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恢复期(共7篇)
急性脊髓炎恢复期 篇1
脊柱损伤患者常常伴随着严重的脊髓损伤, 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近年来, 颈脊髓损伤患者不断增加, 对患者生理与心理造成较大创伤, 同时为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 针对颈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及康复研究已经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患者发病快, 因此对患者及时的抢救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研究对我院自2006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98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了及时救助, 效果显著,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成都市第五医院2006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98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 男197例, 女101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7~68岁之间, 平均年龄 (42.35±0.26) 岁。选取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颈脊髓损伤原因:134例为交通意外伤, 102例为坠落伤, 21例为跌倒伤, 另外41例为其他伤。患者颈脊髓损伤程度:167例为颈脊髓完全损伤, 131例为颈脊髓不完全损伤。
1.2 方法
观察组急救方法为护理人员接到急诊电话后, 对患者的具体位置进行询问, 了解详细情况后, 以最快速度出诊。到现场对患者的进行基本救治, 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平衡, 采取颈部规范制动、吸氧等有效措施。移动患者时采取正确办法, 避免对患者造成创伤, 尽快转诊。患者入院8h内治疗时采用强剂量的甲泼尼龙 (MP) 进行治疗, 第1小时给予30mg/kg, 采用静脉注射方式, 之后的23h持续静脉滴注5.4mg·kg-1·h-1。1天对患者进行1~2次的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 在患者可承受程度下, 加快滴注速度。患者经过急诊通道, 进行相关疾病的检查, 对患者进行MRI及颈椎CT检查, 确诊后送回病房。给予急诊患者颅骨牵引, 尽快准备患者手术, 采用前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虽然也采取院前急救, 但程序处理不规范, 且还未开展院内急救转移通道。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使用脱水剂时间、MP治疗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等进行观察。依据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标准对患者的颈脊髓神经功能的康复情况进行分级, 随访0.5~2年的两组患者康复状况, 病情未出现明显好转或者病情出现加重迹象视为无效, 患者病情康复情况≥I级视为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救治时间不同的比较
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受伤至手术、使用脱水剂和MP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MP=甲泼尼龙
2.2 两组患者随访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随访的有效率为67.9%, 高于对照组的5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急性颈脊髓损伤早期导致患者出现尿路感染、高热、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等疾病, 若得不到及时治疗, 会导致患者脏器衰竭、残疾等, 甚至引起患者的死亡。虽然目前关于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治疗的研究比较多, 然而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办法, 未实现病情的突破。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对颈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1]。造成急性颈脊髓疾病的原因还有运动意外、交通事故等, 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户外救治意义重大。在对患者进行救治时, 医院要充分组织有效资源, 尽可能的对患者实施救治, 调用技术娴熟、专业水平过关的救治人员以建立有效的运转机制, 节约救治时间[2]。在对患者进行急诊时, 要尽快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检查, 采用有效办法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的平衡, 对危及患者生命的因素进行及时的救治及处理, 医护人员之间加强合作, 使手术过程更加流畅、合理。对于诊断使用的相关器械, 保证器械的正常使用。
对患者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对患者的生死有着重大的意义, 急救的延迟会导致患者的死亡, 据相关研究显示, 交通事故伤员死亡患者有50%以上死于院前, 而其中1/3左右患者通过及时的抢救可以存活[3]。造成患者死于院前的原因主要是送往医院救治或者诊治超时, 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而死亡。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救治时, 要对危机患者生命的因素进行优先处理, 伤后6~8h内通过积极的治疗对预防及抑制颈脊髓出现继发性损伤有着积极意义。对患者的损伤原因及类型进行明确后, 将患者平放在平板上, 对患者的颈椎进行固定, 在患者的病情明确前, 要采取中立位, 减少对患者颈脊髓的压迫。对患者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伤后8h内, 采用强剂量MP进行治疗从而促进患者颈脊髓功能的恢复, 有效的减少了患者颈脊髓出现继发性损伤, 在患者伤后8h使用, 不仅不利于患者的治疗而且会引起并发症[4]。
本研究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 12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13例患者住院期间合并病因死亡, 10例患者死于并发症;其余21例患者死亡在出院后1年内, 死亡率为18.8%, 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由此可知, 对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及时救助对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有着较大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欢, 刘忠军, 周方, 等.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 12 (4) :26-27.
