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时间

2024-07-25

传播时间(通用3篇)

传播时间 篇1

主体核心运用人机交互投影技术, 通过环绕展厅的时间标记来体现时间的流逝。交互装置的传播方向较为短浅, 运用这种技术使时间交互与体验者更为紧密, 提起兴趣。借此来增大传播力度。通过对学生每个时期的了解, 运用打印, 投影来传递信息, 达到体验触摸不到的时间, 回不去的记忆涌现到观展者的眼前。给学生带来回忆过去, 痛苦与快乐的时光忘不了的视觉体验。

投影触摸技术应用领域广阔, 在艺术长廊, 讲座等可以传递传播信息的地方都可以展现回不去的曾经。在广告设计上、可以加大力度应用与宣传, 极大的增添了体验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在各个传播媒体领域中得到大的传播力度。

将每天的生活琐事记录下来, 例如吃饭、睡觉、游戏、读书、运动、以及经历的恋爱写下来, 打印成超市小票形式, 围绕展厅, 有设计感的排列下来。大小长短不一, 体现了每日的琐碎与不同。将每个日程装有感应装置, 如触摸投影将会展示出当时的场景。让体验者看到昔日的自己。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

涂鸦笔, 将过去体验者感到不满的回忆抹去, 用笔涂改回忆后, 回忆将会被抹去清除。让体验者不会被遗憾的回忆所困扰。

这一交互方式的构思来源于即将大四毕业, 四年的生活将成为我们美好而又遗憾的回忆。我们通过回忆过去的方式, 给体验者展示过去是怎样生活, 又惊醒着即将卖入新生活的体验者应该怎样的把握时间, 既能感到愉快, 又能感到顿悟。

正因为时间的无法触摸与回顾, 将这种互动方式运用在广告媒体, 手机电视, 电脑电视, 数字杂志等地方更好的传播。让更多的体验者有着深刻的感知, 知道时间犹如白驹过隙, 转瞬即逝, 警示体验者对时间的尊重、对时间合理运用。只有加大装置的传播形式与宣传力度, 才尽可能展现出设计者想传达的意识。在交互设计中, 时间是非常难以表现的, 但我们都能感觉得到, 时间所涉及范围之广, 它日积月累所组成的画面会让人看到它的流逝。

一、时间都去哪了交互装置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时间之所以难以掌控, 是因为它的范围特别广阔。就犹如离子的大小相对于银河系, 根本无法比较。就像毫秒的跨度与千年的比较, 是根本无法察觉的。记忆与注意力是有限的, 在大学四年中, 许多同学会有短暂记忆丢失的现象, 这使他们感到非常失落。在研究的交互装置当中将同学丢失的记忆找回。时间的流逝, 光阴易逝, 岂容我待, 作为一名大学生, 历经四年求学路, 我已踏上毕业征程, 一路走来从懵懂稚嫩到自信成熟, 从迷茫任性到理性。时间过得飞快, 犹如白驹过隙。在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时, 总有心灵的感慨。还没有离开便开始想念, 这四年的生活有快乐, 也带有遗憾。时间都去哪了。利用人机交互, 让同学能清楚的感知到时间的流逝, 把看不到的时间能用手触摸到, 并可以改变曾经美好与遗憾的记忆, 认识到曾虚度的时光、或浪费的时光都去了哪里, 反思并激励自己。让更多的学生们来感受这个装置, 并向大众宣传, 时间的重要性。

二、时间都去哪了互动装置的传播力度内容

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我们的生活转变成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逐渐对计算机和网络有了依赖, 所以人们的思维方式跟行为也发生了变化。这样, 艺术形式也在改变, 因此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互动装置就出现了。它将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展现作品, 并且让人们与其进行互动, 而且可以参与作品的创作。

“时间都去哪了”这一装置艺术作品可以展示在公共场所、艺术节和展厅等等。“时间都去哪了”处在学生思考和反思过去的记忆表达这两种形式之间, 是一种传达和表达意义的平台。

