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谈

2024-07-16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谈(共5篇)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谈 篇1

摘要:显性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的正规教育, 而隐性教育是通过各种非直接教育途径指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 潜移默化地获得教育, 得到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经验。与显性教育相比, 高校图书馆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而这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形式, 对学生的整体教育效果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更特殊、更持久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措施

高校图书馆是教学活动发挥其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的途径之一, 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所共识。通过发挥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 可以使大学生读者在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受教育的状态下, 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接受到印象深刻、终生难忘的教育。

一、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

高校图书馆被称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对高校的正常科研活动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同时,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具有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 也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之一, 可以说, 高校图书馆是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重要平台。

1. 高校图书馆具有隐性教育的规范功能。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阶段, 而且自制能力相对薄弱, 也缺乏自我评定的准绳与准则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有人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来引导, 在加上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对显性教育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因此, 通过高校图书馆这种隐性教育方式, 通过健康向上的高校图书馆教育环境的塑造, 会使大学生自主地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帮助大学生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 从而正确的指引学生的行为方式。

2. 对培养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主要利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对大学生以正确的导向和长久的陶冶, 比如著名作品、名人名言、先进事迹等等, 而且这种教育方式是主要是通过各种无意识的活动来引导大学生, 可以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体会到图书馆中深藏的教育因素, 激发其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最终促进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形成。这种形成过程更加具有深刻性和持久行, 可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长期的、持续的教育作用。

3. 高校图书馆的德育教育效能。

通过开展大量的道德实践活动生活指导、心理咨询以及读书活动等, 可以引导大学生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读者了解历史、认识国情,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形成对崇高理想人格的追求, 达到德育的最终效果。

二、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的几点措施

1. 加强图书馆硬件的建设。

图书馆硬件包括图书馆建筑、周围绿化、地理位置、内部设计等方面, 这是高校图书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旦硬件配备不够, 往往会给高校图书馆的运行效果带来影响。就目前而言, 高校图书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硬件、环境建设:第一, 图书馆要有统一的空间设计, 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感或价值观, 一定程度上也会带给读者舒适的阅读心情, 从而促进学校良好形象的形成;第二, 图书馆在的空间布置要能体现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精神理念, 比如可以设计一下名人名言或某些作家的成才轨迹, 帮助大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高尚的风格与品质;第三,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学习、阅读场所, 要制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使读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之中。总之, 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虽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 更不能忽视馆容馆貌这种隐性的教育功能。

2、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

制度建设是任何事情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高校图书馆中要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 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 包括借书制度、阅览制度、惩罚制度、电子阅览室使用须知等, 这无形中形成了强大的约束性和制约力,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约束, 形成一种制度意识, 也培养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在当前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规章制度的制定还应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方面以学生读者为本, 另一方面以馆内工作人员为本, 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 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成果来促进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的更好实现。

如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的普及, 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运用, 读者可以享受现代化信息技术所提供的高效快速的服务, 因而图书馆员要积极帮助、引导读者掌握网络环境下检索、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高校图书馆本身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网络知识的教育, 更好地适应电子化和多媒体化的图书馆运作方式, 保证图书馆信息的与时俱进, 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总之,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研究服务的机构, 通过开发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 可以为学生增加知识储备,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终达到对学生心灵、情感、人格塑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虹.浅谈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隐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2 (4) .

[2]金丽华.大学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的思考[J].晋图学刊, 2006 (5) .

对学校图书馆隐性教育的研究 篇2

【关键词】学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分析

在学校教育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互配合,协调前进,其中隐性教育更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图书馆这样一个场所,隐性教育具有更为便利的条件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点进行阐述。

一、正确认识学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内涵

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查阅资料、增加文学积累等都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隐性教育具有全程性。学生从进入图书馆一直到结束读书活动,走出图书馆的大门,这一整个过程都应当是接受隐性教育的范畴。二是隐性教育具有渗透性。在图书馆的隐性教育中,强调的是潜移默化式的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隐性教育具有随机性。图书馆的隐性教育针对不同的对象,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不同时段,同一个对象也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二、当前学校图书馆隐性教育现状分析

