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交往(精选3篇)
自主交往 篇1
假日小队通过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作用, 着力构建一个以小队为中心, 家庭为基础, 学校为指导, 社会为背景的教育环境。它一般以队员居住地为基础, 本着“自愿组合、就近就便、合理编队、易行有效”的原则由队员自己创建, 自己管理。每个小队有5名队员左右, 小队确立后, 队员们无论是学习、活动, 还是竞赛, 基本上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队员们在教师的指导和父母的协助下, 利用双休日、寒暑假自己制订活动计划, 自己组织开展活动。它具有简便性、灵活性和自治性的特点。这样小规模的团队, 减少了大集体的压力感, 让队员与队员之间能更紧密地联系和交流, 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它不但可以锻炼儿童的竞争、合作、交往能力, 培养他们团结合作、自信乐观、互帮互助的好品质, 而且能直接影响少先队活动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 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与自然共舞, 与游戏同乐———娱乐类假日小队活动创设自主交往的融洽氛围
娱乐类假日小队活动, 主要开展一些休闲、娱乐为主的活动, 如野外踏青、烧烤、真人CS等。这样的活动, 特别适合忙碌了一周的小队员们放松自己的心情, 寻找快乐, 同时也为不善交际的儿童创设一个自主交往的融洽氛围。
【策略研究】
环境具有教育功能, 儿童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来认识周围世界, 增长见识的。培养儿童的自主交往能力, 需要给儿童创设一个想交往、敢交往、乐于交往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娱乐类假日小队活动的作用就在于此。
首先, 娱乐类假日小队活动给儿童自主交往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在交往类型中属于慢热型的孩子, 需要给他提供足够的时间适应环境, 让他感受到周边环境和接触的人都是善意的、安全的, 从中产生信任感后, 才会有勇气踏出自主交往的第一步。此外, 只有有充足的时间, 才能给儿童创造大量的交往空间。假日小队活动开展的时间是在周末或节假日, 在时间的安排上有绝对的优势。
其次, 娱乐类假日小队活动为儿童的交往之初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指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假日小队活动的参与者除了队友之外, 还可以有父母陪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首要对象。孩子对父母天生就有一种依恋关系, 只要有父母在, 儿童就能感受到一种安全感, 从而放松心情。同时, 娱乐类的活动是休闲式的, 以游戏为手段亲近自然、亲近社会。游戏是化育心灵的“隐性手段”。任何一种游戏, 都给儿童创造了大量的交往机会。游戏不仅能吸引儿童的兴趣, 也能激发他们交往的欲望。游戏中的许多活动需要大家合作完成, 在合作中就会产生交往, 而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恰好积累了儿童的交往经验, 无形中提高了儿童的自主交往能力。所以, 娱乐类假日小队的融洽氛围有效促进了小学生的自主交往的主观能动性。
二、给兴趣助威, 给特长呐喊———文体类假日小队活动激发自主交往的信心
文体类假日小队活动, 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展开的活动。如:登山比赛、才艺大比拼、出黑板报等。文体类的假日小队活动, 给儿童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外来的关注和赞扬能大大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能有效激发他们自主交往的信心。
【策略研究】
被动接受外来关注, 不喜欢主动交往的儿童, 从根源上是因为对自身缺乏自信, 认为自己不行, 什么都不如别人, 沉重的自卑感让他们对人际交往望而却步。因此, 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契机, 帮助儿童树立信心, 赢得关注和友谊。有效开展文体类假日小队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自主交往的信心。
文体类假日小队活动能发挥儿童的个人优势, 增加交往的自信。任何人只有先认同自己, 然后才能让别人认同你。儿童的交往过程, 其实就是不断寻求他人的认同, 得到他人的关注, 增强自信心的过程。文体类的假日小队活动, 让自卑型的孩子的个人能力有了展示的舞台, 从而得到了同伴的认同感, 给自卑的心灵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并且找到了自尊自爱的人生支点, 使他的自信心失而复得, 重新赢得了珍贵的友谊。
当然, 交往过程中, 要想获得成功, 教会儿童学会理解与宽容, 忍让与克制也非常必要。健康的人际交往应建立在利益相互、互相帮助的基础上, 而不是一方付出、一方获得的基础上。理解和宽容能让同伴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善良, 这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学会的处事准则。
三、让爱心传递, 让生活飞扬———公益类假日小队活动给予自主交往的情感需要
公益类的假日小队活动, 就是一些服务他人, 奉献爱心的活动。如看望孤寡老人、参加社区劳动、植树造林等。它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操,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更为自主交往给予了情感的需要。