[2] 李善会, 于长征, 赵丽君.脊柱损伤后肺部并发症及其处理 (附59例报告)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7) :54.
[3] 马越, 周方, 党耕町, 等.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全麻下颈椎脱位颅骨牵引复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 10 (4) :334-337.
[4] 张春光, 吴志锋, 张震宇, 等.大计量颅骨牵引治疗颈椎绞锁脱位[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1, 20 (4) :291-293.
急性脊髓炎恢复期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入院的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成年患者60例,60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均在外伤后24 h内入院,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并经CT或MRI证实。经患者知情同意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32.34±9.78)岁;亚低温组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平均年龄(36.46±7.65)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亚低温组采用HGT-200型亚低温治疗仪,体温控制设定为30~35℃,同时视患者具体病情及医嘱应用冬眠松弛剂。
1.2.1 冬眠松弛剂成分
500 m L生理盐水+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度冷丁200 mg。经4~12 h患者体温降至30~35℃,维持2~10 d,松弛剂可用微量泵控制滴速。
1.2.2 具体操作
仔细检查各机件是否牢固,各接口是否脱落,各导线是否松脱,检查完备后,从水箱加水口先倒入1瓶500 m L装的化学醇(95%)乙醇,然后再加入纯净水至液晶显示板上的水位显示线(3~4条显示线),也可以从排水管处观察水位情况。将体温传感器按相应的颜色插好,将毯、帽快接口按标记方向接好(出入水接口有方向标志),在冰毯上铺一层薄垫。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先用体温表测温一次,然后将体温传感器置于腋下(肛门或外耳道)用胶布固定,开机使用。体温设置为33~34°C,水温设置为4~10°C。主机即可显示体温,与先前所测体温表体温进行对比。
1.2.3复温
采用自然复温,先撤去物理降温管路,然后逐渐减少冬眠合剂的使用量直至停药,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每4~6 h使体温升高1°C,12~20 h使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1.3 血清TNF-α的测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2、24、72 h外周血血清TNF-α水平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TNF-α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邦定生物工程公司,酶标仪为DG3022A(华东电子管厂产品)。在ELISA检测仪上,于450 nm(若以ABTS显色,则410 nm)处,以空白对照孔调零后测各孔OD值,若大于规定的阴性对照OD值的2.1倍,即为阳性。全过程严格按说明操作进行,并由同一检验科技师完成,全程严格质控。
1.4 运动功能评分标准[3]
采用改良Tarlow评分标准,分为7级,0级:后肢无活动,完全瘫痪;1级:无自主运动,但对后肢物理刺激有反应;2级:有自主运动,但不能站立;3级:能够持重,但不能行走;4级:能够行走(有或者无痉挛);5级:能够行走,且能够保持平衡;6级:能够在木架上行走。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NF-α表达水平
脊髓损伤后患者血清TNF-α水平呈早期水冲样动态变化,在伤后12 h快速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伤后72 h恢复正常。对照组治疗后6、12、24、72 h、1周、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亚低温组治疗后6、12、24、72 h、1周、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6、12、24、72 h时亚低温组脊髓损伤患者血清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Tarlow评分情况
亚低温组运动功能评分每个时间点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脊柱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肌肉开始萎缩(或不萎缩),二便功能障碍,损伤部位明显压痛不能转侧,动侧加重。现在大部分脊髓受到损伤患者都能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将损伤脊髓的部份骨质或有害物质切除并取出,但是,绝大部分患者的功能障碍在数年之后还是没有恢复。近年,亚低温应用于脑及脊髓保护取得了一些满意结果,但作用机制未完全明确[4,5,6]。病理研究证实SCI后继发性溃变及慢性脱髓鞘性变,均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7]。对于亚低温能否在脊髓继发损伤中有效地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产生尚需研究。本文笔者对6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成年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亚低温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6、12、24、72 h、1周、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亚低温组治疗后6、12、24、72 h、1周、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6、12、24、72 h时亚低温组脊髓损伤患者血清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运动功能评分每个时间点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果表明亚低温对脊髓损伤后炎症细胞因子TNF-α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具有良好的恢复运动功能作用。
脊髓损伤后多种细胞参与并调节损伤诱导的炎症反应。TNF-α是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脊髓损伤后TNF-α大量表达并参与脊髓炎症反应的发生。TNF-α能激活中性粒细胞,放大炎症效应,而形成恶性循环。亚低温可通过减少TNF-α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脊髓组织的损害[8]。亚低温可以降低脊髓组织氧耗量,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能积极地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迅速降低患者体温,降低脊髓组织细胞耗氧量,减少脊髓组织乳酸蓄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降低急性脊髓损伤的致残率。
参考文献
[1]Pan JZ,Ni L,Sodhi A,et al.Cytokine activity contribution to induc-t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 mRNAs in spinal cord following contu-sion[J].J Neurosci Res,2002,68(3):315.
