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的误区

2024-10-01

说课的误区(共8篇)

说课的误区 篇1

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 说课因其便于组织和操作而大受欢迎。在各种教师素养大赛、基本功考核、教师职称评审等活动中也多采用说课的形式。所谓说课, 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 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但是, 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 由于不是面对真实的课堂, 许多教师对说课的看法存在一些误区, 致使说课日益脱离了真实的课堂教学, 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误区一:理论越多越好

在说课的过程中, 不少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 对本学科的钻研, 将与本课题有关的课改理论以及其他教学理论大段引用。“课程标准中这样表述……”“著名教育专家这样认为……”在说课稿中随处可见。这其中有教育专家的观点, 也有特级教师的见解;有国外大家的深刻认识, 也有国内新秀的独特看法。

说课是口头表述我们的课堂教学设想, 当然需要教学理论支撑。但也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在说课的过程中, 要在深入研读相关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深刻领会课标精神, 及时吸收专家名师的研究成果, 选取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阐述。而不是堆砌成果, 搞课改理论“大展览”, 给人以“空而不当”的感觉。更重要的是, 要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不仅要说清楚课堂教学设想, 即教的过程, 而且要说清楚理论依据, 即为什么这样教。如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优化等, 都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让听课的人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误区二:设计越精越好

我们知道, 说课是我们对课堂教学设想的口头表述, 与真实的上课过程不同, 实际上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种最理想状态的预设。既然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 不少教师认为, 那我们就可以在教学的设计上做足文章。那些课改理论书籍上面提到的新方法、特级教师用过的金点子, 甚至目前条件还不具备的教学设备都可以为我所用。一句话, 设计越精越好。但是, 稍微有一点教学常识的人都知道, 我们的教学不能搭花架子, 搞形式主义, 一定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我们的教学, 无论是上课还是说课, 都要建立在对学情把握的基础上。试想, 如果设计精巧, 但实施糟糕, 这样的设计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 千万不能说课、上课两张皮, 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要把说课当成预上课, 从上课的角度出发来说课, 抛开花哨的形式, 一切从实效出发, 真正起到说课应有的作用。

误区三:内容越全越好

在平时的说课过程中, 经常出现超时的情况。究其原因, 是因为教师的说课追求大而全, 生怕漏掉一个方面, 内容越全越好。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到目标确立, 从教法、学法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 从课内练习到课后作业, 几乎把教学法方方面面都包括进去了, 给人以教者思维缜密、考虑周全、预设精心的感觉。

对于说课过程中出现的大而全现象, 细一分析, 实际上是对说课心中无底的表现。因为怕说漏, 因为怕丢分, 所以干脆什么都说, 大而全现象就出现了。实际上, 和上课一样, 我们在说课的过程中也应力求体现我们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就拿教学过程的设计来说, 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把自己对教材独特的解读、自己长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教法等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作为说课的重点, 而其他常规的内容, 进行简要阐述就可以了。只有这样, 别人才能初步了解你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你的说课才可能给听课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课的误区 篇2

编导语: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都经常需要听课评课,那么,在通过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评课者该把握哪些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评课水平呢?

无论学校领导、教研员还是普通教师,都经常需要听课评课,那么,在通过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评课者该把握哪些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评课水平呢?

一、常见评课误区浅析

尽管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在评课中,评课者自身也很容易出现失误甚至错误,除了技术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外,属于评课方式的问题也有不少,就笔者所见,经常出现的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哄”评:你好我好大家好,敷衍了事。这种“皆大欢喜”的评课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评课者准备不足或能力有限(比如听非自己专业的课),由于准备不足,所以就难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的得失,而跨专业听课时,评课者有时对授课教师“讲了什么”都不甚了然,又如何有效评课呢?因此,评课者就不得不勉强应对、多夸少评,无论表扬还是批评、分析还是建议,都不免流于空泛笼统。另一种“哄”评则更等而下之,主要是出于人情面子和各种利益的考虑,“课未完,评已定”,这种“评课”其实基本已经不能视为教研活动了。对于“哄”评,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的教师并不喜欢,尽管“面子”无虞,但难有真正的收获。

第二,“套”评:用理论、理念、理想套教学。课堂教学实践当然需要理论层面的引导,但是指望一节课“全面、彻底”地体现理论、理念、理想的要求则未必实际,不用说日常课,就是精心包装的“公开课”也难以实现。有的评课者,对教学工作本身并不熟悉,对所听的课了解有限,于是乎只好在评课中祭出“理”字大帽,“套”上一番了事。有些评课者则是带有比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总以为一节课只有用课改理念和教育理想“武装到牙齿”才算好课,于是乎大套特套,被评教师在不得不赞同其理念、理想的同时,却又是一头雾水,大生“这课该如何教”之疑。

第三,“替”评:用自己的教学设想来评课。不可否认的是,评课者在听课时,在做判断时,心中重要的参照系就是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但是,一些评课者喜欢越俎代庖,在评课时教教师如何授课,这就未必妥当了。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一些懂教学,也对所听的课比较了解的评课者身上。评课的目的其实与教学的目的很相似,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怎么做的效果远不如帮助学生自己探索的效果;同理,评课者“代位设计”也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退一步来看,在实际教学中,评课者的教学设想真的能“替代”授课教师的设计吗?笔者认为恐怕不能,且不说前者未必就比后者高明多少,更重要的是评课者一般都对学情了解有限,其设想也就容易“看上去很美”,实施起来很难。

