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消费行为

2024-05-16

蔬菜消费行为(共3篇)

蔬菜消费行为 篇1

国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有机食品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安全食品, 但由于价格较高、消费者对其认知不足、认证和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等原因, 有机食品并没有完全打开国内市场。而其中有机蔬菜相对于其他有机食品又具有季节内栽培种类有限、病虫害防治困难、易腐、不宜长途运输等特点, 面临着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消费者的有机蔬菜认知、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不仅受到个人及家庭特征的影响, 还受到营销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消费者有机蔬菜价格评价、有机蔬菜购买渠道方便程度评价和商家有无促销行为等。后文将基于对南京市消费者调查, 分析南京市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认知程度和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商家营销行为的反应。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构成

本研究数据来自有机蔬菜专卖店和设有有机蔬菜专柜的大型超市的访谈式问卷调查, 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30份, 回收有效问卷95份, 样本包括:男性20人, 女性75人;18-29岁29人, 30-39岁28人, 40-49岁15人, 50-59岁4人, 60岁以上1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被调查者的60%, 这是由于选取的调查地点多选取在有机蔬菜专卖店和较高档大型超市, 消费群体整体经济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高。

样本中, 经常性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占25%, 与不经常性购买的消费者比, 他们的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担心、关注程度更高, 家庭月收入也较高。从经济水平上看, 对比图1、图2可以看出, 有机蔬菜消费者的家庭月收入情况明显整体高于不经常购买有机蔬菜家庭的月收入, 70%的有机蔬菜消费者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二、有机蔬菜认知

但是从对有机蔬菜的认知情况看, 近70%的被调查者不清楚有机蔬菜的评定标准或此前没有听说过有机蔬菜, 很了解的只占6%。客观认知情况是以消费者回答三道判断题, 按照正确题目的数量打分得到, 有68.42%不能回答对全部题目。有机蔬菜的辨识途径也可以反映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认知程度, 在调查中有84.2%的消费者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标志识别有机蔬菜, 31.6%的消费者通过品牌识别有机蔬菜, 没有消费者通过蔬菜外形、气味等识别有机蔬菜。

三、有机蔬菜营销现状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调查中设计了有关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宣传途径等问题来了解营销要素对消费者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 大部分的消费者在改善营销渠道和增加促销行为后会增加对有机蔬菜的购买, 分别是75.79%和61.05%, 而表示不会增加购买的原因主要有:已经是每天购买, 没必要再增加;对有机蔬菜的认证不信任;有自己的蔬菜消费习惯, 不愿改变;经济条件不允许。

在改善营销渠道和增加促销行为后会增加购买的人群中, 不同的营销方式接受的程度也有很大不同, 如图3、图4所示:在改善营销渠道上, 65%的消费者选择了在小区内设置售货点, 16%的消费者选择送货上门, 分别有14%和5%的消费者希望能通过电话和网络订购有机蔬菜;在商家促销方式上, 55%的消费者倾向于打折促销, 26%的消费者认为增加导购讲解会促使他们增加有机蔬菜的购买, 共有19%的消费者在有机蔬菜价格有折扣的时候会增加购买。

四、结论与建议

市场调查结果表明, 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群体学历较高, 年龄层次分散, 不一定集中于中老年, 但依然以女性居多。有机蔬菜的认知程度不足, 多数消费者只能通过有机蔬菜认证标志识别有机蔬菜。在营销要素方面, 分别有超过75%和60%的消费者表示在改善营销渠道和增加促销活动后会增加对有机蔬菜的购买。因此, 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加强, 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愿意接受有机蔬菜, 从而增加机蔬菜的市场占有率。依据调查结果, 提出以下营销策略建议:

(一) 轮翻降价促销法

超市和专卖店可以分期分批地选择一些有机蔬菜品种为特价商品, 并制作大幅海报贴于商店内外, 或印成小传单散发给顾客。这些特价商品每期以三四种为限, 以求薄利多销, 吸引顾客, 且每期商品不同, 迎合顾客的好奇心理。于是, 顾客来店选购特价商品外, 还会顺便购买其他非特价商品。当然, 特价商品利润低微, 甚至没有利润, 但通过销售其他商品, 可得到补偿。

