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管理

2024-06-06

院感管理(精选8篇)

院感管理 篇1

随着现代重症医学的发展, 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 (ICU) 随之建立, 为重危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ICU集危重患者治疗、护理和抢救于一体, 同时也成为了现代化医院的标志之一。由于ICU所收治患者的特殊性, 因此ICU也是最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1]。为了有效降低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本文首先对导致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并从ICU病房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感染措施。

1 ICU病房概述

1.1 ICU病房的产生及设计

重症监护病房作为危重病医学的发源地, 主要利用高科技医疗设备和技术, 针对急性危重患者或某些大手术后的患者进行集中治疗、监护与护理的场所。通常ICU与手术室相隔较近, 并有通道相连, 既为方便患者转出、转入节约时间又减少了污染。ICU病床及配备互相独立并有活动窗帘, 以使医务人员及患者不会互相干扰, 又可保护患者隐私。护士站即医护人员工作区域设在病房中央, 便于护士观察病情, 护士站配有可显示全科患者心电情况的心电监护仪。每张病床旁都配有治疗柜, 以放置急救物品及药物, 治疗用物及生活护理用品等。

1.2 ICU的人员配备及要求

按照国家ICU医护人员与床位比例规定ICU病房需配备一支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队伍。ICU床位与医生比为1.0: (0.8~1.0) , 床位与护士比为1.0: (2.5~3.0) 。医护人员应该掌握危重病医学理论, 具备扎实的业务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并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基本医疗技术是作为ICU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 包括快速心肺脑复苏术、通气急救技能、快速静脉通道建立、各种监测/急救设备应用及对各门学科疾病进行紧急处理的能力。同样重要的还有对院感知识掌握及如何预防和控制院感也是必须具备的。

1.3 ICU的特点

ICU患者集中了来自医院不同病区的危重患者, 使ICU污染细菌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增高。ICU患者与普通病房的患者相比治疗、护理更加密集, 接受侵袭性诊疗监护措施多。ICU患者病情危重且自身免疫功能下降, 加之许多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 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大。同时, ICU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转入医院的其他科室, 有可能将ICU的耐药菌株被携带到医院各处, 引起流行机会加大。所以ICU病室的感染预防控制在医院的院感控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 ICU病房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

2.1 ICU患者的复杂性

ICU病房集中了不同病种、不同手术、不同部位与感染程度不同的危重患者, 成为发生感染的基础因素。ICU患者常是多器官、多部位感染, 来源于院外或院内各个科室, 可能带有不同的杂菌及耐药菌株。同时, 由于危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 且ICU患者的平均年龄偏大, 各种器官功能老化, 抵抗力降低, 具有易感性,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ICU感染控制的难度。ICU患者的抗生素应用种类多、剂量大、时间长, 增加了二重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也是导致ICU感染控制难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各种入侵性监测治疗技术的使用

ICU患者应用入侵性有创诊疗技术较多, 这些伤口增加了其易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 并可能成为直接原因。另外, 若监测诊疗护理技术的应用操作不够娴熟、反复穿刺、无菌操作不严格等, 导致感染率上升。入侵性监测治疗技术为救治提供可靠依据的同时也造成了各种并发症。加之某些监测和治疗的仪器设备, 未能做到专人专用, 或用后消毒不当等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

2.3 医护人员因素

按照我国ICU病房的医生护士配备规定, 很多医院都配备不足, 达不到这个比例。护士工作量的不合理增加, 1名护士同时护理多例患者, 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等原因, 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医务人员消毒隔离制度不重视及洗手不达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医务人员的手常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 手消毒是否合格将严重影响患者获得院内感染的概率。

2.4 环境因素

ICU病房设置的硬件设施差, 病房布局及工作流程不合理, 未分病种安置病房及床位安置过密, 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ICU病房为相对封闭的环境, 若通风换气不良或空气净化装置未按要求定期更换清洗, 会导致空气中含菌数增加。病房内洗手设备不足, 护理人员对床单位的终末处理不符合要求也是增加感染的原因。另外, ICU人员流动量大, 也可使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增多, 使室内空气很难达标。

