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高潮

2024-11-01

课堂教学高潮(共12篇)

课堂教学高潮 篇1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时不能平铺直叙, 要有曲折、有波澜, 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使他们有兴趣读下去。语文课堂也应如此, 不能平平淡淡、千“课”一面, 而应该把课上得有层次, 尽量做到波澜起伏, 高潮迭起,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听下去。我就语文课堂如何掀起教学高潮的艺术谈谈自己的拙见, 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科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只有十几分钟, 所以我们不能奢求学生整节课都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认真听课上。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尽量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课上得精彩, 富有吸引力, 让语文课堂波澜起伏, 高潮迭起。

那么什么样的形式更有利于教学高潮的出现呢?

一、巧妙设计提问, 掀起课堂教学高潮

(一)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教学一篇课文, 当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感知课文之后, 就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从问题的思考、回答中出现课堂的一个高潮。但老师提问时却常常因为出现以下问题, 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1. 问题太容易, 学生不假思索, 脱口而出。

这往往是因为老师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及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学生容易误认为自己已经学会而失去了继续听讲的兴趣。

2. 问题含糊不清, 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从何处下手。

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措辞不当甚至出现语病造成的。

3. 问题千篇一律, 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提出的形式每节课都一样, 疑问的语言加上一个问号, 问题内容味同嚼蜡, 索然无味。

(二) 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以上情况, 教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上多下功夫, 如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 大致要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问题设计时措辞要明确, 不给学生理解上造成困难, 等等。

问题提出的形式并非只可以加问号一种, 不加问号同样也可以是很精彩的问题。

1. 为课文换一个标题。

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 我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换一个含有“警察”的标题, 并比较两个标题的优劣。学生不仅分析了人物形象, 而且体会了作者以“变色龙”为标题的匠心。

2. 根据课文内容, 完成填空题。

我在教学《窗》时, 为分析人物两个人物形象, 先后设计了两个填空题:靠窗病人是个%%%%的人;不靠窗病人是个%%%%的人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并从课文中找到根据) 。同样是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做填空题兴致勃勃, 掀起了课堂上的一个高潮。

3. 设计表格。这种方法适用于逻辑性、科学性较强的文

章,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使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使学生纷纷查找答案、小组对照, 兴致盎然。

二、组织辩论活动, 掀起课堂教学高潮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问题, 各抒己见, 展开争论, 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 通过辩论得出正确结论, 形成教学高潮。

(一) 精心设计辩题

辩题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 那就要求紧扣文章的重难点, 突出文章的特点, 等等;也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的问题引发出来的, 如果教师认为很有价值, 就应该抓住契机, 加以引导, 向纵深挖掘。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 我正在讲解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一男生脱口而出:“愚公其实是个傻瓜, 他完全可以选择搬家嘛。”这是班里一个爱捣乱的学生, 他的这句话引来了一阵哄笑。我灵机一动, 何不组织一个小辩论呢?我将班里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 正方辩题是“愚公应该移山”, 反方辩题是“愚公应该搬家”。在辩论过程中, 双方发言的同学或引用课文中的内容, 或联系课外知识, 或引经据典, 针锋相对, 不亦乐乎。这次辩论活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还进行了思想教育, 一举多得。

(二) 组织好辩论题的答案

还以《愚公移山》为例, 反方辩手辩得再精彩, 我也不能同意愚公应该搬家, 必须坚持一个正确的立场。我以红旗渠的例子来加以证明:“难道因为林县严重缺水, 就让几十万林县人民全部搬家吗?他们没有选择搬家, 而是克服巨大的困难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 为林县引来了漳河水, 从此结束了林县缺水的历史。愚公也是一样, 为了不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 他才率领子子孙孙, 立志搬掉太行、王屋二山, 他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的尊敬和学习吗?”到这个时候, 我才真正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出了他们对愚公发自内心的敬佩。

三、表演课本剧, 掀起课堂教学高潮

这种形式适合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学, 如《变色龙》、《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 等等。可以安排几名学生提前做准备, 也可以当堂挑选表演欲较强的学生表演。不论哪种形式, 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形成教学高潮。课堂上表演课本剧,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使很多学生对剧本的创作很感兴趣。在我的引导下, 课后他们还创作了《桃花源记》、《范进中举》、《藤野先生》等剧本, 不仅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且提高了写作水平。

能够掀起语文课堂教学高潮的形式还有很多, 如师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开展有趣的活动向课外拓展延伸、机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 这里不一一赘言。但不论采用哪种形式, 都能让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就像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享受语文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课堂教学高潮 篇2

如果我们要通过课堂讨论制造上课高潮,需要选择好讨论的论题。一节课的知识点是多方面的。而高潮应该在教学的主体部分出现,教师应着眼于教学的重点、难点,使之成为学生的思维点,兴奋点。这样就要求我们在选取论题时要从很多的知识点和学生多样的知识需求中筛选、提炼,找出主攻点,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在选择论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讨论题目,让学生充分放飞自己的思想,懂得求异,锻炼发散性思维。

讨论时机

除了好的论题,安排好讨论时间也是通过课堂讨论制造上课高潮的重要环节。我们首先要确定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是开头?或是中间?还是结尾?这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让学生的意识处于一种“觉醒”状态,以便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由于教学的重难点一般放在较靠后的部分进行教学,所以我们通常选择中间或者接近尾部的时间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一种比较“浪费”时间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懂得把握好讨论的时间,切忌 “囫囵吞枣”,让学生在过短的时间里措手不及,不能解决讨论的问题;也切忌“长路漫漫”,让学生在过长的时间里无所事事,不能珍惜课堂的时间。老师将问题呈现给学生讨论时,未留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就宣布讨论开始;还未到两三分钟,就宣布讨论停止。有的小组讨论或许刚刚进入状态,有的小组或许才刚刚开始……这些情况完全是颠覆了课堂讨论的精神和意义所在,属于盲目地走形式!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时,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讨论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辨正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发挥。让小组讨论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讨论学习的热情,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讨论艺术

