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教学

2024-11-11

《金匮要略》教学(精选12篇)

《金匮要略》教学 篇1

在我国, 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时有发生, 当学生进入临床实习, 由于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节, 导致学生能力低下的现象。提倡素质教育, 培养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PBL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 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 PBL (基于问题的学习) 与LBL (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能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又保留了LBL教学方法的优势, 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一、《金匮要略》教学的弊端

《金匮要略》年代久远, 原条文言简意赅, 深奥难明。散佚后辗转传抄, 难免有错漏误, 历代医家对原文注释发挥并不一致, 学说众多, 各执其理, 加上其书本内容涉及面广,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脉学、中药、方剂, 内含内外妇科等疾病, 因此, 很容易导致学生基础不牢或理解偏差, 这也体现了《金匮要略》“教难、学亦难”的局面。如今《金匮要略》的教材虽几经编改, 却仍不完善, 再因公共课和现代医学课程的授课时间增加的影响, 《金匮要略》课程授课时数大幅度减少, 大学生不断扩招, 师资力量相对短缺, 导致教师在授课时, 仅选择部分条文进行讲解, 且基本都以教师为中心, 照本宣科, 从词释义, 按句逐义地讲解, 单向式地把原文理论及辩证思维等内容“灌输”给学生听, “开快车”, 使得原本该结合生活实际, 以临床病理为依据的课程变得枯燥乏味, 学习质量迅速下降。《金匮要略》的学习本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的单向教育教师讲透某章节条文, 常常要穿插注家、医案及临床应用, 难免发挥很多书外知识, 但传统教学中, 学生过于依赖书本, 本着考试也多以书本内容为蓝本, 对课外书本知识很少涉足, 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心理有压力。“教不好, 学不会”的现象也导致了师生的被动、消极的教和学的情绪, 也就有了学生学习情趣底下, 热情不高, 不想学、怕学中医经典的局面。上述分析表明, 在《金匮要略》教学实践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在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PBL教学法的优势及引入的可行性

鉴于《金匮要略》条文精而简, 难且杂的特点, 传统教学那种“灌输”性教学模式显然已经落伍了, 如今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引用的PBL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 正是可以补充传统教学法不足的教学方法。自1986年由我国上海的两所医科大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西安医科大学) 引进了PBL教学方法, 同时也将其引入了医学领域,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也陆续引进了这种教学法。1986年时, 哈尔滨医科大学曾以类似于PBL教学法的“学导式”教学法试验了此教学方法, 并证明此教学方法可以树立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且此过程中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PBL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更多的师生交流, 其中可以获得许多益处。 (1) 对于学生, 在老师有目的的提问与引导下, 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 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重点及难点, 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并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领域, 与此同时, 课前课后, 学生的自主感觉增强, 不再是被动的接受,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对于教师, 教授内容可以突出重点, 使理论联系实际, 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 师生交流更多, 使得关系融洽, 双方分别对教学和学习热情提高; (3) 对于学校, 师生间关系融洽, 学习气氛高涨, 使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PBL教学法在《金匮要略》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 教师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章节的系统性, 选取大纲要求掌握的并且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经文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例如在讲到《金匮要略》中反常气候时, 据原文“有未至而至, 有至而不至”中, 为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针对其中的“未至”和“至”各指代的意思进行提问。为扩展学生眼界, 也可以提前让学生对其中的“甲子”节气进行了解, 从而对这段文字有更深的了解。

2. 课前学生查阅资料并讨论。

资料查询一般以小组来进行, 人数不宜多, 可由六七人为单位自由结合为小组,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老师所给的病例进行资料信息查询、讨论、分析 (包括利用教科书, 利用网络、检索图书馆书籍或文献等) , 综合各种信息和资料最终解答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虑。还是以上段提到的反常气候为例, 学生针对“未至”和“至”, 结合教科书中的解释, 在参考上下文意, 了解粗略大意, 再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 去拓展其中的意义。“甲子”这个节气也是同样, 可以通过诸多途径, 在课前去了解它的来源, 代表意义, 有什么样的特点等, 以便于在课堂讨论时可以积极和老师响应。

3. 课堂讨论。

课堂上, 由每组推出的1或2名同学为代表, 解答问题, 阐述自己小组理由。并将在小组讨论中遇到的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和小组疑惑提出来, 每个小组所暴漏的问题可以不用急于解决, 等各小组都把自己的观点述说完毕, 再由教师依次作适当启发和引导, 如果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再由教师来解答。

4. 教师总结。

教师在课堂讨论之后, 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和阐述疑虑时的问题之处进行解决和总结, 并有调理的再次梳理强化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 从而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反思问题, 梳理思路, 强化知识。

四、PBL教学法应用意义及不足

《金匮要略》教学中, 应用PBL教学法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 可以形象的把老师的任务比喻成是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 这种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也的确增强了学生对《金匮要略》条文的横向思考, 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金匮要略》的兴趣,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医学素质。而且这种模式, 对于教师同样要有高水平的要求, 也恰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但是,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中, 在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PBL教学法中, 需要学生自觉自主的查询资料, 进行小组讨论, 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单方向的“接受”。在PBL教学法中, 课堂不再是“教”与“听”的单调格式, 活泛互动的课堂气氛, 就要求教师的课下准备也要比传统教学更充分, 更广泛。我国师生比例差距大, 对PBL教学要求的师生互动中, 面对大量的学生, 教师不能顾及到每个学生, 往往力不从心。我国教学材料编排大部分适用于传统教学, 且现在的考核制度也适合传统方法。综上, PBL教学法的实施还存在很多不足。

参考文献

[1]张秋霞, 李文刚.PBL与LBL相结合教学法在《金匮要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10) .

[2]李迎霞, 关东升.PBL教学法在《内经》教学中的实践[J].光明中医, 2013, (03) :109.

[3]慕景强.PBL教学法在我国可行性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16 (10) :111-112.

《金匮要略》教学 篇2

一.【填空】

1.《金匮要略》首创了

2.《金匮要略》前22篇共载方剂

3.《金匮要略》的性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4.“治未病”包括:

5.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

6.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寒湿在表。

7.历节病的主证是关节疼痛为主证。

8.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其中“一宗”是指心肺两脏。

9.狐惑病的特征症状是

10.肺痿的主证是。

11.血痹病的成因是。

12.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物组成是。

13.酸枣仁汤的药物组成是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芎。

14.虚寒性腹满的辩证要点:

治疗阴寒痼结,阳气不行所致的寒疝。

16.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17.《金匮要略》原文指出论湿热黄疸的病机是。

18.肾气丸治消渴的辨证要点是“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19.肠痈脓已成者,用疗。

20.妇人因癥积而漏下不止当用治疗。

22.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可治疗:病名症状不同,但病机皆为肾气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故均可用肾气丸治疗。)

23.治疗产后气血郁滞所致腹痛的方剂是枳实芍药散。

24.温经汤证出现“唇口干燥”的机制是瘀血阻滞,津不上承。

25.妇人杂病的三大病因:虚 积冷 结气。

26.产后三病是指:痉病 郁冒 大便难。

【背诵条文】

1.“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4.“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5.“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6.“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7.“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8.“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9.“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10.“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11.“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13.“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二、【问答或多选】

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对疾病的发病、病因有何认识?

该篇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正虚、邪实两方面有关,病因有三:“一者,经络受邪,入

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百合病的病机、主证、治法、主方。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主证: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失常;阴虚内热证:口苦,小便赤,脉微数。治法:养阴润肺,益阴清热

主方:百合地黄汤。

3、治疗虚劳的方剂中,具有扶正与祛邪双重作用的有哪些方?

薯蓣丸、大黄蟄虫丸

4、小建中汤在《金匮要略》中治疗的病症有哪些?

(1)虚劳里急腹痛证。

(2)虚黄

(3)妇人杂病腹痛

5、如何理解“阳微阴弦”?(两个方面回答)

(1)脉象:阳微即寸脉微,阴弦即大脉弦

(2)以脉论理:指出胸痹心痛的病机:上焦阳虚,下焦阴邪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

6、《金匮》黄疸根据病因分为哪几种?其病机和主症分别是什么?

