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执行力

2024-05-16

地方政府执行力(精选12篇)

地方政府执行力 篇1

摘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重要前提, 而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执行力的强弱决定着这一目标实现的程度。要完成这一目标, 须从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提高政策执行规划力;改革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 提升政策执行意志力;合理设置地方政府职权, 提升政策执行组织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提升政策执行文化力;加强政务公开, 提升政策执行公信力这些方面着手。

关键词:经济发展,执行力,因素,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主要是由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粗放外延增长向依靠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内涵增长转变, 从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 来实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相互平衡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才能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 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愈加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 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影响

作为政治系统输出的主要内容,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然而, 政策在付诸实施之前仍然只是一种具有观念形态的分配方案, 其效能必须经过各级地方政府实际的执行过程才能得以发挥。正如美国学者G·艾利森所说:“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因此, 地方政府是否能有效执行上级有关政策规定, 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实现程度。

总体来看, 这几年地方政府执行相关政策的水平与效力有所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但是也有些地方政府出现了政策执行力的弱化, 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执行经济转型政策时不作为。只是简单地宣传一下政策, 做表面文章, 实际上拒不执行上级政府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曲解政策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当政策对地方政府不利时, 地方政府就会制定与经济转型政策表面相一致, 实际相违背的实施方案, 使上级政策难以得到贯彻落实, 甚至收到与初衷相悖的效果;执行政策的态度消极, 走形式主义。执行不愿意花大力气, 导致经济发展转型政策方案难以执行到位, 影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对上级政策或以往经验机械地照搬照抄, 缺少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因而不能领会经济发展转型政策的实质, 不能因地制宜地将政策方案精细化、本土化, 无法有效地结合政策执行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人为地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

二、制约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一) 政策执行主体素质不高

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公共政策时可能受到其自身的缺陷的影响, 使得公共政策的执行受到不可低估的阻碍。特别是政策执行主体的认知缺陷和利益驱使两个方面。

1. 政策执行主体的认知缺陷。

一方面, 由于有些政策执行者的理论水平与执行技巧等水平不高, 使得政策执行主体对公共政策的有了错误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执行者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公共政策, 也使得公共政策被扭曲地执行。由于这些原因, 使得政策执行者无法得到上级政策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结合点, 从而导致公共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地方政府没有充分地理解科学发展观, 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识不足, 因而缺乏执行的动力。

2. 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驱使。

政策执行主体一般具有双重身分。一方面代表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代表着社会的整体利益, 另一方面代表着本地区或本部门, 甚至代表着个人自身的利益。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趋向的双重性, 政策执行主体会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去理解和执行公共政策。所以全社会整体利益、部门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相互交织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 当这些利益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时, 公共政策能够被忠实地执行;但当这些利益在方向上冲突时, 并且政策执行者不能克制部门利益与个人私立的诱惑时, 公共政策的执行就不会向着有利于全社会方向发展。

(二) 政策执行机制权力配置不合理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宏观领域, 也涉及微观领域。地方政府在指导市场经济活动时却仍然掌控着很大一部分生产资源, 习惯于运用政府权力来配置生产资源、干预日常经济活动和分配经济利益, 使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隶属于行政权力之下。这样就导致了地方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的同时存在。

地方政府职能越位, 主要指政府在可以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干预过多、权力过大。例如政府通过包办企业的投资决策和招商引资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对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资金等稀缺资源的价格过度管制;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手续繁多等。地方政府职能缺位, 也就是职能履行不到位, 主要指应该由政府管的事而政府没有管、没有管好。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地方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不足, 地方环境监控体系不健全等。

(三)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资源不足

资源是要素的总和, 也是一切行动的依托。政策执行同样需要必要的资源。张世贤认为:“政策执行要投入一定的资源, 方能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资源的投入对政策的执行有如赋予活力。”可见, 资源的投入对于政策执行是必不可少的。政策的执行除了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 还必须要有充分的财力资源和管理资源的支持。

从财力资源来看。自从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不仅财政收入得到有效的稳定增长, 同时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这种分税体制出现了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不对称、地方政府稳定收入来源不足, 而且没有建立健全的转移支付制度, 地方政府的收支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等弊端。

从人力资源来看。我国目前是注重高等教育与理论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职业教育、实践教育认识不足。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 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实际需求脱节, 现实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得不到理论的支持, 缺乏复合型、高素质、产业领军型的产业人才。

三、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对策研究

1.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提高政策执行规划力。

要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执行规划力, 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摈弃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漠视生态环境建设, 只注重物质财富积累而忽略人的全面发展, 只考虑当代人的需求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要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实现速度效益质量相协调、投资出口消费相协调、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 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地方政府要树立有限责任的理念。地方政府的责任不是大包大揽, 无所不管。而是在法律条令和经济规律的约束下维持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秩序。其次要树立效率的理念。地方政府的决策要快捷灵敏, 政策执行要雷厉风行, 以提高行政效率。再次要树立开放的理念。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时要大胆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方法, 同时深入研究我国经济转型期特殊的政策环境, 以有效指导我国经济转型政策的执行。

2.改革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 提升政策执行意志力。

政策执行意志力是保持地方政府与党中央行动一致的灵魂。必须改革过去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和用人机制、标准, 变以经济GDP为中心的“物本考核”体系为“人本考核”, 除了经济建设因素外, 还要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内容, 量化为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地方政府由于政绩和升迁的利益需求而在执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时阳奉阴违。在未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对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作出调整, 建立以生态效益为导向的“绿色GDP”综合评价体系, 力求将资源利用率、环境保护效果、人居环境指数等因素引进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 使地方政府可以有动力来关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促进其严格执行经济转型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特点进行统筹考虑和分别归类。把个性内容和共性内容结合起来, 把结果性指标和过程性情况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制定适合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标准。

3.合理设置地方政府职权, 提升政策执行组织力。

政策执行是公共组织的集体行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变不仅依赖于地方政府科学地安排自身的行政行为。还需要平衡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事权关系, 更需要地方部门与第三部门之间的密切协调配合。政策执行组织力就是这种优良的组织结构和有效的组织机制所产生的整合力。有了高效的政策执行组织力,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执行中就能做到正确指挥、密切合作、有效协同和有力监控, 以及对人力、物力、财力的科学调配。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组织力的关键有以下几点:第一, 切实推进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能。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严格限制各级地方政府直接干预企业和配置资源的权力, 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交给市场和中介机构;第二, 合理地划分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通过简化预算层级, 使各级地方政府逐步拥有较为稳定的收入税种和渠道, 引导地方政府把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加强一般性转移制度建设力度, 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尽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 加快推进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发育与规范, 发挥它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执行中的积极作用。

4.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提升政策执行文化力。

政策执行文化力就是由地方政府所能运用的科技文化特质所产生的政策执行影响力、穿透力。促进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科学化、合理化, 是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政策的执行文化力主要途径。具体措施有: (1) 大力支持人力投资。在完善我国基础义务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的同时,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 重点培养技能型的实用人才。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 充实地方政府公务员队伍。 (2) 提高政策执行人员执行能力。通过督促政策执行人员自我学习和定期对其组织培训, 使其能了解经济发展理论、最新科技知识以及其产业化前景, 把握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 提高政策执行能力。 (3) 构建电子政府。提高地方政府收集、传递、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共享。打破行政机关的地域和组织界限, 改变政府同公众的交流方式。

5.加强政务公开, 提升政策执行公信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执行涉及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是地方政府与政策执行受众互相交流的过程, 政策执行必须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积极配合, 才能实现其政策目标。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时透明公开并树立诚实守信的形象, 以增强其对社会公众尤其是对政策目标群体的感召力, 也就是政策执行公信力。要提升政策执行公信力, 首先, 地方政府应致力于提升政务信息公开程度,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鼓励公众监督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 及时了解政策执行动态, 打破信息沟通和反馈的壁垒, 降低群众与政府部门沟通的门槛。强化政府“声誉”评价, 建立当地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实现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增长。其次, 提高公民的政策参与度, 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新闻媒体拥有非强制性的监督功能并代表着广大的舆论, 他们对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执行情况的报道以及对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加快信息公开的进程, 也便于地方政府及时回应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宁国良.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3]王学杰.对政策执行力涵义的再思考[J].学习论坛, 2010 (08) .

[4]张清永, 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大众商务, 2010 (05) .

[5]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

[6]李菊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重要的是构建利益驱动机制[J].求实, 2008 (01) .

[7]祝福恩, 缪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J].理论参考, 2010 (09) .

地方政府执行力 篇2

专业论文

论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提升

论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提升

摘 要:政府执行力在维系政府组织机构的生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也是政府组织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在政治和经济各方面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政治环境和谐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这都与中国强大的政府执行力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由于中国政府执行力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仍存在着乱执行、不执行或难执行等执行力不强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也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通过对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从而避免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保障政策顺利进行。同时它也为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提供更加充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加强政府的行政效能建设,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政府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196-03

政府执行力是指公共政策执行者通过贯彻上级部门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并且充分运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并且合理使用和控制,对各种行动进行布置、实施和监控来实现其既定的目标所表现政府机关内部存在的各种能力和效力。

一、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一)执行主体问题

目前中国许多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者对上级下达的方针、政策并不能完全地理解,并且对政策的传达也是应付,对政策执行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僵硬地照搬照抄,有的甚至只是在形式上执行,而实际上却是不执行。有些政策执行人员思想庸俗守旧,缺乏从业道德,只注重本身的权力的大小,从不考虑其应尽的责任,他们缺乏较强的事业心,不能全心工作,进而也无所作为。还有一部分人在面对问题时怕担责任,出现了执行者不敢管也不愿意管的现象。还有一些政策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行者执行的精神动力弱化,对事务的执行缺乏执行的决心,有的人在执行时持观望态度,把事情拖了较长时间不执行[1]。这样的行为使得一些执行任务及社会问题久拖不决,已经危害到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地方政府的执行力水平的提高。