一堂课没有高潮,如同一个人缺少了灵性。用课堂讨论推动课堂高潮是一项高超的教学艺术。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课堂高潮,并不是刻意为之,不要因为教师理解偏差,操作不当,就让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甚至让课堂假高潮泛滥。课堂高潮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随着感情的发展自然而至的。其中关键是全体学生的课堂情绪发展的结果。教师必须掌握课堂高潮艺术美的原则和时机,把握好分寸,适时加以引导,巧妙地进行搭桥铺路,切不可为高潮而进行做作的讨论,也不可为高潮而组织无病呻吟的讨论,更不可高潮过后组织画蛇添足的讨论。

动人的语言描述,变化的面部表情,丰富的肢体语言……这些无不为讨论添加艺术的高分。如果没有艺术,课堂讨论就如同一滩死水,没有涟漪,没有行人驻足欣赏。我们用艺术的手段将平常的课堂讨论“艺术化”,创造课堂高潮,让教学“余音绕梁”,学生才能久久不忘。

作者:思荣

营造语文课堂教学高潮的措施 篇3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知识也在不断积累,当新知识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及其经验产生联系时,学生较为容易接受,也容易产生兴趣,从而形成教学高潮。由于传统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淡化甚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很少有课堂体验的机会,对教学内容难以深入理解,课堂教学难以产生高潮。新课标倡导课堂体验,倡导学生自主探究。那么,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自尝试,使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产生直接的相互作用,从而掀起课堂教学高潮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例谈营造课堂教学高潮的手段。

一、以乐渲染

“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类似的联想。”如果我们能恰当地选用与课文内容配套的音乐,并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学高潮。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之前播放小提琴名曲《梁祝》,渲染悲伤、惋惜的气氛;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播放古筝名曲《广陵散》,渲染怀古、悲壮的氛围。音乐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学生的情感也被调动起来,随着音乐而起伏,他们开始关注主人公的命运遭遇,贴近了人物,走进了文本。在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课堂教学容易进入高潮。

二、以唱助教

在教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播放或清唱一首能与课文内容高度匹配的歌曲,常常能把教师难以讲清的课文内涵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表达了作者复杂细腻的“愁”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罗大佑的歌曲《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低沉浑厚的歌声,让浓浓的乡愁弥漫课堂,学生在朗诵课文时就更容易感受到绵绵的乡愁。在“唐宋诗词”专题教学中,可以播放《月满西楼》《雨霖铃》《声声慢》《虞美人》等歌曲,让学生跟着吟唱,在歌声中感受语言之美,体味诗歌的真情,在歌唱中理解诗歌的内涵,并轻松地完成背诵。学生细心体味了诗歌的美,获得了美的享受,课堂高潮自然也就形成了。

三、以演助学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既可让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又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通过课堂表演,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穿上大衣,戴着棉帽,穿上长靴,拿着雨伞进行表演,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可以对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课堂教学到达高潮时,学生会自然地把“因循守旧”“畏首畏尾”等词语与主人公别里科夫联系起来,这比教师生硬地分析人物形象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如《雷雨》《兵车行》等课文都很适合被改编为课本剧,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内涵。

四、以画助解

图画既具体又生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能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根据小说中的描写,把王熙凤的肖像画出来:“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画好后要求学生观察并讨论,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人物阴险、毒辣、狡猾的一面。再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小节时,让学生试着画出荷叶的形态:“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如碧天里的星星”,“叶子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这样体验,学生画得兴趣盎然,课堂上顿时掀起了高潮。学生也在快乐的教学活动中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五、以身入境

教学高潮的“胜”境,往往是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引入”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文本。如《琵琶行》里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这样的感叹包含了多少情愫!这里不应只有同病相怜与安慰,里面有痛,有愤,还有无可奈何的自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根据白居易的窘境设身处地地体会。再如《孔雀东南飞》写焦仲卿之死是“自挂东南枝”,而刘兰芝的死为“举身赴清池”,一“挂”一“赴”,有何区别?仔细体验想象,不难感觉前者更有悲剧意味,并且有着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感叹号,重在告诫和警醒;后者表现了兰芝赴难的从容,倾向于赞美,如英雄就义般可歌可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男女主人公的不同角度体验他们殉情前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课堂教学高潮就会自然地出现。

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高潮 篇4

在乐曲中, 往往有些段落更为激昂感人, 能较好地宣泄乐曲的情感, 人们常称之为高潮部分。写文章时, 也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而在课堂教学中, 也应有“高潮”部分。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小高潮”呢?我认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探索知识, 发现规律过程中, 最为投入、最为显效的部分。

(二) 课堂教学小高潮的作用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课堂上如果教学高潮适时而起, 课堂上会弥漫着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 感染、激励着每一个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 效果会极好。如果一节课, 从头到尾平淡无味, 没有高潮, 则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 效果会大不一样。在新课程背景下,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精心创设教学小高潮,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

(三) 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的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 掀起小高潮

在教学中,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掀起课堂学习的小高潮, 需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1) 利用“矛盾”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正负数的减法”中, 先让学生摆出 (-5) , 取走 (-2) ,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接着让学生摆出 (-5) , 取走 (+2) 。从 (-5) 中如何取 (+2) ?这一问题的出现, 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 激起了学生探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欲望, 这种方法容易掀起课堂学习小高潮。