谷疸:病机:饮食不节,湿热内蕴

主症:寒热不食,目黄,身黄,尿黄,小便不利

酒疸:病机:嗜酒伤中,湿热熏蒸

主症:心中懊恼,发热,不能食,时欲吐,心中热,足下热,目黄,身黄,尿

黄,小便不利

女劳疸:病机:房劳过度,肾虚有热

主症:额上黑,少腹满,手足中热,自汗,身黄,小便自利

7、治疗湿热发黄的方剂有哪些?

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

8、大乌头煎的煎服法是什么?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9、肝着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

病机: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主症: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

治法: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方药:旋覆花汤

10、痰饮病有哪些分类?其主症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1、“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12、水气病的产生,与哪些脏腑关系最为密切?

肺脾肾

13、治疗风水的方剂有哪些?

越婢汤、防己黄芪汤

14、瘀血的证候有哪些?

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15、当归芍药散的药物组成是什么?

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16、《金匮》提出治疗妊娠腹痛的方剂有哪些?

枳实芍药散、当归芍药散、胶艾散

17、梅核气的病机、主证、治法、方药?

病机: 痰凝气滞,上逆于咽喉

主证:自觉咽中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于饮食无碍

治法:开结化痰,顺气降逆

方药:半夏厚朴汤

18、脏躁病的病机、主证、治法、方药?

病机: 五脏阴液不足

主证:情志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乏力,眠差多梦

治法: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

19、《金匮》对“远血”与“近血”是如何认识的?如何治疗?

《金匮》认为:“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远血者,治以黄土汤;近血者,治以赤小豆当归散

20、肾着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

病机:寒湿之邪痹阻腰部

主症:身体困重尤以腰为甚,腰及腰以下冷痛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方药:甘姜苓术汤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病形成,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水液代谢失常,而致水饮停于体内某一部位所致。饮为阴邪,遇阴寒而聚,得温则化,同时饮邪最易伤人阳气,水湿的运行依赖阳气的推动,所以,必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达凑理,通调水道,使饮邪得除。“和之”即调和之意,指温药不可太过,温补不可太滋腻,在运用温药的同时,寓行消升导之义。

2、阐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提出治疗杂病的原则有哪些?(用原文)

(1)虚实异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2)表里同病治则:急者先治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

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3)新旧同治:先治新病,再治旧病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4)审因论治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5)饮食与调护:原则是根据五脏喜恶进行饮食调护及治疗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16)

3、仲景关于虚劳病的治疗特点有哪些?

(1)治疗虚劳重视补益脾肾;

(2)对于阴阳两虚错综复杂的虚劳尤其重视补脾胃,建中气以平调阴阳;

(3)治法上重视甘温扶阳

(4)对于虚实杂杂的虚劳则补虚不忘祛邪,如虚多邪少则扶正祛邪,而因虚致实者则以祛邪为主。

4、《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所论“四水”是指什么?其病机及主要脉证分别是什么?

“四水”是指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它们的主要脉证分别是: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水为风邪袭表,肺失通调,水湿泛滥所致,脉浮,恶风,骨节疼痛,头面肿。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皮水由脾失健运,肺失通调引起,脉浮,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正水因肾阳虚,水湿泛滥,水气上射于肺所致,脉沉,喘,腹满,身肿。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石水为肾阳虚衰,阴寒水气凝结下焦,脉沉迟,不喘,腹满坚硬如石,身肿。

5、如何理解“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金匮要略>相反病证同治探析 篇3

【中图分类号】R2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111-01

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祖国医学异病、异证同治之先河。该书前22篇凡205方,其中的24方,可分别治疗两种或两用人才种以上的不同病、证。本文所谓相反病、证,是异病、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临床证候或病位相反。本文就其同治,作一探析。

1相反病、证同治

1.1小便不利也小便过多同治《金匮要略•知痹虚劳》篇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从方药推知,小便不利乃肾气不足,膀胱不能化气行水所致,故用之以益肾气,化膀胱之气以行水。

《金匮要略•消渴》篇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小便反多,说明其量、次皆超过平人,故可谓之“过多”,与前小便不利恰相反。也系肾气不足所致。所不同者,是气不摄水,故亦投肾气丸,益气摄水。

一小便不利,一小便过多,何以同治?盖肾司开愈 ,肾气不足则开 失常;之太过则小便不利,开之太过则小便过多。肾气得益,则开 正常,故同治。

1.2大便闭塞与下利不止同治《金匮要略•腹满》篇云:“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此腹满,从方药测知,系有形之实邪停滞胃肠,大便闭塞,气机壅滞而成,故攻其实邪,大便得通,则腹满自除。

《金匮要略•下利》篇云:“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心下”,实为胃肠。心下坚,乃实邪停滞之征。实邪内停,传导太过,故下利。是以因其下利之势而功之,实邪尽除,则坚去、利止。

一大便闭塞,一下利不止,何以同汉?盖大肠为阳明之腑,主传化水治,实邪内停则传化失常;燥化太过,传导不及则大便闭塞:传导太过则下利不止。欲使转化正常,必须祛其实邪,故同治。

1.3微寒与微热同治《金匮要略•痰饮》篇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饮邪属阴,最易伤阳,阳虚则寒邪内生,寒与饮结于下焦,与正气相搏,故脐下悸;包邪上逆,清阳不升,则吐涎沫而癫眩。服该散并“多饮暖水”,可使寒、饮之邪从肌表和前阴而解。

《金匮要略•小便不利》篇云:“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小便不利乃主症,微热乃兼症,此因膀胱气化失职所引起。亦投此散,气化正常则小便利,微热除。

对前者,一般认为是水热互结,近来有人提出是水寒互结。但此寒甚微。微寒与微热,都系气化失职所致,是以同。

1.4下利与呕吐同治《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云:“下利腹胀满,……先温其里,……温里宜四逆汤,……”此下利,从方药测知,系脾阳不足,脾气下陷而然。肾阳也不足,气滞于中,故腹部胀满。用是汤温补脾肾,脾气上升则下利止,气机通利则胀满除。

同篇云:“呕吐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呕吐,不外胃气上逆。再综合他症及脉象看,此属病之日久,脾胃阳虚所成。用之以温运其阳,胃气下隆则呕吐,诸证亦随之而解。

一以下利为主,一以呕吐为主,何以同治?盖脾胃同居中焦,一升一降,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脾胃阳虚,表现在脾,则其气下陷而下利;表现在胃,则其气上逆而呕吐。欲恢复其升降功能,则必须温运之,故同治。

1.5外症与内症同治《金匮要略•下利》篇云:“……身体疼痛者,……乃攻其表。……攻表宜桂枝汤。”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故身体疼痛。以此汤解肌祛邪,调和营卫,则身体疼痛之外症必除。

《金匮要略•妊娠》篇云:“……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其人渴”之“渴”,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认为“一作‘呕’”。呕不能食,乃一时性脾胃不和、阴阳失调之证候,与外邪无关。用此汤,以化气调阴阳。

一身体疼痛,一呕不能食,何以同治?因二者不调和之病机无异。《金匮要略论注》云:“此汤,表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桂枝汤其调和营卫、阴阳之功,故同治。

2病案选介

2.1肾气丸案余X曾报道朱X用肾气丸作汤治愈徐妇“溺知淋沥,渐至点滴俱无,小腹胀满疼痛”的转胞病,“2剂尿出,8剂畅如泉涌”。还治愈杨X的“饮水日以升计,溲频量多”消渴病。钱X亦用肾气丸调王X的浮肿病(隐匿性肾炎),14天后,浮肿等症状消失。还以之加味调治张X的消渴病(糖尿病),27天后,多饮、多食、多尿月余的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2.2大承气汤案 刘X曾用大居气汤加味治愈赵XX因粘连性肠梗阻而“大便两天未解”者。刘X亦曾用之治愈张XX因阑尾切除术后5天不大便者,而林X则用大承汤加黄连、白芍治愈林X的湿热痢(1984年夏秋季治疗36例湿热痢,其中29例痊愈,5例好转)。

2.3五苓散案孙X曾用五苓散治愈孙XX的背寒冷如掌大症(辨证为饮留心下)、杜X的寒湿泄泻病。还治愈刘XX的低热病(月余),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