3 ICU感染的病房控制对策

3.1 布局合理, 加强设施管理

ICU应设在医院中环境清洁、相对独立的区域, 尽量邻近手术室。建筑材料及设计要便于清扫、消毒, 不留死角。收治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分区安排床位, 分为一般患者区域、术后区域以及特殊感染区域。对特殊感染患者应在其病床和病历夹上粘帖明显警示标识。适当增加单间病室的数量, 用于收治严重创伤、感染严重、免疫力低下等患者, 以便隔离, 最好有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进入ICU前要先经过缓冲间, 并备有更衣鞋柜、浴室。为了保证手的清洗和消毒, 洗手设施必须数量充足, 位置合理, 便于使用。水龙头开关应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 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 每个单间也应配备。ICU门口最好有风淋设施, 以去除进入人员衣物上的部分附着污染物。ICU每张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 床间距应在1m以上[2]。

3.2 环境控制

保持空气流通, 保持适宜温度在20~22℃, 湿度40%~60%, 每天通风换气2~3次[3]。应用空气净化及消毒设备每天消毒病房4次, 终末消毒随时进行。空调滤网要定期清洁消毒, 每月定期对房间的所有物表进行彻底清洁处理, 特殊仪器设备按照说明进行清洁和消毒, 都采用湿式清扫、擦试, 以降低空气中的菌尘飘浮, 一桌一巾一消毒。被褥、床单及枕套有污染随时更换, 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分类分开放置。限制人员出入ICU, 原则上不允许患者家属探视, 尽量减少探视人数, 出入者严格按规范着装、洗手, 以降低空气污染。

3.3 医护人员配备充足

按照国家规定比例配齐医护人员, 并且根据年龄及职称搭配合理。每例危重患者应有专人管理, 加强患者基础护理。根据工作量合理安排医护人员, 实行弹性排班。注重医务人员慎独精神的培养和专业技术操作训练, 并有计划有制度地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和考核, 增强预防感染意识, 减少人为交叉感染机会。医护人员在做治疗或护理时, 强调手卫生规范。

3.4 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

为预防医院感染和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ICU医生应严格按照卫生管理部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于应用抗生素时间长的患者, 应交替或周期性的使用不同的抗菌药物, 并且每天检查有无霉菌感染并加以预防。术前预防性抗生素应遵循副作用少, 抗菌效果好和效价比合理等原则。同时, 护理人员在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准确执行医嘱,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掌握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 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3.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

对ICU医务人员要重视无菌操作观念, 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都必须遵守无菌技术, 避免直接导致感染, 同时操作前后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严格掌握侵入性诊疗手段的运用指征, 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诊疗, 并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各种仪器设备尽量专人专用, 避免交叉使用, 使用过的仪器、设备及管道应根据材质进行严格消毒、灭菌。消毒液每日要监测浓度, 以确保消毒效果。病房环境卫生按消毒规范进行管理, 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床单位及配备的设施物品等, 并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3.6 加强相关人员的医院感染培训与管理

依照医院感染控制科下发的各种感染管理文件, 定期对ICU全科人员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培训, 以增强医院感染预防意识, 并充分认识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4]。在救治患者的同时, 将预防危重患者医院感染与治疗并重, 尽量减少或避免在救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因素。病区洗手池张贴洗手示意图, 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另外, 保洁人员普遍消毒隔离意识差, 容易传播病原菌, 也是院内感染的传播媒介, 应加强保洁人员及外来人员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培训及监督, 使其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 尽量减少污染。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病房管理,院感控制

参考文献

[1]张桂屏, 黎维芳, 杨慧.ICU感染常见原因及控制措施[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 6 (5) :71-71.

[2]张丽, 唐雯琦, 章左艳.ICU感染病原菌的现状及护士对院内感染防控的认知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 2013, 27 (4) :1079-1081.

[3]王霞, 冉霞成.多方位全程干预措施在重症监护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2, 11 (4) :305-306.

[4]张春桂.制度化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控制中的应用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9) :7302-7303.

