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提问教学法(共8篇)
优质提问教学法 篇1
龙应台说:“学生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问题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课堂。……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最重要的黏合剂。”近年来,随着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课堂,提问教学亦受到很大的关注。但是欲想达成高效、优质的课堂提问行为,并由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确实是不容易的。提问,特别是优质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何实践才能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呢?
一、创境引问,以趣导问
现有文献对优质提问的一般陈述:“教师在提问时,必须及时发现和灵活应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尽管这点很明确,但是在实际运用到优质提问的课堂实践中,仍然遇到许多有差异的信息。如果创设能牵动学生情感之弦、思维之兴奋点的情境,差异一定会减少甚至消失!
1. 以他境引问。
引问的情境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亲切的语言描述,可以是多媒体的生动影音动画,还可以是一个小小的游戏……单一创境或综合创境,目标最终指向的都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兴味盎然地接受问题,参与问题的思考。如《老人与海鸥》的教学案例:教师以“喂海鸥”片段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品词析句后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师生共演老人喂海鸥时的画面,然后描述:“多有意思呀,表面上看是海鸥随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实际上却是老人依着海鸥的情况边走边放,老人与海鸥谱写了一曲相依相随的爱的赞歌。这歌有节奏呀,让我们有节奏地读!”接着配乐引读:“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欢快地读”“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更欢快地读”“海鸥吃得心满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读”。接着在创设想象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人鸥对话后,用5分钟让学生学习文中的写法写一写老人与海鸥相处的幸福画面。当孩子们深深陶醉在老人与海鸥和谐相处的画面中时,教师才问:“老人与海鸥为何能相处得如此其乐融融呢?”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探寻文本的蛛丝马迹。层层情境之后的思考是积极而专注的。诸如“借朋友的话、老人的外貌描写侧面烘托出老人对海鸥的爱”等答案让人拍案叫绝。学生不但总结了文章主旨,还创意地点评了作者的写法之妙。
2. 以问境引问。
一个优质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用几个拓展性的问题连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之积极性。如《给予树》教学案例:为了“金吉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一统领文章主题的问题的抛出,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三个问题:“金吉亚读着陌生女孩写的卡片,她心里会想什么?”“当妈妈和哥哥姐姐们期盼的眼神闪过她的脑海时,她不安地想什么?”“最终她决定了买洋娃娃给陌生女孩时,她又会激动地想什么?”在轻柔的钢琴声中,学生慢慢地融入了这无痕的问题情境之中,走进了主人公金吉亚的内心,与之进行了亲密的心灵对话。于是,金吉亚善良、仁爱、富有同情心等温暖人心的字眼随着主问题的抛出而洋溢课堂。显而易见,这样在问境中引出的优质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答案亦精彩纷呈。
二、顺序启问,紧追促问
1. 有序启发。
课堂是由问题组成的,课堂上预设的优质问题组合成了一个问题链。这个问题链是有顺序的,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或按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有序排列。有序地进行优质提问,才会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才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思考程度和掌握知识的深度。如《白杨》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优质提问:爸爸在介绍了白杨树后为什么“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为什么看到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嘴角就浮起一丝微笑?四个优质问题层次分明,层层深入,不可颠倒,为学生提供建立生本联系的便捷之道。学生通过交谈,分享他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内容,进一步思考了人与树的关系,感悟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 分层追问。
有时候预设的优质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学生往往无法立刻就把握住问题的关键,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分层提出,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如《晏子使楚》一课教学,为了了解晏子的鲜活形象,预设优质问题“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问题大,答案很细碎,教师引导学生从神态“笑”去品味,把大问题分解成了:“这种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这笑与楚王的‘陪着笑’有什么区别?和楚王的冷笑有什么区别?这笑里究竟藏的是什么?”层层追问中,一个智慧、自信、幽默、潇洒、风度、魅力、有骨气、有气质的晏子形象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
三、延时待问,以学定问
当前语文课堂仍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为了促进教学环节顺利进行,教师经常会提问一些主动回答问题的好学生;很少有教师专注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身上并给予引导和激发来帮助他们回答完整和正确,相反教师们会让其他的同学来补充或者自己补充回答。这样课堂是顺了,但基础差的或反应滞后的学生成了课堂上沉默的大多数。反思这个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忽略了等待时间,学会等待。研究发现,如果教师能够在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停下来等待3~5秒,等一等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讨论解决清楚了再根据学情抛出第二个问题,即延时待问之后以学定问,课堂就会有令人惊喜的变化。
的确,以学定问是在延时待问基础上的优质提问行为。课堂提问本就是一个动态的、不固定的过程,课前预设的优质问题进入到课堂总是会发生变化的。教师要学会根据学情改变预设的问题,或分解,或减少,或拓展,或提高。而延时带来的价值是巨大的——更多的学生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学生对前一个问题充分思考后,可能给予更长的、更全面的回答,产生的个人观点和结论证据更充分,与同伴的思维碰撞多了,不知道的少了也许会提出更多的猜测、假设和问题。延时后的学情变化需要教师的回应更加的周到,要随机应变,以学定问。如A、B两位教师教《伯牙绝弦》,为了让学生理解“知音”以及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教师同样预设了三个问题:(1)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伯牙和子期是知音?(2)钟子期为什么能成为伯牙的知音呢?(3)子期仅仅只听懂了伯牙琴声的美妙吗?课堂进入第二个问题环节时,A:教师直接指名两位学生回答,答案均是“伯牙弹琴时每想到了什么,子期总能从琴声中听到。”教师收获答案之后就直接进入了第三个问题的讨论。课堂严谨而有序地进行着。B:教师不讲话,只是微笑地看着学生5秒钟,看到陆陆续续地举手,才开始指名回答。第三个学生的答案是“子期能从琴声中听懂伯牙的心声,而别人却感受不到。”第四个学生立刻有了灵感,站起来说:“在钟子期到来之前,伯牙听到的都是肤浅的赞美,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伯牙内心深处的心声,听懂伯牙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听懂了。所以伯牙把钟子期视为知音。”其他学生表示赞成,教师顺势一问:“别人那种肤浅的赞美到底是怎样的呢?”接着,不断的等待、不断的顺势而问———“当伯牙听到别人那些肤浅的赞美,他是怎样的心情?”“他内心定会千万次地发出怎样的呼喊?”“面对子期这样善听、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伯牙的心中一定是感慨万千,他一定会对钟子期说什么?”教师不断地以学定问,引导学生由“文”及“道”,从“内容”到“内涵”,在奇妙的等待的驱动下,透过语言文字,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讨论与感悟中对“知音”的理解趋于深刻。
总之,教师只有适境、适时、有序地提出课堂优质问题,优质问题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质问题”。
