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教学(精选12篇)
第二课堂教学 篇1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临床应用人才是中医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中医经典课程对中医理论的完善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是中医院校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 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的关键。而经典课程大都以条文的形式呈现, 传统课堂的教学, 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学习缺乏兴趣, 大大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传统的教学也忽略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导致学生迟迟不能适应和胜任临床工作。因此, 我教研室在中医经典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 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大大提高广大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提高了中医理论临床应用能力。
一、中医经典著作课程PPT制作及讲解大赛
创新、自信、进取以及团结协作精神是现代大学生的风采。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加强自信、乐观向上品质的培养,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石和必要条件;团结协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 秉承“以经典原著为依托,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引导, 以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医经典教学模式, 教研室组织开展了经典课程大学生多媒体制作及讲解大赛, 要求学生制作精彩PPT的同时, 再根据PPT进行讲解, 因此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竞争力, 参赛选手个个积极思考、另辟蹊径, 以传奇故事引入主题者有之, 以名家经典病案导入者有之, 甚者有学生自己编导一个模拟临床视频, 自己演绎医生和病人, 惟妙惟肖。在比赛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促使学生在中医经典学习中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或绘声绘色、或引经据典地进行讲解的同时, 学生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也得到培养,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升了中医经典学习热情与效果, 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1]。
二、中医经典诵读大赛
清代学者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说:“积字成句, 积句成章, 积章成篇, 合而读之, 音节见矣;歌而咏之, 神气出矣。”周绍贤在《道家与神仙》一书中云:“诵诗可使六腑安宁, 秽气消亡, 可以启智悟道, 招吉纳祥。”可见, 诵读能陶冶情操、加深对名字名句的理解, 同时也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因此背诵在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 是学生理解经典精髓的捷径。学生把生涩的经典原文, 从简单的认知, 到大脑的重复记忆, 再到临床应用中体会, 逐渐升华。但从多年的教学来看, 学生背诵原文的效率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原文枯燥, 晦涩难懂。为了提高学生背诵原文的兴趣, 把背诵原文文艺化、娱乐化。因此, 以“弘扬中医经典, 丰富校园生活, 提升综合素质”为主题, 在全校每年开展了中医经典原文诵读比赛。要求学生在以诵读经典的同时, 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的历史事件、名家典故等, 配合舞蹈、太极、民族配乐等元素, 充分利用舞台背景、旁白引语, 制作精良的视听画面, 融合传统与经典、现代与时尚等多种元素, 在展示新一代中医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采的同时, 提高学生背诵中医经典原文的兴趣, 让学生在娱乐、表演中领悟中医经典的精髓, 提升中医思维能力, 促进中医辨证论治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中医经典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主要是指以知识问答、知识比拼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为了加强同学们对中医经典知识的了解和巩固, 考查学生中医经典原文的熟悉程度、分析判断能力、运用实践能力。同时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认识到团结的力量。以“弘扬中医经典, 传承中医文化, 增彩校园生活”为主题, 在全校举办中医经典知识竞赛, 竞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以笔试进行, 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医经典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复赛主要对学生进行面试, 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以了解学生对中医经典的认识;决赛主要分为“有问必答” (必答题环节) 、“巅峰对决” (对答题环节) 、“你演我猜” (表演题环节) 、“答题有风险” (思维题环节) 、“辨病需谨慎” (视频辨证环节) 五个环节, 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竞赛, 开拓学生视野, 促进同学们自主扩大学习范围, 精研经典原文的要义, 提升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等辨证论治综合能力。
四、中医经典征文大赛
征文比赛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征文的稿件是对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 是真情的流露。同时征文比赛活动为参赛者提供了才艺展示的平台, 能提高其文学素养。作为中医院校的学子, 不管是已学完经典, 或者正在学习经典, 或者未学习经典, 对中医经典或多或少有自己的认识, 有自己的感触。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 更深层次了解中医经典。以“弘扬中医经典, 书写岐黄篇章”为主题, 在全校举办中医经典征文大赛, 或阐述中医四大经典的学术成就研究、中医四大经典与中医各科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四大经典对当今临床的指导;或阐发中医四大经典理论体系、经文、各家学派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或浅谈中医四大经典的多学科研究;或从运气学说、天文、地理、社会学、心理学、现代生物学等方面研究中医四大经典理论内容。并组织专家评审, 结合本校师生网络投票支持情况, 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并颁发奖金和证书, 选取部分作品公布在我校官网, 刊登在我校校报或其他期刊发表。通过征文大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对中医经典、中医药文化的重视, 更深层次了解中医经典精髓, 同时也提高学生自身中医素养和写作能力。
五、中医经典学生社团平台
大学校园是学术的园地, 是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园地。学校社团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 学生能在社团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为了能提高学生中医经典阅读、学习和运用能力, 在校团委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创立了校社团———中医经典协会。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实践, 以及系列活动, 切实提高会员及广大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兴趣和辨证论治综合运用能力、临床应用能力。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深思和计划后, 本协会以协会为平台, 是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为导向, 通过专题讲座、临床见习、社区义诊、演讲比赛、师生座谈等一系列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中医兴趣, 强化中医思维与临床意识, 提升学生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的能力, 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经典的魅力和作用。
