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手术

2024-10-06

MED手术(精选7篇)

MED手术 篇1

摘要:目的:分析MED (后路显微椎间盘镜手术) 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方法:2000年1月-2010年1月收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3例, 给予MED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MED治疗的优良率90.8%, 再手术患者43例, 其中侧隐窝狭窄未解除18例, 原位椎间盘突出13例, 临近节段椎间盘突出6例, 腰椎不稳2例, 椎间盘感染2例, 非典型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节段定位错误1例, 游离性椎间盘突出未发现1例。结论:隐窝狭窄未解除、原位椎间盘突出、临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是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因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2010年1月收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3例, 男401例, 女262例, 年龄14~73岁, 平均42.3岁。经临床症状、体征、查体、影像学检查 (包括CT及MRI) 确诊并行MED治疗, 术后按常规预防感染、脱水等对症治疗, 通过电话、邮件及门诊, 行1~10年的临床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4.5年。

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腹部悬空, 行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C臂定位, 确定位置后沿病变椎间盘棘突旁开0.5cm处插入导针。沿导针方向切开皮肤0.8~1.0cm, 扩大手术通道满意后固定, 安装、检查摄像系统正常。检查视野, 局部止血。剥离至黄韧带及椎板, 咬骨钳部分上位椎体椎板下缘及关节突部分骨质咬除上位椎体椎板下缘和关节突内侧部分骨质, 显露神经根和部分硬膜囊后检查是否粘连, 小心游离。伴有神经根管狭窄的, 必须扩大神经根管, 向内侧牵拉显露的神经, 明确突出椎间盘后切开纤维环, 内窥镜辅助下摘除病变椎间盘内髓核组织, 待摘除满意后, 检查周围是否有骨性卡压神经, 给予清除, 保证神经减压后拔除工作通道, 缝合切口, 放置血浆引流管, 术后48小时内拔管。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1) 优:无痛、无活动受限; (2) 良:偶尔有腰或腿痛, 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3) 可:功能有所改善, 但有间歇性疼痛, 不得不改变工作和生活; (4) 差:疼痛和功能无任何改善。

结果

663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 Macnab评分, 优良率90.8%。再手术患者43例, 其中侧隐窝狭窄未解除18例, 原位椎间盘突出13例, 临近节段椎间盘突出6例, 腰椎不稳2例, 椎间盘感染2例, 非典型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节段定位错误1例, 游离性椎间盘突出未发现1例。

讨论

后路显微椎间盘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 具有微创、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但此手术也有失败并需要再次手术的病例。Yorimits[1]报道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后失败率大约4%~11%。国内张年春等[2]报道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后再手术率6.89%。就本次收集病例, 分析治疗过程中出现复发原因分别给予分析。

术前因素: (1) 术前诊断有误导致病例选择错误:错误的或是片面的诊断必然会导致错误的或不恰当的治疗。本组对两例患腰椎不稳同时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了椎间盘镜手术, 术后下肢的症状有部分缓解, 但腰痛症状无改善, 甚至加重, 分别于术后1年、2年两次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愈。 (2) 术前未评估患者精神因素:凌颖[3]总结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原因:担心对家庭和工作有影响、增加经济负担;患者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有担忧;担心术后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不高;患者害怕术中、术后疼痛;对麻醉、手术及相关问题缺乏认知从而产生焦虑心理。因此, 如有长期焦虑、恐惧、情绪不良者, 术前应该多交流, 建立治疗信心。

术中因素: (1) 定位错误:客观原因是术前未重视患者自身变异 (胸椎腰化、腰椎骶化等) , 导致定位错误。因此, 术中必须行C臂X线明确定位;主观原因是医生经验不足, 或者过于自信, 术中未用C臂等。本组1例非典型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节段定位错误, 该患者具有腰痛伴左侧下肢疼痛、无力病史, 查体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 (+) , 无下肢其他定位体征, 影像学提示:L4~5椎间盘向左后方突出, L5~S1椎间盘膨出。行L4~5椎间盘镜术后症状不缓解, 术后仔细阅片后发现L5~S1椎间盘偏左侧椎间孔处膨出, 再次行L5~S1椎间盘镜发现L5~S1椎间盘偏左侧椎间孔处轻微突出, 恰好卡在左侧神经根, 术后患者症状体征缓解。故腰椎间盘突出大但是症状不一定重, 椎间盘突出虽小但是症状可能重。 (2) 术中减压不彻底:陈立民等[4]报道初次手术发现侧隐窝狭窄合并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的共11例, 占该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Prolapse, LDH) 的50%, 为其复发的主要原因。Burton等[5]报告LDH再次手术者侧隐窝狭窄占56%。本组所选病例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 侧隐窝狭窄未解除18例 (2%) , 均二次手术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解除狭窄。 (3) 髓核摘除不彻底致原位突出复发: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时, 由于出血、显露不清、椎间盘异位等原因, 使椎间盘部分或全部残留。本组髓核摘除不彻底致术后原位突出复发13例, 其中10例采用MED进行翻修, 另3例二次手术因局部黏连采用MED困难, 术中改手术方式为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本组另有髓核游离未能够完全摘除1例, 术后患者马尾症状无缓解, 并再次行椎间盘镜手术摘除。因此应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 必要时行椎管造影、CT及MRI检查以明确突出程度及部位。对于髓核游离者取髓核时尤其应注意在椎体与后纵韧带间隙仔细寻找, 以防遗漏。

