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管理

2024-09-02

不确定性管理(共12篇)

不确定性管理 篇1

环境不确定性,指的是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可预测,表现在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上,环境条件越多变、越复杂,不确定性就越高。成本管理质量作为成本管理效果的衡量标准,是产品增量和成本节约的关键,是创造经济增加值的保障。虽然企业一直致力于成本管理,但外部环境的不可预测,增加了企业各种战略失败的风险,成本管理质量停滞不前,甚至逐渐下降。为了及时应对环境变化,顺利实现增产节支,必须基于环境不确定性加强成本管理,为成本管理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 环境不确定性对成本管理质量的影响

1.1 环境多变降低效率效果

当前,在外部环境不可预测下,成本管理存在着环境多变降低效率效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变化迅速难以应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动态环境,各构成要素并非一成不变,像外汇汇率、市场利率、服务价格、产品需求等要素变动迅速,而优惠政策、政治格局、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要素变化缓慢。环境因素的迅速变化让企业“措手不及”,缺少充足的时间去开展成本调整、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工作,成本管理质量大幅下降。第二,变化频繁加重负担。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部分公司应对能力较强,反应迅速,能及时地根据环境变化对成本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但部分环境因素变化相当频繁,例如汇率的上下波动、价格的不断变化、需求的与时俱进,导致企业在做出应对措施后又面临再一次的变化,成本管理工作接踵而至,效率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1.2 预见性低加大了控制难度

其一,环境变化难以预见。像季节气候、技术革新、客户需求等外部环境因素,能够通过有效的预测机制预见,但市场供应关系、外汇汇率兑换、法律法规约束等变化是难以预见的,而且这种变化一般是不能扭转的。难以预见的环境变化使企业在开展成本规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时,不能有效预测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成本管理质量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其二,缺失健全的环境预测机制。虽然优惠政策变化、市场利率波动、地区政局动荡等因素难以预见,但并不意味着不能预见,例如客户消费心理、产品技术创新、原料成本费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就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有效预测。然而,多数企业缺失完善的环境预测机制,实地调研不到位,数据分析不科学,预测指标不合理,导致建立的环境预测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1.3 因素复杂影响成本管理

首先,成本规划缺乏可行性。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技术环境,环境要素繁杂众多,部分企业在评估环境时顾此失彼,忽略了影响成本管理的关键因素,导致成本管理重点确定错误,成本控制战略规划不详,核算精度标准设立不当,成本规划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其次,成本核算不精准。企业需要将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为成本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但由于原料价格、人工成本、会计制度等多要素的综合影响,企业经常遇到核算方法不合适、成本分配不合理、费用归集不到位等问题,无法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成本资料。最后,成本控制不到位。企业开展成本控制,需要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预防和调节措施,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各种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企业根本无法控制所有因素,纠正偏差、批量采购、定额控制等程序执行不力,成本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1.4 内部变化增加不确定性

内部环境是有利于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并实现战略目标的内部条件和内部氛围的总和,由企业文化、物质基础、组织结构、企业家精神四方面要素构成,与外部环境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虽然相比外部环境的复杂和多变而言,企业内部环境构成要素较简单稳定,能够有效预见内部变化,不确定性较低,但这只是针对经营业务单一、员工结构稳定、组织框架简单的部分企业。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企业的经营业务、员工结构、组织框架等要素并不是静止不动,内部环境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内外环境的双重变化势必会加大成本管理难度,例如:财务人员的突然离职加上劳务市场的人才短缺,导致成本管理缺失执行主体,相关工作衔接不上,成本管理质量必然大幅度下降。

2 基于环境不确定性提高成本管理质量的对策

2.1 增强企业应对能力,优化管理效率效果

为了提高成本管理质量,必须加强环境不确定性管理,增强企业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其一,立足国际宏观环境,时刻注意外部环境动态,重点关注市场利率、优惠政策、政治格局等不可逆转性的变化,提高企业对宏观环境的觉察力,以便及时适应环境变化并做出相应决策。其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设置财务部门和财会岗位,优化成本管理环境,增强企业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从而提高成本管理质量。

2.2 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环境可预见性

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环境可预测性,有效保障成本管理质量,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针对性地监测环境。为了有效预见环境变化,企业应当设置环境监测岗位,制定环境因素的预见性等级,对不同等级环境因素采取不同监测措施,尽可能地预测外部环境变化。另一方面,健全环境预测机制。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设立预测指标,合理开展实地调研,获取可靠原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后续统计分析,为成本管理质量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2.3 加强成本动因分析,合理控制外部因素

首先,根据产品技术、行业特征、客户群体等情况,按照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对各环境要素进行重要性评估,从低到高依次将环境要素纳入成本规划,确定成本管理重点,制定详细的控制战略,设立精准的核算标准。其次,深入了解分步法、分批法、品种法、分类法以及作业成本法,谨慎选择成本核算方法,合理分配成本费用,依照动因归集费用,确保成本核算能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成本资料。最后,严格执行成本规划,实施动态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成本差异,有效实行纠偏措施,达到管理预期效果,促进成本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4 控制内部环境变化,助力企业成本管理

内部环境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必须控制内部环境变化,营造稳定的组织环境,降低环境不确定性,为成本管理质量的提升创造动力。在内部环境这样一个有机整体中,企业需重点控制作为内部硬环境的组织结构和物质基础,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防止企业员工流失,确保成本管理执行主体的稳定;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不同阶段应关注不同的内部环境要素,发展期重点控制资源配置和人才流动,成熟期则控制费用支出和组织框架,降低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而提高成本管理质量。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环境不确定性对成本管理质量的负作用逐渐显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基于环境不确定性,以复杂性和动态性两个维度为中心,从应对能力、预警机制、动因分析、内部环境四个方面,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高成本管理质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限于笔者理论和实务的局限,所探讨的环境不确定性与成本管理质量难免有所偏颇,希望能够对相关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苗雨君.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

[2]林钟高,卜继栓,郑军.环境不确定性与资本成本财会[J].财会通讯,2015(03).

不确定性管理 篇2

市场是千变万化的,管理者应该随时做好准备,不能把责任都推向市场,换句话说,管理者永远不能说没有准备这样的话!因为管理者永远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里生存的。

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能说你只能在简单的环境里生存而无法面对复杂的境况。也只有当低潮来临之时,才能真正看到企业管理什么叫做得好,什么叫做不好。

正所谓,谁也无法完全驾驭市场,但是我们可以去适应它。环境越不好的情况下,企业越要懂得提升自己的能力。那是什么能力呢?

首先是敏锐的判断力。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能再做什么?这很重要。

其次是弹性。比如:过高的负债率,一旦外界发生扰动,你肯定先死。有的企业碰到干扰也没事,因为它有技术积累、组织架构不僵化、健康的财务。弹性就是有实力!企业应当有抑制过度冲动的负反馈系统。

第三,有一个资源整合的网络、联盟,这是企业的依赖和支持。全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三年,而温州企业平均寿命为七年,为什么?他们有联盟,互相之间用“网络”支撑,一旦遇到沟沟坎坎都能冲过去,

在网络里,他们一般不独自盲目追求扩张、放贷,不追求个体的一时发展。

这些其实大家不是不知道,而是常常做不到,在机会的诱惑下盲目扩张,一但风吹草动就会倒下。以上所强调这些,都是管理的命门。

因此,任何管理都要把握好三样东西,要在这三者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第一,无论环境多么复杂让人看不透,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都应该能够看清自己的“核心任务”是什么。甚至你可以没有战略,也必须看清企业的核心主题,才知道下一步往哪儿迈。这是企业现代管理的一大挑战。否则我们就会陷入无序状态,什么事急了我赶紧做,别人在后边赶着屁股了我就动一动,危机来临时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

第二,科学理性。这是中国人目前最欠缺的,也就是“和谐管理”中提出的“谐则”。科学管理积累了大量知识、技术、工具以及利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制度、框架、体系。我们大量的工作是可以用这样的科学体系来实现的,这就是“谐则”。

第三,即“和则”。这是指对应那些不确定性,我还可以制造一种环境、氛围,让所有处在这之中的人都能深受熏陶,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看待、去做好,懂得“相机行事”。即使领导没有布置我这项工作,我也知道用自己的动力、能力、创造性以及企业的条件朝着目标走去。

企业要能很好地把握以上这三方面,根本在领导者。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能真正做到:跟大家分享愿景、不懈地完善我们的制度建设,而使我们的沟通日益有效、还要通过我们的文化建设不断训练和改进我们的行为方式。在这里,“谐则”提供的是工具;“和则”则是提供平台。愿景、谐则、和则,三者需要不断地调适和优化。

管理的“五角星”是以领导驾驭力为核心的哲学、科学、艺术、实务、技术。而“和谐管理”,将走向管理的更高境界。

董事会如何管理战略不确定性 篇3

评估战略的四个选择

当管理者制定一项战略时,董事会有必要参与,但不能涉及该项战略的实质内容,例如,是否要通过某项收购,是否要进入新的市场,是否要开发新的产品。参与此类活动可能很有好处,成功的实践表明管理层应该尽可能利用董事会。但是,董事会也无法对正确的承诺做出权威的观察和判断。相反,董事会有必要决策是否所有相关的战略不确定性因素都已经被识别,确保各种管理不确定性的方法已被建立,并且确保管理不确定性的相关费用已列入预算。 因此,董事会在评估管理层制定的战略时有四种选择: 1.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管理层需要追求更多的不确定性,以创造其他更多的机会。管理层可能已经建立了一种倾向于本行业战略空间中段的战略,通过牺牲收益以换取更大的生存机会。由于董事会的一部分信托责任属于股东,为股东服务常常意味着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因此董事会有充分的理由敦促管理层追求一项风险更大的战略。 2. 可以接受管理层的战略所产生的风险:并非所有风险都可以降低,并非所有机会可以追求。在信息准确的基础上对风险的接受是一个有效的商业决策。 3. 可以选择对冲某种不确定性。例如,进入某个特定的市场可能提供巨大的机会,但也会产生同样程度的战略风险。如果董事会认为风险程度太高,以可承受的费用不能管理风险,那么它就可以指示不要进入该市场。这个决策不应该以对这项战略本身适合性的评估为基础,也就是说,管理层可能已设计了进入该特定市场的最佳可行方法,这项战略也有望产生可观的收益,问题只在于追求这些收益所产生的风险。 4. 最后也是最权威的一种决策,董事会可以坚持认为管理层应该管理不确定性。换而言之,董事会可以要求管理层找到一种降低战略风险的方法,同时仍保留开拓相关战略机会的能力。

用上述一种或(更有可能)几种选择(追求、接受、对冲或管理)的组合体对战略不确定性作出回应,董事会可以决定公司暴露在战略风险和机会面前的程度。由此,管理层的任务就是创造董事会认为适当的暴露程度。 这个区别至关重要。人们总是期望“管理层懂得更多”,因此尽管董事会可以提供建议,但如果董事会推翻管理层的战略选择,那是不明智的。同样,董事会可能不如管理层那么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战略不确定性情况以及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的最佳方法。但是,这里的问题不在于知识,而是信托责任。每种薪酬制度都有它的缺陷,股权薪酬扭曲了高层管理者的风险选择偏好。如果管理者按照基于股票或股票期权(stock option)的极为诱人的激励机制经营,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股东、员工等)和管理层所面临的风险将存在不对称性。管理层将比其他人更青睐于风险大得多的投资项目,这不是出于恶意或自满,而是由于薪酬机制常常奖励这样的行为。另一方面,长期的职业经理人对维护其任期稳定性和个人权力更感兴趣,所以需要努力使公司获得更有希望的机会。无论是哪种情况,管理层都需要一种外力来抵消由于结构所产生的偏好作用,因为标准化代理的缘由,这种外力必须独立于CEO,并且优于CEO,那只能是董事会。 董事会不能决策公司应该采用什么战略。然而,只有董事会才有资格决策公司应该如何面对风险和机会。也就是说,董事会可以决策公司的风险/收益结构。这与协助管理层制定更好的战略完全不同。恰恰相反,必然存在的不确定性要求董事会限定风险与机会参数,而管理层必须在这些参数范围内经营。

如何评估CEO的业绩

董事会评估CEO业绩表现的方法受到这个原则的深刻影响。在过去十多年间,CEO任期在持续稳步缩短,同时,企业渐渐开始到“外部”寻找新的CEO,似乎期待新鲜的血液能快速改善公司业绩。CEO负责管理长期的不确定性,但CEO的任期只有五年,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 CEO对短期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当然非常有限。

我们经常赞扬或责备CEO的短期业绩,正如政治家由于有幸或不幸恰好在经济扩张或衰退期就职而受到称赞或批评,其实两者同样没有多大意义。当然,CEO做出的决策很重要,如果他们的决策不对,那一定会在极短时间内使公司蒙受许多损失。但是,由于熵(entropy)的存在,创造和破坏不再是对称的两个过程,创造并执行正确的战略一定需要时间。 根据股票价格的变化评估并奖励一位CEO,这与必然存在的不确定性概念相一致。毕竟,股价可以反映未来发展在当前的价值。然而,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区分信号和噪声。股票市场的变化难以捉摸,将对具体行为的真实反应和无序的波动区分开特别困难。CEO会努力做出各种重大的决策,以此了解市场是否接受正在采取的行动。其次,由于市场事后才产生反应,即在一个决策做出之后评判它的价值,CEO如何才能知道最初应该做什么呢?第三,股东的风险/收益偏好与公司不同,后者也许比前者更重视公司的生存。即使有可能跟随市场的“引导”,这样做的结果就好比放弃董事会对于公司的职责,将董事的决策权移交给工会领导或政府管理者。 因此,董事会评估CEO的业绩,必须主要基于CEO使公司处于了一个多有利的位置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不需要等待十年后再判断CEO做出的决策是否正确,因为现在就可以描述和评价公司在十年时间跨度内的风险/收益情况。不管CEO的任期是十五年还是五年,董事会都能够评判CEO的行为对公司今日应对不确定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定义着公司的未来。

本文改编自《战略的悖论》,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出版

链接

什么人受益? 有什么益处?

