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修辞运作

2024-09-17

课堂教学中的修辞运作(精选7篇)

课堂教学中的修辞运作 篇1

1 概述

对“修辞”的定义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单从字面上来看修辞英文为“rhetoric”是由两方面构成“rhetor”表示修辞者、说话/演讲者.“ic”表示一种学问, 因此修辞“rhetoric”在英语中的意思是关于演讲的艺术。 (邓志勇, 2007:24)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24页中给修辞下定义:在任何给定的情况下运用已有的劝说手段的能力 (Rhetoric is the faculty of observing in any given case the available means of persuas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修辞学领域也随之扩大, 它所关注的是几乎无所不包的人类交际行为。正如Burke所说, 哪里有劝说, 哪里就有修辞;哪里有意义, 哪里就有劝说 (转引之Foss et a1, 1985:161) 。这就意味着修辞无所不在。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有着它自身的修辞特点, 它也是一种修辞活动。为此现以课堂教学为对象, 联系中国传统和现代的教学理念, 从西方修辞学的视角探索其修辞特性, 运用西方修辞批评的方法对其进行解析, 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2 课堂教学的要素及其特点

这里所讨论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这个空间内根据教学大纲,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多媒体等各种教学辅助手段,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传授知识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与反馈。作为一种特殊修辞话语的课堂教学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与条件, 即修辞情景;作为一种典型的修辞活动的课堂教学有其参与者, 即修辞者与受众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因此, 课堂教学的修辞情景、教师和学生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修辞要素, 从这些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可以窥见课堂教学的修辞特性。

2.1 课堂教学的修辞情景

关于修辞情景的概念一直有争议的, 向来没有定论。主要参考著名的修辞学家Lloyd Bitzer和Kenneth Burk的理论来解读课堂教学。他说“修辞作品是重实效的它为了自身以外的某种东西而诞生它的最终功能是要在这个世界上促成行动或产生变化它履行某种任务。这里的“某种东西”就是指修辞情景, 即“人物、事件、物体和关系的组合造成一种实际的或潜在的急缺状态”。归纳起来有“三个组成因素急缺状态 (exigence) 、决定及行动受到制约但能成为改变急缺状态的中介的受众 (audience) 和能影响修辞者及受众的各种制约因素 (constr aints) 。” (转引至张玉芳, 200 7:35) 就课堂教学来说它的急缺状态 (exigence) 就是知识的传授和对知识的理解。Bitzer的修辞情景是先于话语客观存在的、静态的。但事实并非如此。Burke从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动机与认同探索了“普遍的”修辞情景产生的隐蔽根源, 也是修辞存在的基础——人类与生俱来的、始于分娩的分离与分裂, 以及为了弥补这一状况而通过语言等象征手段追求的团聚与认同。 (张玉芳, 20 07:35) 这种新修辞学的观点, 极好地刻画了课堂教学这一特殊修辞话语的修辞情景。并通过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及误同等修辞性象征手段共同主动建构的, 是动态的。 (张玉芳, 2 0 0 7:3 5)

2.2 修辞者与受众

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修辞要素是其参与者即:教师和学生。

2.2.1 修辞者——教师

对修辞者这一要素主要考察其在修辞活动的互动前后展示与塑造的修辞人格 (ethos) 即身份权威 (authority) 与人格魅力 (character) 、使用的修辞策略与手段等对修辞活动的互动影响。身份权威是指社会地位与身份所赋予演讲者就面临的争议点进行致辞的权威;人格魅力则包括演讲者在平常生活及特定演讲中所展示的智慧水平、道德素质、可信度及声望、对争议点的立场态度及良好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主要的修辞者其权威性是不容质疑的, 教师对学生而言, 在课堂中相对处于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 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对教师职业在课堂中广为接受的定义。“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教师往往“闻道”在先, “学高为师”。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也尤为重要正所谓“身正为范”,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 教师往往是道德楷模, “为人师表”成为一批又一批教师的格言, 同时也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亲其师信其道”也是教师魅力的展现。