院感管理 篇2

质控小组成员:陈桂明、施乃明、王甫玉、王玲玲

一、工作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给患者检查或操作前后应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

2.掌握并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3.无菌操作应戴口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4.安置病人时注意普通患者和特殊感染患者应分室诊治。5.发生院内感染在24小时内上报感染管理科。

二、空气消毒

1.普通病房每日上、下午开窗通风1—2次,每次20—30分钟。

2.治疗室、换药室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

三、墙面、地面和门窗 1.应保持无尘和清洁。

2.通常使用清水擦拭,但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3.各类清洁工具应分开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四、病房

1.床单元(含床栏、床头柜等)每日清水擦拭,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扫床套一床一巾保持湿式清扫。3.患者出院后行终末处理。特殊感染患者出院后被服应先消毒后送洗。

五、治疗室

1.进入治疗室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

2.治疗室环境清洁整齐:柜内、抽屉、台面、窗台保持清洁无积尘。

3.治疗室药品及一次性物品摆放整齐无过期。

4.治疗盘清洁,摆放整齐,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5.治疗车上物品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6.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清洗,如有血迹体液则用后以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晾干后备用。消毒液每日监测浓度并更换。

7.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以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擦干后备用。消毒液每日监测浓度并更换。

8.治疗台面保持整洁,污物及时清理,垃圾分类放置。9.冰箱保持整洁无私人物品,每日清理一次。空血袋保存24小时,结束时注明时间,24小时后及时丢弃。胰岛素开启后注明开启时间,贮存于室温下阴凉干燥处,在一个月内使用。

10.各种仪器设备如输液泵、监护仪、心电图机、血压计、听诊器等每天清水擦拭一次;袖带每周清洗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清洗消毒。

六、无菌物品

1.无菌物品专柜储存,标识清晰、保持清洁无积尘。2.无菌物品无过期、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

3.无菌物品(无菌包、棉球、纱布等)打开使用不超过24小时,并标明开启时间。

4.药物现用现配,无菌药液开启后不得超过2小时,无菌溶媒标明开瓶时间24小时后废弃。

5.无菌持物钳及无菌盘每4小时更换一次,并注明起始日期和时间。

6.碘伏瓶每周一、四更换,并标明起始日期和时间。

七、处置室

1.台面保持清洁无杂物,每天清水擦拭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

2.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严格区分,分类放置。3.针头、刀片等锐器应放在利器盒内。

院感管理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3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3009-01

医院消毒与灭菌工作是医院医疗服务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控制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基层卫生院的消毒与灭菌工作往往因单位条件的限制和工作人员的感控意识和操作技能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到位。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我们于2011年5-10月份先后对我区25家基层卫生院进行医院消毒质量检测和感染质控检查,发现院感控制工作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

1 存在问题

1.1 组织不完善,个别卫生院未建立院内感染控制领导组织,无专人对本单位的消毒与灭菌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从事消毒与灭菌的工作人员多数为非卫技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消毒灭菌质量存在很大隐患。医务人员感控知识培训不到位,培训资料缺失;

1.2 硬件设施不到位,半数单位消毒供应室的房屋短缺,有的只有1间房屋,大多数设置流程不合理,无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无菌室的醒目标识,院内人员进出自由。有些单位重点科室的紫外线杀菌灯设置不合理,距离消毒平面太高,灯管清洁不及时,影响消毒效果;没有一家医院治疗室使用锐器盒,针头等锐器未经毁形消毒随意放置;有些单位无医疗废物暂存设施,医疗废物随意堆放甚至露天堆放;只有3个单位有污水处理系统,但运转均不正常;

1.3 消毒灭菌自测工作开展不正常 ①自测记录不全,有的单位甚至不做记录,不少单位121℃化学监测未能做到每包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还有3家单位未能开展。②紫外线消毒监测记录不全,无累计消毒时长。③消毒液更换记录不全,使用中的消毒液有的甚至超出保持期。④医疗废物交接记录不真实,随意填写,与实际使用量相差较大,有的单位未送处置中心,极少数单位甚至有偷卖使用后的输液器现象。

1.4 无菌物品管理有缺陷 ①无菌包包皮不合格,5家单位有焦包现象,有的消毒包用布有破损,起不到屏障保护作用,给医疗安全带来隐患。②个别单位的无菌物品没有张贴灭菌标识,没有注明消毒日期和有效期。③有的塑封灭菌物品只有灭菌日期没有失效期。④无菌容器使用后不能及時盖起,也没有使用记录。⑤有2家单位灭菌有效期为7天却当成了8天。

