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功能区

2024-07-23

环境功能区(精选12篇)

环境功能区 篇1

1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的目的与意义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是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规划, 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功能的需求, 划定各水域的主导功能及功能顺序, 确定各功能区的水质控制标准。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是为保护水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科学依据, 对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科研、污染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执行依据, 是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审定水域纳污能力、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础, 最终达到改善地表水环境, 保护其使用功能, 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对地表水饮用水水源、渔业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景观用水的合理保护和利用, 对调整工业企业布局, 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功能区划分原则

(1) 可持续发展原则水环境功能区划是地区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及工农业总体布局的基础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本次水环境功能区划分过程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在充分尊重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 体现前瞻性, 为社会发展需求留有余地。

(2)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的原则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是水环境功能区划的重中之重, 应予以优先保护。

(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体环境容量的原则在实现重点保护水环境保护目标, 保证人民身体健康, 不影响水体主导使用功能的同时, 必须考虑污水排放的现实性, 并给地方经济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应将水环境容量作为一种资源, 根据河流水文特征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具体情况, 合理利用水环境自净能力。同时引导地方因地制宜按照环境特征进行产业布局。

(4) 与调整工业布局、执行排放标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相结合原则水环境功能区划与调整工业布局、执行排放标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密切相关, 建立其内在联系是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社会、发展经济的契机。

(5) 实用可行、便于管理的原则调整的水环境功能区界应尽可能与行政区界或代表性参照物一致, 以便日后管理。

(6) 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及高功能保护原则调整的水环境功能区时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 当同一水域兼有多类功能时, 依最高功能划分水环境功能区, 不得低于现状功能和现状水质。

(7) 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一致跨界水域, 上下游共同协商, 以下游对水质的功能要求作为划分依据。河流左右两侧水域功能要求不一致, 按照高功能要求确认划分。

(8) 现实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流域内城镇分布现状和工业企业布局状况, 便于水域功能区划与工业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 为城乡建设、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水域功能以近期、中期为主, 兼顾远期。

总之,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要合理可行, 便于管理, 便于操作。

3 功能区划分方法步骤

第一步, 调查收集资料。进一步核定基础资料, 包括水文、水质资料、阜新市水系图、阜新市河流水库脉络图,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布图, 污水处理厂分布图。调查收集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 主要水源地 (包括傍河地下水源) 情况以及主要污水处理厂情况。

第二步, 划分水域单元。水域单元以自然水域 (河、湖、库、淀、塘等) 为基础, 河段的划分主要考虑闸、坝等水利工程位置及主要排污口和用水取水口等的分布情况, 并适当考虑行政区划的边界及河流的自净作用, 一般河段划分不宜过长, 对于长距离无排污口的河段, 其河段划分长度则适当延长。

第三步, 初步划分。初步把每一个水域单元作为一个功能区, 统计其功能区名称、上下断面、水域范围, 功能区类型等, 并对各行政辖区之间的初划水环境功能区进行上下游和左右岸等各方面初步协调。

第四步, 水质现状监测。对初步划分的功能区段进行水质现状监测。

第五步, 综合分析。在充分掌握各类基础资料后, 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分析水域使用功能现状与水质现状是否一致, 确定控制污染物及主要污染区段, 根据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制定出功能区划方案。

第六步, 决策评价。对划定的功能区及相应的水质标准, 通过对水域上下游的水质, 污水及污染物排入量、治理技术水平、经济承受能力, 进行科学论证, 然后再对区段水质目标可达性做出评价, 确定水域功能区类别和水环境保护目标值。

4 功能区划分方案

阜新地区属于辽河流域和大凌河流域, 其中辽河流域主要有绕阳河、柳河、养息牧河三条水系, 大凌河流域有细河与牤牛河两条水系。本划分方案对该五条水系的5条干流、28条支流和7座水库划分了62个水环境功能区, 功能区类型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和景观娱乐用水区5种, 分别占功能区总数的12.9%、25.8%、50.0%、3.2%、8.1%。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的4个功能区, 占功能区总数的6.5%;Ⅲ类36个功能区, 占58.1%;Ⅳ类18个功能区, 占29.0%;Ⅴ类4个功能区, 占6.5%。阜新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统计见表1和图1、图2。

摘要:在对地区总体规划、水环境及污染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及水环境保护各项要求, 对阜新地区五条主要水系的5条干流、28条支流和7座水库进行了功能区划分, 共划分了62个水环境功能区。

关键词:阜新,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河流,水库

环境功能区 篇2

一、总则

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防治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改善区域声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声环境质量标准》有关规定和《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相关要求,结合XX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二、区划原则

(一)有效地控制噪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声环境质量,保障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所的安静。

(二)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按区域规划用地的主导功能,并结合城市规划用地现状的主导功能作为声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三)便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和促进噪声治理。

(四)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城市改造,做到区划科学合理,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协调一致发展。

(五)宜粗不宜细,宜大不宜小。单块的声环境功能区面积,原则上不低于0.5km2。

(六)根据城市规模和用地变化情况,噪声区划可适时调整,原则上不超过5年调整一次。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XX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声环境管理。其中,城市规划区为中心城区、东城片区、XX片区、西北片区、XX片区和XX片区,总面积7.35平方公里。

四、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12月);

(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四)《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五)《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

(六)《XX县县城总体规划(1998-2020)》(2014修订);

(七)其他规划等相关资料。

五、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按区域的使用功能特点和环境质量要求,结合XX县实际情况,划分以下5类声环境功能区,具体说明如下:

(一)0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本方案没有划定0类区。

(二)1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三)2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四)3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本方案没有划定3类区。

(五)4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道路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本方案没有划定4b类区。

六、各类适用区执行环境噪声标准

各声环境功能区适用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见表1。

表1 声环境质量标准单位:dB(A)

类别

昼间

夜间

0

4类

4a类

4b类

注:①“昼间”是指6:00至22:00之间的时段,该时段执行昼间标准;“夜间”是指22:00至次日6:00之间的时段,该时段执行夜间标准;②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突发噪声,其最大声级超过环境噪声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dB(A)。

七、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本方案对《XX县县城总体规划(1998-2020)》(2014修订)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进行声环境功能区详细划分,其他区域按本方案有关说明执行。

(一)声环境功能区划结果

1.1类标准适用区。

1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见表2。

表2

1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类别

功能区名称

功能区位置

执行标准

单位:dB(A)

面积(km2)

1类区

东城片区

XX湖路以东,XX两厢区域

昼间55

夜间45

1.8

XX片区

北环路以北,XX两岸区域

昼间55

夜间45

0.5

中心城区

除解放东路以南、XX路以东、XX路以北、XX以西所环的区域

昼间55

夜间45

1.96

西北片区

位于北环路以北,106国道两厢的狭长区域

昼间55

夜间45

0.5

合计

4.76

2.2类标准适用区。

2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见表3。

表3

2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类别

功能区名称

功能区位置

执行标准

单位:dB(A)

面积(km2)

2类区

XX片区

XX大道、106国道的东南区域

昼间60

夜间50

0.5

XX片区

县城西南角,106国道西侧区域

昼间60

夜间50

1.9

中心城区

解放东路以南、XX路以东、XX路以北、XX以西所环的区域

昼间60

夜间50

0.19

合计

2.59

4.4a类标准适用区。

(1)4a类区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两侧一定距离范围内区域。

(2)当临街建筑高于三层楼房以上(含三层)时,将临街建筑面向交通干线一侧至交通干线边界线的区域定为4a类声环境功能区。

(3)4a类功能区两侧距离划定要求见表5,4a类区主要道路情况见表6。

表5

4a类功能区两侧距离的划定要求

类别

源强类型

划分距离(m)