六、中医经典专家讲座平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乐意接受, 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专题讲座就是以专题为中心的授课方式, 是以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性为目的[2]。讲座式教学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这种教学现已被大部分高校所采纳, 结果也证明讲座式教学确实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3]。中医经典课程传统的课堂式教学, 大都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 一是内容分散、不集中, 二是形式上缺乏灵活性、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临床需要, 扩展不了学生的临床思维, 同时对于中医系统的学生来说, 许多知识都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专题讲座式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 紧紧围绕这一中心, 并辐射到其他相关或相似的学科, 知识相互交融, 从而增进知识点的广度、深度和厚度, 整合知识结构, 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把固定的、静态的教学灵活化、动态化,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方位、横断面、综合性的专题讲座对所有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我们以中医经典协会为平台, 邀请中医专家, 针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或者某一理论探讨开展一系列专题讲座, 对提高中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 收到较好效果。
教研室通过以上多样化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使中医经典教学走出教室, 拓展到课堂外, 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扩展学生视野,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在讲解中、在演绎中、在竞赛中诠释中医精髓,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摘要:中医临床实思维和践能力的提升是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因此, 我教研室进行传统的教学之外, 开展第二课堂的实验教学, 提高广大学生对中医的兴趣, 激发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提升了中医理论临床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医经典,第二课堂,教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碧跃, 卢芳国, 赵国荣, 等.以经典课程多媒体制作及讲解大赛为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中医药导报, 2013, 9 (6) :131-132.
[2]王贵成.专题讲座研讨式教学法及其应用[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1998, (2) :41-43.
[3]朱俊德, 余资江.讲座式教学法在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局部手术学杂志, 2010, 19 (2) :137.
第二课堂教学 篇2
唐碧波
这学期,在学校的支持和组织下,我们开展了小学国画第二课堂。少儿国画教学,一方面是为了要让少儿感受到传统国画艺术的魅力,了解其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方法个手段,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应以启发少儿以更丰富、更广阔、更多样的艺术思维来进行开放式的国画学习活动,发挥少儿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大胆的创作。为了以后的国画教学,特将这一学期来的美术第二课堂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通过这学期的国画社团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虽然学习的时间不长,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还是有一定的体现的。
一、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有参加国画社团的有2-5年级的学生,有个别学生以前接触过国画,大部分学生都是要从零开始。所以我要先从国画的发展和历史文化地位说起,先了解国画欣赏国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
许多优秀的国画作品选材独特但很平实,色彩鲜艳但不复杂,技法高超但一目了然,是中国画的精华和典范。我通过作品的图片和彩图,让学员们通过观察对比及教师的讲解指导,逐步接触到中国画的奥妙之所在,产生激情,激发他们的绘画欲望。在讲解不同作者的作品特点的同时,进行故事穿插。例如徐悲鸿以画救国的故事,古时王冕池边学画勤奋好学的故事,齐白石勤奋学画的故事等,让这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熏陶感染同学们的心灵。
我经常给孩子们去看一些小朋友的作品展览,让他们消除作画的畏惧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二、培养特长,挖掘潜力,重在实践
进行中国画教学重在提高学生们的素质。通过中国画的欣赏、临摹、简单创作等一系列的训练课程,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陶冶学员们的情操,让他们真正地体味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提高学员们的审美能力,从国画中领悟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开拓视野。
中国画是用毛笔蘸水和墨(色彩)在吸水性较强的宣纸上表现形象,以笔法、墨法为主而形成的有晕染效果的画。但由于学员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初学不易掌握,我就从实际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实验操作。先示范再学画。由于学生人数在二十左右,所以采取分小组的形式每组轮流示范,让孩子们能学得更好。
三、在“玩”中掌握技能:
玩是每一个小学学生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我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让他们在玩中体验国画绘画的乐趣。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如侧画,坚画会产生不同笔迹,墨加水量多、少会产生浓墨,焦墨,湿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观效果。放弃常规的作画模式,让学生玩一玩,在笔墨游戏中自由体验宣纸、水、笔、墨的特殊效果,愉快地体验创作水墨世界的乐趣。学生对笔、墨、水、纸产生兴趣后再引导学生掌握国画几种常用的运用名词,如运笔有中峰、测峰、拖笔等。
四、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
第二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 课堂;教学情境;有效教学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上,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的基点在于情感,每节课上,我都会把教学内容、对生活和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作为教师,应该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所有的缺点,以我们的热情,宽容,理解,去爱他们,要多用鼓励与赞扬,让学生感到成功并不遥远,在课堂上发现他们拥有的点滴进步,要毫不吝啬地通过言语、神态、动作给他们以赞赏,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们,让他们能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爱。
二、增加思想品德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尽量做致以情动人
教学中,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学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为前提的。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差、有严重缺点和缺陷及有过错的学生。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训斥谩骂学生,不嘲笑羞辱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尽量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对每一位学生表示真诚的赞赏,赞赏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第二课堂教学 篇4
一、应该把自学引进课堂, 让学生自学求索