2.4四逆汤案吴X曾用四逆汤加赤石脂治李X的肠鸣腹泻,下利清谷日4~5次者,“4剂泻止,再服2剂获愈”。余X曾用四逆汤作散剂治疗一患者“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大肉消脱”而吐利者,服后约半小时,“吐利均止,四肢回暖,转危为安。”以后药用四逆汤散剂治疗很多(寒霍乱)患者,均有显效。

2.5桂枝汤案 林X曾报道翁X有桂枝汤加减治愈林X的产后“寒热往来,汗多恶风,流清涕”等证。还治愈张X的妊娠呕吐证。熊X曾用之治愈陈X的“外觉恶寒,内觉胃冷如冰”证,表里兼治。苏X在“桂枝汤临床应用概况”一文中总结了桂枝汤能治多种外感病,如感冒、高热等,也能治内科杂病,如自汗、出汗异常、低热、奔豚气等。

3体会

《金匮要略》教学 篇4

关键词:金匮要略,PBL,教学,改革

0 引言

仲景学说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精华,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之作,其中前十卷论伤寒,后六卷论杂病。原书虽然已经亡佚,但经过林亿等人的整理校订,杂病部分成为人们现今所看到的《金匮要略》。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是基础通向临床的桥梁,是历代名医必读之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金匮要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方法使得学生不能深刻体悟所学习的疾病,另外,由于教学条件的有限,实践机会少,极不利于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的培养。因此,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中医工作者积极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

1 PBL教学方法简介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情境的教育方式。首先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到问题背后的知识,由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早在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提出,是现今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普遍施行。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已经采用了PBL教学模式[1]针对医学课程教育。林永康[2]认为PBL教学模式的开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利大于弊。PBL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提高教学学习效率[3]。医学课程PBL教学的模式大致是:(1)授课老师根据大纲和教材提前一周选取合适的病例,提出问题,发给学生;(2)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查阅参考资料文献,进行组内讨论,提出疑问及治疗方法;(3)老师适当引导,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释并指导学生深入思考;(4)教师对重点、疑点进行补充和小结。

2“金匮要略”PBL教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在“金匮要略”的教学中,由传统的课堂讲述,逐渐引入PBL教学。具体做法是挑选《金匮要略》中的主要证型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选取病证相关的医案作为切入点,在病案中穿插中基、中诊、中药、方剂、针灸等知识,使学生在讨论教学中拓展思路,提高对《金匮要略》条文的理解,从而提高诊治疾病的思维能力。

下面,以《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麻黄加术汤证的PBL教学为例。

首先根据PBL教学要求,学习《金匮要略》第二篇相应的条文,掌握汤方证的主要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和具体方药。然后对给出的医案进行思考分析,给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还可以引用参考资料、文献和其他的经典著作。

(1)给出案例相关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给出案例。

具体医案来自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4]:黄君,年三十余,住本乡,伤湿兼寒。素因体肥多湿,现因受寒而发,医药杂投无效,改延予诊。其症手脚迟重,遍身酸痛,口中淡,不欲食,懒言语,终日危坐。诊脉右缓左紧,舌苔白腻,此《金匮》所谓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也。遵经方以表达之,使寒湿悉从微汗而解。处方:带节麻黄八分,川桂枝八分,光杏仁钱半,炙甘草五分,杜苍术一钱。连投二剂,诸证悉平而愈。

(3)提出问题。

结合《痉湿暍病》篇中湿病的学习,引出一下问题:本病案中出现的主要症状是什么,次症是什么,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是什么,诊断是什么,需要参考《金匮要略》哪些条文,与哪些条文所述型符合,需要和哪些型作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是什么,可以选用什么方剂,治疗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并且结合原文及方药特点分析麻黄加术汤的临床应用指征是什么,有什么服药禁忌。以上内容提前一周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

(4)解决问题。

小组组员带着问题在课后自主学习原文、查阅文献、分析讨论,通过这个病例,将中医基础理论中湿邪侵人的特点、湿病的治疗、麻黄加术汤方的特点等基础知识关联起来,再结合临床应用,使学生对其认识更加深刻。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基本可以对提出的问题做出详尽的解答,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想法非常独特新颖,思维也非常发散。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做出总结归纳:湿邪侵入人体,重浊黏滞,病势下驱,易伤人体阳气,治疗的原则需要去除湿邪,具体可以使用发汗、利小便的方法。麻黄加术汤中,以麻黄解表发汗从而解除外感的湿邪,加上白术,一能健脾燥湿,二能防止麻黄发汗太过,从而达到微微出汗的原则。麻黄得术,可使麻黄不致过汗;术得麻黄,能行表里之湿。此外,湿病治疗过程中,要忌火攻,因为火攻有导致大汗淋漓的弊端,如果使用大汗的方法,会使火热内攻,湿热相合,熏蒸机体,伤及血脉,发生衄血、发黄等一系列变证。教师最后对讨论中不足之处进一步阐释。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可以较容易掌握麻黄加术汤的适应证,并掌握麻黄加术汤的病因病机及其组方变化,从而逐渐加强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

3 结语

美中医医案案例式教学结合PBL模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思路,并能培养查阅文献和资料分析的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但是大多数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与“听”的单调格式,开展PBL教学改革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其次,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使得教师在PBL教学师生互动过程中不能完全顾及每个学生。另外,我国教学教材的编排也主要适用于传统教学,对成绩的考核也适合传统教学方法。综上所述,医院PBL教学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结合中医经典课程教学自身的特点,完全开展PBL教学还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卢宏柱,刘丹.PBL教学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现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7):212-215.

[2]林永康.PBL运用于《金匮要略》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2):49-50.

[3]温世浩.PBL和非PBL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06(2):93.

金匮要略试题 篇5

专业姓名学号分数

一、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何方主之。A、栝蒌薤白白酒汤B、薏苡附子散 C、栝蒌薤白半夏汤D、枳实薤白桂枝汤

2、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属于哪种虚劳病?A、阴虚B、阳虚C、阴阳两虚D、血虚

3、茵陈蒿汤是治疗下列哪种黄疸

A、热重湿轻的谷疸B、湿重热轻的谷疸 C、湿热两胜的黄疸D、阴黄酒疸

4、四饮中支饮的主证是: A、水流胁下,咳唾引痛 B、水停四肢,无汗而身体疼重

C、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D、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5、水气病中提出水气病的治则,下面哪种是错误的A、吐法B、利小便法C、峻下逐水法D、发汗法

6、乌头汤是治疗下列哪种病证的 A、历节病B、寒疝病C、胸痹心痛病D、下利病

7、治疗干血劳应用下面哪一方法

A、补气养血B、补中气,生气血 C、补肾生髓D、祛瘀生新

8、干呕,吐逆,吐涎沫,何方主之 A、茱萸汤B、半夏干姜散C、竹茹橘皮汤D、甘草干姜汤

9、惊悸吐衄下血篇中,治疗“下血,先血后便”的主方是:

A、黄土汤B、泻心汤C、赤小豆当归散D、柏叶汤

10、厚朴大黄汤适用于下列哪种咳喘 A、支饮兼化热B、支饮兼外感 C、支饮兼胃家实D、支饮兼表寒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1、治疗痰饮病,以温药和之的治法最有代表性的两首方剂是:

A、泽泻汤B、大青龙汤

C、苓桂术甘汤 D、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E、肾气丸

12、水气病中风水的主证有A、骨节疼痛B、腹满C、脉浮D、恶风E、四肢肿

13、以下药哪些共组成防己黄芪汤: A、防己、黄芪B、桂枝、白芍 C、生姜、大枣D、附子、茯苓 E、白术、甘草

14、原文中大黄附子汤的适应证是 A、胁下偏痛B、脉紧弦

C、脉沉滑数D、发热E、心下按之痛

15、痉湿暍病中指出治疗湿病有下面哪些治法 A.微汗法B、泻下法 C.利小便法D、温法 E.健脾法

16、桃花汤是由下面哪些药组成A、桃仁B、银花C、赤石脂D、粳米E、干姜

17、皮水的发病与下列哪些脏腑关系较密切: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8、以下哪些是百合病的主症: A、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B、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 C、口苦,小便赤D、D、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E、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19、妇人产后三大证是指 A、乳中虚B、痉C、发热D、郁冒E、大便难