第四,“苛”评:评课中过重细节,求全责备。清朝道光皇帝有一条“驭下之术”,就是在大臣的奏折里面挑错别字,让大臣们觉得皇帝神目如电、无比圣明,因而战战兢兢。我们有些评课者也有类似的做法,在评课中,不重整体而偏好局部,不观大体而好抠细节(细节当然很重要),找到一点问题就大肆发挥、上纲上线。教学固然要精益求精,但教学又是“遗憾的艺术”,“有问题”是正常的,指出即可,没有必要抓住不放。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善,切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则余无可观耳。”他主张在批评中“去其一非,成其百是”(《答王西庄书》),我认为这也正是评课者在评课中应该有的态度。

二、评课的几条原则

关于评课的原则,我觉得很可以借鉴学术批评的要求,因为评课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术批评,不能随意,也要尽量避免偏颇、疏漏。

第一,转变态度、谦虚谨慎。邓小平同志曾经要求去学校听课的人“要像下连队当兵一样,下去当‘学生’”(《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这句话颇值得我们深思。评课者不应抱着自己“比授课教师更高明”的态度走进课堂,评课者的主要工作是“建设性地批评”,但在批评之前必须先以一个谦虚的态度去倾听、去思考,在进行批评时,也要谦虚谨慎。著名学者齐世荣先生说:“批评者的意见即使正确,也只是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正确,而从总体水平上不见得就一定超过被批评者。”(《漫谈学风问题和学术批评问题》)这是非常正确的。

比起被批评者来说,批评者处于相当有利的地位,著名学者余嘉锡先生所作的《四库提要辨证》纠正了清代学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许多错误,但是余先生却认为,纪昀需要为浩如烟海的典籍作提要,而自己却是只挑自己有兴趣、有心得的内容作批评,所以,“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辨证也易”,余先生断言,如果把他和纪昀身份对换,“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正因为如此,批评者就更应该谦虚谨慎,这并不仅仅是风范、风度的问题,谦虚谨慎也会让评课者少了许多犯错误、出问题的可能。

第二,深度钻研,不说空话。评课者决不能“赤膊上阵”,而是要对教学内容研究深透。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评课是很“日常化”的,但是,“日常化”不等于“随意化”。有一些评课者存在一种想法,认为自己可以“熟悉内容就评内容,不熟悉内容就评教法”。殊不知,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那里,面貌可以千差万别,而所谓“教法”如果脱离了内容,就成了无源之水。如果对自己所听课内容不作研究,不从授课教师和中小学教学的角度实实在在地分析课的内容,评课就难以切中肯綮,甚至会闹出笑话。

第三,设身处地,“了解之同情”。一节课(即使是刻意准备的课)不是孤立的,它与教师的整体教学延续性,学校、教研组的情况密切相关。一节课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根植于这个班学生的种种状况。而这些往往都是评课者一无所知或不太了解的,而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调控,以及教学效果的

达成,恰又与这些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在评课时需要充分了解情况(特别是学情),设身处地地评课。陈寅恪先生研究历史,特别重视“了解之同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充分考虑历史事件产生的各种条件、历史人物行为的环境背景,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地作研究,这种思想是我们评课时应当效仿的。

顾泠沅教授指出,教育教学研究要“回到粗糙的地面”(《校本教研:从制度建设到聚焦课堂》),评课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粗糙地面”非常复杂,存在于教师、学生、环境等许多方面中,而且带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忽略这无法回避的“粗糙地面”,评课就容易失去指向性和客观性,也就容易想当然,容易简单化、机械化、空泛化,难以评到点子上。

第四,反复论难,力求严谨。很多著名学者,在进行学术批评的同时,也希望别人“入室操矛”,再来批评自己,以深化认识、推进研究。我们的一些评课者却自以为自己说的都有理,加上老师们往往因为地位、面子、利益的关系,不予反驳或讨论,也助长了一些人根本不准备接受辩难的态度。这对于评课,对于教学研究工作没有好处。

我觉得,批评者应该随时准备被人批评,因此,评课者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需要在心中反复掂量、仔细论难,力求“止于至当”。同时,随时准备被人挑刺、反驳。一句话,就是把评课当成完全开放而又非常严谨的“口头学术讨论”,而不是一言堂的“专家指导”或随便的“谈谈意见”。在当前的教研工作中,我们特别重视交流与对话,而形成有效对话起码得有这么两个条件:一是大家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也都有开放的倾听态度;二是大家的发言都(尽量)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这样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

走出职业学校体育课说课的误区 篇3

误区一:说课是对教案简单的复述

一些教师认为说课就是把备课教案进行一个简单的复述,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会影响到整个说课的指导思想和结构。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 如教学的具体过程, 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 等等, 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 即要体现出“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 即思维内核。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 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因此, 我们在说课中, 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以及对教案中确立的重点和难点, 要详细的说明原因是什么,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用了哪些策略和手段, 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的。

误区二:教学目标可以随意设置

很多教师对说课中教学目标的设置不是很重视, 随意性很大, 往往把培养目标、专业目标、学科目标、课程目标等混为一谈。如, 有的在说课中出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不是1、2节课就能培养的, 这是体育学科的目标。又如, 一堂新授技能课, 提出“90%的学生熟练掌握”这种脱离实际的理想化目标, 等等。其实, 教学目标在说课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每一节体育课都是在体育课教学的总体目标下, 把学年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统一起来, 构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维递进的目标体系。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并达到以下几项要求:一是要具体明确、可以操作、可以观察和评价, 能够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二是表述的用语要规范、准确、分类清楚, 忌多、乱、杂、偏、空;三是目标承载的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学生的体育锻炼实际相结合;四是目标应当具备鲜明的科学实效的特性。

