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角色

2024-11-03

转变角色(共12篇)

转变角色 篇1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知识与力量的同时, 人类优良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和信仰也陷入了迷惘状态, 道德失落, 令人担忧。社会德育滑坡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儿童的身上。学校作为德育的一个主阵地, 应发挥其重要作用。然而德育课几乎成为学校课程中最没有吸引力的课程, 不仅学生厌弃, 教师们也无能为力。下面, 我就从几个方面对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德育内容与目标脱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

从目标上看, 传统德育的目标实在太高深, 要求小学生的话语体系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而学生看到的只是活生生的实际。同时传统德育的内容又是抽象的, 少年儿童难以理解。道德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积累, 过分强调理念而忽视具体的道德内容, 会使德育成为一种乏味的说教。

从教学内容上看,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由于课程目标这种确定的目的性、学科化取向, 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割裂性, 教材选取的实例都是历史名人和英雄楷模。可是用这种“崇高”的目标来要求少年儿童, 对他们来说离现实生活太远了, 真正的基础道德教育没有得到体现。

第二, 德育评价方式单一, 使得评价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

目前, 大部分学校对学生道德生活状况的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的方式主要以考查并通过笔试进行, 并且考查多是统一形式、统一内容、统一答案, 未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忽视了小学生作为一个具有复杂情感和行为活动的人的丰富的内在情感。一张纸上的答案就代表了学生的德育水平, 这是盲目的, 不够科学和合理的。

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表达过这样的想法, 就算是树上的一颗果实或一根嫩枝, 也内含了一棵树的所有性质。因此, 如果把学生的道德生命的成长比喻成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 对它的评价就不能只看它的一片叶子或一根树枝了。

第三, 道德认知与行为严重脱节。

长期以来, 在道德教育中, 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德育知识的重要性, 却忽视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

第四, 德育方法陈旧, 德育途径单一。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 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 每一名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方式。但是, 当前学校主要通过德育知识的灌输、教育人格的示范及现实中典型榜样的树立等方法来实施德育, 这些方法在一定时段内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些方法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它压抑了儿童的自发冲动, 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潜在的能动性,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成人自认为最好的方式。

在德育途径的选择上, 学校德育主要是以德育课堂为主, 单纯地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 缺乏各学科间德育的相互渗透, 即使有学科教学的渗透, 在实践中也只是形式上的渗透, 变成了学科知识与道德认知的简单叠加。学校德育这种重灌输轻启发的方法, 使得德育过程中缺乏学生情感的参与, 师生之间是互不理解的, 这种互不理解使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失去了基础。

三、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小学德育几个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以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第一, 改革课程目标, 更新德育内容,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目标制定必须科学。因此, 应该建立层次清晰、前后衔接、内容全面的德育目标体系。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 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抽象理性到具体形象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年级和年龄段的学生, 安排不同的德育内容, 使德育贴近儿童生活。

第二, 强化教育评价, 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眼下, 德育评价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对自己发展评价的参与度较低, 使其不能真正感受、体会自身的道德发展。所以, 我们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从以量化评价为主走向以质性评价为主, 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真正体现德育为首。

第三, 改进德育方法, 增强德育途径的有效性。

在道德方法的选择上, 我们应在吸收东方伦理精华的同时, 面向世界, 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建构一套适合本国少年儿童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比如价值辨认法、体验法等, 让儿童进行自我道德价值判断, 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在德育途径方面, 应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渗透作用, 借助于科学方法, 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 创设德育情境,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第四, 提高教师素质, 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立体化网络, 达到德育效果的最优化。

学校应加强师德建设, 尽可能争取机会让德育工作者接受继续教育的培训, 提高教师道德素质, 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同时学校要真正重视德育工作, 认真开设思想道德素质课, 并注意考核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知与行的统一, 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一俊遮百丑”的方式, 制定具有正面激励性质的推优评先原则。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相互沟通、协调配合, 形成合力来实施对儿童的正面影响, 真正把学生培育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 事物的发展, 在于新旧事物的更替和求新的过程。学校德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发展, 既然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 那么就应当创造一个合乎人性、健康的环境, 更新德育观念, 吸取精华、弃去糟粕, 探究新的德育方法, 真正实现学校德育的目的。

转变角色 篇2

2012年暑假过后,我由一名班级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管理者。半年的经历和感受让我深深体会到李校长曾说的一句话: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很难,但我们应该试着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那样你就很容易理解和宽容别人了,不至于造成误解。

咱外国语小学的每一位教师都很累,很辛苦。

一、作为班主任,我们更多的无奈和怨气就是:无关学习的检查、评比等接连不断,往往需要班主任做很多工作:补材料,收材料等等。这些材料通常都是任务多,时间急。搞得老师心情很糟糕。忙一上午忘了上厕所是常有的事。有些班主任提出就应该谁负责的,谁自己填,什么任务都压给班主任。当然了,这更多是一句气话。想想分到我们每个班主任身上的任务都这么重。假如让

一、两位老师去完成,结果可想而知。

从学校方面,领导们也都不愿意上面来检查,也都明白有些检查就是造假,没一点实际意义。但真要来检查了,我们能不准备吗?肯定不行。那么多没做的工作怎么办,只能全校老师齐上阵。

二、说一说政教处的工作。我当班主任的时候,像其他班主任一样,只要看见班级扣了分,气就不打一出来。倒不是因为扣了分,生气的是天天强调的问题,学生还是违反。除了自己班的孩子犯错误,还有有些执勤小干部检查不负责任也令班主任很生气。(就比如老师有体会的“印象病”:好的一直好----加分;差的就一直差----减分)。也就出现班主任找执勤小干部把他们训哭了的事。

