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类教学(共12篇)
电类教学 篇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为了适应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 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 金工实习课程被纳入高校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1], 是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大纲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实践课程, 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实践环节。各高校根据各自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基础, 制定了具体的金工实习教学计划, 相继实施了大量的教改措施, 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就我校看, 尤其是电类专业金工实习课程教学开展的还不到位, 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存在, 学生大都认为跟自身专业没有任何联系, 而且毕业以后也基本不会与机器打交道, 学习金工实习知识等于白学。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如, 教学内容陈旧;指导教师和师傅数量较少;考核方法不够科学等。这些问题使得金工实习的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旨在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一、电类专业金工实习定位
对于电类专业是否需要金工实习, 广大师生一直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议。诸如实习课时和实习经费如何安排;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必修的, 对于电类学生而言根本没有必要去学;更有甚者认为金工实习仅仅就是去工厂劳动。因此需给金工实习定位, 让大家认清金工实习在大学课程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这样金工实习教学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 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特别针对高校来说更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目前仍普遍使用重课堂、轻实践的传授方式。所以在金工实习的实践教学中, 我们要提高素质教育认识,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落实好素质教育的精神, 具体体现在严抓求实作风, 狠抓学生的学习态度, 提升团队协调能力, 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从而使学生花大量精力于金工实习中, 使得学生自身的综合工厂素养得以提高。
(二) 综合能力锻炼的需要
大学生在毕业以后进入到工作岗位, 普遍被认为高学历、低能力[4]。主要是因为在四年大学学习中, 综合能力锻炼不够全面, 具体表现在吃苦耐劳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缺乏锻炼。这主要归结于我们没有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创造锻炼的机会, 而金工实习就是在学生进入社会前, 一次难得的综合能力锻炼机会。
二、电类专业金工实习改革主要内容
(一) 金工实习课时改革
目前机械设备是任何工厂所必需的装备, 而每种设备不可能离开电器控制, 电类学生本身就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技能, 通过金工实习, 使电类专业技术人才具备必需的机械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社会需求。根据目前我校工程实训中心现有的人员和设备情况, 特开设车工训练、钳工技能训练、铣工训练和现代加工训练, 各训练项目采用分组轮换制。因此需把目前的一周课时增加为两周, 才能有效地满足工程训练的要求。
(二) 金工实习内容改革
针对电类专业特点, 科学合理安排金工实习内容显得十分重要。改变传统的车、铣、刨、磨、钳的实习模式为车、铣、钳、现代加工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使机和电充分结合, 极大地调动学生参加实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必须改革现有的实习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动脑, 以培养其尝试创新的兴趣和习惯。比如在实习中可以引入多媒体课程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考试软件、试题库等, 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另外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习教学, 或让学生观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录像资料, 使学习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大力提倡启迪式、互动式教学方法, 结合远程视频教学, 形成立体化模式。最后完成作品, 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即提出任务要求、讨论设计思路, 让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编程、建模、加工, 最后完成设计任务。
(四) 电类专业金工实习教材大纲与教材建设
按照电类专业建设的要求, 建立新的金工实习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系列是电类专业金工实习教学实施的核心。目前我院基本上是沿用机类专业《金工》系列课程教材, 这已不能满足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现已组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编写适合电类专业金工实习教材, 预计不久就会投入使用。
(五) 机电一体化师资队伍的组合与建立
要提高金工实习的教学质量, 教师的水平及其主导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校非常重视《金工实习》教学中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管理, 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要求任课教师随班下到车间第一线, 随同工人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掌握学生实习进展情况, 进行检查、提问和组织讨论, 其成效明显。目前我院已建成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指导人员队伍, 其中副教授2人, 讲师5人, 助教3人。
(六) 金工实习的考核改革
金工实习课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的学习, 不可照搬旧的考核模式。目前我院考核内容由四部分组成, 即:第一部分:实习教师和师傅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打分, 占20%, ;第二部分:理论及实习报告考核, 由实习指导教师出考卷, 主要考核学生的应知应会, 占30%;第三部分:由指导会学生代表组对每位学生加工的实习产品进行考核, 占30%;第四部分:实践动手部分以及创新设计部分占20%, 如, 在线切割图形加工设计中, 体现出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给予加分, 无论在手工制作中还是在创新设计中只要有创新、有独立思考, 就予以加分, 这部分考核能在提高学生的实习主动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结合我校机电学院电类专业学生中的调研结果, 针对大二学生实施金工实习课程教学, 使金工实习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将会给其他工科专业金工实习课程的教研以及同类院校的教改提供很好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叶云, 李巧玲.金工实习应注重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机械管理开发, 2005, (06) :116-117.
[2]欧阳思洁, 董克权.高校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4) :247-248.
[3]张文智.高等学校机械类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6) 141-142.
[4]朱从容.金工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3) :77-78.