一是对隐性教育职责认识不清。部分人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政教处、团委这样的专门机构职能,图书馆的工作就是向学生提供阅读的书籍。这样的理念是狭隘的,图书馆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境的整洁程度,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服务态度等等,都对学生的言行思想产生着作用。因此,一定要树立起隐性教育的正确理念。

二是对隐性教育方式创新不足。部分同志认为隐性教育即环境教育,将其内涵范围缩小,忽略了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一个重要环节,只强调了静态的隐性教育,而忽视了动态的隐性教育。

三是对隐性教育对象了解不够。图书馆在开门接纳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渗透隐性教育,要取得明显成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对教育的对象具有清楚的认识。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着差异性,隐性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四是对隐性教育提升研究不深。隐性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静止的,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在隐性教育的方式内容上面,一定要做到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步。

三、学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具体涉及范围

一是精神层面。在精神层面,具体分为三方面,一方面是图书馆的馆风,馆风是图书馆整体素质与形象的展示,每一名工作人员的仪表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学生也会在内心对每一名工作人员,以及对图书馆的工作成效进行评判;第二方面是图书馆的学风,图书馆的工作主要为学生提供书籍以及读书的场所,学生的学风在图书馆的体现也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方面,大家都鸦雀无声认真阅读,其他学生也就自然融入了这个氛围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会更加投入,效率也会明显提高;第三方面是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也是图书馆隐性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完善各种制度,才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让学生自觉的融入到良好的环境之中。

二是物质层面。物质层面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整个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相协调的建筑造型能够让学生产生愉悦振奋的心理,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敬畏感;第二方面是图书馆的环境设施,脏乱差的环境和整洁优美的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与视觉效果是不一样的,环境的优美,配套设施的齐全,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好的读书环境,这样的隐性教育成效是比较好的;第三方面是图书馆的馆藏书籍,丰富的藏书能够为学生的读书活动提供有力保障,藏书规模越大、质量越高,对学生产生的隐性教育成效也会更明显。

四、提升学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建议对策

一是强化思想教育,提升隐性教育重视程度。图书馆在管理工作中,要强化对全体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让大家认识到隐性教育也是体现图书馆形象和发挥图书馆功能的重要方面,更是展示全体工作人员形象的良好契机,让全体工作人员对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是加大硬件投入,改善馆内环境设施水平。作为图书馆管理者,要积极向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建议谏言,尤其是部分学校的图书馆硬件设施老化,已经不再适应工作的实际需求。此时,更要积极阐述现有办馆状况,阐述工作中的困难,争取领导的支持帮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更多的财力,改善图书馆办学硬件条件,即使暂时无法落实的,也要纳入计划,优先考虑。

三是注重环境营造,增强学生内心认知效果。让环境说话,发挥思想引导作用,这是图书馆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齐全的配套设施,人文化的读书条件,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布置,这些都能为学生提供浓浓的隐性教育。此外,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质量以及自身履职能力的高低,也是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行,规范工作流程,热情提供服务,并且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与良好的配套设施硬件条件融为一体,共同打造图书馆的品牌形象。

四是发挥示范作用,提高工作人员履职能力。在日常管理中,要强化工作人员的岗位履职能力,通过业务学习、业务练兵、比学竞赛等活动,在工作人员中营造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通过自学和集中学习,业余学和脱产学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工作人员的岗位履职水平,为现任岗位工作增强隐性教育成效奠定人才基础。

综上所述,在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应当强化对隐性教育内涵、重要性、范畴范围的认识,并对自身工作进行回顾与审视,查找不足,弥补薄弱环节,从而放大图书馆的隐性教育职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谈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教育功能,功能开发,实现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 显性教育因素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现实的, 同时也被认为是高效率的;与此相对应, 隐性教育则会对受教育者产生非直接性的影响, 并且, 这种影响往往是指向未来的, 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更加深刻和深远[1]14。对高校的图书馆而言, 读者在对其文献、资料等信息所承载的知识进行学习时, 表现出来的便是显性的一面, 而除此之外, 蕴含 (或隐藏) 在图书馆之中的馆舍建筑、人文环境、馆员的素质等, 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激励读者的行为, 使其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情感上的慰藉, 兴趣上的唤起, 意志力和毅力的淬砺, 长此以往, 读者的意识和行为将因此产生一定的共振效果, 而这便是图书馆隐性教育因素所起到的作用。由于受到前期教育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中, 教学资源的投入更多地表现为“显性”, 对于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对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的忽视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

