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环境保护

2024-11-05

当前环境保护(精选12篇)

当前环境保护 篇1

一、经济转型对环境影响的新问题

1、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必然伴随着城市规划、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城市规划科学与否、产业布局是否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 直接影响到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1) 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工业项目的建设。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建设项目, 会更为直接地涉及到项目周边居民的环境权益。同时,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企业以利益为前提往往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同时企业规模和分布容易造成“三废”随意排放, 不能集中进行污染治理, 将会使外部规模不经济。

(2) 生活废弃物对环境污染严重。城镇化过程使得人口由分散变为集中,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逐渐严重。当前我国的生活垃圾数量巨大, 粗略估计农村每天产生的垃圾可达75万吨。同工业垃圾一样, 生活垃圾排放无序, 利用率极低, 大部分都露天堆放, 不仅占用大片的耕地, 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 其渗透液还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加上城市的生活垃圾也向农村转移, 加重了农村的环境污染。并且随着城镇化建设过程将会不断恶化。

2、新技术、新材料可能带来的生态危害

新技术、新材料等高科技的开发运用一直是被认为能改变粗放经营带来的环境危机, 但它们可能会带来的生态危害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事实上对科技价值观的争论由来已久。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 如果说以往人们更多的是注意到了它对人类有利的一面, 那么未来人们对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会更加关注, 如克隆技术、基因组移植等高新技术等。这方面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莫过于太阳微系统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他最近专门撰文指出, 无规则的技术创新可能毁灭人类。他特别提出对“具有思维能力的机器人、在控制生物体结构方面可望取得突破的遗传学和在单个原子基础上创造物体的纳米技术”的担心。以上三种技术都具备一个共同的、人类以前创造的诸如原子弹等危险发明所不具备的特点:可以不依赖于群体的作用而轻而易举地自我复制, 就像单个黑客散布计算机病毒在整个网络传播一样, 给物质世界带来一系列影响。事实上, 当今发展最快的技术, 往往也是最令人担心的技术, 它很可能成为难以控制的危险, 人类必须高度警觉。

3、资本流向也会导致环境破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流向将会成为影响生产和环境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与生产分两方面看:一方面, 是对生产本身的影响, 如果将环境污染作为生产的资本化要素 (即可以通过购买来获得更多污染量) , 那么污染规模扩大在绝对意义上意味着生产规模边界延伸, 这对生产当然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生产所需的关键性要素分别是资本与劳动力, 技术一般从属于资本和劳动力本身。那么, 当污染加剧时, 由于生产的可能性边界被扩大了, 资本获得了更大利润空间, 因而首先会吸引资本进入。

在自由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背景下, 存在污染产业加速向高污染区域流动的现象。其实这不过是社会经济扩大其污染容量的一个“收获”。仅就此种“收获”而言, 污染规模增加初期会刺激资本流入, 扩大生产, 并通过出口产成品使国家获得贸易盈余及资本项目盈余。但这只是污染对进出口的初期影响, 当然到后期, 污染量增加和积累会使消费信心不足、劳动力外流、内部技术进步缓慢, 逼迫我们不得不用原先的贸易盈余来购买外部世界的“低污染”产品及技术, 从而将形成贸易上的进出口赤字缺口。但从当前看, 不能等造成被迫转移时再改变, 而应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引导资本的合理流向。避免造成环境在发展中出现大规模破坏的状况。

二、经济转型给与环境保护的机遇

1、合理的经济结构将会在总体上有利环境保护

从现实来看, 当前先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当务之急。只有与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特征相适应, 并发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结构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如果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那么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拥有优越的生境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物质基础。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升级, 并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

近年来, 旨在鼓励、支持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的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1997年, 我国出台了节约能源法。这部法律把“节能”确定为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禁止新建技术落后、能耗过高、严重浪费能源的项目。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2年我国修订了水法, 确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并明确国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 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 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建立节水型社会。这些措施必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提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只有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就考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才能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 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在规划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如果能考虑到有效地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那么就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很好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真正地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 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可以避免我们再走“先污染, 后治理”这条老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保护生态环境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自然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若能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那么不但能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一个舒适、自然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也能给下一代留下一片纯洁的天, 给他们一个自然而非人工的生活环境, 这也是我们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可持续”, 然后才是“发展”, 也就是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 更要考虑我们子子孙孙的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因而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而不能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畸形增长。

3、环保将成为新经济结构中的组成部分

污染对消费的影响将呈现先正后负的特征, 越到后期, 不利影响就越大。因此, 通过环保产业消费的无法替代效应拉动总消费。如随着污染规模加大, 空气质量下降,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 人们会增加对空气污染防护品的购买, 这必然削弱消费者对其他部门消费品的购买力, 就此而言, 短期内的总消费水平不变, 甚至有可能增加。但再往后, 如环境质量因污染排放而进一步下降, 那就会打击消费信心。因为消费者出于提高防护度的需要, 将不得不通过减少消费活动的频率来防护各种污染的侵袭, 这无疑将降低总体消费水平并进而波及消费信心。

我国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力求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如2002年我国修订了农业法, 明确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国务院还发布退耕还林条例, 要求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 规范退耕还林活动。为指导外资投资方向, 使外商投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 国务院于2002年修订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 鼓励高新技术投资项目, 限制技术水平落后的投资项目, 禁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项目。为加强服务业的发展, 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 我国先后出台了保险法、律师法、商业银行法、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外资金融机构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电信条例、国际海运条例、旅游管理条例等, 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以制度保证经济发展有利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有序稳定没有长期一贯的的制度保证是不可能的。良好的制度保证不仅反映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更反映在执行过程、公众参与、制度创新等方面。

1、以科学的城市规划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要积极主动地关注项目的前期审批和建设, 重视并积极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公众意见调查、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等, 提出自己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以期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作得更加科学严谨, 环保主管部门的审批更为严格慎重, 环保“三同时”验收过程防止弄虚作假。公众参与, 可以从建设源头上防范环境风险。

2、推进制度创新, 建构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1) 要确立和完善公众的环境立法参与权。我国《立法法》规定,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环境法应按照《立法法》做进一步具体的规定。

(2) 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政府应当允许公民自行成立环境保护社会团体或非政府环境保护群众组织, 并通过这类组织参与环境管理;立法机关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会议允许公民旁听, 并且可以参加各级政府环境行政管理部门举行的有关行政执法公开听证会;建立公众参与会议制度, 请公众代表出席, 对环境管理献计献策;政府施行政务公开, 使公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投资自由与消费自由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在计划经济转型国家, 要特别防止投资自由的人为抑制。当前, 在不少领域和行业, 由于种种原因, 民间资本受到限制, 遭遇歧视, 甚至完全禁入。这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体制是相冲突的, 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为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必须遵从“法无禁止即许可”的原则, 放开限制, 促进民间资本与非公企业向多领域、多产业延伸发展。