20、以下哪些药组成越婢汤

A、麻黄、石膏B、麻黄、桂枝C、生姜、大枣、甘草 D、防己、茯苓E、泽泻、甘草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若治风湿者,风湿俱去也。

2、风水恶风,越婢汤主之。

3、百合病的主要病机是。

4、病溢饮者,当发其汗,。

5、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组成是。

6、,射干麻黄汤主之。

7、虚寒肺痿(肺中冷)的主证是。

8、虚劳里急,小建中汤主之。

9、,附子粳米汤主之。

10、男子消渴,小便反多,,汤主之。

三、词解(每题2分,共10分)

1、虚虚实实

2、悬饮

3、痉病

4、阴阳俱微

5、历节病

四、问答题(共30分)

1、试以《金匮》首篇原文为基础,论述张仲景在杂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提出了哪些原则性的措施?(10分)

2、虚劳病中,治疗阴阳两虚有哪些方?其适应证是什么?请举原文说明。(10分)

3、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同是治疗溢饮的方剂,试论它们的不同点?(10分)

五、病例分析(10分)

李某某,女,45岁,患者有肾盂肾炎病史。一周前,因感冒微发热,小便黄短,尿频,尿后有痛感,经小便检查:白细胞(++)蛋白(++)。经用抗菌素治疗,效果不显,而转中医治疗。刻诊:小便黄短而频,尿后有痛感,口渴喜饮,心烦,饮水后即呕吐,仍有低热37.6。C,小腹微胀,脉浮略滑,舌淡红苔白稍干。诊断:(按金匮病名)辨证分析:治则: 方药:

2005-2006下学期金匮试题A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A;

7、D;

8、B、9、A;

10、C

(二)多选题

11、C,E;

12、A,C,D;

13、A、C、E;

14、A,B,D,E;

15、A,C;

16、C,D,E;

17、C,D;

18、A,B,C;

19、B,D,E;20、A,C

二、填空题

1、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

2、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3、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

4、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5、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7、吐浊唾涎沫

8、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9、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10、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三、词解

1、虚虚实实:虚证误码率用泻法,使正气更虚;实证用补法,使病邪更盛。

2、悬饮:水饮流注胁下,以咳唾引痛为主症的痰饮病

3、痉病:因外邪客袭筋脉或它病误治伤津所致的,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4、阴阳俱微:营卫气血俱不足。

5、历节病:肿痛遍历多个关节,甚者关节活动障碍而身体消瘦为主的疾病。

四、问答题

1、答: 在杂病的论治方面,仲景强调了:①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后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原文第1条第1段。②虚实当异治,原文第14条。③表里分缓急,原文第14条。④新久有先后,原文第15条。⑤攻邪当随其所得,审因论治,原文第17条。⑥根据病人饮食居处和五脏喜恶进行护理,原文第16条。

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小建中汤: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黄芪建中汤:虚劳里急,诸不足 肾气丸: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薯蓣丸: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3、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鉴别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成因外寒偏重里有郁热里饮较重外有风寒主症烦躁,脉浮紧,不汗出咳嗽,喘满,痰多稀白,脉弦紧

治法发汗散饮,兼清郁热发汗解表,兼温化里饮

药物麻桂石杏姜枣草麻桂姜辛夏味芍草

五、病例分析 诊断:小便不利

辨证分析:寒水互结,气化受阻,下焦蓄水,上干于胃

治则:通阳降逆,化气利水 方药:五苓散加减

泽泻15猪苓15茯苓15白术15桂枝12今次考试选择题50分,其中多选题较难20分;填空10分,基本概念考查而已,就不列出了。一.名词解释 1.怔忡 2.痞满 3.噎膈 4.水肿 二.简答题

1.喘证与短气、哮证的异同比较?

2.徽积与瘕聚的比较?(第一个字打不出,不好意思啊,大家应该明白意思)

三、病案分析

《金匮要略》教学 篇6

【摘 要】 目的:将《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进行阐发。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金匮要略》有关痹病之论述、后世医家在痹病治疗中对《金匮要略》之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后世医家治疗痹病,一方面对《金匮要略》论治痹病的理法予以继承,一方面对《金匮要略》论治痹病的理法予以发展,且在痹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治痹方药等方面的发展多与《金匮要略》相关。结论:《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金匮要略;痹病;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3-0007-02

痹病之论,起源于《内经》,《内经》论痹,偏重于从外感风寒湿邪而论。《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论痹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从内外合邪论痹,为后世医家研究痹病证治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世医家在论治痹病的过程中一方面继承《金匮要略》论治痹病的理法,另一方面将《金匮要略》中并未明确与痹病相关的论述,在痹病的治疗中予以体现,故《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理解痹病病因病机的启示

《金匮要略》对痹病病因病机有着较为明确的阐述,大体包含外感风寒湿邪致痹、脏腑虚损致痹、以及营卫不和致痹三个方面。后世医家论痹病病因病机多遵《金匮要略》,从以上三方面对痹病病因病机进行讨论。然而《金匮要略》所明确论及的脏腑虚损致痹更多是从肝肾而论、从阴血不足而论,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多有发挥,那么《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理解痹病病因病机是否具有启示作用?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11 脾病生内湿,内外湿相合可致痹 《金匮要略》虽未明确提出脾病致痹的观点,然而从原文来看,亦可见《金匮要略》有关脾病致痹的论述。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湿痹原文[1]:“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清代医家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2]一书中认为:“中湿者,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其人平日土德不及,湿动于中”。通过尤氏所论,可见脾病可生内湿,内外湿相合是导致湿痹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金匮要略》对尤在泾等后世医家从脾虚、脾热论治痹病具有启示作用。

12 久痹生瘀血,气血运行不畅可致痹 《金匮要略》虽无有关痹病日久导致瘀血内生的论述,却提及虚劳日久不愈,正气不能推动血脉正常运行,经络气血受阻,进而产生瘀血的病机。引申到痹病发病中,痹病日久不愈,可因实致虚,进而导致脏腑虚损证候的发生;脏腑虚损日久,正气无力推动血脉运行,因虚致实,最终则可发为瘀血。后世医家对于痹病日久者,常以瘀血论之。如清代医家王清任于《医林改错》[3]中有载:“入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由此可见,王清任将已凝之血,留而不去,因实致虚列为痹病病机之一。对比王氏观点与《金匮要略》中有关瘀血的论述可发现,《金匮要略》所载瘀血病机为虚劳日久不愈,正气不能推动血脉正常运行,气血运行受阻,最终发为瘀血,病机为因虚致瘀;王氏所论瘀血病机为风寒湿热入于血管,阻滞气血运行,经脉血络不畅,久久发为瘀血,病机为因实致瘀。二者虽在病因病机方面有因虚因实之别,然二者气血运行不畅的病机是一致的。再如清代医家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4]中所论:“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发黄,非疸也”。可见痹病日久会“瘀热入络”、“气血不行”。故《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从瘀血论治痹病具有启示作用。

2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确定痹病治则治法的启示

《金匮要略》从多方面对痹病的治则治法进行了明确的阐发,如微汗法、利小便法、温中行气法、外治法等,而以上治法多被后世医家所继承,那么《金匮要略》与后世医家以其它方法治疗痹病的关系如何?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阐述的问题。

21 攻逐邪气法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1]篇有云:“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本条说明治疗杂病须随其所得而治之,同样适用于痹病的治疗。“诸病在脏”,泛指病邪在里缠绵不愈者。“随其所得而攻之”,句中“所得”是指与病邪相结合的意思,即疾病的癥结所在。病邪入里,常常与体内痰、水、瘀血、宿食等邪相结合,因此在治疗时,应审症求因,以攻逐邪气法治之。

张子和等后世医家多以吐、下二法治疗内有伏邪,复感风寒湿邪的痹病。关于吐法的应用,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5]中记载的治疗陈下酒监魏德新的医案:“陈下酒监魏德新,因冬赴选,犯寒而行。真气元衰,加之坐卧冷湿,食饮失节,以冬遇此,逐作骨痹。骨属肾也。腰之高骨坏而不用,两胯似折,面黑如炭,前后廉痛,痿厥嗜卧。遍问诸医,皆作肾虚治之。余先以玲珑灶熨蒸数日,次以若剂,上涌讫,寒痰三二升。下虚上实,明可见矣。次以淡剂……仆尝用治伤寒汗下吐三法,移为治风痹痿厥之法,愈者多矣。”本医案中由于下虚上实的基本病机,故仅以肾虚治之,难以获得理想的疗效。由于寒痰的存在,张子和先以吐法祛其寒痰,失去了病理产物,邪无所依,疾病自然得以痊愈。

