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伦理

2024-08-07

法律和伦理(精选12篇)

法律和伦理 篇1

摘要:隐性采访是为了完成某一种公开采访无法完成的特殊采访方式, 由于其特殊性, 采访中常涉及法律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 成为社会各界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和伦理原则入手探讨了隐性采访应遵循的守法事项和道德伦理原则, 提出作为新闻记者在必须采用隐性采访时, 应牢固把握法律和职业道德底线。

关键词:隐性采访,法律界限,道德伦理,原则

一、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

采访是记者的权利, 但不是权力, 任何记者都没有审判他人的权力, 由于隐性采访极易涉及法律问题, 一旦采访不得当就会造成法律纠纷, 甚至触犯刑法。因此, 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必须得到法律的许可和法律的认同, 这是每一位记者开展隐性采访应坚持的底线。

我国90年代中期, 当舆论监督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背景下, 《焦点访谈》这类栏目的出现, 用深度报道的形式揭露在经济政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些不合法的新闻事实, 而在这些曝光类的新闻事件报道中, 新闻记者经常采用的是隐性采访的报道方式, 通过隐性采访, 挖掘到了大量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同时也是我国媒体的舆论监督水平不断进步的表现, 标志着我国电视暗访形态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自此, 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台暗访风行, 大批记者乔装暗访, 真实地披露了一些执法部门违法乱纪、犯罪分子制假贩假等社会丑恶现象, 其中许多节目堪称经典之作, 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在中央台对隐性采访的工作不断推进的时候, 各个地方台的媒体也在不断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制作“引人注目”的新闻报道, 但是由于一些新闻工作者操作上的不当, 或是对隐性采访涉及的相关法律常识不够了解等, 由此造成了隐性采访侵权等案例的发生, 这给新闻媒体的发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同时也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 我们不得不对此引起重视。隐性采访中涉及的法律界限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国家安全问题。新闻媒体是泄露国家机密的重要通道, 各国情报界均是从新闻媒体发布的各种信息中获取情报机密。获取国家机密的主要方式有秘密文件被改变并公开发表、拟定的新闻稿未经审核即被泄露、业务部门审核不严等。新闻史上, 尽管记者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国家机密并造成泄露的案件十分罕见, 但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后果, 可见严格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 特别是新闻记者更要坚守国家机密安全, 避免隐性采访不当造成国家安全机密的泄露。

(2) 法人的商业安全问题。市场经济下, 商业机密价值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已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客体。当前, 新闻记者对企业或个人的隐性采访题材大多为其贪污受贿、官商勾结、非法经营渠道等不法行为, 这种采访是合法的, 符合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 而且基本不存在隐性采访过程中泄露商业机密的法律纠纷, 但并不代表这种隐性采访就不与企业的商业机密出现任何冲突, 一些新闻机构或记者在对企业进行隐性采访时, 如果对某一事物的判断错误, 就有可能会将本属于企业合法的机密错当成非法行为予以曝光。

(3) 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记者隐性采访过程中隐藏或伪装了自身真实身份, 使得被采访对象放松了警惕性, 极易获取他人的隐私, 这种客观事实即使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擅自披露也通常会对公民名誉权和隐私权造成侵害, 侵扰了他人人身自由和私生活空间。

(4) 未成年人权益。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给予了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其中第四章第三十条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个人隐私;第五章第四十二条中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公开出版物、影视节目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姓名、照片、住所以及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资料。因此, 严令禁止对未成年人进行隐性采访。

二、隐性采访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

(1) 违反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在隐性采访中, 记者将其身份伪装起来, 根据采访需要扮演不同角色深入所要采访领域, 与受访者建立起一种隐瞒的人际关系, 这从道德上对于被采访者是一种伤害。

(2) 引发非正常诱导行为。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可获取独家新闻, 必然会提高新闻机构刊物发行量和个人的知名度, 为更多的制造“卖点”, 一定程度上势必促使记者产生非正常诱导被采访者等行为。

(3) 非正常策划新闻。有时新闻机构为达到一定目的, 采取介入与干涉方针提升所采访事件新闻价值, 人为策划轰动效应, 这也是一种触犯伦理道德的行为。

三、隐性采访中应注意事项和遵循原则

(1) 隐性采访应注意的事项。1) 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 必须保证所要采访的现象、对象和问题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2) 在隐藏身份深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调查时要适度, 不能为达到采访内容向着有利于自身利益方向发展而做出不法行为。3) 隐性采访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除非必要进行隐性采访的任务, 否则一般不提倡采取隐性采访, 而且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 明确采访任务性质和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

(2) 隐性采访应遵循的伦理原则。1) 严格守法。公民的一切活动都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隐性采访也不能例外。因此, 记者在隐性采访中要严格守法, 不能不择手段的获取不法新闻, 做出非道德行为。2) 公共利益为上。隐性采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都是为了社会公众利益, 这也是媒体机构和新闻记者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如果采访内容涉及大多数人公共利益, 而且非隐性采访不能获取, 则可从之, 相反采访内容无关公共利益且影响甚小, 是没有必要采用隐性采访的。

(3) 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新闻应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而新闻记者就是历史的记录者, 隐性采访中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 隐性采访多是披露社会上的违法违纪行为, 采访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阻挠和困难, 要想进一步深入事件源头难度更大。因此, 记者采访的真实性尤为重要, 新闻稍有失真就会削弱报道力度, 误导公众, 进而伤害事件中涉及的人物, 同时新闻机构的公信度也会遭到质疑, 所以更应该遵循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不能扭曲事实。

四、结语

隐性采访在当今的新闻报道中越来越重要, 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越来越大, 同时也是受众最需求的。从市场争夺和媒体长远发展来看, 隐性采访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处理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探讨的问题。在我国对隐性采访的研究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 研究的学者有一大批, 为隐性采访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参考了很多前人的研究成果, 但是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 研究的角度和起步点有着很大的差异, 而我也是站在最近的时间里观察、探讨和研究。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够发掘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时间在推移, 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将会一直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法律和伦理 篇2

上一份实习是在一家小的管理咨询公司,偶然在大班级群里看到这个消息,想着当时手头也没有重要的事情、工作地点离家也比较近,就去了。

在这个公司工作有一定的好处:

①公司规模比较小,所以尽管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仍能安排实际的工作给我做,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比如,我都能作为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重要的会议并发表观点,分管的副总直接跟带我的主管说“如果实习生因为工作原因离职了,归为主管的责任”。让我觉得很meaningful。在此期间,总共完成了三项工作——第一,修订客户公司的管理制度,虽然工作很琐碎,但是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见证一套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建立,学习了项目管理、WBS工作分解、Visio流程图绘制等技能。第二,基于他们已经完成的一次管理咨询项目,进行后续宣传案例开发,在此期间感到自己PPT制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第三,整理了“QCD”的资料,不过这项工作只开展了一点就离职了。

②还是因为公司的规模比较小,所以每个人的工作权限比较大,其他员工在资料共享方面显得很“大度”。如果你缺什么资料,跟主管一说,他都会尽量帮忙,并给你充分信任。

当然了,事情都有两面,在这里工作也会有不爽的地方:

①不喜欢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在整个项目咨询中总处于乙方的被动地位、工作时间不固定、加班是家常便饭、工作生活界限模糊之类的。不再赘述。

②小公司资源有限。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非常抠”,员工福利很差,对实习生的工资完全没有竞争力。比如领导知道我家住的比较近、中午都能回家吃饭,竟然砍掉了我的餐补和交通补助!!!要知道我每天中午也是搭公交来回回去吃饭的啊,万一碰到家里没人做饭还是要在外面吃饭的好伐~

③从事管理咨询的公司,感觉有点滥用管理制度。没有小公司的那种灵活,而是任何方面都要定制度、走流程,考核非常严格。比如打卡制度、OA必须到点登陆、领导开口闭口KPI、财务报销流程繁琐等等。个人觉得,这对一家40人左右的小企业来说,太上纲上线了,不利于咨询师这类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和培养,在现在这种讲求灵活变化的时代来说,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④最后就是老总了,说实话我不太喜欢他,目光略短、自我感觉略好。此处省略500字。

总之,还是感谢这段经历,出了工作技能之外,也让我学会了时间管理和自我平衡——白天上班、晚上健身、回家备课完成导师任务、周末代课。当然,也获得了一定的财务自由,可以减少家里的资助来平衡支出。

法律和伦理 篇3

关键词:VR虚拟现实技术;法律;伦理

VR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人机交互技术,它融合了计算机仿真、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的交互式技术等多种科技,通过计算机模拟出一个三维动态的虚拟环境,并使用VR眼镜、VR头盔、数据手套和数据衣等可穿戴设备模拟出逼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体验,使用户完全沉浸到计算机的模拟环境中,产生超越现实的“真实”体验。相比于传统的人机交互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逼近真实的浸入式体验,使用户在虚拟世界中 “身临其境”,因此在医疗、娱乐、房地产、游戏、教育、零售、工程和军事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包括高通、谷歌、索尼、Facebook、三星、苹果等在内的各大巨头公司都开始进军VR虚拟现实技术领域,努力抢占VR市场。目前,VR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各大科技公司和媒体追捧的热点,然而VR虚拟现实技术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和伦理风险也不容忽视。本文主要探究了VR虚拟现实技术中存在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对于推动VR虚拟现实技术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1 VR技术中存在的伦理风险

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逼真的沉浸式体验,而这种接近真实的感官体验可能会对用户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产生沖击,使用户在脱离虚拟世界环境后的行为发生改变,因而具有一定潜在的伦理风险。

1.1 VR游戏可能会增加玩家的暴力倾向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室(如斯坦福监狱实验)证明人类的大脑容易被环境无意识地改变。而VR游戏中过于真实的试听体验可能会影响玩家的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可能会延续到VR游戏之外的现实世界中。

举例来说,很多VR枪战游戏中都具有暴力、血腥和色情的元素,当这种暴力场面通过VR设备直观地呈现给玩家时,无疑会对玩家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一定伤害。目前,一项关于VR游戏对玩家性格和暴力倾向影响的调查显示,测试者在观看VR暴力游戏后攻击性和暴力倾向明显增加。而主动参与到VR暴力游戏中的测试者比仅观看VR暴力游戏的测试者,其攻击性和暴力倾向的增加更为显著。这项测试的结果让人不寒而栗,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成年玩家都会受VR游戏的影响而增加暴力倾向,那些心智不健全的青少年玩家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影响,其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可能会受到VR游戏影响而发生改变,甚至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1.2 VR技术可能会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冷漠

随着VR技术的快速发展,VR技术必将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使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也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当人们过于沉浸于“万能”虚拟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将会变得更加冷漠。

当VR技术的全面普及之后,人们只需要穿戴一个VR眼镜或头盔等简单设备,即可“身临其境”地进行购物、旅游和游戏,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亲身体验”教育和办公等等,不需要任何沟通也可以无障碍地生活。这种逼近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容易导致用户沉迷于VR技术所创建的虚拟世界,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在VR设备上,无暇和他人面对面沟通,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冷漠。

2 VR技术中引发的法律问题

VR技术给用户带来的“真实”感官体验,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犯罪行为。如何防范和界定这些VR应用中的犯罪行为,如何建立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是未来VR市场和管理部门需要关注的重点。

2.1 VR技术可能会引发精神控制犯罪

当VR技术强烈地刺激用户的试听感官,可能会使用户产生精神幻觉,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区别,容易受到精神和行为的控制,因此具有潜在的精神控制犯罪风险。

具体来说,人类的思维模式会受到感官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当感官体验过于强烈时可能会打破人们常规的理性思维,甚至因此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NPR新闻部副总裁Mike Oreskes批评VR纪录片《无家可归》,认为他的制作人员没有秉承新闻的中立性,在制作时将事后在犯罪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做了拼接处理,“诱导”观众使他们以为自己亲临了犯罪现场,“欺骗”甚至“操作”了观众的思维。随着VR技术的快速发展,VR设备为用户提供的感官效果可能会更加真实,如果罪犯分子在VR应用中植入了病毒,诱导用户产生他们所安排的“虚假记忆”,甚至改变用户原本的“真实记忆”,就可以实现对用户的精神和行为控制,侵害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甚至使他们做出威胁社会稳定和安全的犯罪行为。

2.2 VR技术可能会引发性犯罪

VR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会诱发更多的性犯罪。具体来说,很多VR应用中(VR游戏、VR视频、VR直播)都具有一定的色情元素。当用户受到VR应用中色情元素强烈的视听冲击后,其精神和心理可能会随之发生改变,暴力性犯罪的倾向也随之增加。

目前,管理部门还没有颁布VR应用的相关法律,针对VR应用中的虚拟形象的性犯罪行为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界定。因此,很多不良用户为了寻求感官刺激,可能会在VR应用中“骚扰”和“侵害”其他女性用户。例如,美国的一位女子玩家在进行QuiVr游戏时,受到另一名男性玩家的“性侵犯”。这位女子玩家在进行QuiVr的多人射击游戏时,被一名男性玩家通过声音识别了她的性别身份,然后被此男性玩家在游戏中触摸了“胸部”和“胯下”。由于当前没有针对VR应用中虚拟形象性犯罪行为的界定,因此还无法判定这种行为是否属于性犯罪。随着VR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VR应用提供的感官体验必将更加真实,因此VR产业的从业者和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VR技术中潜在的性犯罪风险,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以规范VR行业中开发者和用户的行为,从根本上保障每一位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的来说,VR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人机交互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感官体验,因此在娱乐、教育、商业、军事和游戏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VR虚拟现实技术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可能会增加用户的暴力倾向,诱发犯罪行为,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冷漠等等。本文中,我们探究了当前VR虚拟现实技术中存在的伦理风险和法律问题,希望能够引起VR从业者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反思,对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建国.时空征服和感知重组——虚拟现实新闻的技术源起及伦理风险[J].新闻记者,2016(5):45-52.

[2]陆高峰. VR传媒应用展望[J].青年记者,2016(15).

[3]郭祎. VR+新闻: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多重影响及前景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4).