(二)公共政策执行缺乏规范

有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出于自身个人利益考虑,对上级政府的指示、指令进行过滤,他们只选择对本部门有利的政策执行。选择执行的选择标准主要有两种类型,首先是在上级的一项公共政策中,选择有利于本地区、本部门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执行。其次是在上级的若干项公共政策中,从中选择有利于本部门、本单位的一项或几项公共政策进行执行。这必将破坏公共政策的完整性、严肃性,从而使公共政策目标难以实现。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个人对政策的理解,区分软硬指标,然后进行选择。他们将一些受欢迎的、无约束的政策归入软指标,而将计划生育、征收税费归入必须完成的硬指标。根据计划生育政策的规定政策执行者要用说服的办法让人们不要违反。但是,在实际执行进程中,由于这一政策决定着干部的政治前途,而单纯的说服教育无法使人们遵从,很难成功。于是,它将变成一项硬指标。在征收税费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地方政府通常将所有地方力量全部动员起来以确保任务的完成[2]。

(三)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沟通和协调不顺畅的问题

首先是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通。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上级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就必然要设立具体的执行部门。但是如果执行部门设立不合理,多头管理、权责脱节、效率低下的状况仍然存在,政府事务综合管理水平低。例如,在流通领域中,如果管理机构设置采取分割管理的方式,发改委、商务部、工商局、药监局等,都具有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的职能,他们之间难以协调一致,就会经常发生摩擦,它也将会对政策的执行产生较大的阻力。其次,中央与地方之间沟通不顺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由于受集权体制的影响一直不畅通,由于缺乏沟通一些地方只是机械地执行上级指令,没充分考虑到后果,也缺乏公众参与,政策的透明度也比较低,公众由于对政策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难以接受新实行政策,进而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果[3]。

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执行主体存在不利心态

周永亮博士指出,心态是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影响行为的首要因素,是人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实践行为的一个动力源[4]。心态要素包括激情、态度、信念,执行主体的不利心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执行主体缺乏执行的激情。人的心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激情。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某些事情的激发下的一种情绪的爆发。激情可以支配人们采取某种行动,它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执行主体在执行时缺乏激情,往往造成政策执行的力度不够,也是导致政府的执行力不足的重要因素。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如是执行力水平较高的地区,那么执行人员的素质和面貌都是很优秀的,执行的激情也很高。反之,如果政府的执行人员的精神面貌、素质较低时,激情也不高,它将导致政府执行力也是比较低的。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机关工作缺乏激情,它将是导致政府执行力低的重要原因之一[5]。其次,执行主体采取偏离的态度。态度是指人们对某些特定事物的一种情感倾向。即是指人们喜欢或不喜欢一些事物。一些执行主体态度消极,做事情表现为不耐烦,进行抵制执行,这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是较为常见的,也是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又一因素。

(二)地方政府执行中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对政策执行者及其行动进行适当的约束和指导,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政策效果。健全的规章制度使政策执行的行为得到强有力的约束,为政策执行偏差的产生起到很好的防范作用。另一方面,行为规范失去机制约束。一是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处于新旧体制转型阶段,新体制尚在建立过程之中,出现行为规范体制上的“真空”。二是在传统行为规范下,党政基本合一,政府行政一般由各级党组织领导,政府部门负责具本执行,党政关系没有理顺,党组织承担了一部分政府行政工作,使政府功能有所削弱,影响了政策执行。三是目前行政执行中多采取强迫命令方式,执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执行信息基本上处于上级对下级的单向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动状态,缺乏双方的相互沟通和积极性的共同发挥。

(三)缺乏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文化”是一个组织文化环境中由理念统领下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发地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群体氛围和群体能力[6]。对政府而言,执行力的文化是政府组织内的执行主体他们共享的关于执行的价值观、思想及行为规范的总和。这就要求既要充分、科学利用一切有利于执行力的因素,又要所排一切不利于执行力的各种因素。而且一切组织成员在思想里面认同统一的执行观念和执行形式,还要具有规的监督体系和奖惩制度用以保证组织及其成员全心全意投入实际的工作中,并且要改变其行为和方式符合实际要求,这样才能在组织内形成一种注重实际、目的明确、监督力较强的执行力文化。

三、提升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对策

(一)提高执行主体的素质

要完善公务员的培训教育体系,还要建立多种渠道、多媒体的方便公务员学习的培训机制。目前,中国对公务员的培训类型可以分为初任培训、晋升培训、专业培训以及知识不断更新的培训等。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地开展以上的公务员的培训活动,还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培训制度和培训方法,逐步深入地拓展业务的范围。为提高学习的效果,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政府要广泛采纳各行业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在政府的系统组织内,广泛强调终身学习和团体学习,进而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地变化。政府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学习,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执行工具,尤其是现代行政所需的信息的搜集技术、电子政务的技术和媒体沟通的技术等,这样才能提高政府的执行力[7]。

(二)健全沟通协调制度

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沟通协调制度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环节的利益是愈加难以调节,难免出现各种纷争和矛盾,这将直接导致执行力水平低下。此外,由于政策执行主体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沟通制度,使得各执行主体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通,出现了相互之间推诿的现象,从而导致政府执行力深陷僵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政策协调指的是通过对政府执行的各要素进行调整,使它们相互协作,使机构与执行人员能够统一起来共同实现决策目标,保障各项执行活动有序运行。在政府执行活动的过程中,协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

完善信息沟通中所指的沟通主要是指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内部组织人员相互交流,信息传递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沟通是保证政府政策执行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使上级机关的决策及时准确地下达,下级机关也能准确地理解上级的方针与政策,减少误差,还能够及时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错误,进而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首先,政府组织机构也要分工明确、精简机构,各个部门和各部门人员都要有明确的路线,这样才能保证上级政府的政策准确及时地传达到下级机关。其次,由于上级机关的政策或决策传达到下级部门需要经过很多部门,文件在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失真,所以政府机关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利用现代的通信设备和网络技术,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中间环节也减少了,进而减少了执行的成本,政策执行效率也大大降低,提升了政府的执行力水平[9]。

(三)构建政府政策执行力文化

中国的历史比较悠久,行政文化也源远流长,虽然中国传统的行政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但也有许多的精华的部分值得我们借鉴。如“民本思想”、“仁政思想”等对中国建设民主政府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现阶段中国的行政法规也明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秉公办事、廉洁奉公、高效执行、各司其职、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对政府行政文化进行建设时,还要吸取传统文化中有利之处,并进行改进,营造出先进的行政执行文化,来适应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要求[10]。此外,还要调整政府组织内部,使政府机构各部门之间更加协调畅通,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水平。地方政府组织人员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作中不断地创新。另一方面,还要求各级政府组织,要从整体上认识到要提高政府执行,并且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政指导。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齐子鉴.政府执行力的动态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15.[2] 刘晓峰,陈建萍.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2):102-103.[3] 刘晓峰,陈建萍.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5):67-71.[4] 周永亮.本土化执行力模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0-70.[5] 史策.政府执行力的自身挑战及应对[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4):39-46.[6] 范斌.中国行政执行力文化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60-75.[7] 纪凤兰.政府绩效评估及相关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50-61.[8] 孙蔚课题组.提高县级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途径研究[J].吉林政报,2011,(1):215-216.[9] 汪杰贵,周生春.城市公共服务问责机制的构建[J].城市问题,2010,(9):75-79.[10] 李慧卿.政策执行视角下的地方政府执行力色议[J].汕头大学学报,2008,(1):65-68.[责任编辑 吴 迪]

地方政府执行力 篇3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32-02

1政府执行力概述

政府执行力是一个政府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性源于“执行”在政府公共行政上的重要地位。20世纪初现代行政学的创始人威尔逊(Wilson)就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从事政治者应负责制定政策;而行政部门则应负责执行政策。而行政学家古德诺(Goodnow)发表的《政治与行政》中指出“政治与政策或国家的意志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深刻地阐述了政府的主要功能是执行国家意志。

目前,我国学界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我国,“执行力”这一概念最早被运用到行政法学领域,后来许多学者把“执行力”引入到政府行政管理领域。所谓政府执行力,是指政府组织内所存在的通过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向,精心设计方案并通过对政府的各种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法例、制度等进行集中有效的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实施政府的公共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以及完成政府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当前,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迫切要求。

2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在于提升政府执行力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改革都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前进。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大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与传统管制型政府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个能够透明、公正、高效地为公众和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政府。

传统管制型政府是以强大的权力为后盾,强调权力高度集中,从而导致政府本位、官本位的观念,进而导致政府不能以公民为本位去考虑问题。这种传统政府治理模式中,权威多于民主,管制多于服务。因此,这种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逐渐被以公民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政府所替代。当前,服务型政府已经被作为一个实际的行动纲领提了出来,但建设服务型政府不能是流于形式,而是要求一级政府必须理念和观念上、在目标和任务上、在思路和方法上、在措施和要求上有了成熟的思考,形成了部署和安排,并将这些部署和安排落到实处,这需要靠执行力提供保证。

政府执行力主要体现为执行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等特定的政府行政行为。政府执行力强的政府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最佳的执行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政策目标,进而为公民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相反,执行力弱的政府,就缺乏相应的政策执行能力,最后也无法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可见,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执行的角度看,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

3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现状分析:以慈利县一个个案为例

3.1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几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一,政府体制改革推动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第二,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执行力得到提升。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到甲型H1N1的防疫工作,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逐渐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危机发生后,地方政府能及时快速的协调和调配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并着力做好善后的各项工作。第三,行政问责制很好的体现了政府执行力的实施力度。

3.2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不足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府机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地方政府体制的改革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而导致地方政府执行力低下。执行力低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执行的没有执行:二是该执行的乱执行;三是不该执行的乱执行:四是执行效率低。2007年8月,在张家界市慈利县,发生了一起30余名对越参战立功人员的集体上访事件,此事件的起因是1996年张家界市人民政府签发了3号令,3号令第三条明文规定“服役期间,获得中央军委大军区荣誉称号并授予一级或二级英雄模范奖章的,荣立二等功以上(含二等功)及三次三等功的或在对敌作战中荣立三等战功的农村退伍义务兵”属于政府安置工作的对象。但当时的慈利县政府并没有把这个政策告知给该县的立功人员,加上那时的信息交通不畅,导致了市3号令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而这些立功人员至今还未得到妥善安置。市政府要求县政府按照周边地区同等对待,但县政府并没有去执行。而这些立功人员大都已年过半百,曾多次到省政府,国家民政部上访,上级政府的答复是要求张家界市正确解释3号令,并妥善安置这些立功人员。

而到至今为止,市政府的答复是按照周边地区的同等人员解决,可是慈利县政府并没有按照市政府的指示去执行,而像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及周边地区的常德市、岳阳市、长沙市等都已经解决了,这些地区有的是安排了工作,有的是当地政府给这些立功人员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试问,同样是立功人员,为什么慈利县不能按周边地区同等对待这些曾经的战斗英雄呢?

