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体征

2024-10-22

临床体征(精选9篇)

临床体征 篇1

生命体征是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和危急程度的指征,主要包括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瞳孔和角膜反射的改变等。其中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被称为人体四大生命体征。在医院临床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但要全面了解生命体征的意义,还要及时地掌握病人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治[1]。

本文分析了临床生命体征的重要性及当前医院临床生命体征采集在特殊情况下的问题,提出一种临床非接触式采集生命体征方式,作为临床护理生命体征采集和监护的另一种思路和尝试,是临床护理的一次探索和一种新流程的研究。

1 特殊情况临床生命体征采集的难度及问题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目前生命体征检测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电极或者传感器接触人体采集信号,但是对于急诊抢救病人、情绪不稳定病人、大面积烧伤病人等特殊患者,接触式采集生命体征难以及时、直接进行,并且容易对人体施加一定刺激,既给患者造成痛苦,又容易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部分临床科室,例如烧伤科、抢救室、重症监护室急需增加非接触式的生命体征监测和采集手段。从近几年国内外在医疗行业物联网投入和物联网手持终端的发展可以看出,基于物联网的体征检测和监测向着更加安全智能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减少病人刺激,降低体征数据录入差错率,非接触性生命体征检测和监测未来阶段将会是将来的发展趋势。毫米波生物雷达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此类需求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2 毫米波技术及其发展

毫米波位于射频高端,超宽带雷达生命探测体质具有较大的相对带宽,毫米波超宽带生物雷达综合运用了雷达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隔一定厚度的介质(如空气、衣服、墙壁、废墟等)、在不接触人体的条件下提取一定距离上人体微弱生命特征信号(如呼吸、心跳、血流、肠蠕动等),对经人体反射后的回波信号进行解调、积分、放大、滤波等处理,可得到与被测人体生命特征相关的参数。

生物雷达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2],国内进行超宽带雷达研究主要用作传感器来检测运动的目标而作为报警器使用,并提及该体制的雷达能够应用于医学领域。生物雷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生命探测,即关注检测区域内是否存在生命,这一方面国内与国外研究进展基本保持同步;二是研究生命体及其器官的活动与探测到的生理信息间的关系,即关注生命体状况。对生命探测研究,包括生物雷达探测方式和生命信号的提取等,已取得较好进展,在临床监护方面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3]。

3 毫米波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探索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毫米波技术,对超宽带生物雷达在临床采集生命体征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3.1 系统设计

毫米波生物雷达性能指标:频率24G;探测角度左右70°、上下30°;采样间隔3s;连接方式为串口,波特率:115200;整体电流450mA;功耗2.7W,探测信号功率1W。

整个装置包括雷达天线、毫米波雷达前端、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数据采集与传输电路、串口连接笔记本电脑显示。采集的信号经模拟电路滤波和多级放大后,接入数字处理电路中经后续处理,得到呼吸和心跳的波形,最后传输到电脑显示。

3.2 实验对象

在知情并征得同意的前提下,请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病区5位患者作为测试对象,其中三男两女,平均年龄为47岁,体内无起搏装置。

3.3 实验方法

测试者采用坐姿测试,分别正前方0.5m、0.7m处放置生物雷达,高度与坐姿时人体心脏高度一致,测试开始前测试者先静坐3min,保证测试数据稳定。测试的同时进行接触式心律采集,其数值做为标准值进行比较。

3.4 实验结果

依据测试对象、距离和测试时间不同,测试数据共23组,其中距离0.5m测试17组,获取呼吸和心跳有效数据各211个;距离0.7m测试6组,获取呼吸和心跳有效数据各60个。数据汇总如表1。

3.5 讨论分析

从测试数据可以看出:

1)本文临床测试采集的数据基本达到实验要求,可非接触式连续采集呼吸和心跳的生命体征数值。

2)原理上,心跳引起的体动大大小于呼吸引起的体动,且两者都为低频信号,存在重叠,所以心跳监测难度较大。本次实验,心跳测量值较好符合接触性测量值,和接触性测量值相比较,误差值在正负两端基本呈现平均分布的状态。

3)心跳和呼吸的测量值准确性,和测试距离关系较大,随着距离的增加,误差也快速增加。

4)从测量情况看,在测量过程中,测量对象在静止时测量精度较高,有动作时误差变大,数值波动较大,甚至出现部分数据获取不到的情况,这在两种距离的测量中都出现过。在临床环境中,由于监测对象的位置、角度、体动状态的不可预测性,此方式暂时还不能代替接触式监护,直接应用到临床实际。

4 结论

利用毫米波雷达技术进行非接触方式的生命体征采集,在医院临床进行测试研究,实现了非接触生命体征自动采集的流程,为今后进一步临床应用及推广打下基础。

目前,由于技术限制,在测试过程中,测试对象的距离、角度、状态都会影响测量数据的精确性,现在研究的成果在临床测试误差较大,设备测量精度和环境要求暂时还达不到临床使用标准。

采用毫米波生物雷达技术非接触采集生命体征,目前精度和稳定性还比不上传统接触式生命体征采集,还有很多组件、功能和算法需要继续优化。但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信号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采集的信号经处理会有较好的效果。非接触临床监护作为生物雷达技术的分支领域,由于其非接触、无干扰、无约束等优点,非接触生理监护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必然存在广泛的应用前景[4]。

参考文献

[1]路国华,王健琪,杨国胜,等.一种人体生命体征检测的新方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1,20(4):275-278.

[2]张杨,焦腾,荆西京,等.生物雷达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新进展[J].信息化研究,2010(10):6-10.

[3]拜军,黄德生,张骁,等.基于生物雷达技术的非接触心率检测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3):10-13.

[4]胡冶,李川涛,祁富贵,等.非接触呼吸与心跳监护装置的研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5,39(4):244-248.

临床体征 篇2

(一)体温的测量方法(腋下测量法)

【训练目的】

安全、准确地测量患者体温,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训练要求】

1.每2名学员为一组,互相操作,并一边讨论一边记忆;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老师讲解的注意事项;

3.训练过程中所有学员应严肃认真,且无条件服从教练员指挥。

【训练器材】

1.场地:实操训练教室。

2.器材:治疗盘内放已消毒体温计、弯盘、消毒纱布3块、笔、记录本、带秒针的表。3.教学工作手册;学员培训记录簿。

【训练内容】

1.教练员用5分钟讲解水银体温计的构造(见图4-1-1)以及腋下体温测量的训练步骤。2.教练员用5分钟进行实物示范操作。

3.每2名学员为一组按照训练步骤互相操作训练30分钟。4.教练员总结学员实操情况5分钟。

【训练步骤】 1.洗手,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将水银柱甩至35°C以下。2.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用纱布擦干腋下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窝深处,贴紧皮肤,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防止脱落,测量10分钟后取出(见图4-1-2)。4.用消毒纱布擦干体温计,读取体温数并记录(见图4-1-3)。

5.消毒体温计(用75%酒精浸泡体温计30分钟后擦干,放进清洁储物盒备用)。6.协助患者整理衣被。7.洗手。

图4-1-1 水银体温计

图4-1-2 腋下体温测量

图4-1-3 图中体温计的读数为37.8°C

【注意事项】

1.按照每个标准班40名学员,配备两名教师,按每组10人分组,2人轮流训练,不足之处教师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

2.婴幼儿、意识不清或者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患者身旁。3.甩表时用腕部力量,不可触及他物,以防碰碎。切忌把体温计放在热水中清洗或沸水中煮,以防爆裂。

4.患者在测量前有进食、冷热饮、洗澡、运动、冷热敷等治疗和活动时需等待30分钟后测量。

5.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出汗较多、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必要时肛温、腋温、口温对照复查。7.测液温时擦拭腋窝勿太用力,避免使用冷或热的湿毛巾,以免影响体温值。测量前检查体温计是否在35°C以下。

【评估要点】

1.评估操作前准备物品是否齐全。2.评估是否擦干腋窝下汗液,重点评估体温计水银端是否放于患者腋窝深处,是否贴紧皮肤,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3.评估测量时间是否为10分钟。

4.评估读表是否正确,手不能触及水银端。5.评估体温计用毕后放置是否正确。

(二)脉搏的测量方法

【训练目的】

准确测量患者脉搏,了解其心血管功能及血容量变化,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训练要求】

1.每2名学员为一组,互相操作,并一边讨论一边记忆;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老师讲解的注意事项;

3.训练过程中所有学员应严肃认真,且无条件服从教练员指挥。

【训练器材】

1.场地:实操训练教室。

2.器材:治疗盘内备记录本、笔、带秒针的表,必要时备听诊器。3.教学工作手册;学员培训记录簿。

【训练内容】

1.教练员用5分钟讲解脉搏测量的训练步骤。2.教练员用2分钟进行示范操作。

3.每2名学员为一组按照训练步骤互相操作训练10分钟。4.教练员总结学员实操情况3分钟。

【训练步骤】 1.协助患者取自然体位。

2.用食指、中指及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清楚地触摸到搏动为宜。通常测30秒再乘2即为脉率。异常脉搏、危重病人应测1分钟(见图4-2-1)。3.记录测量结果。

图4-2-1

脉搏测量法

【注意事项】 1.按照每个标准班40名学员,配备两名教师,按每组10人分组,2人轮流训练,不足之处教师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

2.诊脉前应使患者安静,如有剧烈活动,应休息20分钟后再测量。

3.不可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与患者的脉搏相混淆。

4.通常测30秒再乘2即为脉率,异常脉搏、危重病人应测1分钟。脉搏细弱触摸不清时,用听诊器听心率1分钟。

5.除桡动脉以外,可测量颞动脉、肱动脉、颈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

6.发现脉搏短绌时,由两人同时分别测量脉搏与心率1分钟,以分数方式记录,即心率/脉率。

7.为偏瘫患者测量脉搏,应选择健侧肢体。

【评估要点】

1.评估测量位置是否在桡动脉上,是否是用食指、中指及无名指的指端按压。2.评估测量时间是否为30秒。3.评估测量结果是否正确。

(三)呼吸的测量方法

【训练目的】

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音响、形态及有无呼吸困难等,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训练要求】

1.每2名学员为一组,互相操作,并一边讨论一边记忆;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老师讲解的注意事项;

3.训练过程中所有学员应严肃认真,且无条件服从教练员指挥。

【训练器材】

1.场地:实操训练教室

2.器材:治疗盘内备记录本、笔、带秒针的表,必要时备棉花。3.教学工作手册;学员培训记录簿。

【训练内容】

1.教练员用5分钟讲解呼吸测量的训练步骤。2.教练员用2分钟进行示范操作。

3.每2名学员为一组按照训练步骤互相操作训练10分钟。4.教练员总结学员实操情况3分钟。

【训练步骤】

1.患者取自然体位。

2.护理人员测脉搏后手仍保持诊脉姿势,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一起一伏为1次,测量30秒,所得数乘2,即为呼吸频率。同时注意节律、深浅度、声音、类型、呼吸困难程度、有无体位改变对呼吸造成的影响。

3.呼吸困难、婴儿、呼吸不规则者测量1分钟。呼吸微弱、危重患者可用少许棉花置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情况,计时1分钟(见图4-3-

1、图4-3-2)。

【注意事项】

图4-3-1 测量呼吸

图4-3-2 用棉花丝测量呼吸

1.按照每个标准班40名学员,配备两名教师,按每组10人分组,2人轮流训练,不足之处教师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

2.测量呼吸前,应使患者安静,如有剧烈活动,应先休息20分钟。

3.测量时不能与患者讲话,测量时应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其处于自然呼吸状态。避免在婴幼儿哭闹时测呼吸。

