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查与管理

2024-10-11

筛查与管理(精选9篇)

筛查与管理 篇1

孕产妇在妊娠期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高危妊娠,高危妊娠指的是在妊娠期间遭受并发症或者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对母婴的安全造成威胁。如果不能够对高危妊娠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极易造成孕妇以及胎儿死亡。为了有效的提高对高危妊娠的筛查能力,在本文研究中对本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585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希望以此对做好本市孕期保健工作提高指导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社区内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585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其中存在高危妊娠的孕妇进行筛查,并以高危妊娠孕妇作为观察组,以其余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共筛查出高危妊娠孕妇713例,其中初产妇315例(44.18%);经产妇398例(55.82%)。正常妊娠产妇1872例。孕妇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6.24±2.42)岁。

1.2 方法

充分遵循卫计委关于对高危妊娠的监测标准,对每例孕妇建卡,并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要求孕妇填写高危妊娠孕妇管理手册,对孕妇不同阶段的高危妊娠评分情况以及处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对在检查中确诊为高危妊娠的孕妇加强产前检查的力度,并依照制定的高危妊娠管理办法对孕妇加强管理,对各项高危因素进行处理。对存在高危妊娠孕妇以及正常妊娠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记录比较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妇高危妊娠情况及高危因素分析

共筛查出高危妊娠孕妇713例,高危妊娠发生率为27.58%。高危妊娠孕妇中轻度高危妊娠孕妇489例(68.58%);重度高危妊娠孕妇224例(31.42%)。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中存在1种高危因素、2种高危因素以及3种高危因素的孕妇所占比例分别为43.34%、33.66%和23.00%。见表1。

2.2 高危妊娠孕妇高危因素构成及所占比重

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年龄≥35岁、巨大儿及胎位异常等,以上几项占到所有高危因素的98.16%。见表2。

2.3 孕妇妊娠结局情况

观察组中出现死胎死产26例,出生缺陷7例,早产16例,新生儿死亡3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高危妊娠所存在的各类因素对孕妇以及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或者处理不当极易产生死产、难产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高危妊娠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为早产、胎儿宫内窘迫、年龄≥35岁、胎位异常、胎膜早破、巨大儿等几项。高危孕妇对新生儿的致死率以及致病率有着密切的关联,加强对孕妇系统化的管理和筛查管理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在本文的研究中共筛查出高危妊娠孕妇713例,高危妊娠发生率为27.58%。所存在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年龄≥35岁、巨大儿及胎位异常等,以上几项占到所有高危因素的98.16%。且观察组中出现死胎死产26例,出生缺陷7例,早产16例,新生儿死亡3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高危妊娠对妊娠结局产生严重的影响,需要切实的做好高危妊娠的筛查管理工作,有效的提高母婴的安全。

摘要:目的 探究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方法与妊娠结局,为有效提高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585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其中存在高危妊娠的孕妇进行筛查,并以高危妊娠孕妇作为观察组(713例),以其余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1872例)。观察两组妊娠结局。结果 共筛查出高危妊娠孕妇713例,高危妊娠发生率为27.58%。其中轻度高危妊娠孕妇489例(68.58%);重度高危妊娠孕妇224例(31.42%)。高危因素的孕妇中存在1种高危因素、2种高危因素以及3种高危因素的孕妇所占比例分别为43.34%、33.66%和23.00%。观察组出现死胎死产、出生缺陷、早产、新生儿死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妊娠对妊娠结局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切实做好高危妊娠的筛查管理工作,有效的提高母婴的安全。

关键词:高危妊娠,筛查管理,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刘展.高危妊娠的筛查管理与妊娠结局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6,31(3):501-502.

[2]徐灵.基层高危妊娠筛查管理情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450-1452.

[3]包红霞,高阳.3166例高危孕妇高危因素与妊娠结局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6):5951-5952.

[4]肖玉会,李淑娟,袁会文,等.1720例高危妊娠临床资料分析.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2):1914-1915.

[5]张丽萍.清苑县高危妊娠筛查管理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8):2840-2841.

[6]万蕴华,刘丽红,江白玲,等.680例高危孕妇的筛查与系统管理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9):164-166.

筛查与管理 篇2

一.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工作目标、工作责任、工作措施。二.严格兑现奖惩,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三.加强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四.把握工作关键环节,搞好产前筛查引导。抓住孕妇孕中查体的机会,教育引导孕妇充分认识开展产前筛查的重要性,动员孕妇自觉进行产前筛查,按时进行产前筛查。五.管理本单位产前筛查的血样采集、递送、登记和健康教育工作,并代表鄄城县产前筛查中心与孕妇签定“菏泽市产前筛查知情同意书”,收取相关费用,预约采血时间和地点。六.严格执行省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不得乱收费或搭车收费。

筛查与管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5月在本院产科住院的98例GDM产妇为研究对象 (观察组) , 均符合GDM诊断标准[2]。产妇年龄21~42岁, 平均年龄 (28.92±4.37) 岁, 平均孕产次 (2.08±0.97) 周, 初产妇78例, 经产妇20例;选择同期糖耐量筛查正常的200例产妇为对照组, 产妇年龄21~40岁, 平均年龄 (29.26±4.53) 岁, 平均孕产次 (2.03±0.95) 周, 初产妇160例, 经产妇4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21~45岁;无全身系统疾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史;存在严重抑郁症状者;有酒精药物滥用史;有严重肝病史;未完成随访者。

1.3 研究方法。

对GDM产妇予以基层医院管理模式及路径, 具体如下。

1.3.1 成立GDM管理小组及糖尿病专科门诊

成立由资深产科医生、产科护士、内科糖尿病专科医生、营养师、社区诊所医生组成的GDM管理小组, 每周三下午内科糖尿病专科医师及营养师到产科诊室坐诊。

1.3.2 建立档案

为每例GDM患者建立档案, 包括年龄、孕周、孕产次、体重、有无其他妊娠高危因素、血糖值、尿糖值、肝肾功能、每次产检情况、平时饮食习惯、GDM知识手册的发放等内容, 并记录联系方式方便监测。

1.3.3 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

每周六下午进行“孕妇学校”课程, 宣传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害性, 解答患者疑惑, 为其提供情感支持。

1.3.4 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

控制饮食, 多吃粗粮, 少吃或不吃含糖份多的食物, 少量多餐, 每天餐后1 h运动20~40 min, 整个孕期体重增加控制在10~12 kg为宜。

1.3.5 监测血糖

确诊为GDM后, 孕周32周前, 根据血糖情况, 制订复诊时间, 每次复诊监测空腹血糖或餐后2 h血糖, 孕周32周后每周产检1次, 除监测血糖外, 行胎心监测 (NST) , 每4~6周行1次B超检查, 监测胎儿发育。