3.3影响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障碍因素分析

(1)执行人员的不作为。根据《湖南省实施(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细则》等有关规定,慈利县政府应该对参战立功人员给予工作安置,但县政府并没有执行下去,甚至连政策都不让这些立过三等战功的退伍人员知晓。这些立功人员多次要求县政府落实,但县政府却将他们拒之门外,不闻不问。这种不作为态度反映了县政府某些领导责任心不强,执行意识淡薄。同时,地方政府存在着自我保护、怕负责任、消极应付的现象,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使得一些政策执行不下来,严重影响了执行力的提高。

(2)行政体制不合理。从横向上来看,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划分不清晰,导致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从纵向上来看,政府组织层次过多,不仅降低了信息上传下达的速度,增加了执行成本,而且由于指挥路线的延长,上级指导和监督的不到位,难以保证政策执行的有效实施。

(3)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张家界市政府在1996年就签发了政府3号令,而慈利县部分立功人员10多年后才知道市政府签发的这道命令。从而导致了绝大部分在农村里的立功

人员没有被安置。由于追究制度缺损,原慈利县政府负责退伍军人安置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并没有受到追究,从而引发了部分立功人员集体上访事件。

(4)利益驱动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什么是利益呢?王浦劬教授对利益一次有过精辟的解释: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是社会成员行动的动因,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3号令明文规定了“任何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当地政府分配的任务”,这无疑触动了某些部门或者个人的利益,作为下级,慈利县政府不敢怠慢,看起来必须遵从市政府的3号令,但如果照章程办事,那么又要触动既得利益者。由此可见,“利益”就成为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驱动力,地方政府总是从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最大化出发,来对待政策执行。正如学者张金马所说:“由于利益的至上性,使得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之间出现一个利益‘过滤’机制。下级对上级政策往往以自己的利益和损益值作为对策参考,得益越多,越乐于执行:受损越多,越不乐意执行,乃至抵制、变换”。可见,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阻碍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提高。

4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若干思考

4.1重塑政府的组织机构,推动政府执行力组织的建设

纵向方面,要减少政府的这些层次,尽量减少层层传达,建立扁平化的政府组织。我国地方政府的层级大多是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镇政府四级制,管理环节复杂,必须在政治社会稳定、资源配置合理等基础上改革政府层级建制,重点是减少省政府到基层民众间的管理层级:横向方面,主要要理顺党政关系,由于我国是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委部门在重要决策时的特殊地位,所以必须厘清执政党和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关系和各自的角色定位,党政合一导致不同的职能机构履行着相同或相似的职能,而党在行政权力所具有的绝对优势会使党和政府在地位和作用上出现严重失衡,不利于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提高。

4.2努力提升地方政府执行主体的素质

地方政府执行主体是执行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执行主体的执行力素质主要是指那些对执行有直接影响的素质,包括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执行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执行心态等。而慈利县政府领导以及张家界市政府部分相关领导没有一点责任心,作为人民的公仆,没有替基层人民排忧解难,面对慈利部分立功人员集体上访所反映的问题,某些政府部门不是相互推诿就是借故推脱,严重违背了上级政府的精神,给政府工作的有效执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努力提升地方政府执行主体的素质迫在眉睫。

4.3完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机制

导致张家界市慈利县部分立功人员集体上访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1996年张家界市政府3号令没有及时的传达到基层。那时的信息传播途径很窄,监督体制也不完善,更不用说问责制的实施了。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必须首先加快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且信息公开不能只是形式,应该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其次是要加强政策执行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协调,特别是与基层百姓的协调;再次是要完善人大监督机制、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最后要加大问责制的力度,使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率,保持政令畅通,提升执行力。

4.4加强政府执行力文化建设

浅议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建设 篇4

1 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表现

各级地方政府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一切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官僚主义、文牍主义、本位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盛行, 法律责任意识不高。因此, 无论多么科学的行政决策和宏伟目标, 如果缺乏执行力, 一方面无法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也不能让公众受益, 当然政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也就无从谈起。在现实中, 地方政府执行力并非十分令人满意, 执行力弱化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1.1 行政执行文化建设滞后

行政执行文化是行政文化在行政决策执行中的具体反映, 对行政决策的执行全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行政执行文化是行政机构及其行政工作人员在各种行政活动执行的过程中所反映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行政执行文化所包含的正确的服务价值观, 能够对行政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能有效地提高行政执行力的力度。但是, 当前, 在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活动中, 由于地方政府及其行政工作人员为了实现局部利益、个人利益或眼前利益, 而置整体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于不顾, 简单机械地执行公共政策, 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习惯于采取管制的办法, 常常造成行政执行的“越位”、“错位”等, 淡化自身的公仆意识, 形成了妨碍政府执行力有效提升的个人主义的、保守的、全能型等的行政执行文化, 以至于“对群众充满感情、对工作充满激情、对改革建设事业充满热情”的行政执行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1.2 行政执行组织结构涣散, 行政工作人员素质低下

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各级地方政府能不能执行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事业目标的能否顺利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主体, 政府组织结构问题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关键, 是使政府实现其目标的基本管理工具, 是完成政策执行功能的基本体制。但是, 一些基层组织的机构不全, 有的结构不合理, 关系难协调, 矛盾重重, 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甚至难以正常运转。任何公共政策的执行都需要具体的执行个体在相互协作的前提下共同完成。公共政策执行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具体的执行人员的素质决定的。但当前在基层政府部门中, 文化素质不高、整体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而且相关执行人员缺乏重要工作磨练, 实践经验不足, 处理实际问题往往不能得心应手。

1.3 行政执行监督机制缺失

高效的行政执行力必须配以完善的监督机制, 积极推行行政问责制, 落实责任。但是, 我国的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等未能形成立体的监督体系, 各自为战, 而且监督的手段单一, 监督效果不佳, 以至于一些地方政府及其行政工作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没有本着“公平、公正、民主”的原则, 随意执行, 暗箱操作, 容易滋长行政执行权力的腐败。另外, 我国的社会监督体系建设滞后, 缺乏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社会监督主体有效参与, 行政执行过程的社会督查薄弱。

2 提升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力的对策

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力的弱化, 既不利于党和政府执政合法性的巩固, 也不利于政府管理创新。因此, 提升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力水平,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可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事业顺利进行。为此,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需要克服行政执行力弱化问题, 系统思考, 整体谋划, 全力提升行政执行力水平。

2.1 加强行政执行文化建设, 改善执行环境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重大任务, 时刻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把树立服务理念、转变工作态度摆在提升行政执行力水平的突出位置, 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 崇尚正确的政绩观, 加强公职人员个人修养, 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塑造公共精神, 秉持全局观念和长远利益, 培育疏导型、协调型的执行理念, 规范执行行为, 增强“公仆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 构建积极、廉政、高效的行政执行文化。

2.2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素质

提升行政执行力水平, 必须通过优化设计, 减少政府的执行层次, 优化政府职能部门配置, 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 理顺职责关系, 健全协调配合机制, 建立高效、规范、合理、有序的行政执行工作流程。与此同时, 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 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 决定着政府执行力的强弱。因此, 必须转变行政工作人员的执行作风, 增强责任意识,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个人自律观念, 本着务实、求真的精神, 提高政策的理解力, 克服执行工作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减少行政执行工作的失误。

2.3 建立健全行政执行监督机制, 强化监督体系建设

仅靠道德自觉及责任意识难以避免“道德短板”和“责任失灵”问题, 还必须加强和完善问责制以提高问责效用。所以, 提升各级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力水平的根本还在于加强对行政执行权力的监督和问责。为此,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落实各层级、各部门所承担的责任, 明确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各自的监督职责。同时, 加强社会监督, 实现监督主体的多元化, 并且赋予各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规范监督程序, 推进行政执行监督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增强监督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从而为提升行政执行力水平提供保障。

3 结束语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力本质上就是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促进提高行政效能, 确保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更好地服务人民,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摘要: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三种具体表现, 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政府执行力,弱化,表现,对策

参考文献

[1]何显明, 吴兴智, 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力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宁波鄞州的个案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9 (3) :30.

[2]宋鑫华, 周玉琴, 论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与提高对策[J].岭南学刊, 2011 (1) :40.

[3]胡象明, 孙楚明,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5) :71.

[4]包兴荣, 浅议提升中国政府执行力与发挥官僚制优势[J].实事求是, 2010, (4) :24.

[5]宋鑫华, 周玉琴, 论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与提高对策[J].岭南学刊, 2011, (1) :40.

[6]马晓黎, 如何提升政府执行力[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0, (6) :36.

[7]韩艳丽, 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基层政府执行力提升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7) :27.

[8]薛瑞汉, 地方政府执行力: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8, (3) :16.

