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镇化(精选9篇)
低碳城镇化 篇1
中国内地城镇化发展迅速, 采纳低碳发展策略尤为重要。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高速推进时期, 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 每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农民进入城镇, 预计到2010年, 城镇化水平约为47%, 2020年达到56%—58%。自然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生态环境问题对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构成了实际的威胁, 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果不走低碳城市道路的话, 在城镇化过程中, 预计今后我国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将急剧上升。美国的郊区化发展模式使城市消耗了80%以上的能源, 产生了80%的有害物质, 并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这样的发展没有遵循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 所以其人均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绝对不能走这样的路子。
快速的城市发展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原因, 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迫切的问题是要反思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低碳生态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 是一种在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生态城不仅符合国际低碳生态的发展趋势和《京都议定书》的要求, 也是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迫切需要, 对促进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发展低碳生态城主要有4种生态城市类型:技术创新型生态城市, 如阿联酋阿布扎布“零排放”生态城玛斯达尔, 该类生态城标准高, 投入大, 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推广性;适用宜居型生态城市, 如天津中新生态城等, 强调适用技术和可操作性、多样化、大众化的实践活动;逐步演进型生态城市, 其中包括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的城市, 正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步入后工业时代的城市等;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市 (镇) , 这类城市可以把握重建机遇, 通过生态化重建规划, 促使受灾城市改变原先的演进轨道, 跳跃性地获得抗灾害能力、系统的适应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要从传统的粗放扩张模式, 转向低碳能源技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要在社会形成出行依赖小汽车的习惯之前, 大力提倡和发展符合低碳原则的公共交通体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节选)
低碳城镇化 篇2
——在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对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趋势调查
资源环境学院 韩朝
实践地点: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鱼岳镇
实践时间:2010年7月12日至16日
摘要:
嘉鱼县2009年环境质量状况:2009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集中引用水水质均能达到相应水质标准;城区内交通、区域环境噪声超标现象仍有发生;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环境空气质量:
2009年,嘉鱼县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优)和二级(良)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99.18%,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占2.74%,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99.64%,超过二级的天数占0.82%。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2009年,纳入环境统计的8家重点污染源废气排放量为3.22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1419.93吨,烟尘排放量为1654.78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51.65吨。
水环境质量:
2009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表水水质进一步得到改善,全部符合相应的水质要求。石矶头自来水厂取水口每月的常规监测及乡镇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显示,所监测的项目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氟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类大肠菌群、五日生化需氧量、六价鉻、氰化物、氯化硝酸盐氮等项目均达标,全年水质达标率为100%。县境内的三湖连江水库、金水河、陆码河、马鞍河、魏家河、西凉湖、大盐湖等水体水质情况进行了调查,金水河、马鞍河部分监测项目超国家标准,其他水体水质均符合相应水质要求。2009年,纳入环境统计的8家重点污染源废水排放量为177.95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955.94万吨。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1786.29吨,氨氮排放量为36.77吨。
声环境质量:
2009年城区环境噪声主要来自工业噪声、交通噪声以及商业噪声和生活噪声,局部有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处于轻微污染状况。监测结果统计2009年县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8.2分贝,夜间平均值为45.3分贝,表明整个城区环境噪声值昼、夜间均未超过国际按标准。城区道路交通干线噪声等效连续声级加权平均值为71.4dB(A),各路段(昼间)均出现超标现象。
固体废物的产生和利用状况:
