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全期护理

2024-08-22

手术全期护理(精选7篇)

手术全期护理 篇1

摘要:日常的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 通过分析这些风险因素, 以此来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这样可以大大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手术全期护理不但可以使手术患者得到身心等各方面的需要和满足, 同时还扩展和训练手术室护士的工作能力, 将手术室护理理论和实际临床工作动手能力同时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使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渗透进日常工作, 形成一种更加全面的工作程序。

关键词:手术室全期,护理,防范措施,应用效果

手术室护理是在手术期针对麻醉药和手术过程对患者造成的心理、生理等功能紊乱而采取的各种有效的护理措施。

传统意义上, 全期护理是只采取一些可采取的方法, 防止患者坠床、烫伤等防护生理功能的措施, 涉及患者心理的护理工作比较少;真正意义上的全期护理, 是个广泛的概念, 在要求生理安全的同时, 又要求心理的健康。手术室全期护理工作是在手术前、中、后期的各项专业而进行的持续性的护理活动, 以此希望可以给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患者身心的整体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 同时护士的服务质量的水平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问题和术后康复情况。通过对手术前、中、后期常见护理质量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安全[1]。

1 手术过程存在的安全问题及防范应对措施

1.1 术前存在的安全问题及防范应对措施推患者时, 应该注意患者的方向, 应该手推床头, 足在前, 头在后, 这样有利于观察和保护患者。

内外科手术推车在对接车时, 当需要将患者在手术床和手术车之间挪动时, 需要固定手术推车并及时收起或者放床、车档等物件, 此时巡回的护士应该始终陪伴在患者身边, 以防止患者踩空摔伤等事件的发生。

手术室是高危险科室之一, 它承担着抢救和治疗不同程度患者的重任, 这期间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及医院的医疗效果。因此很必要加强手术室护士慎重精神的教育工作及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认真检查手术中所有器械、敷料, 对不确定是否污染的物品必须立即进行更换[2]。

1.2 术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防范应对措施

不断完善和改进手术室的抽药制度和输血流程, 麻醉师需要在术前认真填写抽药单, 巡回护士则需要根据抽药单内容进行抽药, 用过的安瓿须与麻醉师核对后方可弃掉, 手术过程中使用到的任何药物都必须需要双人认真核对药名、剂量、浓度、用法。

手术患者的体位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及术后恢复。摆放手术体位时需要注意不要影响到患者的血液循环, 呼吸等。上肢外展度应该不超过90度, 防止损伤臂丛神经;麻醉后患者肌肉缺乏反射性保护, 长时间颈伸仰卧位或颈部过度后仰可能会导致颈部疼痛, 应尽量保持功能位;肥胖、营养不良、消瘦的患者尤其注意保护骨隆突部位防止长时间皮肤受压引起压疮[3]。

2 全期护理方法及应用效果

2.1 术前护理及应用效果

手术前的紧张情绪、手术室的陌生环境, 以及身体的不适等, 这些都是对手术患者来说是一种应激源, 这样对患者是一种刺激, 让患者出现比较明显而强烈的心理反应, 这会引起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情绪的波动, 继而出现应激综合征, 最终会加重病情, 甚至出现更糟的情况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4]。

术前巡回护士到病房对患者做术前访视, 先查阅病历, 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护士可以将有关的手术、麻醉等信息跟患者交流下, 让其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然后做好心理准备工作。这样可以增加患者的应激能力。提前跟患者说些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可以获得他们更强的顺应性, 如告诉些关于插各种管道的感觉以及这样做的必要性。同时可以针对患者文化背景、心理素质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的不同可以进行相对应的心理疏导, 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这样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围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这些术前的护理工作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躁情绪, 只有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医师, 顺利的完成手术。

2.2 术中护理及应用效果

虽然手术前的相关护理工作会对患者的不适心理有所缓解, 但是当患者进入陌生的环境时, 见到陌生的面孔以及各种仪器的声响, 这些都会刺激患者而产生恐惧心理。因此这就需要做好各种操作, 以此来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环境, 如室温控制在22~26℃, 相对湿度40%~60%, 同时护士的动作应该轻、准、稳,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颠簸、碰撞情况的发生[5]。

当患者进入手术室时, 患者容易出现依赖心理和强烈的安全需求感等情况的发生, 这就需要在交谈沟通的基础上, 可以有效针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安抚, 这样可以改善患者的心情, 护士应该及时做些心理护理工作, 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的恐惧等消极的心理情绪, 使这些消极情绪最低到最低的程度, 提供平稳的心率和血压配合麻醉手术的进行。