董事会对谁承担信托责任这个问题有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股东为公司注入资本,而根据理论家的说法,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供应商、顾客、政府、全社会、环境等其他成员。

“股东理论”认为,公司的“客观功能”就是或者应该是使股东的价值最大化。公司在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而且只有通过法律利益相关者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或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却认为,公司应对所有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第三种学派思想常常被人忽视,叫做“自利契约论”,该理论思想认为:公司只是与各种支持者形成契约关系,以获得生存所需的投入。

不管公司首先是为股东、利益相关者还是自己服务,它必须管理不确定性。然而,管理战略不确定性所需的资源将取决于董事会的决策是由哪种理论所推动。股东常常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因此在管理风险时所需的协助比员工相对更少,后者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必然低得多。一个公司如果首先追求自己的生存,它将为维持生存而管理战略不确定性,但是由于战略改变经常需要重新配置大量资源,不太可能达到员工、社区所希望的程度。

新产品开发不确定性分析及管理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若想获取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生产出更有生命力、更符合市场要求的新产品。

新产品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是改进型的产品还是全新的产品,新产品的开发都是跨学科的行为,其涉及到营销管理、组织、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等知识并且需要企业几乎所有部门的参与[1],所以新产品开发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现实也表明,大部分的新产品未能进入市场,其失败率在25%~45%之间[2]。一项研究表明:每7个新产品创意,有4个进入发展阶段,1.5个进入市场,只有1个成功[3]。在PDMA的调查中,这个数字是7:1[4]。因此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的研究,其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 新产品开发不确定性的来源

不确定性是信息的缺失[5],是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所需要的信息量与已经拥有的信息量的差量[6]。不确定性的分类方法比较多,可将其分为4个层次[7]确定新产品开发不确定性来源是管理不确定性的首要步骤,常用的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流程图等方法。新产品开发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技术不确定性

(1)技术本身不成熟。有些关于新产品开发的设想虽然在技术上很有吸引力,而且最初看来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然而,一旦实施下来,就会发现许多技术问题都无法解决。

(2)技术被模仿或被取代的不确定性。现在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技术研制时间过长或领先程度不够,就有可能被无情的淘汰或被竞争者模仿。

(3)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的产品功能是否真正是消费者想要的,或者是企业缺乏持续开发的能力,新技术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2 市场不确定性

市场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对于市场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许多新产品开发的失败并非由于技术上的缺陷,而是由于有关市场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

(1)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一个新产品要取得成功,需要一个有潜力的市场,这是勿容置疑的。因此在新产品开发之前,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是必要的。虽然市场分析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做出新产品开发计划,但企业却不知道他们是否获得了准确的顾客需求信息。许多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对具有潜在市场的创新型产品来说,得到顾客需求的有效信息是极其困难的,因为顾客本身也无法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8]。

(2)市场规模的不确定性。有时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已显现出来,但无法预测市场需求的规模,从而导致错误的生产及营销策略。

(3)市场成长速度的不确定性。在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期,企业很难预测市场何时成长以及成长速度如何,如成长期与成熟期短于预期的长度,可能导致无法获取应有的利润,甚至导致创新项目的亏损。

2.3 开发进程中的不确定性

除上述两个不确定性外,企业在开发新产品进程中还面临着管理、配置资源、生产、突发因素等的不确定性。如管理缺乏经验,承诺的资源没有及时到位,生产周期过长,产品质量可靠性差,新产品的供应链尚未形成,无法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等不确定性。

3 新产品开发不确定性的特点

(1)阶段性。新产品开发具有阶段性,阶段的划分有粗有细,一般可分为6个阶段[2]。新产品开发全过程都具有不确定性,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特有的不确定性。构思阶段可能市场研究不充分,产生不确定性;开发阶段可能由于技术路线的不定或过分依赖某个技术骨干带来不确定性;市场化阶段可能由于营销的不恰当带来不确定性,比如定价不当。

(2)多维性。不确定性的阶段性并不排斥多维性。在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可能存在多种不确定性。从时间角度来看,新产品开发过程包括从构思产生到产品最终上市这一完整过程。因此从时空转化的角度来看,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序列恰恰折射出新产品开发不确定性的空间结构,即新产品开发中不确定性空间主要包括3个维度:技术、市场和开发进程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技术、市场、开发进程3个维度上的不确定性的增加,相应的新产品失败可能性也不断增加。

4 新产品开发不确定性的管理

事实上,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新产品开发中避免不确定性,新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是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因此,以合理有效的方式来对待和处理这些不确定性是十分关键的。

4.1 真正做好新产品开发的前期工作

新产品开发前期阶段是成功的关键。一项研究表明:做好坚实的前期工作新产品成功率可以达到75%(前期工作欠缺的产品仅为31.3%)[2]。

不同学者对新产品开发前期阶段所包含的内容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都包括这些内容:产品战略的制定和交流、机会和评估分析、构思产生和概念评价、产品议定书、项目计划和项目执行的再审查。下面对这些内容作简单的介绍。

新产品战略是指开发者为了将新产品概念转换为产品而制定行动计划的流程中所做的一系列选择[9]。它在指导新产品开发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公司对新产品的设想和计划要符合新产品战略的要求,形成设想后,就要进行设想评价、进而实行产品测试和市场测试,这些评价和测试的标准都是新产品战略的延伸。

初始机会分析主要是对市场和技术的分析。市场分析主要包括市场上已有的或潜在的竞争产品、自身和竞争对手的优势和竞争机会、企业的重新定位、销售实力的分析。市场分析的结果应当是这项新产品的开发是具备客观的市场机会的,才有必要进行以后的分析。技术的分析和市场的分析是同时进行的,它包括企业内部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要从企业的工艺水平和产品的工艺要求、产品质量和成本要求等综合考虑。

产品构思是企业本身希望提供给市场的一个可能产品的设想(Philip Kilter)。新产品构思的来源有很多:顾客、科研人员、竞争者、经销商、研发人员和供应商等。按照Philip Kilter的市场营销概念,顾客需求是寻找新产品构思的合乎逻辑的起点。新产品构思完成后,必须对完成的新产品构思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除去不适当的构思,主要依靠定性的方法和管理人员的经验。产品概念是用有意义的消费者术语表达的精心阐述的构思,即对于可能的或设想的新产品的阐述。形成概念以后,就要对新产品概念进行测试。概念测试的第一个目的,是确定那些必定亏损的产品概念。第二个目的是初步估计产品的销售或试销状况,如在大致范围内估计市场占有率和收入。

在形成新产品概念并对其进行测试后,企业应对新产品的商业利润和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制订产品议定书和新产品开发计划。然后评估小组对新产品的开发、未来的商业状况进行理论鉴定。最后小组将决定这个开发项目是否应该付诸实施。

各部门的相互协作是目前新产品开发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在众多方法中,有一种效果不错,即制订新产品议定书。新产品议定书是一种记载那些已达成协议的各个要点的文件,确切地说就是经筛选之后所得到的设想。在前面的预选阶段中,已试验了产品特性的各种组合,并且还使用许多折中的方法。对某种组合达到了一致同意时,就得出了新产品议定书。因此,新产品议定书的关键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每个开发人员的工作。新产品议定书的价值在于构筑了营销和开发部门之间的桥梁。

在这一阶段,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后面的新产品设计、原型制造及市场推广作好计划。项目计划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项目计划在制定时,需要考虑整个开发小组和企业各部门的配合,以及周密安排如何将新产品投放市场。计划的表述有多种方法,如流程图、关键路径网络等。

4.2 做好关口决策

大多数新产品开发流程均有几种类型的项目评审点[10]。图2所示的是传统的门径管理流程[2],其中描述了新产品开发的活动或阶段(用矩阵表示)流程以及项目评审点或关口(用菱形表示)。把关者可以来自营销、财务、研发和制造等不同领域的专家,这样他们就组成了一个跨职能团队。

关口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为刚性关口,它要求必须满足所有标准才能继续开发项目。第二种类型的关口被称为柔性关口,它允许数量有限的项目不一定要通过所有的标准,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这两种类型的关口都要包含3个部分:可交付成果,标准和决策。

制定有效的和高效率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继续/停止决策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要注意的几点:

①把关的团队应该由非新产品开发活动的参加者组成。参加新产品开发项目的人容易主观行事,不能客观地观察进程。②各阶段的标准要清晰定义,包括必须满足和应该满足两种。标准要记录在案,提前确定标准有助于产品开发少走弯路。③越是开发创新度高的产品,越需要高度的监控管理(如更严格的标准,审查点的增加)。管理人员都喜欢创新度高的产品并且认为其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调查表明创新型产品开发要比渐进型产品的开发的关口明显增多。④当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进展临近市场化阶段,其成本会迅速增加,监控力度也应随之增强。⑤警惕盲目乐观和逐渐上升的预测。当然随着新产品项目的进行,有越来越多的详细信息可以利用,预测是可以修改的。但对于大幅度提升的预测应该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加以审视。

4.3 分散新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

分散新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一种是寻找伙伴来共同开发新产品。现在新事物层出不穷,市场对新产品要求不断提高,有时企业不具备独自开发的实力。通过共同开发可以补充和共享技术、人才、生产资源等,从而可以降低不确定性。比如在概念产生阶段,公司可以通过投资或其他合同机制为外部研发团队提供资金来取得有前途的创新,在上市阶段,通过寻找合作伙伴共享利润来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以确保新产品开发的成功。另外一种是引进外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这样可以克服内部技术力量的不足,减少研发费用,缩短开发周期,从而降低不确定性。

4.4 注重不确定性因素评估,建立不确定性管理早期预警系统

不确定性贯穿这新产品开发的始终,因此必须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及其后果做出充分的研究和估价,并提出可以缓解或避免不确定因素的替代性方案。一般来说,不确定性因素的评估可以包括不确定性因素出现的可能性、频率、后果、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等。

企业还应该重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以尽早确认不确定因素,防止不确定因素的扩散。早期预警系统可以包括4个子系统,一是建立早期预警信息系统,提供企业内外部有关计划的完整信息;二是早期预警指标体系,它包括基础指标和预警指标;三是早期预警评估判断体系,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和指标体系,对整个系统及其内部要素的不确定状况进行具体的评价和判断;四是早期调整应对系统,根据评估判断的结果,对原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缓解或消除不确定性因素,保证新产品开发的顺利进行。

5 结语

新产品开发的成功对于很多公司的正常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对新产品开发不确定性分析与管理对于新产品开发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虽然很多,并存在于新产品开发的始终,但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加以管理。如做好前期工作使企业能顺利开展以下的工作;做好关口决策以保证企业做正确的项目;合作开发以分散不确定性因素;注重不确定性因素的评估与建立不确定性管理的早期预警系统以最大的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这样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就会大大增加。

摘要:将新产品开发不确定性的来源分为3种: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开发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并分析了具有阶段性与多维性的特点。提出了管理新产品开发不确定性的4种方法:做好新产品开发的前期工作、做好关口决策、分散新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注重不确定性因素的评估并建立不确定性管理的早期预警系统。

关键词:新产品开发,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管理

参考文献

[1]DAVILA T.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rives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desig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0(25):383-409.