电类教学 篇2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未来职校生走出校门将承担起实现中国工业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重大转型的重任,在中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校生需要精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文从职业中等教育电类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中职院校专业课作为中职院校学生今后就业发展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面广,包含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且概念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难度。但是专业课直接决定学生今后的就业前途,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在中职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与以往相比并没有显著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掌握并没有实质进展。
一、中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发展遇到的问题
1.电类专业课与实训课配合不紧密
中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专业课加实训课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实操训练,但是也存在实训课与专业课内容联系不紧密,两者教学内容脱节的情况。许多院校实训课内容或者偏离专业课,或者与专业课教学进度相差较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难以通过有效的实训来进行强化。这样会使学生很快忘记所学内容,或者对所学知识浅尝辄止,停留在知识表面,难以有更深入的突破。
2.电类专业教材编写对学生程度估计过高
中职院校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初兴趣盎然,对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勉强能够理解,基本可以做到专心听讲。但是,当遇到数学公式推导和证明时,就会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开始抵触新知识,进而导致厌学。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被打消,本来燃起的一点学习兴趣也被浇灭了。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会感觉课本知识点越来越难,渐渐地他会发现看课本犹如看天书,完全摸不到头脑。
3.校园文化建设与电类专业课教学结合不紧密
目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对校园文化重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不足等现象。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些积极因素在专业课教学中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专业课教学具有很大帮助。
二、改善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措施
1.电类专业课与实训课相互配合,教学进度紧密结合
专业课不能脱离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现象和原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后,辅以内容紧密结合的实训教学,及时通过实训教学来强化这一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迁移。专业课与实训课两者相辅相成,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弱化电类专业课数学知识的使用
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专业课兴趣的丧失,来源于课本中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中职学生本身数学知识薄弱,在面对课本中繁杂的数学推导时就会犯怵,严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弱化专业课中数学公式推导,抛开以往通过数学推导来证明公式的繁杂过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传授知识。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新知识。
3.强化多媒体在电类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又可以弥补课本教学的不足。它通常以精练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动画为特点,通过灵活多变、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知识脉络。多媒体课件制作重点突出,结构分明,使学生更加容易领会老师的教学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的灵魂所在。当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时,他们也会了解学校并不一定是枯燥乏味的,还有可能是生动活泼的、多姿多彩的。让学生接触一些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课余时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兴趣。我们既可以聘请本专业的成功人士来校讲座,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人生信条,还可以建立起优秀毕业生信息库,请一些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与学生代表交流经验,鼓励在校学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
5.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目前,各类中职院校都十分重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所开课程都是丰富多彩,花样繁多。学校可以借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兴趣,增加与专业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从本专业有趣的实验现象着手,积极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探索真理。
中职电类专业课程教学探析 篇3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动力。由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通过课程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并且在理论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实践教学中要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下面以电类专业课程为例,对此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主,充分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电类专业课程内容繁多,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必须、够用为度,结合职校生的培养目标,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并、增、改”,突出重点,讲深讲透,尽量避免出现学生因面对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失去学习热情的现象。例如:在《电力拖动》课程中,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包括多个不同的具体线路,教师可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并在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控制线路进行重点讲授,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对于其他控制线路,则只进行简单介绍,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各种直观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规律,化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使用传统的挂图、模型等教具,还应注重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运用。通过多媒体辅助、实验演示,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理论的内容实践化,契合了现代学生容易接受新奇东西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之前,充分利用现场参观、模型教具、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生产机械的主要结构、运动形式、机械与电气的配合动作等有足够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会学得更加轻松,掌握得更加牢固。
再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将知识点以图片、声像、动画等形式呈现,使原本枯燥的讲解变得活泼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验教学部分可利用电子工作台EWB进行,借助它的电子仿真功能,直观、形象地进行显示。这不仅弥补了实验仪器、元器件缺乏带来的不足,还可以排除原材料损耗和仪器损坏等因素,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实践环节,落实“能力本位”思想,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电类专业课内容涉及的实践问题较多,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开展理论和实际一体化教学。中职学生基本不喜欢理论,但对动手实践却有较强兴趣,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最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这样既迎合了学生兴趣,易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实践掌握了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强化课程之间知识技能的联系,以实践应用为基础,按模块或项目来组织教学,从而充分体现出电类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和技术性。
例如,对于一些基于实验的电类基础课程,可结合专业需求,将原有验证性实训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转变,同时引入多媒体手段,增加趣味性、直观性。如在《电工电子学》教学中,教师可把教材需要掌握的知识和一些简单实用的电路融合起来,通过对这些电路的设计、制作、调试,促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再如,对于以动手为主的课程可与一些理论课相整合,在实习场所完成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设计,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通过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变被动听课为主动练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电类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篇4