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需要全程陪伴患者, 同时应该注意心电监护, 积极观察一些生命体征的改变。护士应该保证患者的静脉输液通畅进行, 准备好手术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急救物品, 同时应该保证手术过程中用到的物品是无菌的, 同时应该检查使用的医疗仪器的运行情况使其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持患者皮肤的完整性, 不定时的观察患者身体各受压部位受损情况, 并始终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周到细心的护士护理工作不但可以使患者感到一种精神鼓励和心理暗示, 也可以减轻心理依赖性, 增加患者的安全意识, 这些都可以增加手术成功的概率。

2.3 术后的护理及应用效果

当手术结束后, 应该及时用湿纱布擦净患者身上的血迹, 注意保证刀口包扎敷料不要太厚, 在石膏固定的地方注意观察患处的末梢循环情况。当患者意识恢复后, 告知手术已成功结束, 并鼓励患者配合麻醉师将气管插管顺利拔出。使其体会到安全感和舒适感, 从而减弱患者苏醒期的躁动情绪。

麻醉效果消失后, 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躁动不安的现象, 这是巡回护士应用约束带固定其四肢, 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防止坠床, 保证人身安全, 同时也可以让其感觉到舒服。向患者和家属对手术过程进行简单介绍, 同时对患者术中的配合工作给予赞美, 对患者提供正常的帮助, 这样会使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更加积极自信。在提供帮助的同时, 跟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寻求一些意见和建议, 可以进一步完善全期护理模式的工作流程。

3 总论

综上所述, 手术全期护理可以给患者持续、整体的护理, 这样可以使手术室的护理目标从工作转移到患者上。全期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应用, 不但使原来机械被动模式的护理工作, 向积极主动的护理模式转变;而且可以使先前的术中护理工作扩展为手术全过程的护理过程。手术全期护理可以增加患者的信心, 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手术室的全期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不但可以给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 同时还扩展了医院护士的护理范畴, 可以充分展现现代手术室护士的多重角色, 提高手术室护士的综合素质, 最终达到增加手术成功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石晓露.浅谈护理工作的社会性[J].护理学杂志, 1997, 12 (3) :18.

[2]方海云.香港的手术全期护理见闻与启迪[J].护士进修杂志, 1998 (2) :13.

[3]丁炎明.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 :39.

[4]刘明溱, 孙东妍.加强防范措施减少医疗纠纷[J].中国医院管理, 2000, 20 (5) :402.

[5]朱丹, 周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4.

手术全期护理 篇2

关键词:全期护理,手术患者,术前访视,SAS和SDS,满意度

手术是一种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 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与风险, 还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对患者身心产生双重创伤[1,2]。1981年, 美国手术室护士协会就提出了“手术全期护理”的概念, 指出手术护理不仅仅只是配合手术, 而是针对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健康问题和需求提供专业的手术全期护理, 以促进患者健康恢复、降低手术损害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4]。目前, 手术全期护理在我国的护理工作中尚未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 相关报道较少[5]。为探讨科学的护理方法, 提高手术患者护理质量, 本文以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妇科、外科、乳外科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 就全期护理与传统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6—12月我院妇科、外科、乳外科手术患者80例为对照组, 男14例, 女66例;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 (45.3±5.8) 岁;妇科40例, 外科15例, 乳外科25例。选取2014年1—6月我院妇科、外科、乳外科手术患者80例为观察组, 男6例, 女74例;年龄19~70岁, 平均年龄 (45.8±6.3) 岁;妇科53例, 外科8例, 乳外科19例。所有患者经影像检查、临床诊断与实验室确诊, 并符合《外科学》第7版中各类疾病的手术指征[6], 签署本观察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类型、手术方法、麻醉方式等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手术室护理技术规范与手术配合》[7]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手术全期护理, 主要包括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 (1) 术前访视:巡回护士查阅患者病历, 了解患者既往史、过敏史、术前准备及生化检查结果等情况后, 与病区责任护士在术前去病房进行术前访视,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沟通, 了解患者性格爱好、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等基本情况, 结合患者及家属个人特征, 采用相应的专业语言讲解疾病特征、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手术环境、手术过程注意事项、术后效果等, 告知患者术中需要配合的要点与注意事项, 同时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诉说, 针对不同患者性格爱好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同时介绍同类手术病友经验, 及时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树立积极乐观的治疗信心。 (2) 术中护理:手术室温度维持23~25℃, 湿度保持50%~60%, 在患者颈肩部加盖中单, 注意做好患者手术过程中的保暖措施, 尽量减少体温丢失;尊重患者, 做好隐私保护, 尽量避免暴露患者身体, 及时关闭手术间大门;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护理操作常规, 确保所有操作都在无菌条件下完成, 认真观察各种仪器使用情况, 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 做好各种护理记录, 及时针对患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护理调整, 提供温馨的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 促进患者手术顺利的进行。 (3)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 擦净患者体表残留的消毒剂、血迹等, 妥善固定各管道, 尽可能穿戴整齐;向患者和家属讲解不同麻醉方式所需的体位要求及各种创口引流管的管理, 以取得配合;术后第3~5天, 对患者进行回访和探视, 询问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切口疼痛等, 就患者现存的不适, 给予适当的处理、安慰和解释, 同时了解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程度, 制定整改措施, 提高护理配合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过程中心率、血压等情况, 开展患者焦虑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8]评估, 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Epidata3.0录入, 核查无误后,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率采用百分比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及t检验等, 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情况比较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所占比例分别为53.8%和46.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7.5%和67.5%, 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SAS和SDS评估情况比较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经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比较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3.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 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引发了人们崭新的思维理念, 尤其对于健康, 优质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高, 而手术患者更需要进一步深化优质服务[9]。从手术访视、手术的全过程至术后回访中, 手术室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支持与心理疏导, 提高患者安全感与手术治疗的信任度, 效果要远远优于其他护理[10]。手术全期护理通过术前访视, 全面了解患者性格特点、心理生理需求, 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 协助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辅以严格的术中护理操作, 降低患者术中风险, 减轻患者应激反应, 加强术后回访与指导, 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 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健康恢复[11,12]。从2014年开始, 我院对手术患者实施全期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实施全期护理可降低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发生, 这对于手术顺利开展及患者术后恢复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手术全期护理通过访视了解患者心理动态, 进行术前、术中、术后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建立了积极的手术态度与信心, 为手术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对手术患者实施全期护理更加符合患者与家属的护理需求, 更有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