[2]Guo HL,Wang LF.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hypothermia therapy onearly brain ischemia[J].Zhongguo Linchuang Kangfu,2003,7(7):1136-1137.
[3]袁元杏,刘尚礼,黄彦清,等.脊髓损伤后不同免疫条件下血清IL-6、IL-8、TNF-α含量的变化与意义[J].临床骨科杂志,2008,11(3):195-198.
[4]Baptiste DC,FeMings MG.Update o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cord in-jury[J].Prog Brain Res,2007,161:217-233.
[5]刘晓霞,朱蓉蓉,吕惠泉,等.亚低温治疗颅脑外伤的并发症及其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3):103-105.
[6]鞠林芹,刘帆,郑禾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91-92.
[7]胡文涛,李少敏,谢继萍,等.高压氧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的疗效[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9):828-829.
急性脊髓炎恢复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68例脊髓损伤患者,并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4例患者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21岁~82岁,平均年龄(39.9±8.4)岁;21例非完全性损伤,13例完全性损伤。观察组34例患者中男28例,女6例;年龄23岁~79岁,平均年龄(38.5±7.5)岁;22例非完全性损伤,12例完全性损伤。2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康复护理,对3 d没有排便的患者,利用开塞露通便处理,合理调整饮食,指导其多食用含高纤维食物;对于4 d没有排便的患者,采用泻药通便处理;对大便失禁者,采用纸尿片与止泻药物处理,充分完成肛门的清洁工作;同时实施常规的康复训练,5 d作为一个训练周期。
观察组患者实施自拟的神经源性肠道护理方法,对患者的肠道功能损伤程度与损伤类型有效评估,密切观察排便习惯,对肛周皮肤的损伤程度充分确定,完成对腹部状况与饮食的评估,对肠道内积聚的大便充分清除,制定出相应的肠道功能恢复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饮水指导:每天饮水2 000~2 500 m L,水具有润滑剂的作用,促使食物纤维在肠道内有效吸收水分并膨胀,进而促使粪便软化,使粪便体积与质量明显增加,加快肠蠕动。指导患者早晨起床后在空腹的状态下饮淡盐水,还可以饮温开水,多食用菜汁或水果汁等。②饮食护理:通过对患者粪便硬度的了解,对其饮食结构合理调整,在营养丰富且全面的前提下,适宜多食用一些高钙与高粗纤维食物,加快肠胃的蠕动。禁止食用辛辣与刺激性食物。③固定排便时间:对排便时间充分固定,没有规律的在早餐后的1 h内实施排便训练。④肠道功能恢复锻炼:痉挛性肠道训练:在指力刺激、药物以及腹部按摩等前提下对肠道功能进行训练;松弛性肠道训练:在指力刺激、药物以及饮食等前提下,对肠道功能进行训练。训练方法如下:首先,患者选择舒适的排便体位;其次,在早餐后,指导患者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对下腹部按摩2 min,力度从轻至重,随后再从重至轻,不完全损伤者还需要配合完成收、提肛肌训练,促使肛部神经敏感度的增强,对括约肌的收缩有效刺激,强化肠蠕动,出现便意;第三,戴上手套,在示指或中指上涂抹润滑油,在患者的肛门处缓慢插入20 mm~40 mm,确保和肠壁充分接触,顺着肛管慢慢旋转21 s~30 s,随后慢慢地直肠壁牵拉5 s,有助于对肠道神经反射的刺激,放松肛门括约肌,可多次实施,随后将手指抽出,使患者自行排便;第四,如若以上方法效果不明显,还可以实施低压小剂量保留灌肠,将注射器与一次性硅胶吸痰管相接,把20~40 m L的开塞露注入到直肠壶腹部或者是较深的位置,和大便有效混合,使大便软化,对直肠黏膜有刺激作用,进而促进排便;最后,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与交流,将脊椎损伤有关知识充分告知,使其对治疗的有效性有所了解,有较强的信心,充分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5 d作为1个周期,如果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应对患者的病情再次评估,合理调整肠道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腹胀与便秘的出现情况密切观察,并对反射性排便建立情况准确记录,对2组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与治疗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
1.4 评价标准
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2],对患者的肛门控制情况有效评估:患者能够自行控制,排便较规律,存在便意,计为10分;患者偶尔有失控的情况,存在便意,计为5分;患者能够定时排便,但不存在便意,计为4分;患者没有便意,不能控制,没有排便,计为0分。得分在4分及以上的为治疗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Barthel指数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0分者占17.65%,治疗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0分者占44.12%,治疗有效率为55.8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腹胀、便秘、腹痛发生率与排便反射建立情况比较
观察组腹胀、腹痛、便秘等并发症发生7例,发生率20.6%;对照组发生25例,发生率73.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25,P<0.05)。观察组建立排便反射21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显著(χ2=10.161,P<0.05)。
3 讨论
