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传播

2024-06-04

模因传播(共5篇)

模因传播 篇1

网络是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产物,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以来的第四媒体,继承了传统媒体的长处,又有自己的优势。”[1]网络语言伴随网络的出现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例如鼠标、病毒等;第二种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例如黑客、信息高速公路等;第三种是网民在网络聊天中经常用到的词语或者符号,例如聊天室或BBS上出现的斑竹、灌水等;而狭义上的网络语言通常指第三种。”[2]这类词语和符号最能体现网络语言的特点,因而颇受关注。网络语言看似晦涩难懂,实则不然,它正日渐主宰人们在网上的交际与沟通。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形成的新理论———模因论,为网络语言的研究和探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视角。

一、模因与模因论

“‘模因(meme)’最早由英国的道金斯在科普著作《自私的基因》中 提出 ,‘meme’一词来 源于希腊 , 原词为‘mimeme’,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它是文化传递单位,或者说是文化复制因子,其核心为模仿;所有能够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的信息都可以称为模因”。[3]模因的表现形式及传播途径均丰富多样。音乐、服装、建筑风格甚至是思想等只要传播开来都可以被视为模因。模因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杂志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形成的一种新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文化的进化规律”[4],“语言是模因复制传播的主要载体,语言模因论用来解释语言进化发展的规律”[5]。在语言的传播中,模因可以是词素、字词、句子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这些字、词、句可以被模仿、复制,形成新的模因,从而达到传播的效果。模因论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作为特殊语言的网络语言同样可以用模因论来分析其衍生、复制及传播。

二、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类型

“模因可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模因为‘相同的信息异型传播’,表现型模因为‘不同的信息同型传递’”。[6]

(一)模因基因型传播

基因型模因的主要特点在于相同的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基因型模因,主要体现在缩略语、谐音、借称、符号等方面。

缩略语:为了达到以最少的语言传达最多的信息,网民通常选用缩略语来达到经济性的目的。缩略语很好地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基因型模因。如英语缩略语:BBL(be back later),FTF(face to face );汉语拼音缩写:GG(哥哥),J J(姐姐)。这些缩略语虽然形式简单,但是传达的信息却和原来的语汇意义一致,因此属于模因基因型传播。

谐音:谐音最能体现网络语言的模因基因型传播。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主要体现在汉字的谐音、数字的谐音以及由这些符号组合的混合谐音上。汉字谐音:鸭梨大(压力大),童鞋(同学),围脖(微博)等;数字谐音:886(拜拜了),98(酒吧)等;语码混合谐音:米too(me too,我也是),+U(加油)等。这些网络语言发音相似,虽然形式不同,但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因此同样属于模因基因型传播。

借代:网络传播中,通常会出现借代的现象。一般不直接说出某个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此事物相关的另一个事物来传达意义。例如,用“小强”来指代“蟑螂”,用“恐龙”来指代“相貌丑陋的女性”,用“菜鸟”来指代“初级水平的新人”等。

此外,网络中非语言符号的出现,弥补了语言符号传播意义的缺陷,在网络中同样属于模因基因型传播。网络信息的录入主要依靠键盘操作,这一特点使得网络中非语言符号大量涌现。表示同一意义的笑有很多符号来表示:O (∩_∩)O~ ,?,(*^__^*) ……,(^o^)/~ ,^O^。这些符号虽然形态各异,但是表达的内容却和原始信息相同,因此属于模因基因型传播。

(二)模因表现型传播

表现型模因的主要特点为形式相同,但是传达的意义各异。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表现型模因传播。例如,自从“江南style”一词出现以来,网络上出现了很多“XX style”:航母s tyle ,春晚s tyle ,教师s tyle等,虽然形式相同,但是其传达的意义却各不相同。网络语言的模因表现型传播不仅体现在网络词汇上,网络流行语将网络语言的模因表现型传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之一的“蓝翔体”———“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这句广告语源自演员唐国强为蓝翔代言的广告,句式十分经典,一经出现,便得到了广泛关注和传播,短时间内,出现了很多版本的“那么问题来了,XXX哪家强?”2015年羊年最新的网络语言“duang”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的热议。2015年,有网友将成龙2004年代言的某洗发水的台词与传唱度十分高的歌曲《我的滑板鞋》进行了编辑实现了神同步,而恶搞视频中出现的台词“duang”一出现便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成龙的台词被争相模仿,形成了各种版本的“duang体”,要么达到娱乐的效果,要么达到调侃、讽刺的效果。以上流行语,虽然表达的意义和侧重点不同,但都运用了同样的句式,网络流行语的成功传播将模因表现型传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原因

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够得到成功的复制和传播,主要归功于三个方面: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传播载体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民的心理因素。

(一)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

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这个特殊的媒介中,与传统的语言形式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从网络词汇的特点来看,网络语言用字、用词节俭。网民还利用键盘输入的特殊性,打破原有书写符号规范的限制,创造出新的音形义结合体,如利用字母、数字以及图形符号等简单的符号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内涵。此外,由于网络世界的隐匿性以及自由性的特点,网民经常会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追求新颖性,从而张扬个性,体现与众不同。诙谐性是网络语言的又一主要特点。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得网络语言五彩缤纷,充满活力。网民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幽默诙谐的网络词汇,以此使得网络的交际空间和阅读空间更加轻松。正因为以上特点,网络语言更容易被人们注意、理解并接受,具有了很强的复制能力,从而得到广泛复制与传播。