手术全期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 年6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80 例手术患者, 纳入标准[2]: (1) 无主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 (2) 具备基本的认知以及沟通能力, 能够积极配合手术与护理工作。 (3) 均属择期手术患者。排除标准: (1) 听力障碍或精神障碍。 (2) 合并严重内科疾患。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 对照组中男24 例, 女16 例;年龄20 岁~61 岁, 平均年龄 (40.2±4.1) 岁。观察组中男25 例, 女15 例;年龄22 岁~63 岁, 平均年龄 (43.3±3.5) 岁。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手术器械的消毒、准备;将手术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 并在术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术后给予常规消毒处理, 指导患者饮食和用药等。观察组接受手术室全期细节护理, 内容如下: (1) 术前护理。术前访视中讲述手术基本流程、麻醉方式、体位以及术中注意事项, 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反应。 (2) 术中护理。a) 入室后注意安抚患者情绪, 以温和友善的态度与其沟通交流;b) 指导患者正确配合麻醉, 应尽量选择短效麻醉剂, 控制全麻药物用量;c) 麻醉完成后调整手术体位, 并注意术中保暖, 切忌讨论无关话题, 尽量控制工作交流时的音量。 (3) 术后护理。术后1 d~3 d应积极回访并评估患者病情, 讲解术后应注意事项, 并在饮食、生活起居以及健康方面给予合理指导。

1.3 观察指标观察2 组焦虑自评量表 (SAS) 以及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 结合文献[3]相关标准评估2 组手术耐受性以及肌肉紧张程度, 并记录2 组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访视前后不良情绪反应比较见表1。

2.2 2 组手术耐受性与肌肉紧张程度比较见表2。

2.3 2 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与住院时间比较见表3。

3 讨论

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具有创伤性特点, 同时患者也担忧手术流程及操作的未知性以及病情预后, 心理压力较大, 并存在程度各异的恐惧与焦虑情绪, 直接导致手术复杂性以及风险度的上升。手术室全期细节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从术前访视到手术结束乃至术后恢复期展开连续护理, 注重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抚慰、信息支持, 从而在围术期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与生理支持。全期细节护理工作是无可取代的, 同时又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一大转变, 其推动以往单纯辅助手术的被动护理模式逐渐转化为主动护理行为, 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明显提升。研究表明, 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全期细节护理模式有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以及心理压力, 从而使手术期间患者应激反应程度降低, 护理满意度也随之提升[4]。通过总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不少医疗事故的起因皆在于对手术细微环节的忽略, 而细节护理则充分体现了现代护理理念, 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以患者护理需求为根本导向, 强调感动服务、人性化理念以及主动式服务。本文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术室全期细节护理服务后心理状态、不良情绪反应、手术耐受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将细节护理应用于手术室全期护理工作中可有效缓解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 改善其抑郁和焦虑情绪。