转变角色,激发热情 篇3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在被动接受,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久而久之影响综合学习质量,对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十分必要。

一、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众多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当前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实践活动不足和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多、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课时安排比较紧张,势必造成教师上课多采用“满堂灌”的模式,学生仅仅是被动式的接受和“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忽视化学学科自身的魅力,在化学学习中出现畏难情绪,所以转变教学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变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实践活动不足。

化学是一门富含丰富原理的学科,印在纸上的内容难以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和化学的丰富魅力。实践探究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实验活动参与的过程当中,掌握化学原理。但是当前一些教师对于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较为不足,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三)忽视学生情感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掌握水平及应用水平,还通过化学教学指导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化学的力量,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形成一定的绿色化学理念,借助所学习的知识,注重良好环境的构建。但是当前一些教师较为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变化与发展。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创新模式的构建,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以及拓展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式实施。

(一)创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营造互动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氛围。

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化学和生活相融合,在指导学生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这课内容的学习中,可以通过一位声音好听的同学播报当天天气预报,然后追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的空气质量怎么样?空气质量等级是如何划分的?如遇到重度污染的雾霾天气,我们出行要注意什么?”等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层层引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一同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完成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指导了学生的生活。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国内外大量实践研究证明,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单一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化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性影响。化学教学活动需要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势在必行。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高中学生的性格特点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化学教学内容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快速参与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化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过程。这种微观模拟实验既能够避免化学实验所带来的材料浪费和现象不明显,又能够通过慢放、回放等方式,使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化学实验中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抽象为具体。在指导学生对《合理摄取人体必需元素》这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食盐中含碘量的测定”化学实验,小组合作实验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合作过程当中,共同学习、共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三)拓展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态环境的构建,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教师可以通过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深入掌握化学知识、熟练应用化学原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和优秀的思想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当前生态污染、环境破坏等事件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针对这类问题,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绿色环保理念和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相互融合。通过宣传绿色化学知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有关“聚乙烯”的化学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着重讲解当前“白色污染”的问题:大量采用聚乙烯制成的塑料袋遍布在山上、道路中、湖泊里,塑料袋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便利,但是人们的不合理使用方式和随意丢弃的行为却影响了环境,塑料袋埋在土壤中几百年后都不能完全分解。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绿色常识,使学生认识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意识。

转变角色,激发热情即为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要求[1-2]。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及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创新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为高中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欧珍堂.正确定位教师角色,提高探究式教学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5,0(6):129-130.

教师要转变角色 篇4

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问题, 以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学《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这一课时, 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十一长假马上就要到了, 假如你的父母要带你出去旅行, 你想尝试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呢?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 踊跃发言, 他们列举的交通工具有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我接着提问:火车是在什么时期发明的?它们用什么作动力?学生很轻松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用蒸汽机作动力。我继续提问:汽车、飞机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就要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由传统的学习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是多样化的, 教学中知识传授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 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合作和探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通过提供资料、方法策略指导、典型示范、提出问题、纠正错误、引导反思等,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践, 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例如, 学生在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 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以外, 有的学生就提出,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大批工厂出现, 而很多工厂直接排放废水、废气、废渣,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需要引起社会关注。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说明他确实开动了脑筋, 已经会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三、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必须组织和引导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规律,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会分析史实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等。教师应当根据记忆规律介绍一些方法, 如趣味记忆法。讲到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欧洲的两颗牙即葡萄牙和西班牙;1922年苏联最初加入的四个共和国, 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 按照乌、外、白、俄的顺序 (屋子外面有一只白鹅) , 分别指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几个共和国的名称。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包括掌握专题线索, 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线索可以按照数字“1234”来掌握。1指一条导火线即萨拉热窝事件, 2指交战的两个集团即同盟国和协约国, 3指西、东、南三条战线, 4指战争从1914年到1918年进行了四年多的时间。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内容。

教师角色转变 篇5

知识的转变。教师要打破学科知识界限,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综合知识,做到驾驭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观的转变。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尊重学生创造性,强调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的状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教学行为转变:

转变角色 提高效益 篇6

一、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一言堂、“满堂灌等现象已经被抛弃,教师正在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组织学生发现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和保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二、教师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教师的教不应该只局限在教材本身,应充分利用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如”压强“一节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搜集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出乎意料的是同学们整理的资料非常多,而且很有代表性,有的同学还带来了实物或模型。这样一来,同学们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对知识点理解透彻,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能够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再如”摩擦力“一节的教学,教师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行车上有哪些地方增大摩擦,哪些地方减小摩擦,那么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会被调动起来,自行车天天骑,再熟悉不过了,说起来有根有据,又有切身体会,所以课堂效果非常好,应用身边物理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应用价值。由于恰当的利用了具体而生动的生活资源,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培养了学生适应生活的实际能力。但是生活中很多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有时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因此,要求物理教师要做有心入,组织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

三、教师要组织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师道尊严”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正在接受挑战,“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棒,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如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有的同学提出摩擦力可能还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系,老师听后非常高兴,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了肯定,表扬了他积极动脑,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并引导同学们提出了多种验证方案并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方案,确定自己的实验的目标。再如。一节实验课上,教师发现有一个同学碰到自己的目光马上躲开,老师意识到这位同学可能是不知道如何操作,便走过去摸摸他的头,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间:你不会做吗?学生点点头,教师在启发引导之后,让他与同桌交流。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帮助之下完成了实验,理解了所学知识,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道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

