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设问能力

2024-06-02

语文教学的设问能力(共6篇)

语文教学的设问能力 篇1

一、如何设计课堂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 教师要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梯度, 并通过多种方式来呈现问题.

1. 在情景中设计问题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 课堂教学必须合理设置问题呈现的情景, 情景包括教师提问的语言轻重、语言的速度、语音的优美以及问题出现的气氛, 要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使他们的思维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 爱学、喜学、会学、乐学, 真正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图表、文字材料, 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呈现的情景. 让问题直观、鲜明,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课堂提问中, 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善意的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和激励鞭策的姿态, 劝勉温暖、幽默有趣的言语, 都会给学生信心和力量, 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问题中闪光点,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2. 在实验中呈现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有趣的化学现象, 可以激起学生大脑兴奋, 产生对化学学习的直接兴趣,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 大胆探求知识的奥秘. 同时实验能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 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有利于学生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所以, 教师把问题置于实验情景中, 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探究知识和高效地解决问题.

除此以外还有图表、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等多种情景模式呈现的方法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什么,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状况出发, 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思维、判断推导、运算能够回答的问题, 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怪题, 不能使得学生无法回答, 因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 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以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教师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等方面出发, 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逻辑推理能够回答的, 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刁、难、怪题. 如果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 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 也不会因问题太难而产生畏惧心理. 如, 在刚刚接触化学, 教师就不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身边有哪些人的行为是环境污染的? 这个问题只能在学习了空气和水这些内容后, 学生才能寻找答案.

2. 课堂提问要安排好问题的“梯度”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 在教学中,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 学生难以短时间内理解、领悟, 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 把问题设计成一层一层有梯度的问题, 以降低问题难度.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3. 课堂教学要控制好提问的“面度”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所以课堂提问要照顾全体学生, 不要只面向少数优等生, 有的教师提问时老是关照他心目中的偶像, 或者他心目中的“关系户”, 这样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更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教师的崇高形象. 因此要根据问题的难度、梯度面向全体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才能培养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

4. 课堂提问要选择好问题的“角度”

问题设计要分别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 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正如小学数学里的视图一样, 要让学生从图形的上面、正面、左面、右面来观察, 视图的方位不同, 所得结果也就不同. 这样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广泛迁移, 使他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 能更容易地激活这些知识, 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总之, 在课堂提问中, 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正确因素, 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品尝成功的喜悦. 让我们认真总结经验, 不断探索, 使课堂设疑真正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黑武器”.

摘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全新的理念, 先进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角度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对于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认为合理设计课堂提问, 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黑武器”[1].怎样在教学中设计课堂问题, 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什么, 才能有效地使这个“黑武器”发挥重要功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培养,设疑,原则,黑武器

参考文献

[1]沈文洁.课堂提问的适度原则[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 (1-2) .

[2]王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J].化学教学, 2001 (5) .

语文教学的设问能力 篇2

小学语文设问句大全

1、什么樣的人生最美好?海燕說,奮鬥的人生快樂無窮。

2、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3、什么是最高級的動物?人啊!

4、這是誰的房間?這是我的房間。

5、這人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是大斌子。

6、這瓶飲料是誰買來的?原來是媽媽買來的!

7、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8、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

9、學好語文要背書嗎?一定要!

10、什么樣的青春最輝煌?燃燒的青春一片光芒,很絢麗很輝煌。

11、是誰的本子?是張昊的本子。

12、小鳥咂咂嘴,難道在做夢?是的,肯定在做夢。

13、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4、蟋蟀有特別好的工具嗎?沒有。小学语文设问句大全__设问句是什么意思__描写春天的设问句小学语文设问句大全__设问句是什么意思__描写春天的设问句。

15、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

16、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7、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水向東流.18、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19、為什么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就呢?首先,在於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20、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21、太空中有外星人嗎。沒有

22、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槍!

23、誰在呼喚和平?是他

24、誰人創建了語文閱讀作文專題博客?黃偉濤。

25、誰的本子?是張昊的本子

26、信念值多少錢?信念是不值錢的,它有時甚至是一個善意的欺騙。然而,你一旦堅持下去,它就會迅速升值。

27、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小学语文设问句大全__设问句是什么意思__描写春天的设问句是來觀察物候,作科學研究的。

29、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偎依在媽媽溫暖懷抱裏的溫馨;幸福,是依靠在戀人寬闊肩膀上的甜蜜;幸福,是撫摸兒女細嫩皮膚的慈愛;幸福,是注視父母滄桑面龐的敬意。

30、真理是什么?科學的真理是利用邏輯的科學方法獲得或經過驗證而來。近代的科學旨在理性、客觀的前提下,用知識(理論)與完整實驗證明出真理。

设问句是什么意思

设问:為了此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舉例:

■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水向東流.

■學好語文要背書嗎?一定要!