课堂上让学生自行阅读, 分析课文, 查找工具书, 翻阅参考资料, 写出批注, 记好学习笔记, 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克服一知半解, 懒惰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习惯, 对培养学生善于学习, 勤于思考是有一定帮助的。比如, 在学习《太阳》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预习, 自主学习生字, 通过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生词, 然后进行自读、批注, 解决一些问题, 如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都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等。这些内容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来说, 是比较容易的, 尤其自学课文的这些问题, 只要潜心读文, 从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课堂上,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预习结果, 小组内达成一致后, 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即可达到学习目标。至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进行理解。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这要比教师课堂上琐碎分析课文, 让学生抄写记忆答案效果好得多。
二、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要完成这一教学目的, 就必须使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老师就是像是帮助小孩走路, 扶他一把要随时注意放, 能放手就放手。”学生自己“走路”, 就要学会走的方法。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重视学法指导,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呢?一是教给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比如低年级识字, 教师不再让学生一遍遍跟读、抄写, 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圈出来, 通过借助拼音自己认读, 然后教师让学生反馈:“你都认识了哪些生字?你是怎么认识的?你发现这些生字都有哪些特点?”这一系列的指导就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 激发了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二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正确运用词语是理解词的目的。了解词语的使用环境及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有助于学生恰当准确地使用。对于词语, 以前我都是自己查词典, 把意思抄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读一读, 再抄写到课文上。现在我让学生在文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然后借助上下文说说这个词语大致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以自己借助工具书来查找, 也有一些我给他们提供几种解释, 让学生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 选择其中正确的选项。通过采用这样的指导方法, 学生很快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借助工具书, 可以结合上下文, 还可以通过词语的互换等。例如《长城》中写道:“远看长城像一条龙, 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蜿蜒”本义指蛇类爬行的样子, 引申为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地延伸。怎样让学生理解呢?细读句子可明白, 蜿蜒是指长城的形态像一条长龙, 也就是说长城像龙一样弯弯曲曲地延伸。再比如《一夜的工作》写周总理“他不是普通地浏览, 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从文中看出“浏览”与下文意思相反, 意为粗略地看。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对于一篇文章, 以前我都是分自然段逐段进行讲解分析, 学生只是听就可以了。这样虽然学生理解了课文, 但是是靠教师讲懂得的, 可以说是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 所以学生阅读能力不高。后来我采用了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线索, 然后抓住重点段落,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感悟, 体会出其中的内涵。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 勾勾画画, 圈圈点点,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现在学生都很喜欢读书思考, 阅读能力有很大提高。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 注重教学反馈
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教学初探 篇5
关键词:历史探索;素质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普通教育由升学教育的方向转向学生的素质教育,随着这一教育方向的变革,教师自身素质也在变革,也在提高。现代教育思想要求学校教育既立足于传授知识,更着眼于开发智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启发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接受教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创造型现代化人才。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初中的年龄特征和历史教学特点,并考虑到目前素质教育情况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着手开辟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入手,巩固和加深课内基础知识,以发展智能、加强思想教育为中心,有计划地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历史课的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历史课的课外活动,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历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另一种教学形式。第二课堂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主要活动方式是:在集中指导的前提下,发展骨干学生组织和带头作用,以个人分散活动为主,注重班级、小组之间的协作、交流竞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笔者常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办历史知识小报,由学生自己报名,设专栏,编辑设计版面,图文并茂,培养学生想像力力;组织学生讲历史故事,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组织历史游戏活动,举办历史展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有这些,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开辟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和献身祖国的热情,陶冶了思想情操,同时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力、创造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受到一致好评。
在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中,笔者坚持了四个结合的原则。
一、知识性与趣味性、思想性相结合
好奇的青少年学生对生动具体的历史日期和历史事件是感兴趣的,但第一课堂教学往往满足不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深化。笔者结合戊戌变法讲谭嗣同的故事;结合辛亥革命讲孙中山的故事,讲农民运动、鸦片战争。结合历史谈现实,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加强了思想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
能力是从培养兴趣开始、在活动中形成的,而培养能力的活动应该是富有情趣的,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为此,笔者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开展历史兴趣活动的方法。如,要求学生编《历史报》,编历史图表,编制历史游戏扑克、历史棋,绘制成套的历史人物画像等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补充了第一课堂的不足。