摘要:提问,特别是优质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何实践才能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呢?笔者从创境引问,以趣导问(以他境引问,以问境引问);顺序启问,紧追促问(有序启发,分层追问);延时待问,以学定问这三个方面阐述阅读教学中欲想达成高效、优质的课堂提问行为,并由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优质问题,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优质提问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Marylou Dant onio Paul C.Beisenherz.教师怎样提问才有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优质提问教学法 篇2
一、 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题不应是随意而问,而应该经过精心设计研究。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就不必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研究价值,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以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二、 提问要有连续性
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层阶梯,从而形成链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
三、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老师可以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
另外,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停顿。课堂提问一般情况下是由少数学生发言回答,如果提出问题后立刻就指定学生回答,甚至先叫人后再提问,那么学生思考就不带有普遍性。这种做法只能使回答问题的学生认真思考,却不能顾及到全体学生。因此,提问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停顿以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无论是否发言,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进行思考,思维也就得到了训练。
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然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让优秀生大显身手。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四、评价学生答案要注意鼓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就可以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时更是如此。
首先,教师的评价用语要有鼓励性。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绝不能用尖刻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自尊心。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答得太好了”,“有创见”等。即使学生回答不够贴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要敢于打破常规,鼓励有独创性的见解。语文教材收录的多数为名篇佳作,许多问题也早有定论,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问答的开放性。因此,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的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初中历史课堂优质提问的技巧 篇3
【关键词】 优质提问 设计问题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55-02
近期,我校组织了一次全体青年教师同课异构的做课比赛,我发现两个教师的提问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第一位老师讲完本课后,直接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有何特点”?过了一会儿没有学生来回答,场面很尴尬,最后老师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学生。第二位老师讲完本课后,首先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止时间是什么”?学生回答:“从1640年到1688年”。教师接着又问“从经历48年时间你看出这次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长期性”。教师继续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回答“查理一世重开议会;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查理二世复辟;宫廷政变等。”教师接着引导“从经历的这些事件你看出这次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曲折性,反复性”。第二位教师很自然的就和学生一起得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的特点。
在第二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置有目的性,而且还引导学生适当回忆了本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参与到了课堂的教学中,师生互动,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本课难点,这样的问题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通过这次听课我认识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际,简单谈谈如何进行课堂的优质提问,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引发学生认
知结构的变化从已知走向未知。例: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这一课时: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该子目,思考四个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并展开小组讨论
(1)拿破仑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夺取政权的?
(2)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分别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你认为拿破仑帝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拿破仑?
二、找准教材的结合点,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大变革时代这一课时:老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历史时空,去拜访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奴隶主。多媒体展示,“一位奴隶主的烦恼”(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剩余不够我挥霍,愁白我的头。)从而引出课本中的牛耕、铁农具的推广,都江堰的开挖,开垦荒地,出现私田。
三、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要在最佳的时机设计问题
比如说学生有疑惑、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教学重难点处等。例:法
国大革命老师:通过以上总结联系英国革命的过程,请你给他们组织一场pk以展示它们的个性和共性。(老师的目的是想要比较法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异同点)
老师:通过以上你对英法革命过程的对比和总结,你觉着这两场革命的过程像什么?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美术、自然、文学、物理、数学等等。
学生:法国革命像森林里爬杆摘取果实的猴子,激烈迅速节节高升;英国革命像草地上爬行着寻找食物的蛇,蜿蜒曲折充满艰辛。
学生:我觉着法国革命像数学里的一次函数图像,K大于零,在一三象限不断上升;英国革命就像二次函数是一条抛物线,有起有落。
学生:法国革命就像化学中的燃烧,激烈而又热情高涨。英国革命就像物理中的融化,缓慢而又不可阻挡……。
四、专题复习课的教学问题设置一定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主线
例:《八上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第三单元复习的主题是什么,包括了哪些主要事件?
(2)从本单元(第四)主题分析这一时期的斗争对象是?
(3)思考抗日战争与第三单元国共十年对峙的内在关系?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国共十年对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国内背景,结合世界现代史分析日本侵华的国际背景?早在19世纪末日本对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从这个角度分析日本侵华的根源?