2.2.2 受众——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 修辞是受众导向型的 (audience-oriented) , 以受众为中心的修辞活动。正如Bitzer所说, 受众是改变急缺状态、解决问题的中介, 修辞者的目的就是唤起受众认同自己的主张并协助执行相应的行动, 没有他们的参与修辞活动就无法实现最终的目的, 由此可见受众在修辞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尽管修辞学史上关于受众的概念不断变化, 其实质性的内并没有变, 那就是对造成急缺状态的争议点感兴趣、能够参与修辞活动、可以受修辞话语影响以唤起认同使其愿意为解决问题、改变现状而共同采取行动的所有正常人。

在课堂教学中已由过去的单以教师为中心的状态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 不利于教学绩效的提高以及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在现在教案的设计上也由过去的教学重点、难点转变为学习重点、难点。从这一词的变化可以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推崇。这是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激发学习热情。

2.2.3 修辞者和受众:师生互动

古典修辞理论历来对修辞者与受众的关系缺乏关注, 更谈不上认真探讨。然而, 从修辞经典著作中可以看出, 经典修辞学家心目中的典型受众一向是拥有判断或决策权, 坚持从自己的立场和感情出发, 确定所涉修辞的相关性和重要性的明白人, 并非修辞者略施小计就可以任意摆布的弱者。 (刘亚猛, 2004:129) 从修辞学的视角来看, 修辞者和受众是互动的, 他们彼此相互影响。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就有学生影响老师和促进教学的论述, 主要体现在教学相长、学生亦可以强于老师、学生应勇于“谏师”等三个方面。师生互动在课堂中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课堂气氛, 如果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积极参与老师所设计的各项活动那么师生互动就比较充分, 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而是上面所提到的教学相长。

结语

课堂教学的修辞批评的框架解读。现从课堂教学这一活动, 讨论了它的修辞要素和特点。它们表明批评解读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揭示演讲者与受众即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修辞性互动关系。由此可以归纳出批评解读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利用修辞学的理论, 探索这种互动关系的实质与操作过程。其实质主要研究教师怎样利用各种修辞策略, 主要是认同, 与学生一起建构演讲的修辞情景,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操作过程主要考察修辞情景的各种制约因素是怎样被动态构建的受众的具体类型有哪些如何影响教师, 塑造其修辞人格的, 反映了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希望这一框架能在指导课堂教学方面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Aristotle.Rh etoric.Trans.W.R.Roberts, Ran-d om H ouse, Inc., 19 54.

[2]Bitzer, Lloyd F.Th e Rh etorical Situation[J].Ph ilosop h y and R h etoric, 19 68.

[3]Burke, Kenneth.A R h etoric of Motiv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 69.

[4]邓志勇, 杨永春.美国修辞批评:范式与理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4 (3)

[5]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6]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 9 9.

[7]张玉芳.基于西方修辞学的外交演讲解读之研究[J].修辞学习, 2007 (4) .

课堂教学中的修辞运作 篇2

一、创设主动实践的条件,营造训练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创设语言训练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

1.创设敢问、多问、善问的情境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让学生主动提问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上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问。课始,要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问难;课中,要激励学生对教材重点提出问题;课末,要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再问个明白。

2.创设愿说、会说、说好的情境

教师的精讲固然是必要的,但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交流自己的感受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通过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等方式,为全体学生创设讲的机会,创设争论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说、学会说、说得好。

3.创设多读、读好、读懂的情境

读是语文实践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留足时间给学生练习读,引导学生在初读时感知课文、了解大意;在复读时粗略理解、发现问题;在精读时感知感悟、深化升华。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默读、诵读、朗读,把课文读懂、读深、读透,并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4.创设勤写、爱写、善写的情境

写是说的更深层次的体现。通常,教师总是把写的训练搁在课末或者挪到课外。然而实践证明,较好的做法是把词语造句、片段训练、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训练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营造语言内化环境

语言的内化规律表明语言的积累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四个阶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语文实践,就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