设备制造与工程管理中要求技术人员“按图施工”, 绘制、辨识图形是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掌握的技能。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掌握相关生产技能, 因此制图课程是一本必修的职业技术课程。在制图手段更新之后, 传统的教学课程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不脱节, 毕业后有较高的竞争力。
1 绘图工具的选择
传统绘图使用图板、图纸、丁字尺、铅笔、圆规、直尺等工具, 由技术人员绘制图形, 由描图员复制图形。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 (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 的广泛应用, 设计院、设备制造厂家、工程施工单位、业主均要求使用CAD制图, 除草图外不允许手工绘制。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CAD软件。
现在工程中使用的CAD软件包括:Auto CAD、中望CAD、浩晨CAD、天正CAD等。这些软件的作图原理基本一致, 使用方法大同小异。我校教师到各企业的调研, 发现工程单位一般使用Auto CAD, 而且在部分工程招投标文件里, 明确要求提供由Auto CAD绘制的电子版图纸。因此, 在教学中, 我校选用Auto CAD作为教学软件。
2 高职电类专业制图课程的设置
2.1 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
我校教师在企业调研过程中, 发现高职电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电气班组, 企业对于他们的要求是, 能绘制、识读电气图样, 包括电气一次图、电气二次图, 设备原理图、设备安装图;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能识读简单的三视图。
2.2 课程设置的改革过程
我校2009年开始在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以外增设《Auto CAD》课程, 虽然受到学生欢迎, 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主要有: (1) 《机械制图》教授的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正投影的基本理论;掌握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对空间的想象能力。学生无法通过这门课掌握电气图样, 后继专业技能课程中也就无法阅读电气图形, 影响专业教育效果;而且无法达到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对于就业有影响。 (2) 《机械制图》与《Auto CAD》是两门独立的课程, 学生一般先学习手工绘图再学习计算机绘图。学习《机械制图》时, 学生需要大量的手工绘图, 通过练习巩固识读图样, 但是工程中已经不再使用手工绘图, 这一技能练习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学习《Auto CAD》时, 学生容易出现知识断层, 绘图时需要回忆关于制图的基本知识, 学习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 2012年开始, 我校开设《工程制图及电气CAD》课程取代上述两门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Auto CAD的应用、绘制电气图样、识读电气图形、正投影法与三视图。这样可以通过Auto CAD实现电气图形的绘制, 在绘制电气图形的时候也在提高Auto CAD的熟练度, 而且Auto CAD中可以直观、动态地观测三维实体模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 制图课程的学时分配和项目教学
3.1 制图课程的学时分配
《工程制图及电气CAD》总学时为60节课, 教学内容见表1, 通过本课程教学, 学生能熟练应用Auto CAD软件绘制电气图形, 能识读常见的电气图形。
为方便学生考取“CAD工程师认证证书”, 开设《Auto CAD实训》课程, 学时为30节课, 集中在一周内完成, 采用高强度练习, 主要绘制机械图形。这两门课内容结合起来, 可以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一般要求。
3.2 制图课程的项目教学
单纯的绘图内容相对比较枯燥,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 引入真实的工程项目, 学生根据项目绘制图形, 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项目包括: (1) 110k V渭北变电站一次电气设计, 针对电气主接线图、电气总平面布置图、高压开关柜盘面布置图。 (2) 35k V铜山变电站改造设计, 针对保护接线图。 (3) 南京江宁大学城电缆敷设, 针对电缆沟管图。 (4) 嘉泰隆大厦民用电气设计, 针对建筑照明平面图。
4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制图课程经过教学改革后, 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都有提高, 但是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难以克服: (1) 学习环境要求使用计算机, 并安装Auto CAD软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学生中只有少数人有计算机, 大多数学生在课后无法练习。单独依靠课堂学习, 掌握速度较慢的学生难以跟上进度, 这样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达到要求。 (2) 考核方式为上机操作 (50%) +考勤 (20%) +平时练习 (30%) 。上机操作时间只有100分钟, 这么短的时间无法绘制实际工程中的复杂电气图形, 因此考题是绘制简单的图形。平时练习时容易发生学生互相复制文件而不画图的情况, 教学质量难以控制。
5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程中的绘图工具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学校的教学应当随之改变, 教师需要通过课程整合、优化教学结构、使用新教学方法、使用新教学工具等方式,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去教育学生。Auto CAD软件的使用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与传统的制图课程融合是教学发展的趋势。
摘要:本文分析电力技术类专业制图应当掌握的内容, 分析传统制图课程的缺点, 提出将用电气制图替代机械制图, 与AutoCAD融合进行教学。
关键词:AutoCAD,制图,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增良.电气工程CAD[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2]张妍.高校制图与CAD融合教学的探讨和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电类工程素质训练总结报告 篇5
电类工程素质训练总结报告
本课程的学习虽说只有四周,但在这一个月里面却依然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理论知识方面,了解了钢丝钳、尖嘴钳、螺丝刀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对电器元件及电工技术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对电工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熟悉了常用电子器件类别.。如电容、电阻、二极管等型号、规格、性能、使用范围及基本测试方法,以及我们平时使用的各种电子产品中的电路板是如何焊接而成的,掌握了内热式电烙铁的使用方法。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有收获:
一、对电子工艺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系统了解。我们了解到了焊普通元件与电路元件的技巧、数字万用表的工作原理与组成元件的作用等。这些知识不仅在课堂上有效,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二、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是个很大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纵观古今,所有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就奢谈在未来的科研尤其是实验研究中有所成就。在实习中,我锻炼了自己动手技巧,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焊接数字万用表时,好几个焊盘的间距特别小,稍不留神,就焊在一起了,但是我还是完成了任务。
电类工程素质训练,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掌握一定操作技能并亲手制作、组装与调试为特色的。它将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工艺知识有机结合,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高技能人才,基本的动手能力是一切工作和创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通过此次学习,在动手的过程中,我掌握了基本的焊接技术,数字万用表焊接与组装,知道了电子产品的装配过程,让我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让我们第一次体会到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当遇到实际问题时,要认真思考,用所学的知识,再一步步探索,是完全可以解决遇到的一般问题的。
对电类基础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改革;电类教学
在我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电类基础课程是全校性的专业基础课,学员除了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相应的实验课验证理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践操作的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牢基础。
随着士官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都意识到了实践教学对于军械维修士官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近几年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电类实验课程的地位逐步提高,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也在加大,软件和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比如实验学时在基础课程总学时中的比例增大,以数字电子技术为例,实验与理论学时的比例最高达到了1:1;实验室数量增多,近一年多来电类基础实验室新增加了5个教室;实验设备的更新速度加快,有四个实验室由原来的实验桌改成了实验功能更多的实验台,同时新增和改进了一批原有的实验器材。
通过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我校的电类基础课已经基本完善了以任务驱动为牵引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要求体现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理念。实验课堂教学中,不管实验结果如何,要在学员的行动上给予鼓励和指导,让他们大胆地实践和设计出更别出心裁的方案,自主研究探索,争取在实验课堂上以学员为准实行自主實验。学员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动手操作、感官观测,还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思维去推测、思考、总结,学会从实验中发现和分析问题,并利用自己已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问题。