脊髓损伤是一些意外事故使脊髓受损断裂或压迫导致损伤,因此患者死亡的概率也比较大,但由于抗生素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不断完善,脊髓损伤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有关研究表明[3],脊髓损伤患者会产生胃肠功能障碍与神经通路异常的现象,致使患者极易产生腹痛以及腹胀等症状,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建立合理的肠道管理及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治疗与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其可以优化患者有规律的排便习惯,强化肠道功能恢复锻炼,包括科学的饮食等措施,有效降低患者腹胀、便秘、腹痛和较快建立排便反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包括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给予心理支持和放松疗法等,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恐惧心理,增强患者自信心,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通过自行拟定的神经源性肠道护理方法,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评估,制定相应的肠道护理措施,合理指导饮食与饮水,确定患者的排便时间,定时进行肠道功能恢复练习,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有规律地按摩腹部,并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88%(P<0.05);观察组患者腹胀、便秘、腹痛发生率与排便反射建立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对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完成肠道功能恢复训练,合理优化患者饮食和排便习惯,并给予心理支持等,可使其肠道功能较快恢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付群芳,刘美胜,陆丽敏,等.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51-253.
[2]陈琳,陈慧.胸腰段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胃肠功能观察及康复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98-99.
急性脊髓炎恢复期 篇4
关键词:脊髓损伤,早期康复,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
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 常造成截瘫或四肢瘫,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早期康复训练可提高SCI的康复效果, 降低致残率和预防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使其能重返社会。本文研究重点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SCI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80例SCI患者 (年龄17岁~60岁) , 损伤平面及程度评定:按ASIA2006标准[1], 按照康复介入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 (2组患者的具体情况见表1) 。其中早期康复组为术后2周入住我院开始进行系统早期床边康复训练的患者, 对照组为术后3个月后方入我院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 时间为90 d, 在减压、修复、复位加内固定或非手术治疗的前提下, 根据患者损伤的不同平面、不同程度制定康复目标和康复方案, 依据不同临床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2]。
卧床期康复治疗: (1) 良好的肢位摆放:保护骨折部位的良好位置, 预防褥疮、关节挛缩和高度痉挛的发生。 (2) 呼吸训练:治疗师对患者进行腹肌肌力训练、胸廓活动训练、耐力训练、辅助咳嗽训练。 (3) 关节被动运动:被动运动瘫痪肢体可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关节和软组织的最大活动范围, 每日活动关节2次, 动作应轻柔, 避免用力过大, 每一关节在各轴向活动20次即可。 (4) 肌肉长度保持训练:对上肢的肩胛带周围肌肉、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手指屈肌群、屈髋肌群、股四头肌、跟腱等进行牵拉训练, 预防肌肉严重挛缩。 (5) 主动运动:对有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轻柔的辅助主动运动, 并逐渐过渡到无辅助的主动运动, 鼓励患者尽早进行上肢的独立性功能运动。
离床期训练: (1) 起立床站立:尽早进行起立床站立训练, 倾斜角度每天逐渐增加, 以不出现头晕等低血压不适症状为度。 (2) 坐位平衡训练:对脊柱稳定性良好者在伤后、术后1周左右进行坐位训练, 每日2次, 每次30 min~1 h. (3) 肌力训练:增强肌肉的力量对SCI患者非常重要, 肌力训练主要包括背阔肌、肩和肩胛带肌, 常用的增强肌力的训练方法有:利用重物、徒手抵抗运动等。 (4) 垫上训练:治疗垫上可进行翻身训练、牵伸训练、垫上移动训练、手膝位负重及移行训练[3]。 (5) 转移训练:转移是SCI患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包括帮助转移和独立转移。 (6) 步行训练:包括治疗性行走、家庭功能性行走、社区功能性行走。 (7) 矫形器的使用:配合适当的下肢矫形器, 为很多截瘫患者站立步行所必需。 (8)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如:吃饭、梳洗、上肢穿衣等。
膀胱控制训练: (1) 控制液体入量, 每天液体总入量控制在2 000 m L左右, 每次入量控制在400~450 m L. (2) 间歇导尿:视残余尿量每天导尿4~6次, 每次导尿300~400 m L. (3) 排尿反射训练:如轻叩耻骨上区、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挤压龟头等。
1.3 疗效评定
2组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arthel) 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 (FIM) 标准进行评定[4], 并比较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以x±s表示, 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包, 2组间均数采用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康复训练前FIM评分对照组明显高于早期组, Barthel指数评分相近;康复训练3个月后, FIM和Barthel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 2组间比较, 早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2.
SCI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见表3.