1.充分调动感官,促感知

感知是语言训练内化的前提。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自觉动口、动手、动脑。一是引导学生将眼睛看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景、具体可感的物象,实现文字和语言内化。二是化静为动,如说一说、想一想、看一看、演一演、画一画,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展现课文内容的画面,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语言内化的目的。

2.精心外引内联,促理解

理解是内化过程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学生自己就能读懂,所以,教师教的功夫应花在点拨上。引导学生在疑惑处精思,在动情处体会,在精妙处揣摩,促使学生会抓住词语之间、句子之间、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潜心研读。

3.通过背诵记忆,促积累

勤于背诵,有助于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是学习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之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变“死记硬背”为“活记乐背”,引导学生主动背诵。①示范背诵。教师的示范能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在学生情绪低落、畏惧时,教师当场背诵上一段或一篇,再介绍一两个秘诀,帮助其解决一两个背诵时遇到的“关卡”,会重新激起学生的兴趣。②教给方法。如分段背诵法、整体背诵法、强记与理解相结合等,告诉学生遗忘规律,提醒他们及时复习。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提纲、画图表、标注重点词语等办法帮助记忆。③开展“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4.掌握迁移规律,促运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技巧;语文修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教学目的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然而不管是阅读、写作、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是文学鉴赏和文言文的掌握都与语文修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修辞”一词中,“修”为修饰、选择之义,“辞”为言辞,语言,所以修辞就是对言辞、语文进行修饰与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和现象,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方式。将“修辞”具体化于语文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借代、比拟(拟人、拟物)、夸张(扩大、缩小、超前)、对偶(正对、反对、串对)、排比、反复、双关(谐音、语意)、反语、对比、映衬(正衬、反衬)、顶针、移就、通感、婉曲、回环、呼告、互文等。面对修辞手法种类繁多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矛盾,一些一线教师选择对修辞避而不谈,只做简单介绍不做深入探讨,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些一线教师特别是工作经验不足的高中语文教师会选择将修辞手法一一详解,视总体教学任务而不顾,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修辞手法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并非全部,显然,这两种修辞教学的方式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如何将其恰当地展示给学生,使其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是很多教师都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我认为,面对种类如此繁多的修辞手法,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其进行归类,区分出哪些修辞手法是被广泛应用的,如:排比、比喻、比拟、夸张;哪些修辞手法是不易发觉的,如:映衬、移就、互文、通感;哪些修辞手法是容易混淆的,如:借喻—借代、移就—拟人、对偶—对比;而哪些修辞手法又是不易于学生掌握的,如:借代、映衬、借喻、超前夸张;哪些修辞手法是“一点就通”的,如:回环、顶针、反复、排比、呼告。针对以上修辞手法的分类,我们坚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统一的原则进行修辞手法教学,即坚持将所有修辞手法都对学生有所介绍,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该细细品味的修辞手法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该粗略了解的修辞方法就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去体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

一、遇到就不错过——语文教学中渗透修辞教学

我们认为要想让学生对修辞手法产生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就离不开修辞手法所存在的课文。也就是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当课文中出现某一修辞手法时,教师都应该从课文的情境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课文情境的角度去赏析、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驱使,学生在看到比喻、比拟时就使用“这句话生动形象表现了……”,看到“正衬、反衬”就说“这句话衬托出作者……”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回答,导致学生开始淡去修辞的趣味与汉语的魅力,使修辞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同时也使语文教学变得寡然无味。比喻与比拟的作用的确是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然而是怎样的生动形象,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用心去体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修辞教学遥控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遇到修辞手法就不轻易将其错过。例如《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由于该文言文的主题与爱情有关,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对其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抓住其兴趣点,在对文章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辞手法的讲解。

二、感性走向理性——设立修辞手法专门课

我们说从“感性走向理性”,是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所接触到的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归纳,将对修辞手法的感性认识升华,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达到对修辞手法的理性认识,进而达到灵活运动的程度,尤其是针对像“借喻—借代、移就—拟人、对偶—对比”等相似程度过高,容易产生混淆的修辞手法更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归纳,将其相同点、不同点一一理清,对其进行专门讲解,强化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准确掌握。然而,如果没有语文课堂上修辞手法的积累这一目标是远远达不到的。所以我们说,设立修辞手法专门课要建立在语文教学中修辞渗透的基础上。

修辞是高中语文乃至整个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汉语魅力的体现,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修辞手法教学的同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辨析各种修辞手法更要学会发现修辞的“美”!

