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课堂(共12篇)
三疑课堂 篇1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对不同学段的学生也提出了不同的倾听要求:第一学段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 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要求“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 并能简要转述。”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新课标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视。另外经验告诉我们, 倾听是学生获取信息和提炼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三疑”课堂以问题为主线,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倾听同学的发言, 才能有效参与教学活动, 保证学习、探究活动进行。
本学期, 我校就“三疑”课堂中小学低段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多次课例的研究观察。毛静老师的《上天的蚂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她的课堂中, 我发现了培养倾听习惯的重要性。下面就《上天的蚂蚁》一课谈谈在三疑课堂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三疑”课堂倾听氛围
课堂情境一:
开课伊始, 毛老师就用《龟兔赛跑》导入新课, 故事结束后, 老师趁机问道:你喜欢那只小动物, 为什么?从肤浅现象到对事物本质探寻的提问既考查了学生倾听的能力, 又引导学生对故事产生“质疑”,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课堂氛围一下子就因学生积极的思考而活跃起来, 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之中。
良好的倾听气氛, 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 达到充分的沟通。毛老师在教学设计时, 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激发了学生听的欲望, 引发学生思维和质疑探寻。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孩子, 特别容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枯燥乏味的课, 注意力容易分散, 倾听能力也就无从培养了。教师可以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 如将故事、图片、动画、视频、音乐、编排课本剧等引入课堂, 抓住孩子的心理,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 活而不乱。加拿大教育专家安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 分离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喜悦会引导学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大胆“质疑”
课堂情境二:
在质疑环节, 就学生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时:师:你提出的问题真有价值;你会用“勇往直前”这个词语提问了, 真棒!
在解疑环节, 当学生能重复理解别人的话时:师:你听得真认真, 你的记忆力真棒, 还能加上自己的理解!
在不同教学环节, 毛老师采用大量、不同的点赞性、激励性语言。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表扬和评价方式, 极大鼓励了孩子, 又促进了孩子“爱听”、“善听”、“乐听”的习惯养成。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而不是批评出来的。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 他们大都喜欢自己的言行能得到老师的赞许。只要是孩子, 就特别看重表扬, 当他得到表扬以后, 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 作为教师, 应该把握好学生这一心理, 绝对不能“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它可是培养孩子倾听习惯、促成优良倾听能力形成的重要手段。
三、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参与合作评价
课堂情境三:
师:小蚂蚁要爬上这棵通天树, 路程是艰苦而漫长的, 你想对小蚂蚁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请第一小组发言代表。
生1:我想对小蚂蚁说:“小蚂蚁, 你需要坚强啊!”
师:第一小组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2:我想对小蚂蚁说:“你路上一定要小心, 别摔下来了。”
师:谁来提小意见?他们小组说得怎么样?
生3:由于路程艰苦而漫长, 途中充满危险, 小蚂蚁除了需要坚强之外, 我还想对它说:“小蚂蚁, 你遇到虫子要吃你的时候, 你要跑开呀!”
生4:下雨的时候你就摘一片树叶当伞吧。
生5:小蚂蚁, 我相信你一定能爬上去。
在探疑环节, 学生广泛参与评价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课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说“谁来提提小意见?他说的怎么样, 谁来评一评?”这样的话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的评价和交流。同时用“小组互评尝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固化倾听成果。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看法, 所有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过程中都有机会尝试评价, 都有修正、完善、补充、参与、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胆量大了, 勇气足了, 兴趣多了, 底蕴厚了。这样学生评价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又提高了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的能力。
四、利用学生的倾听注意力在解疑后升华课堂主题
课堂情境四:
师: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 你是像巨人那样退缩、放弃, 还是像蚂蚁那样自信地迎接困难, 战胜困难?
…… (学生联系生活畅谈自己的感受)
师:困难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并一步一步地去做, 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让我们像小蚂蚁一样, 做个自信的孩子, 面对困难, 大声对自己说:“我能行!”
在课堂临近结束时, 授课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理解和收获, 此环节是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已有思考更进一步思考和理解的结果, 十分直观的显示出学生对倾听的内化程度, 在学生释疑后升华和拓展了课堂主题。
事实上, 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是持久集中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课堂上, 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 最大限度地推移学生的“选择性失聪”, 使其注意力不得不在此逗留片刻、思索片刻。这样便不知不觉地延长了注意时间, 提高了注意质量。
总之, “三疑”模式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全情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教师应该致力于语文素养培养,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倾听状态, 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真正的思考、让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才能突破学生倾听能力不强的瓶颈。三疑课堂也会因学生有效的倾听而绽放应有的活力。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三疑”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尤其是“倾听”环节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三疑课堂,核心素养,倾听能力,教学策略
三疑课堂 篇2
()1.你老师出示学习目标、自学(导学)提纲、分工、练习题的方式是:
A.口头述说
B.小黑板等传统方式
C.学案、多媒体等现代方式展示
()2.课堂上自学(导学)提纲是怎样形成?
