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水平

2024-11-20

提问的水平(共3篇)

提问的水平 篇1

广播媒体的很多工作都是由广播记者来进行的, 记者作为一门传播性很强的职业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较高的采访能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广播媒体的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这些都要求广播记者要相应地提高自己的采访能力。作为记者, 与被采访者进行无障碍沟通, 是新闻采访获取真实材料的首要途径。若想打开被采访者的心门, 了解到事件过程, 就必须在提问技能上加大力度, 让对方竹筒倒豆子。因此提问技巧的水平高低, 对广播记者来说就是磨练看家本领的重点。提问技巧高, 就更加容易获取信息, 让采访报道更加有深度。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技巧的运用也能协调气氛, 营造更加融洽的氛围。总而言之, 成为一名优秀的广播记者, 提高提问技巧十分有必要。

1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何提高提问水平, 与采访之前的准备也是息息相关的。被采访者在采访之前了解到的资料都将成为之后提问题的来源, 所以若是资料准备得充足, 对之后提问是很有帮助的。无论采访的对象是人还是事件, 记者都要在采访之前充分了解该人物或者事件的相关背景, 这种做法也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广播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 要明确新闻的主题思想, 为此, 记者在采访前要列好采访提纲, 以保证报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与明确的采访主题。 为了确保采访有针对性、顺利地进行, 记者在采访前, 要对被访者做一些具体的了解, 如其性格、爱好、 生活背景、经历等。这样不仅能够使报道内容更丰富,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新闻的价值性。

广播记者要准备好整个采访的流程, 要计划好完成采访所需要的时间, 并且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 保证采访的质量, 而不仅仅只是聊天。

2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

记者采访每天面对的采访对象都是陌生人, 从未谋面, 因此有陌生感, 很容易让被采访者有距离感, 很难打开心门, 如果让采访对象滔滔不绝, 记者就应该采取措施拉近两者的距离, 打消对方的陌生感和顾虑, 因此采访之初就应该放低位置, 显得和蔼可亲, 值得信任。消除了顾虑, 被采访者才会真正畅所欲言。有了这个前提, 记者再循循善诱, 用精准的提问引导对方, 真正挖掘到真实可靠的重要信息, 才能使工作效率达到最佳。

记者采访过程中每天面对的被采访者, 因人而异, 各有不同, 类型各一。有的稍加引导就能滔滔不绝, 而有的沉默寡言, 问一句说一句;有的面对记者非常配合问什么说什么, 而有的则不愿面对媒体, 刻意回避。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而提问艺术就成了最重要的沟通手段。遇到不配合不愿沟通的对方, 就应该多动脑筋, 了解对方的心态, 用语言循循善诱, 多做启发, 争取踩到他的神经痛点, 让他痛痛快快吐出记者想要了解的信息。

总而言之, 尽力营造出和谐的提问气氛, 并与被采访者之间建立信任感, 如此被采访者才能敞开心扉, 这与事先对被采访者的了解有很大的关联, 而对于一些突然的事件需要进行采访时, 要学会观察被采访者, 并从其言行举止对其进行判断做出恰当的提问。

在提问时, 听众不仅对问题有要求, 而且对问题的回答也有很大的期待。在双方进行谈话的时候, 被访者基本上都是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 采访的整个程序都需要记者来把控, 因此事先对采访的整个过程做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3提问中存在的原则与技巧

在对被采访者提问的时候, 是有很多技巧的, 技巧的成功运用, 将会使得采访顺利地进行下去, 并且得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提高记者提问技巧, 是新闻采访获取成功的关键。提问的时候, 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有些记者采访不注意察言观色, 提问毫无头绪, 思路不清, 东拉西扯, 连对方也不知道你到底要问什么, 回答的也是不知所云, 云山雾罩, 自然会造成采访的流产。高质量的工作, 首先要在采访前做好足够的功课, 了解被采访的单位、 个人背景, 未雨绸缪记者才能对提问顺序及流程有个大致的把握, 提问方向也不会跑偏。其次提问必须具体、鲜明, 这样才能把对方渐渐引入正轨, 即达到目的, 气氛也轻松活跃。