四、以创新协调经济和环境的发展

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置因素, 形成规模性效益的源泉。在经济与环境的矛盾突出的现状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创新寻找新的途径。

当前我国现阶段, 应加快相关产业技术改进和产业升级, 调整能源使用结构和能源品种结构, 实现能源品种的多元化,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研究开发替代煤炭的新型能源, 减轻环境压力和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多措并举, 以政策、科学技术等多种手段综合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

力争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要依靠技术进步, 发展低能耗的高附加值的产业, 实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 从而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 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不断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人均污染物排放量, 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 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关注焦点。如何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达到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已成为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拟通过经济转型对环保正负面影响、制度保证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经济转型,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陈建新:试论环境保护民主原则及其贯彻[J].南方经济, 2003 (9) .

[2]李志青:当下环境治理的经济转型意义[N].东方早报, 2013-03-21.

当前环境保护 篇2

欧阳绍辉

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环保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推动环保事业的有力措施。有利于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人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各级环保部门要采取多手段,多措施让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知识、环保科技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关心环保。

在当今经济社会多元化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身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化,通过在基层环保部门几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当前环保宣传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领导高度重视,确保宣传工作开展。为确保环保宣传工作取得成效,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充分调动了环保干部职工学习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宜丰县环保局出台了环保宣传奖励政策和学习培训鼓励政策。每年的局党组分工都是安排分管机关的局领导分管宣传工作,办公室安排专人进行具体的宣传工作,每年年初出台了环保宣传方案。环保宣传工作基本形成了“五有”、“四结合”的工作方式,“五有”即:有组织机构、有具体的宣传措施、有确定宣传的重点内容、有宣传工作专班、有宣传经费保障。“四结合”即:把环保宣传与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结合、与环境保护执法管理相结合、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与解决热点难

点问题相结合。

二是增加宣传平台,多手段、全方位加强宣传工作。为更好地为更好地加强环保宣传工作,要有宣传平台,除上级环保系统和党报党刊的宣传平台处,还要有自己的宣传平台,因为通过自己的宣传平台可以反映出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度。宜丰县环保局多次与宜丰县广播电视局台合作,通过近年来宣传我县环保工作在各个领域的环保成绩、环保经验,广泛宣传各行各业环境保护工作动态、先进典型及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环保知识、环保科技。及时反映群众环保诉求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适时的曝光突出的环境问题,以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全民正确认识县域内的环境形势,促进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也为广大环保人士提供了了解宜丰环保的一个窗口,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一窗口来认知环保工作,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一起来保护好身边的青山绿水。

三是要充分利用特殊节假日进行环保宣传。在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保日、6.25全国土地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大节日与宣传、国土、水务、教育、交通等部门结合,城乡联动,通过悬挂横幅、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单、环保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结合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综合流域整治等项目的实施,以及畜禽养殖业专项整治、煤矿等行业的整治行动的开展积极主动加大宣传力度和范围,让环保知识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家,全面

提高公民环境意识。

四是要落实农村环保宣教工作。截至目前,我县已获得“省级生态县”殊荣,已有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村6个,为申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建立与乡镇的联动机制,将环保宣教工作列入乡镇环境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基层干部环保责任,建立和完善畅通的信息收集、处理、反馈机制,推动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落实,切实加强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省级生态村及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力度,群策群力,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提供软件支持。

五是要积极地开展“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环境教育基地的创建。深化节能环保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等“四进”活动内容,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环保知识的宣传有基地,有场所,让千家万户都能了解环保,支持环保,推动环保。

六是在环保系统内开展发着眼观念更新,着眼约束性指标的完成,着眼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着眼以点带面典型宣传,着眼扩大影响,着眼舆论引导等“六个着眼”的宣传活动。不断健全基层环境监理队伍,加强管理与业务学习,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广大环保工作者首先成为环保宣传的先锋队和宣传员,从而带动全社会的人,最终形成人人爱环保,事事讲环保,处处见环保的浓厚的社会氛围。

七是在调处环境污染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强化矛盾双方的环保

知识宣传教育。通过环境污染纠纷调处,向矛盾双方进行环保知识宣教,提高各自环境保护意识,合理表达自身环境权益诉求。一方面建立起了排污者和受污染损害者之间协商解决纠纷的良好思想基础,环境保护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向人们畅通了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的信访渠道,积极引导环境污染受害者按照正常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当前环境保护 篇3

关键词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1-0201-01

环境质量的好与坏,事关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使环境保护适应经济的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中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1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保护的法律体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制度名目繁多,各项政策建议也是林林总总,但是仍然不能扭转我国目前环境恶化的局面,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具体表现在一些现有的法律虽然有一定的约束效应,但是不够与时俱进。还有些法律中一些条款只是制定了基本原则,却不具备实施条件。一些主要的环境法律尚有空白,立法的缺失,使人身健康以及所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1.2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与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在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大体是这样:我国的地方环保是由各级政府负责,因而基层环保的人事权和财务全都只是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而环保总局对基层的环保部门只是业务上的指导关系。 这样使得基层环保部门在地方经济与环境保护发生利益冲突时不能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在环保队伍建设上,目前各地基层环保人员数量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缺乏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所以,即使有了法律作为武器,环境问题依然频频发生,基层环保部门素质不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3 环境保护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

从国外环保工作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最为突出的一个缺陷就是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可以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虽然也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措施,但是一些关键技术在世界环保领域还处于劣势。

1.4 公众环保意识薄弱

公众的参与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 ,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遥不可及的。从我国环保部门公布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公众环保关注度虽然很高,但是真正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国家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力度还不够,政府在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活动也有待加强。

2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对策

2.1 完善环保立法,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基层环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地方的一些环保政策法规要以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基础,对基层的环保工作要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增强相关环保规章的刚性,全力提高环境执法权威。强化执法责任,建立健全环境执法机制,转变执法指导思想,树立全新环境执法理念,夯实执法基础,有效提升环境执法水平。明确和规范相关责任,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经济政策。尽可能地防止行政权力缺位、越位现象的发生。做到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2.2 健全完善的环境保护体制,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需要国家环保总局给予技术等方面的指导与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放宽对基层环保部门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涉,使得基层环保部门能够冲破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建立科学合理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此外,为了确保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必须加强环保队伍的建设,不断增强环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大干部管理和培训力度,增强他们对环保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的培训,具体可以通过省、市定期开办业务培训班和上挂学习等形式展开,建设一支精通环保法律,通晓环保业务的环保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2.3 加强科学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能力,开发研究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的技术支撑体系