关于下法的应用,如[5]:“尝治一税官,病风寒湿痹,腰脚沉重,浮肿,夜则痛甚……所服者,乌、附、姜、桂、种种燥热;燔针着灸,莫知其数,前后三年,不获一愈。一日,命予诊之,其两手皆沉滑有力。先以导水丸、通经散各一服,是夜泻三十余行,痛减半。”本医案中,两手沉滑有力,主里实之证。对里实之证,张子和以通为法,以导水丸、通经散治之。张子和在本医案中体现了仲景“随其所得而攻之”的治疗原则,里有实邪,里实不去,表邪亦不得尽去,故先以下法去其里实,而后再用疏风、祛寒、渗湿之品治疗风寒湿邪。

简言之,风寒湿邪侵袭入里,每与体内寒痰、宿食相互搏结,此时即应参照《金匮要略》“随其所得而攻之”的原则来治疗,先祛寒痰、宿食,体内病理产物去,风寒湿邪无所依附,邪去正安,痹病得愈。因此,《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以攻逐邪气法治疗痹病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2 虫药搜剔法 对于瘀血日久者,《金匮要略》以大黄虫丸治之。大黄虫丸以缓中补虚为特点,方中既有大黄、桃仁等植物药通浊行瘀,又集多种虫类药于一方,且以丸药内服,取其峻药缓用之意。缓中补虚法对后世医家以虫类药物治疗久痹顽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临证指南医案》[4]中有云:“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风湿客邪,留于经络,上下四肢流走而痛。邪行触犯,不拘一处,古称周痹。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散可效?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了“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的痹病治疗原则。通过观其医案可见,叶天士治久痹顽痹留滞于筋骨者,多采用以虫类药搜剔缓攻的治疗方法。叶天士常用虫类药,如蜣螂虫、全蝎、地龙、水蛭、虫、蚕沙等。虫类药擅长祛风除湿,搜剔经络,故叶天士将之用于久痹顽痹的治疗。叶天士以虫类药治疗久痹顽痹,亦多以丸剂治之。如“以无灰酒煮黑大豆汁泛丸”,意在取其缓攻,使缓消瘀血不伤正,与《金匮要略》大黄虫丸之“缓中补虚”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以虫类药物治疗久痹顽痹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3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运用经方治疗痹病的启示

《金匮要略》中有关痹病的论述涵盖了痹病证治规律的多个方面,后世医家在运用《金匮要略》经方治疗痹病的基础上,还对《金匮要略》治疗其它疾病的理法进行深度挖掘,将《金匮要略》治疗其它疾病的方剂应用于痹病的治疗。如以甘草干姜汤[6]治疗痹病寒凉伤络者,以木防己汤[7]治疗痹病里有湿热者,以矾石汤配合乌头汤[8]治疗痹病寒湿较盛者,以小青龙汤[6]治疗痹在表者等,皆为后世医家对《金匮要略》经方运用范围的补充。因此,《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运用经方治疗痹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永升,姜德友.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尤怡.金匮要略心典[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3]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4]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叶天士.叶天士医学全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93-199.

[5]张从正.儒门事亲[M].//王树泽.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374,417.

[6]郑钦安.医法圆通[M].//郑钦安.郑钦安医学三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90,202.

[7]吴鞠通.温病条辨[M].//李刘坤.吴鞠通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6-68.

[8]姚承济,姚克敏,姚承祖,等.姚贞白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63-65.

《金匮要略》教学 篇7

非智力因素是大学成才的重要因素[1], 中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金匮要略》, 古文虽短小, 但生涩难懂, 原文含义深奥难学, 历代医家的发挥颇多, 难于一下子理解消化, 课时过少等原因, 导致这门课“难教、难学”, 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忽视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果的影响。改革教学方法、引进新思维对发挥学生主动性学习、提升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1《金匮要略》教学特点及现状分析

1.1《金匮要略》的学科特点及重要性

《金匮要略》由“医圣”张仲景所著,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著, 创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其方药至今临床都广泛应用, 被尊为“医方之祖, 方书之经”, 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 其中蕴含着丰富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 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1.2《金匮要略》教学面临的问题

《金匮要略》年代久书本内容丰富, 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脉学、中药、方剂等方面, 包括内外妇科等疾病, 如果学生基础不牢, “教难、学亦难”。《金匮要略》的教材几经编改, 仍不完善, 教师讲透某章节条文, 常常要穿插注家、医案及临床应用, 难免发挥很多书外知识, 学生过于依赖书本, 考试也以书本内容为蓝本, 这使得教师教学存在心理压力, 同时, 因公共课、现代医学课程的授课时间增加的影响, 《金匮要略》课程授课时数大幅度减少, 设置课程时间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大纲22篇条文的学习;大学生扩招, 师资力量相对短缺, 故教师在授课时, 仅选择部分条文进行讲解, 大都以教师为中心, 照本宣科, 忽视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良性的双向互动过程, 违背了基本的教育规律和原则。另一方面, 学生进入大学前接受数理化等教育, 形成的是精确细微、还原论、唯物机械论的思维模式, 对基于取类比象、古代哲学思维的阴阳五行等中医知识难以理解, 缺乏兴趣, 甚至存有抵制与排斥, 尤其对于非第一志愿进入中医学的大学生, 他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更是被动、消极, 学生学习兴趣底下, 热情不高。

上述分析表明, 《金匮要略》无论在教还是学都存有一定难度,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诚然, 在《金匮要略》教育实践中, 因各种原因, 我们缺少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以致没能充分利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这个“捷径”为学生学习生涩难懂的中医专业知识找到更加科学的方法,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观积极性, 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强化其学习动机,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2 非智力因素内涵及其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非智力因素的提出及概念

非智力因素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通过一些测试与试验后在1935年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该因素分为广义和狭义, 其中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主要是指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并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的动机, 兴趣, 情感, 意志和性格等心理特征。本文所指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2.2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医学知识学习的影响

学习心理学, 对大学生的非智力能力高低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从事认识、学习、实践、形成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起着定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2]。高智商不等于能够成才, 因此为了能够加速和促进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就需要改变培养模式[3]。在大学学习中医、西医的过程中, 非智力因素能够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也能够促使以学生刻苦学习, 吃苦耐劳的学习医学知识, 以此大大增强自己的专业本领[4]。通过学习, 使医生除了具备自身职业素养外, 还要拥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而非智力因素为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注入重要元素。

3《金匮要略》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引入

3.1 引入的必要性

《金匮要略》是学好中医必须要学习的重要课程, 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知识的了解。因为学习中医的学生, 中医、西医都要学, 专业性强、课程内容比较多, 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医学教育专业教学任务的繁重, 医学超强的专业性, 这容易导致教与学的双方都疲于专业的教授和学习, 而忽略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金匮要略》的教学也不例外。因而适时引入非智力因素, 对学生学习古奥难学的《金匮要略》的学习尤为必要。

3.2 具体对策

3.2.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进行多元化教学。

在中医经典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打破“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教学、案例式教学、临床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 基于资源的学习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基于团队的学习法等多元运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积极去创设模拟医疗教学情境, 以此适应学生的情感需要, 使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

3.2.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改变观念, 认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背景、专业水平等差异, 分层次因材施教, 多鼓励, 少批评, 以好生带差生, 互助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医学史实、名医经典医案等为导向, 树立学生学习、学好中医经典的信心, 培养铁杆中医医生。在《金匮要略》教学中, 以问题启发学生, 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之以渔”, 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又弥补课时不够的问题。学好中医, 加强悟性, 中医经典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非智力因素发挥影响学生的积极作用。

4 结语

在《金匮要略》教学过程中, 改进教学方法, 灵活多变,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运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是改变目前《金匮要略》教学“教难学亦难”的有效途径, 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 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打下基础。

摘要:人们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成才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本文针对中医经典之一《金匮要略》面临的教学问题, 分析了适时引入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金匮要略》教学,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娇.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及其培养[J].青年文学家, 2013 (15) :42-43.