3 讨论
早期康复训练对SCI患者非常重要, 美国最大的SCI中心1997年的临床调查显示:伤后2周开始康复者, 住院时间较短, 运动功能评定最高为功能独立性评测 (FIM) 41分;而伤后3个月才开始进行训练的患者, 住院时间相对较长, FIM最高仅为22分。SCI患者早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肢体功能、大小便控制以及因卧床和其他原因导致的肺部感染、泌尿系等感染, 压疮, 骨质疏松, 体位性低血压等并发症[5],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因此在SCI患者伤后2周就应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康复治疗。本文早期组患者在发病后14 d即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及护理, 并根据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制定下一步的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地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避免患者继发障碍的发生, 使得中远期的康复训练能按正常的顺序顺利进行。对照组虽然在康复干预前FIM评分明显高于早期组, 但康复干预后FIM及Barthel评分则明显低于早期组, 提示脊髓损伤后随着时间的延长, 肢体功能会有一些自然恢复, 但患者病程长, 并发症较多, 影响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及增加康复难度, 故肢体功能恢复缓慢。因此,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可减少和有效预防SCI后的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使其尽早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周红俊, 孙迎春, 等.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 (第6版, 2006)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1) :1-5.
[2]关骅.临床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91-125.
[3]南登崑.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9-23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 (上册) [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63-94.
急性脊髓炎恢复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4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每组27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25~54岁,平均(37.8±7.4)岁。观察组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26~53岁,平均(38.2±7.1)岁。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在伤后4周给予间歇性导尿与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内容主要包含电针刺激法、扳机点法、耻骨上区轻叩法以及Crede手法按摩。在进行康复训练以前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饮水计划并记录患者的排尿情况,综合参考患者的残余尿量来制定间歇性导尿的次数。(1)电针刺激法:采用外科手术方案把电极植入到患者体内,利用电极针对逼尿肌进行刺激,促使逼尿肌进行不断的收缩,引起排尿。(2)扳机点法:在患者腰骶神经节段部位寻找扳机点,通过刺激牵张肛门括约肌、肛门指检产生的刺激、针对耻骨上区进行有节奏地敲击、牵拉阴毛以及针对阴茎进行反复挤捏等方式来引起反射排尿。(3)耻骨上区轻叩法:利用逼尿肌对牵张反射所产生的反应,通过轻叩耻骨上区,促使骶髓排尿中枢引发逼尿肌进行不断的收缩,引起排尿。(4)Crede手法按摩:将双手的拇指分别放置于髂前上棘,其余手指放置于耻骨上下腹部,通过双手指腹针对腹部进行轻柔与轻压,使得压力能够顺利到达腹腔与膀胱[2]。康复训练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次训练间隔2~5 h,持续时间控制为15min左右。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感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残余尿量对比
两组康复训练前的残余尿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康复训练以后,观察组的残余尿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感染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5例发生尿路感染症状,感染发生率为18.52%;观察组1例发生尿路感染症状,感染发生率为7.4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训练后,观察组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观察组制定科学的饮水计划,并给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有效发挥了生理冲洗的效果,防止因为膀胱冲洗引发的逆行感染现象,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康复训练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对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4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每组27例。对比两组残余尿量与感染发生率。结果 两组康复训练前的残余尿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康复训练以后,观察组的残余尿量与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助于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降低感染率,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脊髓损伤,早期康复训练,膀胱功能
参考文献
[1]欧小梅.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1):115-117.