术后因素: (1) 椎间盘感染:腰椎间盘切除术为一类手术, 一般不易感染。一旦发生感染, 患者会出现激烈的腰背疼痛, 可能伴有神经根受刺激表现。原因可能为:患者近期有感染病灶, 手术器械消毒未达标, 手术者带入病菌, 院内感染等[6]。本组术后出现椎间盘感染2例, 再次行椎间盘镜下清创、冲洗并加强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其原因可能和无菌性炎症、自身免疫、细菌性感染相关。故术前应治疗其他系统感染, 术中、术后严格无菌操作。 (2) 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其可能和初次手术对腰椎稳定结构破坏大, 导致椎体失稳及应力增加, 加速临近椎体退变, 增加椎间盘脱出的几率相关[7]。本组术后临近节段椎间盘突出6例, 再次行MED后好转。

综上所述, 隐窝狭窄未解除、原位椎间盘突出、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是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然而更多的原因如手术适应证的严格掌握、患者心理因素的干预、术中手术操作的规范性、术后功能锻炼时机的把握等, 都应成为MED手术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 Yorimitsu E, Chiba K, Toyama Y, et al.Long-term outcomes of standard discectom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a follow up study of more than 10 years[J].Spine, 2001, 26 (6) :652-657.

[2] 张年春, 周跃, 初同伟, 等.微创与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次手术原因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 2007, 9 (6) :521-523.

[3] 凌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焦虑状况的研究与护理[J].中外医疗, 2009, (23) :165-166.

[4] 陈立民, 姚猛, 孙崇毅, 等.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 (15) :1182-l183.

[5] Burton CV.Cases of failure of surgery on the lumbar spine[J].Clin Orthop, 1981, 157 (2) :191-202.

[6] 靳安民, 姚伟涛, 张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11) :657-660.

[7] 戴力扬, 徐印坎, 张文明, 等.腰椎后部结构切除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 1988, 26 (3) :272.

MED手术 篇2

关键词:椎间盘镜,椎间盘突出症,护理

腰椎椎间盘镜术 (MED) 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新方法, 是将传统的开放式椎间盘摘除术与内镜术相结合的一种脊柱微创技术[1], 其优点有手术伤口小 (约1.6cm) , 组织剥离少, 出血少 (19~40mL) , 平均25mL。术后卧床时间短, 恢复快等。景德镇市第二医院骨科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施行MED术80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 男48例, 女32例;年龄25~62岁, 平均44.3岁。所有病例均常规行腰椎正侧位片及CT或MRI扫描检查。其中L4~5椎间盘突出40例, L5~S1椎间盘突出36例, L3~L4椎间盘突出4例, 合并侧隐窝狭窄8例。病史4个月~6年, 均有腰痛伴下肢放射痛,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均经过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 症状持续并加重。

1.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患者俯卧于弓形架上, 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间隙后, 在手术间隙的腰背部后正中旁0.8~1.5cm处插入定位导针, 沿导针依次插入扩张器, 直抵椎板间隙, 最后插入直径1.5cm工作通道, 自由臂固定。在通道管内安装、调整内镜。在工作通道内行髓核摘除, 神经根松解手术。最后抽出通道管, 缝合切口。

2 结果

本组患者80例, 均于椎间盘镜下完成手术。除1例发生椎间隙感染给予卧床休息, 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3~10个月, 平均6个月。术后经CT或MRI检查证实突出椎间盘已经摘除, 神经根已获得充分减压。按照日本骨科协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 术后 (25.44±2.90) 分, 较术前 (13.15+4.47) 分, 显着提高 (P<0.01) 。按照综合MACNAB及WATTS标准, 优61例, 良16例, 可3例, 优良率达96.2%。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对新入院患者详细介绍病房情况, 使患者熟悉适应新的环境, 加强入院宣教和沟通, 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娴熟的技术,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3.1.2 配合医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科普宣传, 主动关心、帮助患者了解病情, 解释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宣传此手术成功的病例,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 以取得配合。

3.1.3 进行术后适应性锻炼

术前即训练床上使用大小便器, 以免术后因平卧的体位不习惯而影响大小便的排泄。同时让患者了解咳嗽、咳痰的重要性, 教会咳嗽咳痰的方法。为适应术中体位需要, 手术前2~3d指导患者进行俯卧位训练, 俯卧位时间由短到长, 尽量增加到40min以上。

3.1.4 术前准备

(1) 安排患者进行CT、MRI检查以明确病变椎间隙。 (2) 检查患者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和心肺、肝、肾功能, 了解有无手术禁忌证。 (3) 备皮、做好普鲁卡因皮试, 术前晚睡眼好, 术前12h禁食, 6h禁饮。 (4) 术前去除假牙, 排空二便。 (5) 术晨监测生命体征按医嘱给予术前用药。

3.2 术后护理

3.2.1 一般护理

患者返回病房后, 去枕平卧硬板床, 禁食、禁水6h。测血压、脉搏、呼吸1小时1次, 直至平稳, 测体温每4小时1次。术后24h密切观察伤口渗液、渗血情况,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密切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及腰腿痛改善情况。对年老, 体弱的患者卧床期间注意翻身、拍背以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术后处理, 遵医嘱使用抗菌素、脱水剂、激素治疗3~5d。