A.老师提出
B.学生合作提出
C.教师为主提出,学生为辅形成 D.学生为主提出,教师归纳补充 形成
()3.自学(导学)提纲展示的形式是:
A.陈述、祈使、命令句式
B.疑问、启示、引导的句式
C.以疑问句、填空、填图等方式
()4.老师怎样安排学生坐座位的?
A.随便坐
B.按照自然的座位进行
C.按照优中差有机结合形成的小组方式进行
()5.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方式是:
A.学生问,教师答
B.学生互问互答合作学习
C.学生自己设法解决
D.学生合作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6.当堂训练(编题自练)的试题以哪种方式产生的?
A.学生自己编的 B.老师编的
C.教师精心预设,学生仿照编写 D.学生编写,教师补充
()7.你做练习的正确率如何?
三疑课堂 篇3
一、情境中显疑
数学问题源自于生活,来自于现实情境,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亲临现实场景,深入问题情境,剖析情境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数学问题实质从具体情境中提炼出来,让疑问显形。
《简单的周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其目标是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并能够利用周期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首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问题情境: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学校门前张灯结彩欢度国庆,一面面红黄相间的彩旗飘扬,一盏盏红的、紫的、绿的彩灯悬挂,一盆盆蓝色、黄色、红色的鲜花争奇斗艳,场景甚是壮观。接着,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发现这么精美的布置中隐藏着一定的规律,于是,我向让学生发问:都有哪些物体?这些物体究竟有什么规律?他们的火眼金睛探视出:图中的盆花、彩灯、彩旗都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而且同一物体每组中排列的顺序都是相同的。在学生初步发现排列规律后,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盆花、彩灯、彩旗各自具体的规律是怎样的?按照如此规律排列下去,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第20盏彩灯是何种颜色?第26面彩旗什么颜色?孩子们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一系列数学问题。
学生透过现象发现了问题,本质问题显现出来,有了疑问,接下去便是如何引领学生探究疑问,有效解决问题。
二、活动中探疑
疑问是思维的动力,探究疑问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更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活动中分析疑问、解释疑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学习的经验。
在探疑过程中,我施行了“合作探究、集中展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在展示交流中互动分享学习收获。我让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种物体展开研讨,用各自喜欢的方法展开探究。有的小组选择了盆花作为研究对象,有的小组选取了彩灯进行研究,有的小组对彩旗的规律展开探讨。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各小组成员研讨气氛热烈,各抒己见,有的小组利用了列举的方法,有的小组采用了画图的策略,还有的小组通过列式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集中展示环节,我选择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学习汇报,分别对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规律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其他小组成员还相应做出补充,踊跃展示自己的思考路径,补充汇报与众不同的策略,甚至还与其他小组成员发生争执,认为自己的方法最简便最好。学生集中展示交流了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等方法来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他们在充分互动中既感受到策略的多样化,又体验优化了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应用中生疑
问题的解决并非意味着探究的成功和结束,它只是一堂课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使之成为创新的基石。我们不仅要在学生应用中利用所学、巩固新知,还要在应用中拓展延伸,激发新的疑问,缔造新的探究起点。
我在学生活动探疑后组织了简短的回顾反思,对探索规律的过程以及收获、体会进行了交流,接着设计了一些应用练习,在学生练习后引导学生对几组题目分类比较,学生发现一组计算没有余数,另一组有余数,没有余数的排列在最后一个的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有余数的余数是几就是每组中的第几个。在应用中,我还和学生一起玩“抓老虎”游戏:我和四位学生排一队,我站在第一个,大家一起说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我们就抓他”,从我开始,一人对应一个字,当说完儿歌最后一个字“他”,对应的这个学生就淘汰出局。淘汰一个后就重新换一个人加入队伍后面。玩了几轮后,有学生就提出反对意见:“这样玩不公平!”“哪里有不公平?”我故作无辜,“儿歌一共20个字,5个人一组,20÷5=4,没有余数,最后一个字永远是指向排在队伍的最后一个人,每次加入的人站在队伍最后,肯定会被淘汰。”我很开心孩子们终于在游戏中发现了新的疑问,于是,为了体现公平性,我就让学生重新设计游戏规则,让他们决定游戏从谁开始。看到学生意犹未尽,我说:“同学们,请你们课后继续玩这个游戏,将游戏人数改为6人或者7人,甚至更多的人一起来玩,玩的过程中找找有何规律?”