(二)传播载体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语言的载体互联网为模因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网络语言模因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十分快,使得网络语言的模因可以同时传递给很多人,而每个人所接收到的语言模因都是完全一致的。网络语言传播的最大特点是“快”,这一特点使得网络语言模因具有较高的保真度,从而被大量复制并广泛传播。例如,2014年3月31日,马伊琍发微博来回应文章出轨事件:“恋爱虽易,结婚不易,且行且珍惜”。短暂的时间内,这条微博被网友迅速转载并评论,截至目前,这条微博的转发量达到577178次,网友评论1275723条,点赞数达到2567867。这条微博一经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最终形成“马伊琍体”。网友争相模仿,使得网络中出现各种版本的马伊琍体。而网络语言如此快的复制和传播速度,均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

(三)网民的心理因素

网民在网络语言的模因复制与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民是传播的主体,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可以在互动中随时转换角色”。[7]网络语言要得到成功地复制与传播,必须顺应网民的心理。首先,网络语言顺应了网民娱乐时尚的心理。就语言而言,它本身必须具备时尚性才可以被使用者模仿、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因,而网络语言的特点之一便是时尚性。其次,网络语言还顺应了网民彰显个性的心理。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其创新性。语言模因与创新心理紧密联系,语言正是在不断地模仿中更新。网民通过创造新的网络语言来彰显个性,而这种创新性的模仿为网络语言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语言的多种变异形式很快形成语言模因,被网民模仿、复制、传播。此外,网络语言还顺应了网民减压宣泄的心理。由于网络交际的隐匿性,网民可以在交流过程中无所顾忌,通过使用和传播一些粗俗的网络语言来达到减压宣泄的目的。可见,网络语言的成功复制和传播是因为其顺应了网民娱乐时尚、彰显个性以及及减压宣泄的心理。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体现,而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模因论的观点来看,网络语言的传播主要有两种类型:模因基因型传播与模因表现型传播,而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够进行成功的复制和传播与其自身的复制能力、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民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网络语言的复制和传播为网民提供了诸多益处,然而,网络语言成功复制与模因的例子中不乏一些网络粗俗语言的模因。网络语言中充斥着低俗、暴力、色情类的语汇,这些语汇通过模因成功得到复制和广泛传播,从而严重污染了网络传播与交际的环境。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脉络,以一个客观、动态的视角来审视网络语言及其传播,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传播与交际环境。

摘要: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促使网络语言的产生。模因论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其可用于分析和阐释文化的进化规律。网络语言与模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模因论为研究和分析网络语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利用模因论的相关观点对网络语言的传播类型及原因进行探析。对网络语言及其传播的探析,可以使我们对网络语言的衍生和发展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模因论,网络语言,传播,类型,原因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篇2

关键词:网络语言;模因;传播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网络的普及,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极大改变,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而是从语言现象角度来看,网络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之所以说网络是社会方言,因为它符合了社会方言的两个因素,被一部分群体所使用和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现今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流行异常的繁荣。模因和基因一词相对。模因是基于文化领域也就是用来解释文化语言的复制与传播;基因是基于生物角度,也就是生物进化论角度。模因借用基因的传播方式对文化语言的传播进行解释分析,并以此出现模因论。本文以模因论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的流行的现象。

一、网络语言和模因的概念

网络语言(network language)是指因网络而兴起的语言,才开始被特定的群体所使用,应用在计算机网络上(会计算机的人所使用的专业术语,例如,程序、死机、黑屏等),随后随着更多网络应用平台的出现(QQ、微博、贴吧),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并不局限于会计算机的程序员,出现了新的群体—网民,网络语言局限于网民这一特定群体范围,但是随着使用者的增多而逐渐扩大范围,渐渐的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网络语言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归属于众多社会方言中的一种。

模因(meme)这一概念和基因相仿,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基因属于生物学领域和生物进化论相关,涉及生物的繁殖生存与发展;而语言模因属于文化领域范畴,对文化因子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基因会因生物生存环境等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与此相对,模因也会因使用人群观念的改变,社会文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模因论(memetics)是Dawkins在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的,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Dawkins,1976)。模因像病毒一般不断地复制和传播语言因子。

网络语言属于众多社会方言中的一个小分支,所以并不是被所有人所使用,但网络语言有着迅猛的传播速度,像病毒一般一经“感染”立马“见效”,在短暂的时间内被很多人熟知并迅速被发展而应用起来。网络语言具有传播速度快,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语言精辟传神,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或者是复杂的事情等特点。这一特点和模因理论的大部分相吻合,也就是说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用模因来分析可以更好的诠释这一现象。

二、网络语言的复制和传播

模因是一个理论基础,是抽象的,它在网络语言的实际流行和传播中并没有发挥作用,但是它是推动网络语言流行和传播的基础。模因的基本传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重复,另一种是类推(何自然,2008)。

