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与人文素质

2024-11-27

企业竞争力与人文素质(共3篇)

企业竞争力与人文素质 篇1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面临指导过程模式化、程序化、固定化的现实, 很难针对不同的企业文化得到个性化的就业教育, 而企业在实践中为了可持续性的发展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及现行教育体制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必要性、重要性和对接性进行了研究。

我们通过访谈法、文献法等拟出了相关的问卷《基于企业文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就业能力调查》, 对金肯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2014级、2015级、2016级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问卷均采用不记名、网络填写的办法, 样本覆盖率广, 可信度高,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现状。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高职学生对人文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问题“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文艺复兴起源于哪个国家”, 答对率分别是100%和88%。全部看过中国四大名著的比例为53%。对于《长恨歌》的作者的正确回答率是42%。

不难看出, 高职学生对人文艺术常识方面是有一定了解的, 但是对于深入的鉴赏, 比如您是否定期去博物馆参观等没有概念, 他们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多为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和网络在线课堂。值得一提的是,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人生幸福的定义显然没有太强的功利心。

1.哪一部不是梵高的作品 ()

2.您认为决定个人幸福与否的主要因素是 ()

3.您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 () (多选)

(二) 高职学生意识到未来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认为择业成功主要依靠个人的综合实力。对专业发展趋势信心不足和不清楚的占比为18%。

您认为您的就业核心竞争能力依次排序是 ()

(三) 高职学生比较看重实习的企业的薪资待遇和企业文化。认为最可贵的企业精神是诚信, 值得关注的是在描述最理想的企业时使用最多的词语也是诚信。在“您认为最重要的企业精神是什么”的问题中, 依次的回答是诚信占比61%;责任意识占比23%;团队协作占比11%;敬业精神占比5%。

您认为最吸引您的企业文化依次排序是 ()

二、原因探讨及对策分析

近年来由于注册入学和扩招等原因, 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 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这一点从调查的结果看, 高职学生有着比较清醒理性的认识,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 高职学生本就处于“学历弱势”, 自身就业竞争力缺失。只有具备了就业核心竞争力, 才具备了最突出、最独特、最具个性魅力的社会适应力, 才能够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加强就业形势教育, 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搭建校内校外多元交叉平台, 通过校外在线培训并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就业教育, 深入讲解企业文化, 增强高职学生对实习企业的认可同和归宿感。一个企业是否能留住人才, 很大程度是因为人才与企业文化相匹配, 尤其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自身素养与酒店文化的契合度不高, 所以, 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加强就业形势教育迫在眉睫。

(二) 打造校园文化, 实现企业文化无缝对接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价值观问题上高度统一和认同, 员工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美国IBM公司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尊重个人, 顾客至上, 追求卓越”。目前, 教师与企业沟通信息不畅, 校园文化未能很好地对接企业文化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对接上, 应实现职业能力的对接、精神文化的对接、质量服务的对接。

(三) 通过多元化实训,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企业文化针对性对接

南京位于长三角城市群, 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 区域优势明显, 与金肯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合作的都是口碑较好的五星级酒店, 比如金陵饭店等, 学生从事中西餐服务员、大堂服务员、迎宾员等基层工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跟踪和完善, 特别是课程体系的设置, 结合现代酒店发展的文化和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来确定。通过多元化实训, 强化三个训练层次: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 在各项实践环节中强调动手能力、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制定方面,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企业文化针对性对接。

参考文献

[1]雷久相.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J].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4) .

[2]包秀华.论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J].北方经济, 2006 (12) .

企业竞争力与人文素质 篇2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内在需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和积淀起来的价值观念、精神力量、经营境界以及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它反映着时代文化精神, 渗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伦理意识, 体现着企业经营管理的价值理念, 是我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创新。一个企业的组成人员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共同文化的熏陶, 形成了基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教育背景、民族、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又形成了各自在特定事务、特定对象上的价值理念与行为习惯。可是企业为了完成它的使命和任务又必须使来自于不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人形成统一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这种统一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归功于企业文化的教育。企业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将成为企业一线的中坚力量, 要使高职毕业生能顺利就业, 能“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 就要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教育, 使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尽早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使毕业生快速、顺利地溶入企业文化, 实现“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角色转变, 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近年来, 一些用人单位反映学校毕业生对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等企业核心文化缺乏了解, 对学生就业稳定性偏低、跳槽比较频繁的情况颇有微辞, 究其原因是职业院校对企业文化教育的缺失。如果学生进入一家企业, 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还不够, 它同时还要在心理与文化上使自己融入企业的过程, 学生的就业既是一种技能的应用, 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整合。如果毕业生对企业文化不了解, 就很难融入企业。毕业生只有认同入职企业的文化, 才能扎根企业。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企业文化底蕴深厚的技能型人才, 而当下的高职教育还很难完成这一使命。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仅停留在标语上墙的表面层次, 未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教学之中, 致使学生进入企业就业后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高职院校要把开展企业文化教育提到重要的教学日程, 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进入课堂。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手段

