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策

2024-08-17

管理之策(共12篇)

管理之策 篇1

在日常安全巡查和考核中,班组长们常发现员工违章屡禁不止,排查隐患上也不能举一反三。个中原因复杂,但多是安全管理的“临时性”作怪,才出现“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如果,此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违章增多,隐患丛生,职工思想涣散,设备本质安全度下降,则生产安全事故将必然发生。要找到“治本之策”,班组长们须从扼制事故的直接致因入手,即纠正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具体工作可从3方面展开。

一是重视“领头羊”作用。班组长是企业管理的兵头将尾,强化班组长的安全生产责任,就是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工作。在领导班组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班组长也应积极计划、布置、实施、检查、总结安全生产工作。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开展班组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活动,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作为班组长,应带头学习制度、规范,自觉遵守规程,不发生违章现象;还应在班组内开展班组安全建设活动和安全文化活动,带领组员学习安全规程和技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员工安全意识、规范其安全行为,形成良好安全文化氛围。

二是开展岗位危险因素辨识。这是一项全员性的安全活动,其本身即是一次安全技能再培训。岗位危险因素辨识应从“人、机、物、环”等4个方面着手,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中的条款逐项进行梳理、辨识。活动中,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职能部门应加强专业指导,并组织专业人员对辨识结果及防范措施等进行评审。通过对岗位危险因素的辨识,可使操作人进一步明确其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止其转变成安全隐患,并在隐患不能及时排除时,了解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救治措施。

三是加强隐患排查。作为班长带领班组成员应积极主动地开展隐患查找和治理工作,做到班前有检查,班中有巡查,班后有清理。其中,重点是班前要对生产现场进行巡视,检查设备的完好性,班组成员的工作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班中不断加强巡视和互查,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处理,要提醒组员注意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项,观察组员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班后要对生产现场再次开展安全检查,确认设备是否断电,工装、工具及重要零部件是否放到指定位置,确保现场无遗漏事故隐患后方可离开。班组成员之间应相互提醒,互相保护,特别是在交叉作业的时候;对于本班组作业使用的工位器具、吊绳吊具应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本班组配套使用的安全装置、压力容器、仪器仪表等,须正确使用,及时提交周期检验。在开展隐患查找治理的同时,须加强员工自我防护意识,使其做到“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同时应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现象发生,一经发现必须及时制止、纠正。作为基层班组,发现现场存在难以整改的隐患,除了加强防范以外,还应上报安全部门,由企业建立台账,研究方案,组织技术改造。

管理之策 篇2

李中华

(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225500)

房地产战略管理突围之策 篇3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创新

所谓房地产企业战略,是在分析房地产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它具有全局性——以房地产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房地产企业的总体发展需要规定企业的总体行为。

一、中小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

我国有些中小房地产企业缺乏战略思想,对什么是战略、战略对企业有什么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战略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因此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目标。但更多的企业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活动的频繁和自身认识的提高,也逐渐认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怎样有效地执行战略等问题缺乏认识。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把企业赢利当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对挣哪方面的钱、挣谁的钱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寿命较短与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有很大关系。

2.中小房地产企业战略不能与国家的政治及经济环境相适应

有相当一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领导人认为,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企业生产经营关系不大,甚至无暇顾及这些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业主的绝大部分时间,要亲自处理紧急事务,难以挤出时间进行战略思考,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而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存在问题等大方向知之甚少,信息闭塞,认识肤浅,而且不善于将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系起来,对政策和经济的把握相对迟缓,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甚至有的房地产企业由于和政策指导方向不一致,导致面临倒闭和破产的危险。

3.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行为短期化比较严重

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主不了解战略管理的意义,认为战略管理是大企业的事,其实,战略管理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同样重要。因为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诞生,往往是因为发现了市场空缺,在短时间内创办起来,即使没有足够多的资金、足够领先的技术也可以很快的生存发展,正是由于这种偶然性,使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开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其结果造成了企业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变化及企业的应对措施。

4.规划脱离实际,使得企业达不到战略目标

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时候,没有真正了解市场环境、目标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实力,仅从老板的良好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口号其实根本不能算是战略,因为它并不能把企业未来该往哪走和怎么走描绘清楚,永远只能停留在口号这个阶段上,使得企业的运营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员工和老板心中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正如一棵树和一片树林对暴风雨的抵抗能力不同一样,中小房地产企业作为市场游戏规则的参与者而不是制定者,抗风险能力较差,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也很大,面对“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中小房地产企业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存在资金、人才短缺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其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也很难在最佳时机进行战略调整,从而达不到战略目标。

二、中小企业如何开展战略管理

1.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为制定企业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使企业战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来指挥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不能把战略分析当作一项临时任务,组织若干人马应付了事,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针对性地掌握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以这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

2.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

我国的房地产中小企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加之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进行战略定位,确实是难了一些。但面对现实,面对比较优势又必须尽早地进行重新认识。中小房地产企业一般不易搞多角化经营,这是由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是选择某一产业的整体,还是选择这一产业的环节,都要很好地把握,主要是利用比较优势。

3.科学实施战略管理

要依靠科学理论和方法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为特征的管理,所以要依靠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做为指导。目前流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方法还不完善,还在发展之中。主要是基于战略管理是针对环境不断变化产生了大量不确定因素,使企业仅仅使用以可控性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工程方法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战略管理要应用统筹学理论和系统方法结合才会更有效。中小企业群体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生力量群体,科学的运用企业管理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常青之地。

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规模和数量都有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必须制定完善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才能保障企业不走或少走弯路,健康持续地发展。

古往今来优秀的战略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个优秀的商场战略者,运用企业战略管理技术,也能够在没有硝烟的商场中取胜。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没有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企业,往往只能看见眼前的利益,而缺乏相对稳定的长期策略。当遇到难题的时候则很难存活。反观最成功的那些企业,都有着明确而有力的企业战略。人们意识到,战略管理,是一个企业长期永葆活力的根本保证。

