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架管理(精选9篇)
排架管理 篇1
开架书库是现今图书馆为读者开放选书提供服务的主要模式。开架书库增加了读者选书的自由度, 充分体现了读者自由选择图书的权利, 减轻了馆员的劳动强度, 同时提高了图书的借阅率和阅读率。但是开架书库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扰亟需解决, 本文以最有代表性的I (文学) 类图书为例, 探讨如何对书库进行科学的管理。
一、馆藏文学图书的现状
我馆现有馆舍建于1989年, 整个书库共分四层, 由于我校是理工科院校, 藏书重点放在了理工科等工具书上面。分配给文学类图书的面积仅占总馆藏面积的八分之一, 约120多平, 书架780组, 藏书9939种34406册。笔者对近一年的文学类图书做了统计, 文学类图书一年的借阅总数为7074册, 约占文学类图书总体藏书量的21%。近一年的排名前十位的文学类图书分别有《平凡的世界》《血色浪漫》《穆斯林的葬礼》《副处长》《盗墓笔记》《鬼打墙》《第五部队》《蜗居》。从以上我馆文学类图书的基本现状可以看出, 我馆虽然分布给文学类图书的馆藏面积不大, 但是文学类图书呈现出品种多、复本量大的局面, 新旧图书同时存在, 加之我馆文学类图书从未进行剔旧, 年代较早的书、部分残破书和新书混排, 排架的整齐度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外, 军队院校的封闭性制约了学员的业余生活, 小说是学员最好最直接的放松方式, 因此, 小说的借阅量和频度非常高。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文学类图书的排架难度和错、乱架。
二、馆藏文学图书的管理难点
我院本部在校生约3000人左右, 学生所借的图书中文学类图书排在第一位, 是流通量最大的一类图书, 这还是在我馆规定每人每次只限借一册图书的情况下。据统计, 每天文学类图书的借阅量在100册左右, 有的读者一天可以阅读两本小说。据笔者统计, 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9月1日, 文学类图书累计外借册数3635, 我馆文学类藏书为33217册, 借阅率为11%。其次, 我馆该类图书采用的是中图分类法细分法进行排架。原因是细分粗排架会使某些图书职能在检索机上进行查询显示在馆, 而实际上却在书架上难以找到所要借阅图书。因此, 细分细排比较合理, 但同时也存在问题。就是新购图书大部分都是当前的热门畅销书, 这样在有的类号下图书种类和册数都相对较多, 如I247.5至I247.59, 这些图书已经出现书架不够的情况, 但整体倒架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第三种情况就是开架借阅, 读者直接进入书库查找图书和图书零距离接触中, 大部分读者都是凭书名来挑选所要阅读的图书, 随意性较大, 常常会出现找到第一本书觉得不错, 拿下来后又看到另外一本书更好, 这样之前的图书很多读者不会放回原处, 而是随手乱放, 造成图书乱架更严重。
三、开架借阅文学图书的管理对策
(一) 加强书库管理, 扎实做好流通书库的基础工作
加强书库管理, 做好书库基础工作就是要做好巡库、整架工作。开架借阅在为读者带来方便的同时, 却给管理者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 图书被随意丢放, 图书破损程度加快, 最为严重的就是乱架现象尤为突出。根据读者工作经验, 乱架也是一个渐进过程, 开始表现为图书排列凹凸不齐, 之后图书东倒西歪, 最后学员乱中加乱, 随意放下手中的图书。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库内工作人员常巡视走动, 既能对读者中的不文明现象起到威慑作用, 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导读服务, 解答读者疑问。
(二)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图书管理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凡事能做到急读者之所急, 想读者之所想, 树立“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理念, 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如果没有读者, 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从管理员自身的角度来讲, 只有热爱本职工作, 才能充分激发自身的潜力,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书库工作做好、做踏实。我们在为读者服务时, 真诚的态度、礼貌的言语、和蔼的工作态度是缩短管理员和读者距离的最有效的办法。另外, 书库工作繁重而平凡, 在工作中, 管理员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才能做好书库的基础工作, 任劳任怨, 多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地为读者提供完善的服务, 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第二课堂。
(三) 做好学员培训工作
学生入校时, 图书馆采取多种方式为新学员做入馆入库教育。这些方式有选修课系统学习检索技能、图书馆讲座、图书馆手册、PPT电子屏滚动展示等。作为高校, 培养成熟的读者群体相对来说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相对优势的。成熟的读者群体才能更好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正确使用代书板, 自觉维护书库秩序, 树立“只要人人把书归回原架位, 书库就会变成整齐的书库”的思想意识, 只有思想上有了深刻的认识, 行动上才能做好、做到。
四、小结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 开架书库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文学类图书为例, 探讨了科学排架的重要性。作为管理人员积极探索新途径, 拓展新领域, 使图书馆的开架书库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从而达到开架书库借阅应有的效果。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图书馆在开架借阅服务中, Ⅰ (文学) 类图书面临的现状及其管理难点, 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关键词:开架,书库,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士林.依靠读者, 管理好开架书库[J].现代情报, 2002 (8) .
[2]程凤.图书馆开架书库管理工作探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24) .
排架管理 篇2
关键词 期刊排架 排架方式 期刊管理
如何对期刊进行科学排架是多年来期刊管理工作者不断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期刊排架方式。期刊排架方式多种多样,可归纳出分类、字顺、年代以及由诸种方法演绎和派生出来的几十种方法,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探讨。排架方式受到读者群对象、图书馆规模、管理模式、阅览条件、阅览布局等诸多因素影响,原则上要遵循方便读者、方便管理、符合馆情、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本文分析了几种期刊排架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影响期刊排架管理质量的因素,与同行共同商榷。
一、影响排架管理工作质量的因素
(一)期刊更名、出版频率等变化
期刊在连续、长期的出版过程中,经常发生改变题名、责任者、出版地、出版频率等复杂的变化,影响到期刊排架管理。其中,题名、出版频率变化对期刊排架影响较大,出版频率变化影响到架位预留,近几年期刊频率变化大多以增高频率为主,可通过多留架位来避免架位紧张。期刊更名带来的排架问题比较复杂,若是按分类排架法,更名后期刊内容不变或只变化到三级类目以下时,可不改变分类号,与原刊归为一处,为了区别原刊又与原刊保持联系性,可以在种次号后面加数字或字母,如:原名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7年更名为《环境工程学报》,索刊号由X5/24变为X5/24-1。若期刊更名后其内容也全面更改,可作新刊处理,重新分类、重新安排架位。按字顺排架法时,更名后期刊要全部重新安排架位,此时,在更名后的刊名标识签下标明原刊名,在原刊名标识签下标明更名后刊名。
(二)期刊排架与索刊号
一个排架方式确定了,索刊号就可以给出来,索刊号又称排架号,是期刊的唯一代码,是期刊分类排架、读者检索、馆藏分类统计和清点的依据。索刊号一般是根据分类和排架两部分得到的,期刊分类是确定的,排架可有多种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索刊号。在排架方式上尽可能采取简单明确、查询路径清晰易辨并贴近读者查询习惯的方式,给后续索刊号编制提供方便。例如:分类/种次号排架方式下,《船舶力学》索刊号是U66/1,但读者对于种次号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利用种次号查找期刊不符合读者习惯,后面若再加上刊名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船舶力学》索刊号为U66/1-C,这样比较贴近读者按字顺查询习惯,索刊号又简单易记。索刊号的编制应遵循简短、易读、易记、易查,检索、取归方便的原则,当期刊种类不多时,不必过细地编制索刊号到第几个架位、第几层,例如:排架方式為分类/刊名字顺,《船舶力学》索刊号应是U66/C,第一查找分类,第二查找刊名拼音字母,立刻就可以找到期刊,这样,排架管理和索刊号编制都相对简单了。
(三)架标和临时书架的利用
读者在计算机上检索到索刊号后,再通过每一刊架侧面上与索刊号相对应的架标来查询期刊,架标的不醒目或混乱直接影响到期刊利用。在排架时尽量使同类期刊相对集中地摆放在某几个架位上,避免不同类期刊混架摆放影响读者查阅和架标设计。在架标设计上要醒目、规范,内容简洁、清楚、准确,标识范围囊括在架所有期刊,当期刊倒架后要及时更换架标。为了体现人性化服务,在刊架的两侧,可放置临时书架或流动书车,读者在浏览期刊时,对无意或无法归架的期刊可暂时放在车上,待工作人员定时集中归架。这样既方便了读者,又可避免乱架现象的发生。
(四)期刊架位的预留
期刊架位的预留看似一个简单问题,处理不当会给后续工作造成很大麻烦,产生一连串的管理难题,目前各馆比较突出的矛盾是架位紧张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未来期刊进馆量预测不准确,造成架位紧张。如我馆2004年中文期刊订购量是1,052种,2006年期刊订购量猛增到2,020种,增加了92%,由于对进馆量估计不足,造成了严重架位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期刊出版品种增加使实际阅览需求增加,为了满足读者需要,增加订购量,而馆舍面积有限,造成架位紧张。另外,期刊出版频率变化使期刊现刊数量和过刊装订册数增加,给架位造成紧张。由于架位紧张产生一系列排架管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如:期刊摆不到架位上,无法正常排序,读者取放期刊困难造成乱架并造成刊或刊盒破损等。架位紧张还影响到阅览室环境美观,最终导致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大规模倒架,给期刊管理人员增加很大的工作量,浪费很多的时间、人力,最后是事倍功半。
二、提高期刊排架管理工作质量的决策
1、应充分论证排架方法,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改动。
2、在排架时每一横排要留有一定的空架位,架与架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当某一类期刊排架结束接续下一类期刊时,两类期刊之间留出足够的空架位或重换一个架位摆放,通过这几个地方的架位预留,保证每一架位、每一空间、每一类期刊之间可随时能够增添期刊,在一段时期内避免周期性倒架。
3、虽然期刊出版频率变化很难预测,但期刊订购量变化可以进行估计,要做到从长计议,科学地预测未来期刊进馆数量,合理地安排预留架位。
4、在馆舍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开辟辅助书刊库,随时下架旧期刊转入辅助书刊库,并密集排架,以保证新期刊随时能摆到架位上。
任何一种排架方式都有其长处和不足,一个好的排架方式应是适合于本馆实际状况的、适合于读者需求的,并在工作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总结、检验出来的排架方式才是最好的期刊排架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吕明.现代图书馆合订刊排架方式新探[J].图书馆,2005(5).
