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供应网

2024-09-23

药品供应网(通用6篇)

药品供应网 篇1

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又称“两网”)建设是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要求,从根本上保证广大农民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举措,对于维护农民身体健康、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模式问题。通过近几年的大量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各地总结出了各种农村“两网”运作模式,这些成功模式能够为下一步农村“两网”建设工作提供借鉴。下面结合调研情况对农村药品供应网主要的成功模式进行总结和探讨。

1 主要模式

1.1 直配式药品配送模式

直配式药品配送模式,是指通过GSP认证的药品批发企业直接向县、乡、村三级的涉药单位进行药品配送的模式(见图1)。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三级药品供应网的瓦解,一些大中型药品批发企业看准了农村药品市场的潜力,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直接或通过在县或乡镇设立药品配送中心或配送站,然后由配送中心或站向县、乡、村三级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配送药品。这种配送方式通过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有效地降低了药品价格,并且通过统一配送,能够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合法的药品供应网络覆盖农村地区,确保农民用药安全。

直配式药品配送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批发企业直接配送或配送中心(站)中转配送。

1.1.1 批发企业直接配送模式。

此模式一般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且交通便利的地区较为常见,批发企业也多为本地县级医药公司。如山东省高青县,目前县内共有3家承担配送业务的批发企业,均能按要求将药品配送到本区内的涉药单位。通过对直接配送主供药渠道的引导发展,全县农村药品价格比以前平均降低了15~20个百分点,杜绝了游医药贩现象。

但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销售额较少,且配送范围较大,较高的配送成本降低了企业对偏远地区延伸的积极性。此外,在部分农村地区的药品购销中有赊账的习惯,配送企业始终承担额外的风险,同样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1]。

1.1.2 配送中心或站中转配送。

批发企业为了降低配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在乡镇设立药品配送中心或站进行中转配送。但由于增设配送中心或站需要满足GSP的药品库存条件和相关人员的配置,虽然降低了配送的难度,但额外增加了场地和人员工资的成本。

考虑到另外设立配送中心或站的建设成本和药品管理成本,批发企业一般采取签订合约的形式挂靠乡镇卫生院,或者吸收当地已有的药品零售点加盟的形式,这样可以进一步分担市场风险,促进双赢局面的形成。例如山东省平原县,全县药品由县医药公司统一招标、按统一价格配送。平原县医药公司通过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协议,利用乡镇卫生院现有场所设立配送中心,双方共同管理,而乡镇卫生院将分享药品配送加成收入的两成(见图2)。

1.2 药品批发企业及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延伸模式

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农村偏远地区药柜设置规定(试行)》,鼓励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向农村地区延伸,改善偏远地区农民的用药状况,由有配送能力的药品批发企业及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在农村设立药品供应点作为药品经营活动的延伸,或吸纳已有的农村药店为本企业的加盟连锁药店(见图3)。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企业负责药品的统一配送,经营者不得自行购进药品,销售药品原则上限制于非处方药。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够缓解在没有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的偏远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促进品牌好、质量佳、价格便宜的普药占领农村市场;供应点的选址也相应灵活,可以依托当地农村供销社、食品、百货等商业网点,因此,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够用上安全、经济的药品。

此模式又可以按照经营方式分为自营连锁供应点和加盟连锁供应点两种。

1.2.1 自营连锁药品供应点。

指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企业按照当地的相关规定申请开设新药店。这类药品供应点的药品由本企业统一配送,配送及时率和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经营人员由企业招聘并培训,素质相对较高;价格统一,便于监管。但有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专业药学服务人员不愿意深入偏远农村地区等缺点。如湖北省英山县,截止至2007年,通过相关政策鼓励2家零售连锁企业向边远农村延伸,设置了连锁零售门店20家,增加了农民购药的网点。

1.2.2 加盟药品供应点。

指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企业采取加盟形式设立连锁药品供应点的模式。一般而言,加盟药品供应点模式相对常见,当地已有的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零售药店等可以通过缴纳加盟费等形式成为加盟药品供应点,双方签订购销合同,由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企业统一管理、统一配送。与自营连锁药品供应点模式相比,投入成本相对较小,但经营人员素质、监管效率等难以保证。

1.3 乡镇卫生院代购模式

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药品监督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国食药监市[2004]75号),提出“逐步推行农村卫生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规范农村卫生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渠道。可由乡(镇)卫生院为村卫生机构代购药品,但代购方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明确了“乡镇卫生院代购”这一农村药品供应网配送模式。

代购式药品配送模式,是指具有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较好、且当地没有药品批发企业、交通不便等特征的乡镇卫生院经卫生部门批准可设立代购点,向批发企业统一采购药品,再分发给村卫生所、个体诊所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充分借助原有的医药卫生体制,实现药品供应向农村的有效延伸,填补药品批发企业无法配送的区域,以达到稳定购药渠道、保证药品质量的目的。如天津宁河县14个乡镇的20家乡镇卫生院负责为乡村诊所代购分发药品,其代购分发的药品占村级诊所药品用量的80%以上,是全县30万农村群众用药的主要供应渠道[2]。

该模式也仅限于乡村一体化实施较好的区域,而关键点则在于对乡镇卫生院代购行为的监管。一般而言,具有代购分发权力的乡镇卫生院处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其药品储存管理条件较差,监管难度较大;并且代购药品的配送、管理费用等中间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乡镇卫生院代购的积极性,部分乡镇卫生院有可能利用代购分发的权力,提高配送药品的价格,引发经营性营利行为。