提高政府执行力 篇5

执行力是目标与结果直接的纽带。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执行力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政府的执行力更成为决定民族兴衰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的执行力也不是一天炼成的,而是在严格制度的规范下逐步打造出来的。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科学界定和规范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职能,形成有效的政府协调机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大的国家,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着眼于提高执行力,中央应在强调大政策方针一致性的同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则要在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形成统一的决议之前,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反映和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但决议一经形成,就不能以任何借口阻滞政策的贯彻落实。强调政令统一,并非要求盲从,更不意味着扼杀地方和部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政府官员问责制。问责制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制度保障。在一些地方,行政不作为已成为影响政府执行力的突出问题。对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加强对行政过程的监督检查,对盲目决策、违法行政、执行不力和效能低下、疏于管理和处置不当等行为进行问责,强化行政过程的制度约束。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着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政府工作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政府执行力的强弱。应当承认,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势在必行。

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

“执行力”一词最早流行于国外企业界。所谓“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执行力是“做”的能力,即企业选用合适的人去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就政府而言,所谓执行力,是指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决策政令的能力,也是指政府通过战略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行流程进行工作目标落实的系统化过程。它首先要求政令畅通和政令统一,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统一服从中央政府领导,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决定。同时,政府执行力也并非意味着下级政府只能跟在上级后面亦步亦趋,做法律政策的“传声筒”。它要求下级政府和官员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

政府的执行力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因素有公务员的观念、素质和能力、政府的体制机制、客观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要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可以多方面的采取措施,比如提高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强化机构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破除官本位,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树立争取的权力观等等,但众多措施中改善体质机制,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执行力尤为重要。

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在提倡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是强化和明确政府责任、改善政府管理、建设责任政府的本质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对政府权力监督制约,提升政府执行力,建设效能政府的制度保障;也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

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行政问责制与开展绩效评估结合起来。绩效评估是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绩效评估的结果,行政问责才有可靠的依据。因此,要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估办法,促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

二是把行政问责制与行政监察、审计结合起来。要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三是把行政问责制与政务公开结合起来。政务公开是提高政府效能、防止腐败的有效措施,也是开展行政问责的重要途径和保证。要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要以人民群众关心的事项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四是把行政问责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要研究把行政问责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推行行政问责制要与宪法、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相衔接并有所区别;要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权限,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

五是建立健全政府的责任体系。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主要职责,理顺并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行政首长及相关人员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形成完整的政府责任链条。同时,要按照有权必有责、权责相统一的要求,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使每一项职能、任务、每一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科学界定行政问责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行政问责的主体、对象、重点、范围和方式;加强问责机制建设,明确问责程序。

六是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体系。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问责的体系。要规范行政问责的主体及其权限,解决由谁来问责、谁来监督的问题;规范行政问责的客体及其职责,明确责任种类及责任追究方式;规范行政问责的事由和情形,明确哪些行为应当问责,哪些行为可以免责;规范行政问责的程序,实现行政问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浅析地方政府政策执行 篇6

摘要: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本文总结归纳我国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 政策执行 地方利益

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的具体情形多种多样,但就一般意义而言,政策执行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自行立法”,变相执行政策。隐瞒政策信息,神秘执行政策。逃避矛盾,消极执行政策。曲解政策意愿,盲目执行政策。

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从人员方面看,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双方能动性不强。

地方政府“人事行政”的人治色彩使政策执行主体素质得不到保证。虽然从形式上看,各级行政组织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层级化与部门化的体制。但实际上,行政层级越低,其组织的权力运行所呈现出的人格化倾向越严重。

(二)从制度方面看,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权力配置机制不合理,横向上“党政”权力关系没理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无力,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三、地方政府政策执行问题的防治对策

(一)塑造能动的政策执行双方

1、提高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从“进”的环节保证地方政府公务员对基层政策的认知能力,增强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认同感。在“管”的环节上要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主体的知识结构,强化对政策的了解和运用。

此外,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很少对公务员进行业务知识、政策水平等方面的考试,致使很多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熟悉相关的政策。因而,要改变这种状况,要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严格政策知识考试和运用。地方政府公务员既能牢一记政策,又能灵活运用政策;既树立执行政策的坚定性,又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注重操作的灵活性。

2、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的权力配置机制

(1)处理好政策执行中“党政”权力冲突

按照精简、统一和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实行党政领导合理兼职,分工不重叠,这样既保证了决策的高度统一,又提高了辦事效率,避免了地方领导班子中存在的地方党委重大决策与政府执行中的脱节现象,也纠正了地方领导成员之间职责定位不清的问题。二是从职能上解决。地方党委主要从大方向上把握中央或上级政策的方向和操作原则,而具体的执行交由县政府各部门解决。这种党委领导各项工作,党政合理分工的良好协调机制,使得政策执行能够形成一种合力,避免由党政矛盾引发的政策执行中沟通和协调方面无所适从,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和目标的一致性。

(2)明确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权力关系

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来处理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工作关系。既要保护上级政府的主导地位,又要适度增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自主决定权,从制度上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行政行为。运用法律手段确认地方政府与省市级政府的职能权限和利益分配,建立并健全地方政府与省市级政府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从总体上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新型政策执行体制,避免中央政策在经过层层下达后的政策失真。

3、建立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约束机制

为使政策理解偏差、贯彻不力、执行失误,甚至违背政策、对抗政策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者身上,以使政策执行的责任明确,增强执行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意识。对地方政府而言,应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制度:

(1)推行政策执行公示机制

执行公示机制是指执行机关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通过向社会公开明示自己的执行范围、执行内容、执行标准、执行程序、行为时限和惩戒办法的方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提高执行效率和质量,保证公正、合法地实现政策目标。推行政策执行公示机制主要着眼于公开执行依据、加大政策执行的透明度,确保政策执行不暗箱操作。

(2)建立政策执行考核机制

地方政府应成立政策执行评议考核领导小组,由县政府法制办专人负责,切实加强对全县执行评议考核工作的领导。各执行部门也应成立相应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评议考核网络体系,为评议考核制的高效运行提供组织保证。建议将地方政府目标考核机构从属于同级人大序列,其人员编制单列,工作经费也在预算中实行单列。

(3)建立政策执行目标责任制

政策执行目标责任制是围绕政策目标和政策计划的实现而展开的。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在实际建立过程中,应该细化执行目标,责任表述应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责任状应明确责任期限和责任人,对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主动配合,以致影响执行进程,甚至造成目标难以实现的执行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只有这样,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人员才能真正意识到政策执行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4、建立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沟通协调机制

完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沟通协调机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在地方政府内部建立专门的沟通协调机构。二要畅通政策执行信息沟通渠道。要建立双向沟通的通畅渠道,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横向沟通畅通无阻。三要缩短沟通距离。沟通距离越长,中间环节越多,信息失真率就越高,沟通效果就越差。四要实现沟通手段和技术现代化。要善于利用现代通讯设备和网络技术,巧妙策动大众传播,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减少周转环节,保证信息交流的准确性。五要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的协调手段。

参考文献:

[1]余敏江.我国地方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析论[J].重庆社会科学, 2004,(01)

[2]杨雅厦.影响我国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因及其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 2004,(04)

[3]刘瑛华.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障碍性因素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3)

[4]唐钧. 公共政策:哲学解读与制度分析——论公共政策的自负、惯性、私利及其改进[J]理论与改革, 2001,(05)

地方政府执行力 篇7

“执行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行政学领域,指的是对具体行政行为予以执行的强制力或法律效力。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执行力”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领域。美国学者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认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他能使公司形成自家独特的竞争优势。执行力体现了组织将战略付诸实践的能力,反映了战略方案和目标的贯彻程度”。为解决公共政策执行不力问题, 当时中国企业界热捧的“执行力”概念,以及地方政府现行借鉴企业“执行力”概念而提出“政府执行力概念”,开始出现在中央政府文件中。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政府执行力问题非常重视。 在中国政府治理环境中,基于中央决策,地方执行的特殊背景,针对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变通、观望现象,政府执行力往往与政策执行相提并论,演绎出“政策执行力”概念。

“公共政策执行力”不同于政府执行力和企业执行力,而是政府执行力的核心要素。通常所说的政策执行不力,特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不力,其暗含中央政府决策是正确的前提假设。随着国家治理改革力度的加大,“执行力”这个词最初出现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文件之中,并很快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曾经指出:“在实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执行活动作为执行主体将观念层面的决策付诸实践的过程,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核心环节,是实现行政目标最重要、最直接的行政行为。执行力直接影响和决定政府落实各项政策、决议效能,政府的政策执行力在维护和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力量。

2影响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因素

姚克利在《试论政府执行力的生成与提升》一文中,对政府执行力从生成机理这一独特视角进行分析,他指出政府执行力不是多种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合力,需要内在要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其中,作为主导因素的便是执行主体,执行环境是外部条件,执行资源是现实基础,执行客体是作用对象,执行绩效是最终结果。莫勇波在《政府执行力刍议》中,使用系统论的方法对政府执行力能量来源和构成要素做分析:政府执行主体、政府执行制度、政府的生态环境以及政府执行资源。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活动总会遇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干扰,影响政策执行偏离政策目标。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各类因素,有助于消除政策执行的不利影响,促进政策执行力的提升。

2.1执行主体

公共政策执行是由特定的组织来实施的,政策执行主体即政策执行的直接实践者,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最直接因素。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政策执行主体是执行政策活动的因素和执行力量的来源,发挥着核心作用,政策执行力的其他一切要素都必须通过执行主体才能发挥作用。政策执行主体包括政策执行组织和政策执行个人。在我国,地方政府的执行主体主要依赖于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或机构。

2.2执行战略

美国学者利文斯说:“问题的挖掘和确认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对一个决策者来说,用一个完整和优雅的方案,去解决一个错误的问题,对其机构产生的不良影响比用较不完整的方案去解决一个正确的问题大的多”。地方政府良好的战略规划,首先要能充分理解、认知上级政府政策的精神和实质。其次要从全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谋划执行工作需要对战略执行的各项问题投入很多精力。 这一维度主要包括:执行意愿强度、执行方案规划力两方面内容。

2.3执行客体

政策执行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影响群体及政策目标群体。目标群体是指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直接受到影响的公众对象。由于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调控器”,它总要表现为对特定对象的利益进行确认、分配或调整,对其行为进行指导、制约或改变。因此,公共政策的执行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与公共政策目标群体对待政策的态度密切相关。政策目标群体对待政策的态度直接影响政策的执行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般而言,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知度和理解程度高,就会表现出对政策执行的积极支持和主动配合,反之,则会出现抵触或对抗的态度。

2.4执行资源

政策执行资源是保障政策有效执行所具备的各类资源条件, 包括人财物资源、信息资源、制度资源、权威资源等。人财物资源自始至终是政策执行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资源,是保障政府部门正常运行及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资源。信息影响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终,不仅是公共决策的依据,也是政策执行主体有效的把握和配置各种资源实现政策主体与客体间的良性互动的主要渠道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的主要依据。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影响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权威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软资源,它是集体行动中处理一切问题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从本质上来讲,政策执行者的权威应构筑在理性基础之上。这四类资源是相互关联有机配合的,缺少任何一项资源都会影响整个政策资源的配置和政策执行活动的进行。