在手术室全期细节护理模式下, 护理人员利用术前访视与患者沟通交流, 普及围术期基本知识和应注意事项, 帮助患者知晓手术操作、麻醉、手术体位和术中配合事项, 加强了患者认知度并降低其心理层面的应激反应, 手术耐受程度也随之提升。入室后与患者聊天、唠家常, 使之产生心理满足感以及安全感[5], 焦虑与恐惧情绪得以平复, 肌肉紧张程度明显降低。手术期间护理人员结合快速康复理念, 合理选用麻醉剂并做好保温护理, 术后积极回访, 评估患者术后康复情况, 并讲解术后康复相关知识, 为患者提供支持与鼓励。由表3 可见,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 住院时间更短,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患者在手术室全期细节护理模式下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医疗护理的行为, 主动配合并积极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 其康复进程明显加快, 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 手术室全期细节护理从心理以及生理层面满足了手术患者的护理需求, 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反应, 提高手术耐受度以及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娜, 徐长妍.手术室优质护理对急诊手术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23 (z1) :106-107.

[2]唐葶婷.优质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29) :71-72.

[3]贺俭, 董梅, 付鹊, 等.舒适性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10) :125-127.

[4]张秀英, 朱国红, 叶惠艳, 等.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2) :17-18.

手术全期护理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所有接受无痛人流患者3562人予以连续性护理,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45岁, 在围术期有3例因胚胎过大出现子宫收缩不良, 2例出现人流综合症, 均得以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无1例出现医疗纠纷, 患者满意度高达98.6%, 保障了医疗安全。

1.2 方法

1.2.1 管理方法

(1) 小组人员包括:妇产科医师, 麻醉师, 手术室护士, 管理者科室专门开通了出院患者随访热线电话, 随时为患者提供医疗咨询和帮助。每位医师都给患者留下手机号码, 24h开机, 坚持人下班电话不能下班。患者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随时和医师联络, 还可以随时到病房或者门诊看病。术后1周内医师也会电话随访。 (2) 完善设施设备:设立接待室、术前评估室、管理办公室, 术前术后病房区域, 手术室设备 (全身麻醉的医疗器材、麻醉机、监测仪器、氧气、起搏除颤器、复苏室等及急救药品齐备) , 等候休息室等。 (3) 高度注意医疗安全的管理:细化患者的入选标准, 增强手术支持保障, 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和评估, 加强术后的随访管理, 建立术后电话随访制度。 (4) 流程:提前预约, 作出安排, 选择适宜的患者, 开出通知, 对术前检查作出安排 (门诊进行术前检查) 预约手术日期, 进行术前风险评估 (一般情况, 麻醉的适宜性) , 告知注意事项。出院评估患者出院的适宜性, 确保患者掌握术后的注意事项, 提供书面的注意事项, 做出术后随访的安排。术后支持:提供术后24h的支持, 保证随访电话畅通。

1.2.2 运作流程

(1) 术前准备:接诊护士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 作自我介绍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说明方式的目的, 倾听患者对手术的期望、感受等, 同时向患者和家属清楚说明手术的相关程序, 用恰当的语言交代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会有护理人员陪伴, 增加其心理安全感以及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并填写术后患者电话回访信息。 (2) 术中护理:手术护士与家属及患者本人进行核查后接患者到手术间, 劝导家属在等候区等候。手术护士与麻醉师及手术医师及患者进行术前核查无误后麻醉开始, 认真配合手术。期间通过简短的交流排解患者的焦虑, 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3) 手术结束:手术护士与麻醉师将患者交与接诊护士护送患者回恢复室并严格交接。规范离院标准:患者清醒后, 生命体征稳定在1h以上, 定向力恢复, 经口进食, 自己行走, 基本无恶心、呕吐, 疼痛、出血, 有负责任的成年人照顾[1], 掌握术后注意事项后, 提供书面的注意事项, 做好术后随访的安排, 予以出院。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间均能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并发症, 期间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 患者满意度高达98.6%, 比2008年12月以前的93%~96.7%提高了2.1%~5.6%, 确保了医疗安全。

2.2 制定、修改了接诊护士的工作职责, 手术护士的职责、工作流程, 弥补了医院无痛人流手术管理的空白。

3 讨论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 护理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转变, 护理模式需要创新, 需要配套护理服务流程的跟进, 以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医疗护理需求, 需要以技术为核心, 以患者需求为半径-“划圆”, 运用高效率的管理和运作系统能使各相关部门有组织的配合起来, 缩短各环节的运行时间, 提高各单位的工作效率, 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行, 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连续性护理是随着医疗模式转变而出现的, 突破医院局限, 将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 将服务内容从单纯治疗拓展到康复、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 以切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医学的进步, 专科医疗水平的提高, 需要建立支持连续性护理的体制和机制, 以满足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2]。