1.4 增设供应点模式

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印发农村偏远地区药柜设置规定(试行)的通知》(国食药监市[2006]176号),其中对设置药柜的条件做出了详细的的规定。增设供应点模式,指适当放宽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申请开办零售药店的标准,并给予减税等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促使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自行开办非处方药专柜,其资质区别于GSP认证并由药监部门另外颁发和认定;专柜可依托现有的村卫生室、农村百货店等设置;从业人员的学历标准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并经县区或县区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培训合格即可等等。

例如贵州省习水县鼓励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人员在村里开设“便民药店”,通过采取与农村卫生室合作、零售企业连锁店扩充和个体药店专营3种形式,方便群众购药,使得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够买到质量合格、价格合理的药品。

1.5 托管模式

托管模式是指在医疗机构药房产权和职工人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将药房委托给医药批发企业或零售连锁企业管理,被委托的企业则需要保证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供应,按GSP标准进行管理,独立核算。医疗机构药房托管方式可以与直配式、代购式结合起来,在乡镇卫生院搭建药品配送平台,实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零售药店药品的统一配送和统一管理。

1.6 混合模式

混合配送模式实际上是以上模式的混合共存。当然,并不是混合的模式越多,供应网运行的效果就越好,这种混合共存应当按照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模式的优势互补。例如直配式、代购式与药品批发企业连锁店延伸3种模式的结合,在偏远农村区域由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继续为村卫生所、个体诊所代购分发药品,在交通便利区域药品批发企业的配送中心(站)同时开展药品直接配送,其好处是既利用了已有的乡村医疗卫生网络,节约资源和建网成本,又能发挥企业经营优势,并且对于本企业下属的连锁药店更方便协调配送,实现3种模式互补,填补了农村药品供应网覆盖的空白区域,给村卫生所和个体诊所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2 讨论

农村药品供应网的建设是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政府在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网建设中必须结合辖区农村特点,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选择适合自身地区发展的农村药品供应网模式,并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依法规范的原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居住相对集中或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可以采用直配式和连锁延伸式模式;而对于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实施较早、运行及监管较为完善的地区,可以推行乡镇卫生院统一代购模式;对于人口分布、地形、风俗习惯等差异较大的区域,则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模式互相补充;而其他特殊地形区域,如西北广阔草原和高原地带、西南边远山区等则需要探索适合当地农村药品供应网发展的特殊模式,如阿坝州的马背药店即是结合实际,切实惠民的很好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军永,陈和利,袁杰.江西省农村“两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卫生经济研究,2005(07):22-24.

[2]王桂.农村药品代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中国药事,2005(11):43-44.

医院药品供应管理体会 篇2

1药品采办

1.1 基本用药目录的确定

根据《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实施方案 (试行) 》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 我院成立了选标专家组和监督委员会, 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和监督委员组确定选标工作组, 制定选标原则和选标实施方案, 规范地组织实施选定我院《基本用药目录》。对临床必需的非中标药品, 且在中标药品目录中又没有可以替代的同类品种的药品, 根据公司采办文件要求, 在合格供货商中查询, 通过询价比价标准及比价评分确定。

1.2 特殊药品的采购

特殊药品指临床因抢救或治疗需要临时使用的药品, 不进入《基本用药目录》, 不作日常备药, 如一些特殊肿瘤用药等。此类药品的采购由临床科室根据治疗计划填写《特殊药品使用申请单》提出申请, 交药剂科审核, 报主管院领导审批后进行采购。

1.3 新药引进制度

由临床科室提出新药申请, 药剂科对临床科室申请的新药进行登记。药剂科负责收集新药信息资料, 并定于每月最后一周二下午为接待日, 认真审核药品资料, 并进行登记汇总。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新药的审批, 在每季度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会议上进行。药剂科将准备好的新药资料制成表格印发给每一位委员, 委员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评审, 包括与原有的同类产品进行对照分析, 并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 经充分讨论和论证, 最后集体决定购进哪些新药。中标挂网的药品及广东省医保目录的药品可优先讨论。药剂科根据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决定, 严格按照进货渠道对新药小量购进试用, 3个月后把用药情况反馈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决定该药是否作为我院基本用药。

1.4 药品采购计划

1.4.1 用ABC分类法对我院药品进行分类

ABC分类法法源于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多数”分开的布雷托定律[2]。医院使用药品存在着资金占用高、使用量大但品种数不多, 资金占用小、使用量小但品种数占大多数的结构特点, 所以借鉴ABC分类法对我院药品进行分类管理, 有利于在管理中区分主次, 提高效率。以总价值约占75%、库存品种总数约占15%的药品定为A类;约占总价值的20%、库存品种总数约占25%的为B类药品;约占总价值的5%、库存品种总数约占60%的为C类药品;D类药品为麻醉药品、精神类药品、抢救药品等, 此类药品所占比例均不高。

1.4.2 药品采购计划的编制

药品采购计划编制虽有计算公式可用, 但要结合经验和医院资金政策, 编制符合医院实际的可行计划[3]。库房管理员每月底参考上三个月药品使用动态和库存情况制定下月采购计划, 并根据ABCD类别不同采取不同策略。A、B类药品品种不多, 但占用资金大, 流动快, 总计划量以一个月为宜, 可根据库房空间情况分1-2次采购;C 类药品品种多, 但占用资金少, 一次采购以1.5~2个月为宜, 这样可以减少采购和入库验收频数, 降低供货商的运营成本, 降低库房管理员、药品会计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我院用量不大, 但采购、入库验收手续要求繁琐, 一次采购量可以3个月用量为准;抢救药品作为必备品种, 用量随临床抢救变化, 应结合库存、效期、抢救用量进行备用性采购, 降低过期报损风险。