3.2.2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3.2.2. 1 椎间隙感染

感染多发生于术后近期, 因此术后应多听取患者主诉, 询问患者腰腿痛是否加剧, 有无明显的神经根刺激症状。是否因剧烈疼痛而不敢翻身, 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触发抽搐状疼痛而引起大叫。体征则有腰部肌肉痉挛与压痛等椎间隙感染特点, 同时密切观察切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观察体温变化, 如术后体温持续升高, 3d后切口疼痛程度加重, 提示有感染的可能, 应查明原因并进行积极处理。本组1例出现椎间隙感染。患者术后5d突然出现腰部剧痛, 血沉42mm/h, MRI检查证实椎间隙感染, 大剂量使用先锋霉素静脉滴注, 制动3周后, 症状缓解。半年后复查X线片, 椎间隙骨性融合。对椎间隙感染重在预防,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3.2.2. 2 脑脊液漏

脑脊液漏多为术中损伤硬膜囊所致。术后数小时观察切口敷料是否被无色透明液体浸湿, 患者是否出现头痛等症。一旦发现有脑脊液漏, 应立即采用头低脚高体位7d, 促进损伤的硬脊膜自行愈合。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补液。本组未发脑脊液漏病例。

3.2.2. 3 神经根损伤

多为不全损伤, 是因穿刺针直接刺伤或套管挤压造成。观察患者腰腿是否出现持续性放射性疼痛及灼痛, 发现症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本组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病例。

3.2.3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1) 直腿抬高锻炼。术后早期直腿抬高练习是防止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术后麻醉消失后, 即应在镇痛药应用配合下协助患者做直腿抬高锻炼[2], 由30°开始, 逐日加大抬腿幅度, 术后2d鼓励患者主动做直腿抬高, 并协助做压膝、压髋等被动活动。由于下肢屈伸活动牵拉神经根, 使其有1cm范围的移动, 防止粘连发生。 (2) 腰背肌锻炼。MED术伤口小, 软组织损伤轻, 术后恢复较快, 术后3d后即可开始腰背肌锻炼。增强腰背肌力和脊柱稳定性。锻炼方法可先用飞燕式然后用五点支撑法, 1~2周后采用三点支撑法。坚持每日4~5次, 每次35下, 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次数, 即使痊愈出院, 也应坚持半年以上。 (3) 下床活动指导:一般术后3~7d带腰围下地行走。8~10d切口拆线。

4 指导预防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行性变基础上受到积累伤力所致, 而积累伤又是加速退变的重要因素[3], 故减少积累伤就显得非常重要。超重或肥胖者在必要时应控制饮食量和减轻体质量。长期坐位工作者需注意桌、椅高度, 定时改变姿势。职业工作中常弯腰劳动者, 应定时伸腰、挺胸活动, 并使用宽腰带。如需弯腰取物, 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 减少对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陈静, 阮昌芳, 舒琪等.腰椎椎间盘镜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9 (22) :35.

[2]桂克, 五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568.

MED与骏龙合作拓展中国业务 篇3

英国MicroEmissive Displays集团有限公司 (MED公司) , 将通过其战略合作伙伴骏龙科技有限公司 (Cytech Technology公司) 拓展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业务。骏龙将从MED公司购进P-OLED eyescreen微显示器产品进行备货并分销给消费电子设备制造商。

M E D公司首席执行官B i l l Miller先生说:“消费者对下一代移动设备的渴求推动着低功耗、高质量显示器的需求, 我们的产品已经获得极大的关注。与骏龙签定的协议证实了我们对这款产品作为一种决定性技术的潜在信心, 我们正密切合作开拓中国大陆和香港市场。”

eyescreen ME3204是一款彩色P-OLED QVGA微显示器, 在小巧的6mm对角线像素阵列上有23万个显示点, 该显示器安装在柔性组件上以易于设计到终端产品中。eyescreen有两线串行接口, BT.656和8位串行RBG数字输入, 采用单个2.5V电源。由于没有背光需求, 内置的显示器驱动器和数字视频接口使其易于集成到范围广泛的系统中, 设计师也因此能开发更小、更轻的产品。很高的光学对比度使画面生动, 适用于TV和视频观看设备的个人头戴附件中。

MED热法海水淡化系统远程监控 篇4

1.1 海水淡化远程监控系统的发展状况

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效、便捷、控制管理方便等特点, 计算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应用普遍。计算机操作逐步代替人工操作是目前工业生产过程的发展趋势。海水淡化是一项流程复杂、规模巨大的工作, 在其工作流程中需要处理非常多的数据。由于需要全程掌控生产活动, 因此在海水淡化过程中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系统对海水淡化系统进行远程监控。以达到进行实时监控、远程监控、故障诊断、优化调度等技术目的。完善的海水淡化远程监控系统, 可以实现海水淡化工程的自动化, 节省人力和物力等生产成本。我国的海水淡化工程技术虽然整体发展迅速, 但是海水淡化系统远程监控技术这一技术环节仍然跟不上整个海水淡化工程的发展速度, 进程比较缓慢。

1.2 优化海水淡化运行系统

当前, 国内部分海水淡化公司正努力发展大规模、多机组联合生产的海水淡化工程。目的是为解决多机组联合的大型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监控系统间信息共享和统一管理配置, 设计开发能够适应于日产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的集成监控系统。系统能够对大型多机组联合制水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进行集成监控管理、故障分析和优化调度, 同时为发展多类型海水淡化监控系统的开发打下基础。

1.3 减少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海水淡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海水淡化产品水的供水安全以及浓海水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 国外大型的海水淡化厂在供水管网及浓海水排放等方面都有专门的远程在线监测方案, 并建立了相应的监测手段, 但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极少。在技术方面, 我国对MED技术的基础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 并且缺乏大规模成套设备技术。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水淡化工程在线监测系统, 注重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对于发挥政府部门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能够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2 MED海水淡化系统远程监控结构