三、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相结合中学时期是打好基础的阶段,应该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差异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不同,有些人往往在某一方面很有才华,我们就应该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培养他们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长为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人才。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依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课外阅读历史故事、课余评论、历史演讲、图表制作等课外活动小组,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发挥特长的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教师的主动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第二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是在组织、启发、鼓励学生方面做些工作。不论是小组活动,还是学校举行的大型活动,笔者都是首先让学生想办法,在活动中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锻炼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钻研创造精神。
中职学校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中职英语 第二课堂
一、第二课堂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第二课堂是一种利用教学计划以外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它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有着课堂教学难以替代的作用。
1.是教学计划的辅助和补充措施。随着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英语课的课时也减少许多。因为英语课的授课时间有限,加上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师为了跟上教学大纲进度,只有以讲授为主,学生英语交流的机会很少,只能被动学习。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既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弥补英语课时的不足,又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
2.有利于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就能积极主动、自觉愉快的学习。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设计教学内容。在第二课堂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扬长避短的表现自己。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满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自信心。课堂教学主要是给学生起示范引路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传授一些基本知识,进行有限的基本技能训练以及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和路子。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介自主学习,或使用学习软件练习对话、或反复跟读、或上网查找所需英语资料,遇到问题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不会过分依赖老师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英语第二课堂是建立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上的,这种友好的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的表演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的积极参与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学生的自信心无形增强了。
4.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学识,提高综合素质。第二课堂可以灵活的选择教学活动内容,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尊重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理解文化差异,开阔眼界,增长学识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文化习俗、民族特色。第二课堂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而且也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合作意识。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有别于常规课堂教学活动,它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并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要主动向他人求教,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合作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二、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
1.开设英语角。在文化氛围较浓的大厅处设立“英语角”的活动场所,在醒目位置竖立标牌。这样的布置立刻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说英语的氛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与应用环境。老师确定主题,学生可以在英语角大声背诵课文中的小诗、绕口令、儿歌;唱一唱英文歌曲。英语角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了英语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2.电影欣赏。英语第二课堂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及电影的内容来播放原版电影。由于中职学生水平有限,要选择原声有英文字幕的为好。教师在播放之前要对背景及内容做介绍,在播放过程中可以对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播过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片段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获得语感。
3.学唱英文歌曲。学唱英文歌曲可以帮助纠正发音、提高记忆力。教师可以先介绍歌曲背景、创作人和演唱者,选歌要符合中专生的特点,难易适当、趣味性强、内容积极向上。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抒情慢歌或乡村歌曲,先听后学。没有枯燥的讲解、机械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节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学习了英语,也培养了学习兴趣。
4.收集和翻译英文商标、广告和说明书。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英文商标、广告和说明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广告语言和句子特点,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学过的或新的英语词汇和句子。要求学生经常收集英文商标和英文说明书,并学习翻译其它同类物品的英文说明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能锻炼英语书面表达的能力。
5.举办情境活动,对比中西文化。英语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在特定的时间举办符合情境的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使人们说话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在万圣节举办化妆舞会,在圣诞节举办圣诞聚会等。在举办英语活动之前教师要把相关英语知识、节日的起源等讲给学生听,要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在第二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借助图书馆自己去查找有关其他方面的文化差异,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了对英美文化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堂教学 篇7
