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转回

2024-09-19

资产转回(共9篇)

资产转回 篇1

新会计准则在转回问题上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控制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转回的随机性, 同时促使企业在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时采用更加谨慎的态度, 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然而, 对于已经计提的巨额减值, 新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了不能转回, 仍然有其它的方式可以达到转回的目的。提取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隐藏”的利润, 可以随着日后固定资产的处置而转出减值准备, 不一定要冲回。另外, 不能转回只就长期资产减值而言, 对于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等流动资产和金融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并未规定这些资产的减值准备不能转回。实务中, 企业可以通过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继续进行盈余管理, 可见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仍然存在。新会计准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 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但却在其他一些方面给企业的盈余管理留下了余地, 甚至扩大了操作空间。

一、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原因分析

当确认资产减值的估计因素发生变化, 已经确认减值的资产其价值恢复时, 是否应予以确认?我国在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允许转回己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 在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不得转回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那么作出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规定的理由是什么?有哪些利与弊?新规定是否能提高现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下面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 并结合我国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评价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是否更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一) 国际上对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及成因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 (IASS) 与FASB以及我国现行会计准则 (CASS) 的主要分歧集中在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转回上。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认为, 减值损失使已减值资产形成新的成本计量基础。这种新的成本计量基础使已减值资产与其他没有减值的资产处于相同的计量基础上。FASB认为, 主体随后不应调整新的成本计量基础, 除非是在现行会计处理模式下, 折旧估计和方法预期发生变更、资产进一步发生减值损失。因此, FASB禁止转回以前确认的减值损失。主要理由如下:

1、减值损失使减值资产形成新的成本基础, 新的成本基础将减值资产与其他没有减值的资产放在相同的基础上。相应地, 转回减值损失与资产重估价的计量基础是类似的, 这与历史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相矛盾;

2、减值损失的转回将导致报告收益的波动, 周期性短期收入的计量不应该受计量长期资产时发生的未实现变动的影响;

3、许多情况下, 减值损失的转回将导致自创商誉的隐性确认;

4、减值损失的转回为收益的平滑化或滥用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但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S) 认为, 减值损失的转回不是一项重新估价。只要减值损失转回后的账面金额没有超过资产的初始成本减去其摊销或折旧后的余额, 那么减值损失的转回与历史成本会计系统就是一致的。允许减值损失的转回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一致, 即与以前没有预期从资产中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应尽可能重新评估。减值损失的转回给使用者提供了资产或资产组合未来潜在利益更为有用的信息。因此, 国际会计准则允许减值损失的转回。主要理由如下:

(1) 减值损失的转回不是重估价, 只要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没有导致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其初始成本减去累计折旧或摊销后的余额, 其与历史成本核算体系就是一致的, 就好像当初没有确认减值损失一样;

(2) 减值损失应该在估计的基础上确认和计量, 减值损失的转回和估计变更相类似, 既然估计变更是无可厚非的, 减值损失的转回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3) 减值损失的转回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了有关单项资产或一组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潜在迹象;

(4) 当期和未来期间的经营活动成果将会更公允的表述, 因为折旧和摊销将不会反映不相关的前期减值损失。

(二) 资产减值转回的影响因素

会计政策是通过各种契约成本变量对公司管理层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因此, 这些契约成本变量就成为研究执行资产减值转回政策影响因素的核心问题。

Watts and Zimmerman (1986) 根据经济学的契约理论, 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总结出著名的三大假设: (1) 分红计划假设。分析怎样提高经理人员报酬的现值。 (2) 债务契约假设。描述的是如何避免债务契约的违约成本。 (3) 政治成本假设。讲到在什么情况下能避免因高额利润而受到政府的管制。

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不少学者进行了一定研究, 得出了下列结论。 (1) 三大假设在中国不完全成立。如王跃堂研究证明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由一些经济因素决定的, 这些决定因素不是“三大假设”;龚凤乾研究证明上市公司采用什么折旧方法报告收益与其总资产规模、负债权益比及股权集中度均无关系。 (2) 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操纵。如徐宗宇对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表明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招股上市时, 公司经理存在操纵盈余预测行为。 (3) 公司治理影响会计政策选择。如李妹认为上市公司与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顾客及员工等相关利益主体构成博弈的一方和多方, 出于利益和需求的动机, 各方均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策略并付诸实施。

综合国内研究结论, 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主要有: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经营者激励机制、会计披露制度等。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 并结合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环境, 列举部分影响资产减值转回政策的主要因素:

1、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

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特有的配股政策、特别处理 (简称ST) 政策、暂停交易政策等会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较大影响。

我国《公司法》规定, 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亏损将被特别处理, 被冠以“ST”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股票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 且在“期限内未能消除, 不具备上市条件的, 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

因此, 当公司一旦出现亏损后, 公司的压力将大大增加, 如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扭亏为盈的话, 接踵而来面对的便是暂停股票上市等现实问题。所以当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经营业绩不佳, 濒临亏损边缘时, 公司管理层会尽可能采取一些多计收益、少计费用的会计处理, 以推迟账面亏损的出现。当公司经营业绩短期内无法好转时, 只要在亏损年度尽可能多计费用、递延确认收入, 就能在将来较快的“扭亏为盈”。