海水淡化的主要功能就是分离海水中的盐分和水, 低温多效蒸馏法 (MED) 是目前热法使用最为普遍的海水淡化技术, 它是指淡化过程中海水最高温度不超过70℃的海水淡化技术, 低温多效蒸馏法 (MED) 的工作原理如图1。

低温多效蒸馏法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多个蒸发器进行串联。通过蒸汽在蒸发器内的蒸发, 去掉盐分。通过冷凝, 形成淡水。

2.1 MED各设备监控点

如表1所示。

2.2 海水淡化系统远程监控结构图

现场设备及PLCDCS交换机路由器internetvpn路由器数据传输服务器数据采集服务器SCADA互联网终端用户

以上低温多效蒸馏法远程监控结构图中可以看出, 从各海水淡化SCADA系统采集数据, 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的方式传回分析中心。分析中心接收到数据后, 把数据进行分类处理, 并转给具体应用进行实时数据显示, 同时把分析处理后的统计数据存储至关系数据库以供查询调用。

3 构建远程监控系统的原则

在本地监控系统上构建远程监控系统是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海水淡化领域的集中应用。远程监控系统的建立, 不仅可以大大节省人力资源,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而且监控系统是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 促进了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的融合发展。

3.1 技术性

海水淡化系统远程系统的构建, 必须运用成熟的技术, 采用使用较为方便的软件和硬件, 如果构建系统不稳定, 那么将会很容易造成整个海水淡化系统出现问题, 并且给系统的维护带来巨大困难。我国目前低温多效设备大多以进口为主, 如反渗透膜组件、高压泵和水处理药剂等, 当前迫切需要实现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关键设备和部件的独立自主开发, 并且达到批量生产的规模, 实现完整的海水淡化技术和装备体系。因此在构建远程监测系统时首先必须坚持技术性原则, 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对低温蒸馏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及时应用, 确保远程监控系统的稳定, 为整个海水淡化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2 标准性和开放性

海水淡化远程监控系统是一项精密的科学技术, 在设计系统时一定要遵循标准性原则, 在程序设计、编码等选择上一定要标准化, 远程监测系统时一项不断发展进步的技术, 在采用低温多效蒸馏技术设备中。要及时使用新材料, 新技术。在选择程序设计、编码标准化的同时, 还要不断关注技术发展进步情况, 及时选用更新技术, 保证系统检测技术与远程监控系统的总体发展情况相匹配。

3.3 稳定性和安全性

海水淡化远程控制系统必须稳定可靠,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海水淡化的整个过程稳定进行, 如果系统不稳定, 将会给企业的生产活动带来麻烦。远程监测系统还必须安全, 具备防范不法人员利用网络进行攻击的能力, 同时防止无权操作人员的无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平稳进行。

相对于各种增加水资源的方案来说, 海水淡化是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选择。目前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和国际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低温多效蒸馏技术 (MED) 是海水淡化的一种形式, 符合未来海水淡化工程的发展方向。基于低温多效蒸馏技术 (MED) 的特点构造的系统远程监控设施具有对不同水质海水的适应性强的特点, 淡化出的水质也比较高, 并且还可以节省企业运营成本。由于水温对其影响较小, 监控设备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对我国海水在淡化过程中先进监控技术融合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海水淡化系统与数据中心间通信网络

海水淡化系统与数据中心之间的网络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 既要考虑安全性, 也要方便性, 建议由电信部门牵头实施。

4.1 组网方式选择

(1) 本地已接入有线互联网的海水淡化系统:先接入互联网, 再通过PPTP/IPSec二次拨号, 拨回远程监控地内网, 实现内网通信。

(2) 没有本地有线互联网的海水淡化系统:采用无线VPDN进行组网, 实数据通过L2TP隧道传回远程监控当地内网, 实现内网通信。

这两种方式都是以内网扩展为基础, 所有应用均在内网, 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网络的安全性。这两种方式相结合, 可以实现网络的全面接入。

4.2 组网说明

(1) 无线VPDN由前端无线设备 (3G路由器、手机或3G上网卡) 、局端设备 (LNS业务汇聚路由器、AAA认证服务器) 组成。

(2) 电信无线VPDN业务可以提供上行1.8M, 下行3.1M的无线数据通道, 能够满足3G高速上网、数据回传等移动专网应用。

(3) 局端设备LNS完成远端用户的接入 (认证) , 并实现加密隧道的建立, 使内网通过无线VPDN网络实现移动终端的高速、安全接入。

参考文献

[1]冯厚军, 谢春刚.中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0, 02:103-109.