首先, 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在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了解上课对象。教学活动包括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程序的设计必须正确处理教学系统中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我们应该明确, 学习经验的累积依赖于学生本身的活动, 并非教师灌输的结果, 要坚持“以学定教”, 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定位教学的目标设计, 使教学建立在学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在此水平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教学设计的前提是“研究学生”, 在设计教案时头脑中应始终有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智力水平和对生活的认知水平, 因材施教。
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 头脑中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影像。哪句话可以问哪个学生, 他会如何回答, 会有如何的反应, 我都能基本估计到。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有的放矢的, 也即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爱好、平时的行为进行个性化设计。
如对于六七年级学生而言, 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堂组织形式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所以在设计活动时应多穿插学生感兴趣的歌曲、诗歌、游戏、竞赛、调查、对话、表演等教学手段, 寓教于乐、寓学于嬉, 让课堂变成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而对于八九年级学生来说, 游戏、竞赛等会显得有些幼稚, 模仿、辩论等教学手段则更适合于他们。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水平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和不同层次、难度、水平的教学内容, 设计教案时不能只停留在上述手段上, 因为它们并不是外语学科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价值, 所以, “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可达成度, 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巧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自己的生活世界。
其次, 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 教师要不断追求课堂组织的艺术。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 也不是说就可以把所有符合目标的活动一个个开展下去, 我觉得上一节课不能像切一块肉那样, 切下一块扔一块, 最后手上一点也没有;而是应该有一条线牵着, 将每个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 表面是断了, 筋还连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有这个线, 用巧妙的课堂用语或环节与环节之间微妙的关联来联系。这样一步步走来,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水到渠成, 达到高潮。
顺带谈一下我对高潮的意见。一步戏要有一些高潮, 一节课也是一样, 要有高有低, 有起有伏, 因为张弛有道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而高潮的处理要与主题一致, 是前面的合理发展, 而不能牵强。教学内容应是从课堂、书本走向生活。如果用金字塔来形容的话, 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应是金字塔的最高级, 处于最顶端。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的头脑里也有根线, 我总尽力将新学的内容和以前有关联的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 在教现在完成时的时候, 我不会就这个新的知识点而教, 而是从以前学过的一般现在时过渡到过去时再引出现在完成时。我尽力使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相关的旧知识。这样, 学生就不需要在课后花很多时间去记去背了。
最后一点是“我用教材”。教师不应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而应将教材为我所用。一本书的编写有它自己的体系、自己的顺序。然而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我在处理教材时就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进行编排, 并根据学生的水平合理增减内容。比如, 牛津教材初中六七年级的内容中有很多小学生的内容, 我的学生觉得太简单了, 很幼稚, 于是我就删减了一些内容, 而增加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内容。例如我的公开课《Complaints》的出处只是一段在超市的对话, 而我考虑到现在的媒体有很多是讲到消费者投诉的问题, 学生应该有保护意识, 应该学会这方面的知识, 所以就增加了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投诉内容。这样处理后的教学内容,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堂气氛也自然活跃起来。
借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8
一、使教师更加熟悉教材与掌握学情
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必须熟透教材与充分了解学情, 并且需要认真将它们书写出来, 这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分析教材:分析这一动作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何重要作用;分析完成这一动作的技术原理;动作的主要点即重点、掌握动作的困难点即难点。
分析学情:分析他们的基础, 是否学习过类似的动作技术, 是否对这一动作有所了解;分析他们的身体素质, 在很多情况下 (如学习铅球、单双杠、急行跳远等) 身体素质条件制约着动作技能的掌握速度。
二、使教师自我解决为什么教与如何教的问题
这节课为什么教这些动作, 也就是我们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什么程度的发展?使他们掌握何种健康锻炼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探究如何教的问题, 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切入即如何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景之中;如何进行有效地分解教学来突出动作的练习重点?选择何种辅助练习化解动作的难点?
三、使教师理清课的设计思路
课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同一教材的课会有许多种不同的上法, 也许每种上法都会有亮点之处;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有多处有价值的亮点, 能使课堂富有活力与感情, 这正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1. 教师努力思考, 寻求创新与突破
首先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包括向学生讲解练习的价值、设置情景教学、采用竞赛的组织形式、口语评定与表扬鼓励等。以短跑教学为例, 向学生讲解“速度是核心”, 它对人体的重要锻炼价值和它对所有运动技能的提高起到的重要作用, 尤其让学生明白它的遗传因素影响为78%;在此基础上设置“成为超人”、“冲上顶峰”等教学情景, 同时这又是竞赛形式的调动。
创新教学方法:包括将要领提炼成口诀, 突出重点的几个字;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使学生更快掌握动作的辅助练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采用生教生、生帮生的新形式等。比如最简单、最常教的前滚翻:最重要地突出“用力蹬地”和“团身滚动”两点;练习中有许多学生用头顶垫子或头肩部位生硬滚不过去, 如果采用“低头看天”的方法能很快解决, 但是造成学生分腿, 如果采用“低头看脚”的方法, 解决问题更有效;在解决学生蹬地无力的问题时, 让学生用脚蹬跑道沿或台阶进行练习, 反作用力明显又实在, 效果会更好。
2. 关注和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比如学习技巧手倒立:手臂用力支撑比较关键, 如果在所教的学生中有一少部分手臂力量很弱 (即使是初中高年级的
学生也会有) , 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将这部分学生分在一个小组, 利用低单杠或低双杠做辅助器材, 在教师或他人帮助下用腿弯挂在杠子上完成动作, 同样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再比如练习跳高:分组不当就会使轻松跳越者感到无味、困难学生屡次失败而逐渐灰心;将不同起点的学生分在不同高度的组, 各自努力都能体验成功, 会使他们都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3. 融入德育教育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时向学生做德育教育:在游戏中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比赛中要遵守规则、诚实参与, 练习中要注意相互帮助等。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在障碍跑中, 安排一些比较困难的跳跨动作, 引导学生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一些接力活动中, 安排速度快的与有力量 (这些学生往往比较胖、速度慢) 的为一组, 有速度比拼也有持重或背人的比拼, 使他们在不同的结合中感受到各自的优势。