任何企業,只有在生产经营中讲究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生存,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房地产中小企业若想取的长足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和水平。

总之,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战略观、指导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战略目标以实现。只有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协调发展,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战略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前行。

管理之策 篇4

一、节能管理干部素质“瘸腿”的表现

提高节能管理干部的素质,是加强领导机关自身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充分发挥领导机关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当前节能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四个不多”:

(一)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上能有执著追求的不多。

有的没有把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去执著追求和刻苦钻研,缺乏应有的光荣感、责任感、成就感;有的则认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虽然是职业,但没有专业、很难成就事业,“人在曹营心在汉”,对工作不安心、不尽心;有的主观上缺乏学习原动力,兴趣不浓,忙于各种应酬,不肯挤出时间专心学习;有的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不用心学习;有的为学而学,学而不思,心浮气燥,知行不一,不真心学习。这也是导致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上有执著追求的不多的症结所在。有的安心不尽心,缺乏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钻研精神不强,工作标准不高。干的是表面工作,追求的是虚假效果。

(二)在公共机构节能研究上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不多。

节能管理干部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担负的重要职责,要求其自身必须具备很高的理论素质。当前,不少节能管理干部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培训,对新形势下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节约社会发展规律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很难正确理解把握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主动权。由于理论功底薄,政策水平低,造成一些节能管理干部视野狭窄、观念陈旧、看问题简单片面,办事情避实就虚抓工作不着边际,想不到点子上,谋不到关键处,干不到实际处。

(三)在公共机构节能业务建设上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不多。

现在节能管理干部队伍有的综合素质不高,能力单一,“瘸腿”较多,难当重任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有的“说外行话”“当旁观者”“做务虚功”;有的靠不上前、使不上劲、插不上手;有的只能应付一般性的文字材料,对总结有分量的典型经验,起草重要的领导讲话,撰写有质量的研讨文章,领导不亲自动手就完不成;有的缺乏基本的工作能力,下基层了解情况弄不清来龙去脉,找不到前因后果;有的喜欢跑跑颠颠办事,不愿坐下来静心研究工作;对基层的薄弱环节,抓不住问题的症结,拿不出解决的办法;有的起草文电不懂格式、不讲规范、不讲逻辑、错漏粗疏现象时有发生。

(四)在公共机构节能依法行政上有敢抓善管能力的不多。

做“好好先生”,研究工作只唯上不唯实,推进工作只布置不求实;搞“好人主义”,执法监督不敢碰硬,总结评比不敢较真。这在节能管理工作中有一定倾向。有的对基层的薄弱环节,抓不住问题的症结;有的跟不上形势发展,把握不住工作大局,组织协调不力、管理水平不佳,影响了职能作用发挥。

应该承认,新形势下节能管理干部队伍成份比较新,来源渠道单一,能力参差不齐,加上缺少正规系统培训,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已成为上下机关事务管理部门遇到的共性、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当前,节能管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上存在的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了机关事务工作职能作用的发挥。不少领导对节能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状况,概括了三句话:干才不多,文才更少,全才难找。

二、根治节能管理干部素质“瘸腿”的良方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一支高素质的节能管理干部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节能管理干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长期战略任务,需要多措并举,强化管理教育,抓好学习培训、注重实践历练,不断丰富其内涵、充实其底蕴、磨砺其品格、升华其境界。

一要在学习中提高。节能管理干部的谋事之策、干事之才、成事之力,主要是在坚持不懈的学习、积累中获得的。学习是永恒的主题,是能力建设的基础,是提高素质的保证。昨天的理论未必能解释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经验不一定能够解决明天的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新形势,节能管理干部必须从繁杂的事务与应酬中解脱出来,避开应酬之拖累,跳出事务之繁杂,抚平内心之浮躁,把学习作为一种本能、一种习惯、一种生存状态,已成为当务之急。要教育引导节能管理干部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新理念,努力在实践中,学真知、长才干、增能力、强本领。既要强化节能理论学习,在掌握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持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又要与时俱进丰富学习内容,强化对科学管理和法律、科技等知识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增加知识储备,适应工作需要。

二要在实践中锻炼。本职岗位是成才的最佳基地,实践锻炼是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历来是我们党培养和造就干部的重要方法,也是干部成长的最佳的途径。当前,公共机构节能的任务十分繁重,一线的矛盾最集中,一线的实践最生动。作为节能管理干部,要身体力行深入一线,把一线作为最好的课堂,在一线熟悉社会、了解掌握实情,在一线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在一线的锻炼中得以提高。“能者多劳”这句话,其实更包含另一层意思:“能者”之“能”,恰恰是“多劳”的结果。勤于实践,勇于创新,遇到的难题就多,接触的知识就广,实践锻炼的就好。节能管理干部队伍,就是公共机构节能发展之“器”。拥有一支素质高、执行力强的节能管理干部队伍,好的政策才能落实,好的机遇才能抓住,好的愿景才会实现。要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学会把握方向,分清主次,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在实践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指导基层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遵循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自己,适应需要。

三要在管理中成熟。要教育引导节能管理干部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进取之心对待“事”,做到有功劳的时候不伸手,有苦劳的时候不计较,有疲劳的时候不抱怨,一心一意干工作,一桩一件做事情,从而得到组织的信任、群众的认可。建设高素质节能管理干部队伍,既要重教更要重管,要在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干部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在监督途径上,要由组织监督向执纪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拓展,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体系,做到节能管理干部工作开展到哪里,节能管理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管理工作就实施到哪里。要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监督管理机制,科学、效能、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力、管用、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手段,科学地评价干部,激发人才潜能、调动节能管理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奖功罚过,奖优汰劣。要探索责权利相统一,风险与利益相统一的有效约束办法。“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制度和环境是节能管理干部队伍人才辈出、群贤毕至的重要保证。好的制度和环境似沃土、似阳光、似雨露,能让好的苗子长成参天大树,尽快促进节能管理干部早担重任、早挑大梁、早建功业。