(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后, 设置了这样一道题: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为三块, 如图所示。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一块碎片到商店去, 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呢?这道题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的理解与解决过程中, 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亲身感受, 是有效地掀起课堂小高潮的方法。

(3) 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课上把要探究的数学内容改编为一些迂回曲折的故事, 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这种方法也很容易把课堂教学推向小高潮。例如:在讲概率这一内容时, 我用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 一下子就掀起了课堂学习的小高潮。故事是这样的, 上世纪60年代, 美国弗吉尼亚州拉尔夫和卡罗琳夫妇家出现了一件罕见的事:4个孩子神奇般地出生在不同年份的同月同日, 这可是当时的世界纪录。因此, 当卡罗琳第5次怀孕的消息传开, 整个弗吉尼亚地区群情雀跃, 人人兴奋不已, 个个翘首以待。2月20日这一天, 父亲拉尔夫正在运动场观看足球比赛, 突然扩音器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拉尔夫, 祝贺您!生了个女儿, 5个儿女生于同月同日。”故事中的数学问题:“这种同一父母所生的5个子女, 生日全同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呢?”故事中的数学出现在课堂上, 极容易掀起学生学习的高潮。

2. 设计学习活动, 掀起小高潮

初中生活泼好动, 若把某些教学内容设置成活动方式, 学生会从快乐的活动中, 感受并体验知识的探索过程。

(1) 趣味数学游戏。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 设计了让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投镖游戏的活动, 并记录投镖中的成绩, 这样问道:看了他们的成绩, 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这样设计, 给学生提供了提问的机会,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提问。有学生提出了男生和女生谁赢了?又有学生提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不同怎么比?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平均数的问题中来。游戏可以使任何水平的学生都从自己的最佳观测点面对每一个题材。学生除了学到数学的内容, 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 还可以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2) 数学魔术。适时运用, 不仅使课堂气氛热烈, 高潮迭起, 还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3) 数学竞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 使课堂教学一改往日枯燥而沉闷的气氛, 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良好态势, 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数学活动课可采用竞赛形式进行的很多, 如速算比赛、应用题竞赛、自行设计的数学棋竞赛等等。比赛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自由式、邀请式、接龙式、挑战式、应战式等。只要教师运用得当,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安排数学实践操作, 掀起小高潮

例如, 在了解圆柱表面展开图的形状及其大小关系时, 老师事先布置学生制成圆柱模型。用剪刀把此圆柱模型剪下两底及沿一母线剪开圆柱, 观察圆柱表面展开图的形状及其大小关系, 然后找出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直观感知探索内在规律, 学生对问题的本质会看得更加深刻, 学生学起来会很积极和主动, 这是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的一种方法。

4. 使用教具或仪器, 掀起小高潮

发展党员高潮 篇5

特克斯县非公经济组织人士加入党组织热情高

近期,特克斯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委动员广大非公党组织党员、企业员工认真收听收看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并于11月13日组织召开宣传贯彻了十八大精神学习座谈会,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40余人参加了学习座谈,通过学习动员,在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掀起了学习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的热潮。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职工和个体工商户要求加入党组织的热情。近期,已有来自我县玉金矿业和个体工商户30余人递交了入党申请。

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中专毕业生、机关干部、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加入到非公有制企业职工队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及时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是增强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影响力的重要措施。我县及时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发展党员工作整体规划,尤其是在围绕“最先进的群众在党内、最优秀的人才是党员”的目标,积极鼓励、引导、培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和重点岗位、关键岗位的优秀骨干加入党组织,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和分布结构,为党组织发挥作用创造积极条件。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高潮 篇6

一、在导入情境中创设高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当、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例如。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我创设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已学过的一些图形形状不同的教学情境作为导人,由此设计了一幅美丽的街景动画:画面中主要有三角形路标、三角形屋顶、电线杆上的支撑杆等。这个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有哪些景物,学生每回答一种,就在动画中闪烁。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学习气氛进入高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在巧设悬念中创设高潮

教师可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前,要求学生每人任意量好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上课时“考考”老师。“随便说出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准能猜出他没说的那个角。”学生当然不信,“难道老师会变魔术?我自己量的角度,老师又没看见,他怎么会知道呢?”有一学生举手了:“老师,我的三角形两个角分别是30度、50度。”“那你第三个角一定是100度。”接连几次。老师都猜对了!学生沸腾了,高潮出来了。惊叹之余,大家都深感纳闷,“老师怎么有这么大的本事?”这时,教师有意创设悬念,暂不解释,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三、在展开辩论中创设高潮

针对教学中的疑难点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开辩论会,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的“一言堂”状态,使课堂气氛形成高潮。如教学“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展开辩论:是否存在“最小公约数”与“最大公倍数”呢?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因为书本上都没提到最小公约数和最大公倍数,所以不存在。”有的争辩说:“有存在,因为不论对哪个自然数来说最小公约数都为1。”有的又抢着说:“每一个数都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堂气氛趋向高潮。通过辩论,学生对以上结论的理解更清晰了。

四、在动手操作中创设高潮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身临其境,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气氛也容易达到高潮。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把剪成的十六等分圆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同时要求边拼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拼出的图形近似什么形状?(2)拼出的图形面积和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3)拼出的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4)怎样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我可以把它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有的说:“我可以把它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有的说:“我还可以把它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五、在比赛竞争中创设高潮

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和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围绕教材内容选择竞赛题目,往往易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生初步学会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全班编为四个小组进行竞赛,要求每组各派一人从以下卡片中分别取走与1/2、1/3、1/4、1/5相等的分数,看谁又对又快:3/12、2/4、2/12、6/18、10/50、5/35、30/90、5/20、6/36。每个组先给基础分100分,取对l题加10分,如果取错1题倒扣10分。通过比赛,把新知识的教学推向更高一个层次,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六、在巧妙结尾中创设高潮

