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策

2024-10-08

创新对策(共12篇)

创新对策 篇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省、市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创新的政策和措施,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走科技创新之路,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提升产业竞争力, 为梅列区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 梅列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 梅列区以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目标, 以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 加快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构建, 有序推进主导产业研发龙头建设,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使得全区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1.1 企业情况

梅列区目前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家, 2011~2014年,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44.32亿元、347.42亿元、369.53亿元、383.58亿元,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98.05亿元、218.14亿元、227.96亿元、215.42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分别为57.5%、62.8%、61.7%、56.2%。

1.2 科技项目

2011-2014年, 全区累计争取到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44项, 获扶持资金1814万元。其中国家级8项, 省级12项, 市级24项。

1.3 研发投入

“十二五”期间, 全区研发投入逐年增多。财政方面, 2010~2013年, 全区本级科学技术支出726万元、960万元、1112.6万元, 比增分别为22.3%、32.2%、15.9%, 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分别为1.42%、1.33%、1.26%。此外, 政府还设立新产品转型升级开发资金, 共下达补助资金68万元。企业方面, 2011年-2014年, 企业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01%、2.46%、1.97%、1.79%。

1.4 专利成果

2011年~2014年, 全区专利申请538件, 其中发明专利88件, 专利授权402件, 其中发明专利31件, 2014年比2013年专利申请量增长165.2%, 专利授权量增长22.4%。2014年末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26件, 比“十一五”期末增长343.1%。

1.5 科技创新激励

“十二五”以来, 区委、区政府努力建设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制定了一系列创新激励政策措施, 大力支持我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区委、区政府根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有关规定, 2011-2014年合计兑现各类科技创新奖励金213.2万元, 惠及企业 (个人) 81个。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尽管“十二五”期间我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仍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并直接影响到我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阻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创新基础条件较差。我区中小企业居多, 大型企业少、技术人员少, 主要技术与产品多靠引进, 自主创新能力很差。 (2) 企业创新意识偏弱。我区企业在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企业科技成果产出数量等都偏少;企业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性普遍不高, 制约了我区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及企业转型升级。 (3) 科技中介组织薄弱, 服务体系滞后。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少, 服务能力弱, 发展不平衡;科技中介市场不健全、不规范;孵化器作用不明显, 科技孵化器仅充当房产租赁者角色, 企业孵化培育工作与要求相去甚远, 达不到预期功效。

3 发展目标及措施建议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有力支撑。

3.1 总体目标

以调整结构、促进转变、提升实力、增加总量, 建立适合梅列发展的产业集群为主要目标。到2020年, 初步构建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形成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把梅列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科技水平、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大产业优势的创新型城区。

(1) 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20年, 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2.0%以上,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 (R&D) 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达到1.5%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 (R&D)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

(2) 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拓展服务内涵, 提升服务水平, 到2020年, 孵化器入孵企业达到30家。

(3) 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 在冶金压延、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现代农业等传统产业领域, 促进制造技术高级化、企业产品整机化、装备制造系列化, 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 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工艺、装备改造提升制造业水平。

3.2 对策措施

(1) 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超前规划设计, 继续在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科技型企业建设培育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研发平台或创新载体, 提升企业创新实力和创新动力。

(2) 做好科技优惠政策的宣传落实。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进一步优化完善推进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科技、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要确保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落地, 促进落实企业研发费按150%作为税前成本抵扣, 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后劲。区委、区政府加大对正在实施的促进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度, 确保各项激励措施及时、不打折扣兑现。

(3) 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区政府综合运用购买服务、资金补助、业务奖励等形式, 鼓励企业、投资机构建设创业孵化、研发设计、科技金融、成果交易、认证检测等众创服务平台建设, 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创业指导等“一站式”创业服务。支持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业,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4)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策划申报。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建立定期征集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机制, 逐级遴选入库科技计划备选项目, 策划生成产业创新需求的项目群。严格把握项目申报条件, 科技、财政等部门联合审查推荐项目, 保证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加强对接沟通, 争取国家、省、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5) 加强政府财政资金监管。大力推行企业研发费用专账管理制度, 对未设立研发专账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原则上不予以支持。加强经费监管, 严格按照计划合同书约定内容指导推进项目, 定期开展项目经费检查, 确保项目经费监督到位, 防止挤占、挪用财政经费。落实绩效跟踪问责, 明确科技、财政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责任。

创新对策 篇2

一、推进企业领导者的创新观念

企业领导者要树立知识价值观念,确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企业领导者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树立自身的知识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顺应企业的变化,不断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重视企业的知识价值,并通过有效的激励促进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价值的增值。

二、建立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首先,实行新产品(服务)开发的项目负责制。其核心思路是:落实各类人员在项目开发中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分工,同时体现责任大、贡献大、回报大的经济报酬原则。可以采取以技术入股、收入分层等方式调动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建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奖励和宣传制度,通过每年奖励和宣传几个重点项目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来推动全员创新。

其次,推行岗位竞争末位淘汰制。鼓励和提倡在公平环境下的岗位竞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果长期不努力,不能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那么企业就要考虑调整岗位,否则新一代人才也成长不起来。

再次,推行“人才合理流动制”。在保证工作安排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产品(服务)开发人员可以带着产品(服务)开发、市场难题参加企业内外的科研开发项目,企业外的科研人员也可以带着科研成果到企业做技术转化工作,建立这种人才流动机制,可以解决知识、技术、信息交流的障碍,有利于培养创新队伍。

最后,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技术和信息都是“无形物质”,与材料、设备等“有形物质”有重大差别,其创造、管理、使用和交易过程都极易“泄露”,保护知识产权已刻不容缓。

三、构建“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创新型企业文化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塑造创新的文化,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创新的源泉;另一方面,对于创新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应采取大度和宽容的态度。培育一种创新的文化,是企业员工不断提出科学的新设想、生产的新方案,创造出新知识、新产品,孕育出新观念、新思想的动力。企业必须抛弃传统呆板的管理方式,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淡化员工与领导的距离,采用以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对员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新颖想法,领导要积极支持,使员工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锐意进取的雄心,使管理方式更为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以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诺基亚公司之所以人才流失率较低,他们的经验就是宽容失败,鼓励冒险。诺基亚总裁曾说:“如果我的员工是生活在恐惧之中,那他就不会有创造力。”诺基亚营造了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发挥创造力,将自己的想法转换为集体行动的环境。

四、加强员工培训

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因此,企业应重视员工素质提升,加大员工学习培训经费投入,对员工加强创新方面的学习、训练,提升创新技能,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能力的含义

在上世纪20、30年代,福特一世以大规模生产黑色轿车独领风骚十余载,但随着时代变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发生着变化,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品种、更新的款式、更加节能降耗的轿车。而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品,不仅颜色单调、而且耗油量大、废气排放量大,完全不符合日益紧张的石油供应和日趋紧迫的环境治理的客观要求。此时,通用汽车公司和其他几家公司则紧扣市场脉搏,制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生产节能降耗、小型轻便的汽车,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后来居上,使福特汽车公司一度濒临破产。所以,福特公司前总裁享利·福特深有体会地说:“不创新,就灭亡。”而中国乐凯胶片公司则在以柯达、富士为代表的几家经济技术实力相当雄厚的大跨国公司对手面前,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把当前世界名牌拳头产品的质量目标作为他们的赶超目标,把学习应用国外照相科学的最新科技成果作为赶超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使乐凯胶卷8年迈出了三大步,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仅次于富士,名列第二。这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突出体现和成功实践。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中国学者认为: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则指出:“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事实上,创新创造出新资源…… 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新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因此,企业创新能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他竞争企业的差异性的能力,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标志。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其竞争力也强,反之亦然。