2药品管理

2.1 库存控制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 也应遵循商品流通性的规律, 加速周转, 减少库存, 保证药品供应, 确保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对用量大、使用频率较高、市场供应充足的A、B类药品实行<10 d用量的低限库存管理, 以保证供应又不致于占用过大资金, 提高库存周转率;对一些用量较小, 供应不足而可能导致高昂成本, 如在抢救失败或由于缺货引起的纠纷的品种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库存, 最低库存保证15 d用量, 如C、D类药品;对于专科用药, 在相对稳定的时间里用量稳定, 供货正常的品种实行药库零库存, 减少在库品种, 节腾仓位空间, 提高保管效率, 如一些肿瘤药品和妇科用药。从2008年开始, 我院对中药饮片实行零库存管理模式, 撤掉了中药库, 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

2.2 药品储存与养护

2.2.1 药品储存

药品储存过程中质量稳定与否, 除与其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工艺技术以及包装容器有关外, 储存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对其也有很大影响。为了有效控制库存药品的质量, 应对药品按其质量要求分库管理。按照各种药品的贮藏要求, 分别储存于常温库 (0℃~30℃) 、阴凉库 (20℃以下) 、冷藏库 (2℃~10℃) 。在我院现有药品品种中, 大约70%的品种要求在阴凉处保存, 医院对库房进行行改造, 根据要求扩大阴凉库面积, 增加空调设备和抽湿机, 以保证温度、湿度 (45%~75%) 处于正常范围。

为杜绝库存药品的存放差错, 库房管理员对药品严格分区、分类管理。药品质量状态的色标区分标准为:合格药品――绿色;不合格药品――红色;质量状态不明确药品――黄色。按照库房管理的实际需要, 我们对库房管理区域色标划分统一的标准:待验药品区、退货药品区为黄色;合格药品区、待发药品区为绿色;不合格药品区为红色。三色标牌以底色为准, 文字可以白色表示, 防止出现色标混乱。

药品货垛与仓间地面、墙壁、顶棚、散热器之间应有相应的间距或隔离措施, 设置足够宽度的货物通道, 防止库内设施对药品质量产生影响, 保证仓储和养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药品与墙、药品与屋顶 (房梁) 的间距不小于30 cm, 与地面的间距不小于10 cm;仓间主通道宽度不少于200 cm, 辅通道宽度不少于100 cm。

2.2.2 药品养护

药品养护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 研究药品储存养护技术和储存药品质量变化规律, 防止药品变质, 保证药品质量,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一门实用性技术科学。药品养护的各项工作内容都应围绕保证药品储存质量为目标。库管人员每天上午9:00-10:00、下午2:00-2:30做库房温、湿度检测, 并做好检测记录;定期对在库药品进行质量检查, 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及时整改。为提高工作效率, 把首营品种、质量性状不稳定的品种、有特殊储存要求的品种、储存时间较长的品种、近期发生过质量问题、药监局重点监控的品种设为重点养护品种, 进行重点养护。

建立效期药品管理制度, 并根据药品效期作药品养护计划。有效期长的药品 (1年以上) 每季检查一次;对有效期短的或接近效期的 (半年至1年) , 应逐月检查;对效期在半年内的和即将失效的, 应及时向领导报告并写出报告单。采购药品有效期在6个月以内的原则上拒绝验收入库, 在库药品效期低于6个月应进行预警, 与临床沟通使用, 并与供货商联系是否可以调配新批号, 效期接近3个月, 预见能用完的即留用, 否则考虑办理退货。

3药品发放

利用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 药品的出库由领用药品的部门编写领药计划, 上传提交药库, 库房管理员在库房管理系统确定出库数量, 并打印出库单, 按照先进先出、近期先出、易变先出的原则, 对照出库单上的数量和规格、产地, 认真核对发放。计算机的运用, 使得库管人员从繁杂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更好地投身到药学报务中去。

良好流畅的信息沟通为有条不紊地开展好药库工作提供了信息保障。因住院药房、各门诊药房面对患者结构不同, 各品种使用量也不同, 药库加强与各药房之间的沟通, 协助做好各药房之间滞消药品、近期药品的调拨, 可有效防止过期报损造成的资金损失和医药资源浪费。

4统计分析

为有效控制药品收入在医疗收入中所占比率, 规范合理用药, 有必要对医院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每月对全院、各病区药品用量、使用频率、使用强度等进行统计排序、分析, 并进行公布,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合理用药的自律性, 并为医院对临床用药的管理提供必要依据, 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5结论

医院通过参加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 制定推行相应实施方案和政策制度, 有效杜绝了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公开、公正, 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 获得物美价廉的药品, 降低医疗支出, 有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院药品支出占医疗费用支出的比率一直控制在国家规定的46%以下。在采购计划编制过程中结合实际, 对不同类别的药品采取不同采购策略, 降低了管理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遵循药品的商品流通管理规律, 兼顾医院救死扶伤的职责, 区别对待控制库存量, 既提高了库存周转率, 且减少了断药率, 满足了临床抢救治疗需求。中药饮片品种繁多, 体积大, 保存要求较西药、成药更高, 保管过程中极易造成发霉、虫蛀、腐烂等问题, 特别梅雨季节, 保管人员常需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 如日晒等, 势必造成一定量的损耗。考虑到我院中药饮片用量不大, 且目前市场供应充足, 我们撤消了中药饮片一级库, 在中药房傍设小药库, 交由中药房人员兼职管理, 按需采购。这样一来, 不但节约了人工成本和保管过程的损耗成本, 且节腾出了约100 m2的库房空间用于西药库房改造, 成效显而易见。通过加强规范药品存储和养护, 在库药品完好率达100%。除个别小量必备抢救药品会因过期报损外, 其他药品基本达到零报损。通过定期向医院管理部门提供用药分析, 使医院及时对临床不合理用药作出对策, 制定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医生开大处方现象, 提高医生的自律性。总之, 在药品供应管理中通过采取政策性、专业性、科学性的方法, 达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6讨论