急性脊髓炎个性化护理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急性脊髓炎的患者40例, 男22例, 女18例;年龄17~45岁, 平均年龄32.87岁。将40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
2 护理方法
使用设备为SIMEMENS Magnetom1.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所有病例均在发病1周内行MRI检查, 对所有病例进行激素治疗, 患者治疗同时进行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
2.1 病情观察
引发该病的原因复杂度较高, 在出现脊髓症状之前的1~4周中, 患者常有一些病毒感染的现象, 如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 另外, 该病起病急, 对此, 医护人员必须提高病情观察强度, 且要积极备好处理方法。严密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其神志并记录呼吸、体温、血压及脉搏等指标, 尤其留心神志和呼吸的变化。此外, 还要注意患者是否发生上升性脊髓炎的症状, 例如呼吸、吞咽障碍[2]。认真检测患者的括腱反射、肌张力、下肢肌力等感觉平面部位,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最后, 对患者的合并症情况也需加以注意, 包括腹胀、肺炎、褥疮、败血症、泌尿系感染等症状。有针对性地加一对治。
2.2 机械通气护理
由于患者发病速度较快, 且病情进展迅速, 一般会在数小时或是2~3 d内达到完全性瘫痪的程度, 且病变会逐渐累及脊髓等部位, 进而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对此, 医护人员必须帮助患者采用呼吸机做呼吸运动。及时将蒸馏水加入患者的呼吸机湿化瓶中;达到湿化呼吸道要求。确保气管套管的气囊充满气体, 并定时进行放气, 通常每6 h放1次。1次放气时间不可超过10 min。确保呼吸机管路的清洁, 每周都要消毒1次。如果患者气管被切开, 其伤口药物要天天换新。必须确保伤口的清洁、干燥[3]。操作方法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降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2.3 排便护理
由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 所以易出现排便无力或胃肠蠕动减慢情况, 致使患者出现一些临场表现, 如便排便困、难秘等。叮嘱患者增加食用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 饮品可加入番泻叶。如有需要可适当使用开塞露、通便灵等药物, 或使用肥皂水进行灌肠清洁, 从而保证排便顺畅。
2.4 睡眠护理
翻身不便、睡姿不适, 加上一些检测设备的影响会对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所限制, 导致其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所以, 应尽量将护理操作的时间集中并固定下来, 并向患者提前做好沟通工作, 规定家属的探视时间要求, 注重晚间护理质量, 对探视时间进行严格控制[4]。巡视护士的动作必须确保轻, 不可产生很大的噪声。室内灯光夜晚要暗一点, 以最适宜患者睡眠为准, 特殊情况允许使用镇静剂。
2.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使病人得到了实惠, 护患关系密切, 病人满意度上升。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 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让其对一些疾病有一定的了解, 知道理、治疗、饮食、药物和卫生等一些基本知识, 了解自我护理和自我救助等一些技巧。医护人员应说明清楚各项检查、治疗及用药的作用, 并向患者说明种种注意事项。采用巧妙的方法让每位患者能够自觉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在医学模式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 护理人员也需要改进一些治疗和护理手段, 以最大限度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需要。
2.6 统计方法
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3 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效能感和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遵医行为显著好于对照组, 自我效能感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 讨论