排架管理 篇3
一、基于RFID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定位排架方式
基于RFID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定位排架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分别是“绑定”式图书定位和“分类排架号”图书定位。
(一) “绑定”式图书定位。“绑定”式图书管理方式具有思路简单、容易操作的优点, 通常情况下, 在利用这一方式完成图书定位时, 需要遵循以下步骤:首先, 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以一个单元格为单位去添加RFID标签, 在标签添加完成之后, 相关人员需要将标签中的信息翻译成为机器可以读取的信息, 同时将信息输入到图书管理系统中, 以保证再接下来的工作中, 能够根据对图书的定位信息对其进行查找。其次, 要将每一个单元格的RFID标签信息与这一层的RFID信息相联系, 从而使两者能够形成一个系统, 继而再由相关人员将RFID标签中的信息翻译成机器可以读取的语言, 将信息记录到机器当中, 从而完成图书的定位过程。一般而言, 这一定位过程被行业内称为“图书架位信息采集”, 顾名思义, 既利用RFID技术对有关图书架位的信息进行采集, 以保证图书定位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 “分类排架号”图书定位。“分类排架号”这一图书定位方式相对于其他图书定位方式来说, 出现的时间更早, 同时, 由于这一定位方式具有简单、方便的优点, 因此一直以来都被各大图书馆所应用着。“分类排架号”的图书定位方式的操作过程较为简单, 能够有效地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因此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内部也较受欢迎。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图书定位同样十分简单, 主要需要遵循两个步骤:首先, 与“绑定”式图书定位方式相同, 需要对每一个单元格的图书添加RFID标签, 并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将其翻译成机器所能识别的语言录入机器之中。其次, 同样也是将每一单元格的RFID标签与层标签相关联, 使两者形成一个系统。与“绑定”式图书定位方式不同的是, 在利用“分类排架号”的方式完成图书定位时, 只需要将每一单元格的第一本图书与层标签相关联便可以了。
二、不同图书定位排架方式带来的用户体验
(一) 为图书馆带来的体验。1.图书上架。在图书上架的过程中, 首先要判断图书馆的图书定位方式, 其次才能根据不同的定位方式去决定图书如何上架, 如果图书馆应用的是“绑定”式图书定位方式, 那么则首先需要判断该图书是否已经被绑定, 如已被绑定, 则可以直接上架, 而如果没有被绑定, 则需要完成其绑定工作之后再上架。相对于“绑定”式图书定位方式来讲, “分类排架号”图书定位方式在图书上架过程中只需要根据英文字母及数字的分类便可以直接完成图书上架工作, 而不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
2.图书倒架。在图书倒架时, 如果图书馆所应用的是“绑定”式图书定位方式, 首先则需要利用智能书车对图书的信息进行采集, 继而再讲起绑定在固定的位置。如果图书馆利用的是“分类排架号”图书分类方式, 其倒架过程相对于“绑定”式来讲也会简单很多, 相关人员只需要将倒架之后书架上的第一本图书进行信息采集, 继而将其与层架标进行关联便可以了, 接下来的过程操作系统会自动完成, 而不需要人工的对每一本需要倒架的图书进行采集, 这便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
(二) 为读者带来的体验。读者对图书的查找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分别是利用OPAC的方式和自主浏览的方式。
如果读者习惯于利用OPAC的方式对图书进行查找, 那么上述两种图书定位方式为其带来的体验则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别, 反之, 如果读者并不习惯于利用OPAC的方式对图书进行查找, 而是倾向于自主对其进行查找, 那么这两种图书定位方式为其带来的体验则不尽相同, 相对于“绑定”式图书定位方式来说, “分类排架号”的方式可以为用户带来同类书推荐的作用。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不难看出, 想要做好RFID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定位排架工作, 首先就一定要详细了解其排架方式, 针对不同的方式, 了解其优缺点。文章中的两种定位排架方式分别存在其优缺点,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为图书馆及读者带来的体验也存在差别。因此, 相关人员一定要在认识到两者的不同特点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需要及读者的需要对两种图书定位排架方式进行选择, 以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林晓玲, 杨明华.RFID图书管理系统中图书定位排架方式探析[J].图书馆论坛, 2012 (5) .
[2]应贤军, 周燕.浅谈R F I D管理系统图书加工定位的方法——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03) .