[2]罗伯特·G·库伯.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M].刘崇献,刘延,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BOOZ A,HAMILTON.New product management for the 1980s[R].New York:Booz Allen&Hamilton Inc.,1982.

[4]GRIFFIN A.Drives of NPD Success[R].Chicago:PDMA,1997.

[5]SPENDER J.Some frontier activities around strategy theoriz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3,30(1):11-30.

[6]GALBRAITH J.Designing complex organizations[M].Reading:Addison-Wesle,1973.

[7]休·考特尼,简·柯克兰,卡里·哈梅尔,等.不确定性管理[M].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FOX J,GANN R,SHUR A et al.Process uncertainty:a newdimension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1998(10):19-27.

[9]肯尼思·B·卡恩.PDMA新产品开发手册[M].赵道致,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分类定性初探 篇5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资源的日益紧缺和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有效地解决水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工程的效益,在抓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李品山  作者单位:武威市凉州区水利局 刊 名:发展 英文刊名:DEVELOPING 年,卷(期): “”(4) 分类号:F2 关键词: 

不确定性管理 篇6

【关键词】环境不确定性;管理会计;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为了更好的在激烈的竞争下发展,获得更还的效益,都会制定发展战略,提高竞争力,这些都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管理会计企业中的重要部分,对企业的发展和收益有很大的影响,管理会计受到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大,要想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使公司价值增值,就需要采取对策进行合理的管理,因此对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进行研究有一定的价值,能够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一、分析环境不确定性

企业做出的决策会被内外部各种因素所影响,大部分内部因素都是能够控制的,可是由于外部因素比较复杂,而且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所以一般无法确定。其中,复杂性是对环境不确定性造成影响的因素之一,也是企业外部因素的多样性,企业应该通过更多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来对企业和外部的联系进行处理,同时还要对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对环境不确定性造成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变动性,就是企业外部被各种构成要素变化和变化可预见程度所影响的一种环境稳定性。此类环境不确定性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做出科学可行的决策,同时在无形中提高了企业决策面临的风险成本。可是企业为了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及创造更多的价值,就需要主动应对这些环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而决策人员得到外部信息能力是企业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关键。已经通过执行性阶段以及决策性阶段的管理会计,从权变性阶段开始就是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合理有效措施,管理会计对管理控制系统以及信息支持系统间的协调配合更加重视,信息支持系统可以为决策相关人员提供具体财务以及非财务等信息来作为参考。管理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提高组织内部控制能力这种手段来辅助决策人员的管理。两者协调有效的配合就可以提高企业价值。

二、运用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

管理会计所应用的信息支持系统,可以有效收集那些对企业产生直接影响的潜在信息,同时在收集的时候,还可以有效分辨、取舍以及转换相应的信息资源,这样就可以协助企业对经营活动进行改进,使投资决策更加合理有效。可是不同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组织文化都存在差异,在不同经营理念以及组织文化的指导下,企业生产经营中获取以及分析信息的具体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针对不同企业文化产生的影响,信息支持系统就应该采取不同策略,目的就是提高管理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实用性。

首先,我们应该确保信息支持系统里面的信息具有足够的真实性以及合理性,提高信息分析合理性所采取的方式就是依据多要素进行抽象同时用数值形式把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的关系表示出来,从而得到一种单纯模式,由于工作人员主观意识很容易渗透到外部信息定量化这一过程中,因此我们还应该制定不同几种备选方案来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分析具有足够的合理性,可是决策人员也应该依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方案,决策人员应该可以辨别哪些影响因素和相应方案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大,对决策人员的分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应该对相关组织以及个人开展与分析方法有关的培训,以此来提升信息分析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其次,对于那些将稳定成长当做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理念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应该提供一些和未来有关的具体信息数据,同时所提供的分析方案大部分都应该是能够直接得到明确利益的方案。对于这种企业,其决策内部并不会非常重视经过分析加工的那些信息,其比较注重的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具体信息,这是因为这种企业,需要的是那些大范围信息资源,以全面直接分析相关信息为基础,对全部利弊进行权衡,之后再为企业经营之道提供稳步建议。因此,当企业外部环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时候,其风险最小化目标以及管理会计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保持一致,对这种将稳定成长文化当做导向的企业,比较重视的是信息支持系统可以直接提供以及分析信息。

对于那些面对内外部导向,相应组织文化会发生变化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的具体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是内部导向文化企业,其发展大部分都是依靠企业内部成员的发展以及创新。因此,信息支持系统应该侧重于获取以及反映企业内部信息,同时必须减少所获取的企业外部环境相关信息。如果是外部导向文化企业,其发展大部分都依靠获取以及分析外部信息,所获取的外部信息量以及分析外部信息的能力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于这种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应该把信息获取以及分析中心偏向外部环境。

三、运用管理会计控制系统

第一,我们应该形成注重管理会计控制这种意识。人们通常会把管理会计当成信息支持系统,忽视了控制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在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需要注重环境信息的获取以及分析,这是因为这同样为控制系统的基础。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控制系统可以利用预算管理等方法来渗透以及调控企业管理所有环节以及各个方面,可是这种渗透以及控制决策是基于信息系统分析进行的。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注重控制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因为控制系统是有效吸纳企业价值同时创造价值的一种手段,也是进行高效管理控制的一种途径。

然后,我们应该对这一控制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在社会新环境条件下,我们应该把控制系统和管理心理学等专业学科有效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把控制系统和行为自我决定论相结合,说明企业组织在被内外部因素所影响的时候,控制系统能够利用合理安排动机结构这种方式,来提高战略执行效率等。控制系统表面动机结构体现的内容主要有:对主体欲望水平的好奇、挑战以及成就等不同感情因子,所有可以满足结构欲望水平的那些情境,就是处于满意情境下的一种控制系统,可是,在环境不确定条件下,动机结构能够进行自主调节,控制体系中的满意情境就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同时,这个体系也可以体现出自我决定所具有的理性意识。对企业来说,选择最佳方案是以环境以及自我理性选择为基础实现的。所以,在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控制系统所发挥出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将控制系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使企业能够在这一不确定环境中提升管理会计工作效率。

企业应该建立一种不断增加企业价值的信念,在对环境不确定性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同时,让各种企业组织文化可以有效信息支持系统的具体侧重点,使信息支持具有针对性。然后以此为基础,控制系统才可以有效发挥其作用,同时和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专业学科相结合,达到对企业进行高效管理的目的。所以,控制系统对企业来说虽然没有信息支持系统那么容易受到重视,可是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基于环境不确定性下的管理会计,主要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管理会计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信息支持系统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和管理控制系统的应用,本文主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在专业研究人士的努力下,利用管理会计信息,将管理会计的可视性提高,使管理会计更加的完善,促进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不断优化,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巧根.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14,05(16):63-65.

[2]丁建中.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2011,09(23):21-28.

[3]谭艳.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问题的研究[J].中南大学,2012,11(03):361-364.

[4]路伟果.新会计准则下不确定性会计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3,36(14):213-215.

[5]冯巧根.组织文化、环境不确定性与管理会计信息认知[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06(11):40-44.

作者简介:

不确定性管理 篇7

关键词:环境不确定性,管理会计,应对方法

企业产生环境不确定性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环境复杂性。其二是环境变动性。企业在制定自身发展策略、建立企业管理制度时也需注重这两个方面。对企业来说, 环境不确定性包括所有对企业造成影响的潜在外部因素。目前,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使得企业发展环境更为不稳定。因此, 企业管理会计应为企业有可能面对的所有冲击提供解决方案, 从而维护企业利益不会受到威胁。

一、管理会计与环境不稳定性的分析

1. 管理会计的分析

管理会计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管理会计理念为第一阶段, 被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所出现管理会计理念为第二阶段, 称之为决策性管理会计。20世纪80年代之后被列为第三阶段, 称之为权变性管理会计。但是, 无论管理会计怎样发展, 其所具有的特征不会发生变化, 即管理会计是由信息支持系统以及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 缺一不可。之所以划分阶段, 也只是因为其在不同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相比前两个阶段, 权变性管理会计阶段更为注重信息支持系统以及管理控制系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信息支持系统功能”以及“管理控制系统”可按照各自功能以坐标轴的方式划分, 若“信息管理控制功能”作为横坐标, 则“管理控制系统”功能便可划分为纵坐标。这种功能配置能够使管理会计的功能体系更为丰富, 对企业具有较大帮助。因此, 管理会计便可定义为是以信息支持系统为以及管理控制系统为中心, 以提升企业收益为目的的管理活动。若企业善于利用管理会计的功能, 以消费者需求为企业发展中心, 提升自身信息支持系统以及管理控制系统, 则能够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为稳定, 同时也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2. 环境不确定性的分析

环境不确定性主要由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构成。复杂性是指影响企业外部因素的多样性。随着当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 因此企业也需根据自身需要面对的外部风险设立相应的部门, 同时配备相应人员协调该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而环境的变动性则取决于企业外部环境的稳定程度, 主要与企业外部环境的构成要素有关。企业需具有预估外部环境变动的能力, 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冲击较大, 企业预估若出现错误, 其所制定的战略也会失败, 企业便会遭受巨大损失。

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或其他决策时, 不可避免受到多方面影响, 这其中有内部因素, 也有外部因素。企业可以控制企业组织内部的因素, 相应决策的制定也较为简单。然而企业难以控制企业外部因素, 便需根据各个因素的稳定性, 对其进行预测。企业只有在发展过程中, 对所有问题都有所考虑, 方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抢占先机, 占据市场份额, 从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环境不稳定性是企业发展中不可规避的事情, 企业必须积极面对, 从而令自身的决策得以实施, 经济得到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面对环境不确定性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侧重于对信息支持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之间进行调和。信息支持系统能够向企业决策者提供大量数据, 以便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具有现实依据。而管理可控制系统能够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 从而令决策得以实施, 企业若想使经济发展, 则必须协调以上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之相互配合。环境不确定性需要管理会计治理。

二、从价值增值视角考虑环境不确定性的治理策略

环境不确定性水平提高, 企业内部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积极性便会随之降低, 从而影响企业实现价值增值。以经济增长角度来看, 环境不确定性治理策略的制定更为注重其科学性与有效性, 以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中的大量信息作为基础, 以及管理会计管理控制系统组织权变的特征, 从而将企业文化与企业行为等融入管理会计的体系之中。同时采取以下手段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 防止环境不确定性扩大。

1. 改变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的改变, 不只是删减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内容, 同时还需要对企业整体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即将组织核心与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 将不确定因素分散于组织内部。改革经营组织一共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设置与外部因素相对应的部门, 专职负责缓冲外部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的冲击, 从而保证组织的核心部门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无论受到怎样的冲击都可以正常开展活动, 制定决策。比如企业可将制造部门从外部环境脱离出来, 建立市场部门以及计划调研部门缓冲环境不确定性, 从而使制造部门能够不受环境不确定的影响。其二, 将机械组织结构转化为权变组织结构。机械组织结构更适应于稳定性较高的环境, 机械组织结构对技能方面要求较高, 机构中层次结构较多, 集权表现明显等特征, 一但环境出现不稳定, 则机械组织结构各个层级都会受到影响, 若此时决策者决策失误, 那么整个企业都会陷入瘫痪当中。而权变结构层次结构较少, 控制也以分权为主。当环境出现不稳定时, 企业各个部门分摊了企业所受的冲击, 便可以逐渐适应环境不确定性。

2. 扩大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量

企业应积极分析当前的市场与经营环境, 同时分析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影响因素, 扩大自身的信息获取渠道, 丰富自身的信息量, 并以此为基础展开预测, 从而提升企业预测的准确率。企业应要求管理会计大范围收集相关信息, 从而根据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制定正确的决策, 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以及应对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管理会计在收集信息时也需注意信息的有效性, 应以未来导向信息、外部导向信息等与环境不确定性有关的信息为主, 这样方能帮助决策者降低环境不确定性。企业应认识到, 仅仅依靠企业内部消息以及决策者的个人能力无法对环境不确定性做出应对, 因此外部信息便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决策者在研究外部信息时应注意, 现在与过去的信息可以降低环境复杂性, 同样是重要的信息。