一、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释义

1. 隐性教育释义。

(1)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对, 是宏观主导下的教育行为, 它通过无计划的、间接的方式, 使受教育者的心智受到影响, 并达到教育受教育者的目的。隐性教育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在不经意间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重塑其价值道德, 改变其态度和情感[25,3]。虽然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分属于不同的教育范畴, 但是两者之间是相互对应, 彼此补充的良性关系, 在显性教育中适当的增加隐性教育的成分, 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的效果, 在隐性教育的过程中增加显性教育的成分, 能够明确教育的目的, 使受教育者茅塞顿开。但是, 现实情况是, 对显性教育的应用较多, 而对隐性教育的使用和研究则正好相反。 (2) 就方法而言, 隐性教育的方法或形式更加含蓄甚至隐蔽, 需要受教育者自身去观察、提炼和体会, 但是这一过程往往是轻松的、自由的、教育的过程往往是开放性的甚至是愉悦的。隐性教育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只不过我们经常将其忽视罢了, 在我国古代, 此类事情时有发生, 并以典故的形式长久的流传了下来, 成为佳话, “孟母择邻而处”便是对这一话题的经典诠释, 而在现代社会中, 购房选择教育环境、商业环境、生态环境适宜的区段也是对这一问题的真实反映[4]18。可见, 从古至今, 隐性教育一直被人推崇, 其教育价值的合理性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在当今社会, 社会环境纷繁复杂, 利益争夺异常激烈, 价值观念多元共生, 在这种情况下, 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就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说教层面, 而应该因势利导, 通过隐性因素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使其在内心深处强大起来、独立起来、正义起来。

2.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1)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的内涵。对高校图书馆来说, 以此为载体开展隐性教育是理由充分的, 因为在这一特殊的环境中, 存在着大量的隐性教育的素材, 这些素材能够向学生提供非正式的、无意识的教育, 提高学生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 规范和端正其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5]618。这些素材包括图书馆的馆舍和馆藏环境等硬件设施, 图书馆哲学与精神, 图书馆的价值观念和外在形象, 向读者群体提供的服务和馆员的职业道德等方面, 也包括图书馆的馆纪、馆规等制度方面的因素。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 当读者进入到图书馆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之中时, 图书馆的建筑与布局、图书馆的馆风和制度体系, 都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 读者与这些隐性教育要素经过长时间的接触, 便会在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形成认可情绪, 并据此指导着自身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2)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除常规的教育功能外, 高校图书馆同时具备规范功能和陶冶功能。首先, 积极、健康的图书馆内外部环境, 能够为读者展现一个较高的阅读标准, 这一标准虽是隐性的, 但却能够向读者传递一种正面的信息, 使其在图书馆这样一个环境中, 自觉的规范自身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动机, 调整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并对预期达到的阅读效果产生强烈的期望。与此相对应, 如果图书馆的隐性教育环境较为低劣, 就会缩小读者对自身阅读过程的默许和诉求, 阅读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与此同时, 图书馆的隐性教育环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读者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或叫主体意识) 产生积极的影响, 使其能够正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 其情感和道德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 高校图书馆能够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对读者进行引导和教育, 比如, 通过对建筑装饰的美化, 对借阅空间的优化, 对学习氛围的强化等,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读者的态度, 净化读者的心灵。而与之相适应的, 便是图书馆馆员的行为方式, 他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会对读者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种影响还存在外化的可能, 即从影响图书馆的馆风继而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可见,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是十分强大和影响深远的, 它不但会影响到组织的内部运行、读者的心态, 还会通过特定的渠道对高校的现行教育因素构成影响。

