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方法

2024-08-19

特色方法(精选12篇)

特色方法 篇1

1 城市空间景观特色的内涵及构成

城市空间景观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承载了城市社会经济和乡土人文、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条件而形成的城市物质环境。城市空间景观特色是城市社会经济和乡土人文特色的物化形式, 它同时具有城市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双重特征, 是自然演进与人工营造的共同结果。

城市空间景观作为一种物化的景观形式, 从物质构成要素分析, 可分为人工环境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两大类。根据城市空间的层面划分, 城市空间景观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城市空间景观包括城市的空间形态、空间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等;中观层面的城市空间景观包括城市空间景观风貌区、城市空间景观风貌地段以及城市景观节点等;微观层面的城市空间景观包括城市环境设施景观等。城市空间景观构成详见图1。

2 城市空间景观特色规划编制特点

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实践中, 城市空间景观规划很少作为一个独立的编制内容来引导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实践, 更多是作为城市不同编制阶段中的一个专题内容被提出。而这种方式的空间景观规划因受规划编制层次的限制, 很难从系统的角度对城市空间景观进行梳理, 往往成为所属规划阶段的附属内容与佐证。此外, 在一些以往的城市设计工程实践中, 可以看到城市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但这些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作为宏观层面的概念规划, 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但却缺乏必要的控制措施进行有效的建设与管理;另一种是微观层次的空间景观设计, 大多缺乏宏观的系统结构引导与规划。

本文尝试将城市空间景观规划作为一项独立的规划编制内容提出, 它独立于任何一个规划编制阶段, 既属于战略层面的规划, 也属于控制层面的规划。它一方面从宏观上提出城市空间及景观发展的战略与目标, 另一方面又通过对用地开发的控制、设计导则的制定来引导与控制城市空间景观。因此, 城市空间景观特色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补充与完善, 是城市详细规划的参照。

3 城市空间景观特色规划的引导与控制体系

结合城市空间景观的构成与规划编制特点, 笔者建构了城市空间景观特色的引导与控制体系, 详见图2。

3.1 城市整体空间风貌

3.1.1 城市形态塑造

关于城市形态的概念, 大致可以归纳出城市形态的两大特征[1]: (1) 城市形态由各种城市要素构成, 城市形态是城市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外在体现形式; (2) 城市形态不断变化, 具有动态的特点和发展的性质。

由此可见, 对城市形态的塑造是建立在对城市各要素的综合把握以及对形态演进规律掌握的基础上, 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明确其特色形成的基础以及未来发展的动因。就具体方法而言, 值得借鉴的有凯文·林奇的“标准理论”[2]、康臣学派的“城市 (Town pl an) ”[3]分析方法和国内有关学者提出的城市形态“整合理论”等。城市形态塑造应在确定城市形态目标前提下, 有效地进行城市的新与旧、人工与自然、城市与建筑、城市与交通等多方面的整合, 塑造一个“好的城市形态”。

针对河池而言, 河池市的城市形态特色表现为“山水城的有机结合”——河池市独特的山水格局塑造了城市空间的格局, 而城市的空间发展也顺应了山形水势, 两者表现的相得益彰, 从而形成了山抱水绕的带形组团式的城市形态特征。在城市空间规划中, 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城市这一天然形成的形态特征, 顺势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 以龙江为空间的“脉”, 以南北两侧的山为“廓”, 形成老城区、城东新区、城西新区、城东工业园区等若干功能组团构成的带状组团式城市形态特征, 各组团之间应控制适当宽度的生态空间, 从而使山水与城之间更加有机融合, 详见图3。

3.1.2 城市空间景观结构的建构

在城市形态塑造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空间发展、参照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 勾勒出城市整体的空间发展构架与景观结构, 以系统的方法提取城市空间景观系统中的结构要素, 如景观风貌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等。

河池市的城市空间景观结构可以归纳为“一带两廓两轴四区若干点”。其中, “一带”是指沿龙江的一江两岸的城市景观带, 应充分体现出沿江的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景观的有机融合, 强化沿江建筑界面景观的控制, 展现滨江城市的独特景观风貌。“两廓”为南北两侧的山景界面, 规划应结合山形山势合理控制城市建筑轮廓, 将山景有效的纳入到城市的景观界面中。“两轴”是指沿城市东西向主干道新建路和南新路两条城市发展轴, 沿两条城市发展轴是城市建筑和人文景观的重要展示载体, 也是城市空间生长的结构基础。“四区”是结合城市的空间组团和功能分区形成的四个景观特色区域。“若干点”是结合城市的主要出入口、广场、功能中心以及重要的道路交叉口形成的城市景观节点, 详见图4。

3.1.3 开敞空间系统引导与控制

城市开敞空间系统是城市空间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往往是人、城市和自然三者之间的联系纽带, 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空间主体。城市开敞空间系统通常包括城市街道与广场空间、城市绿地与生态系统以及城市景观视廊等内容。

河池市的城市空间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山水格局与城市的关系, 在道路、组团隔离绿带、建筑高度控制等方面应体现显山露水的思路, 梳理开敞空间系统并有效保持城市的景观廊道, 详见图5。

3.1.4 城市建设容量控制

城市建设容量控制是形成城市空间形态塑造与景观结构的重要手段, 其控制内容包括建筑高度控制、容积率控制和建筑密度控制等。

河池市的城市建设容量控制因受用地的制约, 主要是根据城市用地空间的开阔程度合理引导建筑高度的分布, 在空间开阔地段可适当布局高层建筑, 在空间狭窄地段应限制高层建筑的布局。

3.2 城市重点空间景观

一般而言, 城市重点空间景观可包括景观风貌区、重点景观风貌地段、节点景观引导等三个方面。

3.2.1 城市景观风貌区景观引导

规划内容包括城市景观风貌区的划分, 以及不同景观风貌区的景观特色引导。城市景观风貌区的控制主要内容包括:空间结构引导, 建筑高度分区控制, 建筑风格、色彩、材质控制等。结合河池市城市的空间组团和功能分区可形成四个景观风貌区域:老城区是城市生长的基点, 功能上以居住和商贸为基础, 空间特色上应体现历史性、民族性和人文性特征;城东新区作为城市的行政办公中心, 结合周边地区新的居住职能区, 应形成具有现代感和高效性的城市新区特色;城西新区以文体中心为核心, 结合周边地区新的居住职能区, 应形成具有人文性和时代感的“新民族风格”的环境特色;城东工业园区应形成新型的、生态特色的现代工业园区特色。

3.2.2 城市重点景观风貌地段景观引导

重点景观风貌地段包括城市的景观轴线、景观道路、滨河景观等影响和决定城市景观风貌的地段, 其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线形景观结构引导与界面景观设计导则的指定。河池市重点风貌地段包括: (1) 沿龙江的一江两岸的城市景观带:主要控制内容包括岸线形式控制, 桥梁形式控制、滨江绿化控制, 滨江建筑界面控制等; (2) 新建路和南新路等景观道路:主要控制内容包括建筑高度控制, 贴线率控制, 街道墙控制, 建筑风格、色彩、材质控制等。

3.2.3 城市节点景观引导与控制

节点景观引导与控制包括景观节点的选择、分布以及设计导则的指定与设计意向。城市景观节点主要控制内容包括:主体建筑与小品的特色体现, 场地布局, 绿化形式等。

3.3 城市环境设施景观要素设计

城市环境设施景观要素是城市景观品质的重要体现, 也是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针对包括环境小品、绿化设置、标识及广告、铺装设置、亮化设置等诸多环境景观要素制定具体的设计导则, 引导其建设走向特色化、系统化。河池市的城市环境景观应充分提取河池的地方和民族文化元素, 结合地方的建筑材料、植物树种等, 表达出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环境景观特征。

4 结束语

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安排很难具体落实到对城市空间景观风貌的控制上来, 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很难在城市的层面上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景观风貌。这就要求在城市层面上编制一种规划来引导和控制城市的整体空间景观风貌建设。如何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城市的空间景观风貌, 编制城市的空间景观特色规划, 是规划者们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6.