法律和伦理 篇4

(一) 舆论监督的作用

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一直是社会效仿的榜样, 节目中大量的偷拍、暗访成功地树立了节目的口碑和质量。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媒体揭露便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好评。偷拍存在合理性的法律依据是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事情, 如腐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一经媒体揭露便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好评。

(二) 满足受众的需要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偷拍现象的存在就是受众需要与满足的结果。首先, 受众需要获得关于自身利益的动机。其次, “偷窥欲”的满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特别是关于公众人物和公众事件方面。最后, 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东莞黄流”事件和文章出轨事件用大量的视频画面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 这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应用。

(三) 新闻采访的一种必要手段

新闻采访的手段包括显性的采访和暗访, 其中的暗访主要指的是偷拍现象。记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显性的采访方式, 这样的采访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律和道德的纠纷。由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腐败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问题等涉及不同人的利益, 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等, 让显性采访这一采访手段成为空中楼阁, 必须要通过暗访的手段才能获得一系列的线索, 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偷拍现象造成的负面表现

(一) 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1年规定:“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 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在《准则》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允许采用秘密的手段进行采访, 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偷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这种手段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在东莞“黄流”事件的偷拍中, 虽然央视有进行舆论监督的作用, 但由于在节目中没有对“小姐”的画面进行特殊处理, 因此就侵犯了她们的隐私权, 遭受诟病。

(二) 造成正当采访权的丧失, 新闻事业受到损害

央视《焦点访谈》节目制片人在一次座谈会上说:目前他们最大的困难是获取事实之难, 因为拒绝接受采访的情况越来越多。媒体经常采用暗访和偷拍的方法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隐形采访越多, 拒绝采访的就越多;拒绝采访的越多, 越需要使用隐形采访才能获得新闻。

(三) 职业角色凌和社会角色混乱, 违反职业道德

在偷拍的新闻中, 记者的职业角色可能会与记者作为普通人应去帮助别人的责任相抵触。这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混乱, 不能以客观的态度去对待职业角色;另一方面是职业角色凌驾于社会角色之上。主要表现在记者偷拍中的诱导犯罪, 记者在事件中不是客观的记录者, 而是作为诱导者出现。

三、偷拍进行的原则

隐性采访是有“度”的采访。在度内和度外就可能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报道效果。这个度, 就是隐性采访的底线。所以说, 进行隐性采访的记者一定要有底线意识。[2]我认为对偷拍度的把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 “四公”原则

目前评判电视暗访合法性的四条原则是“公共利益、公共场合、公共人物、公共事务”。明星的隐私范围比普通人要小得多。在2014年“文章出轨”事件中, 我认为:南都娱乐周刊拍摄是毫无疑问可以的, 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文章和姚笛在公共场合的举动, 并不存在记者非法拍摄。但是这只是道德问题, 其中并不涉及违反法律问题, 更不必谈及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问题, 一再的报道和热议只会让无辜的人深受其害, 如马伊琍和其孩子、父母。公共性应成为媒体偷拍遵守的原则, 不能偷拍滥用。

(二) “山穷水尽”原则

所谓“山穷水尽”原则即偷拍在实在找不到采访的办法的时候才可以采用。虽然偷拍可以让记者获取大量鲜活的、真实的资料, 也可以满足人们的欲望, 但是偷拍毕竟是一种欺骗, 我们不能以目的的正当而不择手段。现在也没有确切的舆论调查资料可以证明究竟有多少读者对记者的偷拍感兴趣, 是否有不同的意见, 记者不能凭借一己的推断肆意运用这种手段。同时, 新闻媒体也应明白, 记者只是普通公民, 并没有特殊的权利。

(三) 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原则

在我国, 与偷拍偷录行为相关的民事权利主要包括公民的隐私权和肖像权等, 禁止性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等相关规定。我们应反省自媒体的运用中应把握的问题:一是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 媒体应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二是媒体人在偷拍传播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原则。

陈力丹教授说, 暗访和偷拍从来没有成为专职新闻采访的主流方式, 并且经常受到质疑。偷拍和暗访虽然没有名文禁止, 但也不受法律的保护。与其让其发展下去, 不如早些建立新闻行业的职业规范, 多总结和推广一些公开采访的技巧, 提高记者的采访水平。

摘要:2015年6月7日南都记者“卧底”高考事件让“偷拍”这一现象又一次引起社会的关注。偷拍现象从一开始就成为新闻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存在着, 从名人到官员, 涉及公权和私权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偷拍的可能。偷拍一方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方面又存在着触犯法律的可能性, 如何在新闻报道和新闻媒体法律伦理道德中进行平衡是新闻界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偷拍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合理性、偷拍现象与新闻法律及道德的关系分析偷拍应遵循的原则, 综合这几方面对偷拍现象进行诠释。

关键词:偷拍,原因,负面表现,原则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4.

医疗法律与生命伦理概论试题2 篇5

A 艾滋病在我国进入到(C)。

C.快速增长期

A.艾滋病的监测工作,由(D)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主要内容包括:(1)疫性收集、整理、分析;(2)重点人群的血清学检查;(3)流行病学因素调查、分析。D.省

B.不同的患者给予相同的对待;不同经济状况的患者给予相同的对待;不同需要的患者给予相同的对待;相同的患者给予同等的对待。这反映了器官移植资源分配的(D)。A.尊重生命原则 B.先来后到原则 C.效用原则 D.公平公正原则 B.病人第一的原则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其中不包括。D

A.平等相待,一视同仁 B.尊重维护病人的医疗权利C.全心全意,一心赴救 D.疗效最佳,安全无害

B 4.标志着我国医疗机构管理进一步走向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法律条例是(D)。D.《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C 5.从事传染病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监督管理人员和政府有关主管人员玩忽职守,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的,将负(B)。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C 6.从世界各国关于安乐死的讨论,可以看出,有关()的意见比较容易统一,而分歧最大的是关于(A)。A.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 B.主动安乐死,被动安乐死 C.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 D.非自愿安乐死,自愿安乐死

D 7.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由(B)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医药管理部门指定的经营单位经营,其供应计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医药管理部门联合下达。A.乡 B.县 C.市 D.省

D 8.第一所较为完善的临终关怀医院创办于(D)D.英国

?D 9.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日法西斯灭绝人寰的人体实验,是(D)的最典型例证。

A.天然实验 B.自愿实验 C.强迫实验 D.欺骗实验 D 10.动物实验的伦理规则不包括(D)A.避免动物遭受无价值的痛苦 B.动物实验必须具有医学科学研究目的 C.对试验过的动物要给予尊重 D.尽量使用小白鼠进行实验 F 11 非处方药简称(B)。A.OPC B.OTC C.OTP D.NTC F 12.罚款和没收的财物应(A)A.上交国库 B卫生部门代管 C捐给红十字会 D.就地销毁 G 13.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卫生法不包括(D)。

A.《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D.《管理毒药、限制剧毒药暂行规定

?G 14.广义的医疗法律行为包含的内容中,那一项是狭义的医疗法律行为?(B)A.诊疗目的性医疗法律行为 B.有治疗目的性的医疗法律行为 C.实验性医疗法律行为 D.侵袭性医疗法律行为

G 15.根据《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的义务不包括(B)。

A.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B.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医师协会和专业学术团体 C.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D.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G 16.根据严重缺陷新生儿的处理原则,严重唇腭裂、肢体缺损的新生儿属于(B)。

A.舍弃类 B.选择舍弃类 C.不应舍弃类 D.无法界定

G 17.国有药店供应和调配毒性药品,应凭盖有医生所在医疗单位公章的正式处方。同时,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B)剂量。A.1日 B.2日 C.3日 D.4日

G 18.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下列新药的注册申请可以实行快速审批,除了(B)。

A.新的中药材及其制剂,中药或者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B.已在国外而未在国内获准上市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生物制品

C.抗艾滋病病毒及用于诊断、预防艾滋病的新药、治疗恶性肿瘤、罕见病等的新药 D.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新药

G 16.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下列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是(A)。A.流行性腮腺炎

G 19.国家对供水单位和涉水产品实行卫生许可制度。集中式供水必须取得(B)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B.县

G 20.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应受处罚的行为不包括(C)。

A.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B.逾期不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又不停止诊疗活动 C.复印、备份《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D.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 G 21.各种健康相关产品法律制度中所具有的共同性规定,不包括(C)。

A.生产经营审批许可制度 B.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C.广告审批制度 D.进出口管理制度

G 22.根据《药物管理法》,进口已获得药品进口注册证书的药品,未按照规定在允许药品进口的口岸所在地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撤销(C)。

A.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 B.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C.进口药品注册证书 D.卫生许可证 G 23.关于医疗事故的分级,二级医疗事故是指(C)。

A.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B.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C.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D.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G 5.关于医疗事故的处置,那一项具有重大意义,被人们视为对患者权益保护的最重要象征?(A)

A.《条例》就病历资料的书写、保管、查阅、复制和封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尤其是允许患者查阅并复制病历

Q 24.《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中的有关规定,调整的是哪方面的社会关系?(A)A.卫生组织关系 B.卫生管理关系 C.卫生服务关系 D.国际卫生关系 L 25.伦理学上最没有道德争议,最为理想的供体取得方式是(A)。

A.自愿捐献 B.推定同意 C.商业化的器官交易 D.无

L 26.来自国外的船舶、航空器因故停泊降落在中国境内非口岸地点时,船舶、航空器的负责人应当立即向就近的国境卫生检疫机关或者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这属于(B)A.入境检疫 B.非口岸检疫 C.电讯检疫 D.临时检疫

L 伦理上还有争议的移植类型是(D)。A.同种移植B.自体移植C.异体移植D.异种移植 ?S 27.生命延长、优生优育、行为控制、器官移植、基因工程、人工生殖等高新医学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属于医学伦理学哪方面的研究内容(A)。

A.医学伦理学的一般问题 B.医德的规范体系C.生命伦理学难题D.医德品质的培养 S 28.尸体解剖中,下列做法不道德的是(D)。

A.在具体操作上要保持科学性,切口要规范,留取标本要考虑到保持尸体外形完整,缝合符合要求 B.尸检术毕要给尸体着装,佩戴好原饰物,对其贵重物品登记保管并向死者家属移交 C.操作中严肃,不随便摆弄、乱切乱放尸体,不有嬉闹言行 D.不经死者生前或死后亲属同意且又未办理合

S 29.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警告,可处(A)以下罚款;拒不改正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吊销卫生许可证。A.5000元 B.10000元 C.20000元 S 30.实验的开始、发展、结束都是自然演进的结果,与研究者的意志无关,这种人体实验的类型是(A)。A.天然实验 B.自愿实验 C.强迫实验 D.欺骗实验

S 31.食品广告的审批制度规定,广告的专业技术内容经(C)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出证。

A.乡 B.县 C.市 D.省

S 32.(C)是法定的生产药品的标准,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品标准。

A.《唐律》 B.《唐新修本草》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D.《安剂法》 S 33.(B)是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核心问题。B.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C.病历资料的书写、保管、查阅、复制和封存 D.可疑物品的封存与检验 S 34.(B)是生命伦理学的一面旗帜和普遍公理A.生命论B.人道主义论C.后果论 S 35.生殖技术的伦理价值不包括(C)。

A.生殖技术可以治疗、弥补不育,有利于婚姻家庭 B.生殖技术可以用于优生 C.生殖技术不利于计划生育 D.生殖技术可以有利于农业、畜牧业、医药业,有利于抢救濒危动植物

N 6.“努力行善,扬善抑恶,做好事,不做坏事,制止坏事,做一个善良的人、道德的人”,这反映了生命伦理学的(A)。A.行善原则B.尊重原则C.不伤害原则D.公正原则 P 36.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规范规定,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B)。A.7天 B.14天 C.21天 D.28天

?P 胚胎克隆严格意义上(B)。A.属于无性生殖B.不属于无性生殖C.属于人工授精D.不属于人工授精

R 38.人工流产的分类中,涉及一系列法律和伦理问题的是(C)。

A.自愿流产 B.非自愿流产 C.非治疗性流产 D.治疗性流产

R 39.任何阶级总是通过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调节本阶级内部的关系,这反映了伦理学具有(A)。A.教育和调节作用 B.鼓舞和支持作用 C.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秩序 D.道德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一种特殊方式

R 40.人体实验的前提和出发点是(C)A.知情同意原则 B.医学目的原则C.维护受试者利益原则 D.实验对照原则

R 41.任何一种道德理论,都需要根据道德理论的确定的原则,制定出种种规范、规则、公

约或守则,这反映了道德具有(B)。B.特殊的规范性

R 42.人们只能在医师的指导下甚至还要在医药专业人员的监护下才能合理用药,达到防病治病和保护健康的目的,这反映了(D)。A.药品作用具有特殊性 B.药品质量的重要性 C.药品检定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D.药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

J 机构和医务人员对要求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夫妇,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能受经济利益驱动而滥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这反映了开展生殖技术的(D)。A.有利于患者原则 B.知情同意原则 C.保护后代原则 D.严防商业化原则

J 禁止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疑似前,从事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这反映了传染病预防中的哪项工作?(B)A.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B.传染源的有效管理 C.加强公共卫生管理D.国家实行预防接种制度

H 《赫尔辛基宣言》第一部分第一条规定了事先实验室实验和动物实验的必要性;第二条规定了实验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应由一个独立委员会评估与监督实施;第七条规定了医生在对待受试风险中的责任。这反映了生命伦理学的(C)。A.行善原则 B.尊重原则 C.不伤害原则 D.公正原则

H 45.护士注册的有效期为(C),可连续注册。中断注册()以上者,必须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参加临床实践(),并向注册机关提交有关证明,方可办理再次注册。C.2年,5年,3个月

T 46.特殊药品是指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不包括(C)。

A.麻醉药品 B.精神药品 C.放射性药品 D.医疗用毒性药品

N 47.“努力行善,扬善抑恶,做好事,不做坏事,制止坏事,做一个善良的人、道德的人”,这反映了生命伦理学的(A)。A.行善原则 B.尊重原则 C.不伤害原则 D.公正原则 W 47.卫生法律关系中最基本的因素是(B)。A.主体

B.内容

C.客体

D.关系

W 48.卫生法的最高原则是(D)。A.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益原则 B.国家卫生监督原则

C.全社会参与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W 49.(D),我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

A.2001年1月 B.2001年9月 C.1999年1月 D.1999年9月

W 50.我国的优生措施不包括(B.)A.结婚管理 B.人工流产 C.生育控制D.生育保健 W 51.卫生技术管理干部属于卫生技术人员中的(D)。

A.医药防疫人员 B.药剂人员 C.护理人员 D.其他技术人员 W 52.我国医疗机构的主体是(A)。A.医院、卫生院

W 53.“卫生防疫”一词,其中的“卫生”系指公共卫生,俗称“五大卫生”,其中不包括

(D)。A.环境卫生 B.劳动卫生 C.食品卫生 D.水源卫生

W54.卫生法的许多一般原则是倡议性的,这体现了卫生法的(C)。

A.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益原则 B.国家卫生监督原则 C.全社会参与原则 D.预防为主原则