(一)重复

网络语言通过模因的重复这一传播途径主要表现在某一语言完全复制。主要某一人说的话、某一个电视剧的台词、歌词、游戏语言等的直接运用。

例如最近爆红网络的网络语言:“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这一网络语言如今被直接缩略为“然并卵”,意思是无论你做了多少努力这些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这一网络语言中的“卵用”起源于粤语,毫无意义,没用处的意思;后来被网络视频网站B站的一位up主在解说游戏中应用,被众多粉丝追捧使用,随后这一短语在微博上爆红,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读那么多书是挺好的,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有颜值才是关键”,“2015年我国男性比女性多3376万,然而这并没有用什么卵用,你依旧没有男朋友”(新浪微博@我们爱讲冷笑话)等等,类似这样的话语在微博上随处可见。这一短语被直接完全复制应用在要表达毫无用处的意思上,在网络上爆红,随后这一短语也被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一些朋友交流的话,会时不时的听到这句话。

另一个例子是“人艰不拆”,这四个词出自歌手林宥嘉的一首歌《说谎》里的歌词“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这四个词的出现来自贴吧里网友的一句神回复。情景是这样的,一帖子的楼主在讲一事实的真相,网友神回复道:“人艰不拆,求不说”。后来这四个词被广泛运用在处境艰难,或者是在其他方面不如他人等等。例如,新浪微博扬子晚报发的一微博话题为“#人艰不拆# #孤独的人容易胖#”。日常交流中,一朋友因今年的大雨频频,家被大雨淹没了,与此同时她又把工作给丢了,在和其他人说起她的时候,真是“人艰不拆啊”。从上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在复制应用,所要表达的意思根据语境的不同稍有差异。正因如此,便捷了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流行,因为它的语义不是单一而是丰富多彩的。

(二)类推

网络语言的模因传播除了已经提及重复的之外,还有一种传播途径,那就是类推。

类推在语法层面是指仿照所属词类中大多数词的形式,用一种新造的形式替代语法词形变化的不规则形式或异干形式(申小龙,2008)。和重复的完全复制不同,类推是指保留原词类的部分框架,也就是结构,对其内容稍作改变和扩充;换句话说就是形式一样,内容不同,同构不同义,是原模因因子的一个小变体。

2014年流行起来的网络语言“鱼塘体”原话是“我要让全世界,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这句话出自电视剧《杉杉来了》第11集结尾腹黑傲娇炫酷男主对女主说的一句霸道宣誓“主权”的话,这一集播出之后该句子迅速流行起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鱼塘体”,即“我要让全世界知道○○被你承包了”。例如,华为荣耀6plus推出的时候,在微博的宣传语就是“我要让全世界知道这个荣耀6plus被你承包了”(新浪微博@华为会员)。这句话就是对原“鱼塘体”部分内容的替换和改编,应用到刚刚推出的手机的宣传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意思是这款手机值得用户购买,并且这句宣传语也很容易被大家记忆。

三、网络语言的流行

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也就是语言模因的流行和传播。Blackmore指出模因在流行和传播的过程中会因一些因素逐渐壮大或者是消亡,并把模因划分为两种,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强势模因是指经历了时间的磨砺该模因能够得以继续生存并被使用,反之则是弱势模因(Blackmore, 1999)。网络语言更是如此,强势的网络语言得以生存,存活在日常语用中时间长;弱势的网络语言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不再被使用。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在网络语言上的对应分别是流行起来的网络语言(闯进生活的网络语言)和被淘汰的网络语言。闯进我们生活的网络语言就是说在日常生活被应用的,比如说你在说虾米(你在说什么)、这酱紫啊(这样子啊)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话语是经常可以听到的。被淘汰的网络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网络语言已经失去了时代价值。例如前几年很流行的词“给力”,“今天好给力啊”、“老板太给力了”、“要不要这么给力啊”等待;而如今很少听到有人在用这个词,说明这个词的生命力正在慢慢的消亡。语言本身就具有自我淘汰功能,顺应时代发展,符合语言的遣词造句的,该词汇就能够存活下来,成为强势模因,网络语言也是如此。

四、结语

模因的传播方式分为复制和类推两种,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也是这两个方面。了解了模因的传播方式会对网络语言的流行有着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流行起来的网络语言说明该网络语言是具备强势模因的因子,反之亦然。更重要的是如今的网络语言并不仅仅局限在网络这一范围,网络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网络语言在当今社会被广泛的应用,模因这一理论为为什么该网络语言会流行起来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Robins,R. H. General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

[4]Robins,R. H.著.申小龙译.普通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陈琳霞,何自然.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

[6]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

[7]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

[8]张薇,王红旗.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J].济南大学学报,2009.