[2]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10.

[3]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8.

特色方法 篇2

在幼儿国学教育风靡大江南北的今天,让国学教育走进幼儿园是一种流行趋势。如何在幼儿园实施幼儿国学教育,并把国学作为幼儿园特色,特作计划如下:

一、确定本园的国学教育理念和课程特色

教师要把课堂生动化,创设具体的生活场景,引导幼儿懂得尊敬长辈、礼让长辈。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更需和幼儿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识字、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常规礼仪、自然常识等都融入其中。

二、大力宣传,营造气氛

选好要开展的国学诵读读本,并向外宣传,布置幼儿园环境,营造国学氛围。开家长会说明,让家长积极配合。

三、进行师资培训

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幼儿园国学教育的方式应该形象生动、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孩子天性爱玩,游戏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可以试着将传统文化知识设计成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同时,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富于教育意义的故事,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将其编成儿歌,或通过改造,使其更加生动活、有趣,便于孩子理解,做到深入浅出。避免生搬硬套,注重传统观念的现代转化。幼儿国学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注重知识完整性与去糟取精的统一。

四、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进行一课三研活动,教研结合,努力开发属于自己的幼儿国学教育教材。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渗透活动

把国学课程渗透入生活,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舞蹈、武术、小品、诵读比赛等开展国学。

还可以开展以国学为主题的运动会;以家庭为单位的“孝行我当先”的评比栏活动等等。全民参与,营造浓郁的国学氛围,做到真正把国学全面铺开,并从各方面影响孩子,贯彻我国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创新评价方法 凸显年段特色 篇3

关键词:小学;行为评价课;年段特色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生学业评价有效性研究》子课题《学生行为评价研究》的工作。我校在低、中、高各学段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将评价过程融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建立特色的评价体系,探索出了一套学生行为评价的新机制,创出了特色,取得了实效,为“学生行为评价”课题研究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评价目的明确

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促进由知到行的转化,促进知行统一就是行为实践评价课追求的目标。

刘露老师重点研究了第一学段的学生行为评价,执教了一年级行为实践评价课《我是整理小能手》,对学生进行了行为评价的指导。评价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学会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养成喜欢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包莉老师重点研究了第二学段的学生行为评价,执教了三年级学生行为评价课《我的岗位,我的责任》,在评价中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价值。评价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在班级服务岗位上更自觉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陈启敏重点研究了第三学段的学生行为评价,执教了五年级学生行为评价课《巴蜀七礼伴我行》,从集会、问好、课间、两操、用餐、课堂、放学七个方面着手,通过各项目的评价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文明的素养,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三个学段的评价课堂研究中,老师都通过各种评价活动为学生构建起“学”与“行”之间的桥梁,努力做到品德课上的“学”与生活中的“行”相结合,更有效地促使学生实现道德的知行合一。

二、评价形式多样

1.“自我评价”促反思

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在评价活动中,如第二学段的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的行为实践。包莉老师执教的《我的岗位,我的责任》,有的学生利用《“我的岗位,我的责任”行为实践自评表》进行汇报,有的学生带来了自己参与行为实践的照片,还有的学生用小报的形式给学生讲自己的行为;刘露老师执教的《我是整理小能手》,学生用小报和连环画的方式来进行自评汇报;陈启敏老师执教的《巴蜀七礼伴我行》就采用了选择相同项目行为实践的为一个小组,有的情景表演、有的背诵口号令、有的对照评价表进行自我汇报、自我评价。这样的自我评价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品德修养,成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2.“互动评价”促优化

互动性评价旨在通过多方互动了解学生各方面表现的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如,第一学段的同伴评价更多地在于互相督促、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第二学段的同伴评价能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更客观的评价;第三学段的同伴评价更加重视彼此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评价载体丰富

1.在游戏、儿歌等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评价

如,在刘露老师执教的《我是整理小能手》行为评价课中就设计了“现场整理大比拼”游戏活动。此环节通过随机选代表“整理篮子大比拼”,小组推荐优秀选手的“整理玩具对对碰”两个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现场展示自己掌握整理能力的机会,并在作出公正评价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依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进行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包莉老师执教的《我的岗位,我的责任》行为评价课的最后就和学生一起唱起了儿歌《蜗牛与黄鹂鸟》,以此激励学生向蜗牛学习,虽然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缓慢地爬着,但是他一直坚信自己的目标就在前方,相信只要主动做、认真做、坚持做,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契合了教学的目标。

2.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展开评价

在包莉老师执教的第二学段《我的岗位,我的责任》行为评价课中设计的寻找“我心中的巴蜀榜样”的活动与学校的德育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评价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受监督、受肯定,学生民主推荐、投票选举,为全班同学树立了在班级服务岗位上主动做、认真做、坚持做的好榜样;在写颁奖词、发表获奖感言的环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看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激发起学生奋起直追的决心,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方向上的引领。

在陈启敏老师执教的第三学段《巴蜀七礼伴我行》行为评价课,就结合巴蜀小学常规训练的特色做法,借“巴蜀儿童七礼”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在半期进行“我是七礼小标兵”的评比活动,帮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小结,也树立班级“七礼小标兵”的榜样,更好地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从课题的实施过程来看,我们认为三个学段的评价已经达到了评价目的明确、评价形式多样、评价载体丰富的效果。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认为部分行为评价要点评价的内容量化性不强,评价周期的科学性还有待论证,如何更好地收集和分析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结果,以完善评价方式,让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还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曹炜虹.创新评价方法 促进学生发展.甘肃教育,2011(21).

作者简介:李明静,女,1973年9月出生,本科,就职于重庆市巴蜀小学,研究方向:小学德育教育。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途径与方法 篇4

1 城市空间特色的中心思想

1.1 有关城市空间特色的基本解释

为了打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形象,建设好城市空间特色是最主要的内容,城市空间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和其他城市主要的区别存在,然而,对于这个城市空间特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每个国家的学者对于这个特色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于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方法,有些专门学习规划的专业人员也会把两个概念弄混,城市特色与城市空间特色,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城市特色是包括城市空间特色在内的,一种更广阔的特色,它是包含有空间,知识文化,经济,园林,绿化在内的特色,而城市空间特色就比较有局限性,只是针对于我们城市空间的构造跟利用上有特性的那种特色。城市空间特色的内涵有:(1)独特性与认知度。城市空间特色是一个城市独有的,他是不能与其他城市相同的,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空间,对于城市空间的规划也不会相同,所以这种互不相同的独立性,也导致了它有独特并持久的魅力;(2)影响力与存在性。影响度是指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中,城市空间特色对这个城市的其他文化方面产生了制约或者促进。存在性也可以说是支撑性,支撑性是解释了特色资源跟城市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

1.2 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特色的联系

城市是一个代名词,一个城市也代表了一个省份的经济发展的水平,城市应该不断地发展,不应该停滞不前,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生活水平上都有有所改变。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应该在不同的形态中不停变化,在某个程度上讲,城市空间也是一种城市形态,他主要是表现城市中实物长高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特色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的发展是城市空间特色的最主要的动力,反之,我们可以根据城市空间特色的发展情况来看到我们城市的发展状况。综上所述,城市发展跟空间的特色中间有极其紧密的关系。