相邻功能区类型

4a类

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

1类区

2类区

3类区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

1类区

2类区

3类区

表6

4a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声功能区类别

交通干线类别

交通干线名称

4a类

城市主干道

XX大道、XX路、迎宾路、XX大道。

城市次干道

XX路、XX路。

(二)其他规定

1.乡村区域。

(1)位于乡村的康复疗养区执行0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2)村庄原则上执行1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工业活动较多的村庄及有交通干线经过的村庄(指执行4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以外的地区)可局部或全部执行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3)集镇执行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4)独立于村庄、集镇之外的工业、仓储、物流集中区执行3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5)位于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参考GB/T15190第8.3条规定)内的噪声敏感建筑物执行4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2.其他区域。

(1)近期内区域功能与规划目标相差较大的区域,以用地现状作为区划的主要依据;随着城市规划的逐步实现,及时调整声环境功能区;

(2)未建成的规划区内,按其规划性质或按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结合可能的发展划定区域类型。

八、其他

(一)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环境艺术的功能评价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功能规划;目标成本;成本管理

环境艺术的功能是指能给人在生活或生产中提供有利的交往环境,这种交往环境的提供或创造需要满足的功能,即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

环境艺术是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工程以及利益相关者不同的诉求对其功能的需求是一不样的,其功能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机械的理解功能的含义,而是要因地制宜的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进行取舍或侧重。

1 环境艺术功能评价的含义

对于功能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定义方式。价值工程中功能评价就是找出实现某一必要功能的最低成本(称功能评价值)。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功能评价就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各种功能的重要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确定,评定某一功能价值的高低。评价贯穿着项目规划、详细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全过程。

环境艺术的功能评价不是对物品进行评价,而是把具体的产品抛开,明确地以功能为对象,对功能进行评价,是探讨功能价值高低的一种方法。

2 环境艺术功能评价的依据

对于一个具体的环境艺术项目而言,首先是场地环境艺术功能性问题,例如,一个场地如何布置游憩设施的功能性设计,其功能最大程度地开展游览活动提供适合特点的场地环境,并从建设条件及综合经济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和设计控制。其次,环境艺术的功能性必须以总体规划设计为依据,总体规划设计是全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决定一个环境效益、实用价值以及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

按照现行城市环境艺术的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和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环境艺术工程项目的各类功能性进行可行性研究,经过技术经济论证之后,如果证明其兴建功能性符合上位规划要求必要和可行性的,即以环境艺术功能评价为依据来判断。对可行性功能性研究所推荐的最佳方案,再进行深入的探讨,进一步分析项目中各功能性的利弊得失,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和协作配合条件,审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可靠性,比较确定环境艺术实用性,审查各功能设施的建设资金来源,为建立建设项目最终决策性的文件。

综上所述,可见环境艺术功能评价的依据包括功能的技术评价、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诸方面。

2.1 功能的技术评价

符合上位规划、下位规划的技术规范要求以及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等。上位规划主要指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体系规划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下位规划主要是指对城市的总体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和详细设计以及景观基础设施设计。其中,下位规划不得违背上位规划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有利于理解各层次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功能的经济评价

环境艺术功能的经济评价包括施工工艺过程,造价等。例如造价定额,造价定额是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造价定额是编制工程项目建设计划,确定和控制工程项目建设投资额的依据。工程项目建设设计是确定计划期内固定资产再生产规模、方向、内容、进度和效果的计划。年度工程建设计划必须根据批准的设计的造价定额确定的全部建设费用及其中的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等费用数额以及造价文件所表明的工程量实物指标来编制。造价定额是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优化的重要工具。设计造价定额是在初步设计阶段编制的,建设费用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初步设计标准和设计的质量。任何设计要求都会反映到设计造价定额上来。但是,造价定额对设计有很大的反作用,设计造价定额及其一系列的指标体系都可以用来对设计的经济效果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出既满足技术先进和适用的要求,又比较经济合理的最优方案。造价定额是实行工程项目建设投资总承包和工程招标投标的重要依据。工程项目建设在进行投资总承包时,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是按设计造价定额确定的费用总额进行包干。只有提高设计造价定额的质量,合理确定工程项目的费用总额,才能使总承包的内容准确合理。在招标投标中,发包的建设单位和承包的各施工单位也必须先准确地编制设计造价定额用以确定投标的标底和投标的价格,通过竞争,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

2.3 功能的社会评价

环境艺术功能的社会评价包括艺术形象,人类需求等。例如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指艺术内容的物质外壳,或者说是按照美的规律对艺术内容的组合方式和表现方式。艺术形象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是艺术语言和艺术结构。前者是构成各门类艺术的形式的物质材料(如语言、线条和色彩等);后者是按照艺术规律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的框架。艺术形式可分为艺术的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

3 环境艺术功能评价的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

在环境艺术设计创造中,要依据项目建议书和技术要求进行。如在景观环境设计中,要依据设计要求结合基地地形条件进行环境的地形和水体总体规划。设计者必须对该地段的水文、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土壤状况等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如果没有详实资料,务必补充勘察后的有关资料。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基地地形改造,水体设计等提供物质基础,避免产生水体漏水,土方塌陷等工程事故。种植各种树木、花草,也要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生物学特性,根据不同植物的喜阳、耐阴、耐旱等不同的生态习性进行配植。一旦违反植物生长的科学规律,必将导致种植设计的失败。景观建筑设施以及构筑物等,更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景观设计关系到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多,有水利、土方工程技术方面的,有建筑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园林植物、甚至还有地质学方面的科学问题。所以,景观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有科学依据。

3.2 经济性原则

经济条件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依据。经济是基础,同样一处景观绿地,甚至同样一个设计方案,由于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施工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设投资。当然,设计者应当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发挥最佳设计技能,节省开支,创造出最理想的景观设计作品。

3.3 社会需求性原则

人们需求美好的景观环境是属于上位建筑范畴,它要反映社会环境的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物质文明景观环境建设服务。如《公园设计规范》指出,园林是完善城市各项基本职能中游憩职能的基地。所以,景观设计者要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了解他们对景观环境空间里开展活动的要求,创造出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游人的需要,面向大众,面向人民。

④ 指标量化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功能评价各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对于那些难于量化的定性指标,也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实现定性指标定量化,对评价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定量计算。

4 小结

首先对环境艺术的功能含义进行了解析,并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特色,对其进行了功能分类,即艺术功能与实用功能、基本功能与辅助功能、功能类型与功能水平、整体功能与设计功能。阐述了环境艺术中的功能评价的含义、依据、原则和方法,最后,归纳了环境艺术设计中功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周益民. 室外环境设计.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4):206~211

[2] 方巍. 环境价值论[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4:327~346

[3] 马中. 环境价值的取向、构成和量化.环境保护, 1993(4):127~146

[4] 高山. 环境成本核算与应用问题研究.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46-51

[5] 王立彦. 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 经济科学, 1998(8):76~82

[6] 汤临峰. 环境成本核算方法探讨. 中国西部科技, 2006(3):17~23

环境功能区 篇4

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噪声污染恶化的趋势,保护人类生活环境,对于加强城区声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创造一个安静舒适优美清洁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2]。

通过ArcGIS软件将地图进行矢量化,并建立专题地图和属性数据库。进而,完成辖区内建成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定和调整工作,制定城乡噪声污染防治规划,最终为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提供相关依据与环境目标,为城乡声环境功能区划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与建议。

1 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3,4](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与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分析地球表面及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信息系统,它包括了一般信息系统的所有特点,是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技术。在噪声功能区划中利用GIS软件可以实现更准确、更科学、更规范的划分,代替之前繁重的手工工作。

2 GIS用于噪声区划的可行性分析

噪声区划主要是依据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图,统计出每个区块内各种用地所占比率,然后根据规范中的分类标准,将每个区块划分为不用的类型,并将类型相同的区域连结成片,再根据城市现状用地类型及网格噪声监测数据进行可达性分析,作适当修正后完成的。在环境噪声研究中,GIS作为理想的技术工具被用于矢量分析、统计计算、布设网格、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区划分等诸多地方。