四、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新事物好奇心强,对物理实验更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物理教师应多带学生到物理实验室去上课,给学生创设他们喜爱的学习环境,多动手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即使不适合实验教学,作为教师,我们也要根据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相应素材,创设好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精心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之中,如“参照物”一节的教学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小动画,如“车子前进树木后退”、“飞行员抓子弹”等,把学生先引到这一特定的物理情境中,这样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教学的良好开展做好了铺垫。

五、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正是因为有了问题,学生才有进步。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而且提出的问题要有开放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同学交流合作。如“密度”复习课中,教师提出:请设计出测量小铁块密度的实验方案。提示:原理、器材、方法不限。教师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要知道些什么问题?你们想要怎么研究?等,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这样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探索。教师的问题、条件是开放的,学生的策略、结论也是开放的,完成后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空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要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也就不会有思考和交流,当然不会有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要有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如分组讨论时,教师让各小组说出本组的看法和意见,指出其他组的优点和缺点,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延时评价,就是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这种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

转变角色 篇7

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进行中, 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传授者、课堂教学与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与实际操练的指导者, 还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课程开发的推进者和研究者等等。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越来越趋向多元化。

一、英语教学中教师的多元角色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此种角色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外语教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外语教学理论, 才能了解最新的外语教学改革动态, 才能把这些新的理论与教学方法联系起来, 并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付诸应用。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我们更要注意加强外语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努力提高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此外, 我们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适应英语教师多重角色的需要。

教师是语言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作为英语课程学习的设计者,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几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怎样检测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组织, 同时取决于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理解。教师既要注重教法, 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组织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听、说、读、写、译等各种学习活动, 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努力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促进者。

教师是教学的创新者。语言教学应该勇于创新。过去, 许多教师往往只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可进行教学, 教材上所提供的知识基本就是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英语教学网络资源相当丰富, 学生从网上可接触大量的信息资源, 因此, 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除了要掌握网络、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 还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精心设计、开发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课件, 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是情感的支持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轻松的课堂环境、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沟通师生情感, 还可以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 要深入到学生中间, 做同学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网络环境下, 教师的热情、鼓励、赞许和认同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 而且还会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来, 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理解、互相帮助, 学习环境融洽, 课堂轻松愉快必定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是教学研究者和教学对象研究者。教师应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大家都知道, 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它需要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研究和探索。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多方面的知识。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之中, 才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教学, 才能对改革中存在的新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

教师是教学对象———学生的研究者。教师只有苦心研究教学对象, 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是教学测试和评价者。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全面、准确、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效果、得到教学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又是学生调整今后学习策略、改进英语学习方法、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真正建立起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提高的新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二、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应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 也就是说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 那么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如何转变的呢?

听力是交际的一个重要环节, 听力训练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前老师需要组织、设计一系列的听力内容, 以便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对即将听的内容进行预测。因此英语教师首先应是一个设计者, 当课上组织学生收听听力内容时就变成了一个组织者, 最后进行讲解和指导时就又变成了指导者。作为设计者,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合理地准备好各种材料;作为组织者, 教师可以通过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收听情况, 做到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作为指导者, 就是要根据听力测试结果, 认真进行分析讲评, 指出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说是一种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交际方式。说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以组织者、倾听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参与课堂交际活动。为了达到良好的“说”的效果, 教师应首先挑选那些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在学生表达不清楚或出现表达错误的时候, 最好不要轻易打断, 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连贯, 要学会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在学生遇到表达和理解困难时, 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做一个帮助者,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

阅读过程是吸取书面信息的理解过程。在这个知识激增的信息时代, 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科技文献、文史资料、报刊书籍源源不断地出版发行。阅读有助于扩大词汇、掌握阅读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 阅读理解的主体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 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观察者和指导者。教师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阅读前, 教师应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提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巧妙提出一些预测性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产生阅读的愿望。阅读时, 教师应仔细观察, 随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指导他们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凭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想象力, 提高自己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使他们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真正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日常交际手段, 是考察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它可以较全面地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在写作课中应是启发者、指导者和读者。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写作策略和技能, 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同时, 课后还要花费大量时间仔细阅读、修改学生的作文, 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翻译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 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是人类一种很重要的交际渠道。翻译既然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 真正的翻译理论也只能来源于翻译实践, 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的。翻译实践是翻译理论的基础, 又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因此, 在翻译理论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一个讲授者。要想翻译出一篇好文章, 教师就应要求学生不仅具备较好的汉语水平、较高的英语水平, 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 在翻译的实践中教师又成了一个促进者。

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管理者变成了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创新者和评价者。表面上, 传统的作用减轻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削弱了。相反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承担更重的任务, 接受更新的挑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和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的角色应从演讲者、传授者转换成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创新者,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鼓励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际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H.D.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转变教育角色促进幼儿发展 篇8

一、走进幼儿心灵, 近距离了解幼儿

老师要非常有耐心地观察和了解幼儿, 倾听他们说的每句话, 注意他们的每一个表情、动作, 以便有的放矢地组织幼儿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活动。例如:面对刚入园、适应能力较弱的幼儿, 教师要充当孩子妈妈的角色, 蹲着或将其抱起, 目光做到与幼儿平视, 抚摸他的小脑袋, 拍拍他的背, 用亲切的话语安抚孩子, 先让孩子接受周围环境, 让孩子感到周围的一切是温馨的, 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僵化地执行计划和教材。掌握每个儿童的基本情况, 可以促进师幼关系的发展,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也是教师与家长交流和沟通的基础。