【策略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认为, 情感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基本需要之一, 是人际交往的原动力。真挚的情感投入、顺畅的情感表达是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条件。公益类活动是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一种方式, 是传递爱心、播种文明的过程, 需要服务者具有一颗友爱、宽容和无私的心。因此, 参与这类活动首先给予了参与者自主交往的情感需要。
公益类假日小队活动能帮助儿童树立自主交往意识。自主交往意识是建立积极主动的人际关系所必需的。当孩子自认为自己是强大的, 就会交出交往的主动权, 潜意识里就会将以往习得的外部规范内化为内在道德, 主动做出独立的道德判断:我应该帮助他, 并且迅速付诸行动。心理学研究表明, 对人热情是获取别人好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当孩子的真诚付出得到对方的回应和肯定时, 那么无形中就满足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更乐于交往, 进一步体会交往的乐趣。
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为经验能促进交往顺利开展。欧洲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 他必然走向孤僻之道, 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孩子虽然年幼, 但想拥有快乐童年, 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技巧, 就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为经验。
四、使课堂拓展, 使知识增长———实践类假日小队活动培养自主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实践类假日小队活动是指与课堂教育相结合, 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 提高学生的技能的一种活动。如:参观科技馆、夏令营、围绕一个课题做调查研究等, 实践类假日小队活动开展得好, 能培养儿童自主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策略研究】
儿童的自主交往能力要以足够的交往知识、方法为基础, 缺少知识与技巧, 儿童交往的主动性就不会凭空产生。因此, 家长和教师都不要只是说教, 让孩子们纸上谈兵, 而应放手让他们大胆去实践, 在交往实践中积累经验, 掌握技巧。
实践类假日小队活动涉及的交际面更广, 正确的礼貌用语、文明的言行是帮助儿童打开交往之门的钥匙。有活动就有交流, 有交流就有互动, 有互动就有交际。要想交往顺利, 必须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做出文明的言行。几句“你好”“欢迎光临”“谢谢”打开了交往的僵局, 能让学生勇敢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 顺利地展开了与顾客的交往。实践类假日小队活动是应用交往语言的有效途径。
实践类活动相较于其他假日活动, 过程更为复杂, 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 但是在解决矛盾与冲突的过程中却能更好地积累交际经验, 掌握技巧。活动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有矛盾和冲突是很正常的现象。当学生在自己解决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时, 无形中体会到了理解与宽容的重要性, 在以后的交往中就会更加谦让, 懂得合作与分享。一次交往的成功体验, 也会让他们更有信心更有热情地投入到下一次的交往中去。
假日小队活动让学生从有限的校园中走出来, 让队员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生活,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既培养了队员的主人翁精神、独立意识与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它的活动形式还有很多, 只要开展得当, 对培养儿童的自主交往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 要想组织好假日小队活动, 更好地为培养儿童自主交往能力, 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家长和教师必须是活动的全员赞助人和支持者;2.活动的开展必须面向小队里的每一位成员;3.活动的形式必须不断推陈出新, 灵活多变;4.活动的次数必须有间隔性。
总之,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 小学生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获得社交技能, 发展社会行为。交往是门艺术, 也是一种才能。每一个人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 教师和家长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 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 发展自主交往能力。培养儿童自主交往能力的途径很多, 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假日小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儿童打开交往之门, 激发他们的交往欲望, 提升他们的交往技能。但无论哪一种培养途径, 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本着以生为本, 促进儿童发展为原则, 让儿童在学中交往, 在交往中学, 最终使他们乐于交往, 自信于“我交往我做主”, 让梦想在自主交往中美丽绽放,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自主交往 篇2
关键词:娃娃家,同伴交往,师幼评价
一、现象描述