1)依靠技术创新加强环境保护。我国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要立足于自主创新,同时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比较先进的技术经验,集中主要力量攻克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难关。当前首先要加强对环保战略、标准、环境与健康等研究,鼓励对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饮水安全、核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组织对污水深度处理、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洁净煤、汽车尾气净化等重点难点技术的攻关,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2)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境保护。要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强发展环保服务业,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 和市场监管,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环保产业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

2.4 全面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环境保护工作虽然有了法律、制度和技术的支持,但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推动力。

1)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眾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才能够守法,才能把环保参与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2)鼓励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加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的舆论监督,使得环保政策法规能够全面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另外尤其重要的是要正确引导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节能环保的社会氛围。

3 结束语

总之,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还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与各级政府、各部门一道,统筹兼顾,协调联动,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探索新的适应人类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林,郑薇.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王鑫,刘铁军,赵国华.论我国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4,02.

[3]李杏果,郑治伟.我国环境执法组织体制的反思与重构[J].商业时代,2010,01.

[4]李东.农村环境保护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党史博采(理论),2011,10.

浅谈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及对策 篇4

关键词:沙漠化,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全球变暖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重。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 还应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加大环境的保护力度, 控制环境的污染程度。

1 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

1.1 沙漠化

我国的沙漠面积正在不断加大, 沙土现象越来越严重, 有很多耕种土地被沙漠化, 导致这些土地无法继续耕种, 生活在那里的居民也被迫迁移。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沙漠化现象比较严重。其中, 青海湖已逐渐干涸, 青藏高原的沙漠面积已经占到了青藏高原总面积的1/5, 达到5×105 km2, 如果不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办法, 那么青藏高原将有更多的区域被沙漠化。虽然近几年我国的沙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 治理速度依旧赶不上沙漠化的速度, 沙漠面积仍旧在持续增加。虽然国家在治理沙漠化上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 但治理的效果和速度还是无法令人满意。因此, 在治理沙漠化方面还应加大投入, 并采取合理的方法提高治理沙漠化的效率。

1.2 气体污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污染气体被不断排出, 使我国的大气污染变得十分严重。由于我国在发展初期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 所以忽略了对环境的治理。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 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 且大气污染会引发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 每年因吸入受污染的空气而死亡的人数超过30万。

1.3 生态环境破坏

目前, 我国已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国家, 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即将突破环境安全的底线和超出大自然的承受能力。

2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虽然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已久, 但是, 环境保护的效果却不容乐观。环境保护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环境被破坏的速度, 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还在持续恶化。环境保护工作不力的主要原因为限改而不处罚、地方政府对各企业的处罚标准不一致、违法漏洞的不再罚原则和环境破坏处罚不严厉等。

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 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限改令”政策, 要求各企业在指定期限内整改, 使污染物的排放达到标准, 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好, 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只限改而不处罚和政府在实行“限改令”时不够严厉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商投资, 对一些龙头企业的治理要求不严格, 并实施“挂牌保护”政策, 对这些企业在环境违法方面的处罚不够严厉, 甚至环境违法罚款比环境治理成本还要低, 因此, 有些所谓的龙头企业宁愿交罚款, 也不愿意整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 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因此, 有很多企业在收到环境违法处罚后既不整改, 也不交罚款。

在我国, 治理环境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政府拨款, 而环境违法的处罚不够严厉, 罚款金额也较低, 平均罚款金额只占到了环境治理成本的1/10, 使治理环境的资金一直都很紧缺。此外, 还存在对违法公司只罚款而不勒令其整改的现象。

3 对策和建议

在环境保护方面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分为以下九方面: (1)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要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加大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 使各企业不敢轻易触犯环境保护法。 (2) 建立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应倡导全民监督, 监督地方政府在环境执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环境是公共资源, 人民是环境保护的主体, 环境信息也必须让人民了解, 并使全民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3) 实行林业私有化制度。应倡导全民积极植树造林, 保护森林不受破坏, 以增加我国的森林面积。自1949年以来, 我国森林的覆盖面积逐年下降, 其主要原因有林业产权归属不明确、权利和责任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平衡等。近年来,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来越大, 而森林具有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和增加氧气含量的功能, 在调节气候和缓解全球变暖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饮用水资源。应加大污染区域水资源的处理力度。水是生命之源, 水资源短缺会严重影响生活、生产和社会和谐。 (5) 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改善农民的生活, 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比如, 在每年秋收时, 焚烧秸秆会污染空气, 降低空气质量, 甚至会对附近地区的气候造成影响。如果倡导回收秸秆, 并利用先进技术, 就能将秸秆变成清洁的沼气。因此, 要大力宣传环保的生产方式, 改变农民的生产观念。 (6)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要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加大城市的绿化面积。 (7)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倡导绿色出行, 减少汽车尾气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8) 开发新能源。应大力开发新能源, 替代以往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传统能源。比如煤炭, 其燃烧后的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9) 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大气、水是全球互通的资源, 环境保护没有国界, 世界各国之间必须通力合作,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多交流、多沟通, 才能有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4 结束语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所有人都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都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应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 维护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单春玲, 马永峰.对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分析及展望[J].企业导报, 2011 (11) :38-39.