2、公司的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处于失衡状态。控股股东往往与流通股庄家勾结操纵市场, 通过内幕交易获取股价上涨利益, 而内幕交易往往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发布虚假的财务信息操纵股价。“一股独大, 股权分裂”加剧了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股东和内部人之间的代理问题, 是导致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盈余管理的制度根源。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直接或间接处于控股地位, 上市公司形成了“国有股。缺位, 内部人控制”的现状。控股股东或法人往往名义上是代表国有股行使股东权利, 实际上是代表内部人利益集团利益, 形成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内部控制, 导致更加严重的代理。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内部人控制带来复杂的化盈余管理动机。

3、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由于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导致了管理当局为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工作, 而不是为了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为维护自身的利益, 对管理当局进行约束与激励, 订立分红计划。在存在分红计划的条件下, 管理当局为了能够更多得到分红计划中的收益, 就有了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因此, 股东与管理当局订立的分红计划会影响企业选择执行资产减值转回。

(三) 从我国资产减值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分析

相关性与可靠性并列为“决策有用性”下的会计信息两大主要质量特征。尽管两者在矛盾的统一体中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但在某一时期, 其中一方必定起着主导作用, 相对另一方而言显得更加重要。而且在一定条件下, 这一主导地位还会发生转化。比如, 在充斥着利润操纵的资本市场上, 资产减值信息会造成向投资者传递错误的企业信息。当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严重到一定程度, 可靠性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 成为主导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如果资产减值信息的相关性强且不受可靠性的影响。那么, 不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不但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而且增加了为保证可靠性而付出的成本;相反, 如果资产减值信息的信号传递功能的发挥受到可靠性的限制, 则说明保证资产减值信息相关性的基础是可靠性。

从客观的制度环境看, 我国原有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 涉及的职业判断多, 所依据的条件和衡量的标准不一,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允性难以衡量, 资产减值计提经常不能客观的反映其经济实质。

例如, 2004年初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的消息公布后, 与之相关的九家公司随即发布公告, 对其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 但减值准备计提的比例从0%—100%不等。其中并列第一大股东 (投资额均为3.%亿元) 的上海汽车与首创股份, 更是差异惊人, 上海汽车全额计提 (100%) , 首创股份只计提了5940万元 (15%) , 绝对数额相差3个亿。

从主观的盈余管理动机上看, 我国的企业在上市、配股增发、规避退市等筹资压力或管理回报、避税等动机的驱动下, 利用与现有国情相关的如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 法人治理结构中制衡机制失效、内部人控制等制度上的不完善, 上市公司中通过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秘密准备”、“巨额冲回”的现象普遍存在。

以2004年为例, 据CCER (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系统) 资讯统计, 当年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20家上市公司, 都不同程度地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人为地操纵利润, 其中2家ST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32495万元和4500万元, 占各自当年净利润的309%和581%, 成功地摘除了ST;4家上市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28080万元、6885万元和5003万元, 避免当年出现亏损;6家上市公司维持和提升了经营业绩。

综上所述,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 虽然信息使用者对相关性的要求也十分迫切, 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这也决定了在现阶段一定要以可靠性作为主要矛盾来解决。

二、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评价

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 将不会有利用减值准备转回而迅速改善财务状况的机会, 有利于企业在对外报告会计信息时采用更加谨慎的态度。

但新会计准则武断地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得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 有损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因为市场环境总是在变化, 据以确认减值的事实或估计发生变化, 原确认的减值发生恢复, 那么确认减值恢复是自然的。若不允许对己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 实质上就是在否认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

例如, 去年世界上一些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欧盟国家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实行配额限制, 对我国企业向这些国家出口的纺织品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使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 从而发生资产减值。但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地与这些国家就此事展开谈判和斡旋, 如果这些不利的外部因素在今后被解除, 很有可能会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这时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就变得很有必要了。

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 在抑制利润操纵的谨慎性和反映真实价值的相关性上衡量并有所取舍, 其结果必然有得有失、有利有弊。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 新的规定有利于规范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 总体上其利大于弊。

新会计准则不是成熟完善的制度体系, 只是现阶段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制度。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的国情, 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 实施成熟市场应该实施的会计制度, 我国企业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 在不完善的市场中, 实施以稳健主义为基础的会计模式更为适当。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制度 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2

[2]、企业会计准则 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资产转回 篇2

尊敬的xx小组父老乡亲,尊敬的各位村领导;

本人因2006年高考升学按国家要求将户口迁出至大学所在地,现本人大学已毕业,而户口未打回原籍。从始至终本人并未被目前户口所在地的任何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或集体单位录用过,只能四处奔波讨生活。为了回原籍所在地谋发展,为了给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献绵薄之力,同时也为了更方便地照顾年迈的双亲,本人现申请将当前户口转回至xx农业性质户口。

望村小组各位父老乡亲和各位村领导同意接纳本人。此致

敬礼

申请人:

资产转回 篇3

关键词:资产减值;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盈余管理

一、绪论

资产减值准备是指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按其预计损失金额预先确认损失并计提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归结起来,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八项,涵盖了企业除货币资金以外的所有资产。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在减值准备方面出现了重大变化:《资产减值》对可能发生资产减值的认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商誉的减值处理和披露等作出新的规定。目前,有关减值会计计量的主要标准有:现行市价、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使用价值、销售净价、可变现净值、可收回价值等。按照我国相关会计准财的规定,在现行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中,除了短期投资和存货分别采用市价和可变现净值外,其余资产均采用可收回金额这一计量标准。与2001年的相比,有如下的区别。