总体而言,我校的电类基础实验室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实验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下面笔者根据实验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不要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
我们总说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学员学起来枯燥乏味,授课效率低,而现在实验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实物投影等设备,借助这些设备学员能直观、形象地了解各种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实验的要求流程、原理分析、电路连接等内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用了多媒体就是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不要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不需要把所有的实验教学内容都做成课件。在应用多媒体时,最主要的还是看展现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学员是否提高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是不是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在课堂上,一个简单的知识或者是常识性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在多媒体课堂再次叙述。再者,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让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而不是干扰或阻碍学员的独立思考。
二、要允许学员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错误和缺点
在电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教员常担心学员和设备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强电实验,尽管教员会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可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错误。学员既然是来学习的,他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肯定还存在空白,要想实验成为学员质疑、搜集信息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不违反实验室相关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就应该允许学员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某些错误和缺点。我们常会看到,当错误和缺点出现时,往往能促使学员更加深入地思考或探讨,相对于能顺利地完成实验的学员,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学员,有机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用实验反向激发学员学习理论的兴趣
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而现在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地位后,是不是此消彼长、理论学习就不重要了呢?事实上实验和理论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毕竟士官的地位在军队中越来越重要,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动手能力才会让他们的发展更加顺利。因此,如何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员对学习的兴趣,是我们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例如,在提高功率因数实验中,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例,在实验过程中现场提问,反过来加深学员对这个理论知识点的印象;也可以在扩音机电路的组装实验中,在教室里准备好音箱,让完成科目的学员直接听到从音箱里放出来的音乐,让学员体会到其实用性,使他们对所学的理论课也更有兴趣。
四、准确地评定学员的实验成绩
当学员完成了实验课程,我们也要相应地给予学员成绩。在我校,实验成绩属于形成性考核成绩,其依据主要是看实验报告和平时操作表现。有的教员由于对学员的平时表现记录不完善,所以实验成绩主要看实验报告,可在学员完成的实验报告中,我们发现抄袭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如果仅凭这一项,这个成绩就是不准确的。所以教员要坚持完善形成性考核表格的填写,要记录每个学员的实验态度、实际的操作水平等项目,如果平时操作表现不好,实验报告写得再好也不能得到高分。
电类教学 篇7
关键词:电类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引言
高校电类本科专业指通信工程、电子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自动化等专业。这些专业在专业基础理论课, 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 深入研究其实践教学体系, 对指导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发展, 指导学生参加电类大赛有着重要意义。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综合实践教育、普通实践教育、专业实践教育三大部分, 专业实践教育中包括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践训练。
综合实践教育
电类专业综合实践教育模块包括思想教育、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具体由入学教育、军事理论、军事训练、就业指导、毕业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工艺劳动、考风教育、假期社会调查、学术报告、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科技竞赛、体育达标、文艺报告与阅读、文体竞赛、学科竞赛、党团教育、勤工助学、社会工作、社团活动等模块组成。
普通实践教育
电类专业普通实践教育模块包括“两课”实践教学、物理实验、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英语翻译与写作、数学建模等。
根据学校统一教学计划规定, “两课”各门课程除必须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外, 还安排了10%~20%的学时用于实践教学。“两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化, 可以校内校外相结合, 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也可远近结合, 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以单位或分小组开展活动。
大学物理设计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的, 是提高大学生实验素质和科学研究能力, 进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以Windows、Word、Excel及PowerPoint为主, 掌握Internet和浏览器IE以及网页制作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职业道德等。可安排1周时间集中进行, 也可穿插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讲授过程中, 分段进行。
英语翻译和写作是学习英语的两门语言技能课。英语翻译主要包括翻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英汉语的差异、个体英语翻译等;英语写作主要包括摘要、评论、应用文、作文、学术论文等。
数学建模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数学建模素质。课程类型分为三类:知识型, 包括建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各类建模方法;技能型, 包括各类建模方法的综合分析和运用;实验型, 包括计算机实习和实验。
电类专业实践教育 (集中实践训练)
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科研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等。
认识实习, 是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发展状况、专业工作对象、知识层次等的重要途径, 主要采取校内教师讲解、演示, 请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参观对象讲课、讲解, 参观相关企业设备、环境等。
金工实习是电类专业学生了解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知识的重要途径, 主要内容有:机械加工、钳工、焊接等。以实践教学为主, 学生独立操作, 并辅以专题讲授, 实习时间通常为2周左右。
电工电子实习是学生掌握焊接技术、获得手工焊接技能、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方法, 同时可了解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调试、PCB线路板的手工制作及EDA的设计基础。
生产实习主要内容:了解生产现场各工序和流程, 产品的开发、研制、鉴定及生产各个环节, 注意产品质量的控制方法;了解相关产品如何有机结合成为一个系统, 及整个系统运行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了解相关设备的应用方式、不同厂家的相关产品的优点及销售策略。
科研技能训练包括确定课题技能训练、选择研究对象、制订研究方案、搜集研究资料及选择变量技能训练、各种科研方法的技能训练, 统计分析研究数据及写作科研成果技能训练。
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阶段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环节。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 鼓励学生提前进入研究室, 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 为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论文) , 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条件。毕业设计要经过立体、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末期检查、提交毕业设计报告、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
结论
电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我院电类本科专业连续运行, 能为学生迅速完成角色转换、设计自己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同时, 近年来电类本科生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 都取得优异成绩;用人单位反映我校电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实践表明:该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胡波, 李宏伟, 李卫兵等.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5) :42~43.