排架管理 篇4
摘 要:通过对《中图法》分类排架法优劣的分析,说明不同类型图书馆应该有不同的排架原则,最后引出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应该采用的年份流水号排架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156-03
为了方便读者查找文献(包括图书、碟片、图片等),图书馆必然要把文献按一定的方法组织排列,使大量无序的文献转变为有序文献予以收藏保管,要使每一种文献在图书馆收藏体系中有一个固定的摆放位置,这就涉及到文献排架问题,这里我们就权且把涉及到的文献排架统称为图书排架。图书馆馆藏图书排架仅仅是提供一种排列顺序,也就是按某种法则对馆藏图书进行线性排列。读者可以通过分类、著者、书名、主题词、题名等多种途径查到合乎需要的图书,图书馆图书目录体系(过去是卡片式目录,现在是机读目录或者卡片式目录和机读式目录共存)反映图书馆全部馆藏,这些馆藏包括通过购买、赠送、交换或其他方式获得的所有实有文献。这些文献可能分置于图书馆各个书库,也可能陈列于各个阅览室。不管藏书是在书库还是在阅览室,都必须有一定的排架顺序可供查找,所以图书排架问题是任何一家图书馆必须面对的非常具体的实际问题。
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图书馆,馆藏图书通常都是依据某种分类法按学科分类排架的,即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内容相同的图书集中在一起,性质相近的能联系在一起,性质不同的予以分开,便于读者按自己的学科专业查找图书。具体地说,图书馆图书都是按照索书号在书架位上进行排列的。 索书号由分类号和种次号两部分构成。图书馆员依据分类法给出图书的分类号,按图书到馆的先后次序或作者姓名的拼音字序给出图书的种次号,二者结合即确定了该册图书文献在馆藏中唯一位置。索书号成为读者检索馆藏的依据。图书馆员则依据索书号对藏书进行排架。不同的图书馆根据本馆具体情况可以有不同的排架策略,不一定整齐划一地采用同一种分类排架方式,但是不管是那种排架方法,都必须保证图书有序排架,都必须追求“排架简单,检索方便”的原则。
1 关于《中图法》的争论
关于排架方式问题近些年来有着很多争论。基本观点可以分为两大类。
1.1 第一种观点认为可以彻底废除《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 《中图法》),其理由是:
1.1.1 《中图法》1959年由北京图书馆牵头着手编制,1975年出版以来经过三次修订,但是在第四版中,类目交叉和缺失、类目注释有歧义等诸多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它的修订永远跟不上时代,“此类问题永远不可能解决”。
1.1.2 图书分类号的主要功能是检索和排架。现在看来,检索的功能在逐渐降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管理和检索的方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读者的检索途径往往是关键词、题名和主题词等,读者在利用计算机检索时真正根据分类号检索图书的时候少之又少,因为要通过分类号检索图书,首先必须对《中图法》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还必须记住各种分类的代号,有这种能力的读者实在太少,通过关键词检索则会方便快捷得多。实际上从国内各个知名的全文数据库提供的网络检索界面来看,也没有一家提供了按分类检索的途径。所有使用者都是通过关键词、题名、作者等途径来检索图书,所以分类号检索功能在下降,《中图法》的地位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1.1.3 《中图法》分类排架功能也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替代,比如流水号排架法。国外某些图书馆的图书根本没有分类号,只有一个流水号,读者在计算机上,只要通过关键词或者作者姓名查询,就可以查到自己所需图书的流水号,然后再到书库找书。它的优点是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为图书进行分类。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构成非常复杂,大多数读者根本不懂图书馆的分类原则,即使广为采用的《中图法》也不例外。
1.2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图法》是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用任何别的方法替代它的分类号排架方法均不合适。其理由是:
1.2.1 尽管《中图法》有第一种观点所指出的不足之处,但它还是可以通过不断地修订来逐步完善的,它和其它分类法相比有着显而易见的优点,所以也越来越被图书馆界同仁认同,目前还没有那一种分类法比它更完备,也没有那一种分类法比它使用更广泛,不能因为它不完美就彻底废除掉。
1.2.2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读者检索图书提供了极大方便,读者很少使用分类号检索不是因为读者不喜欢分类检索,也不是分类检索功能降低,而是各大全文数据库没有为读者提供分类检索途径;计算机是一种高速运算工具,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毫无例外的也应用于文献检索,使得文献检索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提高了检索效率。
1.2.3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文献检索,实现了文献跨馆、跨区域的检索,使得文献资源共享逐步变成了现实。要共享就需要有统一的文献检索途径,《中图法》使用的广泛性最容易成为共同标准,所以不能废除《中图法》。
1.2.4 流水号排架法使图书检索更大程度依赖于计算机检索,所以图书馆必须提供若干台计算机设备,这就给图书馆增加了必须添加设备的困难。现在大多数图书馆开架借书,相比于流水号排架法,分类排架法按学科分类更容易让读者在书架上直接找到同一类目的相关图书,不必要强调必须利用计算机检索。
1.2.5 流水号排架法使某一类图书排架位置与其他类目图书混杂排列,更加分散,这就不利于同类相关文献查找使用。
2 《中图法》分类排架方法优劣分析
以上两种观点各说各的理,争论不休,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没有从各个图书馆实际情况出发,它们都有相当的片面性。
2.1 从宏观来看,随着文化共享工程的不断发展,确实越来越有必要统一全国图书馆的分类法则,建立公用联合目录,使各馆资源全国范围内共享,这就必然体现出《中图法》的优势。《中图法》尽管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但是使用近半个世纪,已经逐步趋于完善,也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图书馆界共同使用的分类法则。《中图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伸缩性,按此方法对图书分类可将同一门类的图书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层次清晰的学科体系,形成一个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存放方式,但是归架前的分类工作进度较慢,费时费力。不过从长远来看,全国图书馆界统一分类方法是发展趋势,没有更好的分类方法可以代替《中图法》,《中图法》必然是将来的统一标准,所以选择《中图法》应该是明智之举。不过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没有实现统一标准的当下,各馆有各馆的具体情况,我们不能机械地把《中图法》奉为图书馆界的《圣经》。
2.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对于一般图书馆来说,增加计算机设备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反而已经是十分容易做到事情,流水号排架法不会因为缺乏计算机设备而成为检索图书不可逾越的障碍。我国现行的流水号排架法不同于国外的纯粹流水号排架,它也为图书进行分类,仍然给大类号,只是不细分而已。从这一点看,完全抛弃分类法也不大可能,但是未必就一定要用《中图法》,只要是合理的分类方法,能使图书合理有序排放就完全可以使用。
3 各馆现行的不同排架策略
以上所讨论的图书排架方式,都是针对读者借阅图书时的查询途径而进行的,没有从图书馆自身馆舍面积大小和图书管理等具体情况出发。图书馆图书排架问题是个非常具体的实际问题,它在不同的图书馆表现出不同的复杂情况。不同的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排架方式,甚至在同一图书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部门或者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采取不同的排架方式,比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从2006年3月1日起,所有新到馆的图书均由原来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更改为《中图法》进行分类。这一方面说明使用《中图法》是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说明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存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需要有除《中图法》以外的其它分类方法存在作为补充。下面我们以武汉大学图书馆藏书为例,用图表对《科图法》和《中图法》两种分类法进行比较(见表1)。
从上面图表可以看出,科图法是以数字开头进行分类:41.687/Y417/(3);中图法是以字母开头进行分类:F23/Z427/(2006),这是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虽然它们有区别,但是两种方法都可以实现馆藏图书有序排列的目的。再比如,在通借通还的服务方式下,平顶山工学院图书馆则采用了辅助排架书标。辅助排架书标是贴在书脊或者书背右上角的小标签,上面一行写书库房间号和架位号的大流水号,下面分别写书库架位号的小流水号和层位号。如下所示:
501SK表示501书库,312表示全馆所有书库架位号中的第312排书架也就是大流水号;1#表示501书库架位号中的第一排书架也就是小流水号,20表示1#架位号中的第20层。有的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就是以地域为排架原则;有的图书馆全开架书库用的是《中图法》分类排架原则,闭架书库采取的是中小型分类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就目前情况看,《中图法》还不能包打天下。
4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可采用的排架新策略
现代图书馆建设,不仅理论研究必不可少,还需要与实际相联系;不仅创新精神值得提倡,而且也要把创新理论在工作中大胆实践。
从微观来看,专业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尤其需要图书按学科分类排架,这是由于学科性质使然,它便于专业研究人员或者学生查找同一学科的相关文献资料。然而公共图书馆未必就必须严格按学科分类体系排架。比如有的图书馆文学类新书在中文文学阅览室设立新书专架,这些新书不按分类法排架而是乱架排放。因为这一部分图书副本多流通快,而且大多属于消遣性图书,并不需要严格有序排架。有足够的事实表明,把它们乱架排放不但没有影响开架借书的服务效果,而且还节约了人力和时间。
对于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尤其需要创新。由于各级政府重视不够或者政府财力不足等原因造成投入不够,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与大型图书馆相比,馆舍面积狭小、设备缺乏等具体情况短期内无法改变,如果还用《中图法》作为分类排架原则,势必造成书架明显不够用和资源浪费。大家知道,以《中图法》作为分类原则,书架上必须预留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空间以备后续图书的上架。其不足之处就是预留空间不好把握,经常大范围倒架,既浪费空间又浪费时间和人力等资源。从客观上讲,这就使得排架方法的创新十分有必要。为了保持图书排架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节约设备和人力资源,改进中小型图书馆图书排架方式已迫在眉睫。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大胆设计一种行之有效的排架方法供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同行在工作中参考,这就是用图书出版年份加带大类号的流水号排架方法,我们不妨把这种排架方法叫做年份流水号排架法。具体做法就是在书标的横线上方标注图书出版年份,在横线下方根据《中图法》给出大类与流水号。以《易学津梁》这本书为例,如下所示:
书标中2006表示这本书的图书出版年份,B表示这本图书分类是哲学类,195表示这本书是本馆收藏的2006年出版的哲学类图书的第195册。它的好处是,对往年图书可以实行密实排架,既保证了大类的相对集中,又避免了书架的浪费和大范围倒架,既节约了空间也节约了人力和时间。另外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少,每年购买图书数量少种类也少,没有必要对馆藏图书进行详分、复分。机读目录强大的“细检索”功能也为年代流水号排架法的“粗排架”方式提供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哪种排架方法都有一定适用范围,有它各自的局限性,我们在工作中也只能是不求最完美但求最适合。只有这样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才能使我们有限的图书馆资源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施振宏.悖论:“彻底抛弃<中图法>”—与傅立云、刘新同志商榷[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2).