优化药品供应管理, 体现了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的最大化。药品供应管理是一项动态、复杂的实践性工作, 通过完善主要环节的管理, 做到政策化、专业化、经济化, 可以有效降低断货率, 提高库存周转率。提高库存周转率对于加快资金周转和减少药品积压失效造成损失具有重要意义[4]。随着医疗改革的发展, 药品加成率的降低, 药品收入在医院经济效益中的影响日益淡化, 我们要通过有效管理, 提高效率, 使药师从单一的保证药品供应的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 从以药品 (物) 为中心向以患者 (人) 为中心的转变[5], 从传统药学阶段向药学服务阶段过渡, 从而提高药师的价值, 为医院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目的 探讨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药品供应管理办法。方法 对医院药品供应管理中药品采办、药品管理、发放、统计等环节的管理方法进行阐述和分析。结果 规范药品供应管理, 降低了管理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老百姓获得物美价廉的药品。结论 通过采取政策性、专业性、科学性的管理方法, 可以达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药品供应,管理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璐华, 宋钟娟.索适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药库的实际管理模式.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0, 10 (2) :159-160.

[2]冯运, 朱珺, 顾嘉钦, 等.采用ABC库存结构分析法和订货点技术优化贵重药品管理.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9, 9 (4) :268-271.

[3]吴永佩, 张钧.医院管理学药事管理分册.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16.

[4]谈瑄忠, 丁毅.医院药品库存的最佳控制探讨.中国药房, 2005, 16 (10) :22-23.

中国药品供应链重构研究 篇3

GSK中国事件使得社会各界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药品价格问题,多数讨论都围绕药品价格“虚高”展开。 查阅最新的讨论和历史文献,大多数论述都是从政府管理角度提出平抑药价的政策方法,而对于目前药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和运行机理并无透彻分析。 事实上, 中国医药行业正面临 “供应链危机”,即药品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利润微薄,大部分企业处于经营困境,并不是一纸“降价令”就能药到病除。 因此,本文从供应链运行角度分析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

一、中国药品供应链及运行现状

根据供应链的一般定义和文献的研究, 本文认为药品供应链是指由药品研发商、药品制造商、药品批发商、药品零售商、医疗服务机构、药品购买者、药品使用者等一系列环节连接而成的网状链条, 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1],如图1所示。

目前我国药品供应链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供应链研发成本高, 隐性费用高

众所周知,药品供应链研发成本高,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除此之外,临床推广费也非常高昂,为医药企业实施商业贿赂提供了土壤。在GSK中国案件发生后,其下游利益链被揭开:为提高销售额、抢占市场份额等,公司销售代表向医生行贿,药价近一成返给医生, 行贿款则靠编造虚假会议和餐费报销套现。 事实上,在新药的推广过程中,制药企业往往需要向医生支付高额的隐性费用, 这些费用将最终进入药品价格,由消费者承担。

(二)供应链运行成本高,制药企业利润率低

由于中国制药企业新药研发能力弱, 产品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的现象严重,因此在制药企业的价值链中,要把药卖出去,势必加大促销力度,直接导致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净利润率下降。 中国仿制药的平均利润率只有5%~10%,而国际仿制药的平均利润率有40~60%[2]。

普药供应链运行成本高, 主要是因为产品上市之后,发生了大量的费用。 如产品的经营费用:制药企业产品的经营费用非常庞杂, 每个企业都不大相同,但基本费用开支项目是一样的,比如工资、差旅费、推广学术费、广告费、办公费、通讯费、外联费和税收费等。

(三) 供应链链条复杂,流通成本高

我国目前药品供应链链条的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原料供应商———药品制造商———药品批发商(多级)———医院(药品零售商)———患者,医院在医药零售市场上占主体地位。 从商流的角度来看,药品出厂后大多需经过批发商、 零售商或医院药房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且中间还有药品招标机构、药品代理商等中介机构, 供应链链条冗长和结构复杂程度可见一斑[3],使得药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近年来,政府和行业积极推进流通渠道简化, 以降低药品物流成本。

(四)供应链末端价值扭曲,存在双重垄断

在供应链末端, 普遍存在着医院和医生对于渠道的双重垄断。 一方面,医院垄断了药品采购,以往的药品招标采购模式使得医院处于强势地位, 医院在采购中往往重价轻质,使得药品流通出现了“逆向选择”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委托代理的存在,医院的医生成为药品实际销售的掌控者。 医生垄断销售,收受回扣,使得药品成本明显增加。 社会药房虽然蓬勃发展, 但药品销售只占整个市场份额的15%左右,无法对医院垄断形成威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中国药品供应链的运营存在着诸多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只是供应链在不合理结构下运行的表现。 只有对供应链运行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才能找到“治本之策”。

二、药品供应链重构的内在机理

众所周知,药品供应链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发挥了不可取代的功能, 具有个体的存在价值。 如果某节点的功能不合理或者能够被其他节点所取代,那么供应链就必然会发生重构。