1.5 医疗器械清洗不够彻底 多数医院未添置必要的器械清洗设备,大都是手工清洗手术器械,且未使用溶酶洗液,有的器械关节部位和咬齿处清洗不彻底,甚至出现锈渍或血渍,从而影响了消毒灭菌效果。

1.6 有的医院口腔科牙器械数量不足 甚至出现共用牙钻现象,极易造成交叉感染。有的牙科使用非流动水,甚至用一个盐水瓶吊着长期使用,胶管中水锈严重。

1.7 环境卫生较差 个别医院的无菌室(手术室、产房内)的空调扇叶、日光灯和紫外线灯上、房屋的角落里有较厚的尘土,存放一次性无菌物品的柜内有灰尘。

1.8 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相对薄弱 洗手依从性较低,大部分医务人员洗手未按“六步法”规范操作。

2 对策

2.1 加大力度培训医院感控知识 一方面,加强医务人员感控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控意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医院感控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加强学习与交流,更新管理人员思想观念,提升管理人员感控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基层医院的感控工作得到完善和提高。

2.2 严格执行感控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三基”培训和考核,让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能从预防医院感染保证病人健康出发,同时加大对临床一线科室尤其是手术室、产房和ICU等重点科室的监测和督查力度,及时发现感控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时纠正任何可能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的行为和缺陷,将感控质量与绩效挂钩,利用经济手段协同管理。

2.3 加大医院的硬件投入 医院领导应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对重点科室应从人力、物力、设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强中心供应室的标准化建设,为供应室配备必要的清洗、消毒设备,将各科室所有的污物、器械集中到中心供应室由专业人员进行清洗、消毒、灭菌,既可以提高功效、保证工作质量,又加强了医院的物资管理。

院感管理 篇4

1方法

1.1组建二级质量控制小组:组建科室、院级二级院感质量控制小组;科室院感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资质较高的医师、护士各1名组成, 科主任、护士长任组长;院级院感质量控制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科室护士长6名组成, 分管院长任组长, 院感办主任为副组长。

1.2质控小组明确职责:科室院感质控小组负责本科室院感预防控制工作;院级质控小组由6名护士长分为3个系列组, 分别为外科系列组、内科系列组、医技药剂系列组, 负责对全院院感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1.3检查督导:科室质控小组每月不定期对本科室院感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并记录;院级质控小组以分工系列组为单位, 每月不定期对所属科室进行院感管理工作督导和检查;督查内容主要为制度建设、培训学习、手卫生规范、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科室各项院感监测项目及上次存在问题改进情况等;院级、科级质控小组组长每月必须参与检查督导1次。

1.4考核考评:科室质控小组针对每月检查结果对本科室院感工作进行改进和总结;院级质控小组督导中对存在的问题当场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书面汇总所属科室督导检查结果并上交院感办, 院感办针对督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书面反馈到具体科室, 并跟踪督查改正结果;同时院感办汇总每季度各科室督查结果, 参与医院综合医疗质量考评, 并与科室季度绩效考核挂钩。

2结果

2.1建立了严密的院感管理体系:科室均设立院感质量控制小组, 设置率100%, 同时树立了质控员的责任意识, 科室院感工作通过每月的自查进行了具体管理;院级质控员的每月督导和检查对科室管理中的漏洞进行了及时有效管理;院感办通过每月的检查反馈和每季度的质量奖挂钩进行全面的管理, 形成了严密的管理体系。

2.2弥补了院感工作无队伍、院感专职人员人手少的缺憾:县级医院均能单独设置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 但人员编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通过二级院感质控小组组建, 形成以院级、科级质控员为主体的院感质控队伍, 大大增强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执行力。

2.3科室院感制度及培训情况:院级质控小组年初制度培训计划, 科室质控小组负责科室培训安排, 每月组织科内人员学习, 院感知识知晓率、院感培训率大大提高。

2.4工作人员手卫生知晓率情况:院内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技、护、药、工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执行率大为提高, 各科室洗手设备配备完善。

2.5医院感染工作规范统一:在院级质控小组的反复督导, 不断地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完善的整改意见, 通过汇总总结, 使全院院感工作更加规范统一, 特别是促进各重点科室布局、硬件设施及管理等方面改进和升级。