(一) 以高职院校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两种文化的衔接口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企业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因素, 要使企业文化在高职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就必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 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尽管有人极力倡导实现两者之间的“零距离”衔接, 但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差异只能缩小, 不可能完全实现“大一统”。比较客观的做法则是两者之间最大限度的相互融通与优势互补。高职院校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 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 开展企业文化调查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 邀请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 组织实训实习,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 通过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 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促使高职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 纠正认知上的偏差,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 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同时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 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

(二) 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校企联合寻找两种文化的有效衔接点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过程中, 常常以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正向作用为主, 以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反向作用为辅, 校企双方, 企业是主导力量, 高职校园文化的转化是在企业文化主导下的转化。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有三:一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 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 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经常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 使得高职校园文化突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二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高层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 还有些企业的技术专家应邀到学校举办讲座、带实验实训。他们同时带去了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 与高职文化互渗和融合, 从而提升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三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 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来实施。

(三) 以课程文化建设和实践教学为桥梁, 搭建校企文化活动的平台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高职教育课程文化, 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 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在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上, 表现为坚持“三个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思路, 使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 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 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 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 搞好课程开发, 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 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 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 突出实训环节, 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 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 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 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 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的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 适时改革课程体系, 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

三、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生产性、社会性的特点, 决定了在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要求。高职教育文化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 它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精神。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企业一线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密切关系。高职教育文化应塑造经世济用的文化内核和开放协作的大学精神, 在强调“高等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决定了高职教育文化也应该具有这些性质, 应该引进优秀企业文化, 使企业的现实需求体现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里。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 每一种文化都根植于她的土壤, 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 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 “每个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特性表现在她自己的生命发展的每个细节之中”。高职院校要根据培育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大力融入企业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让优秀的企业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 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突显学生的职业精神追求。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相渗透、互相吸纳则是校企合作的高层次追求。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 将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融入学生社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当中, 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第一线, 减少了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陌生感, 能够很快地融合到社会生产与生活中。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重视将企业文化教育。高职院校要通过学习借鉴优良的企业文化, 借力于企业文化补充自我, 完善自我。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职业教育特色突出、深受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品牌。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而且能够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和学习生活环境, 强化活动育人功能。

四、结语

用文化为职业院校师生筑魂, 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高职院校要善于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习借鉴优良的企业文化因素, 借力于企业文化补充自我。运用企业文化的有益影响促进大学发展, 已成为大学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一种新取向, 同时又是校企合作朝着纵深方向不断推进的新抓手。因此, 要大力营造职场环境文化, 要着力培育企业文化, 把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 体现在工作的全过程, 才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最佳途径。

摘要:近年来,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 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 主要因素就是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的缺失。企业文化凝聚着企业的价值观、发展观, 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高职生对企业文化认同是衡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因此, 高职院校要从学生接受高职教育阶段起就进行企业文化教育, 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对接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企业文化,关系

参考文献

[1]段洪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张轩.论建设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1) .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 .

[4]朱景虎.基于校企合作下的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6) .

企业竞争力与人文素质 篇3

一、公路养护市场的发展变化对职工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较长时期内, 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 公路养护生产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封闭的、单一的靠拨款、“大锅饭”的生产机制。公路养护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养护人员, 不需为养什么路, 养哪段路等问题而操心;公路养护公司也只要听从养护管理部门的指挥, 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保质保量地完成养护任务就行了。因此, 对工人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然而, 随着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原来那种封闭、僵化, “吃安稳饭”的生产格局被打破。公路养护市场呈现出凭资质、靠实力, 公平竞争的局面。一些公路养护企业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推向了公路养护市场, 一时措手不及。另一方面, 由于职工队伍素质不高, 的确难以适应公路养护市场竞争的新形势。竞争, 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 它伴随于市场经济的全过程, 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今, 公路养护企业之间、公路养护站之间的竞争, 实质是人的才能之争, 人的基本素质之争。公路养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发展, 需要眼睛向内, 迅速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前提, 就是要抓好职工观念的转变和智力的开发, 提高职工队伍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才能适应公路养护市场需要。什么是观念的转变?就是要突破职工队伍中陈旧的计划经济观念。转向市场经济观念上来, 并有创新意识。什么是智力?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外界事物, 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活动的实际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我们之所以强调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时, 要重视观念的转变和智力开发, 这是由它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所决定的。