2009年全县工业企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2.74万吨,综合利用率100%。工业固体废物主要用于制砖、铺路和回收利用。
实践内容:
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以及2010年3月中国“两会”的发言、提案都说明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低碳”成为两次会议关注的一号提案。“低碳生活”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提倡。在中国让每一位公民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认为“低碳不可能推行”的观点。如何更好的理解国家采取的推行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的政策措施?我们以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鱼岳镇为例,进行对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趋势调查。通过调查,深入采访,在收集信息的同时,重点关注居民现在的生活现状,同时参加当地居民的活动。了解中小城镇的“低碳生活”意识,进行气候变化宣传教育,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实践目标:
1.通过对中小城镇的调查,了解在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的现状及趋势,并作初步分析;
2.通过此次暑期实践活动,调查在创建环境方式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型以及有效性;
3.通过实践活动,积极与当地相关单位进行接洽,能在一定范围内宣传积极有效的低碳生活方式;
4.提出在创建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相应对策。
实践意义:
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身,亲身了解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用实际行动去更好的理解国家采取推动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的政策措施,领会国家的相关政策对创建两型社会的积极影响;作为大学生,我们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主动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实践的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以及走访相关单位,如环保局等。
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对中小城镇低碳生活现状及趋势的调查问卷的个选项答案结果。此次问卷调查,总计400份。是由不同人群、不同年龄阶段人所填写。(调查问卷在附页)
表格:
A
B
C
D
E
F
G
1217
3233
1117
317
148
178
499
438
5241
118
119
638
2321
769
207
8187
140
122
131
59294
121
231
170
116
233
166
182
219
286
310
123
115
119
158
195
174
139
127
190
189
159
三:建议
对于公民希望政府提供有关低碳的哪些服务提出自己的意见,嘉鱼县的公民各有各的见解。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点。第一;加大“低碳生活”的宣传。在这次调查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人。有很大部分只是听说过这个新词汇,但对其含义却已无所知。因此很多当地居民要求政府加大对低碳理念的宣传。如举办植树节、开展“低碳生活”的相关活动。第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在嘉鱼县目前只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化工厂的污染较严重。而在城市垃圾填埋方面也有所欠缺。现今还没有垃圾填埋场。但政府已经规划好了。并将在十二五计划中建成。(对于嘉鱼县的环境质量,详情可见摘要。)第三;提倡节能减排的理念。如鼓励当地居民购买太阳能热水器,出行时尽量走路或打公交车。
在嘉鱼的这几日。我们不仅仅是做问卷,还走访了当地的环保局。说来也巧,去当天遇见上级领导去环保局。领导临走前吩咐工作人员招待好我们,所以才有幸更深入的了解到当地的对“低碳生活的重视”。当天我们就跟他们做了交流。才了解到当地政府对“低碳生活”极为重视。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并都已有成效。都有以下几种。
1. 政府大力搬迁污染企业。
2.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3. 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4. 申报国家级生态文明村。
5. 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校园。
6. 清洁种植模式逐渐形成。
7. 节能减排任务提前完成。
8. 企业排污被装上了电子眼。
2009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旋风让“低碳”一词席卷全国。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地毯住宅等名词不绝于耳,低碳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新标签。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为了建设美好的地球家园,我们应当逐渐过渡到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生说是一种健康、自然共呼吸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提倡安全健康、无公害、无污染的低碳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以以下的方式为起点:
1.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2.尽量少用电梯。
3.选用节能冰箱。
4.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
5.调低电视屏幕亮度。
6.降低噪声。
7.及时拔下家用电器插头。
8.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
9.沐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时间。
10.使用节水龙头。
11.用微波炉代替煤气灶加热食物。
12.用手帕代替纸巾。
13.垃圾分类处理。
14.拼车。
15.使用双面复印。
16.减少一次性塑料袋使用。
17.双键马桶节水好用。
18.每月手洗一次衣服。
19.减少粮食浪费。
20.积极参加全名植树。
实践总结和体会:
七月,本应是炽热的天气。但今年全国很多地方都普遍降雨,包括湖北。在嘉鱼的这几日亦是如此。但大家每日还是坚持去做调查,访社区、环保局等等。当然最令人佩服的还要数队长涂晶,出行的第一天就挂花了,脚被划了个小口子。但每日坚持和大家一起出去做调查。