参考文献:

毋小利.重心转移与范式重建:修辞教学的突围之路[J].语文建设.2014(16).

课堂教学中的修辞运作 篇4

一、网络语言的修辞运用

本文所探讨的修辞, 并非只指比喻、对偶、拟人等等写文章时运用的修辞手法。在这必须谈及一点, 即中西文化对“修辞”一词的看法。由于受西方文明发展的过程影响, 对于西方的学者而言, “修辞”主要指的是演说论辩, 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 西方的修辞是论及如何使交流有效或演说有效, 而当代西方修辞学从狭小的圈子里冲了出来, 将视角从传统的政治生活投降一切以言语为主的社会交往活动, 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和知识之间的关系;而我们的传统思维还是认为“修辞”就是指修饰文章的手段, 即文章作法。

在笔者看来, 网络交流, 很大程度上就是“演说论辩”。因为, 其一, 既然是交流, 就有如西方认为的所谓的“演说论辩”, 如何让你的话语更有吸引力, 或者说服力, 都是在考验一个网民“演说论辩”的功底。交流时, 也不可能事事都有同一的意见, 如何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靠的就是“演说论辩”。其二, 网络交流, 虽然是“写” (即打字) , 其实是“说”, 虽然是“看”, 其实是“听”。在网络上, 即使你是哑巴或者结巴, 都能很流利地跟别人谈天论地。

二、网络交流的修辞特点

1. 谴词造句的随意性。

我们都知道, 现实的演说辩论为了双方的理解, 用的大部分都是口语话的语言。由于网络交流的特殊性, 既可称为“说”, 也可称为“看”或“读”, 所以, 在网络上, 用书面语也好, 用口头语也好, 都是可以的。

2. 网络交流的非实时性。

网络交流虽然可以说是实时性的, 但是实际上却不是实时性的。现实生活的日常会话中, 如果双方在同一时间发话, 其中一个便会马上让位于另一个, 就如“你一言, 我一语”式的接力赛跑, A的话结束后, B才接过话题, 或者当A接过话题的时候, B又必须中止话语, 虽然可能出现二人同时发话的情形, 但是过不了多久, 会话人马上会自觉调整, 让一方先说。而从头到尾一直同时发话的情形, 在现实生活的对话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在网络中, 双方都是同时发话, 而且不必让位, 原因是, 我们不可能知道对面什么时候打字, 打什么内容, 最重要的是这些字和内容都是停留在屏幕上, 随时可以回答。可以说, 日常会话如在一条直线上进行, 和网络交流则是两条主线交叉进行。如下面一个例子:

这就说明了, 在网络上, 虽然会话的时间跨度加长了, 但这并不影响双方的理解, 因为这些交流的信息是保留在电脑上, 网络上的。这种时间跨度长的交流, 在BBS, 俗称论坛上更常见。“楼主”发起主题, 网民们不断的回帖, 有些是楼主发主题后, 马上回复;有些是第二天才回复;有些可能是1个星期后、1个月后又或1年后才回复, 也并不影响所有人对此次交流的理解。这样情形下的交流, 就使得网络上的“演说论辩”与现实的演说论辩产生了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第一, 网络上的论辩可以有很长的时间跨度, 双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 进而组织、完善自己的语言。另外, 由于文字的输入占用了一定的时间, 对方在阅读上又花费了一定的时间, 这样的论辩空白期在现实中是不会出现的;第二, 覆水可收, 错话可改。现实的论辩过程中, 从思考到说话, 仅仅只有数秒的时间, 话一但出口, 不管对错, 都不可能收回。而网络中的论辩, 可以在输入的过程中, 删除、修改自己的观点, 这正是网络交流的延迟性给论辩提供的另一个好处。