该研究对患者实施个性化关怀, 体现了“以疾病为中心”转变至“满足病人的需求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除了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疼痛的关注外, 还应该照顾到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感。因此, 手术患者更需要得到关心、照顾和帮助。如果患者存在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 其病变常会累及脊髓部分, 对于这类患者, 非常有必要对对其炎症进行有效控制。医护人员首先要协助患者进行适当姿势的卧位, 目的是确保其能够自由呼吸, 每隔2 h翻身1次并进行翻身轻抚, 协助患者进行有效排痰, 如有需要可行吸痰治疗, 每天进行2~4次雾化吸入治疗。嘱患者大量饮水, 并尽量选择温热偏凉的开水。在护理过程中, 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 (71.9±2.6) 明显高于对照组 (54.2±3.1) ,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该研究急性脊髓炎患者的个性化护理的现代护理模式[5]符合临床患者需要, 大部分脊髓炎症患者在症状出现之前都一些病史, 如感冒、腹泻及病毒感染等, 这些都需要个性化护理措施。比如要叮嘱患者每天饮用大量的水, 以3 000 m L/d为标准, 这样有利于增加排尿次数。密切注意患者的尿量及尿色, 注意患者有没有出现尿路刺激症等情况。如果在导管中发现尿道内分泌物比较多, 每隔2 d就需要对患者的尿道口进行一次清理, 采用2%的安尔碘擦拭即可[6]。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 提高其对营养的吸收率, 放置其出现便秘的现象。如果患者性别是女性, 则需注意对其外阴的清洁工作, 会阴冲洗一般2次/d。患者排便擦拭方式是由前到后的顺序以保证会阴部位清洁, 防止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该研究结果发现, 观察组自我效能感和护理满意度提高了, 与常规护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上述各项措施的护理, 该临床研究中, 患者均未出现腹胀、便秘等病症。
另外, 该组对个性化护理实施要求, 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提高患者的抵抗和免疫能力。若患者长期卧床, 则要对其足部进行护理, 维持期功能, 促进其愈后康复。患者自理生活能力观察组12 (60.0%) 例恢复良好, 明显高于对照组8 (40.0%) 例。
该研究在护理关怀的实施过程中, 为患者提供改善行为、知识的技术服务, 增加了患者对疾病诊治过程的了解,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自我效能感[7]。
综上, 该病必须进行高度重视, 密切关注, 万万不可和一般的感冒弄混而服用一些药物就了事, 如有怀疑, 必须马上到院就诊, 防止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而引发运动、感觉障碍, 使病情加重, 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该病发现越早, 患者得到的治疗越早, 效果越好。而且患者的康复治疗也不能拖延, 通过被动运动和按摩, 使患者的肢体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若情况允许, 则鼓励患者进行相应的一些活动。预防各种并发症是保证功能恢复的前提。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对急性脊髓炎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 协助患者认识急性脊髓炎, 提高治疗成功率。方法 将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 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 自我效能感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总体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急性脊髓炎患者, 想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施予个性化护理控制其并发症, 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急性脊髓炎,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高诸文, 郑明新.临床脊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96-197.
[2]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4.
[3]吴多育, 柯雅娟, 马秀苗, 等.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4) :43-45.
[4]杜磊, 郭雪冰, 张小宁.63例急性脊髓炎临床特征与激素治疗疗效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3 (7) :806.
[5]曾锐.护理人文关怀在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2) :75-76.
[6]朱蕴光, 刘玉珍.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在治疗急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 2007, 28 (8) :37.