经过第一天简单的安排食住问题后。我们系统的安排了这几日的工作。第二天起我们开始做问卷。四百分的问卷,十个人。每人将近四十分。本以为会做好几天,但没想到大家的效率也够快。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做完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天大家做问卷时,天空都在下雨。而且,抽出时间去买菜做饭。况且做问卷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当地的居民平日都要工作。现在家中的也只是一些家庭妇女,文化程度较低,有些甚至没读过书。
同时我们还走访了社区和当地的环保局。从他们那了解到了嘉鱼县对低碳生活的了解和发展趋势。在环保局,我们与工作人员作了交流。并获取了相当多的信息。这也大大减少了我们实践的时间。提前三天完成了任务。
在这次的嘉鱼行中,当然最得感谢张仙和他的家人。这几日都靠他们照顾。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嘉鱼低碳的信息。
于家堡:打造低碳城镇示范新区 篇3
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来,伴随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低碳战略,已成为市场高度关注的概念。
如果说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和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让人们认识到发展低碳战略的重要性,那么不断培育新的新兴产业,促进消费升级,就是让人们认识到发展低碳战略的必然性。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表述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如何发挥好低碳战略,不仅关乎经济指数,也连着“幸福指数”。
2011年6月21日,作为APEC首例低碳城镇示范项目,于家堡金融区低碳城镇建设正式启动。于家堡金融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占地面积3.86平方公里,规划120个项目,总建筑面积950万平方米;于2009年开工建设,计划8至10年建成。
据了解,于家堡将借鉴曼哈顿、芝加哥、伦敦金丝雀码头等世界著名金融区经验,委托日本日建公司对城市设计、交通规划、风能利用、水资源再生、太阳能利用、绿色电网等进行全面研究,从集约型城市角度探求低碳化技术路线。目前,已有包括美国洛克菲勒、铁狮门、香港英皇集团等在内的百余家企业在该区域注册,涵盖基金、信托、保险、交易所等多个领域。
选址
据了解,低碳城镇示范项目始于2009年。当时,于家堡金融区运营公司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日本日建公司开展于家堡金融区低碳城市专项研究,在双方多次沟通和交流下,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日本日建公司分别向各国政府和APEC组织申请设立低碳城镇示范项目。
“在中国国家能源局、日本经济产业省和APEC组织的推动下,2010年6月19日召开的第九届APEC能源部长会议上,中日两国联合低碳示范城镇项目确定天津于家堡金融区为首例低碳示范城镇。”中国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孙杨告诉《经济》记者,“国家能源局希望通过低碳示范城镇项目,为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积累一些新经验,探索一些新路径。”
那么当时申请设立低碳示范城镇的标准是什么呢?
孙杨告诉主《经济》记者,当时的申请门槛有三点:第一,有详细的低碳城镇规划;第二,有先进的低碳技术支撑;第三,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由于APEC低碳示范城镇项目尚在起步阶段,未来的准入门槛和各项指标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细化。
从APEC低碳城镇示范项目立项以来,短短的一年中,APEC低碳示范城镇项目硕果累累,不仅完成了低碳城镇概念的研究,还完成了首例低碳示范城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预计年均提高0.8%至1%,到2015年将达到52%左右,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到2015年我国将建设100个新能源城市,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0个新能源示范区和10000个新能源示范镇。
可以预见,于家堡低碳示范项目的成功启动,以及于家堡低碳示范所形成的低碳领导能力,将引领带动全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低碳城镇的发展。
示范
在于家堡金融区建设方面,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积极贯彻天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行绿色建筑理念,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工作要求,提出了“共享绿色,共同发展”的理念,从规划建设伊始,就组织国内外城市设计、管理领域的顶级团队,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了全面优化。
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波介绍,与单纯关注单项减碳技术或单个绿色建筑的模式不同,于家堡金融区以“金融主业,复合业态,立体架构,复合功能”为规划目标,着重突出“绿色建筑、低碳城市”的规划亮点和时代特色,从城市综合开发层面开辟了一条节能减碳的道路。
规划,突出低碳设计,绿化率将达30%。在规划方面,于家堡金融区委托美国SOM设计公司进行城市设计,同时委托日本日建公司进行低碳城市专项研究,从集约型城市的角度探求低碳化的技术路线,设定合理的减碳目标,打造环保、节能、减排、降耗、低碳的绿色生态建筑。
交通,公共交通优先,地下轨道串新区。未来,商务人士下班后,可以不出楼宇直接到地下,通过地下通道与地下空间自由通行。于家堡的地下轨道交通可以串联整个新区甚至可直接通达天津市区、北京。
能源,区域集中供应,引入能源合同管理。利用城市绿地的地下空间建设“供冷中心”,为区域内大厦进行“集中供冷”,可以节能30%-35%。此外,金融区尝试综合利用城市电厂余热、峰谷电力、冰蓄冷等低碳能源和技术,在区域内规划设计了若干个能源中心。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能源和土地,为金融区提供绿色能源。
施工,倡导低碳作业,积极推动自愿减排。于家堡金融区将“低碳施工”作为重点。新金融公司建设了滨海新区最大的工房群——“建设者之家”,为建设人员提供舒适节能的办公与生活设施,并组织了低碳施工导则的编制和面向全员的低碳培训。金融区还积极推动自愿减排,和天津市排放权交易所紧密结合,利用市场化交易平台和金融创新手段,带动全社会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预期