(二) 每日低价促销法

超市和专卖店每天推出低价有机蔬菜品种, 以吸引顾客的光顾。它与主要依靠降价促销手段, 与扩大销售有很大不同, 由于每天都是低价商品, 所以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低价策略。通过这种稳定的低价使消费者对商店增加了信任, 节省人力成本和广告费用, 使商店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低价有机蔬菜的价格至少要低于正常价格的10%~20%, 否则对顾客不构成吸引力, 便达不到促销的目的。

(三) 免费品尝和试用式促销

在促销之时, 专卖店可以在比较显眼的位置设专柜, 免费品尝有机蔬菜做的菜肴。调查中发现有相当比例的消费者对食品口味很看重, 而有机蔬菜的特点之一是加工后味道较好, 但是这在选购蔬菜时并不易辨别, 因此经营者可以制作有机蔬菜为原材料的菜肴, 与普通蔬菜制作的菜肴给消费者试吃和比较, 从而鼓励顾客产生购买欲望。

(四) 赠送式促销

赠送促销便是在店里设专人对进店的消费者免费赠送某一种或几种有机蔬菜搭配的样品, 让顾客品尝、食用或者作为消费者购买其他商品的赠品。这个方法的目的是迅速向顾客介绍和推广有机蔬菜, 争取消费者的认同。

(五) 利用宣传册宣传单

因为调查发现购买者大多通过朋友介绍购买, 说明朋友的宣传对消费者来说, 可信度较高, 通过宣传册具体直观形象的介绍有机蔬菜的生长过程、流通过程、以及使用的好处, 可以让消费者更深一步了解有机蔬菜的特性, 而且由于宣传册的可传递性, 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此外, 这种方式的宣传的成本也较低。

摘要:在对南京市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试图描述南京市有机蔬菜消费群体特征、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认知程度, 以及营销要素对消费者有机蔬菜的实际购买行为的影响, 并提出增加有机蔬菜消费者认可度和销售量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有机蔬菜,认知,消费者行为,营销要素

参考文献

[1]戴迎春, 朱彬, 应瑞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选择意愿—以南京市有机蔬菜消费行为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1) .

[2]孙红军.有机农业在中国[J].蔬菜, 2009, (08) .

[3]解卫华.国外有机蔬菜发展现状与启示[J].中国蔬菜, 2009, (15) .

[4]银红娟.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 2008.

[5]张海英.广州市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7) .

[6]Zanoli R., Naspetti S..Consumer Motivations in the Purchase of Organic Food[J].British Food Journal.2002 (104) .

蔬菜消费行为 篇2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文采用的是分层整群随即抽样的方法, 根据不同种类的大棚种植蔬菜对不同地区进行分层调查。本文的调查主要选择4个乡镇, 每个乡镇随机选择了3个村庄, 并选取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业的人为调查对象, 本调查研究一共选择了900人左右。

1.2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方法为主, 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交谈式的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有, 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例如, 年龄、性别、文化、种植经验等;是对于农药种类以及安全使用的掌握情况;是使用农药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行为;是自我保护措施。例如, 农药中毒时的解决对策以及相关保护用品的使用情况。

1.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之前, 需要对大棚种植蔬菜的现场进行调查, 并对调查对象进行走访交谈, 并对该地区的蔬菜种植情况以及种植人员的健康情况进行大致了解;在调查前需要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问卷调查结束后, 统一采用Epi Data3.02软件进行录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以及, logistic回归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本文此次的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共回收到900分左右的有效问卷, 其中男性占总人数的66.8%, 女生占33.2%;年龄在18~30岁的有35人, 30~40岁的有114人, 40~50岁的有350人, 50~60岁的有293人, 在60岁以上的有115人。文化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的有24%, 初中63%, 高中和中专12%, 大专及其以上1%。

2.2 农药安全使用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棚蔬菜种植人员使用的农药大多数都是以杀虫剂和杀菌剂为主, 其中90%的种植人员在购买农药的时候都会按照农药的安全使用方案进行使用。在这90%的种植人员中, 大概有80%人在购买农药时, 是通过销售人员的讲解而掌握的, 少部分的种植人员是通过邻居、亲友的交流或者是通过电视而掌握的。