1.3.6 内科、产科、营养师、社区诊所多科合作监测并主动追踪

建立多科合作监测体系, 每周三下午内科糖尿病专科医师及营养师到产科诊室坐诊, 接受GDM孕产妇咨询, 指导饮食及运动。有条件定期到医院产检的孕妇按产科医生医嘱定期到门诊产检及监测血糖。无条件定期到医院产检的孕妇, 嘱其自我监测胎动, 并按规定时间定期到附近社区诊所查随机血糖, 电话告知GDM管理小组血糖结果, 记录档案。

1.3.7 分娩时机及方式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母体状况、胎儿是否成熟及是否存在并发症适时终止妊娠或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

1.3.8 产后管理

产后6~12周复查糖耐量。

1.4 血糖控制满意标准

孕妇无明显饥饿感, 空腹血糖浓度为3.3~5.6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4.4~6.7 mmol/L。严格饮食控制后空腹血糖>5.6 mmol/L或餐后2 h血糖>6.7 mmol/L或反复尿酮体阳性, 则住院使用胰岛素治疗。

1.5 观察指标

统计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内容包括孕妇年龄、糖尿病家族史、早孕期体质量、孕前体重指数 (BMI) 、早孕期空腹血糖 (FPG) 水平、胰岛素抵抗情况等。对GDM发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和围生儿围生期并发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DM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GDM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结果显示, ≥35岁[OR=1.1601, 95%CI (1.051, 1.310) ]、有糖尿病家族史[ (OR=3.142, 95%CI (1.621, 5.912) ]、不良孕产史[OR=2.989, 95%CI (1.218, 4.298) ]、早孕期体质量增加[OR=1.282, 95%CI (1.019, 2.296) ]、孕前BMI[OR=1.361, 95%CI (1.071, 1.721) ]、早孕期FPG水平[OR=4.042, 95%CI (1.591, 9.862) ]、胰岛素抵抗[OR=1.796, 95%CI (1.516, 2.619) ]等因素和GDM发病密切相关, 为其独立危险因素。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围生期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产妇早产率、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围生儿围生期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围生儿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bP>0.05

3 讨论

随着新版GDM诊断标准的施行, 将有更多孕妇纳入到GDM的管理范畴[7,8,9,10]。因此, 为基层医院GDM的筛查与管理建立一种合理可行的科学模式, 对GDM的防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11]。

大量研究证实, 高龄 (35岁以上) 、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孕前超重、孕早期FPG水平、胰岛素抵抗是GDM发病的高危因素, GDM发病率高[12,13,14,15,16,17,18]。Kleinwechter等[2]报道35岁以上孕妇罹患GDM的比例明显高于35岁以下妊娠期女性, 因此高龄是GDM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糖尿病家族史和不良孕产史的妊娠妇女更易罹患GDM, 糖尿病家族史和不良孕产史是GDM发病的危险因素。Su等[1]报道妊娠期间孕妇体质量的增加、BMI和GDM的发病密切相关。孕前超重女性发生GDM的几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女性。Corrado等[7]报道孕早期FPG水平对GDM的发病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显示, ≥35岁[OR=1.1601, 95%CI (1.051, 1.310) ]、有糖尿病家族史[OR=3.142, 95%CI (1.621, 5.912) ]、不良孕产史[OR=2.989, 95%CI (1.218, 4.298) ]、早孕期体质量增加[OR=1.282, 95%CI (1.019, 2.296) ]、孕前BMI[OR=1.361, 95%CI (1.071, 1.721) ]、早孕期FPG水平[OR=4.042, 95%CI (1.591, 9.862) ]、胰岛素抵抗[OR=1.796, 95%CI (1.516, 2.619) ]等因素与GDM发病密切相关, 为GDM的主要危险因素。这进一步证实了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提示高龄、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孕前超重、孕早期FPG水平、胰岛素抵抗对育龄女性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病具有重要影响, 宜对≥35岁、具有家族史、不良孕产史、孕前超重、孕早期FPG水平高、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高龄产妇尽早进行GDM的防治, 高龄女性孕期尤其应该注意规律饮食, 早期进行门诊产检, 密切监测血糖水平。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宜建立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 尽早进行产检, 做好GDM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重视相关高危人群孕期体重的控制, 注意加强GDM的防治工作。

本研究对确诊为GDM的产妇行科学有效的血糖筛查与管理模式后, GDM组母儿除部分围生期并发症发病率高于正常产妇, 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同正常分娩的产妇接近 (P>0.05) 。提示在基层医院建立科学、规范、可行的GDM筛查与管理模式, 并将该管理模式用于GMD产妇血糖的监测和管理中, 可以有效减少围生期不良妊娠结局, 获得与正常产妇接近的围生期并发症发生率。应在基层医院对GDM产妇实施“产科、内科、营养科、社区诊所”多科相互协作的规范化管理, 探讨新的诊断标准下基层医院对GDM多科合作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为基层医院建立一种监测GDM方便有效的模式, 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使GDM产妇获得与正常产妇相似的围生期结局。基层医院GDM管理模式的重点在于对GDM产妇血糖的监测与控制, 将产妇血糖控制在平稳范围内, 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因此是改善围生期结局的重要环节。

此外, 多学科合作对改善GDM产妇妊娠结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产妇在产科确诊为GDM后, 转交GDM管理小组及糖尿病专科门诊, 并行产科检查及血糖监测, 由营养师及糖尿病专科医师制订食谱, 指导饮食及运动调节, 有条件定期到医院产检的产妇定期产检, 无条件的产妇, 由社区诊所医师对其监测血糖, 并将血糖检测结果报告管理小组, 根据血糖及产妇自觉症状重新制订食谱, 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多科医师之间通过科学合作, 对GDM产妇的血糖水平进行严格监测和控制, 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该GDM管理模式具有基层特色:基层医院建立规范化管理模式, 对GDM产妇实施严格筛查, 并进行多科间合作, 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就近诊疗, 既经济又实惠, 诊所与中心院电脑信息联通, 可随时查询产妇相关信息, 获知血糖的监测结果和对应方案[17]。该筛查管理模式操作方便, 实用性强, 可以推动、提高基层医院GDM管理的水平, 对预防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价值, 是基层医院GDM规范化管理的一大创新[18]。