2 空间特色的规划设计跟方法解析

根据我国现在各个地方的城市的空间特色来说,软性的规划方法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相反的硬性的方法又是比较少。这就让城市空间特色的的工作比较难开展,怎样建设空间特色体系跟他的设计与技术方法具体解析如下:(1)利用城市的资源对空间特色进行改造。根据中国城市现在的发展状况,在工业化,商业化发展的快速情况下,中国的城市空间的特色已经慢慢的学校是,并且这种消失的势头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建造一个有特色的城市,合理利用空间也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的城市一般有许多的元素构成,充分利用现在的资源,通过加工改造提升这些资源,让城市特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经常有几种方法:把城市现在存在的资源,如,自然资源,山川河流,文化资源等加入到我们的城市的建设跟规划的范围中,再加上人工的修建可以让整个城市的空间成为一道风景线。但是,不是所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都能被用来发展成为城市空间特色,有一些也是不可以的。例如国内某个城市和外国巴塞罗那,这俩个城市都有着很悠远的历史,同时也有美丽的山水风光,但是他们之间的城市特色却大都不同;(2)城市设计体系的设计导控。从城市空间的特色的组成要素上看,我们想要把城市空间特色进行引导与调控,必须要从规划方面还有城市的设计,管理还有开发建设的方面进行引导。要想构建起城市空间特色,也要按层次跟方面进行微观调控。要把城市的设计和指导性的内容统一在一起,然后进行设计。根据城市空间特色的性质我们可以知道要对城市进行导控跟设计一定要采用刚柔并济的形式来引导管理的方法。城市空间的特色与许多的利益息息相关,包括公共人民,还有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间。所以城市空间的打造是需要政府进行干预的。但是中国现在缺少这样一种办法,这样他就不能属于规划之列,所以,必须要法定规划,有法律的担保才可以发挥它的真正的作用;(3)规划城市空间特色的方法。城市空间特色规划作为一个软规划,刚性的技术方法很少,而且特色这个词语的不清楚的定义致使特色的空间体系还有整体的城市的空间有了不能分割性。所以怎样规划城市空间的特色要追回到寻找分析空间特色还有找寻找技术方法比较的重要。在这个时候,城市的居民对于城市空间的特色的集体认知度还有很大的习惯,如果他们对新的特色少了那些认可,那么这个特色体系是没有意义的,他的存在也会有很大缺陷。

3 城市空间特色体系的构建

空间特色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我们要从城市的基本体系结构和空间分布范围来规划,首先在城市的建筑体系还有总体设计以及建筑的每个位置和建筑物的特点,对每个城市进行一套独一无二的设计,然后才可以根据我们的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让整个城市的建筑体系,和其他空间融合在一起,成为特色体系。同时要注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思想,可以适当的建立景区,把这些历史时刻都展现在历史长廊中,保护文化的同时也要发扬我们的文化,同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水域,在一些水系比较发达的地方建立景观水系,加上自己城市的特色风情,与城市文化紧密结合,形成城市跟自然彼此照应的关系。

通过把社会,自然,历史文化的三方结合,我们可以提出一套针对于这个城市特定的设计理念,可以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4 城市空间特色的规划引导

4.1 评判资源等级技术

国家可以根据标准,对城市空间特色的要素进行逐项评分,内容主要是判断这些要素能不能够成为或者城市的社会面貌还有特色,能不能成为优质的资源和特色资源,这个评判,是对城市能不能走向特色空间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准跟核心内容。通过测试评判的结果,分出优良的等级,对于那些有特色的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利用,并发展培养成为有特色的空间体系。

4.2 城市空间特色要素展示体系

城市空间体系规划不仅仅只有发现特色,还有对特色进行一系列的评定,加工,提升,最不可缺少的还有对这个体系进行展示,这个也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把这个空间特色建成一个公共的活动体系。让人民大众可以更加的感受到特色体系,让他们通过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专门的运动公园,或者其他的路线更加接近大自然。

5 结语

城市空间特色的规划是城市化发展到特定时期然后在形成的,每个城市现在也从之前的仅仅注重空间城市规模的个数,转变到追求质量与美,空间的新规划已经变成了大家喜欢的一种类型,每个城市也不断的认识到了城市空间特色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城市的未来,也是在对一个城市本身文化的发扬光大。我们合理的利用了城市的空间,这样才可以加快城市的特色体系建设。我们应该坚信,在这个技术时代,在我们的不断探索与追求,实践总结中,我们一定可以通过一个非常有成效的途径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好,中国的城市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吴明伟,孔令龙,陈联.城市中心区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特色方法 篇5

(四川省成都市××区文化体育旅游局)[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必然要求。具有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是吸引群众加入全民健身队伍的有力支撑。利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发展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则是当今研究全民健身的主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目前全民健身现状的分析,结合成都市武侯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要从全民健身发展特色的重要意义、全民健身特色发展方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全民健身;特色发展;方式方法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全国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国家对全民健身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继1995年获得通过的中国首部《体育法》和同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之后,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将每年8月8日设置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健身要有特色,这是成都市体育局自2010年以来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一个重点,并于2009年开始创办“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经过三年的努力成都市多个区(市)县逐步具有自己的特色健身活动,如龙泉驿区百村(社区)·千台万人乒乓球系列活动;邛崃市力推的趣味运动会;青白江区的百村篮球赛、百村拔河比赛;再如我区着力打造的“运动成都·活力 武侯”社区运动会„„特色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有利于成为地方全民健身活动的主打项目,并形成品牌,更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参与性。根据各种信息分析,目前开展全民健身的主要方式、方法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制定年度全民健身计划下发到下级部门组织实施;或者按照年度计划与下级部门联合举行;或者进行横向合作,如联系同级别的相关部门共同举办;或者进入市场,寻找有资历、有经验的体育产业公司进行运作等。那么以上开展全民健身的方式哪些能成为全民健身特色发展的方式、方法呢?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对开展特色全民健身活动具有可实施性呢?本文对此问题作了简要研究。

一、全民健身特色发展的瓶颈

(一)全民健身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全民建身体系的建设,首先应得到领导的认可方可进行。然而,部分政府领导重视的是经济的发展,对于为民服务的社会事务的发展有点忽视。对于全民健身体系的建设,更加缺乏统筹性、协调性。

2.组织机构不健全。组织领导是开展各项活动的根本保证。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实现工作成效的基础。全民健身组织机构,普遍以政府领导人亲自挂帅,政府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负责人参加的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构,即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作为跨部门的综合领导和协调机构,定期开会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进行研究部署、检查监督和工作决策,在领导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不少基层,就缺乏这种机构,或者机构不构建全,或名存实亡。

3.全民健身经费得不到保障。据调查全民健身的经费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支持。由于财政紧张或者体育彩票公益支付用途改变,全民健身经费就会存在缺口,故全民健身经费缺乏稳定性和保障性。另一方面由于领导不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对于此项工作经费的支出,存在否定性和不确定性。

4.专业人员不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首先得有专业人员的组织和指导。目前我国全民健身专业人员的需求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以基层体育行政部门为主,然基层体育行政部门在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过程中,存在人员的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懂体育专业知识的人员很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具有应付任务性,对于培训后是否真正具备了上岗所需的专业知识?是否在开展工作?存在管理不到位,只做表面工作,并没有真正解决专业人员不够的问题。

(二)开拓创新精神不强

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全民健身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显著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群众健身场地设施遍布城乡,各类体育场地超过100万个,各类体育社团不断增加,健身活动站点广泛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65万人等。但在成绩取得的背后,还隐藏着不少的问题。纵观成都市主城区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由于场地的限制和人员的不足,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按部就班,照搬多年来沿用的工作思路、工作计划、工作方式等,甚至连工作文件,在写作框架、安排要求只字未变的情况又下发下级部门和单位,像这样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方法,全民健身工作何来特色,何来发展。

工作责任心,决定工作的态度。加强认识,端正态度。只有认识到了全民健身工作是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才有可能全心性的投入到工作中去。面对目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然某些公务员的心态却是得过且过,对于工作任务敷衍了事。这样的工作心态,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全民健身的发展从何谈起。

(三)组织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基层体育部门,做的都是一线的工作,直接面对的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组织方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成效。目前,大部分的基层体育部门都是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全民健身活动,设置几种活动项目,通过文件或者竞赛规程的形式,下发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再由单位或部门组队参赛。这种组织方式限制了群众的参与面,宣传面窄,知晓率低,从而直接导致参与人数少,健身性远低于竞争性。