【现象1】今天韩××、张××、陈××、夏××四位小朋友进入娃娃家,韩××、张××是爷爷奶奶,陈××、夏××是爸爸妈妈。爷爷先到厨房拿了菜在灶具上烧菜,奶奶也拿了水果在灶具上烧,两人烧了菜后,各自拿了碗装好,放在了餐桌上,继续重复拿菜、烧菜、装菜、放菜的过程,直到桌子上放满。放满后爷爷在厨房处不动,奶奶在餐桌前无所事事,呆在房间里的爸爸妈妈一直在里面没有出来,妈妈抱着娃娃,一边拍着一边拿奶瓶喂娃娃。爸爸一直拿着电话,自己打电话。四个人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没有交流也没有相互合作。
【现象2】今天刘××当奶奶、朱×当爷爷,吴××当妈妈、樊××当爸爸。奶奶在厨房里一会儿拿拿饺子,一会儿拿拿面条,东弄弄,西弄弄,煮了馄钝,蒸了包子,烧了很多吃的东西,一个一个放在了厨房的工作台上,摆满了。爷爷看了看满灶台的东西,什么也没有说,搬了一盆饺子坐到餐桌旁吃了起来。奶奶看见爷爷在餐桌旁吃饺子,就把工作台上的食物,一个一个搬到了餐桌上,继续到厨房重新开始烧菜。爸爸在房间里的小凳子上坐着,没有干任何事情;妈妈拿着奶粉和奶瓶,在泡奶粉。泡好后,妈妈抱着娃娃拿着奶瓶坐到了餐桌旁,一边喂娃娃,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好多菜啊,宝宝快点吃,吃完了,和妈妈一起吃面条。”爸爸听见妈妈的话,也走了过来,坐到餐桌旁,一边拿着包子吃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肚子饿了,包子真好吃。”四个孩子虽然会嘟囔几句,但声音都非常轻,且没有和其他孩子有眼神或肢体的交流,感觉都是在自言自语。
二、问题诊断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能清楚地反应幼儿的发展情况。从案例中不难看出小班孩子的发展情况:(1)语言能力偏弱。在游戏时,孩子之间几乎没有沟通的语言,一是因为小班孩子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或意愿;二是因为小班的孩子以自我操作为主,没有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2)交往能力差。从2个案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孩子之间没有什么交流。这是因为小班幼儿对待陌生的事物、人都比较胆小,不太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说话,更加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和别人交流,经常以自我操作为主。而在操作过程中又以模仿性行为和重复性行为为主。综合以上,最终导致了幼儿游戏时,相互之间没有语言和肢体的交流,也没有相互合作的表现,孩子整体的自主性交往能力偏弱。
《指南》中指出“:游戏与幼儿的发展关系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游戏放映发展,游戏巩固发展,游戏促进发展。”因此,利用“娃娃家”让幼儿扮演各种家庭成员,在体验与周围其他人、事、物情感与态度的交流过程中,发展幼儿与同龄同伴交往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并在游戏中能主动地发起活动,与他人愉快地自由交往成了我们教育的重点。
三、教学对策
3~4岁幼儿刚从家庭这个小社会步入群体学习交往的生活环境,由于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相对强,情绪外露,喜欢模仿成人,以独立游戏和平行游戏为主,合作较少。“娃娃家”游戏是一个家庭模拟活动,如何利用“娃娃家”,引导小班幼儿自主、愉悦地与同伴交往,让幼儿在游戏中活力四射?
1.师幼创设游戏环境,提供幼儿自主交往的场所。
(1)创设符合小班幼儿审美观的环境。查阅并收集网络资料,结合小班幼儿的自我表述,来选择符合小班幼儿眼中美的材料,进行创设。
(2)幼儿与游戏环境互动,参与其中。在创设环境时让幼儿来一起选择布置的材料与游戏时的材料,一切从幼儿出发,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为主。
(3)游戏中的规则、标语的设计要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视觉水平。在制定游戏规则时,从内容到要求都要符合小班的阅读水平,让幼儿更快地掌握游戏的技巧。
2.幼儿参与游戏,提高自主交往能力。
(1)平行游戏,在模仿成人中萌发交往意识。在《指南》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游戏的特点是以平行游戏为主,因此,老师在幼儿游戏初可以引导幼儿做简单的模仿,让幼儿在模仿中,萌生出自主交往的意愿。
(2)游戏主题,在材料使用中学习交往能力。在娃娃家游戏中,小班的孩子可能因为材料不会使用会或者不能满足需要而产生问题,引起交往冲突。因此,老师可以让幼儿探索材料,学会使用材料,并在使用过程中,引导幼儿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自我摸索如何自主地与他人交往。
(3)情节发展,在观察中指导,提高不同幼儿的交往能力。小班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时,随着情节发展的不同,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也不同,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要仔细观察,了解不同幼儿的所需,有针对性地指导,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交往能力。
自主交往 篇3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挂有这样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条颇富哲理的标语充分说明了应用学具学习的必要性.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教师要创造条件增加低成本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笔者在对“等高线地形图”一节内容教学时, 应用学具进行了教学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学具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优化思维品质、实现情感体验、提升地理素养四个方面做初步探讨.