W 55.我国《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规定了医疗事故罪,即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可以判处(B)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A.1年 B.3年 C.5年 D.7年

W 56.违反《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由(B)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职责分工决定行政处罚。A.乡 B.县 C.市 D.省 X 57.现代脑死亡标准的道德意义不包括(D)。

A.使死亡标准更趋科学化 B.利于临床棘手问题的决断 C.可以促进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 D.有利于起死回生术的发展

X 58.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属于传染病控制的

(B)。A.一般措施 B.紧急措施 C.应急措施 D.特殊措施 X 59.下列不属于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制度是(B)。

A.《传染病防治法》 B.《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 C.《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 D.《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X 60.下列不属于卫生监督的主要内容的是(D)。

A.监督和指导有关人员对啮齿动物、病媒昆虫的防除 B.检查和检验食品、饮用水及其储存、供应、运输设施

C.监督从事食品、饮用水供应的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检查其健康证明书 D.国境卫生检疫机关所实施的隔离、留验和就地诊验等医学措施 X 61.下列满足申请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的是(C)。

A.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通过执业医师指导,在医疗、预防或者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半年的 B.取得助理执业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或者保健机构中工作满1年的 C.取得助理执业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 X 6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卫生法律关系的形成,必须以相应的卫生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B.卫生法律关系也包括两个方面,即纵向的卫生管理关系和横向的卫生服务关系 C.卫生法律规范在实际中的运用和实现表现为卫生法律关系 D.有卫生管理机构和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的法律关系都是卫生法律关系 X 63.下列不属于检验科技师执业规则的是(A)。

A.特检摄片和重要摄片,待观察摄片合格后方嘱病人离开B.采取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C.收标本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标本不符合要求,应重新采集;普通检验当天发出报告,急诊检验报告随做随发 D.保管好仪器设备和各种试剂,保证检验质量 X 64.下列不属于狭义的传染病防治法的是(D)。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X 65.下列不属于科研过程中的医德要求的是(A)。

A.科研动机端正,符合人类健康需要 B.科学、合理地进行科研设计 C.严肃、认真地开展科研 D.客观、准确地进行数据分析 X 66 下列不属于我国监测性病的是(B)。

A.软件下疳 B.淋病 C.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D.非淋病性尿道炎

X 67.新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材的临床研究应在(A)以上医疗机构进行,总病例数不得超过规定。长期介入和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材随访时间不得少于(A),一般的随访时间不得超过实际使用时间的1/3。A.两个,1年

X 68.《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B.3年

X 69.《刑法》第三百五十五条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国家规定管理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B)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A.5年 B.7年 C.10年 D.15年 X 70.《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危害人体健康的,处(D)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以上()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处 D.3年,3年,10年,10年

X 71.下列不属于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制度是(B)。

A.《传染病防治法》 B.《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 C.《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 D.《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X 72.下列不属于科研过程中的医德要求的是(A)。

A.科研动机端正,符合人类健康需要 B.科学、合理地进行科研设计 C.严肃、认真地开展科研 D.客观、准确地进行数据分析 X 73.下列没有违背医德的是(C)。

A.单纯为提高技术而片面追求手术次数,只爱病不爱人 B.为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而对不该手术的病人施行手术

C.手术前向家属讲清病情、手术方式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取得病人或其家属同意,并履行签字手续

D.在危重病人抢救中,有的手术医生怕承担风险,把某些必要的,但存在 Y 74.以下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是()。C A.与有毒有害场所保持规定的距离 B.设备设施布局和工艺流程合理 C.生产过程直接中使用自来水 D.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配戴清洁衣帽

Y 75.《药品广告审批表》从批准之日起,有效期为(B)。A.1年B.2年C.5年D.10年 Y 76.医生对社会的责任不包括(C)。

A.承担诊治的责任 B.面向社会的预防保健责任 C.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责任 D.参加社会现场急救的责任

Y 77.医疗损害责任认定只适用(D)A.公平原则B.正义原则 C.无过错原则 D.过错原则 Y 78.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A)以下的罚款。A.3000元 Y 79.医患关系的改善途径,不包括(D)。

A.医患双方应相互理解,融洽交流 B.提高医务人员的医术和医德水平C.加强医院管理 D.患者必须听医生的话

Y 80.医疗卫生保健组织在向社会提供卫生咨询指导、医疗预防保健服务过程中,与接受服务者所结成的一种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包含于哪种社会关系? C A.卫生组织关系 B.卫生管理关系 C.卫生服务关系 D.国际卫生关系

Y 82.医学高技术使诊断治疗越来越精确、微创,但也加重了对仪器的依赖,造成医务人员 6

只见病不见人,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忽视了病人心理因素的影响,减少了与病人的交流。这反映了哪方面的医学高技术应用的伦理学问题?(B)A.医学高技术应用的前景和风险的评估 B.进一步加深了医患关系的非人性化 C.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 D.其他的伦理问题

Y 83.《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进口,需经(C)组织审查,经审查确认符合质量标准、安全有效的方可批准进口,并发给进口药品注册证书。

A.市级药品监督管理局B.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C.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D世界卫生组织 Y 84.一般认为,基因材料商业化(A)。A.与传统的人体器官的商业化有着较大的区别,可以接受 B.违反道德伦理,不能接受 C.争议较大 D.没有发展前景

Y 85.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由(B)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A.乡B.县C.市D省 Y 16.医疗损害责任认定只适用(C)。A.公平原则 B.正义原则 C.无过错原则 D.过错原则

Y 86.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A)执业活动。A.6个月以上1年以下

Y 87.《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有效期为(C)。C.五年

Y 88.《药品管理法》规定,开办药品批发业务的企业,须经企业所在地(D)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并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A.乡 B.县 C.市 D.省

Y 89.1997年4月,27个欧洲国家批准了(B),禁止“任何形式的基于个人基因的歧视”。

A.《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权利的普遍宣言》 B.《人权与生物医学公约》 C.《纽伦堡法典》 D.《人类基因组宣言》

Y90。《药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C)。A.三年 B.四年 C.五年

Y 91.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应当是(D)的品种,并须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配制。A.有特殊疗效 B.本单位临床需要

C.市场上没有供应 D.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

Z 92.指导—合作型的医患关系的要点和特征是(B)。B.“告诉病人做什么” Z 93 在人体实验中,(A)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的基本权益和尊严不受侵犯。A.知情同意原则 B.医学目的原则 C.维护受试者利益原则 D.实验对照原则 Z 94.在不损害病人利益和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医务人员应对病人讲真话,告诉病人有关诊断、治疗和愈后的全部信息。这反映了病人权利的哪个方面?(C)A.享有必要和相应的医疗与护理的权利 B.知情同意的权利 C.对疾病认知的权利 D.享有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Z 95.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疑似病菌人、病原携带者时,在城镇应于(C)小时内,在农村应于()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至发病地所属县(区)卫生防疫机构,同时报出传染病的报告卡。C.6,12 Z 96 在医疗活动中,追求医疗行为中技术性与伦理性的统一,是临床诊疗(C)的具体体现。

A.病人第一的原则 B.身心统一的原则 C.最优化的原则 D.协同一致的原则 Z 97.《执业医师法》等的规定,反映了卫生法哪方面的特征 B A.与自然科学紧密相连 B.吸收大量的道德规范和技术规范 C.内容具有广泛性

多 选

B 1.不道德的人体实验包括(cd)。A.天然实验 B.自愿实验 C.强迫实验 D.欺骗实验 B 2.病人义务包括(ABC)。A.积极配合治疗的义务 B.支持医学科学研究的义务

C.积极保持健康和恢复健康的责任 D.捐赠器官的义务

B 3.布朗斯坦(Brunstein)提出(B C)A.复兴模式 B.传统模式 C.人道模式D.复古模式 C 4.从事有关性病哪些方面的人员,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ABD A.防治 B.卫生防疫 C.卫生宣传 D.传染病监督

C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有哪些?(ABCD)A.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B.停工、停业、停课 C.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D.封闭被传染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 D 6.当我们要追究医疗损害的时,必须确认(AB)。

A.其医疗法律行为是否存在过失 B.过失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C.社会地位 D.社会影响

D 7.对违反《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规定,擅自生产、收购、经营毒性药品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没收其全部毒性药品,并处以警告或按非法所得的5~10倍罚款。造成怎样的情况,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ABC)A.情节严重 B.致人伤残 C.致人死亡 D.构成犯罪的 D 8.道德是通过(ABC)的形式发挥其社会作用的。

A.社会舆论 B.传统习惯 C.个人内心信念 D.历史记录 D 9.道德具有较强的相对(AB)A.独立性 B.稳定性 C.依赖性 D.变化性 D 10.动物实验的伦理规则包括(ABC)。

A.避免动物遭受无价值的痛苦 B.动物实验必须具有医学科学研究目的 C.对试验过的动物要给予尊重 D.尽量使用小白鼠进行实验 F 11.法律条文禁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捐献什么?(ABCD)A.人体组织 B.器官 C.血液 D.精液

F 12.凡用各种媒介和形式发布的食品广告,都必须遵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卫生行政部门联合发布的《食品广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其内容必须怎么样?(ABC)A.真实 B.健康 C.科学 D.可靠

G 13.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职权有哪些?(ABCD)A.负责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和校验 B.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进行检查指导 C.负责组织对医疗机构的评审 D.对违反《条例》的行为给予处罚 G 14.功利主义分为(BC)。

A.广义的功利主义 B.行为功利主义 C.规则功利主义 D.狭义的功利主义 G 15.根据医务人员“有无主动作为”,安乐死分为(AC)。

A.主动安乐死 B.自杀式死亡 C.被动安乐死 D.逼迫安乐死 J 17.基因治疗一般可分为(AB)。

A.体细胞基因治疗 B.生殖细胞基因治疗C.体细胞基因增强治疗D.生殖细胞基因增强

J 18.基本的生命伦理学原则包括(ABCD)。A.行善原则 B.尊重原则C.不伤害原则 D.公正原则

J 19.基因信息的特点有(ABCD)。A.独特性 B.概率性 C.家族性 D.易得性 J 20.基因决定论强调,人类的(ABC)是由基因线性决定的。

A.疾病 B.特征 C.行为 D.情绪

J 21.基因能够显示(ABCD)。A.个体的特征 B.预期寿命 C.未来疾病的风险

D.对疾病、环境和污染物的易感性

L 22.临床工作具有较强的(ABCD)及服务性的特点。

A.科学技术性 B.协作性 C.规范性 D.个体性 L 23.临床诊疗的伦理原则包含(abcd)。

A.病人第一的原则 B.身心统一的原则 C.最优化的原则 D.协同一致的原则 L 24.伦理学一般可分为(ABC)。A.描述伦理学B.规范伦理 C.元伦理学 D.道德伦理学 L 25.临床实践中,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包括(ABC)。

A.肾移植 B.心脏移植 C.骨髓移植 D.大脑移植 S 26.生命伦理学研究可以分为(CD)两大层面。

A.广泛层面 B.狭义层面 C.学术理论层面 D.实践、规范和政策层面

S 27.谁能分享基因信息?(abcd)A.医生 B.直系亲属 C.卫生官员 D.其他科研人员 S 28.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必须有哪些设施?(ABCD)A.消毒 B.防腐 C.采光 D.通风 S 29.生活饮用水卫生的基本法律规定有哪些?(ABC)A.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 B.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不得影响后代健康 C.水的感观性状良好 D.水质优良 S 30.()是医学科研工作中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ACD A.尊重科学 B.忠心耿耿 C.严谨治学 D.实事求是

S31.生产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材的单位,必须向该企业所在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初审后报卫生部审核,经审查合格的卫生部核发批准文号。在提出申请时,应报送下列资料和检验样品应有哪些材料(ABCD)A.申报临床研究资料 B.临床研究批准书 C.临床研究总结报告 D.产品说明书 S 32.受体选择应同时考虑器官移植接受者(ABCD)等因素。A.医学 B.心理 C.社会 D.经济 S 33.收购、经营、加工、使用毒性药品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哪些制度?(ABCD)A.保管 B.验收 C.领发 D.核对

S 34.死亡分为(ABC)几个时期。A.濒死 B.临床死亡 C.生物学死亡 D.脑死亡 S 35.申请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可有哪些?(ABC)A.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通过执业医师指导,在医疗、预防或者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1年的 B.取得助理执业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或者保健机构中工作满2年的 C.取得助理执业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 T 36.特殊检查室技师执行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机器做哪些工作?(ABC)A.保管 B.保养 C.维修 D.报废处理

T 37.唐宋时期,卫生立法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哪些医疗卫生法典?(BCD)A.《田律》 B.《太平圣惠方》 C.《圣济总录》 D.《洗冤录》

T 《条例》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ABCD)。A.医疗卫生管理法律 B.行政法规 C.部门规章 D.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T 39.同位素科技师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病员服用同位素前,应严格核对哪些?(ABC)A.品种 B.剂量 C..用法 D.疗效

T 40.《条例》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ABCD)。

A.医疗卫生管理法律 B.行政法规 C.部门规章 D.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Q 41.器官移植资源分配的原则包括(ACD)。

A.尊重生命原则 B.先来后到原则 C.效用原则 D.公平公正原则

R 44.人体实验的内在矛盾包括(ABCD)A.利与害的矛盾 B.科学利益与受试者利益的矛盾

C.自愿与强迫的矛盾 D.主动与被动的矛盾 K 45.开展生殖技术的主要伦理原则包括(ABC)。

A.有利于患者原则 B.知情同意原则 C.保护后代原则 D.互盲和保密原则 N 46.脑死亡,即(ABCD)不可逆的死亡。A.大脑 B.中脑 C.小脑 D.脑干 N 47.哪些为法定性病(ABD)A.淋病 B.梅毒 C.生殖器疱疹 D.艾滋病 W 48.卫生法主要调整哪些社会关系(ACD)A.卫生管理关系 B.卫生行政关系 C.卫生组织关系 D.卫生服务关系 W 49.卫生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哪些?(ACD)A.物 B.卫生行为 C.医疗宣传 D.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 W 50.卫生保健事业的投资、人员和设备的微观分配,必须遵循(AD)。A.公正原则 B.公开原则 C.公平原则 D.效用原则