[2]楚更五, 秦竹.医学心理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22:28.

[3]聂鹰.医学创新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J].安徽医药, 2003, 7 (6) :491-492.

《金匮要略》教学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两个班共115名学生, 其中2008级中医01班, 学生58名为实验组;2007级中医02班, 学生57名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男女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教材选用张家礼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版《金匮要略》。

1.2 教学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实验设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 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

实验组采用课程教学采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 教学过程中配合多媒体演示和多种教辅资料的使用, 运用递进式案例法, 进行启发式提问, 并且进行互动式情景模拟培训考核。

1.2.1 递进式案例法

通过临床案例的讲解及课堂讨论的实践教学形式,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培养其辨证论治能力;而不同于传统案例教学法的“递进式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更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从原文内容的简单对应式运用 (如将原文所载病名、主症与临床实际病患情况相对应进行治疗) , 过渡到活用《金匮要略》知识点, 掌握其辨证论治思维的临床价值, 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 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拓展运用《金匮要略》知识点的能力。

1.2.2 启发提问式教学法

在讲授基础的知识点、重点条文、理法方药、煎服调护及临床应用时, 为了避免古文的枯燥感和生涩感, 一方面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提问式、引导式教学法;另一方面配套使用直观形象, 有声、动画的多媒体课件, 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组织过程中, 注意紧密结合原文内容及授课对象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及制定问题的深浅。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较直观、系统、形象的促进学生融合前期学习过的基础知识, 在互动中掌握仲景学术特色及辨证论治思维。

1.2.3 互动式情景模拟培训考核法

在课堂上选择2学时结合案例进行临床诊治过程的细化培训, 然后利用课外时间, 分多组 (10~12人/组) , 选择体现《金匮要略》原文内容或原文辨治思维的案例, 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 根据案例提供信息, 设计四诊辨证及论治处方等临床全过程, 并编制详细评分标准, 由授课教师进行评分。学生通过实训, 强化了课堂知识, 加深了对《金匮要略》临床指导意义的理解。

1.3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和教学效果评价者系同一教师。

1.3.1 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考核

两组学生均进行同一试卷的期末考试 (满分100分) , 设定91~100分为优秀, 81~90分为良好, 71~80分为中等, 60~70分为及格。

1.3.2 病案分析能力考核

两组学生均进行同一病例分析的考试 (满分100分) , 设定91~100分为优秀, 81~90分为良好, 71~80分为中等, 60~70分为及格。

1.3.3 学习感兴趣 (有兴趣、无兴趣) 问卷调查

两组学生均在教学前和期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设置5分量表, 5分表示非常赞成, 1分表示不同意。

1.3.4 主观临床回访调查

在学生大五时到医院实习1个月后, 对两组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 临床医患沟通能力, 病史采集、大病历书写, 治疗方案确定等方面进行回访;每一项目均采取5分制, 5分表示非常满意, 1分表示不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客观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客观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基础知识教学成果方面“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方法优于传统讲授法。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学生病案分析能力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病案分析能力考核成绩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病案分析能力方面“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方法优于传统讲授法。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学生学习感兴趣 (有兴趣、无兴趣) 问卷调查比较

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15份, 收回115份, 回收率100%, 问卷有效率100%。实验组班级学习兴趣比对照组分值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学习兴趣方面“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方法优于传统讲授法。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两组学生主观临床回访调查比较

两组学生全部参与回访调查, 回访率100%, 有效率100%。实验组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病史采集、大病历书写、治疗方案确定等方面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主观临床回访方面“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方法优于传统讲授法。见表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案例教学[4]起源于哈佛大学, 是沟通理论与实践、将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培养学习者初步具备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病例教学即案例教学在医学中的使用, 是指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精心策划和运用典型病例,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 深入角色, 分析病例,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5]是一种教学思想, 一种教学原则。它以学生为本, 通过了解学生的需要, 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法, 巧设疑问,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6]又称交互式教学, 指课堂上师生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影响的全过程, 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把教育看做是师生间、生生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 强调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优化调节师生关系及交互作用,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多边多向互动, 产生教学共振, 实现最佳教学效能, 体现“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三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7], 本课题在结合三种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探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金匮要略》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通过比较发现“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但弥补了单一教学的缺点, 而且在基本理论考核、病案分析能力考核、学习感兴趣 (有兴趣、无兴趣) 问卷调查、主观临床回访调查等方面, “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金匮要略》课程不但理论性很强, 而且实践性也很强, 包含的疾病有四十余种, 涉及临床内、外、妇、儿科。其教学历来是中医临床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目前国内外对此课程的讲授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 该教学方法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系统讲授, 虽有利于学生全面及牢固地掌握《金匮要略》知识, 但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学生往往不能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导致中医诊断思维能力的欠缺[8,9]。在《金匮要略》课程中运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方法, 各章节因内容制宜, 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 强化了中医辨证论治思路及病例分析能力的训练, 避免了“一言堂”, 提高了学生对于疑难杂病进行辨证施治的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金匮要略》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选择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两个中医班共11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2008级中医01班, 学生58名为实验组;2007级中医02班, 学生57名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递进式案例法。研究时间为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对两组的基本理论考核成绩、病案分析能力、学习感兴趣 (有兴趣、无兴趣) 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学生客观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平均分为 (78.76±1.57) 分, 对照组为 (75.35±1.64)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的教学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学生病案分析能力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学生学习感兴趣 (有兴趣、无兴趣) 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生主观临床回访调查比较显示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 “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多维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路和诊治疑难病证的能力。

关键词:《金匮要略》,探究式教学方法,多维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2]刘英杰, 凌志谦, 刘德宽.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下册[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06.

[3]李蓉, 黄培春, 李明勇, 等.案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28 (5) :590-591.

[4]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5 (2) :84-86.

[5]裴婷婷.创新教学方法, 促进启发式教学[J].价值工程, 2012, 31 (14) :268-269.

[6]李会平.以学生为主体推进独立学院互动式教学[J].教育与职业, 2008, (18) :171-173.

[7]赵永旺, 黄海涛, 牛海雁, 等.发现教学法在眼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2, 20 (2) :90-92.

[8]施春连, 栾琰, 严洁.以问题为基础的模式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 23 (4) :215-216.

《金匮要略》讲座 篇9

肺痿、肺痈和咳嗽同属肺脏疾患, 然肺痿和肺痈均含有咳嗽, 而咳嗽范围较为广泛, 可包括现代医学整个呼吸系疾患。它们的症状、病因、治法有所不同。大概肺痿属虚, 肺痈属实, 咳嗽则虚实皆有。故《金匮》首先指出:“问曰:热在上焦者, 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 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 或从呕吐, 或从消渴, 小便利数, 或从便难, 又被快药下利, 重亡津液, 故得之。曰:寸口脉数, 其人咳,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 (形容干枯) 燥, 咳即胸中隐隐痛, 脉反滑数, 此为肺痈。咳吐脓血, 脉虚数者为肺痿, 数实者为肺痈。”这一节分辨肺痿和肺痈的脉证已极详细, 又叙述两者的防治如下。

1 肺痿

肺痿吐涎沫而不渴者, 其人不渴必遗尿, 小便数。所以然者, 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必眩、多涎唾, 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渴者属消渴。

2 肺痈

肺痈喘不得卧, 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咳而胸满, 振寒脉数, 咽干不渴, 时出浊唾腥臭, 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汤主之。

从这里可以分出肺痿和肺痈的虚实寒热。肺痿属于虚寒, 故用甘草干姜汤以温化。肺痈属于实热, 故脓未成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来荡涤, 脓已成用桔梗汤来开提。然而仲景所说“重亡津液”的肺痿证没有指出治法, 笔者认为倘若津液枯燥, 咳声不扬, 行动即觉气促, 兼有虚热现象的, 甘草干姜汤决不可用, 最好使用固本丸 (人参、生地、熟地、天冬、麦冬) 似为合适。所以有人说麦门冬汤即是肺痿伤津的主方, 考“肘后方”本有“麦门冬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 咽喉燥而渴”的记载, 也有见地。