电类教学 篇8
关键词:电类技术基础,课程群,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从来都是“车之双轮, 鸟之双翼”, 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必要途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基础, 拓宽口径,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形势下实验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教研室承担了全校13个电类专业五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电路析分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这些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具有鲜明的工程特点, 所以, 加强实践环节, 进行严格的工程训练和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但多年来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着一定不足, 主要表现在各门课程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 其次是实验设备不足, 这些都制约着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改革措施
1. 在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实验中引入仿真实验, 弥补硬件设备的不足。
上述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学时少, 实验资源有限,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应用EWB仿真软件开发出了三十多个仿真实验, 既有验证性试验, 又包括大量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 弥补了硬件实验的不足,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能力。
2. 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加强各门课程的紧密联系。
把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优化组合, 使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实践环节把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目前“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主要是应用MATLAB研究信号的分解、合成及研究信号频谱特性。我认为仅仅在“虚拟”环境下进行实验是不够的, 这样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真正的系统的概念, 了解信号与系统的特性。我们应改革实验方针进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 例如可充分利用学生在“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所学知识, 在部分实验中让学生自行用硬件设计并实现信号处理系统, 用软件配合进行系统分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给出的是学生在“采样定理”实验中用硬件电路及软件仿真得到的实验结果。图1为用硬件电路对正弦信号进行过采样后重建的信号波形与原波形的比较。图2为利用软件仿真对抽样信号进行过采样后重建的结果。
3. 改革实验时间安排,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课, 一般是由教师统一安排并以班级为单位, 实验时间规定为两课时。这种实验时间的安排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方法和方案不是唯一的, 学生需要在实验中通过各种途径来验证自己的设计, 在实验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学生去思考、研究、讨论。现在我们采用两步走的思路, 验证试验在实验课内完成,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时内不能完成的鼓励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课下进行, 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或是实验室预约的方式自行选择实验时间来做实验, 疑难问题可向老师请教。通过实行开放式教学后, 无论从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次数上都具有弹性, 学生可在开放宽松自由的实验环境下, 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
三、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电类技术基础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上的一点体会。我们的教学改革与重点院校和省、国家级精品课程还有一定差距。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 需要全体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晓萍.应用型本科电工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 2008, 15.
[2]俞承芳, 龚昌国.理科电子信息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3) .
电类教学 篇9
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 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企业要求工人不但要有熟练的技能还要有技术创新能力。而在职业教育中, 技能训练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学得一技之长, 增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 如何上好技能教学课成为技能教学专任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一直从事电类专业课的教学, 结合多年的技能教学经验, 探索总结出技能教学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经初步实施效果较好。
1“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内涵
探究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开展探究教学的必备条件。“探究性课堂教学”是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学内容为探究内容,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师生真正的互动和交往,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运用“探究性课堂教学”, 会使课堂上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教学效果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2“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法
2.1 创设情境,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
但问题又通常是存在于问题情境中。以彩电教学为例, 结合前期相应的专业理论和黑白电视机技能训练教学情况, 本人将整个技能教学内容整合处理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1) 分析实习用8823机型电路图与《电视技术》教材所讲过的机型有何区别?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实习用机的电路图, 为以后的实习打下基础。问题 (2) 分析光栅形成过程, 说明电子束扫描形成光栅应具备哪些条件?问题 (3) 分析图像和伴音的信号流程, 解释图像和伴音的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图像和伴音都可能出现什么故障?问题 (4) 分析彩色信号流程, 解释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彩色方面可能会出现什么故障?以上几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信号流程分析、学会电路测试, 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及能进行常见故障的分析, 后三个问题是技能训练的重点, 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应注意知识的拓展, 确保学生能较全面的分析和掌握问题。
2.2 关注预设, 分组探究解决问题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起点, 问题解决是探究的终点。
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设计时, 应对预设问题情境以及课堂上随时生成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制探究过程的知识结构以及探究过程的导向, 从而明晰问题研究路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这也是有效进行探究教学的关键之一, 分组以“好”“差”结合为基本原则, 一般4-6人为一组, 选取组中的“中坚力量”作为组长, 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学习活动, 并详细记录问题探究的进展。以上述的“彩电教学”为例, 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研究任务后, 教师首先是设计了两个具体的故障现象, 如“伴音故障”或“图像故障”, 让各组学生结合前期相应的专业理论及黑白电视机的学习情况, 用自己的观点尝试对这些现象进行讨论。再让学生进行操作, 进一步地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2.3 反思探究, 引发学生自我提问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但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 具有不确定性。
一方面, 教师不可能事先预测到探究的所有过程和结果, 另一方面, 学生也未必完全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流程进行探究。如何使探究性教学朝着既定目标进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反思, 充发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探究性教学。在电类专业技能教学中我们可以参考如下步骤: (1) 现在我们正在做什么? (2) 我们有没有了解这个探究主题的大致轮廓? (3) 我们现在掌握了哪些与该主题有关的事实? (4) 处理该主题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5) 我们过去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情境? (6) 我们用这种方法处理是否最合理?是否还有其它的方法?等等。