三、管理会计如何应对企业环境不确定性

1. 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

管理会计负责迅速准确地搜集有关企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同时还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 以便向企业决策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 从而令决策者能够正确合理地制定规划, 并进行实施。然而企业之间的企业文化存在差别, 侧重点也多有不同, 管理会计在搜集其他企业信息时, 需将信息进行转化, 使信息更为符合企业需求, 从而提高信息的价值与实用性。管理会计信息在运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管理会计必须保证自身提供信息的客观性以及科学性, 管理会计可将有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转化为数值, 即把某一影响因素的发展过程与企业经济发展过程同时以数据的形式罗列, 如管理会计制作表格, 分别计算本年内竞争企业与自身企业的月销售量, 并绘制图表, 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便向企业决策者提供客观的数据。同时, 管理会计在整理数据时, 容易将自身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 因此企业决策者应要求管理会计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多套方案, 以供自身选择。

第二, 若企业基本已实现稳定发展, 管理会计则需要为其搜集大量与企业发展前景有关的数据, 并向企业提供能够获得切实利益的计划。以部分企业发布的消息为例, 其所发布的消息, 如产量、员工工作状态、管理制度, 都或多或少经过修改与加工, 其中也不乏添加虚假信息。若管理会计以该类信息作为基础进行分析, 其分析结果会干扰决策者的判断, 从而使企业陷入危机。即便分析正确, 所得到的信息价值也较低。因此, 发展稳定的企业, 其管理会计会侧重于分析企业发展现状, 与市场具体情况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企业决策者通过管理会计的分析结果, 得出决策方向, 从而使企业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与损害。

第三, 内部导向与外部导向。管理会计应根据企业选择工作重点, 应考虑所服务的企业是以内部导向为主, 还是以外部导向为主。企业若以内部为导向, 则对外部环境的关心程度略低, 将企业重点放置于内部信息的收集。其主要依赖于内部人员的创新, 从而促进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以内部为导向的企业, 对外部环境信息需求度不高, 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利用度较少, 所以管理会计应将自身的工作重点放置于企业内部, 从而向决策者提供有利信息, 帮助企业加强企业强度, 从而应对环境不稳定性。若企业以外部为导向, 则更为注重外部环境对自身的影响, 同时需要大量数据作为预测外部环境的理论基础。故而, 对管理会计的利用度增加, 管理会计应广泛收集外部信息,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 帮助决策者制定正确的发展计划。

2. 运用管理会计控制系统

企业在运用管理控制系统时, 应先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有正确地认识。通常情况下, 管理会计仅仅被企业视为信息提供系统, 并不重视甚至忽略了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运用。管理会计能够通过所获取的信息, 利用预算管理等方法, 调控企业内部各个管理环节之间的关系。如今, 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企业必须开始重视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对企业的影响。通过管理会计的控制能力, 使企业经济能够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得到发展。企业可以运用以下两种方法运用管理会计模式:

第一, 行为动机与控制行为的选择。行为动机可分为两种: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行为动力理论作为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心理学基础, 直接影响了管理会计的特性。管理会计可依照心理学中的行为结构理论以及组织行为学, 将看控制系统中的组织行为分为两部分, 即:“满意情境”和“动机结构”。“满意”是具有相对性的, Bazerman曾经假定一个完全理性的环境,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满意情境”的模型。满足这一模型需要六个调节, 分别为:第一, 清晰了解问题定义。第二, 将目标作为导向建立标准。第三, 合理设定标准, 并为其配置权重。第四, 设立其他可选状况。第五, 评价员工过程公正公开, 且具有科学的评价方案。第六, 在多种方案中选择合适方案。但是, 管理会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不会出现Bazerman所假定的完全理性的环境, 因此, 管理会计可将“满意情境”作为模板, 根据实际状况, 在此之上进行变化与修正, 从而令企业员工对现有工作环境感到满意, 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与工作效率, 加强企业自身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应对环境不稳定性的能力。

第二, 优化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企业应建立管理会计管理系统, 并积极进行改善与升级。环境不确定条件下, 企业需注意管理会计与其他专业和研究领域的结合, 如心理学知识。企业可将心理学中“自我决定理论”与控制系统相结合, 尊重员工的自我决定能力。为此, 企业必须了解员工对员工自身的评价, 根据员工自身评价, 努力帮助达到预期预期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的, 企业便需控制对员工的管理力度, 使员工有空间提高自身的自主性。企业可选择建立信念管理系统或选择建立交互式控制管理系统。从行为动机角度分析信念系统, 分析系统是组织上层管理人员向下级管理人员传达决策内容时, 上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个人魅力加强企业凝聚力, 从而弥补决策内容中的不确定性, 利用学习与沟通获取竞争的机会, 避开环境的不确定性对自身的威胁。管理会计可对根据对员工信息的分析, 衡量管理者使用信念系统管理员工的有效程度, 即收集员工对上层管理者的满意程度, 若满意程度较高, 则可使用该方法, 反之则不行。而从行为动机角度分析交互式控制系统, 交互式控制系统要求下级管理人员根据分享与争取与环境不确定性有关的因素, 从而完成上级管理人员的目标。其动机结构注重知识创造的重要性, 强调管理者需要通过学习征集企业的创造力。此时, 管理会计应将自身收集的大量信息进行资源共享, 令员工对外部环境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以此为基础提出自身的意见, 从而使企业能够更为轻松地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由此可见, 企业对自身员工的管理依赖于管理会计控制系统。

四、结束语

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 企业的管理会计要以企业经济发展为原则进行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管理会计通过分析不同的企业文化, 市场现状等信息, 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建设以及外部结构, 从而令企业得到高效管理, 并能够应对所有环境不确定性所带给企业的冲击, 以便企业能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巧根.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 2014, 09:21-28+96.

[2]冯巧根.行为动机、环境不确定性与管理会计控制系统[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5:79-86+159.

[3]冯巧根.组织文化、环境不确定性与管理会计信息认知[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4, 06:40-44.

[4]乔梅林, 韩红梅.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以煤炭企业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 2013, 18:77-78.

[5]申慧慧, 吴联生.股权性质、环境不确定性与会计信息的治理效应[J].会计研究, 2012, 08:8-16+96.

不确定性管理 篇8

1.环境的不确定性

企业要想做出重要的决策, 就必须充分了解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 一方面, 要分析自身的发展现状, 从而在决策时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 避免劣势;另一方面, 还要充分了解外部市场环境, 熟悉国家相关方针政策, 了解相似企业和竞争企业的发展现状, 分析经济发展态势, 从而使企业的发展能够满足国家政策的要求, 降低市场变化给企业所带来的风险。[1]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导致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大。企业只有结合外部市场环境来制定科学决策, 才能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使自身发展更加稳定。

2.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 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控制技术等, 对企业日常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和整合, 从而维持企业内部的正常运行, 提高企业的价值。[2]管理会计主要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信息系统, 另一个是控制管理系统。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共同实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标。在环境不确定性背景下, 增大了对管理的难度, 对管理会计决策的制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企业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 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 加强对日常经济活动的管理,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

3.管理会计信息的意义

企业在做决策时, 要考虑风险性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利用对管理会计的信息分析结果, 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能对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进行及时补救。除此之外, 还需要筛选出对企业管理会计有用的信息, 保证信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从而使最后分析的结果更加可靠, 也更能反应企业的发展现状。

总之, 企业管理会计的信息, 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应充分了解内外环境的变化, 制定正确的管理策略, 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正常运行。

环境不确定性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会计策略

1.变革组织结构

通过调整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 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 能够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满意度,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进而形成企业内的良性循环, 促进企业的发展。[3]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应对环境变化的部门, 组建专业的风险评估小组。该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分析市场环境动态, 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发展现状, 对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出预测并给出解决方案, 从而避免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2) 将不确定性因素分散到各个组织部门, 能够降低核心部门所承担的风险, 维持其正常运行, 从而为企业的稳定提供保障。另外, 可将企业的组织结构向权变方向发展。目前, 大部分企业设立的部门较多, 管理层次较乱, 权利较分散, 导致在临时决策时程序较为复杂, 对较紧急的情况则可能会导致因决策不及时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权变的组织结构较为简单, 权利较为集中, 使企业在突发事件面前, 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3) 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日常的管理会计中,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在不确定环境面前, 能树立与企业共进退的观念, 形成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因此, 要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促进企业价值的不断提升。

2.增大与环境相关的信息量

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 能够使企业充分了解自身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 进而为正确决策提供可参考的因素。[4]对一个企业来说, 环境信息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类。

通过对内部环境信息的分析, 能够使企业了解自身的实力, 明白企业发展所具备的经济基础,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目标, 避免因盲目自大所带来的激进行为, 也可避免因妄自菲薄而丢失发展的机会;[5]通过对外部环境信息的分析, 能够使企业了解行业发展态势, 分析外部市场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从而使企业能够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的作用, 避免不利因素对企业的阻碍。同时, 也可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 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

加大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量, 通过对信息的分析,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改正失误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 可为企业的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 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

3.引导组织文化发展, 发挥管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1) 要保证信息的真实合理性。[6]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财务信息, 而且不同部门产生的信息也各不相同。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不一定都是有用的, 而且也不能保证所获取信息的准确性, 因此, 决策者要能在杂乱的信息库中选择正确可用的信息, 能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获取有用的资源, 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要对组织文化进行稳定性的引导。企业在做管理会计决策时, 为了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通常会建立多个方案, 以便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选择。当不确定环境较少出现时, 决策者会自动选择较为简便且耗费资金较少的方案, 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收益。要想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引导组织文化向稳定性方向发展, 能够提高管理会计的实用性。

(3) 坚持内部与外部共同导向。坚持企业内部的导向作用, 要加强员工的创新能力, 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结合自身发展现状, 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会计策略,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坚持外部组织导向, 则要求企业充分了解外部市场环境, 分析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促使管理会计策略发挥最大优势。

4.突出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性

控制系统是管理会计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长期以来, 人们对控制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使控制系统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7]控制系统的形成和建立, 是以信息系统为依托的, 它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其中, 控制系统最主要的功能, 就是实现对信息的分类和管理, 如果没有信息系统, 那么, 控制系统也就不复存在。在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 只有对种类繁多的信息库进行筛选、整合, 才能使数据分析的效率更高, 信息的可靠性才更强。

提高控制系统的作用, 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 为正确的评价提供依据。同时, 能够实现管理会计信息的一体化, 增进不同组织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 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所以,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控制体系, 充分调动员工的自我决定能力, 经常开展自我评价活动, 提高员工对自己的认知。同时, 企业领导要树立独特的个人魅力, 能够利用其管理者的影响力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 以竞争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企业管理会计在不确定环境中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促进企业的发展。

结论

经济的飞速发展, 增加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给企业管理会计策略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只有充分了解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 发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功能, 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策略, 降低不确定环境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影响, 促进企业自身价值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媛媛.环境不确定性下的管理会计策略[J].大观, 2015 (6) :250.

[2]张丽丽.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5 (23) :168-169.

[3]冯巧根.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 2014 (9) :21-28.

[4]谢文静.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探讨[J].商, 2015 (42) :154.

[5]陈良华.价值管理:一种泛会计概念的提出[J].会计研究, 2002 (10) :53-56.

[6]王德昌.市场竞争、组织分权与管理会计信息视野[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4.