一堂好课,常常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两次高潮。教师若能设计富有高潮的结尾,不仅能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再次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结尾时,教师可组织游戏活动:人手一张号码纸,分别写着0到几。(1)分别举8的约数、12的约数、32的约数。向拿1号码的学生提问。你为什么每次都举?(2)分别举6的约数、6的倍数。问拿6号码的学生,你为什么举了两次?(3)计算自己手中号码的约数个数,再根据提问举数。师:“约数个数只有两个的、有两个以上的,谁还没有举?”(引出1的约数只有它的本身)这样的结尾新颖别致,饶有趣味,能把课堂气氛再次引向高潮。

让语文课堂高潮迭起 篇7

一、以情激情掀高潮

激情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每篇课文、每个段落、甚至每个句子和词语都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体会, 仔细揣摩, 自己要首先进入课文的角色, 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 以课文饱含的真情打动学生, 感染学生,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情, 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随着文章高潮的出现, 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也进入高潮, 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被推向高潮。例如教学《我的母亲》一课, 这篇文章是作者献给母亲的一曲赞歌。作者在朴素自然、亲切随和的叙述中让人感悟到母亲的人格魅力, 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文章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表达真切的情感,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 文章中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如有些语句就饱含深情:“每天天刚亮时, 我母亲……多久了”把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 让人好像看到了一位爱子、勤劳的伟大母亲。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 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 母亲生活的凄凉和艰辛很真切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读来让人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其次, 文章虽是成人回忆童年往事的, 但毫无成人的姿态, 亦无学者的深沉, 娓娓道来, 真诚倾吐, 甚至可以说, 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 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教学中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说说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影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 让学生体会到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教育学生应有一颗感恩的心, 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这时师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掀起教学高潮。

二、直观表演掀高潮

教学中, 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演的形式对教材中的精妙之处加以直观理解, 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认识。课堂上, 教师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 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又增加了课堂教学趣味性。比如, 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 课堂上我请学生走上讲台表演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我启发学生在表演时要综合考虑到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的范进意外中举, 过度惊喜, 以致发疯, 可谓穷形尽相。在老师的鼓励下, 一位学生主动上台表演。只见他拿着自制的“喜报”看了一遍, 接着又大声的念了一遍“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两只巴掌对拍了一下, 接着狂笑了一声, 大声喊道:“噫!好了!我中了!”身子往后倒过去并且紧咬牙关, 随后, 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说着, 笑着, 向教室外跑去。这个学生把范进癫狂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表演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接着其他学生也不甘示弱, 纷纷争着上台表演, 掀起了课堂教学高潮。

三、感情朗读掀高潮

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重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 充分运用朗读, 把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含情的文字, 把课堂教学逐步引向高潮。如高尔基《海燕》, 在教学时, 我采用了示范读、个别读、分段读等方法, 带领学生反复进入课文, 体味情感。诵读最后几段, 我要求学生用饱满的精神来尽情读。这几段是课文的高潮部分, 读时, 感情一定要全部奔放出来, 高声呼唤, 读“更猛烈”时, 一定要用力, 以引起听者的共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暴风雨来得越猛烈越好!只有革命风暴来得更猛烈, 才能荡涤一切污泥浊水, 才能埋葬一切黑暗, 迎来革命胜利的曙光。学生的诵读如阵阵狂风翻卷的松涛, 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使课堂教学掀起了高潮。

四、发挥想象掀高潮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 设置各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中去。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 我让学生对故事进行续写: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 他们会怎样?让学生发挥大胆想象并进行讨论, 再次对菲利普夫妇进行剖析;教学《使至塞上》 (王维) 让学生闭目想象“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描绘的画面:广阔无垠的大漠中, 一缕孤烟直直地升起, 一条宽广的大河映照着夕阳, 空旷的大漠, 孤零零的炊烟与大河, 使人倍感孤独;教学《黄河颂》诱导学生为其设计配乐;等等。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达到一种全新的审美境界, 掀起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

“巧”掀数学课堂小高潮 篇8

一、“巧”趣导入,营造小高潮

“导入”又称“导课”或“开场白”。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课前的导入是新课的启动,它指新课开始之时,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简言之,课堂导入就是教师采用相关的情境创设,拉开一堂课的序幕。如:《圆的周长》一课, 新课伊始,(教师出示:打油诗)“山巅一寺一壶酒, 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 接着问:“这首打油诗是一位数学爱好者,用数字编拟出来的,谁能猜出都是哪些数字编出来的?”这样的“激趣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诱发学生思考:这语文的内容和数学课有什么关系?这首打油诗是不是帮助我们学数学呢?教师通过巧妙地导入, 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掀起整节课的第一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地思考;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投入的“情趣”,就能引起思考并获得感悟的“智趣”。

二、“巧”设悬念,孕育小高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年轻人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悬念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好的悬念就能孕育课堂的小高潮,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 “数的奇偶性”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数的奇偶性”有深刻的理解,巧设了这样一个环节:

“五·一”期间,凡到永辉超市购物者均可参加抽奖游戏,中奖率达到50%。游戏规则这样: (1) 先用“色子”掷一下,得到一个点数, (2) 以A点为起点,用你掷出的点数连续走两次, (3) 走到哪一格,哪一格的奖品就归你。 (下图是游戏转盘)

教师故意卖关子:老师在这个商场购物好多次,也参加这个游戏,分别掷到了2点、掷到了1点、掷到了5点,你们觉得老师能获得奖品吗?学生对此出现了“获得奖品和没有获奖品”两种争论。最后通过动手操作“结果都是得不到奖品” (老师再次装傻):明明有一半的机会拿到奖品的,为什么掷了这么多次都没有获奖呢?这是为什么呢?此时的学生已经充满了困惑,迫切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于是自然就投入到接下来的探究活动,课堂的小高潮就油然而“育”。