产业发展之策(本站推荐) 篇5

广义上讲,以上所有材料的生产应用都与水泥产业有关。但从水泥产业链延伸的角度讲,我个人认为,重点关注的事情应从以下五个层面进行研究。

一是从产业结构层面,在当前产业政策、市场准入、生产许可、行业管理等的严格监控下,各水泥企业应以水泥熟料生产为核心,通过规模集约、品牌提升、市场联动,努力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向上延伸可到与上述建筑材料有关的矿山开采、原材料、可综合利用的工业废渣或矿物掺合料、粗细骨料和再生骨料的生产与精细加工,混凝土外加剂的生产、配制等;向下延伸重点是加快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着力研发水泥基材料和制品,特别是发展可大量消化水泥产能的行业,如预拌砂浆、干粉砂浆、预拌混凝土、特种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水泥混凝土、高性能及多功能的墙体屋面路面材料,新型水泥基保温材料,拼装式预制板柱、箱梁,墙体、屋面部品构件,工业输排水管,建筑管桩、水利水工混凝土、轻质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功能型产品,地铁管片、钢筒预应力混凝土管、大跨度混凝土双T板,高铁无砟轨道板等高端水泥基产品。

二是从产品结构层面,努力提高现有大宗建筑材料产品的档次,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水泥基建筑材料,提高产品质量等级,通过研发和科学使用各种化学外加剂,重点提高建材产品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抗渗性、抗冻融性、抗碳化性、抗化学侵蚀性、抗收缩性、抗碱-集料反应性等。尽快提升特种水泥、高强高性能水泥、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品的产品比重;重点发展42.5级及以上通用水泥、低碱水泥、白水泥、抗盐卤水泥、油井水泥、高标号早强水泥以及满足特定工程需要的高铁轨道板水泥、装饰水泥、抗硫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钙镁铝酸盐水泥、防辐射水泥、抗菌水泥等特种水泥产品。充分利用活性掺合料(工业废渣),减少水泥熟料用量,从而减少水泥行业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CO2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通过磨细和复合技术的科学化管理,充分利用活性掺合料的特性,优化混凝土胶结料的化学组分,将混凝土的服役寿命从现在的50~60年延长到100~150年或者更长时间。开发新型建筑材料产品,丰富水泥基建材产品系列。通过产业政策和行业监管,来压缩和限制低强度等级、低耐久性混凝土生产规模,控制预拌砂浆、干粉砂浆企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的过度竞争。

三是从技术结构层面,要尽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艺装备,在水泥工业、墙体屋面材料生产工业、混凝土制品生产工业,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的应用;提高建材产品生产制造工艺现代化、养护工艺工厂化和环保管理密闭化水平;全面消除现场搅拌混凝土等落后工艺,从中心城区到重点城镇再到成片的乡村,凡有条件的地方都要推广使用预拌砂浆、干粉砂浆、预拌混凝土。大力发展现代混凝土,加快高性能混凝土商品化进程。提升省级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推动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四是从投资结构和组织结构层面,引导资金投向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项目和有利于水泥产业链延伸的高性能混凝土项目,鼓励技改创新和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生产工艺的使用。借国有企业改革之机,推行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新型集团化、规模化企业建设,优化经济和组织结构,发挥国有资本在水泥、新型建材、现代混凝土、砂石资源等领域的主导地位,带动水泥基建筑材料工业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技术进步等各方面的不断提升。

“轻升级”之策 篇6

年初的时候,曾经有企业家对我说“危机危机,危中有机”。的确,每一次消费导向的变化,都将对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谁能够巧妙的把握机遇,将是这场“混战中”决定战局的胜负手。为什么要用“巧妙”这个词?因为这里面是需要企业家的决心、毅力、对时机的判断、以及过人的经营技巧的。当下大局如此,很多企业“壮士断腕”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断腕”之后呢?是否思考过你的品牌还有哪些价值?如何去做价值延伸或另辟蹊径?你是否思考过你的客户数据是否还有价值?如何去做整合和维系?你是否思考过你的终端、你的店面、你的加工厂是否还有价值?如何去作开发共享或纵向联合?服务方式、产业链资源、信息化手段……除了大头冲下,变成“便宜餐厅”之外,其实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供选择和使用。

这一期,我们提出了“轻升级”概念,这是相较于产品降价、关闭部分店面、批量裁员等强势经济转型手段而言的。但这个概念本身不是起死回生、包治百病的灵丹,往往要与“重转型”手段配合使用,轻重拿捏得当,方有举重若轻、事半功倍之效。

管理之策 篇7

无论对于别的行业还是传媒行业, 裁员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让企业降低成本以渡过危机, 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虽说经济环境变了, 传媒的困难加大了, 人力资源面临多重危机, 但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机遇。如何通过结构调整、思路调整, 转危为机, 为企业构建一支稳建的人才队伍, 需要我们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对之策去适应这一变化。

谨慎裁员波澜不惊

对传媒企业, 尤其是对于国内传媒业这个特殊的机构来讲, 对裁员要慎重, 正像香港记者协会在呼吁香港传媒停止裁员时所讲的, 传媒机构要珍视新闻从业人员, 并将其视为公司的重要资产, 同时应以提供优质新闻之社会责任为前提, 切勿裁员, 应与雇员共度难关。