不确定性管理 篇9

一、环境不确定性概述

所谓环境不确定性,是指环境的复杂性与变动性。环境的复杂性指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外部因素多样性的影响,通常外部因素越少,环境复杂性也就越低,不确定性也就越小。环境的变动性指外部环境的稳定性程度,它不仅取决于环境中各个构成因素是否发生变化,而且还与这些变化的可预见性相关。环境条件越多变和越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当今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稳定,整体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经济社会的环境不确定性也随之处于稳定状态。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市场的需求,在整体大氛围环境中不断主动的去改变、适应、并完成新一轮的管理重组。

二、管理会计概述及应用

1.管理会计的概念。所谓管理会计,是指企业(或单位)根据信息支持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达到实现价值增值这一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环境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管理会计的适用性和必要性更多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机制。而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主要是价值的创造与维护。[1]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目前是属于非盈利性质的服务机构,主要为人们提供服务及便利,以达到一定的社会效益。因此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片面的追求所达到的社会效益,而使得管理出现疏漏,从而产生了社会资源浪费、影响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等一系列不好后果。

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需要不断通过摸索并根据单位现有的环境去做出最为合适的管理计划,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将内部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作用和效果。在达到更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避免再度出现因管理疏漏而导致的各种问题。

2.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管理会计将管理学与会计学科学的结合在一起,在行政事业单位应用中,主要通过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相结合,为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为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合适正确的帮助,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粗浅的讲,管理会计本质是掌握管理学知识的会计。因此,在工作中务必透彻掌握单位的财务信息,再通过结合管理学进行合理利用,使单位中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行政事业单位里,管理会计的应用促使事业单位不断去改革,跟上社会改革发展的步伐,而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后的事业单位也更具有社会地位。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不仅仅缩减了不必要的开支,变得更为高效,同时,由于管理会计的参与,工作变得更科学、更效率,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完善并且逐步趋于成熟。

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但管理会计是否能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将传统管理体系进行完善还取决于人才的质量,而一个人才的工作能力源于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与实践业务能力。所以,要想提高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实际应用,首先应该从提高自身能力开始。在此方面,管理者应为管理会计多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学习机会,使其不断完善自己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融入创新的思想,并采取科学的对策投入到工作之中。其次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在对待工作时保持原则,不断鼓励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迎难而上解决问题。[2]

三、对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

1.环境不确定性的治理。首先,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结构。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自身的内部结构也具有着不确定性内容,而内部结构的完善可以有效降低不确定性。在行政事业单位里,领导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单位的发展,如果领导者无法合理管理单位,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无论多么专业也很难发挥出有效的作用。首先就需要加强领导者自身的会计管理思想。其次,加强信息化扩充。在外界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下,更需要不断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研究与分析,不断去考虑影响单位发展的各种因素,通过加强信息量形成更大的信息圈去展开预测,不仅降低了环境复杂性的影响也避免更多问题的产生。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各类信息,不仅包括财务方面也包括了非财务方面,帮助领导者为单位的发展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同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使单位更具有发展优势。

2.提高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与管理会计系统充分结合。管理会计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想要全面发挥管理会计最大效果,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使管理会计不必受到来自单位内部因素的影响。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让管理会计发挥出应有的监管作用;同时规范化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责,切实执行内控制度。不断优化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方向进行分析,将重点放在管理内部环境信息上,通过以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实现单位内部创新,使得内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考虑外部环境对单位的实际影响,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降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

提高管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实际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里面,对二者职能的区分并不明显,大多时候都会由财务人员参与管理,因此,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提高财务会计的管理能力,从单一的会计管理逐步转向管理会计,不仅可以使管理会计得到推广同时也缩减了事业单位对于人才方面的开支。

加强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促进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普及与实践应用。在行政事业单位里,通常由领导者做出决策,领导者的思想容易影响其决策方向从而影响到单位的发展。尽管可以通过完善单位内部结构去改善这一状况,但在目前事业单位里,传统架构短期难以发生本质改变,由此可见,领导者对于事业单位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宣传力度,使得领导者对管理会计重视起来,在知道管理会计的优势之后,进行到单位实际应用中;同时需要不断去加强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并积极支持管理会计的工作;其次需要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到单位的管理中,为单位工作提供准备、全面的信息,领导者的信息面更为广泛,也能做出更为准确的发展决策,达到造福社会的目的。[3]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的发展迅速,行政事业单位想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需要不断进行改革。而目前环境不确定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较大的影响,但是通过实际应用管理会计能显著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在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下进行高效的工作所提供更为科学的管理模式,能顺势不断去改进并完善整体管理体系,从而做出更正确的对策,为人们提供更优质、更舒适的服务。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为了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亦在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中,管理会计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同时需要做好监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的机制不断完善。

关键词:环境不确定性,管理会计,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婧.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187.

[2]陈莉.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认识[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189~190.

不确定性管理 篇10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在公认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的范围内, 有选择会计政策或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 为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 或影响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执行结果, 通过改变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会计政策等手段人为地改变财务报告的一种行为。进入21世纪, 经济特点是国际化、信息化和知识化, 促使全球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科技的迅速发展, 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经济背景下, 如何衡量管理者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是否达到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是否为企业真正创造了价值的增值, 是对管理者绩效评价和激励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仅仅以财务指标对管理者业绩进行评价存在明显的局限。学术界和实业界对非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逐渐重视起来, 在管理者业绩评价系统中包含非财务指标促使管理者重视对非财务指标的改善, 有利于约束管理者对财务结果的操纵, 从而减少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利用平衡记分卡的三个非财务层面指标, 分析环境不确定程度不同情况下非财务指标使用程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作为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企业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需要通过制定一定的契约来实现, 股东作为所有者, 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 管理者作为代理人拥有公司的决策权, 并按照契约的规定分享剩余索取权。一般来说, 股东支付给管理者的报酬是以管理者的业绩为基础的, 管理者的业绩一般表现为企业创造的市场价值或企业的财务业绩。从长远角度来考虑, 尽管企业的经营是持续不断的, 但管理人员的任期却有限, 因此, 有理由相信, 自利的管理人员会在进行会计选择时倾向于选择增加当期报告收益的会计政策、程序, 倾向于只顾及自身的眼前利益而不顾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许多经济理论指出, 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 委托人为了更好地激励代理人, 在对代理人进行业绩评估时, 应综合采取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Holmstrom (1979) , Kaplan and Norton (1996) 等学者都认为, 非财务指标能够揭示代理人努力程度, 揭示除财务成果外的额外信息, 它能够有效地引导代理人努力的方向, 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趋于一致, 从而最大化股东价值 (Banker and Datar, 1989;Feltham and Xie, 1994) 。某些条件下, 非财务指标比财务指标能提供更直接、更及时的关于管理者努力程度的反馈信息 (Barua et al.1995) 。Hemmer (1996) 认为, 非财务指标可以衡量财务指标无法衡量或无法全面衡量的管理者行为。Hassab Elnaby et al. (2008) 通过对比分析采用非财务指标和不采用非财务指标的两组公司1992年至2005年的数据发现, 采用了合适的非财务指标的公司, 其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减少, 结果表明, 非财务指标的采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受企业经营环境与竞争环境的影响。相对于财务指标反映企业的历史业绩来说, 由于非财务指标的前瞻性, 在管理者报酬计划中加入非财务指标, 会促使管理者采取与股东长期利益相一致的行动, 减少短期行为, 非财务指标被人为操纵的可能性更小。原因如下:首先, 由于非财务指标注重管理者长期行为, 使管理者的行为目标与非财务指标相一致, 从而带来更好的绩效。而如果企业业绩改善了, 就会减少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动机;其次, 在管理者激励中引入非财务指标, 激励合约中管理者报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确定的权重就会下降, 如果管理者盈余管理的成本非零, 相对于盈余管理成本, 盈余管理的收益减少, 理性的管理者就会减少盈余管理行为。从而也会减少管理者的盈余操纵。当财务指标的权重减少到使管理者的盈余管理成本大于其盈余管理收益时, 管理者就不会有盈余管理行为;最后, 当激励契约中引入非财务指标时, 管理者必须努力尽量改进这些非财务指标, 管理者为了增加会计盈余而努力的边际成本会上升, 他获得的相对收益就随之减少, 从而减少盈余管理行为。合适的管理会计方法取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与自身特点。传统上, 企业会采用EPS、净利润、经营利润等财务指标衡量管理者业绩, 也以此为基础, 向管理者支付报酬。如果管理者的报酬计划只与企业财务指标挂钩, 由于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存在非对称信息, 管理者会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 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报告方法, 估计方法和披露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操纵利润。根据权变理论, 由于企业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开放的管理系统, 企业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之间都应保持协调性, 而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复杂的今天, 企业对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的预测能力降低, 决策目标日益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 企业管理者的绩效评价方法和内容, 也应充分考虑这些不断变化的因素。在权变因素中, 外部环境因素是最重要的权变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企业内部因素, 进而影响会计系统设计 (包括业绩评价方法和内容) 。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 这些因素的变化决定了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市场的主体, 企业面临的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 最终体现为市场的变化程度和不可预测性, 因此可以说, 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就是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化程度与不可预测程度。因此, 企业在对管理者进行非财务指标绩效评价时, 要考虑环境的不确定程度。综上,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环境不确定性越大, 企业采用非财务指标越会降低盈余管理行为

(二)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本文的很多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被调查公司2007年非财务指标使用情况和环境不确定情况, 包括“公司高管薪酬中非财务指标使用情况调查表” (包括企业对客户满意度、市场份额等指标的重视程度) 和“公司环境不确定程度调查表” (包括公司对供应商行为、客户的需求与偏好等内容的预测能力) 两部分。公司2007年非财务指标使用情况调查表的内容, 按照Kaplan和Norton (1996) 的平衡计分卡的内容设置, 包括客户, 企业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三个方面。根据Abernethy和Lillis (1995) , Ittner et al. (1997) , Kaplan和Norton (1996) , Lynch和Cross (1991) 以及Hoque (2004) 等学者的研究结果, 本文确定以下项目作为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客户方面的指标:市场份额, 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方面的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 新产品的开发, 与供应商的长期关系;企业学习与成长方面的指标包括:员工培训, 员工满意度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共涉及7个指标。调查问卷中针对上述指标, 设置了Likert-type 5分量表。表中对每个指标设置1-5的分值, 供被调查对象选择, 分值越高, 表示该指标用于管理者业绩考评和激励的程度越高, 1表示对企业管理者业绩评价不重要, 很少使用, 5表示企业管理者业绩评价非常重要, 经常使用。环境不确定性是指企业2007年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不可预测程度。本文结合已有的会计文献 (Khandwalla, 1972;Gordon and Naryanan, 1984;Govindarajan, 1984;Cooper, 1995;Goldman et al., 1995;Hamel&Prahalad, 1994;Hoque和Hopper, 1997;Hoque, 2004) , 将影响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因素归纳为:供应商的行为、客户需求与偏好、竞争对手的行动、府管制与政策、行业发展前景等共五项, 调查问卷中针对上述指标, 设置了Likert-type 5分量表。被调查对象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对上述各种因素的不可预测程度进行判断, 并做出选择, 表中各种因素的不可预测程度的分值为1-5, 分值越高, 不确定性越大, 1表示很容易预测, 5表示几乎不可预测。本文的样本选择通过以下步骤:首先, 要确定哪些公司选用了非财务指标进行管理者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本文的数据采用手工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查阅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2007年、2008年的年报以及薪酬公告等资料, 确定2007年在高管薪酬计划中采用非财务指标的公司, 共确定了沪市144家, 深市79家共计223家上市公司在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高管薪酬计划中参考了除财务指标外的某些非财务指标。其次, 针对上述223家采用了非财务指标的公司的董事会秘书或其他相关人员, 发放一份调查问卷, 在每份调查表上填写好上述公司的名称和公司代码, 并在信封内附上已贴好邮资、写好回函地址的信封。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3份, 收回有效问卷37份, 对未收到回函的公司通过电话询问得到有效问卷25份, 共有62份有效问卷收回。