喜欢听评书的人都知道,说书人往往在最为关键处戛然而止,把观众的心悬在了半空,产生种种猜测,急于想知道下文,这就是“设置悬念”。“明明有一半的机会拿到奖品的,老师掷了这么多次为什么没有获奖呢?”教师故弄玄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掀起了课堂的小高潮。设置悬念时我们要在 “巧”字上下工夫,所设的悬念要在学生的意料之外, 教师只设疑,不回答,布下空白,还学生思维的空间,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寻求答案。

三、“巧”纠错误,掀动小高潮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错误,把错误视作宝贵的资源,利用相关的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用我们的智慧和机智,“点错成金”,掀起课堂的小高潮。

某教师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为了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纠错辨错中掌握知识,编了一则 《小马虎的日记》:“早晨6时30分,小马虎起床了,妈妈端来一盆3克重的洗脸水,小马虎一手拿起重10吨的牙刷刷牙,一手托起100千克的毛巾洗脸; 然后,吃一块50吨重的面包,背起4克重的书包朝学校走去;刚到校门口就碰见了体重70吨的校长和60克的班主任,小马虎连忙一口吞下面包,向校长、老师问好后就向教室跑去。”学生边读边笑,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课堂的小高潮再次掀起,教师接此展开教学,效果自然就达到事半功倍。

纠错辨错,如果处理的恰当,它们就是“可爱” 的,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成了扎实有效、生动活泼的课堂。

四、“巧”思回顾,赢得小高潮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一堂课不仅要有精彩的开头,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的过程,还应该有一个“掷”地有声的回顾反思。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解决问题,疏于引导学生反思,那么学生很难把握解决问题背后所采用的策略及方法,很难明白 “隐性”的数学思想。因此,课尾如能适当让学生 “回头看”,就能掀起课堂最后一个小高潮。如《圆的周长》一课的结尾,教师让学生“回头看”课前的那首打油诗:“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 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是由什么数字编的吗?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用什么办法学到这些知识的?把你的收获,整理在黑板那个圆的周边上。 (如图)

浅谈课堂教学的小高潮 篇9

相反, 如果我们注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小高潮, 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激起学生思想上的觉醒, 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能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新奇、有趣, 学习心理需求便自然而生, 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要掀起课堂教学的小高潮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巧妙开头掀起课堂小高潮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游戏、设置疑问、讲故事、背歌谣等多种有趣的形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引入新课, 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从而掀起教学的小高潮, 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的《端午日》一文, 我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搜集关于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传说故事、谚语诗句等。上课时先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学生畅所欲言,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沈从文关于湘西端午日的描述。教师接着说:“请同学们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一起走进湘西, 去感受茶峒人端午日的气氛。”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导入,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吸引住了,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动人情境掀起课堂小高潮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就是在情绪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这种氛围会给教学带来好处, 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 教师要想办法使学生在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感受和体验。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要创设动人的情境,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深刻地挖掘教材中的情与境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准确、鲜明、形象、生动、适时地创设出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情境来, 以利于叩击学生情感的闸门,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情感共鸣, 激活学生的思维。

比如我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 我让学生看了《我是一只小小鸟》的音乐动画。在赵传深情的演唱和震撼力很强的视觉冲击中,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三、运用巧妙提问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

所谓巧妙提问, 就是巧设计、巧安排、巧时机、巧语言、巧形式;就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 化抽象为形象, 化枯燥为有趣, 化特殊为一般;就是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以一贯十;就是牵一发动全身, “一石激起千层浪”。情感共鸣, 较好地领悟了文本的主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用新颖奇妙的方式, 生动简洁的语言, 准确鲜明的设问,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激活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广泛参与, 主动学习, 就能掀起课堂教学的小高潮。

比如一位语文老师在教《社戏》时, 先不板书课题, 却突然发问:“《社戏》这篇文章, 题目讲的是戏, 可开头和结尾有不少段落写的却是其他事, 这叫文不对题。我想题目应该改一下, 你们看行吗?”老师装作很自信的样子。“不愤不发”, 这一问激起千层浪, 学生紧皱眉头, 纷纷表示怀疑。他们陆续打开书, 先是默读课文, 随后轻声, 以至大声朗读起来。片刻, 同学们便争论起来:鲁迅这位伟大的作家会把题目写错吗?这是他的败笔吗?这是鲁迅的疏忽吗?这书中的其他事与社戏有什么联系呢?学生的争论热火朝天, 但越争论越趋向一致。大家肯定:“《社戏》这个题目不必改, 原因是开头和结尾有些段落虽不写社戏但对社戏起了很好的烘托和铺垫作用。”至此, 学生疑窦释然, 一个个神采飞扬, 坚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这位教师的提问, 妙就妙在没有正问, 用了反问, 问的形式也充满了新奇感, 学生由老师的提问, 产生了一连串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强烈的探索欲望油然而生。最终巧妙的提问促使他们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同时教学也掀起一个小高潮。

四、有感情的朗诵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方法。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教学中围绕朗读做文章, 在朗读中出亮点、掀高潮、提高朗读效果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我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 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 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 语断情不断, 便将学生带进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 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 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又如, 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 首先对课文内容不作讲解分析, 而是我自己用动情的语调作示范来朗读课文。朗读时, 语音的轻重, 语调的抑扬, 节奏的快慢, 情感的褒贬, 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同时又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品味本文词语的精妙, 语言的警策, 句法的变化, 以引起共鸣。这样, 学生就能从《岳阳楼记》中欣赏到作者范仲淹笔下洞庭湖的壮阔美景, 更能体会到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达到与作者同喜同忧的境界。如果单纯地只讲词句, 不仅味同嚼蜡, 更是一种浪费。总之, 只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掀起了朗读的小高潮,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才会更加透彻。