误区三:学情分析仅包含一般性分析

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设计的撰写需要了解与分析学生, 我们称为“学情分析”。在实际说课中, 一些体育教师大而化之地仅仅对所教班级的基本情况作一般性分析, 千篇一律, 如, 授课班级48人, 男生26人, 女生22人, 该班学生上课纪律良好, 运动成绩一般等等。体育教学不能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来应对, 必须考虑每个具体学生的差异性, 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 还要强调个性, 分析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体育课堂上存在大量的个体差异, 教师必须要熟悉学生的运动基础、身体条件包括疾病情况、个性倾向、兴趣特点、特殊群体、班级纪律等等, 并对这些琐细情况分析研究。

误区四: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体育课教学可以划等号

由于教育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 现在不少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依旧照搬普通高中体育教学模式, 在教学上把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划上等号。职业学校的办学性质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决定了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 继续照搬高中模式显然是不适时宜的。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对汽车修理等专业, 应注重对上、下肢力量的训练, 在课堂素质练习中, 可以运用汽车轮胎为器械进行练习;对现代服务专业, 应注重对下肢力量和协调平衡能力的训练, 以及站姿, 形体的训练;对计算机、财会等专业, 应注重对手指、手腕灵活性的训练;对市场营销、导游等专业, 应注重对体力、耐力的训练。

误区五:教学方法是对教学方式的简要表述

教学方法是说课中比较重要的环节, 是说课者表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环节, 一些教师仅仅说明课堂教学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 这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学方法, 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说课中, 在表述教学方法的同时, 要阐述选择这种教学方法的依据, 如依据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或者是教师的自身素质等等。同时, 还应运用相适应的教学手段, 即课题教学所运用的辅助工具, 包括多媒体、试听或其他实践活动。

误区六:教学反思可有可无

教学反思是目前体育课说课中最容易疏漏的一项内容。教学是教师工作的基本任务, 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环节, 它是教师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只有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检查才能得到体现, 不论检查什么内容, 都包含着对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情况, 学习得失表现, 造成得失的原因, 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倾向,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等。

以上是体育课说课最常见的几个问题, 笔者只是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对策, 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摘要:“说课”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形式, 也成为体育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提升业务水平的一种技能和一种重要的途径。多年来说课虽然有它固定的模式, 但是在如何说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对这些误区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课,说课,误区

参考文献

[1]贾齐:《中学体育教育实习行动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人民体育出版社。

浅谈公开课的误区 篇4

关键词:公开课,教学经验,业务素质

一、盲目使用多媒体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 近些年来, 多媒体教学课件凭借其形象生动、知识信息涵盖量大、可以大大扩充学生视野等诸多优点而成为众多教师课堂里的“宠儿”。只要是公开课, 不管是全国性的还是地方性的, 几乎没有不做课件的, 没有不用多媒体的。那闪动的鼠标, 美妙的画面, 动听的音乐, 成为公开课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不少听课老师感慨:“现在的公开课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啊!”是的, 现在公开课上手段是先进了, 形式是多样了, 但是, 这并不说明每一节课都适合做课件, 例如, 在上化学课讲分子结构时, 使用分子模型就可以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问题, 可是有些老师却去制作计算机, 通过屏幕来显示分子的结构形态, 尽管展示出的是三维立体图形, 但比起模型来还是有相当的抽象成分, 且增加了教学成本。有的老师在上课前几周及开始准备课件, 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 像这种情况在学校并不少见。形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教学评估的误导, 因为有不少学校在进行公开课评估时, 把“是否使用电教媒体”作为一条评分标准, 从而使教师们想尽一切办法使用多媒体。

实际上, 公开课上不使用课件并非不能上成一节好课。去年, 和我同事去新乡市育才小学听三位优秀教师的公开课, 在前不久举行的宜昌市小学语文中心组专题研讨会上, 有五位老课前每位老师都精心准备了课件。当最后一位老师上课时, 却突然停电了。这时, 有的老师担心说:没电了, 怎么上呢?大家议论纷纷。“没电就不能上课啊?”育才小学教务处主任反问道。是啊, 没有电, 课件不能使用了, 就不能说上不成课了啊。在我们没有因为多媒体之前, 我们不都不用课件?见到这种情况, 当时这位授课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她凭借黑板、粉笔、课本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照样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赢得了台下听课者阵阵掌声, 而且也成为最让大家满意的一节课。所以真正的好课, 不在于教学手段是否先进, 而在于是否能充分运用学科魅力调动了学生, 对学生最为有效。我们并不反对使用多媒体课件, 但一定要明确使用多媒体的目的, 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从学科的实际出发, 具体分析, 合理利用, 要使多媒体课件为教学内容服务, 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过分追求教学气氛, 上课如同演戏

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 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教态自然, 学生听课认真, 讨论热烈, 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教师在课堂上刚提出一个问题, 下面的学生便一呼百应, 气氛活跃,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对于一节新授课内容来说, 教师刚刚讲到知识要点, 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和运用, 对答如流, 整堂课的设计安排, 可谓是完美无缺, 这不能不令人疑惑啊。因为在我们的课堂上,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的心理特征、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意志能力、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可能同步, 所以说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有教师面对学生发问而回答不出的尴尬, 可能有学生面对问题会答非所问, 可能会有未能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遗憾等, 这都是正常的。作为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抓住精彩的瞬间, 让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辉。哪怕它在带来精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遗憾, 甚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丧失程序上的完美。但是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 才显出真正的“美”来。一次, 听完一位老师的公开课, 很多专家, 同行多觉得很完美, 无懈可击, 真的如此?经课下向学生了解, 方知上这节课之前, 老师进行了多次的“排练”, 并安排了某某同学问什么问题, 回答什么问题, 怎样回答, 当老师讲到某个环节时学生要怎样配合等。像这种弄虚作假, 上课犹如背台词一样的公开课, 无疑是违背了教学原则, 也违背了公开课的初衷, 失去了应有的教研示范作用。