二、对全民健身特色发展方式、方法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建设

全民健身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多个部门,需要当地政府的

统一领导,协调体育、财政、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共同参与。首先,提高认识,加大重视程度。自上而下,形成典范,将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建设作为考核领导工作成绩的指标之一,并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其次,完善全民健身组织机构。根据需要建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将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列入领导小组,实实在在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做出部署和决策。成立全民健身特色发展督导小组,指导和督查全民健身相关文件及决策的执行情况。成立全民健身特色发展后勤保障组,负责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经费、物资、人员安排等后勤保障工作。再次,建立全民健身特色发展专用账户,拨付专项资金,扩展全民健身经费来源,开源节流,为全民健身特色发展所需经费,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最后,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二)扩大宣传,加大对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建设

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利用好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活动,把自己的亮点、特色展示出去,改变过去“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积极宣传。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物质条件,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始终应将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作为全民健身的重点环节和重要问题来抓;多渠道解决资金投入,新建各类体育场馆,不断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步伐,使全民健身的场所随处可见。利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扶持资金,在不断加大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同时,增加对综合性体育馆的建设,解决健身场所过于单一的问题。加大体教结合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作用,在既解决了健身场所的同时,又为群众锻炼提供了方便。

(三)扩展思路,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全民健身

1.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供健康服务平台。一是整合社会健康服务资源,协调医院、社会健康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医疗、卫生保健、健康咨询的资源优势,编纂全民健身科普读物,组建全民健身服务团,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全民健身大课堂,推广科学健身方法、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供健身咨询服务,让广大市民掌握几种简便易行的健身项目,用科学的方法保障全民健身。二是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多建国民体质监测机构,对辖区内居民每年定期开展测试工作,掌握国民体质状况,并建立国民体质数据库。针对不同的体质状况,聘请专家教授,开具运动处方或健身指导,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服务。

2.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市场化,扩大体育消费。全民健身活动的实质就是为民服务,如何更好的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其途径之一就是走市场化道路。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社会状态。据我区自身实践经验,可提供以下工作思路:将全民健身活动,以招标的形式选取合适的专业公司,再由公司进行具体操办。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优胜劣汰,将群众满意的公司留下来为民服务。加大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健身群体在不断的壮大,相应的体育消费市场需求量大,各种体育器材、健身俱乐部、健康咨询中心都将成为消费对象和场所,随之而来的则是带动经济的增长。故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市场化,在扩大体育消费的同时,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

3.破旧创新,丰富全民健身内容。我认为“不破不立,不创不新”,这是在以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应把握的原则。不能将以前的旧思路、老形式原搬到现在或以后的工作中,破旧创新,多思考、出新颖,才是以后的工作重点。无论从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的框构组成,项目的设置,群众的参与面,都该出亮点,从而增加吸引力,使人民群众自觉的参与到活动当中来。

特色方法 篇6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对说明文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困惑。因为说明文介绍的科学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有的教师容易将说明文上成科学课,把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而忽视了说明文的特点,从而导致说明文的教学语文味不足。如何让说明文教学变得扎实而又灵动呢?下面就说明文这类课文教学谈谈自己看法。

一、发掘文本的知识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一般说来,科普类的文章在语言和文学性上较差,感染力相较差,但是任何文章,在作者撰述的时候一般都会渗透自己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引用对话,再通过朗读感悟和传递作者透的情感。例如人教版五年级第九册《鲸》,这是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课文介绍的是有关科学知识。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鲸的哪些方面,并且用简洁的词语概括,通过全班交流,归纳出“体形、进化、种类、进食、呼吸、睡觉、生长”等方面。再通过个别读、同桌读等各种朗读方式,再次走进文本,为品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洁。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特点,抓住具体的词句,让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品出语文味。

1.精准的语言表达

说明文以介绍事物为主,语言表达准确,包括表示空间、特征等词句,都需要十分准确。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加以点拨的话,学生往往容易忽视。

例如有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出示以下两句话比较: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有40层的摩天大厦那么高。”

对比读这两句话,比较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一读就明白了,少了个“多”、“相当于”这几个词语,句子的意思完全变化了,看上去简单的几个词语,如果没有的话,表达的意思就不准确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说明文语言一定要准确。

2.精彩的布局结构

小学说明文教学特别是高年级教学,不再仅仅只注重片段的教学,而更要引领学生基于文本,站在高处看清文章的结构处理、谋篇布局、逻辑线索的方法。

姑苏区金阊实验小学潘琪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神奇的克隆》一文时,在教学中,对三类植物的克隆介绍和克隆技术的运用都能引领学生理清前后顺序,告知学生其中的逻辑关系,领会说明性文章不仅要做到语言表达的科学性,连在内容安排上也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和谐在说明性文章中还是很重要的,教师能根据高年级的学情,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3.精妙的文体特征

不同的文体,写作方法也是不同的。即使相同的文体,在表达上侧重点也会不同。通过品读分析不同的文体或者同一文体不同的文章,能够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表达特点、文体特征更加清楚。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和《松鼠》都是说明文,它们有共同点,也各体现不同。一是介绍的侧重点不同:《鲸》主要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松鼠》主要介绍小松鼠的外貌、性格、活动;二是说明方法不同:《鲸》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松鼠》用比喻、拟人手法;三是语言特色不同:《鲸》的语言简洁平实,《松鼠》的语言极具文学色彩。

三、侧重文本的说明方法

新课标对说明性文章提出的阅读要求是: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说明方法是说明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教材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不同的说明文需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不同的方法。

苏州园区文萃小学张晓华老师执教六年级《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老师讲到海洋提供矿产资源这一小节,同时出示了两段文字,第5小节原文和修改过后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说说你更喜欢哪个?同学们个个火眼金睛,如“科学家发现,海洋是个聚宝盆。”这里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这是一句排比句。老师告诉学生,这一段话,有打比方,还有排比这样的修辞方法,这种我们称为形象描述的说明,有别于一般的说明方法。

在课堂上,张老师引导孩子细细品味,并且了解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而且对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也大有帮助。

四、强化文本的实践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来掌握语文的规律。说明文大多语言直白,浅显易懂,在教学时不妨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练笔实践,让学生在动笔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鲸》一文,当把课文全部讲完后,学生总结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了鲸的特点,还掌握了一些说明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把学到的说明方法正确地运用,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运用学过的几种说明方法写一段话,这样学生练笔也得到了锻炼。

对于说明文的教学,只要我们好好把握说明文文本的体裁特征,细细琢磨文本的语言,相信说明文会像其他美文一样,充满夺目的光芒!说明文教学也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特色方法 篇7

一、分层次设定教学目标, 突出专业特点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意识到不同的专业语文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 确保提高中职学生素质水平的条件下,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点,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 首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在综合每个年级语文基础后, 设定各专业都能达标的要求;其次, 也得考虑各专业的差异。不论是宏观目标还是具体到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都各有区别和侧重点, 适用于不同专业。两者的有效结合, 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文化素质。

很多中职学校在教学中, 都采用同一种语文教材, 在这样的情况下, 也不能“一视同仁”, 得根据各专业的特点, 分层次设定教学目标。例如, 幼师专业的语文教学目标就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 加强训练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 严格要求普通话, 拼音, 口头表达及朗读表演等基本功的训练。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语文目标则是加强语文基础写作知识的训练, 培养学生在阅读, 写作, 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专业不同, 语文教学设定的目标也有所区别。

中职语文教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同一篇课文, 也得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 他们的情况及就业需要都存在差异。例如, 中职语文教学中, 针对“诗歌”这一单元, 像旅游、文秘、幼师等专业的学生要比电气、机电等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相对好点, 这些专业对诗歌理解阅读, 写作等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对幼师专业的学生教学这一单元时, 对诗歌的朗诵, 理解的能力要求较高,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歌, 尝试写作诗歌的能力。这些要求也是根据幼师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将来面临工作的需要而定的, 同时也是也是幼师专业学生必备的。但在对模具专业学生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时, 就不会在鉴赏诗歌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 因为模具专业的学生以后将从事的工作对这方面的要求也不高, 只需对诗歌有基本的理解能力, 流利的朗读就行。