这个游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他们课后活动提供了新的主题,指引着他们的后续研究。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创新的动力源泉,疑问让课堂更具活力,让我们在教学中以“疑问”为线索,践行“三疑”三步,引导学生质疑、探疑、生疑,让学生在无限的“疑问”中进步。
三疑课堂 篇4
第一次合作出现在学生独立操作之后, 同桌交流剪开后的图形和圆柱侧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是学生在独立剪一剪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 任务比较简单, 用时3分钟, 学生能直入主题, 两人相互交流达到了96%, 仅2人没有表达, 讨论自然结束, 效果较好。我想这与老师的细化要求, 启发性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能够实现相互交流的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特点, 要么都思维敏捷, 善于表达;要么两者学习能力间有一定的差距, 学困生能在优秀学生的帮助下完成, 可见两人间的互动更需要考虑互动对象的能力搭配。
第二次小组学习是在孩子们独立探索, 完成导学单的基础上开展的, 以4人小组合作方式探索“需要哪些条件, 才能解决侧面积这一问题”, 说明小组学习是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用时12分钟, 符合题目的难易度。我们具体观察了6个小组, 有效表达的22人, 2人仅仅倾听, 6人提出质疑, 12人深入讨论, 3人反思调整, 5人帮助他人。由组内互动过渡到组群间的互动, 通过多变互动教学环境的营造, 激发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通过这次小组学习, 基本解决了质疑的问题, 对突破本课的难点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次小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解决圆柱侧面积的一般方法的背景下开展的以4人小组为单位的活动, 分工明确, 要求细化, 用时4分, 100%参与。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是本课的亮点, 达成巩固本课重难点的目的。综上, 3次合作, 时机恰当, 时间分配合理。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和大胆参与及自我责任的品格和能力, 促进了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三疑课堂 篇5
在滦县教育局小学教研室积极推动课改的大背景下,王店子镇中心校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课改。在课改的道路中在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安排下,王店子镇龙坨小学胥术存老师,有幸被派往河南西峡参观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由此王店子镇拉开了 “疑探教学,共同学习”的教研教改的序幕。时至今日我们的教学教改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了一年半了。我们的“疑探教学,共同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从课堂抓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展示、思考、合作、交流的舞台。力争让“疑探教学,共同学习”的教学模式融入每节课。
在艰难的课改的路上我们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们健全管理机制,促稳步推进。镇中心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各校也成立了课堂改革指导小组,具体研究与组织实施新模式教学。镇中心校和各小学先后出台了《新模式实验管理制度》、《评课议课制度》、《备课制度》、《讲课制度》、《教研制度》、《学习制度》等,强化目标责任。镇中心学校对课改实验校的教学常规检查、学校领导的引领情况分阶段验收,验收结果连同课改实验校教师的业务理论测试成绩,一并纳入目标管理之中。在浓厚的课改氛围中,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开始着手试行课改的“疑探教学、共同学习”模式,从一年级至六年级,从语、数、英、科,不分年级,不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全部转变。
2、转变观念,加强教师业务理论学习,镇中心校组织全镇教师学习河南西峡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通过聆听胥树存老师的报告,让教师们熟记三疑三探”课堂教学程序及相关理论。将我镇每一名教师打造成创新型教师。我们还主动邀请小学教研室领导及教研员到小高庄小学、龙坨小学、刘庄小学三个课改实验学校听课指导,解决教师在课堂中遇到的困惑。我们还多措并举,强力推进,镇中心校把课改实验校每周二上午的一、二节定为“疑探教学,共同学习”教学模式开放研讨课,镇中心校普教校长牵头组织各校观摩研讨,指出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并组织开展了“校长教学主任引领课”、“ 疑探教学,共同学习”示范课、“常态课”、“教研组研讨课”、“同课异构”等活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提高教科研水平,加快推进课改的步伐。课堂教学改革虽然艰辛,但老师们有了探索的激情,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情怀。
3、请进走出,取长补短。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课堂教学模式有了一个基本的呈现。课堂以学生自疑自探,共同学习为主,以教师教学为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自疑自探,共同学习的训练初见成效,教师的课堂教学引领恰到好处。我镇中心校先后邀请第一实验学校的教师到我镇做示范课,还带领我镇教师到第一实验学校组织听课,学习成熟的经验。积极鼓励课改实验校同其他兄弟间学校的学习与交流。如王店子镇刘庄小学与榛子镇于家营小学开展了一场疑探教学探讨,两个学校间进行了交流研讨收获颇丰。我镇两个课改实验校龙坨小学与刘庄小学也开展了一场疑探教学改革探讨,刘庄小学的张彩娜老师和龙坨小学的商美玲老师同课异构,他们讲的《用方程解相遇问题》和《三角形的面积》两节课,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疑探教学的课堂模式。通过走出去与兄弟学校交流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如小组合作学习,看似学生讨论激烈,实则效率不高,教师的课堂引领如何把握课堂的教学重点等。
4、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每周镇中心校都要对课改实验进行突击检查,由普教校长带队深入一线教学课堂,听课检查教师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情况。课后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谈得失,谈体会。对每节课都要求写出教后记,不断提高运用模式的水平。在教学常规检查中,认真落实,发动学生积极设疑、质疑,找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实施情况,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三疑课堂 篇6
一、“疑问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一)学生会问会学
“问题探究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达到熟练唱曲的能力。
(二)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变换了地位,转换了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发展者。教师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送给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学会了学习。