★ 华东师范大学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 能力提升计划

★ 创新能力方面怎么写

★ 不等式创新型试题探析

★ 职业能力提升计划范文

★ 干部能力提升总结精选

★ 雅思阅读能力提升

★ 能力提升培训工作总结

★ 如何提升知识总结能力

初中体育创新教学的对策 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 创新教学 学生活动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49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学体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体力、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生活化水平、社会化水平,增强勇敢、顽强、坚韧等心理素质。实行体育创新教育,其特点在于“创新”,新在它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在它突出了课堂教学结构;新在它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而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存在许多弊端:对不同个体的学生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兴趣,使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体育教学的任务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打破陈旧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趣味性、可行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实现创新教学的对策

(一)革新思想,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体育教育是一门富有强烈运动气息的灵活教育,学生主要通过体验和聆听来感知体育,用想象来丰富体育,用实践活动来表现体育,用自己的创造来发展体育,感受体育的魅力。所以说,学生学习体育不仅仅是学会几项简单的运动,而是要在体育课中学会用自己所获得知识以及创见去挖掘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实现一定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课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首先要注意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如:欣赏观看一段体育视频时,教师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感受、联想作品的相关情节,然后参与实践往往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所以,想象是体育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面,也是最为丰富多姿的世界。一个想象丰富的学生,也一定会是一个不拘一格,思维活跃的学生。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应注意因材施教,不能只顾“求同”而忽略了“存异”,以至于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了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对那些思维独特的学生要及时积极的鼓励,并给以正确的引导。最后,还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大胆的去探索,去体会,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

以前的体育课教师一味追求课的练习密度、练习强度。在两个或几个练习中间学生被动地调整,即所谓的合理休息。学生完全成了教师安排设计下运转的机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背离教师设计安排的技术动作或练习的学生则一律被视为“恶作剧”或“坏学生”。学生只能在封闭的、压抑的气氛中活动,其主体地位和学习的积极性难以体现。改革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初中体育课如何训练学生的想象呢?想象要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进行。因此要注意通过课堂教学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知识丰富了,肢体动作语汇多了,他的想象力也就强了。因为在学习一个动作技能时,在学生的头脑中的表象反映马上就可以呈现。比如在教学生足球正脚背射门时,不少学生马上能在他的头脑中显示出足球明星罗纳尔多的射门镜头。想象就好比是一个万花筒,只要转动它,就可以组成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例如,在教中学生广播体操“青春的活力”时,学生感到十分困难、进度也慢。但是在三周以后再教“时代在召唤”这套操时,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对“青春的活力”那套操中动作表象的回忆,启发学生想象、聚合的能力,并没有费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比前套操还好。又如,在女生形体课教学中,先将单个的基本动作教会学生,使之能独立熟练掌握,然后教师讲解成套动作的编排原则和编排规律,并在课内外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去创编,再给各小组展示表演的机会。结果学生既掌握了已学的知识技能,又锻炼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相互的观摩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信,丰富了表象和创造的激情。通过激发想象力的教学手段,学生把铁环想象成奥运五环的标志;把制动性起跳想象成大海的波涛冲击岩石击起飞跃的浪花;把实心球想象成保龄球,并自由地组合在一起活动。

(三)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创新态度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态度,作为初中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善于突破习惯定势,能够从学生的学习中寻找学生学习知识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虽然对问题有许多独到的看法,但有时却不一定准确,还有部分学生的创新通常和他们的任性与错误相伴。对此,教师要能够充分的理解和接受,毕竟学生敢于想象,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事,我们不能过多的限制和压制,甚或是否定他们的意见。因为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而且让他们经常接受到错误、失败的情感体验后,会使许多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从而拒绝尝试。严重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正切对待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以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创新,大胆探索。在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习惯和正切的价值观的同时,培养、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毛明浩.初中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模式探究[J].学周刊,2013(19).

创新管理对策研究 篇4

一、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创新管理的方法比较多, 管理不系统, 导致企业出现“管理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 结合工厂实际, 整理、搜集、调研了工厂课题攻关、小改小革、QC小组活动等管理创新的方法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会议讨论, 工厂创新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创新项目管理系统性不够。课题攻关、小改小革、QC小组活动均由职能部门负责管理, 年度各项工作不能同步开展, 项目之间重复, 管理工作独立, 融合性不强。存在奖励重复的可能性。部分攻关课题、小改小革既参与项目的奖励, 同时参与QC活动的评审奖励, 导致重复奖励, 且创新项目奖励没有统一的标准。

2) 管理标准不健全。课题管理办法、小改小革、QC小组活动管理标准不适宜, 没有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导致创新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管理难度增大。

3) 评价不科学。没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评审结果容易出现不公正的现象;小改小革两年评审一次, 工作相对滞后, 一些技术创新项目不能适时验证, 影响对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

4) 创新项目作用发挥力度不够。每年实施大量的创新项目, 极大的促进了工厂基础管理水平, 但创新项目与对标工作结合力度不够, 创优指标完成较差。

二、正确理解创新项目的含义

1) 课题释义。就是以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解决工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研究范围是具有系统性、跨部门合作的项目。研究内容要有可行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2) QC活动释义。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 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 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 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组织起来, 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的活动。

3) 小改小革释义。是指对机器设备、电气及控制、工具、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及新材料应用等方面所作的改进和革新。重点是结合生产工艺、设备、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跑冒滴漏治理、节能降耗和系统运行的瓶颈问题。

三、规划合理选题范围

1) 攻关课题。课题研究指南、厂长工作报告、年度工厂重点工作任务、对标创优指标, 自主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2) QC活动。围绕精益化管理, 以厂长工作报告为核心, 结合工厂目标管控水平, 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艺加工水平, 提高对标指标;降低生产成本;设备管理精益化;安全生产;改善环境;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职工素质等方面选题。

3) 小改小革。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生产工具改进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技术的改进的;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能源消耗的;降低生产成本的;节约各类主辅材料、能源等成本的措施和办法;减少繁冗工作、优化流程的;规范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其他方面。

四、开拓思维, 创新管理思路

如何系统整合资源, 发挥三种创新工具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推动作用, 实现创新管理项目有机融合, 达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面开展。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成立组织机构, 明确职责

建立企业创新管理组织机构, 明确各个小组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有效的协调、决策创新管理活动过程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标准, 以制度支撑, 激励保障, 确保创新管理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 实现项目研究的价值。

(二) 同步开展, 统一管理

在创新管理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 三个创新工具同步开展, 实现各种工具无缝衔接。

1) 统一申报。课题攻关、小改小革活动、QC活动等创新工作年度统一策划, 各领导小组提出相关要求。创新管理办公室设计统一申报表格, 并下发申报通知。以部门为单位统一申报创新项目, 要求各部门在申报前充分讨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类型。

2) 集中立项。各领导小组根据申报情况, 组织调研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 提出初步意见, 创新管理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 确定申报项目的研究范围和类别, 并下发立项通知。

3) 规范管理。要求各个创新项目按照QC活动的方法、步骤、要求开展工作, 遵循PDCA的工作思路, 保存完成的资料。同时选择专业相近或业务熟悉的人员成立评审小组, 跟踪检查项项目。

4) 标准整合。《课题管理办法》《QC管理办法》《小改小革管理办法》三个管理标准有机融合, 建立《创新管理办法》, 同时建立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为创新项目管理提供依据。

(三) 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创新管理体系

1. 建立工厂的创新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创新项目管理的约束机制, 建立管理标准使得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章可依, 通过规范的管理, 有效的过程监控等, 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和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2. 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

在创新管理体系建设中评价标准至关重要。我们要结合工厂创新管理项目的特性, 抓住创新管理的核心, 从目标完成情况、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管理效应等方面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为项目研究成果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3. 建立创新项目评价管理流程

结合企业实际, 整合资源, 建立创新管理项目评审流程, 解决评价不及时、工作滞后等矛盾问题, 做到流程简单, 程序规范, 效率提升, 同时明确各个岗位、小组的职责和任务, 并提出具体要求。

4. 建立创新项目激励机制

创新思维的障碍有哪些及对策 篇5

2.1 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由于传统观念、固定观念和思维定势都是存在于创新主体的潜意识之中,使创新主体不知不觉地受到它们的支配,因此,要想克服这些因素,就要求创新主体必须有反思传统、习惯的自觉意识,要敢于怀疑批判一切,不仅要有怀疑批判别人的精神,更要有怀疑批判自己的胆量和勇气,只有通过不断怀疑和批判,才能使创新主体冲破固定框框的束缚,在怀疑批判中不断创新。