三、华而不实, 片面追求表面现象

有的教师在上公开课时, 没有把精力用在学生身上, 而将功夫下在了坐在学生后面听课的教师身上。由于听课教师分属多个学科, 要让不同学科且缺乏本学科基础的教师听懂专业性较强的本专业知识, 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 授课教师在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讲解的时候, 学生都已经听懂了, 可授课教师还在讲, 因为他想让每一位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听懂, 可谓用心良苦啊。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了许多成语及典故, 堆砌了大量华丽的辞藻, 一节课下来可以说是妙语连珠, 乍一听, 让人觉得这节课讲的还不错, 可冷静下来一想, 这些华丽的外衣与授课的内容却没有什么联系, 这样又怎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呢?往往这些教师平时不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教学观念陈旧, 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仅仅把宝押在公开课上。课堂上, 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教学观,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主动学习的精神,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最优化。

四、下大功夫, 舍本逐末

不少上公开课的教师认为, 只要上好一节公开课便万事大吉, 一好百好。为了追求“一炮打响”的效果, 有人在上课前几周就已经开始准备, 多次试讲, 修改教案, 本来我们常说“教无定法”, 这样以来, 就成了教育定法, 千篇一律了。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也把自己原有的教学特色磨光了, 同时也忽视了平时课堂教学, 影响学生的学习, 如此一来, 难免会出现一节公开课上好了, 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下降了的现象。像这样对一节课下如此大的功夫, 在平时的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这样看来公开课的意义也被大打折扣, 也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应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公开课的比重, 加大对教师平时基本功的考察, 提倡主管领导和教师互相随堂听课、评课。在为了达到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如何处理某一节课和每一节课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孰重孰轻也是不言而喻的。

走出校长听评课的误区 篇5

一、选视角定方向———做引路人

1.价值取向遵循科学性原则。

校长听评课有别于教研员和学科教师的听评课,校长应具备全局观念,着眼于学校的全面发展,包括师资水平建设、学生素质提高、教学隐形问题研究与学校管理制度规范性等方面。校长既要关注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指向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还要关注个体教师的教学细节问题、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律性问题。此外,校长听评课还要关注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思想境界和行为规范性及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思想道德、学习习惯养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状况,为调整办学的思路和方向积累素材。通过“课堂观察”,校长要透视学校教育教学全局。以人为本,着眼于师生和学校的全面才是校长听评课应有的观察角度和科学的价值取向。

2.观察视野遵循广阔性原则。

鉴于校长角色的特殊性,校长听评课要突破学科界限,以更宽广的视角去观察课堂。首先,校长坚持全面观察的立场。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以外,校长还要从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情感、精神生活等多角度探寻课堂问题出现的归因,并给教师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建议。其次,校长要坚持一般教学论的观察视角。对非本专业的课堂教学,校长应从一般教学论而不是学科教学法层面去观察,提出课堂教学重构的建议,点评要力求规范而专业,规避行外话,否则就会影响教师的情绪,甚至降低校长个人的威信。校长听评课尽量做到“内行看门道”,否则,就应该抱着学习者的态度,语言中肯而准确地做适当评价,切忌不懂装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即使作为外行“看热闹”,也要做到能看、会看、看懂、看清。

3.角色定位遵循准确性原则。

校长应该站在调研者和发现者的角度进行听评课。调研课堂教学现状,发现问题才是校长听评课的价值所在。调研的目的是发现该肯定和该发扬的先进典型,该改进和该批判的反面素材。对优秀的课例要学习,更要赏识激励和推广,对问题多的课要指导,甚至示范性辅导。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应及时帮助解决,做教师的指导者和援助者。实践证明,在一个团队里有效工作,教师们需要许多资源和大量培训。校长要成为一个资源的供应者,要给他们提供购买材料的资金,制订培训计划。校长听评课要以引领为主,把好课改方向的舵;要以调查研究为主,解决实际问题;要以“品”课为主,赏识和激励教师和学生。好课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作为校长,若能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负责的态度,坚持经常去品悟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阶段和不同教师的课,就能独具慧眼地变被动“评课”为主动“品课”,就能让听课充满艺术味。故,校长在听课时,要留心观察和收集不同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各种“绝活”,用心捕捉和品悟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独具匠心的“亮点”和创意,细心揣摩和总结不同教师的教学个性与风格,聚众人之精华,提“品课”之水平,以利于指导教学。

二 、采 取 合 适 的 方 式 、方法———做明白人

1.听评课要有目的性。

校长听课可以采取全面听、整体听、重点听等多种形式,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应为听课目的服务,都应该注意点面结合问题,做到固定与流动结合、预约与随机结合,力争听最少的课,了解最多的信息,充分起到最佳的督促、指导及研究作用。

主要有三种性质的听课评课形式:第一,常规督促性听课。如为了督促教师抓好平时的教学,最好采用预约听课与随机听课相结合、全面听与重点听(通常采用流动走听的形式)相结合的办法。第二,指导性听课。校长应该是业务的行家,为了带好自己的徒弟,加快培养青年教师,则可以采取跟踪听课与会诊听课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快速入门,寻门问道。第三,课题研究性听课。如为了加强对某种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则适合采用对比性听课与专题性听课相结合的方式。第四,专题调研性听课。如围绕生态课堂的研究专题,开展调研。摸清实施过程中的困难、现状,探究克服困难、改变现状的策略等等。形式多种多样,万法归真,校长听课的目的是为管理服务,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服务,为促进师生发展服务。校长听评课应达到一定的量,但不是毫无策略、漫无边际的听评课,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有效的行动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前期准备、后期总结工作。