W 51.我国的优生工作包括(AB)。A.婚前检查 B.遗传咨询 C.B超 D.产前诊断 W 52.我国大部分城市人口的疾病构成和死亡构成表明哪些疾病是主要疾病和死因?(ABCD)A.心脑血管疾病 B.肿瘤 C.糖尿病 D.牙病

W 8.我国卫生法有以下哪几个基本原则?(ABCD)A.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益原则 B.国家卫生监督原则C.全社会参与原则D.预防为主原则 W 53.卫生法学是研究卫生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个新的部门法学,是由哪些自然学科学科和法学相结合?(ABD)A.医学 B.卫生学 C.生物学 D.药物学

?X 54.下列哪些情形,一经发现,可被责令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ABCD)A.擅自执业的人员为非卫生技术人员 B.擅自执业时间在1个月以上 C.给患者造成伤害 D.使用假药、劣药蒙骗患者

X 55.现在使用的避孕方法包括(ABD)。A.物理的 B.化学的 C.生物的 D.自然的 Y 56.以下哪些国家提出了基因发展变化?(ABCD)A.巴西 B.印度 C.中国 D.日本 Y 57.要逐步建立全国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完善怎样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的社 10

区卫生服务网络?(BCD)A.以国家为重点 B.以个人为中心 C.家庭为单位 D.社区为范畴的

Y 9.严禁医务人员(ABCD)病历资料将会受到行政处分。A.涂改 B.伪造 C.隐匿 D.销毁

Y 58.医学科研运用(abc)方法 A.实验研究 B.临床观察 C.社会调查分析 D.凭感觉 Y 59.以下哪些机构属于医疗机构?(ABC)A.医院 B.卫生所 C.诊所 D.疗养院 Y 60.医务人员的语言应讲究(ABCD)。A.礼貌性 B.科学性 C.艺术性 D.灵活性 Y 61.医疗人际关系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联系,主要包括(AD)。

A.医患关系 B.医院关系 C.患患关系 D.医际关系

Y 62.药物的“三致”作用是指(ABD)。A.致畸 B.致癌 C.致癫 D.致突变 Y 63.医疗纠纷的客体主要为(AD)。A.生命权 B.医生 C.医患双方 D.健康权 Y 64.优生学是以(AB)为基础,研究减少遗传病和提高人类素质的科学。

A.遗传性 B.医学 C.心理学 D.社会学

Y 65.优生分为(B C)。A.主动优生 B.消积优生 C.积极优生 D.被动优生 Y 66.医药防疫人员职称分为哪些?(ABCD)A.主任医师 B.主治(主管)医师 C.医师 D.医士

Y 68.药品注册是指依照法定程序,对拟入市销售的药品的哪些性能等进行系统评价,并作出是否同意进行及其附件中载明内容的审批? ABC A.安全性 B.有效性 C.质量可控性 D.市场性

Y 69.一般医院可按哪些标准划分?(BC)A.所有关系 B.隶属关系C.学科关系D.行政关系 Y 70.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ABCD A.药品作用具有两重性 B.药品质量的重要性

C.药品鉴定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D.药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

Z 71.《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哪些义务?(ABCD)A.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B.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C.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D.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Z 72.在进行对照实验时,要特别注意对照组和实验组的(AB)。

A.齐同性 B.可比性 C.有效性 D.随机性

Z 73.中华医学会是全国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BCD)法人社团。A.营利性 B.学术性 C.公益性 D.非营利性

Z 在医疗活动中,追求医疗行为中追求(AB)统一,是最优化原则的具体体现。A.技术性 B.伦理性 C.合理性 D.合法性

判 断

1954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基本消灭”性病。错误 1991年3月26日,卫生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错误

1998年6月26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并于1999年5月1日起施行。正确 A 艾滋病(AIDS)潜伏期10~20年。

错 B 2 病人有权拒绝参加各种实验。正确 B 3 避孕没有伦理问题。错

B 5 保健食品的功能评价先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后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终审。对 C 10 传染病流行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正确 C 6 除急诊和急救外,医疗机构诊疗活动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情节轻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以警告。正确

C 7 从医学发展史上看,真正的“不治之症”是不存在的。正确 C 8 船舶卫生证书自签发之日起24个月内有效。错

C 9 长期介入和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材随访时间不得少于1年,一般的随访时间不得超过实际使用时间的1/3。正确

D 11 对于单一生命器官,例如心脏的移植,尸体是唯一合理的供体来源。正确 D 12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判决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正确 D 13 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正确

D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医疗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对曾经被认为禁区的心脏和胸部开展了手术。错

D15 适当非医学理由,可以推诿、限制或中断对患者的治疗。错 F16 法律规范在逻辑上表现为假定、处理、法律后果三部分。正确

F17 非法阻挠护士依法执业或侵犯护士人身权利的,由护士所在单位提请公安机关予以治安行政处罚。正确

G 古代的医患关系具有直接性、稳定性、主动性等特点。正确 G18 古罗马法对以后的卫生立法是具有较深远的影响。正确

G19 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工作人员,未对入、出境的交通工具和人员及时进行检疫,违法失职的,给予行政处分。正确

G20 国务院1994年12月26日发布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自同年9月1日起施行。错 G21 干细胞可以从成人、脐带血、胎儿组织及胚胎组织中获取。正确 H22 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权利,其主体首先是患者本人。正确 H23 护士注册的有效期为2年,可连续注册。正确

H24 患者或其家属应当自其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提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申请。正确 J25 疾病与基因无关。错 J26 健康仅仅是没疾病。错

J27 进行医学动物实验时,我们应该尊重用来做实验的动物,应该遵守实验动物伦理规则。对

J28 绝育是没有意义的。错

J29 基因治疗一般可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和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正确

J30 进行医学动物实验时,应该尊重用来做实验的动物,应该遵守实验动物伦理规则。对 K31 课题设计要按照统计学的“随机、对照和重复”三原则来进行。正确 K32 科学是把双刃剑。正确

L33 临终病人仅承受着肉体的痛苦。错误 L34 临终关怀,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重。错误

L35 临床诊疗的伦理原则是指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一定的道德原则。对 L36 临终关怀人员应主动协助家属处理死者后事,以减轻家属的负担。正确 L37 伦理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错

L38 伦理侧重于道理理论,是道德现象的抽象概括,多用于把道德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的情况。正确

M 42目前,急性传染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错

M 43 麻醉药品的供应要根据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正确 M39 每一个人的决定不应受到任何其他人没有法律依据的干涉。正确 M40 目前,在临床药物治疗中,联合用药越来越少见。错 M41 目前医患关系中不和谐是主流。错 N 12.脑死亡是可逆转的。错误

P44 普通尸体解剖为教学服务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错

Q45 强迫实验通常是在一定的军事、政治或行政组织的强大压力下,强迫受试者进行人体实验。正确

Q46 器官受体自愿和知情同意是收集器官的基本道德准则。错

R47 入出境人员中具有外交身份的人,根据《国际卫生条例》规定享有卫生检疫豁免权。错 R48 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正确 R49 人的生命健康,只来自于对疾病的有效治疗。错 S

身心统一是临床诊疗工作中最基本的原则。

错 S 51 生命伦理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正确

S 52 生产及检验记录保存至该批药品的有效期满后2年。错 S 53 生命伦理学是生命论的基石。错

S 54 生命伦理学属于交叉学科,它既是伦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确

S 55 申请药品注册必须进行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正确

S 56 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医师考核工作。错误 S 57 死亡是人在自我意识消失基础上的自我生命的终结。正确 S 58 适当非医学理由,可以推诿、限制或中断对患者的治疗。错误 S 59 尸体解剖检查不是确定患者死因的最佳选择。正确

S50 生活饮用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它的卫生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正确

W 卫生法学是研究卫生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个新的部门法学。

正确

W 60 伪造、涂改、出售卫生许可证者都属违法。正确

W 61 无性生殖又叫克隆技术。正确

W 62 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鉴定书后,应当对参加鉴定的人员的资格和专业类别、鉴定程序进行审核。正确

W 63 卫生法基本原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最高原则即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对 ?

W 64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卫生的国家之一。正确

W 65 我国药品管理的第二部综合性法规是《关于加强药品管理的若干规定(草案)》。错 W 66 违反药品管理法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个方面。正确 W 67 无论人们的遗传特点如何,都不应当成为基因歧视的根据。正确 X 68 行善原则成为医学道德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正确 X 69 性病是通过性行为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正确

X 70 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把医院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正确 Y 71 药品不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错 Y 72 乙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错

Y 73 以防治传染病为主要内容卫生防疫工作,正被“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所取代。正确 Y 74 医学史表明,中西方医学都发端于人体实验。正确

Y 75 医疗纠纷是医患双方就医疗服务过程及质量产生的争议,并不意味着医院有医疗过失。正确

Y 76 医院门诊一般都设有导医台或咨询服务台。正确

Y 77 医疗法律关系,是指医务人员受患者的委托或其他原因,对患者实施诊断、治疗等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正确

Y 78 医疗机构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卫生机构。正确 Y 79 医患关系不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错

Y 80 医疗损害责任认定适用无过错原则和公平原则。错

Y 82 医患双方在法律上的平等,能消除他们在医学知识上的差距。错

Y 83 医疗机构名称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疗机构名称、方便病人和保护医疗机构对名称的占有权而拟定的一项法律制度。正确

Y 84 与传统心肺死亡标准不相符的例外现象鲜有发生。错 Y 85 与医疗事故争议有利害关系的可以当鉴定人员。错 Y 86 预防性优生,又叫积极优生。错

Y 87 1954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基本消灭”性病。错

Y 88 1998年6月26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并于1999年5月1日起施行。正确

Z

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中,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正确

Z 89 “自愿安乐死”与自杀本质相同。错 Z 90 转院不一定是出自病情和诊治的需要。错

Z 91 在医患双方不能确定患者死因或者对死因存在异议,应当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进行尸检。错

Z 92 在实验结束时,试验者可以把动物当作垃圾直接扔到外界环境里。错

论法律职业者应具有的伦理素养 篇6

关键词 法律职业者 伦理素养 正义

一、引言

律师,按照人类的美好理想,其动力当然是正义。在西方社会,尤其还要加上信仰,即对上帝的忠誠。不过,现实中,有的律师虽然严格按照了人间法律来进行诉讼,但在明知当事人犯罪的情况下,仍然摒弃道德为其辩护,甚至不惜伪造证据。

二、法律职业者及其伦理素养

法律职业是指以律师、检察官与法官为主体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职业技能与特定的法律职业伦理的人所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

法律职业的专门性主要指法律职业人员具有高度的法律专业的技能与伦理素养。英国法学家霍布斯认为良好的法律职业者应具备的条件有:

1、须对自然律之公道原则有正确的了解,头脑清醒,深思明辨

2、须有富贵不能移之精神

3、须能超越一切爱恶惧怒感情之影响

4、听讼须有耐性,有注意力,有良好的记忆力,且能分析处理其所闻焉。

三、现实中律师伦理素养及原因的分析

律师一直以来都是正义的化身,法律的捍卫者,代表着社会的公正、公平。

许多律师的执业的第一原则是“客户的利益至上”,这一原则也已得到大部分律师的认同,但这一原则总让人觉得似乎其中包含着有律师为了自己的名利可以迎合客户的一切要求(而无论这些要求是否合法、是否正义、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底线等)的潜义。简单讲,律师职业其实就是一种为他人提供法律服务的职业,当事人花钱请律师的目的就是让律师利用法律知识为自己服务,律师拿钱就应该为当事人人消灾。如果律师拿了当事人的钱却没有尽职,或者甚至公开做出对当事人“不利”的事情来。那这时,律师的做法无论从法理还是从情理都会被人不容,接着就会理所当然地失去当事人和潜在的客户的信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部分律师自然而然地把“客户的利益至上”作为自己的执业第一原则似乎变得“天经地义”。但是,律师职业往往却又并不那么简单:如果当一个律师拿了当事人的钱之后发现自己的当事人明明是有罪的,但当事人却要求律师为自己做无罪辩护,那么这时候律师该如何选择:依据“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继续为当事人做无罪辩护,还是拒绝为该当事人继续辩护?