事实上, 裁员对于任何企业来讲, 都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 如果处理不当, 不但容易造成社会影响, 同时也会对公司现有的留任人员形成影响, 打击其工作信心进而对企业丧失信心, 甚至还容易形成跳槽风, 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

困难时机, 尤其应以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 去提振大家对企业的信心, 能不裁员尽量不要裁员, 这既是人文关怀的彰显, 更有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与打造,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真到了万不得已必须裁员时, 也要做到稳妥有序, 波澜不惊。尤其要制订周密的计划, 进行有效沟通, 向员工讲明原因, 并做好离职的相应补偿, 要尽可能避免引起员工的不满, 给公司造成紧张和敏感的氛围。

优化结构稳定核心

越是困难时机, 越要让关键人才留下来发挥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关键人才能留下来, 无疑是为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他们不仅能帮助企业度过现在的危难时刻, 更关键的是能帮助企业在将来快速抓住机遇, 重新获得市场和竞争优势地位。

在以同仁堂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宅门》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白家老字号受到陷害, 被强令摘牌停业, 在3年多的时间内, 白家全家省吃俭用, 但他们的核心技术人员一个没有辞退, 而是照常发薪水, 等于白养了3年。后来, 在白家遭遇强劲对手竞争时, 对手以高于白家数倍的薪水去挖白家的这些核心技术人员, 在高薪面前, 竟然没有一个人动心, 没有一个人离开白家。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企业在关键时候给员工带来的依靠和企业在贫穷时期所展现出来的温情与责任, 这种特殊的感情是千金也换不来的, 同时它也是培养员工忠诚度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于特殊人才要有特殊的举措。当然, 在企业进行组织结构优化的时候, 还应识别出哪些是企业的关键人才, 展开深度沟通, 同时, 让顶尖人才了解其对于组织的价值, 并由主管和高层管理者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谈话, 来向他们加强传递这个信息。同时, 让顶尖人才参与解决企业面临的挑战, 他们会感觉企业的成功与自己息息相关。帮助他们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 企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在企业中会得到什么回报, 在企业中的工作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等方方面面。同时, 在其事业发展和各种待遇上给予倾斜, 并制订相应的激励计划, 促进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发展, 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新的发展。

危机预警防患于未然

尽管企业都不希望核心人才流失, 但是有时候往往事与愿违, 此时企业该怎么办?应建立人才危机预警管理系统, 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企业预测并及时发现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给员工稳定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制定并实施消除不良影响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从而保证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

建立人才流失危机预警管理系统, 关键是在认真分析员工离职原因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预警指标, 如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感、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等。预警系统建立后, 实施对这些指标的日常监控, 一旦它们偏离正常安全范围, 系统立即发出预警信号, 随后危机管理小组马上展开分析调查, 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评估其影响程度, 然后作出相应的管理决策——是改善组织管理以化解危机还是正式启动危机管理程序。

管理之策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利用现状,新思路

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的原始记录, 它真实地记录了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效果, 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是高校档案室 (馆) 藏的重要档案[1]。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招生、学籍、学位、教材、师资、教学评估等材料, 内容十分浩繁庞杂。在高校档案工作实践中, 教学档案的利用率相当频繁, 在档案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一、教学档案利用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 从一些高校教学档案的利用现状看, 高考录取招生名册、学生成绩单、学位授予材料、毕业就业情况登记表等教学档案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几乎占据总利用率的70%以上, 此类档案的利用在学校档案利用中占重要位置。

1. 高考录取招生名册。

高考录取招生名册是学生入学的原始凭证。现在学生转学、转专业需要到档案室打印高考录取招生名册。学生毕业时, 学生处必须持高考录取招生名册到政府人事部门或毕业生调配办公室验印, 否则不发调令, 不予派遣。体育院系每年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运动会, 需要持每位参赛队员的高考录取招生名册来证明是在校生, 才能参加比赛。大部分单位特别是国有单位招聘, 必须要求应聘人员出示证明本人学历的高考录取招生名册。高考录取招生名册在个人的学生档案中没有登记, 因此只能到档案室复制打印, 并加盖档案部门公章才能生效, 查、借阅相当频繁。

2. 学生毕业成绩单。

学生毕业成绩单是高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记录, 真实地记录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科成绩, 反映了每个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有法律效力也最有说服力, 属学籍档案一列。毕业生考取研究生, 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出国留学和定居时, 都要到母校档案部门索取本人学生成绩单作为证据材料, 成绩的好坏决定在国外是否可以享受奖学金。莘莘学子很重视自己的成绩档案, 给学校发函, 托人或亲自来校查阅复印进行公证[2]。当毕业生离校前参加应聘或竞聘时或到人才流动中心登记时, 一般都要打印本人在校学生成绩单, 这已成为惯例。学生成绩档案实用价值很大, 利用率也很高。

3. 学位授予及毕业就业等学历档案材料。

学位授予材料、毕业生情况登记表及毕业证、派遣证存根是学历档案中利用率较高的一部分。学生毕业证丢失或档案丢失情况每年都屡有发生, 补办毕业证及档案, 学生管理部门要根据档案室证明, 才能补发学历证明材料。现在的学历认证部门, 也不再像过去只以毕业证、学位证为依据, 而是要求本人必须到所在院校档案部门索取原始学历学位材料复印件及证明材料, 并加盖档案部门公章, 或者直接将被认证学生的信息寄到档案室, 由档案室人员经过审核认定后再寄回。各单位职称评审、晋升工资、落实政策后工龄问题等, 单位人事部门都要到档案室调查核实, 由档案部门出示各项证明材料。由此可见, 学历档案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受社会上种种不正之风的影响, 出现假学历、假学位、假证书的例子比比皆是, 学历档案则是鉴别真假毕业证的有力证据。因此, 档案室这些原始教学档案材料越发显得可贵, 管理和利用好以上这些档案, 准确真实地出具证明材料, 可以杜绝不正之风的发生。