二、激发和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要用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激发调动儿童对各种教育活动的兴趣。如果教师自身对活动没有热情没有兴趣, 只是出于完成任务而被动执行, 机械地按教育要求无味地教, 就会使幼儿对活动无兴趣, 更难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如:大班语言故事课《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 老师课前就得对故事内容全面掌握, 并且能编好故事里与老鼠有关的各种有趣的神态、风趣幽默的语气、逗乐的动作等。教学当中绘声绘色一并用上, 幼儿准会非常开心地听了一遍还想听一遍, 课后他们还能绘声绘色地有创意地复述故事。教学本质上教师和幼儿的积极性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教师全身心投入, 才能吸引幼儿更加积极的情绪, 从而激发和调动幼儿对活动的主动性, 让幼儿的思维、情感等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三、巧妙地启发诱导幼儿学习热情

教学要注重启发诱导, 但又不勉强幼儿;要打开幼儿的思路, 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 巧妙地调动幼儿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 锻炼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例如, 在常识课《秋叶》活动中, 先让幼儿描绘秋季大自然中树叶的变化, 幼儿凭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各抒己见, 老师当时不下结论, 及时带幼儿到植物园去观察树叶的变化 (当然上这课时正是秋季) , 边让幼儿描述秋叶飘落情景, 并能用肢体表演出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就是传授”的教育观念, 要把幼儿引入积极的活动中, 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

四、细心指导并帮助幼儿

时常有幼儿在构建游戏的活动中没目的, 玩积木时东拼西凑, 兴致一会儿就消失了, 甚至把积木当成攻击别人的武器。这时老师要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主题, 让幼儿有的放矢、专心致志地玩游戏。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组织者, 同时也是指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 通过对幼儿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使一些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建立对活动的信心, 老师要利用时间与幼儿个别交往, 与每个幼儿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个人联系, 帮助幼儿很好地发挥个体潜能进行各种游戏活动, 但不能包办代替, 不能强迫幼儿。

转变角色 篇9

课程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是集中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映。为适应时代的要求, 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 2005年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 新课标、新课改对教育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新课标下的新理念

本次新课标下的新课改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新理念:以人为本, 提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确立了教育是儿童的教育, 课程是儿童的课程, 学习是儿童的学习的学习观, 从根本上颠覆了“学生适应教育”的习惯性思维模式, 新课改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与针对性。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及教师角色成为决定现代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为新课改成败的关键, 教师只有积极转变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新课改才能得以成功。

二、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师需完成的角色转变

面对新形式、新课改, 新课标新理念, 教师必须重塑自我作出全方位的转变。

1. 从“经师”到“人师”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内容上, 新课标强调学校不能仅仅教给学生科学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理念和伦理道德规范, 完成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学习”再到“学会关心”的转变, 因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 如果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 造就的只能是一批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少“人性”的现代机器人。

从这一角度来说, 教师要完成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 新课标下, 教师的任务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是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促进学生内在灵性的生成。教师不再只是传统观念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而是学生健全、完善人格的培养者, 是学习向导、是生活顾问, 是拓展学生心灵智慧的人。

2. 从“严师”到“仁”师

教育界历来就有“严师出高徒”、“严是爱、宽是害”教育理念, 纵观历史, 打骂教育贯穿古今, 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的“至理名言”:“棒下出孝子”、“养不教, 父之过本, 教不严, 师之惰”、“棉花不修花不开, 孩子不打不成材”……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学氛围, 应该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 要求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 像呵护露珠一样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 要宽容、包容每一个学生, 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的身心受到一丝丝伤害。

俗话说“师徒如父子”、“长幼有序”、“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传统的教师固守着“师道尊严”的千年古训, 在学生面前惟我独尊, 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 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 甚至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 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着学生的个人权利和自由以及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和谐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要求师生关系应从传统的尊与从的单向关系, 向相互关爱心灵相通的双向关系转变;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垂直关系向体现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朋友型的平行关系转变;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转变。

3. 从“演员”到“导演”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是扮演着向学生传授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演员”角色, 老师讲学生听, 教师板书学生笔记,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按要求去做的模式基本定型, 教学过程枯燥单一。新课标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宰, 片面强调学生对社会的顺应的思维理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要由演员转换为导演, 学生是演员, 是活动的主体, 要以学生为主体, 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风采和发展良好个性的生活舞台。

4. 从“工人”到“农民”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工作就像“工人”一样, 完成的是按照统一模式批量生产标准件的工作, 采用同一工艺将不同的产品加工成规格一致、整齐划一、性能相似的产品, 变不同为一致。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学, 要求教师要像“农民”一样, 针对不同的植物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该施肥的施肥, 该除草的除草, 该浇水的浇水, 该修剪枝叶的修剪枝叶, 有的要培养成绿草, 有的要培养成鲜花, 有的要培养成大树。

5. 从低级“饲养员”到高级“厨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扮演的是低级“饲养员”的角色, 教学中采用的是“填鸭式” (不吃也要吃) 和“喂猪式” (爱吃不吃) 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学, 要求教师要像高级“厨师”一样, 要从饭菜的色、香、味、型等方面入手, 充分调动学生的“食欲”, 变“要我吃”为“我要吃”,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从“独奏者”到“伴奏、合奏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 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我说你听, 你不得不听, 我打你疼, 你不准喊疼”。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学, 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合奏者”的角色, 从“壶”与“杯”的关系到人与人的互动关系, 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上的角色, 应该是师生平等的交流者, 生生交流的沟通者, 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师生共同奏响时代的新乐章。