这一装置可以在录像、电视上加以传播, 互动装置作为新兴艺术的一种, 无论是它的表现形式, 还是与观赏者的互动, 都拉近了观众与艺术的距离感, 享受这份作品, 只有自己参与其中才能感到完整的艺术作品。

交互装置的传播力度大, 正因为人与机器的互动, 才让人们感受到了所传播的意境。更能身临其境, 利用户内户外的广告设计, 来传播这一交互内容。

三、时间都去哪了交互装置的实现传播力度的难点与创新

新媒体的交互装置毕竟是新型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 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 在中国也有很长时间的发展。

在媒体的方面看, 是处于主导的地位, 但是交互装置还是处于较边缘的位置, 随着绘画装饰并不能表达出所有人们内心的感受, 交互装置逐渐代替了这些艺术, 但是在中国的市场交互装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接受的快。

互动装置传播缺乏的是创新, 有些艺术家的起点于自身的生活, 终点依旧于周围, 因此这得不到创新。使互动传播方式停滞不前, 很难超越。交互装置可以足够的反应出内心的想法。可以从大众的生活中来寻找, 并且传播, 当然, 互动装置也有可能带来负能量, 我们要拒绝这种肤浅, 将互动装置带到生活中来, 不断的探索。交互装置的材料可能不是日常中所见的, 这样让装置的形成难度大大增大。但是装置艺术并不都是难以见到的才叫艺术, 可以大胆创新利用周围日常可见的材料进行制作。

利用现在发达的科技, 电脑, 电视, 手机, 来传播互动。运用广告宣传、媒体策划的形式, 不断的将交互装置带进我们个人的生活中。

互动装置的传播是它成为媒体中新的展现方式的必经途径, 加大传播力度也成为主要的任务。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让互动装置存在于商业区内, 更好的与群众亲密接触, 感受到时间的交纵。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更加的珍惜时间。感受到交互的意义。

传播时间 篇2

本文研究区间是长江干流宜昌站至九江站,宜昌站作为上游研究站,为三峡水库的出流控制站;九江站作为下游研究站,为鄱阳湖区长江干流来水的控制站。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库总库容亿3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m3。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抗旱等巨大的综合效益。通过三峡水库的调度,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可有效缓解两湖流域汛期水流压力。如2010年我国南方多省遭暴雨袭击,长江流域沿线防洪形势严峻,三峡水库迎来建坝以来的最大流量7万m3/s,经过三峡水库拦蓄,出库流量减小到4万m3/s,大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近10多年来,长江流域频繁出现比较严重的干旱,如2006年四川、重庆大旱,2009-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出现的100年一遇的大旱等。为满足抗旱需要,2010年三峡水库在初步设计中防洪、发电以及航运三大功能的基础上新增抗旱功能,与防洪功能并列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近年来鄱阳湖区枯水期出现了罕见的低水位,2010年汛期鄱阳湖又出现了大暴雨。因此,鄱阳湖的汛情和旱情需要通过三峡水库调度来缓解压力。以九江为基点,鄱阳湖九江站距三峡大坝955 km,水流传播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计算长江干流宜昌站-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在汛期可以预测洪峰到达的时间,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在旱期可以预计三峡水库下泄水流发挥补水作用的滞后时间,为三峡水库的调度和鄱阳湖地区防汛抗旱提供参考。