模因传播 篇3

正如道金斯 (1989) 在其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 模因可以是“曲调、流行语、时装”等具体的或者可以形式化的事物, 也可以是“思想”、“概念”等抽象的理论或思维。以此类推, 模因可以具体到一个活生生的隐喻例子, 也可以抽象到如隐喻思维这样的信息模式, 其作为一种抽象的思维模式只要被成功的复制和传播, 那么就具备了模因性, 也就具备了被再次复制和传播的可能。虽然“在很多情况下, 很多隐喻的产生过程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 因此他们也具有无意识性……但是能创造相似性的隐喻则是具有一定有意识性的” (王寅, 2007:456) 。因此, 隐喻思维模式在标题新闻创作中的广泛运用, 也是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模因或模因复合体不断被新闻标题创作者 (模因的宿主) 有意识地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而与此同时, 以新闻标题语为载体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又促进了新隐喻的产生。本文拟从模因论的角度, 以从人民网报刊检索到的网络新闻标题为语料, 对新闻标题创作中隐喻和隐喻思维模式的运用、传播逐一探讨, 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新闻标题中隐喻被广泛复制和传播这一语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二、模因与模因学

“meme”一词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此词源于希腊语“mimeme”, 意指“被模仿的东西”, 为了使其读起来与“gene”相似, 道金斯故意舍其词头, 将之变为“meme”。“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 模因则是通过模仿而传播, 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陈琳霞、何自然, 2006:108-114) 。牛津英语词典对模因的解释是: (模因是) 文化的基本单位, 通过非遗传的方式, 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布莱克摩尔 (2001:115) 认为, 模因包括观念、储存这些观念的大脑结构、由这些大脑结构所产生的行为表现, 以及存在于书籍、说明书、地图、乐谱等之中的各种有关行为的指令信息。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它能够通过我们广义而言的“模仿”过程得到拷贝, 那么它就可以算作一个模因。布莱克摩尔同时指出, 当我们在相互拷贝的时候, 某种东西就得到了传递, 虽然它不易捉摸, 难以确定。这种东西就是模因。采用模因观点来看世界, 这是模因论的基础 (Blackmore, 1999:51)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研究文化进化规律的学科。模因论在中国起步较晚, 然而近几年发展迅速, 已由单纯的理论引进和介绍发展到了具体的理论应用阶段, 由社会文化的角度扩展到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 已成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热点之一。

三、隐喻与隐喻思维

现实生活中, 隐喻无所不在, 可以说我们生活在隐喻的世界中。隐喻不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而且还是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手段, “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 (王寅, 2007:470) 。我们的思维是隐喻性的, 隐喻思维“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 (Ungerer&Schmid, 2001:114)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 (conceptual domain或称认知域, cognitive domain) 向另一个概念域 (或认知域) 的结构映射, 即从“始发模型 (source model) 向“目的模型 (target model) 的映射。然而, 使得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映射得以实现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隐喻思维能力。“正像视觉、听觉一样, 隐喻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知世界的第六感知, 这种感知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完形感知,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能够将表示截然不同语义概念的词放在一起而创造和理解隐喻” (赵艳芳, 2001:101) 。

四、隐喻思维模式在新闻标题创作中的模因性传播

新闻标题中隐喻大量存在, 而且出现频率很高, 可谓俯拾皆是。一方面,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恰当地使用隐喻可使新闻标题变抽象为具体, 化呆板为生动, 从而可以增添新闻标题的感染力, 提高可读性, 更好地起到信息传播的媒介作用。另一方面, 隐喻是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事物的基本手段, 在对新的、抽象的、复杂的事理进行描述时, 人们常借助隐喻, 通过人们熟悉的喻体认识相对陌生的本体。新闻标题语从模因的角度上讲也是一种模因形式,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 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 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 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 都有可能成为模因”何自然 (2007:31) 。隐喻思维是人特有的认知世界的能力, 是掩藏在语言背后的抽象的思维模式, 基于这样的思维模式生成的隐喻是无意识的, 然而一旦这种思维模式被有意识地模仿、复制和传播, 那么就具有模因性。由此可见, 抽象的隐喻思维也是一种特殊的模因。新闻标题语的创作中, 运用隐喻的现象比比皆是, 隐喻只是隐喻思维的外在体现, 隐喻被模仿、复制、传播的同时, 隐喻思维模式也同样得到模仿、复制和传播。

近几年掀起的一股环保风几乎吹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绿色”一词也成为强势模因, 在新闻标题中频频出现。但是, 在新闻标题出现的“绿色”一词基本都不是其字面意义“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 一般草和树叶呈现的这种颜色”, 而是经过概念域之间的投射之后产生的隐喻义, 如绿色设计 (设计出的产品可以拆卸、分解, 零部件可以翻新、重复使用) 、绿色投资 (用于防治环境污染与治理被污染环境的投资) 、绿色产业 (生产环保设备的有关产业, 它们的产品称为绿色产品) 、绿色贸易 (与环保有关的服务、技术与设备的进出口贸易) , 等等。经过“绿色”这一词的原始概念域向其他目标概念域的投射, 绿色可以派生出安全、和谐、希望, 以及表示天然的、良性的、无公害的、可回收再利用的等与环保有关的多层意思。从认知的角度看, 这些语言现象是基于认知隐喻思维功能所形成的认知隐喻, 而从模因论的角度去理解, 这些“绿色××”短语构成了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模因表现形式。由于模因在语言中的感染效应, 概念化了的“绿色”一词跟其他词语有机结合, 形成以“绿色××”短语为关键词的模因复合体。其在新闻标题语中的频繁出现, 加速了“绿色××”一词所携带信息和此类隐喻思维模式的复制和传播, 导致后来又形成了“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绿色能源”, 等等。

笔者在人民网报刊检索系统中从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的新闻标题中用关键词检索到的245条带有“绿色”关键词的新闻标题中, 除去三条不合符要求的标题, 99%以上的“绿色”都是用其隐喻意而非其字面意义。限于篇幅, 只摘录部分标题, 如下表:

“隐喻是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谈论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过程” (束定芳, 2001:30) 。例如:“热”原本是人对外界温度的感知, 即温度高的意思, 与“冷”相对。当温度不断上升的时候, 人们就会感到“热”了。在表2的例1中, “投资过热”中“热”已经从人的感知领域映射到经济领域, 喻指投资数额的上升和规模的扩大。“隐喻的本质决定了隐喻认知的思维方式必然是两个不同语义的互动” (尹丕安, 2005:13) 。两者之间的相似处在于上升的高度和热胀之后体积和规模的扩大。还有如“股票热”、“考研热”、“出国热”、“旅游热”、“汉语热”、“汽车热”、“文凭热”等“××热”, 以及如“热议”、“热卖”、“热播”、“热捧”等以“热”修饰后面动词所构成的“热×”短语, 这也是从人的感知领域投射到情感和社会文化概念域形成隐喻的典型例子。体温升高的时候人就会感到热, 其情绪也会变得异常激动甚至焦躁不安, 以上例子中“热×”短语中的动作或行为都是在一种高涨的情绪和热烈的氛围中进行的。从模因学的角度分析, 新闻标题中出现频率极高的“热×”和“××热”等概念隐喻是新闻标题创作中隐喻思维作为强势模因或者模因复合体在新闻标题中的模因性传播的外在体现。

同样, 笔者在人民网报刊检索系统中从2008年1月到2009年11月的新闻标题中用关键词检索到的611条带有关键词“热”的新闻标题中, 除86条包含人名、地点及固有名词外, 其余525条, 即近86%的“热”都非其字面意义, 而是经过概念域之间的相互投射之后产生的新喻意。新闻标题中像“××热”这样的短语出现极其频繁, 从认知的角度看, 这一语言现象是“热”这一词的原始概念域与其他概念域 (尤其是经济和情感领域之间) 的相互关联和转化之后表达新的或抽象概念的方式或手段。而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 “××热”这个短语是将“××”与概念化了的“热”这个强势模因相结合, 各取其利成为模因复合体, 从而以新闻标题为载体和媒介不断被模仿、复制和传播的语言现象。

五、结语

“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 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 (赵艳芳, 2001:100-102) 。而充当这两个概念域之间桥梁作用的是人特有的隐喻思维功能。语言的隐喻思维功能是语言抽象思维功能的基础。人们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和经验被投射到其他概念域, 成为其他抽象概念与隐喻意义的基础。模因是一种信息复制模式, 在模因的作用下, 新隐喻得到复制和传播, 创造新隐喻的思维也同样得到复制和传播。新闻标题, 作为特殊的模因或模因载体将隐喻及创作隐喻的思维不断复制和传播时, 同时又促进了语言的变异和进化。

参考文献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7.

[3]陈琳霞, 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

[4]苏珊·布莱克莫尔著.高申春, 吴友军, 许波译.谜米机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5]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Ungerer F.&H.J.Schi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8]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9]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 2001, (2) .

模因传播 篇4

关键词:模因,跨文化语言,“们”,网络语言

一、模因论

当一个人模仿模仿另一个人的一些信息, 或者重复自己的习惯、技能等行为都是在大脑中的模仿病毒在起作用——这个理论被成为模因论, 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为描述“文化复制基因” (生物信息的拷贝和传输) 而提出的。

模因 (meme) 这个术语在Richard Dawkins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现。我国学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年将meme翻译为“模因”。模因词源上来自表示“模仿”的希腊语词mimeme, 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模因的定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 (Blackmore1999) 。

模因论一经提出, 便受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理论被应用于建筑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遗传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领域。近年来, 随着何自然对模因论的引入和解释说明, 模因论在语用学中的应用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兴趣。

二、网络语中“们”字的非常规使用

《新华字典》中对“们”字的解释为:加在名词或代词后, 表示复数, 例如我们、他们、同胞们;或在口语中表示类属, 如哥儿们。但并非所有的汉语名词后面都可以加上“们”字表示复数。一些无生命的事物是不能在名词后加上“们”表示复数的, 如“桌子们”、“教室们”是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在有生命的事物中, 动物、植物后面加上“们”字的用法通常出现在儿童读物中, 用作拟人手法, 如“大树们都睡着了”, “小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除此之外, 一般是不用“们”来表示复数的, 只在名词前用数次和量词搭配来表示, 例如:一串香蕉、一群猴子。在称呼语中, 有些称呼的复数不能用“们”来表示。例如“大家”, 因这个词本身就表示复数, 因此不用做“大家们”。再比如“亲爱的”, 在传统用法中, “亲爱的”只是对亲密爱人的专属称呼, 因此也不能用做复数。

但目前随着网络用语不断地推陈出新, 一些原本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名词被网友创造出来并被广泛接受。就以“们”字的使用来看, “大家们”、“亲爱的们”、“亲们”这些原本不符合汉语使用习惯的说法也迅速为广大网友接受并使用。