[2] 傅立云、刘新.从《中图法》(第四版)的不足谈图书馆分类的发展[J].图书馆杂志,2003,(1).
[3]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1999.
[4] 孔伟娟.辅助书标应用的深度与文献流通的紧密度[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1).
图书馆期刊排架方法的探讨 篇5
一、几种常见期刊排架方法的优劣分析
到目前为止, 图书馆期刊排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 分类排架法。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期刊排架方法之一, 即依据《中国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按期刊内容所属的学科体系来排列期刊的方法。优点是可以按照学科或专业集中同类同种期刊, 使期刊馆藏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 有逻辑性的科学体系。方便读者按照主题或学科集中检索、阅读期刊, 为读者发现更多的相关信息提供方便, 从而拓宽了利用期刊的范围, 保证了期刊的查全率, 降低了漏检率。同时排架本身就能揭示馆藏, 便于管理人员按类熟悉馆藏刊物, 按类宣传推荐和指导读者阅读。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因刊名变化给期刊排架带来的影响。缺点一是相当多的读者不熟悉分类法或不习惯按类查找文献, 仅从刊名判断其所属的类别往往会出现错误判断, 加之分类难以反映期刊的所有主题, 会使读者逐类反复查找, 仍不一定能找到所需的刊物。二是现代学科错综复杂, 期刊内容跨度广、主题多、交叉频繁, 使管理人员在分类、主题词标引等方面不易把握, 分类工作具有一定难度, 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期刊分类排架需要大面积预留架位, 产生库房空间浪费, 且因计划不周或期刊的增减, 不得不频繁倒架, 花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四是随着时间的变迁, 有些期刊的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 甚至跨越了原有的学科, 这就不得不重新排架建立期刊索引。五是无法实现将一种正刊名的多个版本集中在一起。如《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分《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 (社科版) 》和《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 (自科版) 》。
2. 刊名排架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排架方法, 即按期刊的刊名用字母、拼音、四角号码或笔顺来排列期刊的方法。优点是管理人员不需要具备与期刊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 便能够完成排架工作。读者也不用去查阅烦琐的索书号, 而是通过刊名直接、简便、迅速查到所需文献, 符合人们查找文献资料的习惯。实践表明, 读者在检索期刊时, 大部分有价值的期刊都可以通过刊名索引被轻松检索到。此法不需要编制排架号, 不需要分类, 节省人力、时间, 管理简单, 易查易懂、取还迅速, 又能体现期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它是期刊排架的基础。缺点一是需要预留书架位置, 馆藏空间浪费大, 频繁的倒架占去了管理人员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加大了工作量。二是会使同类期刊分散排列在多处, 无法体现期刊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使读者和工作人员难以从书架上直接了解某一学科或主题期刊收藏的全面情况, 也不便于读者按学科分类查阅。三是不同地区的同名期刊容易发生混淆。例如, 同为《少年文艺》就分别有江苏人民出版社和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其四刊名排架法对期刊刊名的准确性要求很高, 依赖性很强, 刊名稍有变动, 就会影响到期刊的排架, 致使同一种期刊排在了两个地方。例如, 《军工富民信息》1990年更名为《现代经济信息》, 使得该期刊的索引字母 (刊名首字拼音声母) 由J变为X。
3. 年代排架法。
即以年代为单位, 将出版年代相同的期刊先行集中, 然后再按刊名或分类号来排列期刊的方法。优点是可按期刊的不同年代来揭示期刊, 基本不需倒架, 节约人力与空间, 便于计算机管理。缺点是违背了期刊自身作为连续性出版物的规律, 割裂了期刊的内在联系, 破坏了期刊的完整性, 会影响到读者对期刊连续性的需求。
4. 刊号排架法。
即利用期刊的国际标准ISSN号、国内统一刊号、国内邮发代号、国外邮发代号等本身的刊号来排列期刊的方法。优点是可以把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刊物集中在一起, 不必重新编号, 管理方便。缺点是无法体现期刊主题, 读者不容易理解, 查找费时, 不易查全, 效率较低。一些无刊号的非邮发刊物更是无法排架。有时候刊号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且与刊名没有联系, 不符合读者的阅读的查阅习惯。这种排架方法同样存在需要预留架位, 造成空间浪费。
除以上几种单一排架方法外, 还有由以上几种方法演绎或派生出来的若干种组合排架方法, 如分类加刊名法、分类加顺序号法、刊名加顺序号法等等。实践中证明单一的排架法不是科学实用的方法, 我们需要根据这些传统的排架方法找到适应我馆实际的、科学合理的、适应计算机检索环境下的新的一种排架方法。
二、选择期刊排架方法的原则
选择科学合理的排架方法的原则有: (1) 方便读者检索、查阅、浏览期刊。图书馆期刊收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有效的期刊文献信息, 提高期刊的利用率。因此, 方便读者检索、查阅、浏览期刊, 符合读者查找习惯, 缩短读者查阅时间的期刊排架方法就是期刊排架的首要原则。 (2) 方便管理人员的管理。在方便读者阅读的同时, 兼顾管理人员管理的方便, 探寻简单而科学的管理方法, 避免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并节约管理费用就是期刊排架的重要原则。 (3) 适应计算机管理 (检索) 环境。在计算机检索环境下, 期刊更多充当的是一种阅读功能, 检索功能在逐渐弱化。因此期刊排架必须适应新的检索环境。 (4) 有助于节约空间资源并减少馆舍资源的浪费。在文献信息量猛增的今天, 馆舍面积不足已经成为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 期刊排架必须考虑对馆舍面积的节约, 避免造成馆舍资源的浪费。
三、关于图书馆现期刊物的排架方法
图书馆期刊的收藏分为现期刊物和过期刊物 (简称“现刊”和“过刊”) , 这两种期刊由于利用率不同, 读者利用的目的也不完全一致, 因此不必要求排架方法的统一。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看, 现刊的利用率远远大于过刊的利用率, 且读者查阅的目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以我馆为例, 我馆现刊有中文期刊4 000余种全部开架阅览, 过去按照刊名四角号码排架, 读者反应查找极不方便。现在采用“分类号+刊名+架位号”对期刊进行排架, 即以“分类法”为主导, 辅助以期刊的刊名和刊架架位号相结合的方法。该排架法首先根据期刊的学科进行分类, 分类号宜粗不宜细, 一般分到一级类目就可以, 然后再按刊名排序, 最后用架位号准确定位。这种方法综合了“分类排架法”和“刊名排架法”的优点, 同时尽量避免它们的缺点, 形成一个结构分明、逻辑严密具有内在联系的科学体系。即照顾了按主题分类索刊的读者, 同时也兼顾了按刊名索刊的读者。由于“分类”一般只分到一级类目, 读者通常都具备在大的主题概念上作区分的能力, 所以查找起来并不困难。经过类目的简单确定之后, 按刊物名称字顺也能很快地查找到所需期刊。此法既有助于方便读者检索利用, 也方便工作人员操作和排检, 使管理工作变得比较简单。缺点是由于每年征订的期刊都会发生细微的变化, 这就要求每类期刊的刊架都要留有少量的架位, 便于征订的期刊发生变化时进行细微调整。
四、关于图书馆过期刊物的排架方法
现在我馆过刊排架主要采用“刊名四角号码”排架法。在工作实践中经常出现“倒架”和同名期刊混淆的问题, 且库房空间浪费甚大。笔者认为对过刊排架应该采用“年代+刊名”排架法。
比起现刊, 过刊利用率相对较低, 再加上过刊库房一般是闭架管理, 工作人员对馆藏期刊的摆放位置非常熟悉, 所以不必再进行分类, 只须按刊物年代、名称字顺排列。读者在通过计算机的检索之后, 得到了刊名、年代等线索, 工作人员就可以非常容易取得刊物提供给读者。这种方法可以采用密集排架, 节约库房空间, 减少倒架次数, 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可以在现刊分类的基础上, 迅速建立计算机分类检索目录, 保证期刊的内在联系和科学体系, 更加方便读者索刊, 同时省略了过刊的加工环节, 使过刊得到更早利用。缺点一是管理人员不能直观地按类熟悉馆藏期刊。二是在读者对期刊有连续性的需求时, 管理人员需要从多个地方提取, 加大了工作量。
总之, 图书馆期刊的排架法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完善, 如何使得更加完美, 这是摆在期刊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忠兴.浅谈重庆图书馆中文期刊阅览室有期刊排架方法[J].重庆图情研究, 2008, (4) .