【评估要点】

1.评估测量呼吸时是否保持诊脉的姿势,观察的部位是否为患者胸部或腹部。2.评估测量时间是否为30秒。3.评估测量结果是否正确。

(四)血压的测量方法

【训练目的】

准确测量患者血压,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训练要求】

1.每2名学员为一组,互相操作,并一边讨论一边记忆;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老师讲解的注意事项;

3.训练过程中所有学员应严肃认真,且无条件服从教练员指挥。

【训练器材】

1.场地:实操训练教室

2.器材:血压计(见图4-4-1)、听诊器(见图4-4-2)、记录本。3.教学工作手册;学员培训记录簿。

【训练内容】

1.教练员用5分钟讲解血压计的构造以及血压测量的训练步骤。2.教练员用5分钟进行实物示范操作。

3.每2名学员为一组按照训练步骤互相操作训练15分钟。4.教练员总结学员实操情况5分钟。

【训练步骤】

(一)上肢血压测量法

1.检查血压计,协助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保持血压计“0”点、肱动脉与心脏应处同一水平。卷袖,露臂,手掌向上,肘部伸直。2.放平血压计,打开水银槽开关。3.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缠于上臂中部,其下缘在肘窝上2~3cm,松紧以能放一指为宜(见图4-4-3)。

4.戴上听诊器,把听诊器胸件放在肘关节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见图4-4-4),一手固定,一手握输气球,关闭压力活门,缓慢向袖带充气,充气加压至动脉博动音消失后再升高20~30mmHg,放气使水银以4mmHg /s的速度缓慢下降(见图4-4-5)。

5.当从听诊器上听到第一次博动,水银柱上所指刻度为收缩压,继续放气,到博动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此时所指的刻度为舒张压。

图4-4-1 血压计

图4-4-2 听诊器

图4-4-3 袖带缠于肘窝上2~3cm,松紧以能放一指为宜

图4-4-4 把听诊器胸件放在肘关节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图4-4-5 上肢血压测量法

6.取下袖带,排尽空气,把血压计向贮汞瓶侧倾斜大于45度角,待水银完全回流后关闭 水银槽开关,整理用物。7.记录血压测量结果。

(二)下肢血压测量法

1.方法与“上肢血压测量法”相同。2.患者取俯卧位或仰卧屈膝位。

3.袖带缠于大腿,下缘距腘窝3~5cm,听诊器胸件置于腘动脉搏动处。4.记录时注明为下肢血压。

【注意事项】

1.按照每个标准班40名学员,配备两名教师,按每组10人分组,2人轮流训练,不足之处教师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

2.充气不可过猛、过高,防止水银外溢;放气不可过快过慢,以免读数误差。

3.为偏瘫、肢体有损伤或手术的患者测血压时应选择健侧肢体。

4.当动脉搏动音听不清或异常时,应分析排除外界因素,需重复测量时,应将袖带内气体驱尽,汞柱降至零点,稍等片刻后再测量。

5.排除影响血压计准确性的外界因素:①袖带缠得太松,呈气球状,有效面积变窄,测得血压偏高;袖带缠得太紧,使血管在未充气前已受压,测得血压偏低。②袖带太宽,使大段血管被阻,测得数值偏低;袖带太窄,须用较大力量才能阻断动脉血流,测得数值偏高。.对需要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有组于测量的正确性和对照的可比性。

7.舒张压变音和消失音相差较大时,应同时记录两个数值。

【评估要点】

1.评估上肢血压测量法。

2.评估是否保持血压计“0”点、肱动脉与心脏在同一水平的位置。

3.评估血压计袖带捆绑的位置是否在上臂中部,其下缘在肘窝上2~3cm,松紧能放一指。4.评估听诊器放置的位置是否放在肘关节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5.评估收缩压、舒张压判断是否正确。6.评估记录血压计测量数值是否正确。7.评估测完血压后血压计的处理。

五.

瞳孔的测量方法

【训练目的】

正确评估患者瞳孔变化,了解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眼睛疾患的情况,为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训练要求】

1.每2名学员为一组,互相操作,并一边讨论一边记忆;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老师讲解的注意事项;

3.训练过程中所有学员应严肃认真,且无条件服从教练员指挥。

【训练器材】

1.场地:实操训练教室

2.器材:手电筒、瞳孔测量尺、记录本。3.教学工作手册;学员培训记录簿。

【训练内容】

1.教练员用5分钟讲解瞳孔测量的训练步骤。2.教练员用2分钟进行实物示范操作。

3.每2名学员为一组按照训练步骤互相操作训练10分钟。4.教练员总结学员实操情况3分钟。

【训练步骤】

1.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方法及意思,取得配合。2.测量瞳孔大小

(1)医生与受检者相对而坐,受检者仰卧位时医生站其右侧。

(2)医生用一手左(右)手拇、食指分开右(左)眼上下睑(对无上睑下垂的清醒受检者可让其睁眼平视)。

(3)在散射的自然光线下仔细观察瞳孔形状和大小(见图4-5-

1、图4-5-2)。

(4)另一手用瞳孔测量尺测量瞳孔直径。正常成人的两侧瞳孔在自然光线下等大等圆,位置居中,直径为2.5~4mm,幼儿和老年人稍小。

图4-5-1中央黑色圆形区域为瞳孔。

图4-5-2两直线的距离就是瞳孔的直径大小。3.检查瞳孔对光反射

(1)直接对光反射:在暗光照明环境中用手电筒直接照射受检眼瞳孔,该瞳孔迅速缩小的反应,为该眼直接对光反射灵敏。

(2)间接对光反射:在暗光照明环境中,用手遮挡右眼(或左眼),使该眼不受手电筒照射,但能被检查者窥视,用手电筒照射左眼(或右眼)时,右眼(或左眼)瞳孔迅速缩小的反应,为右眼(或左眼)间接对光反射灵敏。

(3)若用手电筒照射瞳孔时,其变化很小,而移去光源后瞳孔增大不明显,此种情况称为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当瞳孔对光毫无反应时,称为对光反射消失。

(4)瞳孔对光反射检查结果分为灵敏、迟钝或消失。正常瞳孔的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是灵敏的,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或间接对光反射迟钝、消失属病理性或药物性导致。4.瞳孔检查结果记录

(1)记录两侧瞳孔大小及形状。

(2)记录两侧瞳孔的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是否灵敏、迟钝或消失。

【注意事项】

1.按照每个标准班40名学员,配备两名教师,按每组10人分组,2人轮流训练,不足之处教师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

2.对眼科疾病、中枢神经神经系统疾病、心肺复苏、大手术后、中毒、病情变化、使用麻醉镇静类或阿托品等特殊药物者,随时检查瞳孔。

3.听取患者主诉,有无视物模糊,有无使用影响瞳孔的药物,如有吗啡、氯丙嗪、阿托品、颠茄等药物。有无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

4.发现突然意识丧失,一侧瞳孔散大,对光放射消失,伴有烦躁不安、呕吐、呼吸深慢、脉搏慢、血压高、提示有脑疝形成,需要立即降颅压处理。

【评估要点】

1.评估测量瞳孔大小的方法是否正确。

临床体征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病1周后, 检测M P-I g M抗体均为阳性。其中男56例, 女2 6例;年龄5~10岁49例 (59.8%) , 11~14岁33例 (40.2%) ;平均病程 (8.2±3.6) d。

1.2 临床表现

(1) 发热74例 (90.2%) , 热型不定, 多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 (2) 均有咳嗽, 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 伴有喘息9例 (1 1.0%) 。 (3) 肺部听诊均无干、湿性啰音。

1.3 肺外并发症

43例 (52.4%) 。其中消化系统受累21例 (48.8%, 21/43) , 皮肤损害9例 (20.9%, 9/43) , 心肌损害6例 (14.0%, 6/43) , 高热惊厥3例 (7.0%, 3/43) , 渗出性胸膜炎、泌尿系统损害各2例 (各4.7%, 2/43) 。

1.4 X线胸片

呈斑片状阴影45例 (54.9%) , 大叶性肺炎18例 (22.0%) , 呈间质性肺炎改变11例 (13.4%) , 其他改变8例 (9.8%) 。

1.5 治疗与转归

给予对症及肺外并发症等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10mg/ (kg·d) , 静脉滴注, 连用5d, 停2d, 7d为1个疗程, 继续用阿奇霉素10mg/ (kg·d) 口服, 连用3d, 停4d。疗程3周。结果治愈79例 (96.3%) ;好转2例 (2.4%) ;无效1例 (1.2%) , 且不同意随诊。肺外并发症全部治愈。

2 讨论

近年来, 肺炎支原体感染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的10%~30%[3], 已引起医学界普遍关注。本病潜伏期较长, 起病大多较缓慢, 症状轻重不一。咳嗽是本病最主要的表现, 病初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干咳;肺部体征大多无阳性表现, 少数出现不同程度干湿性啰音。本组患儿年龄为5~14岁, 全部无肺部阳性体征, 但均有程度不同的阵发性刺激性干咳, 90.2%有发热表现, 一般出现在疾病早期, 少数持续时间较长。

辅助检查是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 如X线胸片、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MPP患儿的X线胸片有其特征性改变:X线结果与症状、体征分离现象, 即患儿还没有肺部体征时, X线检查就已经存在相对较明显的病理变化。本病的特征性X线胸片表现为:病灶在肺门及内、中带, 并向外扩散, 由肺门向外呈扇形或扫帚样的稍高密度斑片影, 其内或周围见网状的增粗、僵直的肺纹理。这可作为MPP与其他肺疾病鉴别诊断的依据[4]。另外, 下肺多于上肺, 右肺多于左肺, 常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等特点[1]。本组患儿X线胸片检查全部阳性, 且以斑片状阴影为主。虽然X线胸片检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主要还是以血清学检测手段诊断M P P更可靠[5]。

肺炎支原体不但是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之一, 还可引起各种肺外表现, 导致机体多器官损害。其中以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多见[6]。本组资料中5 2.4%的病例出现肺外损害表现, 以消化系统受累为主。

我们认为, 临床儿科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对发热和咳嗽症状明显, 但肺部体征不明显或有消化系统症状者应考虑MPP, 病初查支原体抗体阴性亦不能轻易除外支原体感染, 因为发病第2周支原体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第1周[7]。

从治疗上讲, MPP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效, 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效。因为它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鉴于红霉素静脉滴注时相当一部分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我们常选用阿奇霉素治疗, 但输注速度仍然要慢, 疗程一般3周, 否则易致疾病迁延或复发。为减少患儿治疗过程中静脉穿刺的痛苦, 我们选用序贯疗法[8], 起始1个疗程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 继之口服, 同时兼顾肺外损害的治疗。特别要注意的是, 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时, 容易造成误诊与漏诊, 应引起基层儿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朱妍艳, 项蔷薇, 罗运春.儿童支原体肺炎241例临床特点和诊治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11, 39 (1) :45.

[2]王慕逊.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78.

[3]胡国华.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治综述[J].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 (9) :72.

[4]周平.儿童支原体肺炎的X线诊断分析及临床特征[J].医学综述, 2013, 1 (11) :2112.

[5]陈凯.小儿肺炎支原体 (MP) 肺炎220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13, 34 (5) :723.

[6]张晓波, 王立波, 张灵恩, 等.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脏器受累56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3, 21 (6) :344.

[7]姑丽拜海仁木·尼加提江, 蒋莎义, 谢晓恬, 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 (232例) [J].医学信息, 2013, 26 (15) :371.