综上所述, GDM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 对GDM高危孕妇应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密切监测血糖水平, 做好早孕期GDM的防治工作, 以减少GDM的发病率。在基层医院建立并开展一种GDM筛查、管理的方便可行的科学管理模式, 可以有效减少GDM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 获得与正常产妇接近的围生期并发症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妊娠期糖尿病 (GDM) 的筛查和管理模式。方法 98例GDM产妇为研究对象 (观察组) ;选择同期糖耐量筛查正常的200例产妇为对照组。对GDM产妇实施基层医院GDM管理模式。统计GDM产妇的一般资料。对GDM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和围生儿围生期并发症。结果 ≥35岁[OR=1.1601, 95%CI (1.051, 1.310) ]、有糖尿病家族史[OR=3.142, 95%CI (1.621, 5.912) ]、不良孕产史[OR=2.989, 95%CI (1.218, 4.298) ]、早孕期体质量增加[OR=1.282, 95%CI (1.019, 2.296) ]、孕前体质量指数 (BMI) [OR=1.361, 95%CI (1.071, 1.721) ]、早孕期空腹血糖 (FPG) 水平[OR=4.042, 95%CI (1.591, 9.862) ]、胰岛素抵抗[OR=1.796, 95%CI (1.516, 2.619) ]等因素和GDM发病密切相关, 为其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产妇早产率、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围生儿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GDM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基层医院建立并开展一种GDM筛查、管理的方便可行的科学管理模式, 可以有效减少GDM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

检验科HIV筛查实验室管理制度 篇4

文件编号:B00888-88-888 版本日期:8888-8-88

页数:1/4 审核: 批准:

版本号:1.1 1.目的:规范HIV筛查实验室管理,以保证HIV筛查实验室检验质量。2.适用范围:检验科HIV筛查实验室。3.定义:无 4.职责

4.1 对要求检测的对象(包括急诊检验)作HIV抗体初筛检测,并提供检测前、后的咨询 服务。

4.2 及时将初检呈阳性反应标本送HIV抗体确认实验室确认。

4.3 做好初检标本登记、实验记录,定期向HIV抗体确认实验室确认报告HIV抗体的检测情况。

5.标准

5.1 HIV筛查实验室的必备条件

5.1.1 人员条件:HIV检测操作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技师以上检验技术职称、有从事病毒或血清学检测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同时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委托单位举办的HIV检验学习班的培训,取得检测技术培训证书,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5.1.2 工作环境:HIV检测实验室外的墙面、地面、顶棚、工作台表面应平整光洁,易于清洁和消毒,并具有与实验室要求相适应的照明、取暖、降温、通风等 设施,室内不得存放与实验工作无关的物品。

5.1.3 仪器设备

5.1.3.1 有HIV检测所需的专用仪器设备,包括加样器、酶标仪和洗板机等,并有HIV抗体检测专用标志。

5.1.3.2 各种试剂及血液标本保存必须有固定的专用冰箱,分别单独放置,标志清楚,严禁混杂。

5.1.3.3 应有放置污物及废弃血液等专用污物桶及消毒设施。

5.1.3.4 实验室内应备有安全设施,如冲洗皮肤、眼睑的自动开关的水龙头和来水,各种消毒液。

5.2 HIV检测试剂的要求

文件名称:检验科HIV筛查实验室管理制度 发布部门:检验科

文件编号:B00888-88-888 版本日期:8888-8-88

页数:2/4 审核: 批准:

版本号:1.1 5.2.1 HIV-1/2抗体检测试剂必须使用经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要有效期内的试剂,其中酶联免疫试剂应批批检合格。

5.2.2 试剂盒内应有经过确认的阳性对照(HIV-1/2抗体)及阴性对照,并有试剂使用说明书,进口试剂必须附有中文说明书。

5.2.3 批试剂在使用前应进行效期和质量核查,并有相关记录。5.3 HIV抗体筛查方法和程序

5.3.1 筛查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将HIV抗原包被于固相载体,加入待检样品和酶标记的HIV抗体或抗原,加底物显色,用酶标仪测定结果。有效试验的阴性或阳性对照必须符合试剂盒规定。5.3.2 筛查程序

5.3.2.1 初筛试验:用初筛试剂对样品进行初筛检测,对呈阴性反应的样品可以出具HIV-1/2抗体阴性(-)报告;对呈阳性反应的样品,需要进一步做复检试验和确证试验。

5.3.2.2 复检试验:对初筛呈阳性反应的样品,应使用原有试剂和另一种不同原理(或厂家)的试剂,或另外两种不同原理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复检。如初筛检测使用抗原抗体联合试剂,则复检必须包括一种抗原抗体联合试剂。如两种试剂复检均呈阴性反应,则报告HIV-1/2抗体阴性(-)报告;如均呈阳性反应,或一阴一阳,需要送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试验。如抗原抗体联合试剂呈阳性反应,而抗体试剂检测为阴性反应,则考虑进行HIV-1p24抗原或核酸检测,必要时进行随访。

5.4 HIV抗体检测的技术要求

5.4.1 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5.4.2 采集血液标本用的一次性采血器具必须有生产批准文号并在效期内。5.4.3 进入HIV专用实验室工作的操作人员不得戴任何手饰,应穿好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手套等。

5.4.4 作前对诊断试剂要仔细核查,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5.4.5 每份血清标本均用1孔法检测,严禁使用任何比例混合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取血液标本时用加样器,每次加样、移液时均须更换洁净吸管头。

文件名称:检验科HIV筛查实验室管理制度 发布部门:检验科

文件编号:B00888-88-888 版本日期:8888-8-88

页数:3/4 审核: 批准:

版本号:1.1 5.4.6 每次检测时必须做阳性、阴性、空白和质控对照。5.4.7 HIV抗体检测必须有原始记录。

5.4.8 初筛阳性、可疑阳性和确证阳性血液,除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留作特 殊用处外,其它一律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下全部销毁并作销毁记录。不得丢失或擅自处理。

5.5 HIV检测的安全

5.5.1 实验室收集的任何标本在检测都就应视为传染性标本;阳性对照,虽经灭活处理,但使用时仍须按照带毒要求操作处理;用洗板机洗涤反应子孔时,应防止洗涤液溅到皮肤上和眼内,如溅到眼内应立即用水冲洗。

5.5.2 在标本采集、运送、保存、检测和处理时,都应按肝炎病毒标本的方法处理。5.5.3 操作人员手臂、头面等暴露部位创面或溃疡应暂缓从事HIV检测工作。5.5.4 实验室污物在洗刷或废弃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5.6 质量控制

5.6.1 应有专职或兼职质控人员,负责操作、仪器设备、试剂质量、检测结果等质量控制。

5.6.2 批HIV诊断试剂的购进时及使用前应进行质量检查。方法如下:

5.6.2.1 每次记录阳性对照孔和阴性对照孔及试剂空白孔的吸光值(S/CO),观察其变化情况;记录每次结果的S/CO比值,绘制质控图,如出现规律性漂移应考虑可能试剂质变。

5.6.2.2 同批号的试剂不能混合使用,尤其是包被的板条、酶结合物、底物等。

5.7 报告程序

5.7.1 HIV筛查实验室检出HIV抗体阳性结果,须立即将血液标本及“HIV抗体复检检测单”,送市疾病控制中心的HIV确认实验室。

5.7.2 HIV筛查实验室每月向医院医院信息科报告HIV检测数量及结果等情况;发现初筛阳性的应立即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5.8 保密

文件名称:检验科HIV筛查实验室管理制度 发布部门:检验科

文件编号:B00888-88-888 版本日期:8888-8-88

页数:4/4 审核: 批准:

版本号:1.1 5.8.1 HIV筛查实验室只能出具初筛阴性检测结果,无权以任何形式出具HIV-1/2抗体阳性的检测报告。

5.8.2 各级HIV筛查实验室外保存的HIV抗体阳性者的档案,未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和不得查阅和销毁。

5.8.3 各级HIV筛查实验室人员不得向外界提供检测结果,不得将被检验者姓名、住址等情况向外界传播。

5.9 培训

5.9.1 HIV筛查实验室所有检验人员必须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委托单位举办的HIV检测学习班的培训,取得检测技术培训证书,熟练掌握操作技术。5.9.2 HIV筛查实验室接受HIV筛查中心实验室和HIV确认实验室的技术指导。5.10 监督与评价

5.10.1 HIV筛查实验室应接受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液质量检定机构监督与评价。5.10.2 HIV筛查实验室应参加血液质量检定机构组织的室间质控;血液质量检定机构应定期反馈各级实验室HIV检测的室间质控与评价结果。

5.10.3 HIV筛查实验室有义务向卫生部和中国药品物物制品检定所及试剂厂家反馈 所用试剂的质量情况。

5.11 对违反本管理规范,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扩散,及泄密、隐匿不报和延误不报等情况,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方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6.流程:无 7.表单:无 8.相关文件

某县高危妊娠筛查的管理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新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制定的孕产妇的产检要求, 在各下属乡镇妇幼保健院或卫生院进行孕妇的检查, 包括档案的建立、5次产前检查 (B超、肝肾功、血球分析、乙肝梅毒艾滋病) 。对检查中发现的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进行入组, 并监测其分娩结局, 对其分娩后7、14、28 d进行随访, 对产前检查及产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

在各下属乡镇妇幼保健院或卫生院对所有建立档案的孕产妇进行资料汇总,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幼保健中心制定的《高危孕产妇评分标准》对资料进行分类、复核。具体标准主要为既往异常孕产史、本次异常妊娠情况、产前一般状况、妊娠合并症, 并结合产前检查结果 (B超、肝肾功、血球分析、乙肝梅毒艾滋病) , 将高危因素的孕产妇筛查[2]。由单独人员对孕产妇进行资料统计及随访。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沙湾县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总计产妇1824例, 早孕档案总计人数1614例, 产前检查建立档案总计1776例, 行5次及5次以上产前检查1596例, 产后随访产妇1657例, 档案系统分析1480例, 其中491例高危孕妇被筛查出入组分析, 占总产妇比例为26.87%。

2.2 高危因素分类、顺位情况:

由表1可知, 异常孕产史、年龄、内科合并症是发生高危妊娠的最主要高危因素, 分别占本次调查人数的27.29%, 24.03%, 19.35%。且这三个因素的发生率都>5%。

2.3 产妇随访分析:

491例高危孕妇分娩后7、14、28 d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475例进行复查分析, 96.74%的高危孕妇获得随访。分娩结局:314例剖宫产, 177例自然分娩, 1例死胎, 分别占比为63.95%、36.05%、0.20%。

2.4 高危产妇住院分娩与围生儿病死率:

491例高危孕产妇常规分娩, 分娩率100.00%, 无孕产妇死亡事件发生 (0.00/10万) , 无围生儿死亡事件发生 (0‰) 。

3 讨论

3.1 高危妊娠系统管理:

沙湾县妇幼保健院及下属卫生院对产妇免费建立档案并进行集中管理, 参照新疆自治区相关要求进行常规产前检查, 根据一般情况、异常孕产史、内科合并症和本次妊娠异常情况、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高危产妇的筛查, 并专门建立档案, 制定合理的产前检查日期, 记录分娩结局, 产后定期进行随访, 完善档案。491例高危孕妇96.74%获得随访, 63.95%的高危孕妇通过剖宫产结束妊娠。3.2高危因素:顺位高危产妇前5位的高危因素依次为异常孕产史、年龄<18岁或≥35岁、内科合并症、胎位异常。异常孕产史占首位, 这是由于婚前准婚青年染色体检测不完善, 异常染色体不能被检出;另一方面婚前性行为事件的多发导致意外怀孕的比例较高, 在行流产术的过程中不注意保健, 导致妇科疾病的慢性进展从而导致异常孕产[3]。年龄<18岁或≥35岁、内科合并症分别在高危因素顺位中排第二、第三, 由于计划生育双独生二胎政策的实施, 一方面二胎妊娠期中高龄孕妇居多, 另一方面高龄孕妇多血脂代谢异常, 可有动脉硬化表现, 高危产妇合并有内科疾病使其危险性增加。受人为因素影响, 产妇在一胎中惧怕分娩疼痛且认为剖宫产能确保母子平安[4], 因而瘢痕子宫在高危因素顺位中排在了第四。

3.3 产前的孕检:

按日期进行常规产前的孕检, 这是保证母婴安全的重要一步, 及可促进产妇及其家属对产检的重视, 从而对于产妇的健康及胎儿的安全有着良好的保障意义。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具体要求, 城市产妇产前检查为8次及以上, 农村产妇产前检查为5次及以上。研究发现[5], 良好的产前检查是保证母婴安全及正常分娩结局的重要一步。对于年龄在35周岁以上的高危产妇应该增加其产前检查次数, 使其更好的进行安全管理, 对可能出现的妊娠并发症进行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处理, 控制其病情变化从而获得安全的分娩结局。

我县下属卫生院多处于偏远地区, 部分多次生产孕妇受计划生育影响, 不愿进行产前检查, 产妇的健康意识较差, 对妊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式不了解, 安全风险较高。因此, 在高危产妇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应注意加强和规范县乡村三级网络建设, 开展孕产妇保健知识宣传教育, 自觉主动接受定期产前检查, 做到完善档案, 早期检查, 及时行健康宣传及保健教育, 改善高危孕产妇的保健意识, 保障母婴健康。