2.3 农药使用不安全行为

在调查对象中大概有97%的种植人员会采用混合用药的方法。在这其中大概有90%的种植人员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身体会受到一定地伤害;有77%的种植人员存在着用手配药的行为;有72%的种植人员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会用手擦汗;54%的种植人员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没有使用PPE。除此之外, 女性大多数都不会阅读农药上面的标签, 表1是大棚蔬菜种植人员不安全使用农药情况的情况。

2.4 自我保护情况

在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喷洒农药的过程中, 使用PPE的种植人员采用工作服、口罩、手套的现象非常少, 更不用说帽子、防毒面具、护目具等工具的使用率。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 有40%的种植人员在感到不适的时候仍然选择继续, 直到喷洒工作完成;而感到不适就停止工作的种植人员只有26%左右, 还有35%的种植人员在感到不适时, 不知道如何应对。表2是种植土人员使用PPE的整体情况。

2.5 生产性农药中毒风险的得分情况

通过大量地调查结果表明, 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得分在6分以上的只有10%左右, 4~6分的占50%, 2~3分的占43%, 而0~1分的占7%。

3 讨论与建议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 大棚蔬菜种植人员掌握农药知识和使用方法主要是根据销售人员的指导。过去的研究表明, 接受过农药安全知识教育的种植用户发生农药中毒的几率低于没有接受过安全知识教育的种植用户。同时本文通过调查发现, 种植人员在喷洒农药过程中很少使用PPE, 使用PPE的种植人员只占总人数的45%左右, 在这其中用日常的旧衣服作为工作服的使用率很高, 但是所有的种植人员在喷洒农药过程中都没有采用专业的防护服。本文通过进一步地调查发现, 大棚蔬菜种植人员无论是平时的大棚工作, 还是喷洒农药, 都会使用同一套工作服装, 并且在喷洒农药过后不进行及时地清洗, 从而造成二次污染, 同时非专业的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也会造成农药的二次污染, 这对种植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农药中毒是大棚蔬菜种植人员主要面临的健康问题之一, 严重者甚至还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过大量地实践研究表明, 农药中毒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使用者对农药的危害性缺乏正确认识, 使用不当;部分种植人员为了追求杀虫效果, 一味使用毒性比较高的农药, 或将多种农药混合使用, 且还未能正确使用PPE。根据农药对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地伤害, 本文提出了以下3个方面的建议。

3.1 加强对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安全用药行为的培训力度

对于种植人员安全用药的培训不应该只是农业科技部门为了政绩而进行的面子工程, 流于形式的培训, 无法真正意义上提高种植人员安全用药的意识和行为。大棚蔬菜的病虫害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对此农业科技部门应该根据气候以及大棚蔬菜的种植种类进行实地调研, 并在此基础上, 对病虫害的治理和预防进行培训和安全用药的指导。不仅要将种植人员安全用药的培训活动落实到实际, 而且还要考虑种植人员的治理成本, 最大程度上降低种植人员的治理成本。

3.2 鼓励种植人员积极参与订单式的蔬菜生产组织

由于订单式的蔬菜生产组织的采购部门对种植人员的蔬菜质量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种植人员使用农药的行为, 而且还能实现对大棚蔬菜种植生产的有效监督。收购部门为了让种植人员种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蔬菜, 也会派遣专业的人员对种植人员的蔬菜种植环境进行监督和指导, 从而实现“双赢”。

3.3提高对农药使用法律以及滥用农药后果的宣传力度

应该加强农药使用方面的相关知识地宣传, 提高种植人员对农药危害的正确认识, 帮助种植人员树立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制定关于违法使用农药行为的奖惩制度和标准, 加强农药使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 不安全用药的行为普遍存在, 并且出现中毒后的应对知识比较匮乏。这对种植人员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保护大棚蔬菜种植人员的身体健康, 应该不断完善相关规范, 加强种植人员的健康教育, 提高种植人员的安全用药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 促进大棚蔬菜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纪文武, 周健, 朱玲勤等.银川市郊蔬菜大棚种植者农药的知信行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12, 28 (7) :860-862.[2郑文静, 么鸿雁, 刘剑君等.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农药使用行为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 2015, (1) :118-120.