手术全期护理是指:基于视患者为一独立之个体, 针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这段时间, 依据其个别的健康问题和需要, 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 提供各种专业及持续性的照顾, 以促进病患恢复健康, 减少伤害及合并症发生[3]。

4.1 无痛人工流产其实就是指在静脉麻醉下进行的人工流产手术。接受流产的女性是在睡眠中接受手术的, 过程中无任何痛苦。手术的麻醉过程约3min即可完成, 当患者醒来时, 手术早已结束, 术后只要稍加休息即可自行离开医院。

4.2 无痛人工流产需要麻醉技术的介入, 麻醉方法, 监测手段必不可少, 术后恢复的需求更高, 要求麻醉科从术前准备到术后离院的全过程设计, 由于患者术后当天离院, 术前术后均需特殊处理, 是否适合, 麻醉科的意见非常关键。麻醉有双重目的一是保证治疗或诊断操作能快速有效的进行;二是术后恢复快、后遗症少。短效药物的滴定使用, 可使患者从手术室安全转运到恢复室, 保证患者能在术后1h内回家, 并可大大降低费用。患者术后是否按期离院, 特别是疼痛和PONV的处理, 麻醉科应该从围术期的角度定位麻醉的实施和选择, 包括患者的筛选, 麻醉方法的调控, 术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置。

4.3 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 不仅要考虑能为患者提供什么专业的服务, 更要关注患者需要什么服务, 患者术后即可回家, 可减少院内感染, 让患者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调养身体, 较快脱离“患者角色”。更重要的是, 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费用。

4.4 无痛手术需要麻醉, 麻醉意味着风险, 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流程的合理设置则是其推广和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需配备经验丰富的护士及妇科专门开展无痛人流手术的医师和麻醉师组, 开展一站式患者接待服务;制定专门的术前检查和术前准备内容, 完善术后告知和术后随访, 制作结构式简易病历, 严格设立准入制度, 保证手术质量和并发症的控制。

摘要:目的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无痛人流围术期并发症, 确保医疗安全。方法 以手术全期护理常规护理为标准对实施无痛人流者进行连续性的护理。结果 3562例接受无痛人流患者, 有5例出现并发症, 均得以及时发现和处理, 无1例医疗纠纷发生。结论 手术全期护理体现了对患者护理的连续性,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保障了医疗安全。

关键词:无痛人流,护理

参考文献

[1]涂伟峰, 徐世元.麻醉相关并发症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2008:457-469.

[2]张凤, 陈海花, 张丽, 等.护士对开展心血管疾病连续性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 :65-67.

手术全期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行开腹胆管镜探查的胆总管结石患者38例, 以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9例, 男25例, 女13例;年龄40岁~70岁, 平均年龄 (56.4±9.4) 岁;其中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26例, 单纯胆总管结石12例;胆总管单发结石18例, 多发结石20例。术前均有上腹痛、发热或黄疸病史。术前超声检查胆总管直径11.6 mm~22.4 mm;结石直径4.7 mm~17.8 mm。2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全期护理, 2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试验组采用全期护理, 术前:接诊护士到病房对患者进行探访, 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担忧和期望, 并将手术过程对患者进行讲解, 减轻其心理压力和术前焦虑心理。术中:手术室护士在与病房护士交接时需对患者身份和手术情况等进行确认, 核对患者手术准备情况。手术过程中, 对患者进行语言和肢体安慰, 使患者感到安全。术后:辅助护士将患者交予接诊护士, 送至手术室门口。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了解患者对手术室服务的满意程度, 并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情况进行观察并进行术后随访。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除T管时间、肝功能情况、恢复日常生活时间、恢复正常工作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成功率等, 对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以百分表示) 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 d总胆红素、切口长度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试验组成功率94.74%, 高于对照组的89.47%,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62, P>0.05) 。

2.2 2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试验组下床活动时间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满意度得分为 (97.12±10.33) 分, 对照组 (87.21±9.43) 分,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88, P=0.004) 。

3 讨论

开腹胆管镜探查手术国外报道成功率约在86.5%~96.6%, 国内报道也在90%左右[2]。但对胆总管结石过多、术后残石或结石再发患者, 有研究[3]认为, 开腹胆管镜探查术后并发症可达50%以上, 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合理的护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 减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吴欣娟[4]认为, 在开腹胆管镜探查术中, 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除可以帮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外, 还能够及时发现患者需求, 及时发现术中、术后问题, 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给予患者更好的就医体验。