(5)按课标要求简述九一八事变。(简述史实抓七要素:原因、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影响。)
除了上述课堂提问技巧,我认为教师在提问后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反馈,教师要与学生保持眼神交流、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展现自己的内心态度、通过体态语言鼓励学生、调整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走进发言学生等、当学生发言时教师保持适当的沉默或沉思,不要打断学生思维、运用简短的口头语如“继续”“是的”“我懂了”予以表扬、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适当重复或解释学生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提炼。
另外针对学生的每一回答,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1)口頭反馈适用于简单或正确的回答。
(2)矫正性反馈适用于学生的不正确或不完整答案。(必要的提示、引导,或让其它学生补充纠正,在反问第一个学生是否得到理解)
(3)点赞式反馈适用于学生回答超出教师预期,或回答非常精彩,教师要给与必要的表扬。
优质提问教学法 篇4
一、优质提问教学法
优质提问的特征是能提高注意力, 激发思维, 带来真正的学习。杰基·阿克里·沃尔什博士和贝思·丹克特·萨特斯在研究中发现: (1) 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 (2) 大部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关事实、回忆或者知识的, 处在比较低的认知水平上。 (3)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中来。
二、教学方案
要在课堂上实施优质提问法, 探索其有效性, 作为实施者,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 辨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以及学习目标。
2. 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有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之后, 就可以确定重要的课程内容。
3. 根据学习目标确定有效的提问行为:通过问题能达成学习目标。
4. 引导学生提问,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提问行为:
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提问题, 形成自己的思维过程。分析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 根据Bloom思维能力分类学给出的各思维能力层次, 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设计课堂提问方案。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 在授课过程中, 根据学生反馈, 探索优质提问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三、教学方案实施
1. 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
以下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来说明优质提问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索。分析《数据结构》的课程要求, 从学生的角度看, 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呢?到整个学期末, 学生应当能够应用所学习到的常用算法设计方法, 设计出具体的算法思路, 并能够编码实现, 最后能应用算法分析方法, 分析算法的优劣。
2. 提问方案设计。
倪军在“好的工程教育是教学生解决问题”这篇文章中指出:“要培养卓越的工程人才, 就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简化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思考,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 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起攀登思维高峰的梯子, 一步步提高能力。Bloom提出了一种思维能力分类学, 将人的思维能力从低到高划分出了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针对课程的每一部分, 精心设计问题, 下面只列出若干例子说明课程的设计思路。引言部分重点内容是算法分析, 主要让学生们掌握分析算法时间和空间的方法。首先引入一个问题, 请同学们进行头脑风暴, 说说一个好算法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根据同学们先前所学的程序设计课程, 进一步引导进入新的知识。时间和空间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那么具体如何来衡量呢?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第一部分线性表, 是比较容易理解, 但应用相当灵活, 课程中要求同学列举实际示例, 分析不同应用中使用的不同方式及注意点。第二部分树形结构, 同学们在先需课程中很少接触,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从线性表出发, 根据实际的应用例子, 分析出原有的队列结构难以满足要求, 如何改进?每一个改进方式都请同学们思考为什麽?有无其他方案?之后评价各种方案, 选择最佳方案。第三部分是查找树, 比较难以掌握, 从有序表的查找方式进行介绍, 分析其效率, 进一步提高效率引导出查找树的结构。在介绍二叉查找树之后, 分析出平均时间复杂度和最差复杂度, 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引起最差情况的原因是什麽?如何改进?从而推出各种改进的结构:平衡二叉查找树、红黑树等。而排序部分是应用极为广泛的, 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介绍快速排序算法时又可引导同学观察其和二叉查找树相似之处, 更容易得出其算法效率。第四部分的图比较复杂, 在实际中也是应用极广的。如物流、交通、电信、网络等天然就是一个网状的结构, 即图的结构, 那么在这些实际应用中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为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哪些知识呢?最后是算法设计技术部分。接近一个学期的学习, 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高层次的思维训练, 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 并能提出自己的想法。给出一个硬币找零问题, 请同学们使用所学各种算法设计方法解决该问题, 并比较其算法的优劣, 分析原因, 得出分治法和动态规划的不同适用场合。
3. 课堂教学方案实施。
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方案时, 遵循杰基.阿克里.沃尔什博士和贝思.丹克特.萨特斯提出的“优质提问教学法”中建议的方法, 以及William E.Cashin在“Answering and Asking Questions”文章中提的有关问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注意点, 使教学方案能得以较好实施, 取得预期效果。 (1) 提开放性的问题.避免提出只有“是”或“不是”这类答案的问题, 这类问题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如在引言部分的课堂授课过程中, 首先问学生们:“一个好的算法应当具有哪些特点?要有注释、要容易读、要速度快……然后整理总结同学们的答案, 分析如何做到, 然后引出我们当前最关心的两点:时间和空间。 (2) “奇妙的”等待时间。研究者发现, 老师提出问题后, 等待几秒钟的时间将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效果, 会获得很多的益处。在这个过程中, 观察各位同学的表现, 会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而同学们的参与度也高了。 (3) 学生提出问题时, 要向全班同学复述问题。在课堂上, 随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 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 教师应面向全班重新复述问题, 让大家都了解问题。同样的, 要等待是否有其他同学能解答问题, 有时甚至可以因势利导进行讨论。经过这么一个过程, 同学们的理解力就加深了。 (4) 深化转换问题。在同学回答或者提出问题之后, 大家经过讨论分析得出解决方案之后, 老师可通过添加条件, 一环套一环, 引导同学不断思考, 不断推翻前方案, 得出更适合的方案。 (5) 鼓励, 不断地鼓励。无论同学回答错或者回答对, 都给予肯定。 (6) 提问方式的多样性。除了鼓励同学课堂提问, 为了了解更多同学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是“一分钟反馈表”。这样, 在阅读同学们的反馈表之后, 清楚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 在下一次的课堂上, 可针对同学的疑问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四、教学效果
从本学期的课堂氛围来看, 教学效果不错, 同学们的出勤率高, 上课能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课后同学们经常会发来邮件表示对课程的期望还有困惑, 还有更多有关课程内容讨论的邮件。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 而且在课堂外都能积极地提出问题, 说明我的课程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当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依然发现有些同学不能投入进来。那么如何获得更好的教学方式,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五、展望
教学无止境, 今后的教学探索将在提高学生学习责任感、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做更多的探索, 希望自己能在教育事业上不断积累好的想法和实践经验, 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教育专家提出的“通过提问和理解促进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方法, 并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 阐述了为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优质提问教学法的考虑因素及实施办法。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在文章的最后, 进一步探索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优质提问法,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ckie Acree Walsh, Beth Dankert Sattes.优质提问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2]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2/06/content_59009.htm.