重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ADEM病人共22例,均依据吴江主编的《神经病学》[3]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18岁~67岁。发病前10例有疫苗接种史,4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根据病情给予大剂量甲强龙、丙种球蛋白等冲击疗法,同时防止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1.2 结果
发病后3周左右逐渐好转,其中17例病人恢复良好,1例病人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死亡,4例病人残留运动障碍。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本病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常累及呼吸中枢[2],因此,需严密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给予特级护理,根据病人情况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四肢活动情况的监测。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进行处理。
2.2 颅内高压的护理
按时使用脱水药物,监测出入量,及时抽血监测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抬高床头30°,以降低颅内灌注压[4],减轻脑水肿。注意观察病人意识,出现癫痫需对症处理。
2.3 高热的护理
22例病人均出现持续高热,予冰毯机物理降温,头部予冰帽降温。体温每降低1℃,脑耗氧量与颅内压可下降5%~6%[5],从而阻断了低氧血症和脑水肿的恶性循环。
2.4 用药护理
本病多采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治疗期间极易出现应激性溃疡,给予禁食、留置胃管,加用胃黏膜保护剂,注意监测胃内潴留,若出现暗红色胃内引流液,需监测潜血试验,阳性者予凝血酶止血,并注意观察大便性状。甲强龙静脉输注时一定要控制输液速度,过快易引起心律失常[6]。同时补钾、钠、钙,纠正电解质紊乱。给予氨基酸、脂肪乳等静脉营养,消化道出血停止后,经胃管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5 留置管道护理
2.5.1 留置胃管的护理
根据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22例病人全部存在吞咽困难,均给予留置胃管,鼻饲前抬高床头,采用少量多次的进食方法,同时严密监测胃潴留,可有效防止误吸。
2.5.2 留置尿管的护理
19例病人出现尿潴留,给予留置尿管,置管期间每周更换集尿袋,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防止尿液倒流。尿道口及会阴部每日用0.5碘伏消毒2次。注意观察尿液性质、颜色、量。遵医嘱按时行膀胱冲洗,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2.5.3 PICC置管的护理
ADEM病人输液量大,包括静脉营养、甘露醇、丙种球蛋白等大分子及刺激性药物较多,所以,先后有13例病人行PICC置管。输液后采用生理盐水及肝素盐水脉冲式封管,每周按时换药,每班交接置管深度、臂围,严密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红肿。
2.6 并发症的预防
2.6.1 预防肺部感染
床头抬高30°,加强胃潴留的监测,注意鼻饲的速度和量,使用复方氯己定做好口腔护理,5例病人因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需做好气囊的管理,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2.6.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入院时超声筛查有无下肢静脉血栓,抬高下肢,并使用弹力袜及下肢血液循环驱动泵预防血栓,2例病人入院时已出现血栓,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2.6.3 皮肤护理
ADEM病人发病后全身状况较差,持续卧床时间长,是压疮的高危人群。按时翻身,注意保护骨关节、骨突处。加强营养,及时更换汗湿的被服衣物。严格评估与交接班。出现压红需及时使用美皮康等保护性敷料。
2.7 心理护理
ADEM发病迅速,病程长,费用高,容易复发[7],病人心理上不易接受,普遍存在焦虑心理。操作中多向病人解释该病的病因、治疗及预后,增加病人对疾病的了解,更好地配合治疗。多鼓励病人,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
3 小结
ADEM是中枢神经系统免疫介导的急性脱髓鞘性疾病,发病前多有感染或疫苗接种史,临床中要注意鉴别诊断,以免延误病情。有2例病人就因尿潴留起病而被收入泌尿科。护理中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用药护理,预防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同时,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工作,指导病人根据季节、气候增减衣服,预防受凉、感冒,避免感染。重视康复训练,出院前与病人、家属共同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鼓励出院后坚持康复锻炼。本病易复发,强调出院后严格按医嘱服药,指导用药方法,避免漏服、自行停药和更改药量,注意复查肝肾功能,不适随诊。
关键词:播散性脑脊髓炎,冲击疗法,护理
参考文献
[1]Garg RK.Acute disseminated encep halomyelitis[J].Po stgrad Med J,2003,79:1117.
[2]张林妹,周水珍,孙道开.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16例临床及实验室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5):280-281.
[3]吴江.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9.
[4]张晓梅,姬仲,吴永明,等.体位对神经内科危重症病人颅内压脑灌注压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2,19(9A):51-53.
[5]缪建平,茹卫芳.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35-437.
[6]吴洁,沈瑛.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临床特征及转归[J].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2):763.
【急性脊髓炎恢复期】推荐阅读:
小儿急性脊髓炎07-08
急性脊髓炎的治疗分析07-12
急性脊髓炎的医学护理12-13
小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08-19
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09-12
脑脊髓炎11-11
脊髓炎型12-22
视神经脊髓炎01-02
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查房10-24
脊髓缺血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