首先, 要突破干部职工陈旧的思想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只有转变观念, 统一思想才能理解和确定正确的工作思路。为解决干部职工中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我们要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突破口, 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人才观的思想, 结合公路养护工作实践, 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从而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公路养护需要。要高度重视应用人才的建设, 进一步树立“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思想。不断克服所有的狭隘观念, 努力实现人才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不断克服用人上的短视眼光, 牢固确立既要使用人才, 也要培育人才;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又要重视“潜人才”和“准人才”开发的科学观念。从而适应市场, 争取主动, 增强综合实力。

其次, 开发智力是公路养护企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 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步步深入, 使公路养护企业增添了活力, 有了自主权;分配上贯彻了按劳动分配的原则, 破除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逐步建立健全和推行了以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管理上加强业务开拓, 变单一的公路养护生产型为多种生产经营型, 企业有了放开手脚搞好经营管理, 发展生产的用武之地;横向联系方面, 一些企业本着自愿平等, 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的原则, 实行多种形式, 多种渠道, 多种方式的跨行业、跨地区、跨系统的联营、联合。但是无论是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还是加强生产业务开拓;无论是转轨变型, 还是推行横向联营联合, 都得靠人去干, 都离不开人的因素。而人则是靠智慧和能力, 一个企业, 人是第一生产力。人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直接影响生产技术水平, 也直接影响经营管理, 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都是生产力。因此, 搞好智力开发, 尽快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素质, 是发展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可见, 只有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才能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这种情况的例子, 早已屡见不鲜, 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 无不重视智力的开发和人才的培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由于重视了智力开发, 培养了大批人才, 因而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前正处在一个新的振兴时期。公路养护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 从根本上看主要还是取决于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一个合格的公路养护工, 应该具备应有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 这是解决问题、具有创造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 就摆脱不了盲目性、主观性和片面性, 就搞不懂业务, 不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业务能力。自身素质不高, 是不可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 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 企业经济效益也不可能得到提高。所以, 笔者认为, 重视并搞好职工的智力开发, 既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更是公路养护企业发展的需要。

再次, 新技术的推广使用, 要求迅速开发职工智力。目前,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据有关资料统计, 科学和技术信息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 这种科学和技术的信息每五年增加近2倍, 可谓发展之快。我国公路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 过去一个时期由于战略上的失误, 对公路养护发展重视不够, 有重建设、轻养护之势, 养护机械化落后, 工具设备贫乏, 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规范化。近年来, 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在公路养护推广使用。例如, 多功能养护车、沥青摊铺机、绿联收割机等等, 这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 对公路安全畅通, 减轻养护员工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 都起到了很好作用。然而, 这些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要求操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 否则, 发挥不了新技术设备的作用。因此, 迅速提高公路养护企业职工队伍素质, 也是发展企业、搞活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目前公路养护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状况

据调查, 由于历史原因和公路养护具有线长、点多、面广、分散的特点及“脏、苦、累”的工作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 企业现有80%的公路养护工, 父辈就是从事公路养护工作。他们刚从公路管理部门分流出来, 到公路养护企业, 继续从事公路养护工作, 企业职工队伍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低。据浙江省衢州地区龙游、衢江、柯城、江山、常山、开化等6个县 (市) 区21家公路养护企业统计, 目前在职的700余名职工中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7%;初、高中文化的占69.17%;大专 (含) 以上文化的占10.13%。有一家公路养护企业, 职工总数为52人, 在本地区公路养护企业来说, 是一家比较大的企业。但全公司小学文化程度的职工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4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仅为14人;大专文化只有2人。二是技术水平低。在从事公路养护生产和其他经营业务的52名人员中, 技术等级初级工的有23人;中级养护技术等级的有16人;高级养护技术等级的有12人, 公路养护技师等级的有1人。三是公路养护生产经营专业人员少。在52名职工中, 仅有工程技术人员3人, 仅占职工总数0.17%, 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1人 (为达到相应的公路养护资质) , 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是临时外聘的。四是管理人员基本功差。其中财务、统计人员大都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会计几乎都是外聘人员。值得引起重视的是, 目前公路养护企业领导层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偏低, 离国家经贸委关于企业向知识型经济转变, 首先企业领导必须具备知识型经济管理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公路养护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如此低的现状, 要求提高企业竞争力, 占领公路养护市场, 提高经济效益确实难度较大。