二、多元化应用教学方法, 突出职业特色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特长,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专业服务, 就得改革教学方法, 变传统的“授受型教学”为现在的“创造型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中职语文教师需要培养的重要素质。在当今发展的社会环境下, 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 中职学校作为面对多元化要求的第一阵地, 也要切实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多元化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层面, 同时也是教学侧重点的需要。中职学生的专业不同, 教师就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 同样是《雨中登泰山》一课, 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运用“素描”的形式来展开, 而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运用“模拟导游”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在教学过程中, 方法多变而新奇, 才能吸引学生,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人才, 是职校教学中最起码的要求。因此, 职校的语文教学方法, 形式, 内容都要密切联系实际, 充分体现其实用性, 这样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中职的语文教学没有普高的全面精深, 因此, 教师得灵活运用最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在“听、说、读、写”训练中, 注重学生说的能力培养, 例如朗读, 复述课文, 辩论, 演讲等的说话训练, 逐渐提高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我敬佩的一个创业者》一文的教学中,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以以马化腾、马云、李彦宏等人作为教学拓展模版, 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的发展过程进行细致讲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 则可以以王石等人为教学模范, 开展对应教学。

三、完善中职语文教学, 渗透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就是学生对不同职业的看法及认识, 是一个由虚到实, 有浅入深的过程, 需要积极的努力激发它。例如《没有不能造的桥》这篇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了解我国在桥梁建筑方面的成就, 激发学生爱科学, 激起对技术创造的热情, 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语文对于塑造人的灵魂方面的优势, 没有学科能比得上。因此, 中职语文教师要把握这种优势, 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大都具有典型的意义, 只要教师加深引导, 学生就会把自己融入文章那高尚的境界中, 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既掌握了职业知识又提高了职业技能, 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学, 才最具特色。例如课文《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 突出了老一辈工作者踏实的工作态度及无私的奉献精神, 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使得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要想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文化素养。

特色方法 篇8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新国家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和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都不能改变此目标。所以, 专业教师在尝试形成个人特色课堂时, 必须以此目标为中心开始工作。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 是沟通, 是对话。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认知、意见并及时反馈当前的学习状态。专业教师结合自身能力和特点, 在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时, 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培养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及时分析课堂学情, 掌控课堂进程, 调节课堂气氛, 有效地插入课堂评价。

首先, 专业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与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充分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兴趣是课堂成功的第一步。显然, 书本上的知识是抽象的、枯燥乏味的, 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和包装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赋予知识实用性, 告知学生学好这个知识点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将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之一就是把相关知识、技能打包整理, 赋予知识、技能实用性和趣味性, 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工作能力。机械专业的钳工实习任务就是一个完整的任务——制作小铁锤。这个小铁锤制作完成后就会成为每个学生的战利品, 可以带回家使用, 给家长欣赏自己的学习成果。一件完美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在家长和亲戚朋友面前露一次脸, 内在的情感驱动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尽心尽力, 自发地参与实习任务, 全力争取完成好自己的作品。电子专业实习的一个任务就是制作收音机, 同样的, 学生自己制作的收音机归学生自己所有, 可以带回家给家长使用。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 实习效果是非常出色的。平时的教学中, 专业教师也应该赋予教学目标以现实的意义和内在的情感需求, 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 可以采用游戏、分组讨论、自由发言等教学方法,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必要时甚至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形式。现在中专生的学习素质下降严重, 特别是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严重缺失, 导致课堂效果极差。教学方法的选择宗旨是一切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

在学习《液压与气压传动》时, 识读和绘制元器件的图形符号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可以说, 如果学生不认识图形符号, 那么这门课基本等于没学。而识读、绘制元器件图形符号对现在的中专生来讲是困难的、枯燥无味的, 起码一半以上的学生不感兴趣。怎么办?专业教师可以举办一场针对这个知识点的知识竞赛, 学生自由组成多个参赛小组, 每个小组2~3人。根据比赛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和其他一些表现奖, 比如说发言神态自然奖。比赛时, 邀请学生家长、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参加。当然, 要事先对学生通告比赛的整体安排, 并留下充足的复习时间。显然, 一场成功的比赛就是一门专业课的成功教学。

最后, 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评价。恰当的评价能使学生更好的认知自己, 及时明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犯下的错误以及知识体系建立中的不足:及时明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态度、方法是否恰当, 哪些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以后要继续坚持、保持, 哪些是不恰当不合适的, 要及时改正、改变。恰当的评价就是学生在学海中航行的灯塔, 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 课堂评价对教师也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及时监控课堂教学进程, 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得失, 反应课堂教学效果。

评价的方法灵活多样, 可以自评、互评、师评, 也可以随时评价、课堂综合评价或阶段性评价。评价的具体使用, 需要专业教师灵活把握。

在某节课堂学习讨论中, 有个学生特别活跃, 讲话声音很大, 不停地在说, 并且发言的方向和内容偏离了主题。此时, 教师如果现场批评他, 很可能挫伤他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何既能保护该学生的自尊和热情, 又能改变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言之无物的坏习惯, 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运用课堂评价了。比如说, 教师可以中断讨论, 进行阶段点评, 可以指定该生发言并讨论, 也可以在课后和该生探讨一下发言的技巧, 甚至可以现场交流一下小组讨论的注意事项。

专业教师在形成个人特色课堂的过程, 就像厨师在学烧菜。首先你要学好处理食材 (包装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 其次你要学好做菜的方法, 并且你在烧菜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品尝, 监控质量, 最后要了解顾客的反馈。专业教师在用心的一遍遍练习后, 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特色课堂。当然, 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一定要放大自己拿手的、擅长的教学特点和才能, 规避弥补自己的教学短板, 只有这样, 个人特色课堂的形成才会更顺利。

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培养是外在引导, 课堂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内在驱动。专业教师应结合自身特点, 既注重外在引导, 又努力促进内在驱动, 内外结合, 探索总结, 必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课堂。

摘要:专业教师为了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课堂。教师在形成个人特色课堂时, 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和课堂教学的本质,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采用灵活的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质量。

特色方法 篇9

关键词:数字时代,报纸,新闻采编,营造,特色

大部分人都喜欢读报, 喜欢通过报纸来了解一些休闲娱乐、百姓生活、国家发展的信息, 这样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也可以与时代共同进步。而现在, 正在发展的数字时代的网络媒体给群众提供了更加宽阔的新闻渠道。基于此, 报纸新闻如果想要持续发展, 一定要依靠营造特色采编来完善自身。

一、数字时代报纸新闻采编特色营造方向

(1) 营造创新主题。每篇新闻都有自己的特色主题。报纸新闻在采编过程中要着重发现具有特色的内容, 创建和其他新闻媒体不一样的采编方式。文化、政治、经济不一样的地区, 新闻特色也会不一样, 报纸新闻选择的编辑材料主要是以特色地区为主。在百姓生活方面, 报纸可以设立一些关于民生栏目的版面, 编辑和民生生活相关的事件。例如, 在民生栏目版面报道一些与公园文化、物品价格、小区建设相关的新闻。新闻编辑者要建立新闻报纸的主题, 帮助读者更快地了解整篇新闻的重点, 提高报纸新闻编辑地位和水平。除此之外, 编辑者还要设计吸人眼球的主题, 认真完成新闻采编任务, 打造独特的新闻,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营造报道特色。当前, 很多报纸只是在报道事物的表面情况, 而不深化研究, 这使读者在读报纸时也不会深刻研究思考。我们在电视看到的新闻和新闻报纸上的新闻几乎没有太大的出入, 绝大部分的新闻内容都是重复报道, 没有任何创新。例如国家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多方面的宏观调控, 但群众感觉自己和这些报道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也不会对其感兴趣, 对关于国家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会采用怎样的方法, 如何收购进口物品更是没有意见。这时新闻编辑者需要就进出口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更深一层的报道, 将内容深度化, 让百姓了解到进出口宏观调控对他们的益处是什么, 让百姓将其与自己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 让他们对新闻有了解的热情, 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