当今社会,每一个试点地区所在地的政府,都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如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二是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于家堡金融区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低碳城镇的示范效果和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
亚太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Yang Bing Chwen表示,天津于家堡金融区是在亚太选出的第一个低碳示范城市,这里制定了很多施工导则、规划导则,引进了智能管理系统等,以确保其能够满足低碳城镇建设的十余项考核指标。
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波告诉《经济》记者,目前于家堡起步区已开工建设,其建筑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优化,为打造全过程的低碳示范城镇,于家堡已开展低碳施工技术研究,编制了低碳施工导则等,全面提高工程建设,努力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据了解,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已经分别与银河创新资本管理公司、达华世纪低碳研究院、山西盛科投资公司以及日本日建公司签署低碳发展合作项目,并建立了低碳产业基金。
低碳城镇化 篇4
为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低碳理念应运而生。美国、欧盟、德国、英国等所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倡导和实践低碳经济, 全球低碳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关中城镇群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区, 近年来虽然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 但在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上离发达城镇群建设仍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在低碳城镇化建设方面, 其特色和优势并没有得到具体的彰显。因此,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及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代背景下, 再次审视关中城市群的现实责任, 探索城市群发展新思路, 对于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群培育, 引领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积极的示范作用。
1.相关概念辨析
低碳涵盖多元内涵, 具体涉及到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文化等[1],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内容, 目前实践最广的层面是低碳经济, 即倡导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1.1低碳经济
2003年在英国政府白皮书《我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系统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2]。通过运用创新技术、创新制度、调整产业、转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开发新能源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 建立生态高效、资源高效、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低碳模式, 其实质是追求“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实现绿色GDP、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3];低碳经济核心是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优化、制度创新优化、生活消费方式转变的一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4]。
1.2低碳城镇化
建立在“高增长、高能耗、高排放”基础上的城镇化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低碳城镇化概念应运而生。运用低碳经济理念来引领城镇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为特征来进行低碳城镇的规划设计与建设[5]。其主要内涵是低碳生产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协调;同时通过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低碳设施、低碳教育、低碳规划等实现低碳城镇价值体系。
1.3低碳城镇群
低碳城市群是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范围内, 以区域性的特殊空间形态为对象, 将低碳理念贯彻到区域发展的方方面面, 形成的低碳城镇集合体。其主要内涵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镇群在发展过程中, 以低碳发展为理念,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策保障、区域合作等手段, 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推动区域低碳技术发展和产业低碳化, 实现能源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管理低碳的新型城镇群[6]。
2.关中城镇群低碳城镇化发展现状
2.1低碳能源建设步伐有待加快
目前关中城镇群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资源占到90%以上, 其他类型一次能源消费较低, 且还面临支撑保障压力大、石油资源储备不足、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相对偏低、能源综合运输体系不坚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压力等挑战, 能源建设步伐有待加快。
2.2低碳产业层次偏低
当前关中城市群内低碳产业层次偏低。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缓慢, 市场竞争力较弱;工业产品仍存在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高、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的问题。2011年关中地区单位GDP能耗高出全省平均值, 高于东部发达地区, 是上海的1.6倍, 北京的2.2倍。
2.3低碳生活方式欠缺