本文结果证明, 术中出血量等各指标在2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是由于术中2组患者均采用全麻, 对外界刺激感觉不敏感导致。而对术后情况分析发现, 试验组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减少, 说明手术室全期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接受程度, 主动尽快下床活动, 这也有利于患者康复。从护理满意度来看,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提高, 说明手术室全期护理模式对提高患者护理体验具有较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 在施行开腹胆管镜探查术时, 可以采用全期护理模式, 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改善患者就医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开腹胆管镜探查术中手术室全期护理模式的作用。方法 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和全期护理模式, 比较2组术中、术后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2组均获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 d 2组患者总胆红素、切口长度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下床活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满意度得分为 (97.12±10.33) 分, 对照组 (87.21±9.43) 分,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手术室全期护理模式有利于改善开腹胆管镜探查手术效果, 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开腹胆管镜探查,手术室护理,全期护理,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家秀.手术全期护理流程再造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16) :33-34.

[2]Fitzgibbons RJ, Deeik RK, Martinez SJ, et al.Eight years experience with the use of a rt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duodenal double-lumen catheter for the treatment of choledocholithiasis[J].Surgery, 2009, 12 (4) :699-706.

[3]Villareal DT, Apovian CM, Kushner RF, et al.Obesit y in older adults:Technical reviews and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ociety for Nutrition and NAASO[J].The Obesity Society Am J Clin Nutr, 2005, 82 (10) :923-934.

手术全期护理 篇6

关键词:手术全期护理,压疮,手术室,护理

压疮 (pressure ulcer) 也称压力性溃疡, 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 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国外研究发现, 病人压疮的发病率高达18.5%, 而且77.0%的压疮是在医院内获得[2]。手术中压疮是指病人在手术中受压部位在术后几小时至6d发生的组织损伤, 其中以术后1d~3d最多见[3,4]。国内手术中压疮的发病率为9.5%~17.3%, 尤其以维持术中体位的身体受压点为压疮的高发部位[5,6,7]。1981年美国护理学会 (ANA) 和美国手术室护士协会 (AORN) 提出了“手术全期护理”的概念, 即护士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针对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和需要, 提供病人在手术前期、中期、后期的各项专业及持续性护理活动。我院手术室自2011年起将“手术全期护理”的理念运用于手术中压疮的防护, 其主要护理工作包括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和术后随访3个阶段。手术全期护理使手术室护士的工作范围从单纯的手术室护理, 扩展、延伸到病房, 真正将手术中压疮的防护工作做到了“无缝隙护理”。现介绍如下。

1 实施方法

1.1 术前访视

巡回护士利用术前访视的机会, 应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 (Braden评分表) 对手术病人进行评估。Braden评分表包括感知觉、潮湿、活动、移动、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总的评分范围为6分~23分, 将18分作为分界点, ≤18分为有压疮的危险, >18分为无危险[8]。具体分组:极高危组 (Braden评分≤9分) 、高危组 (Braden评分10分~12分) 、中危组 (Braden评分13分~14分) 、低危组 (Braden评分15分~18分) 、无危险组 (Braden评分19分~23分) [9]。以术前评分为依据, 发现压疮高危病人, 尤其是评分≤12分的高危和极高危组的病人, 为压疮防护的重点对象, 巡回护士与床位医生及时沟通, 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 制订压疮防护计划, 实施护理干预。

1.2 术前准备

1.2.1 充分准备好手术用物

手术时间>2.5h是压疮的危险指数, 手术持续4h后, 每延长30min, 压疮增加33%[10]。手术开始前, 根据医生的不同习惯, 准备好手术用物, 尽可能考虑到手术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避免因为物品准备不齐而人为地导致手术时间的延长。对于易损耗的器械, 尽量保证有备用器械可替换。平时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建立使用情况登记本。专科性较强的特殊仪器、设备由专人负责, 定期组织全科护士进行业务学习并定期考核, 做到人人都能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

1.2.2 正确摆放手术体位

正确摆放体位是预防压疮的有效方法, 我科制订了各种手术体位的摆放规程和质量标准, 并对全科护士进行标准化培训、定期考核, 使每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标准的体位摆放。标准的体位摆放既能充分暴露手术野, 又能维持肢体的有效循环, 避免组织过度牵拉, 使局部支撑点压力最小化[11]。使用内置衬垫的约束带, 松紧适宜, 并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