五.运用精彩教学结尾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

教学的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精彩的教学结尾, 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还能充满情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教学临近结束时精神为之一振,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小高潮。例如:一位老师在小结朱自清的散文《春》时, 这样说到道:《春》是一篇充满诗意和生机的散文, 作者为我们描写了鲜绿的春草图, 争艳的春花图, 和煦的春风图, 缠绵的春雨图和人们的惜春图。这五幅绚丽的画面为我们奏响了一曲赞美春天和生命的颂歌。通过这样的小结, 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又让学生回味了文中饱含深情、优美动人的语句, 从而让学生再次感悟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

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高潮的设计 篇10

1. 由目前地理课教学现状决定

据调查,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上地理课, 究其原因, 固然是多方面的, 如, 地理课是副课, 不被重视;初二会考是开卷考试, 只要到时翻翻书就行……但究其根源, 却与地理老师毫无激情地讲述, 课堂平淡, 没有高潮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讲课主要表现在:照本宣科现象严重, 讲述时仅重知识的罗列, 没有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 课堂平铺直叙, 气氛平淡, 甚至沉闷, 学生没有兴奋点.长此以往, 学生就兴趣索然, 出现上课睡觉, 做小动作, 不喜欢上地理课的现象.

2. 由教育学、心理学的注意规律决定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在一堂课的45分钟内, 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呈现出一个疲劳波谷期, 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 一般在20分钟左右.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平铺直叙, 没有感情的激荡, 高潮的迭起, 就势必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一定要帮助学生消除疲劳期, 并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比较长的时间.而课堂教学高潮的设计, 就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使本分散或想分散的注意力马上集中, 并能持续一定的状态, 也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好的教学高潮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思维积极活跃, 也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和长远的记忆.

那么教学高潮如何创设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高潮教学设计.

二、地理课堂教学高潮的具体设计

1. 幽默活动, 引入高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轻松和谐欢乐的方式, 进行富有幽默感、艺术性教学, 学生能很容易完成学习内容.例如, 利用谐音汉字将教材中的地名、物产、数据等枯燥、乏味的内容编成一些顺口溜或有趣的语言, 使之生动幽默, 便于学生记忆.比如, 我国居世界首位的矿产钨、锑、稀土、锌、钛、钒, 可记为“吾弟吸毒心太烦”.在进行中国政区教学时, 将省区行政中心编成谜语记忆.如“久雨初晴”———贵阳, “圆规画蛋”———太原, “银河渡口”———天津.在记忆各省区简称中编成谜语记忆, 如“半部春秋”———秦, “屋内养蚕”———闽, “水边人家”—沪等.这样既生动易记, 又启发智力,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学习内容.

2. 竞赛活动, 涌动高潮

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好胜心强, 喜欢表现自己, 在课堂上采取多种竞赛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 采用竞赛形式, 举手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传统的提问方式, 它可以使课堂充满一次次小高潮.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 可采用直接口头提问的方式, 也可制作在各种教具上.但应该注意题目一定要有典型性、重要性、层次性, 只有难易结合的题目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游戏活动, 掀起高潮

在地理教学中, 适当运用游戏的形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学得更积极主动.如在学习“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时, 我做了这样一个游戏:课前用卡纸画十幅图, 山顶、山谷、陡坡等五种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图, 形象直观.然后请五位男同学分别拿五幅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图, 五位女同学拿五幅景观图, 如果一女同学拿出一幅景观图, 另一男同学则要拿出相应的一幅等高线图.结果, 学生兴致大增, 纷纷要求上台表现, 使活跃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4. 故事活动, 推向高潮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 紧扣教学内容, 有意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 传说等, 虽寥寥数语, 但往往能组织一次小小的兴趣高潮, 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 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轻松、愉快.

如在学习“我国的气候”时, 我讲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位广州朋友寒假随父母去哈尔滨旅游, 一路北上, 他越来越感到寒冷, 出发时只穿了件夹衣, 过秦淮线后, 他冻得发抖, 赶紧去买棉衣.他对父母说:再也不到北方来了, 这里比我们那里冷多了.放了暑假又想去哈尔滨, 这次他带足棉衣, 可一路上总没能穿上, 直到哈尔滨也没穿, 他迷惑不解, 这次来怎么和广州一样炎热.讲完故事后, 让学生分析原因, 再请学生读我国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气温分布规律, 不一会, 学生便得到了答案: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三、地理课堂教学高潮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学高潮的设计应找准时机, 或设在重点、难点处, 或设在疑问丛生处.

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高潮.教学高潮要为教学目的服务, 不是表面上的喧哗与热闹.

2. 教学高潮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

好强、好胜、好奇等心理特点, 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 才能在课堂中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群情激动, 达到高潮.