15——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篇4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是评估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也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临床上称为生命体征。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

一、体温异常的护理(一)正常体温:

成人安静状态下:舌下(36.3~37.2℃)、直肠(36.5~37.7℃)、腋下(36.0~37.0℃)

(二)生理性变化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l.0℃。

1.昼夜变化

2.年龄差异

3.性别差异

4.运动状态

5.用药作用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一)体温过高

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l℃以上即可称为发热。

1、程度判断:

低热:37.3~38℃、中度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

2、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

3、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体温过低,体温35℃以下称之为体温不升。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2)加强病情观察 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鼓励患者多饮水。

(4)补充营养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5)休息 能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

(6)预防并发症

(7)心理护理

(二)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2.临床表现

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感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

3、护理措施

(1)环境温度 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维持室温在22-24℃左右。

(2)保暖措施 给予毛毯、棉被、电热毯、热水袋,添加衣服,防止体热散失。(3)加强监测 观察生命体征,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至少每小时测量一次,直至体温恢复至正常且稳定。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4)病因治疗 去除引起体温过低的原因,使体温恢复正常。

三、体温测量技术

(一)体温计的种类

1、玻璃体温计(图15-2)

2、电子体温计(图15-3)(二)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测

1、体温计消毒法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用后的体温计应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剂:70%乙醇、0.1%过氧乙酸,浸泡于消毒液中30分钟、再浸泡于另一容器中30分钟,清水冲净、擦干、置于清洁盒内

2、体温计检测法 将表甩至35℃以下→同时放入40℃温水中→3mm后取出→读数相差0.2℃以上不再使用(三)体温测量技术 【目的】

1.判断体温有无异常。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观察伴随症状。3.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准备】

1.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

2.病人准备

了解测量体温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测量前20~30min无剧烈运动、进食、洗澡、灌肠等影响体温的因素。

3.环境准备

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必要时拉上窗帘或用屏风遮挡。

4.用物准备

测量盘内备清洁干燥的容器,容器内放置清洁体温计,消毒液纱布、弯盘、记录本、笔及有秒针的表,如测肛温可另备润滑油、棉签、卫生

纸。

【操作步骤】体温测量技术

操 作 步 骤

操 作 说 明

核对解释

核对病人床号、姓名;解释目的、配合方法及注意事

选择部位

口温测量法

放置口表

正确测量

检测记录

整理消毒

腋温测量法

放置腋表

正确测量

检测记录

整理消毒

肛温测量法

放置肛表

项,取得病人合作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测量部位

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处,此处靠近舌动脉,是口腔中温度最高的部位

嘱病人闭唇含住口表,勿用牙咬体温计,用鼻呼吸

测量3min,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擦净体温计,正确读数

告知测量结果,感谢病人合作

将测量结果绘制在体温单上

为病人整理衣被,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将体温计浸泡于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

擦干汗液,将腋表水银端放于腋窝处

指导病人夹紧体温计,紧贴皮肤,屈臂过胸测量

l0min,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同口温测量法

同口温测量法

病人取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暴露测温部位便

于测量,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正确测量

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cm。婴儿只需

将贮汞槽轻插入肛门即可,护士注意扶持固定肛表

测量3min,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检测记录

为病人擦净肛门,其余同口温测量法 整理消毒

先用消毒液纱布擦净,其余同口温测量法

【注意事项】

1、测量体温前,应认真清点体温计的数量,并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

2、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能合作者,不宜测口温;进食或面颊部冷、热敷后,应间隔30min后测量。

3、腋下出汗较多、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者,肩关节受伤或极度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不宜测腋温。

4、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忌测肛温;心肌梗死患者不宜测肛温,以免刺激肛门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动过缓;坐浴或灌肠者须待30min后方可测直肠温度。

5、如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唇、舌、口腔、食管和胃肠道黏膜,再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可服用粗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出。

6、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时,应在床边监测,必要时测口温和肛温作对照。

7、严格做好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传染患者的体温计应固定使用。

8、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监测体温的重要性,影响体温的因素;学会体温的正确测量方法和异常体温的护理;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第二节

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

一、正常脉搏及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脉搏

脉率:成人安静状态下60—100次∕

脉律:跳动均匀、间隔时间相等

脉搏强弱:取决于动脉充盈程度、脉压大小

脉搏紧张度:动脉壁光滑柔软,有一定弹性

(二)脉搏的生理性变化

1、年龄 脉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低,到老年时轻度增加。

2、性别 女性脉率比男性稍快,通常相差5次/分。

3、活动、情绪 运动、兴奋、恐惧、愤怒、焦虑使脉率增快;休息使脉率减慢。

4、药物、饮食 进食、使用兴奋剂、浓茶或咖啡能使脉率增快;禁食、使用镇静剂、洋地黄类药物能使脉率减慢。

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一)异常脉搏

1、脉率异常

(1)速脉:指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又称心动过速。(2)缓脉:指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每分钟少于60次,又称心动过缓。

2、节律异常

(1)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即代偿性间歇),称间歇脉,亦称过早搏动。

(2)绌脉: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脉搏短绌或绌脉。

3、强弱异常

(1)洪脉:当心输出量增加,周围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脉搏搏动强大有力,称洪脉。

(2)丝脉:当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动脉阻力较大,动脉充盈度降低时,脉搏搏动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称丝脉。

(3)交替脉:指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4)奇脉:当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奇脉。

(5)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急促而有力,如潮水涨落样称水冲脉。

4、动脉壁异常 正常动脉用手指压迫时,其远端动脉管不能触及,若仍能触到者,提示动脉硬化。

(二)异常脉搏的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

2、密切观察病情

3、备齐急救物品和急救仪器

4、心理护理

5、健康教育

三、脉搏测量技术

【目的】

1、判断脉搏有无异常。

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状态。

3、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准备】

1.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2.病人准备

病人了解测量脉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测量前20~30min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影响脉搏的因素。

3.用物准备

有秒针的表、记录本和笔,必要时备听诊器。

4.环境准备

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

脉搏测量技术

操作步骤

操作说明

核对解释

核对病人床号、姓名。向病人解释测量目的、配合方

法及注意事项,取得病人合作

选择部位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

病人取卧位或坐位,手腕伸展,手臂取舒适位置,便

于护士测量

正确测量

护士以示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放在桡动脉搏动处,压力大小以能清晰触及脉搏搏动为宜

测量30s,将所测得数值乘2,即为脉率。异常脉搏、危重病人应测lmin。如触摸不清可用听诊器测心率

绌脉测量

应由2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起”与“停”的口令,计数lmin 记录数值

方式:次/min,如70次/min;绌脉:心率/脉率,如100/70 次/min将脉搏测得的数值绘制在体温单上

【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

2、不可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搏动较强,易与患者的脉搏相混淆。

3、为偏瘫或肢体有损伤的患者测脉率应选择健侧肢体。

4、测量脉率的同时,还应注意脉搏的节律、强弱、动脉管壁的弹性、紧张度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详细记录。

5、异常脉搏应测量1分钟。

第三节

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为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并把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一、正常呼吸及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呼吸

成人安静状态下:16—20次/分,节律规则,呼吸运动均匀平稳,无声且不费力。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1:4~1:5。一般情况下,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二)生理性变化

1、年龄

2、性别

3、运动

4、情绪

5、血压

6、其他 如环境温度升高,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二、异常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一)异常呼吸(图15-9)

1、频率异常

(1)呼吸过速:也称气促,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24次/min。(2)呼吸过缓: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低于12次/min,称为呼吸过缓。

2、深浅度异常

(1)深度呼吸:又称库斯莫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可伴有鼾音。(2)浅快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呈叹息样。

3、节律异常

(1)潮式呼吸:又称陈-施氏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其表现为呼吸由

浅慢逐渐变为深快,再由深快转为浅慢,经过一段时间的呼吸暂停(约5-30s)后,又开始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

(2)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

4、声音异常

(1)蝉鸣样呼吸:即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音响,似蝉鸣样。产生机制是由于声带附近阻塞。

(2)鼾声呼吸:即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是由于器官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积蓄所致。多见于昏迷患者。

5、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指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临床上可分为:(1)吸气性呼吸困难:患者表现为吸气困难,吸气时间延长,伴有明显的三凹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2)呼气性呼吸困难:患者表现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

(3)混合性呼吸困难:患者表现为吸气、呼气均感费力、呼吸表浅、频率增加。

(二)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改善环境 保持环境清洁、安静、舒适,室内空气流动、清新,温度、湿度适宜,有利于患者放松和休息。

3、加强观察 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节律、声音、形态有无异常。

4、心理护理 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稳定患者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5、健康教育

三、呼吸的测量

【目的】

1、判断呼吸有无异常。

2、监测呼吸变化,间接了解呼吸系统功能状态。

3、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准备】

1、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

2、评估患者并解释

(1)评估 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情况,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2)解释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呼吸测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3、患者准备

(1)了解呼吸测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2)体位舒适,情绪稳定,保持自然呼吸状态。

(3)测量前20-30min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影响呼吸的因素。

4、用物准备 有秒针的表、记录本和笔,必要时备棉花。

5、环境准备 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操作步骤】

1、核对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确认患者: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2、体位 体位舒适,精神放松,避免引起患者的紧张

3、方法 护士将手放在患者的诊脉部位似诊脉状,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的起伏,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男性和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

4、观察 呼吸频率(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深度、节律、音响、形态及有无呼吸困难,便于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5、计数 正常呼吸测30秒,乘以2,异常呼吸患者或婴儿应测1分钟

6、记录 将所测呼吸值记录在记录本上

7、转记 洗手后将呼吸值转记到体温单上。【注意事项】

1、呼吸受意识控制,测呼吸时应转移患者注意力,使其处于自然呼吸状态,以保持测量的准确性。

2、幼儿宜先测量呼吸后测量体温。因测量体温幼儿易哭闹不配合而影响呼吸测量。

3、呼吸不规则者及婴儿应测1分钟。

4、测量呼吸的同时应观察呼吸的深浅度、节律,有无异常声音等。

5、危重患者呼吸微弱,可用少许棉花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时应1分钟。

四、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

(一)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护理技术

1、有效咳嗽 咳嗽是一种防御性呼吸反射,可排出呼吸道内的异物、分泌物,具有清洁、保护和维护呼吸道通畅的作用,适用于神志清醒尚能咳嗽的患者。护士应对患者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学会有效咳嗽的方法。

促进有效咳嗽的主要措施:

①改变患者姿势,使分泌物流入大气道内便于咳出。

②鼓励患者做缩唇呼吸,即鼻吸气,口缩唇呼气,以引发咳嗽反射。③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增加患者活动量,有利于痰液的松动。

④双手稳定地按压胸壁下侧,提供一个坚实的力量,有助于咳嗽。有效咳嗽的步骤为: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屈膝,上身前倾,双手抱膝或在胸部和膝盖上置一枕头并用两肋夹紧,深吸气后屏气3秒(有伤口者,护士应将双手压在切口的两侧),然后腹肌用力,两手抓紧支持物(脚和枕),用力做爆破性咳嗽,将痰液咳出。

2、叩击 指用手叩打胸背部,借助震动,使分泌物松脱而排出体外。适用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排痰无力的患者。

叩击的手法是: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操作者将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状,即手背隆起,手掌中空,手指弯曲,拇指紧靠示指,有节奏地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轻轻叩打。边叩边鼓励患者咳嗽。注意不可在裸露的皮肤、肋骨上下、脊柱、乳房等部位叩击。