MED手术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9 例, 其中男91 例, 女98 例;年龄22~71 岁, 平均48.3 岁。病程1周~12年, 其中髓核脱出16 例 (均为在外院经按摩治疗失败所致) , 伴侧隐窝狭窄31 例, 2个间隙及以上间盘突出23 例, 其中1 例给予L4~5双侧开窗及L5~S1单侧开窗。随访时间6个月~4年, 平均18个月。

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麻, 成功后患者俯卧于脊柱架上, 消毒铺巾, 在病变间隙层面、紧贴棘突插人定位导针, 用C型臂X线机确认。切开皮肤长约1.6 cm, 剥离椎旁软组织, 暴露椎板后逐级置人扩张管, 固定工作通道, 连接影像系统。分离、咬除黄韧带及部分椎板, 显露硬脊膜及神经根, 暴露突出物, 用手术尖刀切除视线中的突出物, 用髓核钳取出髓核, 用反向刮勺将对侧的突出物先推入椎间隙, 再用髓核钳取出。探查清理神经根通道, 用自备长针在椎间隙注入庆大霉素, 冲洗、止血后拔除工作通道。若患者为双侧根性症状, 则采取单切口双入路法, 即在完成一侧手术后, 再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侧手术步骤。切口内置橡皮引流片, 逐层关闭切口。术后静滴抗生素3 d, 常规脱水剂及适量激素治疗。术后3 d带腰围下床活动, 并行直腿抬高锻炼, 3 d出院, 2周后腰背肌锻炼, 半年内避免弯腰负重。

1.3 结果

本组189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与门诊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4年, 平均18个月。依据《腰椎不稳与腰椎管狭窄专题讨论会纪要》推荐的疗效判定标准[2]评价, 优:术前症状缓解, 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神经功能均恢复, 并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良:术前症状大部分缓解, 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神经功能大部分改善, 基本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差: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 有关体征无改善。本组中优173 例, 良10 例, 差6 例, 优良率为96.8%。本组中6 例效果欠满意, 其中2 例患者合并有腰椎失稳[3], 术前X线片已提示腰椎不稳, 但患者及家属不同意进行融合;1 例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不到位出现神经根黏连;2 例患者出现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1 例患者腰背肌萎缩后出现慢性腰痛。本组患者中无诊断错误及误诊, 无术中定位错误, 无术后椎间隙感染, 无同一间隙突出复发病例。

2 讨 论

通过对病人术后的随访分析结合复习相关文献, 对有可能造成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欠满意的原因分析如下。

2.1 适应证选择不当

MED最初是为单纯椎间盘切除而设计的, 其最佳适应证为:a) 以根性痛为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b)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 术后原节段对侧复发者;d) 单节段侧隐窝狭窄症和 (或) 神经根管狭窄症。但随着技术和经验的提高, 以及一些特制设备的增加, 逐渐扩大了MED手术的适应证。有学者报导[5], 对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后纵韧带骨化等采用MED治疗仍取得了满意疗效, 但作为新开展此项技术的医务人员应慎重, 应从简单入手。本组患者中巨大突出及后纵韧带骨化8例, 手术后效果评价为优。MED没有明确的手术禁忌证, 但对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滑脱、开放手术后复发等应列为相对禁忌证, 另外对老年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应慎重。

2.2 误诊

过分依赖CT而不充分询问病史和进行全面体查是造成误诊及漏诊的主要原因, 有文献报道因查体不详细而将椎管内肿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 所以术前一定要重视询问病史及进行仔细、严格的检查。切记:影像学检查始终属于辅助检查, 不能过分依赖, 要结合临床表现慎重诊断。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推荐进行MRI检查。

2.3 定位错误

均为术前阅片不仔细, 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基础。虽然许多医生知道术前贴金属片或棘突注射美蓝与术中叩击椎板、夹提腰骶段棘突结合起来以准确定位, 但往往忽视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术前摄范围足够大的X线片, 这既可以在无变异的情况下从平髂嵴定位L4~5间隙, 更可借此来明确有无骶椎腰化、腰椎骶化等变异[3]。

2.4 马尾神经及神经根

腰部长期行按摩、牵引、硬膜外封闭等非手术治疗, 术中会发现硬膜及神经根黏连严重, 手术困难, 可能在夹取髓核时过度牵拉神经根致伤。在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时, 穿刺定位、椎板外软组织剥离、切除黄韧带、摘除椎间盘的每一步骤都有可能损伤硬膜囊及马尾神经。在切除黄韧带之前处理椎板、关节突内侧缘及棘突根部, 这样黄韧带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避免损伤硬脊膜。由椎板下缘剥离黄韧带时, 一旦看见硬膜或椎管内脂肪, 应改用神经剥离子, 确定硬膜与黄韧带有无黏连, 应先分离黏连带再切除黄韧带。合并椎间盘突出者, 往往神经根受压严重, 不能移动。此时不可强行牵拉, 以免导致神经根受压而缺血缺氧, 可保护好硬脊膜和神经根, 沿神经根表面咬除下关节突内侧缘、椎板下缘, 以扩大神经根入口, 使神经根管最大程度减压。牵开松解神经根, 最后解决因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压迫。使用带神经根拉钩的吸引器时, 应注意不可长时间牵拉硬膜, 并注意拉钩柄部的负压侧孔, 必要时松开侧孔, 减小吸引力[4]。

2.5 椎间隙感染

考虑可能与髓核碎片残留、伤口引流不畅等有关, 故应特别注意预防。术前应全面检查, 对口腔、呼吸道、腹腔、皮肤的感染一定要先控制。严格无菌操作, 摘除髓核时, 尤其是椎间隙变窄者应轻柔操作, 勿损伤软骨板。术毕时应以大量无菌盐水冲洗椎间隙, 避免有残留的髓核碎片和血凝块。可将庆大霉素8万U注入椎间隙, 以预防椎间隙感染。术后保持引流通畅, 及时更换无菌敷料[4]。

2.6 术后限制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术后患者虽可早期下床活动, 但3个月内椎间隙手术创伤尚处于愈合过程中, 手术创伤尚未完全纤维化而致密稳定, 因此仍需严格限制活动, 避免剧烈活动或搬抬重物[3]。