3讨论

3.1质控小组对院感办职能的增强作用:县级医院院感办普遍存在编制不够、人员不足, 通过成立二级质控小组大大缓解了院感办人手不足的局面, 同时, 通过每个月的科室自查、全院的督查, 每季度的《院感简讯》通报, 大大强化了院感办职能作用。

3.2质控小组对科室院感管理组织的促进作用:医院感染管理涉及面广、环节繁复、内容众多, 科室院感质控小组的建立很好的把握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础工作, 院级质控小组的每月督导和反馈能强化全院各科室的院感管理意识, 规范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从而使得医院感染管理从规范到执行真正落到实处, 极大推进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3.3质控小组对院感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院感队伍建设是加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保障, 质控小组以通过每月的质控督导和检查查, 一方面使医院领导层和科室负责人提高对院感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对质控员个人能力的肯定, 另一方面形成了以院感质控员为主体的院感队伍, 同时通过对质控员在绩效工资上的补助和优先外出培训的机会等, 加大对院感质控人员的培养, 为人才梯队的形成酿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4质控小组对手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率的促进作用:医护人员按要求做好手部卫生, 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医院感染措施[1]。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高低, 也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概率, 因此促进手卫生设备的配置及手卫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是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质控小组的督导, 一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开展了手卫生的全员宣传和培训, 二是加大了各科室手卫生设施的新建、改造力度, 三是督促了各科室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干手设施、手卫生示意图等配备, 不断强化医院工作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 促进了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2]。

3.5质控小组对重点科室设施改造的促进作用:新生儿室、血透室、ICU、手术室、供应室等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历来是院感防控的重中之重。自质控小组成立以来, 对重点科室的建筑布局、工作流程、设备设施、人员管理、工作制度、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检查和督导, 群策群力, 对于不符合规范的布局流程及管理等提出整改意见, 并在新、改、扩建中及时给予技术指导, 规范了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摘要:目的 探讨二级院感质量控制小组在县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方法和作用。方法 通过二级院感质量控制小组成立运行以来, 对比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制度建设、培训学习、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及各种院感监测、手卫生规范管理、院感控制可持续改进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二级院感质量控制小组督导下, 全面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 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得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结论二级院感质量控制小组在县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是一种有效管理模式, 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在质控小组成员配备上要兼顾岗位职能需要, 以增强质控小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关键词:科室质量控制小组,院级质量控制小组,县级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士俊, 郭燕红, 李六亿, 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院, 2007, 11 (1) :6-9.

院感管理整改报告2014 篇5

2013年8月19日,专家对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进行评审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会上通报):

1、建筑布局不合理:手术室的洗手池设在限制区外;

2、流程欠规范:治疗室与处置室有门相通;

3、医院无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未进行处理;

4、无医用管路消毒机:麻醉机、呼吸机的内管路未进行消毒;

5、消毒方法不正确:器械仍在使用戊二醛浸泡消毒。现场检查中:

1、手术室:医疗废弃物桶术后应移出手术间;

2、多耐的知识、发生多耐后的处理措施掌握得不够。

3、应尽快在医院HIS系统中加入医院感染的监测系统。

4、尽快建设供应室,以满足临床需要。整改措施:

1、规范手术室、供应室的建设;

2、改变通路:将治疗室与处置室的门关闭,形成一个实物屏障;

3、上报院办公会:尽快购置医用管路消毒机;安装污水设施;在医院HIS系统中加入医院感染的监测系统;

4、规范全院的重复使用器械消毒:科室不设浸泡盘,重复使用器械均使用高压灭菌消毒(不耐高温、高压除外);

5、手术室:医疗废弃物桶术后应移出手术间,待术前准备时再将消毒后的医疗废弃物桶放入手术间;

6、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相关知识培训。

院感科

口外手术与院感的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0年11月至2011年11月, 本院共收治口腔颌面外科2613例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1927例, 占73.75%, 女性686例, 占26.25%;以年龄区分, 患者中年龄最大者91岁, 年龄最小者5个月, 10岁以下患者192例, 11~60岁患者982例, 61岁以上患者297例;以患者的疾病结构区分, 唇腭裂患者174例,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786例, 口腔颌面外伤患者283例, 口腔颌面感染患者153例, 其他口腔病种为75例。全部患者在手术前都不存在其他感染症状。