7. 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是被当作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工具”, 是“课程”的使用者或者说是“消费者”。教师的职责就是将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 也就是说教师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新课程内容的弹性开始加大, 课程由统一变为多元, 教材、教参留给教师更大的创新空间, 要求教师不能移植和照搬教材而是要创造加工教材, 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 将教材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 赋予教材以生命的活力, 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 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 从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这样, 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 不再扮演“留声机”与“传话筒”的角色, 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开发者和主动的设计者。

8. 从“经验者”到“研究者”

新课标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 成为科研型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际竞争的加剧, 时代对人才的规格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该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审思的研究能力, 并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后提出贴切的改进建议。

9. 从“学者”到“学习者”

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 教师不能再固步自封地自以为是真理的化身, 知识的代表, 以知识拥有者自居, 必须做一个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树立做一个终身学习者的教育理念。

1 0. 从“导游”到“拓荒者”

传统的“千人一面、千人一书”的课程教学模式下, 教师扮演的是导游的角色, 带着书本走进课堂走向学生, 是一次按照固定线路行进的旅程, “我的地盘我做主”, 一切尽在掌控中, 并且有大纲和教参做指南针, 永远不会迷路。新课标新课改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向书本, 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就像在原始森林探险一样, 面对的是一片崭新的充满变数和未知数的领地, 没有现成的线路可寻, 只有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和学生共同努力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通道来。

三、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失调

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师正处于传统角色的转型与多重角色的整合的矛盾体中, 新课标新理念对教师角色期待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使教师在众多的角色扮演中有点无所适从, 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压力、角色困惑, 继而面临角色失调。主要表现如下。

1. 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由默顿首先提出的, 由于个人在社会的不同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望发生矛盾, 难以取得一致时, 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另外, 不同的人或场合对于同一角色有不同的要求, 当这些要求之间相互冲突时, 也会发生角色冲突, 新课标新课改赋予教师多重角色, 并要求教师将多重角色恰当地融合和组织, 外加社会、学校和家长对于教师角色的期待不同, 都会使教师产生角色冲突。

2. 角色模糊

当角色当事人因为其自身或者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其不清楚社会对其角色期望以及如何来达到这些期望时, 就会导致角色模糊。新课标新课改对教师众多的角色期待一方面让教师应接不暇, 另一方面由于每种角色的行为标准尚无统一的定论而使教师产生困惑、迷茫, 出现角色模糊现象。

3. 角色超载

角色超载也叫角色过度负荷 (roleoverload) 。是指当一位角色当事人面临诸多客观而合理的角色期望, 而自身的时间和能力条件又使其难以顺利完成预期的工作任务时, 便会产生角色超载。换句话说, 当个体被要求的角色行为过多、角色任务要求过高超出心理与生理所能负荷的程度而感到困惑与压力。新课标新课改要求教师经常身兼数职, 而其要求大大超过个人可承载的范围便会产生教师角色超载。

4. 角色刻板

角色刻板是指对于角色期待的完美形态过于认同, 从而导致在扮演中缺乏弹性。教师角色被赋予了太多不切实际过高的期望, 当这些期望被内化后, 便很可能产生角色刻板。

5. 角色能力不足 (roleincompetence)

也称角色失败, 指角色要求水准太高, 已超过个人能力所能承担的范围, 角色接收者个人能力、技术、及知识范围达不到角色传达者的要求所形成的一种压力现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没能起到教师角色应有的作用和职能便会产生角色失败的现象。

教师的角色压力和角色失调将严重影响教师自身的成长, 阻碍学校的发展, 甚至影响新课程改革按理想目标顺利推进。

四、教师角色失调的应对策略

教师角色失调的解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根据角色理论, 教师角色失调的调适策略在于外减压力, 内强素质, 外减压力包括社会和学校两方面。

1. 全社会关注, 重视教师的角色压力

顺应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 尽量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通过多重渠道帮助教师成长, 使教师能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减轻教师的压力。社会方面, 应调整不切实际的认知, 改变那种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 忽视教师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需要的作法, 让教师从完美化、理想化的角色期待中走出来, 从理想中的头顶光环的“神”还原为现实中的“人”。

2. 学校积极支持, 帮助教师尽快成长

学校管理者, 要理解、信任、支持教师, 少一份苛责和打击, 多一份宽容和鼓励, 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帮助教师树立信心, 保持良好心态。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 努力提高教师的从教素质和从教能力, 努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发扬团队精神, 帮助他们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共同转变。

3. 教师应树立自我更新的角色意识, 自我缓解与应对

教师本人应有正确的自我定位, 将自己放在一种发展状态中看待, 学会合理地、弹性地扮演角色, 避免被绝对化的理念和情绪控制, 不能将目前状态当作“终结”或“定结”状态, 要在教学中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 从实际出发, 合理选择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要重视提高自身素质, 要加强理论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掌握新的教育方法, 增强角色适应能力。教师不应当也不可能回避新我与旧我的矛盾冲突, 要在不断否定旧我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创造新我。要学会在改革的洪流中去摔打自己、提炼自己、超越自我、升华自我、重塑自我。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角色的复杂多样性, 需要教师对自身应扮演什么角色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总结、改进, 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达成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实现国家发展的人才战略。

新世纪需要新型人才, 新型的人才需要新型老师的培养, 新型的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 更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项光勤.戈夫曼的角色距离理论及其意义.学海, 2005 (3) .

[2]林靖.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角色的反思.中国电子教育, 2004 (5) .

[3]高明书.教师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付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冉祥华.试析教师角色及其角色丛.黄淮学刊, 1995 (11) .