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而正义却有两种:形式的正义和实质的正义。法治追求的是形式理性,进而通过形式理性实现实质正义。但现实是,通过形式理性不一定能够达到实质正义的目的。当形式的正义与实质的正义达到一致时,那就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在很多复杂案件中,以及在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下,这两者往往会发生分离。通常,人们习惯于设想一个先在的“正义”, 却很少有人去追问这个“正义”存在于何处,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公道自在人心,这样的正义观总是有些虚无飘渺,因为,每个人心中的正义往往是不同的。如果在过程中理解正义,我们似乎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现实中存在的,是被实现的正义,而不是先在的正义。被实现的正义,是一个结果。在一个具体的诉讼过程中,有参与者、法官、旁观者以及舆论。正义,对于各方而言的意义是不同的。对参与者而言,是尽量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结果。双方都希望法院和法官能够“主持正义”,法院能够主持的正义,往往只是一方心目中的正义。旁观者和舆论,与那个先在的正义相关,人们同情弱者,这是舆论能够对司法产生压力的一个原因。在过程中理解正义,最为关键的是诉讼双方的冲突;正义是博弈的结果,主要也就是诉讼双方博弈的结果。博弈的过程中,参与者能够充分发挥、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旁观者能够看到过程进展具体的细节,因而为自己的判断提供依据。公平、公开,就成了原则;形式的东西就成了关键因素。

正义是博弈的结果,平等才能够产生最佳的博弈效果,形式正义可能最大程度的接近实质正义。但是,博弈的结果却并不一定完全的实现正义,有时很可能是实现了不正义。

四、结论

媒体有报道:此律师拒绝为某人辩护,而彼律师为“黑老大”辩护,网络舆论一般常常会攻击相关事件中的律师:此律师太没执业操守,怎么能背叛自己的当事人呢!彼律师善恶不分,既然为“坏人”辩护,充当“黑老大”的“狗头金师”。

对于此类事件我们似乎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理解和判析:

1、从“依法”的角度来判析:如果当事人提出的要求只要是不违法的,而不论其善恶,律师都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如辛普森杀妻案中的辩护律师);反之则应当拒绝。

2、从“道义”的角度来判析:如果律师确信该当事人是善的,那么律师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反之则应当拒绝(如习水嫖宿幼女案中的辩护律师)。

3、从“权利”的角度来判析:恶人也有法定权利,律师在辩护时较少去探究当事人的善恶,更多地去关注当事人具有哪些法定的权利,为其权利辩护而不为其恶去辩护——做有自我选择性地辩护,保障当事人得到较为公正、合法的审判(如为重庆打黑案中的“黑老大”辩护的律师们)。

总之,法律职业者在具备所需的技能素养后,必须保持应有的伦理素养,才能代表公道和正义,维护受害者的利益。

法律和伦理 篇7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本土化概况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概念以及价值

一般认为,诊所法律教育源自美国。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早期研究诊所教育的学者将其译作“临床式法学教育”,顾名思义,实际上就是仿效医学院诊所教育而产生的,在医学院就读的学生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从事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当法学教育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时,法学院借用了“诊所”的名称,产生了“法律诊所”这一法学领域特有的名称;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并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2]这类似医学院的临床实习,都是从实践中致力于培养律师在完成专业教育时所应具有的法律意识、立场、技能及职责的法学教育。[3]

诊所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法律实践中学习法律,在法律实践中获得法律的创造性思维,最终造就既具备法律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又具备法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4]因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围绕其价值构造而展开。具体言之,诊所法律教育的价值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其内在价值是以实践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当事人之间以及同学之间建立起良好关系,积累经验教训,并且在法律实务中激发新视角、新观点,这是诊所法律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诊所法律教育以人为本、以公众利益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必然效果;[5]其外在价值主要是促使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促使法律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二)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法学教育的国际交流,诊所法律教育迅速对外传播。1999年,福特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法律诊所教育课程的研讨会,会后福特基金会向全国高校发出《关于参加福特基金会召开的拟在中国法律院系中开展法律诊所教育课程会议的报告》。[6]2000年,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等国内7所高等院校开始引入诊所法律教育[7],标志着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在中国拉开了序幕。随着上海交通大学在2012年成为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在我国共有145所高校法学院开设了法律诊所项目。[8]

诊所法律教育项目在中国稳步发展,并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其实践与研究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诊所法律教育,其教学成果也逐步被得到肯定,诊所法律教育已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同。

中国诊所法律教育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在中国的高校中富有成效地推广,如何使该项目获得更高程度和更广泛认同的,如何筹建项目建设的经费等一系列问题到目前还是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但是,我们相信这一符合社会发展的法学教育方法的生命力,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二、法律职业伦理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教育现状

(一)法律职业伦理概念

要了解法律职业伦理的概念,有必要先阐述职业伦理之界定。职业伦理,也可以称为职业道德。职业伦理是某种职业或专业的从业人员以伦理自然律为基础,根据本行业的专业知识,经过逻辑推演而形成的。有职业的产生,就必然有职业伦理的要求。职业伦理是随着职业的出现而产生和逐步发展的,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法国著名伦理学家爱弥尔·涂尔干对职业道德有过如下论述:“职业道德的每个分支都是职业群体的产物,那么它们必然带有群体的性质。一般而言,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群体的结构越牢固,适用于群体的道德规范就越多,群体统摄其成员的权威就越大。群体越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个体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越频繁,这些联系越频繁、越亲密,观念和情感的交流就越多,舆论也越容易扩散并覆盖更多的事物。……所以我们可以说,职业道德越发达,它们的作用越先进,职业群体自身的组织就越稳定、越合理”。[9]恩格斯也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10],其所指的各个行业的道德也就是各行业的职业伦理。

法律职业伦理亦是法律这一职业与一般的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简言之,法律职业伦理指从事法律职业活动的主体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11]换句话说,法律职业伦理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2]

(二)法律职业伦理之重要性

法律职业伦理对于法律职业的形成和法律职业的良性发展乃至一国的法治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化的必要条件

孙笑侠教授将伯尔曼在《法律与革命》一书中论述的西方法律传统10个特征与一般职业的特征及法律职业的要求相结合,概括出了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标志:(1)法律职业或法律家的技能以系统的法律学问和专门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并不间断地培训、学习和进取;(2)法律家共同体内部传承法律职业伦理,从而维系着这个共同体的成员以及共同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3)法律职业或法律家专职从事法律活动,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或自治性;(4)加入这个共同体必将受到认真考查获得许可证,得到头衔,如律师资格的取得。[13]从法律职业发展史来看,是否存在法律职业伦理被认为是法律职业产生、存在与否的标志之一。因而,可以说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化的必要条件。

2.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人才的要件

早在民国时期,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法律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植法律人才”。[14]“讲到法律人才,我认为至少要有三个要件:(1)要有法律学问,(2)要有社会常识,(3)要有法律道德。只有法律学问而缺少了社会常识,那是满腹不合时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不能算做法律人才;有了法律学问,社会常识,而缺少了法律道德,那就不免流为腐化恶化的官僚政客,亦不能算作法律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学问、法律道德和社会常识,三者具备,然后可称为法律人才。”[15]“一个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那么他的学问或技术愈高,愈会损害社大。学法律的人若是没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学愈精,愈会玩弄法律,作奸犯科。”[16]

3. 法律职业伦理对法律实施和社会正义维护起重要作用

对一个法治国家而言,仅仅有法律是远远不够,因为“徒法不足以自行”。《圣经》也说:“我们知道法律体现着正义,但这也要人能正确的运用它。”也即是依法治国必须具备一大批献身法律的法律人。而法律一方面是法律人的要件,另一方面能更好的指导法律人正确的运用法律。

(三)我国法学教育下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现状

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一直为我国的法律教育所忽视,我们只是依赖于一般的政治和德育教育。现阶段,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没有一席之地。这种情形与法学知识性教育的成效相比形成极大反差。当今中国法学教育中最缺乏的不是一般法学知识的教育,而是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的教育。[17]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其现实表现为:第一,法学教学目标缺少职业道德要求;第二,法律职业道德学科地位不明确;第三,师资力量极度薄弱;第四,教学方法单一。[18]有学者分析指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9],一是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二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态度或情感教育的独特性使得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难以有效地开展。

三、诊所法律教育下法律职业伦理培养机理

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在《法律教育》中论述道:“所以关于法律伦理的科目,是法律学校课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我们对于学法律的学生,倘再不顾到他们道德的修养,那无异替国家社会造就一班饿虎。所以对这一点应特别注意。”[20]法学教育要注重职业技能及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法律职业伦理在法律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学界形成了上述共识,但时至今日,在中国法学教育实践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路径。

随着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的开展以及本土化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看到了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新希望。诊所法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法律职业伦理息息相关。一方面,法律诊所教育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原针对学院式的法律教育对律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无能为力。水门事件发生后,美国律师协会的法学教育与律师资格审核部门要求,必须在所有由该协会批准的法学院中展开职业责任教育,正是借着这一势头,法律诊所教育在美国法学院中逐渐普及。另一方面职业伦理培养又是法律诊所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价值所在。法律诊所教育下有其独特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机理。美国学者波顿格尔认为,法律诊所教育中“职业责任问题是其核心内容。”[21]

(一)法律职业主体的可塑性与法律职业伦理的相对稳定性

法律职业伦理是否可教这一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肯定观点如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者智慧,知识可教,故美德可教。”[22]而英国哲学家赖尔则认为美德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内容是态度的学习。

在这里我借鉴我国学者房文翠老师的观点,法学教育之于法律职业伦理意义方面,法学教育不应只传授知识和专门的技术,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悉尼·辛普森认为,仅仅向学生传授律师业的传统是不够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他含蓄地指出,现代学徒制度并不能教授良好的道德作风。“如果法律人就是一项职业的话,必须采取一些手段向学生灌输责任和义务的意识,这是一种职业的精髓。”[23]应当说:“重塑道德感的希望主要在于法学院。”[24]这是因为法律职业主体的法学院教育是其从事法律职业的必要准备,而法律职业伦理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承前自后的阶段,其发展状况,直接受到其以前人生阶段发展的影响,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他们成年和老年时期的发展,影响到今后的成才过程。当法律职业主体还处在大学时期,也即当他们还是青年时期,这时候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其认知水平提高,自主意识增强,可塑性较强,良好的引导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职业伦理属于道德范畴,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征,这将对法律职业主体在以后的职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二)诊所法律教育之法律援助与道德情操培养

诊所法律教育的产生与法律援助关系密切,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促进诊所法学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贫民法律援助活动。[25]美国法学院学生进行公益服务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参加以课程为基础的诊所项目;另一种是参加独立项目。两者中,与教学相配套的法律援助诊所形式更为常见。[26]中国从美国引入诊所法律教育以后,也与法律援助结合在一起。我国高校法律援助起步早于诊所法律教育,但在引进诊所法律教育后,法律援助在诊所法律教育多元价值体系中又占据了枢纽地位。[27]

法律援助的对象是需要采用法律救济,但又无力支付诉讼费和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简言之就是困难群体。诊所教育下,法学院学生通过参与法律援助,在帮助困难群体上对其职业伦理培养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亚当斯密将同情作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他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28]由此可以知,诊所法律教育下,法科学生对困难群体的援助所体现出的同情触及到了道德世界的最深处。

同时,他还论述道:“无论是心灵的还是肉体上的痛苦,都是比愉快更具有刺激性的感情。虽然我们对痛苦的同情远远不如受难者自然感受到的痛苦强烈,但是它同我们对快乐的同情相比,通常更为生动鲜明……后者更接近于天生的、原始的快乐之情。”[29]而法律诊所教育下,学生通过向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正是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实际介入案件,这种同情远比学习案例或者看卷宗等经院式学习强烈的多。这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律职业的价值。同时为弱势群体办案和伸张正义,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正义感、为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从而塑造高尚情操。以此为基石而发展的道德情操将会是一种持久的,内化的,也即由此产生的法律职业伦理体验最为持久。

(三)知行合一,人心升华

法律职业伦理作为道德范畴,不应是虚幻的说辞,而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体现和证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有效的实践,法律人的品格和境界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当然,某些法律职业人在其学习期间,也许终其一生都还不一定知道:法不仅是生活之需,而且也是一种精神;法律学术,不仅是一门手艺,而且也是一种陶冶价值;不能说这是对立的:严肃者,法术,轻快者,艺术;也有些法律学术,它们本身也是轻快的艺术,是法学经典作家所写的法律节日(庆典)之书,人们读这些书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陶冶身心。”[30]人本法律观告诉我们,人心至贵,法律必然关心人心。法律之道即生存之道,生存之道即人心之道。人不能没有心,要想有一颗正义之心、权利之心、强国之心、治国之心,就必须通过实践将所习得的法科知识、理念切实转化为法律行动、制度,没有这种实践化的环节支撑,想得再美再好法科教育都会最终失败。[31]实践是衡测人心的科学标尺,也是升华人心的有效器具。[32]

经院式法学院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处于岸上学习游泳的阶段。但若不到真实的案件中像律师那样操作和演练,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和掌握法律职业的真经。诊所式的课程是把真实案件中的法律、事实、人际、经济、政策、道德、传统等各种问题摆到学生的面前,这对于学生真正理解社会正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33]诊所法律教育则通过努力寻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接受实践教育的机会,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司法系统的实务工作及其所需要进行的改革,从而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服务社会的热情。[34]

四、诊所法律教育中职业伦理教育建议

因为道德具有抽象性和多元化的特征,道德教育无疑是比较难上的一课。加之中国法学院教育轻视职业伦理教育的传统,法律职业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对此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有学者提出要从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培养,规范法律职业者的从业资格,提高从业门槛;提升法律职业者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加强社会法治文化的普及和渗透;强化对法律职业者的执业监督,建立违反职业伦理的矫正机制等方面来解决我国法律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35]这些策略无疑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具体到诊所法律教育中,要改善我国职业伦理缺失的问题,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能力教育与伦理教育并重

纵观中国的法学教育,一直以来以“经院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对法学院学生的培养,往往只重视“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即使在法律诊所教育引进以后,也往往只重视职业能力而漠视职业伦理。职业能力要求和伦理要求要做到两条腿走路,不偏废其一,就得改变目前这种局面。对于职业伦理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德育教育来代替,也不能仅仅采用独立的、集中的课堂教学法来完成。

要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能力教育与伦理教育并重,要从根本上重视伦理教育。落实到诊所教育,就是要将职业伦理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学教育院校应该开专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并规定相应的学分和考察制度。

要在诊所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有意识的安排职业伦理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职业伦理在法律诊所教育中的权重,这样就可以将法律职业伦理融入各个不同的部门法中。同时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了法律职业中不同角色的道德要求,有利于其道德认知的内化,即法律职业情感和态度的养成。将职业伦理以外在的形式注入法律诊所教育是诊所教育中职业伦理教育的第一步,而在我国,这也是重要的一步。

(二)有德之师的有心之教

道德行为学习不仅强调从直接经验中学习,从亲身体验中学习,也重视从观察模仿中学习,从情境摹拟中学习。父母、老师、位高者或公众人物等权威性群体也是对个体产生巨大影响的潜在榜样。一定程度上,儿童将父母和老师看作是“道德发挥约束力的社会化代理人”[36],他们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即把父母、老师的言行视为社会道德的标准,这种权威性成为他们遵守道德规范的力量源泉。在青年时期,虽然其自主性前所未有的增强,相应的这种模仿学习有所下降,但依然是道德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自我与社会角色认同上的矛盾极易把青年推入一个尴尬期,这时候的道德发展需要得到积极的引导。作为法学院职业伦理教育的引导者,法学院的老师对法律人的法律职业伦理影响不可谓不大。

发达国家法学院的教师都具有突出的社会地位,他们除了在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外,一般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道德人品上更是堪称社会楷模。我国大部分的法学教师直接从学生中来,讲授纯粹的理论架构游刃有余,但因本身甚少涉足实践领域,缺乏实践经验,由他们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注重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实在是勉为其难。更有甚者,有老师在课堂传授一些明显违背法律职业伦理的知识。因此,法律诊所教育选择老师之时,必须是选择那些德才兼备的老师,具有一定的实际经验。另外,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职业伦理的教育。诊所老师要充当“领路人”角色,通过言传身教的符合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将法律技巧、职业伦理等,潜移默化而非灌输到学生心里。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是全方位的、持续性的,教师本身即是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目标,因此老师的选择不得不慎重,老师的引导不得不尽责。另外,诊所教师的师资应该多元化,适当的聘请有专长的教师临时授课,以及聘请法官、检察官等讲座或授课,其所授内容职业伦理部分应该占有相当的比重。