2.2 要克服胆怯心理

破除传统习惯,克服“唯上”、“唯书”的倾向,是需要有勇气的。因为传统的、权威的东西同时也是为多数成员所承认和接受的东西。突破它们就意味着向多数人支持的东西挑战。而这种挑战本身又不能保证次次成功,相反却经常伴随着挫折和失败。因此,这就特别需要创新者正确对待管理创新过程中的错误和曲折。要努力克服胆怯心理,如果处处怕犯错误,害怕失败就会陷于保守,就不敢突破原有的界限,也就谈不上开拓创新。

2.3 要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的原理和方法

为帮助人们突破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势,现代创造学总结出一些有用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这些原理和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创新思维障碍。如创新的逆向思维方法,就是把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习惯思路反过来,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逆向思维可帮助创新主体打破思维定势,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如果创新主体能够善于运用这样一些方法,就可以自觉地抵制传统观念、国家观念及思维定势等的干扰,实现思维的不断创新。

3 培育创新思维的方法及途径

创新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人都有创新的禀赋。“人的潜力”或“人的潜在的天赋能力”是很大的,要把“人的潜力”开发为人的创新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培育创新思维,是一切有志创新者的基本功。没有创新思维,就谈不上创新,人们的创新思维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其自觉进行创新的力量源泉。

3.1 积累丰富知识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创新的源泉,谁就赢得了财富。不学无术或知识浅薄可以偶然取得成功,但不可能取得持久成功。成功与财富永远属于掌握知识、勇于创新的人。

3.2 坚持独立思考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批判是创新的开始。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在创新过程中总不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对错误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历史。可以说没有否定就不会有创新。而批判和怀疑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它是克服创新障碍、提高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3.3 冲破习惯束缚

思想僵化和呆板的人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创新主体只有走出固定的概念世界,打破思维模式,才会有“惊奇”的发现,如果这个惊奇的发现以及由惊奇发现产生的问题反作用于创新主体的思维,那么,便会使创新主体产生内在创新渴望,并进而转化为创新行动。

3.4 提高联想能力

联想能力是创新的驱动力,创新主体的联想能力愈强,就愈能把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加以利用,愈能把与某种事物相关联的众多事物联系综合,愈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进入到别人难以进入的领域。

3.5 把握直觉和灵感

人们捕捉和把握直觉和灵感,有赖于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及智力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和谐的外部环境。其具体方法是:一是要自觉地拓宽知识面,尽量多掌握有效信息,信息越是及时、强烈、异常,就越能产生新的思维结构;二是要做有心人,随时记录思想火花,并进行深入思考;三是对思考对……象要要深入解剖,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以激活潜意识;四是一旦直觉和灵感到来,不要对它采取游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要采取积极的心态,鼓励它自由发展,对它进行认识的完善和验证。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不断地激发出内在创新冲动,去发展自身敏锐的直觉和灵感。

参考文献

1 赵尔健.创新思维发展障碍及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9)

语文创新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篇6

1.要走出重“创新”轻“基础”的误区,实现“创新”与“基础”科学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是“完成认知性任务”,教学目标设定得最具体的是认知目标,课堂教学以学习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为主,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与督导发现;忽视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使一部分学生渐渐失去了语文学习的激情与能力,沦为语文知识的“容器”,进而沦为“高分低能”或者他人观点的“应声虫”与“留声机”。其后果是严重的,必须进行大胆改革。然而在纠正这种偏差时,一部分教师又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和极端,即拿到一篇课文后,不问文体,不分难易,不管单元目标,也不顾学生的学习实际,只想着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

我们在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时,应做到基础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并重。从宏观上思考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材,重视研究学情,让“基础教学”为创新思维的发展铺路搭桥,夯实基础;让创新思维在“基础教学”之上自由翱翔,大放异彩。

2.要走出只重“发散思维训练”误区,实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整合

在创新思维中,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的优势在于能由一升多,产生众多的信息供人比较、选择,以便从中提取最佳答案。聚合思维,它是从众多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与局和思维相比,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在实施语文创新教育时,有一部分教师将创新思维仅仅视为发散思维,将聚合思维排斥在创新思维之外,甚至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

有位教师在教《项链》一文时,在熟悉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发散讨论:马蒂尔德丢失项链后,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解决办法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方案?学生充分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①向朋友说出真相;②搬家,一走了之;③拖欠,反正没写借据;④买串假项链蒙骗朋友;……学生每提出一种解决方案,老师都说“好,动脑筋了,还有吗?”最后总结说:“大家不拘于文中现有的观点,大胆设想,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很好。可见,在阅读中,只要不满足于唯一的正确标准答案,大胆探究,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可否认,学生确实懂脑筋了,学生思考的结果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但这些思考与发现时鱼目混珠的,并非全有意义、有价值的。不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和筛选,不仅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还可能将学生引向无序、无向、无质的思维误区,引人背信弃义、寡廉鲜耻、是非莫辨的道德沼泽。如果这位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在上述种种解决方案中,你认为是否都可取?最佳方案是哪一种?为什么?从马蒂尔德选择中,你看出了她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与个性?通过这种聚合思维,引导学生对发散结果进行去伪取真,去粗取精,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而且还能训练其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与独创性,提升其道德水准与审美能力。

因此,将创新思维仅仅视为发散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完整的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它们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互相促进,互为前提,互相补充。只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高度协调,才能构建成相辅相成的高水平的创新思维,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篇7

转变教育观念

唯有摒弃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有:

(1) 教育观:纠正只重视智育, 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 而在智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尤其是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倾向, 力求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2) 人才观:克服“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片面人才观, 树立“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的人才观;这种人才观还应将目光由“尖子生”转到全体学生, 以便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天赋和潜能, 使得人人成才。

(3) 教师观:教师应从自我中心的圈子里跳出来, 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 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 学生观: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好学生”的观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他们敢于怀疑书本和教师的权威, 善于提出各类问题, 切莫以“听话”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

(5) 评价观: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 不是看这所学校选拔或输送了多少适合教育的学生, 而是看这所学校是否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框架。

改革高考模式

众所周知, 在我国的高考中,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 考试中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都太多。随着高考日益标准化和模式化, 高考越来越强化了识别学生记忆能力的功能, 越来越弱化了识别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于是, 学生为了应付高考, 不得不研习历届高考试题, 不得不简单重复练习各类试题, 不得不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和猜题押题。这样的高考必然趋向于把学生培养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 更适合选拔记忆型人才而不是创新型人才。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定要改革现有高考的模式。具体的思路是:将全国统考改为全省统考, 也就是将高考的命题权下放给各省, 使高考的内容和形式更具有针对性;重点中学不办初中只办高中, 从而防止将升学竞争下放到小学;重点中学只组织高中会考不组织高考, 实行高考“社会化”, 以减轻这些学校的压力和改革其教育品质;改进高考命题技术, 将识别记忆能力为主的考试改为识别创新能力为主的考试;继续进行“3+X”或“3+综合”性考试实验以及在有条件的省市推广一年举行两次高考;在高校继续扩招的同时, 进行部分高校合并以及兼并薄弱高校的工作;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和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教学管理模式。