(三)教師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促进
在问题探究教学法中,学生会从跨学科、多角度去质疑、怀疑,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为此,教师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改革了教法,在实践探究中学习,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学习别人的经验,包括向学生学习。
二、具有三个特色:科学、扎实、高效
科学地认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一定要做到不把模式当模式,要把模式当理念。老师一定要牢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但不要完全照搬“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要做到“疑”为“探”用。一节课,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设疑点就应该是什么。作为老师,这样做,才能真正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如果不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它就不是好模式,也就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唯有扎实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能够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所以,扎实是教学模式永存的基础与根本。
高效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追求。高效是以科学和扎实为基础的。不科学的教学法,不扎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能高效的。但如果一味地科学、扎实,而课堂容量小,同样也是不高效的。因此,高效还要有大容量。
三、具体措施
(一)疑节奏探节拍——节奏训练
1.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节奏的概念模糊,吹奏节奏不准确。
2.策略与措施
(1)强化对单位拍的训练。
①用手挥单位拍训练,要求匀速。
②摇头晃脑掌握单位拍,要求自然,不可太夸张或僵硬。摇头晃脑的做法在审美上并不可取,可作为过渡性的训练,目的是训练意识。
③摇动身体训练单位拍,要求身体轻盈自然。
(2)在乐曲中,用单位拍,并练习。
①讲解拍子的常识。
②讲授增时线和减时线,大体认识各种音符。
③用“∨”画出节拍。
④用手挥拍。
⑤边唱边拍(生生合作)。
A.一人唱,一人拍。
B.一人边唱边拍。
(3)师生合作,掌握单位拍。
(4)加强拍子的认识和训练。
①认识常见的拍子,认识强弱规律。
②练习拍子的拍法,可生生合作,可师生合作。
③在乐曲(包括歌曲)中运用:边唱边拍。
3.效果
单位拍是节奏的基础,学生感知到了“单位拍”,形成了初步的节奏感。再加上拍子的相关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就出来了。
(二)疑听力探自唱——培养学生自学歌唱的能力
课堂的主角被学生取代,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反复地教唱,而更多的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示范的次数减少,由于教师的示范减少,学生的依赖性就减弱,甚至消失,因此,学习更独立和自主,在听中自学哼唱,久而久之,他们的听觉能力增强,自唱能力也有所提高。
(三)疑情绪探表现——激情创表
每首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及意境,掌握正确的情绪表演是唱歌的前提,是内在美的体现。所以学生在探疑情绪中知道了歌唱情绪的处理,再以自己的外在方式,比如:眼神、微笑、律动、合作等形式加以完善歌曲的处理,这样大大激发学生演唱的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及表演的潜在天分!
三疑课堂 篇7
一、“疑”从何来
《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的内容, 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接触过分数, 所以执教老师陈老师决定从“再”字开始突破。如果按照传统课堂模式来上这堂课, 并不难, 但是要将我们的“‘三疑’导学”课堂模式融入其中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因为, 如果按照“质疑——探疑——解疑”这几个规定环节来设计, 陈老师感觉找不到让学生质疑的合适时机。
几番讨论以后, 我们决定采用“课题质疑”这一方式来进行开课。课上, 陈老师出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问到:“看着这个课题, 你有什么疑问么?”举手的孩子寥寥无几, 而能提出的问题也只是“为什么认识?”“有什么用?”“怎么认识?”这样一些与核心价值问题无关的问题。
经过第一次尝试的失败, 我们认真总结了原因。用课题质疑这样突兀的方式让孩子提出问题, 没有进行知识的回顾总结与前后联系, 孩子们怎能想到再认识分数的什么!并且, 我们似乎掉入了一个怪圈, 一定要在开课时就让孩子质疑么?其他环节孩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就不是质疑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质疑不是凭空的质疑, 质疑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 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 还可以让学生变换视角, 既可以在正面问, 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生疑, 无时不生疑。
陈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 效果是明显的。首先, 出示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图片介绍老朋友“分数”, 让学生回顾三年级知识, 之后再问学生“想再认识分数的什么”, 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 给了学生质疑的筹码。这样, 学生就能说出“想再认识分数的意义”这种具有核心价值的问题了。
二、“疑”归何处
“质”中的“疑”。在这一环节, 学生大胆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有的天马行空, 有的贴近核心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技巧的梳理引导, 但往往许多老师 (包括我) 都是只抓需要的问题, 而对于不是本节课的核心价值问题要么跳过不处理, 要么回应简单粗暴。学生能够大胆的提出问题是要予以肯定的, 哪怕他说的不找边际, 也要鼓励并引导他提出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做到“鼓励、引导、梳理”。
首先, 采用投影或板书的方式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展示 (相同问题可以合并) 。
其次, 梳理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发现和教学要求, 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 或引导学生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评价, 坚持“鼓励与疏导”, 形成主干问题。梳理时, 问题的排列要符合知识形成过程的逻辑顺序, 问题的表述要让学生一看就明白问的是什么, 要做什么, 怎么做等,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陈老师在这次课例研究中就做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当有学生说想认识分数的+-×÷时, 陈老师回应:“哦, 原来你想认识分数的计算。”又有孩子说想认识假分数, 陈老师回应她想认识的是分数的分类。如此回应, 既尊重了孩子质疑的成果, 又暗示了与分数相关的知识体系, 两全其美, 何乐而不为呢!