肺痈已成的治法, 以降火排脓为主, 近代多用千金苇茎汤 (芦根、薏仁、桃仁、甜瓜子) 但也有人用桔梗杏仁煎 (桔梗、杏仁、贝母、枳壳、连翘、麦冬、甘草、银花、阿胶、百合、夏枯草、红藤) 亦可取效。如若兼形气虚弱的, 亦有人用紫苑茸汤 (紫苑、犀角、甘草、人参、桑叶、款冬花、百合、杏仁、阿胶、贝母、半夏、生蒲黄、生姜) 均有一定疗效。

3 咳嗽

咳嗽, 上气病, 即气分上升的意思。在病理上有因咳而气升的, 也有因气升而作咳的, 故咳嗽和上气很难划分。但在治疗上咳嗽和上气毕竟有所区别, 兹就《金匮》对于本病的原因作出如下分类。

3.1 寒邪 (1) 上气喘而燥者属肺胀, 欲作风水, 发汗则愈。 (2) 咳而脉浮者, 厚朴麻黄汤主之。

3.2 热邪

(1) 大 (金鉴谓当火字) 逆上气, 咽喉不利, 止逆下气, 麦门冬汤主之。 (2) 咳而上气, 此为肺胀, 其人喘, 目如脱状, 脉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3) 肺胀咳而上气, 烦躁而喘, 脉浮者, 心下有水, 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4 水饮

咳而上气, 喉中有水鸣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

咳逆上气, 时时吐浊, 但坐不得眠, 皂荚丸主之。

咳而脉沉者, 泽漆汤主之。

内经云:“肺病者喘咳逆气。”又云“肺, 手太阴之脉, 是动则病胀满膨膨而喘咳”, 故咳嗽上气无不关于肺。肺气阻塞, 不能清肃, 如何去其致咳之因, 实为治疗的目标。《金匮》用药来说, 有麻黄、桂枝的散风寒, 麦冬、石膏的清火, 皂荚、泽漆的行痰, 厚朴、半夏的理气燥湿, 射干、紫苑的降气, 干姜、细辛的化水饮等。可见包括了多种因子。而这些因子非单独发病, 有风寒兼水饮者, 有外邪挟内热者, 也有因体虚或证情迫急而随证施治者, 故除皂荚丸专攻浊痰外, 其他射干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 泽漆汤, 越婢加半夏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等都为复方一类。必须辨别哪方面的主因, 哪一项是主证, 然后对于《金匮》的治咳方剂可以头绪分明, 也说明了上面所说的寒邪、热邪和水饮仅在大体上分类, 不能以此划界自守。

后人以有声无痰为咳, 有痰无声为嗽, 意思是气上作咳, 痰升成嗽, 故治咳嗽注重顺气化痰, 一般用二陈汤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为主方。《医方集解》所谓:“半夏性温, 体滑而燥, 行水利痰为君, 痰因气滞, 气顺则痰降, 故以陈皮利气。”然而习用的杏苏散 (杏仁、紫苏、前胡、半夏、陈皮、茯苓、桔梗、甘草、枳壳、生姜、大枣) 治风寒咳嗽。泻白散 (桑皮、地骨皮、甘草、桔梗末) 治痰热咳嗽。控涎丹 (甘遂、大戟、白芥子) 治顽痰积饮。都不能脱离《金匮》范畴。还有如清气化痰丸 (半夏、胆星、橘红、枳实、杏仁、栝楼仁、黄苓、茯苓、姜汁) 金佛草散 (旋复花、前胡、细辛、荆芥、赤茯苓、半夏、甘草、姜、枣) 等。都由复合方药组成, 而治疗的方针没有异样, 凡在这个理论体系下形成的不能认为分歧, 相反地可使我们在处方上得到更多灵活应用的经验。

《金匮要略》讲座 篇10

研究痰饮病之前, 必须理解三个问题:一痰饮本是病因, 是由病因成为病名之故。二痰饮和水气是一种, 往往因病所不同而异称, 但亦并不严格限定。三仲景把痰饮和咳嗽并提, 实际上咳嗽仅是痰饮病中一个症状, 不应拘泥在咳嗽证上。因此研究痰饮病应该首先追究发生痰饮的原因, 其次分析痰饮的类型, 才能丽珠在握, 处之泰然。

《金匮要略》上没有指出痰饮的原因, 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条来看, 属于寒证无疑, 再观其处方多甘温之品, 可知脾胃阳虚为根本。察《内经》无痰字, 其论饮证皆由温蒸土郁, 可云一致。关于病型方面, 仲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他的解释是:“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之痰饮。饮后水留在胁下, 咳唾引痛, 谓之悬饮。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痛重, 谓之溢饮。咳逆倚息, 气逆不得卧, 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这意味着这四种饮皆以症状命名。故《千金方》有留饮、饮、痰饮、溢饮、流饮五种。而《金匮》也有留饮、伏饮之名称, 其实则是痰饮一种而已。仲景根据四个类型审视轻重处理, 现分述如下。

1 痰饮

(1) 夫心下有留饮 (留饮即痰之留而不去) 其人背寒冷如掌 (掌原作水, 后依尤在泾改) 大。 (2) 留饮者, 胁下痛引缺盆, 咳嗽则转甚 (转甚原作辄已, 据“脉经”改) 。 (3) 胸中有留饮, 其人短气而渴, 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4)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 发者寒热背痛腰痛, 目泣自出, 其人振振身剧, 必有伏饮 (痰饮之伏而难攻者) 。 (5) 夫患者饮水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 水停心下, 甚则悸, 微者短气。 (6) 心下有痰饮, 胸胁支满, 目眩, 苓桂术甘汤主之。 (7) 夫短气有微饮, 当从小便去之, 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8) 病者脉伏, 其人欲自利, 利反快, 虽利心下续坚满, 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甘遂半夏汤主之。 (9) 腹满口干舌燥, 此肠间有水气, 己椒苈黄汤主之。 (10) 卒欲吐, 心下痞, 膈间有水, 眩悸者, 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11假令瘦人脐下有悸, 吐涎沫而癫 (应据《医宗金鉴》改作巅) 眩, 此水也, 五苓散主之。12咳家其弦法, 为有水, 十枣汤主之。13咳逆倚息不得卧, 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 多唾口燥, 寸脉沉, 尺脉微, 手足厥逆, 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手足痹, 其面翕热如醉状, 因复下流阴股, 小便难, 时复冒者, 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冲气即低, 而反更逆胸满者, 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 而后更渴, 冲气复发者, 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 服之当遂渴, 而渴反止者有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 冒者必呕, 呕者纳半夏以去其水, 水去呕止, 其人形肿者, 加杏仁主之, 其证应纳麻黄, 以其人遂痹, 故不纳之, 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然者, 以其人血虚, 麻黄发其阳故也, 若面热如醉者, 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 加大黄以利之。14先渴反呕, 为水停心下, 此属饮家, 小半夏加茯茯汤主之。

2 悬饮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 十枣汤主之。

3 溢饮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 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亦主之。

4 支饮

(1) 膈间支饮, 其人喘满, 心下痞坚, 面目黧黑, 其脉沉紧, 得之数日, 医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 实者3 d复发, 复与不愈者, 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2) 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主之。 (3) 支饮胸满者, 厚朴大黄汤主之。 (4) 支饮不得息, 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5) 呕家本呕, 渴者为欲解, 今反不渴, 心下有支饮故也, 小半夏汤主之。 (6) 夫有支饮家, 咳烦胸中痛者, 不卒死, 至100日或一岁, 宜十枣汤。