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一个核心领域, 它是传承知识的载体, 浓缩着人类知识的精华, 建构着未来人才素质的蓝图。然而, 建国以来, 基础教育的课程经过几次改革, 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课程门类过多, 课时量和内容容量过大, 程度过深;课程建构过多考虑学科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缺乏考虑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 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否使学校培养的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 进行课程改革应遵循这样的思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坚持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着眼于压缩课程门类、课时量、内容容量以及降低难度, 力求解决好两个问题: (1) 对知识内容本身做进一步的梳理, 将那些庞杂、重复、失当部分剔除, 解决“什么样的知识内容最符合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最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2) 解决“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呈现给学生”的问题。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知识、经验和能力, 而且需要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些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学生创新活动中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和补偿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例如, 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能给学生开拓进取的勇气;自我批评的求实精神能使学生勇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批评, 从而保证创新活动的正确性;自信感能使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的观点充满着信心, 这种信心使得他们能坚持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丝毫不为外界环境和气候所动等等。知识的掌握、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智育, 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则主要依赖于德育。所以, 加强德育工作,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必须指出的是, 加强德育工作的关键不在于增设课程和增加课时, 而在于更新内容和改进方法, 使德育工作能够联系社会实际和贴近学生生活, 能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养创新型教师

只有创新型教师, 才能实施好创新教育, 才能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型学生。培养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一个条件, 那就是其校长必须是创新型的。然而, 具备了该条件后还必须做好以下这些工作。

(1) 加强师德教育, 培养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创新型教师在从事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时, 不可能一帆风顺, 但良好的个性品质能使他们充满勇气和自信, 并战胜逆境取得成功。

(2) 以科研兴校为方向, 以科研引导和培养教师, 经常开展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研究等学术交流活动, 尤其是注重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科研活动。

(3) 创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 要充分尊重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自主权, 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和规定;要支持和指导教改实验, 对教师在教改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多些宽容, 并鼓励他们通过继续探索来弥补失误;要允许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有个人见解, 允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同的教学风格, 鼓励教师对学术问题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4) 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 积极提供机会让教师外出学习考察, 特别是要有计划、不间断地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他们能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5) 构建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有知识不等于有创新能力, 没有知识则绝对不可能有创新能力。要明确的是, 我们应当改变只重视知识容量的观点, 而树立重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观点, 让教师在广收并蓄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长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有针对性地使教师通晓一些创新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在有条件的学校还要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杂交”。

(6) 学校应建立健全有利于使创新型教师脱颖而出的一系列制度, 例如, 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教师进修学习制度、教师工作评价制度、教研成果推广制度、教师著书立说奖励制度等等。另外, 还应该对教师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如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 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经验总结, 听一场以上教育理论讲座, 开一堂研究型公开课等等。

(7) 建立竞争合作的教师群体。教育教学创新的思想火花, 常常产生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之中。因此, 一方面要努力避免学校内部的教师毕业学校的单一性和地域来源的狭窄性;另一方面应当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处理好个体创新和群体创新、个体成才与群体成才的关系, 增强群体内部的合力, 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 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成才之路。

(8) 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 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具体说就是实施教师职务评聘的“双轨制”, 将评定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聘任教师职务分开, 既可以评而不聘, 也可以高评低聘或低评高聘, 杜绝过去职称职务持续晋升的现象, 从而促使教师在岗位上有危机感, 在工作上有责任感, 在事业上有竞争感, 在工资上有满意感, 形成创新型教师能脱颖而出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局面。

深化学校教学改革

(1) 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建立平等、开放、民主、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 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 让学生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尤其是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要合理运用“无错原则”, 承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 在探索知识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允许的, 教师应着重于启发和引导学生, 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求知创新的积极性。

(2) 坚持注重“双基”训练的传统。熟练、系统地掌握“双基”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学生唯有熟练、系统地掌握“双基”, 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程度, 才能在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需要强调的是, “双基”训练要与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结合起来, 以期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去从事喜爱的活动和发展特长。

(3) 改革“教”的方法, 实行启发式, 废除注入式。至于怎样实行启发式, 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古往今来许多成功经验和学习借鉴外国好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起为我国所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的方法体系。近年来, 有些学校推行“多师教法”, 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所谓“多师教法”, 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接触不同教学风格和特点的各种类型的教师, 以便吸收多位教师的长处和防止个别教师的智能、思维缺陷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一门课程在不同的年级由不同的教师任教, 从而使学生增加接触各种类型教师的机会。

(4) 探索“学”的方法。我们过去研究“教”的方法比较多, 研究“学”的方法比较少。其实, “教”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 “教”是为“学”而存在,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作用。因此, 我们要大力研究“学”的方法。近年来, 许多教育工作者总结研究出许多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的方法, 如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总结提高的学习方法等等。这些“学”的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5) 改革考试方法与命题。目前, 各级各类学校采用的考试方法就笔试而言有闭卷、开卷、半开卷等几种形式, 其中以闭卷形式为主。各学校可以对有些课程的考试采用开卷、半开卷的形式。开卷、半开卷考试的命题当然不能出死记硬背及书上笔记本上有现成答案的题目, 而应该出那些需要经过一番思索理解才能得出答案的题目。这种形式的考试更有利于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6) 适当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创新有大创新和小创新, 有此创新和彼创新;创新无所不在, 无时不有。无论哪种创新, 都不可能是少数科学家的专利, 每个人都可以创新, 只不过创新的程度和领域不同而已。大量事实证明, 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受过小发明小制作训练, 对今后工作的表现是有很大影响的。适当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就是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掌握创新基本规律以及基本方法, 为将来更高层次的创新发明打好基础。

(7)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 有助于学生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及时了解外界信息、展开丰富想象、提出创新设想, 并不断地对这些创新设想进行分析和修改, 从而更好地实现创新目标。

创新建筑企业文化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筑企业,创新

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曾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著作中指出: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的概念从20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 它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反映企业自身特点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和, 其实质是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企业价值理念上的认同, 对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增强企业品牌形象, 提高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建筑企业文化SWOT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持续推行, 建筑业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市场竞争困境, 需要建筑企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而任何创新行为都起源于创新思想和创新观念, 都与企业文化所提供和创造的企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 创新建筑企业文化, 挖掘企业发展必需的内在动力, 是当下众多建筑企业的迫切需要, 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信息和公司内部信息, 建筑企业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 来寻找创新建筑企业文化的路径和对策。 (表1)

充分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建筑企业培育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外部条件, 政府应承担这项公共管理责任, 给市场放权, 改行政准入壁垒为资金、技术、信誉的市场经济自然准入壁垒, 实行执 (职) 业资格属地注册制度, 加强行业协会的管理作用, 进一步推进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信誉信用档案、信息公示制度建设, 建立市场信用约束机制, 强化淘汰机制。除此之外, 建筑企业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保持企业优势, 必须以文化为依托, 重构新的企业文化结构, 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作用, 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 促进企业不断壮大发展。

二、创新建筑企业文化的途径和对策

企业文化决定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战略, 战略决定流程, 流程决定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匹配相应的人员, 相应的人员生产出相应的产品和提供相关的服务。当前, 建筑市场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转为理念与文化的竞争。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 还会感受到其中体现的企业文化的力量。企业文化创新就是要解决企业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与各种制度和战略脱节的问题, 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

(一) 构筑基于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企业共同价值观为基础,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根, 它起始于危机意识, 是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特殊技能 (包括精神和技巧) 的集合, 包括道德价值、实业运营、创新能力、前向思维等诸多方面, 其中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建筑企业应以此为基础构筑基于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

1、确立永续型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健康长寿的基因和成功的精神支柱。建筑企业家们要克服机会主义、暴利思想, 建立基于信用意识、评价体系、规则机制等方面的信用文化理念, 以良好的信用获取市场, 以长期持续经营为思路, 构建诚信、坚韧、敬业、责任、创新、敢于冒险的建筑企业价值观体系, 使企业成为具有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机制的永续型企业。

2、选择正确的经营模式。

建筑企业的经营模式应切合市场有效需求和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处理好企业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以及企业发展与消费者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有效运营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中国, 企业投资扩张冲动是一种常态, 选择专业化经营的建筑企业较少, 盲目多元化在规避经营风险的同时也拖后了企业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建筑企业应根据企业所在的生命周期阶段选择正确的经营模式。

3、构建企业核心团队。

发展和传承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核心团队。处于创业时期的建筑企业团队核心成员一般都较少, 可从相互熟悉的同学、朋友、校友或同乡甚至亲属中选择, 根据每个成员的能力特点做出合理分工, 有利于迅速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核心成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创业时期的人员, 而应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平衡, 否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 还可能会为企业长期发展埋下致命的隐患。建筑企业核心团体对形成和落实企业价值观具有关键作用。