二、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因素分析

1. 建筑因素。

从建筑学和行为美学的角度讲, 图书馆实现了 (或者正在实现着) 有形建筑与无形资源的完美结合。对外, 大多数图书馆都会将文化韵味装点在其建筑模式或者宏观布局上, 这从世界各地图书馆的外观造型就可见一斑, 有的就像一本正在被翻阅的书籍, 有的犹如一只急书的鹅毛笔, 有的宛若两只手掌托起未来……对内, 图书馆会无一例外的将其最具文化特色和文化吸引力的要素展现出来, 有的直接展示其丰厚的图书文献, 有的开辟专区介绍其特有的资源, 有的胸襟大敞, 让读者各取所需, 应有尽有……单就从其建筑艺术或者建筑初衷的角度讲, 图书馆的外部造型往往都会通过艺术的语言, 向读者展示一种视觉艺术上的孔家享受, 使读者的情绪受到感染, 心理发生变化, 使其在潜意识里形成对文献资源的阅读渴望和对知识的原始冲动。

2. 美学因素。

从色彩学和空间艺术角度看, 图书馆阅读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阅读效果 (当然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并非阅读环境好就一定能够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 。尤其在当今时代, 不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 人们对社会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尤其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 要求更加严格。因此, 图书馆经过精心的设计完成的阅读环境能够带给读者舒适感、安逸感和静谧的享受, 这对读者的心理健康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 人员因素。

无论是具有感染力的外部环境, 还是温馨和谐的内部环境,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最终实施都要依靠馆员来完成。倘若馆员的服务工作是低质甚至是无效的, 那么再宏伟的建筑再优雅的阅读环境也无法带给读者心灵愉悦。因此在图书馆建设和管理过程中, 应重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促进馆员文化素养和业务技能提升, 通过规范化的服务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氛,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最大限度地释放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三、发挥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 全面释放图书馆的存在价值

1. 加强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建设。

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 实现间接育人的目的, 高校图书馆应该在首先完成对硬件设施的建设, 完善外部环境, 它们是: (1) 对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进行统一规划, 在视觉上令读者产生于学校整体形象的一致认同, 规范图书馆的价值观, 以此为读者构建一个适合的阅读环境, 树立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2) 在空间布置方面, 高校图书馆一定要将深厚的文化韵味和办学精神融入其中, 通过外在的感化, 使读者能够据此形成独特的品格和独立的人格; (3) 避免嘈杂, 保证图书馆阅读环境的安静性和稳定性, 使读者能够全身心的进行阅读。

2. 构建优良的精神环境。

良好馆风的形成需要优良的精神环境, 这种环境或者氛围一旦形成, 就会长时间影响读者心理, 规范读者的行为, 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 甚至是进出图书馆的过程中, 都会从中接受教育, 逐渐的完善自身的人格, 健全自身的心灵。当然, 高校图书馆的馆风毕竟是隐性的, 要想让其真正地发挥作用, 就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证明其确确实实的存在, 并能够被读者感知, 这样一来, 读者的言谈举止就能够得到外在的和内在的双重规范, 使读者受益匪浅。

3. 改革图书馆工作的评价体系。

为了将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发挥出来,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除了前文所提及的相关方面外, 更重要的一点是改革图书馆现有的工作评价体系, 以一个新的标准或者规范, 促使图书馆馆员及其他人员能够严格按照隐性教育的标准面对读者。比如, 改变图书馆的运行模式,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衡量图书馆的运行效率, 以读者的满意度对馆员的服务打分等。只有这样, 才能“顺瓜摸藤”, 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隐性教育往往被认为深藏在显性教育之后, 但是事实证明, 在现代社会中, 在高校的图书馆中, 隐性教育因素是无处不在的, 决策者应该对这一重要的因素予以高度的关注, 使其与显性教育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相互促进, 共同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工作发挥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熊孝孟.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隐性因素和显性因素[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3 (4) .

[2]姚巧云.论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及其功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8) .

[3]宁艳艳.浅谈开发学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J].现代情报, 2001 (1) .