(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诊所法律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教育,其考评结果对教育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法律伦理属于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思想内涵,在考核方式,评价指标上不能简单的用试卷测试,用分数来衡量。这就容易导致难以掌握学生的法律伦理的培养状况。而且,一个人的职业伦理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和修炼,这个考核是历时性的、连续性的,不依赖于特定时间点上的成绩,也不依赖于个案的成败得失,而是看重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学生在这方面的收获多少、品质优劣也就比较难以判断。

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能对学生的职业伦理培养起导向作用,能有效促进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向有序、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在诊所法律教育职业伦理评估体系构建中要明确评估指标,制定科学的评估程序。职业伦理教育评估内容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过程评估;二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效果评估。

五、结语

法治社会的建立,不仅仅是法律体系的建立,更需要践行的法律人。而法律人的培养则依赖于法学院的法学教育。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不应该仅仅具备法律知识和机能,更应该具有独特理性的法律职业伦理。

虽然我国注重道德建设,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不能保证每个法律人都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无疑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才是法律的起点和目标。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都应该加以利用。诊所法律教育正是这种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说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是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一条救赎之道。

摘要:法律职业伦理是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所应具备的特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该成为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诊所法律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法学教育模式,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上有着其独特的机理,大力开展法律诊所教育既是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有效路径也是一条救赎之道。教育可以塑造人,诊所教育有利于法律职业伦理的形成,而法律职业伦理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诊所法律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公益心,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诊所教育实践可以使人之心灵得到升华。法律诊所教育应坚持能力教育与伦理教育并重,建立德才兼备的诊所师资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高职护理的伦理与法律教学研究 篇8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全新的改变,医学模式更注重人性化体验,随着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相关机构对护理人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的高职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关注病人的心理,通过法律的科学运用和伦理道德的引入减少医疗纠纷。据数据显示,我国某医院由于护理人员缺乏法学和伦理知识造成的纠纷比例高达60%以上。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就结合高职护理教学的现状,从伦理和法律上加以探究,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

一、高职护理教学现状

高职护理专业是我国护理学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所谓的护理不仅要关注病人的健康和身体的恢复情况,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控制好病人情绪的波动,给他们心里上的慰藉。现如今,我国的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病人与医生经常出现纠纷,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伦理知识。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受到传统教学思路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关法规的介绍,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过关可是却不能更好的开展人文关怀。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开设的医疗法律和伦理课程也相对较少,不能将护理专业与实际相结合。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十所大学,参与问卷调查的医院均为二级甲等医院。

调查18所高校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有关卫生法学、护理伦理学课程开设和学时数量,课程包括哲学、毛泽东思想、法律基础知识等等。在统计中对各类资料进行的整合,采用X2的方式进行检验,对比分析职业技术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中的高职学院护理专业开设卫生法学及伦理学课程的差异。

三、结果分析

通过研究,能够分析出结果,即卫生法学课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率高于综合性大学,一年级时学生最原意学的三门政治法律类课程从高到低依次是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卫生法学与伦理学,而三年级时从高到低依次是卫生法学与伦理学、法律基础、哲学。高年级学生更有意愿学习护理伦理和法律知识,他们的综合素养也较高。

四、课程研究与设置

(一)要加强高职护理学伦理与法律课程的设置

伦理与法律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护理水平,与整个医院的发展都密切相关。高职院校要根据目前的治疗情况和医患纠纷的情况,不断增加伦理和法学课程方数量,科学的规划课程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制定完善的课程计划

伦理与法律课程的开展,提高护理的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将学生的课程划分清晰,设立责任制,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并将选修课程纳入其中,提高学生对法律与伦理学科的重视度。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是发展的动力和基础。高职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全面,在加入伦理与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方法组织课堂,利用辩论、实践、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入渗透有关护理知识与法律的内容,并细化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的不同安排教学,针对妇女和儿童等人群可单独进行教学,统一护理计划、报告的书写方式,更好的落实权力和责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医疗卫生教育必须坚持革新,对高职护理专业进行调整。首先要做好分析和调查工作,明确当前的教育现状,找到问题所在。然后在通过分析对结果进行探究,合理安排课程的数量,根据学生法律知识欠缺的特点设置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避免医患纠纷,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丁建云,王程,王丽华.山东省高职护生核心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2015,08:27-28.

[2]石芳.高职护理“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护理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3:74-75.

[3]饶和平,邱惠萍,陈月卿,黎萍,郭春发,周海婴.高职护理专业卫生法律相关课程设置与整合的探讨[A].浙江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2008:3.

论税收筹划的法律规制与伦理判断 篇9

法律和伦理,构成了经济自由与和谐的基础。而经济中所发扬的契约精神注重契约的自由与正义,也必须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税收筹划作为一种财务管理活动,体现着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一种法定契约关系,也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具有法律效应。另一方面,税收筹划是主张正义的,也正是因其具备客观公正性而得到国家和纳税人的共同认可,这其中也包含着伦理的要求。

一、税收筹划的法律基础

(一)税收制度是税收筹划的基础

正因为政府征税才有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换言之,如果政府不征税或者企业不缴税,当然也就无需税收筹划。

税收制度一贯强调税收法定主义。税收法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1215年,英国《大宪章》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对国王征税权作出限制。1689年,英国国会制定《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国会同意而任意征税是非法的,只有国会通过法律规定,才能向人民征税,这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税收法定主义。所谓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收的各种构成要素必须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不得征税或减免税,任何人不得被要求纳税。

从税收法定主义角度观察,税收制度的法定性越强,税收筹划的预期性越明确,税收筹划的技术、方法就越具稳定性和规范性。正是税收的法定性要求才催生了税收筹划。税收筹划要求遵从税收制度的约束,但纳税人只要符合税收规则,就可以打“擦边球”,这也是税收法定主义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政府征税产生了税收制度,也才出现了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所以,税收制度与税收筹划可谓一对“孪生兄弟”,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健全、合理、规范的税收制度,将大大缩小纳税人偷逃税款等违法行为的空间,从而促使其通过税收筹划寻求自己的税收利益;另一方面,税收制度作为贯彻国家权力意志的杠杆,不可避免地会在其立法中体现国家推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导向意图,会在税负公平、税收中性的一般原则下渗透税收优惠政策。而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在,使得同一种税在实际执行中的差异形成了非中性的税收制度,这无疑为企业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财行为,即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客观条件。

税收制度中还存在一些税法差异和“缺陷”,企业会利用这些差异和“缺陷”进行旨在减轻税负的税收筹划。如果仅从单纯的、静态的税收意义上说,的确有可能影响国家税收收入的相对增长。但这是短期的,税收制度的这些差异或“缺陷”,其实质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能动的、有意识的优化调整的工具,这也可视为是国家为获取未来更大预期收益而支付的有限的机会成本。所以,企业利用税收制度的非完全统一性所实现的税负减轻,与其说是利用了税收制度的差异和“缺陷”,还不如说是对税法意图的有效贯彻和执行。

(二)税收筹划的法律规制框架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存在的合理性及法理基础是法律对纳税人基本权利的保护。

1. 法律规定了纳税人有实施税收筹划的权利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纳税人拥有进行税收筹划的权利。在确认税收筹划权利的前提下,各国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如完善税法,缩小纳税人利用税法漏洞进行筹划的空间。税收筹划在我国税收实践中也被普遍接受,并作为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得到法律的认可。

2. 法律划定了税收筹划的范围和空间

按照法学理论,法律一方面通过宣告权利,赋予人们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又通过设置义务,激励或抑制某些经济行为。在税收法定原则下,纳税人一方面享有税收筹划的权利,另一方面又必须依法纳税。假如我们把税收法定看作一个征收区间,在征收区间内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而在征收区间之外,即是税收筹划的空间与范围,纳税人享有筹划节税的权利。没有法定的征收区间便难以界定税收筹划的空间与范围。

3. 法律确认了税收筹划合法与否的标准和依据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合法与否的评价作用。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税收法定原则同样为纳税人纳税、税务机关征税建立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规定,纳税人的税收筹划行为是合法还是非法,是税收筹划行为,还是避税、偷税、逃税或骗税行为,这些都需要税收法定原则在相应的税收法律中予以明确。

4. 法律界定了税收筹划的保护和救济措施

对于征税主体双方来说,所处的地位与立场是截然不同的。国家以往倾向于保证税务机关的征税权利,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税收观念的转变,社会各界也逐步认识到保护私有财产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一条明确规定要“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这说明按照国家税收法律缴纳税款之外的任何款项,都是对纳税人私有财产的侵害。同理,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节约的税款属于纳税人的合法收入,按照税收法定原则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与救济。

(三)法律约束下的税收筹划权

在法律约束下,纳税人自由行使税收筹划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期待税收筹划利益

纳税人为什么要进行税收筹划?按照经济学观点,纳税人是在社会经济状态中从事生产、消费、交换的行为人,具有“经济人”的特征,并以此作为选择行为方式准则的主体,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必然带来对税收筹划利益的追求与向往。

2. 分析税收筹划空间

这是行使税收筹划权的前提条件,在税收制度中,影响税收筹划空间的因素既与纳税人的自身状况有关,也受国家具体税法条款的影响,还与国家宏观政策环境有关。仅从税收制度层面分析,无论税法多么健全严密,税负在不同纳税人、不同纳税期、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总是有差别的。而不同的纳税人、不同的税种、不同的计税依据和税率,其税收筹划的空间是不同的。例如,税法对计税依据规定的越详细,计税金额或数量调整的幅度越大,其税收筹划的空间也越大。由于各种影响税收的因素存在,税收筹划的空间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各种条件下其税收筹划的空间大小、广度和深度都是不一样的,这就给税收筹划带来了广阔的运作空间。

3. 优化税收筹划方案

获取税收筹划利益需要在众多的备选方案中进行科学决策,这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一些专门从事税收筹划的机构和专家便应运而生了。实践中,一项经济活动往往存在多个纳税方案,且每种方案对应于某种特定的预期收益或目标效益,但同时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或风险。在这种约束下,纳税人总是倾向于选择收益最大化的方案。通过这种最优纳税方案的选择和技术运作,为纳税人寻找节税利益、降低税收成本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和众多的机会。

4. 遵守税收筹划规则

“法律按其真正的涵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追求他的正当利益。”而越轨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税收法定原则确立了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权利,而税法规定这种权利的同时,也要求权利的行使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以使自由的潮流不致横溢。这就要求纳税人与时俱进,适时地更新税收筹划的内容、方法与手段,以适应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二、税收筹划合法性的法律检验

税务当局判断企业一项税收筹划行为是否合法,可以进行合法性法律检验。税务当局通常采用的合法性检验手段主要有四种,及动机检验、认为状态检验、收益检验、规则检验。

(一)动机检验

这一标准是税务当局对一个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和筹划安排的法律特征或其他特征进行检验,看其主要或部分目的是否在部分或完全逃避纳税义务。如果税务部门认定纳税人的一项经济活动和筹划安排的主要目的或部分目的是在部分或完全逃避纳税义务,那么,这项经济活动和筹划安排就是非法的。在实践中,这条标准是难以单独行使的。因为动机存在于纳税人头脑中,税务部门无法直接判断,只能通过分析纳税人的纳税处理是否合理、筹划行为的结果是否正常来间接判断。

(二)人为状态检验

人为状态检验是借用的一个民法中的概念。如果立法机关具有在一定范围内开征一种税的意图,此意图已被纳税人发现,纳税人可能采用一种表面上遵守税收法规,而实质上与立法意图相悖的合法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状况下,合法的形式背离了实际状况,那么,这种处心积虑的合法形式称之为“人为状态”。税务部门可以根据这一标准检验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是否以合法的形式来违背立法机关的征税意图。

(三)受益检验

受益是指纳税人实际进行某种安排而减少的纳税额或获得的其他税收上的好处。税务部门根据纳税人的受益情况,检验某项税收筹划活动的性质。如果一项税收上的好处只是税收筹划行为的唯一结果,税务部门则将这项特定的筹划行为判断为非法的;如果一项税收上的好处只是税收筹划行为的主要或部分结果,税务部门则将这项筹划行为判断为合法的。

(四)规则检验

税务部门运用具体成文的法律规定来进行检验,看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是否有违规行为。在特定环境中,合法与否判断的权柄基本上落在税务机构手中,由他们去酌情处理。这种处理权的大小可能取决于或受限于税收法规中的特定标准。如关联企业之间不按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那么,税务机关就有权进行合理调整其关联定价。

三、税收筹划的伦理特性

(一)税收筹划伦理特性的内涵

税收筹划的伦理特性是指税收筹划活动所具有的基本道义精神及其所遵循的基本道德前提。税收筹划的伦理特性正是基于税收筹划基本问题而形成的伦理规范,它是开展税收筹划活动的基本前提。

税收筹划的伦理特性分析,实质上是从伦理角度对税收筹划本性所进行的分析和把握。基本前提是:第一,人类社会的任何领域都有伦理道德,税收筹划领域亦如此;第二,税收筹划有多种多样的属性和前提,伦理属性是其重要的方面。

1. 伦理的统一性与具体化问题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每个领域都存在共同适用的伦理要求。同时,人类社会的每个领域,又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伦理要求,即在人类社会共同的伦理准则下,每个社会领域都存在高于个人的具体伦理要求。特定的具体伦理要求,体现了其特色。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同社会领域既遵循一些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共同伦理规范,又有体现本行业特色的行业伦理准则。税收筹划作为纳税人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也必然存在自己的伦理标准和道德前提。

2. 伦理的永恒性与历史性问题

伦理道德具有发展性和社会历史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他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税收筹划的善恶观念和标准也是如此,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同一税收现象和筹划行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和国家的认识观念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尽管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国家所持有的具体税收伦理观念和价值前提千差万别,但这些差异并不排斥共性价值观念的存在。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税收及筹划行为的共同认识,即守信、合法、节俭的伦理标准。这说明税收筹划的伦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永恒性和共同性。

(二)税收筹划的伦理原则

从契约角度分析,税收筹划活动涉及纳税人、税务部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体现着各契约方的利益关系。各契约方的要求是税收筹划活动的重要动因之一,各契约方的要求又是多样的,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不合理的一面。在税收筹划如何满足各契约方的需要上,应当首先考察其合理性和道德性。基于税收筹划契约关系的考察,税收筹划的伦理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1. 和谐原则