课堂教学高潮 篇11

关键词:教学高潮;作用;时机;方法

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追求课堂大密度和高信息容量无疑是正确的,但衡量课堂密度的标准不应该仅停留在单位时间处理习题的数量和速度上。评价课堂容量应该以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程度为重要尺度。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少说,让学生去参与讨论、探索、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样就可以打造课堂教学的高潮,使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

一、课堂教学高潮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每节课中总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或开小差,或闲聊,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没有感情的激荡、高潮的迭起,势必更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毫无疑问,课堂讲授教师包办代替、单向传输的做法,教师以教材为轴线、学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意识,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无益。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就会兴趣索然,味如嚼蜡,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我们注意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利用我们丰富的教学语言及其他先进的教学手段,设置一些教学高潮,来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唤醒,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我们传授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对数学就会兴趣盎然,就会喜欢我们的教学,喜欢我们的数学课。

二、设置课堂教学高潮的时机和方法

教师在设计教学艺术高潮中应找准时机,或设在重点、难点处,或设在疑问丛生处。设置教学高潮一般应选在:

(一) 新课引入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在引入新课时就应通过设计悬念,或创设问题情境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第一个教学高潮,使学生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我在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头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笑着回答“圆形”。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出示硬纸剪的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人坐在车上会感觉很颠簸!”我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教师出示一个硬纸剪的圆)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二) 教学重点、难点时

把握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将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高度集中到需要解决的教学重点、难点上来,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为突破配方这一教学重、难点,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正方形是能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的方程;长方形是新的一元二次方程;长方形的割补就是方程的移项;补拼一个小正方形就是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个适当的数;变成正方形就是转化为能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的方程。通过直观图形的变换过渡到抽象方程的化归,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兴趣化,从而形成了教学高潮,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配方法。

(三) 课堂练习时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各种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课堂练习。在设计学生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有关题作综合处理和统筹安排,使学生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台阶爬上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再一次形成教学高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锻炼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四) 布置课后作业时

课后作业是及时复习、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主要手段,不能把它视为任务和形式去对待。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该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做到有基础题、有能力题,在部分基础题的基础上应该有变,即前后知识的串联。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把下一课学习、应用的关键知识经过加工少许地渗透到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中去,让学生在课后作业时发现问题,让学生有个寻找、交流知识的机会和乐趣,让学习的高潮能在课后得到延伸。

如何把思品课堂推向高潮 篇12

一、情感渲染唤高潮

“欲要感其心,必先动其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于三维教学目标之首,它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特性,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生命。情感的共鸣,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内在力量,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真正转变。有人说:“情感教育不仅是学生心灵的加油站,也成为了教师施教的魔法棒。”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创设情境,利用情境渲染、激发和感染学生,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将教学推向高潮。

宁波市名教师郑乐安老师的课就很注重情感的渲染。她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利用不同的手段制造不同的情感环境,并不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冲击、感化、陶冶和激发,将学生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从而使课堂走向高潮。比如,在一次以“孝敬”为主题的交流课中,郑老师执教的《爱的协奏曲》一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片段1

课前循环播放一系列事先从学生处收集来的亲情照片(配歌曲“老爸老妈”)。

导入播放一段视频———《男孩与苹果树》。故事中,男孩与苹果树渐行渐远,却在需要时第一时间向苹果树索取,无休无止……而苹果树在对男孩的日夜思念中苦苦等待,每回对男孩的需求却都是毫无怨言,献出了自己的果实、枝叶、躯干,直至自己的根———自己的全部。

点评:课前,让学生在富有亲情的歌声中欣赏自己与家人的照片,一下唤起了学生的亲子情感, 为整节课作了一个情感铺垫;导入时,在视频极富情感的解说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故事中男孩与苹果树的关系,让学生想起了自己与父母亲的关系,他们的内心泛起了情感的浪潮,掀起了课堂的第一个小高潮。

教学片段2

课中郑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爱的序曲———感受爱”“爱的插曲———误解爱”“爱的主旋律———呵护爱”。

在第二个环节“爱的插曲———误解爱”中,郑老师先让学生感受一场来自一位叫宁宁的学生与其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家庭冲突,之后追问:这个场景大家觉得熟悉吗?你们被父母打过吗?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有想过父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打你的吗?在一连串的追问之后,郑老师让学生聆听了一位母亲的心声———来自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写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是一位母亲在责打犯错孩子后的一份深深的自责和追悔,真实、冷静又饱含激情,让所有孩子的心灵受到了爱的震憾。

点评:情境的冲突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聆听一位母亲深情的、爱的告白,既是一次对学生的情感激发,又是一次亲子情感的沟通,课堂再一次掀起高潮。

教学片段3

在第三个环节“爱的主旋律———呵护爱”,郑老师给了学生一份意外的礼物———事先让每位学生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当学生在看父母给自己的信的时候,很多孩子泪流满面。紧接着,郑老师又播放了一组配有诗文和音乐的感人图片。

孩子,请相信:

当这世界上所有的人背叛你、伤害你的时候,

肯定有两个人依然为你心疼、为你落泪,

那就是你的父亲和母亲。

(配图:一个婴儿被一朵鲜红的玫瑰花瓣紧紧包围)

……

孩子,不管你走多远,

你的一双脚,永远在妈妈的手里,

永远在妈妈———最温暖的角落。

(配图:一只大手紧紧握着一只小脚)

走遍千山万水,

我始终走不出———父亲无言的凝望。

(配图:一个父亲扭头深情凝望着背上的孩子)

母亲,

尽管你留给我一个坚强的后背,

但我还是窥见了:

你的辛劳和酸楚。

(配图:一个背上背着孩子的擦鞋女工)

……

最后,让学生在爱心卡片上写下自己最想跟父母说的话。

点评:一封封信,让他们有机会读懂父母的真实心声,感受父母的深情,在学生的心田注入了一股股爱的暖流,让情感的潮流一次次涌上心头。最后,一句句话语、一张张图,组成了一部震撼人心的大片,学生的情感也达到了最高潮,急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让学生在爱心卡片上写下自己最想跟父母说的话。话里有感激、有理解、有歉意,也有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这使课堂得到了升华,课堂高潮达到了顶峰。

这一整节课,从课前到课堂结束,教师用不同的方式把情感渗透到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而每一个环节的情感渲染都为下一个环节作了情感铺垫, 使课堂情感呈螺旋式上升,之后把课堂推向最高潮。

二、活动设计推高潮

活动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体验、内化、升华道德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兴趣、 个性、特长等自主而和谐地发展,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知识和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学会有效设计教学活动,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有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丰富多样的情绪》时,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你来表演我来猜) 选一个学生上台,按教师给的词条(情绪方面的)进行表演,下面的同学则根据表演猜出该词条的含义。

点评: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从而充分了解情绪的基本类型和情绪的外在表现,既内化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参与的兴趣很高,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从而掀起了课堂教学的一个小高潮。

接着,教师给出了一个情境思考题:出示两幅图。这两幅图体现了两个不同的人对下雨天的不同情绪反应:一个是小明想去玩球,看到下雨很烦恼; 而另外一个是农民伯伯,看到下雨很欣喜。教师问: “同样是下雨为什么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呢?”