二、针对教学档案利用中发现的问题, 探求教学档案管理的新思路

1. 根据社会各界的需求, 扩大归档范围。

在教学档案服务利用工作中, 毕业生因毕业证丢失、档案丢失或个人档案材料不完整等情况, 到档案室补办档案材料及开具学历证明材料情况最为普遍。但由于历史原因, 有的高校档案室内库存的以前的好多学历档案材料保管不够完整, 有的缺某一年的材料, 有的缺某一个学历层次的部分材料。当毕业时间较长的毕业生来校查档时, 时常有无法查到相关资料的情况, 无法出示给利用者所需要的材料, 不能给予证明。再如人事档案第四大类学历材料中, 明确要求归档内容为报名登记表、成绩单、毕业生登记表及学会授予材料等, 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中不包含毕业生登记表, 这样对于补办档案的人员来说明显无法满足其需求。因此, 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适当扩大归档范围, 与社会各界工作步调一致, 增加毕业生登记表等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档案材料, 充实教学档案内容, 力求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 以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2. 抵制造假防伪行为, 加大审查监管力度。

近几年来, 档案、学历造假行为到处可见, 有的人制作假证书, 有的人将别人的学历材料、职称材料通过涂改和技术加工变为己有, 作为自己转干的凭证, 甚至还存在私制用纸、伪造用纸、伪造公章和钢印, 制作各种假材料等种种情况, 曹忠武、王丽亚是最为典型的例子。针对这些情况, 全国组织部门开始行动起来, 分别采取各种措施, 严防档案造假行为。2010年上半年, 河北省委组织部组织全省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开展了一次对所有在职干部“三龄二历一身份”的专项核查整治, 彻底杜绝采取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谋取职务的现象。

作为档案部门, 面对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 应该认识到档案工作的严峻性, 意识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加大审查监管力度势在必行。首先, 要做好档案收集时的检查审核工作。由于历史原因, 库存档案中有很多不规范的档案, 如有的年度招生录取材料或成绩册等缺少公章, 有的毕业生情况登记表没有登记毕业证号, 有的材料只保存复印件等。虽然这些材料不合要求, 现在很多我们无法补救, 但这是唯一留下来的原始材料, 只能维持现状保存着。这在利用工作中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 为保证档案质量, 现在我们必须要加强档案收集时的检查审核工作, 确保档案材料真实完整、齐全规范。其次, 要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的监督监管工作。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提到的篡改别人学历材料、伪造学历材料等现象, 很多情况下与档案部门监督监管工作不力有直接的关系。个别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差, 徇私舞弊, 给某些动机不纯的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 应该加强档案利用过程中的监督监管工作,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严格查、借阅制度, 档案员之间互相监督, 档案管理负责人定期审查, 使作案人员无机可乘, 保证档案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 真正起到凭证作用。

3. 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探索新的管理方法。

学籍档案的组卷、上架等管理工作不应该拘泥于原有的模式, 完全依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中的分类、编号、上架形式, 更应该注重实效, 鼓励探索更实用、更便捷的管理方法。 (1) 组卷。过去档案材料以组卷形式入库, 自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后, 提出“将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但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 特别是从高校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来看, 机械地只采用组卷或组件的形式, 都是不合适的。对于纯文件性的材料, 如省级、市级下发的文件, 学校下发的文件等, 比较适合以组件形式存档;但对于学生成绩单、高考录取招生名册、科研成果鉴定材料等, 联系比较密切, 系统性、整体性强, 单件存放零散, 不利保管, 更适合组卷存档。所以, 笔者建议在便于利用、管理的前提下, 可以灵活运用两种装订方式, 不要局限于某一种。 (2) 分类、编号、排架。因为教学档案中高考录取招生名册、学生成绩册、学位授予名册、毕业生情况登记表等材料, 每年度数量多, 连贯性强, 利用频繁, 考虑到为保持材料的连贯性、完整性, 方便查找及排架美观等因素, 可以把所有教学方面的文件性材料提取归入综合类, 而招生类中只存放招生录取名册, 学籍管理类只存放学籍表及学生成绩册, 学生名册、学位类只存放学位授予名册, 毕业类只存放毕业生情况登记表、毕业生登记表及毕业证、派遣证存根等。

4. 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做好开发利用工作。

近几年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愈来愈重视与关注, 档案界人士也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各类档案管理部门在工作环境和工作设备上都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档案管理已经开始从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步向现代化管理大踏步地转化。各高校基本上也都购置了档案管理系统, 也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但大部分网站内容只是限于简介、机构设置、法规、通知等一些表面的东西, 内容更新不及时, 真正能做到网上查询、检索的没有几家。

鉴于学历认证部门、招聘单位、学生个人等社会各界对学生学历材料的利用需求情况,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建立教学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网络查询系统等, 并将部分子系统向社会开放, 可以实现在线查询, 增加利用渠道, 提高利用速度。如把毕业证和学位证号查询系统向社会开放, 利用者输入毕业证号和学位证号就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查询到相关毕业信息[3]。这样既避免了身在异地的利用者因盲目查阅而造成的人力、财力的损失, 也大大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笔者认为, 凡事都不要拘泥于固定不变的形式, 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多思考, 不断寻求新的工作思路, 档案管理工作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杜香兰.高校教学档案利用价值分析[J].黑龙江档案, 1996 (4) .

[2]冮晓凤.简述高校学生成绩档案的构成与作用[J].黑龙江档案, 1996 (4) .