3、体位引流 置患者于特殊体位,使肺与支气管所存积的分泌物,借助重力作用使其流入大气管并咳出体外,称体位引流。适用于痰量较多、呼吸功能尚好的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患者,可起到重要的治疗作用。对严重高血压、心力衰竭、高

龄、极度衰弱、意识不清等患者应禁忌。其实施要点为:

(1)患者体位要求是患肺处于高位,其引流的支气管开口向下,便于分泌物顺体位引流而咳出。临床上应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采取相应的体位进行引流。

(2)嘱患者间歇深呼吸并尽力咳痰,护士轻叩相应部位,提高引流效果。(3)痰液粘稠不易引流时,可给予蒸气吸入、超声雾化吸入、祛痰药,有利排出痰液。

(4)宜选用空腹时体位引流,每日2-4次,每次15-30分钟。

(5)体位引流时应监测:①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应停止引流;②引流液的色、质、量,并予以记录。如引流液大量涌出,应注意防止窒息。如引流液每日小于30ml,可停止引流。

叩击与体位引流后,遂即进行深呼吸和咳嗽,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

4、吸痰法 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临床上主要用于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

【目的】

1、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

3、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操作前的准备】

1、评估患者并解释

(1)评估 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治疗情况,有无将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的能力,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

(2)解释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2、患者准备

(1)了解吸痰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2)体位舒适,情绪稳定。

3、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用物准备

(1)治疗盘内备 有盖罐2只(试吸罐和冲洗罐,内盛有无菌生理盐水)、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数根、无菌纱布、无菌血管钳或镊子、无菌手套、弯盘。

(2)治疗盘的外备 电动吸引器或中心吸引器。必要时准备压舌板、张口器、舌钳、电插板等。

5、环境准备 室温适宜、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操作步骤】

1、核对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确认患者: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2、调节 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调节负压,一般成人40、0-

53、3kPa(300-400mmHg);儿童<40、0kPa

3、检查 患者口腔、鼻腔、取下活动义齿,若口腔吸痰有困难,可由鼻腔吸引,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或张口器帮助张口

4、体位 患者头部转向一侧,面向操作者

5、试吸 连接吸痰管,在试吸罐中试吸少量生理盐水,目的是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同时润滑导管前端

6、吸痰 一手反折吸痰管末端(插管时不可有负压,以免引起呼吸道粘膜损伤),另一手用无菌血管钳(镊)或者戴手套持吸痰管前端,插入口咽部(10-15cm),然后放松导管末端,先吸口咽部分泌物,再吸气管内分泌物,若气管切开吸痰,注意无菌操作,先吸气管切开处,再吸口(鼻)部,吸痰过程中应采取左右旋转并向上提管的手法,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充分吸尽;每次吸痰时间<15秒

7、抽吸 吸痰管退出时,在冲洗罐中用生理盐水抽吸,以免分泌物堵塞吸痰导管,一根吸痰管只使用一次,8、观察 动态评估患者气道是否通畅;患者的反应,如面色、呼吸、心率、血压等;吸出痰的色、质、量

9、安置患者 拭净脸部分泌物,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10、整理用物 吸痰管按一次性用物处理,吸痰的玻璃接管插入盛有消毒液的试管中浸泡,吸痰用物根据吸痰操作性质每班更换或每日更换1-2次

11、记录 洗手后记录 【注意事项】

1、吸痰前,检查电动吸引器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次吸痰应更换吸痰管。

3、每次吸痰时间<15秒,以免造成缺氧。

4、吸痰动作轻稳,防止呼吸道粘膜损伤。

5、痰液粘稠时,可配合叩击,蒸气吸入、雾化吸入,提高吸痰效果。

6、电动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过久;贮液瓶内液体达2/3满时,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过多吸入马达瓶内损坏仪器。贮液瓶内应放少量消毒液,使吸出液不至粘附瓶底,便于清洗消毒。

(二)氧气疗法

氧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如果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都可能发生异常变化,这一过程成为缺氧。氧气疗法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aO2)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1、缺氧分类和氧疗适应证(1)低张性缺氧(2)血液性缺氧(3)循环性缺氧(4)组织性缺氧

以上四种缺氧中,低张性缺氧疗效最好。

2、缺氧程度判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来确定。

(1)轻度低氧血症 PaO2大于6、67kPa(50mmHg),SaO2>80%,无发绀,一般不需氧疗。如有呼吸困难,可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氧流量1-2升/分)氧气。

(2)中度低氧血症 PaO24-

6、67kPa(30-50mmHg),SaO260%-80%,有发绀、呼吸困难,需氧疗。

(3)重度低氧血症 PaO2<4kPa(30mmHg),SaO2<60%,显著发绀、呼吸极度困难,出现三凹症,是氧疗的绝对适应证。

血气分析检查是监测用氧效果的客观指标,当患者PaO2低于50mmHg(6、61kPa)时,应给予吸氧。

3、供氧装置 供氧装置有氧气筒及氧气压力表和管道氧气装置(中心供氧装置见图15-11)两种。

(1)氧气筒及氧气压力表装置 1)氧气筒

2)氧气表 3)装表法

氧气浓度与流量的关系:

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2)氧气管道装置:医院氧气集中由供应站负责供给,设管道至病区、门诊、急诊。供应站有总开关控制,各用氧单位配氧气表,打开流量表即可使用。此法迅速、方便。

装表法:①将流量表安装在中心供氧管道氧气流出口处,接上湿化瓶;②打开流量开关,调节流量,检查指示浮标能达到既定流量(刻度),全套装置无漏气后备用。

4、给氧方法:

(1)鼻氧管给氧法 是将鼻氧管前端插入鼻孔内约1cm,导管环固定稳妥即可(图15-12)。此法比较简单,患者感觉比较舒适,容易接受,因而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给氧方法之一。

【目的】

1)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

2)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操作前准备】

1)评估患者并解释 ①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治疗情况、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②解释: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吸氧法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2)患者准备 ①了解吸氧法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②体位舒适,情绪稳定,愿意配合。

3)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用物准备 ①治疗盘内备:小药杯(内盛冷开水)、纱布、弯盘、鼻氧管、棉签、扳手。②治疗盘外备:管道氧气装置或氧气筒及氧气压力表装置、用氧记录单、笔、标志。

5)环境准备 室温适宜、光线充足、环境安静、远离火源。【操作步骤】

1、核对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确认患者: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2、清洁检查 用湿棉签清洁双侧鼻腔并检查鼻腔有无分泌物堵塞及异常

3、连接 将鼻导管与湿化瓶的出口相连接

4、调节 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

5、湿润 将鼻氧管前端放入小药杯冷开水中湿润,并检查鼻氧管是否通畅

6、插管 将鼻导管插入患者鼻孔1cm,动作轻柔,以免引起粘膜损伤

7、固定 将导管环绕患者耳部向下放置并调节松紧度,注意松紧适宜,防止因导管太紧引起皮肤受损

8、记录 给氧时间、氧流量、患者反映,便于对照

9、观察 缺氧症状、实验室指标、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有无氧疗不

良反应,有异常及时处理

10、停止用氧 先取下鼻氧管,防止操作不当,引起组织损伤

11、安置患者 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12、卸表 ▲氧气筒

关闭总开关,放出余气后,关闭流量开关,再卸表。卸表口诀:一关(总开关及流量开关)、二扶(压力表)、三松(氧气筒气门与氧气表连接处)、四卸(表)

▲中心供氧

关流量开关,取下流量表

13、用物处理 一次性用物消毒后集中处理,氧气筒上悬挂“空”或“满”的标志

14、记录 停止用氧时间及效果 【注意事项】

1)用氧前,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氧气瓶搬运时要避免倾倒撞击。氧气筒应放在阴凉处,周围严禁烟火及易燃品,距明火至少5m,距暖气至少1m,以防引起燃烧。氧气表及螺旋口勿上油,也不用带油的手装卸。

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停用氧气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中途改变流量,先分离鼻氧管与湿化瓶连接处,调节好流量再接上。以免一旦开关出错,大量氧气进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4)常用湿化液灭菌蒸馏水。急性肺水肿用20%-30%乙醇,具有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肺泡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的作用。

5)氧气筒内氧勿用尽,压力表至少要保留0、5mPa(5kg/cm),以免灰尘进入筒内,再充气时引起爆炸。

6)对未用完或已用尽的氧气筒,应分别悬挂“满”或“空”的标志,既便于及

2时调换,也便于急用时搬运,提高抢救速度。

7)用氧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氧疗的重要性。2)指导正确使用氧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积极宣传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2)鼻塞法 鼻塞是一种用塑料制成的球状物,操作时将鼻塞塞入一侧鼻孔鼻前庭给氧。此法刺激性小,患者较为舒适,且两侧鼻孔可交替使用。适用于长期吸氧的患者。

(3)面罩法 将面罩置于患者的口鼻部供氧,氧气自下端输入,呼出的气体从面罩两侧孔排出。由于口、鼻部都能吸入氧气,效果较好。给氧时必须有足够的氧流量,一般需6-8L/min。适用于张口呼吸且病情较重的患者。

(4)氧气头罩法 将患者头部置于头罩里,罩面上有多个孔,可以保持罩内一定的氧浓度、温度和湿度。头罩与颈部之间要保持适当的空隙,防止二氧化碳潴留及重复吸入,此法主要用于小儿。

(5)氧气枕法 氧气枕是一长方形橡胶枕,枕的一角有一橡胶管,上有调节器可调节氧流量,氧气枕充入氧气,接上湿化瓶即可使用。此法可用于家庭氧疗、危重患者的抢救或转运途中,以枕代替氧气装置。

5、家庭供氧方法 随着便携式供氧装置的面世和家庭用氧源的发展,一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持续低氧血症的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氧疗。家庭氧疗一般采用制氧器、小型氧气瓶及氧气枕等方法,对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有显著疗效。

6、氧疗监护

(1)缺氧症状 患者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率变慢、血压上升、呼吸平稳、皮肤红润温暖、发绀消失,说明缺氧症状改善。

(2)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指标可作为氧疗监护的客观指标。主要观察氧疗

后PaO2(正常值12、6-

13、3kPa或95-100mmHg)、PaCO2(正常值4、7-

5、0kPa或35-45mmHg)、SaO2(正常值95%)等。

(3)氧气装置 有无漏气,管道是否通畅。

(4)氧疗的副作用 当氧浓度高于60%、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可出现氧疗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有:

1)氧中毒 其特点是肺实质的改变,表现为胸骨下不适、疼痛、灼热感,继而出现呼吸增快、恶心、呕吐、烦躁、断续的干咳。预防措施是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疗,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的治疗效果。

2)肺不张 吸入高浓度氧气后,肺泡内氮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有阻塞时,其所属肺泡内的氧气被肺循环血液迅速吸收,引起吸入性肺不张。表现为烦躁,呼吸、心率增快,血压上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昏迷。预防措施是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多咳嗽和经常改变卧位、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

3)呼吸道分泌物干燥 氧气是一种干燥气体,吸入后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且有损纤毛运动。因此,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再吸入,以此减轻刺激作用,并定期雾化吸入。

4)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仅见于新生儿,以早产儿多见。由于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最后出现不可逆失明,因此新生儿应控制氧浓度和吸氧时间。

5)呼吸抑制 见于II型呼吸衰竭者(PaO2降低、PaCO2增高),由于PaCO2长时期处于高水平,呼吸中枢失去了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呼吸的调节主要依靠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吸入高浓度氧,解除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使呼吸中枢抑制加重,甚至呼吸停止。因此对II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给与低浓度、低流量(1-2L/min)持续吸氧,维持PaO2在8kPa即可。