和谐原则强调在税收筹划活动中维护各契约方之间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企业纳税活动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社会性存在。税收筹划活动也不是个体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群体行为。这种社会客观性决定了各契约方必须是理性人和社会人的特征,相互之间要共生共荣,而不是相互排斥。企业与股东、债权人、税务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构成了一张复杂的关系网。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联结着各契约方,影响着各契约方的利益关系,其伦理前提是对各契约方合法利益的尊重,即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破坏其他契约方的福利。如果各契约方之间不能保持和谐的伦理关系,那么,就会引发各契约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不仅会影响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甚至会迫使各契约方从各自的私利出发,放弃伦理道德的规范,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使契约关系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

2. 诚信原则

诚信是一种社会交往方式,它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以承诺合理期待为核心的一种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人们的社会经济行为必须以诚信为指导,并借以获得合理的价值导向。

诚信的基本特征有两个:其一,它是一种契约关系。在契约中权利与义务既是平等的,又是自愿的,而且各承诺主体在做出自己的承诺时是真诚的,对方根据这种承诺能够做出合理的预期,从这种意义上讲,诚信关系又是一种信用关系,其背后蕴藏的则是一种社会伦理关系。其二,利益的预期性。诚信体现的利益是预期的,即在未来某一时刻兑现的利益。预期性本身就暗含着风险性,为了避免风险,契约各方都希望对方是诚实守信的,能够确保预期的利益。

3. 守法原则

税收筹划应以国家法律、现行税法及相关法规为法律依据,利用税制要素中的税负弹性及其他经济制度的可选择性条款,对投资、融资、生产经营等活动的税收负担进行低位的选择。以避税为名行偷税之实的“筹划”行为根本就不属于税收筹划的范畴,是与守法原则格格不入的。守法原则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首先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

4. 适度原则

真理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对于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活动,要注意适度原则的应用。虽然理论上对税收筹划与避税有着明确的界限,但在实践中很难严格界定税收筹划与避税行为。因此,许多税收筹划方案都是利用税制要素中的适度弹性空间达到节税目的,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实施税收筹划节税也应掌握在适度范围内,过犹不及,很可能过分的做法会使本来合法的筹划活动沦为避税甚至偷税行为。

四、税收筹划行为的伦理判断

从契约的角度来说,纳税和征税实际上是一项公共契约。它表明任何税收都应该取得有关方面的同意。任何一项税收都不是随意的、以强权为基础的(不管是法律的、命令的、抢劫的),任何一项税收都是合意的。尽管人们很不喜欢纳税,但这却是人类的发明,以公正和均等的方式集中分担政府职责运行的开支。

在国际税收领域,大多数国家都许可纳税人不要超过法律要求多缴税。甚至许多国家还鼓励纳税人进行合法的税收筹划,因为税收筹划是符合会计伦理道德的行为。譬如,加拿大的立法、司法、执法机构始终对纳税人进行的纳税筹划给予认可。为何加拿大政府鼓励纳税人的税收筹划行为呢?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首先,加拿大政府认为纳税筹划实质上是使纳税人对国家税法作出合理的、良性的反应,鼓励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或减轻纳税人对税负的抱怨,使其将精力用在合法筹划上,从而稳定人心,使各项政策得以顺利、平稳地实施;其次,加拿大税收的五大原则是:公平、中立、方便、可信、效率。公平的原则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则体现在与税收相关的立法、司法、执法的每个环节。鼓励税收筹划就是鼓励每个纳税人通过合法的方式将自身的应缴税款降到最低,从而在最低点实现税负的公平;再次,鼓励纳税筹划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使纳税人能够将税收优惠政策充分享受到位,或者在确定企业类型、经营方式、核算方式时选用税款节省的最佳方案,其结果是促进了国家立法意图的充分、恰当实现,引导经济朝着既定方向健康发展。

英、美、日、德等国政府承认纳税人享有税收筹划的权利,纳税人合理开展税收筹划是无可厚非的,是完全符合法律精神和商业伦理要求的。1935年,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指出“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依据法律这样做可以少缴税。为了保证从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强迫他多交税。”汤姆林爵士的观点赢得了法律界的普遍认可。此后,许多国家在税收判例中都援引这一原则。正如1947年,美国著名法官汉德说的那样“法院一直认为,人们安排自己的活动以达到低税负的目的,是无可指责的,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不论他是富翁,还是穷光蛋。而且这样做是完全正当的,因为他无须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国家税收;税收是强制课征的,而不是靠自愿捐献的。以道德的名义要求税收,不过是奢谈空论而已。”美国大法官Gsuthorland也曾郑重宣告“纳税人以法律许可的手段减少应纳税额,甚至避免纳税,是他们的合法权利,这一点不容怀疑。”

尽管认可税收筹划的合法地位,但美国政府对实施税收筹划的企业严格要求,凡其节税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交易,必须予以公开披露,并要求企业管理层的“责任人”签字。这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反映了美国政府对税收筹划行为的认可。我国现行税法尚未对税收筹划作出法律规定,也未要求纳税人披露其税收筹划方案。

法律和伦理 篇10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伦理的互动性

所谓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性, 并不是说法律在实体意义上以“伦理法”的形式存在, 也不是说法律在规范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而是指以礼教为中心的儒家伦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在精神和原则上支配着法律的变化发展。它一方面是法律的伦理化, 表现为儒家伦理成为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 并外化为具体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另一个是伦理的法律化, 即法律的内容以及关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渗透到儒家伦理之中。但是, 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性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不同的社会时期, 法律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一) 夏商周时期:法律与宗教伦理并存

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 法律与宗教伦理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人们习惯于神灵中解说法, 将法看做是神灵意志的体现。神权政治与宗法家族政治的融合是它的突出表现, 继而表现为神权与王权和族权的结合。在夏商周时期, 统治者假借天意和神旨实施司法制裁, 通过强化神权法和神权法思想, 达到神化王权巩固统治的目的。

(二) 春秋战国至秦代:法律与宗教伦理开始分离

在春秋战国至秦代, 法律与宗教伦理开始出现分离,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 人的地位的提高导致神的地位的下降。“礼乐崩坏”压倒“天命”观念, 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被打开, 神权政治和神权法进一步崩溃。其二, 法家思想和法家系统的法律制度成为主要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法家的重刑主义严重排斥儒家及西周遗留下来的礼制, 提倡“严刑峻法”, 至此, 西周以来的礼刑结合被打破。

(三) 西汉至唐:法律走向伦理性

西汉至唐朝时期, 是我国传统法律开始走向伦理性到完成伦理性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汉时期, 称为伦理性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是伦理性的完成阶段。伦理性之所以在这个阶段能够完成,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央权威遭到破坏, 地方豪强崛起并实际控制政权。第三阶段是隋唐时期, 唐律的诞生标志着传统法律伦理性最终完成, 也即意味着传统中国法律价值的重建至此已最终完成, 儒家伦理成为了最高的评价标准, 凡礼教所认可的, 即法律所赞同的;反之, 礼教之所去, 亦法律之所禁。 (1)

(四) 唐至清末:法律伦理性达到极端地步

《唐律疏议》是一部成熟且典型的伦理性法典, 因此宋、元、明、清诸律在以《唐律疏议》为蓝本的同时, 还对《唐律疏议》中的伦理性精神作了与时俱进的弘扬和发挥, 特别是宋明理学取代汉唐儒学成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后, 礼教的观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深化和扩散, 法律的伦理性较《唐律疏议》实远过之而无不及, 有关家庭、婚姻、两性关系等领域的法律伦理性达到了十分极端的地步。 (2)

二、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与宗教的互动性

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表现为伦理性, 那么西方的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则表现为宗教性。西方的宗教主要是指基督教, 虽然它没有达到宗教化的程度, 但是它是唯一对整个西方法律产生巨大影响的宗教, 所以, 西方法律的宗教性实质是有关基督教对西方法律影响的问题。

(一) 早期:基督教的逐步渗透

基督教对罗马国家和罗马法真正产生影响是在公元4世纪初, 在此之前的古希腊法和古罗马法只是受到了本土的原始宗教的影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 宗教神话几乎在各个领域中都具有超强的影响力。古希腊法和古罗马法不仅受到了原始宗教的影响, 而且还与原始宗教、道德、习惯融合为一体, 特别是在古罗马, 法律与宗教的交融更是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时期。

在罗马共和国变为帝国之前, 原始宗教一直与法律相互交织。公元1世纪, 发源于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开始渗透到罗马帝国政治和法律中, 之后开始向莱茵河流域和北非流域扩散。到公元3世纪, 基督教已经成为罗马帝国境内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许多罗马帝国的上层分子也开始入教, 基督教内部实力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 中世纪:宗教法高于世俗法

自基督教失去了西罗马帝国对它的保护之后, 直到中世纪时代, 基督教走完了一条更加曲折、显赫、衰落的历史路程。主要表现在教权和教会法与政权和世俗法的两股势力相互消长。教会的封建化、神圣化和法律化的逐步实现使得教会审判权摆脱了世俗法的限制。教会的封建化是从它向“蛮族”的屈服开始的, 在它封建化的过程中, 仍然努力着向世俗政权渗透。直到公元8世纪, 无论是东正教还是天主教仍然依附于国王。

(三) 近现代:从宗教到法律的一种精神衍变

14、15、16世纪, 基督教的地位开始有些动摇, 危机和打击也纷至沓来。首先是天主教会内部的腐败、任人唯亲、滥售赎罪券和宗教裁判所的罪恶, 加上十字军东征理想的破灭, 导致了人们对教会信赖和对基督教信仰的普遍危机。同时, 由于西欧进入等级君主制时期, 世俗政权重新强大起来, 特别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兴起, 有力地阻却和反击了教会的扩张与霸权, 而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文艺复兴的光辉, 更使得罗马教廷为之目眩, 惊恐不安。 (3) 天主教因此走向了分裂。

教皇和教权的衰落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教会法遭受了与教权同样的命运, 同样受到了世俗政权和世俗法的制约, 教会法庭的权力大大降低, 教会的管辖范围逐步回归传统。公元1545年, 特伦托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欧洲统一教会法的结束, 意味着世俗法律开始成为唯一的法律。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得教会法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巴黎公社发布的《政权分离的法令》中“政权分离”原则, 通过在绝大多数欧洲国家的确立, 彻底结束了教会和教会法的“光荣”历史。

教会和教会法的“光荣”历史的终止并不代表着它对西方的影响就此结束。应该看到, 被结束的是天主教会的政治和法律统治, 而不是作为文化精神现象的基督教;被摧毁和唾弃的是宗教裁判所, 而不是教会法的全部。 (4) 教会法和基督教对近代以来西方的影响仍不可忽视。它不仅在关于法律、道德和行为观念上对基督教社会与成员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在向近代社会传递古希腊和罗马法思想、法观念以及整个中世纪继受罗马法方面,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桥梁作用。此外, 它在实体法的很多方面也被近代西方法继受, 同样对市民社会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西方法律学校的建立、法学教育的兴起和传播等一些影响, 亦都脱离不了教会和教会法学的贡献。

三、中西传统法律文化伦理性与宗教性的互动比较

(一) 传统法律文化的成因不同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所以能够伦理性而西方则为宗教性,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物质力量对它的影响, 当然还包括政治力量和社会文化大背景等一些因素对他们的共同作用。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达到伦理性的程度, 血缘性和宗法小农经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上古法律中, 血缘是法律区分敌我, 确立罪与非罪的主要标志;当原始部落转变为国家组织时, 氏族血缘转化为宗法血缘关系;春秋战国之后, 宗法血缘又转化为宗族或者家族血缘关系。因此我们看到, 虽然社会组织经历了几次的变化, 但是血缘纽带却一直没有被动摇, 而这个原因正是伦理性的秘密所在。另一方面, 中国是一个闻名于世的农业古国, 宗法小农经济和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达到伦理性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性还得益于政治权利的支持与文化大背景的扶助。它们不仅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性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还促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非宗教化。

(二) 传统法律文化的表现不同

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性实质是礼教化, 主要表现在国家的政治领域和家族与社会领域中。在政治领域, 西周时期的“尊尊”“亲亲“即“忠”“孝”原则, 西汉时期时期演变为礼教中的“三纲”等等都是伦理性的表现。法律确认君权的无限和至尊成为伦理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在家庭与社会领域, 家族和家庭是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 所以传统法律特别优待父权。传统法律赋予家长极大的权力, 形成父权家长制, 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父祖手中, 他的权力是不可动摇的。因此, 中国的传统法律不仅特别重视调整家族领域内的关系, 而且还几乎完全以儒家伦理为准则。虽然西方宗教对法律的思想、制度及其实践的某些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和宗教性质, 但从整个发展过程而言, 它似乎还不能说完全控制了法律。

(三) 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不同

伦理性的中国传统法律在中国政治体系中是合理又合适的。合理意味着它是传统中国的政治 (世俗政权的强大和它对儒家礼教所持的肯定态度) 、经济 (宗法小农经济) 、文化 (世俗伦理文化) 与传统 (法律形成中的氏族血缘性) 等, 这些既定的特定条件在法律领域内共同作用的结果;合适则意味着它适应并推动了这个社会的发展。 (5) 中国传统法律伦理性的特点同样对近代以前的东亚法律和现今世界的法学产生了重大意义, 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中华法系, 带有伦理性特色的中国传统法律在经过与时代相适应的改造和调适之后, 将继续发挥铸造中国现代法律文明的功效。

四、结语

每个国家的法律现代化都有它自己的特色,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 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差异是“古”与“今”的差别, 是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 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差别,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中西传统法律文化比较的必要性。西方国家创造的优秀的法律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我们应该加以借鉴, 移植先进的文化并将其本土化, 只有如此才能走向适合我们自己的法律现代化道路, 提高我国民众法律素质, 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进而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但是生活在不同的文明下, 会形成不同的传统法律文化特征, 这难免会出现冲突与融合。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升华本民族的传统法律文化, 我们需要对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加以比较。针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性与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宗教性方面, 笔者从它们的产生过程、成因、表现、影响等方面加以比较论述, 从而展示不同文明下的传统文化差异。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伦理性,儒家伦理,宗教性

参考文献

[1]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2]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基因疗法:挑战和伦理 篇11