1.2 方法

自行设计《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手术感染情况调查表》, 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住院时间、感染状况、感染部位, 在填写表格的同时, 查阅其出院病历, 并对出现手术感染的病例详加分析。经统计, 所有医院感染病例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 口腔颌面手术创口感染的原因

2.1 内源性感染

(1) 疾病本身的原因:由于口腔颌面部的手术后位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起端, 解剖生理的特殊, 特别是口咽部结构复杂, 术野范围大, 渗血多, 创口难以达到严密缝合, 止血不易彻底, 创口引流不畅, 加之口腔微生物的存在, 常常不可避免地引起伤口感染。 (2) 营养因素:术后患者因疾病的影响, 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术后体重减轻。营养不良, 机体抗病力减弱, 代谢平衡失调,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口感染。 (3) 年龄因素:由于老年人颌面部疾病造成的生理缺陷, 身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降低, 防病能力差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影响, 细胞免疫调节功能下降, 对疾病的易感性强, 存在于体内或表面以及环境中的正常菌引起感染的概率增加, 从而增加了创口感染概率。

2.2 外源性感染

(1) 手部清洁: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 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在临床护理中连续给患者做护理操作及医护人员进行检查增加了污染的机会, 换药时往往忽视洗手, 这也是造成伤口感染的外源性因素之一。 (2) 术中原因:手术中细菌的含量、器械、敷料及其他物品的污染均可造成手术后伤口感染。 (3) 侵入性操作及无菌技术的影响:口腔颌面手术中大部分手术与口鼻相通, 侵入性操作多, 如果不严格掌握各种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 无菌技术不严格, 就难免会造成术后伤口感染。

3 结果

3.1 患者的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1471例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住院患者中有60例出现医院感染, 比例为4.08%。其中, 唇腭裂患者的感染率最高, 达到6.67%;患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 占33.33%。

3.2 患者年龄、麻醉方式、住院时间和感染率情况

从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来看, 婴幼儿与61岁以上的老年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患者是医院感染中的易感人群, 其感染率分别达到5.73%与4.71%;从麻醉方式来看, 全麻患者的感染率是4.2%, 局麻患者的感染率则是3.66%, 全麻患者的感染率略高一些;从住院时间来看, 时间越长, 出现医院感染的概率越高。可见, 住院时间与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

4 讨论

4.1 上、下呼吸道感染率在感染部位中居于首位

呼吸道感染率占全部感染患者的61.66%, 其中下呼吸道感染为33.33%, 比上呼吸道感染的比例更高。颌面外科手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因素非常多, 这是因为口腔颌面部位处于呼吸道和消化道之始, 通过口腔与鼻腔和外界进行连通, 其解剖结构十分特殊, 其温度和湿度都适宜于细菌的大量滋生和快速繁殖。手术后, 患者的咳嗽与吞咽功能均会受到不同程度之影响。同时, 手术后患者的呕吐与免疫力低下、气管切开、留置胃管与鼻饲管饮食等因素也十分容易导致感染。

4.2 手术伤口感染率在感染部位中处于第二位

手术伤口感染率达到23.33%, 在感染部位的统计中处于第二位, 这是因为人的口腔颌面部血液循环十分丰富, 手术后大量出血, 很容易造成血肿与组织水肿。因为口腔颌面部结构十分复杂, 其形态也不规则, 再加上手术的时间长、难度也大, 患者面部也暴露于外, 这样一来, 手术就会破坏患者的口腔黏膜防御体系, 从而加大了局部感染之概率, 以上因素均为印发颌面伤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4.3 婴幼儿与老年患者是手术感染的易感人群

婴幼儿群体实施颌面外科手术者主要是唇腭裂患者。这些患儿大多存在吮吸功能障碍, 导致喂养困难, 进而表现为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 对于手术后的刀口愈合存在显著影响, 因而容易发生感染。

与成人患者比较起来, 患儿的气管与支气管管腔更为狭窄, 软骨缺少弹力组织, 因而不易排出各类异物;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口腔颌面手术患者主要是肿瘤患者, 大多要实施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及和腔、道等相通手术, 所以十分容易引发感染。有鉴于此, 婴幼儿与老年患者是口腔颌面手术感染的易感人群。