在图1中,药品制造商完成药品制造,药品批发商完成药品流通中的批发工作,而在供应链的末端:药品零售商和医疗服务机构的角色和功能非常值得细细分析。

供应链的两大功能为制造和流通, 供应链下游主要实现流通功能。 在此过程中,药品零售商的定位非常清晰,实现药品的最终销售;医疗服务机构完成了两大功能———药事服务功能和药品销售功能。 药事服务功能,即医院负责用药指导、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品消费; 医院帮助患者设计用药方案并选择药品组合, 指导患者如何用药并根据药品疗效来重新调整用药方案[4]。 对于后者,本文认为其功能完全可以由药品零售商所取代, 因为药品零售商作为专业的药品流通和物流公司, 对于药品的供应、配给、销售、保管能够提供专业的服务,严格执行国家药监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 GSP)的规定。 根据医疗服务机构的固有属性、人员配备, 其擅长的领域应该是为病人和患者提供专业诊疗、检查、咨询、开方等医疗服务和药事服务。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讲, 本文发现在药品供应链末端,不同环节的功能发生了错配。 这种错配不仅使得供应链局部效率低下, 而且功能的混乱为医院及医生垄断提供了天然的环境。 从目前的情况看,医院占据了药品销售的85%以上,这种模式意味着医院对药品销售的垄断已经成为事实。

因此,从药品供应链运作的角度来看,药品供应链的末端医院这个节点的功能应该进行合理分割和调整,即医院应该专业从事药事服务工作,将药品物流和销售的功能剥离出去。 药品物流的方向也不再按照原来医院为销售主要渠道、 社会药房为销售次要渠道的定向模式(图1),而是药品流通按照市场情况进行自由选择,如图2 所示。

如图2所示,重构后的药品供应链末端的主体和功能发生了本质变化, 医院从药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中退出,药品流通商成为联系药品消费者(包括医院患者和社会消费者的)唯一主体。 医院和患者之间存在信息流。

本文认为,药品流通商可以由医院选择专业的药品批发商、药品零售商,通过国家药监局GSP认证。 具体来看,未来中国的药品流通仍然分为两个大的渠道,一是医院患者,一是社会消费者。 图2中的药品流通商具体可以表现为药品批发商、 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如图3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图中的医院药房和重构前供应链中的医院药房有本质不同。 重构前的医院药房是医疗机构的组成部分,其所有权、经营权均属于医院,所以其实质主体是医疗机构; 重构后的医院药房是药品流通企业或其分支机构,名义上称为“医院药房”,其经营权和所有权属于流通企业。 可以说,医院基本不参与药品物流的运作。

在图3中,药品供应链重构之后,药品物流的走向也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从原来的单向变为多向物流,消除了医院垄断。 医院药房的客户不仅包括医院患者,还可能包括社会消费者;医院患者就医后完全可以凭处方单去社会药房取药, 社会药房的客户中医院患者的数量将大幅增加。

三、重构后的药品资金流

药品供应链重构前: 医院药房的销售收入从患者所得,与医保报销系统互连,归医院所有,实际为医院的销售收入。 在中国目前环境中,医院对药品流通商往往采取赊销形式,拖欠货款量大且久。 供应链资金流断流严重,运行不畅,影响供应链的运作,增加了供应链的资金成本, 也是药品价格虚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药品供应链重构后, 医院药房的销售收入从患者所得,与医保报销系统互连,归流通企业所有,即药品流通商即时获得货款,与医院不发生任何关系。避免了长期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医院对药品销售商货款的长期巨额拖欠,减少了供应链的非必要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资金效率, 也将使得药品的潜在成本下降。 见图4。

综上所述, 药品供应链重构一方面打破了医院对药品的采购和经营垄断, 切断了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联系;另一方面,把医院从药品物流和销售领域剥离出来,从事专业的医药服务工作,重新对供应链的功能进行了合理分工, 使得药品供应链流通成本大幅下降, 这两方面都将大大降低药品的整体成本,从而降低药品价格。

四、药品供应链改革方案及建议

本文从供应链运行的专业性和效率性角度进行分析, 提出了药品供应链重构的建议, 即 “医药分业”。 医药分业,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的议题。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医药分开改革探索。2002 年,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九部委下发了《关于印发完善三项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计价格[2002] 1168号)》, 选择青海省西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山东省青岛市等城市,试点门诊药房剥离、医药分业;上海市松江区2005 年起对包括区属二级医院在内的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5],江苏省南京市2006 年实行了医院药房托管[6],安徽省芜湖市2007 年实行了医院药品集中管理等[7]。试点不少,但是后期没有能够普遍推广。

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相继取消药品加成,药品价格虚高未根本解决, 医药企业却普遍面临经营困境。 究其原因,在于药品供应链运行的结构性缺陷没有改变。本文认为,取消药品加成是改革的第一步,医药分业宜按照药房托管、 药房剥离的方式逐步实现医药完全分开。 只有实现医药分业,才能根本性的切断医药的利益联系,同时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效率和降低成本,达到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的目的。

药品供应网 篇4

1 药品供应功能单元方舱结构的改进

1.1 方舱功能单元的调整

药品供应功能单元方舱设立为单独的功能单元,现在列编的药械方舱实际上包含两个部门的职责,一是对整个战役卫勤支援保障系统提供药品调剂供应,二是对外科手术器械、敷料手术衣巾进行洗涤、灭菌,对一次性使用耗材的贮存和发放。该舱扩展后,其空间一分为二,由2个职能部门所用[1]。充分利用了空间,其功能在整个系统中得以发挥,但在工作中却感到诸多的不便,因此,最好将其设为单独的功能单元方舱。