(3) 营造媒体互融特色。媒体互融的概念是指报纸新闻采编过程可以通过电视媒体、互联网的形式, 来采集一些电视媒体、网络热点信息, 给报纸新闻采编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受到数字时代信息的影响, 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都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来发现新闻优势。随着我国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 他们接受媒体新闻信息的能力也逐渐提高, 许多不会上网的群众也开始利用网络来了解热点新闻。这使媒体和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报纸新闻需要借用媒体互融的特点来创造新闻采编方式, 让很多和群众息息相关的内容在报纸上出现, 增强媒体和媒体之间的联系。媒体互融采编特色最大的好处是体现出了数字时代的广泛性和时效性, 使群众加大了对媒体新闻的阅读量, 丰富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例如, 目前最有争议的工人工资问题、房价变化问题等。

二、数字时代报纸新闻编辑者营造采编特色的实践措施

(1) 建立深度报道采编制度。目前广大群众最希望将报道新闻深度化, 但是真正做到将新闻深度化的报道少之又少。新闻编辑者应该选择由浅至深的采编方向, 在报道新闻表面的同时, 努力思考新闻背后的深度意义, 也就是对新闻内容进行适当的添加, 结合新闻内层信息的需求对一些相关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拓宽新闻的深度意义, 改变目前报纸新闻的编辑方式。另外采集部门也应该建立深度新闻编辑团队, 加大对一些政府部门负责人、研究部门负责人的访谈力度。在特色新闻主题产生后, 编辑团队要开始商讨深度报道方向, 之后团队人员进行最后的信息整合, 编辑具有深度意义的新闻报道。

(2) 打造报纸新闻的最佳品牌。关于主题特色营造方面, 报纸媒体应该选择群众关心的主题来进行设计, 结合本刊的内容进行定位, 站在品牌的位置来确立报纸新闻的关注度。编辑部门也可以通过开通互动版面来了解对群众影响最大的新闻主题, 结合群众的要求, 在互动版面设计不同影响力的最新新闻主题, 并在同一个时间内持续对该新闻主题进行报道, 以扩大报纸新闻的影响力, 使得群众可以全方面了解到自己所关心的新闻主题的最新发展, 提高群众对报纸新闻的关注度, 打造最具价值的报纸新闻品牌。

(3) 设计媒体互溶的新闻主题。在媒体互溶趋势的影响下, 报纸编辑部门应该选择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 在热点新闻中挑选群众最关心的新闻主题, 报纸新闻编辑设计的关键是群众评议数据, 从而促进群众和报纸媒体的互动力。例如, 就节能环保问题来讲, 通过对群众进行调查、分析来整合数据, 最终得出的数据非常具有说服力。编辑部门可以把这类数据设计到主题当中, 同时编辑收纳一些报纸新闻群众的看法和意见, 最后将此在报纸上展示出来, 这种采编特色的最大作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对报纸新闻的认识。

三、结束语

数字时代信息种类繁多, 信息传播方式非常多, 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很多。在这种情况下, 报纸新闻媒体如果想要持续长久地发展, 必须深化新闻内容, 同时还要营造具有特色的新闻采编和新闻主题。除此之外, 还需要增强编辑者的设计能力, 依靠数字化技术策划新闻内容, 促进报纸新闻的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平, 张晓东.网络时代的纸媒转型——以《泰晤士报》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4 (09) .

[2]张小强, 周晓淇.国外报业数字化先驱媒介融合的进展与挑战——以《纽约时报》和《卫报》为例[J].科技与出版, 2015 (08) .

[3]祁红.数字化时代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研究[J].新闻传播, 2013 (12) .

[4]高中山.数字时代报纸新闻采编特色的营造[J].新闻采编, 2011 (05) .

特色方法 篇10

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医疗环境中, 中医屡遭种种言论攻击, 中医处于弱势甚至是“不堪”的地步, 中医及中医人、中医科、中医院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发展受到了制约。“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关键”, 研究中医现状的原因, 不是“中医”出了问题, 而是“中医人”的问题—中医人没有把中医的精华充分体现出来, 没有突出“中医特色”。继承中医精华, 发扬中医优势, 突显“中医特色”成为中医人、中医院的根本生命线。

关于“中医特色”,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指针炙、药浴、足疗、蜡疗等“特殊”的外治法或非药物疗法。然而, 这些仅是中医防治病证的具体的某些“术”而已。如果将中医特色等同于这些“术”, 那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哪里去了?明确“中医特色”的内涵是在临床实践中体现中医特色的必要前提, 因此, 有必要对“中医特色”的概念正本清源。

根据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特色首先体现在辨治理念的整体性、辨证方法的统一性, 其次体现在治疗方案的个体化, 再次是治疗方式的多样性。下面, 就中医特色的内涵、形式及其思路方法作一论述。

1 中医特色的内涵

1.1“天人相应”、“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是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整体观的基本内容。“天”泛指整个世界;应, 有应合、符合之义, 如《易·乾卦》云:“同声相应”。“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 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 机体相应地发生着生理或病理上的反应, 故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天人相应”理论把天、地、人统一起来, 把人作为天地的一个子系统, 强调人与天适应。《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认为人是由天地阴阳之精气交感聚合而成。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实现的。通过气的中介作用, 人与天相通, 与宇宙万物相应。《伤寒杂病论》序言云:“天布五行, 以运万类;人禀五常, 以有五脏;经络府俞, 阴阳会通”。天地、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都凭借着气的中介作用而实现。临床上, 必须结合不同时间、空间的自然特性, 以及不同人的体质特性 (包括心理社会因素) , 针对不同时空状态下的不同个体, 将气象因素与体质因素对病证的影响纳入诊疗思辨过程中。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认识和解释万物变化的哲学工具。用“阴阳学说”说明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五行学说”将阴阳学说细化, 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达到相对稳态的机制。

“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气血津精”等中医理论是“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理论在人体生理病理的具体应用。临床上, 需要应用这些理论, 根据“天” (不同时、空的气象因素) 、“人” (不同个体的体质因素) 、“病” (特殊的表现特征及其病变过程) 、“证候” (不同疾病阶段的不同表现) 的不同, 综合辨析当前的病性、病位, 分清每一单证的主次、程度及相互关系, 对证施治。所以, “天人相应”、“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是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

1.2 循证医学是证实中医实力并不断完善中医辨治理论应当遵循的重要方法

循证医学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 是近10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临床方法学, 其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已得到世界范围内临床学家实践的认可。循证医学不直接研究具体的疾病, 而是一套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思路和方法, 抛开医学基本原理的探讨, 淡化医学本身的学科归属, 对各种医学理论不做评价、改造或排斥, 仅着眼于临床疗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对于一些虽然不能纳入现代科学体系的医学理论, 不能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其机理的疗法和药物, 但临床确能行之有效也承认其应用价值[1]。EBM提倡的这种方法恰合中医学的特点, 适用于中医学的研究, 关键是要在大量真实数据基础上运用EBM的方法来证明因与果的相关性, 如临床疗效研究, 则疾病与治疗方法是因, 疗效是果, 当然, 疾病诊断及疗效判定须采用国际公认的统一标准。如此, 中医的实力 (实效) 就能够被世人所认可, 中医的地位就能够得到提升。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 中医也不例外。我们在继承传统中医, 汲取和应用中医精华, 证实中医实效的同时, 还需要遵循“循证医学”的方法, 在理论体系、辨治方法等方面不断完善, 使辨治论治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 思路严密、严谨, 具有普遍实用性和推广价值。这需要我们回归经典, 去伪存真, 结合临床实际, 总结和提练实用有效的辨治方法, 更好地指导临床。