二、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为分析企业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行为,我们以2005年~2009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观测值分别为811,1114,1197与1291个。数据来源Wind资讯数据库。

运用了SPSS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了以下的计算结果。

表显示如果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减值转回公司的净利润将下降30.53%,资产将减少0.52%。平均每年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占减值资产的0.68%,占减值期初余额的28.63%。从中位数来看,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占减值前总资产的0.06%,占减值前净利润(取绝对值)的2.3%,占减值前长期资产的0.15%,占长期资产减值前余额的10.44%。由此可见,仅从会计当期来看,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对企业资产与利润的影响都举足轻重。

三、完善我国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政策

在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上,新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实务的可操作性,针对目前我国价格市场不完善和会计人员水平不高的现状,只有明确其确认标准与计量基础,加强其可操作性,才能降低利润操纵的可能性,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长期资产减值政策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

1.改进资产减值的核算

将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入所有者权益中。将所有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损失得以恢复时,允许转回。但为了防止上市公司借助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进行利润操纵,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处理:方法一:减值损失转回时不按原渠道转回,即不冲减有关费用支出或增加投资收益,而将转回的减值准备直接作为所有者权益中的利得处理,其账务处理为:借记有关减值准备帐户,贷记权益利得帐户。方法二:将转回的减值准备直接作为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处理,减值准备转回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有关减值准备帐户,贷记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帐户。

这两种做法的共同点都是将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中,这样做有以下好處:第一,与国际会计准则、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允许转回的理念一致,第二,完全能够避免上市公司借助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进行利润操纵;第三,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的价值真实反映客观实际,符合以资产负债表为导向的观念。

2.加强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与流动资产不同,企业长期资产是企业盈利手段,是企业获得经济收益的根本。长期资产是否减值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关注的内容。在相当多的企业,其长期资产无论是总额还是占总资产的比例都处于相当高的水平。通过提取准备调整长期资产的价值对资产和损益的影响可能是较大的。《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也作了详细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对于资产减值的披露要求显得过于简单。

3.完善和发展我国市场价格体系

众所周知,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可靠的价格信息是计量资产减值、评价资产减值合理性必不可少的基础。但由于我国的价格市场尚不完善,无论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还是证券管理机构都很难获得公司各种资产合理的市场价格,导致计提工作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因此,只有完善资本价格市场和资产评估体系,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才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反映,使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从而体现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此,应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市场价格。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定期、及时地公布各项资产的动态价格信息资料,为计量资产减值损失及损失的恢复提供公允依据,以减少资产减值会计确认和计量中的主观因素。

4.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资产减值禁止转回影响分析 篇4

一、这一规定对资产减值准则质量的不利影响

(一)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公允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正常的资产减值发生和转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反映出资产的真实价值,在不允许转回情况下,破坏了这一过程的完整性,一旦资产价值发生回升将会导致低估资产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将会持续影响报表公允性。

(二)不允许资产减值的转回导致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产生实质性差异,降低了国际可比性。海外上市企业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编制的财务报告仍然需要进行调整后才能达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增加了转换成本。

(三)禁止资产减值转回并不能完全堵塞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漏洞。禁止转回只是针对长期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而言,而对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是允许转回的。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通过在不能转回的项目中不计提或少计提、在可以转回的项目中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手法,实现盈余操纵的目的。由于资产减值提取会影响折旧的计算,因而企业可以利用当年计提较多的资产减值准备,使以后年度的折旧额和摊销额相应减少,从而导致以后年度利润增加,最终达到不同年度中将利润人为平滑的目的。而且企业仍然可以利用资产处置变相实现资产减值的转回。

二、这一规定对资产减值准则质量的积极影响

(一)部分程度上降低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情况。减少利润操纵是禁止资产减值转回最为主要的原因。国内学者如王建新,分析了2001-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转回的情况,结论表明“盈余管理动机显著地影响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这一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CAS8对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而我国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主要依据在于“按照资产减值准则计提减值损失后,价值恢复的可能极小或不存在,发生的资产减值应当视为永久性减值”。现阶段我国资产减值现状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被大量用于盈余操纵;二是资产减值在现实中正常得以恢复的情况少而非正常转回的多。正是基于此现状,我国CAS8规定了禁止资产减值转回。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一个假设:我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在确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一原则时做出了一种权衡,即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降低程度将小于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提高程度。

但禁止资产减值转回和关于非经营性损益的规定也难以彻底消除了上市公司再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途径,ST类公司虽然不能通过资产减值转回来取消被特别处理,仍然可以利用资产减值通过撤销特别退市风险(*ST)来为避免退市赢得回旋余地。实行CAS8之后虽然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通过坏账准备和存货减值准备等非长期资产减值或者将减值的资产进行处置来进行盈余操纵,但禁止资产减值转回这一规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资产减值利润操纵的空间。在限制上市公司盈余操纵上无疑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仅就这点就可以认为我国在高质量资产减值准则建设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二)不允许资产减值转回降低了业务处理的复杂程度,减少人为判断空间。各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将产生可抵扣差异。减值的提取必然影响到折旧,由于和税法规定折旧的差异产生可抵扣差异,如果减值转回则要对众多纳税差异转回进行重新调整处理,增加了业务核算的复杂程度。禁止资产减值转回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业务处理复杂程度,提高了可操作性。对于资产减值转回数额大小也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取消减值转回也减少了人为判断的情况。