(二) 推进项目文化建设, 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来源和生存发展的基础, 项目文化是以建筑企业为主体, 以工程建设项目为载体的一种文化, 包括与工程项目使命相融通的文化理念、针对工程项目建设而颁布和执行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工程项目现场营造的对工程项目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环境、以工程项目为窗口而展现的企业形象的总和。

1、以项目CIS系统为载体, 凝练项目文化理念和精神。

项目管理的风险很多都来自过程的粗放和文化意识的滞后, 企业文化CIS系统 (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视觉识别系统VIS) 是企业对内凝聚人气、激励斗志, 对外塑造品牌、展示形象的重要载体和鲜明标志,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筑企业应把企业文化与工地的形象宣传、安全教育和文明施工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 培育不辱使命的负责精神、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 创建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 在完成工程质量、工期、成本、安全指标的同时, 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的目标。

2、实施项目精细化管理,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战略性资源的能力以及运用一般资源与战略性资源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的组合。就建筑企业而言, 核心竞争力是指以较快的速度、较低的成本、较高的质量、与业主较和谐的关系向业主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建筑产品, 并获得较大的利润的能力。为建筑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先进施工技术、无形资产 (如企业精神、品牌效应等) 、管理组织能力、人力资源、营销能力等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建筑企业应促进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在项目采购、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工程价款结算等管理过程中, 运用项目管理专业工具进行精细化管理, 建立标准化作业流程和评价体系, 塑造优势品牌和专业规范的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3、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建筑业产品生产过程复杂, 其标准涉及勘察、设计、建筑材料、施工、环境、安全等方面, 而企业标准又参差不齐, 迎检与创优是一个通过第三方对企业的产品有一个全面中立公开评价的好时机, 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 建筑企业应抓住迎检与创优的良好契机,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4、创建学习型项目部, 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提倡上至项目部负责人下至普通员工的全员学习, 让吸收新知识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需要, 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 逐步提升项目部人员综合素质, 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本不断增值。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让员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 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三) 以人为本, 实施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非强制方式, 通过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把组织的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方式。与传统的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手段等“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相比, 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 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

1、营造以人文关怀为基点的“家”文化氛围。

“家”文化体系是企业柔性管理的载体, 其主要元素包括:和谐、平等、理解、互助、创新、坚持、自我, 是一种“爱的文化” (“LOVE文化”) :爱公司、爱团队、爱客户, 其内核包括:Learning (学习态度) 、Operate (执行能力) 、Valued (价值创造) 、Effective (效能评估) 。建筑企业项目分散、人员流动性大, 尤其需要营造一种“家”的文化氛围, 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人文关怀”, 体会到“家”的温暖。

2、以人为本, 尊重和善待员工。

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取决于以人为本的良性循环, 与传统“物本”经济理论用物质资源和实物商品关系来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 只把人看作只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理性“经济人”有本质的区别。正如英国建筑业提出的实现“对人的承诺”, 建立以人为本的良性循环, 建筑企业应建立一种以相互依赖和信任 (而不是相互指责) 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图1)

3、用企业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引导员工。

除了通过各种方式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宣传贯彻到员工去之外, 建筑企业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模范行为更是一种无声的号召, 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 使企业精神深入人心, 并在企业员工的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三、压力与契机

目前, 建筑企业机遇与危机并存, 只有认清形势抓住机会, 发挥建筑企业优势, 创新建筑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形成真正基于内部能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丁栋虹.企业家精神[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

[2]魏杰, 赵俊超.如何构建新时期的企业文化[J].中国经济快讯, 2001.21.

[3]崔元丽, 董瑞兴.论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J].改革与开放, 2010.7.

[4]刘先明.重视项目文化建设、发挥项目文化作用.价值中国网站, http://www.chinavalue.net, 2010.11.9.

[5]袁媛, 王孟钧.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文化建设[J].现代管理科学, 2006.3.9.

[6]闫秀敏, 黄小晏.现代企业柔性管理析论[J].科技管理研究, 2008.26.

[7]安应民, 郝冬梅.企业柔性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M].人民出版社, 2008.9.

[8]姜越宇, 朱祖平.企业中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0.6.

家具物流模式创新与营销对策 篇9

家具企业如何在寒冷的经济环f境中, 通过创新物流模式和营销手段去求生存、求发展、创利润, 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存在的问题

我国家具企业传统上普遍不重视物流环节, 家具产品的物流成本, 在总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以2007年为例, 中国家具行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 全行业的平均物流成本为10%左右, 家具行业物流合计成本达到500亿元左右。

物流对营销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对产品的选择、价格的确定、分销渠道的建立、以及促销手段的选择等方面。家具产品销售的根本职能, 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手段, 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活动, 而如何使企业的产品能够及时方便地到达消费者手中, 必须有现代物流的支撑。物流思路不清晰, 导致家具企业的物流成本普遍偏高, 影响了对营销策略的选择, 也制约了分销渠道的构建。而缺少有效的物流渠道, 同样制约了家具企业促销手段的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对家具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因此, 在选择营销策略时, 必须更加注重以客户为导向。一方面要按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采取定制化生产模式, 另一方面, 从家具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模式, 赢得竞争的制高点。

现有的家具企业大多采用经销场所的自然销售, 营销渠道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利用加盟商或代理商的卖场或家具城销售产品, 这是现阶段较为流行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直营, 即设立分公司, 在区域家具大卖场、自租场地销售。无论是采用特许加盟、代理商、还是直营的形式, 国内家具企业营销网络都比较单薄, 在品牌覆盖面、营销网点数量上都与国外有较大差距。此外, 由于渠道管理不善, 使得经销商“见风使舵”, 见利就走, 控制不住产品的客户资源, 谁的东西好卖就卖谁的, 非常不稳定, 而自销要处理市场中的各种“疑难杂症”, 费用较高, 一旦企业规模扩大, 销售管理就要占去厂家过多的精力和资金。无论是哪种营销渠道,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 都没有很好地顾及物流环节, 没有考虑不同营销渠道对物流成本所带来的影响, 导致物流作业与营销模式不匹配。

目前, 我国绝大部分家具企业都是实行自办物流模式。这样操作的直接后果是, 企业必须考虑物流的每一个环节, 需要购置专门的装备, 配备比较多的物流人员。由此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而一旦市场出现萎缩, 企业已经发生的物流成本, 便成为沉重的负担。而自己包办物流的运作模式, 必须要求对营销全过程的高成本支出, 由此带来营销的高风险和高成本。由于缺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有效配合, 不仅因为二次运输而增加额外的物流费用, 还会造成顾客投诉并要承担顾客退货的风险。传统的以代理商为主的多级分销模式, 导致企业不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市场的格局, 大部分家具产品没有区域配送中心, 而是将产品从生产厂家发送到代理商, 导致营销成本和物流成本的增高。对于家具行业来讲, 物流活动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同城配送, 而是涵盖配送、仓储、搬运、安装、代收货款、采购物流等多方面的集合体。近年来, 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为中心的家具物流基地正在形成, 但如何挖掘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潜力, 依然是家具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物流创新与营销对策选择

当前, 通过网络平台购置家具的消费者群体在不断扩大。先进的电子商务平台, 可方便快捷地实现家具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 企业可及时发布最新的产品信息, 也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电子商务的开展, 需要的是一种理念, 它不受企业规模、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一般的中小企业, 都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贸易。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寒冬”的季节, 家具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开拓网络市场, 可大量节约成本, 争取更多的订单。由于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还不规范, 电子商务市场的信用建立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因此在发展电子商务时, 家具企业必须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 实事求是地宣传其产品, 让消费者真正做到买得放心, 买得实惠, 用得放心。为了提高成交概率, 可将电子商务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结合, 实行货到付款。