三、从模因视角看“们”字的非常规使用

成功的复制因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复制保真度 (copying fidelity) 。 (2) 多产性 (fecundity) 。 (3) 长久性 (longevity) 。模因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同化 (assimilation) 。 (2) 记忆 (retention) 。 (3) 表达 (expression) 。 (4) 传输 (transmission) 。自从互联网出现以后, 第四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们”字作为一个成功的模因, 在被复制时, 保留了其作为复数的含义。在英语中, 名字的复数都是通过加上“-s”来实现的。在汉语中, 对于哪些名字和代词可以用“们”来表示复数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都是以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为标准。在网络用语中, “们”字就成为一个模因, 加在一些原本不能使用“们”作为复数的名字后面, 构成了新词, 实现了同化→记忆→表达→传输的过程。

由于这一用法简单明了, 因此复制速度极快, 实现了多产性这一特点。但由于网络用语层出不穷, 很多违反语法规则的网络新词大都在流行一段时期后销声匿迹, 这样的模因就成为了“死模因”。也有一些模因在传播的过程中深入人心, 得以保存下来, 有些还被收录进《新华字典》, 成为“活模因”, 如:房奴、作秀、香蕉人。“们”字究竟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成为长久性的活模因, 还需待时日让我们去见证。

四、结束语

“们”字的非常规使用在网络语言日新月异的今天可谓是沧海一粟, 每天都有大量的新模因被仿制、移植, 而语言也随着新模因的变体不断涌现而得到传播。网络语言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其自身的生命力。若能符合保真性、多产性和长久性的特点, 这样的模因便会成为活模因, 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甚至成为强势模因。

模因论为语言特别是网络语层出不穷的今天提供了理论依据, 用以解释语言被大量仿制、移植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又表现出各种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待语言工作者去挖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 《现代外语》, 2007 (1) :30-39。

[2]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 《现代外语》, 2003 (2) :200-209。

[4]夏家驷:《模因论与人文社会科学—生物基因理论在语言上的应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18) 。

[5]李西:《从模因论的视角解释网络语言》, 《语言·文化研究》, 2007 (12) :74-79。

模因传播 篇5

关键词:模因论,《爸爸去哪儿》,流行语,模因

《爸爸去哪儿》是中国湖南卫视推出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这档节目自2013年10月11日起于湖南卫视播出后,引发收视狂潮,收视率节节攀升,观众口碑极好,甚至有人赞叹是“今年最棒的真人秀节目,没有之一”。这档名人代际沟通纪实节目将视角对准亲子关系,在风景优美但生活条件朴素的乡村环境下,五个明星爸爸在没有妈妈的帮助下单独和自己的宝贝们,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一系列任务。囧爸萌娃的组合、真诚坦然的交流、天真童趣的话语、真实毫无做作的感情流露,都让此节目在众多的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也让这五对明星父子变得家喻户晓,这是一档真正适合一家人一起收看的综艺节目。除了孩子们自然天真的可爱模样、让人温暖的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外,很重要的就是萌娃们的童言无忌让观众忍不住捧腹大笑、津津乐道,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而且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此句歌词一出,一定有很多粉丝会情不自禁地唱出整首主题歌曲,并且不同版本的《爸爸去哪儿》也在网络上流行,还有诸如《学霸去哪儿》的改编也受到热烈追捧。Kimi奶声奶气的“爸比,我要喝奶奶”已成为某品牌刚刚出炉的广告的广告词。明星田亮对自己女儿的称呼“森碟”,还有充满乡音的“不zao急”为大家增加不少乐趣,同时也成为了某品牌点读机的广告原型。与此同时,《爸爸去哪儿》同名电影,同名书籍的陆续推出也受到热捧,甚至引起了英国BBC和《洛杉矶时报》的关注。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爸爸去哪儿》及其流行语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本文将从模因理论的角度,对《爸爸去哪儿》的走红及流行语传播从模因传播类型、模因传播过程、模因特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其流行原因。

一、模因论概论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1]模因(meme)源于社会生物学,最早出现于新达尔文倡导者Richard dawkins的著作《自私的基因》。模因(meme)在拼写上与基因很相似,在词源上,它来自希腊词mimeme(模仿)。在广义上,任何一种观念、语言、文化,任何一个信息、行为都可以通过“模仿”而被“复制”,进而进行传播,这种现象可以被称为模因。就像《爸爸去哪儿》这档综艺节目就是引进自韩国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这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是一个节目通过复制其模式、内容、名字并改为新的适合中国观众的内容得到另一种传播。

二、模因的传播类型

布莱克摩尔将模因(2001)的传递方式分为两种:对结果的拷贝和对主导信息的拷贝。我国学者何自然将模因的传播类型和方式分为模因基因型传播和模因表现型传播。模因基因型传播是内容相同但是其传播形式不同的一种传播方式,而模因表现型是内容不同,但是拥有同一种形式的传播方式。