通过研究学习, 上面许多方剂可归纳为四类:第一, 痰饮正治, 以温化为主, 如桂苓术甘汤、肾气丸等;第二, 兼表证者, 温而发汗, 如大小青龙汤等;第三, 在下焦者, 温而利小便, 如泽泻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等;第四, 深痼难化者, 温而攻逐, 使从大便排除, 如十枣汤、甘遂半夏汤等。应当注意, 不宜单靠一条作标准, 应把各条综合起来, 找出特征后, 予以适当治疗。比如十枣汤治悬饮, 然痰饮、支饮亦可用之。又如“其人有支饮在胸中故也, 治属饮家。”可知仲景虽然分类, 并不划地自守。因而还可看到“水在心, 心下坚筑, 短气, 恶水不欲饮;水在肺, 吐涎沫, 欲饮水;水在脾, 少气身重;水在肝, 胁下支满, 嚏而痛;水在肾, 心下悸。”一节, 乃指水饮影响五脏, 并非真在五脏之内, 即不需根据五脏立方。饮去则脏气自安, 故仲景不出治法, 有人为补苓桂术甘汤, 苓桂甘枣汤等, 真如画蛇添足。

一般痰饮证在临床多见于咳嗽气喘患者, 年龄多在50岁以上者, 天寒加剧, 天热减轻, 由于体质上的变化, 很难根治。它的发作每因外寒引起, 故小青龙汤最为繁用。若在平时调理, 当分脾肾, 在脾宜用苓桂术甘汤, 在肾宜用肾气丸。阳气极虚, 喘促欲脱者, 后人加入黑锡丹, 但只能用作急救, 不可常服, 以免铅中毒, 至于降气药在痰饮病中不起多大作用, 泻下之剂亦须谨慎。

书面表达攻关要略 篇11

以作文The ways of communication为例。

要点:1.人们交流的途径有许多种,如讨论、写信、打电话、使用网络等。

2.请陈述你的选择并说明理由。

一、精雕细琢审题法

提笔捉刀之前,一定要仔细审题,明确出题意图,确定写作方向。首先应确定文章的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再确定人称、时态等,做到有的放矢。切忌天马行空,随意发挥。人称与时态若自由跳跃,会使读者如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如在本例文中,通过要点与提示,不难判断,该书面表达是半开放式的议论文,即既有要点,又要有自己的观点。因此,文章可以采用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两段式:第一段介绍人们交流的各种方式;第二段陈述自己的选择及理由。

二、各显神通扩句法

1.要点的提示中,或用单词,或选词组,或在表达中以符合母语的表达习惯而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份。因此,当务之急,是在这些词或词组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八仙过海,扩词成句,再围绕中心,适当修辞补充。例如:讨论(单词)一进行讨论(词组)一其中一个方法是进行讨论(句子)一其中一个方法是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我们能够自由交流各自的观点(修辞)。用同样的方法,把写信、打电话、使用网络等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2.文章属于半开放式,所以,自己的选择和理由也应表达清楚。如: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面谈。

理由一:我能自由表达。

理由二:我能感受别人的想法。

理由三:我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更利于自己被更好地理解。

走好了这一步,接下来的一步才会水到渠成。

三、言简意赅缩句法

有人说,中文的表达犹如一串葡萄,修饰词堆砌在一起,让人目不暇接,分不清主次。而英文的表达犹如开屏的孔雀,主次分明,修饰词往往放在后面,华丽的犹如开屏的孔雀。因此,在英文的表达过程中,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辨别迷障,抓住核心,去伪存真。首先应明确表达某人做某事,或某东西怎么了,再润色。例如:我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更利于自己被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核心是我被更好地理解。可以这么说:I can make nayself botter undcmtood with the help 0f body language,

四、穿针引线连词法

文章写到这儿,已是有血有肉,只是内容显得有些松散,缺了句子的连贯、段落的衔接和文章的层次。用什么来穿针引线,搭起文章的框架结构呢?——连词。连词运用适宜,可以使文章承接有序,过渡自然。如例文中陈述的交流方式及自己选择的理由,属于递进关系,可选用连词also,besides,what's more,meanwhiIe…段落之间可用personaIly,in one's opinion,as far as one is concemed来表达过渡关系,承上启下。这样,文章结构就会显得紧凑,有层次感。在阅读的过程中,令人回味无穷,而不是单一的流水帐,平铺直叙。

五、首尾呼应成文法

文章基本上已是靴子落地。如果能在文章的起始之处开门见山地点题。在收尾时恰到好处地总结,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篇文章会生动鲜活起来。如例文以There arc various ways for us middle school studcnt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起笔,以Onlyintlisway canwe share opinionswellwith each otller收笔,即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金匮要略》讲座 篇12

中医诊断黄疸病, 除观察目黄、溲黄的深浅及肤色的鲜明积滞外, 特别重视全身症状, 如发热和胸腹部病变等。也就是说, 中医治疗黄疸以辨证为依据, 或汗、或吐、或下、或利尿, 方法并不简单。《金匮》上指出了谷疸、酒疸、女劳疸等, 是指病源而言, 若从性质来分, 只有如下两个方面:

1湿热

1.1夫酒黄疸, 必小便不利, 其候心中热, 足下热, 是其证也。

1.2酒黄疸者, 或无热, 清言了了, 腹满欲吐, 鼻燥, 其脉浮者先吐之, 沉弦者先下之。

1.3酒黄疸心中热, 欲吐者, 吐之愈。

1.4酒疸下之, 久久为黑疸, 目青面黑, 心中如啖蒜韭状, 大便正黑, 皮肤爪之不仁, 其脉浮弱, 虽黑微黄, 故知之。

1.5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喘满、口燥者, 以病发时火劫其汗, 两热所得,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 面黄肚热, 热在里当下之。

1.6脉沉,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者, 皆发黄。

1.7腹满, 舌 (当作身) 萎黄, 躁不得睡, 属黄家。

1.8谷疸之为病, 寒热不食, 食即头眩, 心胸不安, 久久发黄为谷疸, 茵陈蒿汤主之。

1.9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 此为女劳得之, 膀胱急, 少腹满, 身尽黄, 额上热, 足下热, 因作黑疸, 其腹胀如水状, 大便必黑时溏, 此为女劳之病, 非水也, 腹满者治, 硝石矾石散主之。

1.10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 栀子大黄汤主之。

1.11诸病黄家, 但利其小便, 假令脉浮, 当以汗解之, 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1.12黄疸病, 茵陈五苓散主之。

1.13黄疸腹满,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此为表和里实, 当下之, 宜大柴胡汤。

1.14诸黄腹痛而呕者, 宜柴胡汤。

1.15诸黄, 猪膏发煎主之。

2虚寒

2.1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 饱则发烦头眩, 小便必难, 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 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 脉迟故也。

2.2黄疸病小便色不变, 欲自利, 腹满而喘, 不可除热, 热除必哕者, 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2.3男子黄, 小便不利, 当与虚劳, 小建中汤。

正因黄疸病以湿热为多, 故《内经》曾有“湿热相交民病瘅”的条文, 后来朱丹溪也有:“如盦相似, 湿热久罨, 其黄乃成”的说法。那么本篇的主要方剂只有茵陈蒿汤, 其他都是随证施治。但这里可以得出仲景的治疗规律。

当汗证———脉浮。

当吐证———心中热欲吐者, 腹满欲吐, 脉浮。

当下证———热痛, 寒热不食, 发热烦喘, 胸满, 口燥, 脉沉弦。

当利尿证———膀胱急, 少腹满, 小便不利而赤。

当温证———脉迟, 食难用饱, 小便难。

当补证———虚劳。

尤在泾说:“黄疸之病, 湿热所郁也, 故在表者汗而发之, 在里攻而去之, 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湿而燥者, 则变清利为润导, 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 不实而虚者, 则变攻而补, 变寒为温, 如小建中之法也。如有兼证错杂者, 则先治兼证而后治本证, 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论黄疸一证, 而于正变虚实之法, 详尽如此。”

本小结说明《金匮》对黄疸病的正治和变法, 非常惬当。所以我们不能执一个方来决定大局, 仲景的用药也并不是单纯的, 如茵陈蒿汤就结合了清、下、利尿三个方面, 栀子大黄汤就是吐法和下法, 既有栀子大黄汤又含小承气汤一部分作用的合剂。故需要分析, 也要综合, 才能得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今天的讨论暂且到此。

结束语《金匮要略》重点学习暂告结束, 由于笔者学识和经验均有限, 虽然企图用心把《金匮》加以整理, 做到古为今用付诸于临床为己愿, 但毫无疑问是不够的, 并且还存着许多缺点和错误, 有些问题还未解决。因此, 笔者诚恳接受广大同道和读者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 共同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下一篇:高等教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