3.4 建议

3.4.1做好婚前医学的宣传教育工作, 从保障人口的基本素质角度出发, 将婚检纳入到公共卫生体系, 在减少遗传病和传染病发病率的同时降低异常孕产史的发生率。

3.4.2增加产妇日常健康保健的宣传, 可通过电视、广播、小册子、传单、板报及当期举行讲座的方式对产妇进行孕期的保健教育, 提高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

3.4.3稳定牧区妇幼工作队伍, 建立上下三级安全保障制度, 保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落实的具体的家庭。

3.4.4通过对妇幼保健院及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高危妊娠管理的知识储备, 保证工作质量, 对高危产妇易发生的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进行强化培训, 建立完整的急救措施, 提高产科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强化培训急救措施、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应对及处理措施, 提高操作技能。这是提高孕产妇质量管理, 加强高危妊娠的安全监测, 控制产妇病死率及围生儿的缺陷率及病死率的重点。

3.4.5完善高危产妇的转诊流程, 对筛查出的高危产妇做好档案管理及数据记录, 各具体单位每月定时上报数据, 并由当地医护人员对需要转诊的高危孕产妇全程陪同, 使高危孕产妇及时获得治疗及安全保障, 从而控制产妇病死率及围生儿的缺陷率及病死率。

摘要:目的 进一步识别高危妊娠的高危因素, 为提高孕产妇质量管理、加强高危妊娠的安全监测、控制产妇及围生儿的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幼保健中心制定的《高危孕产妇评分标准》, 调查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沙湾县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产前检查、筛查高危妊娠, 由单独人员对孕产妇进行资料统计及随访, 每月上报数据。结果 高危产妇占总产妇比例为26.87%, 全部入院分娩, 分娩率为100.00%;无孕产妇死亡事件发生 (0.00/10万) , 无围生儿死亡事件发生 (0‰) 。结论 强化高危产妇妊娠过程中的健康及保健意识,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早期发现并控制妊娠并发症, 减少妊娠期合并症, 确保良好分娩结局, 保障母婴安全和健康。

关键词:高危妊娠,管理,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赵永艳, 唐慧艳.16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7) :2456.

[2]赵蕴芝, 谈月娣.产前检查对孕产妇及围产儿保健作用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4, 16 (8) :397.

[3]李晓霞.高危妊娠的筛选监测与管理[J].当代医学, 2009, 15 (16) :37.

[4]王晓平.影响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及围产儿保健工作重点[J].中国妇幼保健, 2001, 16 (4) :239.

儿童少年缺铁性贫血筛查管理 篇6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旺盛, 血容量的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的增多, 导致铁的生理需求量增加。若伴随膳食铁摄入不足导致其成为IDA的易感人群, 这种情况在低出生体重和早产儿中尤其严重[7]。研究发现, 2岁前患有IDA与认知能力和精神运动发育损伤存在确定关联;在治疗后, 这种损伤也持续存在[8,9]。因此, ID的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对预防缺铁导致的儿童健康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缺铁性贫血的发展过程

ID是指体内没有可循环的储存铁和组织 (包括红细胞系) 缺乏铁供应, 严重的ID伴随贫血[10]。IDA是由不同程度缺铁引起的以小细胞、低血红蛋白为特点的贫血症状, 因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而对体能、学习能力、疾病抵抗力等造成不利影响[5]。ID和IDA是全球最普遍的营养性缺乏病, 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难题。贫血是ID的晚期标志, 常基于血红蛋白 (hemoglobin, Hb) 水平来评估, ID常基于血清铁蛋白 (serum ferritin, SF) 水平来评估, 受ID影响的人群约是贫血的2倍。由于贫血是筛查ID最普遍的标志物, 贫血、ID和IDA有时被互换使用, 但即使未达到贫血, 轻至中度的ID也会导致组织功能性损伤。因而, ID和IDA的概念是不能互换的, 由IDA的发展过程可理解, ID和IDA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或是原因与疾病的关系。IDA的发展过程包括3个阶段[11]: (1) 储铁减少期。是IDA的第Ⅰ阶段, 仅机体储存铁水平降低, SF减少, 提示体内铁能勉强满足生理需要。但血清铁浓度和Hb水平尚正常, 无明显贫血症状。 (2) 红细胞生成减少期。是IDA的第Ⅱ阶段, 由于储存铁进一步降低或耗竭, 血清铁浓度下降, 血清运铁蛋白饱和度 (transferrin saturation, TS) 降低, 此时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减少,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erythrocyte protoporphyrin, EP) 水平增高, 但Hb仍未下降。 (3) 缺铁贫血期。是IDA的第Ⅲ阶段, 明显标志是Hb下降, 贫血症状明显。各器官组织中储铁消耗殆尽, SF、TS降低, 红细胞、Hb均下降, 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 筛查指南

目前, IDA的筛查缺乏最佳的筛查指标。虽然Hb和血细胞比容 (hematocrit, Hct) 长期应用于检测贫血, 但是其对于ID的检测特异性差[12]。此外, 由于增强铁配方乳或含铁膳食的摄入, 可能导致ID没有足够的时间发展成IDA, 有专家提出在1岁前筛查IDA是不合适的。因此, 国内外专家对儿童少年是否进行常规IDA筛查以及筛查的时间尚无统一意见, 见表1[13]。

3 筛查指标

近年来, IDA的诊断方法较多, 但各有其优缺点, 尤其在不易诊断的疾病早期, 因此, 筛查标准都建立在比较复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基础上。每种筛查指标评估铁代谢发展的不同阶段。血液学实验是基于红细胞的特性, 包括Hb和Hct等指标, 生化实验可直接反映铁代谢的早期变化, 包括SF、TS和EP等。此外,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reticulocyte hemoglobin content, CHr) 和锌原卟啉/血红素比值 (zinc protoporphyrin/heme ratio, ZPP/H) 在反映铁代谢的早期变化上应用广泛。

3.1 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

Hb浓度和Hct反映了体内功能性铁的含量, 是IDA第Ⅲ阶段的标志物。但是, 国际学术界公认, 仅使用Hb只能定义“贫血”而不能直接定义“IDA”。其局限性在于是贫血而非IDA特有的指征, 不能鉴别非贫血而缺铁的患者[15]。由于测定方法简单有效以及成本较低, 是贫血的首选筛查指标, 适用于大规模的人群筛查。