[3]常芳.济南市蔬菜生产中农药残留污染的调查分析[D].山东大学, 2014.

蔬菜消费行为 篇3

与缓慢的适度规模化经营进程相比, 我国学术界围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大量的争论与探讨。早期,争论的焦点为我国农业要不要走规模化经营道路,以韩俊[1]、张忠根和黄祖辉[2]等为代表的学者明确主张我国农业应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释放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道路已取得了官方和学术界的共识。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适度规模经营研究多集中在粮食领域[3,4,5],重点和热点多集中在重要性[6]、实现路径[7,8]与影响因素[9]等方面,而有关扩大规模经营方式———土地流转的研究更是占据了最突出位置[10,11]。对于什么是适度规模经营,刘乐[12]、张侠等[13]、孟展和徐翠兰[14]进行了阐述,指出处于适度规模经营时,各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 并一致认为适度规模经营能够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

由于适度规模经营是为了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受益目标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其中,有的学者把全部生产要素的最优化利用[3],有的学者把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15],成本利润率和成本产粮率[5],单产和亩均纯收益[16]作为目标,而郭庆海[17]则分别以效率和收入为目标对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测算。那么,多大的规模算是适度规模? 齐城[15]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测算出信阳市农业劳动力满负荷工作时经营规模为0.34 hm2。黄建新等[16]基于江西省水稻种植业的研究,结合单产和单位面积纯收益两个指标, 认为4.73-10 hm2是家庭农场的适度经营规模, 这个规模可以实现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有机结合。综合来看,现有文献基本上回答了什么是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如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如何测算适度规模经营等系列问题。但是, 鲜有学者同时对微观目标( 农户收益最大化) 与宏观目标( 土地产出最大化) 同时展开定量研究, 研究对象也仍集中于适度规模经营本身上, 没有对适度规模经营与非适度规模经营的差异等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 也没有就规模经济效益的来源进行佐证。然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推动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快速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浙江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代表,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9年位居全国各省首位,在人多地少的不利条件下发展为我国重要的蔬菜出口基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已开始推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其农业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沿。以浙江蔬菜产业为例进行研究,信息含量丰富,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倒“U”曲线理论,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进行区分, 采用二次回归计量方法, 测算不同目标下蔬菜产业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中“度”的范围,凝练了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系列经营行为特征,探讨了农户规模经济效益的来源,提出相应的宏观政策内涵, 为政府制定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获取

环杭州湾和东部沿海一带是浙江蔬菜规模化种植的重要产业带, 本研究在这两个产业带中选取了萧山区、海盐县、嘉善县三个县市进行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

直接访谈:访谈对象为地方农业管理部门,主要是为了掌握当地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并由他们提供当地蔬菜专业户的基本信息以方便调查, 访谈在农户问卷调查前进行。

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农户, 问卷回答人为户主或生产经营决策关键人。

样本收集:按照地方农业局提供的人员信息,随机抽取样本进行走访调查。本次共收集到150份样本,选择回答部分的填写较为完整,有效样本达到了147个。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本收益部分的有效样本只有137个。其中,全部采用露天方式种植蔬菜的样本有36个, 全部采用设施种植蔬菜的样本有38个样本,而既有露天又有设施种植蔬菜( 在本研究中称为混合种植模式) 的样本有63个,分别占到了样本量的26.3%、27.7%和46.0%。

1.2 变量设置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两大部分: 一是选择题部分,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土地流转基本情况、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政策需求; 二是回忆填写部分,包括蔬菜种植总种类、近4年的蔬菜种植面积与种类及2013年的成本收益情况。为了降低被调查对象的回答负担并取得规范性答案, 针对第一部分调查内容,基本全部给出答案备选项,让被调查对象从备选答案中进行选择, 而对于跨度较大的答案则采用分段式指数统计法。其中,关键人的年龄指数备选项为:1=20岁及以下,2=21-30岁,3=31-40岁,4=41-50岁,5=51-60岁,6=61岁以上; 关键人的教育水平指数备选项为:1=未受过教育,2=小学,3=初中,4=高中或中专,5=大专及以上;关键人从事农业经营的经验指数备选答案为:1=1-2年,2=2-5年,3=5-10年 ,4=10-15年 ,5=15-20年 ,6=20年以上。针对第二部分调查内容,则采用列表的方式,让被调查对象本人在回忆的基础上进行如实填写。