当前环境保护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危害及原因。

(2)了解环境污染与公害。了解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及环境保护两大措施。

(3)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培养进行科学调查、收集信息与提出相关设想的能力。

(2)通过对问题情景的分析,能对情景问题作出整体、全面的评价。(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实地调查,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法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使学生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3)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学法指导:

结合教材、教育和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资源式、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环境问题、探究问题过程,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究并发现知识营造情境、创造条件、提供指导和进行评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材料1:1930年12月1—5日,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那里聚集的炼钢、炼焦、电力、化肥等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气体不易散去,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造成这样大的危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大气中有毒气体太多,使环境严重污染而致。

2或用身边的环境问题及如何解决确定探索课题,如组织学生对环境保护部门如诸暨市环保局的调查,了解当地污染情况;调查研究诸暨市城市污染和治理状况;调查当地污染严重,但至今尚未治理的工厂,并提出治理方案。

或结合有关节日确定探索课题。如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清洁地球日”开展“住在地球,清洁地球,美化地球”活动。结合“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探索从环保产品“无氟冰箱”说起,讨论人类与臭氧层的关系。结合“世界气象日”,简介“厄尔尼诺”现象和“尼拉娜”现象。结合“国际森林日”开展关于“一次性木筷的使用”及“贺年片祝福”的思考活动或探讨“城市绿化与环保”话题。结合“世界水日”,开展“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活动。关于“沙尘暴”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关于废旧电池的污染及回收。

(四)自主探究。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在学生上网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信息技术上,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搜索、收集相关信息、下载及保存或打印文件;在学生筛选、归纳、整理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使学生合理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将知识内化。实际指导

当前小微企业生存环境严峻 篇6

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是小微型企业,且主要集中在实体经济领域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型企业发展事关民生与稳定,其生存状态直接关系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它们分散经营,是一个被称为“江湖小舢板”群体,也是构成中国企业体内的“毛细血管”群体。

它们量大面广,已经超过4000万家,其中包括3700多万家工商个体户,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吸纳了2亿多人口就业,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和80%的岗位。

它们规模很小,但数量庞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身单力薄,在每次经济危机浪潮中总是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但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下,许多小微企业知难而进、不断创新,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的希望之路。

近年来,受欧美市场萎缩、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小微型企业普遍陷入困境,处于生死挣扎中。小微企业主频频疾呼生存困难。

两年多来,SMEIF记者通过调查,理出当前小微企业生存环境严峻的几个突出因素:

——人民币升值,汇率波动。人民币一直处在不断升值的过程中,2005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1降低至6.3。人民币的升值,对于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导的小微企业而言,对外贸易受到最大的冲击。

——经营成本上升。2011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高位震荡,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购进价格持续攀升,同时上涨的还有劳动力成本、土地征用、商铺租赁等价格。

——税费高,税费过高的状况依旧没有明显改善。而且个别税种设置不合理,存在重复征收现象。另外缴费项目过多,粗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就有近二十个,收费项目近七十个大类。

——用工荒,人力成本提高。以温州市工业园区调查分析,2011年以来各家企业的人力支出普遍上涨了25%至30%。温州小微企业倒闭现象仍在继续,三成企业陷入困境。

——融资难,流程繁,缺资金依然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规模小,资金与可抵押的有效资产在银行发放贷款的高要求面前显得很匮乏,与大中企业相比,小微企业较难得到银行信贷的眷顾。而由于贷款数量不大,小微企业不被银行所重视,在融资过程中的服务热忱度也难以与大企业相媲美。

融资流程繁琐让小微企业无所适从。小微企业的企业特征使其所需的贷款大多为较短期期限内急需使用的资金,而且使用贷款的频率较高。银行常规化的传统贷款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流程和环节过于繁琐、审核周期过于冗长、办理手续也过于复杂。此外,申请资料不足也拖长了小微企业贷款程序的时间。

多种困境的交集,使“贫血”的小微企业备感维艰。

这显示,在宏观紧缩大背景下,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但从问题的另一面而言,目前小微企业面临最大的困境仍是转型压力。

“在外部环境艰难之时,民营企业首先要练好内功。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大中小企业的素质不断提升。但总体上还缺乏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不规范、质量诚信意识较为淡薄”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全哲洙指出,目前中国低能源资源成本、低人工成本、低环境成本的“三低”时代已经过去,而民营企业中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例依然较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数量依然较多。

一些专家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建议,政策方向应当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的转型。在宏观政策上可以考虑在适当加息以抑制通胀预期的同时,适当降低准备金率以改善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环境。

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5月17日在天津呼吁:“目前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已刻不容缓”,他说,小型微型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7.3%,是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在未来3年免征小型微型企业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

2012年上半年,以国务院牵头、中央相关部门紧跟部署,多个对小微企业利好的扶持政策紧锣密鼓相继出台。

小微企业再次沐浴着惠政的阳光和雨露。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对策探讨 篇7

1.1 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宁国市是山区县级市, 多年以来, 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资金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企业, 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 部分农村实施了户用沼气池, 但投入资金相对较少,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缺乏统一规划, 污水收集系统存在明显缺陷。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 在实施农村垃圾统一处置前, 大多地区生活垃圾采取无组织堆放, 根本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 垃圾收集和处理跟不上地方经济发展步伐,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和渗滤液收集率为零。据测算, 农村人均年产生垃圾约300千克左右, 除了少部分用作肥料外, 大部分露天堆放后产生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 污染了大气。在堆放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 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威胁到了农村饮用水安全。近年来, 随着农村垃圾统一收集处置管理, 农村垃圾无序堆放有了明显好转。

1.2 农业面源污染日益明显。

随着工业企业向乡镇转移, 农村水体、土壤、生态系统逐步退化, 特别是农业种植过程中, 化肥和农药残留物影响农村面源环境, 农村面源污染正在进一步加剧。大量化肥、农药的流失, 对土壤、地表水和农产品造成了直接的污染。受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 农村地区沟渠河塘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大大超出了环境容量, 水体自净能力明显减退。

1.3 水产和畜禽养殖污染。

随着宁国养殖业的发展壮大, 畜禽养殖粪尿直接排放量也相当可观, 加剧了水体污染。在水产养殖方面, 每年投放的各种饵料、肥料, 增加了水体中有机物大量, 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宁国市港口湾水库受上游养殖业的影响, 几乎每年都出现硅藻爆发现象。如果政府及相关部门不及早重视、防范、治理, 将会对城市饮用水源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1.4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近些年来, 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农民环保意识较弱, 有些地方虽然重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但也仅停留在纸上和口头上, 实际意义不大。加快农村发展, 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1.5 农村环境规划不到位。

当前, 社会各界特别是乡镇领导, 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差距,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现象客观存在。目前, 虽然农村“农户收集、镇村清运、集中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机制已健全, 但绝大部分乡镇发展规划中未将环境保护规划列入, 即使列入也过于简单, 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规划中没有环境建设硬指标, 缺乏有效的环境规划实施监督机制。

1.6 齐抓共管体制未落实。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国土、规划、建设、发改、等多个部门, 尽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相应职责, 但由于尚未建立统一协调机构, 环保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 难以发挥统一监督管理作用。

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及措施

目前, 我市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还存在严重不足。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 乡镇没有设立环境监管站等类似环保机构, 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因此要改变并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必须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能力建设几个方面完善提高。同时, 要提高认识, 加强治理, 强化监管。