目前关中地区城乡居民缺乏低碳生活理念, 生活浪费现象极为普遍, 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大量存在 (“面子消费”、“奢侈消费”) , 采用绿色出行方式的比例较少 (区域轨道交通体系和高速道路体系不完善、城市地铁和公共交通建设速度较慢、私家车出行比例较大, 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有待提高) 。
2.4低碳技术研发及利用不足
关中城镇群雄厚的科教实力并没有充分为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和能源勘探开发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建筑节能技术, 绿色交通技术等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3. 国内外城镇群低碳化发展的经验
3.1国外经验
⑴大伦敦城镇群
大伦敦城镇群由伦敦、利物浦一线的城市构成, 是五大城市群中面积最小、发展最早和城市密度最大的城市群。英国为避免因能源问题而受制于其他国家, 积极进行低碳化实践。2003年英国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9年出台《英国低碳转化计划》及配套文件, 不断推进地区低碳发展[7]。大伦敦城镇群低碳行动主要从能源领域、住房领域、交通领域、公共机构领域等方面进行[8], 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 改造住宅建设绿色建筑, 提倡公共交通出行, 并严格执行绿色机关的采购政策, 采用低碳技术和服务[9]。
⑵大巴黎城镇群
法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城市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 仅从水、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废弃物排放四项主要指标来看, 法国均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为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大巴黎于2009年3月12日公布了一个以环保、低碳宗旨指导下的巴黎未来城市设计, 强调“紧凑”及“均衡”的协调规划模式;调整从“密集型”向“轻便型”交通布局转变[10]。
⑶德国鲁尔城镇群
德国鲁尔区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一直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 但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加剧, 鲁尔区开始探索城市转型之路, 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转型、生态空间修复和低碳技术应用等方面, 发展生态工业, 把老工业区改造成服务业中心和旅游目的地, 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11];利用规划手段将工业区以分片组团式布局, 形成低碳城镇空间;加快建设绿色节能建筑, 明确节能改造的目标、范围和要求, 分步骤实施分类改造[12]。 (表1)
3.2国内经验
⑴长株潭城镇群
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一直以高耗能产业为主, 仅钢铁、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4大高耗能行业所占的比重就接近40%。长株潭城镇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低碳发展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资源保护、低碳交通等方面, 通过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 从源头上为推进低碳城镇化进程提供体系保障;合理进行产业分工, 以壮大低碳产业为重点, 优化产业结构;把消费领域的节能作为城镇节能的重点;构建快速、低碳的城际交通体系, 发展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和公共交通[13]。 (图1)
⑵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低碳城镇化建设方面具有以下经验: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 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实施“集团模式”总体减碳战略;将低碳理念融入武汉城市圈各项建设规划, 指导产业及项目建设;设立碳交易所, 试水碳交易;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战略, 把降低碳排放纳入技术创新体系的功能结构和目标体系之中;创新土地集约利用体制机制, 构建低碳城乡“三位一体”建设机制;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14]。
3.3经验启示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在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设定的具体目标不尽相同, 建设模式也有所差别, 重点策略更是千差万别, 但是从中也可发现一些共性, 总结得到低碳发展往往从空间优化、交通出行、能源开发、节能建筑、低碳设施、示范项目、合作机制等方面展开。
4.关中城镇群低碳城镇化发展框架构建
4.1低碳思路
关中城市群应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借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势, 将低碳理念贯穿到低碳城镇群建设的各个环节。按照“确定低碳目标和低碳愿景——绘制低碳路线图——构建低碳发展指标体系——确定低碳重点方向——实施低碳发展路径”工作阶段, 从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深入贯彻低碳城镇化思想,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空间格局、低碳基础设施、低碳碳汇机制、低碳示范工程、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管理体制”多位一体的低碳城市群发展模式。 (图2)
4.2低碳路径
⑴低碳产业路径
以“产业集群”建设为低碳城镇化动力, 打造经济升级区域, 针对现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 推进城乡经济结构优化转型, 将粗放型经济增长发生转向为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低碳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新兴低碳产业集群+传统低碳产业维持+高碳产业压缩”, 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航空航天、国防科技装备、汽车、通用专用设备、输配电制造为主, 运用高新技术, 加快改造步伐, 强调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 以宝鸡—天水、咸阳—兴平、西安—铜川为产业集中区,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提升现代服务业, 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 强化新筑、空港、陈仓、潼关等重要物流节点。健全区域金融体系, 打造欧亚金融大中心。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文化创新示范区;发展低碳旅游业, 加快低碳旅游景区建设, 积极优化低碳旅游线路, 推动旅游产业链条上的旅游企业有机联动, 形成低碳旅游产业链, 共同推动区域低碳旅游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创意、动漫影视、现代艺术等,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文化传播先行区;加快与丝路沿线城市、地区的旅游合作, 构建丝路精品游线。 (图3)