“探、解”中的“疑”。梳理的问题出示后教师也不能当甩手掌柜, 让学生尝试探疑就了事, 切忌一个“闲”字。要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 对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当然, 也不能太闹腾了, 学生尝试解答时切忌学生边尝试解答, 教师边指导讲解。
在探疑解疑中, 孩子们会随着讨论探究的深入而产生新的问题, 质疑之中伴有探疑解疑, 而探疑解疑中质疑又无处不在。有孩子提出问题时, 传统课堂模式中采取最多的就是师生间一问一答的单机版模式, 思考的只有这一名孩子, 其他孩子并没有得到深入的思考与锻炼。
我们要改变这种现象, 就要管住自己的嘴, 多问几句:你能解决么?你有疑问么?你有补充么?教师只充当导演的角色, 把表演的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对话, 相互评价补充,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最后, 我想重申, 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 数学也可以多姿多彩的。陈老师带领我们用“三疑问题导学”模式富有趣味的玩转了分数, 相信今后的数学教学会越来越轻松有趣、红花的课堂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我们要改变这种现象, 就要管住自己的嘴, 多问几句:你能解决么?你有疑问么?你有补充么?教师只充当导演的角色, 把表演的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对话, 相互评价补充,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疑课堂 篇8
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在“疑”和“探”的环节上许多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或者质疑比较盲目。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 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深入地开展, 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培养。
一、从文章题目入手质疑
一篇课文的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质疑自探时, 可以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如《百合花》一文学生就可以问:文章的题目是《百合花》, 但文章通过写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和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献被子的情节反映军民鱼水情深, 那么百合花到底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 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的掌握:原来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通过被子上的百合花, 象征着军民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 “百合花”在文中起着象征和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从文章的主旨性内容入手进行质疑
不管是那一种体裁的文章, 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旨, 从主旨性内容入手进行提问,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 我根据文章的内容, 提示学生要特别注意一些重要的段落和句子, 把这些段落和句子要作精细阅读。学生阅读完之后,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基本上能够围绕主旨提出问题。如阅读《范进中举》时, 由于篇幅较长, 我指导学生把阅读的关注点聚集到涉及主旨的段落上来。有意引导学生关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范进及胡屠户等人的言行及心理变化。
学生通过这些段落的阅读, 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全文的主旨, 能够在课堂质疑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样的质疑探究能更加深化课堂教学,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从文章的结构和文体入手进行质疑
在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时, 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要让学生明白, 真正读懂一篇文章, 光了解词句的表达还不够, 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布局, 要学会从文章的段和篇中进行提问的方法。那么段、篇的提问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尽管文无定法, 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 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其次, 了解分析段落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 归纳段意, 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等。
明确了这些知识, 就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比如, 面对的是一篇议论文, 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明确论点和论题、把握议论结构、弄清论证方法、揣摩议论的语言等。就此可以根据以下问题进行质疑: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结构如何?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围绕论点进行议论的?课文在议论上语言的特点是怎样的?其他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 用同样的办法来质疑提问。
四、从文章的难点入手进行质疑
当学生接触到一篇新课文时, 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同样,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 对一些新的知识点, 由于知识面不广, 往往会弄不懂, 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我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进行质疑, 通过大力的引导, 学生就会改变思维的方向, 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我在用“三疑三探”模式教学《下雨天, 真好》一文时, 先布置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风格。但由于学生阅读面不够广、阅历不深, 对文中的一些内容还是不能理解, 有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说下雨天, 真好?作者通过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中对母亲的善良和对父亲的思念是通过什么情节来表现的?这样一来, 正好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我就适时地引导他们阅读课文, 通过合作探究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五、从文章的关键词句入手进行质疑
什么是文章的关键词句呢?一般来说, 关键的词语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语。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词语。关键的句子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深刻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等。明确了这些, 关键的词句也就找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词句进行质疑, 就会顺利地完成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对关键语句隐含义的理解, 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 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如学习课文《紫藤萝瀑布》时, 文中关键的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较难理解, 我就引导学生质疑“花和人遇到了什么不幸”“人生短暂, 怎么能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进而联系作者的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引导学生挖掘出句子背后隐含的内容。
“三疑三探”成就师生幸福 篇9
———题记
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搭建了一个平台, 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跑道。这一模式走进西峡县城区一小校园, 随之我们的教改洒满阳光、我们的课堂焕然一新、我们的教法生机盎然、我们的学生生动活泼、我们的成绩稳步提升。因为我们积极践行着“三疑三探”教学理念, 营造着优美的教育环境, 为师生创设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着充分的成功机会, 激发着师生无限的创造热情, 我们的学校成为真真正正的幸福教育的乐土, 我们的师生在这里忙碌而快乐着, 辛苦而幸福着。
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幸福。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以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为目的, 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为开端, 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追求创新的智慧、享受教育的幸福,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搭建了平台, 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提供了成功的跑道。