2.1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各级政府和环保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一是通过贴近农村实际的宣传, 使农民意识到各类污染的危害, 认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紧密相连, 使其不断提高环保意识, 避免只顾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农村的环境保护。二是对养殖业、加工业等重点农户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培训, 引导农民在系统学习环保知识的基础上, 掌握生态农业技术, 从事绿色食品开发,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三是以污染防治和预防为主要内容, 组织乡镇企业法人学习污染防治基本知识, 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整改, 查找污染源, 提出减污治污措施。

2.2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绿色农业。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变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 从源头和过程减少农村面源污染。一是禁止使用高浓度残留农药和生长激素, 提倡使用是以各种农作物生长的小剂量复合肥、有机肥, 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推广配方施肥、生态农业等新技术。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开发与建设要求, 全面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确保农作物综合利用。三是将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作为当前农村环境管理的重点, 抓好畜禽养殖业不点规划, 严格按规划要求新建养殖场, 全面实施“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鼓励畜禽粪便实施综合利用, 做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四是严格控制水体养殖, 根据水体承载能力, 确定水产养殖方式, 控制库区网箱养殖规模, 减少养殖过程中饵料浪费对水域的污染。

2.3 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和长效机制。

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不明、职能交叉的现象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重要因素。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环境管理机制, 加强建设项目信息沟通机制。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发改、规划、建设、国土、经商等部门环保工作责任和程序, 凡未经环保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 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关口”。二是结合生态文明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 开展区域性的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活动, 做到农村环境保护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 不断提升农村环保质量。三是建立和完善乡镇政府对辖区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制, 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乡镇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四是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 设立乡镇环境监管机构, 提高农村环保机构的业务能力, 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2.4 统筹规划,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要加快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 做好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 垃圾回收等工作。一是将农村环境保护列入城镇总体规划, 统筹城乡发展。以改善农村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提高生态文明为核心, 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统筹各部门资源, 集中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二是针对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设施薄弱, 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组织排放的现状, 将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纳入环境污染治理总体规划, 尽快组织实施建设。规模较大、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庄尽快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方式, 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三是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 综合利用作物秸杆, 推广猪-沼-林等生态模式, 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综上, 只有通过加大环保宣传, 调整产业结构, 严格项目准入, 强化环境整治, 完善环保机制等措施, 坚持不懈努力, 才能推动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

摘要:当前, 农村环境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做好农村环境保护, 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推动新农村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安徽宁国为例, 探讨农村环境问题, 提出农村环境问题之构想, 仅供参考。

当前环境保护 篇8

1 水土流失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高达1/3。土壤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目前全世界有97%的粮食生产仍然依赖于土壤。但是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每年我国的陆入海泥沙的总量占世界的海泥沙的1/2, 而且每年的土壤的流失占到世界总量的1/12。自建国以来, 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就一直在恶化, 而且水土流失分布的面积越来越广泛, 其中水蚀面积最为严重———从20世纪50年代的116万km2扩张到1996年的182.6万km2, 并且侵害的原因和种类很多, 危害十分严重。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2.1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它使得土地资源和地面完整性被破坏, 从而它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自然降水也无法好好吸收, 逐渐土地退化, 水源的涵养以及肥力都有降低, 土壤日益变得瘠薄, 其中的养分也在渐渐流失, 从而导致农业的粮食生产量变低并且十分不稳定。

2.2 水土流失降低人们生活质量

水土流失的加剧使得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 粮田植被、草坪都遭到破坏, 森林的面积也严重减少, 地面的覆盖率变低, 这样的环境的失调, 使得遇到暴风雨后, 洪水泛滥, 极容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加重了自然灾害, 使得人们的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 从而人们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2.3 水土流失导致水资源平衡破坏

水土流失的问题不仅仅破坏了土壤本身, 而且导致了草场沙化、土壤退化以及环境的失调, 严重阻碍了植被的生长, 直接性地影响了水资源的再分配[1]。因为植被被破坏, 涵蓄水源、滞缓径流以及截留降水的功能都遭到破坏, 使得地表的径流量大幅度增加而地下的径流量减少, 使得两者之间的水量平衡关系被打破了, 造成了土壤储水库容降低, 形成土壤水分和作物水量之间的关系的改变, 导致不仅旱灾次数的增加同时也加快了频率。

3 加强水土保持管理措施

3.1 国家政策加强水土保持管理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建设加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树立“五位一体”的布局[2]。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大会时强调, 要加强土地、水、能源的使用效率, 科学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由于我国许多公民对水土资源管理的认识缺乏, 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力度宣传水土管理方面的各项法规并完善水土管理法律, 填补我国在水土资源经营方面的法律漏洞。公民对土地的违规滥用以及水资源的污染认识无法提高, 其主要问题是由于我国对应的政策的不完善, 对违法使用水土资源的惩罚力度不足, 而且惩罚要公正公开。例如, 可以发文件, 要求地方政府组织学习相关法律, 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水土保持的监督者。在电视、网络上设置专门的水土保持相关政策的宣传栏, 提高人们的土地保护意识。然后, 成立专门的水土资源管理监督单位, 对违法使用土地的违章建筑强制拆除并对严重污染水源和浪费的违法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

3.2 生物措施加强水土保持

其实对于水土流失最好的办法是生物措施。风蚀会造成水土的流失, 通过植被可以很大满意程度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植被可以降低风速、增加地表的抗蚀的能力、防止风害发生[3]。植被本身来说就已经具备透风性, 它的紧密结构、通风都可以非常好地降低风速和风的能量, 从而可以很好地减少风对土地的侵蚀, 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在导致水土流失的水蚀方面, 植被也是有它强大的防治功能。首先, 植被上面枝叶以及落叶层都可以拦截部分降雨的量, 从而可以减轻地表的径流量。然后是植被可以加强土壤的结构构造, 加强土壤孔隙度和水分渗透性, 从而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以及其流速。而且枯枝落叶层也可以起到过滤泥沙的和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的作用, 使得地表径流得到滞缓、分散和过滤, 从而可以很好地防治地表的冲刷以及侵蚀。

水土流失的原因有一部分原因是由重力侵蚀造成的, 重力侵蚀主要就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的形式, 发生地主要是在坡面。在坡路, 它的稳定性主要是由土体里面的摩擦力以及凝聚力还有在里面生长的植被一起维持的, 但是假如其受到类似雨水击溅或者植被的破坏, 就会导致其摩擦力和凝聚力的减少, 从而在重力的作用下, 土壤和其母质就会发生移动。只要在植被环境良好的土地, 都很少会发生重力侵蚀, 因为植被可以保护地表, 其根部对土壤有加强的作用。所以加强植被的建设也可以很好的减少重力侵蚀给土地带来的伤害。

4 结语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密不可分, 它是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其平衡的基础, 它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主要途径, 可以保护和培育水土资源, 减少水旱灾害, 同时也有减轻沙尘暴、净化空气的作用。总之, 需要加强水土的保持, 从而达到优化生态环境,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丽萍.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半月) , 2008 (04) .