1.2 功能单元调整后的优点

功能单元分开后,能各自发挥自己的职责,相互没有干扰。药品供应功能单元空间扩大一倍,避免了以往空间不够而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药品供应功能单元单独设立后,就避免了手术器械敷料包消毒所致的工作环境的交叉污染,同时也保证了物品消毒存贮的环境。

2 供应功能单元方舱舱体的改进

2.1 舱体结构

药械灭菌方舱舱体外形尺寸为6 058 mm×2 438 mm×2 448 mm(长×宽×高),采用PVC数据总线控制舱体液压支撑腿和顶底板液压支撑杆,三板联动展开。侧板配合着调整底板高低的同时,向外转推90°,将固定销插入固定,并将外侧的搭扣把端板将其固定[2]。我们在使用中发现这样的扩展方式存在些小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2.2 舱体改进方式

舱外主体结构尺寸不变,不用三板联动的扩展方式,采用机械式弹簧支撑臂扩展顶板和底板。将外部固定栓松开后,只要人力往上抬顶板,往下拉底板就能轻易地将顶板和底板拉到位。这样的扩展方式同样方便快捷,且故障率小。其底座的侧板采用折合扩展,中间对接的方式(野战手术车的扩展方式),并配合着调整底板的高低,将侧板推放到位后在内侧将固定销插入固定,并将顶板、底板和侧板之间的固定装置拧紧,这样很好地提高了各板之间的密闭性,经久耐用,避免了三板联动扩展方式时各板铰合部,侧板密封条由于老化所致的密闭不严的现象[3]。

3 药品供应功能单元方舱内部布局的改进

3.1 改进后的方舱内部布局

方舱内部增设了折叠床,用药品柜代替了以往的野战医疗箱组,空调、冰箱和折叠桌椅固定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局域网等其他功能不变,其状态如图1所示。

3.2 局布功能概述

该舱扩展开后,靠折叠床一侧扩开后用以储备药品,即药库,另一侧为办公区,放置调剂台(展开后的折叠桌),办公椅。增设的折叠床用于工作人员休息时使用。图中所画的药品柜为铁皮材质,并设有按钮锁扣,每个按钮旁设有卡片槽,所放药品名称种类可从该处得知。药品柜顶层为吊柜,其余为抽屉,长型药品柜为单向向外的打开方式,3个小方形的为左右双向对开的打开方式,每个药品柜内壁都缚有一层海绵,起缓冲作用,以防药品在运输过程中颠簸损坏。

3.3 增设药库

若临时用帐篷作药库给日常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大部分药品有它存放环境的特殊要求,放入帐篷时,室内环境易受外界高温雨水的影响而改变药效,而新增设的药库有空调作保障,既恒温又防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药库与药品调剂区只有一门之隔,也给日常工作带来了方便。

3.4 存储药品方式的改进

3.4.1 用药品柜代替野战医疗箱组存放战救常材药品

平时可将药品装入药品柜中,有任务时可直接将整体自装卸背上舱体即可进入出发状态,剔除了医疗箱组的搬运环节,为物资准备和工作展开节省了时间。医疗箱组存取药也不是很方便,堆放时间长也会发生形变及质变,而药品柜却能弥补它的不足。

3.4.2 区分不同的药品种类给药品柜分区

打破以往的药品分类的习惯,在药品柜的卡槽上加不同颜色标识区分不同类型的药品。比如注射用针剂药用蓝色标识,口服用药口用绿色标识,急救药品用红色标识,并且每个卡槽处都贴有该柜存放药品的目录签,方便处方调剂时查找药品。较沉的液状药品放下面,较轻的药品放吊柜,麻醉药品用特殊的柜子双锁存放。

4 总结

药品供应功能单元方舱之改进,这源于使用认识的总结。虽说方舱的扩展方式不如现有的先进,但很实用。避免了日常工作中由于部件老化,电子元件性能不稳定所带来的不便,减少了维护保养的工作量,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费用,也提高了整舱性能的稳定性。药品供应功能单元方舱内部结构调整改进是从工作角度出发,集中了使用者的体会,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伤病员服务。

参考文献

[1]傅征.军队卫生装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林村河,张继明.卫勤分队卫生装备的管理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4,5(9):37-38.

药品供应网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描述性方法, 结合现场督导方式, 对2012—2013年福建省8个季度全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药品报表及现场督导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1.2 指标定义

1.2.1 可使用月数

是根据一种药品的平均月消耗量、季度末库存情况, 而预计出该种药品能够使用的月份数。可使用月数=季度未某种药品的现有库存数量/该种药品的平均月消耗量。

1.2.2 过期/破损率

是指过期或破损药品总数量占该季度库存总数量的百分比。过期/破损百分比= (季度内药品库房中过期 (破损) 药品数量/该季度第一天库存数量+该季度入库量+其他入库量) ×100%。

1.2.3 账物相符率

账物相符率是指季度末所有抗结核药品的总体账物相符率。账物相符率=季度末药品库房中账物相符的药品种类数量/所有药品种类数量×100%。

1.2.4 缺货百分比

定义为每季度各种抗结核药品缺货时间的平均百分比。缺货百分比= (每季度所有药品缺货时间合计/所有药品种类数量×90d) ×100%。

1.2.5 季度末有库存率

有库存是指任何一种药品在库房 (含门诊药房) 中的可用数量 (即现在库存不为零) , 季度末有库存率被定义为, 每季度末药品库房中免费抗结核药品有库存的种类比率。季度末有库存率= (季度未库房中免费抗结核药品有库存的药品种类数量/所有药品的种类数量) ×100%。