1.3 证候要素辨证法符合循证医学方法, 是诸多辨证方法的核心, 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王永炎院士提出证候研究应首先继承“以象为素, 以素为候, 以候为证”的理念[2], 建立以“证候要素, 应证组合”为核心的多维多阶辨证体系[3]。这一论断已成为证候规范化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4]。证候要素即代表病性、病位的证的基本要素, 即单一的证。证候要素辨证法在是全面收集临床资料 (包括气象、体质、疾病、证候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的前提下, 将相同属性征象归类于同一属性的证候要素 (以象为素) , 通过辨别不同证候要素间的不同关联, 辨析证候要素之间的转化关系 (以素为候) , 从而得出辨证结论 (以候为证) 。该辨证方法强调辨证依据充分可靠, 证的程度判别有据, 主次分明, 相互转化关系明确, 符合循证医学方法, 更好地揭示了辨证的普遍规律、实质和特点, 是诸多辨证方法的核心, 符合临床辨证思维, 易于掌握和推广运用。

2 中医特色诊疗的形式

根据“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气血津精”等中医理论, 遵循“循证医学”方法, 应用“证候要素”辨证方法, 辨气象、辨体质、辨病、辨证相结合, 辨析每1例患者当前的“病位”、“病性”证候要素及其动态变化关系, 判断其病机关键, 相对量化每一证候要素的严重程度, 进而提出严密、合理的治疗方法, 具体形式以“中药”为主, 可以内外, 也可外用。口服药物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片剂、糖浆、茶剂、冲剂等不同剂型;外治法中又有熏、蒸、洗、泡、敷、放血、刮痧、灌肠、药栓、结扎以及整复等疗法;非药物疗法, 如针灸、推拿、气功、饮膳以及心理治疗等;此外,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 我们还可以用中医医理认识西药, 通过临床实效观察、验证其四气五味的属性, 进而纳入中医辨治体系, 为中医所用。

整个过程强调“三因制宜”、辨证施治, 注重医患双方的互动性和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既注重治疗, 也注重预防, 即“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既变防传”。如此, 体现中医特色的形式就不是“单打一”, 只注重内治或外治, 而是以人为本, 医患双方共同选择适宜的方法, 多法并举, 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更有效地体现医师的价值, 提高我们的诊疗“效/价比”, 即花最少的钱取得最好的诊疗效果。如此, 才可能使中医师个人、中医科室、中医院立于不败之地。

3 中医特色诊疗思路与方法

明确了中医特色的内涵与形式, 便可营造纯正的中医氛围, 所谓“纯正”, 并不是排斥西医, 而是强调用中医的思维、中医的基本理论分析、思辨一切存在的“象”——气象、体质、症状、体征、现代医学辅助检查结果等一切客观存在的现象, 最终达到传统与现代结合, 预防与治疗并重, 医理与医术并重, 实效与速效并见的目的。

综上所述, 体现中医特色的诊疗思路与方法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徐厚谦.从循证医学观点思考中医药的发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4, 21 (1) :47-48, 54.

[2]王永炎.完善中医辨证方法的建议[J].中医杂志, 2004, 45 (10) :729-731.

[3]张志斌, 王永炎, 吕爱平, 等.论证候要素与证候靶位应证组合辨证[J].中医杂志, 2006, 47 (7) :483-485.

特色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打造方法 篇11

[关键词] 乡村学校;少年宫;课余时间;教育教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家庭教育的空缺造成留守儿童的德育缺失严重。而乡村少年宫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有机整合在一起,为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一、建设乡村学校特色少年宫的重要意义

农村中小学的德育主要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局限和约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部分农村中小学学生是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第二,很多农村学校仍没有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第三,学校的教育独立出来,没有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有机统一和整合。

随着乡村少年宫的组织和建设,少年宫对中小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开展少年宫的活动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具体如下:

1.建设特色乡村少年宫,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教育方针,旨在强调德育对中小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特色乡村少年宫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为目标,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当载体,给中小学生的德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2.建设特色乡村少年宫,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中,一般就是看电视、打扫卫生、做作业等,有些学生甚至痴迷网络游戏,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乡村少年宫开放的时间一般是每天放学后和周末,少年宫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开设美术、音乐、书法、绘画等常规的艺术课供学生开拓思维,还开设一些有地域特色的、适宜学生进行的运动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放学无人管理、沉迷于游戏等问题,使学生在集体中发现并表现自己的长处,丰富课余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打造有特色的乡村学校少年宫

1.彰显地域和民族特色

乡村少年宫活动要以当地具体情况为基础,开展活动要彰显各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将活动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结合。在开展活动时,要多增加一些民族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他们对文化传统的认同。

乡村少年宫在开展特色活动时,要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彰显乡村地域特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不但能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2.突出时代特点

乡村学校少年宫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创新,通过以下几方面开展活动:第一,开展一些类似“家乡美”“祖国明天更美好”的主题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养成,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第二,开展“讲经典故事、颂人物传奇”等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经典故事、传唱经典歌曲、歌颂传奇人物的同时,了解祖国和家乡的历史文化,养成爱祖国、爱家乡的良好品质。

各乡村少年宫之间要建立区域信息网,加强优质信息的共享。另外,各少年宫之间可以定期组织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活动,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提升少年宫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扩大其影响力。

3.强化内部管理

要保证农村学生享有和城市同龄学生同样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发思维的场所,特色乡村学校少年宫正好填补了这样的一个空白。管理者要明确乡村少年宫的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管理队伍的思想和素质。在乡村少年宫的项目建设中,各乡镇、各乡村地区的少年宫建设组织者和领导者要联合起来,由宣传部门带头,文民办主抓工作的重点,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各位领导者要精诚合作,将整个乡村少年宫体系进行有效组织,统筹乡村少年宫各方面的发展,共同打造特色乡村少年宫。

4.实现资源整合

首先,乡村少年宫以学校为平台和依托,就要将学校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充分调动学校在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乡村少年宫建设和发展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根据每个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特长,将他们安排到不同的活动区,担任指导教师等职务,解决少年宫师资的问题。其次,还可以邀请城市少年宫中一些优秀的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当地的一些知识渊博的老艺人、先进骨干到乡村少年宫授课。乡村少年宫教师要积极学习优秀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的授课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最后,乡村少年宫还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强化指导教师队伍,招募的志愿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较强的责任心。要从多种渠道挖掘人才,从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敢创新、有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促进特色乡村少年宫的发展。

5.满足学生兴趣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推动其学习的主要动力,能够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和创造。因此,乡村少年宫在开展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所在,根据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其兴趣的活动。相关教师和工作人员要对活动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既要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拓展思维方式,实现乡村中小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

特色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是提高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更能对其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管理,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课余活动少的情况,多种形式的课余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了农村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俊.打造特色乡村学校少年宫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48.

[2]袁博.关于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几点思考——以长春地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9):115-116.

[3]吴国望.浅谈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J].都市家教,2014,(8):95.