2.7 髓核残留

医生满足于视野内的髓核摘除, 而忽视有些隐蔽脱出的髓核。较少的残留髓核, 经脱水及对症处理后, 症状一般可减轻,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残留髓核可以吸收, 故不必再行手术;而对一些较大的残留髓核, 尤其是脱出游离髓核, 若症状与术前相当或加重, 应考虑再行开放手术摘除。预防对策:术前常规检查, 术中发现髓核压迫应能解释术前的症状, 不能满足于髓核的摘除, 术中应探测神经根的松紧程度直至满意[5]。

2.8 椎间盘手术后硬膜外瘢痕黏连

硬膜外脂肪具有独特的防黏连作用, 在椎管腰骶段分布较多, 为硬膜囊及其内的脊髓、神经根提供天然屏障, 并缓冲震荡。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切除硬膜外脂肪, 增加了硬膜外瘢痕黏连的可能。LaRocca等认为, 纤维化主要是由受损骶脊肌粗糙面的成纤维细胞侵入肌间血肿所致, 并建立了“椎板切除膜”的理论。预防术后硬膜及神经根周围黏连的方法大多是减少血肿, 在硬膜、神经根周围及与后部结构间植入起屏障作用的材料, 以隔离血肿和骶脊肌粗糙面[6]。

参考文献

[1]陆志剀, 王杰, 李重茂, 等.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不佳原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 17 (6) :441-442.

[2]杨惠林, 唐天驷.腰椎不稳与腰椎管狭窄专题讨论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 (1) :60-63.

[3]陈逊文, 罗汉文, 刘汝落.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 (6) :412-414.

[4]徐超.M ED系统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症及疗效差的原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4, 4 (4) :314-315.

[5]张云坤, 徐南伟, 牛文利, 等.椎间盘镜手术的特殊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 17 (6) :442-443.

MED手术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试剂

90例人胆管癌组织、30例癌旁组织、30例正常组织均来自于我科手术切除标本,其中男性47例,女性43例,所有标本均经过病理学证实为胆管癌,且术前均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抗肿瘤治疗。其中中分化腺癌31例,中低分化腺癌35例,低分化腺癌24例。淋巴结转移28例,未发现淋巴结转移62例。所有标本均在手术切除后立即取组织放入液氮冻存,相应组织送病理科进行石蜡切片备免疫组化检查。主要试剂Med19(ABcam公司),Medl9上游引物:5'-TGACAGGCAGCACGAATC-3';下游引物:5'-CA GGTCAGGCAGGAAGTTAC-3'Actin上游引物:5'-G GCGGCACCACCATGTACCCT-3';下游引物:5'-AGG GGCCGGACTCGTCATACT-3'。

1.2 实验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验Med19蛋白表达:按S-P免疫试剂盒说明书操作,阳性染色主要定位在细胞胞浆中,细胞质出现棕黄色染色为阳性。每例切片在高倍视野下观察阳性细胞数和比例,取平均值,阳性细胞比例≤10%为阴性,>10%为阳性。

1.3 RT-P CR方法检测Me d19 mRNA表达

将液氮保存的标本进行RNA提取,RT-PCR:采用Trizol一步法抽提组织总RNA,RNA逆转录获得c DNA,RT-PCR检测,预变性95℃,15 s;之后每一步变性95℃,5 s;退火延伸60℃,30 s;共进行45个循环。每次在延伸阶段读取吸光值。PCR结束后,在95℃变性1 min。然后冷却至55℃,使DNA双链充分结合。从55℃开始到95℃,每一步增加0.5℃,保持4 s,同时读取吸光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l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均数之间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和构成比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及连续性校正,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Me d19蛋白的表达

胆管癌组织中的Med19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和正常组织(P<0.001),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Med19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602)。蛋白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内,阳性表达呈棕黄色(表1、图1)。

注:1)与胆管癌组织相比,癌旁组织阳性率明显低,P<0.001;2)与胆管癌组织相比,正常组织阳性率明显低,P<0.001;3)与癌旁组织相比,正常组织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602。

Med19 m RNA的表达:胆管癌组织中的Med19m 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Med19 m RNA表达无明显差异(表2)。

注:1)与胆管癌组织相比,癌旁组织RNA表达水平明显低,P<0.001;2)与胆管癌组织相比,正常组织RNA表达水平明显低,P<0.001;3)与癌旁组织相比,正常组织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

Med19蛋白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胆管癌Med19蛋白表达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相关(P=0.001),与性别、年龄、TNM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表3)。

3 讨论

中介体(mediator,Med)是真核生物转录起始过程中的基因特异调控蛋白和RNA聚合酶Ⅱ的重要转录组成部分,在真核生物m RNA合成的活化和阻抑中起着关键作用。中介体最早是在研究酵母RNA聚合酶Ⅱ转录功能时发现的[1],是由多个蛋白质亚基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复合物。酵母的中介体是由25个亚单位组成[2],哺乳动物的中介体已经鉴定出的有30余种亚基,其多数亚基与酵母菌的中介体亚基存在广泛的同源性。中介体在促进转录的激活、增强基础转录和增强RNA聚合酶Ⅱ中的C末端结构域(C-terminaldomain,CTD)的磷酸化中发挥重要作用[3,4]。Medl9(Rox3)是中介体的一个亚单位,属于RNA聚合酶Ⅱ通用转录装置的基本组成部分。Medl9基因在酵母中又名ROX3,野生型ROX3基因编码一个22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构成了酵母RNA聚合酶Ⅱ的头部组件[5]。Medl9基因在人体又称肺癌转移相关蛋白(LCMRl),蛋白由244个氨基酸组成,基因全长1 605 bp。Medl9在基因转录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与细胞的生长和周期调控关系紧密,Medl9基因突变会阻碍Gal4和Gcn4诱导的基因活化作用[6],能导致热休克、葡萄糖抑制效应和HO基因的阻遏作用消失[5,7,8],Med19基因剔除或缺失引起一系列基因的表达量上升或下降[9]。研究发现Med19在多种肿瘤中有表达[10,11],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病变过程。因此本研究对Medl9基因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发现,Med19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高表达,表达阳性率为84.4%,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6.7%)和正常组织(40%)。同时RT-PCR实验也发现Med19 m RNA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说明Med19蛋白可能和胆管癌的发生相关。Med19的检测可能可以作为胆管癌的一个诊断指标。