2 研究现状

水文预报在我国广泛开展,不仅从中央到各大流域和地方省市都有专门的水文预报机构,而且大型水库、水文站也开展水文预报工作。目前我国预报水流传播时间大多采用相应水位(流量)法。童哲堂[5]等应用相应水位法对长江干流荆江河段进行水文预报,将荆江河段分段建立上下游相应水位关系曲线,分析水流传播时间,预报荆江河段各预报站点洪峰水位。在人工作业预报时,许多因素凭经验来判断或采用线性差值,预报精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祝中昊[7]介绍了长江镇扬河段的影响因子,根据时间序列理论对相应水位法做出了改进。在4年实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的方法率定了模型参数,并应用于1999年的潮位预报作业。影响因子的选择具有人为性,如忽略了区间入流情况等。张晓华[11]等研究了黄河下游花园口至孙口河段水流传播规律,通过分析不同河道边界条件下水流传播的特点,研究了黄河下游宽河道水流削减和传播时间的变化规律,指出了断面平均流速、河道条件、滩地水流回归主槽的时间与水流传播时间的关系。翟媛[15]通过理论和实例分析,将影响河道洪水传播时间的因素分为河道边界条件的外部因素和洪水过程自身的内部因素。不同的入流过程,在向下游演进过程中,洪峰的传播时间与坦化率差别非常大,文章指出,对于可调控的洪水,应当根据不同的试验目标和要求,通过水库调度,对入流洪水的过程进行优化和调控。芮孝芳[12]等研究表明了水流传播时间受回水顶托的影响,考虑回水顶托影响的水位预报研究,将有回水顶托影响的河段视为多输入-单输出系统,把水位过程视为对间序列,用时间序列分析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了可考虑回水顶托影响的水位过程预报模型。

3 基本原理

分析宜昌站-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采用相应水位(流量)法。相应水位是指河段上、下站同位相的水位(流量)。用相应水位(流量)法分析水流传播时间,即是分析下游站出现与上游站同位相的水位(流量)所需的传播时间。相应水位(流量)法的根据是天然河道里水流波的运动原理,当水流波沿河道自上游向下游推进时,由于存在附加比降,而引起不断变形,表现为水流波的推移和坦化,且在传播过程中连续地同时发生。在天然河道中,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水位的变化总是由于流量的变化引起的。所以研究河道水位的变化规律,就应当研究河道中形成这个水位的流量的变化规律。设在某河段中,上下间距为L,t时刻上站流量为Qp,u,t,经过传播时间τ后,下游站流量为Qp,L,t+τ,若无旁侧入流,上、下站相应流量关系为:

式中:ΔQ为上、下站相应流量的差值,它随上、下站流量的大小和附加比降不同而异,其实质是反映水流波变形的坦化作用。另一方面水流波变形引起的传播速度变化,在相应水位(流量)法中主要体现在传播时间关系上,其实质是反映水流波的推移作用。但在相应水位(流量)法中,不直接计算ΔQ值和τ值,而是推求上站水位(流量)与下站水位(流量)及传播时间近似函数关系[1],即:

4 水流传播时间分析

选取三峡水库所在的宜昌站作为上游控制站,九江站作为下游控制站。在上、下站的水位(流量)过程线上,找到相应的特征点(峰、谷和涨落洪段的反曲点等)。根据河段上、下站实测水位(流量)资料,选取相应的洪峰水位(流量)值及其出现时间,利用这些相应特征点的水位估算宜昌站到九江站的水流传播时间。

4.1 三峡调度前水流传播时间分析

三峡水库于2006年9月正式蓄水发电。选取2006年以前典型水文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4年4场水流,1998年、1999年作为丰水年代表,2000年作为平水年代表,2004年作为枯水年代表,分析宜昌站到九江站的水流传播时间。选取各年宜昌站、九江站实测水位、流量资料,绘制曲线图,如图1-8。

从图1-8可以看出,宜昌站和九江站的水位和流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宜昌站是长江干流控制站,单一上游来水。九江站是鄱阳湖区长江干流来水控制站,由于长江来水量巨大,远大于鄱阳湖五河总水量,因此鄱阳湖的高水位是受长江水位控制的。在汛期,长江高水位壅高了湖口水位,使湖水出流比降逐渐减小,甚至产生负比降致使长江水倒灌入湖。因此,在汛期鄱阳湖出流对长江干流九江站影响较小。其他时期湖口出流对长江干流有一定顶托影响,但由于鄱阳湖湖口出流量较小,对长江干流的影响也较小。因此九江站主要受长江来水影响相应水位流量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天然河道里,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水位的变化总是由于流量的变化引起的,相应水位的实质是相应流量[1]。综合水位和流量两大要素,整理得到宜昌站和九江站波峰水位(流量)要素表,见表1。