3.2 血清铁蛋白

SF浓度是目前公认的反映铁储存状态的灵敏、准确的早期指标, 是衰竭的铁储存特异的、有效的标志物。是IDA第Ⅰ阶段的标志物, 在贫血患者中诊断ID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该指标的局限性在于检测成本较高, 不适宜于大样本常规检测。

3.3 运铁蛋白饱和度

TS是缺铁性红细胞生成而不是铁衰减的标志物, 对于铁储存的变化较SF灵敏度低, 是IDA第Ⅱ阶段的标志物[20]。该指标易受感染和进食等因素影响, 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昼夜变化, 且由于其较高的检测成本和较复杂的测量方法阻碍其直接应用于IDA的筛查。

3.4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原卟啉和铁在血红素合成酶作用下合成Hb。当机体缺铁, Hb合成受阻时, 红细胞内多余的原卟啉成为游离原卟啉。故以EP/Hb比值作为铁储存状态的评价指标, 可较灵敏地反映患者从第Ⅰ阶段开始进入第Ⅱ阶段的变化。该指标还可用来鉴别IDA和其他类型贫血。

3.5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锌原卟啉/血红素比值

CHr是评价网织红细胞内Hb含量, 间接反映储存铁的指标[21]。该指标可实时地反映骨髓铁状态的变化, 是IDA第Ⅰ阶段的标志, 与SF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且较SF稳定[22,23]。同时, 该指标也是IDA患者铁剂治疗的重要评价指标[24]。

ZPP/H能敏感反映体内有隐匿性铁的缺乏、但无贫血的缺铁性红细胞的生成, 是IDA第Ⅱ阶段的标志物[25,26]。同时, ZPP是贫血疾病早期诊断、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理想的检测指标[27]。该指标的局限性在于ZPP在铅中毒和慢性疾病时也升高[28], 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鉴别。

骨髓穿刺涂片和铁染色被认为是诊断IDA的金标准, 但是该项检测是侵入性检查, 一般情况不进行该项检查。由于没有可接受的金标准以快速准确地诊断IDA,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III) 定义IDA实验室检测的金标准为低的Hb水平, 以及EP, SF, TS 3项指标中2或3项异常[29]。

4 筛查标准

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是WHO标准, 但是美国CDC、国际移民组织 (IOM) 等对不同年龄性别的筛查指标的阈值也有不同的界定[10]。但是IDA的患病率与筛查的年龄和使用的诊断标准密切相关。且阈值不同, 其阳性预测值和灵敏度随之改变。如在Avon 队列研究 (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gnancy and childhood, ALSPAC) 中[30], 研究者基于其队列中Hb和SF的分布水平建立相应的IDA诊断标准。按其标准划分, 5%的12或18月龄婴幼儿的Hb浓度低, 其中分别有10%或12%的婴幼儿被证实有IDA。比较使用WHO或IOM标准, 18月龄婴幼儿IDA的阳性预测值为9.8%或6.0%, 但是12月龄婴幼儿的阳性预测值仅有2.0%或1.0%, 见表2。

此外, 一些专家认为正常的Hb和铁营养的限值应该基于铁补充剂治疗的应答来界定, 但是尝试以这种方式来定义阈值还没有确定的结果[31,32,33]。

注:ALSPAC标准Hb<100 g/L, SF<16 (12月) /12 (18月) μg/L;WHO标准Hb<110 g/L, SF<12 μg/L;IOM标准Hb<110g/L, SF<10 μg/L。

5 筛查后的应对策略

儿童少年贫血发生率高, 需要针对病因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尽量避免对机体造成多种危害, 筛查后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Bartle等[34]在2006年发起了贫血早期ID服务计划 (iron deficiency early anaemia services, IDEAS) , 该计划旨在检测并给IDA患者提供一系列服务以防治IDA, 其中包括膳食建议、铁剂补充的参考建议以及儿科专家的咨询等。相较于其他贫血, IDA治疗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因此, 需要将其与贫血的其他病因鉴别开。推荐的IDA的评估和管理策略见图1[35]。

5.1 膳食指导

膳食指导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和维持人群体内的储存铁, 包括促进人群选择富铁膳食和提高铁生物利用度的饮食模式[36]。为了防止ID或IDA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指导合理喂养和饮食搭配。通过改进喂养方式来预防ID及IDA, 例如, 6月龄内婴幼儿提倡纯母乳喂养;1岁内避免牛乳喂养;补充强化铁配方乳;断奶后增加膳食铁的摄入, 如肉类、富含油的鱼类、谷类早餐、豆类和绿色蔬菜等;加强膳食铁的吸收, 如维生素C的摄入等;避免抑制铁吸收的膳食摄入, 如茶叶和高纤维食物等[37]。

5.2 铁剂补充

IDA的治疗首要措施是补充铁直至Hb和铁储存正常[38]。口服铁剂是治疗的首选[39], IDA治疗的缩略流程见图2[40]。

5.3 强化铁膳食

应对策略的另一途径是强化铁膳食。它是在全国范围内控制ID的实用的、具有成本效益的长期解决方案。有效的强化铁膳食方案需要政府部门、食品工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目前, 几种铁强化剂已在不同国家成功应用, 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存在[37]。但是, 强化铁膳食的有效性局限于膳食中铁的生物利用度, 同时需要考虑增加铁浓度后肠道的吸收能力以及作为媒介的膳食的储存期限、色泽变化和金属味道[41]。此外, 采用反映铁储存的实验室参数来评估强化铁膳食的需求人群, 并监测随后的干预结果也是必要的。

儿童少年IDA的预防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开展儿童IDA系统管理, 通过筛查高危人群, 及时发现IDA患者, 在进行健康教育和合理膳食指导的基础上, 提高IDA患者的生命质量[41], 是预防治疗IDA的有效手段, 能够降低ID和IDA患病率, 促进儿童少年健康成长。

筛查与管理 篇7

1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全程数字化健康管理

依托医院信息系统平台,我院自主研发了:

(1)居民身份证自助体检系统。二次体检的居民只需将身份证放置于自助机识别区,相关信息自动弹出,进入自主选择体检项目流程,做到人性化设计、节约体检时间、提高效率。

(2)智能选取体检套餐系统。在身份识别后,于自助系统中填写个人的职业、生活习惯、疾病史等情况,智能系统将提供相关疾病风险筛查的体检套餐,达到科学、个性化、有针对性地选取体检项目。

(3)建立军人指纹体检系统[3]。对体系部队官兵、离退休老干部使用远程网络指纹、头像、健康信息的采集,军人来体检时只需要在触摸屏上按指纹确认身份,直接生成特色军种体检套餐,改革了传统程序简化体检流程,该模式经查新证明属全军首创。