一、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 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 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制作学具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学生应用学具进行学习与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做学问”思想是相一致的.
在本节教学的前一周, 教师向各个小组布置任务:收集材料按照教材中的“等高线地形图”简单仿制, 要求有“山脉、盆地、悬崖、陡坡、缓坡、山脊、鞍部”等地形种类.学生准备学具的过程也是一个课前预习的过程, 而且是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 学生兴趣浓厚, 学习效果也就会完全不一样.当然, 在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里, 教师要不断地关注和了解学生准备的进展, 及时予以帮助, 如取土、切割模型等.更重要的是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 及时发现问题和误区, 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不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 还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确保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善于调控探究性学习的进程.如在构建模型前, 要求各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进行统一协调, 组内每个同学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 并规定整个模型构建工作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当然, 在可能的情况下时间的安排尽量宽裕点为好, 使每个学生都有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和问题, 并展开讨论.
例如, 学生在做模型时都说最好做的是陡崖地形, 因为学生基本上就是用一把小刀直接切割模型就形成了.但是我在观察中发现, 有两个小组的建模中的陡崖切割带有歧义:他们把陡崖切割到了山谷地形中, 学生在介绍时说任何地方都可能有陡崖的存在.学生的观点也许没有错误,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做的是模型, 是一个相对简洁、直观、易懂的模型, 不能把自然界中复杂的地形结构都表示出来.学生明白后主动把模型中的看上去不必要的东西去掉了, 把常规性的地形类型做的通俗易懂.
又例如, 用等高线表示建模中的各种地形类型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每个小组在建模时相对难度较小, 但是在画等高线的时候不同的观点就很多, 讨论相对激烈.有的小组在请我做点评的时候, 我发现, 学生的个人观点有很多是正确的, 但是为什么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呢?原因就在于:一是建模相对较小, 学生基本都是以俯视的角度观察的;二是学生站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建模地形也就不同;通过师生的交流和分析, 同学们明白了在观测地形时观测者的位置、观测角度等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更通过这样的活动, 帮助学生学会从运动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规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的地理空间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优化思维品质
在地理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中, 一线的教师除了要注意掌握学科的新成果和变革学习方式外, 还应该重视引进新的学科思想, 提升地理课程思维训练的价值, 这也是现代科学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安排学生用学具构建地形图中的地形类型, 体验建立模型时抽象化和具体化的思维过程, 实现行为和思维的统一, 是进行思维训练、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极好机会.
学生操作学具构建模型的活动, 实际上是对不同地形类型概念进行具体化认知的过程.操作学具建模的过程能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学生在领悟模型方法的同时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有利于突破难点, 减轻学习的负担.
例如, 学生在做盆地和鞍部模型的时候, 就碰到难题了, 教材中虽然有马鞍形地形的定义, 但是真正在模型中如何正确体现就难了.我在学生建模活动中, 看到了有的小组做出的模型出现了错误, 但是我没有马上指出来, 而是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 说出本组建模的依据, 其他小组进行评判.等到各小组之间交流结束, 我才给出正确答案, 并给出判定依据, 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 不仅帮助他们理解了教材中的定义, 更把平常学生容易判断失误的观点罗列出来了, 这样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三、实现情感体验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里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 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 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 积极主动地学习.学具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而培养学生动口说, 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是有差异的, 对于同一知识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差异就是教学的最大资源.在学具的操作过程中,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通过相互交流、切磋, 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培养了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的品质, 也增强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学生的自信心, 有利于其身心两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例如, 当学生的建模做好后, 我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和要求:说出小组判断结果和判断依据.
第一小组:想在模型中建一个小水库, 请问水库位置应该放在上面位置?
第二小组:在建模中放一个标记代表村落, 请同学们想想, 能不能看到陡崖?山坡上村落的居民想修一条公路, 应该如何修?
小组三:在建模上放两个标记代表不同的村落, 请同学们思考:两个村落的居民能相互看到对方吗?哪个村落的居民看到的日出最早?哪个村落的居民饮水方便?
当三个小组的建模放在一起时, 同学们通过动手和学习后会产生很多想法,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让学生敢说、会说、能说, 学生动口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 使学生的心态和思想不受拘束, 促进学生展开想象与思考的翅膀, 从而去学习、研究实现自身价值.
四、提升地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