■是誰創造了世界?是我們勞苦大眾。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為。.■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小学语文设问句大全__设问句是什么意思__描写春天的设问句中小学生课本同步造句-名词解释。

■他取得的成就從哪裏來?從努力中來。

■竺可楨走進北海公園,單是為了觀賞景物嗎?他是來觀察物候,做科學研究的。

描写春天的设问句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3、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4、春天在哪里?春天在人们的心里。

5、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这里。

6、春天在哪里?在操场上,在教室里

语文教学的设问能力 篇3

那么,如何设计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呢?

一、 巧设问题,以疑激趣

生动有趣的问题是学习的最佳刺激,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学生在这种情景下,会乐于学习,且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副新扑克牌(不含王牌), A为1,J为11,Q为12,K为13,其余牌以数值为准。学生从中任摸一张,并记牢自己的牌号。按以下方法计算:所抽牌号数乘2加3后再乘5,再减去25,把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可以知道你手中拿的是什么牌(不考虑花色)。学生感觉很好奇,都抢着做游戏。我抽了4个学生参与游戏,学生告诉了我计算后的数,我很快说出了他们手中的牌号。

我告诉他们原因是这样的:设牌号为自变量x,根据对应法则,所得的值y=5(2x+3)-25?即y=10x-10?依据题意,x可取为1,2,3,……,13,则y对应的值为0,10,20,……,120,由此,假如学生计算出来的值是120,则容易算出x=13,即K。如果是60,则x=7。在讲完原理后,引导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当然这节课教学效果也很好。

二、递进问题,深化理解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层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合理配置几个层次的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如在“代数式”教学中,我按梯度设计如下问题:

例1.多项式x3-2x2+4x-1是几次几项式,并分别说出它的二次项、二次项的系数和常数项。此题属第一层次,是多项式概念的直接理解,对于学生而言,解决这个问题是比较容易的。

例2.若2mxyn是关于x、y的单项式,且系数为5,次数是4,则m= ,n= 。此题属第二层次,解题的主要知识点是单项式的概念,同时综合了有理数的运算等相关知识。

例3.若(m-1)xyn+1是关于x、y的五次单项式,则m= ,n= 。此题属第三层次,除要考虑次数外,还要综合考虑单项式系数不为0的情况,考察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一题多解,发散思维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一道题学生可能提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解法,课堂成为同学们合作、争辩、探究、交流的场所,它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问题:假设有8人参加一个宴会,每2人之间都进行一次握手,问在宴会上共发生多少次握手?

解法1 构造图形法

如图,在圆周上用A、B、C、D、E、F、G、H表示8人,A与其余7人发生7次握手,B与其余6人发生6次握手……G与其余1人发生一次握手,所以共发生7+6+5+…+1=28次握手。

解法2 概率法

当做一个求概率的问题,应用列表法求解。

从表中看出,自己和自己不能握手,右上角的和左下角的重复,只记左下角的,共计28次。

四、 拓展问题,发展思维

原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BC边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

本题的证明主要通过构造与AE、EF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实现,本题的条件有四个:①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②点E是BC边的中点,③∠AEF=90°,④CF是∠DCN的平分线。在上述四个条件中,点E是BC边的中点实际上不起主要作用,因此考虑:以①、③和④三点作为条件,基于以上缘由,可进行下面的拓展延伸:

变式一:其他条件不变,如果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BC的任意一点,命题还成立吗?

变式二:其他条件不变,如果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BC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时,命题还成立吗?

变式三:其他条件不变,如果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CB的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时,命题还成立吗?

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讲解设问能力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师,讲解能力,设问能力

体育教学常常伴随着各种问题, 比如, 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个动作或技术、一个问题怎样去讲解和分析?怎样选择讲解的内容?讲解的重点是什么?每一个问题又分为几个层次?讲解的顺序是怎样?选择什么方式讲解效果最好?等等, 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进行认真思考、琢磨、推敲和准备。不过, 教师高超的讲解技能不是天生的, 这种讲解技能是可以通过不断总结、学习、积累逐渐提高的。

一、体育教学中的讲解

体育教学中的讲解是指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方法。好的讲解不但能把道理说明白, 还能将知识技能掌握、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最佳体育教学效果。“精讲多练”是对体育教师讲解技能和水平提出的较高要求。

1. 关于“讲什么”

事实上, 体育课需要讲解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既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体育相关知识, 又有各种运动技术方法、要领、战术, 而且由于身体运动技术的动态性特点, 也使体育教学的讲解更为复杂。此外, 教师还需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教育。这些内容都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讲解与说明。具体来说, 体育教学讲解可以使学生了解体育课的目的、任务、教学目标、基本知识概念、动作名称、动作要领、作用、方法、顺序及要求等。

2. 关于“如何讲”

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因此, 体育教学讲解的内容既涉及人文知识, 又涉及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如人体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力学等, 既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同时又可培养练习者的个性特征。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要讲解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但是这些不同类型的内容如何能被更加有效地传授与讲解, 采用的方式和讲解类型非常重要,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下表所示的不同类型进行讲解。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在讲解中运用, 如采用实验、仪器测试的数据说明一些规律、原理和概念, 用生活实例和教训说明一些道理和常识, 用英雄故事和典型事例启发和教育学生。