(三) 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

管理者非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使用、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除了非财务指标、环境不确定程度外, 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 因此还要选定一些控制变量。 (1) 自变量:企业非财务指标在2007年的使用情况 (NFM) , 企业采用非财务指标对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 本文将企业的非财务指标使用情况 (NFM) 作为解释变量之一, NFM的值取自因子分析结果。企业在2007年的环境不确定程度 (EU) , 企业环境不确定程度影响企业的非财务指标的使用, 进而影响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因此本文将企业的环境不确定程度 (EU) 作为另一解释变量, EU的值取自因子分析结果。非财务指标和环境不确定程度的交叉影响 (EU×NFM) 。首先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情况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方差最大法旋转, 结果如下:非财务指标涉及7个项目, 通过因子分析, 有3个因子被提炼出来, 分别是因子1 (包括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开发和客户满意度) , 因子2 (包括员工的发展与培训和员工满意度) 以及因子3 (存货周转率和与供应商的关系) , 3个因子的累计解释率为70.034%。因子分析的结果与问卷调查预先设计的分组情况基本一致, 唯一的不同是“新产品开发”指标通过因子分析被转移到了第一组———与客户指标相关, 可能的原因是被调查企业认为新产品的开发有助于吸引更多客户。因此, 经过因子分析, 总体非财务指标重新被分为3组, 对这3组的不同指标得分求各组不同项目的加权平均值, 分别作为客户 (CUST) 、内部流程 (INT) 和学习与发展 (LEARN) 的值。其次, 对企业环境不确定程度的各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方差最大法旋转, 得到如下结果:企业环境不确定程度涉及5个项目, 通过最大方差旋转因子分析得出两个因子, 分别是因子1 (包括供应商行为, 客户偏好和竞争对手行为) , 因子2 (包括政府对企业采用的政策和行业发展前景) 。两个因子的累积解释率为70.565%, 从其包含的内容看, 本文将因子1称为微观不确定性 (MIC) , 因子2称为宏观不确定性 (MAC) 。环境不确定程度EU的取值是不同项目得分的加权平均。 (2) 控制变量:本文的研究中还需考虑的其他控制变量, 包括:企业规模, 企业的成长情况, 企业的债务水平和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规模 (SIZE) , 按照Watts, Zimmerman (1978) 的研究结果, 企业规模与盈余管理相关, 企业规模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企业的成长情况 (GROWTH) , 企业成长影响着企业对现金的需求, 影响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 企业成长机会越大, 越容易发生盈余管理 (Pincus, et al. (2002) , 企业成长情况以近三年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示;根据Sweeny (1994) 的研究, 企业的负债情况影响管理者的会计政策选择, 债务水平越高, 越容易发生盈余管理, 负债情况以企业当前的资产负债率表示。国外大量研究己经证实, 采用Jones截面模型估计出的可操控应计数可以有效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 (如Subramanyam, 1996;Bartov, Gul和Tsui, 2001等)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 有相当部分的文献使用Jones截面模型计量盈余管理有 (如魏明海和林舒, 2000;章永奎和刘峰, 2002;陈信元和夏立军, 2002) 。陈小悦等 (2000) 研究结果表明截面模型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具有适用性, 夏立军 (2002) 对多个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及其调整模型在中国证券市场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发现截面模型能够较好地揭示公司的盈余管理。因此, 本文采用Jones模型对可操控应计利润进行计量, 作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企业的总应计利润TA分为可操控应计利润和不可操控应计利润。为了取得可操控应计利润的数据, 首先, 按照Jones模型, 作如下回归:TA/A-1=β0 (1/A-1) +β1 (△REV/A-1) +β2 (PPE/A-1) +ε。模型中的变量TA为总应计利润, 取自CSMAR数据库;DA为标准化的可操控应计利润, 按照Jones模型计算;NDA为不可操控应计利润, 按照Jones模型计算;△REV为主营业务收入变化额, 等于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净主营业务收入, PPE为固定资产原值, 取自CSMAR数据库;A-1为企业年初资产总额, 取自CSMAR数据库。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β0、β1、β2, 再对不可操控应计利润NDA进行如下拟合:NDA/A-1=β赞0/A-1+β赞1△REV/A-1+β赞2PPE/A-1最后, 计算标准化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α0+α1EU+α2NFM+α3EU×NFM+α4SIZE+α5GROETH+α6LEV+ε, 这里的可操控应计利润如果不进行标准化, 数值就会过大, 因此, 本文在这里将可操控应计利润除以期初资产总额。

注: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标准化后的盈余管理DA (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是β0=-0.120, β1=0.079, β2=-0.626) ;R2=0.3776, 调整的R2=0.271;F=5.923 (Sig=0.093, 双尾) , “***”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注: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标准化后的盈余管理DA, R2=0.431, 调整的R2=0.31;F=3.384 (Sig=0.201) , “***”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注: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标准化后的盈余管理DA, R2=0.395, 调整的R2=0.25;F=2.224 (Sig=0.054) “***”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注: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标准化后的盈余管理DA, R2=0.471, 调整的R2=0.294;F=2.053 (Sig=0.074) “***”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四) 模型建立

非财务指标的使用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同时环境不确定程度, 通过对非财务指标使用的影响, 间接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考虑其他控制变量, 回归模型如下 (有关变量说明详见 (表2) :

为了进一步探究企业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与环境不确定程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本文分别将非财务指标的3个层面进行分析, 将非财务指标总体使用情况 (NFM) 分别由客户 (CUST) 、内部流程 (INT) 与学习与成长 (LEARN) 三个变量替代, 建立回归模型进行逐一分析。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回归分析

根据上述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见 (表2) 至 (表5) 。可以发现:可操控应计利润DA (盈余管理) 的取值, 对模型有关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如 (表2) 。可以看出, 企业的总体环境不确定程度与企业的盈余管理呈现出不显著的负相关 (系数为-0.375) , 企业的总体非财务指标的使用情况与企业的盈余管理呈现的也是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而环境不确定程度与非财务指标的使用的交叉作用与企业的盈余管理出现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系数为-.488, t值为-2.437) , 说明企业环境不确定程度越高的情况下, 如果重视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 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验证了假设。另外, 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与企业规模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说明企业规模越大, 越有可能发生盈余管理行为, 而企业负债程度和企业成长能力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未得到验证。

(二) 相关性分析

从 (表3) 可以看出, 单独分析客户指标时, 环境不确定程度、客户指标使用程度和二者的交叉影响与盈余管理均呈现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说明被调查企业如果在管理者业绩评价方面重视客户指标并不会对降低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 控制变量中, 企业规模与盈余管理出现了显著正相关关系, 企业负债和成长能力与盈余管理关系未得到验证。

(三)显著性检验

(表4)显示,企业的环境不确定程度、内部流程指标与盈余管理出现了不显著的负向关系,但是内部流程指标和环境不确定程度的交叉影响与盈余管理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环境不确定程度大时,如果重视对内部流程指标的使用, 有助于抑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样,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与盈余管理出现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负债和成长能力与盈余管 理的关系未得到验证。(表5)中显示,企业的环境不确定程度、学习与成长指标均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现了不显著的负向关系,但是学习 与成长指标和环境不确定程度的交叉影响与盈余管理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环境不确定程度大时,如果重视对学习与成 长指标的使用,有助于抑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样,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与盈余管理出现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负债和成 长能力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未得到验证。

四、结论

本文运用Jones模型计算可操控应计利润, 并将标准化的可操控应计利润 (除以总资产) 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首先将非财务指标总体情况与环境不确定程度进行分析, 得出了环境不确定程度越大, 对管理者绩效评价采用非财务指标越能抑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结论, 验证了假设。为了进一步分析非财务指标的3个层面各自的使用效果, 分别对客户指标、内部流程指标和学习与成长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 分解后的指标的使用效果不尽一致。第一, 在环境不确定程度大的情况下, 企业对客户指标的重视并不会明显抑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 原因可能是客户方面的各项指标 (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和新产品开发) 对企业的应计利润的直接影响不大, 重视对管理者的客户方面业绩的考核不会影响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二, 在环境不确定程度大的情况下, 企业对内部流程指标和学习与成长指标的重视, 可以抑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 可能的原因是, 存货周转率指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应计利润, 而企业的员工满意度与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 对员工满意度的重视会降低管理者盈余管理的机会。另外, 无论对哪个层面进行分析, 均得出了企业规模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的结论, 说明企业规模越大, 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越多。

如何合理确定管理者在职消费 篇11

关键词:在职消费;合理确定;公司业绩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5-0061-10;中图分类号:F270,F27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职消费通常是指企业管理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生的由企业承担的消费性支出。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管理者难免有业务招待、差旅费等支出,在职消费的存在不可避免,但是由于在职消费难以监管,也往往成为管理者侵占股东利益、谋取个人私利的一种方式。

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明确界定权利,实现集中权力分散化、隐蔽权力公开化,促进中央企业负责人廉洁从业,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的要求,其中,“履职待遇”明确为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培训三项;“业务支出”则被明确为业务招待、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费用、通信费用等四项。《意见》的出台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工作保障和必要业务支出进行了系统规范的总体要求,而与意见配合的实施细则尚在研究中。

而管理者在职消费不仅存在于中央企业,还广泛存在于各公司中。适度在职消费有利于公司成长,而过度在职消费会损害公司和股东的利益。究竟应该怎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管理者在职消费的额度呢?本文首先分析了在职消费存在的原因,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考虑公司对管理者的激励和制衡,以及管理者可能谋取超额在职消费的权力和资源等公司特征确定在职消费的方法,并利用2008-2013年中国主板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实证数据论证了这一方法的适用性,即按照这一方法确定的合理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不合理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

本文可能的贡献可归纳如下:第一,现有研究往往是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确定在职消费的合理额度,而本文提出了一种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按照公司特征确定在职消费合理金额的方法,即考虑公司对管理者的激励和制衡,以及管理者可能谋取超额在职消费的权力和资源等因素来确定在职消费的合理金额。第二,按照根据公司特征确定合理在职消费这一思路,本文利用实证数据模拟计算出合理以及不合理在职消费的金额,通过分析这两者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论证了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确定合理在职消费这一方法的合理性。第三,本文按照《意见》指导思想对如何合理确定在职消费进行探讨并用实证数据加以论证,本文的实证结果对《意见》实施细则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在职消费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探讨如何合理确定在职消费;第四部分用实证数据研究合理在职消费、不合理在职消费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论证本文规范在职消费方法的合理性;第五部分是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在职消费存在的原因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成为委托人,将企业委托给管理者经营并支付其一定的报酬;而管理者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由公司负担的、与公司经营相关的消费性支出,如公务用车、差旅、招待费等,这些支出就属于在职消费。

但是股东和管理者拥有着不同的利益函数,两者的利益冲突导致管理者有动机借职务之便谋取私人利益。而在职消费隐蔽性较强,监督成本高,难以区分其使用是否与公司经营相关,从而成为管理者挪用企业资源、侵占股东利益的方式之一,是代理成本的一种表现形式。按照这个观点,在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中,被认为所有者缺位的国有企业,由于缺乏所有者的监督,在职消费的金额应该大于非国有企业。但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在职消费的消费金额显著小于非国有企业。由此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职消费的存在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有的观点认为,在职消费是一种对薪酬的补充方式,当管理层对当前所获得薪酬不满意时,一定额度的在职消费许可可以被视为是薪酬激励的一种事后调整机制。诸如薪酬之类的显性契约一旦制定后,违反和调整都会引起社会关注,导致高额的契约成本;而对在职消费的约束通常没有写入契约,公司可以很容易地修改管理者在职消费额度,灵活选择相关方式来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因此在职消费可被視为一种隐性激励机制。陈冬华等人的研究就认为,在职消费内生于薪酬管制约束,是公司正常经营的需要以及契约不完备性的产物。

还有观点认为在职消费的存在是因为它可以提高管理层工作的舒适度,节约经理人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公司业绩。比如乘坐头等舱的经理人能比乘坐经济舱的经理人得到更好的休息,因此在到达目的地后,乘坐头等舱的经理人能更快更高效地投入工作中。Marino和Zabojnik通过数理模型推导研究发现:在不稳定的生产环境下,在职消费能提高企业效率,且越高级别的经理人应享有越多的在职消费额度才有利于公司效率的提高。在中国,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业务支出中包含了大量寻租费用、供应商和客户的维护费用,这些费用能帮助公司建立自己与政府以及与商业伙伴的关系,使得公司可以更方便地开展经营活动,提高经营效率。黄玖立和李坤望的实证研究就发现:在中国,企业招待费支出越多,获得的政府订单和国有企业订单也越多。此外,在职消费还可以满足管理者的自尊,有利于管理者在公司内部威望的树立,从而有利于管理者下达指令的执行,保证公司运行效率,提升公司经营业绩。实证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Chen等人就发现在中国市场中在职消费能激励管理者更加努力地为股东创造财富。Adithipyangkul等人利用中国市场数据研究发现在职消费能激励管理者勇于承担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企业当期的在职消费程度与企业当期及未来的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

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在职消费的存在是由于它可以帮助创建公司内部竞争环境。相比于薪酬而言,在职消费在公司内部更容易被观察到,因此成为个体明确自己在企业组织中的位置、获取最终需求的一种方式。如果企业给管理者或者普通员工提供一些专门的培训,就会给其他员工发出一种信号:能接受培训的人才是公司比较受重视的人。员工会为了争取这样的待遇、提升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而更加努力工作;享有这样待遇的管理者及员工也会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保有现有待遇并期待更好地提升。通过创建企业内部竞争环境,在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职消费不仅仅是代理冲突的结果,它还是正常经营需要以及薪酬契约不完备性的产物。作为一种隐性激励机制,在职消费能起到事后调节的作用;还可以提高管理者工作效率,创建公司内部竞争环境。因此《意见》没有禁止在职消费,而是提出要对其“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并要求按照依法依规、廉洁节俭、规范透明的原则,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在职消费设置上限标准。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合理确定企业管理者在职消费的上限呢?