三、提高公路养护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目前公路养护职工队伍的不适应状况, 对公路养护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切实转变职工思想观念, 搞好职工的智力开发, 建立一支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好技术素质的职工队伍, 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怎样搞好职工的观念创新和智力开发, 尽快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笔者建议, 要着重抓好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提高企业经营者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和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企业经营者是一个企业的领头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这就要求企业经营领导者不但要善于团结领导班子的成员, 还要善于团结企业的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 更重要的是同职工紧密相连。心中要容纳下人和事, 处事不能虎头蛇尾, 要平稳协调。要求身体健康, 无妨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疾病, 繁重的工作必须要有健康的体魄作保证。要有正确的用人观念。用人的过程是发现人、培养人、使用人的过程。要振兴事业就必须要有推进事业的人才。衡量企业经营领导者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用人上。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正是对正确使用人才的真实写照, 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牢牢把握用人三部曲, 独具慧眼, 发掘“千里马”。现代企业中组成的人员, 有不同的知识层次、专业水平层次和年龄结构层次, 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要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调查摸底, 排队分类, 各得其所, 量才录用, 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发挥出来, 而要做到这一点, 没有正确的用人观点和超脱的用人思想是难以办到的。从交谈中、工作上等方面仔细观察, 综合判断, 去发现能够培养使用的人才, 一方面进行专业培训, 对个别整体素质优秀的人才要适时地选送到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进行定向培养, 让其更好地成长;另一方面, 提供机会进行锻炼, 安排其施展才能的工作岗位, 让其经受实践的磨炼。实践告诉我们正确地使用人才, 不但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引进另一部分人才, 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 解决认识问题, 明确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观念的转变和智力的开发, 是一项开发人才资源的工程。而且从某个意义上来说, 今天的智力开发投资, 就是明天的生产力。但智力投资问题, 并不是被所有的人所明确, 现在有些人, 特别是一些企业的领导, 往往把开发职工智力与生产截然分开, 认为“智力开发开不出钞票”;有的觉得开发智力重要, 但“远水不解近渴”;还有的甚至把办教育, 开发智力当作“福利事业”、“消费事业”, 如此等等。笔者认为, 这些看法和认识是片面的。当然, 办教育、开发智力, 要有一定的时间, 而且要给予适当投资, 它不可能像物质生产投资那样见效快。但是, 今天的教育, 就是为了明天的效益。因此, 当前公路养护企业要坚持做到:生产开发、技术开发、智力开发一起抓。

第三, 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公路养护企业及其有关部门, 要采取措施建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 有条件的要开办职工学校, 对职工有计划地进行文化、技术培训。近年来,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职工自觉学习、深造的气氛明显提高, 企业逐步重视对骨干进行技术业务培训, 加强了对广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四, 坚持“两步走”, 加快观念的转变和智力的开发。为了尽快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早出人才, 快出人才, 多出人才, 公路养护企业除了抓好职工文化技术业务培训, 以及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一批热心本职工作, 各方面表现较好的职工到大专院校进修深造外, 还要鼓励职工自学, 走自学成才的路子。这是大力开发智力, 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一条有力措施。特别是当前在公路养护企业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更应制定一些措施, 为自学职工在学习时间等方面提供方便。对于学有所成、成绩突出的职工不仅要给予奖励, 还要在生产或经营管理上给予重用, 以激励更多的职工走自学成才的路子。

总之, 抓好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智力的开发, 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是公路养护企业面向市场、提高竞争能力的急需, 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紧迫的任务, 应引起公路养护企业及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摘要:文章对如何提高公路养护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职工队伍素质进行了探讨, 指出要尽快建立一支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好技术素质的职工队伍。

上一篇:学校档案工作新论下一篇:专业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