(三)防止与历史成本相背离,降低盈余报告的波动性,避免人为平滑收益。资产减值发生后,减值后的资产净值作为新的历史成本固定下来,除发生再次减值外不再变动,体现了历史成本原则。由于禁止转回也避免了对成本的反复调整,降低了盈余波动性,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对于部分学者提议将资产减值转回(重估收益)计入权益,这样既可以更为公允地反映资产,也能减少对盈余的操纵。我国在以前的会计制度中对某些业务和上市公司财务处理中也采用过类似的方法,但在CAS8中并没有使用这种办法。主要原因可能是这种做法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的财务报告准则均不相符、可比性差,而且对资产的计价成本变动过于频繁,在确定是否需要转回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总体分析

综合来看,CAS8采取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这一规定是我国在会计准则趋同模式中保持特色的具体应用,是在考虑我国特殊国情下做出的选择。从理论上看这一选择是符合我国企业财务信息现状的。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思考 篇5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资产减值,减值损失转回

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分析

(一)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为了规避某些可能发生的通过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来恶意操纵利润的现象, 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不包括存货、投资、建造合同资产、生物资产及金融资产) 减值损失, 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与“美国会计原则认为减值作为一个新的成本基础, 不可以逆转, 不允许资产减值转回”是一致的。但国际会计准则认为, 资产减值会计是以决策有用观为理论基础, 通过提供资产真实价值, 向企业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信息, 以帮助其做出正确决策。资产减值会计以资产现时价值代替历史成本计量, 将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 (或可收回净值、市价等) 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反映一项资产在使用或出售方面的潜在服务能力, 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有所提高, 从提供资产真实价值量度的角度考虑, 资产减值是应该允许恢复的 (对于商誉减值损失则不允许转回) , 企业应认定那些引起资产潜在服务能力提高的估计改变。

(二)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资产减值规定差异的原因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主要差异在于适用“资产减值”准则的资产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减值损失,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予转回, 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予以转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依据国际资本市场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的, 主要考虑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出发点, 因此允许几乎所有资产减值都可以转回。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发达, 对于长期资产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制度执行以来, 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利用八项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 调控利润;资产减值准备相关会计处理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目前情况,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长期资产减值不予转回, 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的原因分析

(一) 资产减值准备不可逆性的理论依据

按照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预期不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就不应列入资产, 预期不会带来原预计额的经济利益的资源就要折扣后列入资产, 即减除预计减值后的部分才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排除了虚资产, 留下了实资产, 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比较可靠的会计信息。既然谨慎地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 就不应当草率地转回。在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监管还不到位, 造假仍然猖獗之时, 有必要强调谨慎性, 控制可逆性, 谨慎地提取, 更加谨慎地转回甚至不允许转回, 以控制利润操纵, 达到提供真实可靠会计信息的目标。

(二)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的主要原因

首先, 减值损失的转回与历史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相背离。当账面价值减少后, 可收回金额成为资产的新的成本基础, 从而将减值资产与其他没有减值的资产置于同一水平线上。转回减值损失与重估资产价值增值并没有区别, 因此, 转回的减值损失要么被禁止, 要么直接确认为一项重估权益, 对于转回额直接增加资本公积。其次, 如果按照国际会计准则IAS36, 要求转回后的金额不能超过没有确定减值损失的资产折旧后的账面价值, 这时转回的金额和随后的资产账面金额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因此, 减值损失转回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而言并非有用。第三, 减值损失的转回会导致会计报告盈余的波动性, 定期的短期收入的计量不应该受计量长期资产时发生的未实现变动的影响。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为实务中滥用减值“平滑”收益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且, 资产减值损失是否需要被转回的成本较高, 我们需要判断资产期末的公允价值, 而公允价值的取得并不容易。最后, 减值损失的转回在许多情况下会隐含地导致内部自创商誉的确认, 而自创商誉是不允许确认的。有鉴于此,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禁止转回以前确认的长期减值损失。

通过对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情况的分析, 笔者发现, 很多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并非由于其资产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因素的好转, 而是由于其盈余管理以及利润操纵的动机所致。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往往成为盈利较差公司粉饰其盈利能力的手段, 也是扭亏公司摆脱亏损的途径之一。针对这种现象, 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一规定有助于压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空间, 使得长期资产减值更好地反应其经济实质。

三、长期资产减值损失允许转回的分析

(一) 资产减值准备可逆性的理论依据

财务会计的客观性原则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依据, 在如实反映的基础上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减值准备排除的是预计的虚资产, 人为估计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变化。一旦估计被证实不合理, 资产的服务潜力已经提高, 继续排除虚减值, 则过分谨慎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因此, 转回虚减值, 保留实资产才能提供比较客观的会计信息。既然预计的减值已不存在, 就要果断地转回。这同时也考虑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的不同看法基于以上反对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原因, 笔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第一, 只要

减值损失转回后的账面金额没有超过资产的初始成本减去其摊销或折旧后的余额, 那么减值损失的转回与历史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就是一致的。因此, 减值损失的转回并非重新估价, 而是对资产账面金额的适当调整。第二, 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了有关单项资产或一组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潜在信息, 体现了资产当前真正的价值, 当期和未来期间的经营活动成果将会更公允地表述。第三, 目前针对长期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的原因, 主要在于担心企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人为操纵利润, 控制盈余。但既然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中广泛采用的公允价值, 更强调了资产负债观, 对资产的计价要坚持客观的计量, 以反映资产的真正价值, 那么无论是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计提资产减值还是将资产减值转回, 都是为了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如果仅为了规避某些可能发生的通过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来恶意操纵利润的现象, 而使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得到完全的反映, 是不合适的。第四, 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逐步积累起来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只是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基础上转回, 减值损失转回后的账面金额不会超过资产的初始成本减去其摊销或折旧后的余额, 因此不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 故不存在形成自创商誉的问题。