表1中选取各场水流数据都是汛期洪峰的传播过程,据此整理可得各年汛期水流传播时间,见表2。

4.2 三峡调度后水流传播时间分析

三峡水库2006年9月开始进行初期运用。在2007年,大坝主体工程浇筑接近完毕,三峡水库自进入初期蓄水发电以来,首次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运行年。选取2007年三峡水库出库流量作为上断面流量数据,九江站流量作为下断面流量数据,建立流量相关关系,如图9、10。应用相应流量法,分析图9、图10。选取两场典型洪水,三峡水库6月20日出库洪峰,于6月26日到达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为6 d;三峡水库7月31日出库洪峰,洪峰流量40 425 m3/s,于8月7日到达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为7 d。与三峡水库调度前典型年比较,2007年长江干流宜昌站至九江站汛期水流传播时间在5~9 d范围内。说明三峡水库对宜昌站至九江站的水流传播时间影响为增减1~2 d。三峡出库水流为宜昌站入流,不同的水流入流过程在向下游演进过程中,其传播时间和坦化率差别很大。因此,三峡水库调度对宜昌站至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根据三峡水库2007年(初期运行)记录的出入库流量数据,详细分析水库运行的减泄和增泄流量过程,如图9。根据三峡水库增减泄流量过程和三峡水库调度方式,分析三峡水库-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变化。

(1)1-4月,从出入库流量之差来看,有减有增,日幅度变化在3以内其中月份平均增泄小于1 000 m3/s。流量变化幅度很小,三峡水库调度对宜昌站-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影响很小。

(2)5-6月份期间,因腾空防洪库容需要,坝前库水位开始由156 m逐渐下降至144 m,相应下泄流量将加大。考虑到在144~156 m之间水库库容不大,下泄流量增加并不明显,出入库流量差值日变幅区间为-2 000~4 000 m3/s。由于流量增减幅度不大,三峡水库调度对宜昌站-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影响不大。

(3)7-9月中旬为长江主汛期,坝前水位控制在汛限水位144 m以下,当坝前过低于144 m时,三峡水库就适当蓄一些水,反之则适当多放一些水。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相对于入库流量来说,保持相对稳定。当入库流量较大时,根据下游防洪需要,水库拦洪蓄水,库水位抬高,洪峰过后,库水位仍降至144m。经过三峡水库的削峰作用,洪峰流量下降,水流传播时间变慢。如2010年7月,入库洪峰7万m3/s,经过三峡水库调蓄,出库流量4万m3/s,洪峰流量大幅下降,水流传播时间变慢,具体影响幅度视入库流量大小和三峡减泄流量大小而定。

(4)自9月中旬开始,三峡水库开始由144 m蓄水至156m,可以明显看出,在10月上中旬,水库蓄水的减泄流量明显,日流量最大减幅6 000 m3/s,10月份全月平均减泄流量为2 100 m3/s,其中在10月1日至10月20日期间平均减泄流量接近3 000 m3/s。由此可见,虽然三峡水库2007年尚处在低水头运行期间,汛后蓄水量还有限,但其减泄流量过程还是比较明显。若三峡蓄水到175 m,其减泄流量过程更加明显。因此此阶段,三峡水库调度对宜昌站至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影响较大,传播时间变慢。

5 讨论

通过分析宜昌站和九江站水位和流量的实测资料,应用相应水位(流量)法,分析得到宜昌站至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丰水年1998年、1999年传播时间快于平水年2000年和枯水年2004年。从表2中所列的各场水流比较看出,流量大的水流,水流传播时间短。由此表明水流传播时间与水流传播速度成正比。水流流量大,流速快,根据公式:

式中:τ为传播时间;L为上下站间距;λ为断面形状系数,或称波速系数;V为断面平均流速,V越大,则τ越小。

因此,分析某一场水流的传播速度,根据曼宁公式:

式中:V为断面平均流速;n为糙率系数;R为水力半径;S为水面比降。

平均流速与河床糙率、水力半径(一般可用平均水深代替)、水面比降有关。将长江宜昌站至九江站河段分为宜昌至城陵矶河段和城陵矶至九江河段分别进行近似计算。

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查相关资料[1,13],糙率系数n取值0.017,水力半径R用平均水深代替,平均水深汛期取4.5 m,枯水期取3 m,水面平均比降S取0.42×10-4,断面形状系数λ取矩形断面系数1.67。

城陵矶至九江河段:其他系数不变,平均水深汛期取6 m,枯水期取4 m,水面比降S取值0.22×10-4。

同理,九江站至大通站距离166 km,水面平均比降取0.20×10-4,平均水深汛期取8 m,枯水期取6 m,可计算得到九江站至大通站汛期水流传播时间为1.078 d,枯水期水流传播时间为1.31 d。大通站至徐六泾站(长江口)距离528 km,水面平均比降取0.10×10-4,平均水深汛期和枯水期都取10.5 m,可计算得到九江站至大通站汛期和枯水期水流传播时间都为4.05 d。综合上述计算,整理得表3。

通过水力学方法计算,宜昌站至九江站汛期水流传播时间为6~7 d,枯水期水流传播时间为9~10 d。这种方法适用于区间来水比例不大,没有回水顶托等外界条件干扰的情况。比较表2、3所得水流传播时间,与用相应水位(流量)法所得较为一致。表2所得各年洪水传播时间,丰水年水流传播时间快于平水年,汛期快于枯水期,因此表2所得洪水传播时间是合理的。通过长江宜昌站-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分析,可以有效的预测三峡水库下泄水流到达鄱阳湖地区的时间。根据水流传播时间预报,结合鄱阳湖地区五湖的水情和降雨情况,通过三峡水库的调度,起到削峰和错峰的作用,避免长江干流洪峰与鄱阳湖五湖洪峰的相遇。在干旱时期,合理调度三峡水库的下泄水流对鄱阳湖地区起到补水作用可以缓解干旱形势根据文中对三峡蓄水前后宜昌站-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分析,丰水期三峡水库下泄水流到达鄱阳湖地区至少需要5~8 d,枯水期至少需要7~10 d。预报某场水流的传播时间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影响水流的因素。三峡水库下泄水流为宜昌站入流,不同的水流入流过程对水流传播时间影响较大,三峡水库的调度对长江干流宜昌站-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影响较大。因此,通过三峡水库的调度,合理调控出库水流,不仅要调控进入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还应对进入下游河道的洪水过程进行优化和塑造,以利于河道沿线防洪和河床冲刷,满足下游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的需要。

6 结语

传播时间 篇3

歌曲2010年作为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片尾曲首次亮相, 与电视剧情节的关联性较强, 也因为电视剧的超高收视而受到关注;[1]2011年入选王铮亮音乐自选辑《爱的自选》, 这是歌曲走红过程的预热期。

歌曲走红的转折点是2013年作为冯小刚电影《私人定制》的插曲, 区别于大家对影片内容评价的褒贬不一, 观众对其中的插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同身受, 纷纷称这首歌曲与电影中宋丹丹所饰演角色的经历、心理紧密贴合。观影后, 观众纷纷在网络上搜索收听《时间都去哪儿了》, 歌曲的搜索量持续占据众多音乐网站收听排行前三甲席位。[2]12月23日, 《时间都去哪儿了》MV正式曝光上线。

2014年央视春晚上, 王铮亮的自弹自唱将歌曲推向走红高潮。节目在春晚舞台上获得成功, 与春晚所占据的“神圣时间”[3,4]是密不可分的,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么温情的歌曲在这个时刻响起, 自然会收到不一般的效果。另外, 王铮亮弹唱时, 舞台背景上出现的是2012年微博上热传的大萌子“父女30年合影”, [5]这样的呈现方式借助了微博事件的影响力。