[2]彭珂珊.浅析我国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优化中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01) .

当前形势下植物保护策略分析 篇9

当前形势下的植物保护工作, 不仅关系到食品质量和粮食的生产安全问题, 而且还关涉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做好植物保护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 应该采取恰当的策略, 始终坚持预防与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全力推进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 目前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面临的新问题

1.1 异常气候条件导致病虫害发生规律更加复杂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世界的改造也越来越多, 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界带给我们的惩罚,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等等这些, 不仅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而且给我们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些极端气候的频发以及化肥和害虫剂的应用, 从而使害虫的身体结构与组织出现变异, 与此同时, 病虫害的种类与发生规律都发生巨大的改变, 多种多样的植物病虫害频发。

1.2 耕地资源减少给粮食增产带来了压力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 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从而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这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尽管大量推广选用优质品种、先进的种植技术等, 确保粮食产量, 但是, 却增加了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频率, 加大农作物的防控难度。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有了大幅度提高, 特别是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在“豇豆问题”出现之后, 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 也为人类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除此之外, 世界各个国家提高对进口农产品指标的要求, 所以, 当前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由此看来, 我们必须要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才可以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步。

1.4 农业生产与农民就业形式要求彻底改变植保服务的方式

近年来, 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最初的分散方式变为规模化经营方式, 这样一来, 使得我国农业生产趋于规范化生产。现如今, 我国农村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打工, 然而, 剩下的主要为生产能力非常弱的成员来管理农业生产, 但是, 这些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偏差, , 再加上对植保防控技术认识存在不足, 从而严重阻碍了植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2 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策略

2.1 大力推进低碳农业

近年来, 我国大力推广低碳农业, 而此种农业指的是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其发展目标, 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认真做好防治病虫害工作等为核心, 从而大大改变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 最终使我国农业达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的目的。换言之, 低碳农业成为由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化农业转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实践过程中, 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大量培育符合低碳农业生产的优质品种, 由基础开始做起。其次, 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进行保护性的耕作。其中, 保护性耕作指的是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的作用。再次,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确保农业快速、持续的发展。适当调整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 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 确保生态系统不被破坏, 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2.2 实施大规模种植

目前我国主要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农业土地的分配, 每家每户都是单独进行种植工作, 技术单一, 种植方式种植集中度较低, 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机械化。另外, 由于农村大部分家庭外出打工, 无暇顾及家里的几亩薄田, 导致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将这些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大规模种植,

2.3 绿色植保技术

绿色植保技术指的是对生态环境一作物没有任何副作用, 并且满足绿色食品生产需求的一种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但是, 在实践过程, 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禁止使用那些含有高剧毒的农药, 而是要积极推广使用不破坏环境、高效、低毒的农药;第二, 应该回归到大自然中, 建设多样性的农田, 换言之要建造一个品种、种植与景观多样性的农田。

2.4 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

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 我国传统防治对策主要以化学农药为核心, 这样一来, 能够有效控制某个单一有害生物, 但是, 此种防治对策, 又会杀死有害生物体的天敌, 污染环境, 此外, 还会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强, 进而招引更多有害生物的繁殖, 这直接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工作。

2.5 强植物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

首先, 进行测报防治。在植物保护工作中, 应该结合病虫害发作的规律, 另外, 还要结合天气、土壤、植物生长情况等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 只有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 才可以更好的掌握植物保护趋势, 进而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第二, 实行档案管理。构建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以及信息档案, 总结归纳常见病虫害病例, 以便在后续工作中节约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加强实验室建设。对常见病害虫进行实验研究, 以便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第四, 实行市县乡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的网络构建。

3 结论

植物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对复杂并且长期性的工作, 我们要着实做好这一项基础而艰巨的工作。我们要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 提高植保成果的利用率, 并树立起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 加大力度发展绿色植保技术, 切实加快由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化农业的转变, 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粮食是保证国民基本生活的基础,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所以植物保护工作的实施势在必行。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乃至世界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 威胁到了人类生存, 绿色植物的大范围推广能够不仅能够减缓环境的恶化, 还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我国目前在植物保护工作中面临许多新问题, 本文就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并提出了几条植物保护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植物保护,新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梁萍.植物保护教学中应用病虫害新鲜标本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4) .

浅析当前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 篇10

1 城市环境监测模式分析

对于城市内部环境监测模式而言, 应选择一些集成度较高的场所及地区来对不同模式进行测量, 以确保所测数值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1.1 城市主要交通路口监测模式

此模式主要指的是将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环路、高速公路以及立交桥等作为监测环境的所在地, 重点对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以及氮氧化合物等颗粒悬浮物等指标参数进行监测, 此外, 还需要对汽车行驶过程中鸣笛所带来噪音的污染程度进行监测。

1.2 城市人口密集小区监测模式

此模式重点就人们工作、日常生活、学习及活动场所等具体环境情况进行监测, 这些场所的环境指标将会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 此模式对人们生活环境中的健康要素等相关数据进行最为直观的监测。

1.3 城市主要污染源监测模式

此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最主要的环境污染生产场所、装置、设备以及地区, 例如火电厂、煤厂、造纸厂以及水泥厂等地方, 其生产过程所带来的工业排放物将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为依据, 可将城市生态环境的空气质量划分为三种级别, 一旦环境监测所得出的空气质量超过了警戒数值, 将会直接进行环境预警状态的启动。

2 当前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监测结果全面性不足

由于“只求发展, 不重环境”错误观念的影响, 虽然我国城市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但城市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 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水平较低, 无法获得良好的监测效果, 因而也不能对城市的环境情况进行真实有效的反映, 这样一来, 对于城市环境治理方面的参考性也被大幅度降低了。目前,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方面同国际水平仍相距甚远, 环境质量及污染情况的监测过程中, 也不能很好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其完整性, 技术、人员、基金以及设备方面还未达到有关要求, 因而导致企业排污状况不够清晰, 也很难制定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2 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水平相对较低