4.4 预防措施

加强术中细菌源的控制:手术室工作人员按照无菌操作规则更衣, 特别强调术前应严格洗、刷手, 严格控制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进入手术室。手术室器械、敷料必须彻底消毒。严格空气消毒, 术中严密仔细止血, 在缝合切口前用双氧水或甲硝唑液彻底冲洗, 洗去伤口内颗粒物质, 以达到预防术后感染的目的。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口腔颌面手术患者应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食或软食, 少量多餐。口腔颌面手术后患者的抗病能力尤其对口咽、颊、舌等口腔内大型复杂的手术患者, 术后予以鼻饲饮食7~10d, 以保持口腔清洁, 减少吞咽, 预防伤口感染或裂开。

正确的口腔护理及病房环境卫生:正确的口腔护理可减少口腔本身的细菌定植。术前三天用抗生素漱口, 术后每次进食后仔细漱口, 对口腔内暴露伤口每天用消毒液擦拭, 以减少感染机会。

另外, 加强病房管理, 避免人员过多走动, 限制探视, 定时通风换气, 消毒液擦拭喷雾消毒的措施, 保持空气新鲜, 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并做细菌学检测。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 证实本院在手术过程管理中较为科学规范, 但依然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 需要高度重视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医院感染管理, 并实施术后医院感染监测, 从而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防控措施。要加大对医务工作者实施医院感染知识、无菌操作观念等方面的培训, 加强消毒隔离, 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 严格做到手术无菌操作, 从而切实降低颌面外科手术的感染发生率。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患者的手术感染问题。方法 收集本院200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2613例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住院患者资料, 其中60例出现医院感染。本研究对全部病例进行了分析, 且所有医院感染病例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结果 2613例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0例, 比例为2.29%。60例病例中, 唇腭裂患者发生感染率最高, 占6.67%;患者感染部位以手术伤口居首位, 占33.33%;幼儿与老年患者为此类感染易感人群, 分别占5.73%和4.71%;全麻感染率达4.20%, 局麻感染率达为3.66%;患者住院时间和医院感染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的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故应当对其加以重点研究。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5) :61-67.

新生儿病房院感预防措施 篇7

1 医务人员要树立预防意识

医务人员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医院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自觉树立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只有充分意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性, 才能树立医院感染的预防意识[2]。

2 新生儿病房实行严格分区, 合理布局

2.1 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室、早产儿病室、治疗室。

2.2 辅助区包括清洗、消毒间、接待室、配奶间、新生儿洗澡间。

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1 空气、设备、环境的消毒灭菌[3]。

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 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 每次15-30min, 维持室温22-25℃, 湿度50-60%。奶瓶、奶嘴头一人一次一消毒一奶瓶一奶嘴头, 用后清洗、煮沸消毒, 维持30min后, 放于远红线消毒柜消毒、备用。新生儿衣物、床单每天更换清洗、消毒, 污染后及时更换。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洗, 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 应当每周消毒一次, 出院患儿用过的暖箱应终末消毒。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 每日更换清洗、消毒, 采用蒸馏水。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进行细菌监测, 要求空气≤200 cfu/m3, 物体表面≤5 cfu/cm2, 消毒液≤5 cfu/ml。对异常结果, 要寻找原因, 制定整改措施。

3.2 探视制度的限制, 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出, 如特殊患儿家属的探视要更换专用隔离衣、鞋、带隔离帽、口罩。

4 医护人员的管理

4.1 本科室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室要更换专用拖鞋、衣物、戴口罩、洗手。

4.2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用快速消毒剂消毒手。

严格执行手的卫生, 防止交叉感染, 诊疗和护理操作均按先早产儿, 后足月儿, 先非感染性患儿, 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由于本科室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做好各环节的院感预防和控制措施, 我院新生儿病室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进行监测, 指标均正常, 患儿院感发生率低于3%, 获得院领导及社会好评。

参考文献

[1]李久红.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 2:45-47.

[2]尚少梅.医院感染与洗手[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1, 11 (1) :78.

