常态教学实践中, 又呈现习惯性教学, 新理念不能很好地转化为自身的日常教学行为, 常常觉得茫然。针对以上现象, 园本教研应关注常态教学, 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聚焦问题, 不断验证教研设想, 优化自身教育行为, 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更好地体现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关注常态教学的有效策略

1. 重视常态教学, 转变角色。

常态教学由于是教师在自然教学状态下进行的, 相对于精心准备的观摩教学活动往往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老师们常常害怕教研管理者看到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教研管理者在重视常态教学时, 只有实现三种角色转变, 才能引领教师一起敏锐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 变检查者为倾听者。 (1) 倾听教育设计———了解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想, 了解其对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的熟悉和研究程度。 (2) 倾听评价反思———了解教师的原有认识, 判断其对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认知程度, 了解教师的困惑发现其内在需要, 寻找阻碍她发展的关键点。 (2) 变评价者为挖掘者。 (1) 挖掘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接纳式的交流和提问, 与教师一起挖掘行为背后的原因, 引导其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将已有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层面, 提升她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挖掘行为中的闪光点———在共同挖掘的基础上, 通过呈现幼儿的客观行为和表现, 引导教师从幼儿的表现中发现自身行为的价值, 以增强其自我价值感, 并把它作为教师教育实践学习、实现教育行为创新的基础。 (3) 变要求者为建议者。 (1) 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提建议比提要求更有助于教师接纳, 这样让她们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可以减少心理压力, 增强自主感, 为接下来新的尝试提供良好的前提。 (2) 提供多种可选择的建议———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尝试、验证、丰富和发展新的认识, 获得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策略。建议虽然是供教师自主选择的, 但实际上是一种更趋专业化的导向, 她们即使不对此做出选择, 也会受到一些思考方向和设计思路上的启发。

2. 走进常态教学, 聚焦问题。

园本教研所针对的问题虽然来源于实践, 但并不是实践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纳入园本教研的范围, 它所针对的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性。而许多一线教师往往以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思考日常教学活动, 不会发现真正的问题, 往往对本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无动于衷。这就需要进一步走进常态教学, 帮助教师发现并聚焦问题。 (1) 扎根策略。扎根策略就是脚踏实地去教育现场进行实地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升教师能力的一种方式。我园通过随堂听课的方式扎根常态教学, 制定了《随堂听课研讨制度》。采用分层轮流包干式听课法, 加强一对一研讨。通过扎根日常教学, 及时了解、掌握教师们的教育行为、教学水平及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并以此来检验教研效果。 (2) 小纸条策略。小纸条策略指就常态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 每位教师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小纸条上, 集中张贴, 大家相互阅读后, 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疑惑, 教研组织者根据问题情况进行梳理或集体研讨, 让常态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支点。下面就以一次活动为例进行说明。中班教师在组织新课程律动《织布》教学实践时, 有教师提出:在律动教学时教师过于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幼儿的自主表达与情感体验, 活动的游戏性、自主性不够……让大家用小纸条帮助她给出改进意见。对于这一问题教师们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 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律动活动还是要以传授动作技能为主, 不然会走向过度强调儿童自主性的极端, 教师不教, 孩子是学不会的……有的则提出教师如果预设准备不充分, 忽视对教材、音乐性质等的分析, 活动时看似完全放手让幼儿自主表达, 实则大多数幼儿趋向盲目探索, ……有的教师认为律动活动开始可以先让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动作, 但当到了巩固环节, 又是教师带着幼儿一遍一遍的练习, 如何让学习既能体现幼儿自主性, 又能学会技能让教变得更有情趣……有的认为教师不能按照旧的教学习惯, 一味地我做你学、手把手地教会孩子律动, 这是有违新《纲要》理念, 也不利于孩子发展……看着这些各抒己见的小纸条, (见上图) 我们看到了教师们主动参与探索与讨论的兴趣, 更看到了教师所面临的新理念向新行为转化的艰难与矛盾, 这正是园本教研应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于是我们继续以律动《织布》为载体, 进一步对教师小纸条上的观点进行分析, 最后将核心问题聚焦为:如何在发展幼儿律动表现技能技巧的同时, 增强幼儿对韵律活动的体验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使其音乐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简而言之, 问题可以概括为:在音乐律动教学活动时, 教师究竟是教还是不教?由此引发教师更多的思考。