提问过程中要注意广播记者所面对的听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采访报道的语言就要通俗简洁, 具有广泛的传播性, 广大群众才会喜闻乐见。记者与对方面对面时, 不要有过多的“啊、嗯”之类的过多语气词, 显得记者很生涩, 不够专业。而提的问题也不应该太艰深, 超过了对方所认知的范畴, 不然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还有采访中不要有暗示或提前引导答案的问话, 要让对方自己说出他自己的看法和实情, 以免采访出的信息不够客观。

提问的话题不能太空泛了, 这会让人觉得无聊又漫无边际。采访提问时应尽量从具体问题入手, 不要提那些过于笼统, 大而空的问题。比方说让人家“发表感想”“谈谈体会”等类似的问题。这种现象导致的采访失败往往是采访者本身的业务能力问题造成的。

4结束语

广播记者的提问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而提问技巧的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广播记者在发展和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要注意提高采访的能力, 采访工作是一种双向性的工作, 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配合有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 因此这就要求记者既要做好准备工作, 又要在采访的过程中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亚薇.要“问”出水平[J].记者摇篮, 2008 (7) .

[2]孙丽华.有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几点思考[J].新闻传播, 2014 (12) .

[3]胡建兵.“以口代笔”, 时代对广播记者提出的迫切要求[J].采写编, 2011 (01) .

注重提问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篇2

(一) 提问的意义

提问本身不是目的,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必然为教学目标服务。 (1) 提问能帮助教师正确评价学生, 了解学生对所学任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 (2) 提问能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集中精神, 积极应用思维的技能去解决问题; (3) 提问能保持教师的注意力, 只通过讲授的方式去进行一堂课的教学, 很容易产生的后果就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去重组教材和设计提问, 常常假设学生能及时理解, 很少有机会获知学生的错误认识; (4) 提问能使教师依据学生的答案, 提供即时的反馈, 即教师依赖提问使学生理解问题及相关的所有要素, 同时利用学生的答案设计新的问题, 使学生趋向于真正的理解。

高效的提问要求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理解, 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

(二) 高效的提问机制

1. 前面已经提到, 优化的课堂具

有“开放”的特征。当然, 课堂上的提问也应该是开放的。这里的“开放”并不是指随意提一些问题, 而是要求问题本身和问题的措辞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更多的脑力活动。教师的注意力应多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所反映的思维过程, 而非问题的答案。如果提问的答案仅仅用“是”或“否”就可以表达, 那学生的思维过程就大打折扣, 甚至还可能完全不动脑筋。在这一点意义上, 我们的提问问题要注意两个条件: (1) 范围问题的范围有关问题的可能答案的宽阔度, 刚一起步的问题给予宽广的范围。如对函数的定义的认识, 可以问“你是如何理解定义的?”或“你觉得定义强调了哪些条件?”而不是问“你怎样理解‘A集合中每一个元素’与‘B集合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这两个条件的?”学生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 其答案有助于表明他们在理解问题上的智力水平如何。如果一开始教师的提问范围较窄, 这也许能更快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师期望的智力活动, 但其后果是它们经常使教师忽视学生现有的水平。 (2) 目的性提问本身是教师期望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什么, 尽管问题是开放的, 也希望学生的回答具备“具体、正确和完整”的特质。有时教师的提问不能诱使学生寻求到答案, 或学生的回答离教师期望太远, 教师应要求学生回答得更完整或更合理, 回到有效的提问过程中来。在处理用解析式变换求函数的值域的问题时, 教师希望学生用方程思想看待函数解析式, 但学生往往难于作到这一点, 就要求教师提问时要把方程与函数的联系作一点解释。

提问的一方面是教师想引导学生做出特别的反应、回答或理解, 另一方面是教师不想牵着学生走, 以致使学生失去大量进行思考的机会。由于所有的问题在本质上都有指向性, 再开放的问题都不例外, 故在高效的提问中, 教师应寻求开放式问题与详细的、理由充足的回答之间的平衡。