[2]李雪松, 张丽萍.中文期刊排架法新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20) .
[3]冯广珍.过期期刊排架的实践及认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 (5) .
[4]谢亮.现阶段图书馆期刊排架方法探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3) .
高边坡施工排架搭设例析 篇6
岩石工程领域中有许多复杂的技术, 而高边坡施工排架搭设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需要在坡顶建重要建筑的, 岩体边坡为高倾岩体边坡的, 这样的工程进行排架搭设则更加复杂。
在桂梧钟马高速公路地质灾害抢险工程施工中, 边坡垂直高度为130米, 高差非常大, 且地质走向不同, 有斜坡——陡坡——斜坡三个阶段地貌, 增加了物料输送的难度。为了方便运输物料, 经过测算岩体荷载力及排架管受力, 分别成功在第一阶段架设了长100米的斜坡运输轨道, 在第二阶段架设了高30米的陡坡运输轨道, 在第三阶段架设长60米的斜坡运输轨道,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项目已收尾, 未发现轨道有下沉与脱轨现象。
1 排架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边坡排架施工前要考虑很多因素:工艺要求、地质条件、结构形式、岩体暴露时间等。制作相应的施工方案以及作业指导书都要考虑这些因素, 并且要在施工队备案。第二、施工作业人员要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 及时做好支护工作。第三、施工作业前, 要及时做好安全工作, 对边坡的稳定情况要及时检查。第四、在对不良区域进行临时支护时, 要按照支护的标准来进行, 即在不影响或者部分影响临时的支护的情况下进行支护。
2 搭设排架
排架搭设操作人员必须要持证上岗, 即经过技能培训、考试并且体检要合格。在施工前必须要对排架搭设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给予安全交底及技术交底, 对交底记录要及时做好记录, 施工人员到做到对排架设计的熟悉。对一些主要部件的质量 (如:钢管、爬梯、脚手板以及安全网等) 要控制, 对其数量要及时清点, 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对搭设场地要做到:基础松软的要及时加固、场内的杂物要及时处理、检查边坡的稳定情况、边坡上的危石要及时清除。排架的搭设必须要严格遵照经审批的设计及施工方案来进行, 严禁私自改变搭设工艺, 严禁偷工减料, 对于不合格的材料严禁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排架的搭设过程中, 一些安全设施必须要同时进行 (如:跳板、护栏、交通梯、安全网、连墙件等) 。排架的搭设进度必须是以施工进度为前提, 一次搭设排架的高度必须要小于相邻连墙件往上两步。排架钢管的连接必须要按照设计要求来进行, 端部扣件盖板边缘相距杆端不能小于10mm, 固定时要用旋转扣件且数量不能少于2个, 搭接长度必须要大于50mm。排架的作用面必须要铺满并牢固捆扎脚手架, 脚手板间不能有空隙, 不能有探头板, 脚手板距离墙面要小于20cm。作业面外侧的安全设施可以采用立网、跳板以及护栏等。栏杆以及挡脚板必须要加设在外立杆的内侧。栏杆的高度应为1.2m, 挡脚板的高度一定要大于180mm, 如因施工需要, 要加设中栏杆的, 其位置必须要居中。
3 排架拆除
拆除排架前要将排架上的材料、杂物等进行清除, 对受施工影响的机电设备和管线等要进行拆除或者加以保护。拆除必须要从上至下。对于连墙件要和排架拆除同步进行。进行分段拆除时, 高度差不能大于两步, 大于两步的要进行加固处理。排架拆除至最下面的长钢管高度时, 要根据情况进行加固, 最后拆连墙件。进行分段分立面进行拆除时, 对暂时不拆除的排架两端要使用连墙件进行加固。各构件必须及时运至地面, 完成拆除工作要及时清理场地。拆完的构件要分类进行检查保养。
4 排架施工中的测算例析
现根据施工中的具体情况, 精心计算排架施工相关参数, 为排架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安全性, 保障了工程的质量要求。
4.1 排架设计相关参数
(1) 排架设计计算参数
施工排架沿坡面按台阶形搭设, 台阶高度8m, 最长立杆高度<20m, 步距h=1.0m, 立杆纵距la=1.0m, 立杆横距lb=1.0m, 脚手板为50mm厚木板, 单层进行施工作业。排架材质选用φ48mm×3.5mm钢管, 截面面积A=489mm2, 截面模量W=5.08×103mm3, 回转半径i=15.8mm, 抗压、抗弯强度设计值f=205N/mm2。横杆与立杆连接方式为单扣件。连墙件采用两步两跨, 竖向间距为2.0m, 水平间距为2.0m, 与边坡插筋连接成整体。排架计算结构简图如下:
(2) 静荷载参数
每米立杆数承受的结构自重标准:0.1775kN/m2 (查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表A.0.2) ;脚手板 (木脚手板) 自重标准值:0.350kN/㎡;
(3) 活荷载参数
作业时钻孔设备错开布置, 计算时按照一个施工区段 (1m×2m) 布置一台钻孔设备 (MD50钻机) , 每台重约为600kg, 每台钻机配置施工人员3人, 每人按照75kg计算。由钻机及人员对一根立杆产生的荷载为:
等效均布荷载: (600×10+75×3×10) / (1×2×1000) =4.125KN/㎡
同时作业层数为1层。
(4) 风荷载参数
Wo=0.300 kN/㎡
4.2 小横杆的承载计算
小横杆按照简支梁进行强度和挠度计算, 小横杆在大横杆的上面。根据小横杆上面的脚手板和活荷载作为均布荷载计算小横杆的最大弯矩和变形。
(1) 均布荷载值计算
小横杆的自重标准值:P1=0.038 kN/m;
脚手板的荷载标准值:P2=0.350×1/3=0.117kN/m;
活荷载标准值:Q=1.375kN/m;
荷载的计算值:q=1.2× (0.038+0.117) +1.4×1.375=2.111kN/m;
(2) 强度计算
最大弯矩考虑为简支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 计算公式如下:
最大弯矩Mqmax=2.111×12/8=0.264kN.m;
小横杆的计算强度<205.0 N/mm2, 满足要求。
(3) 挠度计算:
最大挠度考虑为简支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挠度
荷载标准值q=0.038+0.117+1.375=1.53kN/m;
最大挠度V=5.0×1.53×10004/ (384×2.060×105×121900.0) =0.79mm;
小横杆的最大挠度小于1000/150=6.7 mm, 满足要求。
4.3 大横杆的承载计算
大横杆按照三跨连续梁进行强度和挠度计算, 小横杆在大横杆的上面。
(1) 荷载值计算
小横杆的自重标准值:P1=0.038×1.000=0.038 kN;
脚手板的荷载标准值:
P2=0.350×1.000×1.000/3=0.117kN;
活荷载标准值:Q=4.125×1.000×1.000/3=1.375kN;
荷载的计算值:
P=1.2× (0.038+0.117) +1.4×1.375=2.111kN;
(2) 强度计算
最大弯矩考虑为大横杆自重均布荷载与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弯矩之和。
均布荷载最大弯矩计算:Mqmax=0.038×1.0002/8=0.005kN.m;
集中荷载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Mpmax=0.267Pl
集中荷载最大弯矩计算:Mpmax=0.267×2.111×1.000=0.564kN.m;
M=Mqmax+Mpmax=0.005+0.564=0.569kN.m
抗弯强度:σ=Mmax/W=0.569×106/5080.0=112 N/mm2;22
大横杆的抗弯强度σ=112N/mm2小于[f]=205.0N/mm2;
(3) 挠度计算
最大挠度考虑为三跨连续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挠度。
其中:静荷载标准值:q1=0.038+0.35×1=0.388 kN/m
活荷载标准值:q2=4.125×1=4.125kN/m
最大挠度计算值为:Vmax= (0.677×0.388×10004+0.990×4.125×10004) / (100×2.06×105×121900) =1.73
大横杆的最大挠度小于1000.0/150=6.67 mm, 满足要求。
5 结束语
桂梧钟马高速公路项目高边坡地质结构复杂, 工程量大, 且工期要求紧, 施工期间地形突变、收到破坏等情况时有发生。要科学论证高边坡工程中复杂的排架搭建, 可以配套多种排架搭建方式, 精密测算静荷载、活荷载、风荷载等参数, 综合衡量小横杆的承载值, 灵活运用多坡度地形排架搭建方案, 保证高边坡施工的稳定。对于该工程中具有的斜坡--陡坡--斜坡多个阶段地貌的情况, 科学搭设运输轨道, 架设超高排架, 在桂梧高速滑坡段中成功应用, 保障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加快了工程进度。
参考文献
[1]刘利.梨园水电站左岸混凝土生产场平系统高边坡支护排架的安全设计及计算.水利水电技术.2011年5期.