管理之策 篇9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的变化也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减排二氧化碳成为当今社会的各个行业应该承担起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发展低碳经济, 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也是技术革命的更新和发展。我国也积极地投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中, 然而我国人口众多, 经济水平较低, 并且我国的资源现状是煤多、气少、缺油, 这给我国以烧煤为主的电力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此外, 我国快速发展模式下的工业和城镇, 必然增加了单位GDP能源消费的强度, 而煤电又是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最佳的电力生产方式。这两大矛盾使得我国电力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文章将根据我国电力企业所处的客观现实状况, 提出改善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具体应对措施, 大力挖掘我国电力企业低碳减排的巨大潜力。

2 电力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下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在低碳时代的大背景下, 全社会都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为了能发展低碳经济, 电力行业将要进行全方位的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面对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包括购电成本上涨的风险、低碳调度方式下的公平性的风险以及电网运行安全的风险等等。我国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衡给输电中的碳排放带来的挑战巨大;目前科技有限, 以烧煤为主的火力发电还无法被水力、风力等二次能源发电所取代, 降低碳排放在科技上和经济上都困难重重;随着电力企业应对低碳减排的政策不断调整, 电力企业也将面临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和调整;低碳理念正影响电力系统的投资、规划、调度以及运行的模式, 给电力企业的运行模式也带来众多的细节问题;电能是最典型的二次清洁能源之一, 它的终端消费有着巨大的低碳优势, 因此电力企业在面对各种困难的同时, 机遇也随之而来, 低碳技术应用到每个环节将改变电力企业的宏观发展方向。

3 低碳经济时代我国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应对措施

电力企业只有提高对低碳经济的适应能力, 因势利导, 在贯彻国家能源与环境发展战略的同时, 从各方面入手, 制定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新模式, 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 减低企业在运营中的风险,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发电企业需要实现财税政策、约束机制和交易机制与电力价格的联动, 充分考虑电价的波动、需求关系的波动以及国家宏观政策, 电网企业需要分配资金研究低碳科技。

3.1 电力企业需要调整战略规划和能源结构

传统的电力企业战略规划没有考虑低碳经济的因素, 只考虑了电力供给。现如今, 电力企业需要选择电力供给投入或者节能投入, 结合电力的需求特点, 减少因电力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此外, 电力供需和电力结构的规划不仅要受资源情况约束, 二氧化碳的低排放也需要成为电力需求的重要约束。

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任重而道远,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能源的价格日益走高, 电力企业的发展直接受市场能源价格和不稳定的经济现状影响, 寻找经济可持续的煤炭替代能源, 考虑不同种类能源之间的替代性、价格联动性和相关性, 大力开发水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来发电, 逐渐减少并淘汰火力发电, 是实现电力低碳化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 有实力的大型电力企业需要舍得投入资金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 在经济管理上, 要放宽对这些方面的资金限制, 舍得花资金培养科技人才, 为长远的发展打好经济和科技基础。尚未成熟的低碳电力技术不能实现大范围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在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二次能源发电没能广泛应用之前, 火力发电仍是我国当前解决市场需求的主要发电模式, 因此提高煤炭利用率就显得至关重要。电力企业需要淘汰低效的燃煤机组, 将部分资金投入到购置最新的高效煤电机组。减排成本较高给许多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但是为了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每个电力企业都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最好的体现便是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上对减排资金的大量投入, 这也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3.2 节能发电调度模式是长远大计

原本传统的电力调度以考虑经济消耗最低为原则, 实施时综合降低系统发电和运营成本的最低化, 这与当今的低碳经济已经不相符合。电力企业需要重新定位, 在充分研究分析发电、输电及用电的能源消耗情况和降低碳排放量的潜力后, 严格限制污染严重、耗能高的发电机组, 优先使用高效、低污染、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机组发电。在保证电力系统稳健的运行能力和连续不中断供电的情况下, 制定并实施最优的调度模式, 将技术革新充分发挥之余, 通过制度的革新, 提高低碳调度举措的力度, 在实际调度的各个环节里挖掘减少排放量的潜力。

3.3 发展重点要偏向特高压和智能电网

我国地域辽阔, 能源分布不均,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发电的主要基地在西部, 用电的高度密集区在东部, 从而造成了我国西电东送的大局面, 降低能源传输过程中的碳排放也不可忽视。引入高效率的能源传输技术以降低碳排放对于以煤炭为主的石化燃料有着深远意义。现代科技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输电电压的等级提高, 新型输电技术不断应用, 电网输电损耗将会越来越低, 我国正在研究的特高压输电方式将会呈现低碳经济的巨大力量。智能电网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地处偏僻, 输电距离远的难题, 它便捷地接入多种发电方式以及储电设备, 实现柔性接入、大规模远距离输送。智能电网的投资应用可以实现供需两方信息的灵活互动, 大大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的高效利用率。另外, 智能电网还可以把分布式的能源和主网之间的输送损耗降至最低点, 科学完善的整合两者, 交互供电, 用电效率也得到了可观的提高。智能电网对于低碳减排的优越性体现在对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整合。电力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大力投入特高压输电和构建智能电网都意义深远。

摘要: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最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电力行业是工业领域碳排放量最大的部门, 因此电力企业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将要面临众多的挑战和风险以及关键性的经济管理的变革。

管理之策 篇10

园林绿化是对不同植物进行精心摘培和修剪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水平的工作。其中包括绿地的修建管理和对原有植被的养护工作。现在园林不仅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缓解压力的好去处, 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保护环境、提升环境质量等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身心健康, 甚至提高城市的外在形象、改善投资环境等作用。

2 园林绿化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组织设计不完善

园林绿化前期, 首先能否对必要投入进行科学规划和利用, 施工组织设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起到决定性作用。松散混乱的前期工程设计方案是对整个施工进度、质量的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必将造成工程期间各环节衔接不当和工期的严重延误。