四、使教学全过程在教师脑中得到预演与优化
进行教学设计要对整节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进行梳理, 并且不断改进与提高, 使其进一步优化, 这也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作用。
第二课堂教学 篇9
一、以规矩促方圆, 以规则抓秩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良好的课堂秩序来自于一定的课堂规则。埃默在《初中课堂组织与管理》一文中指出:“尽管优秀的课堂管理者所采用的规则和程序因人而异, 但没有哪个管理有效的课堂能离得开规则和程序。”研究显示, 有效的课堂管理者都会在学年的开始花一定的时间来制订课堂规则和程序, 以便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和减少课堂上的捣乱行为, 从而增加教与学的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 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就必须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和程序。
信息技术课也是这样, 我会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专门跟大家讲清信息技术课的各种要求。比如针对有些学生喜欢上网或者带U盘来玩游戏的情况, 我会让大家讨论出一个详细的惩罚措施, 并且言出必行。有了相应的制度作为支撑, 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以合理清晰的任务管理课堂, 增强学生专注力
在信息技术课中, 经常会发现无所适从的学生。教师询问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我都做完了或我不知道下面该做什么。这些现象反映出教师必须以合理清晰的教学任务管理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口头的信号来管理课堂, 如“这一点很重要, 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或“老师演示的第三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让我们仔细来看这个过程”。在一个有趣的活动开始时, 教师可以说“学好这项内容, 你也可以自己设计Flash动画了”或者“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 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吆!”这些陈述能增强学生的专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难看出, 教师可以在重要的教学步骤或过程中直接提示学生关注, 以合理清晰的教学任务来管理课堂。
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课堂管理
“三案·六环节”的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 小组活动组织不好会造成课堂的混乱, 以至于不少课堂看似热闹其实没什么实效性。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 给予学生指导, 教他们怎样分工、合作, 怎样讨论、记录, 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具体措施如下:
教师要组织好分组, 在安排分组时每组人数4~8人不等, 最好每组既有优生, 又有潜能生。组长可由优生和潜能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 互相帮助和督促;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 人人都是管理者。
教师要制订好规则, 活动前明确活动内容、时间、规则。在活动前一定要讲清规则, 比如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口令或手势。只要听到老师的口令, 大家必须停止一切活动, 安静下来。
教师要给出明确任务, 不能任由学生瞎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 太简单太难都不行, 可选一些以互相监督检查为主的, 需要集体智慧来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四、以恰当的奖惩措施为依托进行有效课堂管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课堂管理中, 奖励的矫治作用远远大于惩罚。教师通过鼓励理想行为去纠正克服不良行为的效果要比对不良行为实施过度的惩罚要好。因为, 奖励加强行为, 增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并逐渐巩固起来成为牢固的良好习惯, 而惩罚则只能减弱行为, 缺乏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 容易造成学生的恐惧心理, 影响师生间的融洽交往。积极鼓励引导, 恰当使用惩罚, 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关怀鼓励为主。“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因此, 作为教师, 在对待和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 应多关怀鼓励, 少打击责骂。第二, 正确运用惩罚。在课堂管理中, 提倡关怀、鼓励为主, 并非简单地否定或取消惩罚, 只是强调必须慎重地正确地运用惩罚。第三, 多作正面引导。心理学研究表明, 惩罚、批评只能抑制不良行为, 而难以形成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所以,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应尽量不要使用消极否定的语言, 多使用积极引导的语言, 不仅要告诉学生“不要怎样”“不能怎样”, 更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良行为的缺陷, 更要指出学生努力改进的方向, 从正面引导学生的发展, 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和巩固。
课堂秩序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本文从以上几个角度着手, 以期营造良好的教学秩序,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 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得以提高。
第二课堂教学 篇10
一、魅力课堂情感教学的渗透
语文具有丰富厚重的人文内涵。若想使人文精神在新一轮课改中获得回归, 语文教师就必须利用语文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相关内容加强情感的渗透, 实施对学生的心灵的洗涤, 达到预先设定的情感目标。知行统一、寓教于乐、以情施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施教原则。在教学中只有融入情感, 课堂才会有灵性;只有师生情感交融, 课堂才能互动;只有互动的教学过程, 才能把真情传递;只有动之以“情”, 才能通过学习培养优良的品性。在高中语文课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实施情感教学, 能使课堂变得魅力无限。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 我让学生跟着配乐轻声吟诵, 以体会诗人在内心情感抒发与意象的替换上相对应, 抒情主体与客体之间由黯然到深沉再到直抒胸臆的情感交流的过程。由第一小节的“挥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到第二小节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再到第三小节的“我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 情感的抒发逐渐由低沉而转为高亢。再来看第五小节, “星辉”又怎能用船儿装载?“星辉”虽可看可感, 可它也是无形的。诗人却语出惊人的要用小船儿“满载”它, 这是多么大胆、何其奇特的想象啊!学生很容易就在脑海中还原出这样一幅景象, 诗人独驾一叶扁舟, 荡漾在康河的柔波里, 寄离愁于星空, 心灵被触动, 唤起了诗人莫名的忧伤……
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是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上, 更要深入挖掘课文渗透的情感因素,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内心感悟, 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所以课堂中必须渗透情感教育, 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再次得到升华。
二、高中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的要求
1. 走进学生心灵
学生时代的孩子最在乎的是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同学的包容与友谊。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所谓“差生”,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他们往往都在被“关爱”遗忘的角落。这不符合教育没有遗忘、没有角落的教育理念。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动之以“情”, 就可能打开他们尘封已久的心灵窗户, 就可能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激情, 就可能激起他们奋起直追的信心。从教的经验告诉我:朴实的关爱是照亮学生前路的火把。