第四节

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在不同血管内,血压被分为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而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一、正常血压及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血压

以肱动脉血压为标准,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的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12、0-

18、6kPa),舒张压60-89mmHg(8、0-

12、0kPa),脉压30-40mmHg(4、0-

5、3kPa)。血压的计量单位有kPa和mmHg两种,kPa和mmHg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mmHg=0、133kPa 1kPa=7、5mmHg

(二)生理变化

1、年龄

2、性别

3、昼夜和睡眠

4、环境温度

5、体位改变

6、测量部位

7、其他 情绪激动、紧张、恐惧、兴奋、剧烈运动、吸烟可使血压升高。

二、异常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一)异常血压

1、高血压 指正常状态下,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2、低血压 指正常状态下,成人收缩压低于90 mmHg,舒张压低于60 mmHg,称为低血压。

3、脉压变化

(1)脉压增大 常见于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甲状腺功能亢进。

(2)脉压减小 常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末梢循环衰竭。

(二)异常血压的护理措施

1、监测血压

2、劳逸结合

3、心理护理

4、健康教育

三、血压测量技术

(一)血压计的种类

常用的血压计主要有水银血压计、无液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三种。

(二)血压计的构造

血压计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1、输气球及调节空气压力的阀门。

2、袖带 由内层长方形扁平的橡胶气囊和外层布套组成。

3、测压计

(三)血压测量技术 【目的】

1、判断血压有无异常。

2、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

3、为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提供依据。【准备】

1、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2、评估患者并解释

(1)评估 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情况,心里状态及合作程度。

(2)解释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血压测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3、患者准备

(1)了解测量血压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2)体位舒适、情绪稳定。

(3)测量前15-30min无运动、吸烟、情绪变化等影响血压的因素。

4、用物准备 血压计、听诊器、记录本及笔。

5、环境准备 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操作步骤】

1、核对 测血压前,患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排空膀胱,携用物至患者床旁,确认患者: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2、测量血压(肱动脉测量法)

(1)体位 手臂位置(肱动脉)与心脏呈同一水平。坐位:平第四肋;仰卧位:平腋中线。若肱动脉高于心脏水平,测得血压值偏低;肱动脉低于心脏水平,测得血压值偏高。

(2)手臂:卷袖,露臂,手掌向上,肘部伸直。必要时脱袖,以免衣袖过紧影响血流,影响血压测量值的准确性(图15-13)。

(3)血压计 打开,垂直放妥,避免倾倒,开启水银槽开关

(4)缠袖带 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置于上臂中部,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以能插入1指为宜,袖带缠的太松,充气后呈气球状,有效面积变窄,使血压测量值偏高;袖带缠的太紧,未注气已受压,使血压测量值偏低。

(5)充气 触摸肱动脉搏动,将听诊器胸件置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图15-14),避免听诊器胸件塞在袖带下,以免局部受压较大和听诊时出现干扰声。一手固定,另一手握加压气球,关气门,充气至肱动脉消失(肱动脉搏动消失表示袖带内压力大于心脏收缩压,血流被阻断。)再升高20-30mmHg 注意:充气不可过猛、过快,以免水银溢出和患者不适。充气不足或充气过度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6)放气 缓慢放气,速度以水银柱下降4mmHg/秒为宜,注意水银柱刻度和肱动脉声音的变化,注意:放气太慢,使静脉充血,舒张压值偏高;放气太快,未注意到听诊间隔,猜测血压值,影响测量结果。

(7)判断 眼睛视线保持与水银柱弯月面同一水平。视线低于水银柱弯月面读数偏高,反之,读数偏低。听诊器出现的第一声搏动音,表示袖带内压力降至与心脏收缩压相等,血流能通过受阻的肱动脉,此时水银柱所指的刻度,即为收缩压;当搏动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水银柱所指的刻度及即为舒张压(WHO规定成人应以动脉搏动音的消失作为判断舒张压的标准)

【注意事项】

1、需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应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2、为偏瘫、肢体外伤或手术的患者测血压时应选择健侧肢体测量。

3、排除影响血压的因素:

(1)袖带过宽使大段血管受压,致搏动音在到达袖带下缘之前已消失,故测得血压值偏低;袖带过窄测得的血压值偏高。

(2)袖带过紧使血管在末充气前已受压,测得血压值偏低;袖带过松使橡胶袋呈球状,以致有效测量面积变窄,导致测得血压值偏高。

(3)肱动脉高于心脏水平,测得血压值偏低,肱动脉低于心脏水平,测得血压值偏高。

(4)视线低于汞柱,使血压读数偏高;视线高于汞柱,使血压读数偏低。

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浅析 篇5

1腹痛

大多数腹痛由腹腔内脏器官的功能失常或器质性病变引起, 也可以由腹腔外器官的病变引起, 患者感到腹部某一个部位或不固定的部位及腹部弥漫性疼痛。根据病变及其程度不同, 腹痛的性质及表现也不相同, 临床上所用描述腹痛的名称也不一样。例如:“绞痛”可使患者坐卧不安, 多见于胆道蛔虫症及胆道结石病等;全腹“剧痛”, 患者不能转动身体, 双腿屈曲, 常见于急性胃肠穿孔;上腹部“钝痛”、“刺痛”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上腹部“隐痛”并放散到背部见于慢性胰腺炎。腹痛的伴随症状有:

1.1 腹痛伴发热

伴急性发热者常提示腹腔脏器急性炎性反应;伴缓慢的不规则发热多见于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及结核。

1.2 腹痛伴呕吐

主要见于腹腔脏器炎性反应, 如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等, 以及胃肠梗阻、胆道结石梗阻等。

1.3 腹痛伴腹泻

见于各种原因的食物中毒及肠炎、肠肿瘤、肠结核等。

1.4 腹痛伴便血

突发者可见于急性痢疾、肠套叠、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等;慢性者可见于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肠道肿瘤等。

1.5 腹痛伴腹部肿块

炎性反应性肿块常伴发热及明显的腹部压痛, 可见于阑尾脓肿、腹腔结核等;非炎性反应性肿块可见于蛔虫性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及腹腔肿瘤等。

1.6 腹痛伴黄疸

可见于肝、胆道炎性反应, 胆石梗阻, 胰腺炎及胰头癌等。

1.7 腹痛伴休克

可见于急性腹腔内出血、感染性休克 (多为化脓性胆管炎、中毒性痢疾、急性腹膜炎所致) 、急性胃穿孔、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

2恶心、呕吐

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 但也可单独出现,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特殊的不适感, 常伴有头晕、脉缓、血压降低等。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小肠内容物的一部分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 多与进食有关。呕吐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其作种用是将有害物质排出。常见的呕吐原因有胃黏膜炎或刺激、 幽门梗阻、 反射性呕吐等。恶心及呕吐的伴随症状有:

2.1 呕吐伴肠绞痛

可见于细菌性食物中毒、其他原因的急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肠梗阻等。

2.2 呕吐伴黄疸

可见于继续黄疸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等。

3腹泻

肠管蠕动增快而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或有脓血、粘液相杂者称为腹泻。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肠管蠕动亢进和分泌功能旺盛, 以及消化与吸收功能障碍, 致使肠内容物迅速通过肠管, 水分营养物不能充分吸收所致。临床上分急性腹泻、慢性腹泻等。腹泻的伴随症状有:

3.1 腹泻伴腹痛

脐周或上腹部阵发性疼痛, 肠鸣音亢进, 排便后腹痛不能缓解, 常见于小肠炎性病变;脐下疼痛排便后疼痛缓解, 一般为结肠病变。

3.2 腹泻伴呕吐

进食后数小时内呕吐、腹泻、腹痛, 常见于食物中毒等。

3.3 腹泻伴里急后重

提示病变在乙状结肠下段或直肠, 如细菌性痢疾、直肠癌等。

3.4 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常见于肠结核、结肠过敏、结肠癌等。

3.5 腹泻伴发热

常见于细菌性痢疾。

3.6 腹泻伴腹部压痛

脐周压痛常见于小肠病变;左下腹压痛常见于细菌性痢疾;右下腹压痛常提示有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

3.7 腹泻伴腹部肿块

下腹部肿块常见于结肠癌、增殖性肠结核、血吸虫病肉芽肿等。

4便秘

肠内容物在肠内运行迟缓, 排便次数减少。粪质坚硬、干燥, 排便困难, 如超过两天无大便排出者称为便秘。便秘的伴随症状有:

4.1 便秘伴腹泻

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者多考虑为肠结核、结肠过敏、结肠肿瘤等。

4.2 便秘伴消瘦、贫血

粪便扁小呈带状, 表面带血丝或鲜血者, 应考虑为结肠癌或直肠癌等。

4.3 便秘伴偏食

活动少或无固定排便时间者应考虑习惯性便秘。

4.4 便秘伴急性腹痛、腹胀、呕吐或腹部肿块

对此须考虑到肠梗阻的可能。

5呕血

当上消化道 (食管、胃、十二指肠、胃肠吻合术后的空场) 大量出血时, 胃内或反流入胃的血液、经口腔呕出称为呕血。如出血量大且在胃内停留时间短, 可呕出鲜红或暗红色的血液;如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 由于胃酸的作用使红细胞破坏, 血红蛋白变成酸性血红素而成棕褐色;未被呕出的血液, 随大便排出, 可有黑色大便。呕血的伴随症状有:

5.1 呕血伴规律性上腹痛

患者已有溃疡病史, 并有饮食不当等诱因者, 多为溃疡性出血。但也有少数患者无溃疡病史, 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

5.2 呕血暗红色、量多甚至呈喷射状

过去有黄疸、肝病或血吸虫病史, 伴有肝脾肿大、蜘蛛痣或腹水及肝功能障碍等, 常见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5.3 呕血疼伴慢性无规律性的上腹痛

患者服碱性药物疗效欠佳, 上腹痛区域较广泛时, 应考虑到慢性胃炎出血的可能。

5.4 呕血前有发热、黄疸、胆绞痛或伴有胆囊肿大, 呕血后绞痛缓解

多提示胆道出血。

5.5 呕血伴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后或心窝部烧灼痛等症状

提示为食管病变 (食管炎、食道癌等) 所致的出血。

6便血

消化道出血经肛门排出体外称便血。便血一般分为鲜血便、柏油便及隐血便 (只有靠隐血试验方法才能检出) 三类。鲜血便一般来自回盲肠下端、结肠、直肠、肛门等处的病变;柏油便一般来自上消化道, 多见于溃疡病、肝硬变、胃炎、胃癌出血等;凡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均可出现隐血便, 如溃疡活动期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缓解后则转为阴性。便血的伴随症状有:

6.1 便血伴规律性上腹痛

一般多见于溃疡病出血。

6.2 便血伴上腹痛, 且病程短而无规律性

应考虑胃癌出血的可能。

6.3 便血伴急性上腹剧痛

见于胆道疾病、溃疡病活动期、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食管裂孔疝等。

6.4 鲜血便伴急性下腹剧痛

多见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套叠等。

6.5 粘液血便及脓血便

便次频繁, 伴有里急后重及发热者, 一般为急性细菌性痢疾。

6.6 暗红色血便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痛

应考虑到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癌等。

6.7 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伴有便条变细

常为直肠癌或直肠息肉出血。

6.8 便后滴血或射出鲜血, 与粪便不相混

多见于痔疮或肛裂出血。

6.9 便血伴发热、休克

多见于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也常见于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等。