3 应用GIS对声环境功能区划分

3.1 确定区划范围

首先根据城市规划及图纸,确定噪声区划的范围。并利用GIS在建成区范围布设一定数量的网格,用于确定噪声现状监测点的位置。

3.2 底图选择与处理

3.2.1 基础底图选择

为了更加准确地划分城市噪声功能区划,可以到测绘部门购买带坐标系统的google基础底图。

3.2.2 底图处理

a)新建一个ESRI ArcMap Document。即打开ArcGIS中的ArcMap;

b)图层坐标选定。即确定一个标准的坐标系,目前中国常采用高斯克里格投影、Xian_1980坐标系,单位为m;

c)添加底图和相对应的地形图至新建的ArcMap中,并按上述同样的方法将其坐标系选定为Xian_1980;

d)在ArcMap中对地形图进行矢量化。

矢量化是将代表地图图形的各离散点平面坐标(x,y)的有序集合用于表示地图图形元素几何数据之间的关系,并尽可能精确地表现点、线、面的地理实体。

以等高线为例,即将底图以间隔20 m等高线为依据,切割成多个等高面,直至将整个底图切割完为止。接着在切割对象属性表格中对高程点以及切割的各个等高线进行赋值,它包括建立与图元编号对应采集数据、建立与图层有关的数据库结构及输入、修改数据库。赋值前后的图在包含信息上是一致的,随着课题需求可以利用软件生成不同内容的图象;

f)TIN模型建立

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不规则三角网模型是由一系列的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三角形逼近地形表面的数字模型。目前常用的算法是通过等高线和高程点建立TIN模型。将等高线作为约束边建立的TIN模型可以克服三角形的边穿越等高线的情况,但由于三角形是最近点形成的,在这种约束下,三角形都沿等高线分布,这样在等高线曲率比较大的地方使得一些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位于一根同高程的等高线上,形成了平三角形,邻的几个平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平区域。平区域的存在会导致TIN所模拟的地形在高处被削掉,而低洼处被填平,引起地形歪曲。通过内插获取平区域内部的高程点值,然后将其添加到平区域内构建TIN,可以大量减少平三角形,提高TIN模型的精度。

本文利用3D Anglyst工具下的create/modify TIN下的create TIN from features,选择加载要建立TIN的点层和建立TIN的方式(Elevation)来建立TIN,并生成TIN模型图。

4 划分区划单元

4.1 数据库建立

a)添加“山阴县土地利用规划图”至ArcMap中,并进行坐标校准,使其与底图一致;

b)划分用地类型。在ArcCatalog中新建“Shapefile”,命名为“山阴县建成区”,要素类型选择“Polygon面”,坐标系统选定Xian_1980;将新建的图层加载到ArcMap,开始编辑,编辑任务选择Create New Features,目标“山阴县建成区”,划出此次研究区域范围;编辑任务改为Cut Polygon Features,沿规划图中的不同用地类型(例如道路、居民区、商业区、河流、绿地等)的边界将建成区分为小块;在Attribute table中添加用地类型一栏,输入对应区域的用地类型;

c)在ArcMap中“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图”的生成。将矢量化后的图进行颜色调整即为矢量化后的用地类型划分图;

d)面积计算。在Attribute table中添加area一栏,点右键选择Calculate Geometry,单位为m2,计算出不同用地类型的每一小块面积。

4.2 确立噪声区划单元

a)新建Shapefile文件,命名“区划单元”,要素类型选择“Polygon面”;

b)确立噪声区划单元。首先根据规划边界划定此次声环境功能区区划的范围,然后根据主要交通干道及土地利用状况划定噪声区划单元,将其编号,计算面积,本次划分将山阴县2020年规划区划分为6个声环境功能适用区域。其中,无0类声环境功能适用区域(以下简称0类区),1类区2个,2类区3个,无3类区,沿城市道路及铁路两侧为4类区。

4.3 利用规范方法进行功能区划

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中区划说明,对上述6个环境噪声单元进行区划。

根据三类城市用地的统计方法,对每一区划单元内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统计,分别计算A类用地,B+C类用地所占百分比,根据划分方法确定各区划单元的区域类型。

4.4 噪声功能区划结果优化

根据A类、B类、C类三种用地类型的比例划分后,山阴县6个噪声区划单元中2类区较多,考虑到山阴县周边地区多为乡村、农用地、公共绿地、河流、空地等,故不能完全按照城市用地统计方法对其分类区划,市中心区可按照不同用地类型所占比例区划,周边地区区划情况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划分方法中规定,区域面积原则不小于1 km2,因此,经验证如果区域面积不足1 km2,则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声环境功能区划原则中的宜粗不宜细,宜大不宜小,尽量做到成片划定的原则,将其与周边区域连成片,划定为同一类型。

4.5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

把多个区域类型相同且相邻的单元连成片,充分利用街、区行政边界、规划小区边界、道路、河流、沟壑、绿地等自然地形作为区域边界。

城市区域声学环境质量功能区各类别范围详见表1。

5 结语

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出发,基于ArcGIS软件,从基础底图的制作、网格的布设、区块的划分到最后区划结果的出图,均利用到GIS软件丰富的功能。不仅缩短了工作周期,也为山阴县噪声功能区划结果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技术支持。随着GIS软件模块的不断丰富,必将为环境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依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基于山阴县声环境现状的分析,根据山阴县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应用ArcGIS技术平台对山阴县各声环境功能单元进行声环境功能区划,并对区划结果进行优化,确定了山阴县声环境功能区划。

关键词:噪声,声环境功能区划,GIS,山阴县

参考文献

[1]沈洪艳,刘劲松.GIS在城市噪声区划中的应用[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0(1):30-34.

[2]蔡万金.石狮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楚叶峰.GIS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综述[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6):40-41.

环境功能区 篇5

哈尔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分析与研究

本文以松花江哈尔滨江段及其14条一级支流为划分对象,共划分了22个水体功能区.以实际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功能区水质现状、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进行了评价分析.

作 者:富雪非 纪纲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环境宣教信息中心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年,卷(期):“”(14)分类号:X3关键词:城市地表水 功能区划 分析与研究

环境功能区 篇6

摘要: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具有“免疫”功能。本文着眼于国家环境审计这一国家审计的重要分支,首先分析了国家环境审计发挥“免疫”功能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发挥“免疫”功能的障碍,即认识障碍、权限障碍和能力障碍,最后给出了克服这些障碍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国家审计;环境审计;免疫系统;免疫功能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免疫系统”相对于“经济卫士”或“看门狗”来说,审计功能上有很大的扩展,即由被动的“守护”功能扩展到主动的“免疫”功能,包括预防、提示和抵御等,重点在于预防、提示等“切断火源”的功能。国家环境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分支,发挥其“免疫”功能的必要性如何?现实中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克服?这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国家环境审计发挥“免疫”功能的必要性

1这是政府更好地解脱受托环境责任的需要

在现代民主社会,政府是责任政府,承担着对社会公众的公共受托责任。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恶化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扩展到受托环境责任,环境审计应运而生。随着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显现,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投入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大,人们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此时,环境审计仅仅充当“经济卫士”保障环保资金的安全有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社会公众还需要确认政府各项环境法律法规的科学性有效性,需要确认环保部门的工作绩效,需要确认各种环保项目的绩效。可见,面对更加沉重的受托环境责任,政府为了更好地解脱,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免疫”功能是必要的。

2这是政府环保机关完善环境管理解脱受托责任的需要

政府环保机关代表政府具体来实施各种环保政策,履行受托环境责任。当局者迷,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环保机关需要审计机关的帮助,不仅需要惩戒性帮助,更需要建设性帮助,环境审计的“免疫功能”比“守护功能”更受欢迎。另外,随着政府在环保问题上的投入越来越大,环保机关的权限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大。手握巨大权力,环保机关不仅要埋头工作,履行责任,还需要审计机关的证明,证明其在努力,在高效地履行责任。