对于污染物而言, 由于其种类极多, 因此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治理, 但是, 我国目前的监测及治理技术还未达到此要求, 污染物处理措施十分单一, 另类污染物甚至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2.3 缺乏一套有效的环境治理应急体系

由于环境监测及治理过程常会有突发状况出现, 但是我国有关环境突发情况应急体系还未建立起来, 再加上环境监测及治理成本较高, 由于资金问题及设备缺乏均很难使得一系列应急措施得到有效的发挥。

2.4 政策及体系有欠完善

2.4.1 产业化规范及政策有待完善。

一方面, 地方产业化政策有待明确, 不少省市还未下达有关文件来对城市污染物处理的产业化及其市场化进行规定, 因而实施过程中十分盲从和混乱。另一方面, 行业内缺乏特许经营规范性条例以及标准化合同文本, 因而导致特许经营协议实施时各方责权十分混乱, 相互推诿、争权以及扯皮现象屡屡发生, 这均导致政府、公众风险以及交易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2.4.2 激励机制没有很好的落实, 相关优惠政策也不够明确。

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还为政府污水处理行业提供了政策性的补贴。但我国所制定政策中还未涉及到污染物处理行业转制之后所得税优惠等相关问题, 因而为城市污染物处理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税负压力。

2.4.3 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

有关城市污染物处理产业化方面的文件多数为指导性意见, 缺乏法律效力, 未从法律意义上对产业化及市场化方向进行明确规定。产业化配套政策均未在法律法规中得以明确规范和保障。

3 加强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对策分析

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工作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必须从主要问题入手, 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结合我国环境的实际状况, 对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工作进行不断改进。

3.1 明确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有关标准

环境相关监测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借助于环境监测这一预警工作来对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 将环境问题扼杀在萌芽中。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应对环保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 对环保成果显著的国家进行借鉴, 对其相关城市监测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和参考, 同时, 还应不断完善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相关设备, 对有待完善的技术参照标准进行进一步改进。

3.2 确保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3.2.1 设置科学合理的监测因子。

以污染物浓度为依据对污染物进行评鉴, 将危害较大且较易产生的污染物作为城市的重点监测对象。此外, 还应对我国环境监测的特征性指标进行确定。

3.2.2 改变传统的监测形式。

我国城市监测形式多为固定化监测, 灵活性及连续性较为欠缺, 因而导致监测数据异常时很难及时发现, 进而造成环境问题的处理及应对措施较为滞后。应当进行灵活、连续监测形式的制定, 以确保监测人员能够及时获得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3.2.3 注重污染物生物学及毒理学原理的监测, 研究污染物生

物学及其毒理学原理有助于监测人员对有害污染物客观特征进行及时掌握, 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类物质对环境的危害。

3.2.4 确保监测及有关数据评价的有效性。

有关监测人员应对相关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筛选, 对可信数据进行研究, 以确保数据获取背景的相关性及其稳定性, 以可信数据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 并提出有效的预见性措施, 推动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3 对生态规律及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

城市、环境、经济与社会共同构成了一个复合型生态体系, 其发展过程必然会按照一定的生态规律及经济发展规律来进行发展, 因此, 对此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及时安排人类行为, 减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4 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不仅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也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 因此, 有关城市的环境监测及其治理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为了真正确保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 及其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必须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水平, 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琼玉.我国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有关问题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 2011 (4) :34-35.[1]刘琼玉.我国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有关问题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 2011 (4) :34-35.

当前环境下宁波港发展策略 篇11

1 宁波港发展面临的新环境

1.1 上海自贸区成立

作为紧邻上海港的重要港口,宁波港与上海港的经济腹地交叉重叠,并且都是长江黄金水道上的重要港口。上海自贸区面积达2,其所辐射的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自上海自贸区成立后,港口和航运金融创新和改革成为新亮点。上海自贸区试点内容涉及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产品创新以及一些离岸业务等,均需要突破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有媒体表示,虽然上海自贸区的实际影响还很难估计,但实地调研发现,上海自贸区无疑会吸引更多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这些综合利好因素对上海港发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注入巨大动力。在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后,包括上海港在内的多个上海本地港口和航运股立即成为2013年8月最热门的板块。

1.2 《指导意见》出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交通运输部启动的《指导意见》同样为上海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根据《指导意见》,中央政府重视发展长江经济带,有意打造中印缅通道以及从中国到巴基斯坦西部的通道,通过长江沿线各个点的建设,逐步起到以点带面的发展作用,具体实施步骤为:(1)以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依托,做强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2)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3)促进“两头”(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开发开放。

此次推进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战略涉及的部委除牵头的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还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海关总署、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职能部门的参与对发展内地港口、无水港的水水联运、水陆联运、公铁联运、铁水联运以及地区内的出口放行、保税区建设等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上海港地处长江入海口,长江沿线经济发展能使上海港获得充足货源。《指导意见》以长江主干道为考虑主体,未将浙江省纳入其中,这意味着宁波港在与上海港的竞争中失去了一大政策优势。

2 当前环境下宁波港发展策略

目前,上海正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宁波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迎来更多机遇和挑战。在当前环境下,宁波港应当在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的同时,继续推动区港联动建设,强化保税区与港口资源整合,推动港航产业和物流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服务全市、辐射全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南翼物流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深水枢纽港,为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港口物流中心夯实基础,从而在与上海港的合作和竞争中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2.1 找准定位,抓住上海自贸区建设溢出机遇

上海自贸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监管模式,力争经过2~3年的改革试点,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示范区。上海自贸区的改革举措对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宁波港与上海港同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均为我国重要港口,且两者在发展建设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上海自贸区在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和创新等方面作用明显,并针对金融、航运、商贸、文化和社会等服务领域开展创新活动,这些均可为宁波港发展提供借鉴。宁波港应当充分借鉴上海自贸区在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开放政策和创新举措,着力发展航运金融、保险、交易、咨询、海事仲裁、港口物流等现代航运服务业,为宁波港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2.2 加强与保税物流园区的合作,充分发挥区港

强化宁波港与宁波保税物流园区的合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区域化监管、网络化管理、电子化通关、科学化监控,采用通关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信息共享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快速通关,构建通关便捷、服务完善、管理规范有效的海关监管平台,进一步开发集商品、商贸、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功能平台,营造大口岸、大通关、大辐射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