3. 反思常态教学, 转化成果。

反思是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 进一步挖掘问题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和困惑, 并构建教师实践智慧和知识的主要途径。 (1) 反思对话, 解决问题。在律动《织布》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首先针对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教还是不教”的困惑, 让不同的教师就自身在实践中碰到的类似困惑和相关案例进行自由描述和交流, 呈现了对问题的真实感受。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引起大多数教师对问题的共鸣, 促使教师初步意识到自身对问题的理解和假设, 从而激发教师针对“教与不教”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 进一步明确和澄清问题:一方面, 教师在观念上十分注重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以至闻“教”色变, 在活动中不敢教授知识技能, 注重让幼儿自主探索, 实则大多数孩子趋向盲目探索;另一方面, 有的教师则返回到注重律动技能训练的极端上去, 幼儿总是跟着教师转, 主体性发展十分薄弱;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不会把握教与不教的尺度, 不会利用图谱等有效支架组织教学。最后, 当教师们对问题的症结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由骨干组教师再次现场进行了律动《织布》的教学, 回到日常教学中去进一步地实践、集体研讨共同“诊断”出有效地策略, 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提升智慧。并再次利用小纸条策略, 大家一起分享经验。 (2) 成果转化, 明确要求。许多幼儿园管理者都为教研“研什么有什么、不研什么没什么”的现象而苦恼。通过教研, 上课、论文比赛出成绩了, 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可隔一段时间, 教学实践又回到了老样子, 许多原来好的做法都丢掉了。其实从现实来看, 研究出来好的经验如果不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 就会自生自灭, 不利于教师正确观念的巩固和教育行为的有效改善。

因此当教师在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模糊的想法时, 我们会积极搭建平台, 让已经有这方面好经验的老师带动同伴学习:如让师幼互动积极的教师给青年教师上教学示范课;请班级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怎样构建良好的班风;让从小学武术的教师培训其她教师的体育基本功等等。

总之, 园本教研应更多地关注常态教学, 园本教研的管理者应成为黏合剂, 把园本教研工作与日常保教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让一线教师的困惑、问题和需要成为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支点。并通过关注常态教学, 让更多的教师看得见、听得懂、用得着, 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的教研文化, 引导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稳步提升。

摘要:园本教研作为当前幼儿园的一种主要教研形式, 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但对于常态教学的关注往往不够。而常态教学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常态下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其教育理念, 而且也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常态教学,问题,策略,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园本教研再议[J].教育导刊 (幼儿教育) , 2006, (6) .

[2]朱家雄, 张婕.走向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论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向[J].幼儿教育, 2005, (9) .

[3]薛烨, 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60) .

走进园本教研 感受成长 篇11

一、立足园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

1.培训先导,理论支撑

组织全体教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主题教育培训,有了理论支撑后再进行集体研讨,教师都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对主题教育活动的看法。各班教师在本班内进行班级讨论,制定本班的主题内容。

2.立足教研,行为跟进

在主题实施的前期阶段,有些班级在实施步骤上出现了问题,于是我们就逐班进行指导。开展班级主题教育研讨现场会,推动主题教育进程。

由于师资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性,有的班级主题进展顺利,有的班级进展缓慢,甚至无从下手,这时,由班级负责人现场讲解本班主题开发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和困惑,并现场组织研讨,这样的现场会既让每位教师知道本班的进展速度,学习别人的经验,找到自己的不足,又是解决困难的良好时机。主题现场会推动了主题教育的进程。

3.探索主题教育,改变教与学方式

在2006年初步探索主题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幼儿园进一步脚踏实地地深入探讨主题教育活动。幼儿园的主题教育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幼儿开设的,以贴近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幼儿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1)在坚持每天研讨的过程中,总结出主题生成的四种途径