2.4 检查调控, 掌握学生学习效果采用“探究性课堂教学”在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 为使老师能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 做好检查调控方面的设计极为重要。根据实践经验, 本人认为应着重做好: (1) 勤巡查, 通过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定期听组长汇报, 多找组中的“差生”了解情况; (3) 通过作业的情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好探究过程中的检查调控可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活而不乱、活而不散, 有序高效地进行。
2.5 全面评价, 充分激发学生潜能评价一方面对学生探究学习有很好的约束作用, 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促进作用。
本人在彩电技能教学过程中, 考评主要采取表现性评价法, 具体的评价采取平时“表现”与实习结束前的终评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表现”主要是通过观察每组学生在完成探究问题的具体表现及贡献大小, 而终评则是通过实习结束时的综合测试进行评定。在电类专业技能探究性教学中, 我们在关注上述的五个基本环节外, 还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3“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效果及存在问题
探究教学作为能体现电类专业技能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探究, 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课堂气氛与以前大不相同。
传统的课堂可能是教师“管”得太多, 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而用此法后的课堂气氛则大不相同,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真的动起来了, 气氛很活跃, 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都有较大提高。
3.2 学习内容更为开放, 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传统教学内容是预设的、封闭的, 要求学生按统一要求去完成任务。而用此法后, 课堂教学中只是提出了需探究的问题, 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是统一标准,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做稍浅层次上的探究即可, 而对于学习优等生可做更深层次上的探究, 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3 技能水平较传统教学大有进步。
传统技能教学虽对技能等各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并按计划进行训练, 但效果还是不理想, 而用此法后效果比较明显, 因为在实操过程中学生是自主地去做, 而不是靠教师逼出来的。
引入“探究性课堂教学”进行技能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 但有一些问题也需注意和改进, 体现在: (1) 教学进度不易把握。探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更为开放了, 但这一“放”就不好“收”, 每一组的探究程度和进度很难把握, 需采取一些措施, 要既能保证探究效果又不影响进度; (2) 课堂管理有待改进。探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更为“活”了, 这也导致了个别“不法之生”乘机作乱, 对此还要采取措施在行为上约束他。 (3) 评价上有困难。传统教学强调“单打独斗”, 谁优谁差很容易掌握, 但采取此法, 可能有个别学生会滥竽充数影响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友元.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创新能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李谨瑜, 柳德玉, 牛震乾.课程改革与老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
电类教学 篇10
关键词: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各大院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大多数非电类的学生不太明白该课程在非电类专业的开设目的, 认为自己的专业与电路无关, 以后也不会用到这些知识, 这就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不愿意认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同时, 这门课程的总学时不多, 但内容却涵盖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三个部分, 这对教师授课和非电类的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就针对目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对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实验教学方面分别进行研究探讨。
1 选择合适的教材
市面上《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很多, 从目录上看几乎所有的教材都一样, 但是仔细翻看在内容的编排和对知识点介绍的深度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非电类专业的学时不多, 一般总学时为72学时, 理论课学时为56学时, 实验课学时为16学时。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较多,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所以挑选一本合适的、满足课程体系要求的教材非常的重要。笔者尝试用过几本不同的教材在非电类专业中教学, 最后发现学生使用秦曾煌编写的《电工学简明教程》得到的教学效果较好。
2 根据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体系, 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目前, 我校每年都有几千名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由于不同学科学生 (比如工商管理专业与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 的基础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的课程内容和深浅度要有所区别。教师可以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知识按内容相关性划分为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创新知识三个知识层面, 每个知识层面又由多个在课时和内容上要求不同的模块组成以满足不同专业的课程需求。教师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编写出不同的教学方案, 突出课程重难点。
同时, 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涵盖面广, 定理和公式多且不易于记忆, 不记住定理和公式又无法解题,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讲清概念和原理, 对于教学中的基本公式、基本原理的复杂推导要学生理解透彻,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知识点、记住知识点。教师最好在每一章结束时把重点掌握的定理和公式归纳成容易记忆的表格, 要求学生记住。同时, 教师应该加强课堂上的例题讲解, 有意识地强调相关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性, 并布置一些习题留给学生课后完成。总之,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讲授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讲与练的尺度, 避免灌输式学习。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的授课形式应多样化。教师应该灵活运板书和多媒体的各自优点, 并结合自己的肢体和语言来表达, 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目的。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引入matlab/simulink仿真系统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仿真计算, 分析仿真结果,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抽象枯燥且比较难学, 学生对学好这门课程缺乏一定的信心, 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要让学生主动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采用开放实验教学系统, 增加选做实验项目
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目前,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得到各大高校的推广,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也需要建立一个与其相应的开放式实验制度。在开放式实验模式下, 实验内容必须改变过去验证性实验占绝大多数的惯例, 综合型、设计性、以及创新性的实验必须占一定比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应用性、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系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校园网上预约实验时间、实验项目, 改变了过去教师统一安排实验的固定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并给予了学生较为广阔的思维和个性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让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简明教程.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宏, 曹伟.浅谈电工电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科技信息, 2008 (10) .