2. 对学生多一些尊重和信任
尊重意味着少了霸道, 信任意味着没了猜疑。这样的教师极容易得到学生由衷的尊敬和爱戴。亲其师, 信其道的道理无人不晓。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给学生一份尊重和信任, 换来的是无法预料的惊喜”。
3. 对学生多些赏识, 少点呵责
赏识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是愉快学习、幸福成长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然迸发出的美好情感进行赏识点评, 并能把它放大, 让它成为持久而稳定的积极情感, 课堂学习就一定能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进行, 比之简单的说教更能事半功倍。因此, 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热情的赏识评价不可或缺。
三、高中语文课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高中语文教材是针对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编选的。作者真实而积极的情感渗透进了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物。因此, 要想真正让学生学好一篇文章, 读懂一个人物, 有所受益, 教师除了要融入一定的情感外, 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通过对文本字词句的品味揣摩, 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 与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来达到陶冶高尚情操, 培养健全人格的最终目的。
1. 从文本中挖掘情感因素
高中语文教材蕴涵着形神兼备的情感内容, 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只有带领学生走进这些培植人格的“净土”[2], 才能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 只有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经历, 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 最终形成内在的积极向上精神诉求。因此, 教师要善于捕捉、科学整合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并能进行提炼、升华,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人格塑造、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学中我善于运用情感的内在功能, 引发学生的激情。例如讲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诗歌开篇和结尾诗人处于清醒的物我相对的清醒的现实之中, 主体部分则彻底丢却一切现实中的失落, 物我两忘, 全身心地体会那些从未体会过的虚幻的非经验感觉, 借此表述自己寻求娱情山水以忘忧之情。同样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 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本诗首尾两段诗人伤感于自身政治命运的坎坷, 主体部分则沉浸在优美的琵琶曲中而获得片刻的心灵宁静, 同样表现了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审美意蕴。这样学生和老师一起, 带着情感走进文本, 踏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受理解他们独特的心理感受。从而达到预设的情感目标, 唤醒学生“我想学, 我要学, 我爱学”的热情。
2. 从情境创设中唤起求知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课堂中是否有充沛的情感。教学中,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一种氛围。教学实践证明:热而不闹、宽而不松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互动的先决条件。因此,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场景, 在对知识的渴求中活跃思维、激发想象、生成感悟, 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本主旨。在讲解《再别康桥》一诗中, 我在学生做好充足的预习的情况下让他们揣摩诗中的意境。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淡淡的离愁化作丝丝的相思, 融入诗人刻画的康桥美景之中, 也遨游于诗人的奇思妙想之中, 品味诗人如妙手天成般书就的这一首宛如美妙典雅的钢琴曲般的抒情诗,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在情境中开拓学生的求知欲, 让大家感受到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独特的情感, 从而促进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教学的实效。
3. 从教师的评价中升华师生情感
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心灵深处情感的流露, 可以说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呼唤学生迸发无穷求知欲望的火种。这种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评价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种评价能增进师生的感情。它将成为学生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绵绵动力。正如顾泠沅教授对我们说:“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情感交流, 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总之, 情感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 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其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相信: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立足于课堂, 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启发, 就能创造出富有感召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受到崇高情感的熏陶, 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情感是人类特有的, 情感教学是教师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效的情感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改革以来, 本人深入学习情感教学的理论, 将情感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中长期实践, 这里我将自己和前人的经验做简单的总结, 希望能为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许兵兵.论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研究;教育界;2011.17
第二课堂教学 篇11
一、认真备课
首先是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然后,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编写出教案。编写教案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精心安排复习内容,复习内容要有选择,复习题要有针对性。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既要做到准确明了又要做到精练,用最少的问题覆盖最多的知识,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最后是要有思考价值,要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
3.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要有充分的考虑,要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两套甚至几套应急的教学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4设计高质量的课堂练习。
最后,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需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二、改进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抛弃传统的课堂结构,而是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进,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取舍或颠倒前后顺序,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进行合理的调整,使我们的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具体做法是:
1.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新知的教学、巩固练习。但是有些教学环节则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取舍,从而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更流畅。
2.练习应穿插于各环节之中进行,要尽量避免集中练习
要把练习穿插于新授教学的过程之中,每教学一个新知就应当及时安排练习,当学生把这个知识练熟、练懂之后再学下一个知识,学生学到哪里就练到哪里,课结束了练习也随之结束。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质量,做到及时反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且还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新理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途径的选择,首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师生的合作研究中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也就是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等,都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这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其次是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原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不是由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有关操作过程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由学生通过讨论、研究、操作等学习活动自行解决,这就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原创性”。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把握新课标,领会新理念,用好新教材,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第二课堂教学 篇12
关键词:教学语言,课前互动,课堂练笔,关注细节,教学实效
“泰山不拒细壤, 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细节决定成败,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大家都知道, 课堂教学是由许许多多的课堂教学细节组成的。课堂教学是否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 关注教学细节, 向40 分钟要质量,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灵魂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关注教学语言细节,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 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教学语言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善于驾驿语言, 妙语连珠, 随机应变, 那么他的课堂一定生机勃勃, 魅力四射。因此, 教师要重视对教学语言的锤炼, 尽量备详案, 让教学有的放矢。用准确、生动、鼓励的语言吸引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 很多教师往往是这样评价的:“你的回答不完整, 谁来帮他补充一下?”这样的评价是一种否定的评价, 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经过努力, 已经答对了问题的两方面, 请其他同学再谈谈他的理解。”在同样的情况下, 换一种说法, 运用肯定性的评价, 效果就好得多了。又如, 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 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妈妈感到幸福仅仅是因为被爸爸爱着吗?
生:还因为爸爸非常爱着妈妈。
师:我是问, 妈妈感到幸福是仅仅因为被爸爸爱着吗?
生:因为……爸爸非常关心体贴妈妈。 (笑声)
师:没关系, 那是你的理解。有不同看法吗?
生:还因为妈妈也爱着爸爸, 处处为爸爸着想。
师:原来, 被爱是一种幸福, 懂得去爱更是一种幸福。老师希望你们用心去体会爱, 珍惜爱, 并且懂得去爱, 这是这节课布置给大家一辈子都要做的特殊作业。如果你做到了, 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多姿多彩。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 是生命拔节的道场。在上面的一段对话中, 我对于学生的出错, 没有指责, 没有批评, 而是暂时的放弃, 适度的妥协, 及时的转身, 最后学生在这种春风化雨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启发, 学到知识, 这也是一种教学智慧。
二、关注课前互动细节,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新课程强调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 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关注上课之前互动的细节, 扎实、有效地用好上课前的三分钟,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突破口。
一般来说, 课前预备铃一响, 学生应迅速回到教室并做好下一节课的准备工作, 但他们恰恰相反, 总是沉浸在课间十分钟的美好情境中, 乐不思蜀。如果我们教师一上课就说:“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那么, 课堂气氛就会沉闷, 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课前教师适当组织一些活动却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转移到学习上来, 提升学习的兴趣。我经常利用课前三分钟, 师生之间做一些“智力体操”的热身运动。比如, 我让学生做一些“反思维训练”“成语接龙”“猜字谜”等互动游戏。通过课前三分钟的热身运动,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孩子学习的兴奋点一下子转移到课堂上来。
三、关注课堂练笔细节,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口过一遍, 口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可见, “写”是一种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可惜的是, “写”这种教学功能在语文课堂中往往被忽略,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写”拥有一席之地,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与思索。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适时地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 让学生在写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 在上好阅读课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 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两次练笔的机会, 一次是“识字写词”、另一次是“写一个生活场景。”上课开始,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中词语的音节, 叫个别同学上来读读词语。读后让同学们把词语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 我出示正确的词语在大屏幕上, 同学们对照大屏幕改正自己写错的字词, 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写词语”这一教学细节, 学生能及时纠正错别字, 及时掌握所学过的词语, 比起课外时间的抄抄写写好多了。在这堂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我还安排了一次小练笔的机会。我让学生模仿“看骆驼”“问驼铃”“剪驼毛”“问驼影”这四个生活场景, 写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写完后, 请学生把自己写的小作文读一读, 听着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作文, 学生似有身临其境之感, 学习的效果很好。
【第二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搞好教学课堂教学08-10
情景教学与课堂教学05-18
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06-26
课堂教学英语教学07-25
教学后记与课堂教学08-11
教学反思精彩课堂教学08-26
课堂教学初中数学教学05-10
高效课堂教学数学教学07-31
创设教学情景优化课堂教学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