一是由课程生成主题内容,如,大班的《中国结》主题由大班艺术教育活动生成,中班的《香香的蔬菜》、小班的《我爱水果》等分别是在科学、语言等领域生成的。二是根据幼儿的兴趣价值取向生成主题,如,大班的《羊羊大迷宫》是根据幼儿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而生成的主题。三是由亲情教育生成主题,如中班的《感恩的心》、小班的《我爱我家》。四是由本土资源转化为主题,如,中班的《家乡的变化》,教师抓住南湖生态公园和正在拆迁改造拓宽路段这一契机,及时将本土资源转化为《家乡的变化》主题。

(2)课程设置,保障主题教育开展

主题确定之后,每个班就开始了主题活动的关键时期,也就是上课,于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课程进行重新的安排,并制订周日计划,开展课程。

(3)主题研究课评比促进主题教育展开

为了更好地开发主题课程,在实施主题教育的中期,我们开展了主题教育研究课评比活动,更调动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还向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变化以及家长对主题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4)在反思中成长

根据主题内容布置主题墙饰。主题教育初步结束后,经过老师的精心整理,把每班的主题装订成册,形成了幼儿园自己开发的园本教材。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得出:

第一,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多渠道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吸引家长的参与。

第二,通过主题活动使每一个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从而使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第三,通过主题活动使教师真正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协助者、记录者、引导者,同时,教师对“重过程,重发展”也有了新的理解。

二、评估教学制度,提高教学水平

改变了以往重结果的评价方法,采用每月一评估的过程性评价,检验教学质量和幼儿认知水平,发现教学问题及时教研改进,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了师资业务水平。

对照月工作计划制订评估内容,制作评估教具。在每月的最后一周,每班随意抽5名幼儿进行评估测试。

通过测查评估及时发现了幼儿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教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设特色课程,教师资源重组

在课程设置中,除了五大领域外,还设置了特色课程。

1.特色课程

(1)趣味古诗

学习古诗是比较乏味的,我们根据每一首诗的寓意配上了幼儿容易接受的舞蹈动作,让幼儿在舞蹈动作中体验诗的意境美。

(2)快乐识字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认字,他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大大提高了识字量。

(3)儿童绘本

开设儿童绘本,由于教师对绘本教学比较陌生,我们就组织教师在网上观看专家课例,再由比较擅长绘本课的教师上实践课例,使教师对绘本有了新的认识。

2.教师资源重组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发挥教师自身优势,进行资源重组,每位教师除了担任班级管理之外,还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担任2~3个班的特色课程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使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搭建平台,家园共育

1.家园天地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资源,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积极合作者。我们定期有目的性地召开家长会,创设共同研讨的机会。

2.班级空间

开设班级空间,教师把幼儿在园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有何建议,有什么想法都可以随时进行咨询,让困扰家长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也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家长的心声,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家长携手教育好孩子。

在教与研中教师深深感受到了研究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也深深体会到了研究带来的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谢琳.走进园本教研 我们快乐成长[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0)

“6S”园本化的探索与实施 篇12

我园从2013年3月开始,多次安排管理层人员外出参加“6S执行官训练营”、“6S管理经验研讨会”等培训活动。在培训学习以及回园的交流分享中我们认可了该理念与学校管理融合的可行性。我们通过全园调研直面现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园所6S推行计划,以中层培训——制定样板间———全园动员大会——过程考核逐步推动,运用理念培训与现场管理两种方式,通过园本化的落地实施,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开启了全新的思维方式。

一、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进行有效探索

6S管理旨在通过教职工对每日所做的司空见惯的工作进行反思和不断改善,将教师的工作行为不断的规范,使之更有条理、更高效。养成“事事讲究”的好习惯,例如我们推行的教师离园6S内容有第一步:回忆分享美好时光;第二步:指导关注幼儿仪表;第三步:整理发放幼儿物品;第四步:梳理准备明日活动;第五步:清洁整理环境卫生;第六步:检查关闭水电门窗。细化的指导规范提升了教师的工作品质。目前我们已经梳理了《一日生活活动各环节基准》(教师篇)、(保育员篇),《各条线开学清单》等。