皖北地域建筑特色及传承方法研究 篇12

1.1 布局形态

任何地方的风土建筑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邑居的城市聚落, 相比较于从事农耕的乡村聚落, 具有更紧凑的居住形式和更日常化的社会交往形式, 在建筑平面布局上体现为:建筑整体界面临街面较窄, 为一开间或两开间, 相比之下垂直于临街面方向具有大进深。建筑的前厅通常辟有公共部分, 提供公共休憩、参观和交往功能;建筑除前厅以外为私密部分, 房间和院落紧凑, 具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作为皖北重要的地区商贸中心, 亳州北关地区民居大都具备和商贸相关的生活特色, 商业建筑大多亦商亦宅亦坊, 这种多功能的建筑一般由店铺、宅院、作坊、储藏、后院构成[1], 因为所处的环境和其他条件限制, 功能组合和空间体量随之变化。底层一般开敞度很大, 常常没有隔断, 整体连通, 开门由多块一人宽板门组成, 因此开口位置和开敞程度可以根据店铺功能灵活改变。

一个院落的布局一般由正房和厢房组成。正房除了接待贵客、组织家族活动之外, 还供一家之主居住, 与其相反, 厢房则供晚辈居住, 并且附属厨房、储藏等功能, 开间和进深一般有三米左右。

开间一般为3-3.5米, 进深一般为4.5-5米, 建造在高0.3-0.45米的平台上。

1.2 空间形态

亳州北关建筑一般为低层。临街界面带台基。建造历史较早的建筑, 高度为一层, 面宽三开间, 每开间宽大约3-3.5米, 背街面附带院落, 院落由围墙围合。兴盛时期的建筑以个体作坊住宅为代表, 它具有最完整的皖北多功能空间体系。这类建筑一般有三进空间:一进为商铺, 对外开放, 两侧设置接待柜台;二进为作坊, 作坊竖向空间较高, 屋顶开天窗, 以提供通风条件和相关排烟排热设施;三进为宅, 附带带围墙院子, 一层居住, 二层储藏[2]。而砀山旧城建筑多为两层, 旧城关外主要为两层和一层。

1.3 装饰艺术

1.3.1 装饰色彩

与晋冀鲁豫地区更接近, 民居选材和装饰以深色为主, 具有鲜明的北部地区风格。相比之下, 皖南的民居只有灰色、棕色和白色, 是典型的徽州民居的色系, 而皖中民居是白色、灰色和黄色混合的色系, 并且依次由南向北渐变[3]。色彩方面传统建筑的主要色彩包括赭石、朱砂、大红、朱膘、雄黄、藤黄、酞青蓝、花青、石青、石绿、象牙黑、胭脂、洋红、曙红、绯红、牡丹、深赭, 皖北地域建筑清代以花青、朱砂、赭石、石绿、藤黄、象牙黑为主, 近现代传统建筑偏向不刷色或者刷白灰、朱砂、深赭, 瓦面屋顶和青砖墙的青灰色、曙红色, 以及保留木构件的雄黄至赭石之间的暖调颜色。

1.3.2 叠涩梁

为屋顶与墙结合部位的自然过渡而产生的构造形式, 是皖北地域建筑在建筑特色塑造上的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在建筑设计中可以使用多重圈梁构造叠涩梁形象, 也可以使用压条抹灰方式构造叠涩梁。

1.3.3 樨头 (或“墀头”)

樨头是一层层不断出挑叠加的结构, 常常用在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中。传统建筑有时采用叠涩梁和樨头两者结合的形式来处理山墙和屋顶结合处, 两者共同衬托屋顶出檐的动态, 此外精致的曲线截面使住宅更显得优雅, 从而稍微透露出温和的设计品味。

1.3.4 砖雕

柱顶砖雕反映了民俗文化。砖雕由多种题材组合而成, 画面展示了两只腾云驾雾的麒麟, 其间有一绣球, 四周围合雕花栏杆、垂花柱、花草装饰, 装饰内容为葡萄等水果, 以及植物花瓣, 这些内容塑造了一出民俗戏剧在戏台上演的景象, 是主人对俗世生活的个性解读。

2 新地域建筑的传承方法研究

2.1 新地域建筑等相关术语的基本涵义

2.1.1 集体记忆与地域建筑

集体记忆即是一个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这种群体可以是一个宗教集团、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 也可以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这种记忆可是分散的、零碎的、口头的, 也可以是集中的、官方的、文字的, 可以是对某个重要地点发生的时间的追溯。集体记忆是城市文脉的主要的精神组成成分, 地域建筑构成的建筑和城市建成环境则是城市文脉主要的物质组成成分, 两者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2.2.2地域建筑和新地域建筑

在当下的建造条件下, 除了由没有经过规范建筑师培训的地方建筑师傅建造的建筑, 还有一种建筑, 一定能被认同为地域建筑, 就是以充分细致地研究当地风土和建筑为前提, 在当地取制砖的泥土、炼钢的原料、适当的石材, 来建造适合当地生活习惯的建筑。

2.2.3由非地域建筑引入新地域建筑概念

而广义的新地域建筑兼容了本地风土受到外来影响而演进、形成的新风土, 如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下, 外来的生产技术可以形成非本土的建筑新材料, 外来的生活理念也在影响本地的生活习俗, 生长出新的活动模式, 这些新材料、新生活可以注入到原有城市建构元素中, 形成新地域建筑。

2.2新地域建筑的设计手法

2.2.1保留

保留是针对基地建筑形象进行完整保留和空间功能更新再造的设计手法。新建筑与保留建筑应该和谐相处, 为了和卡里神庙取得联系, 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在创作卡里艺术中心的时候, 保留柱子, 而艺术中心位于地下。建筑建设面积很大, 但表面体量低调谦逊。为了对周围建筑氛围进行再造, 以建立起新老建筑的协调和联系关系。[5]

(照片来源:http://photo.zhulong.com)

(照片来源:http://www.7alu.com)

简化是对识别性较强的构件元素进行简化, 创作出带有相同符号的新建筑。云南竹楼是干栏式建筑的代表。设计师在阿庐古洞洞外景观、傣园酒店等地方特色建筑上, 通过模仿云南竹楼的形式进行新建筑创作。现代建筑依靠灵活多变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 具有一些传统建筑不能比拟的优越性, 可以再现不同材料、不同形式、不同组合的建筑构件。

2.3 新地域建筑的传承原则

人们在建筑和建筑环境中的经历, 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都对人产生微妙的影响, 这些影响往往在特定的情况下形成重要的场所记忆。新地域主义是为了避免现代建设损毁场所记忆而产生的建筑设计解决方案。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 建筑和建筑艺术审美也随之改变;另一方面, 当代西欧形成了追求自由的现代主义建筑, 这套庞大的、自由的、理想的设计体系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的过程中, 遇到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 并且随着当地的风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伴随着各类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维出发进行城市设计的城市, 虽然有严谨与科学的设计, 也达到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应, 却因雷同的面貌和毫无特色的设计被人们“排斥”, 或者更确切地说, 是“会令人迷失的”[6], 在这种状态下迷失的人们开始注重充满亲切感的、富有文化特色的、大众化的建筑设计, 这即是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3 皖北地域建筑特色传承的工作步骤

皖北地域建筑特色由建筑平面布局、空间形态、造型特色、装饰构件、技术要素五方面构成, 具体的构成形式要素必须在对当地历史建筑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不同层面的城市风貌专项规划中, 将这五方面地域建筑特色要素经过一定的拆分和合并, 可以与城市风貌规划控制体系承接起来, 通过风貌规划落实建筑特色, 借助详细规划产生地块控制指标, 再进行城市节点设计, 在建筑群和建筑单体设计中必须谨慎选用最合适的传承手法, 再缜密推敲其可能的发展形式, 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提出设计方案, 与项目委托者、城市管理者、项目成果使用者进行沟通, 验证项目方案有效保留场所记忆的功能是否符合预期, 敲定方案设计方向并且深化设计, 最终交由相关建设单位落实方案, 至此以新地域主义建筑形式塑造城市街区或城市整体风貌特色的任务方能基本完成。

参考文献

[1]金乃玲, 沈欣.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型制[J].工业建筑, 2012, 05:161-164.

[2]刘昱.皖北传统建筑风格与构造特征初探——以亳州北关历史街区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5:154-157.

[3]刘仁义, 张靖华.安徽民居色彩成因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工业建筑, 2010, 05:146-148.

[4]王其钧.中国建筑图解词典[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5]杨长贵.当代地域建筑创作方法初探[D].中南大学, 2010.

上一篇:牛子宫内膜炎病下一篇:新闻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