浅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0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总是老师以讲读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被重视。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培养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即教师由纯粹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两年来我们全体教师在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的同时,也在大胆地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而言,应怎样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呢?

一、转变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高高在上,不可触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让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对自己必须言听计从,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行为就是对自己的大不敬,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新理念则把过去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之间共同探究。在活动中学习,教师应设身处地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体会学生的感受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

二、放弃说教,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呢?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去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好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灵活驾驭课堂,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组织课堂活动,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在组织活动时,一要注意参与的全体性和全面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不要使活动成为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舞台。二要注意活动的目的性与实效性。教学过程中每一项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使活动真正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三要注意活动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自学、同桌讨论、小组讨论、代表汇报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三、走进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变传授者为合作者,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帮助。对学生而言,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而不是“家长”,是平等的主体而不是“发号施令者”。教师要放下尊长的架子,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为他们搭建一个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参与的教学平台。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它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意识的培养等都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办小报、迎国庆”的实践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分工,分别进行版面设计、抄写、绘插图、内容收集等活动。各组学生经过探讨、合作,设计出不少版面多样、插图精美、内容丰富的小报。

四、敞开心扉,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把书本与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生活和需要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其思想、科学素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心灵和学生对话,感受他们的快乐和痛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信任你,教师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

教师职业角色转变探析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职业角色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26-04

自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和职业角色转变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有的研究者基于多年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分析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和转变;有的研究者从教育学理论层面探讨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和转变;有的研究者从教育发展规律审视当前学校教育中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和转变。众多研究者对传统教师职业角色定位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教师职业角色应该根据时代要求重新定位,可以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学生的榜样、朋友、引导者、等及其不同组合。其中相当多研究者认为教师应该是研究者、开发者、促进者、学习者。

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应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职业角色定位转变多元职业角色定位,这既是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许多研究者经过研究得出的基本命题。但是,人们迄今对教师职业角色转变实质蕴意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而且,“应该转变”并不必然引发“实际上转变”,后者既是实践难题亦是理论分析的薄弱点,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加以探寻。由于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多种多样,限于篇幅,本文探讨时难以全面包罗,因此,筛选出以往教育界较忽视的研究者、开发者、促进者、学习者等几种教师职业角色,重新审视这几種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的蕴意,分析这几种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的现状,探寻这几种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的途径。

一、教师职业角色界说

角色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种身份所决定的行为规范。教师角色理论最早由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创立,认为教师是指从事教育培养工作的人员在其培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固有形象。当然,不同的研究视角形成了关于教师角色的多种不同观点,客观主义者认为教师是把事实、法则和概念传授给学生。构成主义者则认为教师不是传递给学生固定的真理,而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经验和机会去构筑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职业角色是指教师在社会系统中作为教育学生的职业人员所应承担的职责与作用,并拥有职业特性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在多元社会,教师职业角色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也呈现出多元含义:“第一,教师职业角色应是一种教师行为的表现,是教师在特有的教育生活环境,既在学校、课堂和社会上的行为,因此可能影响学生和与其来往者的行为或受对方行为影响;第二,教师职业角色表明了教师的一种身份和地位,即指教师这一职业包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承认教师具有的独立社会地位以及教师组成、状况、进人或脱离该行业的条件;第三,教师职业角色体现了对教师一种期望。”

教师职业角色一方面既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人群中的职业身份与地位,另一方面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的教师个人职业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不仅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行为的期待,也包括教师自身对自己应有职业行为的深刻认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同时具有复杂性,教师要适应多种多样的职业角色,教师再也不是以单一职业角色出现的,而是以多元职业角色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协调好自身所扮演各种职业角色的关系,履行好各种职业角色的职能。

二、教师若干种职业角色转变

1、由知识的机械复制者转变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长期以来,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是把自己掌握的抑或未曾真正掌握的教科书中的公共知识灌输、复制给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对知识鲜有质疑、个人化理解和教育学化处理,传授的内容鲜有变化。教师所显现的是知识的机械复制者的面目,知识的机械复制者以“知识”、“书本”为中心,不仅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知识水平及知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变化发展,机械施教,而且窒息自身创造力,明显阻抑学生的发展。

我们认为,“知识”是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机械复制知识”只能使教育减值,“知识的机械复制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应该扮演的职业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强,内容多,弹性大,当中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过去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难于解释和应对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将教学与科研合为一体,以研究者的姿态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及学习方法、教材内容、教师自我水平、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以研究者犀利的眼光批判知识,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碰到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角色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积累的各种经验进行全面总结,进而形成规律性的理论认识,以期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研究”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注释为:⑴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⑵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研究者即为对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进行探求的人或对意见、问题进行考虑、商讨的人。在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作为研究者要研究知识,研究教育教学的性质、规律;考虑和商讨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教学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教师要研究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导入、教学情景设计、学生个性特点、学习兴趣、知识水平、学生最近发展区等等。

2、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与设计者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课程作为标准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开发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写的.“课程开发是课程专家及学科专家的专利,广大教师只是课程被动的实施者,广大教师的任务是按照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大纲去忠实的向学生传授书本的知识。”

与课程实施直接相关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等,都被排除在课程开发之外,奋斗在教育一线、最了解学校教育,最能对课程实施有所作为的教师却被剥夺了课程开发的权力。这直接导致了国家统一设制的课堂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应教学实际,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受到严重束缚,只能死板地传授教材知识,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教育质量。