院感管理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 由福田区卫生监督所负责对辖区内开展口腔诊疗服务的各类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2) 由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辖区内开展口腔诊疗服务的各类医疗机构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 (3) 福田区卫生监督所依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医疗机构口腔诊疗服务专项监督检查表》, 内容包括口腔诊疗的管理、口腔诊疗的布局和配置、口腔治疗器械的清洗与消毒、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监测4大项共26小项[1]。 (4) 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15982-1995) 规定的采样方法及采样时机对诊室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器具消毒剂等消毒效果进行检测。消毒合格判断标准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的III类环境合格标准、接触皮肤及粘膜医疗用品卫生标准执行。

2 结果

2.1 监督结果

该专项监督共检查64家医疗机构, 其中医院5间、社康7间、门诊部27间、诊所25间。从表1可看出全部检查合格家数为39家, 其中医院全部合格。辖区内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能按“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区域分开布局;诊区内设有空气消毒或净化设备;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 基本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每治疗1个病人, 医护人员更换1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部分诊所、门诊部、社康口腔科存在诊疗与消毒未分区, 器械的清洗消毒、消毒效果的监测都有不达标的情况, 而此类机构都没配套微生物检验室。

2.2 监测结果

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消毒样品抽样的结果见表2, 共抽检医疗机构66家, 检测样品355份, 检测合格330份, 合格率为92.96%。其中使用中的消毒液全部合格;物体表面医院及社康全部合格, 门诊部的合格率为96.30%, 诊所的合格率为92.60%;医护人员手合格率为84.62%, 社康合格率为83.43%, 门诊部合格率为70.37%, 诊所合格率为75%。

3 结论

消毒样品检测结果表明, 福田区医疗机构口腔专业总体消毒情况良好, 总体检测合格率较高。这与辖区卫生监督部门执法到位和多年来的强化监督与法规宣传培训, 以及医疗机构口腔院感控制工作到位和重视口腔消毒灭菌设备投入及管理工作密不可分。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100%, 表明器械消毒意识强, 但仍存在薄弱环节, 诊室物表消毒工作, 尤其是医务人员手消毒工作及认识需加强。

注:χ2=198 (662/66×176+0×0/66×176+602/66×176+62/66×22+502/66×176+162/66×22-1) =20.018, P<0.05。

注:χ2=355 (1202/120×330+1522/158×330+62/158×25+582/77×330+192/77×25-1) =355×0.1298=46.08, P<0.05。

公立医疗机构 (医院及社康) 检测合格率高于营利性医疗机构 (门诊部及诊所) , 结合消毒隔离措施检查情况, 这与两类型机构经费投入、配套科室 (微生物检验) 、人员素质以及人员培训机会存在极大差异相关, 这也是医院人满为患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建议

4.1 监督与培训相结合

口腔科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之一, 操作过程可以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不洁空气、医疗废弃物等造成交叉感染。据调查统计, 口腔诊室的空气合格率仅为61.4%[2], 文献报道口腔医务人员其发生院内感染几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3]。通过加强培训, 尤其是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口腔工作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对口腔院感的认识,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物表及工作人员手部了消毒工作的落实。

4.2 监督与检测相结合

由于手机存在着复杂的腔隙和难以探入的管道, 使手机的消毒效率受到限制, 如清洗不彻底可导致交叉感染。目前对口腔器械消毒效果的监测很少涉及手机, 难于真实掌握并评价其消毒状况, 存在疾病传播的隐忧。

4.3 自我投入及政策扶持相结合

辖区内医院的口腔科在管理、布局及消毒隔离都做得较好, 营利性医疗机构因诊疗量少和经济因素, 诊室布局不合理及基本消毒设施配备不齐, 人员配备少且业务素质低, 口腔诊疗操作过程中消毒隔离及防护意识淡薄, 以及无法自身完成消毒效果监测的检验工作, 导致灭菌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建议加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政策扶持, 提升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硬件实力, 包括消毒设备、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检测帮助等, 从而提升其服务质量, 提升其社会认可度, 也能为改善“看病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S].北京:卫生部, 2005-05-01.

[2]王海雪, 周慧霞, 左亚新, 等.浅谈口腔的感染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 16 (2) :38.

上一篇: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研究论文下一篇: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