[2]程可.深溪沟水电站导流洞进口高边坡锚索排架施工安全控制.四川水力发电.2009年1期.
[3]刘凤钱.复杂环境下高边坡爆破施工安全控制实践.采矿技术.2011年3期.
[4]孙英.高速公路高边坡大方量扩堑深孔水压爆破技术.工程爆破.2010年1期.
[5]罗启元.向家坝水电站右岸高边坡施工的安全防护.人民长江.2009年6期.
排架管理 篇7
关键词:渡槽排架,裂缝,原因分析,处理措施
1 概述
靖会电力提灌工程位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南部、会宁北部地区,海拔高程位于1400~1900m。设计流量12m3/s,最大扬程529m。工程设计总干渠1条,干渠五条,总长178.85km,设计灌溉面积2.03万hm2。灌区所辖靖远、会宁两县之间的8个乡镇,54个行政村,受益人口达22.5万人。
工程自1971年11月开始修建,1973年5月总干渠通水开始受益,实现灌溉面积25.26万亩。工程的修建给灌溉区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工程建设初期受到当时历史和地质条件的局限性,在建设过程中,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并且各种原材料紧缺,因而工程未能达标,加之工程运行已经40a,工程管理和维护难度相应增大,特别是高排架渡槽更是存在工程隐患,影响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总干渠全长57.2km,设有 7座排架渡槽,槽身均为现250#钢筋砼U型,每跨15m,支撑结构有单排架、双排架、重力墩或薄壁墩上设单排架等形式。其中排架总数为101个,单排架最大高度15.4m,立柱截面积40cm×60cm,双排架最大高度24.4m,立柱截面积为 30cm×50cm,均为C20#钢筋砼。排架设计特征是:立柱中心距横向单排架、双排架均为270cm,纵向双排架为170cm;立柱配筋双排架为4Φ25+1Φ12,箍筋Φ8@400;单排架4Φ25+2Φ16,箍筋为Φ8@370。这些渡槽的排架和槽身部分除野糜川渡槽因1997年失事重建外,其余6座均是1972~1973年修建的。当时的砂石骨料以及施工用水,均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选用河道骨料,当地蓄水或井水。
2 渡槽排架裂缝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靖会工程渡槽排架裂缝最初是1986年在总干四级小河沟渡槽上出现的。3#立柱上开裂了一条细裂缝,为此,我们组织检查了所有渡槽的排架,发现在所有渡槽的排架上都裂开了不同大小的裂缝。其中小河沟、白茨沟、井沟、七里沙河4座渡槽最为严重。1987年6月在这些排架建立了37条观测点,对裂缝的长度以及宽度做了详细的测量和记录,并定期观测其变化。从观测资料来看,宽度增大最快的是小河沟2#排架编号为2-1-2的裂缝,平均每年扩大0. 525mm;最慢为井沟为7#排架编号为2-2-2的裂缝,平均每年扩大0.0075mm。长度增长最快的是小河沟编号为3-2-1的裂缝,平均每年增长长度2523mm;最慢为井沟渡槽编号为7-2-1的裂缝,平均每年增长7.5mm。
并且裂缝数量逐年增多,1991年7月对其中6座渡槽排架进行全面检查观测,将产生裂缝的数量以及产生的部位以及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做了详细的记录,汇总了裂缝档案观测资料。我们总共观测了70个排架,其中有裂缝的为64个,共有525条裂缝,总长度为521.98m。各渡槽排架中,最长的裂缝为小河沟编号为3-2-1的裂缝长度为10090mm。宽度最大的为小河沟编号为3-3-1的裂缝宽2.7mm。从观测结果得出裂缝有以下的几个特点:(1)渡槽排架普遍存在裂缝;(2)绝大多数裂缝出现在排架立柱的棱角上,沿着钢筋分布方向竖向开裂;(3)裂缝的数量逐年呈现增长的趋势,速度越来越快;(4)砼的保护层普遍脱落。
3 渡槽排架裂缝的原因分析
3.1 观测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我们与甘肃省水电勘测设计院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排架内力及配筋进行了详细的核算:双排架立柱横向所需最大配筋为7.35cm2,实配10.95cm2;横梁所需最大配筋6.94cm2,实际配筋14.72cm2;立柱纵向需最大配筋6.09cm2,实际配筋9.82cm2。单排架立柱所需横向所需配筋7.2cm2,实配11.83cm2;横梁所需10.44cm2,实配11.83cm2;纵向所需最大配筋7.96cm2,实配11.83cm2。
其次1991年7月,对每一个立柱排架的强度用回弹法测定,最低回弹值为23.1MPa,最大值为33.9MPa。混凝土强度均满足要求。
由此可见,裂缝的产生不是由构件的配筋和砼的强度不足所引起的。
3.2 化学反应导致纯化膜破坏和钢筋锈蚀
砼在硬化的过程中,由于水泥在水化的过程中形成大量的Ca(OH)2使混凝土中含有pH值为12~14之间的高碱性电解液,在钢筋表面上形成一层溶解度很小的氧化膜,从而使钢筋得到保护。一旦被破坏,铁就处于活性状态。空气中的H2O和O2通过活性铁,进行电化反应,导致钢筋锈蚀,纯化膜被破坏。其主要原因有:(1)砼在碳化过程中,空气中的CO2进入砼的空隙中,与游离态的Ca2+,OH-一起反应生成CaCO3,使砼的碱性降低。(2)砼中游离的Cl-被吸附在钢筋表面,置换了氧化膜中的O2-,且Cl-的存在时砼的溶液中导电性增强,从而产生电化锈蚀,加速了砼的锈蚀。
3.3 砼表面保护层不足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观测排架的沉陷量,最大为25mm,一般在10mm左右,在允许范围之中。并且经过多年的运行,地基应变趋于稳定。
靖会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使用模板不规范因而形成漏浆,使其保护层厚度不足。加之,施工用水和砂石骨料中含有大量的Cl-,为钢筋的锈蚀埋下了隐患。从而使保护层脱落、钢筋锈蚀体积膨大、裂缝增大,使构件的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降低,渡槽排架产生裂缝。 1991年7月,靖会管理局协同有关水利行业专家对排架的钢筋砼的保护层进行无损探测,其结果表明:凡是保护层大于或等于2.5cm以上的均无裂缝,不足者均有裂缝。由此可见,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导致钢筋锈蚀和排架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4 工程中采用的渡槽排架加固补强处理技术措施
4.1 采用丙乳砂浆密封处理高排架渡槽裂缝
4.1.1 丙乳砂浆处理工艺
丙乳砂浆处理,修补采用丙稀酸酯共聚乳液(NUS乳液)水泥砂浆(简称丙乳砂浆),即在水泥砂浆中加一定比例的NUS乳液,其配合比为PO42.5级水泥∶砂子∶丙乳∶水=1∶1.5∶0.3∶0.4,另外,视施工时的具体温度和湿度变化调整。
4.1.2 裂缝修补程序
裂缝的修补以及表面封闭程序如下:(1)机械或者人工除去排架全部老化砼表层,对宽度在0.2mm以上的裂缝,在其两侧凿除老砼成槽状;(2)必要时增补钢筋;(3)裸露钢筋以及增补钢筋除锈至钢材原色;(4)压力水冲洗结合面以及凿毛的排架表面;(5)处理槽内及排挤表面涂一层粘接材料108胶水(或粘接王);(6)喷修补材料补齐凿除部分及施工时削去的棱角部分并覆盖排架全部表面层6~8mm;(7)先后涂两道封闭材料:丙乳净浆、丙乳水泥浆(配合丙乳∶水泥=1∶2);(8)养护。早期潮湿,后期干燥。修补后前三天要始终保持其表面潮湿,特别为第一天。七天后自然养护。
4.1.3 对于锈蚀钢筋的处理
受力钢筋周边锈蚀深度为0.5~1.0mm或仅一侧锈蚀,其深度为1~2mm者需在一侧焊接Φ14补强钢筋。锈蚀程度大于1mm或在一侧锈蚀度大于2mm者,在两侧焊接Φ14补强筋,搭接长度大于15cm,双面搭接大于6cm。
4.2 采用焊接补强加固或改为重力式支墩
4.2.1 焊接补强加固处理技术措施
裂缝较多且砼的风化程度较深的排架,采用焊接补强加固断面的办法。对裂缝和钢筋锈蚀的处理办法:受力钢筋周边锈蚀深度为0.5~1.0mm或仅一侧锈蚀;其深度为1~2mm者需在一侧焊接Φ14补强钢筋。锈蚀程度大于1mm或在一侧锈蚀度大于2mm者,在两侧焊接Φ14补强筋,搭接长度大于15cm,双面搭接大于6cm。在处理完裂缝和钢筋除锈补强,找到松动部分,在排架四周布置Φ14@200的加强筋,在确保钢筋保护层大于5cm,视情况在排架周围每面扩大15~20cm以增大排架受力断面,更有效阻止受力钢筋的进一步锈蚀,采用C25的细石砼。