2.5执行环境

对公共政策执行而言,环境就是指政府赖以生存的行政生态系统。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不仅取决于政策内部的构成,而且还取决于政策外部环境的优化程度。环境对于政策执行是非常重要, 这些环境包括 : 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地方经济发展中面对的是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非经济因素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因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中要具有灵活性,要随机应变,因为执行中弹性过大,又会造成随机性太大,而执行中的刚性过大,又会造成政策执行中的相反效果。因此,环境优化程度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影响甚大,要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执行效果就必须优化其政策环境。

2.6执行效力

执行效力实际上就是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执行绩效既是执行主体完成政策执行目标质量的检测,又是对执行效率及效能的考核,也是政策执行过程中诸因素效能的综合反映,是直接反映执行力大小的因素之一。政府执行力的强弱与政策执行的效果成正比, 所以执行绩效是对政策执行力的最直接反应。

3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路径选择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是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构成,是联系地方政府与群众、地方与上级政府的重要桥梁,是实现社会善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要明确改革方向和目标定位,也要提升重大政策和部署的执行力。基于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在实践层面上,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应更多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即涵盖政绩评估、执行中的跟踪调整以及事后问责机制。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在政府组织内构建绩效评估机制,使执行人员深切体会到回报与个人的付出是成正比的, 将执行效果与工作成绩相挂钩,必将使其工作的更加积极和主动。 绩效评估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执行成本,还要关注执行活动的效率和社会效益。科学的绩效评价制度不但能有效约束执行主体的执行行为,而且能真实反应执行效果,也为考核执行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完善跟踪调整机制,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以利于相关部门对政策或是执行方式等快速做出调整,保证达到预期效果。建立事后问责制,对于政策执行未达到预期效果,就要探究问题出在哪个环节,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使得权利与责任相统一。

3.2培育政策执行多元主体,提升执行主体素质

公民社会的发展,为政策执行主体注入了新鲜血液。在统治模式下,政策执行主体只有政府组织,而在公共治理的模式下,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增多及不同程度的公民参与,可以加强政策对象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减少政策执行中的阻力,可以更顺利地完成政策执行。同时还有助于改变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自上而下的单一视角,而代之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重视角。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政策执行有利于形成多元主体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局面,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程度,强化政策执行力。地方政府执行组织的职能需要赋予执行人员一定的岗位职责才能实现,政策执行需要由具体的执行人员才能完成,执行力所需要的一切要素包括政府组织、经费资源、制度、技术等,也要通过执行人员才能真正发挥效能。因此,地方政府执行人员的素质是提升政策执行力的关键所在。

3.3保障并培育政策执行资源

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能力依赖于所能获取的有效资源。只有具备充足的政策资源,才能大幅度扩展政策空间,提高政策执行的效力。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注意保障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培育政策资源。首先,优化政策执行资源配置方式,科学合理利用已有资源。在信息资源的配置上,建立信息公开、信息共享制度,改变政府部门与公民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的状况,确保公民能从正规渠道得到正确的政策信息。同时,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效率,更要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建立公平和效率兼顾的原则来指导政策执行资源的配置,有利于公共政策执行力的进一步增强。其次,地方政府要给予政策执行充足的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为执行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并且不断更新执行设备,培育政府执行工具,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减少内耗,加快行政中心网络一体化,开辟一条信息传递畅通的渠道。

3.4培育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文化是政府组织内的一种软制度,具有强大的适应、激励及整合功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执行主体的执行行为和思想意识,并逐渐转化为执行人员内在的行动惯性和思维习惯,推动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内在精神动力。地方政府塑造执行力文化,可借鉴企业“执行文化”建设的有益做法,树立政府执行人员关于“执行” 的价值观念,领导者应当事必躬亲,发挥带头作用。首先,树立执行人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大局意识,时刻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注意树立优秀典型,弘扬先进,加强宣传,使先进的执行观念广泛传播,创造优良的执行力文化氛围。在先进的执行理念被认同后,让这些观念在执行活动中不断得到强化,并最终内化为执行习惯和执行传统,形成优良的执行力文化。

3.5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指出:“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一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潜在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极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一方面要确保监督机构保持其工作的独立性, 强化地方政府监督机构的监督职能,政府机构要定期向公众发布政策执行的相关信息,改革完善公民监督机制,鼓励民众对于执行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意见、进行举报。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改革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增强人大的监督功能。另外要加强新闻媒体及社会群众对执行过程的监督作用,确保媒体态度的公正中立原则,增加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透明度。

摘要: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贯穿于地方政府的执行行为过程中,是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各种力量综合而成的整合力。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地方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而且决定着相关公共政策对群众自身利益的实现。因此,本文以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为研究对象,通过界定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内涵,剖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路径选择。

地方政府执行力 篇8

1 科技政策概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部分发达国家始终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由此, 在科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的背景下, 科技政策表达了国家竞争战略的意志[1]。科技政策 (Scienceand Technology Policy) 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乃至一个部门研究所,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战略目标下, 为发展科技、协调科技发展中的各种关系而制定的指导原则和规则[2]。作为国家主要政策之一, 成为政府推进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3]。政府执行力是指在政府组织内所存在的通过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向, 精心设计方案、实施方案, 并对政府的各种组织资源有效地执行并实施政府的公共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以及完成政府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4]。地方各级政府作为科技政策的基层执行者, 对科技政策的执行落实程度有密切关系。一方面, 地方政府科技政策的有效执行能够推动国家制定和完善宏观政策,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另一方面, 国家科技政策体系及制度的建屯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3]。因此, 从科技政策的重要性来看, 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对科技政策的执行力度, 进而推动科技创新能力, 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将起到重要作用。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目前, 科技革命的发展势头迅猛, 科技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之一。西方发达国家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 立足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以争取科技发展与竞争的主动权, 不断充实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3 科技政策对科技发展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3.1 科技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科学技术与政策的关系日益密切。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国家的支持, 国家的科技投入和政策引导成为影响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政策来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及应用, 并由此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国情的差异, 在发展科技方面所走过的道路也不同, 各国政府在发展科技并以此服务于本国社会经济需要所采取的政策也各不相同, 但通过明确的科技政策来引导、组织、规划本国科技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伴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兴高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国都通过制定新的科技政策来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契机, 调整本国的学科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选择优先发展领域、吸引高尖人才, 提高科技竞争力, 最终使本国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或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 国家和区域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成为重要的国家资源, 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成为决定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2 科技政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区域科技在区域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位置。从战略的层面上来认识区域科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对科技的需求, 制定区域科技规划,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合理应用科技资源, 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各区域在遵循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过程中, 纵观全局, 高屋建瓴, 科学创新, 摒弃经济建设中的一些旧观念和旧作法, 从源头上加强经济与科技的结合, 依靠科技发展经济, 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总之, 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政策将有利科技的发展, 符合区域发展的科技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4 广西地方政府科技政策执行力现状分析

2010年以来, 广西保持和扩大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 经济增速创3年来新高, 为研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广西研发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西各级政府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 为广西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来看, 广西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 资源型工业仍占较大的比重;从对科技重视力度来看, 广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科技重视力度还不够, 科技政策执行力还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广西科技研发事业的发展。

4.1 与创新相关的制度框架和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不完善, 许多时候不是缺乏人力资源, 而是缺乏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用人机制。科研与企业相脱节, 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重视不够, 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偏弱, 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技术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 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偏少, 研究开发的国际化程度很低。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创新能力不足, 使广西在与东盟对接的建设过程中力不从心, 严重制约了广西的跨越式发展步伐。

4.2 地方领导对中央有关促进科技发展的文件理解不到位

自治区农业厅张明沛厅长在2009年全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西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各地重视程度不一, 改革力度不一, 推进情况有快有慢, 发展不平衡。国务院、自治区下发文件后, 但各地的改革步伐不大, 少数市县甚至没有动静, 对基层农技体系的体制与管理、工作运行等触动不大。国务院30号文虽然提出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几种设置模式, 但有些地方没有认真研究适合当地实际的模式, 机械照抄照搬国务院和自治区文件。甚至个别市简单理解体系建设只是机构设置, 认为目前的设置是符合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的, 不用改革。有些地方改革方案通过了, 也未行文实施落实。

4.3 某些地方领导的科技意识淡薄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不足。例如:广西地税部门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 观念陈旧, 被动式应付《广西地税行政审批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有些地税部门没有认识到推广《广西地税行政审批信息系统》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制约、规范税收征管和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意义, 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被动地应付《广西地税行政审批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片面认为推广《广西地税行政审批信息系统》增加了基层工作量。由于认识不足, 加上责任心不强, 造成信息采集录入发生错误、遗漏, 审核人员也没有认真审核, 导致个别单位信息采集录入质量不高, 影响行政审批工作的质量。由于基层单位没有专职行政审批信息系统工作人员, 目前由税政股 (法规股) 具体负责, 由于部门协调不力, 在工作上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影响了《广西地税行政审批信息系统》推广进度。

对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流于形式。例如:2004年度南宁市人民政府通过考核科技进步目标管理工作时发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个别县 (区) 领导对科技进步的认识不足, 对科技进步工作重视不够, 领导联系科技企业、科技项目制度不完善, 对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流于形式。二是科技投入管理机制不健全, 大部分县 (区) 科技三项经费没有列入同期财政预决算, 科技三项经费实际到位不足;有些县 (区) 科技三项经费未能按规定程序使用, 造成科技三项经费的效用发挥不理想。

对科技进步工作重视不够。例如:2010年5月7日在钦州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指出公众知晓面不宽, 一些地方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贯彻实施法律法规及促进我市科技进步工作重视不够, 学习宣传不到位, 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有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未能把科技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4.4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管理模式不合理

一是政府投入不足。如:2010年5月7日在钦州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指出2007年至2009年, 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年度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为0.125%、0.099%和0.16%, 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条例》第33条规定的1%分别相差0.875%、0.9%和0.84%, 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低于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这种现状在广西绝非个案, 而是全区各地市较为普遍情况。

二是企业投入不足。无论是一般企业, 还是高新技术企业, 对科技的投入都没有达到法定要求。部分企业难以摆脱传统观念和个体经济思想的影响, 企业管理层“小打小闹, 浅尝辄止, 小富则安”之观念严重。

三是管理模式不合理。如:蔗糖产业是广西经济的支柱产业, 是农民脱贫致富、企业创利、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途径。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甘蔗生产机械化重视不够, 没有把发展甘蔗生产机械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致使甘蔗收获机械化多部门管理, 投入分散, 没有形成重点突破合力, 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后劲不足。如此现象, 不一而足。