(4)健康体检系统[4]。具备登记预约、填写健康信息、采集头像、维护数据、生成检后报告、提取数据、分析统计、质控管理等多方面功能。

(5)动态排队系统、智能呼叫系统、远程网络服务系统等。

以上各个系统的应用,确保体检工作顺利而有序地进行,成功实现了全程数字化健康管理。

2 引进多种适宜的健康筛查检测技术,实现健康管理技术的创新

我中心除了常规的普检项目外,还引进以下多种适宜技术,应用于健康管理中。

2.1 热断层扫描技术早期筛查疾病

热断层扫描技术(Thermal Texture Maps,TTM,TSI-21型扫描成像系统,贝亿公司生产),是锁定细胞相对新陈代谢强度的功能影像技术,其无创、快速、系统、全面的优势,可做到体检人群疾病的早期筛查,自2009年引进该技术共为驻地官兵、百姓扫描体检近4万例,检出重大疾病2000余例,总结出TTM对人体各部位疾病的敏感程度分别为肝脏、乳腺、甲状腺、肠道、胆囊等。我中心就TTM对甲状腺疾病的评估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TTM对甲状腺特异性较强,达70.3%,准确度61.8%。TTM在健康体检中对甲状腺的检查:①可以发现甲状腺的异常代谢;②可以决定哪些异常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干预,也就是对甲状腺疾病的恶性危险性进行评估。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其他相关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TTM对各部位疾病的早期筛查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作为大量体检的筛选项目。但TTM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尚需利用现有较成熟的影像技术来不断验证与总结,以推动TTM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2.2 EZSCAN (EZSCAN生物反馈仪)-糖代谢异常早期检测无创新技术[5,6]

EZSCAN检测以反向离子电渗技术为基础,测量特定部位汗液中氯化物浓度,计算相应部位电导,评估发现汗腺功能的异常,早期检测糖尿病。我中心自2011年引进该技术,共检测3012例。其具有简便、快捷、无创、敏感性较高的优点。EZSCAN有可代替空腹血糖检测,在大规模人群中进行糖代谢异常、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早期检测用于临床。EZSCAN将以最少的费用来尽早发现代谢综合征并进行早期干预。

2.3 食物不耐受检测技术

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FI)是指当机体缺乏一些消化酶而无法完全消化利用某种食物或所含的成分时,未被完全消化的蛋白则以多肽等大分子形式透过肠道进入血液或淋巴液中,成为可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导致机体对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产生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7]。食物不耐受不但可诱发腹泻或便秘等IBS症状,还可引起所有组织(包括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胃肠道以外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8,9]。我中心自2009年应用该技术以来共检测4364例,阳性率为39.7%。由于我市地处沿海,饮食习惯较特殊,不耐受食物以鸡蛋、螃蟹、玉米等发病率较高。经过随访及饮食指导,33.3%的患者症状消失,30%的患者症状减轻。因此,食物不耐受检测应用于健康体检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既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节省医疗资源,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2.4 其他多种适宜检查技术

除以上介绍的3种关键技术外,我中心还引进C13检测、骨密度检测(ALARA,MetriScan)、骨龄检测(SGY-Ⅱ,ShengHong Medical)、TCT检测、癌症早期筛查技术(肿瘤标志物TKI、TSGF/酪氨酸尿液检测癌症等)、乳腺血氧检测(E-SN-2,E-SeaDigital)、欧姆龙动脉检测(BP-203RPEⅢ,OMRON)、心脑导纳(HD3281B/3282B,DAONA)等20余种适宜技术应用于健康管理中,以早期发现疾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 引进多种检后服务技术,实现动态检后健康管理服务

(1)健康自测自评系统的应用。顺应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评价从一维到多维的转变,引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制的健康自评系统,对体检者的健康史、躯体症状、精神心理、生活方式、保健意识、睡眠质量、紧张压力、社会适应等8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医学检测数据全面评价受检者的健康状况。

(2)应用疾病风险评估系统。在未出现临床表现的人群中分析其健康危险因素,建立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量化关系,从而预测个人在未来5~10年内多种常见慢性病的患病概率。该系统是以健康档案系统、疾病异常库、危险因素库等为基础,最终以图表数据的形式表现出疾病风险,为管理者提供一个实施健康管理服务的可扩展信息化工具,引导个人纠正危害健康的行为并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3)多形式检后服务。为了全方位地给体检者提供最好的检后服务及健康管理,我中心还应用健康管理系统、封闭式健康管理档案、远程网络服务、特色团队检后服务、成立慢病俱乐部、健康大讲堂等多形式检后服务方式。

综上所述,这些数字化、人性化、多样化的健康体检及健康管理技术,获得了官兵和居民的一致好评。我中心7年来体检近60万人次,筛查重大疾病10500人次、恶性肿瘤500余人次。每月在《泉州晚报》上公布泉州地区检出疾病排行榜,提高了居民的保健意识及生活质量,早期发现疾病、降低死亡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为全方位扩展并完善体检前、检中到检后服务的健康管理,我中心集成多种适宜的健康筛查技术,简化体检流程,自主研发或引进数字化、人性化、多样化的健康体检和管理技术,以提高居民的保健意识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健康体检系统,健康筛查,自助体检系统,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吴静娜,卢建华,王福影,等.论健康管理的历史和现实[J].医学与社会,2008,21(7):31-32.

[2]Hunter DJ.Brown J.A review of health management research[J].Eur J Pub Health,2007,(17):33-37.

[3]王瑜,杨芸,李喜梅,等.数字化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3):207-208.

[4]郭国斌,程钦安,杨保卫,等.我院健康体检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9):69-71.

[5]吕靖,李彦,芳董航.EZSCAN-糖代谢异常早期检测无创新技术[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1):245.

[6]H Mayaudon,PO Miolche.A mew simple method for assessing sudomotor function:Relevance in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and Metabolism,2010,36(6):450-454.

[7]戴夫,甘惠中,彭琼,等.剔除特异性IgG阳性食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观察[J].安徽医药,2011,15(5):590-592.

[8]Matthews SB,Waud JP,Roberts AG,et al.Systemic lactose intolerance:a new perspective on an old problem[J].Postgrad Med J,2005,81(953):167-173.