1.3 模型选择

在农户经营决策条件下, 种植总收益最大化往往也是众多学者研究家庭经营制度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17,18]。但是,在制度安排的经济目标的预期上,经济当事人(农户)与政府决策者往往是不相一致的[19],现有关注规模经营效果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农户和政府追求目标的不一致[4],微观目标和宏观目标的差异。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十分稀缺, 保护1.2亿hm2耕地红线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 最大化发挥单位耕地资源的作用成为政府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政府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权衡是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要政策目标位置上, 还是把提高土地效益抑或是土地产出作为首要政策目标。因此, 在设计适度规模经营测度模型时,需要同时考虑两种具有差异性的目标。

已有研究一般是根据研究地域的实际情况做出多种假设,然后构建具体的适度规模测算模型。但现实生产情况是, 每个生产者均需要在复杂的生产经营环境下对经营规模大小做出决策, 各种假设条件不能穷尽所有的现实条件,且从政策支持上来看,政府也难以做到对生产者实行非常细腻的差异化政策。因此,纯粹的基于倒“U”曲线数学意义的计量模型的测算结果反而具有更高的政策参考价值。据此,本研究尊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内涵, 从微观目标农户收益最大化和宏观目标单位耕地效益最大化出发, 构建农户蔬菜种植总收益与种植规模二次回归模型以及亩均收益与种植规模的二次回归模型。模型形式为:

式中:y为农户蔬菜种植总收益或农户蔬菜种植单位面积净收益,x为农户用于蔬菜种植的耕地规模。

2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由于家庭农业生产效益更多更主要地来自于家庭中经常对农业经营做出决策的“关键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本研究对以户主为代表的经营决策关键人的综合素质进行了统计分析。总体上,蔬菜种植户经营决策关键人总体素质较高。一是相对年轻,经营决策关键人的年龄多集中在30-50岁之间,占到了有效样本总量的61.2%,而超过60岁以上的经营者仅占了有效样本总量的4.8%。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经验较为丰富,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5年以上的经营决策关键人占到了71.4%,其中20年以上农业种植经验的占到了17.7%。三是经营素质较高,有76.2%的关键人文化达到初中以上水平 , 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经营者占到了14.3%。同时,有70.0 %以上的关键人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或者经营培训,有42.1%关键人掌握了农产品电子交易方式。

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值、成本、收益及户总收益四个反映成本收益的关键指标, 在露地种植、混合种植、设施种植三种种植模式下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规律,平均值不断增大( 表1) 。从四类指标所反映的生产效果来看,露地种植属于低投入、低报酬的种植模式;设施种植属于高投入、高回报的种植模式;混合种植的投入与收益水平介于二者之间, 这个调查结果与通常的理解较为一致。调查结果有72.7%的农户采用混合种植和设施种植方式, 追求高收益成为多数种植户的重要生产目标。三类种植模式的平均收益最高值均出现在1.33-3.33 hm2经营规模的农户中,总收益最高值均出现在高于6.67 hm2经营规模的农户中。总体上,平均收益和总收益均随生产规模的扩大呈现先增后降的关系。

注:样本数中最下栏数据为相应种植方式下的样本总数。

2.2 适度经营规模分析

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6.0对6个模型进行回归估计, 估计结果显示多数关键变量的统计指标是显著有效的( 表2) ,特别是在微观目标下以户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时, 不同种植模式下多个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有效,F统计值也是有效的,说明模型设计合理,回归估计结果可信。

依据微观目标农户收益最大化原则, 蔬菜露天种植、混合种植、设施种植模式下的最佳生产经营规模依次为9.52 hm2、8.43 hm2和5.39 hm2, 适度种植规模呈规律性递减。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户能够获得最高总收益分别为30.41万元、46.68万元和53.32万元,农户最高总收益呈现规律性递增。同样,依据社会目标单位面积收益最大化原则,蔬菜露天种植、混合种植、设施种植模式下最适度生产经营规模依次为3.72 hm2、2.75 hm2和2.37 hm2, 呈现规律性递减; 此时, 每公顷耕地能够获得最高净收益分别为4.79万元、8.67万元和11.75万元,呈现规律性递增。