[3]http://projects.coe.uga.edu/epltt/index.php?title=Bloom%27s_Taxonomy#rememberingreview.
让优质的提问点燃学生的智慧论文 篇5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提倡的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过程,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启发和诱导学生思维的方式,优质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正是基于在教学工作开展的初期阶段自身的所感、所恩,通过对个人教学的几个案例的分析,来寻找和探究如何能提升课堂提问的技巧,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优质提问;启发思考;提问策略
提问――思考――理解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就的三个以动态的形式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上的思考,是学生学习的能量和燃料,而提问则是促进学生获得能量的源泉,如何设计一堂课的问题,使之合理、恰当,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又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就变得尤为重要,怎么样提问才能达成目标呢?笔者就个人的教学经历谈一谈体会和感触,
一、紧扣教学目标。让精炼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就好比射箭打靶要瞄准。目标要对住中心点,因此提问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也不能简单的重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内容,考虑学生要学到什么,思考什么,会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而预设;通过问题的切入,如何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感知的对象而延展,
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师:告诉老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生:春天
师:春天来了,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啊?
生:柳树绿了、花开了、燕子飞回来了……
师:是呀,春天来了,把大自然装扮得非常美丽,瞧,花园里已是鲜花盛开,诶?这位老伯伯是谁呀?你能猜出来吗?
生:是种花的、种花人、……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位种花人带来的数学问题,
显然,这种过于散漫的导人提问并没有为学生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思维引导,春天、燕子和美丽的花是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色,但是在数学课上进行过多的渲染未免累赘,把种花人叫做什么更与此课无关。本堂课是教学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导人问题要从数学的理念出发,这样不仅是对时间的浪费,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如果改问:“春天来了,公园里鲜花盛开,瞧,看到这些花,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简简单单进入主题,语言更加精炼,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整十数加减方法的探究上才是正道,
二、提升认知水平,让少而精的提问加深学生的思考
提问能促进学生的学习,那是不是说问题越多越好呢?笔者对本校新教师听课实录的分析中发现:教师平均每分钟会提出3~5个问题,可以说是对学生的思维理解步步跟进,同时发现学生在整节澡的教学过程中多半是在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性的探究,
师:谁再来说说,平移现象是什么样子的?(在黑板动态演示)那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吗?为什么?那要怎样运动才是平移?让你的文具盒也做一下平移运动,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能举出平移运动自己例子吗?
师:这是在做什么运动?为什么?是向哪个方向平移的?如果要知道它平移了多远,你有什么好办法?
上面的教学片断中,笔者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初步感知,判断平移;通过操作,理解平移;通过探究,深化平移,可是,这节看似有一定层次的教学过程的最大问题是笔者的提问密度过大,一问接着一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解成很多问题,给学生搭好了“台阶”,让学生顺着教师设计的“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这样的设计直接导致学生没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发散思维和探索研究,凭着老师的帮扶,做浅显的思维活动,诚然,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提问的功能在于引起思考,但是引导过了头就无非成了扼杀学生思维发展的刽子手,适得其反了,
三、给予等待时间,让奇妙的“暂停”充实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是环环相扣的,目的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为了能顺利地达到某个教学目的,教者往往迫不及待地提出问题,接着迫不及待的希望学生作出答案,有时甚至等不及学生作答自己就说出来了,笔者也有这样的经历,一堂课知识目标很多。35分钟的课堂被挤得满满的,为了能“充分”利用好这35分钟,几次忽视了下面高举的小手,几次制止了“我还有一种方法”,这种急切要得到正确结果的心情和习惯会导致几个后果:提问范围过小,以使一些悟性慢的孩子整节课都没有彻底的消化吸收;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答案也处在浅层的理解上;问题设计更偏于精细,一步一步过于紧密的牵制学生思维;抑制了学生提问的机会……这其中的任何一种后果都将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我们需要反思,如何处理学生理解和提问效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提问后和学生回答之前都做3~5秒的等待时间,学生会获得更大的益处:
1.学生的回答会更长更完整
在等待时间不足1秒钟的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是简短的词语,如具体的计算结果,问题答案的关键字等,而对于学生来说,训练语言表达和训练反应速度是同样重要的,它直接反应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和解题思路,
如:《解决问题》(二年级下册)
师: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生1:4×3+7=19(人),
(师沉默了一会)
生l:因为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那就是3个4,所以4×3,然后又来了7个人,所以要把他们加起来,
显然,短暂的停顿,让学生有了更长的时间思考以补充自己最初回答的不完整,同时也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
2.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经常由于过于紧密的提问而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思维一直会处于理解教师问题的过程中,稍作停顿,会让学生反思他之前的发言,并能够从判断的角度来检测自己回答的正确性,会更深入地对题目进行分析,其他的学生也会在这个空隙中对比自己的思路,在寻找确定自己答案对错的过程中对题目进行猜测和假设,使思维有了新的深度,
3.提高学生回答的自信心
提完问题就要求学生回答,往往由于学生没有考虑细致而回答不出来,不是没想好就是不敢说,怕回答错误,给予适当的考虑时间,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的回答,在自己深思熟虑、比较肯定了之后再起来回答会更加的自信,答案的正确率也会跟着提升,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4.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过快的提问会促使他们思维惰性,或因为某种需要,大多提问的是基础比较好、思维反应速度比较快的学生,这样的课堂参与人数实质只有半数,课堂教学效果也会事倍功半,而短暂的停顿能够给予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充分思考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恰当营造质疑,让巧妙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如果提出的问题停留在“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这样的水平是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的,巧妙创设疑问的情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创造的激情也因此萌发,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置疑难。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如教学平移时,“如果用画格子的方法知道平移了多远,该怎么数好呢?”学生各抒己见,笔者继续追问:“到底哪个说法是正确的呢?现在和你的小伙伴一起研究一下,找出依据,”学生探究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很快进人学习的情境,较好的设置质疑情境,就如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支持性的脚手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优质提问教学法 篇6
关键词:优质提问;培植;高校课堂
“×××同学,第×个选择题应该选什么?”