(三) 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原因分析

首先, 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要求一致。其次, 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与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相符。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当满足上述资产定义的企业资源,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 应确认为资产: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这样当长期资产的价值恢复时, 允许资产减值转回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 其损失应予转回。新会计准则一个重大的会计观念转变, 就是资产负债观的广泛应用。资产负债观是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 因此当资产价值增加或是负债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而言, 资产负债观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 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资产和负债变化的影响, 确保了企业各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真实准确, 从源头上把握该交易或事项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后果, 为确定某一期间流量概念的收入和费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最终采用一种财务报表使用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在财务报告中反映这些交易或事项的结果, 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相关性强。强调资产负债观, 即要求对资产的计价要坚持客观的计量, 以反映资产的真正价值, 因此, 应当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计提资产减值及将资产减值转回, 这些都是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 符合资产负债观。第三, 资产减值损失是在估计的基础上确认和计量, 减值损失的转回和估计变更相类似, 既然估计变更是无可厚非的, 减值损失的转回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对长期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根据最新得到的可靠资料进行会计估计, 使资产以真实价值反映, 最终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那么, 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可视为对原先会计估计的一种修正, 这是为了完善最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 从而也体现了资产真正的价值。因为, 市场环境总是在变化, 据以确认减值的事实或估计发生变化, 原确认的减值发生恢复, 那么确认减值恢复也是自然的。若不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 实质上就是在否认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因此, 应该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 其影响应根据会计估计变更的处理方式计人变更当期或未来期间的净损益中。第四, 既然有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减值损失允许转回, 那么就说明资产减值转回在操作层面上是可行的, 因此也可以比照对这些资产的处理, 来对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进行处理。第五, 由于折旧或摊销不会影响以前计提的同现在和未来不再相关的减值损失, 经营成果在当期和未来期间能被更公允的表达。在某些情况下, 禁止减值损失的转回可能会被滥用。如在当期确认一笔重大减值损失, 从而导致以后年度确认较低的折旧或摊销额和更高的利润。因此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给使用者提供了资产或资产组合未来潜在利益更为有用的指示。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应该允许企业在前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 在计算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 可以转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

为了避免人为主观随意冲回资产减值的虚假发生,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对企业何时应冲回资产减值损失的情况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冲回规定的合理性、规范化及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 对可能出现的虚假也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这一点我国会计准则也可以充分地借鉴。如果一项资产的使用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时, 但仅是由于正常的时间推移而导致未来现金流入的折现值提高, 资产的服务潜力并没有提高, 这样即使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已高于其账面价值, 也不能将资产减值损失冲回。如果是企业在前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 以前减计的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或是在计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 才能冲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此时, 资产的账面价值必须增加至其可收回价值, 这里的增加即为资产减值的转回。对于资产减值转回的处理, 笔者认为可以对其进行追溯调整, 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以前期间的损益, 并在报表上予以披露;即使不对其进行追溯调整, 也要在报表附注中做出充分的反映, 列示出资产当前的真实价值。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一旦确认, 该资产的折旧应按新的账面价值予以调整。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操纵盈余的可能性, 使会计信息更加可靠。通过对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对以前期间的损益进行追溯调整以及对折旧摊销等的重新调整, 可以最大程度地规范资产减值, 更好地反映资产的真正价值, 同时也尽可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四) 完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允许转回的相关建议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资产减值准则的制定。现行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缺乏

系统性, 在实务中也已暴露出很多问题, 因此亟待制定系统完善的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在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上, 资产减值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实务的可操作性, 针对目前我国价格市场不完善和会计人员水平不高的现状, 只有明确其确认标准与计量基础, 加强其可操作性, 才能降低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是完善资产减值政策, 增强资产减值披露的透明度。长期资产是企业盈利的重要手段, 是企业获得经济收益的根本。许多企业的长期资产无论是总额还是占总资产的比例都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通过提取减值准备调整长期资产的价值, 对资产和损益的影响都是较大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也作了详细的规定, 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 我国对于资产减值的披露要求显得过于简单。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没有充分披露计算可收回金额的标准、当期资产减值冲回金额、当期直接确认为损益的资产减值冲回金额, 这就为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因此, 为使企业能正确、恰当地运用资产减值政策, 并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充分获取此类会计信息, 反映长期资产减值或转回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重大影响, 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强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详细披露资产减值政策的运用以及对利润的影响。三是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职业判断的合理与否, 除与会计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有关外,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价值取向。在实际中, 会计人员是在管理层的授权下处理经济业务的,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导向, 将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目前, 我国许多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管理层有可能将其演变成操纵利润的工具,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了真实性与可靠性, 也就谈不上决策有用性了, 这完全与资产减值政策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 资产减值措施对于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只能在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中得以体现。四是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资产减值审计一直都是难题, 一方面, 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 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 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另一方面, 由于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职业经验和业判断, 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会涉及到很多主观判断, 以一种主观上的判断去断定另一种主观上的判断是否合法公允, 因其标准难以客观固定, 必然增加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应依据《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指导意见》和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 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实施审计工作, 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五是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可靠的价格信息是计量资产减值、评价资产减值合理性必不可少的基础。但由于我国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尚不完善, 无论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还是证券管理机构都很难获得公司各种资产合理的市场价格, 导致计提工作不仅缺乏衡量标准, 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因此, 只有完善资本价格市场和资产评估体系, 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才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反映, 使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 从而体现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会计司)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2006) 。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 (1999) 。