创新家具物流体系, 需要从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务经销商、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设置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先进的物流信息平台是实现家具现代物流服务的前提。在进行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设计时, 既要考虑家具行业企业对产品信息发布的需求, 也要考虑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需求, 同时要有利于专业物流企业对信息的有效筛选。在物流服务的经销商方面, 最根本的就是要大力发展以家具产品为主要对象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面对庞大的家具市场, 创新家具物流体系, 建立专业的第三方家具物流企业, 势在必行。在推动第三方家具物流企业发展时, 可借助家具行业协会的力量, 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所有从事家具领域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 必须具有经营管理的组织机构、业务章程和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负责人, 以使之能够与配送中心或经销商订立物流服务合同;从配送中心接收货物后, 即能签发自己的物流服务单证以证明合同的订立、执行和接收货物并开始对货物负责任;必须对服务全程中的货物遗失、损害和延误运输负责, 因此, 必须具有开展业务所需的流动资金和足够的偿还能力;物流服务商必须能承担物流服务合同中规定的与仓储、运输、搬运、安装等服务内容有关的责任, 并保证把家具交给物流服务单证中指定的收货人, 即最终顾客。一批信誉良好的规范的第三方家具物流企业的发展, 是创新家具物流体系, 实现家具营销手段创新的根本前提。为了使物流配送实现最优化, 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出发, 设置区域配送中心。这些中心一般由经营家具的商场与物流服务商共同组建, 其中经营家具商场的工作人员负责对物流服务商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与经销商进行协调;物流服务商进行具体操作, 并对其运作承担后果, 双方人员共同以配送中心工作人员的名义出现。

传统家具产品注重的是产品的功能和质量,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绿色产品逐渐受到青睐。而绿色产品强调的是适应环境要求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安全无害的品质。传统的家具产品设计, 注重的是以使用舒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而绿色产品设计的目标则是以环境为中心, 强调用生态文化观去解决产品设计、制作、使用和使用后处置中的功能与环境问题, 设计出对人类友善和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对人类友善表现为生态、心理和社会方面, 它应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有利于改善社会关系。对环境友好主要表现为绿色材料的选用, 生产过程中“三废”的严格控制, 能源的最低消耗, 产品的无害性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的可行性等。与绿色家具产品相适应, 家具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也必须注入绿色理念。这种理念主要体现在:家具产品的包装是绿色无害的;家具产品的物流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 也不会对家具产品本身造成损害, 更不会对产品的交付造成损害。同时, 要强调绿色营销观念, 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放心, 对产品的使用放心。

公路档案建设创新管理对策研究 篇10

公路档案建设中公路工程施工资料是由管理资料、施工资料、监理资料等资料组成。管理资料包括招标文件、评标报告、合同书 (施工、监理、检测、安全、廉政等)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检查、考核情况, 工程质量监控的有关文件, 建设单位的往来文件 (设计、施工过程中重大技术问题往来文件、会议纪要;上级单位有关指示等) , 竣工验收文件, 交工验收文件, 各参建单位的总结报告等。

施工资料一般由施工控制文件和工程实体资料组成。施工控制文件包括工程质量往来文件, 施工中遇到的非正常情况记录、处理方案、施工工艺、质量检测记录及观察记录等, 交工验收施工单位的实验、检验、评定资料, 安全生产有关资料, 进度计划、批准文件, 施工原始记录等。工程实体资料包括路基工程资料、路面工程资料和桥梁工程资料。监理资料包括监理管理文件, 工程质量控制文件, 工程进度计划管理文件, 监理日志, 会议记录、纪要等。

公路档案建设中的公路工程施工资料是工程建设中质量、进度、投资等方面的真实记录, 为整个公路工程投资、建设、管理、维修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要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必须做好公路档案建设中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

二、公路档案建设中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重要意义

(一) 公路工程施工资料可以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

公路工程施工资料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真实记录, 工程施工的每一步都牵涉到工程资料的产生, 所以必须要及时地收集才能有效地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公路工程可分成三大部分:开工前、施工中、竣工后。开工前需要现场踏勘, 校对地形, 核实土方量, 申请开工, 建造临时设施。对于工程资料来说, 现场踏勘将会产生测量记录, 校对核实有可能产生设计变更, 所以工程开工报告是合法必备的手续也是资料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公路施工中所做的工作更为繁多, 因此需要的内业资料也就更多。从土石方的增减到放样、清表、施工、养护, 每一个步骤都牵涉到相关的记录。一方面这些记录描述了工程进度情况, 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对工程质量的书面监督, 根据这些材料和现场进行对比, 可以很好地了解施工队伍的负责程度, 因而可以使施工队伍更谨慎地完成施工任务。在公路现场施工完成后, 必须进行工程交工验收, 公路工程交工验收投入试运营2年后还将进行竣工验收, 这是公路工程建设的关键一步。从外观面貌到内在质量, 这些都是公路工程施工接受检验的内容, 同时还应提交工程项目相对应的资料, 也就是书面的工程施工记录材料。所以说, 公路工程施工资料贯穿工程项目的始终, 可以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

(二) 工程资料可以对现场施工起到监督作用

工程施工中每一个施工工序都能从内业资料上反映出它的时间、数量、人员、规格等特性, 在这里能够很明显地看出工程是否含有缺陷, 诸如缺少报告、标高高低、数量误差等等, 都可以从资料中得出。就拿《工程土石方填筑检验单》来说, 首先必须由施工单位提供验收的桩号、结构 (厚度) 、数量、压实等情况, 然后会同工程建设单位 (或监理单位) 进行抽样检查, 检查的情况和结果就记录在《工程土石方填筑检验单》上, 施工单位由此可以对自己的施工质量状况和尚未注意到的问题进行纠正, 如公路压实度不够、标高未达到等等。对于公路工程项目负责人来说, 就可以较清楚地知道公路工程建设中的问题所在, 并及时有效地提出工程整改意见或建议。

(三) 工程资料为工程信息查询提供依据

有了工程内业资料的跟踪, 项目负责人不用再凭着零星的材料和自己的记忆来对整个工程的各个施工关键节点进行控制。在及时搜集的情况下, 有关工程的各工序相关细节都存在于工程内业资料中, 一旦发生意外情况 (如数量不符、质量差异) 就可以凭借资料记录追查到其中的原因, 也方便了公路工程项目负责人对工程实施有效跟踪管理。尤其在工程发生分包的情况下, 在项目结算方面更见内业资料的作用和功效。2007年8月13日湖南省凤凰县堤溪大桥发生坍塌惨剧, 在对此事故的调查中, 大家从各类报纸上可以看到, 国务院事故调查领导小组首先采取的一项措施就是:封存大桥项目所有资料以及工程监理资料待查。从这项措施中不难看出公路工程档案资料是何等的重要。

三、创新公路档案建设中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对策

(一) 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管理, 建立健全相关的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制度

根据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组成部分的不同, 建立健全相关的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制度。首先在工程管理资料上要建立各职能科室管理制度, 管理岗位职责、检查考核办法、安全制度、安全预案等。其次, 在施工资料上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安全制度、安全预案、档案管理制度、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安全保证体系等。最后, 在工程施工监理资料上, 明确监理工作实施细则、监理办公室职责、监理人员工作守则, 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此外, 还要建立工程施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制度, 人员调动时的资料移交制度。

(二) 有效利用计算机资源, 建立各部门的档案资料检索系统

档案检索是指对档案信息进行系统存储和根据需要进行查找的工作, 它是开展提供利用工作的基本手段, 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必要条件。档案检索系统是将已整理好的档案经过著录和标引, 按规定顺序排列而成的数据库。它能对按照整理体系保管存放的档案信息, 通过多种途径集中和积累起来, 以备人们按照不同的特定要求, 从中检出所需要的档案。按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手段, 可分为手工检索系统和机械检索系统两大类。手工检索系统是以卡片或书本形式的目录、索引为基础的人工查找系统, 使用方便, 成本较低。机械检索系统是使用电子计算机等存储在磁带、磁盘、磁鼓, 以及缩微胶卷 (片) 中的档案线索。现代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要求要有效的利用计算机资源, 建立各部门的工程施工档案资料的检索系统。按照工程档案资料的性质和类型, 收集整理部门的档案资料, 并将这些记录的文件资料进行分类、编号。通过建立各部门的工程施工档案资料的检索系统, 可以有效地提高各部门的档案资料管理水平, 提高档案资料管理效率。