2.2 对绿化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生态为先, 以人为本”是园林绿化工程长久遵循的原则, 扩大植被的广泛性、熟知植物的多样性。但不排除有的绿化工程工作者只是应付着施工工程尽快完工, 没有良好的表达出园林自然美和和谐美, 一贯被人们称为“城市农民”, 认为仅仅是简单的种草摘花、铺铺绿地而已, 不需要技术含量。在植物管理和培养方面, 对园林植物具体生长习性、栽培技术以及立地条件都比较陌生, 造成幼苗极易死亡难以存活。殊不知“三分设计, 七分施工”如果对绿化养护长期报有松懈态度, 园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也不会充分的得到体现, 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就不能得最大效率地发挥, 园林建设必将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2.3 绿化的养护经费有限

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养护经费的不足, 经费的缺失, 使得绿化养护装备和技术得不到改善, 绿化的养护工作不到位。因为一些政府部门和人对养护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而且财政方面也不宽裕, 使得城市绿化的养护工作经费得不到好的解决, 直接导致了绿化的护理工作不能有效完成、绿地景观效果也在直线下降。

2.4 缺乏专业的绿化监理公司

关于整体施工绿化监理均是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接任且在《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相关规定中, 几乎没有呈现出“必须、一定”的强制性约束, 一向均写着不用看土壤好坏, 能种就可以;不管树坑多大, 栽上就可以;不用考虑基肥适合与否, 不死就好。仅仅注重景观效果, 对栽培过程中的基肥、入土栽培以及生长条件等一概不关心, 导致树木生长极不正常, 给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从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

3 为加强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出谋划策

3.1 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

我国地大物博, 在规划园林设计图案时, 一定要根据当地风格和文化所呈现的特色而定方向。不要抛开当地城市文化内涵而盲目的仿效其他城市的设计风格, 首先确定主题, 其次结合城市绿化地带制定详细而又科学规划。

3.2 实现机械化生产, 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全面运用机械化生产成为园林现代化的方向。将现代技术运行在园林建设环节中, 减少劳动的付出, 提高工作效率。所以, 施工机械设备的投入计划是有必要考虑和重视的。

3.3 要把发动群众参与园林绿化和加强法制相结合

园林城市的美化是公益性质的事业, 紧靠环境管理者监督是不可行的, 需要社会和群众的大力支持。通过广泛多样性的公益活动来激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当中, 以加强人们对园林环境了解和认识, 同时要大力加强园林绿化的法制力度, 使各项事业行之有效。

3.4 提高栽植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树木栽种过程中, 大部分是以工程承包方式, 承包方多以当地农民临时组建而成, 对苗木的栽植技术了解甚少, 缺乏必要的责任心, 对园林栽培技术不能自觉运用。为此大力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严格劳动纪律, 明确生产岗位责任, 健全考核制度, 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 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4 结语

园林绿化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文化娱乐、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愿望的场所, 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它的深入发展, 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我们相信通过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和施工方的协作努力, 园林绿化事业将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继祥.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要点[J].吉林农业, 2010 (7)

治本之策:替代种植 篇11

记者目击,罂粟花海多已变成玉米地橡胶园

2006年8月中旬,记者深入到位于中缅边境的缅甸邦康市,这里是缅甸瓦邦政府中央所在地。从这里北上20多公里,便到了英国政府于十九世纪中期在此修建的“种植鸦片的指挥部”,也曾是“金三角”毒品的指挥中枢。

而如今建筑虽在,但早已被当地人开发成旅游景点。给记者带路的“阿毛”说:“这里三四年前,沿公路两边还到处种植罂粟。只是近一两年来,瓦邦政府不让种了。而且,瓦邦政府发现谁种植罂粟,就让谁坐‘土牢’,有的还给带上三四十公斤的脚镣。”记者沿途看到,公路边的坡地上都已改种成了玉米、小米。不时地看到一些农民在地里拔草。

在云南省思茅地区芒信边防工作站的对面,就是缅甸勐波县。在此值班的缅甸工作站站长李正强说:“这一两年管得很严,种植罂粟处罚很重,很多人将罂粟改种成橡胶。”记者在中老边境磨憨口岸采访时,当地群众反映情况与中缅边境类似。2005年联合国禁毒报告显示,“金三角”地区的罂粟种植面积大约有40多万亩,可产鸦片约400吨,与2004年相比下降26%。

2006年云南省公安禁毒部门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等手段测量,“金三角”地区种植罂粟的面积约20万亩左右。“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已降至100年来的最低点。云南省禁毒部门人士普遍认为,“金三角”地区出现的这种变化是我国多年禁毒工作的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为云南乃至全国禁绝海洛因毒品问题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会。

替代种植70万亩农作物等于销毁了70吨海洛因

云南省禁毒委委员、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郑蜀饶认为,金三角罂粟种植面积减少这一可喜变化的实现,除了有我国多年来禁毒斗争、国际禁毒的合力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央政府支持下,云南省大力展开替代种植工作的结果。对于“金三角”地区来说,生产鸦片、海洛因的罂粟种植是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所需和生存所需,如要减少罂粟的种植,就必须为当地群众寻找并完成替代作物的种植。

2005年,我国共为缅甸北部地区培训农业及医护人员135人,帮助罂粟种植区新增粮食作物5000余亩,积极推动援助缅甸500万元人民币的替代发展项目的实施。在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帮助下,老挝罂粟替代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向国际社会宣布全面实现罂粟禁种。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政府和企业共投资5亿多元人民币并提供大量的技术支援力量,帮助老挝“金三角”地区种植橡胶、甘蔗、砂仁、反季节蔬菜等罂粟替代种植农经作物,替代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使昔日的40多万亩罂粟花海已变成稻田、玉米地和橡胶园。