[3]顾莹:《浅谈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转回核算上的差异》, 《新理财》2006年第6期。

[4]王建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5]张奇峰、王俊秋、王建新:《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财经论丛》2007年第3期。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问题探究 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资产价值,盈利能力,资产减值,累计折旧,判断准则,不可逆性

0 引言

为了更好地规范固定资产减值的核算,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的一些内容及操作方法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大大增强了其实务操作性, 企业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更加规范。但在实际操作应用中, 有关固定资产减值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应否转回,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以及总部资产的判定及其减值处理的相关问题等。

1 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

新资产减值准则为了规避某些可能发生的通过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来恶意操纵利润的现象, 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一经确认, 不得转回, 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点与“美国会计原则认为减值作为一个新的成本基础, 不可以逆转, 不允许资产减值转回”是一致的。

但是, 国际会计准则认为, 资产减值会计是以决策有用观为理论基础, 通过提供资产真实价值, 向企业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信息, 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资产减值会计以资产现时价值代替历史成本计量, 将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 (或可收回净值、市价等) 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反映一项资产在使用或出售方面的潜在服务能力, 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有所提高, 从提供资产真实价值量度的角度考虑, 资产减值是应该允许恢复的 (对于商誉减值损失则不允许转回) , 企业应认定那些引起资产潜在服务能力提高的估计改变。

2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的原因分析

2.1 资产减值准备不可逆性的理论依据

按照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预期不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就不应列入资产, 预期不会带来原预计额的经济利益的资源就要折扣后列入资产, 即减除预计减值后的部分才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排除了虚资产, 留下了实资产, 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比较可靠的会计信息。既然谨慎地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 就不应当草率地转回。在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监管还不到位, 造假仍然猖獗之时, 有必要强调谨慎性, 控制可逆性, 谨慎地提取, 更加谨慎地转回甚至不允许转回, 以控制利润操纵, 达到提供真实可靠会计信息的目标。

2.2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的主要原因

首先, 减值损失的转回与历史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相背离。当账面价值减少后, 可收回金额成了固定资产的新的成本基础, 从而将减值资产与其他没有减值的资产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转回减值损失与重估资产价值增值并没有区别, 因此, 转回的减值损失要么被禁止, 要么直接确认为一项重估权益, 对于转回额直接增加资本公积。

其次, 如果按照国际会计准则IAS36, 要求转回后的金额不能超过没有确定减值损失的固定资产折旧后的账面价值, 这时转回的金额和随后的资产账面金额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因此, 减值损失转回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而言并非有用。

第三, 减值损失的转回会导致会计报告盈余的波动性, 定期的短期收入的计量不应该受计量长期资产时发生的未实现变动的影响。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为实务中滥用减值“平滑”收益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且, 资产减值损失是否需要被转回的成本较高, 我们需要判断资产期末的公允价值, 而公允价值的取得并不是很容易的。

3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允许转回的分析

3.1 资产减值准备可逆性的理论依据

根据财务会计的客观性原则, 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依据, 在如实反映的基础上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减值准备排除的是预计的虚资产, 人为估计的基础随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变化着。一旦估计被证实不合理, 资产的服务潜力已经提高, 继续排除虚减值, 则过分谨慎, 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因此, 转回虚减值, 保留实资产才能提供比较客观的会计信息。既然预计的减值已不存在, 就要果断地转回。这同时也考虑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2 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的主要原因的不同看法

第一, 只要减值损失转回后的账面金额没有超过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减去其折旧后的余额, 那么减值损失的转回与历史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就是一致的。因此, 减值损失的转回并非重新估价, 而是对资产账面金额的适当调整。

第二,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了有关单项资产或一组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潜在信息, 它体现了固定资产当前真正的价值, 当期和未来期间的经营活动成果将会更公允地表述。

第三, 目前针对固定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的原因, 主要在于担心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人为操纵利润, 控制盈余。

3.3 允许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原因分析

首先, 允许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要求一致。新准则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那为什么不在资产减值规定上也实现趋同呢?其实, 为了避免人为主观随意冲回资产减值的虚假发生,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详细规定了企业何时应冲回资产减值损失的情况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冲回规定的合理性、规范化及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 对可能出现的虚假也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转回问题上是相当谨慎的, 这一点我国会计准则是可以充分借鉴的。

其次, 允许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与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相符。当固定资产的价值恢复时, 允许资产减值转回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 其损失应予转回。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个重大的会计观念转变, 就是资产负债观的广泛应用。资产负债观是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 因此当资产价值增加或是负债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

第三,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是在估计的基础上确认和计量的, 减值损失的转回和估计变更相类似, 既然估计变更是无可厚非的, 减值损失的转回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对固定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根据最新得到的可靠资料进行会计估计, 使资产以真实价值反映, 最终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

第四, 既然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减值损失允许转回, 那么就说明资产减值转回在操作层面上是可行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比照对这些资产的处理, 来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进行处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对预计损失的确认, 它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当影响固定资产减值的因素全部或部分消失时, 应根据最新获取的资料及时修正过去所作的估计, 全部或部分恢复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第五, 由于折旧不会影响以前计提的同现在和未来不再相关的减值损失, 经营成果在当期和未来期间能被更公允的表达。在某些情况下, 禁止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也可能会被滥用。 (下转第191页) (上接第173页) 4结束语

总之,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既考虑了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的要求, 又坚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丰富和完善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是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 对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建立可独立实施的、基本完善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以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将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S

参考文献

[1]张美红.资产减值会计[J].当代财经, 2000 (11) :71-75.