二、国家环境审计发挥“免疫”功能的现实障碍

1认识障碍

(1)关于环保机关和审计机关关系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在环境管理中,环保机关才是主将,审计机关只能敲敲边鼓,没有大的用武之地。审计机关的本职工作局限于财政资金相关的范围,最多通过环保财政资金的审计来发挥一下“经济卫士”的作用,要发挥“免疫”功能,要对环保政策、环保组织等进行“预防性”审计,实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不必要做,也做不好。

(2)关于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关系的认识误区。在现代高校的学科设置中,会计学包含审计学,学审计的人往往有丰富的会计学知识。结果形成认识误区,认为会计是审计的基础,没有完善的会计资料,审计无法工作。目前,环境会计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应的会计资料极为缺乏,因此认为环境审计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更不用说充分发挥“免疫”功能了。

2权限障碍

(1)组织地位方面。目前,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行政部门,在行政首长的领导下工作,对行政首长负责。这决定了审计机关和立法机关是两个系统,沟通起来,困难重重。立法机关在环境立法方面一般很少听取审计机关的意见,审计机关的立法影响很小。对于已生效的环境法律,审计机关也不好说三道四。但环境法律是保证环保效果的第一关,为发挥环境审计的“免疫”功能,审计机关应该在此有所作为,但实际上障碍很大。另外,审计机关和同级的环保机关地位平等,若人家不愿意,环境机关也很难对环保机关的组织设置、人员绩效等开展有效审计,“免疫”功能很难发挥。

(2)法律授权方面。我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三、国家环境审计发挥“免疫”功能的障碍克服措施

1克服认识障碍的措施

(1)学习“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充分认识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强调审计的预防和提示功能,要求国家审计不能局限于“秋后算账”,要全程参与;要重视制度建设,“切断火源”,而不是疲于“救火”。

(2)培养创新精神,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理论的创新、实践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需要对陈旧观念的突破。环境审计处于发展初期,理论和实践都需要探索,更需要创新精神。

2克服权限障碍的措施

(1)推进体制改革,增强组织权限。若能让审计署直接对人大负责,那审计署的独立性大增,审计“免疫”功能更易于发挥。在人大直接领导下,审计署的立法影响将会大大增加,法律评价将成为其基本职能,对环保机关开展绩效审计也更加顺理成章。

环境功能区 篇7

环境税收兼具有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的二元功能。环境税收立法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税收的这种二元功能,并在立法中予以具体体现。然而,从 《征求意见稿》 的具体内容来看,其制度设计并未兼顾和充分考虑到环境税收的这种二元功能,也未能较好处理其二元功能的平衡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对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中的税收二元功能之平衡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以期对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的完善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我国环境税收立法现状与背景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我国环境税收立法的主要动因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到国民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环境税收立法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此外,根据庇古的 “双重红利” 理论,环境税收不仅对环境的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个税制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环境税收的这种“双重红利”功效对政策的制定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环境税收立法进程也大大加快。

由此可见,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经济形势的新要求成为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的主要动力。

( 二) 指导我国环境税收立法纲领性文件

2011 年3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 “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选择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逐步扩大征收范围”。

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2014 年10 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2015 年10 月29 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这些纲领性文件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环境税收立法指明了方向。

( 三) 环境税收立法的理论研究与试点工作

目前学界对于环境税收立法的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从当前学界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来看,有学者对环境税收制度建构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取向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从经济分析和制度选择的角度对环境税的开征问题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对环境税开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 有学者对于环境税收立法的模式选择和时机选择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有学者对环境税收立法基本原则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从激励原理的角度对环境税进行了立法设计。

从地方环境税收立法实践的角度来看,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也相继开展环境税征收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和地方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我国环境税收立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四) 相关立法对环境税收立法的促进

新修订的 《环境保护法》 也进一步推动了环境税收立法进程。2014 年4 月24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了 《环境保护法》,该法第21 条规定: “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第22条规定: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第43 条第2 款规定: “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这些相关规定,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以法律的形式对环境保护与环境税收之间的相关衔接等问题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为环境税收立法预留了空间,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的立法进程。

( 五) 财税体制改革与环境税收立法

当前正在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也为环境税收立法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014 年6 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的职能作用。”

这表明,经历了1994 年财税体制改革之后20 年,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序幕正在拉开。环境税收体制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必将在今后的改革中通过立法的方式予以完善,这为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的推进提供了有利的时机。由此可见,随着我国 《环境保护法》修改的完成和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环境税收立法已经进入到实质性构建的关键阶段。

二、环境税收立法与环境税收的二元功能定位

本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环境税收功能定位与环境税收立法

环境税收的目标与功能定位问题是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的重要问题。这是因为,环境税收目标与功能的准确定位不仅直接关系到开征环境税收的依据,同时也将对环境税收的征收环节产生重要的影响。唯有对环境税收立法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才有可能制定出一部科学的法律,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环境税收的功能定位问题是环境税收立法的主线和灵魂,决定着环境税收立法的科学性及其可操作性。由此可见,环境税收的功能定位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环境税收立法中应当对环境税收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

( 二) 环境税收兼具有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二元功能

从税法理论来看,依据课税目标定位的不同,可以把税收分为财政税和调控税。凡侧重于以取得财政收入为目的而征收的税,为财政税;凡侧重于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为目的而征收的税,为调控税。一般认为,税收都是兼具有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的目的,很难把某一税种简单归入到财政税还是宏观税。环境税收作为我国未来税收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应该兼具有财政收入与宏观调控目标和功能。环境税收的财政收入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环境税收的征收,增加政府相应的财政收入,从而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相应的资金。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体现在,通过环境税收增加相关企业的成本,从而调控企业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三) 理想与现实: 环境税收立法中的环境税收二元功能

环境税收兼具有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的二元功能,这一点在学界是没有太多争议的。但是在环境税收立法中,环境税收到底是以宏观调控目标为主,还是以财政收入目标为主,学界则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理想的角度来看,环境税收似乎应该以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对污染环境行为及生产使用引起污染产品进行课税,从而达到调控人们行为的目标。但是从中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环境问题的地域性和治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来看,非常有必要考虑到财政收入的目标。因此,环境税收立法在环境税收的具体设计方面应当兼顾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两大目标,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相应的平衡。

为了能够在环境税税收立法的财政收入与宏观调控功能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很有必要对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与财政收入功能分别进行分析。此亦为下文的主要内容。

三、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分析

宏观调控是研究环境税的重要视角。宏观调控目标或功能应当成为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中予以重点明确的目标定位。

( 一) 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国际经验

从国际经验来看,环境税的调控功能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一些国家通过征收各种环境税来调控人们对环境的污染行为和对环境污染产品服务的生产与使用行为,起到了较为明显的积极效应。这些国家通过税收方式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很有必要在我国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予以借鉴。

( 二) 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国内理论

在国内学界,虽然法学界对于环境税收法律制度等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时间不是很长,但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就已经有一些经济学家从生态经济综合平衡和国民经济政策调节的角度,提出了环境税的调节机理,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环境税的宏观调节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这表明,在当前国内理论界,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也是普遍受到重视的。因此,在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不仅不能忽视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还有必要通过相应的具体制度予以体现。

( 三) 环境法学视角下的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

从环境法学的角度来看,环境税收制度的首要目的是要通过国家公权的介入,对环境资源这一公共产品进行 “国家定价”,将环境的成本纳入市场交换价格。因此,宏观调控应当是环境税的首要目标或者说至少是其重要目标之一,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同。也正是从这种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进程中,有关部门把环境税收命名为 “环境保护税”,并以此为依据起草了 《环境保护税法( 征求意见稿) 》。事实上,从 《征求意见稿》中的具体条文来看,环境保护这一宏观调控功能也确实得到了重点强调。例如, 《征求意见稿》第1条开明宗义指出: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社会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法。”

( 四) 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双重效应

环境税收的这种宏观调控目标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应。从经济效应的角度来看,环境税收的这种宏观调控使得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状态; 从社会效应的角度来看,环境税收的这种宏观调控还体现在,通过环境税收政策的实施达到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社会的环境质量效果。环境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这种经济与社会双重效应,也使得宏观调控功能成为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 五) 其他相关问题分析