[4]金丽华.大学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的思考[J].晋图学刊, 2006 (10) .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谈 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与隐性

教育最常见的形式为课堂教学,即传统的显性教育。在当今高校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从有形的课堂学习获取的知识比例正在减少,而包括经验、价值观、理想等在内的隐性教育因素的影响正逐步提高,并与显性教育因素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内容。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品德的形成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内隐学习的结果。充分发掘高校的隐性德育因素,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德育体系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2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存在于有形和无形的校园文化中。以其独特的硬件设施、软件环境、人文气息、学术氛围等隐性教育资源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对学生的行为、情感、品格、意志等方面的素质带来独特而深刻持久的陶冶与启迪。

3 实施载体

3.1 物质文化环境

环境包容人,亦能塑造人。图书馆明亮舒适、严谨向上的学习环境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陶冶读者的人文情怀。例如,馆内陈列的人物雕塑、油画等艺术作品,有助于读者提高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启发和引导读者对美的追求。在阅览区域悬挂的著名思想家、科学家的肖像和格言则激励着广大读者学习先贤,铭记教诲,奋发向上。全馆所蕴含的物质文化之美予以读者安静祥和、积极向上的环境引导,向读者传递奋进自律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信息。

3.2 馆藏资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出健全的人,教育方式本身也须健全。如果说物质文化环境是图书馆的“皮肤”,馆藏资源则是维持其正常机能的“血和肉”。积极、正面的资源信息,以积极、正面的渠道,通过感染、暗示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读者逐渐形成自身特定的情感体验,引导和促使读者在思想、行为、态度、价值等心理层面健康成长和发展。

3.3 规章制度

物质文化环境和馆藏资源构成的“血肉之躯”虽完好,缺少了起支撑定型作用的“骨骼”——规章制度支撑,其最终也无法正常行走。馆内张贴的馆风、馆训、入馆须知等规章制度经过宣传、贯彻、学习、监督等过程,其蕴含的道德诉求使读者在遵守与适应中逐渐形成制度意识,树立纪律观念,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本能,继而在整个群体中形成言行不逾矩的良好秩序。

3.4 馆员综合素质

馆员的综合素质由外在和内在共同组成。在与读者交流、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其大方得体、热情周到的言谈举止,认真负责、乐于敬业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品行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感染力,起着表率和教育的作用,学生无形中受到积极影响,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得到正确的规范和指引。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使大学生无意识地身处教育情境之中,身心获得长远的健康发展。

3.5 馆风

要做一个真正完整、大写的“人”,除了拥有光鲜的外表和强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灵魂”必不可少。对于图书馆而言,这便是馆风。优良、严谨的馆风是一所图书馆有序运行、良性发展的结果,它存在于图书馆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图书馆工作的每一处细节,如同一个人的“精、气、神”,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地凝聚着全馆的精神文化,如图书馆形象、服务、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甚至图书馆精神、价值观等,皆是读者成长旅途中指引其前行的无形灯塔。

4 实施途径

优良馆风的培育、养成和践行,是图书馆充分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核心,而由馆风衍生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总体说来主要包括“人”和“物”两方面的建设以及相应的管理监督。

“物”是物质资源。全馆建筑、内饰与景观的建设应集实用与美观为一体,陶冶情操,培养审美;馆藏文献的建设应加大投资力度、丰富馆藏资源、调整馆藏结构、拓宽文献载体,使人类社会深厚的文化积淀更加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人”是人力资源,包括馆员和读者。馆员不光要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工作技能来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还应努力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适应迅速前进的时代脚步和不断发展的读者需求。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积累、壮大,直至为高校图书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发挥做好保障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制度的引导和约束既保证了全馆工作的有序进行,也无形中培养了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自觉意识。相应的,“人”与“物”在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下相辅相成的发展和进步也是馆风建设的题中之意。

5 结语

泱泱大学作为“言传”圣地,如今更应成为“身教”的典范。图书馆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资源搭起一座与读者有效沟通的桥梁,它以其潜移默化的“身教”职能责无旁贷地成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随着教育内涵的不断深化与推进,高校图书馆将日渐成为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探索、不断进取,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树立高尚情操、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无声之师。

参考文献

[1]田赞明.高校图书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探[J].图书馆,2008,(5):118-119.