该教师的提问艺术有待提高。既然老师掌控的时间少,又要达到高质量,那么提问势必要高效,也可以说所提的问题要优质,即要有目的性,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的互
动。此问题看起来很简明,但如果只考虑学生学习的表象,而不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实效。这样的发问实无意义!教师在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时,其所提问题指向应该是要求学生回归学习过程,还原解题思路,甚至是重现矛盾原理。对于语文作业中的材料分析而言,我们在提问时可以更多地要求学生先来叙述相关材料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以检测其真实学习状况。
“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个题目应该怎样解?×××同学,你来回答。”教师呈现题目后,并没有留或者留足时间,而是要求学生迅速地进行解答,其结果我们可想而知,这就使提问失去了价值。简单说来,回答问题是需要时间的,时间恰能保证效果,为什么老师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是源于老师对提问等候时间的妙用不解。何为等候时间?美国教育学家rowe把其分为两类:一是老师刚开始提问时让学生考虑回答的时间,二是学生回答之后直到老师或其他学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老师再继续问下去,这之间的间隔。间隔在学生回答之前心理上起到缓冲作用,对相关知识要进行梳理,对新旧知识要进行构建,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着尝试、调整,最终才能具体运用。此两类时间直接影响学生的回答质量——学生给出的答案更长,做出的回答更多,剩余未回答的问题会更少,对自己的回答会更确定,会更愿意给出猜测性答案,反问频率更高。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时间被无效浪费的同时,在等候时间上要舍得给。提问作为教师引导学习主体积极参与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师对生命主体自主性、超越性尊重的最高彰显,都需要时间来保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时间的长短应该根据探究内容的深浅和探究主体现有的知识储备来进行
确定。
“来,后面一个同学继续回答?”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按照某种顺序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比如说,按座位、按学号、按姓氏笔画等。按一定形式依次请学生回答,学生可预见提问的规则,回答前有备,减轻焦虑水平,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效果更好。可教学实践促使我们反思:没有一定焦虑感的课堂,学生注意力能够集中吗?为此,笔者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很多学生都谈到一点,规则提问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松懈怠慢的心理。因为按顺序回答会让学生形成一种预期,从而让轮不到的学生产生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从而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貌似不规则的提问来集中全体学习者的注意力,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何谓“貌似不规则”?学习者作为生命个体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因人而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好、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因人提问,从而激荡起其生命的活力,提高提问的功效。使其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学习,万一老师问到我,不会回答很丢脸。
对于这种“我们请×××同学再来回答一个问题。”的提问,这里用到“再”。在上课中,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被教师反复提问,而绝大多数学生仅仅是绿叶,无论其心中想法怎样,都是为红花做陪衬的。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这是对大部分学生的生命活力的扼杀和摧残;从教学效果上来分析,不规则提问之所以比规则提问效率高,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到的可能性,而将可能化为现实,就不应该使提问范围仅局限在部分优秀学生上。
建议课后要反思这几个问题:这节课,我还有哪些学生没有叫到?还有那些学生没有回答问题?对课堂而言,一个学生可能仅仅是五十几分之一,而对学生而言,失落的情绪可能伴随他(她)几天,甚至影响其一生。这背离了以“学生、生命、生活为主”的宗旨,谈何高效?