歌曲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后, 影响力不断升温:央视对其进行了新闻节目与微博捆绑式的关注;习近平主席在接受外媒采访时也提到了这首作品, 引发了热烈的社会讨论;[6]2014央视元宵晚会上, 王铮亮伴奏, 大萌子在父亲陪伴下登台演唱《时间都去哪儿了》, 成为观众最喜欢的元宵晚会节目。[7]

二、《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走红原因分析

(一) 传播主体和渠道的多样化

歌曲的传播路径大致为“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音乐专辑《爱的自选》——电影《私人定制》——MV——央视春晚——央视《新闻联播》——央视元宵晚会”。可以说, 《时间都去哪儿了》综合利用了音乐传播的听觉媒介、视听媒介和网络媒介。[8]

(二) 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内涵性

歌词用平实的语言将父母为儿女操劳一生, 在柴米油盐、孩子哭笑的生活中送走美好年华的默默奉献娓娓道来, 激起了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对亲情的回忆, 同时也让我们感叹岁月荏苒, 唤起了我们对时间的珍视。可以说, 这首歌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亲情和时间的感悟与呼唤, 充满了正能量, 由此引发了大家强烈的共鸣。

另外, 受众在接触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 会自然地把它与媒介载体上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 这样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例如, 由于歌曲与《老牛家的战争》和《私人定制》中的某些情节紧密贴合, 受众就容易把这些情节带入对歌曲的理解中。

(三) 受众参与性的满足

在全媒体时代下, 受众的参与性要求越来越高, 参与性行为也越来越频繁, 《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受众也借助新媒体参与其中。

很多网友在观看《私人定制》以后, 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话题讨论, 甚至晒出自己与父母的合照或表达对父母的感激或表达自己为人父母的感慨。将受众参与推向高潮的是拥有1400万微博粉丝的@央视新闻发出的#晒老合影#、#晒全家福#的微倡议, 得到了网友的热烈响应。2月6日, 《新闻联播》的结尾晒出了@央视新闻征集的全家福, 被网友评为“最暖心结尾”。

(四) 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

“时间都去哪儿了”逐渐演变成为“感恩亲情”和“珍惜时间”的公共话题。2014年2月初, 习近平主席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今年春节期间, 中国有一首歌, 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 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2月19日, 千龙网首次发布了以“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为题的漫画, 七张图片用数据讲述了主席的时间安排。[9]

2月23日, 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推出专题《时间都去哪儿了:说说最有价值的时光》, 记者采访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大家都展现出了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珍惜时间、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这个问题甚至被记者带到了两会上, 采访了他们的两会时间都去哪儿了。[10]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时间都去哪儿了》的传播脉络, 聚焦于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 把其传播过程分为预热期、转折期、高潮期和持续升温期, 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其走红的四大原因:一是传播主体和渠道的多样化。二是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内涵性。三是受众参与性的满足。四是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

关键词:《时间都去哪儿了》,传播过程,成功原因

参考文献

[1]杨宁舒.《老牛家的战争》收视超“手机”赶“三国”老年剧引发收视热潮[N].黑龙江日报, 2010-06-03 (11) .

[2]王铮亮《时间都去哪儿了》搜索量暴增[DB/OL].http://ent.qq.com/a/20131227/002889.htm.

[3]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异同与差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55.

[4]耿文婷.春节联欢晚会的理性省思[J].文艺研究, 2003 (3) .

[5]邹德萍.2012情系“微”力量[J].数字文化, 2012 (2) .

[6]习近平提《时间都去哪儿了》:个人时间都被工作占去[D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xijinpingsuoqi/content-3/detail_2014_02/09/3362 3744_0.shtml.

[7]万阙歌.元宵晚会“翻炒”出了新亮点[N].工人日报, 2014-02-17 (5) .

[8]郑敏.当代大众媒介对音乐传播的影响[J].乐府新声, 2012 (2) .

[9]习近平漫画形象萌翻网友“时间都去哪儿了”引灵感[D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2/20/c_126161472.htm.

上一篇:生态化建筑施工下一篇:考核方式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