注:括号中数据为统计检验值,*、** 和 *** 分别表示通过 10%、5%、和 1%显著性检验。

综合上述分析,在微观目标下,农户适度经营规模为5.39-9.52 hm2;在宏观目标下 ,农户适度经营规模为2.37-3.72 hm2。将上述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发现: 两种目标下测算结果反映的内涵具有内在一致性,即不同的生产方式经营效果是不同的,传统露天种植的净收益要低于现代设施种植的净收益, 但微观目标下的适度经营规模要远高于宏观目标下的适度经营规模。

2.3 与收入尺度下适度经营规模的比较

新一届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 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农民体面地工作,使从业者能够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收入,即用收入尺度来衡量适度生产规模。基于该理论,则从事蔬菜种植业农户的最小经营规模应保证其总收入不小于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17],否则,农民会在城镇高收入条件的拉动下进入二三产业, 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在不考虑种植模式差异的情况下, 蔬菜平均净收益为6.02万元/hm2。而浙江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9万元, 户均人口为2.62人,四舍五入为3人。据此,蔬菜种植农户要达到与城镇居民相当的11.37万元家庭年总收入, 需要最低的土地经营规模为1.89 hm2/户。与前述测算结果比较发现: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微观目标下和宏观目标下的蔬菜适度经营规模均能够保证农户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

3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行为特征分析

在理论测算上,适度经营规模是个点,但实际生产中, 多数效益较高的农户往往围绕适度规模点组织生产。通过对三种生产方式下农户生产规模与总收益进一步分析发现,围绕适度规模点20%上下组织生产的农户取得高收入的概率较高。因此,将围绕适度规模经营点[-20%,+20%]生产的农户,均列为适度规模生产农户。根据上述划分,在微观目标下,露地种植、混合种植、设施种植模式下的适度生产规模范围分 别为7.61-11.43 hm2、6.74 -10.11 hm2和4.31-6.47 hm2,并得到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样本数31个,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样本数106个。

3.1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特征

在农业生产中, 受教育水平、农业生产技能培训、非农生产管理经验、从事农业经营时间等均是代表生产主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而综合素质高的经营主体一般情况下更加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取得更多的生产利润。将两组样本中经营决策关键人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相对于非适度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经营决策关键人在三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首先,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更加年轻。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平均所处的年龄指数为4.1,而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平均年龄段指数为4.3,后者高于前者4.9%。其次,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高。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平均教育水平指数为3.3,而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平均教育水平指数为3.1,后者低于前者6.0%。最后,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的非农工作经验更丰富。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拥有非农工作经验的比例高达85.0%,远高于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55.0%的比例。总体来看,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这可能是其能够合理确定生产规模进而取得更高总收益的重要原因。

3.2 适度经营规模农户与其他农户经营行为差异

第一,对土地流转更加谨慎。近期土地流转费用较高且不断上涨,对农户的生产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比较分析发现, 认为当前土地流转费用过高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较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比例高出10.1%。同时,在最高土地流转费用承受能力上 ,虽然有75.0%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和72.4%的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表示在1.50万元/hm2以内,两者差异不大,但是仅有5.0%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表示最高承受能力在1.80万元/hm2以上,远低于10.1%的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比例。上述结果表明,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对待土地流转费用更加谨慎, 会进行生产成本控制,不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这一点与前述研究结果发现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综合素质更高、能够做出更加合理的生产经营安排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二,更加倾向专业化生产。蔬菜价格波动较为激烈, 调整生产品种和种植面积是农户合理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选择。通过对农户蔬菜种植总种类和近4年( 2010-2013年) 播种面积前6位的数据比较分析发现,2013年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平均种植4.20个品种,最多7个,最少1个;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平均种植4.73个品种,最多11个,最少1个,前者蔬菜种植品种相对单一。在近4年主要蔬菜品种播种面积变异系数上,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35, 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32, 前者主要蔬菜品种播种面积年间的波动幅度更大。上述结果表明,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更倾向于通过调整种植面积而不是种植品种来分散市场价格风险,专业化生产程度更高,生产行为更加接近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第三,获取科技支撑的方式更加直接。农户获取科技支撑的方式成为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比两组样本后发现,在列举的8类科技成果或技术获取渠道中,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将科研院所或者政府部门作为获取科技支撑的首选, 且平均采用了4.5项; 而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则把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等间接方式列为首选, 平均仅采用了3.5项。在采纳技术的决定因素上,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把新技术“能否提高产量、能否提高产品品质、能否节省劳动用工”作为前3位影响因素,而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把“是否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新技术掌握的难易程度、能否提高产量”作为前3位影响因素。上述分析结果表明,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在获取科技支撑方面态度更加直接、积极,在采纳新技术时更在意技术的生产效果, 与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更在意采用新技术时的成本付出产生明显差异。