电类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职;电类专业;实验教学;基础课程
高职电类专业历来是高职类院校的热门专业,更是高职学生热衷且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更进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一技术的最佳方式。
一、更进基础实验教学方案
1.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会反过来指导物质。电类专业的理论知识都是经过长期的科学整理和实践论证过的,是正确的“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高职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学好这一门课程。
1.1清楚掌握既有专业理论
对于电类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清楚掌握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是他们获得专业技能的前提。高职学生所能获得的既有专业理论知识主要从两方面获得,首先,电类专业教材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材料,每一个电类专业学生都应该重视教材,熟悉和把握教材中传递的理论知识。其次,电类专业的学生须要重视教师传授的专业理论。教师是学生最直接面对的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最容易获得理论知识的途径。
1.2时刻关注全新专业知识
世界富豪比尔·盖茨在他的著作《未来之路》中曾提到“21世纪是信息世纪”。而在信息爆棚的大时代环境下,高职学生必须时刻关注国内、国际上电类专业的相关讯息。高职学生只有及时了解最新科技,才能确保自身掌握的电类专业知识技能的领先优势。电类专业是一门与科技紧密相连的专业,每年随着全球科技发展,会产生大量的电类专业相关信息。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传媒渠道获得这类信息,然后再自行整理。
2.奠定牢固的实践基础
高职类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教学专业的实践性需求更强,尤其是电类专业,基本上都要求学生出校门后能马上动手操作,因此,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更进电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必然手段。
2.1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从高职类院校的基本特性来看,其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增强实验教学的实用性正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而教学内容实用性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切实的学到电类专业知识,掌握实验技术;其次,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关,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以便于学生将来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将实验教学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
2.2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电类专业从本身性质来说应该属于基本技能课程,教授这类课程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充分结合。教师在常规的教学中穿插实验课程,一周之中不仅要安排固定的实验课程,还要根据教学进度穿插实验课程,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并完成基础实验课程。
2.2.1引入仿真实验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电类专业的实验教育必须做到与社会发展同步,与现实接轨,引入仿真实验,让学生在最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实验。学生可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与社会实践相当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在进行数字、电子技术的实验教学时,就可以将打造仿真实验的EDA技术引入教学之中。教师利用EDA工作软件里的EWB(Eleetronic Wok Bench),虚拟一个可以对电子电路进行模拟仿真的工作台。然后运用实验配备的完善的各种器件模型库和常用分析仪器,进行电子电路的设计,对电子电路进行详细地分析。一般情况下,电类专业中的电工学、电子学、电力自动化等课程都须要在基础实验课程中引入效果逼真的仿真实验。
2.2.2提高综合实验比例
实验是须要不断练习和补充更进的课程,增强综合实验比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正确掌握这电类基础实验课程的步骤、结果和精髓。从目前调查的一些情况来看,某些高职学校一周只有两节的实验课程,这对实践性要求极强的电类专业来说极为不妥。提高综合实验比例首先要提高高职学校一周内实验课程的次数,延长实验实践,此外,学校还要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动手实验,尽量做到“熟能生巧”,促进学生掌握实验精髓和专业应用的技能。
2.2.3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职电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因此,所有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实验都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将课堂实验当做学生社会实践的前哨站,教师在实验教学后组织学生参加真实的社会实践,或者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实验去验证相关的社会常识。
二、更进基础实验教学模式
1.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
基础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创新,教学手段可以花样百出,但在这一门要求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中,教师的示范主导作用必须坚持。从高职电类专业的情况来看,教师自身必须熟练掌握所有实验的步骤、目的、实验器材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实验教学基础常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将电类专业基础知识清楚、详细地教授给学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更进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效果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比如让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实用性,更适应社会需求。其次,基础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也围绕着教学主体学生进行变化,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变得更具趣味性,教学时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三、更进基础实验教学环境
1.提高更新、更全的实验教学设备
电类专业的内容广泛,实验教学所需的器材、设备等不胜繁举,并且随着时代变化和科技发展,电类专业的实验教学设备也须要更新和改进。学校方面若能及时提供改进、更新后的实验教学设备,必能为学生实验提供方便。例如,高职学校及时配备仿真实验所需的教学设备,能让学生更早领略现代仿真实验的逼真效果。如此,既能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还能让电类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及时接触到最新的行业信息,了解最新技能确保他们将来能在社会竞争中有“一战之力”。
2.提供更多相关专业课程实验咨询
高职院校更进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环境除了要提供耐用、有用的硬件(实验教学设备),还须要提供相应配套的“软件”。由学校出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关专业课程实验咨询正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最佳“软件”。学校是学生获得第一手专业基础资料的地方,电类专业相关的实验教学理论知识,实验教学经验总结以及未来实验教学的计划和发展等都可从学校获得。此外,学校的参与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讯息。有了这一配套“软件”电类专业学生可从学校内部获取全球的最新专业讯息,且讯息的获取速度和精确度也将大幅提高。当然,学生也不能全然依靠学校,高职学生还必须掌握独立、主动的讯息获取能力。
由此可见,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从教学方案、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上进行更进,进一步完善了高职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高职电类专业学生也能因此牢固地掌握基础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高职学生对电类专业高级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将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刘艳云.论高职教育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J]. 科教文汇,2001(11).