当然,以上分析是从国外经验和理论探讨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环境税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还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因而,如何通过科学的环境税收立法促进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目标的充分实现,也是我国当前环境税收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环境税在具体税收要素的设计方面必须遵循税收合法、税收合理和税收绩效三原则。

由此可见,环境税收宏观调控目标或功能的实现需要其他相关税收具体制度予以密切配合。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税的宏观调控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异化成财政收入的手段,也是应当警惕的问题,如何在环境税收的立法中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予以规范,同样也是当前环境税收立法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四、环境税收的财政收入功能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环境税收立法应当兼顾地方财政收入

在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财政收入也应当成为环境税收的重要目标之一。尽管长期受到诟病,环境税收实际上还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财政收入功能。尽管有人认为,环境税不应当以财政收入为其目标,并列举了主要理由,认为将会导致环境税收的资源枯竭,不是增加财政税收的最佳方法,会对环境税收制度的广泛适用带来阻碍效果,而且,环境税收的资金不一定会真正用到环境改善方面,但环境税在事实上具有财政收入的功能。

( 二) 环境税收财政收入功能的国际经验

从环境税收入在各国总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来看,2001 年,OECD的20 个成员国的环境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平均比例达到了约7% ,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由此可见,环境税收在事实上承担相应的财政收入功能,这是世界环境税收实践的普遍经验。考虑到环境税的征收在事实上能够增加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该收入在理论上是应当用来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立法中通过具体制度予以保障也就合情合理了。

( 三) 环境税收财政收入功能的现实需求

环境税收能为我国环境治理提供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所有具有财政收入的功能。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虽然在省一级相关部门资金和财力相对雄厚,但在基层部门,环境保护治理资金十分紧张。而环境保护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基层部门的积极作为。因此,环境税的征收,有助于缓解资金紧张状况。从这种意义上看,环境税的财政收入功能不可小觑。当然,环境税的这种财政收入功能和其他税种的财政收入功能有着明显的区别。环境税属于特定目的税,环境税收的资金应当专款专用。

( 四) 环境税收财政收入的归属问题

与环境税收的财政收入功能紧密相连的环境税收资金的归属问题也应当在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予以明确。既然环境税收具有财政收入的功能,因而在当前的环境税收立法中,对于财政收入资金的归属问题也有必要明确。

总体上看,环境税收财政收入资金归属应定位于中央和地方共享。一方面,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往往会由地域性问题转化为跨区域性问题,环境税收应当提取一部分归中央统筹治理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大多数环境问题需要由地方政府来解决,而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治理环境财力相对薄弱,有必要赋予地方部分征税自主权和资金使用权,但必须严格管理,明确限定范围以确保资金用到环境治理上。

因此,在资金归属上,环境税应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的环境税财政收入集中财力治理跨地区、跨流域的污染,地方的环境税收入可以用于治理区域性的污染。

五、环境税收二元功能在立法中的平衡

本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环境税收二元功能在立法中进行平衡的必要性

前文分别分析了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与财政收入功能,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上述分析可见,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和财政收入功能都十分重要。然而,以上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与财政税收功能之间并非完全一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因此,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对环境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和财政收入功能进行协调与平衡就显得尤为必要。

( 二) 在对立统一中平衡环境税收的二元功能

从总体上来看,宏观调控和财政收入二者之间并不矛盾,环境税收在通过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取得相应的财政收入来补偿治理环境的支出、为环境保护项目筹集资金、提高环境保护计划实施的可行性。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财政收入的增加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环境税的这种财政收入功能与宏观调控功能二者之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完全可以协调统一在现有的环境税收立法之中的。

( 三) 在理论和现实中寻找环境税收二元功能的平衡点

环境功能区 篇8

一、贵州省人口与环境状况

1. 人口基数大、素质低。

贵州已实现人口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 但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 人口基数过多、增长惯性大, 低出生率、高增长量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 生育水平的下降具有不稳定性, 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危险。同时, 目前生育率的下降主要是依靠政策推动及行政效应产生的强制力作用为主来实现的, 而且流动人口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部分人口推迟婚育, 蓄集了较大的生育势能, 增加了生育率反弹的可能, 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其次, 人口结构存在一定不合理现象。2005年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7.6, 高于正常值域上限, 今后一段时期遏制人口出生性别比升高的任务依然艰巨。与此同时, 人口老龄化加速, 养老问题逐渐突出。未来50年全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将不断加快, 老年人口规模将以年均2.93%的速度递增, 到2050年, 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1 561万人。再次, 贵州省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13.89%, 比全国高7.2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1年, 比全国少1.5年, 在校高中和大学生比例也明显低于其他省份。

2. 环境形势严峻。

首先, 贵州人均土地较少, 全省耕地面积4 487 455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1.7亩, 是贵州省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和农村人均收入水平难以快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也是造成人地矛盾、人口与环境矛盾的重要原因。其次, 喀斯特地貌明显, 生态非常脆弱。贵州是中国石漠化程度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甚广、面积比例最大的省区, 平均达61.9%。各地、州、市喀斯特面积依次为贵阳市85.0%;黔南自治州81.5%;毕节地区73.3%;安顺市71.5%;遵义市65.9%;六盘水市63.2%;侗仁地区60.6%;黔西南自治州60.3%;黔东南自治州23.3%。再次, 水资源丰富, 但是利用效率低。贵州省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由于地处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 天上的降雨都往地底下流, 存不住水;即便形成了地表径流, 也往往由于江河两岸是高山, 中间是峡谷, 取用难度大、成本高, 工程性缺水问题成为制约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截至目前, 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8.9%, 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不足100亿立方米。最后, 贵州省酸雨现象仍然比较严重。2006年《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仍是影响贵州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在所统计的12个主要城市中, 贵阳市、遵义市、凯里市和都匀市4个城市的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 其中, 遵义市和都匀市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限值。

二、贵州人口与环境协调面临的挑战

贵州省特殊省情使得贵州省在人口增长、环境协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 人口数量巨大,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贵州省由于人口基数过大, 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 新的人口生育高峰已经来临, 而人口过多所造成的各种环境和社会压力将长期存在, 特别是在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资源供应等方面的紧张状况将长期化, 生态环境也将长期继续维持现状, 难以有较大改善。人口数量越大, 生存、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便越多, 对环境的压力越大。

2. 粗放型经济发展明显, 不利于环境改善。

就单位GDP增加值能耗来讲,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市万元GDP所消耗的标准煤不足1吨, 而贵州、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则都超过2吨, 特别是贵州省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北京和广东4.3倍和4倍。而贵州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则上升到每万元4.9吨标准煤, 分别是北京的4.1倍和4.9倍, 贵州单位工业GDP能耗的绝对值较大, 而其下降幅度在高能耗省份中又是最低的, 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将非常大。

如果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贵州经济水平要达到发达地区的人均水平, 其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将是发达地区4倍, 不仅可能没有足够的石油和矿产资源来支撑贵州省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 更重要的是, 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会给贵州省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地打击。

3. 人口分布不合理, 不利于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

贵州属于水土流失压力最大省份之一, 同时又是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出生率高1.88个千分点, 死亡率低0.1个千分点, 自然增长率高1.98个千分点。另外, 贵州省城镇化率过低, 人口居住分散, 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数量众多。2008年, 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6.7%, 贵州省城镇化率仅为29%;而且, 新出生人口当中近90%在农村, 新增农村人口的比例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还高9.5个百分点。更令人担忧的是, 贵州省新增人口中大量集中于生态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的国家生态屏障区域内, 对贵州省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冲击:全省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人口出生率为16.14‰,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1个千分点。

三、转变发展思路, 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

协调人口与自然的关系, 应该通过改变人的行为与意识, 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将我省建设成国家生态屏障为契机,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贫困地区开发方式。

1. 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居民教育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