7结论

临床体征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生命体征监测作为一个能对人们的健康进行监护的技术, 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1]。近年来, 人们对于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从最开始的摸索到如今逐渐深入的过程, 如旨在提高空巢老人健康水平的“空巢老人基本生命体征监测系统”, 能够对空巢老人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控[2];针对血压、血糖、血氧等的无创性连续性监测技术, 能够对病患的重要生理参数在不影响其健康的前提下进行连续性监测[3]等;在单兵生命体征监测方面, 各种样式的装备在近年来的研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智慧衫项目[4]、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美国宇航局共同参与的生命卫士项目[5]以及法国的Félin未来战士项目[6]等都对单兵生命体征监测装备进行了相关研究。可见, 不管在民用还是军用方面, 生命体征监测设备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以及较好的发展前景。

在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征监测过程中, 从生命体征信号的采集开始, 相关数据要完成“人体—中转站 (服务器) —接收终端”的传输, 数据传输技术在整个生命体征监测的过程中就担任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1 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传输技术

随着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其数据通信技术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 并不断探索新的通信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对于不同条件下数据传输的要求。主要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传输技术见表1。

1.1 蓝牙技术

韩志海等人在《海上单兵生命状态监测系统研制的思考》一文中提到, 可以采用蓝牙技术组建连接各生理参数传感器的无线人体局域网, 实现对士兵生命体征参数的监测[7]。2012年,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Emken等人在“KNOWME”项目中对肥胖儿童患者的体力活动情况进行监测, 运用蓝牙技术进行传感器组网, 对其心电图指标、血氧饱和度、活动以及加速度情况进行监测以及数据传输[8]。

1.2 Wi-Fi技术

2006年, Weber J L等人在“My Heart”项目中采用Wi-Fi收发器将通过安装在患者服装上的传感器测得的呼吸、体温以及心电图指标进行收集, 然后通过Wi-Fi传输到远程PDA的PC终端, 实现对患者的监测和实时反馈[9];另外, 美国海军WVS系统也采用Wi-Fi技术实现单兵装备设备间的数据传输[10]。

1.3 Zig Bee技术

李鑫等人在《基于Zig Bee的生命体征监测系统》一文中提出, 可通过Zig Bee芯片技术传输测得的生命体征数据, 改变了传统模式效率低、移动性差的情况[11];O'Donovan等人于2009年在一项对老年人的跌倒情况进行评估的项目中, 运用Zig Bee技术组网对血氧饱和度、血压值、心电图指标、心率以及移动和加速度指标进行了监测以及数据传输[12]。

1.4 RFID技术

由于传输速度慢、传输距离短等缺点, RFID技术现已被其他技术取代。

1.5 UWB技术

UWB技术称之为超宽带技术, 是一种新兴的数据传输技术, 是一种不用载波, 而采用时间间隔极短的脉冲进行通信的方式。这种通信方式占用带宽非常宽, 且由于频谱的功率密度极小, 具有通常扩频通信的特点, 且具有抗干扰性能强、传输速率高、带宽极宽、消耗电能少、发送功率小等诸多优势[13]。

早在1965年, 美国就确定了UWB技术的基础, 并且美国桑迪亚哥国家实验室还将超宽带 (UWB) 无线信号与高级加密技术相结合, 开发出了一种美国军用安全传感器通信网络, 来帮助政府和保护战场上的军队[14]。在我国, UWB技术已在室内通信、无线定位、安全检测、体感控制、雷达[15,16,17,18,19]等领域进行了运用。虽然我国还没有将该技术在单兵生命体征监测项目上进行运用, 但其特性已经显示出运用于单兵生命体征监测数据通信上的良好前景, 如张博于2012年就UWB技术在无线医疗监护体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研究, 认为其具有传输速率高、良好的共存能力、系统结构简单以及抗多径衰落能力强、功率低等优点, 但还是存在安全性欠缺等问题,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20]。

1.6 ANT技术

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的Soini等人在2008年的“Hipguard”项目中运用了ANT技术对传感器进行组网, 对患者的髋关节康复的姿势以及腿部和髋关节的环转运动等数据进行传输,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21]。

表1列举的主要为短距离数据通信技术, 在长距离数据通信技术方面, 主要技术为蜂窝网络技术, 它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及较好的使用特性和功能, 能够提供更大的覆盖区域, 并且抗干扰能力较好[22]。它分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技术 (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GSM) 、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 以及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技术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3种。

麻省理工学院的Anliker等在研究中曾采用GSM技术实现数据与在线医疗实时监控系统的传输[23];Rune Fensli等在“MEDKAP项目”中以GPRS技术作为中转技术, 将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传输到互联网[24];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Urbashi Mitra等曾在“KNOWME”项目中运用UMTS技术和GPRS技术进行心电图信号以及血氧饱和度数据的传输与反馈[25]。

2 生命体征监测通信架构

如图1所示, 要完成一次完整的生命体征监测过程, 就数据传输而言, 首先要从体域网 (body area network, BAN) 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 然后传送到个人区域网 (personal area network, PAN) 或局域网络 (area network, AN) , 最后通过广域网 (wide area network, WAN) 发送到信息接收终端。数据传输完成这3个通信节段通信的过程[26], 即称为一次完整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三级数据传送链。

但是由于监测条件或者环境的不同, 也会存在特殊的生命体征监测过程。如个人可自行观测其生命体征的健康状况, 并通过便携式移动装置等将个人数据直接发送到接收终端, 即仅仅需要体域网和广域网2个节段[26], 本文仅对如图1所示的一般情形的各个节段的通信技术进行考虑和阐述。

2.1 国内概况

在我国, 目前并没有文章系统地研究3个通信节段的数据传输技术, 仅较为简洁地对数据传输技术进行阐述,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见表2。

仅连平在数据传输方面提到了二级传输的概念[35], 第一级传输是在人体范围内进行传输, 即图1中的体域网通信节段;第二级传输是军事通信所说的“最后1 km”的通信问题, 即图1中的广域网节段。

2.2 国外概况

在国外的生命体征监测项目中, 一般较为明确地将3个通信节段的技术进行了阐述, 有关项目所运用的通信技术情况见表3。

注:表中项目按时间顺序排列

将上表33个项目所用的技术进行汇总整理, 在3个不同的通信节段通信技术的使用情况如图2所示。

2.3 讨论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通信技术的选择和运用是与每个节段对于通信技术的要求紧密相连的。

在体域网节段, 一般采用的是有线技术。但是, 具有耐磨性、舒适性以及非侵袭性的无线通信技术逐渐取代了以往的有线技术, 如Zig Bee技术、蓝牙技术、电子织物技术等[20]。在图2所示的33个项目中, 无线通信技术共被16个项目采用, 占到了总数的48.5%。

在个人网和局域网节段, 由于传输距离较短, 因此, 蓝牙技术、Wi-Fi技术在该节段的运用较广。因为它们不仅能够很好地聚集从体域网传送来的数据信息, 提供较高的带宽用于个人网内的数据传输, 并且耗费的功率也较小[36]。在图2所示的33个项目中, 共有27个项目使用了该节段进行传输, 蓝牙技术和Wi-Fi技术共被16个项目使用, 占到了总数的59.3%。

在广域网节段, 由于进行的是远距离将数据传输到信息接收终端的工作, 因此常选用的是蜂窝网络技术, 此类技术一般具有广覆盖、价格适宜以及能够较好保持数据的完整性等优点[22]。在图2所示的33个项目中, 有20个项目使用了广域网节段进行传输, 蜂窝网络技术被其中的13个项目所使用, 占到了总数的65%。

3 对于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数据通信技术选择的思考

本文对国内外各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通信技术的运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征监测过程, 应该对3个不同的传输节段进行分别考虑, 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就这3个节段的通信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在平时, 这对于有效实时监测人群的健康状况, 及时预警疾病的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战时, 对于战术的安排和搜救以及降低士兵伤亡率也有巨大的作用。

对于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数据通信技术的选择, 要根据其运用环境进行详细考虑。仅以海上单兵生命体征监测为例, 在进行数据传输时, 既要考虑海上舰艇环境的高低温、高湿度、高盐雾等特点, 又要考虑战场环境下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安全性以及受复杂电磁环境的影响等情况。对此可提出以下传输技术方案:

在体域网方面, 由于传输距离较短, 仅在人体进行, 故选用的数据传输技术可为Zig Bee或者蓝牙技术;在局域网节段, 即中继传输节段, 由于数据传输受复杂舰艇环境影响较大, 可采用的数据通信传输技术应该在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的情况下兼顾高速率传输和低功率耗电等特点, 如UWB技术;在最后的广域网节段 (将数据从舰艇传送到岸上基站) , 既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快捷性, 实现数据的长距离传输, 同时也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以防被敌方或者其他不良机构窃取, 另外, 还要适应海上的恶劣环境, 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因此选择的通信技术必须要有较为安全的工作频段以及满足上述要求的其他特性。对于此点, 可选择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自主系统, 它具有高强度加密设计、覆盖面广、安全可靠、稳定、适合关键部门应用等特点, 并可利用北斗的短报文功能进行数据的传输和挖掘, 并及时有效地传送监测数据。

注:体域网其他技术包括串行电缆、ANT等7种使用较少的技术;个人网/局域网节段其他技术包括以太网、远程医疗和数字无线电3种技术;广域网其他技术包括有线技术、云技术以及3G技术3种;蜂窝网络技术包括GPRS、GSM、UMTS技术

警惕活动期血管炎患者的腹部体征 篇7

血管炎可侵犯多个系统的血管如肾脏、皮肤、肺以及消化道。消化道穿孔是血管炎的一种严重的罕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目前无大样本的统计。因疾病受累全身器官较多,发生穿孔时腹膜炎症状不典型,导致临床表现复杂,治疗上的延迟,预后较差。

本文主要总结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8年至今共收治的血管炎并发腹膜炎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共4例,其中3例行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予以保守治疗。分析总结活动期血管炎并发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

1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 -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患者资料,共4例。其中,男1例, 女3例,年龄为36~66岁。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见附表。

男性,43岁,工人。因“间断鼻出血3个月”为主诉就诊于本院风湿免疫科。行肺CT显示:见双肺多发呈类圆形内部稍低密度影,大小不一,较大者约3.2 cm×2.6 cm。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eosin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 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对症治疗。患者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咳血反复,周身及肛周出现溃疡破溃,再次与甲强龙500 mg冲击后症状缓解,口腔及肛周、下肢溃烂均较前好转。进食软食1 d后突然出现腹痛、发热。腹痛加重11 h转入普通外科,查体:全腹压痛, 以下腹部为重,伴有反跳痛及肌紧张。完善全腹CT检查考虑消化道穿孔(见图1)。

女性,36岁,无职业。以“皮疹20余年,上腹痛1周”为主诉入院。患者20余年前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常年予激素等治疗。1周前出现上腹痛,进食后加重,无恶心呕吐,排血样便。入本院风湿免疫科, 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病Ⅲ级,肾功能不全。予激素和抑酸纠正肾功能药物等对症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腹痛加剧、发热,完善全腹CT检查考虑消化道穿孔。腹痛16 h后转入普通外科,查体:全腹压痛阳性,以左下腹为重,伴有反跳痛及肌紧张。

女性,66岁,无职业。以“周身肌肉疼痛2个月” 为主诉入院。入本院风湿免疫,诊断为血管炎。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自诉上腹痛,偶有剧痛,并伴有血压下降,完善全腹CT检查,腹腔游离气体,消化道穿孔。腹痛持续18 h后转入普通外科,查体:全腹压痛阳性,以上腹为重,伴有反跳痛及肌紧张。