三、合理确定管理者在职消费

在职消费是股东与管理者博弈的结果。管理者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些由企业承担的消费性费用,如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当薪酬契约不完备时,股东还可以将在职消费作为一种隐性激励机制;但如果不对管理者在职消费的权利和资源加以监管,在职消费就会成为管理者谋取私利、损害股东利益的途径之一。现有研究主要是考虑公司规模和营业收入变动额对在职消费的影响,进而确定在职消费的合理额度,却忽略了公司治理因素对管理者在职消费行为的影响。而公司对管理者的激励和监管,以及管理者所掌握的權利和资源都将直接影响管理者在职消费行为,因此本文认为可以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综合评价公司治理特征从而确定管理者在职消费的合理额度。

在公司治理中,激励管理者的主要因素是薪酬和股权。现有研究认为在有效率的薪酬结构中在职消费与管理者薪酬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这一替代关系在市场化程度高时更加明显。当管理者薪酬低于其预期时,管理者就可能会寻求超额在职消费,比如使用豪华公务用车或办公用房,增加非必需的因公临时出国出境等。此外,管理者平均薪酬与企业员工平均薪酬的差距也会影响管理者寻求超额在职消费的动机,若管理者薪酬与普通员工差距不大,管理者会认为自己在组织内部的等级没有明确,从而会增加在职消费以满足其自尊和树立威望的需求。所以在合理确定在职消费额度时,必须考虑管理者的绝对薪酬和相对薪酬水平。

此外管理者持股比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在1976年Jensen和Meckling就提出:持股比例少的管理者具有强烈的寻求超额在职消费的动机。冯根福和赵珏航从合作博弈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内生化的纳什讨价还价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给定年薪的情况下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在职消费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管理者持股比例越低,就越倾向于通过增加在职消费来最大化自身收益。让管理者持有恰当比例的股权,分享企业的剩余收益,可以抑制管理者寻求不合理在职消费的动机。

此外,要合理确定管理者在职消费,就必须考虑管理者可获得超额在职消费的能力,也就是管理者在企业中的实际权力。管理者权力理论认为管理层有能力运用权力寻租,影响甚至操纵自己的薪酬;然而由于担心相关外部人的抱怨损害董事和管理者的声誉,导致股东们在代理权竞争中降低对现任管理者的支持,管理层经常采取一些伪装方式来操纵薪酬以降低这些愤怒成本,隐蔽的在职消费就成为薪酬操纵的替代性选择。一般来说,管理层权力越大,受到的监督越弱,就越可能享受更多的在职消费。特别是当管理者的考核约束机制缺位时,随着管理者权力的提升,不合理在职消费会增加。张铁铸和沙曼以深沪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其获取的在职消费越多。王新等人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当经理人权力越大、货币薪酬对在职消费的替代性越强时,经理人越有可能滥用在职消费。因此,在合理确定管理者在职消费时,必须考虑管理者在企业中的实际权力,以限制管理者消费不合理在职消费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公司规模越大,管理者权力越大;经理人帝国建造也增加了管理层所控制的资源,扩大管理者在企业中的实际权力,故本文使用公司规模和资产增长速度两个特征变量来控制管理者权力。

要合理确定管理者在职消费上限,还应该考虑企业中管理者可能用于消费超额在职消费的资源: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是“企业投资于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后剩余的现金”,其存在会造成严重的代理成本,如非效率投资、过度在职消费等。刘银国和张琛的研究就发现: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越多,企业高管越有可能出现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产生超额的在职消费。

最后,本文还考虑了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对管理者在职消费的制衡作用。由于持有的公司股份和投票权较大,为了追求股东权益和控制权收益,大股东具有很强的动力和能力去监督管理层的经营活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价值与其自身利益关系越为紧密,约束高管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和能力越强,高管进行不合理在职消费的可能越少。股权制衡度也会影响在职消费:股权高度分散时,管理层更容易实现内部人控制,滥用在职消费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如果股权制衡适中,其他大股东积极监督管理层的动力越大,对高管机会主义行为约束的动机和能力可能越大,在职消费被滥用的可能性就越小。徐静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在房地产行业中,其他大股东制衡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抑制高管层滥用权力扩大在职消费的消费水平。此外,债务融资比例的提高会加强债权人对企业的监督和控制;债务融资的固定利息和硬约束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管理者对自由现金流的随意支配权,降低了超额在职消费的可能性。

因此,本文认为,在考虑了对管理者的激励和制衡,以及管理者在职消费的能力和资源后,合理的在职消费额度应该是管理者薪酬、持股比例、实际权力以及企业自由现金流、股权制约和债权监督等公司特征的函数。

六、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系统分析了在职消费存在的原因,探讨了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参考公司特征合理确定在职消费的方法,并使用2008-2013年中国主板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证明了这一方法的适用性。本文认为,要合理确定在职消费,就要考虑公司治理中对管理者的激励和制约,以及管理者进行在职消费的权力和资源等因素,按照这些特征因素确定的合理在职消费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否则会损害公司业绩。

本文的研究结论初步回答了如何合理确定在职消费这一问题,建议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公司特征合理确定并严格监管在职消费,给不同管理者合理制定与其工作职责相关的在职消费许可,严禁按照职务级别为管理者个人设置定额的消费,严禁用公款支付履行工作职责以外的,应由个人承担的消费娱乐活动、宴请、礼品及培训等费用,与企业经营管理无关的各种消费行为必须坚决制止。

但按照本文的方法估算出的是公司层面总体在职消费的合理金额,如何合理确定各部门在职消费金额以及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培训、业务招待、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通信等七项明细上限金额的确定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对在职消费的规范作用,加强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监督作用,充分披露在职消费。

不确定性管理 篇12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公司经营的目标是在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该目标的实现一般由占交易总量80%以上的月度购电计划以及以此扩展得到的年度购电计划完成[1]。 由此,月度购电计划的研究对电网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电力供需的地区差异决定了区域电力市场(本文特指共同电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而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更使得风力发电获得快速发展[3]。 在此双重背景下,各省级电网公司在协调网内与网外电力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要考虑风电出力随机性带来的诸多挑战[4]。 2012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更明确提出未来将把风电纳入月度电力电量平衡的奋斗目标[5]。 但鉴于风电出力的随机性较大以及其预测技术的严重滞后,现有文献在研究含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的购电计划时,更多地集中于日度时间范畴[6,7,8],目前还未见将风电纳入月度电力电量平衡的文献报道,由此使得含风电比重较大的省级电网在制定月度购电计划时面临巨大挑战。

在已有的月度购电计划研究中,文献[9 - 11]建立了只含纯火电系统的省级电网月度购电计划模型,且未考虑负荷功率随机性;文献[12]考虑负荷功率随机性建立了纯火电系统的省级电网月度购电计划模型;文献[13 - 15]研究了纯市场环境下的月度购电计划模型,但没有考虑风电出力的随机性, 不太适合我国“以风定电”的市场环境,且没有考虑支路潮流安全约束;文献[16]建立了含水电出力的随机性的省级电网月度购电计划模型,但没有考虑支路潮流安全约束;文献[17]在建立含水电出力随机性的 省级电网 月度购电 计划模型 时 , 却要求 “任意随机状态 ”均严格满足支路潮流安全约束 ,无法满足市场环境下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迫切需要。

在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由于网外购电计划电力电量的强耦合关系(电力与电量之间必须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18]以及风电出力不确定性较大的叠加效应,在目前我国电网结构普遍较为薄弱的现实背景下,这极可能使得省级电网在月度购电时面临如下3个严峻问题:月峰荷和谷荷状态系统上下调峰困难;月峰荷和谷荷状态各支路潮流存在越限; 月电量无法保持平衡。

鉴于此,本文以区域电力市场为研究背景,计及风电出力不确定性对省级电网月度购电计划的影响,将月电力与电量解耦,并从风险管理的视角, 在如下2个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提出了月峰荷和谷荷状态调峰风险度量指标、月峰荷和谷荷状态支路潮流越限风险度量指标、月电量平衡上下越限风险度量指标;建立了省级电网月度购电风险管理模型,并采用提出的内 嵌目标相 对占优与MonteCarlo随机模拟技术的混合遗传算法求解该模型 。 本文最后对上述工作的有效性给予了论证。 本文研究丰富了电力市场风险度量指标以及风险管理的内涵,为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环境下的省级电网月度购电计划的优化决策提供了新思路。

1 月度购电计划风险度量指标的构建

1.1 月度购电计划风险度量指标的描述方法

在传统电力市场环境下,其随机因素一般包括市场电价和负荷电量,若进一步考虑风力发电对月度购电计划的影响,则其随机因素还包括风电出力、风电电量、负荷电力等。 由于负荷电量由负荷电力引起,风电电量由风电出力引起,因此本质上负荷电量和负荷电力、风电电量和风电出力可分别归为同一类随机因素。 但若将上述随机因素分别归为一类,则必须依赖于时段的耦合,即月度购电计划必须细分到较细的时段以确保计划的准确性(如文献[9,11]为小时级),这势必造成购电计划模型的求解规模急剧增加,甚至不可解;同时这样精细化的时段划分在风电出力随机性普遍较大的情形下, 其实用性有待商榷。

另一方面,实际的月度购电计划中火电电力与电量具有分开考核的特点[2],则可将负荷电量和负荷电力、风电电量和风电出力解耦,分别作为独立随机变量考虑;而月度购电计划中支路潮流越限一般只出现在月峰荷和谷荷状态[17],则可将负荷电力、风电出力均分成月峰荷和谷荷2种状态考虑其随机性。 由此,可基于峰荷和谷荷状态建立省级电网月度购电计划风险度量指标。

文献[19]指出,描述风险度量指标方法有以下2种 :1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状态的可能 性 , 采用风险 后果发生 的概率来 描述 ; 2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导致行为主体可能遭受的损失,采用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来描述。 第2种方法更符合风险的本质,但其严格依赖于风险的可度量性, 而目前市场环境下该风险的度量还缺乏严格的统一定义和理论依据[19,20]。 为此,本文采用第1种,即以概率的方法来描述月峰荷和谷荷风电出力、风电电量、负荷电力、负荷电量等随机因素对月度购电计划的调峰、支路潮流以及电量平衡等带来的风险。

1.2 月峰荷和谷荷状态调峰风险度量指标

鉴于本文的研究背景为区域电力市场,月度购电计划中外购电单位的峰平谷3个负荷状态的不同功率可参与跨省购电的省级电网调峰[16],有效地避免了网内火电机组启停调峰和风电机组弃风调峰等情形的出现。 鉴于风电出力随机性较大,需考虑上下2种旋转备用,由此,月峰荷和谷荷状态调峰风险度量指标可表示如下:

1.3 月峰荷和谷荷状态支路潮流越限风险度量指标

月度购电计划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建立在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之上的,当支路潮流超过极限值时就会导致线路过载。 由此,月峰荷和谷荷状态支路潮流越限风险度量指标可表示如下:

其中,αs,l表示在s负荷状态下支路l的潮流越限风险度量指标;Ps,l表示在s负荷状态下支路l的输电功率;Pl,max表示支路l的输电容量极限;Nl表示支路总数。 Ps,l可用灵敏度方法[20]表示如下:

其中,Gt ,s,l - k、Gw,s,l - k、Gex,s,l - k和Gd,s,l - k分别表示在s负荷状态下火电机组、风电机组、外购电和负荷k所在节点对支路l的发电机输出功率转移分布因子; Pt ,s,k表示s负荷状态下火电机组k的功率。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式(2)可进一步借鉴文献 [21] 建立月峰荷和谷荷状态系统级的潮流越限风险度量指标,鉴于本文重点在于提出一种方法论,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1.4 月电量平衡上下越限风险度量指标

当省级电网月度购电计划的购电量超过月负荷电量时,需要日前临时跨省出售电能或者减少月度网内火电机组的购电计划;而当月度购电计划的购电量低于月负荷电量时则需要日前临时购电,以上情形的出现均会导致省级电网经济效益的降低。 由此,月电量平衡上下越限风险度量指标可表示如下:

其中,γs表示在月电量平衡上下越限风险度量指标 (s = 1表示上越限 ,s = 3表示下越限 );Ww,k,m表示风电机组k的月随机电量;Wt,k表示火电机组k的月电量;Wex,k表示外购电单位k的月电量;Wd,max和Wd,min分别表示省级电网月最大和最小负荷电量。