在听评课之前,校长必须准备好“三读二研一反思”,即读教材和评课标准、读教师,读学生;研究课堂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研究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问题、根本问题;反思学校教学研究与管理中的策略问题、方向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评课议课,校长才有真正的发言权,评课才有说服力。

读教材,主要是针对本课内容,基本了解本课内容以及它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读评价标准,有利于评课有依据、有标尺,不至于漫无边际。读教师,指从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其上课具体表现,对他的发展水平、工作态度、个性特点等有初步的了解。读学生,就是研究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个别特殊学生的问题,诸如全班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精神、学习风气、学习效果等,个别学生在书写、朗读、习作上的突出问题等。当然,校长读学生与任课教师读自己的学生有所区别,它有赖于任课教师又跳出任课教师,要与任课教师一同研究观察,又要总揽全局,从全校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然后商讨有效对策。研究课堂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共性的问题,有利于面向全体进行反馈矫正;研究制约或阻碍教师发展的突出问题、根本问题,可以以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利于教师迷途知返,利于学校调整思路。反思,指的是反思学校校本研究与管理是否有利于促进师生素质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是否正确,措施是否扎实有效,如何改进和调整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三读”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二研”“一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评课,它们之间环环相扣,是不可偏废的一个整体。读懂教材、读懂标准、读懂教师、读懂学生都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课堂、研究教师、研究学生,探求贴近学校实际,促进师生整体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有效策略。

后期的总结评价应该及时到位,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真实性原则,不添油加醋,不夸大事实,一切用事实说话,让教师心服口服;激励性原则,不管课上得如何,始终以鼓励和激励为主、肯定成绩为主、表扬赏识为主,眼中有“人”,呵护教师的自尊心,保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一腔热情;商榷性原则,在肯定优点的同时要指出值得商榷的地方,以商量的口吻说话,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启发,让教师从中得到启迪和醒悟,做到对“课”而不对“人”;因人而异的原则,即面对什么样的教师说什么样的话,在把握基本准则的情况下,评课的标准、评课的态度、评点的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课施“评”、因人施“导”,让教师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

三 、 措 施 跟 进 、 解 决 问题———做懂行人

1. 发 现 管 理 中 存 在 的 问题———校长听评课的关键点。

校长办学的关键节点在于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避免问题扩大化。亲临教学一线,做一名教育教学的观察者是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最有力的措施保障。坐在办公室内听“汇报”的校长不是一名好校长,至少不是一名负责的校长。年初刚开学,王卫东校长到高一五班听数学课,这节课很精彩,教师讲授条分缕析,问题导学层层递进,小组合作热情高涨,课堂检测达成度高。但是,王校长发现数学教师在画圆的时候,没有圆规可依,徒手出的画圆呈不规则状。课后,王校长找级部主任、数学备课组长了解到,学校购买的教具不结实,并且多年没有更换,致使一些数学教具年久损坏严重。经过研究,王校长当机立断,调整学校购买配备教具的制度,全校统计教具损坏情况,及时为数学、物理、化学教师配备相应的教具,并为英语教师更换录音机,为地理、历史教师补充教学挂图等。记得一个冬季的下午第三节,王校长在高二九班听课,下午4:30教室内的光线特别暗,影响了听课效果。于是,他立即决定冬季下午教室送电时间提前半小时,并安排后勤人员全面检修所有教室内的灯管,保证下午第三节课和自习的学习质量。

校长听评课,还能发现课程表的执行情况,教室线路的安全问题,多媒体的维护管理问题,班级卫生状况如何,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否到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怎样,等等。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听评课的立足点。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是教学的关键。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课堂这一主渠道。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结构,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听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曾经有家长反映,我校某生物教师授课水平有限,不被学生认可,要求学校调换。王校长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去听课,发现该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为主,与学生的交流特别少,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该教师是刚从初中调入我校,对高中教材不熟悉,但该教师工作态度较好,积极性很高。课后,我们与该教师交流听课感受,先谈优点,然后再指出不足,最后提出建议;第三天,王校长和教科室主任继续听课,课后照例和教师交换意见,提出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认可,先从全面把握教材知识、精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做起,或在作业上用心写出批语,或者对学生的作业面批,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第四天,我们继续听课,课后进一步提出如下建议:简单的题目放手让学生讲,稍难一点的题目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让有能力的同学去分析,最后师生共同梳理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做题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半个月以后,家长再次反映,学生们已经接受了这位教师,学校不需要再做调整。现在,该生物教师已经多次带高三毕业班,成长为骨干教师,并于2014年被评为泰山名师。

由于我们听评课的出发点就是帮助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大家都乐于让我们去听评课。

3.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指导水平———校长听评课的增值点。

听评课是校长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功。听课是校长的任务,评课则体现出校长指导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要想评好一节课,校长一定要做到听课前有准备,听课时切忌边听课边做其他工作,切忌与旁边的人窃窃私语、小声议论,切忌不做记录,切忌听课迟到、课中离场或通知某教师听课而临时不去。

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校长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好课标准,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预设和生成处理得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本理念”;教学目标达成高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管理和教与学相得益彰等。同时,校长要逐渐形成自己的评课风格,一定要从三个方面作出自己的分析,一是总体评价,二是课堂亮点与特色,三是教学建议。如果赶上特别满意的课,还应写出25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打印出来与教师交流,或发表在学校网站上与大家分享,或把教师的教学实录和评课感悟投向专业杂志发表,这样一定会受到教师的欢迎。