二、以幼儿发展为目标,逐步推进实施

1. 环境育人,创设稳定有序的空间

稳定、有序的环境空间,是个体生存发展的良好条件。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育管理者营造一个整洁、有序、温馨和谐的氛围,身正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推行6S管理,首先进行的就是对物的整理整顿工作。我们借助视觉通道,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在全园推行目视管理,使现场更直观形象,对错一目了然。例如我们通过简洁清楚的标识,提示幼儿在游戏结束后整理材料,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游戏习惯。在标识的制定中,教师们充分挖掘了教育元素,例如在图书角的标识设计中,小班采用的是和封面对应的图片对应,中班采用的是字母或颜色卡片,大班则采用二维序数的匹配。根据各个区域的特征和游戏内容,教师们尽可能地让幼儿参与设计,体现与环境的互动性。例如益智区采用动物与食物的匹配,美工区制作色系配对的图卡,语言区则利用象形文字的对应卡。

2. 自我管理,营造温馨开放的氛围

6S理念强调规则意识,这也适用于我们的班级管理。我们和孩子一起把规则制定好,把信息公开,把获取知识的权利交给孩子,把行为的自主权交给孩子,把自由探讨的权利交给孩子,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孩子。教师不再控制、控制、再控制。例如我园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制作各区角规则图,通过幼儿的讨论、制作、张贴、执行和监督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按规定做事的良好习惯。这些图夹文的稚拙画面充分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观念,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自我服务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以考核制度为保障,形成园所特色

1. 优化考核制度,提高员工认同度

我园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多年来实行年薪考核制度,要求每月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考核打分。在实施6S前,我园的考核话语权主要掌握在考核者手里,难免引起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对立情绪。现在我们运用6S管理理念,制定量化检查表,并把各项检查标准提前公开,使得考核工作更透明化。在制定检查表时我们采取了由下而上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例如我园在制定区域游戏检查表时,我们通过现场调研——即全园性的观摩研讨,调研报告———保教主任室的评价意见汇总,级组制定——各级组拟定一份区域检查表,修订执行———结合各级部门的意见制定本园的区域游戏检查表。这样的检查表制定来源于一线教师,也更容易让教师接受。制定检查表量化指标的过程,其实也是全体教师就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教师指导、材料投放、区域设置等方面的再次学习。

2. 增加考核力度,维持“6S”保鲜度

近年来6S管理已逐步被人熟知,很多幼儿园也引进了6S管理理念,在轰轰烈烈的全园大扫除之后,也许有的园所就满足现状停步不前了,时间一长又打回原形。在管理学里有句谚语:员工只做领导检查的事情。因此我园一直由业务园长担任6S执行官,明确学校的态度和决心,全体管理层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我园所有管理层人员都有一份《幼儿园6S巡检记录表》,随时记录工作巡检中发现的问题,在每两周一次的课题组活动中进行交流。在每月考核中,班级6S是必检项目,直接挂钩教师的年薪。我们正是以这样的“反复抓、抓反复”的方式不断维持6S的新鲜度。

我园实施6S管理以来,校园风貌有了明显转变,师幼素养有了显著提升。2013年11月武进区教育局在我园举行了6S现场推进会,局领导肯定了我园的实施成果,也更坚定了我们推行工作的信心。2014年4月集团内举行了6S专项调研和分享活动,通过现场观摩和视频交流分享了集团内各园所在该项工作中的成效。2014年10月,我园保教主任吴珺珺老师还应邀参加了一节早期教育在南京举办的6S经验交流会,和全国幼教同行分享了我园在6S管理中的经验和心得。教师们围绕“6S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撰写的论文也多次获奖,我园也多次接待了全区同行的参观。

上一篇: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下一篇:实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