而新课程改革倡导科学、开放、民主的课程理念,“国家统一管理核心课程、基本课程设置及其标准;地方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学生认知水平来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而这一课程开发的任务理所当然地应由教学经验丰富、熟知当地、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一线教师来承担。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是课程资源的调查与统计;第二是课程资源的分析;第三是课程资源的规划与建设。在前期要结合教学目标对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在对课程资源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资源进行规划和建设。”

3、由教学活动的单边表演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促进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强调学生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向主动参与、乐予探究、勤于动手的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审视当前我们的教育环境,学校、学生都已具备这种学习方式转变条件和能力,并且这种转变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因为这是学校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教师应由教学活动的单边表演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能将学生当成自己的提线木偶,在教学活动中自导自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得到调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探究。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其职能应该是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选择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新课程改革中,专门设置了结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亲身体验,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丰富情感。综合实践活动课鼓励学生主动研究和自主选择,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目的、方式及指导教师,可以自己选择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建议,起辅助促进作用。

4、由知识的话语掌控者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来说是全知全能的知识垄断者,教师的话就是圣旨、真理,掌控着所有的知识。即使老师在某些方面不知道也会以权威者的身份来搪塞所有的质疑、反抗。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捍卫自身的权威倒無可厚非,但在知识的学习上绝不能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应该是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促进“教学相长”。

新课程改革中的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无法在各个方面都比学生懂得多。在有些方面学生甚至比教师懂得多。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和渠道增多,学习的速度加快,学习的方法日趋多样化迫使教师从知识的话语掌控者转变为终身学习者。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电”,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既要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也要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因为现在的教学更加的注重学科的结合、渗透。此外,教师也要知晓国际国内事务,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

三、教师若干种职业角色转变的现状与原因

1、教师自身知识、能力水平有限

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中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教育理论、观点的认识在深度与广度普遍存在不足。原因在于,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改革所需求的标准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比如,“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的建构主义学说,在其理论指导下展开的建构教学是新课程所要求掌握和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建构主义理论及建构教学的具体运作方式不太了解。”

此外,对于多元智能、最近发展区、教育交往、儿童发展心理、学校管理、后现代主义等与课程改革相关理论,中小学教师也存在着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的情况。这呈现出教师在学习和接受新课程理论时不能与之适应的尴尬局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不少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缺陷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停留在传统的 “传”与“授”,未能真正形成与学生进行真正教育对话、交往和互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认识不足,与其它相邻学科结合不多,对于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掌握不足,并且缺乏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支撑,故而很难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基于以上原因,教师难以向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者、终身学习者转变,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也是疲于应对。

2、外部环境支持不够

滞后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标准影响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社会对学校、教师、学生还是考试成绩为标准。社会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认可来自于升学率的高低,而教师被看成是升学率高低的最主要承担者。社会对教师的评价过于单一和片面,在偏重分数的职称考核制度和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下,教师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教师之间激烈的职称晋升竞争导致彼此缺少交流与互相帮助。因此,在分数第一的巨大压力下,教师不敢轻易进行教学创新与课程开发,而是通过穷思竭力地采用各种方法去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将所有的精力花在提高学生成绩和一些日常事务性工作上,在超强的工作负荷下下,教师如何去研究教育教学,如何去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如何去思虑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去学习以提高自己。此外,社会和学校能否为教师提供较好的教学环境也影响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比如,学校附近的课程资源无法整合,教师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制约着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与设计者;学校无法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教师就难以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

四、教师若干种职业角色转变的建议

1、社会层面

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可以为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教育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社会有必要为教师实现角色转变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促使其早日实现角色转变。

①、为教师进行教研提供充足经费

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也需要充足的资金来购买书籍、光盘、设备。一方面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社会应当鼓励和引导各界捐资助学,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提供资金保障。有了充足的研究经费,教师可以购买教育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书籍、光盘,创设更好的教学、研究条件。

②、支持教师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社会各界可以为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提供便利。如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工厂等利用自身的优势、特色配合教师开发适合当地、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教师进行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课程资源,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工厂等能够为教师提供技术、场地支持。

③、利用现代传媒进行舆论宣传

通过各种方式将教师职业角色成功向教育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与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者、终身学习者转变的成功经验、科学方法进行推广,可以提高教师进行角色转变的意识和积极性,激发教师进行角色转变的热情,学习掌握角色转变的方法。

2、学校层面

教师在进行角色转变过程中需要学校提供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了,教育行为才有可能进行;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培训、进修,使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①、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们所说的教师角色转变其实就是教师角色定位后的教师教育行为。教师只有将自身角色定位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与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终身学习者而后才有可能在这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育行为。否则所有的教育行为还是遵循老一套教学模式,根本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因此,要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1)组织新课程改革系列学习班,向教师传达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方针、政策;组织教师聆听课改专家的讲座,吸收当前课改新知识、借鉴课改新经验。通过这些措施,教师可以学习到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育教学研究及课程开发的方法技巧。

(2)组织教师广泛参与校际间的公开课研讨会,重视学校各教研组的教研工作。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可以加深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认识。同行互相借鉴,可以知晓更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教师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会发现自己与其它教师在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差距,促使其加强学习、进修。

(3)向教师免费发放有关新课程改革先进教育理念光盘、书籍;向教师推荐知名教育专家的博客,这些能在某种程度促进教师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开发与设计者转变。

②、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阐释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学生发展的特点,甄选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确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和目标,认清学生的兴趣和知识水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当前有一些教师尽管很努力地进行教学工作,但由于缺乏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感觉有力却使不上劲。学校应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向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转变。