2.3 加强合作,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

积极适应航运市场船舶大型化、经营联盟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与航运巨头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拓展矿石、原油、煤炭和液化品等基础货源,优化服务品牌。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借助无水港、铁水联运等物流资源,按照巩固省内、深耕江西、开发三北(西北、东北、长江以北)的要求,集中力量拓展箱源腹地,优化密集的支线运输网络,进一步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应用系统、数据资源中心等建设,不断提高海铁联运信息化水平,继续做优内贸中转平台,增强无水港和喂给港功能,开发内河运输,提升内贸集装箱业务量。

2.4 加强码头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

继续推进码头设备设施监控和作业进度智能化,实现办公室、车队、桥吊、龙门吊、闸口等信息化全覆盖。通过码头信息化建设带动港口作业精细化,包括监控进出港车辆分布情况,适时调整机械设备和人力的分配,为船公司、货代、外堆场等客户提供精确的信息服务等。

2.5 提升超大型集装箱船作业水平,提供个性化

利用宁波港梅山港区和穿山港区的优势,将梅山集装箱码头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超大型集装箱船专用码头,实现超大型船舶无吃水限制、无装卸高度限制、全天候靠离泊,以适应马士基等船公司超大型集装箱船的靠泊作业需求。

当前农村耕地利用与保护对策探讨 篇12

1 农村耕地利用不合理的原因

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保护耕地一直是国家有关部门重视的问题, 但是近些年来, 耕地不合理的现象一直存在, 这严重影响了耕地的利用效率, 有些的土壤肥沃的耕地因为不合理利用耕地, 使其肥力逐渐消失, 最终变为盐碱地或者荒地, 对我国耕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而农村耕地利用之所以会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1.1 利益驱使

在计划经济时代, 人们耕种土地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温饱问题, 但是20世纪80年代, 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农户自主经营土地, 其主要目标已经不再是温饱, 而是在温饱的基础上,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经济效益, 农民不断地开发土地, 种植经济作用, 获得将土地用途由耕种转变为其他用途, 擅自更高土地的使用用途, 给土地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有些农民由于经济利益驱使, 违法出售, 相关现象时有发生。

1.2 保护耕地的意识不足

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 对保护耕地的重大作用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 但是因为法律知识普及程度不高, 所以农民对此也没有深入了解, 有些农民也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了解。某些农民并没有意识到擅自更高土地用途是非法行为, 在他们看来, 土地由他们耕种, 就属于自己的, 使用权与所有权的问题并没有搞清楚, 很多农民都在耕地上建设宅基地, 这对土层的破坏非常大, 很多农民经营土地的方式都是掠夺式, 没有树立长远目标, 尽管在短时间内获得高额的利益, 但一段时间之后, 这种经营方式的副作用完全显示出来。

1.3 监督力度不足

我国早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 政策中规定, 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在使用过程中, 主要是由村集体负责管理经营以及监督, 这是村集体应该履行的责任。如果发现某些农民擅自更改土地用途, 应该马上纠正, 给予处罚, 因此避免滥用耕地的情况出现。但是实际生活中, 村集体却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 农民的很多违法行为, 村集体都采取默认的态度, 监督不利的情况十分突出, 在缺乏正确的监管的情况下, 滥用耕地的现象越加明显。有些村集体成员, 甚至假公济私, 自己带头滥用耕地, 这给土地的持久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1.4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我国出台了很多有关土地利用的条款, 相关条款中规定, 当地人民政府对于滥用土地的行为可以进行强制管制, 但是当地人民政府却没有做到这一点。究其原因, 主要是农民滥用土地的形式多种多样, 而且动机也很多, 通常都介于合理与不合理之间, 因此政府无法找到一个相应的标准进行处罚。

2 防止农民非法利用耕地的对策措施探讨

2.1 开展土地管理的法制宣传, 增强农民依法利用耕地意识

土地管理的法制宣传要深入广泛地开展, 宣传对象要延伸到广大农民群众, 宣传内容要有针对性, 一要宣传保护耕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要讲明保护耕地对发展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使广大农民认识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是一项基本国策;二要宣传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使农民认清耕地的合法用途、保护措施以及违法利用耕地的严重后果, 从知法进而守法, 确保耕地的合法利用。

2.2 要强化村集体干部履行耕地保护管理的责任意识

村集体干部是农村集体耕地的直接管理者, 对当地农民违法用地的行为也最为知情, 是土地执法监察强有力的后备资源, 目前这部分的力量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家应当通过制定法规或政策, 明确村集体干部保护耕地的责任和措施, 督促他们积极履行管理集体耕地的职责, 主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耕地保护工作, 及时制止举报农民违法用地行为, 以弥补土地执法人员数量少, 难于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用地行为的不足。

2.3 建立耕地保护工作机制, 强化耕地保护的执法监察力度

一是县、乡、村三级成立耕地保护工作机构, 县、乡两级工作机构人员以国土资源部门为主, 农业、公安等部门参与, 村级工作机构人员由村集体主要负责人和村级土地协管员组成, 由乡镇人民政府以合同形式聘用。二是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 明确本地区耕地保护的目标、任务、方法, 以及有关人员的职责、控制措施和相关的责任, 以保障耕地保护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三是建立巡查工作责任制, 对不按规定开展巡查、发现农民违法利用耕地不制止、不报告的, 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4 加强耕地保护的执法力度

对农民擅自改变耕地农业用途或破坏耕地的行为, 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对违法情节一般的, 责令其限期自行拆除违建物、恢复耕地, 如在限期内不自我纠正的,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联合组织力量, 对其强制拆除、恢复耕地, 并责令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费用开支;对构成犯罪的, 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并责令其家属拆除违建物、恢复耕地;并将其违法情节和处理结果在县域内公开通报。同时, 国家要逐步推行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保险, 降低其生产风险, 以促使农民提高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知我国农村耕地利用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需要相关部门以及政府重视该问题, 提出科学的有效的保护对策, 大量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 以此提高农村对耕地合理利用的效率, 除此之外, 村集体以及地方政府都应该采取有利的措施, 加强监管, 规范农民使用土地的行为。

摘要:农村耕地利用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 农民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使得耕地资源日益减少, 严重影响了国家农业的发展。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制止滥用耕地的行为出现。主要通过对农村耕地利用不合理的原因的介绍, 进而探讨了其保护对策, 希望对我国耕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耕地,利用,保护对策,探讨

参考文献

[1]宋戈, 崔晓伟, 雷国平, 高志昊.松嫩平原北部典型地域耕地利用安全评价研究——以齐齐哈尔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 2011 (5) .

[2]李宪文, 林培, 朱德举.山麓地带耕地利用景观动态分析与质量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 2000 (3) .

上一篇:透析女人的疼痛下一篇:音乐美学研究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