女性,62岁,无职业。以“胸闷气短半年,腹痛腹胀5 d”为主诉就诊于本院风湿免疫科。患者既往有血管炎病史半年,予以激素治疗。入院时患者自诉已经腹痛加剧1 d,查体:腹膨隆,左下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行全腹增强CT,不能除外肠穿孔。

2结果

本院收治的这4例患者,3例予以手术治疗,1例保守治疗。结果如下:

EGPA并发穿孔的患者行剖腹探查,小肠穿孔修补术。术中见:腹腔小肠肠管明显扩张,多处脓苔,广泛黏连,腹腔内黄绿色渗出100 ml,吸尽渗出探查, 见距回盲部5 cm至距TREITZ韧带150 cm之间小肠多发穿孔共11处,较大者破孔3 cm×3 cm,较小者0.4 cm×0.4 cm,予以4-0可吸收线沿肠壁横轴缝合肠壁全层及浆肌层。病理:(小肠穿孔周缘)炎症肉芽组织。术后转入ICU病房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对症治疗好转后转回普通外科病房予以禁食水抗炎补液抑酸及激素治疗。术后6 d因血管炎病情反复发作,出现发热,皮肤红斑,7 d出现肠瘘,予以双腔套管持续冲洗接负压吸引后逐步愈合后出院。继续风湿免疫科随诊治疗。

SLE继发穿孔的患者行剖腹探查,肠切除肠吻合术。术中可见:距回盲部20 cm处小肠巨大穿孔, 5 cm×5 cm,与子宫,膀胱粘连,分离肠管,可见穿孔处肠腔内积血,周围20 cm小肠颜色变暗,肠腔淤血,其余部分小肠正常,予以肠切除肠吻合术。病理: (小肠)出血坏死,伴溃疡形成,浆膜急性炎症(见图2)。术后予以禁食水抗炎补液抑酸及激素治疗。5 d排气后进食。10 d转入风湿免疫科行原发病治疗。

血管炎继发穿孔的患者行剖腹探查,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术中显示,探查可见腹腔内黄绿色渗出500 ml,无食物残渣,大网膜向右侧腹部聚集,表面覆脓苔,探查见十二指肠后壁有0.8×0.8 cm穿孔。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术后转入ICU病房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及血液灌流治疗。术后10 d转回普通外科病房予以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规律激素对症治疗。 术后36 d患者痊愈出院,口服激素继续治疗。

另一例患者诊断明确消化道穿孔,交代手术风险后,家属因患者一般状态较差,予以退院,转回当地医院后死亡。

3讨论

血管炎(vasculitis)是一类风湿免疫疾病,是以血管的炎症与破坏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部位及病理特点不同而表现各异。2012年Chapel Hill会议主要根据受累血管的大小对血管炎进行命名和定义[1]。 本研究收集的病例其中1例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是以过敏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热和全身性肉芽肿血管炎为特征的疾病,其病理特点是坏死性血管炎,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侵润和结缔组织肉芽肿形成。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肿瘤、感染,药物等也常出现血管炎,为继发性血管炎。

血管炎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及器官,可同时合并有肺部疾患,肾功能不全,消化道缺血溃疡等。消化道受累常见于EGPA,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以腹痛,腹泻及消化道出血常见,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侵犯浆膜引起腹膜炎。ANCA相关小血管炎还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阑尾炎、胰腺炎以及由肠道缺血引起的腹痛,严重者可出现穿孔等,这是由于胃肠道的小血管炎和血栓形成造成缺血所致。文献报道,在Wegener肉芽肿患者中,临床研究小肠受累发生率在5%~11%之间,尽管真实的发生率应不得而知[2]。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患者中几乎31%消化道受累,这是已知的预后不佳的因素之一。其中小肠受累占53.5%,大肠受累占29.11%,胃十二指肠受累占16.6%,胰腺炎和胆囊炎发生率为6.3%。死亡率是11.9%[3,4,5]。尽管在CSS患者中,消化道溃疡性病变是常见的,但溃疡穿孔是相对罕见的,仅有有限数量的病例被报道过[6]。

活动期血管炎的消化道穿孔患者临床特点可能比较复杂,临床确诊时间较长,可能导致治疗的延迟。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患者可有多个系统如呼吸、泌尿、消化的临床表现,在治疗过程中有消化不良,泛酸烧心等的表现,当出现腹痛时,可能引起临床的警惕不够。此类患者本身一般情况差,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且无抗菌作用,长期应用常可诱发感染或加重感染,而且服用糖皮质激素时患者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掩盖感染发展的症状,以致腹膜刺激征常不典型。血管炎患者发作腹痛时,一般都是在风湿免疫科病房,有时需要普通外科医生的会诊及诊断过程,科室之间的衔接,诊断时间延长,可能导致穿孔发现延迟。本院收治的这3例血管炎伴有消化道穿孔的患者,3例患者穿孔后都有腹痛加重剧烈的主诉,但查体板状腹并不明显,无全腹腹肌紧张,仔细触诊可判断穿孔处肠管可有限局性腹膜炎。临床最终确诊并转科的时间都在穿孔10 h以上。因此,在临床上,如果遇到血管炎活动期,大量运用激素的患者突发腹痛的主诉时,不要漏诊穿孔的可能性。

活动期血管炎并发消化道穿孔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并无统一定论和治疗策略。笔者认为,消化道穿孔虽然为自身免疫性疾患,但已然形成的穿孔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即使病情控制,也很难自行穿孔愈合, 需要积极的外科手术干预。手术方式选择行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多处穿孔患者如累及肠管范围过大,考虑切除肠管后出现短肠综合征,可予以一一修补,但术后肠瘘的风险加大。或者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对于单发的穿孔,破口巨大,周围肠管只要无明确的缺血坏死表现,可行肠切除肠吻合术。文中所述3例手术患者,1例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另外2例行穿孔修补术。

血管炎导致消化道穿孔时,即使行积极外科治疗,术后仍可能合并有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文献报道,手术后多数患者因感染性休克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7]。围手术期的重症监护及激素的治疗是尤其重要的。血管炎本身无有效根治疗法,对于并发消化道穿孔的患者手术切除局部并未改变血管炎本身的自然病程。激素,免疫抑制剂可减轻症状,但减量或停药后易复发。因此,围手术期应继续风湿免疫疾病的原发病的治疗、规律、足量地应用激素及相关药物,即使认为大量激素可能对手术不利,易诱发或加重溃疡。本院救治EGPA患者于术后6d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血管炎病情反复发作、肠瘘。考虑其原因为激素减量过快导致原发病反复发作。在重新调整激素用量后疾病得到控制,未有再次新发肠瘘。对于穿孔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多器官衰竭、 感染性休克,ICU病房的协助治疗作用是必须的。本院治疗的3例手术患者中术后2例都转入ICU病房,行重症监护,同时血液灌流,减少血液中毒素反应,此措施还可以协助治疗原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体征 篇8

实证:凡邪气过盛, 正气未衰, 邪正斗争激烈所产生的症候, 称为实证。多由外邪入侵人体或内脏功能失调以致痰饮, 水湿, 淤血等停滞所致。由于实邪的性质及所在部位不同, 故实证的表现也不一样。临床表现:发热烦躁, 呼吸气粗, 胸胁腕腹胀满, 疼痛拒按, 大便秘结, 小便不利, 舌苔厚腻, 脉实有力等。

实证患者在临终期表现生命体征基本正常或稍高, 不易进入昏迷, 年轻患者属于此类。

1 实证实例

李光, 69岁, 男, 肺癌:吃少量饭, 疼痛难以忍受时肌注吗啡, 患者一直意识清, 在住院期间生命体征基本正常。1个月之后晚8点特别烦躁不安, 2h后突然死亡。

宋秀风, 40岁, 卵巢癌肝转移, 患者意识清, 吃少量饭, 血压75/58mm Hg, 脉搏70次/min, 呼吸16次/min, 体温36.5℃, 全身黄染, 腹水, 腹围95cm, 一直侧卧位, 在住院期间一直缓慢静点升压药如0.9%氯化钠500m L加多巴胺80mg, 阿拉明40mg, 升压药的速度根据病情适当增减, 使血压维持在95~80/60~55mm Hg之间建立2个静脉通路, 另一个通路给予保肝, 支持对症治疗。为了减轻腹水, 每天静推速尿40mg等对症治疗, 40d后患者进入浅昏迷, 仰卧位, 血压80/55mm Hg, 脉搏120次/min, 呼吸10次/min, 呈潮式呼吸, 体温35℃, 压眶反射呈痛苦表情, 建立2个静脉通路, 一个通路快速静点升压药, 一个通路25%葡萄糖20m L加西地兰0.2mg缓慢静推, 中流量吸氧, 按医嘱给予尼可刹米0.375g肌注, 40min后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2 虚证实例

韩贞子, 女, 78岁, 卵巢癌晚期, 呈浅昏迷状态, 四肢厥冷, 监护仪显示血压90/57mm Hg, 脉搏54次/min, 体温35.6℃, 呼吸14次min, 而实际用血压计测不到, 24h尿量为100m L, 立即按医嘱给予5%葡萄糖500m L加多巴胺80mg, 阿拉明40mg快速静点, 30min后患者进入深昏迷, 各种反射均消失, 监护仪显示体温35.8℃, 脉搏40次/min, 血压60/40mm Hg, 呼吸10次/min, 呈潮式呼吸, 20min后患者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监护仪是以正常人的血压为标准, 对小儿和临终患者不适宜用。因此, 不能只相信机器, 应结合临床。

姜延明, 男, 69岁, 肝癌晚期, 8时主诉烦躁, 测体温36.1℃, 脉搏60次/min, 呼吸16次/min, 血压90/60mm Hg, 9时患者进入意识模糊状态, 手动测血压, 脉搏测不出, 监护仪显示血压70/40mm Hg, 脉搏54次/min, 体温35.8℃, 呼吸20次/min, 四肢冰冷, 血氧饱和度测不出, 按医嘱给予中流量吸氧, 快速静点升压药, 即5%葡萄糖500m L家多巴胺80mg, 阿拉明40mg, 9时30分进入浅昏迷, 压眶反射出现痛苦表情, 监护仪显示体温35.8℃, 脉搏50次/min, 呼吸12次/min, 血压66/40mm Hg, 有时错误地显示122/101mm Hg。10时进入深昏迷, 各种反射均消失, 并出现潮式呼吸10次/min, 11时20分血压, 脉搏测不出, 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

3 小结

综上所诉, 临终患者应密切观察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不能只靠仪器来判断, 对实证患者来说监护仪是有意义的, 但对虚证患者应结合临床。

摘要:我院从1994年开始设临终病房, 我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体会到癌症晚期临终患者可以分为虚证与实证2个部分。实证患者一般身体状况良好, 血压不易下降, 虚证患者身体虚弱, 血压容易下降。

关键词:癌症晚期,虚证实证患者,生命体征,观察

参考文献

网络化多参数体征监测仪的设计 篇9

目前, 国内绝大部分的心电监测系统仍采用有线式数据传输, 设备成本高、布线困难、便携性差。

本文设计一种基于Zigbee短距离传输协议的网络化心电监测仪[2,3,4]。系统集成了十二导联心电信号采集模块、血氧饱和度采集模块以及无创血压采集模块等。各个心电监测模块通过无线传感网络进行连接, 实现了医疗设备的即插即用, 缩短了心电监测时间间隔, 提高了监测的时间密度, 加强了无人值守医疗监护系统对心血管重症病人的监测能力。