以上提问的方式让我们对优质提问发出强烈的呼唤。怎样来达到高效课堂之花处处开放局面?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一种由不知到知的探究过程;学生回答之前和之时保证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处理练习,保证课堂回答的质量。那么,我们课堂高校之花将开得更加灿烂。
优质提问教学法 篇7
针对教材, 针对学生, 有的放矢。问得合理, 才能答得“科学”。盲目地问, 轻率地问, 似是而非的问题, 非但不能“传道授业解惑”, 相反只能使学生“茫若坠云雾”, 须知以其昏昏是绝不能使人昭昭的。当我们认为某个优质问题必须是有目的性的, 这就意味着这位教师在创制该问题之前, 会先问自己:“在这个时候问这样一个问题, 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如教学苏教版《论美》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谈美—品美—评美。即第一问: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 (明确:人的美) 第二问:文章中提出了生活中的哪些美呢? (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己圈点, 然后参与小组交流进行补充纠正) 第三问:培根他欣赏哪一种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明确:谈及了美德、颜色之美、形体之美、优雅行为之美等几种美。文章中心观点是:德行美胜于其他的美, 要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前一个问题毫无疑问, 是属于“枯燥”的、低水平的问题, 学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或归纳出答案。但是后两个问题, 学生却不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这也就会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让教室里的气氛明显热烈起来。三个问题紧紧围绕目标, 铺垫引导, 层层推进, 师生互动, 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 获得成功的快感。整个过程流畅、有亮点, 也让学生有所收获。
二、课堂教学中的优质问题应该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
一篇课文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可以关注:难点、重点、关键点等。面临多项选择的时候, 什么是最值得教给学生的?也就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了。当然这也就是我们在创制问题时, 尤其是优质问题时最应该关注的了。
如何选择关注点, 一般而言要考虑三点: (1) 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核心观点; (2) 保证该内容与学生的测试内容标准相关联; (3) 要和你所教的学生需求和兴趣相吻合。如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 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 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 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解能力。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英语阅
读理解能力呢?
首先,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 强调独立阅读课文, 旨在形成能力。每教一篇新课文时, 先让学生用10~2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 同时做课文的理解题, 然后, 再按精读要求, 给学生指定段落, 让他们自己研究主要语言点, 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 以求弄懂。
其次、每课时抽出10分钟进行听力和快速阅读训练。选用150个词左右、难度适中的短文, 再加5~10个理解检测
题, 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迅速读完全文, 轻松, 学得有信心。完成阅读理解题。然后检查阅读速度和理
解准确率, 进行辅导讲评。
然后,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向学生提供较多而且题材较广的短小成篇的阅读一个量词, 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 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 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 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 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 而且用得很恰当, 很形象, 很有艺术性, 同时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优质问题的创制, 是要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的, 不能随意而为之。
三、课堂教学中的优质问题能够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水平具有六个维度: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一个优质的课堂问题应该是让学生的这些认知水平互动, 至少是部分互动。
在我们所见到的课堂教学中, 通常会比较强调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转换能力。大部分的老师在口头上都表示需要推动学生脱离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但几乎没有人真正能够提供让学生对信息作出个体化的解释的机会。也就是说, 教师提供的课堂问题几乎都以记忆性的问题为主, 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大部分的课堂问题设计并不能真正让学生在思维上有所发展。
要做到课堂问题设计能够使学生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 应该考虑三点: (1) 问题提出应该建立在学生真实的认知水平的背景和学生的经验以及知识背景之上; (2) 伪优质问题的出现, 即很多看起来像高水平的问题实际上只是简单的记忆或回忆性问题; (3) 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现实教学中, 有许多教师对问题进行假设, 使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回答处于较高水平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中的优质问题很少是偶然提出来的
一个优质的课堂问题很少是偶然提出来的。只有经过仔细思索, 充分预设, 才能形成优质的课堂问题。备课, 或者说预设优质的课堂问题, 我们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使课堂关注课程的核心内容 (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提高到新的高度, 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更高的水平。比如, 某一教师在教学戏剧《雷雨》时, 在了解了创作背景, 理清了情节结构后, 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抓住时机抛出了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鲁侍萍该不该要周朴圆的5 000元情感赔
材料, 并要求学生相互交换各自的不同阅读材料, 要求每人每天课外阅读600个词的短文, 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 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的用眼不科学, 每次只能看到一个单词;有的则咬文嚼字, 边读边查词典, 一词一句地分析;有的学生“回视”的现象太严重, 在阅读时, 眼睛往往往回看, 重读一个词、短语、一个句子, 不仅影响读速, 而且不利于把握整个句子、段落、全句的意义。因此,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尽力减少眼停次数, 扩大视力范围, 能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提高阅读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方法再好, 技巧再高, 如果我们不能持之以恒、不懈地坚持下去, 那收效也甚微。所以我们要从高一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只要坚持正确的阅读方法, 培养兴趣, 广泛阅读, 积累词汇, 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理解能力就一定会逐步提高。
最后, 认真选好读物也很关键。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选择读物时要尽量选一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的文章, 使学生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 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所选读物内容广泛、新颖, 体裁和题材多样化, 语言质朴生动, 引人入胜, 这样学生不至于感到枯燥无味。所选材料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难度与课文相当, 内容尽可能与课文相联系, 难易适当, 使学生学得
当然, 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出声;有的学生用笔和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助读;有
(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语文综合性学习”, 是新课程中的亮点, 它突出地表现了学生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征。