1.2.3 选用合理体位垫

关节隆突处的皮肤受力点是压疮的高发部位, 我们将病人受压的关节用软垫加以包裹, 极高危病人则使用泡沫敷料加以保护。我科有各种规格的体位垫, 在骨隆突处的皮肤下常规垫高分子聚氨酯凝胶体位垫, 以降低局部的压力。特殊卧位, 如俯卧位手术的病人, 在常规防护措施的基础上, 使用“H”形一体式凝胶体位垫, 可使压力均匀地分布在体位垫上, 防止病人胸腹部受压, 又可保持病人体位稳定, 降低了受压部位的剪切力和摩擦力[12,13]。病人头部使用“C”形凝胶头圈保护, 既保持了气管插管的通畅, 又减轻了额部和下颌部所受的压力。病人的双眼常规用3M公司的眼贴敷盖, 避免角膜在空气中暴露过久, 防止暴露性角膜炎的发生。病人双足背部垫圆形软枕, 使双足自然下垂, 处于功能位置, 并经常观察末梢血运, 防止足背动脉受压。

1.3 术中护理

巡回护士要加强观察, 及时发现和去除压疮的危险因素。如维持手术间适宜的温湿度, 必要时使用加温毯, 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37℃的温盐水冲洗体腔, 输入的库血适当加温;用适量的消毒液消毒, 防止过多的消毒液流到病人身体最低处, 使皮肤受潮湿刺激;病人的四肢要防止伸降台或手术医生的随意压迫;术中调整手术床的倾斜度幅度宜小, 控制在10°~25°为宜, 以减少病人皮肤的摩擦力和剪切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每隔1h~2h将受压肢体轻轻抬起3min~5min, 以缓解局部皮肤的压力。

1.4 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 巡回护士再次检查病人受压部位的皮肤。发现异常情况或已发生急性压疮, 都应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其部位、面积、分期等情况, 并与病房床位护士当面交接班, 使病房再继续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填写手术压疮登记表, 科内手术压疮小组成员将在术后定期对压疮病人进行随访, 继续追踪压疮发展情况和其后续治疗, 直至痊愈, 并总结本次压疮发生的原因, 提出护理改进措施。

2 实施效果

手术室运用手术全期护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术中压疮的发生。

3 讨论

手术全期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4年6月—2015年8 月收治于我院接受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0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存在程度不等的单侧腰腿疼痛病史; (2) 影像学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相吻合, 获得腰椎间盘突出症明确诊断; (3) 规范保守治疗>2个月, 效果欠佳[6]。其中, 男56例, 女50例;年龄51.65岁±14.32岁。按照住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 (53例) 与观察组 (53例) , 两组病人年龄、手术耗时、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接受多层次护理需求的手术全期护理, 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2.1.1 术前多层次护理 (1) 生理需要方面的护理。疾病所导致的疼痛是该类病人术前生理不适的主要来源, 故术前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对病人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并给予药物镇痛和非药物镇痛 (物理治疗、放松疗法、注意力转移疗法等) , 以帮助病人减轻生理性不适;讲解术后注意事项, 指导和督促病人床上练习俯卧位的腹部垫枕体位, 以适应术后康复需要。 (2) 安全方面的护理。病人因疼痛及肢体麻木无力等存在一定的意外伤害风险, 为病人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 加强巡视, 及时满足基础护理需要;通过科学的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指导, 缓解病人因知识不足所导致的焦虑、恐惧、不确定性心理, 提供心理安全感。 (3) 更高层次需求 (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方面的护理。做好病人亲属朋友的引导工作, 促使其家庭功能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以便帮助病人获得充分的家庭关爱, 重建社会归属感。为病人实施涉及隐私部位的操作 (如皮肤准备、导尿等) 时, 应给予充分遮挡。病人可能因疾病或医疗限制等多种原因导致身体有异味, 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清理, 维持病人良好体位, 并在清理时切勿表现出嫌弃反感等, 不私下谈论病人隐私。告知病人成功手术后通过良好的功能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重返社会, 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1.2.1.2 术中多层次护理 (1) 生理需要方面的护理。提供温湿度适宜的手术环境, 并做好手术体位护理, 协助病人取俯卧位, 勿使其腹部处于悬空位, 用棉质包布包裹于体位垫表面, 以避免其与皮肤的直接接触引发不适。 (2) 安全方面的护理。帮助病人将手臂与脚踝部置于良好功能位, 注意保持其身体与床体的绝缘关系, 采取相应措施做好放射线防护, 以铅衣遮挡病人的会阴部及颈部, 做好防水及保暖工作, 保证术中生理安全, 以娴熟的配合和轻稳的动作执行各项操作。告知病人术中出现不适时应及时表达, 并于手术过程中适时询问病人感受, 使病人确信整个手术操作过程中自己均处于医护严密监测与护理之中, 提高其心理安全感。 (3) 更高层次需求 (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方面的护理。告知病人其家属正于手术室外等待其手术顺利结束;摆放体位、指导配合时注意态度, 勿因病人反应延迟而流露出不耐烦或不满情绪, 以免伤害病人自尊, 术区暴露后及时给予遮盖;引导病人想象成功手术后重建生活及工作能力的喜悦, 提高自信心。