1 系统方案设计

网络化多参数体征监测仪分为3个模块:基于Zig Bee的体征监测传感节点模块、基于ARM处理器的GPRS通信模块 (支持人机交互界面) 、远程主机及数据库。基本模块结构图, 见图1。

系统通过十二导联、血氧传感器、袖套式血压传感器等对心电 (ECG) 、血氧饱和度 (SPO2) 、无创血压 (NBP) 、呼吸及体温 (TEMP) 等体征参数进行动态监测。传感器输出信号经过放大、模数转换后, 由JN5121模块根据Zigbee协议进行数据组包, 实现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ARM处理器STM32F103VB在接收到数据后对采集到的各个体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

为实现多参数体征监测数据的远程通信和上位机统一管理, 系统还集成了GPRS远程数据通信模块。该通信模块将组包后的体征监测数据上传到远程主机的中央数据库中, 配合相应的业务软件 (中央数据库) 完成人体心电信息的监测任务, 并实现多参数体征监测数据的统一管理、病情追踪与在线查询。

2 硬件电路设计

2.1 心电信号传感电路

EASI十二导联系统是临床医学心电诊断过程中最常用的心电导联系统[5,6]。EASI心电图可通过5个心电电极产生3路双极导联信号, 并通过关联公式 (1) 推导出近似标准的十二导联的心电数据。

其中, A-I、E-S、A-S为3路双极导联数据, 分别反映心电向量在冠状面、矢状面和额状面的心电变化;a、b、c为经验关联系数。

由于心电信号的幅值仅为0.5~4 m V, 必须采用仪表放大器进行放大。为简便起见, 电路中采用两个运放构成仪表放大器。外接电阻非完全对称时可调整零输入时Vp的输出, 而放大器仍具有较大的输入阻抗及共模抑制比, 200倍左右的放大倍数使心电信号放大后接近处理器内置的AD转换器的满量程, 电路见图2。

2.2 血氧饱和度传感电路

通过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原理对SPO2进行测量, 见图3。血氧探头RST002DA使用两种特定波长的光透过手指, 用光敏电池接收透射光而产生电信号, 通过式 (2) 计算两种光强的交直流分量之比得出SPO2。

其中, a、b为常数, AC660和AC925分别为透射光中的交流成分;DC660和DC925分别为透射光中的直流成分。

2.3 无创血压传感电路

振动式无创血压测量采用充气袖套阻断上臂动脉血流, 通过检测弹性动脉而引起袖套内压力波动的幅度来识别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其中, 在放气过程中, 振幅由小到大, 上升变化率最大时刻对应的压力指数为收缩压;振幅由大变小, 下降变化率最大时候所对应的压力指数为舒张压。

压力传感器MPX5050GP在检测到压力信号后, 分别通过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 对滤波后的血压信号进行放大和AD转换, 得到数字化的血压数据。无创血压检测模块结构图, 见图4。

2.4 呼吸传感和体温检测电路

ARM处理器STM32F103VB控制频率合成芯片AD9833得到62.5 k Hz的周期信号, 经过V/I转换后得到该频率信号的激励脉冲, 并叠加在胸腔上得到62.5 k Hz脉冲调制的呼吸信号, 经放大、解调和滤波后就可以得到人体呼吸信号。

体温监测技术相对比较成熟, 采用热敏电阻PT100作为温度传感器, 通过惠斯通平衡电桥对体温进行测定。

2.5 Zigbee通信模块

Zig Bee无线传感网络是一组基于IEEE 802.15.4无线标准研制开发的, 有自组网、安全和应用软件方面的技术标准。IEEE802.15.4标准定义了MAC层和PHY层的协议标准, 而Zig Bee协议栈则定义了网络层、应用层和安全服务层的标准。其传输距离近、传输速率低、功耗小、成本低, 适用于多参数的心电监测的无线组网, 并可以嵌入到其他各种医疗监护设备中。

经过模数转换后的心电信号由JN5121模块中的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 根据Zig Bee协议进行打包后, 通过无线传感网络发送出去[7,8]。模块中预留了RS232通信接口, 用于与主机之间的串口通信、调试。具体电路连接见图5。

2.6 数据集中模块

数据集中模块采用了ST公司基于Cortex-M3内核的STM32F103VB微处理器作为硬件的核心, 以u C/OS-II作为软件开发平台, 以提高软件设计的效率和系统的实时性。

为实现数据的远距离传输, 心电监测仪选用广州致远电子公司的外置GPRS无线模块 (DTU) , 内部集成了PPP和TCP/IP协议, 并通过ZWG-22A与上位机构成完全透明的数据通道[9]。ZWG-22A提供了标准的RS232串行接口, 将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后, 可进行全双工通信。数据集中及通信模块的结构框图, 见图6。

3 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检测算法

QRS波群是心电监测的关键。为准确识别人体心率的波形, 提高心电识别的精准度, 需要对R波进行标定并检测ST波段后再对心率参数进行计算。

相比其他滤波算法, 小波变换能针对信号的特定频率成分进行采样, 可更好地满足心电监测信号所需的高分辨率要求。小波变换的这种“窗口显微”特性, 被广泛应用于奇异信号的检测。

本文采用Marr小波变换进行R波检测, 其母函数表达式如式 (3) 所示。

该小波母函数是高斯函数的二阶导数, 属于二次微分小波。心电信号的特征点与小波变换的模极大值点存在的对应关系, 可通过检测模极大值点实现R波的定位。

通过内积运算或查表得到小波滤波器的系数h0和h1后, 可以通过Mallat快速算法对离散后的心电信号X[n]进行小波分解, j尺度空间的剩余系统Cj, k和小波系数dj, k可由j-1尺度空间的剩余系数Cj-1, k, 经滤波器系数h0和h1进行加权求和得到。

同样, 将尺度空间Vj继续分解, 可得任意尺度空间的剩余系数和小波系数。

严格意义上来说, 应该采用内积方式求解初始输入序列, 以此通过Mallat快速算法进行信号分解。但其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实际应用中一般不采用。当尺度足够小的时候, 尺度函数可近似看成一个冲击函数, 因此内积可近似认为是对原函数的采样。

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律可知, 当采样速率大于奈奎斯特速率时, 采样数据在该尺度上可以较好的逼近原始函数, 而不需要任何小波系数描述该尺度上的细节。因此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 常用f (t) 的采样序f[k]列近似作为Cj, k。在本研究中, C0, k就是AD转换后的离散心电信号X[n], 其分解过程见图7。

具体的检测方法:在小波变换尺度4上, 分等间距分别求模极大值, 再对这组模极大值求平均值, 将该均值的1/2作为阀值, 就可以求出过阀值的连续区间中极大值为R波的相应位置。

为检验算法的有效性, 采用国际通用的MITBIH数据库进行测试, 样本总体为数据库100~148号文件中共103891个标准心搏。经测试, 累计漏检数71, 误检数109, 总错检率为0.17%。实验证明, 系统中所采用的方法可有效的从噪声干扰中识别心电信号中R波的位置, 且识别准确率为99.83%。

在完成R波识别流程后, 以R波位置为起始点, 向前在长度为0.04 s的区间中搜索模极小值点位置, 以对应Q波定位。对S波识别的基本流程与Q波相似, 不同点在于对R波向后检索时, 由于S波延续时间较Q波长, 搜索区间长度为0.06 s。

4 软件方案设计

4.1 小波卷积算法的实现

心电图形的小波变换主要是应用算法的可分离滤波器方法, 在不同层数上重复调用一维小波变换。由于Matllat算法的核心是对心电图像信息与滤波器函数进行卷积, 因此心电图像数据通过数组表示后, 需要与滤波器函数进行卷积运算, 得到的数据再作为原始数据, 重新继续运算调整。具体流程图, 见图8。

小波变换的程序实现过程中要反复运用卷积运算, 以子程序的形式反复调用, 以减小系统资源的开销。有关核心卷积程序代码如下:

由于系统采样率高, 给数据通信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甚至在数据接收端出现丢包现象。每次采样后利用式 (4) 中的一阶差分算法, 对采样数据进行压缩和存储。

如果差分结果在[-7, 7], 在表1中查找相应的二进制数进行存储;如果差分结果在[-7, 7]外, 则采用8位二进制数进行保存, 并在前面加上4位区分标志位1000。

采用二次微分小波避免了一次微分小波中过零点容易受到干扰的问题, 定位精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此外, 二次微分小波只需知道小变换后信号模的最大值就可以定位R波, 无需知道确定相邻模极值点的位置以及两者间的斜率, 使得算法大大简化,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波算法的实时性。

4.2 处理器应用软件

由于心血管疾病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且突发性强, 因此要求多参数体征监控仪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在嵌入式软件设计过程中, 考虑到数据传送的实时性要求, 移植了专门为实时嵌入式系统定制的u C/OS-II操作系统[10,11]。

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体征监测子节点软件设计和数据集中主节点软件设计, 核心在于对STM32主控模块的编程控制。通过向STM32芯片写入嵌入式代码完成体征参数传感检测、信号调理、无线数据收发等功能[11]。程序流程图, 见图9。

5 结束语

基于Zig Bee[12]的心电检测仪在网络化模式下实现了各个测量模块的即插即用, 并可以通过数据集中及通信模块的GPRS实现远程数据的传送。由于系统组网方式灵活, 可方便地改进并推广到其它数据测量应用中。

本文将Zig Bee协议应用到多参数网络化心电监测仪的设计中, 实现了模块间数据的无线收发, 可以取代传统有线式数据的传输, 提高了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的适应能力。

摘要:目的 设计一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多参数体征监测仪, 取代传统有线式数据传输, 提高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的适应能力。方法 系统采用Zigbee无线传感技术, 对人体心电、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等生命体征参数进行动态监测, 并通过小波变换对心电监测算法进行改进, 提高心电监测的分辨率和精准度。结果 实现了各种医疗监测模块的即插即用功能, 以及特征监测数据的网络化传输。结论 网络化心电检测仪结构简单、精度高、系统功耗低。

关键词:多参数体征监测仪,心电监测,血氧传感器,Zigbee协议,小波变换

参考文献

[1]Nia-Chiang Liang, Ping-Chieh Chen, Tony Sun.Impact of Node Heterogeneity in ZigBee Mesh Network Routing[A].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C].New York:IEEE Press, 2006:8-11.

[2]曹禛, 曹长修, 唐小军.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抄表系统设计及应用[J].自动化博览, 2006, (1) :45-46.

[3]刘晓宁, 黎峰.ZigBee技术在无线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C].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会议论文集, 2006.

[4]Wan-Ki Park, Chang-Sic Choi.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ZigBee based URC applicable to legacy home appliances[A].In:ISCE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Irving, TX.2007.

[5]盛占石, 潘天红, 庄东宁.AC880智能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研制[J].2012, 23 (8) :51-54.

[6]蔡金标.ZSF01智能生化分析仪的研制[J].分析仪器, 2012, 38 (8) :50-52.

[7]Akyildiz I F, Su W, Sankarasubramaniam Y, et al.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 survey[J].Computer Networks, 2002, 38 (4) :393-341.

[8]刘玉珍, 程政, 蒋靖.基于ZigBee的井下巷道瓦斯监测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12, 9 (9) :49-52.

[9]唐慧强, 咸爱国.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手持式校准器[J].电子技术应用, 2012, 38 (8) :50-52.

[10]中国惠普.HP3458A81/2位数字式万用表中的AD转换器[J].电子技术, 2009, (10) :26-29.

[11]郭佑民, 胡广鹏, 谢飞.机车蓄电池在线监测与地面分析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12, 23 (8) :51-54.

上一篇:国家元首下一篇:完善及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