点评:这一问,让原本活跃的课堂气氛立刻安静下来了,把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此时,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安静下来了,但学生的思维很活跃,都在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如果说前面游戏环节掀起的是一个动态高潮的话,那么这时引发的是一个静态思维活动的小高潮。

活动二(情绪词语大搜罗) 全班分为四组,各代表喜、怒、哀、惧四类情绪,看哪组写出的情绪词语又多又准。

点评:在上一环节的静态理性分析后,让课堂气氛在学生的互助合作活动中再次活跃起来,又达到了一个动态高潮。

活动三(复杂情绪调色板) 教师问:“生活中是不是只有喜、怒、哀、惧四类情绪呢?”在学生短暂的静心思考之后,教师又适时安排了第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复杂情绪的组合。比如,悲愤———悲+怒,喜忧参半———喜+哀,百感交集———喜+怒+哀+惧,等等。

点评:这一活动以调色板与情绪作类比,形象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了情绪的复杂性,知道了喜、怒、哀、惧是基本的情绪,其他生活中的很多复杂情绪则是由几种基本情绪共同构成的。

这一节课,以活动教学为主,可贵的是教师十分注意把握课堂活动的节奏,使之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使课堂教学高潮像波浪一样有间隔地不断出现。

三、思维碰撞掀高潮

恩格斯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堂能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课是一堂最灵动的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引发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点燃智慧的火花,达到问题的共振、情感的共鸣、智慧的共享、价值的共识,使课堂教学掀起思辨的高潮。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做诚信的人》 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导入课题后):“今天,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聊聊诚信这一话题,在聊这一话题的过程中,老师想听听大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所以在接下去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畅所欲言。”

出示情境问题:在升旗仪式上,学校宣布张宵以比第二名高出5分的总成绩获得了全校唯一的一个重点高中保送名额,但是他并不开心,因为他发现老师在改科学卷子时多判给了他8分。如果你是他,你会保持沉默呢,还是把事情的真相告诉老师?

教师原先设想肯定有些学生会说保持沉默,有些学生会说要说出真相。不料,这个班级就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全班集体认为要保持沉默。因为,他们说这个机会太重要了,我们辛辛苦苦读书,就是为了能考进重点中学,这事关自己的一生,不能失去。

于是,教师想了想问:“那个第二名的、落选的同学伤心不已。你还会继续保持沉默吗?”

这时,有好些同学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认为这样对落选的同学不公平,自己的良心也会受谴责。 突然有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说:“我还是认为要保持沉默。因为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如果对方是这样的话,他未必会为我考虑。”另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补充:“是啊,这个社会,老实的人总是吃亏。再说,你知道对方的成绩就肯定没有改错吗?”更有一位同学说:“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学生中立时起了骚动,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形势似乎有些hold不住了。于是,教师定了定神,说:“很好,刚才这几位同学很有自己的想法,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他们的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好吗?”学生都来了兴致。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番对话。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大家说,他说的对不对?

生不全对。有些地方不公平,有些地方公平。

师好。那也就是说,这个社会确实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是吗?

生是,而且不少。

师那我们希望生活在公平的社会中,还是不公平的社会中?

生当然希望生活在公平的社会中。

师那么,大家说在张宵这件事上,如果我们选择了沉默,是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还是缓解了社会的不公平?

生增加了。

师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是该为营造公平增添一份力量呢,还是看到社会存在不公更拆墙脚呢?

生应该为营造公平尽力,如果每个人都拆墙脚的话,这个社会肯定很烂了。

师其实,如果社会是公平的,我们有责任维护社会的公平;如果社会是不公平的,那我们更有责任营造社会的公平。大家说,对吗?

(学生都点头)

师那么,刚才还有一位同学说,老实的人总是吃亏的,是这样的吗?

生也不总是吃亏,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跟老实的人交往的。

生老实的人有时从暂时来看是吃亏的,但从长远看,因为他诚实可靠,会赢得他人的信任,并不吃亏。

师能举举例子吗?

生比如开店,只有诚信经营,顾客才会长期光顾。如果不诚信,存在欺诈行为的话,肯定没有回头客,店就开不长久了。

生比如,我们交朋友,时间长了总喜欢跟诚实的人交朋友,不喜欢跟说谎的人交朋友。

师看来,老实并不吃亏。那刚才还有一位同学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让天下人负我。大家说,当我负了天下人的时候,天下人对我会是什么态度?

生肯定众叛亲离了。

点评:这节课最出彩的就是这个片段,这一片段成就了这节课的高潮。师生在对话中产生了碰撞,又在碰撞中达成共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 第一,这位教师一开始就鼓励学生说真话,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做到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敢想、敢说;第二,这位教师设计了具有冲突性的情境问题和启发性的设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第三,在学生思维产生碰撞的时候,这位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抓住学生的生成进行教育,从而有效地进行价值观的引领。

上一篇:钢结构施工方法下一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