(三) 加强业务培训, 做好工程施工资料的记录和搜集工作

公路工程施工资料是随着公路工程的施工而不断变化的, 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设中, 档案资料工作者要及时地做好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记录和搜集工作。首先要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精通的专门搜集和整理工程施工资料的工作人员, 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这些专业的工作人员就要认真负责地搜集整理整个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资料, 这样可以详细地记录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各项施工过程, 按档案归档规范要求建立完善的工程施工资料库。工程项目的领导要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专家对负责搜集整理工程施工资料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和职业化道德教训, 以确保搜集整理的工程施工资料齐全、规范、有存档价值, 确保工程项目能够圆满完成施工任务。

(四) 加强资料核查, 确保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真实性及准确性

公路工程施工资料要为以后的公路工程信息查询提供依据。所以档案资料工作者要做好工程管理资料、施工资料、监理资料等资料的管理工作, 根据各施工环节中形成的资料, 要及时反复对施工资料进行科学检查、核查, 发现资料错误要及时纠正, 确保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在工程施工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中, 要确保所收集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用计算机建立工程施工档案资料管理系统的时候, 也要确保各工程项目的各部分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公路档案建设中的公路工程施工资料是工程建设中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方面的真实记录, 为整个公路工程投资、建设、管理、维修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在实际的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操作上出现很多程序、细节方面的问题, 要针对这些问题, 不断创新对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 最大限度地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确保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促进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有效归档管理, 从而实现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摘要:公路档案建设中的公路工程施工资料是工程建设中质量、进度、投资等方面的真实记录, 为整个公路工程投资、建设、管理、维修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分析了公路档案建设中公路工程施工资料, 以及公路档案建设中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重要意义, 探讨了创新公路档案建设中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资料,公路工程,档案建设,重要意义,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迎宾.浅析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重要性及管理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18) :206.

[2]宋嫣玲, 穆银海.公路工程施工内业资料管理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2, (22) .

[3]陈瑞娟.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流程探讨[J].交通标准化.2013, (20) :94-96.

[4]佟敏.试论如何做好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J].魅力中国.2011, (18) :133.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创新对策 篇11

(本文为国家民委课题的成果之一:基于文化大繁荣背景下河北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经验研究,课题编号:2012-GM-102)

摘要:承德满族音乐历史悠远,其中“清音会”已经被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的音乐工作者们、满族音乐爱好者们为满族音乐的传承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与贡献,但在满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需要有创新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满族音乐;传承;创新对策

一、承德满族音乐简介

满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一员,历史源远流长,多年的积累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满族音乐十分丰富,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集成”和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工作,音乐工作者们整理出了满族音乐文化大致的框架结构,而当今的满族聚居地仍有很多满族风情的音乐需要搜集整理、传承。

清康乾时期,承德成为陪都。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清廷开始于此大兴文教,使“蛮荒之地”成为文化之都。具有特色的满族音乐就是随着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承德繁衍生根的。

在承德民间流传的满族音乐艺术大致有以下几类:满洲罕都勒春(热河二人转)、满族乌春音乐(民歌:山歌、劳动号子、小唱)、朱赤温音乐(古老的满洲戏曲音乐)、哔喇力乌春(民间器乐曲:满吹音乐、清音会音乐、佛事音乐)、民族宫乐(宫廷乐)。而萨满音乐相对于其他满族音乐更多地保留了满族文化的特色,它集歌舞乐为一体,成为满族音乐灵魂的代表。

满族的乐器也颇为丰富,其特有的乐器多用于跳神的萨满音乐,如单鼓、抬鼓、朗、响铃、腰铃、扎板、响刀等打击乐器。而宫廷乐器的种类就更加复杂了,如:打击乐器包括建鼓、编钟、特磬、杖鼓、云锣、拍板、龙鼓、铜钹、达卜、接足、巴打拉等皮膜类、金属类、竹木玉石类共37种乐器;吹奏乐器包括埙、笙、管、箫、大铜角、笛、巴拉满等边棱类、簧管类、簧舌类、号嘴类共20种乐器;吹弹乐器包括琴、三弦、筝、巴尔扎克、得约总、口琴等板面类、皮面类、金属类共26种乐器。

二、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做法

承德,旧称“热河”,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因为其关系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承德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与经验上,在传承满族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获得了市政府文件、政策性的支持

在从事满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的音乐工作者们的积极努力下,2010年,承德市政府出台了《加快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承德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新定位,指出利用“清宫廷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促进文化、旅游、城市一体化发展。

2012年5月,承德市委宣传部针对政协承德市委员会第十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切实加大宫廷音乐保护传承力度、进一步扶植承德清音会发展的建议”这一提案进行了答复,纲要如下:将保护和传承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列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视并支持承德清音会申请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尽快在避暑山庄内设立展示宫廷音乐文化的固定场所,在市区内提供一处日常排练场地;设专项资金扶植承德清音会宫廷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对清音会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的支持是完成满族音乐文化发掘与传承的重要保证,这使从事这一工作的音乐工作者们更加坚定信心、对承德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了希望。

(二)立足于对满族音乐的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承德的学者及音乐工作者们长期以来积极投入到满族音乐研究中,其中对承德清音会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与音乐工作者们通过大量研读史料,到民间访谈、搜集资料,分析与论证等研究方法,完成了许多论著,如钱树信先生的《避暑山庄宫廷音乐概说》、《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王玫罡先生的《关于承德避暑山庄清音会的由来》、程红菲的《清代宫廷遗音—寻访承德清音会、白晓颖先生的《避暑山庄文化中的承德清音会》、陈毅勤先生的《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等。这些著作和论文对于承德清音会与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向世人呈现了满族宫廷音乐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三)努力发掘并传承、创新满族音乐

众多的学者与音乐工作者们在发掘与传承满族音乐文化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承德清音会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清初形成已有300多年历史,呈现着汉族宫廷音乐与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复合型态,充分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大统一”的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遗存,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2001年原清音会的老琴师及高校的离退休老教授等30余人重新成立了清音会,他们潜心挖掘整理了民族文化音乐遗产,整理出包括皇家佛教、道教寺庙音乐在内的清音乐几十首,并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活动展演、文化交流,为宣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承德满族音乐文化传承及创新对策

毋庸讳言,承德满族音乐传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民族文化融合导致满族音乐继承性降低;文化融合导致满族音乐继承人锐减;挖掘、整理及传承面临诸多困难。

因此,依据国家关于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做好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还要进一步创新。

(一)合理选配专业人员挖掘整理满族音乐

需要整理的满族音乐主要包括宫廷音乐、宫廷舞蹈、民间歌曲、民间曲艺等。

一方面,应“走群众路线”,深入到市、县、农村,采集第一手资料,到人民中去,深入挖掘、搜集存在于民间的、活的满族音乐,把采录资料汇集成册、编印成书,使其受到记录、有料可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发展与继承。此发掘整理工作对音乐工作者的专业性要求很强,他们必须是有丰厚的满族文化积累、精心研究过满族音乐文化的人,必须是能锐眼便从民间音乐中识别出有价值的东西的人,他们必须是个有力的专业团体,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并把搜集整理的音、谱、图、问、像建立数据库存储。

另一方面,在发掘、采录、整理的基础上,对承德满族音乐进行研究、创新、发展、继承。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就要对满族音乐的历史进行动态研究。满族音乐文化在经历了社会的变迁、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动态环境发生改变后,自身发生转变、在变中求存。音乐工作者们要研究满族音乐中各种音乐形式的产生、演变、发展,从中找到其自身变化的规律,发现其文化综合性的特点,使其得到弘扬与继承。