(一)模因基因型传播

模因基因型传播是内容相同,但是却用有可能相同有可能不同的形式进行传播的类型,根据我国学者何自然(2005)的分类,模因基因型传播继续可以分为:相同的内容直接传播和相同的内容异形传播。我们经常用到的固定的习语,名言就是相同内容的直接传播,比如我们常常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表达事情拥有转机的喜悦心情,我们常常用“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来表达对于爱情的渴望与执着,再比如女汉子、土豪这些网络流行语也都是相同的内容直接传播的例子。然而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身份的人对自己的妻子有着不同的称呼,在古代,黄帝称妻子为梓童,宰相称妻子叫夫人。现代,有人称妻子为太太,年轻人叫媳妇,老年人称妻子是老伴,四川人称老婆为堂客,河北人称老婆为家里的。这些不同称呼的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妻子,只是其表现形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所以这是相同的内容异形传播的典型例子。同样,《爸爸去哪儿》中也有许多模因基因型传播的例子。Kimi在这档综艺节目的表现堪称让人心都萌化了,而最萌的不过他那句奶声奶气的“爸比,我要喝奶奶”,同样就是这句“爸比,我要喝奶奶”就是模因基因型传播的例子,有很多观众包括我们周围的人都会对于这样的称呼跃跃欲试,网络中也衍生出了许多关于“爸比,我要喝奶奶”的各地方言版,各国方言版,内容相同,都是以这句话为原型,只是有些直接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而有些则是用不同的方言进行表达,是典型的基因型传播。

(二)模因表现型传播

模因表现型传播采用统一表达方式,却表达不同内容的传播类型。按照我国学者何自然的分类,模因表现型传播同样可以更加详细地分为三类:“同音异议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和同构异议横向嫁接”[2]。同音异议横向嫁接意味着无论是句子还是词语,都保留其原来的结构,只是将其中的某个字或词用一个相同发音却不同意义的字或词代替,而后产生不同的意想不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进行复制和传播的一种方式。例如美国OIC眼睛公司的广告“Oh I see”跟公司名称“OIC”同音,巧妙地将意义赋予了相应的字母,突出了自己公司产品的特性并且让人觉得有趣,令人印象深刻。第二种模因表现型传播是同形联想嫁接,就是词语或句子本身没有任何的变化,只是将这些词运用于各种不同的特殊的语境,使这些普通的词拥有了特殊的新的含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复制传播会给人一种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感觉。例如一个品牌的袜子的广告词“浪莎———不只是吸引”给人感觉意味深长,充满想象力和神秘感,这就是通过模因的联想嫁接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效果。最后一种就是同构异形横向嫁接,从词义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结构和形式都相同,但是根据不同需要在结构和形式中填入相应内容的进行复制和传播的方式。网络上生活中都红极一时的甄嬛体就是使用这种结构进行传播的例子。将不同的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添加到“想来……是极好的”、“……原来是最好不过的”和“……倒也不负恩泽”这样的句式中,就营造出一个具有美感的甄嬛体。当然《爸爸去哪儿》中也不缺少如此的模因表现型传播,将“老公”“闺蜜”“老大”等填入句式“……,我们去哪儿”中,就会有适合不同人群的《……我们去哪儿》,同样我们还可以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填入到“爸比,我要……”、“……,你好好的啊”、“……酷不酷?”等这样的句式中,就展现了一种小孩独特、可爱、天真的对话方式。

三、模因传播的过程

在模因论中,模因经常被描述成“病毒”,模因不断出现、接受、复制、传播的过程就与病毒在人体内感染、寄生、复制、传播的过程是类似的。将模因描述为“病毒”,通过类比病毒感染的过程进行形象的阐述,有利于人们对于模因为什么发生、怎样发生这些问题的理解。

“弗朗西斯·海拉恩认为,模因从被新的宿主选择并随后被传递,要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复制圈。”[3]《爸爸去哪儿》流行语的传播也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的复制传播过程。

(一)同化(assimilation),“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4]注意就是指宿主注意到模因载体的存在并有兴趣继续关注。理解意味着模因可以进入宿主的认知体系中。最后,接受的意思是模因能够与宿主的认知体系中相关部分或能引起反应的部分进行连接。《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受到作为宿主的人的关注,并且将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与对话吸收进入自己的的认知体系中,最后将这些部分与人们本身已有的认知体系中的已经存在的相关内容或者能够引起反应的部分进行连接,从而接受《爸爸去哪儿》中的流行语。

(二)记忆(retention),顾名思义,就是模因以某种形式保存在宿主大脑中并且在需要时可以使用该模因的过程。宿主对于模因的记忆时间越久,印象越牢固,此种模因能够传播的几率也就越大。《爸爸去哪儿》中萌娃们的童言无忌留给了作为宿主的人深刻的记忆和印象,并且湖南卫视一系列的兄弟节目增加宣传力度,使萌娃囧爸的言语的印象在宿主大脑中不断得到加强。

(三)表达(expression),是将记忆中的模因,根据宿主自己的需要以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行为等一系列其他人能够感知的方式展示出来的一种行为。《爸爸去哪儿》不同版本的演绎正是拥有不同经历的宿主即人结合它所带给每个人的感受记忆进行重新创作,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四)传输(transmission),就是将上一步骤中形成的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能够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的承载物传递给一个或者多个宿主,这就完成了最后一个传输阶段。《爸爸去哪儿》的粉丝们,其实也就是这种模因的宿主,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表达,把自己的表达发布在网络上等进行传输,更多人的转发、评论会进行再次传播,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模因的过程。