“三疑三探”下的课堂, 主角由教师转变为学生, 学生在批读自学中发现问题, 在自主探究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在交流与评价中解决问题;“三疑三探”下的课堂, 解放了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有了思考的时间和权利;解放了学生的嘴巴, 使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角;解放了学生的空间, 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是知识的海洋、学习的乐园!学生从腼腆到自信, 从拘束到大方, 从封闭到合作, 从语无伦次到思路清晰;他们巧妙的发问, 精彩的回答, 使课堂亮点不断, 精彩连连。我们的教师也因课堂上不断生成的精彩而充满着激情, 他们或被学生执着的精神、敢于超越自我的勇气而感动;或为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据理力争、思维碰撞而骄傲, 并发自内心地将掌声适时送给可爱的孩子们。学生不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小绵羊”, 他们或质疑问难, 或浮想联翩, 或组间交流, 或挑战权威, 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张扬。教师也变革了评价方式, 从客观、多元的角度来评价, 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 或赞扬、或纠错、或点拨, 努力保护着孩子们的自尊心、呵护着孩子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积极参与, 畅所欲言, 课堂生机一片, 活力无限!这样的课堂因学生的精彩表现, 焕发出了生命力, 真正成了“生成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发展的课堂”。
“三疑三探”下被“解放”的学生, 会不时向课本、向教师挑战。提出的问题, 既能叫人激动不已, 但有时也会让你非常难堪。学生需要的已不只是一杯水、一桶水, 而是需要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海洋的能力!于是教师们忙碌起来了, 课前除了备课, 更要不断加强学习使自己具备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 都只为能驾驭得了课堂, 驾驭得了学生;课后也都会及时与同伴反思交流课堂感受, 分享教育成功的喜悦和寻找失败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 学生们也忙起来了, 他们“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带着发现走向生活”, 将“三疑三探”的内涵由课内延伸至课外。通过“小问号”社会实践调查收集学校生活、家庭视角、社会现象、热点聚焦、自然科学中的问题, 我们学校的“三理教育”研究主题和阳光大课间活动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的“小问号”。学生活动其中, 无不感到自己创新的幸福。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三疑三探”下的高效课堂就是这样灵动, 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每个参与者都能感受到高效课堂的魅力;“三疑三探”下的教育教学, 就是这样的鲜活, 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了学科求知的乐趣, 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感受到幸福教育的魅力。三疑三探, 让教师找到了幸福, 找到了自身的职业价值, 也让学生找到了快乐, 找回了自我和自信!
“三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10
一、阅读教材, 引导质疑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有问题才有思考。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中质疑问难, 提出自己遇到的困惑或疑难的数学问题, 同时注意梳理、归纳出本节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讨论, 带着问题开展探索研究。
1.在推敲概念、公式、法则、方法中质疑。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时, 可以先通过推敲概念、公式、法则以及解题方法进行质疑。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再引导质疑, 有学生提出:“三条线段能改为三条直线或三条射线吗?”“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改为“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行吗?为什么要用括号注明“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呢?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讨, 能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特征, 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
2.在分析“旁注”语句中质疑。新教材例题中有不少旁注语句, 这些语句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或者关键的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思考旁注语句, 进行质疑问难。如, 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 (例5:7.65÷0.85=?) 时, 先引导学生阅读其旁注:“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同时……”再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有学生提出: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吗?省略号是表示除数扩大到它的几倍, 被除数也要扩大到它的相同倍数吗?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讨, 能使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 掌握计算方法。
3.在做习题中质疑。新教材中的练习题大部分是例题的变式或提高, 而且大多数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应充分利用巩固练习这个环节, 引导学生在做练习题中进行质疑问难。如教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 让学生完成一道题:“一个包装盒, 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 宽20厘米, 容积为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 宽16厘米, 高18厘米的长方体玻璃容器, 是否可以装下?”先引导学生质疑, 结果由学生研讨交流、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二、研讨交流, 引导解疑
学生在阅读教材后, 会提出许多的问题, 有简单的、有较难的;有次要的, 有重要的。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经教师梳理、归纳后, 学生能自主解决的, 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较难自主解决的, 教师可进行启发和引导, 帮助解决。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果能从书中直接找到答案的, 或通过独立思考, 能自主解决的, 都要大胆放手,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如:方程一定是等式吗?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吗?这些问题,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 举例说明, 自主解决问题, 从而起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2.让学生合作研讨解疑。组织合作研讨学习, 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 优势互补。针对学生提出的重难点问题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加以解决。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先引导学生看书、质疑, 结果有学生提出:能用“底边乘邻边”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个问题涉及本课的重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各自用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剪一剪、拼一拼, 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学过的长方形, 然后想一想, 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合作研讨: (1) 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有什么关系? (2) 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 能用“底边乘邻边”计算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吗?怎样验证呢?通过动手实践、讨论交流、操作验证, 学生就能感悟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能用“底边乘底边上的高”, 而不能用“底边乘邻边”,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3.教师指导帮助。小学生年龄小, 认知水平有限, 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思维障碍, 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很难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研讨加以解决, 此时就需要教师启发、点拨和引导, 帮助学生疏通障碍, 促进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 引导学生质疑, 有学生提出:已知正方体的体积, 怎样求正方体的棱长呢?为此, 我相应设计一道练习题:“已知正方体的体积是27立方厘米, 求它的表面积。”学生感到困惑, 原因是还没有学习求平方根、立方根的问题, 不知如何求出正方体的棱长。于是我进行点拨引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棱长×棱长×棱长。”有什么特点呢?27是由哪三个相同的数相乘得到的积?学生幡然醒悟:因为3×3×3=27, 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是3厘米, 这样可以求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3×6=54 (平方厘米) 。