说课的艺术 篇6

“说课”是以讲课为前提, 需要录制整节课, 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环节进行截取, 筛选出说课环节所需要的视频片段, 如, 课前引导、学生回答、小组讨论总结、教师点评等。要想在说课上胜人一筹, 必须在讲课上下工夫, 比较了几位说课选手的展示, 对其讲课环节总结如下:

1.引入实用

所引入的例子要与数学紧密相关, 不能生搬硬套, 如, 有位选手的选题是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举的例子是车辆超速导致翻车事故, 这与课题的联系就不明显, 不如改为最低 (高) 气温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举例, 龙卷风中心不动就明显违背了事实。硬搬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只能使学生增添对数学的不信任。

2.师生互动

增加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不能为了课堂环节做假互动, 例如, 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答案非常明显, 或直接说出前面大部分让学生说一两个字, 这样的互动引导起不到任何作用。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就要大胆地放手, 学生表述不完整可以由教师或其他学生补充, 回答错误的可以纠正, 这也是最好的反馈问题的办法。当学生方法与教师不一致时, 教师应及时做出判断, 纠正错误, 当然要做好这一点就要有充分的备课做后盾。

3.小组讨论、学生总结

从本次说课中截取的片段来看, 所有选手的讲课中都包含了这两个环节, 但效果却大相径庭。小组讨论的根本用意是学生在独立思考或完成运算后的互查互纠, 忽视了前提就变成了一人算多人看, 其效果比教师直接讲解还要差。而教师需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应该是有价值有一定难度或是容易疏忽出错的问题, 数列起始课一节中提出拉面2变4, 4变8, 面的总长度何时超过喜马拉雅山高———这一问题就值得学生分析讨论。

学生总结, 总的来说这个环节是必要的, 学生自我反思、总结一节课所学到的内容有助于落实知识、加深印象、强化记忆。习惯了教师说学生听的课堂模式, 适当调整一下, 改变学生听课就像“听报告”的习惯, 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的作用。

下面说一下说课的环节, 主要是依照专家的点评, 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看法。

说课的本意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 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基本流程如下:

1. 说教材———主要是说说教材 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 这些可以简单地说, 目的是让听的人了解你要说的课的内容。

2.说教法———就是说说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这应该是总体上的思路。

3. 说过程———这是说课的重点。就是说说你准备怎样安排教学的过程,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一般来说, 应该把自己教学中的几个重点环节说清楚。如课题教学、常规训练、重点训练、课堂练习、作业安排、板书设计等。要特别注意 把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据说清楚, 这也是说课与教案交流的区别所在。

4. 说反思———课后作出自我反思, 说明教学中的优缺点, 设计中的不足或可以改进之处。

但从本次竞赛的情况来看已经不是上述的简单概括。说课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仪态、表述———说课面对 的是本学科专家、教研人员、教师, 所以除了衣着得体、行为规范外, 肢体语言可以略微丰富、动作舒展、表情放松, 不给人留下背诵的印象。由于说课内容相对讲课专业性更强, 所以内容会有些枯燥, 适当调整语调上的抑扬顿挫会让听课人精力更集中。

2.幻灯片设计———作为视频说课的必备素材, 幻灯片设计要突出说课的具体内容, 设计上层次鲜明、图文并茂, 适当增加学生参与环节的图片和视频, 可以放置学生练习和板书的图片, 但插入元素不能过多, 力求展示清晰明了。

3.说课内容———说课内容应切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 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制定, 切忌照搬照抄。如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难点两位教师分别定位为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选择合理的方法求圆的标准方程并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 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和会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相比较下第一位教师的难点定位更贴合学生实际, 在突破本节难点上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本节知识。

在教学目标上, 不少教师更倾向于设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其中的能力目标含糊而又宽泛, 我们不妨换为说明学生的以往学习状况, 加大在某项训练或活动上的投入。

教学策略大多采用的是“问题串”的方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接受新知, 如果能让学生适当的碰碰钉子, 发现问题, 主动寻求解决办法是否会更好?如, 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中, 教师提出问题:求最小值, 从学生的各种办法中提取出将该式转化为x轴上的动点P (x, y) 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从而归纳解析几何与函数的特殊关系的引入。

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 除了说明各环节设置的用意和作用外, 更应突出学生的听课、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在总结时专家一致认为选手的课堂有点假, 学生回答过于完整准确, 导致“问题式”教学变成“没有问题”。能适当暴露问题并师生合作解决会使说课更完整。对于题目应着重说明本题的作用以及其 与后面的联系。

高中英语公开课的几个误区 篇7

一、导入过于花哨, 耗时过长

(案例一) 课型为阅读课, 内容为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二Module1 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

授课教师先是播放了一首耳熟能详的英文歌曲An apple a day keeps a doctor away, 接着问了学生一个问题:What is the subject of the song?之后出示了几张漂亮帅气的明星照片, 并询问学生:Do you know them?Do they look good?为了形成鲜明对比, 老师又展示了几张体态丰硕的明星照片, 问了同样的问题, 学生齐声回答, 然后老师抛出讨论话题:Some people are slim while some are fat.Can you tell me why?每组请一位同学把讨论内容写在黑板上, 因为学生列的原因各种各样, 有三个组同学提到healthy or proper habits, 老师借机导入课文内容:Today we will learn a passage to know more about healthy habits.导入环节共耗时15分钟。

导课是所有课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目的是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 恰如其分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重视导入环节。