⑵低碳空间路径
以“空间优化”建设为低碳城镇化载体,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 增强大西安辐射带动能力, 扩大中间层级城市数量,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构建产业集聚、城镇错落、田园相间、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城市群。
增加延安作为支点之一, 与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等组成主体区拓展规划范围, 此外扩大辐射范围, 包括甘肃的庆阳、平凉、天水, 陕西的汉中、安康, 共同构建“一主两副、两带多中心”的均衡空间结构。在关中城市群格局拓展过程中, 要主动考虑与延安的协调发展, 增强陕甘宁革命老区开拓创新活力, 同时考虑将商洛纳入关中城市群主体区, 对于加强秦岭生态格局建设, 增强对陕南地区的辐射带动。 (图4)
⑶低碳设施路径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低碳城镇化支撑, 提升区域低碳环境, 建设丝绸之路交通枢纽中心。1依托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 打造丝绸之路空中走廊, 整合城际铁路、高速公路、长途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 为旅客提供便捷的换乘服务。2建设国家西部铁路综合枢纽, 对接亚欧国家交通主干线, 尽快将西安国际港务区融入国际港口体系。加快高速铁路建设, 形成以西安北客站、南客站两个铁路主要客运枢纽点, 宝鸡、渭南、延安三个辅助客运枢纽。3加快高速公路建设, 实现中国西部——欧洲西部公路对接, 加快榆商高速、西咸环线、定汉高速建设, 加快关中城市群交通格局网络化发展。4重点推进关中城际轨道交通建设, 将户县、杨凌、阎良、渭南作为城际铁路的外围支点, 完善服务职能。5加快城市内部绿色交通发展, 建设智能化公共交通管理体系, 打造便捷换乘的公交优先城市。
⑷生态碳汇路径
以“碳汇空间”提升为低碳城镇化重点,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以路、水、林为骨架, 城、镇、村、山为斑块, 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低碳生态空间系统, 以秦岭、渭北台塬、黄土高原为生态屏障, 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比重, 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的基础上引导城乡建设。此外, 优化树种, 提高林地的碳汇能力;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量, 增加固碳效率好的农作物种植, 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实施退耕还林, 山地的农业碳汇能力较低, 退耕还林后林地固碳汇能力明显高于耕地。
⑸低碳示范工程
以“示范工程”建设为低碳城镇化抓手, 引领低碳城镇发展, 按照低碳经济和低碳城镇化的建设要求, 构筑生产、生活、生态低碳示范载体。
从关中城市群建设现状来看, 首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镇 (西安、渭南、延安、宝鸡、铜川、杨凌等城市以及凤翔、眉县、武功、兴平、华阴、潼关等县城) 和园区构建低碳示范区, 通过有效引导, 推进低碳城市和低碳园区的低碳化发展。其次选择部分重点社区和乡村, 推进低碳生活区建设先行试点, 逐步推进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之后通过重点示范园区的选择、培育, 引导低碳城镇群发展。最后通过重点碳汇空间 (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卤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大秦岭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渭河生态廊道、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宝鸡、杨凌、渭南城市滨水景观带建设等) 的塑造, 形成科学合理的碳汇体系。
⑹低碳管制路径
以“管理体制”建设为低碳城镇化保障, 推进区域协调建设。建立关中城市群合作平台, 建立与国土、环保、园林绿化、文物等部门的协调工作制度。建立市长交流平台, 定期举办市长交流论坛, 探讨推动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制定相关法律约束, 从立法的角度限制企业和公众行为, 将碳管制与立法紧密结合, 同时制定碳排放的各项标准并设立与碳交易相关的法律服务机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积极推进关中地区城镇见横向援助十点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开展能源、水权交易试点。
5. 结论
低碳城镇化 篇5
这一系列重大决定,有效增强了各级政府在科学发展方面的认识,尽管由于当前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与绿色低碳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未能完全实现协调统一,但试点政策与制度正在各地大力开展,就是希望具有代表性的试点省市在同等地区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希望找到独特的发展路径,以便在全国推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期,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此时正是高碳发展时代,各种资源被大量消耗,我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需要更科学的路线设计和践行勇气。
一、集约发展要面对一新一旧