筛查与管理 篇8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妇科门诊收治2143例TCT结果显示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 (ASC-US) 及以上级别为研究对象, 最小23岁, 最大52岁, 平均年龄 (36.3±1.6) 岁,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接受TCT、HR-HPV基因检测, 排除有子宫切除史、宫颈癌病史患者。

1.2 方法

TCT细胞学分类, 根据伯赛斯达系统分类标准, 划分为五类, 分别为良性细胞改变、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LSIL)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igh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HSIL) 及磷癌。同时, 利用基因杂交信号扩大仪检测HR-HPV DNA。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例数 (n) 、百分数 (%) ,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2143例患者, 2012年2月~2013年2月, 异常宫颈涂片607例, 其中ASC-US465例、LSIL185例、HSIL49例、鳞状细胞癌3例;2013年2月-2013年2月, 异常宫颈涂片784例, 其中ASC-US407例、LSIL227例、HSIL138例、鳞状细胞癌12例;2014年2月-2015年2月, 异常宫颈涂片1391例, 其中ASC-US764例、LSIL487例、HSIL129例、鳞状细胞癌11例。

注:与ASC-US患者相比, *P<0.05。

3 讨论

本组探讨了妇科门诊宫颈病变筛查的意义及管理策略, 其结果为本组2143例患者, 2012年2月~2015年2月, 异常宫颈涂片2143例, 其中ASC-US1627例、LSIL899例、HSIL416例、鳞状细胞癌16例。将异常宫颈涂片患者进行选择性送检, 患者HR-HPV检测率为68.07% (292/429) 。TCT结果显示LSIL、HSIL及浸润癌患者的HR-HPV检测率分别为70.3%、74.0%与38.5%;HR-HPV (+) 检出率分别为82.1%、81.5%与100.0%, ASC-US患者的HR-HPV (+) 检出率明显低于LSIL、HSI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LSIL与HSI患者的HR-HPV (+) 检出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门诊宫颈病变筛查的意义及管理策略。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7341例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 (Cervical liquid based cytology, TCT) 检查者中2143例TCT结果显示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 (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ASC-US) 及以上级别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143例患者, 2012年2月2015年2月, 异常宫颈涂片2143例, 其中ASC-US1627例、LSIL899例、HSIL416例、鳞状细胞癌16例。结论 妇科门诊宫颈病变筛查采用宫颈TCT检查结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 (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 HR-HPV) 检测, 保证了筛查的准确性, 同时, 规范了妇科门诊宫颈病变筛查流程、重视ASC-US以以上级别患者的干预, 进而控制了宫颈癌的出现,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妇科,宫颈病,筛查,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敬民, 邹辉, 时畅, 等.妇产科门诊宫颈病变筛查的意义及管理策略[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4, 10 (6) :787-792.

[2]唐雪莲, 梁绮文, 王芳, 等.深圳市社区妇女与妇科门诊患者宫颈癌认知及筛查情况调查[N].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32 (4) :449-452.

筛查与管理 篇9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4年2月~2006年10月在地段保健门诊建立围产保健卡, 自愿同意进行地贫筛查的391例孕妇, 平均年龄27岁, 建卡时平均孕龄16周。

1.2 方法

建卡当天取静脉血, 做MCV和DP检查。

2结果

391例受检孕妇中, MCV小于80%、DP小于63%者32例, 阳性率为8.18%。

3讨论

地贫又称海洋性贫血, 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其共同特点是血红蛋白的珠蛋百肽链中有一种或偶尔几种合成受到抑制。临床表现不一, 轻型可无明显症状, 有种族和家族史特性[1]。地贫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病, 20世纪80年代的普查统计广西地贫发病近15%;曾溢滔报道地贫广东发病率为7.3%[2];陶小君等报道番禺区育龄妇女地中海贫血阳性率为12.09%, 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率为9.09%[3];颜秀梅等报道广西横县α地中海贫血发生率是15.81%, β地中海贫血发生率是4.57%, 历年横县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结果中, 重度地中海贫血的排名是第一位[4];本组资料孕妇地贫阳性率为8.18%, 可见地贫发病率在我国南方地区是相当高的。

根据地贫遗传规律, 如果夫妇双方都是地贫基因携带者, 他们子女就有25%可能是中重型地贫, 50%可能是轻型地贫, 另有25%属于正常。而如果夫妇只有一方为地贫基因携带者, 他们子女就会有50%可能是轻型地贫, 另有50%属于正常。故此地贫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最好预防办法是开展人群普查和遗传咨询, 减少地贫遗传, 采取婚前筛查及产前筛查, 确定胎儿有无地贫, 采取相应措施。

婚检是预防出生缺陷的第一道防线, 关系到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和降低出生缺陷。然而, 自从2003年10月1日《婚姻登记条例》的颁发实施, 使原来的强制婚前检查改为自主以后, 全国各地婚检率骤然下降, 蒋媛报道贵阳市婚检率不足0.38%, 云岩区的婚检率从93.81%下降至0.44%[5];周沙英等报道云和县2004年婚检率也只有6%, 婚检率下降, 孕期检查各种疾病及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10%左右以及出生缺陷明显增高[6]。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婚前保健特别是婚前检查重要意义宣传教育, 使公民能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婚前保健服务。在地贫高发区开展婚前地贫筛查, 凡带有地贫基因的男女双方均不应联婚, 这样就可以避免生出患中重型地贫后代。预防出生缺陷的第二道防线是作好产前检查。没有进行婚前检查的孕妇, 孕期最好尽早进行地贫筛查, 假如诊断为地贫基因携带者, 其丈夫必须进行地贫筛查, 如果夫妻都是地贫基因携带者, 孕妇应做产前诊断, 如果诊断所怀胎儿患中重型地贫, 应立即终止妊娠。资料统计, 良好的产前筛查和诊断能使新生儿出生缺陷减少40%~50%。预防的第三道防线是产后筛查, 凡带地贫基因的夫妻所生的新生儿, 产后必须常规进行地贫筛查, 及早明确诊断, 给予干预措施。

虽然地贫是一种遗传病, 而且目前的治疗还存在较大困难, 对儿童健康造成较大威胁, 但是只要我们开展人群普查和遗传咨询, 最好婚前和孕期指导, 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参考文献

[1]戴自英, 主编.实用内科学 (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627-1630

[2]曾溢滔.遗传病的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89-121

[3]陶小君, 辜俊梅, 陈道芬, 等.番禺区8825例育龄妇女地中海贫血监测结果分析 (J) .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9) :1196.

[4]颜秀梅, 朱茂灵, 蒙天生, 等.健康教育对地中海贫血目标人群干预的影响 (J) .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2) :159.

[5]蒋媛.贵阳市云岩区婚前医学检查资料分析与对策研究 (J) .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14) :1901.

上一篇:蓝莓扦插繁殖技术下一篇:综合相似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