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多方面的原因, 贵州省经济发展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人口过多、增长过快是贵州省人均资源和收入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人口数量也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影响贵州省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 是贵州省建设好国家生态屏障的根本途径, 也是减少对生态环境扰动的有效方法。另外, 民众环保意识跟不上也不利于保护环境。这要求加强素质教育, 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 通过“世界人口日”、“植树节”、“土地日”、“世界环境日”、“国际减灾十年”等活动, 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 特别是加强与贵州省城乡居民密切相关的煤、电等安全与环保使用知识的宣传。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进贵州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途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贵州来说, 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中心地位, 人口与环境问题只有在持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解决。由于历史原因, 贵州长期欠发达、欠开发, 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农村大多还处于原生状态, 农业仍以传统为主, 工业化进程尚处初期阶段, 工业企业总量和密集度不大, 环境污染总体程度较轻, 这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降低了难度。目前东部地区正在进行的产业转移给贵州提供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 但是我们必须借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被严重破坏教训, 拒绝明显严重的污染产业转移, 加快产业升级速度, 尽快摆脱产业低端化发展方式, 从资源采掘及粗加工推进到就地深加工、高附加值生态保护型发展方式。

3.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城镇化建设, 实现人口合理分布。

要降低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压力, 实现人口的合理再分布, 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 这就要求贵州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坚持走贵州特色城镇化道路,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壮大县域经济。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管理, 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由于户籍制度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将农村流动劳动力纳入本地化管理, 农村流动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 为他们享受城镇公共资源提供便利, 给农村流动劳动力子女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同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将农村流动劳动力培训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4. 实行基于环境评估的开发式扶贫过程政策。

贵州省需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农村扶贫开发模式。因此, 在扶贫过程中需要大力推行能降低人类对净初级生产量的需求的科学技术, 政府政策取向必须通过水资源保护、生态农业、植树造林以及生态林业等措施减少未开发土地的脆弱性。例如, 在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沼气生态农业, 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广泛开展沼气发酵残余物 (沼肥) , 形成了农业废弃物—沼气池—农作物、畜禽往复循环的生产模式, 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摘要:国家将云贵高原列为生态屏障区, 对贵州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而贵州人口基数大、素质低以及喀斯特面积大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而且,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构成了协调人口与环境和谐的最大障碍, 因此, 需要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以推进生态移民步伐, 还需要实行有针对性的基于环境评估的开放式扶贫政策。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人口,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士斌.民工荒、大学生失业与低技能陷阱[J].青年研究, 2009, (1) .

[2]张士斌, 梁宏志.金融危机下非正规就业者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 2009, (6) .

室外环境功能设计大趋势 篇9

创造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

居住区外部环境由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这些空间相互融会贯通,构成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物质基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创造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不仅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尺度,同时也是取得优质景观价值的前提。

首先,要注重室外环境的物质功能设计分析。

在营造景观物质功能方面时,一定要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自然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

自然生态与居住区户外环境都必须保持自身的整体性。通过道路、结点空间的合理布局,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多样统一,考虑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创作要素,创造一个丰富、有机、完整的户外环境景观,而不是设计住宅单体之外的剩余空间。这样住户就能清晰地认知户外空间,同时户外环境景观对于住户也构成了识别性与归属感,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给人舒缓、放松的抚慰,达到以景养心、以境养人的境界。

自然生态包括生态制约要素,即地域气候、地理条件和生态支持要素,应充分利用各种地形环境,创造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构筑别致特色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应注意在生态系统中剔除负面要素,引进正面要素,提高和加强某区域的景观特征。中国清代私家花园中高山、湖滨、竹林、瀑布等美景视点的过渡设计就呈现出相得益彰的特点。

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局部相加并不应简单等同于局部之和,而应是整体融合和相互渗透。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联合共生。在过去居住区结构清晰的树形模式之内,人工环境彼此没有联系,与自然环境也关系不大,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中应进行修正,采用以传统户外环境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交叉的网络模式,形成多样的交往空间,加强邻里间交往。

其次,要注重室外环境的场所功能设计分析。

在强调景观物质功能的同时还应注重户外环境景观的场所功能,“以人为本”营造具有生活情趣的居住氛围。空间需要人感知其的存在,它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内容在空间形式、尺度、比例、质感、等物理性要素上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一个空间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是有意义的,它是这些人群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意味着某种归属。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户外环境景观中应体现景观不是单纯的观赏和生态价值,应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多样的交往空间,人与自然的高接触性,处处有“人”的参与,充满活力生机。

“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空气、湿热、声、光、水环境等五大环境健康问题。应通过景观的高低、穿插、围合、引进、剔除,以及生态技术等的运用,尽量消除或减轻五大环境的污染。如对小区汽车噪声和尾气的隔绝以及汽车对小区住户日常出入干扰的避免,可以通过人车分行,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也可以将小区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使其不进入小区内部,实行小区内部步行化,辅助以自行车交通等措施解决。

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分为两类,即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是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社区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才会发生,而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可适宜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这样的适宜的空间环境,即场所,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设计因素外,首先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构筑。如在半私密空间中幼儿和儿童游戏活动、邻居间的交往活动;在半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邻里交往、散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交往、购物、散步、休闲活动等。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紧密联系,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不应成为停车场地或无人问津之地。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但也不能偏僻;老年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远离车行道。

把握室外环境设计的趋势

室外环境设计将更多地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思想的融入,将赋予居住区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内涵,使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环境走向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层面。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学效益,贯彻“3R”原则。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中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室外环境设计范围要扩大。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闲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致人的视线组织等,将都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范围之内。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而且还参与到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同时,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要有开放系统的设计观念。

景观设计将不再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区环境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居住区内每户都有良好的景观,“均好性”将成为住宅景观设计的准则。打破小区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化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在设计中要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

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将不仅讲求图案的构成美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还将更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例如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住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如各种绿轴、蓝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感体验,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环境功能区 篇10

关键词:人口,环境,宜宾市,均衡协调,可持续

据史料记载, 宜宾市建立于公元前182 年, 发展至今, 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宜宾市四通八达, 历来都是战争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而且, 宜宾市地处三江交汇处, 水运优势突出, 极大地带动了自身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万里长江第一城”、 “西南半壁古戎州”等等, 都是世人对宜宾市给予的称谓和美誉。宜宾市现辖八县二区, 十一五期间宜宾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 “经济兴盛、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良、人民幸福”美好新宜宾的战略部署,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见图1) 。

然而美好新宜宾的构建不仅仅应该是经济水平的提高, 更应该是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但社会和谐发展需要人口、环境、经济三方面协调并可持续发展。 从关系的角度看, 它们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 也有独立的一面。 众所周知, 一个城市环境的优劣, 与这个城市居民的素质的高低有关。 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又会受到城市环境状况的影响。 当然, 人口的发展, 会同时受到经济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个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就必须实现这三种要素的协调和统一。 因此, 积极探究实现这种协调统一的新路径, 就成为宜宾市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本研究将人口问题作为切入点, 不同主体功能区作为研究单元, 来探讨宜宾市人口现状与社会环境空间均衡、 协调发展的问题。

一、 宜宾市人口现状分析

根据宜宾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截至2010 年11 月1 日, 宜宾市户籍人口540.6577 万人,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908839人相比, 十年共减少436838人, 减幅为8.9%。年平均减幅0.93%。从人口总量来看, 宜宾市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贯彻良好, 在稳定低生育率水平, 有效控制人口总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在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等方面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1、作为人口净流出区, 全市常住人口进一步减少。根据统计, 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市户籍人口为5406577人, 而常住人口为仅4471896人, 人口净流出量为934576, 占总人口的17.3%。2、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内陆中等城市, 将提前进入到人口老龄化时代。统计表明全市60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有68.73万人, 占15.37%;65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有47.2万人, 占10.56%, 而且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统计数据比较不难发现, 老龄化趋势还在加快。3、人口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文盲率比全国高0.35个百分点 (全国、全省、宜宾文盲率分别为4.08%、5.44%、4.43%) 。4、同周边同类地区相比, 人口总量大, 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担负的压力依旧很大, 降低生育率, 控制人口总量依然是重要的战略任务。虽然在川南区我市经济总量名列前茅, 但从人均GDP仅为683美元, 落后于自贡 (775美元) 、乐山 (748美元) 等地, 而且相比成都 (2175美元) 、德阳 (1126美元) 、绵阳 (913美元) 差距更大。当前宜宾市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期, 人口问题制约区域的协调发展, 而区域的协调发展又关系的市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和谐发展, 故全盘考虑宜宾市的人口问题, 分不同功能区域的研究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