[2]罗树军,刘丽霞.高职院校中电子信息类《电路基础》课程改革办法研究[J]. 中国校园导刊,2011(5)24.
[3]牛拥奎,张晶.高职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 2008(02).
电类教学 篇12
我校在贯标、晋级过程中,学校经过充分调研,学校的快速发展就是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2008年5月起开始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体化1 :X教学一系列改革,即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将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及小项目进行集中动手实践的模块化教学,通过以上措施使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 :X的要求。笔者从本次教改中的非电工类课改的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电工类课程在非电类专业的占有很重要的部分,是非电工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到电工类的公共基础课,这些电工基础课具有内容复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笔者就教学改革及非电工专业电工类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1 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1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中职类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喜欢理论学习,大多数非电专业学生缺乏电学概念,认为电工类课程与自己专业无关,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一体化教学改革。
(2)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在中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记,实验、实训应付了事,没有体现现在学生的个性化的、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结果势必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学生厌学,学生普遍感到学无所用,教师厌教,教师感到怎样教学生都不愿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3)课程设置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过去在课程设置上安排的实践课时较少,即使安排也多是验证性实验,缺乏有针对性的提高技能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项目,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4)实训条件不足实践环节要求高难度大。通过几年的从试点到全面展开的一体化课改实践中,体会到实践课程的加强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所带来的巨大效应,但也尝到了由于实践课程大量增加后带来的实训条件不足、专业课教师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求等实际问题。
1.2 课程设置建议
为了改变上述各种被动局面,在教研组活动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体的建议是 :将非电工类专业的电类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工仪表与测量》、《数字电路》《维修电工》、《电力拖动》、《传感器与接口技术》、《电机学》、《PLC》等不再分为几门课程教学,统一为一门维修电工综合课,在这个前提下,将课程分为以下大模块进行教学。
(1)基础电路知识模块
课题组成1直流电路及其应用 ;2电磁原理 ;3电容器原理 ;4交流电路及其应用 ;5常用电工仪表及其使用方法。
(2)电子电路模块
课题组成1电子元器件基础及电烙铁钎焊基本训练 ;整流、滤波与直流电源3交流与直流放大电路 ;4功率放大电路 ;5振荡电路 ;6晶闸管技术及应用。7数制与编码及逻辑代数基础 ;8组合逻辑电路及应用 ;9时序逻辑电路及应用。
(3)电工安全及基本操作模块
课题组成1电工安全知识 ;2导线连接及绝缘恢复 ;3室内线路布置与安装 ;4常用电工器具选择与使用。
(4)电机控制模块
课题组成1电机的组成 ;2常见电机故障及检测与维修技术 ;3常用低压电器知识 ;4点动与连续运转联合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5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6顺序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7多地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8降压启动电路安装与调试。
(5)传感器与接口技术模块
课题组成1传感器的组成与应用技术 ;2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方法 ;3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接口方法 ;4 PLC技术简介。
2 课改的基本原则
围绕学校展开的一体化1 :X的教学改革模式,改变了以前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革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教师进行理论及实际操作指导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校各种教学设备用途的基础上,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服务。这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调动他们对知识的探求积极性,从而带动他们自觉学习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最科学结合点。
为达到实践与理论1 :X的目的,就必须从原有的、多年不变的各专业课程设置计划入手,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减小纯理论课,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对各专业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要求为基础,重新制定了各专业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并以此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计划。
3 要注意的问题及优点、缺点分析
在教学中,针对各专业对电工类知识的不同要求,可将上述模块进行有机的组合达到最佳效果。在教师安排中,只要任课教师具有一专多能的实训指导能力,可以承担多个课题的教学任务,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学中各模块分工明确,避免了在各门课程中重复地对某一重叠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次教学,既做到了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电工知识,又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减轻了学校实验、实训室的压力,解决了学校电工类教师不足,上的门数多,备课不易的矛盾。这样教师能集中精力上好一至两门课程,教学质量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校提出的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但是,也要看到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施这个建议的一个瓶颈,所以,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其指导实训教学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培养教师成为知识技能双师型教师。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养成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掌握新的技术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结束语
通过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及非电工类课程设置改革后,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电工类专业课教师不足,学校实验、实训设备及实习工位不足的矛盾。使学校紧张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并使学校提出的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落实到实处。在这个实施中,还要求我们对课程进行认真地研究探讨,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实践,贴近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找到教与学的共同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中职非电类专业电工类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理论与实操1:X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对非电工类课程设置改革中的问题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