3. 资源利用的方便性。

现实的演说论辩, 辩手所说的内容是完全受制于自身的知识的, 超出自身知识范围的演说论辩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 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 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通过简单的查询就能获得, 简单的复制和粘贴, 就能把别人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观点, 就可以把不懂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临时知识, 进行“演说论辩”。因此, 在信息共享覆盖范围日益增大的今天和未来, 论辩双方完全可以随时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网络修辞的运作方式对社会的影响

1.一份北京的调查报告显示, 多数的网络使用者, 尤其是青少年, 不仅在网络上使用网语, 而且在平常的学习、娱乐中也乐于使用网语。网络特有的各种造词方式将会对我们日常生活的用语规范产生巨大冲击, 尤其是前文提到的“飞白”和语言的粗俗化, 更会对人们的言语习惯和谴词造句产生巨大影响。

2.语言学家申小龙指出, 网络语言由于格式化现象严重, 大家都去复制和御用他人的话语, 会导致失去思考能力 (引自薛桂林) 。因此, 不论是在“演说论辩”或是“作文章”方面, 大量的复制和粘贴会使得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断降低。

四、结束语

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全世界的网民数量也在飞速地发展着, 以中国为例, 2002年, 我国网民数量仅4500多万, 而6年后的2008年,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43亿, 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0%左右。网络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网络上的交流的便利性促使网络交流的日益全球化, 而独特的网络修辞运作方式将会给人们的网络交流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 迫切需要我们的语言工作者研究网络修辞的运作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立新.网络语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 2007.4.

[2]罗胜雄.网络语言中的语言经济性原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

[3]彭娇娟.网络语言中修辞手法的运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2.

[4]丘斐远.“网络修辞”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N].光明日报2005.6.21.

[5]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 2006.1.

[6]薛桂林.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运用在社会中的影响[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7]左海霞, 姚喜明.修辞视角下的网络语言[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成语中的修辞 篇5

一﹑四字结构,平仄协调。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而成语的四个字正好形成平仄配合方式。

声调美是成语特有的修辞手段之一,我们熟知的两句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中“星垂平野阔”是平平平仄仄,“月涌大江流”是仄仄仄平平。平仄完全合律,自然贴切,读起来跌宕起伏,声音铿锵,发挥独特的修辞效果。

平仄协调,显示声调的各种变化,抑扬顿挫,急舒有致,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

如:

平平仄仄式:穷形尽相,风吹草地。仄仄平平式:力挽狂澜,末雨绸缪。

平仄平仄式:发号施令,肝胆相照。平仄仄平式:安步当车,身体力行。

仄平仄平式:趾高气扬,倒行逆施。

二、音韵谐和,叠韵双声。

古人说“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所以同学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起来,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如果你自己的文章中用上双声叠韵的成语一定会格外生色的。

有两个成语常被同学们弄错,一个叫“望洋兴叹”,以为是“望着海洋感叹”,其实不然,这里的望洋是个叠韵词, “望洋”;抬起头来看的样子,兴:产生,发出。另一个成语叫“首鼠两端”,“首鼠”不是“第一只老鼠”,是一个双声词,犹豫不决,欲进又退的样子。端:头,整个成语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可见,在成语中利用双声叠韵词,会有音节和协,读起来富有乐感的特点。文章中要加强语言的表现力,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而且在理解时,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双声叠韵词的整体理解,决不要单个字的望文生义。以致误用成语。

下边这些成语中带点词都是值得思考的。

参差不齐、末雨绸缪、从容不迫、小巧玲珑

三、.同义联合,互文见义。

有部分成语是由同义词组合而成,当我们对其中一个词义不明白时就可以用“互文”的修辞知识加以解决,免得理解错误,导致误用成语而贻笑大方。

比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求全责备我们,说我们重理轻文”,显然,这个学生将成语中责备当成“责怪”用了,其实,这个“责”是要求的意思,“备”是“齐全”的意思,“求全责备”是一个由两对同义词交叉搭配,并列使用的联合式成语,类似的成语还有“文过饰非、循规蹈矩、装模作样、聚精会神”等。