2 结果

2.1 季度末库存情况

根据2012—2013年度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药品报表数据, 免费抗结核药品季度末库存量可使用时间:省级为HRZE 1.9~5.5个月、HRE 0.3~3.7个月、HR 2.3~5.4个月, 沿海地区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 为HRZE 0.6~5.6个月、HRE 0.0~8.9个月、HR 0.5~5.4个月, 山区 (其余5地市) 为HRZE 0.2~5.3个月、HRE 0.2~6.1个月、HR 0.2~12.4个月, 见表1、表2。

2.2 药品持续供应情况

调查发现2012—2013年HRE有库存量最低均为66.7%, 最高为100.0%, HRZE和HR有库存率两年均为100.0%。有1家单位两年均出现HRE药品缺货情况, 缺货率均为33.3%。2013年未出现药品过期/破损情况, 2012年有3家单位存在药品过期/破损情况, 过期/破损率最高为0.2%, 最低为0.1% (未过期/破损单位除外) 。两年账物相符率均为100.0%, 见表3。

2.3 现场督导情况

9个项目单位均有专用库房进行药品储存, 除1家单位未配备空调外, 其他单位的专用库房均能满足储存药品的各种条件, 如配有温、湿度计, 提供防火、防潮、防虫、防盗、避光等设施, 均使用药品出入库登记本和药品申请单。有3家单位使用计算机进行库存信息管理。在药品分发方面, 药品发放流程均按市级-县 (区) 级-患者进行发放, 市级根据县 (区) 级药品申请方式不同, 有季度发放和无固定时间发放两种方式。接收药品以单位自取为主, 也有市级下乡督导时, 由督导车一起运送到县 (区) 级。

2.4 药品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建设情况

调查的9个项目单位中, 均由专职人员进行药品管理, 其中有5人接受过国家级培训, 3人接受过省级培训, 1人未受过培训。

3 讨论

药品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库存控制, 为减少药品存储运输等环节所产生的费用, 各项目单位建立合适的库存控制尤其重要, 根据《抗结核药品管理手册》 (以下简称《手册》) 要求, 季度末药品库存量控制在1.25~4.25个月较合理, 否则有可能出现过期失效、短缺现象。从全省范围来看, 9个地市均未实现药品合理库存控制, 有1个单位出现HRE库存为零, 有的单位库存量过高或过低。因此需要各级领导重视药品管理工作, 加强库存控制, 最大限度降低药品管理成本, 保证患者能得到有质量保证的免费抗结核药品, 避免出现药品过期或破损。

在抗结核药品管理工作中, 为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各项目单位应提供标准的药品仓库, 一个合理的库房能够极大地减少因库存管理不当造成的药品损耗, 例如破损、被盗等。报表数据显示, 9个项目单位的药品过期/破损率均小于0.2%, 达到了《手册》低于2%的要求。同时, 现场督导发现各单位账物相符率均达到100.0%, 说明库房管理工作质量较高, 但库房条件及人力资源投入方面, 各单位存在差距, 如未给仓库配备空调、未参加培训等。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 通常情况下, 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储存在凉暗干燥处 (避光并不超过20℃) 。同样负责抗结核药品供应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业务素质水平, 新任职人员须接受相关药品管理专业培训, 具有一定计划和沟通能力及良好团队精神, 熟练掌握电脑办公软件。为全面提高药品管理工作水平, 药品管理人员要多参加相关知识培训, 了解并及时更新知识储备, 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虽然福建省抗结核药品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 如药品管理人员频繁更换, 责任心不强, 认为药品管理工作简单, 只是单纯对药品进行发放, 未对下属单位药品使用情况及结核病信息系统中的药品报表数据进行核查、监测;领导层面重视程度不够。免费抗结核药品是无偿提供给患者的国有财产, 各结防机构应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技术好的人员充实到药品管理工作岗位中, 保证药品管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品, 以提高患者治愈率, 减少耐药患者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黎霞, 陈明亭.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系列抗结核药品管理手册[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3.

[2]王倪, 王林, 赖鈺基, 等.抗结核药品供应中断的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6, 9 (14) :33-34.

[3]万利亚, 周林, 成诗明, 等.抗结核药品合理化使用核查方法的探讨[J].中国防痨杂志, 2012, 12 (12) :808-812.

[4]杜成刚.结核病控制工作中抗结核药品采购与管理的作用[J].中国医学装备, 2007, 4 (4) :34-35.

[5]黄建业, 成咏, 何勇生.免费抗痨药品专项管理对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影响[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9, 3 (25) :213-215.