2 省级电网月度购电风险管理模型

2.1 建模原理及其假设条件

基于1节所建的风险度量指标,将其应用于月度购电计划模型就可实现其购电风险的管理。 含机会约束的随机规划建模方法,本质上是假设在随机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根据预测条件做出决策;同时考虑到所做决策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有可能不满足约束条件,该方法允许所做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不满足约束条件,但所做决策应使机会约束条件成立的概率不小于某一极限值[16]。 该建模方法本质上与本文所追求的风险控制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基于此,所建模型的物理内涵可描述为:在风电出力、负荷功率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考虑将月峰荷和谷荷状态调峰风险、月峰荷和谷荷状态支路潮流越限风险、月电量平衡上下越限风险等指标控制在一定概率水平之下,以实现省级电网月度购电计划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不失一般性,所建模型还作如下假设[16,17]:

a. 峰荷和谷荷状态风电出力和负荷功率 、 月风电量、负荷电量、网内火电以及外购电单位电价均独立服从正态分布;

b. 在月度竞价交易前 ,年度购电量在月度的分解电量已经完成,模型中不再单独表示;

c. 忽略交易网损与输电费用 。

2.2 模 型 的 建立

2.2.1目标函数

以省级电网在月度区域电力市场和网内电力市场的月购电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同时考虑市场电价、月风电量和月负荷电量等随机性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购电费用面临一定的风险,选用半绝对离差风险指标[17]来度量购电费用对应的风险,由此所建模型目标函数中的购电费用和风险价值分别表示如下:

其中,E[]表示期望算子;uw,k表示风电机组k的电价;ut ,k表示火电机组k的电价期望值;uex,k表示外购电单位k的电价期望值;Ww,k表示风电机组k的月电量期望值;pt ,k和pex,k分别表示火电机组k和外购电单位k的随机电价。

注意,式(6)+中的“+”含义是指式(5)的总购电费用“超过”对应期望值时就会构成风险。

2.2.2约束条件

(1)系统潮流安全约束。

a. 月峰荷和谷荷状态直流潮流功率平衡方程 :

其中,Pw,s、Pt ,s、Pex,s和Pd,s分别表示s负荷状态下风电机组、火电机组、外购电和负荷节点功率向量;B表示节点导纳矩阵;δs表示s负荷状态下的电压相角向量。 这里节点外购电功率表达式为:

其中,Pex,s,i表示在s负荷状态下节点i的外购电功率;Pex,s,k表示s负荷状态下外购电单位k的功率; Φi表示与节点i相关连的外购电单位集合;N表示系统总节点数。

b. 月峰荷和谷荷状态支路潮流功率方程 :

其中,Ps,l表示s负荷状态下支路l的传输功率;δs,i和 δs,j分别表示s负荷状态下支路l的首末端节点i、 j的电压相角;xij表示支路l的电抗。

c. 月峰荷与 谷荷状态 各支路潮 流风险管 理约束:

其中,l = 1,2,…,Nl;α1 ,l ,max和 α3 ,l ,max分别表示峰荷和谷荷状态支路l的潮流越限风险水平极限值。

借鉴文献[20]可将式(6)—(8)转化为灵敏度形式表示的式(3),再结合式(10)、(11)即可实现月度购电计划支路潮流的风险管理。

(2)月峰荷与谷荷状态调峰风险管理约束。

其中,β1,max和 β3,max分别表示峰荷和谷荷状态调峰风险水平极限值。

(3)区域电力市场外购电单位约束。

a. 各外购电单位电力电量的耦合关系 。

根据文献[17 - 18]省级电网月度外购电电力与电量的耦合关系,其月度外购电量与峰平谷电力的协调关系可表示如下:

其中,αs表示在s负荷状态下外购电功率与其峰荷状态下外购功率的比值;Pex,1,k表示外购电单位k的峰荷状态功率;Ts表示一天当中3种负荷状态的购电小时数;D表示购电月实际天数。

b. 外购电单位电价模式可选方案 。

以华中区域电力市场跨省交易峰平谷一段式报价模式确定外购电单位电价可选方案[18],具体如下:

其中,cex,k,n表示外购电单位k购电模式编号为n的电价期望值,n表示外购电单位购电模式编号;σ2和 σ3分别表示平荷、谷荷状态下外购电功率与峰荷状态功率比值的下限。

c. 外购电单位功率约束 :

其中,Pex,k,max表示外购电单位k的最大功率。

(4)月电量平衡上下越限风险管理约束。

其中,γ1,max和 γ3,max分别表示月电量平衡上、下越限风险水平极限值。

(5)网内购电单位约束。

由于电力与电量的解耦关系,月度购电计划中网内购电单位火电机组月电量的完成只要保证在机组功率上下范围即可,由此网内火电机组功率和电量约束可分别如式(19)、(20)所示。

a. 各火电机组功率上下限约束 :

其中,Pt ,s ,k表示s负荷状态下火电机组k的功率。

b. 各火电机组电量上下限约束 :

3 内嵌目标相对占优与 Monte-Carlo 模拟技 术的混合遗传算法

3.1 所建模型求解的基本思路

所建模型含有概率形式的风险度量指标约束, 可采用解析法或者Monte-Carlo模拟法来处理。 然而,解析法需要对模型进行简化,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误差,且只能输出随机变量的低阶矩,同时其计算速度会随着随机变量个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Monte-Carlo模拟法能够有效地避免解析法的上述缺陷[19,21]。 鉴于此,本文采用内嵌Monte-Carlo模拟技术的遗传算法求解所建模型。

在本质上,内嵌Monte-Carlo模拟技术的遗传算法的核心思想与传统遗传算法类似,在传统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概率约束条件的处理环节[22]。 另外,针对模型为多目标模型的特点,为获取其综合最优解,将目标相对占优法[23]引入所提遗传算法中,形成内嵌目标相对占优和Monte-Carlo模拟技术的混合遗传算法。 其中,为提高模拟技术可采用高效的拉丁超立方采样技术,限于篇幅,该技术详见文献[24]。

3.2 基于目标相对占优的染色体适应度函数构造

所建模型 为多目标 模型 ,针对该类 模型文献 [23 ] 提出了基于目标相对占优的遗传算法来获取其综合最优解,其基本思想是:将种群中的各染色体分别根据每个子目标函数值排序,选取每次迭代过程中使得各子目标函数值最小且不为0的染色体作为各子目标函数的基点,然后再计算各染色体相对各基点的目标值之和(具体见式(22)),目标值之和最优的染色体即为每次迭代过程中的最优染色体,在满足终止条件时最优染色体就为所求多目标模型的综合最优解。 据此,基于目标相对占优的染色体适应度函数可构造如下:

其中,A(xi)表示染色体xi的适应度函数;gj(xi)表示惩罚函数;ωj表示惩罚函数系数,若gj(xi)满足约束则 ωj为0,否则不为0且约束越重要罚函数系数就越大;Ny表示需要判断的总约束数;F(xi)表示染色体xi相对各基点的目标函数值之和,其表达式如式 (22)所示。

其中, fj(xi)表示染色体xi对应的子目标函数j的函数值; fj(xj_0)表示子目标函数j的基点xj_0对应的函数值;Nj表示子目标函数的个数。

3.3 内嵌目标相对占优 与 Monte-Carlo 模拟技 术的 遗传算法具体步骤

所建模型中的控制变量为各外购电单位月电量 (鉴于外购电电力与电量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也可以是峰荷或平谷荷状态外购电功率)、各火电机组月电量及各火电机组峰荷、谷荷状态出力,而状态变量为系统峰荷和谷荷状态各节点电压相角。 由此,采用内嵌目标相对占优和Monte-Carlo模拟技术的遗传算法求解模型,其主要步骤如下。

a. 输入原始数据 。 输入各风险度量指标水平极限值、各网内机组以及外购电单位市场电价、电网结构等基础数据,以及遗传算法中要求的 染色体 (候选的购电方案 )个数 、交叉概率与变异概率等算法参数值。

b. 产生初始种群。 根据式(16)、(19)、(20)随机产生一组购电方案(各外购电峰荷状态功率、网内各火电机组峰荷和谷荷出力、网内各火电机组月电量)作为遗传算法的初始种群。

c. 采用拉丁超立方采样技术检验风险管理约束。 对种群中的每一个染色体,采用拉丁超立方采样技术产生大量风电峰荷和谷荷出力、风电月电量、负荷月电量、峰荷和谷荷负荷功率样本,检验其是否满足各风险管理约束(即式(10)—(13)、(17)、 (18))。

d. 采用目标相对占优的方法计算适应度 。 找到本次迭代中使得各子目标函数值排序第一且不为0的染色体作为基点,再基于式(21)计算各染色体的适应度(具体处理细节见3.2节)。

e. 选择操作 。 采用轮盘赌方法对种群中的染色体进行选择操作。

f. 交叉变异操作 。 对种群中的染色体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得到新一代染色体,与步骤c类似,再采用拉丁超立方采样技术检验其是否满足风险约束式(10)—(13)、(17)、(18)。

g. 获得最优购电方案 。 重复步骤c—f,直到达到给定的迭代终止判据为止。 以求解过程中发现的综合最优染色体作为最后的购电方案(网内各火电机组分配电量、各外购电单位分配电量、总购电费用、风险价值以及各评估指标的风险等信息)。

4 算例验证

4.1 基础数据

采用某省级电网公司的基础数据进行月度购电计划仿真以验证所研究工作的有效性。 该电网月负荷电量需求期望值4.506 TW·h,标准差0.090 12 TW·h;系统峰荷 、谷荷功率分别为8 000、6 000 MW; 月风电量期望值0.700 TW·h,标准差0.14 TW·h,月峰荷和谷荷状态风电出力期望值分别为600、800 MW,标准差为对应期望值的20.0 %,风电电价为560.0元 / (MW·h);网内火电电价期望值379.3元 / (MW·h), 标准差30.0元 / (MW·h);外购电单位数据见文献 [17];电网结构基础数据已知。 为便于仿真,各风险水平极限值均取10.0%;拉丁超立方采样规模500次;遗传算法种群规模80、交叉概率0.60、变异概率0.10、最大迭代次数300,迭代终止判据为最优个体连续30代保持不变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4.2 所建模型与现有文献的比较分析

基于4.1节的仿真条件,将本文所建模型与文献[16 - 17]进行对比仿真,由此得到的仿真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为了便于分析,文献[16 - 17]中的风险指标采用文献[19]中的事后评估方法得到;而鉴于实际电网中支路较多,支路潮流风险度量指标仅选取 该电网负 荷中心的 某关键支 路进行分 析 (后同)。

由表1可见,本文所建模型较文献[16]模型的经济效益(购电费用和风险价值)要差。 究其原因在于本文考虑了系统上下调峰和网络潮流安全对月度购电计划的影响,而文献[16]没有考虑。 显然文献[16]的优化结果过于乐观,其可行性有待商榷。 而从采用事后评估的方法获得的风险度量指标也可看出,文献[16]各项风险度量值偏高,特别是其中的上下调峰风险和支路越限风险已远远超过了本文设定的10.0%的极限值,因此本文所建模型较文献[16]更具合理性。

另外,本文所建模型较文献[17]模型的经济效益(购电费用和风险价值)更优。 究其原因在于本文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思想,并不要求潮流安全约束、 上下调峰约束、电量平衡约束在任意随机状态下严格满足,只需其发生风险的概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即可,从而确保了其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从实际电力系统运行看,当支路潮流超过极限值的40.0%,且该值持续时间在5 min之内时电网依然可以安全运行[25],而这恰恰符合风电出力随机性较大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特征。

综上,本文在含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电网系统的月度购电计划中引入风险管理策略,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且能够满足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4.3 省级电网月度购电计划的风险控制策略

保持4.2节仿真条件不变,以峰荷状态调峰、峰荷状态支路潮流越限、月电量平衡上越限风险度量指标为例,分别设置3种风险水平极限值进行仿真, 以揭示省级电网月度购电的风险控制策略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从而为省级电网月度购电提供参考。

由表2可见,随着各风险度量指标水平极限值的提高,省级电网月度购电计划的经济效益(购电费用和风险价值)明显提高。 可见,本文所建模型可以结合具体的需要,通过调整风险水平极限值可以实现月度购电计划的风险管理,从而确保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需指出的是,鉴于以概率形式描述风险的方法具有无法反映风险严重程度的先天局限性,本文中各风险水平极限值到底设定为何值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风险管理的最佳协调,则需要结合具体的电网结构、市场供需形势、市场交易规则以及决策机构对各风险的厌恶程度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才能做出理性决策。

5 结论

在区域电力市场背景下,计及风电出力的不确定性,建立了省级电网月度购电风险度量指标和风险管理模型,研究结论如下:

a. 在风电出力具有随机性的环境下 ,省级电网月度购电计划的实现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刻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具有必要性;

b. 建立的月峰荷和谷荷状态调峰 、月峰荷和谷荷状态支路潮流越限风险、月电量平衡上下风险度量指标能够实现月度购电计划风险的有效度量,丰富了电力市场风险度量指标的物理内涵;

上一篇:产业结构竞争力下一篇:中考数学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