3.3 适度经营规模是取得较高总收益的重要条件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 规模经济效益来自于平均生产成本的节约。调查结果表明,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户均总收益达到37.61万元, 高出非适度规模农户户均收益11.21万多元。为验证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经济效益是否来自于成本的节约, 我们对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和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两组样本的成本收益数据进行了比较。在经营规模方面,适度经营规模农户的蔬菜种植总面积和设施面积分别为7.33hm2和4.33 hm2,远高于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3.78hm2和1.66 hm2。在平均成本方面,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亩均成本为9.30万元/hm2, 非适度规模农户的为10.20万元/hm2,前者低于后者0.90万元/hm2。在产值与收益方面,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平均产值和平均收益分别为15.17万元/hm2和5.86万元/hm2,非适度规模农户的分别为18.12万元/hm2和7.86万元/hm2,在这两大指标上前者均低于后者。

综上所述,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平均成本确实更低,虽不能否定“规模经济效益来自于平均生产成本的节约”这个经典经济理论的解释,但是结合平均收益和平均经营规模两大指标, 可以肯定的是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于他们选择的“适度”经营规模,即更受益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经济效益。适度规模经营农户为何能够选择更加合理的生产规模?结合前述分析,这可能与其总体综合素质更高、生产经营行为更加谨慎、合理、科学密不可分,当然这需要进一步定量的研究来佐证。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农户收益最大化微观目标下的适度经营规模要远高于单位耕地效益最大化宏观目标下的适度经营规模。以农户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农户的适度经营规模依次为5.39-9.52 hm2;以单位耕地面积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相应的适度规模为2.37-3.72 hm2, 但两种目标下的规模均能保证农户获得高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综合素质较高, 且其生产经营行为更加审慎、积极与科学。如在对待土地流转时较为谨慎,不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在应对市场风险时,更加倾向于专业化生产;在寻找科技支撑时,更倾向于直接与科技供给者联系; 在决定采纳新技术时,更在意技术的使用效果而不是成本付出。从成本收益数据反映的信息来看,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能够获得较高的总收入水平, 主要受益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不是成本的节约。

4.2 启示

第一,在推进农业规模化进程中,应根据政策目标确定重点支持的生产规模范围。由于微观目标下和宏观目标下的适度经营规模均能保证农户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在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政府应适当结合宏观政策目标, 引导发展有利于提高单产或者平均收益的适度经营规模, 特别是针对某些战略性农业产业。

第二,政府应出台土地流转指导价,引导发展统一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结合地方实际,以镇村为基本单位,由政府出台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指导价格,规范土地流转价格,降低流转成本,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第三, 要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作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政府应通过技术推广与培训等手段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提升农民的科学生产决策能力, 促进农户保持合理的经营规模。

【蔬菜消费行为】推荐阅读:

蔬菜 蔬菜06-05

蔬菜市场05-18

蔬菜园区06-02

寿光蔬菜06-06

优质蔬菜06-10

蔬菜连作06-21

蔬菜瓜果06-23

反季蔬菜07-02

蔬菜规模07-02

生鲜蔬菜07-05

上一篇:抽象的世界下一篇:主动式项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