郑蜀饶说,“金三角”地区种植罂粟最高峰年份100万亩,现减少到20万亩,整整减少了80万亩。恰恰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总计投入5亿多元,帮助“金三角”地区实现的替代种植面积是70万亩。两个数字相差无几。这70万亩按亩年产鸦片1千克计算,70万亩年产量达700吨,若全部加工成海洛因就是70吨,相当于1982年至2005年云南省缴获海洛因的总量。

防止毒情反复亟待抓住有利时机推广替代种植

分析目前“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情况和今后替代种植的前景,相关人士均认为,目前推广替代种植正面临着有利时机。抓住时机,可以进一步巩固这来之不易的禁毒成果,并有可能在当地消除罂粟种植,从而彻底解决我国海洛因犯罪的毒源问题。纵观整体情况,时机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目前替代作物市场行情看涨,有利于巩固既有作物,增强“金三角”地区地方武装和一般群众的信心。受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能力所限,替代作物以甘蔗、橡胶等热带作物为主。从去年以来,我国国内橡胶、蔗糖价格都一路上扬。在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情况下,扩大替代种植,无论对当地群众还是参与替代种植的企业,都是利好的消息。

二是迫于国际国内压力,“金三角”地区的几支武装力量均有禁绝毒品的姿态。“金三角”地区毒品生产地形成原因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盘踞区域内的民族地方武装“以毒护军”。但近几年来,随着国际上禁毒压力的加大,这些民族地方武装不得不相继作出禁绝毒品的姿态。即使这种姿态是暂时的、有条件的,但对趁此扩大替代种植来讲都是有利的。

三是商务部门承办替代种植的有关事宜后,我国政府对替代种植的力度将更大。长期以来,云南省和各边境州市均由公安禁毒部门组织替代种植事宜,虽然工作较有连续性,但从经济支持的力度和产品往来的通畅方面均受较大制约。在中央领导的关心下,从2004年开始,这一工作最终上升为国家行为,并移交国家商务部门承办,这将对增加援助资金、替代种植产品的采购均有较大帮助。

但专家同时认为,如果从国家层面没有清醒认识,这些时机也将稍纵即逝,其后果是不仅毒品会反复,而且现有的替代种植也会付之一炬。专家建议当务之急,~是因地制宜将替代种植范围和面积扩大,不要局限于中缅、中老边境;二是我国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参与替代种植的境外群众的利益和企业利益,不挫伤其积极性;三是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应及时研究解决替代种植农产品的回收问题,扩大进口配额指标,另外对一些参与替代种植的企业,通过建立替代种植备案制和替代种植农产品申报制,给予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的扶持。

管理之策 篇12

在此背景下, 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 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 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 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 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 年到2015 年, 全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 亿增加到2.21 亿, 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 年到2030 年, 老龄人口将超过3 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 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 所以, 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 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 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

采访一开始, 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 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 她认为,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 年我国有2.02 亿老年患者, 其中80 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 万, 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 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 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 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 2011 年, 中国死亡人口中, 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 是发达国家的4 到5倍。 至2013 年, 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 亿, 60 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 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 倍, 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 在2013 年, 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 万人, 预计到2015 年, 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 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 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 ”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 在2010 年, 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 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 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 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 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 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的局面, 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 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 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 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 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 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 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两岸三地的合作和交流等等; 同时, 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 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 北京市政协2011 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 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 如果老人病危, 亲属必须接走。 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 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 (护工) 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 与此同时, 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全国目前有4.5 万家养老机构, 320 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 张, 与50 至70 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 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 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 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 “421” 的家庭结构, 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 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 “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 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 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 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 万人以上, 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 万人以上, 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 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 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 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 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 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 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 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 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 政策的不健全, 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 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 抗风险能力低, 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 长期住院不肯出院, 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 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 服务质量不高。 在南京市, 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 数量严重不足。 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 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 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 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 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 另一方面, 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 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 尚红委员也认为, 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 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 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 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 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 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 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 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 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 事实上, 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 继1963 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 又于2000 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 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 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 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 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 (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 。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 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 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 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 企业参与合作, 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 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 约在20 世纪80年代, 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 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 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 尚红委员认为,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 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 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 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 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 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 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 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 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 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 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 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她认为, 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 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 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 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 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 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 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 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 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 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 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 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 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 在学术层面, 范利委员认为, 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 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 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 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 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 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 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 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 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 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 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 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 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 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 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 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 同时, 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 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 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 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 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 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 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 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 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 2014 年10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 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 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促进民众健康, 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 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 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 “十一五”以来,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 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 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 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 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 据统计, 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 万余家, 相关链条产业300 余万家, 从业人员约3000 万人, 年产值约2000 亿元。然而, 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 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 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 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基于上述因素, 曹洪欣委员建议, 首先我们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体制机制, 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 统筹管理中医健康服务医疗与非医疗服务领域。 完善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自律”的中医健康养生市场监管制度与行业监管机制, 逐步实现中医健康养生全行业管理, 不断提高中医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 我们还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创新中医健康养生服务的新模式、 新业态、新领域。鼓励形成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品牌; 支持企业建立管理规范、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中医健康养生集团或连锁机构;鼓励地方依托本地中医药资源优势, 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集聚区, 形成区域品牌。 同时, 在推进中医医疗机构提供满足基本中医医疗服务的基础上, 利用自身优势, 采取多种形式与中医健康养生机构合作, 拓展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产业外延, 形成新兴产业, 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研究制订中医健康养生机构标准, 完善健康养生服务规范和标准, 制定中医健康养生技术目录及操作规范; 鼓励中医健康养生企业建立服务标准和规范。 另外, 我们还要构建非医疗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与注册制度;引导中医院校培养面向基层服务的职业技术人员; 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促进服务规范化和多样化, 提高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提升民众对行业专业性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上一篇:政策建立下一篇:平安城市项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