一、充分开发和挖掘课程资源, 拓展“综合性学习”领域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限于语文课本, 不限于语文学科, 而是以语文学科为主, 兼顾各门知识的综合, 其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1) 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综合性学习要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大多数的综合性学习, 是按照本单元主题来设计的, 都是单元教材的内容的综合和延伸。如“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戏曲大舞台”“漫话探险”“让世界充满爱”“到民间采风去”等。
(2) 班级图书馆资源。课堂小天地, 图书大课堂, 图书内容包罗万象, 汇纳百川, 钻进图书馆, 其实也就是投身于生活。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30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 我则要求学生必须读完中学生课外必读篇目, 每学期规定读什么、读多少和并指导怎么读, 要求有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还组织学生进行自读自问活动, 阅读后要求提出几个合理的问题, 通过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给予解答。班上有班级集中征订和学生自费订阅的《读者》《哲思》《演讲与口才》《散文》《意林》《格言》等多种报刊, 还有《三国演义》《约翰克利斯朵夫》等许多中外名著, 方便学生的阅读, 这样, 既开阔了学生视野, 又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3) 影视天地资源。电影、电视是大众媒体, 特别是电视, 覆盖面广, 信息量大, 只要收视得当, 学生收益也是很丰富的。我对学生收看什么电视节目、收看时间等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合理化的安排, 如《百家讲坛》《电视散文》《成长在线》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我还指导学生在收看影视节目时, 注意搜集优秀广告, 以及积极向上、富含哲理的歌词、节目串词, 并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 提高写作水平。电影给学生集中播放的、推荐的也有很多, 主要都是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富有思想性的优秀的励志作品, 如《放牛班的春天》《美丽人生》等, 对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人生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4) 网络世界资源。网络是目前内容最丰富、速度最快捷的传播媒体, 虽然良莠不齐, 真假难辨, 但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它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我在组织教学时, 正确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整理资料,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新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次综合性学习, 老师应认真组织和指导, 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活动, 让学生充满趣味地学。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 表演型。初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 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 拓展想象, 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促进语言发展, 增强自信和勇气。如学习《羚羊木雕》《石壕吏》等课文后, 我组织学生自己创作、设计、表演课本剧, 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些表演的成功, 激发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 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次成语典故表演大赛。另外学生们自编自演的小品也能让人明辨是非, 身临其境。
(2) 辩论型。中学生好胜心强, 不服输。根据这一特点, 我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 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 编写提纲, 辩论中唇枪舌箭, 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如:学习了《伤仲永》后, 学生为“先天条件是成才的关键”还是“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而展开辩论;学习了《丑小鸭》之后, 同学们又对“逆境有利于成长”还是“顺境有利于成长”开展辩论。通过这些活动,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人生哲理。另外, 在同学们推荐下, 我们还进行了“开卷有益无益?”“成功是靠实力, 还是机会”等辩论赛。学生们的观点鲜明, 用词精巧, 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才智。
(3) 赏析型。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我开设了一些赏析型活动课, 由各个小组确立一个主题, 分头搜集资料, 集体展示。这些活动课体现了他们一定的审美情趣, 也体现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力。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 而且对于语文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
(4) 竞赛型。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 对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 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赛、演讲赛等。通过这些竞赛可以使师生沟通, 达到共同进步。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语文活动无论采用什么形式, 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 开放课堂, 引入竞争, 想办法刺激学生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无论课内课外都要营造一种语文学习的氛围。
三、采用客观的评价体系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采取一定的评价机制, 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 而非结果, 强调的是会学, 而不一定要学会, 所以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键要注重过程的考查, 并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 以及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 还应该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因为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 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 只是学生的一个合作伙伴, 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独特优势已逐渐显现。作为教师, 为了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 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综合性学习, 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 而且应以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添砖加瓦,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柴加薪。
(乐清市虹桥二中)
偿金?问题一抛出,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形成相对立的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要, 一种认为不能要。
学生通过辩论, 再回归到文本, 通过分析人物台词, 比较传统道德与现代的某些观念得出结论:文本中鲁侍萍撕毁了支票的做法带有中国传统道德的烙印, 感情无价, 真情与青春是不能用金钱来换的。而学生们则以现代的经济观点从“利”的角度出发来估算感情的价格。有同学认为不要钱太亏了, 还有人认为要了以后仍然
恨他, 这与鲁侍萍的刚强、忍辱不屈的人格相比就显得低俗。这种传统与现代的道德差异的比较更能引起学生思辨探讨的兴趣, 激发出热情, 达到师生共享的效果。而探讨本身也让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较深的认识, 既学会了阅读, 又升华了境界。
优质提问教学法 篇8
一、理论背景
现代语言学家往往把课堂教学视为一个交互过程[1,2], 把它和“真实社会”的交际情形相比较来分析语言课堂的交际性。[3,4]教师提问的以下特征一般被解释为交际性的、具有自然谈话的特征: (1) 参考性问题 (即发话者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的使用; (2) 教师只对内容作出反馈, 即只有当对交际造成障碍时, 才改正错误; (3) 教师在解释、提问和指示时使用调整 (modification) 、迟疑 (hesitation) 、重新措辞 (rephrasing) 等方式来帮助学习者理解; (4) 尝试与学生进行意义协商, 即请求澄清和重复, 并提供机会, 让学生可以打断教师的谈话, 做同样的事情。[5]