[2]周忠惠, 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 2003, 9:23-30.

[3]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1, 4:70-75.

资产减值可否转回的研究述评 篇7

关于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的规定, 初衷本是通过这一会计处理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却不乏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例子。面对这种状况, 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这引发了学者们关于这一规定的激烈讨论, 迄今为止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那么, 新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不能转回的规定是否有效遏制了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用其他替代手段转移减值项目的问题?本文就对该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做一回顾和评述, 希望能借此发现我国资产减值研究存在的不足, 为进一步的研究拓展空间。

二、关于新准则中资产减值不能转回的探讨

自2006年财政部会计司颁布新会计准则以来,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资产减值可否转回的问题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学者们分析了新减值准则颁布后企业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的行为特点、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存在减值项目“转移”等问题, 最终的研究结论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赞同新资产减值准则, 认为此举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资产减值不得转回不仅损失了信息的相关性, 而且管理层仍然可以利用替代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1. 赞同新资产减值准则

首先, 蔡祥和张海燕 (2004) 、王建新 (2007) 、李扬和田益祥 (2007) 等的研究都表明进行盈余管理是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主要动机, 这就间接支持了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长期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其次, 张然、陆正飞、叶康涛 (2007) 的研究发现, 新准则颁布以后实施以前, 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变得更为谨慎, 说明新准则的颁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亏损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大清洗”的行为。步丹璐和叶建明 (2009) 则进一步将资产减值分为正常与非正常两种,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 新准则下减值信息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低于旧准则下的水平, 进一步证明新准则缩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关于减值信息相关性方面, 于李胜 (2007) 的研究表明, 新准则中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周冬华、赵玉洁 (2009) 的研究则直接表明, 相比于旧会计准则时期, 新会计准则时期的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更高。洪金明、胡威 (2010) 则认为由于投资在不具备正确识别减值信息的能力, 新准则禁止资产减值的转回可以有效减少交易成本。

2. 质疑新资产减值准则

与上面的观点不同, 一部分学者对资产减值不允转回的规定持反对的态度。谭文岚 (2007) 、马施 (2007) 的研究表明, 新减值准则出台后企业仍可利用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这一规定不能达到限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目的。谭燕 (2008) 对具有撤销特别处理动机和融资动机的公司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艾健明、王孜 (2010) 以2006年前上市的13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结果证实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禁止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没有反映资产价值的双向变化, 不能反映长期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学者发现企业不仅利用短期资产减值进行利润调节, 而且还通过长期资产处置实现盈余管理。李享 (2009) 研究了2003-2006年A股非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 结果表明, 企业存在前期超额计提后期通过规划交易处置资产以实现盈余管理的现象, 而且与利用减值转回操纵盈余相比这种方法更为隐秘。来华、黄娇丹 (2007) 通过验证资产减值在资本市场的反应, 证明了禁止资产减值转回将减少资产减值的部分信息含量, 进而使得资产减值信息的相关性锐减。黎明和党玉芳 (2009) 、刘继红和冉溶 (2010) 、张潇汀 (2011) 等则从计提减值的理论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角度, 详细阐述了应该允许资产减值转回的理由。

三、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 国内学者对于资产减值可否转回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但是可以看出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 这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1. 目前, 对资产减值转回的研究室通过对所有上市公司的统

一分析得到的, 这种研究虽然反映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整体状况, 但是要想得到更为准确、细致的理论成果, 以后的学者们还需对研究对象加以合理的分类。

2. 对于资产减值转回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长期性。现有文献

对资产减值转回的研究多以截面数据或是两到三年的数据为对象, 短期的数据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研究结果的说服力不强。后期的研究应扩大研究的年限, 从更长的时间跨度观察企业减值转回的特点。

3. 国内实证文章的模型设计缺乏新意, 而且变量的构建大都

来自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 相比于国外资产减值研究时对现金流量的广泛关注, 国内的模型设计还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步丹璐, 叶建明.《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J].中国会计评论, 2009, (3) :315-328.

[2]蔡祥, 张海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追溯与市场反应[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4, (3) :31-57.

[3]王建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J].管理世界, 2007, (3) :42-50.