4.2.2 排架改为重力式支墩应用实例
在白茨沟4#、5#、6#、7#排架、新堡子渡槽排架采用了改为重力式支墩的办法,此办法在地基的承载力较大的地段使用较好。
4.3 采用环氧基液进行修补处理
先将裂缝凿开,钢筋除锈补强,并将混凝土面扩成V字型修补槽,清理干净待混凝土表面干燥后,再采用环氧树脂∶乙二胺∶邻苯二甲酸二丁脂∶丙酮∶砂子=100∶6∶15∶5∶1040重量比配置而成的环氧砂浆进行修补。此方法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抗腐蚀、抗渗能力并且与混凝土有较强的粘接能力。
5 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处理后取得的效果
竖向框排架厂房柱间支撑设计 篇8
新疆玛纳斯地区某石油气化工厂建设离心式空气压缩机厂房。建筑类别为乙类, 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主体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竖向框排架结构, 四周有轻型砌块围护结构, 抗震等级为一级。厂房操作平台以下为框架, 操作平台以上为排架, 顶层排架设置一台50 t/10 t的轻级软钩吊车。主厂房跨度24 m, 长度54 m, 柱距6 m, 操作平台相对标高8.5 m, 吊车梁牛腿标高16.6 m, 屋架下沿标高21.2 m, 采用梯形轻型钢屋架和复合压型钢板屋盖。当地场地条件较好埋深2 m以下大部分为卵石层,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达到400 k Pa, 地震烈度为8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 场地类别为Ⅱ类。本框排架厂房不设置贮仓, 根据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2条及H.1.2条, 确定框架部分抗震等级为二级。
厂房剖面图如图1所示。
2 柱间支撑布置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9.1.23条规定:1) 一般情况下, 应在厂房单元中部设置上、下柱间支撑, 且下柱支撑应与上柱支撑配套设置;2) 8度时, 宜在厂房单元两端增设上柱支撑;3) 柱间支撑应采用型钢, 支撑形式宜采用交叉式, 其斜杆与水平面的交角不宜大于55°;4) 下柱支撑的下节点位置和构造措施, 应保证将地震作用直接传给基础。
由于本厂房排架柱截面较大, 下柱支撑采用双肢, 两肢间用缀条连接。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H.1.4条规定:1) 排架重心宜与下部结构刚度中心接近或重合;2) 楼盖应现浇, 顶层排架嵌固楼层应避免开设大洞口, 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50 mm, 排架柱应竖向连续延伸至底部;3) 顶层排架设置纵向柱间支撑处, 楼盖不应设有楼梯间或开洞, 柱间支撑斜杆中心线应与连接处的梁柱中心线交汇于一点。
本工程中的压缩机厂房有自身的特殊性, 压缩机基础必须与厂房承重结构完全脱开, 以消除压缩机强烈震动对整体结构的不利影响。所以操作平台8.5 m楼面在压缩机基础处, 吊装孔处均开设大洞口。楼板开设大洞口会对楼面刚度有所影响, 所以本设计不能把8.5 m楼层作为顶层排架结构的嵌固端, 顶层排架纵向水平力通过其下框架结构传递给基础。又为了有效传递顶层排架产生的纵向力并提高底层框架纵向刚度, 在排架下柱支撑对应的框架部分增设钢支撑。柱间支撑中心线、梁柱中心线、框架钢支撑中心线在连接处应汇于一点 (见图2) 。
3 建模计算
本工程主厂房结构采用PKPM CAD-2010系列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计算。。
3.1 设计信息
竖向荷载按照模拟施工1加荷计算;计算X, Y两个方向地震力;计算振型15个;地震烈度8度;场地类别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三组;特征周期0.45 s;基本风压0.5 k N/m2;地面粗糙度类别B类;基本雪压0.7 k N/m2;楼面活荷载4 k N/m2;楼面检修荷载15 k N/m2;活载产生总质量233 t, 恒载产生总质量2 844 t, 结构总质量3.77 t。框架柱与排架柱截面相同, 均为600×1 500;牛腿标高以上柱截面为600×500;主梁截面选用250×600, 300×600等;操作平台楼层板厚150 mm, 局部检修区板厚200 mm。采用软件SATWE模块进行计算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对柱间支撑进行设计。
3.2 柱间支撑抵抗纵向水平力
1) 山墙传来的风荷载;2) 吊车纵向刹车荷载;3) 水平纵向地震力;4) 其他纵向力忽略不计。
3.3 计算原则
1) 所有支撑采用十字交叉支撑, 按照受拉杆计算。2) 上、下柱间支撑交叉杆件在平面内计算长度, 取节点与交叉点间的距离, L0=0.5L。3) 上柱单片支撑交叉杆件在平面外计算长度, 取节点中心间距离, L0=L。4) 双片支撑的单肢杆件在平面外计算长度, 取横向连接系杆之间的距离。5) 根据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9.1.23条规定, 上柱最大长细比为250, 下柱最大长细比为150。
3.4 设计计算
取中间柱间支撑计算, 纵向水平力简化为集中荷载, 分别作用于支撑跨的柱顶、牛腿标高处、操作平台楼层处。计算简图如图3所示。
根据计算软件得出支撑拉杆受力设计值:柱顶:N1=121 k N, Vb1=140 k N;牛腿标高处:N2=778 k N, Vb2=446 k N;操作平台楼层:N3=516 k N, Vb3=300 k N。
1) 排架部分下柱支撑斜杆设计。排架部分下柱支撑斜杆选用2[16a, 材质Q235B, 两肢间距700 mm;横向连系杆选用L45×4, 间距600 mm。
支撑斜杆A=2 195×2=4 390 mm2, 平面内i0=62.8×2=125.6 mm, 平面外单肢i0=18.3 mm。
平面内长细比λ=L0/i0=75.2<[150]。
平面外单肢长细比λ=L0/i0=600/18.3=33<[150]。
所以排架部分下柱支撑斜杆选用2[16a合适。
2) 排架部分上柱支撑设计。排架部分上柱支撑斜杆选用L110×8, A=1 724 mm2, 平面外i0=34 mm, 材质Q235B。
平面外长细比λ=L0/i0=191.5<[250];应力验算σ=N1/A=70 MPa<f=215 MPa。
水平杆选用2L140×90×10, A=2 230×2=4 460 mm2, i0=44.7×2=89.4 mm, 材质Q235B。
长细比λ=L0/i0=137.7<[150];应力验算σ=Vb1/A=31 MPa<f=215 MPa。
所以排架部分上柱支撑斜杆选用L110×8, 水平杆选用2L140×90×10合适。
3) 框架部分钢支撑设计。框架部分钢支撑内力计算值比排架部分的下柱支撑的内力小, 按照计算值设计钢支撑可以选择更小截面的型钢。但是为了提高框架部分的纵向刚度, 也为了更好地使排架部分下柱支撑的纵向力传递到对应的框架柱下面的基础, 我们可以适当加大框架钢支撑的截面。考虑到施工的方便, 我们选择和下柱同样截面的斜撑作为框架部分钢支撑, 即选择2[16a交叉支撑。
4) 其他构造设计。与柱间支撑相连的框架柱、排架柱的箍筋要全长加密;框架部分钢支撑的下节点设计要参考地震烈度为8度时下柱柱间支撑的设计方式, 即支撑下节点直接与基础可靠连接, 保证纵向力能够传递给基础;有支撑的框架柱柱下基础设计时应适当加强配筋。
参考文献
[1]魏明钟.钢结构[M].第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2]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GB 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S].