了解成语互文这一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在文中的联合词组,如《阿房宫赋》中的“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同义,都是无以复加的意思,“态”和“妍”同义,都是美丽娇媚的意思。如果将“态”解作“姿态”文章就不通了。另一个成语“不学无术”常被学生理解为“因为不学习,所以没有本领”,粗略看没有大错,实则不正确。这个成语也用互文来理解,“不”与无”同为否定副词,都是没有的意思,“学”和“术”都是名词分别是“学问”和“本领”的意思。

四、形象具体,妙在比喻。成语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很强,莫过于比喻的运用。

成语比喻的用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明显的比喻,如“如虎添翼”、“归心似箭”、“味同嚼蜡”、“虽死犹生”等。无论用在什么地方,什么语言环境,一眼就看出是个比喻。而且这种比喻的用法和作用与一般修辞上的比喻没有什么两样,它不但生动形象,而且言简意明,避免啰嗦,使文字精炼。比方说某人写的诗文不好读,晦涩难懂,如果用“味同嚼蜡”来形容它,既形象又简洁,可以省去许多笔墨。

另一种是运用成语的比喻意义,就是一个成语由于它的比喻用法而逐渐形成,固定下来的意义,如:曲高和寡,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在也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含讽刺意味。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描写主观主义者是“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其谈谈”,,这里俗语和成语连用,取其比喻义,显得生动而活泼,形象而深刻。

五、引人联想,巧用借代。

苏东坡有一首打油诗“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诗中的河东狮子吼指嫉妒而又厉害的妇人,因这妇人姓柳,河东是柳氏的家乡,故以河东狮子用来代嫉妒而又厉害的妇人。这种借某一事物的特征来代替本体,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读者的印象。

成语中运用了借代手法,同样增强了形象性和表现力比如用“化干戈为玉帛”,就比用“化战争为和平”更有韵味,用“大兴土木”比“大搞建筑工程”来得简洁明快,用“舞文弄墨”比说某人“玩弄文字技巧”更形象贴切。

六、成语连用,排比映衬。

李密《陈情表》里有一句话:“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急,朝怀虑夕”,连用四个成语,把表达的意思层层引向深入,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作者祖母病势垂危的严重情况,这就是连用成语排比的修辞功用。

又如: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情,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里将“满腔热情”与“冷冷清清”等三个排比成语鲜明对照形成反衬。深刻地揭露了事物矛盾的本质。

再如,有一段赞美见义勇为的文字: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品格。连用四个成语排比起来,如江河奔泻之势,激动人心。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说话作文时,如果连用成语将会收到加强语意,猷劲文笔的功效。

课堂教学中的修辞运作 篇6

【关键词】修辞知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用

一、根据修辞知识的接受程度,开展有序的训练

不管是修辞还是其他的一些知识,学生对于其接受程度是有限的,学生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于所有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对于他们而言有着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开展有序的训练,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将修辞知识进行全面的把控和规划,再按照写作的内容和要求,逐渐将这些知识渗透进来,在初一、初二阶段,可以将重点放在词语的如何运用方面,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广泛的延伸,将大纲所要求的八类常用辞格引进来;初三阶段,由于学生要面临中考的压力,学习负担本身过大,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句式的选择方面,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大,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一些其他的辞格形式也引进来,如层递、引用。

二、善用多媒体,丰富修辞语言的积累

首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资源,在阅读中逐步积累。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查阅资料,在阅读中不断增加知识的积累,将那些名言警句和优秀的段落语句等进行整理,并将其制作成课件,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修辞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透彻,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他们对修辞的审美水平。