论资产减值损失不能转回的利弊 篇8

关键词:资产减值损失,企业会计准则,调控利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了明确规定, 并且制定了统一标准, 这一准则的出台, 是我国会计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 该规定也使资产的真实价值得不到如实反映。笔者针对“资产减值损失不能转回”规定的有利和不当之处进行分析, 并对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提出了完善和改进建议。

一、我国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现状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将所有资产减值准备归集到一个科目中反映, 将相关减值准备作为“资产减值损失”的二级科目, 并进行相应的明细核算。计提时“借:资产减值损失———XX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 现有准则对“应收账款、存货”等短期资产的资产减值损失没有不能冲回的限制。

二、资产减值损失不能转回的有利方面

(一) 能有效抑制企业在资产减值上的盈余管理行为

在我国, 有一些上市公司常常把资产减值准备当成一个秘密武器,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和冲回来操纵利润, 在某一会计期间预先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在以后期间内全部或部分冲回, 以达到调控利润的目的。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被停牌的厄运, 更是会如此操作。而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这就大大缩小了企业管理当局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控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空间, 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 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资产减值的因素是否已经消失, 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的判断。那么就需要用到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 而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非常困难, 尤其是当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五年时, 其未来现金流量预测就更加困难。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关数据难以真实取得的情况下, 对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是否可以转回, 会计人员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此时, 如果允许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 很容易增加企业调控利润的可能。企业会计准则做出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规定, 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减少了主观因素对利润的影响, 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

三、资产减值损失不能转回的不当之处

(一) 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调控利润

《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规定是针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而言, 并没有约束到“应收账款、存货”等短期资产, 这些短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仍然可以转回。这就会造成一些想调控利润的企业对长期资产少提减值准备, 而对于可以转回的短期资产多提减值准备的局面。

(二) 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所谓资产就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资产的账面价值时, 两者之间的差额部分就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了, 所以应该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从而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同样当减值的因素减少或消失后, 应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恢复资产的账面价值, 否则, 就会造成资产价值的低估, 从而影响资产的真实价值。例如, 2010年甲公司有一台机器设备价值1000万元, 其可收回金额为700万元,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应计提30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此时该机器设备的真实账面价值是700万元;假设2011年该机器设备的可收回金额上升至900万元,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对减值损失的规定, 已经计提的300万元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则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仍然是700万元, 而此时该机器设备真实的账面价值应该是900万元。这就低估了资产的价值, 违背了真实性的要求。

(三) 某些程度上仍然会虚增企业利润

仍以上段所举例子来讲述, 当甲公司计提了300万元的减值准备之后, 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700万元, 那么在2011年计提累计折旧时应按照700万元的账面价值计提, 当2011年该机器设备的可收回金额增加至900万元时, 由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已经计提不允许转回, 所以该机器设备的账面价值仍然为700万元, 之后的累计折旧仍然是按700万元的账面价值扣除已计提的累计折旧额来计提, 而实际上该机器设备的账面价值为900万元, 应该按照900万元的账面价值扣除已计提的累计折旧额来计提, 这样就会使累计折旧实际计提数小于应计提数, 而累计折旧的提取是计入到相关费用中的, 是利润的减项, 所以累计折旧的少计会直接导致利润的多计。

四、完善资产减值损失的建议

针对上述对资产减值损失不能转回规定的利弊分析,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准则进行完善。

(一) 对资产减值损失有条件的允许转回

对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作法, 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允许其转回, 可以对减值迹象恢复的标准做出统一规定, 并采用严格的措施来限制企业把计提减值准备当成一个蓄水池, 并在附注中对资产减值消失的原因、环境、可收回金额计算的标准进行披露。并且在减值迹象没有消失之前, 处置资产时不允许转回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 而是将其转入“资本公积”中。

(二)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在对资产可收回金额进行计量时, 需要考虑资产的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以及折现率等, 而这些除了要求会计人员有较好专业知识外, 还要具有分析、判断的能力。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 才能正确认识和充分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才能为正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加强审计的监督作用

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受利益的驱动, 仍然有一些企业把它当成是秘密武器, 用它来调控企业的利润, 所以就需要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企业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与转回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并对资产减值损失的变化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 以利于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有无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调控利润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刘继红, 冉溶.资产减值损失应允许有条件地转回[J].财会月刊, 2010 (1) .

[3]俞品品.“禁止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的可行性分析[J].财会通讯, 2006 (7) .

资产转回 篇9

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本身不足以说明发生了减值, 但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或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 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 可以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经发生减值, 应当确认减值损失。分析判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应当注重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是否持续下降。可供出售债务工具投资转回的减值损失金额, 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转回的减值损失金额, 却要计入所有者权益, 不得通过损益转回。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 具有可理解性、可比性。纵向比较,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股票等权益工具时, 发生减值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转回时却计入资本公积, 笔者认为这里存在会计处理不一致而有悖可理解性原则。横向比较, 对于已经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 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 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计提的减值损失, 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这里的差异有悖于可比性原则。

综上, 提出一个疑点:两种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都是记入“资产减值损失”账户, 即计入了当期损益, 为何在转回减值损失时账务处理却不同。

二、资本公积及其核算内容

资本公积是指由投资者投入, 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 但不构成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同属于投入的资本这一个范畴, 但实收资本一般是投资者投入的、为谋求价值增值的原始投资。我国实行的是注册资本制, 规定企业的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金相一致。因此, 实收资本属于法定资本, 无论从来源还是金额上都有严格限制。当投入企业的资本超过法定资本, 存在了资本或者股本溢价时, 由于法律的规定而无法直接以实收资本的名义出现, 这部分内容就计入资本公积中。留存收益是企业净利润的转化形式, 资本公积却与企业的净利润无关。所以, 从本质上说, 资本公积具有资本的属性, 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

新准则引入的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前者通过“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账户反映, 后者通过“资本公积”账户反映。“资本公积”账户下有两个明细账户:“资本 (股本) 溢价”、“其他资本公积”。前者从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 核算的是企业收到的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 (股本) 中所占份额的投资;后者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主要内容包括: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等。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转回会计处理新思路

上一篇:复合修井技术论文下一篇:荧光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