四、模因的特性

Dawkins认为成功的模因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什么是长寿性?长寿性就是一个单独的模因在由众多模因组成的模因库中保留的时间长,模因库中的模因是不断淘汰并且更新的,有些模因长久存在,却有更多模因都只是昙花一现,只流传很短的时间就会淹没在众多的模因海洋中。网络词汇的特殊性使得大多数词汇应运时代而生,又因为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亡。至于《爸爸去哪儿》流行语的模因能够存在多久、保留多久、有多持久的生命力,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成功模因的第二个特性是它具有多产性,多产性是指模因复制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种类多,一个模因的受欢迎度决定了模因的多产性,而一个模因多产性的程度,说明其受到人们的欢迎程度。有些词在短期内会迅速复制传播,迅速走红,可是无法保存很久。《爸爸去哪儿》中流行语的模因,就目前来看,受欢迎程度毋庸置疑,它的不同版本出现在不同公司的年会中,同样它以不同的形式继续着带给人们的温暖,但是其长期的生命力还是需要时间的检验。最后一个成功模因应该具有的特性是复制忠实性,复制忠实性的意思是复制的越是忠实的模因,原版就越能得到保留,李白、杜甫能够流传千年,传统的风俗习惯能代代流传就是因为这样的复制忠实性。每个阶段模因都会遵循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都会在这样的自然规律的过滤下,剩下最后的有持之以恒的影响力的模因。

五、流行语模因产生原因

模因具有选择性,有的模因能够被记住而不断流传下去,而有的模因则昙花一现,很快淹没在模因的洪流中,只有少数模因能够从一个人的脑中复制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脑中。而如今,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自媒体不断推进,许多网络流行语会在很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流行语具有新颖性

从模因传播的过程来说,首先模因载体的显著度要足够到吸引宿主的关注,才有机会使宿主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而接受它,继续之后的记忆、表达和传输的步骤。如果模因载体的显著性都无法达到足够的新颖,就不可能拥有足够的显著度吸引宿主的关注。再加上人们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心理,当人们发现自己使用的语言是与众不同的时候,便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时尚感。时尚永远离不开模仿,就像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模因,人们总是倾向于模仿最为流行的穿着,也倾向于复制最为流行的语言方式。流行语永远都是最新的语言,比如“女汉子”、“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都是之前不存在的表达方式,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就像《爸爸去哪儿》首先以一种新鲜的内容在充斥着千篇一律的选秀节目的屏幕中脱颖而出,再加上《爸爸去哪儿》中充满童真的话语给复杂、忙碌、浮躁的社会带来了一种新鲜的空气,带来了小清新的享受,因此让人感觉到新鲜、悦耳,从而被广泛地、不断地被复制传播成为新的流行语。

(二)流行语具有实用性

同样从语言传播的过程来说,如果模因载体没有一定的实用性,就无法和宿主的相关经历产生一种适应性,无法让宿主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样就无法进行模因过程中的剩下的步骤。从现实生活中来说,只有语言具有实用性,人们才会乐于进行模仿、复制、传播。流行语“女汉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在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却从未有准确简练的语言形容过的一种女子,女汉子一般指行为和性格向男性靠拢,有男子气概的一种女性,这个词既可用于贬义,也可用于褒义,三个字概括了需要四十个字才能解释清楚的一种现象,这就是实用性的体现。《爸爸去哪儿》中的流行语同样拥有实用性的特征,“风一样的女子”用幽默的方法形容了一类具有运动天赋,蹦蹦跳跳的可爱女孩的形象,因其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情景,因而被广泛复制、传播,成为新的流行语。

(三)流行语具有简洁性

首先从模因过程来讲,人类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形式简洁,才易于理解、易于被同化。人们在交流、表达的时候都希望用最少的语言传递最多的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要具有简洁性,流行语更得有这样的特性才会广为流传。比如最近的流行语:“土豪”、“中国梦”,都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四)多媒体的关注与传播

新世纪以来,科技发展可以称得上“秒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巨改变”,微博、微信等全新的自媒体方式迅速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自媒体是指任何一个普通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真实观点感受的传播方式。在这样的媒体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表达任何观点,为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更让这个平台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自媒体如此,大众媒体同样功不可没。没有《甄嬛传》在各大卫视的热播,怎么会有甄嬛体的流行;没有《舌尖上的中国》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如何会有“舌尖上的……”的广泛使用;同样的,如果没有《爸爸去哪儿》在湖南卫视的热播,以及一系列湖南卫视当红节目的后续宣传,怎么会有萌娃囧爸精彩话语的流行?因此一个词、一句话,都有可能通过媒体的效应,演化为社会的流行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品。

(五)社会的需要与心理的变迁

毋庸置疑,人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样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新的流行语的出现一定是与整个时代的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处于一个复杂的转型期,人们面对的是从未有过的冲击和挑战,在这样一个处处充满激烈竞争、处处充斥物质崇拜、人人盼望一夜成功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千篇一律的相亲节目、选秀节目充斥着荧幕的时代,这样一档满满冲溢着父亲与孩子之间毫无保留的爱的节目怎么会不受欢迎?因此《爸爸去哪儿》如此受欢迎不仅仅因为其精良的制作、用心的剪辑,更因为这个节目给人的一种真诚的、温暖的、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六、结语

上一篇:模拟式教学模式下一篇:世界杯的南非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