[2]马宁.浅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12(2):85-86.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谈 篇5

一、课堂教学中, 打牢两者根基

在课堂生活中, 要注重显性课程中的隐性渗透, 在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显性教育的知识性、系统性的基础上, 将教育主体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思路向教育客体传达。在教学过程中, 教育主体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载体和资源, 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一起关注国家的时事新闻, 宣传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 帮助学生认识主流文化。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影视作品,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 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确教育意图, 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此外, 在课程设置方面, 学校可以增设一些人文社科的课程, 与专业课课程优势互补。人文社会科学有两大特性:一是人文社会科学面对的是有意义关系的事物, 它既要研究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又要研究事物的特殊性, 它不但无法排除而且要研究事物的偶然性、研究意义和价值;二是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功能, 双重属性系指科学性和价值性, 双重功能系指科学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国古代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辉煌, 名家辈出, 诞生了一大批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等等。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巧妙的与专业课的传授结合起来, 这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西方的学校特别重视人文社科课程的“渗透”作用, 他们开设诸多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宗教等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课程, 在接受了大量的人文社科知识的同时, 也能从众多的观点中进行辨别和判断, 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并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的自觉性。

二、网络教育中, 创建两者载体

随着科技和网络的迅速发展, 网络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位匿名世界经济学家说:“不管你现在做什么或有什么想法, 你必须要迎接互联网, 然后适应互联网, 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网络的普及, 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可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进行整合。网络扩展了显性教育的空间, 以前的显性教育只是在公开的场合、面对面的进行, 有了网络这一载体, 人们可以不管距离进行即时的交流与学习。网络为显性教育增加了更多的教学手段, 教育主客体可以通过相关网站、学校论坛、QQ群、电子邮箱等进行互动交流, 教育主体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活动, 兼具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功能。同时, 网络为隐性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互动平台。在课堂和社会实践中的一些隐性教育方式, 许多学生不愿参加, 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而言, 网络无疑是他们与老师交流的一个有效手段。网络对学生来说, 更具有吸引力, 学生利用网络的这种虚拟性,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发表个人见解, 利用网络帮助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网络充分发掘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功能, 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社会实践中, 拓宽两者途径

在高校德育方法中,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整合的另一有效方式, 就是教育主客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思所学理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现开放式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 了解社会。高校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 到公司、高校、农村等地方进行调研, 获知各方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各领域内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每次调研结束, 可总结各地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并反思所学理论的局限性,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并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组织学生进行挂职锻炼, 提高独立工作能力。高校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生活, 没有工作和社会经验, “眼高手低”的情况普遍存在。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职能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进行勤工助学或挂职锻炼, 根据所学专业知识, 运用到工作中去, 发现自身的不足, 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身的独立工作能力。另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宣传和志愿活动, 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高校学生可以通过课余时间, 面向学校、面向社会组织社会宣传和志愿活动。社会宣传可以包括国家的政策方针、关注弱势群体、相关专业技能、普法宣传等;志愿活动可以包括公益服务、支教支边和社区共建活动等。通过社会宣传和志愿活动, 在为同学和其他公民提供了相关信息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外, 高校学生还培养了自身的表达能力, 增强了自身的认知能力, 提高了社会的公德水平, 更有效的促使了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实践中的整合。

总之, 坚持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 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高校是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一项根本工作, 是高校育人的生命线工程。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也成为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方法中的两个基本方法, 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二者整合的研究, 应该立足于高校的实际, 充分借鉴最新的学术理论成果和发达国家先进的德育模式, 提出更有效的对策, 从而更好的为高校思政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任继平;论校园文化与隐性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年04期

[2]阳小伟;当前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方式及有效选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3]宋艳霞;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2年

[4]浦云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思考[D];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5期

[5]解伟;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郑州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上一篇: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育下一篇: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