(二)充分利用政策工具保护发展满族音乐

承德当前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打造文化大市。所以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的作用,如管制、公共事业、政府直接提供等。

市政府要将满族音乐的保护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建立健全非物质遗产保护责任制、舆论宣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配套的地方性法规等,推进其科学化、民主化,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促进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将满族音乐文化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其发掘、整理、开发、继承的经费投入。开展好此项工作,需确保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统一,共同做好发展满族音乐文化的工作。

把满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与公共事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高等院校的作用,共同开展满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将满族音乐植根于基础教育的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满族音乐、了解满族音乐、传承满族音乐,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有效发挥高校资源研究创新满族音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院校,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等办法将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基地设在这里,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对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1.编写高质量满族音乐教材

对于教材的研发必须依靠扎实的理论知识,在音乐工作者采集、发掘、整理的资料基础上进行。清朝时期的满族宫廷音乐文化是蒙、汉、满、回等民族融合的音乐文化,要理清它的脉络,弄清它的历史发展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考虑整体与分支、科研与教学、教学与应用诸多关系。

2.开展针对性满族音乐研究

依托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音乐与舞蹈研究室”的资源(包括师资、设备、高校间沟通、调研便利等),制定总体研究规划,采取分步实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整理出版满族音乐和民歌曲调集,作为满族音乐文化的原生态资料库,为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提供依据;开展满族音乐文化各种器乐的研究工作,培养可以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人才队伍,以继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专业性较强的表演团队,依据开发整理出来的音乐进行创编,使满族音乐走向社会、投入市场、深入大众,在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繁荣满族音乐文化。

3.打造特色化满族文化风情园

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应开发地域文化旅游项目。可谋划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建设特色化满族文化风情园,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参观欣赏,将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教学、实践的成果由师生共同在园内呈现,形成研、学、产产业链,做大做强,一方面可解决政府对满族音乐文化研究投入资金的不足问题,还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宣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做到一举多得。

(四)积极吸纳多元机构传播满族音乐

民族音乐是一种文化,满族音乐文化来源民间与宫廷,具有大众性。目前,承德能说流利满语的人不足十人,能唱满族歌曲的人更是微乎其微,这种文化的流失应受到大众的重视,而能唤起公众意识的手段依靠政府的宣传。所以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推广满族音乐文化,让大众认识它、接受它、乐于传承它;同时,也不能忽略民间力量,对于民间自发组织的满族音乐研究及表演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帮扶,积极帮助民间演出团体克服各种困难,来共同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做法如下:

1.多措并举加大宣传

举办展览、讲座、论坛宣扬满族音乐文化,使公众更多了解其丰富内涵与特点,尤其是对承德本土加强宣传力度,让市民及游客自觉、自愿成为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播者。

2.深入大众成为亮点

通过发送宣传单、鼓励民间演出团体义务演出(产生费用由政府补贴等形式)号召人们保护满族音乐文化、宣扬满族音乐文化,使满族音乐文化深入大众,将满族音乐做成承德的一块品牌,成为承德文化中的一张名片,使世界了解承德、了解承德避暑山庄、了解承德满族文化、了解承德满族音乐。

满族音乐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自己的变化,但其文化价值就在于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文化内涵,它必须得到很好的保存、继承、发展和丰富,发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使承德的满族音乐得到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钱树信.避暑山庄宫廷音乐[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钱树信.离宫札记[M].内蒙国人民出版社.2010

[3]王珊珊.论满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J].音乐论坛.2011.06

[4]李鑫.满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

[5]白玮.满族音乐的文化定位[J].文化学刊.2006.1

[6]高玉侠.满族音乐及其研究现状[J].满族研究2013.2

[7]尚晶.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文学.2008.5

[8]张蕴华.发掘承德满族音乐,完善文化旅游产业[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作者简介:

柳海荣(1971.10--),河北深州人,汉族,1993年毕业于河北师大,现为承德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

专题报道的模式创新与对策 篇12

一、寻找软肋各个击破

传统的新闻类专题报道各有特色, 也存在一些软肋。就《关注》栏目来讲, 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专题报道的表现形式老旧, 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第二, 新闻评论肤浅大众化, 不能在众多栏目中脱颖而出, 形成自己的形象和品牌。第三, 面对突发事件, 处理新闻的人力、物力得不到供给。面对这些问题, 《关注》栏目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 节目组大胆地采用各种专题报道形式。在新媒体时代, 观众对专题报道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数量, 更多的是质量和品质的要求。节目组在追求质量的过程中, 大胆采用各种专题报道形式, 其中记录式是较为成功的一种表现方式。栏目用记录片的手法还原事件, 顺着一个主轴, 细细展开, 娓娓道来。两会期间, 为了配合时政宣传, 栏目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报道, 用记录片的手法展示出福州各个方面的变化。其次, 还原事实, 敢于创新。聚焦化地切入事件, 把握全局, 引导观众从多个角度和层次还原事实, 并对事件本身更多地进行深刻的启发性评论, 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这种手法赢得了各方好评。在十八大期间, 《关注》栏目制作的专题《走向蓝色海洋》、《中国“芯”》, 被福建省广播电视局选中, 在省台主要频道黄金时间进行全省展播。最后, 对于新闻事件突发, 应急效率的问题, 在节目组成立之初我们就考虑到了。成立时政应急小组是我们的“救心丸”。面对临时下达的任务, 我们从各个部门中抽调人员组成临时应急小组, 一旦有批件下来, 立即做出快速反应, 做到临阵不乱, 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高质量的专题片。比如两会期间, 《关注》栏目制作了系列化专题, 接到任务后时政应急小组迅速反应, 确保了时效热点, 保证安全播出。

二、多种尝试广角呈现

时新性、显著性、贴近性、重要性、人情性是新闻报道的五要素。一个专题报道要做到时新性、显著性和重要性这三个特性并不难。然而做到贴近性和人情性, 把专题报道做得有血有肉就是专题报道成败的关键。为了吸引观众, 我们做了各种大胆的尝试。其中。运用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增强时政选题的吸引力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海交会的展馆内, 选取典型代表企业进行报道, 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 因其鲜明的故事性、以小见大的制作手法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人人参与的氛围越来越浓烈。再加上小长假开机率低等因素, 专题报道如果不革新, 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品牌形象, 很难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面对这场博弈, 《关注》栏目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 策划出别出心裁的系列节目。其中温情回访系列节目《回访——记录者说》深受好评。它的主题选自《关注》栏目一年内曾经播出过的感动人物和真情事件, 对其进行温暖回访, 采用编导由幕后走上荧屏, 由编导自己配音、编导的外景口播和编导讲述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完成。这种形式是开播以来首次采用的制作手法, 而对事件的回访也是栏目很少涉及的领域。这些大胆的尝试给了观众全新的视角, 它的成功预示着我们的专题报道应该进入采用新模式, 进入新领域。

三、贴近民生敢于曝光

新媒体时代是社会大围观的时代, 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是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发布信息资源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 “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的专题报道指向将逐步扩展为守望社会公正, 监督公共权利, 让媒体成为这个社会黑暗角落的探照灯。做到既亲切贴近, 又威严有力;既独树一帜, 又不哗众取宠。栏目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在不断创新的前提下, “贴近”百姓生活, 报道百姓最关注的话题, 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 敢于曝光社会的不良现象。曾经报道的《停水三年的困惑》、《天价早餐》、《识破电话连环陷阱》等专题, 用媒体的声音曝光社会不良行为, 帮助弱势群体, 受到各方的关注。

扣紧热点, 结合地域特色, 以系列打造影响力和关注度是栏目保证质量、保证收视率的关键。新时代下的媒体模式应该有新的内容、新的尝试、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凯.重大科技新闻专题报道的模式创新及特点探析——以“神九飞天”的新媒体专题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 2012, (9) :88-91.

[2]刘新.浅析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与网站影响力塑造[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 :59-60.

[3]田秋霞.从央视新闻频道“问天”专题报道探析媒体形象创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6) :135-138.

上一篇:家具制造行业下一篇:炎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