本研究发现胆管癌组织中Medl9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分化程度低的组织中Med19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分化程度高的组织(P<0.05)。胆管癌组织中Med19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Medl9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肿瘤TNM分期III/IV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高于TNM分期I/II、没有淋巴结转移者,但是其差异无显著性,考虑可能和样本量过少有关。

综上所述:从m RNA转录水平和蛋白翻译水平上来看,Med19可能参与了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一个新的肿瘤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1]KIM YJ,BJORKLUND S,LI Y,et al.A multiprotein mediatorof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C-termi-nal repeat domain of RNA polymeraseⅡ[J].Cell,1994,77:599-608.

[2]BJORKLUND S,GUSTAFSSON CM.The yeast Mediator complexand its regulation[J].Trends Biochem Sci,2005,30:240-244.

[3]NEISH AS,ANDERSON SF,SEHLEGEL BP,et a1.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mammalian RNA polymerase II holoenzyme[J].Nucleic Acids Res,1998,26(3):847-853.

[4]YUDKOVSKY N,RANISH A,HAHN S.A transcription reinitia-tion intermediate that is stabilized by activator[J].Nature,2000,324(6809):225-229.

[5]SINGH H,ERKINE AM,KREMER SB,et a1.A functionalmodule of yeast mediator that governs the dynamic range ofheat-shock gene expression[J].Genetics,2006,172(4):2169-2184.

[6]BROWN TA,EVANGELISTA C,TRUMPOWER BL.Regulationof nuclear genes encoding mitochondrial protein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J Bacteriol,1995,177:6836-6843.

[7]SONG W,TREICH I,QIAN N,et a1.SSN genes that affect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in Saccharumyces cerevisiae encodeSIN4,ROX3,and SRB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RNA polymeraseII[J].Mol Cell Biol,1996,16:115-120.

[8]TABTIANG RK,HERSKOWI I.Nuclear proteins Nutlp andNut2p cooperate to negatively regulate a Swi4p-dependent lacZreporter gene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Mol Cellular Biol,1998,18:4707-4718.

[9]VAN DE PEPPEL J,KETTELARIJ N,VAN BAKEL H,et a1.Mediator expression profiling epistasis reveals a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with antagonistic submodules and highly specificdownstream targets[J].Molcell,2005,19:511-522.

[10]SATO S,TOMOMORI SATO C,BANKS CA,et a1.Identifica-tion of mammalian mediator subunits with similarities to yeastmediator subunits Srb5,Srb6,Med 11,and Rox3[J].J BiolChem,2003,278:15123-15127.

MED手术 篇7

关键词: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

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而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导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传统治疗LDH的主要方法是开放手术,行椎板(半椎板)切除摘除椎间盘。后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是一种新兴的治疗LDH的微创手术方式,其诞生不过十余年,但是其相对于传统的椎板(半椎板)切除摘除椎间盘手术具有的创伤小、恢复快、疗效佳等优点[1],使得其在诞生后短短数年即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我院自十年前采用枢法模公司的显微内窥镜系统(METRx)进行手术以来,已进行三千余例,其中包括MED治疗单节段、多节段、中央型手术。本研究对双侧行MED治疗的双侧根性症状的中央型LDH患者进行术后远期随访,以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于我院因双侧根性症状行双侧MED术的患者共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L3~4单节段双侧1例,L4~5单节段双侧13例,L5~S1单节段双侧2例,L3~4、L4~5双节段双侧1例,L4~5、L5~S1双节段双侧2例,其中有2例合并轻度腰椎管狭窄。所有病例均为双侧根性症状,并经MRI证实为椎间盘突出压迫双侧神经根,且长期(>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

1.2 手术方式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透视定位,于椎间盘突出节段棘突后正中取2.0 cm大小切口,置入手术通道(第一代MED系统的手术通道直径为1.6 cm,第二代MED系统的手术通道直径为1.8 cm),在显示系统放大手术视野下,部分切除后方椎板摘除前方椎间盘,解除椎板和突出的椎间盘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的压迫,并扩大神经根管及侧隐窝,彻底松解神经根,解除根性症状。行单侧手术后,再行另一侧手术,手术过程同常规MED,其中6例患者在髓核摘除及神经根管扩大基础上再进一步行椎板部分切除手术,仍为在MED下进行,关闭切口前注射玻璃酸钠预防粘连。术后伤口均不放置引流管,如术中渗血较多,予明胶海绵或脑棉片压迫止血后再予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住院5~9 d,平均住院7.2 d。因双侧行MED对脊柱后侧结构破坏较大,故均建议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周,术后第2天即进行积极腰背肌及双下肢直腿抬高等肌肉功能锻炼,3周后戴腰围下地谨慎活动,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1.4 随访方法