三、回顾反思, 引导梳疑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 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后, 如果能再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一下质疑、解疑过程, 进行梳疑, 不仅能巩固已学的知识, 还能对质疑、解疑的过程做进一步的整理和归纳, 从而达到深化知识, 积累经验, 总结规律的目的。结合教学实际, 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反思, 进行归纳梳疑:
1.梳质疑。先让学生说一说, 在阅读教材后, 会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 有些什么应注意的问题, 提出了些什么问题, 接着帮助学生总结提问题的方法。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或无价值时, 鼓励学生反复阅读, 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论地理课中的“三疑式”教学 篇11
关键词:设疑;解疑;留疑
近年来,由于地理高考试题空间跨度加大,综合性加强,迷惑度增大,试题的难度无疑在逐渐加大;加之宏观广阔而复杂的地理课程内容使学生难以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地理课成了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传统式满堂灌输“地理八股”,使学生兴味索然,思维抑制,在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高原现象”,考场上临场发挥受挫,走不出神秘的“高考误区”。对此,教师责怪学生,学生埋怨教师。
如何走出这一地理教学的误区呢?根本的办法是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地理教学中,实行设疑、解疑和留疑这种“三疑”式教学法,也能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地理教学中采取三疑式教学就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逐步达到新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那么,地理课如何设疑、解疑和留疑呢?
设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八种:
1.拟问设疑:是老师自问自答,宛如和学生进行娓娓动听的谈话,使学生在思考中听课。如讲地球的形状时,老师边讲边问:“地理的形状像什么?”“怎样才能看清地球的形状呢?”开展讨论式教学。
2.推理设疑:老师在讲课或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通过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推理提出问题。如讲外流河汛期时,先讲明外流河的水量变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然后请学生回忆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并提问,各地区河流的汛期分别都在几月份;根据推理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发现和掌握这些新知识。
3.课题设疑:把地理科研课题当成问题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立志献身于地理事业做准备 ;如讲长江水资源开发时,谈长江能否变成第二条黄河,三峡工程的论证等。
4.故事设疑:讲故事设疑,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加深了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5.图象设疑:利用课本插图,图表和各种图片中所含各种地理信息进行设疑,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笔者将六册教材中的图象系统都设计了各种练习题型,翻印后叫学生阅图练习 ,效果很好。
6.情景设疑:通过小品、诗歌、歌曲、录像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从雪山中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未来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在《长江之歌》动人旋律的回荡声中,再向学生提问长江发源在哪里?长江之水流向何方?长江源流有什么特点?
7.假设设疑:提出某些不存在的地理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现象存在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相象能力。如讲平流层中的臭氧时,结合环保知识向学生提出,假设臭氧层继续遭到破坏而消失,会产生什么后果?
8.综合设疑:在复习时,采用综合设疑的方法,能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
设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动脑筋。太玄,高深莫测,学生会失去信心。因此,应力求学生跳一跳摘到为好。其次,设疑的问题要题意明白,有一定情趣。最后,设疑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和提问,不可面面俱到。无计划无目的设疑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设疑之后,就要针对设疑进行解疑。古人对教师的作用以“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解惑 ”也就是解疑。
能否熟练的掌握解疑技巧,这是教师基本功扎实与否的具体表现。
怎样进行解疑呢?方法很多。下面简介几种供参考。
1.教师自行设计有关信号、图表,精讲教材的基本原理;间接地进行解疑。 例如关于“世界洋流的分布”,重点指导学生对照分析“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与“世界洋流模式 图”相关联系。从而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若分析过程采用电教手段,效果会更好。
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原理寻找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在相互启发中开阔思路,促进正确答案的产生。
4.通过评析总结,将学习状态推进到更高层次。对于学生的解答,正确的或有独创性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回答欠妥的,甚至错误的要进行耐心细致地分析和讲解,及时纠正,以免干扰听课。这样使学生的输入信息得到强化,把直接感受和强化后的信息转化为理性认识,促进思维的深化。
解疑时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对于一些难度较大问题,教师要恰当加以揭示;或将提出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用小步子解决,便于学生各个击破,攻克知识难点。例如,讲地形雨形成时,如果只让学生看完示意图后提问“地形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对示意图理解不透,只好照本宣科了。最后,在解疑时,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遗漏部分及时提出新的设疑,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此必须提出设疑,引导学生把问题圆满解决。
在问题解疑后,教师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 、趣味性问题留给学生疑问,推进学习内容深化。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新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促使其到课本中或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这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自我探索,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了乐趣,乐趣又会诱导他们去进一步探索。
留疑有两种类型,一种留疑是为了让学生消化课堂内容或为下一节课铺垫,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运用书本上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解释和解答一些现象和问题。另一种类型是激发学生对更为高深的地理知识的探求及到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的积极性。
论地理课中的“三疑式”教学 篇12
如何走出这一地理教学的误区呢?根本的办法是端正教育思想, 改变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地理教学中, 实行设疑、解疑和留疑的“三疑”式教学法, 也能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 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叶圣陶有句名言, “教是为了不教”。地理教学中采取三疑式教学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从而逐步达到新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那么, 地理课如何设疑、解疑和留疑呢?