5 提升科技政策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建议

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 从政府层面到基层群众, 全面发动, 上下联动, 贯彻、落实科技政策。第一, 正确制定切实有效的科技政策, 能够给科技政策对象带来利益, 真正能够解决科技政策对象的问题。第二, 需要科技政策执行者根据科技政策对象的不同情况, 充分做好宣传教育和说服工作。运用各种传播手段, 适应科技政策对象的特点, 说明科技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提高科技政策对象对科技政策的认同感。第三, 科技政策执行者要采取措施全力执行科技政策, 用科技政策实践和科技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教育广大科技政策对象, 促使科技政策对象对科技政策有深刻理解和积极主动的接受, 促进科技政策的顺利执行[5]。第四, 建立政策咨询中心, 实施全方位政策宣讲。如通过电视网络媒体、报纸和广告媒体、主要企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网等, 宣传科技创新政策的内容和精神;成立政府人员和政策专家相结合的政策宣讲团, 全面系统地介绍各项创新政策的内容。

同时, 做好以下方面工作:如“孵化器”是一种专门为了扶持新创的科技型企业而设计和运作的体系, 地方政府可以在政策支持、建立合理的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和发展专业孵化器等方面加以规范、引导, 推动科技创新政策的执行;地方政府应跟上督下, 注重多部门协调, 强化推进政策执行的监督考核机制;地方政府必须重视执行监督考核机制, 对地方政府科技部门的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评, 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 强化专职监督机构、各级人大、政府的监督职能, 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监督, 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6]。

把科技政策执行力建设作为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大力开展科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及政策研究, 加强开展促进县市科技工作的宏观战略研究;持续加强促进县市科技发展的制度性安排, 提高对科技政策的认识力度, 加大对科技的经费投入, 可以设立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改善科技工作条件建设;创新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机制和技术手段;强化科技工作绩效考核,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监督[7]。对地方政府在科技政策执行力方面实行奖惩考核制度, 并与政绩直接挂钩。

6 结语

科技政策代表着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科技活动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科技政策在促进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也为科技活动正确、健康的发展起到屏障作用。在当今科技竞争时代, 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是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基础资源之一。科学本身可以推动技术进步, 科技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发展将不断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时,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为。为了实现快速、跨越式发展, 我国更要注重加强对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 统筹科技计划与政策措施,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全面提升全社会福祉[8]。因此, 提升科技政策地方政府执行力就显得极其重要。

摘要:科技政策对科技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地方政府作为科技政策的基层执行者, 对科技政策的落实程度有密切关系。文章通过分析影响科学技术与科技政策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时以广西地方政府对科技政策的执行力度为例, 列举广西近些年在科技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提出提升科技政策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具体建议, 为改善科技政策地方政府执行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科技政策,地方政府,执行力,思考

参考文献

[1]张银秀.发达国家科技政策导向及其启示[J].企业技术开发, 2006, 25 (2) :80-82.

[2]娄成武.当前我国科技政策研究的若干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7 (3) :190-192.

[3]胡景荣, 黄茂, 张兰伟.地方政府科技政策执行的制度机制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2 (10) :317-318.

[4]李侠, 邢润川.浅谈科技政策失灵现象[J].科学学研究, 2001, 18 (2) :37-42.

[5]委成武, 顾爱华.论我国科技政策执行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7 (4) :175-176.

[6]李建志.论地方政府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执行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 2010, 9 (3) :33-35.

[7]胡书万.提高科技政策执行力是新时期县市科技管理创新的中心环节[J].云南科技管理, 2007, 20 (6) :17-20.

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 篇9

一、政府执行力的概念理解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执行的能力和效能, 是政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实践能力。目前, 我国学界已将“执行力”引入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范畴和研究领域, 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我国学者和政界所共识。

执行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 一刻都不能忽视。执行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是一个组织存在和延续的必然前提和根本要求之一。一般说来, 具有较强执行力的政府, 才能够有效地执行已制定的公共政策和决策, 国家的意志才能有效实现, 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公众的要求才能较好地得到满足。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往往是执行力短缺、执行不力的政府, 也无法有效执行国家的公共政策和决策, 政策所确立的目标犹如空中楼阁, 无法有效实现。因此, 必须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

二、政府执行力的要素

1.组织协调能力

公共政策出台后, 政策执行是一个关键环节, 而且也是政府重要的组织职能体现。政府事务的公共性从特质上规定了政府执行的组织性、规范性、协调性和强制性。执行力是与决策力相对应的公共管理学重要范畴;决策力是指“决定策略或办法”的能力, 执行力则指“贯彻实施政策”的能力。政府执行力突出的是政府职能部门贯彻实施政府政策、计划和命令的能力, 它包含着计划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等组织行为能力, 具有很强的组织性。

2.干部领导能力

政府执行力包括着各级政府公务员即干部的领导能力。首先, 它是指“吃透上情”的政策水平;其次, 它也是“吃透下情”的实践能力;第三, 它又是“上”、“下”结合的综合能力。马克思主义的“真经”, 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级精神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3.政策营销能力

通常来讲, 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换关系, 公共部门在所提供的社会服务中, 从设计规划到“运送”服务项目, 再到接受公众反馈意见、重新修订设计规划、再次“运送”服务等等, 是循环往复的系统工程, 学术界称之为“政策营销”, 目的在于保证政策受众对政府政策有正确理解并加以接受。政策营销的价值就在于强化政府政策的柔性特征, 巩固与政策受众之间的密切联系, 深化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 提高大众服从和遵守政府政策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总之, 提高政策营销能力就在于, 政府决策作出以后就要坚决地把它贯彻下去, 这就是政府执行中的营销能力。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推进政府决策的决心;其次, 推进政府决策的渠道。推销政府政策需要适当的路径与方法, 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 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4.检查监督能力

首先, 事前监督。政府政策在贯彻落实之前, 应该宣传发动来造“势”, 有效地运用各种宣传工具把政府政策宣传到位, 以便执行者准确理解和积极参与, 同时让政策受众了解政府的真实意图和行为目标。因此, 这就要求实行政务公开, 扩大民主有序的政治参与, 加强民主监督。其次, 事中监督。落实政府政策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和反复性, 政府执行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周期性, 在政府执行的若干个阶段需要经常性检查和督促, 以期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纠正错误。第三, 事后监督。政府政策执行后, 需要认真验收, 以期奖优罚劣, 补缺补差;检查监督工作必须经常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防止政府执行中的“一阵风”现象。

三、政府执行力的塑造

1.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坚持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当前, 我们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全党来讲, 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趋势, 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 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于各级政府和公务员来说, 就要服从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 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做到令行禁止, 把中央的决策落到实处。要强调政治纪律, 决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我行我素、阳奉阴违。要狠抓落实, 注重实效, 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确定的政策逐项落到实处, 对所有工作都要有部署、有责任、有检查、有考核, 增强政策的执行性和有效性。

2.努力提升政府执行人员的素质

政府执行人员与其他执行要素如组织结构、制度、资源、技术相比, 是执行活动的核心要素和执行力量的重要来源, 它在政策的执行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其他要素都必须通过执行人员才能发挥作用。因而, 提高政府执行人员能力的关键途径是采取积极措施去培育执行人员的素质。首先, 必须培养执行者的敬业精神, 使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纪律性, 诚实可靠, 不搞形式主义。其次, 要提高执行人员的职业技能。为了使政府执行人员与时俱进, 掌握新的执行技术、手段和艺术, 提高执行能力, 必须强调不断学习, 把政府组织建设成学习型的组织。

3.改革执行体制

第一, 优化政府行政组织结构。

建立合理高效的行政组织架构, 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途径。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会导致政府行政效应不畅通, 政府执行不得力, 政府执行中传播的信息层级和组织载体过多, 就会使政府执行受到过多的和不必要的扭曲。因此, 政府行政权力配置必须优化, 府际关系安排必须简化, 机构设置必须科学化。一方面, 尽量削减政府执行的层次和机构;另一方面,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行政权限, 在事权、财权和决策权之间准确划分责任和权益。

第二, 构建高效灵敏的公共管理系统。

在当前突发事件日益增多, 政府迫切需要快速反应的行政执行过程中, 行政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对社会突发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快速高效的反应, 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 需要化繁为简, 避免行政体制安排中出现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分离状态;另一方面, 需要构建有效的行政组织资源配置机制和政府内部资源配置常规流程、应急流程, 把各种人财物和技术、信息等资源按照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进行配置, 以保障政府机构高效运转。

第三, 合理配置行政执行机构。

政府执行是靠行政组织来贯彻实施的, 只有科学配置行政机构, 明确行政职能部门的职能, 划定行政职能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体制, 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一方面, 政府部门行政职能必须明确, 权责关系必须划定, 以避免因人设事、人浮于事、敷衍了事等现象;另一方面, 合理设置政府部门机构, 适当划定管理幅度, 使政府执行运行畅通。

4.拓展执行资源

政府执行中要涉及到各种社会资源, 包括经济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等。首先, 经济资源是政府执行中的物质条件。没有充分可靠的物质基础, 政府执行就会捉襟见肘, 难以维持, 因此, 政府执行过程中应该首先确保物质基础。其次, 信息资源是政府执行的资讯基础。没有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 政府执行往往会差强人意。第三, 社会资源是政府执行的社会基础。各类民间组织、群众性组织是政府执行过程中的重要资源, 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资源在政府执行中的作用, 才能最大程度地推进政府执行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群众资源, 要紧紧依靠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 把贯彻政府政策的行为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政府审计执行力浅析 篇10

1.1 什么是审计执行力

审计执行力, 就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贯彻落实国家审计法律、法规及上级工作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即执行审计命令、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的手段和能力。

1.2 政府审计执行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 真实情况难以客观反映, 审计结果缺乏透明度。