[4]GB 50205—2001,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5]HG 20673—2005, 压缩机厂房建筑设计规范[S].
排架管理 篇9
某大型炼钢企业钢渣车间, 建筑面积约4880m2, 采用6m、12m柱网, 混凝土排架结构体系, 轻型角钢屋架, 预应力屋面板。该厂房建于1970年, 车间主要用于红钢渣热处理, 且使用中立落锤破碎大体积钢渣, 为高温烘烤、高湿蒸汽、动力荷载和重级工作制吊车作用, 环境条件恶劣, 已投入使用38年。
1厂房鉴定、检测结果
1.1鉴定结果
按照《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CECS02:88)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CECS03:88) 的要求, 构建检测结果表1。
1.1.1混凝土吊车梁
(1) 混凝土吊车梁强度推定值fcu, 分位置) , 与原设计强度450#相差17.3%。 (2) 经ZBL-630钢筋探测仪探测, 混凝土吊车梁的钢筋数量、直径、间距均与原设计图纸相符。 (3) 碳化进度正常。
1.1.2混凝土柱
(1) 混凝土柱强度推定值fcu, 分位置) , 与原设计强度300#相差4.9%。 (2) 经ZBL-630钢筋探测仪探测, 混凝土柱的钢筋数量、直径、间距均与原设计图纸相符, 但个别保护层偏差较大。 (3) 碳化进度正常。 (4) 混凝土柱截面为工字型截面, 在腹板纵向处, 无横向混凝土加劲格, (以前老规范均未设置) , 按现行新规范验算, 抗扭刚度不满足使用要求。
1.1.3道轨与吊车梁连接部位
预应力鱼腹梁上预埋螺栓已多处松动, 少数螺栓已不起作用, 由此增大了吊车在运行中, 平面外的水平力及位移, 导致混凝土柱顶晃动超过限值, 偏大。
1.2鉴定结论
1.2.1混凝土吊车梁,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已运行38年多, 由于生产环境恶劣, 混凝土强度降低较大, 承载力已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且部分构件端部出现裂缝, 对于重级制吊车梁, 隐患巨大。
1.2.2混凝土柱, 由于抗扭刚度不足, 导致产生的柱顶颤动等现象, 需对柱进行刚度补强处理, 提高其承载力。
1.2.3原排架结构柱间支撑, 已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需设计补强。
1.2.4混凝土吊车梁上翼缘, 梁上轨道与吊车梁的连接无法有效固定。
综合计算分析:混凝土柱可靠性评定为B级;混凝土吊车梁、柱基础、以及结构柱间支撑, 可靠性评定为C级, 必需立即处理。
2加固设计
2.1加固设计原则
原厂房按老规范设计, 现按现行规范、标准图集进行设计、加固。
2.2混凝土吊车梁
由于现使用强度降低较大, 且吊车梁上翼缘预埋螺栓处, 混凝土已多处严重损坏, 对吊车运行危险隐患较大, 故决定全部拆除, 更换位钢结构行车梁, 按重级工作制A6, 参国标03SG520-1修改执行。为使体系受力一致, 将原混凝土走道板也同时拆除, 相应增加钢结构制动系统。
2.3混凝土柱
原柱在腹板纵向处, 无横向混凝土加劲格, (以前老规范均未设置) , 按现行新规范验算, 抗扭刚度不满足使用要求将原工字型混凝土柱, 改为距型截面柱, 满足抗扭与刚度要求。
矩形柱, 新旧混凝土结合的厂房柱的截面特征值和材料力学性能指标:对包钢筋混凝土的加固柱, 其截面特征值取现有的断面, 但受压区和受拉区新增混凝土和纵向钢筋设计值, 乘以0.9的折减系数;对外包钢湿法加固柱, 其截面刚度EI等, 参照计算。
下柱, 采用外包钢筋混凝土方法加固, 外包钢筋伸入加固柱的基础内, 牛退下部位, 箍筋加密。
因下柱截面加大, 对基础部分, 通过植筋锚固, 基础周边地板面积扩大450mm。
上柱, 因受吊车纵向运行安全净距的限制, 采用外包角钢, 用钢板焊接成整体。
2.4道轨与吊车梁连接部位
钢梁上, 通过高强压板固定道轨;原牛腿处, 检查加固;上柱头处, 外包角钢与补强钢板内, 压力法灌实微膨胀灌浆料, 与钢梁上翼缘, 通过高强螺栓连接。
2.5柱间支撑
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50023-95)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11-2001) , 对新钢结构体系模型计算, 设计后, 柱、梁制动系统均满足, 唯柱间支撑需加大杆件截面, 提高刚度与强度, 同时在厂房中部加设一道。
3加固设计结合生产实际的实施
因生产上不能长时间停产, 更换吊车梁时, 只能分段实施, 提前准确测出各牛腿处标高控制点。
3.1基础加固处理
基础周边按计算书需扩大底板增宽0.45m, 采用植筋技术处理搭接。
3.2柱身加固处理
首先将原混凝土柱牛腿以下柱表面, 采用磨光机打毛、磨净, 在柱表面划出2-4mm深的划痕, 间距100*100mm, 用压缩空气吹净表面, 由于环境干燥, 加固混凝土浇灌前两小时, 用清水 (不可用工业污水) 湿润混凝土表面, 冲洗干净。施工中尽量防止柱身腹板损坏, 柱翼缘板外侧, 做间距400mm植筋, 插入到柱外侧四周配置的加固钢筋内, 迅速灌浆完成, 做好养护。
牛腿以上上柱, 因受吊车纵向运行安全净距的限制, 采用外包角钢湿式加固法, 将4∠90×8角钢, 直接埋入牛腿以下500-650mm处, 四边采用8mm钢板, 断焊封闭做为箍筋, 锚固在下柱包裹的混凝土内, 间隙用微膨胀灌浆料灌实。 (图1)
3.3吊车梁制作、安装更换
因生产的不可耽误, 需以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 决定吊车梁更换分段实施, 不停产, 排架结构稳定性通过设置临时柱间支撑来解决, 同时吊车必须缓慢运行, 以减小吊车纵向刹车力。
吊车梁制做安装
因受老厂房柱肩梁标高的限制, 吊车梁支座构造比较复杂, 6m12m的, 如原厂房12m6m处, 柱牛腿标高较低, 吊车梁支座处断面高度达1200mm, 而跨度6m、12m的钢吊车梁, 经计算后, 仅需要600mm高的断面即可, 节点处理见图2。
1-12m吊车梁;2-端坐抬高处, 加劲肋板顶紧不焊;3-下翼缘处刨平顶紧;4-钢板125*85*10竖向肋;5-加固后混凝土柱.
对钢吊车梁在柱端头剪应力过大, 为了使梁端与制动板联结可靠, 在柱侧面增设小刚柱, 并在上柱处, 用钢板将二者连接成整体。参照G514图集, 因对上柱头引起的剪力过大, 采用增大端头截面法, 进行加固。
4结语
工程已实行2年, 厂房安全使用状况较好, 证明加固方法节点是符合实际的。
老厂房鉴定、加固设计中, 设计人员要亲自到现场调查实际, 与生产单位交流加固实施过程中的时间间隔特点, 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能够实施的加固方案。
参考文献
[1]CECS25:90,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S].
[2]GB 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S].
[3]CECS77:96, 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S].
[4]GB 50367-2006,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
[5]汪一骏, 等.钢结构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