二、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宜宾市人口特征分析

( 一) 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主体功能区战略概述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国土空间布局应推行 “主体功能区”的新办法。根据开发程度的不同, 可将其划分为四大类, 即禁止开发类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 重点开发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类主体功能区。 至于实行哪种类型的主体功能区, 应根据人口分布、宜居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水平等情况来决定。 那些条件都已具备或者基本具备的区域, 一般都是经济密集区或者人口密集区。 不管哪一区域, 其是否开发, 以及开发的程度, 都应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来进行。

根据国家关于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想, 宜宾市在十二五期间对本市的不同主体功能区进行科学界定 ( 见图2) 。 在此基础上, 又根据自然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 着力于推进四大综合经济区的构建活动 (见图3) , 以达到优化人口和产业集聚布局, 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人口发展一个基本的思路是依据 “南优北扩、西退东进”总发展策略, 逐步引导人口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由山区向沿江地区转移, 从而为区域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要实现这一目的,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口、环境、经济间失衡的问题。 对此问题, 要认真遵循相关的人口分布规律, 同时制定不同的人口思路及相应的配套政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二) 宜宾市不同主体功能区人口问题分析

1. 优化开发区域的人口老龄化及关联问题

从图2 不难看出, 宜宾市的优化开发区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江经济带。包括宜宾县除观音镇以外的大部, 翠屏区主要城镇的经济腹地, 南溪区和江安县除沿江城镇的北部地区, 及其它各县占第三、第四位序的城镇。 这些地区由于不是中心城镇地区, 青壮年劳动力就业首选外出打工, 60 岁及以上的老人外出极少, 也使得老龄组人口比重上升。 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青壮年外出打工造成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优化开发区域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之一。

2. 重点开发区域的人口城市化及劳动力非农就业压力问题

不同的开发区域应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就重点开发区域而言, 顺利地承接人口的转移, 就是其一项重要的功能定位。需要注意的是, 所转移的人口, 主要来自禁止开发区域或者限制开发区域。 在人口转移的同时, 重点开发区域要承受一些新的压力, 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人口城市化压力与劳动力非农就业压力。 宜宾市的重点开发区有:观音镇、蕨溪镇、新发乡 (屏山县新县城所在地) 、柏溪镇、翠屏区、李庄镇、 罗龙镇、 南溪镇、 江安镇、庆符镇、筠连镇、巡司镇、巡场镇、孝儿镇、久庆镇和中城镇等。 相比其它开发类型区, 这些地区城市化率高, 聚集了较多的非农业人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着极大的人口城市化与劳动力非农就业压力。

3. 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的超载人口转移及人力素质提高问题

与重点开发区域一样, 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也有自身的功能定位, 即有序地转移人口、加强区域生态保护。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 这些开发区域规划目标就是打造一个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就宜宾市而言, 此类开发区域主要集中在除北部沿江综合经济区以外的其它经济区。 地形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平地、低地非常有限, 生态环境的承载负荷较重, 现有的超载人口需要转移;而且这些地区有一部分属于民族地区, 如屏边彝族乡、仙峰苗族乡等, 由于这些地区推行的是差别化的计划生育政策, 加之当地群众的多生育观念使人口自然增长率 ( 如民族地区集中的珙县人口出生率为13.57, 筠连县为14.71% ; 兴文县为13.32%;屏山县为12.80%。 而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57%) 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此外, 相比于其它开发区域, 提升人口素质是本开发区域的重中之重。 可见,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转移超载人口与提升人口素质, 是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需要重点解决的两大难题。

三、主体功能区格局下宜宾市人口发展的基本策略

不可否认, 四种类型的开发区域都会在主体功能区格局下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 三种类型的梯度也会因此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 短期内将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实现全国国民的“人的繁荣”, 是空间开发秩序规范的初衷, 即使这种初衷是以牺牲掉部分开发区域为代价。 正因为如此, 新的人口空间再分布格局将会在经济引致机理以及制度引致机理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 结合宜宾市十三五规划, 提出宜宾市主体功能区格局下未来人口发展的基本策略。

( 一) 做好宜宾市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容量测算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 截至2010 年11 月1 日, 宜宾市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主要集中地翠屏区和宜宾县分别占市人口总量的16.56%和19.00% , 翠屏区人口密度已达760人/平方公里, 未来还有大量的其它区县人口向这一区域集中, 其合理的人口承载量究竟是多少? 反过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保持一个什么样的人口适度规模, 才即有利于其生态环境的保护, 又能促进其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测算的方式, 明确当前主体功能区的人口容量, 确保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 这种测算主要包含三个步骤:首先, 明确影响人口容量的各项因素, 并从中选择合适的指标;其次, 基于对各类指标的分析, 构建相关的回归模型;最后, 根据所构建的模型, 进行具体的测算活动。 如何更加准确地进行人口容量的测算, 将是宜宾市未来人口研究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 依托主体功能区, 实现宜宾市人口空间优化布局

待主体功能区划分以后, 需要对各区域的人口作出合理的分布, 而这就涉及到人口迁移问题。 对比四种开发区域, 宜宾市人口应当集中在重点开发区与优化开发区两个区域, 这与其经济聚集的功能有关。 而相对而言, 宜宾市人口在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的分布应当是分散的, 因为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体功能。 各类主体功能区人口容量, 将极大地约束资源与经济活动间的耦合。 同时, 要根据实际来调整人口规划的内容, 以适应主体功能区划所带来的新变化。 尤其是重点开发区与优化开发区, 它们作为人口主要流入地, 人口变化会更加明显, 这就需要它们更加重视人口的规划的调整。 此外, 各区域要强化自身的人口管理, 对现有的人口信息管理体系作进一步的完善, 推动人口信息共享, 为人口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人口迁移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如文化融合问题、安家落户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则势必会对新区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各区域应适时地调整自身的社会保障政策、户籍政策、就业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人口政策等等, 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四、宜宾市不同主体功能区人口与社会环境空间均衡协调发展的具体思路

( 一) 提高宜宾县、 翠屏区、 南溪区等重点开发区的城市人口集聚度

结合不同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的测算结果, 宜宾县、翠屏区、南溪区等重点开发区域应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如人口集聚能力、产业转移能力、技术资金吸纳能力等等, 全力配合宜宾市完成主体功能区划工作。 这些区域都有自身的优势资源, 对此应加以充分利用, 从而顺利完成产业结构优化、高素质人才引进、集约化发展等目标。 这些区域应清晰的认识到, 自身人口素质水平、人口集聚水平等与四川省一些重点区域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仍需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对自身状况作进一步的完善。 这就需要继续坚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优先发展公共教育 (优化提升教育结构、提高公共教育质量、公平配置教育资源) ,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原动力。

( 二) 增强其它县及开发密度较高镇的工业化水平

一个城镇的工业化水平的高低, 会直接反映出该城镇经济水平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而在工业化发展方面, 人口集聚具有明显的推动价值。 因此, 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居民幸福指数, 需要充分发挥人口集聚自身的优势。 宜宾市政府结合自身的实际, 将实现各区域的协调发展作为一项工作目标。 为此, 政府全面剖析了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对策, 如调整经济布局、完善区域政策、加强国土规划、统筹人口分布等等。区域协调发展, 除了经济元素以外, 更多的体现在人口、资源、环境元素上, 要确保这几项元素的协调和统一, 使不同区域民众的权利与义务相对等。 在此目标实现过程中, 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和要求, 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 如对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 应将支付资金的转移与人口规模的控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 人口外迁的推动、 劳动力的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而对优化开发区与重点开发区, 则应将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与公共服务覆盖面的扩大、人口增量的控制、就业岗位的增加等有机结合起来。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对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宜宾要依托以中心城市、巡场镇、珙泉镇、文江镇、符江镇、筠连镇、巡司镇等为主要节点的资源开发经济轴线, 以中心城市、长宁镇、中城镇为主要节点的旅游开发经济轴线。发展经济, 聚集人口, 为重点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减压。