成功的案例

尽管从理论上来讲,基因疗法可以施用到所有疾病。但由于其不成熟,基因疗法有一个最后安全原则,即在一种疾病使用了种种方法都无效之后,才可以尝试采用基因疗法。正因为如此,基因疗法的初步成功是体现在一些多年的医疗实践证明难以治疗的疾病或疑难病,例如帕金森氏病。

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症状是手指及四肢颤动、振摇,同时,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麻痹)。患者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仅在中国目前就有约170多万人患此病。目前尚无方法可以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

帕金森氏病的病因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化,主要病变部位在大脑的黑质和纹状体。纹状体得名于其多纹的外形,来自于大量致密的纹状体~苍白球~黑质(纹苍黑)纤维,也就是基底核。基底核的黑质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功能逐步丧失,会使大脑的一种神经介质多巴胺减少,从而引起震颤麻痹。同时,根据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调查,也提示帕金森氏病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这种目前暂无方法治疗的疾病就可以用基因疗法来试验治疗。

2007年6月,美国康奈尔大学韦尔医学院的卡普里特等人对12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I期临床试验治疗。结果表明,以腺相关病毒(AAV)作为载体将谷氨酸脱羧酶(GAD)基因导入基底核,治疗帕金森病安全性良好。治疗3个月后,患者运动功能改善25%~30%。

GAD可催化Y~氨基丁酸(GABA)的合成,后者发挥对运动神经的抑制功能。在帕金森病患者中。黑质细胞产生GABA的能力下降,造成运动功能控制乏力。该试验有12例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8,2岁。患者每4例1组,共分3组,分别接受小剂量、中等剂量和大剂量的腺相关病毒谷氨酸脱羧酶注射。研究者临床评价了患者在基线,注射后1、3、6和12个月时的用药情况,随访1年。评价该基因疗法的有效性采用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日常活动量表(ADL)、神经心理学测试和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等方法。

所有患者没有发现与基因疗法相关的不良反应。患者的运动UPDRS评分有显著改善,尤其是与患者未接受治疗的一侧相对比。患者UPDRS评分改善在治疗后3个月开始,改善程度达25%~30%,改善一直持续到治疗后第12个月,一些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程度可达40%~65%。PET扫描结果表明,在接受治疗的半脑中丘脑代谢活性有显著下降,与接受DBS手术者相似。而DBS是脑深部慢性电刺激,即脑起搏器治疗,于上世纪末开始应用于临床,是目前世界上较好的治疗帕金森病方法,能克服毁损手术的缺点,副作用少,不破坏脑的神经核团。而基因疗法试验治疗后,患者临床运动评分改善与大脑辅助运动区代谢增加高度相关。在基因治疗后的1年内,没有发现不良反应,初步证实了腺相关病毒载谷氨酸脱羧酶基因疗法的安全性。

基因疗法的风险

既然基因疗法是试验治疗,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风险,因此现在的基因疗法实际上是对人类的一种挑战。同样是一例用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基因疗法就出现了大问题。

2007年7月2日美国伊利诺斯州36岁的乔妮·莫尔因患风湿性关节炎而接受基因疗法治疗,所使用的药物是华盛顿西雅图的目标遗传公司(TGC)研发的tgAAC94,是用遗传工程改造而携带了一种额外基因的病毒。把它注射进关节,能源源不断地产生一种能阻止关节炎性分子的蛋白质,治疗关节炎。

恩利(Enbrel)是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比较有效的药物,也称为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蛋白)。以前的研究发现,TNF对诱发风湿性关节炎有重要作用,因为它就是体内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参与对关节的攻击。恩利能与TNF结合,竞争性地抑制TNF同其受体的结合,而TNF只有同其受体结合才能产生攻击关节的作用。尽管恩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但它们并不能进入所有的关节,因此只能靠定期注射。

于是,TGC利用一种遗传工程改造的病毒——腺相关病毒(AAV)作为载体,把为TNF抑制蛋白编码的一种基因转入AAV中,可直接注射到关节中。携带了外源性基因的病毒进入关节后,能产生TNF抑制蛋白,等于送给病人一个持续不断提供TNF抑制蛋白的“定点仓库”,从而长期有效地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这种产品(药物)就是tgAAC94。使用tgAAC94后,7月24日,莫尔因全身广泛性出血和肝脏衰竭而死亡。

事故发生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下令暂停这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基因疗法,并调查其他28项使用腺相关病毒的基因疗法试验。但是,此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FDA任命的一个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得出结论,莫尔之死不是因为基因疗法,而是因为迅速在其全身蔓延的真菌感染。这种病称为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莫尔同时服用的免疫抑制药物阿达木单抗(Humira)所引起。因此,FDA于2007年11月26日再次批准恢复目标遗传公司的风湿性关节炎基因疗法试验。

但是,也有专业人员,怀疑,究竟是基因疗法的药物t gAAC94,还是阿达木单抗引起的问题还需要澄清,因为,对关节炎的基因疗法也是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的。

伦理底线必须坚守

由于基因疗法存在风险,因此试验这种疗法有一系列伦理规则。而美国因基因疗法去世的乔妮·莫尔案例就存在违背伦理规则的行为。

调查小组认为,莫尔之死,对其治疗的大夫特拉普的行为应受到伦理拷问。他于2007年2月12日邀请莫尔参加注射tgAAC94的基因疗法试验,莫尔马上痛快地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而特拉普则抽取了莫尔几小管血样供研究中使用。特拉普说,他全面地向莫尔解释了试验的危险性。然而,临床研究的两个基本伦理原则没有被遵守。

一是知情同意书是要让病人带回家中阅读并让病人仔细考虑,而不能在第一次看完协议就签字。二是,当病人的大夫是一项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时,应当由他人来提出建议,即回避原则。而特拉普是这项基因疗法试验的主要参与者,而且他每推荐一个受试者可以从TGC获得报酬,这是利用其职务收受好处。

所以,即使特拉普不受到法律追究,其行为也不符合临床伦理规范。同时,由于基因疗法的风险不被人们所知,临床试验更应当慎而又慎。例如,尽管有大量研究证明用腺相关病毒作基因疗法的载体是安全的,但早在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前主任瓦姆斯(ValnHS)就透露,在美国共发生了691例利用腺相关病毒进行基因试验治疗的严重事件,但向国立卫生研究院汇报的只有39例。

另一方面基因疗法的原理和多种方法在目前也存在很大风险。例如,目前基因疗法所采用的方式大致有下面一些:

一是基因矫正,将致病基因的异常碱基进行纠正,而正常部分予以保留:二是基因置换,用正常基因替换病变细胞内的致病基因;三是基因增补,不去除异常基因,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他细胞,使其表达产物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或使原有的功能得到加强;四是基因失活,即在翻译和转录水平阻断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

上述所有方法都处于试验状态,而且也是一种人和生物遗传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和重组,因此如果一出问题就不仅是患者的死亡,而且涉及到遗传和变异问题,因此,对基因疗法的要求在今天应当是最为严格的。

法律和伦理 篇12

一、法律规范中的伦理因素与实证因素

伦理因素是法律规范所追求善的社会理想, 但它并不表现于法律规范的外在形式, 而是法律规范的内在目标。因为法的本质是善的一种具体表达, 而这种善应来源于人的先天的理性和对现实经验的自我反思之中, 或者这两种观念结合的结果。善的概念属于伦理体系的范畴, 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每一种技艺与研究, 同样地, 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 都以某种善为目的。[1]在古罗马法中, 罗马法学家同样有类似法与善的关系的结论, 例如《法学汇编》, 第一章, 第一节, 第十一页 (保罗) :我们可以就不同的几个意义而谈法律:一个意义下的法律, 就是我们称之为永远公正与善的东西的那种法律, 那就是自然法。[2]在罗马法的理论中, 认为在善与自然法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对应联系。因此法的本质所体现的善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属于伦理学的范畴, 而且这种伦理性与自然法的之间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实证因素是法律为追求善的理想所采用的现实手段或方式。法的理想是善, 但理想的实现必须依靠现实的具体方式才能达到。凯尔森认为, 法律是社会组织所特有的一种技术[3]既然法律作为一种技术性的工具为社会所独有, 那么其产生必然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人类基于各种需要, 组成了社会;人类基于更高理想的追求, 创造了各种规则, 如法律, 习惯, 道德等。这些规则源于社会的需要, 并且是用来保证一种满意的生活方式。[4]法律作为规则的一种必定具有规则的基本的特点, 所以法律也是基于社会的需要产生, 也是基于人的需要。那么法律必然具有现实性的特点, 同时法律作为实现需要的方式, 也必然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不然人类就无法实现需要。

二、法律规范中的两种因素在辩证逻辑下的理解

人类最常用的思维逻辑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形式逻辑, 一种是辩证逻辑。形式逻辑主要是演绎逻辑, 其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演绎逻辑系统。[5]另一个是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主要形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 辩证法为人类提供了深入研究世界的本质提供有力的思维工具。如果说形式逻辑主要是对事物的表面形式的分析的方法, 那么辩证逻辑就是对事物的实质内涵的深入研究的工具。

由于法律作为一种维护社会的秩序的工具, 并通过有序的社会实现一种善的理想。而人类主要是通过法律规范实现对有序社会的维持, 法律规范对人的各种类型行为作最基本的规定, 以保证社会的有序性。法律规范含有善的伦理性因素, 并以此作为其目标。但是对于目标的实现必须采用一种现实的手段方式, 而这种方式就是一种实证性的因素。伦理因素与实证因素作为理想与现实, 目标与手段并存在法律规范中。因此如果对法律规范的构成因素进行辩证逻辑的分析, 以现实与理想为标准, 把法律规范视作由伦理因素与实证因素的组成的, 而伦理因素与实证因素就成为法律规范中的一对矛盾体, 成为构成法律规范的辩证逻辑构成部分。

三、伦理因素和实证因素存在于具体法律规范举例

在我国《物权法》:第三十七条侵害物权, 造成权利人损害的, 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也可以请求承担其他民事责任。这本条文包含了一个法律规范, 这条法律规范明确了物权人的权利在收到侵害时可以采取哪些方式予以救济。首先, 这一法律规范是在《物权法》总则的原则下建立的规范符合第七条物权的取得和行使, 应当遵守法律, 尊重社会公德, 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这条基本原则。其次, 这条规范体现了法律对个人和社会公共物权利益的保护的基本精神, 而这种精神则是社会的基本伦理理念。最后, 法律规范的这种保护是为了追求一种尊重他人, 不能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理想。即便是在现实中, 这种侵害他人的物权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但也无法否认法律规范的目标就是追求一种相互尊重的伦理理想。同样的在《合同法》中:第十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 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这一法律规范体现的伦理因素是个人的意志的自由, 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的自由。不仅在民法中在其他法律规范中也同样存在伦理因素。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 第三十六条: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的, 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规定不属于本院管辖的, 应当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不得再自行移送。本条是禁止第二次移送管辖的规定, 这几乎是一条存技术性的规定。通过这种仅能移送一次的强制性规定, 使得法院管辖机构不能相互推诿。采用的实证方式是, 采用禁止二次移送的具体方式限制法院移送案件的权限。这样具体手段是一种现实且看地见的方式予以表现的。自然这条技术性规范也包含着伦理因素——为了提高司法效率, 保证正义的最大实现。因此这种规范不仅体现了实证因素的基本特征, 而且背后也表明了技术性规范追求的法律理想——伦理因素, 一种追求司法正义, 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的目的。

四、辩证逻辑下的法律规范逻辑结构解释的理论优势

辩证逻辑解释法律规范构成的优势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能够直接阐明法律规范的实质与内容。辩证逻辑在解释法律规范时主要从伦理因素与实证因素这两个方面予以解释。伦理方面可直接说明法律规范的立法目的, 它直接表明立法者制定法律规范时, 希望通过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实现法律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达到法律的社会理想状态。社会的理想状态就是法律规范的本质对现实的抽象理性的期待。这些法律深层次的内容, 通过伦理因素展现出来。实证因素体现法律规范的技术, 直接说明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的内容可能是法律规范的全部形式, 也可能是部分形式, 但是它却体现了法律如何通过现实的具体方式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的。法律规范的具体方式则能够为人们理解掌握运用, 方便法律规范的实施。因此在辩证逻辑的视野下, 其对法律规范的解释能够通过伦理与实证因素全面的展现法律的全部本质内涵。 (2) 解释的灵活性。与形式逻辑的不同, 辩证逻辑没有固定的解释模式分析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而是运用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 对其内容符合社会现实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因为辩证逻辑在分析法律规范时, 直接进行的是理性辩证分析, 通过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深入到规范的本质深处, 进而挖掘隐藏在法律规范背后的伦理因素的现实意义。通过这种分析发现法律规范的目的, 采用的灵活性实证性的方式手段。辩证逻辑解释方法还可以通过对伦理因素的开放式理解来实现对实证因素的灵活运用, 进而在运用法律规范时就可以依据其伦理因素的内涵的开阔性灵活执法。总之, 辩证逻辑的思维模式在理解法律的逻辑构成时, 不会拘泥于僵化的框架, 而是更加灵活地适应现实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

五、结论

以辩证法的逻辑规则来分析法律规范, 能够分析法律本身的实质。这种分析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与形式逻辑下的结论是不相同的, 形式逻辑基本上是采用纯形式的方式, 解释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这种结论只能够体现法律的形式上的组成, 无法直接解读其内在的本质, 而辩证逻辑则可以直接解释。虽然两种逻辑规则解释法律规范各有不同, 但是如果采用辩证法来界定法律内涵, 认为法律规范是伦理与实证的有机结合, 进而得出法律本身也是伦理与实证的有机结合。那么法律就不会仅侧重伦理性或者实证性, 而是二者结合的结果。

摘要:辩证法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 可以成为思考法律规范构成地思维工具。在法律规范中存在伦理因素, 那么与之对应的便是实证因素。实证因素时法律规范追求伦理理想的而采用的现实的方式或者手段。由伦理因素与实证因素结合构成的法律规范的解释不同于形式逻辑下的对法律规范构成解释的理论, 但是二者完全可以同时运用到对法律规范的解释中, 以寻求对法律规范的最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伦理因素,实证因素,法律规范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 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3, 1:3.

[2][意大利]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M].李日章, 梁捷, 王利译.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8:24.

[3][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 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122.

[4][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 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124.

上一篇:韩剧跨文化传播下一篇:电工基本技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