收集病例资料,包括原始病历、影像学资料等,对所选取患者进行包含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DI)、MacNab评分标准在内的信函和电话随访;随机选取部分随访的患者,登门造访,了解其目前恢复情况,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2 结 果

随访的19例患者中(随访率82.6%)手术时间为45~120 min,平均86.6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9.5 ml;随访时间为60~84个月,平均72.75个月;ODI为0~14分,平均4.6分,其中0分6例,1~10分5例,>10分3例,根据ODI评分,优良率(≤10分)84.2%;按照MacNab评分,效果显著,有效率94.7%。

3 讨 论

自1997年镇万新等[2]引进脊柱后路椎间盘镜进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并报道良好疗效以来,MED便因其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而被广泛应用于国内脊柱领域,其最佳适应证为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部分伴钙化或侧隐窝狭窄、无椎管狭窄、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等患者[3]。而我院骨科医师在逐步熟悉MED手术系统、熟练MED手术技巧的基础上,扩大了MED的适应证,双侧行MED治疗中央型LDH,其适应证主要为中央型突出(单节段或双节段)、单节段轻度椎管狭窄(双侧侧隐窝狭窄和神经根管狭窄)并有双下肢神经症状者。但因过多的摘除椎间盘并不能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4,5],因此术前的病例选择非常重要。

术前需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进行完善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以确定中央型LDH确实引起双侧症状,或双侧症状确实为中央型LDH或其伴发椎管狭窄所致,排除椎管严重狭窄及腰椎滑脱所致的双下肢疼痛。如影像学资料显示多节段突出,则应明确引起症状的责任椎间盘,尽可能减小手术范围、手术创伤及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

双侧行MED治疗双侧根性症状的中央型LDH疗效显著,其相对于MED治疗单节段单侧LDH主要有以下3点特殊性:(1) 双侧取髓核,取净率高;(2) 双侧行MED对双侧椎板进行部分切除,减压较为彻底;(3) 单切口双侧手术、套筒在一个切口内进出,相对于双切口或开放手术创伤较小。但以上3点特殊性亦可能成为手术失败的因素:(1) 髓核取出较多,伴发脊柱不稳可能性增大;(2) 双侧部分椎板切除,脊柱后柱稳定性破坏增加,加之髓核取出较多,且无可靠内固定,进一步增加脊柱不稳的风险;(3) 双侧手术,套筒进出,出血增加,手术时间相对延长,感染几率亦增加[6]。因此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仍需谨慎,包括了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抗生素应用、手术器械的严格消毒、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术后完善的护理及功能锻炼。

椎间隙感染是腰椎术后严重并发症[7]。一般认为操作粗暴致脑脊液漏、术中出血多致椎管内血肿形成或外界致病菌随操作及器械进入无血循环的腰椎间盘为主要原因[8,9],双侧MED手术时间的延长、出血的增多、套筒的进出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因此,术前手术器械的消毒及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均应严格而谨慎以降低手术感染风险[9,10]。手术操作过程应规范、熟练、动作细致,在避免神经根损伤、硬膜破裂导致脑脊液漏的同时减少出血[9,10],因此双侧行MED治疗双侧根性症状的中央型LDH需要更高的操作要求。此外,术前、术中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及术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对于预防并控制感染仍是必不可少的[10]。

双侧行MED髓核的取出较单节段单侧行MED多,且对于部分腰椎管轻度狭窄患者进行双侧部分椎板切除减压,对腰椎稳定性破坏亦较单节段单侧行MED明显增大。有报道认为腰椎后部结构切除越多,医源性腰椎失稳发生可能性就越大[11]。本次随访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腰椎不稳症状,与其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关系密切[12]。单节段单侧MED术后一般建议患者3 d内以卧床休息为主,术后3~5 d腰围保护下可下地,而双侧行MED的中央型LDH患者则因对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大,卧床时间延长为3周,目的是待手术节段内组织生长较完善后,再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以降低脊柱不稳的风险。

本次随访发现,双侧行MED治疗双侧根性症状的中央型LDH远期疗效良好,但随访样本量较小,随访结果可靠性仍有所欠缺,但根据随访结果我们仍认为,在实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完善的术前术中准备、严谨的术中操作及谨慎的术后处理的条件下,单切口双侧行MED不失为一个治疗双侧根性症状中央型LDH或并发轻度椎管狭窄的经济有效而又快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WU X T,ZHUANG S Y,MAO Z B,et al.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Surgical technique and outcome in873consecutive cases[J].Spine,2006,31:2689-2694.

[2]镇万新,王育才.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部盘突出症[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8):460-462.

[3]杨维权,刘大雄.后中路椎间盘镜手术的适应证[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9):862-865.

[4]彭耀庆,杨檑,江皓.显微内窥镜下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策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2):79-81.

[5]陆晓文,李明,侯铁胜,等.显微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败病例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5,28:267-268.

[6]冯旭,黄建明,陈安,等.后路椎问盘镜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8,31(5):386-388.

[7]初同伟,周跃,王建,等.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1):818-822.

[8]李裕标,陈观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椎间盘炎原因分析及治疗[J].实用全科医学,2007,5(2):126-127.

[9]辛陆军,张春霖.后路腰椎间盘镜术后椎间隙感染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8,14(5):544-548.

[10]吴小涛,陈辉.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6):354-355.

[11]周俊明.腰椎管狭窄术后医源性腰椎失稳[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5(6):442.

上一篇: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下一篇:城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