( 三) 提升开发密度较低乡镇的环境承载力

特别是当前工业强市战略的引导下, 一定要防止不顾客观实际, 一味地吸引外资, 盲目开展某些工业项目。 对于这些开发密度较低区域的居民, 应科学地引导他们进行迁移。 除此之外, 出于提升环境承载力方面的要求, 应对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 将生产的重点放在那些特色产业上。 众所周知, 宜宾市的自然人文资源是丰富而又独特的。 这使其在发展方面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且凭借这种优势, 可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 宜宾市可采取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措施, 引导其它区域居民向此迁移。

四、结论与讨论

市域范围内人口与社会环境空间均衡协调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不仅仅是从人口问题自身出发, 而且要充分研究与之相对应的财税、土地、环境、产业等政策。 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 相关领域的改革也应展开。 对重点开发区与优化开发区, 要做好就业人口的引导工作, 推进两大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 而对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 所应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提升劳动者的转移就业能力。 适应主体功能区划的新变化, 应对现有的绩效考核机制作进一步的完善。 根据各区域的实际, 适当增加一些新内容。 以重点开发区为例, 可额外增加 “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这项考核内容。 总之, 推进主体功能区布局, 首当其冲是要解决好人口问题。 而此类问题又是错综复杂的, 需要依靠各项强有力的政策来解决。

参考文献

[1]朱沙.主体功能区视域下的重庆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研究[J].价值工程, 2011 (35) .

[2]李霞, 邵景安, 谢德体.“减压增效”理念下国土整治实施战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11 (12) .

[3]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唐常春, 洪辉.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建设补偿机制构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6) .

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篇11

一、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通过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现有环境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创设。

1.根据季节的变化,巧设自然园地

为了让幼儿认识大自然,获得最基本的自然常识,接受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启蒙教育,我们可以在教室的一角或在幼儿园操场的一块地方设置自然园地。(1)将花草树木种植在自然园地内。这样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幼儿园环境,而且可以组织幼儿在这里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观察花草树木,然后让幼儿将看到这些花草树木画下来,或是在这里玩游戏等,让幼儿不仅能够学到初步的自然常识,而且能充分感受到自然园地美景带来的愉悦之情,体验到在自然园地进行学习和游戏的快乐。(2)在教室的一角设置自然园地。可在园地内撒下花的种子,或摆几盆花,让幼儿轮流值日,及时浇水,并用彩笔将种子发芽、生长的情况画下来,作为值日观察日记;也可以在春天到来时,把小蝌蚪放进水盆里,让幼儿进行观察,并且做好防护措施,以免幼儿用手触摸。在幼儿观察蝌蚪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观察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

2.设置美术园地,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让幼儿认识和理解各种颜色,是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是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的:(1)将一些五颜六色的花朵、树叶和水果做成汁液,让幼儿在画画时进行染色、配色等,从而让学生对颜色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积累初步的配色经验,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2)开展拼贴组画活动。可以让幼儿用树叶、花朵、花衣、贝壳、螺丝壳、瓜子壳等开展拼贴组画活动,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提高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3)将幼儿的美术作品展示在美术园地,让被展示的幼儿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让其他幼儿在羡慕这些美术作品的同时,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

3.设置展示平台,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园的有限空地,开辟一片独特的音乐园地,并将自制的简易乐器放在音乐园地内。如可以用竹子做成“爪鱼”,即将每一个竹节相连处取下来,染成各种颜色,然后让幼儿轮流敲打这些“爪鱼”,就会听到动听的声音。这样一来,每个幼儿都能过足一把演奏的瘾,体验到音乐的美妙。

二、注重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和幼儿一起搭建各种展示才艺的平台,大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如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文艺汇演、游园活动、趣味运动会,让幼儿在这些活动环境中感受快乐,培养能力。(2)创设适当的活动情境,举行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如,在教学《春天的秘密》这首诗歌时,我带领幼儿到操场上观察青青的小草、各种颜色的小花,然后进行诗歌的学习。幼儿通过观看、触摸,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系统。因此,他们学习诗歌时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并积极地进行思考,因此,课堂上踊跃发言,一句句富有童真气息的诗句随之而出,如“柳树披着绿色的长发在跳舞”“小花露出了甜甜的笑脸”。你一言、我一句,一首首优美的儿童诗歌就诞生了。最后,我组织幼儿用小树枝、树叶、各种皱纸进行制作,有的幼儿制作小花,有的制作小树,还有的制作春天的小燕子,让幼儿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三、进行环境教育拓展活动,增强环境教育功能

我们应当扩大幼儿对周围环境和更广阔的自然、文化的视野,把社会作为教育的大课堂。家庭和社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让家长参与教学工作,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可以使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而且也让家长学到环保知识,增进亲子感情,并对幼儿园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社区环境的教育资源,如将幼儿带入社区,参观蛋糕店、超市等。幼儿园还可通过倡议书、求助信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环境的想法与需求,希望得到家长与社区的大力支持。此外,我们还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环境教育资源,以幼儿园为中心,对周围环境教育进行有效的辐射。通过这些环境教育拓展活动,能够使幼儿的视野得到开阔,让幼儿发现更多新奇的东西,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引发幼儿不断进行思考、探究,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优化育人环境 篇12

1音乐的教育功能

1.1娱乐调节功能

健康有益, 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 不仅能够直接愉悦学生的身心, 焕发精神,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消除疲劳、恢复脑力、促进学习, 还能通过点滴渗透, 潜移默化使学生在长期欢娱的氛围中, 收到审美, 益智, 陶冶情操的效果, 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使学生把“读书苦”变成了“读书乐”, 起到寓教于乐作用。

1.2育人功能

音乐渗透着社会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中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求知欲, 在校园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文娱活动, 如“祖国颂”国庆大合唱比赛等, 一方面可以增添思想政治工作输出的艺术性, 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中和谐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娱活动, 优化育人环境。

2.1注重思想性和娱乐性并重, 为学生的成才服务

学校教育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兴趣热点, 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 把校园音乐活动与学校美育紧紧捆在一起, 伸张外延, 丰富内涵。强化美育教育的形象思维, 扩展学校教育的美育效果。“以美导真”、“以乐引善”, 达到思想伦理教育的目的。

2.2注重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优化学生的智力结构

文娱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智力的发展, 它本身也是审美活动, 学生经常适度地参加文娱活动, 既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提高, 也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活跃思维, 丰富想象, 提高文化学习的感受力、领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学生在音乐世界里不仅得到精神愉悦, 而且增长了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使综合素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

2.3引导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拓宽音乐教育的途径

学校教育既应注重主旋律, 有计划有目的进行, 又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 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因此音乐教育应有意识的开拓新领域, 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 把校园文娱活动与校外文娱活动相结合, 学习期间业余、小型、多样的音乐活动与假期集中大型的音乐活动相结合, 多渠道地交叉进行, 拓宽音乐教育的途径。

2.4课堂教育与非课堂教育相结合, 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

当前, 第一课堂内容呆板, 不能落实学生全面成长, 发展个性的需要, 他们对学校提供的“食谱”往往“厌食”, 但对内容丰富, 有助于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 如音乐、美术等则十分渴求。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学生要求改善自身智能结构, 以适应未来社会客观要求的呼声。学生的这种要求必将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使非课堂教育成为学校整体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 而且将促进非课堂教育向课堂教育的转化。

摘要:音乐, 是一项高层次的艺术, 同时又具备娱乐调节功能、育人功能、美育功能。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

上一篇:啦啦操专项下一篇:校园文学与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