其次,还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影片和励志人物为素材,进行课件的制作,通过向学生们展示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比如,电影《亲爱的》主要是以一部以亲子题材为主题的电影,将视角放在了普通的小人物身上,展示了他们在面临分离、抉择中的坚持和努力,他们并没有被命运的重重磨难所打倒,即使疲惫不堪,心理承受着巨大的折磨和痛苦,他们却毅然决然的扛起了自己身上的重担和责任,我们透过城市和农村中的这些小人物,看到了人们对生命的坚持和努力以及和亲人之间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从而给这个世界带来无限的温暖和希望。通过选取这部电影素材,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写出观后感。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内心中的一些情感表达出来,通过写作来宣泄情感,赋予了文章更多的情感和生命力,从而写能够引发共鸣的人优秀文章,其中修辞知识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活力。

三、说写结合策略

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说写结合方法来使修辞知识在写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和强化,其中最核心的点就是引导、启发和讨论。首先,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对于作文中的修辞知识充满无限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优秀的范文,对其中修辞知识的运用进行讲解,通过词语、句式、辞格、句段的衔接連贯方面进行优秀范文的赏析;然后,让学生通过自由谈论的形式,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总体的探讨,接着再谈论将其如何更好的运用到文章中来,并总结出一些写作技巧;最后,学生可以自由进行选题,在查找相关的资料,列出提纲,完成写作。

通过说写结合策略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修辞知识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谈论、总结和写作,进一步巩固他们对修辞知识在写作中的运用。

四、从课内延展到课外

课堂学习是学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巩固和延伸打下稳固基础的重要环节,课堂外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多向发展,通过课外的延伸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其中,可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写评论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提升其作文修辞运用水平的重要策略,教师制定出阅读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阅读计划,在写读书笔记时要注意其中的修辞运用方式和手法,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这些课外学习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还可以将其中一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从而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兴趣。

综上所述,修辞知识在写作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使修辞知识的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实际的效果,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还应该不断去学习和研究,找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将其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贾焱.修辞与语文教学浅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左园.初中新人教版语文教材写作模块的教学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3]乔婷.情境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D].河南大学,2015.

[4]李丹.教师下水作文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课堂教学中的修辞运作 篇7

【关键字】互动 有效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新课改中提出把课堂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注重面向学生的未来。笔者就实施互动式教学谈点具体的做法。

一、创建和谐课堂,营造互动氛围

一个民主、宽松的探究环境,特别是良好人际氛围的支撑,是保证探究活动正常开展的有力前提。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思想,优化师生关系,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乐意参与活动。其次要帮助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协作的伙伴关系。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合作,认识到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同时结合实际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关注弱者,如何帮助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如何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材料,如何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索。当学生自我意识过强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个人竞争引向组际竞争,增强组内合作,使每一位学生在同伴的关爱和帮助下开展互动探究活动。

二、选用恰当策略,进行有效互动

师生有效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作为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选用怎样的策略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1 创设情境,激发互动。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点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交流探究。

2 问题引领,促进互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必然来源于问题,合理的问题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维。例如我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①过一点A画圆,能画几个?圆心在哪?②过两点A、B画圆,能画几个?圆心在哪?③过三点A、B、C能画圆吗?若能,能画几个?圆心在哪?若不能,为什么?问题由浅入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在操作上也是由易到难,尤其是问题具有挑战性,引领了学生之间的思考探究,从而期待老师的指导。师生都参与到数学教与学的活动中,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3 感知体验,形成互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过程性知识伴随着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而逐渐生成体验性知识。学生对知识产生的感知,会体会到知识产生的缘由,会明晰新旧知识问的关联和因果关系;对知识发展的体验,会习得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对知识结果的感知,能领会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对知识应用的体验,能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积累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和习惯。

4 内化交流,互动表达。教师应该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真正把自己和学生平等起来,“想生所想”、“思生所思”。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平等与合作。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使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

三、关注全体学生,提升有效互动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有时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教育心理学认为,学困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所以教师应该真正关注这样的学生,平时多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同时,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的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他们一点点建立起自信心,产生上进的动力,进而喜欢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的氛围。因此,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有效互动。

上一篇:建筑基坑支护施工下一篇: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