《审计法》要求审计机关客观真实地反映审计查出的问题, 但在审计实践中由于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 总会有干预审计过程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在一些牵涉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重点领域、专项资金、敏感问题上查出重大事项后, 审计机关会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有的时候审计人员刚刚揭露出一个问题, 说情者便络绎不绝, 再加上某些部门利益或者局部利益的作用, 使审计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被某种势力“监督”。审计机关既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反映违法违纪问题, 同时又不得不考虑自我的生存环境, 处在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真实审计情况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缩水”现象。现阶段, 政府审计工作依然处于封闭运行状态, 公众知情度低, 缺乏科学的透明度。近两年来开始实行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正是审计透明度长期缺乏的必然反映, 而且, 审计公告所涉及的审计情况数量比例极低, 其中的内容也还是会进一步有所保留, 并不能反映事件的全貌。

(2) 审计决定难以落实, 审计结果缺乏强制约束力。

在实际工作中, 审计执行力低下常常直接体现为审计决定难以落实, 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审计体制原因。在我国现行的行政型领导审计体制下, 审计机关只是政府机构的一个职能部门, 在政府行政首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必然缺乏审计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执法力度也必然不如其他诸如检查、公安、纪检等部门。没有强制手段来保证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必然在审计决定的执行中就会遇到地方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 使审计决定执行难。二是审计法规对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单位或具体责任人缺少有效的法律约束。目前对审计决定的执行, 我国的法规只规定了“被审计单位应该执行审计决定”, 对于被审计单位的不执行审计决定行为审计机关只能是“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但却没有任何规定对不执行审计决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这就使上述原则上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由于对被审单位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处罚不力, 导致被审计单位倾向于逃脱审计决定的执行。因此, 没有法律赋予的可操作的强制约束力为依托, 审计决定难以落实。

(3) 审计队伍素质难以提升, 制约审计执行力的提高。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 其个体以及审计机关群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并决定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进而影响着审计机关的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人员执行力低突出表现在执行能力欠缺和执行意识不强两个方面。执行能力欠缺突出表现在我国审计机关特别是在基层审计机关, 审计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而且许多审计干部经常满负荷工作,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培训, 审计技能无法得到有效提高。比如, 基层审计机关运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相对较低。审计人员因自身知识水平和技能素养的欠缺使自身的审计执行力难以符合当前审计工作的要求。执行意识不强突出表现为执行理念不明确, 思路不清;只讲原则话, 不踏实务实;缺乏责任心, 工作不具体、不深入、不扎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不足。责任追究机制及有效的激励机制的缺失也使得部分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既没有压力又缺乏动力、没有热情, 懒于思考、无心创新, 从而影响了审计执行力的有效提高。

2 提高政府审计执行力的途径

2.1 改革与完善现行的审计体制, 理顺审计机关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

我国现有的隶属于政府的行政型审计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各方面条件的日趋成熟, 使得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成为可能。通过审计体制的改革, 从体制上理顺审计机关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 使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及其他个人的干预, 依法独立对政府进行财政监督, 从真正意义上增强审计的独立与权威。

2.2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审计结果的实现提供法规保障

制定明确的对被审单位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使审计工作有可操作性强的法可依才能真正提升审计执行力。必须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比如, 可以采取强制手段监督其履行审计决定, 还可以合理增加高额罚金;建立常态化制度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内容及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公告;与财政、税务、法院、银行等机构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对违法违规者的经济行为采取监督、限制和处罚等有效执法手段;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或经济处罚、情况严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 应加强对《审计法》和《审计实施条例》等审计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的审计法律意识, 使全社会能够了解审计、理解审计、支持审计。

2.3 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为审计执行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1) 树立全新的审计理念, 强化责任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先进的理念决定先进的行动, 先进的文化产生先进的动力。审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审计理念的不断创新。作为审计干部要有创新意识, 要善于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要善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 不断推进审计工作创新, 用新理念谋求发展, 用新思想破解难题。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 培育执行理念, 通过贴近审计工作实际、贴近审计人员生活、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 使基层审计干部自觉把不断提升审计执行力作为一种基本功和必备素质来对待。同时要通过思想教育使审计干部树立责任意识, 引导审计干部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审计事业的发展统一起来, 树立起“我以审计事业为荣”、“我为审计事业添彩”理念, 切实增强做好审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 坚持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业务精是提高审计执行力的必要条件。要提高审计执行力, 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具备适应时代需求的丰富知识和专业技能。业务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达成,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深化和拓展学习的范围, 广泛吸纳各领域的信息和知识。要坚持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向书本学, 向实践学, “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 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实战的本领, 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有效的实践, 切实提高审计执行力。

浅谈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实现路径 篇11

本文从政府执行力的必要性,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因素以及实现路径分析如何更好的提升政府执行力,充分发挥行政问责制,促使政策执行主体思想意识观念的转变,从而能够有效地发挥执行主体主观能动性,提升政府执行力。

关键词:政府执行力;行政问责制;实现路径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设》“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政府执行力变得尤为重要,提升政府执行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行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执行力”。

一、政府执行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十三五”期间,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从国际来看,全球化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世界多级化趋势不断加深,以及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低迷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逐渐趋向平衡,国际关系的复杂程序前所未有,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我国政府面临巨大的挑战,提升政府执行力刻不容缓。

(二)立足于中国国情

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提升政府执行力效率,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正释放新动力,激发新活力。同时,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现在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政府必须发挥最优的职能,处理好“三期叠加”带来的挑战。

(三)立足与现实需要

政府在执行其职能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存在上令不能下达,政府执行不力的情况,如替换性执行,当执行机关和部门所执行的政策对自己不利时,执行者就制定与上级政策表面上一致,实际上却背道而驰的实施方案,使得上级政策得不到贯彻落实。再者就是选择性执行,政府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执行者选择对自己有力或者容易实施的政策进行执行,导致政策的精神不能全面的得到落实。最后象征性执行是指,政府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变相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有人甚至采取象征性执行的手段,政府的执行力得不到高效率的保证。

二、影响因素

(一)政府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

政府执行人员是政府政策执行中的主体。一个政策执行的好坏,政策执行人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不乏执行人员缺乏执行意识和责任意识。一些执行人员,尤其是领导层的执行人员,缺少公仆意识,漂浮于人民之上,导致政府执行力不足。更有甚者,在行使行政领导权力时,责任和职位没有成正比。政府领导者,行使职权时必须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其职权范围必须收到法律、规章及人民的监督之中。

(二)政府组织影响执行力

政府组织的好坏是又一个影响因素,一个优化的政府组织可以产生最小的摩擦和最大的发挥优越感的综合执行力,不合理的政府组织将损害组织的总体效应,从而影响政府执行力,如果行政组织的层级过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失真,从而影响政府执行力,尽量做到行政组织的层级扁平化,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和扭曲。

(三)政策的制定

政策的执行力受政策的影响,行政政策的制定一定要科学合理,保证政策的可行性。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二,坚持调查研究的原则;第三,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是对政策的执行,政策的好坏直接影响执行结果,实施科学决策,依据法律手段将决策纳入法制轨道。

(四)政务公开程度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政务公开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不足。政务公开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符合民主的要求。政府对政务没有及时有效的公布,人民对政府执行政务的监管程度低下。一些政府部门在政务公开方面只是做表面工作,政务公开的深度,广度,效度都有一定的限度。政务公开还受到考核机制和责任机制的影响,实行政务公开制度让人民积极参与到监督过程中来,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法治的、全民积极参与的监督机制,纠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保证政策的执行符合其目标的贯彻落实提高政府的执行效率。

三、政府执行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一)发挥行政文化的指导作用

行政文化是政府执行力的灵魂。行政文化对政府的执行力有规范作用,指导作用以及定向作用。在政府执行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影响力,它是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形成的对政府执行人员具有指导意义的一种复杂文化,解决政府执行人员的素质问题行政文化功不可没。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的行政运行文化即立党为本,执政为民的文化观念。

(二)优化的政府组织

一个政府组织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政府政策的贯彻落实,设立一个良好的政府组织,有利于政策贯彻落实的高效率性。层次分明、权责明确、机构简洁的组织结构有助政府政策的有效执行。层次分明,保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上令下达,提高政府的执行效率。一个政府的权利与责任一定要明确,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模式。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更好的提升政府的执行效率。

(三)对政策进行评估

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直接影响政府的执行效率,要求对政策进行评估检验。政策的评估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评估机制,确保政策顺利执行,防止政策的滞后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政策必须随外部世界的变化和人对现实的认知做出及时的调整与修正,从而产生良好的政策执行绩效。的评估过程应公正透明,评估结果应对社会公开,以便于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四)实施行政问责机制

目前,我国的政府执行的绩效考核较为随意,导致执行中考核弹力很大,发展绩效责任制度,加大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行力度,拓宽信息公开范围,不断推行“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合理运行的问责机制来保障行政问责程序的规范化运行。建立健全科学运行与规范实施的行政问责机制,是提升政府执行力进程的重要方面。另外,政府可以普及电子政务的使用,将政府的大量繁重的日常事务和行政管理工作,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特定的程序在网上进行工作。让公众迅速了解政府的政务,职责,以及规范化执行,使政府工作公开化透明化,从而提升政府执行力。

四、总结

提升政府执行力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它是树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政府执行力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国际竞争力,决定这国家的兴衰与没落,维护着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建设要求依法治国方略引入政府管理之中。只有实现政府执行力的提升, 才能使行政效能增强, 政府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才能实现, 政府参与国际竞争才有资本。(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参考文献:

[1]谢庆奎,陶庆.政府执行力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7,(11).