药品供应网 篇6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2010年2~5月药品的出库、库存金额;药房加补领数据来源于各请领单位每周的药品需求计划及缺药情况反馈。药库人员记录每周供应计划及计划外药品供应情况,输入计算机,并对每日补领药品的明细进行登记。比对前一次领药计划药房是否做申请、药库是否满足,利用Excel2000表格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统计,依此作出归纳分析。

计算方法:

由于HIS系统中库存值是实时的,平均月库存即日库存值,是由每月记录最后一天的库存值平均计算得来;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院库存管理

我院是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床位接近四千张,药库作为一级库负责全院的药品供应,下设13个常规领药单位(二级库),除西院药房、南楼门诊药房和西院中药房外均为东院药房。全院药品的日消耗金额在600万元左右;为加强药品管理,降低库存,2007年上线运行了“药品供应物流保障信息系统”[4]。通过与物流供应商合作,扩大直送品种比例减少药品周转环节,使药品库存量进一步下降。目前该系统运行平稳,2010年2~5月的药品供应情况见表1(表中数据由各药房每月上报计算得出)。

由表1可见,东院各药房除了国际医学中心药房库存周转率较低外(可能与该药房新成立,药品消耗不平稳有关),其余药房所备药品的库存周转率都非常高,折合库存天数在6~12天。周转率是库存管理的衡量指标,库存周转率越高表明库存管理的效率越高;反之,库存周转率越低意味着库存占用资金大,保管等各种费用也会越高。药品是一种具有有效期的特殊商品,其保管储存要求的条件较高,库存周转率低,就意味着易造成药品失效。而且,库存周转率对医院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资金周转率指标也有一定的影响。而西院的三个药房的库存周转率也普遍较低,折合库存天数最多的已经超出一个月,即药房备存的药品可以维系临床用药在一个月以上。这由西院的保障任务特殊所决定,但同时也暴露出库存积压过重的问题。

2.2 各药房临时加补领药品及药库供应情况

药库负责全院的药品供应,除了每周正常为13个固定药房全品种调配、下送,还要应对各种保健、临时任务等突发药品请领情况。各药房每日还会有药品供应断档而向库房临时加补领的情况,给药库的正常工作安排带来较大的干扰,为此做药房计划请领-补领、药库发放药品的调研,以此了解药库、药房药品供应的情况。因我院保障性质的特殊,东西两院的网络在物理上是隔绝的,药库无法监测西院各药房的库存数据,所以未将西院药品供应情况统计在内。药房加补领情况的调研纯手工记录,工作量巨大且过程繁琐,笔者将东院供应量大的四家药房纳入调研:门诊、肿瘤、主楼、外科。其计划、请领等情况见表2、表3。

由表2可知,2月份各药房的领药计划未满足率普遍较高,分析原因可能与2月春节假期有关。国家规定春节放假7天,各药房要在放假前备足两周的用量,药库也会相应的提高备存以供临床需求,而药库的计划会受到医院资金有限、商业备货不足等原因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备齐所有的药品,因此该月药品缺货率相对较高。药库会在药品到货后第一时间主动对缺货药房进行补发。

从表3看,19.53%的药品是计划已经满足了而药房在领药后一周内再次进行加补领,造成了工作的重复,74.97%的药品并未在计划里体现。药房的补领大部分是计划之外的品种,由此可见,临床的用药需求千变万化,非常不容易掌控,各药房每周一次的请领外还有12%的药品需要通过加补领来满足。而药房也确实存在计划不周,漏做、少做的情况。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不允许药房补货,又要求其完全满足临床的需求,药房只有无限制的多做计划才能保障不断药,这势必会无限制的增加库存金额,带来库存压力。所以笔者认为,临时补药应该是允许的。然而临时加补领的药品品次过多,给药库正常发药、下送、盘点和人员、车辆的安排也带来了较大的干扰。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这也需要经过更细致科学严谨的调研论证。

2.3 药房之间移库情况分析

2007年引进新的物流管理程序后,用量大且波动小的药品(占药库近50%金额)由商业公司直接配送至药房,药库只少量备存或者做到部分品种“零库存”。为满足临床的突发需求,药库向采购部门做临时计划请商业公司紧急配送。同时对13个药房进行统一的调度,向有特殊需求的药房调拨药品,这便是药品的移库。各药房之间调拨(借入借出)药品、同批号药品尾货的合并等也按移库处理[5]。

笔者统计了2~5月各药房之间药品移库的情况,中药房因其品种的特殊性,几乎未向其他药房借入借出药品。从表4可见自费药房的管理非常有序,很少向其他药房借药,向药库进行加补领品次很少未被统计在内,而药品的备存天数并未因此无限放大,只有9天(表1)。门诊由于面临的突发情况较多,借入药品占日均出库品种的比率排序第一。药品的移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缺货率,可及时满足临床的用药需求。

3 讨论

通过此次调研可使药库、药房了解各单位相互之间药品供应的具体情况,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在工作中做调整,为下一步优化医院药品供应链积累数据,提供参考。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我院现有HIS系统是2000年开始全面上线使用,在药品供应保障流程相应模块中,偏重院内与医嘱、摆药、处方和收费系统等医疗核心系统的连接,而药品物资供管的功能相对薄弱。由于信息系统支持能力差:不能自动生成计划,请领、补领药品均为人为制定,容易产生计划的偏失,不能对计划与到货情况进行跟踪对比,此次调研的所有数据均为手工记录填写,工作量大,且记录复杂,可持续性差。

我院计划在HIS系统的基础上全面上线SAP(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系统。以SAP系统推行为契机,实现数据的全面挖掘和分析,为临床服务、药品监管、保障供应等提供信息支持。不断完善、优化医院药品结构,动态分析药品流量,合理设置常备药品数量,依托SAP自动计划系统,降低临床断药率,保证临床用药持续性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洪钢.浅析我国药品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内涵和特点[J].中国药事,2008;22(3):197~199,202

[2]王夏阳,陈功玉.技术变革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以RFID技术应用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6;(1):76~80

[3]李卫文.从现代化管理角度探讨医院仓库药品“零库存”[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109~110

[4]郭绍来,刘皈阳,郭代红,等.药品供应物流保障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5):13~15

上一篇:内部兼职培训师下一篇:抽象函数的解题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