师生互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反馈, 即教师对学生语言表现的评价性和改正性反应。Cullen认为教师的反馈主要有评价性作用和话语作用。[6]评价性反馈通常伴随展示性问题出现, 教师明确指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 注意力经常集中在语言形式上。话语性反馈时, 教师只关心回答的内容, 即使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出现, 教师也不会明确指出, 而是采用隐性的方式即转述释义的策略加以修正, 可有效地使谈话序列流畅地进行下去, 避免课堂互动的间断。所以话语性反馈更具有参考的功能。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以2011年江苏省14节优质课中的7节课的课堂教学实录录像为研究样本。这7节课内容来自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2School life的7个不同的课时, 具有代表性。本文把这7个课时的录像内容转写成书面文字, 然后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因为着眼于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交互特点, 所以本文主要从由谁发问、问题类型、问答方式、反馈形式等方面进行讨论。
三、结果与讨论
1. 由谁发问
交际性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的自发性启动。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师独自表演、独自提问的舞台, 所有的参与者都应该可以提问。在这7节优质课课堂中, 几乎所有的学生话语都由教师提问引发, 学生的自主提问为零。在实际教学中, 一些教师为了控制课堂上的话题和秩序, 很少允许学生自由提问。学生有问题, 会在课后或教师完成课堂任务之后单独请教教师, 这目前普遍被视为是对老师的尊重, 也是对其他同学的尊重。因此, 在优质课这样的公开课堂上, 由学生掌握话语权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2. 问题类型
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可以从问题的形式、内容和目的 (功能) 等不同角度加以区分。[7]本文把录像中的教师提问大致分为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
展示性问题在目前初中阶段盛行的任务型教学中, 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 为任务环阶段与语言点阶段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同时, 此类问题由于容易回答, 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参与面。[8]赵晓红、胡青球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的提问中展示性问题远远大于参考性问题。[9,10]孟春国的研究样本中, 课堂上的17个问题都属于展示性问题, 没有一个参考性问题。[11]本文此次研究中, 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见表1。
表1中, 约70%的提问仍然是展示性提问, 但参考性问题的数量也达到了30%左右。较之一般课堂, 这7节课的课堂交互性明显增强。在课堂提问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况下, 课堂氛围明显更活跃, 学生使用的交际用语水平远远超过教师的预料, 真正达到了交流的目的。Brock指出, 非本语学生对课堂中参考性问题的语言输出是对展示性问题的语言输出的两倍, 句法结构也更趋复杂。[12]由此可见, 课堂教学中, 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 会促进师生或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 更接近自然交际。
同时, 研究中也发现, 虽然都是优秀教师, 但7位教师课堂提问的参考性问题交互特点各不相同, 有的真实自然、贴近实际, 有的则明显带有传统教育模式的烙印。
另外, 同为阅读课, 但第一课时 (Reading 1) 的参考性问题达到近40%, 第二课时 (Reading 2) 却只有不到30%, 这表明教材本身或多或少会造成课堂提问的差异。
3. 问答方式
下面是问答方式, 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教师指定个别学生回答是最常用的提问方式, 集体回答次之, 而自由回答和教师自问自答相对使用最少。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 指定回答的方式较为普遍, 为多数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在这种问答方式中, 教师疏忽了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 使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得不到及时和持续的激发。[13]
在本研究中, 集体回答也较多的原因, 有可能是初二英语本身机械式操练偏多, 也可能是教师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体回答的不足在于, 学生有可能会滥竽充数, 同时教师也失去了解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机会。
自由回答虽然有利于学生真实自然的交际, 但学生拥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 对教师控制课堂会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 研究中自由回答所占比例很小。
教师自问自答从某种程度上说, 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参与学习的机会, 同时会导致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这7节优质课的教师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处理相当到位, 教师自问自答所占比例也就很少。
4. 反馈形式
下面是不同类型的反馈形式, 具体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教师更关注学生回答的结果, 评价性反馈超过了一半。也就是说, 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明确指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 注意力经常集中在语言形式上, 不关注语言本身, 这样的课堂交互活动不具备“真实世界”交际的特征。
同时, 我们应该看到话语性反馈在整个反馈总量中占了接近一半, 说明真实性的自然交际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英语课堂, 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四、结论与启示
此次研究的样本中, 教师所提的展示性问题偏多, 能激发学生尝试用应用思维的参考性问题偏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质量;教师指定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最为常见, 学生集体回答问题占一定的比例,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教师自问自答的方式正逐渐消失;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 初中阶段由于多种原因, 所有的课时中评价性反馈都超过话语性分析, 真正自然性交际还没有完全展开, 真正真实性对话还有待提高。
由此可见, 初中英语课堂的交互活动虽然可能具有自然谈话的一定特征, 但仍未完全达到“真实世界”的交际性。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课堂提问行为, 对提问方法与提问手段作出有效的调整, 进而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可理解输入, 促使学生作出更多的语言输出。[14]教师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参考性问题的使用量, 促使学生作出句法结构更趋复杂和更富有交际意义的回答。加强话语性反馈有利于营造真实性交际环境, 有利于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和创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ALLWRIGHT R.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4 (5) .
[2]ELLIS R.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Wiley-Blackwell, 1990.
[3]VANLIAR L.The classroomand the language learner:ethnography and second language authenticity[M].New York:Longman, 1988.
[4]NUNAN D.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ak-ing it work[J].ELT Journal, 1987 (2) .
[5]咸修斌, 孙晓丽.自然模式亦或教学模式——基于大学英语优秀教师课堂话语语料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5) .
[6]CULLEN R.Supportive teacher talk:the importance of the F-move[J].ELT Journal, 2002 (2) .
[7]THOMPSON G.Training teachers to ask questions[J].ELT Journal, 1997, 51 (2) .
[8]张强.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中教师话语功能特征的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07 (7) .
[9]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 1998 (2) .
[10]胡青球, 埃德·尼可森, 陈炜.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外语界, 2004 (6) .
[11][13][14]孟春国.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 (10) .
【优质提问教学法】推荐阅读:
让优质的提问点燃学生的智慧论文10-07
数学提问教学07-24
提问式教学法10-13
教学课堂提问论文05-12
提问应用教学策略10-04
有效提问有效教学10-22
初中英语提问教学11-05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05-28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05-31
语文教学提问艺术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