[2]麻宝斌.政府执行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

[3]郭小聪.行政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陈震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钮菊生:《论政府执行力的概念、问题与对策》,载于《学习论坛》2012年第3期

我国政府执行力弱化及其原因探析 篇12

一、我国政府执行力弱化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执行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公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及工作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执行目的更加明确, 执行方法更加得当, 更加注重公民利益的实现, 为政府各项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执行力弱化的种种现象, 这主要体现在:

(一) 行政主体的行为异化。

行政行为异化是指行政主体 (组织或人员) 背离国家或上级行政主体的方针、政策, 采取与国家或上级行政主体要求不相符甚至相反的行政行为。[2]由于政府执行力的发挥最终是由行政主体来实现的, 因此, 行政主体的行为状况就成为影响执行力发挥的重要因素。行政主体明确、适时、适当的行政行为体现了执行力的良好发挥, 而行政主体的行为异化则是政府执行力弱化的重要表现, 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抗拒执行, 视人民群众的利益于不顾, 违背上级机关的政策;有选择地执行, 对该部门或该行政人员有利可图的政策就积极主动地实施, 反之则置之不理;虚假执行, 表面上积极执行, 实际则敷衍行事;另外, 盲目、机械、被动、错误地执行上级机关下达的命令和制定的政策也是其主要表现。

(二) 执行渠道不畅通。

在上下级工作信息的传递过程中, 当上级制定的政策对中间层级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时, 中间层级就可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而使信息传递出现偏差, 致使执行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些政策并不符合当地实际, 下级却隐瞒实情, 欺上瞒下, 或在汇报过程中受到中间层级的阻拦;另外, 上下级或同级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 或由于竞争等原因拒绝信息共享也是渠道不畅通的重要表现;还有很多政策执行了一半就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的支持或配套设施而被叫停, 这既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 又是对政府形象的恶劣诋毁。

(三) 行政成本过高。

行政成本是政府维持自身运转以及履行其职能所消耗的各种资源, 它从效率方面为我们辨析了政府执行力的状况, 过高的行政成本体现了政府效率的低下, 而政府效率直接体现了政府执行力的状况, 因此, 行政成本过高是政府执行力弱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1997~2006年, 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由1137.16亿元增加到5639.05亿元, 10年间增长了将近5倍;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37%, 到1997年上升为12.32%, 2002年为13.51%, 2006年则达到了13.95%。而13.95%这一数据, 远远高于英、美、法、德、日、韩等国。如此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 与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却很难形成正比, 低水平的行政效率暴露了政府执行力的弱化。

政府执行力弱化的现象屡见不鲜, 虽不能一一介绍, 却不难发现类似事件的发生, 任何事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着其深刻的原因, 执行力的弱化也是如此。

二、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原因探析

(一) 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是执行力弱化的根本原因。提高政府执行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了政府执行力, 对于提高政府执行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 政府执行力的弱化需要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寻根溯源。

1.组织结构不合理, 职能分工不明确。第一, 政府执行力的良好发挥要建立在各个行政机构设置健全, 各部门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的基础之上, 只有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职能清晰明确的政府才能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 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 反之则会造成政府执行力的严重弱化。因此, 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成为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根本条件。从1954年至今, 我国共进行了8次行政机构改革, 但机构臃肿、层次繁杂的问题依然存在。例如, “1982年改革中, 国务院机构和机关人员精简25%, 地方精简20%左右, 但是从中央到地方, 机构和人员很快再度膨胀”。“1993年机构改革规定了20%精简, 希望提高效率, 可是机构改革臃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地方上的机构膨胀更甚”。[3]机构庞大和人员臃肿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成为影响政府执行力的重要因素。第二,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转变职能的组织保证, 而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之所在。在先后进行的8次行政机构改革中, 尽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可喜的成绩, 但政府的职能体系仍未得到合理的配置。政府的职能内容庞杂、权责不清, 导致政出多门, 造成执行混乱。政府职能交叉重复, 往往导致政府行为趋利避害、互相扯皮、互相推诿, 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执行力。针对上述原因, 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健全政府职责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执行力弱化的问题。

2.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对权力的约束力相对较弱。监督是对权力制约的理性选择, 是防止权力滥用的必要手段, 对政府执行力进行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 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权力具有恰到好处的约束作用, 使政府执行力得到公平公正的发挥, 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 监督机制不健全则可能从外部机制上放松了对权力的控制, 容易造成执行力的滥用等负面效应。由现实状况来看, 目前我国政府中监督机制虽逐渐提升, 却还不够健全。一是从主体上看, 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必须从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等多种社会力量出发对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目前, 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这种多元化主体的行政监督体系, 但仍有一些状况制约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从党和国家行政机关的角度, 尽管各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去监督政府的工作, 但各监督部门不尽顺畅的协调和配合使监督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空白, 造成多方插手或互相推诿等状况;从人民群众的角度, 由于我国民主进程的不充分性, 公民的权利意识仍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公民参与程度还不高, 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还很少;从舆论的角度, 尽管媒体的发展把政府的工作置于更加透明的环境中, 但我们仍可发现一些媒体由于受到某些部门的威慑而无法发挥作用。二是从机构上看, 行政监督机构既包括政府专门设立的监察机构, 又包括各行政机关内设的监察部门, 如监察科、处、室等。这些监督机构的设立确实使政府的工作更加合法化、透明化、程序化。然而, 还有一些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责任、分工不明确, 没有做到尽职尽责, 有些监督部门甚至与腐败贪官相互勾结, 隐瞒实情, 使得各种不力的执行状况无法公开于世, 监督于是变成了欺上瞒下, 给政府工作的有效执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三是从内容上看, 监督应该包括对主体、程序、实质、结果的监督, 健全的监督机制还应该贯穿于政府组织及公务人员行政工作的全过程。而从目前我国的监督过程来看, 首先, 多注重对结果的监督, 而忽视了对过程的监督, 监督机构多忙于事后查缺补漏, 而缺乏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使监督工作陷入被动;其次, 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具有局限性, 有些监督部门或监督者迫于权力的威慑, 不敢做出应有的公平、公正的监督, 或由于部门之间的“友好”关系而放松监督等;再次, 对实质的监督不够, 对应该重点监督的内容关注过少, 而对不必要的或形式上的监督却强调过多。

3.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主要体现为执行主体对公共政策的准确理解和传递, 执行主体之间充分、有效的协调, 执行主体与目标主体之间准确的认知, 以及自下而上的畅通汇报等。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能为政府执行力创造有益的发展环境, 促进它的提升, 反之则会阻碍政府执行力的发展, 影响其有效发挥。目前, 我国仍存在机构臃肿、层次繁杂的问题, 而层级越多, 沟通的频率越低, 政策的偏差可能就越大。一些政策指令从中央到地方要经过若干层级, 既费时, 又要在相当多的层级中逐级传递, 导致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及偏差, 以致下级政府的错误执行。另外, 公民参与的缺乏使得政府不能切实了解公民所关心的具体问题, 给政策的有效制定带来阻碍, 与实际不相符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执行的难度。再者, 很多好的决策方案并不能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吻合, 如若不及时向上反映, 上级机关就无法了解决策执行情况, 这也是造成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

4.绩效评估的匮乏和不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是按照一定的标准, 采用科学的方法, 对政府内部公务人员职责的履行程度作出检查和评定的管理方法, 对于加强政府责任、提高政府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对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际工作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当然, 在得到理论支撑和实践丰富的同时, 政府绩效评估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影响着政府执行力的提升。首先, 对于工作绩效的考察在我国政府中早已存在, 但一直缺少相应的法律上的保障, 一是缺少对绩效评估的合法地位的确定, 二是对于绩效评估的范围、内容、方法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加以确定。其次, 对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评估标准还不尽完善, 如对经济、效率方面的指标多, 而对公平、安全方面的指标少;对结果要求的多, 而对工作过程中潜在的绩效要求的少;对质与量的指标设计不平衡等。再次, 绩效评估运行困难, 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的思想使政府机构总是试图维护自己的权威而不愿承认自己的缺点, 更难以接受来自各界的批评指正, 致使绩效评估的优越性由于人的缘故而被抹杀了。

5.公务员制度不尽合理。一方面, 政府执行力发挥的主体主要在政府公务人员, 而公务员制度是保证政府公务人员严格录用、合理安排、依法办事、履行职责的必备条件和制度保障。因此, 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着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影响公务员组织的行政文化, 从而对政府执行力造成强有力的影响。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不合理性首先体现在公务员的录用上,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以血缘关系、个人喜好、共同利益等为依据的带有等级和身份观念的选拔标准, 这违背了公务员录用客观、公平、平等、任人唯贤的原则, 对公务员的选拔造成一定的难度, 更使公务员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从而影响执行力的发挥。可喜的是,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在逐步完善, 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影响正在逐渐被科学的行政文化所抛弃, 也为政府执行力的进一步提升带来了动力。

另一方面, 公务员的培训制度仍有一些不合理之处, 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发挥。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务员的个人修养, 提升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公务员培训在内容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培训频率有增大的趋势, 但培训目的并不明确, 培训结果难以测量, 缺乏有效的评价系统, 不利于为今后提供借鉴和帮助, 容易造成盲目培训和资源浪费。

(二) 执行人员的知行问题是政府执行力弱化的重要原因。

“徒法不足以自行”, 政策的执行最终是要通过人的行为———政策执行者的实施行为和政策目标群体的遵从行为———来完成的。[4]因此, 探析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原因就必须了解人在行政活动过程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由此看来, 执行人员的知行问题也成为政府执行力弱化的重要原因。

1.部分公务员的职业价值观扭曲。部分公务员在面对上级机关的指令时, 拖延执行、甚至拒不执行, 歪曲执行, 或者有禁不止,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严重影响了决策的实施, 造成此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公务员的职业价值观扭曲, 责任意识单薄, 服务意识差, 没有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位置, 忽视公民利益, 从个人利益或部门利益出发, 不仅使政府形象受到损害, 更严重阻碍了政府的执行力。

2.部分公务员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限, 工作能力不足。有些公务人员虽然怀揣一颗公平、公正的心, 却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工作能力的不足而无法促成执行力的最大发挥。从客观上看, 部分公务员的知识技能先天不足, 或在选拔及任命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个人能力去各就其位, 造成知识、能力水平与职位不符的情况;从主观上来看, 由于部分公务员的个人原因, 不去主动补充该职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造成了知识技能的欠缺, 这就给政府执行力造成很大的障碍。政府公务人员作为整个社会的公共管理人员, 所涉及的工作范围十分广泛, 只有不时地给自己补充能量, 才能使公共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 否则只会盲目、机械地执行。

揭示目前政府执行力的弱化现象, 分析其弱化原因, 并非认政府执行力的进步, 而是对其加以更加严格的要求, 更好促进它的提升, 从根本上提高政府效率和公信力。

摘要:当前, 我国政府执行力出现一定程度的弱化, 错误执行、盲目执行、抗拒执行等现象层出不穷, 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公共事务管理的高效运作, 造成这种现象事出有因, 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以及行政人员的知行问题都是其重要原因。

关键词:政府执行力,弱化,原因

参考文献

[1].莫勇波.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路径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 6

[2].黄立.行政行为异化的经济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1999, 6

[3].陶学荣, 陶睿著.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86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安全性探讨下一篇:搬运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