二、体育教学中的设问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这句话深刻提示了疑、思、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设问 (或提问) 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提出一些问题的方式。体育教学中恰当地设问既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主动能动思考能力, 也可以对讲解的效果进行一定的检验, 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从而调整或加强某些方面的教学。

1. 关于“问什么”

设问 (或提问) 过程主要包括教师的询问, 学生对教师的询问的反应、回答及由此而来的教师对学生反应、回答的处理等, 是课堂中进行讲解时所采用的一种形式。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体育教学具有以大量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 因此体育教学中的设问不会太多, 所提问题是关于学习重点、难点的问题, 应体现出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 体育教学中有意义的设问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历史文化常识; (2) 相关动作技术要领及其原理; (3) 相关运动战术与裁判法; (4) 运动保健养生常识及方法; (5) 体育课堂中的教育现象。

2. 关于“如何问”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问答与文化课课堂中的问答在形式上有以下几点不同: (1) 往往是用简短的语言来进行的; (2) 问答不能有太长时间的讨论; (3) 问答常常伴随着练习; (4) 问答散落在练习和讲解之中, 但在开始和结束部分更显重要。

美国体育教学论的学者西登拓扑 (Sidentop) 将体育中的提问归纳为四种类型, 如下表:

在体育教学的现实中, 虽然广大体育教师很注重运用问答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但明显存在着“浅显”的问题, 使得提问失去了启发思维的意义。提出有价值的“真问题”是设问的关键, 这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精心选择和设计有关问题, 掌握提问的时机, 组织提问的语言, 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回答, 最终获得相应的概念或结论。体育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处理:设计提出问题;注意提问时的技巧;注意候答的策略;注意理答的处理。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设问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设问

一、虚拟问题情境,投石击浪,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互动“对流”,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教学重点,开启茅塞,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重点,优化课堂提问。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备课时应精心挑选,细心设计,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这种目标明确的巧妙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三、讲求问而不滥,难易适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施问,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且有一定难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思考。对一些高层次、较复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多种诱导,最终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我在讲《雷雨》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周朴园在大年三十晚上把鲁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可是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他家东西的摆设一律维持侍萍在家的原貌,还四处打听侍萍的坟墓且想把它修一番。你如何看待周朴园的这一行为?”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于是我又降低难度作了三次提示:(1)周朴园把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2)三十年后,当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什么?(3)三十年中,周朴园的这一系列怀念侍萍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经过这样的适时提问,学生阅读分析,很容易地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注意提问的启发性,刨根究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只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灌输和说教,而是巧妙提问、点拨思路、教授方法、训练技巧、挖掘学生潜能。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潜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特点和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心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五、形成互问氛围,师生平等,发挥学生自主求疑优势

小学数学课堂开展设问教学的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设问教学 有效教学 方法探究

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较多,学习的难度系数也比较高,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能积极思考,努力探究,争取实现有效教学。在数学课堂开展设问教学就是一种实现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开展问题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密度和难度,实现数学设问的针对性教学,并且能采用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问题方式。要想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就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有动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设问就可以实现这种效果。

一、认真研究学情,把握问题的难度和密度

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来说,主要的作用就是回顾旧知识,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同时面对新问题的时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让学生不惧怕并喜欢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为此,教师就应该掌握好课堂提问的难度和密度。如果数学提问的题目难度系数较大,就会让学生产生惧怕感,阻碍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反而起不到提问的作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有效的结合教学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的整合知识与提问问题的形式与内容,做到难易适中,这样收到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加。

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让提问更富有探索性

新课表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實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上,不要把所有的过程和答案都表现出来,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给学生留有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教师的提问更应体现出挑战性。如,在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曾听过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不同的问题:

(1)我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还要除以27。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提问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者的提问不仅问题域过大,而且问题数量过频,同时,过于直白、琐碎,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

三、问题要明确具体,促使知识逐渐深化

有个新教师为了使学生搞清6元、0.6元、0.06元这三者是不相同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6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搞的教师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问题搞的不明确,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去答了。结果浪费了时间,打乱了教学进度。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提出“这三个数量关系是否相等?”学生是不难回答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速深化过程。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师问: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师: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师:怎么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师:这样计算对吗?(课件演示等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度。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画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

四、结合教学任务,丰富问题探究形式

问题的设置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无论是对于旧知识还是对于新问题,都是要让学生通过提问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开展有效的数学提问教学,就需要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为学生创设已经的情景,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不断锻炼自身的探究问题的素养,提高自身的思考应用能力。创设情景问题教学,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内容,能有效的结合所学的知识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以实现知识的生活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枯燥的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展现,使学习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引起学生的情境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探究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创新、善于创新的习惯,进而帮助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态度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奇峰.浅议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开展问题教学[J].数学教育与研究,2012(10)

[2]李彩云.小学数学开展设问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2(8)

上一篇:优化初中物理教学下一篇:软件化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