(1)学校可以请专家到校开办专项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可以聘请专家为学校的特聘教师,定期到校讲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学校可以与师范教育学院协调,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集体培训。学校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组织教师到高校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发挥各地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承担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培训的重任。各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及扎实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修养,相信能为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做出贡献。

3、教师层面

教师实现自身角色转变需要社会、学校提供帮助,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自己认真提高角色转变意识,积极地尝试角色转变,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①.积极地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1)教师可以把教材与博物馆所陈列的文物结合起来进行历史教学,以博物馆所陈列的文物为主,以教材为辅,开发出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历史课程。学生一面参观、揣摩文物,一面听教师的讲解,形成一种立体、感性的历史体验。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不是在课堂内背背忘记所能达到的。

(2)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技馆的资源开发课程。学校或教师与科技馆协调,组织学生进馆参观,教师介绍馆内各种科学技术成果,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学校附近有部队的话,也可以组织学生进部队里参观学习。部队里有很多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与部队指导员协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干净整洁的卫生习惯和艰苦拼搏的奋斗精神。开发这种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4)在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开发农村里的课程资源。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究水稻的生长规律及习性。可能学生当中会出现下一个袁隆平。而且教师可以同时对学生进行劳动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与辛苦,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总之,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开发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使自己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设计者。

②、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其实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服务。如何发挥教师的服务职能,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促进作用是新时代教师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很多学校招聘教师首先看重的是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其次才是教学能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班级的学习风气好,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努力地学习。而班级的学习风气不好,陋习成风,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学生健康地成长。这是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2)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上的困惑和困难。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当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困惑、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细心观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交朋友,取得学生的信任,让他说出心中的难处,教师设法帮忙解决。这样学生才会安心学习,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3)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随着人类对大脑认识的加深,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层出不穷。面对这么多的学习方法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适合用哪一种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事倍功半。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对学习方法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可能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及成长也很重要。

(4)教师还可以通过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选用。很多教师都知道这样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要是将这15克盐放在一份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可能早就一口把它喝完了。教师在教学当中也是这样的道理,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这样能更好促进学生学习。

③、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一桶水”的知识量早已无法满足当前学校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知识量应该像河水一般,有沿沿不断的活水注进去,使之更新、流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知识,改善教学技能。

(1)作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不断学习相关各方面各学科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学习、研究、实践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力指导者。

(2)作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3)作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本论文对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者、学生自主学習的促进者及终身学习者进行探析,并从教师自身及社会外部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当前广大教师未能较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及终身学习者转变的原因,最后本文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层面为教师实现以上四种角色转变提出较为实际有效的建议。本论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没有参考、比较外国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教师角色所进行的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研究方法单一;囿于水平,对四种角色的探析和对教师角色转变所提建议可能不够到位等。广大一线教师作为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的主体,调动他们的角色转变的积极性对于实现教师职业角色转变,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审视自身角色,实现角色蜕变是当前新课程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高芳.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重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

[2] 邓学斌.浅析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8.

[3] 杨东平.毕业论文精选精评•教育学卷[M].北京:西苑出社,2002,10.

[4] 侯良.课堂互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

转变角色 篇12

一、教师由以往知识讲述者而成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者, 思维启迪者

中国有着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和文化, 学生对其大多有着浓厚的兴趣, 并由此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有时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非常幼稚, 甚至是无意义的, 但从学生的角度和教学的角度而言, 这未尝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不断地去认识世界, 对已有的科学理论和观点提出质疑, 并创造出新的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成果, 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不至于停滞不前。但如果我们对现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 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各种与众不同的见解。

笔者在进行隋唐历史的课程教学中, 一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隋炀帝心胸狭窄, 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 而唐初会出现“贞观之治”则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有直接关系。这位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隋灭唐兴的原因, 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提倡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应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质和精华, 挖掘教材中的因果并列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把学生引入深层思维。

例如, 在讲述“907年, 朱温废掉唐朝皇帝, 唐亡”这一史实时, 我优化设计方案, 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具体设问有:“唐朝前期政治清明, 生产发展, 因而社会安定, 国力强盛, 历史上称之什么?而到唐玄宗天宝年间, 出现了怎样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上述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还有哪些因素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又是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以此安排教学, 保证了学生思维的逐渐深入, 又强化了学生对唐朝“强盛—衰弱—瓦解—灭亡”这段历史的理解, 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深层思维的能力。

二、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质疑是创新的源泉, 科学独创贵在质疑。如果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不产生质疑, 就不会发现地球引力。巴普洛夫不怀疑狗听到脚步声而流唾液就不会发现条件反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教会学生善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不以寻求“确切答案”为目的, 而是倡导“求异”, 对学生的答案不简单地加以判断, 即使答案是错误的, 也不是妄加责备, 而是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从失败中获得经验,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总之, 作为教师, 要不断地思考,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提出新的、需要探索的问题, 并以此来感染、带动学生, 使他们经常处于积极思考中, 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三、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同时转变, 使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学习方式, 一般被认为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去向, 其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而不是单纯的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课程标准背景下,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势在必行, 教师应运用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其主要可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首先, 优化和调整课程结构调整, 可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拓宽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 促进学生学习内容的创新, 以教材为基础,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多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 积极思考, 不断去解决问题。学生应学会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 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 如采用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 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 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有质疑精神, 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

同时教师应积极促进学生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去,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转变角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稳定推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尚伏, 黄占福.更新理念, 转变角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 (30) .

[2]尤善良.把历史课堂还给学生——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师生角色的转变[J].新课程:中学, 2013 (9) .

上一篇:质量知识培训下一篇:当代电影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