1.2.1.3术后多层次护理 (1) 生理需要方面的护理。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病人术后生理舒适的主要因素为术后切口疼痛、睡眠紊乱、医疗限制所致的长时间卧床、管路留置状态等, 护理人员应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积极的专业化干预措施, 帮助病人缓解术后疼痛, 改善睡眠。同时做好病人卧床期间的皮肤、口腔、体位等基础护理, 及时评估拔管指证, 尽早撤除各留置管路, 以改善和维护病人术后生理舒适。 (2) 安全方面的护理。加强术后病情观察与监护, 保证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并提供科学及时的应对措施, 指导病人正确按进程科学安全地实施康复训练, 使病人获得身心两方面的安全感。 (3) 更高层次需求 (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方面的护理。做好与病人社会支持力量的沟通与协调, 使其以适宜的人次、频次和时间对术后病人进行探视和陪伴, 既保证病人能够自家庭支持力量中获得爱与归属感的满足, 又避免因对病人的过多干扰而影响其术后康复。依据康复进程逐渐减少基础生活协助, 同时指导其照顾者勿包办其生活服务, 让病人尽可能地自行完成其能力范围内的生活自理行为, 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

1.2.2 评价方法

1.2.2.1 舒适度评价标准采用黄桂玲等[7]研制的中文版舒适量表对两组病人干预后的舒适度进行评价, 包括生理、精神心理、社会、环境4个方面, 各评价分值范围均在1分~6分, 1分~6分分别代表最不舒适至最舒适, 评价分值与研究对象的舒适度成正比。该量表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81和0.800~0.946。

1.2.2.2 安全度的评价标准参照穆欣等[8]研制的中文版病人安全护理自评量表, 自行编制本研究病人版安全护理评价量表, 量表含7 个维度40个条目, 所有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 得分越高说明评价对象的护理安全度越高。使用此量表前先对其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 总量表和各维度的Cronbach’sα 系数分别为0.924和0.812~0.907。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存在使病人长期遭受腰腿疼痛折磨, 活动及行走能力下降, 进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9,10],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可帮助该类病人免受病痛折磨。良好手术治疗效果的获得离不开有效的护理配合, 有必要在科学护理理论的指导下, 为病人提供针对性的多层次全程护理服务。本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病人施以基于该类病人多层次护理需求的手术全期护理, 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例干预后的安全度评分、舒适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干预效果较好。现讨论分析如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以及手术全期护理理念均已被国内护理研究者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护理实践之中, 且被证实积极有效。但对上述两种理论的整合式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需要层次论指导下的护理实践, 着重于对护理对象纵向式各层次护理需求的评估和满足[11,12], 而手术全期护理理念指导下的护理实践, 则注重从涵盖护理对象手术全程的角度施以护理干预, 两种护理模式可谓各具特点与优势。但应认识到, 手术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纵向式各层次护理需求与横向式手术全程护理需求是交叉并存的, 对于手术病人仅施以需要层次论或全期护理理念指导下的单一护理模式, 难以实现对其全程全面立体综合式护理需求的完全满足。

基于上述分析, 本研究尝试将需要层次论和全期护理理念加以有机融合, 将上述两种先进护理理论灵活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病人的护理实践之中, 对其手术全程中的术前、术中、术后各不同阶段的各层次护理需求逐一进行评估, 并有效运用施护者的护理知识与技能, 实施相应的持续性专业化照护, 为病人提供针对性的各具重点和特色的身心护理服务, 帮助病人尽可能于手术全程获得全方位的身心舒适和安全感, 以利于病人手术安全顺利实施和术后康复。

本研究结果所示, 接受基于病人多层次护理需求的手术全期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病人, 其干预后在生理、精神心理、社会、环境4个维度以及整体方面的舒适度均显著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病人, 而其护理安全感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在对该类手术病人纵向式多层次护理需求及横向式手术全程护理需求形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灵活应用需要层次论及全期护理理论, 将该类手术病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针对性护理服务措施加以科学合理的协调应用, 能够实现对病人多层次全程性护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 进而提高病人的安全感及生理、心理、环境以及社会等整体舒适度, 对于保证病人围术期舒适和安全、促进其早日重建社会角色均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多层次护理需求的手术全期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依照住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 (53例) 与观察组 (53例) , 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护理, 观察组病人接受多层次护理需求的手术全期护理干预, 对两组干预后的安全度及舒适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安全度评分、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病人施以多层次护理需求的手术全期护理, 能提高该类病人的安全感及舒适度。

上一篇:血管瘤性脑膜瘤下一篇:检测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