2. 用提问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

使得问题的类型和提问的顺序成为我们在教学中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布鲁纳的认知规律, 知识的掌握包括 (1) 辨别发现; (2) 比较联系; (3) 解释综合; (4) 应用实践; (5) 整合小结 (评价) 这五个过程, 这也是学生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第一步要求训练学生寻找重要的相关性信息, 挖掘知识内涵, 要避免叫学生注意细节和关注概念词汇本身;第二步是让学生建立各信息要素之间的联系, 理解它们在同一个内容主体中互相联系的不同方式, 应注意避免主动替学生解决;第三步是通过对知识的各组成部分的分析, 懂得怎样将它们合成, 不要急于提示学习内容的结果, 必须保持范围的全开放性;第四步则相反, 使学生在看到问题的全貌情况下, 再进行拆分。前四步中的提问必须确保诱发学生产生的智力活动是正在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所要求的, 即要限制提“综合先前知识”和“与其他章节相联系”的问题。由于教师会自觉地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所以提问就可能经常超越即时内容的限制。如果学生偶然独立地建立了一个跨章节或学科的联系, 却不应打击这种思维, 而应该让他保留那些思想, 因为没有人能够“关闭”旧知识。不受内容限制的问题能够也应该由教师来问, 但关键在于什么时候问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 这是一个过程和时间问题。第五步的提问的综合质量或层次就应该最高了, 甚至不再受内容的限制, 以期完成新学知识的建构, 新旧知识的整合。

3. 对提问本身的要求 (1) 提问题时

提问的水平 篇3

作为外语教师, 应该尽力给予学生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和创造性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因此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教学的层次性。

教师从不同角度, 由易到难, 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 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2. 注重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脱离实际, 凭空编造, 要让高职学生有话可说, 有感而发, 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

3. 注重教学的思维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坚持让学生唱主角,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码要做到“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其次让学生去发现“Why”, 引导思索,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提高高中英语教师的诱导答问策略

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如何, 一方面在于问题设计的技巧, 另一方面在于提问的技巧。

1. 问题明确, 表述清晰

课堂提问要具体、明确、简洁、明了;相反, 若问题不具体、不明确、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答非所问。问题的表述要清楚, 要用学生熟悉的词汇和句型, 尽量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问题, 并能用合适的词汇和句子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

2. 合理使用面向全体和面向个体的提问

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后, 让全班学生同时思考, 教师可以节约课堂时间, 能避免由于没来得及做好准备而出“洋相”或出现冷场的现象,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 也许大多数的学生的答案都差不多, 教师很难得到学生自己的观点, 难免会造成有一部分学生不参与思考的现象;面向个体学生提问, 特别是先点名后提问的方式,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不等的问题, 且必须给出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对应的评价, 但这种方式避免了“吃大锅饭”的现象, 使每个学生都处于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的状态。

3. 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 将话语权交还给学生

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任何运用语言的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 没有情景的言语交际活动是难以实现的。

(1) 阅读课文时提问:在Whilereading阶段, 教师主要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因而问题须与课文内容有关。上述那位教师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之后, 立即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并随后提出了几个相关的问题:

A.What is the food taboo?Can you give me some examples?

B.What are the reasons of the food taboo?

C.Is there any food taboo in China?

学生在看了课文内容之后, 对问题的答案就胸有成竹了, 回答起来句子的长度增加了, 语言也就流利了很多, 特别是C这个问题, 只是个一般疑问句, 用Yes或No回答就解决问题了, 可是教师并没有轻易地对学生的答案下定论, 面带微笑地说“Anymore?”“Can you tell me why people there don’t eat the beings for food?”, 教师没用太多的话语就很轻松地将课文中要讲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给解决了。

(2) 课文讲解后提问:在post-reading阶段, 主要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巩固和扩展, 因而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仍以上述那位教师为例, 她给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A.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B.Who can retell the passage in your own words?

C.Do you know any other food taboos in our country or in other countries?

这三个问题既训练了学生聚合思维能力, 也训练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发散思维能力,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这位教师在课堂上也真正将话语权交给了学生。只要教师善于分析, 一定会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参考性问题, 更好地让学生有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杨德义.《中国传统教法不可一个“否”字了之》、《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l期。

[2].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文档一体下一篇:理工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