一、设疑
1.常见的设疑方法有以下六种
(1) 拟问设疑:
是老师自问自答, 宛如和学生进行娓娓动听的谈话, 使学生在思考中听课。如讲地球的形状时, 老师边讲边问:“地理的形状像什么?”“怎样才能看清地球的形状呢?”通过学生回答后, 开展讨论式教学。
(2) 推理设疑:
老师在讲课或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通过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推理提出问题。如讲外流河汛期时, 先讲明外流河的水量变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 然后请学生回忆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并提问, 各地区河流的汛期分别都在几月份?根据推理, 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发现和掌握这些新知识。
(3) 课题设疑:
把地理科研课题当成问题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 有助于提高学生立志献身于地理事业做准备。如讲长江水资源开发时, 谈长江能否变成第二条黄河, 三峡工程的论证等。讲地壳演化时, 谈恐龙灭绝, 我国第四纪冰川分布之谜等。
(4) 故事设疑:
讲故事设疑, 学生既能增长知识, 又加深了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直布罗陀海峡两岸都在英国军队控制之下, 但德国潜艇却能平安地通过海峡而不被英军发现, 到底用了什么绝招呢?然后讲解密度流的知识和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的特点, 最后揭开其中奥秘——德军潜艇潜入浅水中关闭发动机随密度流通过海峡进入地中海。
(5) 图像设疑:
利用课本插图、图表和各种图片中所含各种地理信息进行设疑, 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笔者将六册教材中的图像系统都设计了各种练习题型, 翻印后叫学生阅图练习, 效果很好。
(6) 情景设疑:
通过小品、诗歌、歌曲、录像和实地考察等手段, 制造一定的环境氛围, 再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你从雪山中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未来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在《长江之歌》那动人旋律的回荡声中, 再向学生提问长江发源在哪里?长江之水流向何方?长江源流有什么特点?
2.设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若问题太简单, 学生不动脑筋。若太玄, 高深莫测, 学生会失去信心。因此, 应力求学生跳一跳摘到果为好。其次, 设疑的问题要题意明白, 有一定情趣。在讲非洲撒哈拉沙漠时, 可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似乎是“越近海, 降水越多”。然后指出“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沿岸, 东抵红海。人站在大西洋岸边, 前边是碧波荡漾的大海, 背后却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 这是为什么?有谁能解这个谜?”题意明确, 富有诗意。既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也能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 并运用这些原理对地理事项进行分析。
二、解疑
怎样进行解疑呢?方法很多。下面简介几种供参考。
1.教师自行设计有关信号、图表, 精讲教材的基本原理;间接地进行解疑。
例如关于“世界洋流的分布”, 重点指导学生对照分析“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与“世界洋流模式图”相关联系。从而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若分析过程采用电教手段, 效果会更好。
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原理寻找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此时教师可穿梭在学生中既能方便地为优生提供高难度的“跳杆”, 又有时间为差生指点迷津, 以防“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失误。在听、答、问巡视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并迅速处理, 以便调控整个教学过程。
3.师生共同探讨研究, 在相互启发中开阔思路, 促进正确答案的产生。如对“漂流瓶”是否过赤道逆流, 学生中可能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教师对这一分歧的点拨解疑可进一步揭示洋流分布规律与洋流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的思维出现一个高潮, 从而达到最佳状态。
4.通过评析总结, 将学习状态推进到更高层次。对于学生的解答, 正确的或有独创性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回答欠妥的, 甚至错误的要进行耐心细致地分析和讲解, 及时纠正, 以免干扰听课。这样使学生的输入信息得到强化, 把直接感受和强化后的信息转化为理性认识, 促进思维的深化。
必须深入改革地理课堂教学, 不搞无准备无把握的“两无”教学, 即克服“两满”——满堂灌、满堂空话;力求“两变”——熟课变生课备, 生课变熟课讲。唯其如此, 才能搞好“三疑式”教学, 实现常教常新。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课应有引入——深化——高潮——余兴 (或回味) 几个阶段。如果说“设疑”是教学的“引入”阶段, 那么“深入——高潮”就是解疑;“余兴”则是留疑。因此“三疑式”的教学研究和运用, 将会给地理课堂教学和地理高考带来明显的效益。
摘要:端正教育思想, 改变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 实行设疑、解疑和留疑这“三疑”式教学法, 能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疑课堂】推荐阅读:
三疑三探课堂改革论文11-03
关注课堂 参与课堂06-27
雨课堂活力课堂06-29
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10-26
数学课堂与课堂管理07-12
课堂评价和课堂高效10-10
文化课堂与课堂文化11-02
通用技术课堂课堂导入10-20
优化课堂结构 打造高效课堂10-21
课堂教学的高效课堂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