上述案例中, 老师活动设计的意图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所选素材与主题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也渗透了审美教育。不足之处在于内容花哨, 令人眼花缭乱, 无疑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忽视教学内容;再者耗时过长, 挤占了教学重点, 即阅读时间。这位老师如能把内容进行精简、组合, 导入就会变得简练、自然、水到渠成, 也会为后面的教学活动留下充裕的时间。

在设计导入环节时, 教师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导入的目的是什么?设计内容跟主题联系是否紧密?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能否做到自然流畅?只有这样, 导入才能高效、简练, 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堂提问缺乏艺术性

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借此了解学生对知识了解、巩固和运用的情况,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导他们通过推理获得新知识。如何有效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并通过这些问题更好地推动学生学习, 成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在许多公开课、优质课中, 课堂提问缺乏艺术性, 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 无意义的提问

有些教师提问的内容跟教学目标无关, 偏离重点, 造成教学过程不够严密。如:What are we going to learn today?Do you like English?此类问题不具备启发性, 毫无意义, 只会浪费时间,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 不公平的提问

在上公开课时, 执教教师为了使教学过程得以流畅进行, 会经常提问优等生、尖子生, 成绩好的同学一节课被提问好几次, 而“后进生”整节课也没有发言机会。这样做会严重伤害“后进生”的自尊心, 不利于培养他们学英语的兴趣。相反, 如果在公开课上能给“后进生”发言的机会, 即使他们回答得不够好, 也会激发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 不灵活的提问

在公开课上, 教师为了让学生回答问题异口同声, 一般把问题设置成一般疑问句, 学生只需要回答“Yes”或“No”。一位教师在讲外研版教材必修五Module 2 A job worth doing时, 这样提问学生:Do you like your teachers?Do you think teaching is a job worth doing?Will your parents be happy if you choose to be a teacher in the future?这些问题很肤浅, 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和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如果能换一种问法:What’s your dream job?What should you do to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新颖, 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让学生有话可说, 提高课堂提问的价值。

(四) 提问方式单一化

大多数公开课上, 教师采用“教师———全体学生”和“教师———个体学生”的师生问答形式, 却很少采用“学生——学生”“小组———小组”和“学生———教师”的提问形式。变化多样的提问方式, 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活跃教学氛围, 学生不易产生疲劳感,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预设与生成关系处理不得当

一般在公开课教学中, 授课教师会充分准备, 预设很充分, 但课堂生成是动态的, 再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预设学生的所有答案, 所以预设和生成存在误差很正常。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对上课教师是极大的挑战, 需要相应的教学机智。

(一) 预设与生成太吻合, 让人感觉不真实

(案例二) 课型为读写课, 内容是外研版必修一的Module 2 My new teachers.主要内容是描述了三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各自的特点。教师在课堂开始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What kind of teacher do you like best?Everyone is expected to think of an adjective to answer the question.

S1:Outgoing.

S2:Patient.

S3:enthusiastic.

S4:Humorous.

...

短短一分钟左右的时间, 学生就说出了wise, understanding, outgoing, confident, considerate, hard-working, delighted, energetic, open-minded, sincere等十多个形容词。回答一个接一个, 很是流畅, 令听课教师觉得很惊讶, 感觉像在表演。因为该班学生水平一般, 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能如此连续地说出那么多好的形容词, 这种生成让人感觉似乎有些出乎意料。

(二) 预设与生成出现偏差, 教师缺乏应有的睿智

(案例三) 授课教师讲外研版教材必修二Module 2 No drugs课型为阅读课, 本节课一开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麻、冰毒、可卡因等一系列毒品, 作为导课:

T:What are these?

Ss:Poisonous... (有些学生想说Poisonous things)

T:No, they are drugs.Who produce them?

Ss:People. (笑)

T:Not really, but I think they are made by criminals.

很显然, 预设与生成出现了偏差, 其一, 学生没有回答drugs, 而是代之以poisonous things, 老师给予否定, 直接给出答案。其二, 学生认为毒品是People制造的, 不否认这个回答学生有开玩笑的意思, 但老师又急于求成, 赶快给出了答案。这充分说明, 对于预设中出现的意外, 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 存在启而不发的现象, 缺乏相应的教学机智。

公开课上, 教师预设中的生成能力都很强, 预设很充分, 但无论怎么充分都会有“意外”或“偶然”的情况产生, 这才是真实的课堂。这种即时性课堂生成不是教师备课时都能预测到的, 而是需要在瞬息万变的课堂中从容不迫, 善于抓住“意外”或“偶然”, 加以有效利用和引导, 不至于手足无措, 例如:

T:What are these?

Ss:Poisonous... (有些学生想说Poisonous things)

T:Poisonous things.Well, never mind.But they have a special name in English, only one word.Who can tell me the special name?

Ss:drugs?

T:That’s quite right.Who produce them?

Ss:People. (笑)

T:People?That is to say, you and I are also included?

Ss:Of course not.

T:So“people”is not an appropriate word here.As we all know, only a small part of evil people produce drugs.Their action is illegal.So what should we call them?

Ss:Criminals.

对于这些意外, 教师只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线索, 适当加以引导, 学生就可以拾级而上, 给出教师预设中的答案, 一切水到渠成, 自然流畅。

四、评价过于机械, 不能激发学生热情

在高中英语课堂上, 教师回应学生最多的是good, great, excellent, perfect等单一的表扬, 对于高中生来说显得空洞无力, 让学生感觉教师的表扬只是形式而已。如果教师能在肯定学生正确答案的同时对他们的具体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就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参与热情。

听过高三的一节阅读策略研讨课, 课上, 老师讲解了很多解题策略和如何排除干扰项等, 之后提供了2013年山东省高考英语试卷中的一篇文章, 让学生限时完成。其中有一个题目比较难, 老师找一个同学说答案, 这个同学选B, 但大部分同学说选C。这位老师没有空洞地评价“very good”, 而是这样说的“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but most students think C is right.Why did you choose B?”这样的评价不仅表扬了该学生选对了答案, 还鼓励他说出思考过程。这样成功地进行了教师学生角色的转换, 而且能发挥那个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去青岛听了一节公开课, 至今记忆犹新。老师在最后讨论环节, 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If you see an old woman fall to the ground, should you give her a hand?

S1:I will try to help the elder or weak people without hesitation because everyone needs help, and when we help others, we’re in fact helping ourselves.

T:I totally agree with you because I think our society needs positive energy.But what if the woman is cheating you for money?

S1:Whatever happens, we will definitely help others who need help because we need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o everything we should.Only in this way can our society develop in a positive direction...

T:I’m proud of you.I will also help anyone who needs help whatever happens.

这时, 全班掌声雷动……

教师通过这种灵活的评价方式, 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成功地引导课堂活动从简单走向丰富, 从肤浅走向深刻, 从而使英语课堂魅力四射。

说课的艺术探究 篇8

关键词:说课,意义,内容,原则

“说课”是一种教研形式, 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 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课 (或某单元) 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然后由听者评议, 说者答辩, 相互切磋, 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表现。说课不仅要说清“怎样教”, 而且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这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增强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 现在已经成为师资培训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一.说课的意义

说课必将推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从上课可以看出教师怎么在教, 教案可以看出教师准备怎样教, 评课是他人对这节课的评价, 而“说课”则要求教师从自身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教, 理论根据是什么。这就要求透彻分析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述教学方案, 展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使课上得合理, 理说得明白,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吸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教师要做有心人, 注意积累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经验和教训。这必将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 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把上课从知其然推向知其所以然的高度, 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说课必将推动教研活动向深层次发展。过去组织教研活动, 主要形式是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以及评课, 这些课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这些形式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上公开课的教师被动地等待别人给出“说法”, 上观摩课的教师缺乏一个更明确、透彻展示自己的匠心的机会, 研究课中的执教者究竟是为“研究者”提供案例, 还是主动参与研究, 有的青年教师也不一定完全明确, 现在有了“说课”这一形式就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在说课研究中, 执教者本身说课, 大家也站在执教者的角度说课, 甚至同一备课组或在更大范围内, 大家说同一课题,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 必将活跃教学研究的气氛, 促进教研活动的蓬勃开展。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 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学质量必将提高的一个新的水平。

二.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 说本课题或本章节内容在整个学段和年级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如:《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要了解它的文体特点。本单元三篇文章都是叙事写人的散文, 其特点是通过叙事写人。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 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 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 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2.教学内容, 说本节课或章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三点:一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 二是教材内容的要求, 三是教学对象的实际。要把这三点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 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另外, 教学目标要全面。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层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

3.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它的确定要遵循教学大纲、高考说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 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4.学情分析, 主要应讲清楚学生的基本情况, 如班额的大小、男女比例如何、是否是重点班、学生的原有基础如何、学生对学好本学科是否有兴趣等情况, 做一个简要分析。

5.阐述教法, 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即录象带、多媒体课件、教具等辅助手段, 在说课过程中, 可以向大家简明扼要地说清它们使用的目的和作用, 选择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6.指导学法, 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 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 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 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 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课前预习准备情况;完整的教学程序 (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 ;扼要说明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说课的基本原则

1.说理精辟, 突出理论性。说课不是宣讲教案, 不是浓缩课堂教学过程。说课的核心在于说理, 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教”。

2.客观真实, 具有可操作性。说课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科学合理, 不能故弄玄虚, 生搬硬套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术语。要真实地反映自己是怎样做的, 为什么这样做。哪怕是并非科学、完整的做法和想法, 也要如实地说出来, 以引起听者的思考, 通过相互切磋, 形成共识, 进而完善说者的教学设计。说课是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的, 说课中的一招一式, 每一环节都应具有可操作性, 如果说课仅仅是为说课而说, 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落实, 那就成了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花架子”, 流于形式。

3.不拘形式, 富有灵活性。说课可以针对某一节课的内容进行, 也可围绕某一单元、某一章节展开;可以同时说出目标的确定、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教学程序的全部内容, 也可以只说其中的一项内容, 还可以只说某一概念的如何引出, 或某一规律的如何得出, 或某个技能的如何使用等等。要做到说主不说次, 说大不说小, 说精不说粗, 说难不说易;要坚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形式、自由研讨的原则, 防止教条式的倾向。同时, 在说课中要体现教学设计的特色, 展示自己的。

四.走出误区, 正确说课

1.分清说课与上课。

说课教师应当体现自己的特色, 具有一定的新意, 有所见地。由于说课限定在10分钟以内完成, 说课时, 表述内容不可面面俱到, 或者平分精力, 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甚至有所取舍。有部分教师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 激动万分地给大家“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 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但说课绝不是上课, 二者在对象、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 “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 如此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 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 而不是施工过程的本身。

因此, “说”课必须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把备课中理论根据述说出来。简单地说, 它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 而且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

2.说教法学法太过笼统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有些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往往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教学法, 学生运用自己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 怎样操作, 却不见下文, 或者把“学法指导”理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等, 这都是不正确的。

【说课的误区】推荐阅读:

战略误区07-17

观念误区05-14

训练误区05-15

经营误区05-19

误区规避05-24

营销误区06-10

传统误区06-13

概念误区06-14

解读误区07-07

治疗误区07-08

上一篇:现代园林施工下一篇:成语大穿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