1. 资源有限性决定了集约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需求强劲,尤其是用地需求, 在过去的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2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01万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从2.2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98万平方公里,年均增长分别为5.97%和6.04%,大大高于城镇人口3.85%的年均增长速度。另一个数据显示,与日本快速城市化时期相比,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占土地是日本的8倍左右,目前城市建成区的经济密度大约是日本的十分之一。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土地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同时也说明城市建设用地使用的浪费。我国过去以及现在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单位平方公里的土地所承载的人数在下降,全国总的人口密度在下降,半数以上的城市人口密度下降很大,和2006年相比,2010年有50%左右的城市的人口密度是下降的,这些城市里面,不仅仅是中西部地区,东部一些发达省份同样存在着在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城市人口密度在下降,原因就是新的摊子铺的过大。
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有一个显著不同点,就是我国的资源相对于人口是稀缺的,我国城镇化的时间点上资源价格已经处于相对高位,因此资源少且价高,决定了集约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也是必由之路。
2. 集约发展对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都是新的考量。造城运动,正是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的真实写照,从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到县级城市几乎都是再造一座新城。著名的七大“鬼城”, 155平方公里的康巴什新城是迄今为止国内最知名的“鬼城”; 461平方公里的云南呈贡新城是规划大而发展速度最慢的“龟城”;150平方公里的郑州郑东新城据境外媒体称“中国最大的空城”;260平方公里的京津新城以气派最大实用性最差荣膺“伪城”;55公里长的广州花都别墅群以夜晚光线最微弱称为“黑城”;20平方公里的惠州大亚湾新城人静如夜成“睡城”;160平方公里的上海松江新城以房价直达月球博得“寒城”。这都是造城运动的直接产物。从规划角度讲,各地在造新城的时候是经过了人口导入分析论证的,但忽视了进城人口的经济能力、特殊群体地位、特殊居住需求、就业通勤成本、机会成本选择等问题,所以不是有多少人口就可以盖多少同质化的房子,而是要对人口结构层次需求做深入分析。
现在已经逐渐意识到全盘大造新城的危害,新的调控引导思路正在成型,进而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意识环境都在发生变化。首先,是国家审计署的地方债审计给地方融资上了紧箍咒;其次,是房地产价格的长期高位运行,新一届政府的反腐倡廉有助于挤压前期房地产市场形成的泡沫,也间接导致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趋弱,难以长期支撑土地财政;再次,是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变化,很多城市购房者认识到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 下一代已经不必再担心住房,也认识到房子的价格必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而相对下降,因此短期刚需和改善性住房购房者难以支撑高速运行的房地产市场,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购房者的房价相对下降预期,按照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中国总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13.9亿人,15到64岁的劳动人口在2015年就将达到峰值10亿人左右,15到29岁的年轻劳动力2012年就已经界定为3亿人左右,因此中青年群体未来绝对人数将是下降趋势,而他们,正是城市或即将进入城市的主力群体。由此可见, 人口结构变化也不支持土地等资源的浪费使用。对于资金和人员流出型城市,大造新城就是未来的灾难,尽管对于资金和人员流入型城市房地产价格还会继续得到支撑,但政策的变化显然正在趋向现有空间的集约利用而非大造新城的摊煎饼。
2013年12月13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是对特大城市提出注重调整供地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积率的要求,这是对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空间的进一步强调。
城市人口密度的增长是发展趋向,数据显示,城市人口密度增长两倍,城市的繁荣程度会增长5倍,而对于环境的负面效应只为原来的5%。害怕城市病而拒绝城市人口密度提高的做法, 是因噎废食。集约城镇化,就是如何处理旧城和新城关系的问题。
如何在旧城现有空间实现高效率利用,如何有限度地建造以产业转移为目的并能实现产住结合的新城,是新的考量。
二、智能发展要解决一长一短
1.智能城市建设是一个建设 + 升级的过程,必须长短结合。 智能城市建设就是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新技术,把人、商业、运输、通信、水、能源城市运行六大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运行,并形成为人创造城市美好生活的能力。
我国的智能城市建设才开始起步,远未到达大规模发展的阶段。因此,政府主导前期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和各领域资源整合探索是目前智能城市建设两大特征。从已有资料看,我国目前智能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强调短期内能形成产业拉动的物联网技术应用,而对于其他方面建设放在了次要位置。所以,政府有必要及时出台国标的智能城市建设长期规划,并结合地方城市特点,对地方智能城市建设尤其是试点城市进行规范指导并明确政策支持范围。同时,还要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有些技术先进但短时间还不能融入城市现有系统,有的技术到位但需支付大笔的专利费,有的技术已经在局部应用还要重复建设,有的起步阶段效果不明显就放弃发展,这都是智能城市建设长短期规划不到位的问题。
2. 智能城市建设既要有硬基础建设又要有软实力建设。智能城市建设的软实力建设决定了智能系统维护和升级水平的高低,项目需要大量的定向人才储备和研发配套。比如日本总务省在制定u-Japan的政策时,就制定了数码内容流通、ICT人才培养、研发促进等多项政策,并配套财政资金支持。因此,我国要在人才引进、教育培训、要素保障与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整合提升力度。在人才政策方面,应在人才引进、项目支持、创新奖励、人才住房等方面出台更有竞争力的鼓励政策;在教育培训方面,着力建设以名牌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高端人才平台,采取“院地合作”的模式开展产学研一条龙人才培养;在要素保障与公共服务方面,力争创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创业投资机构等,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研发支持、资金保障、成果转化等支撑服务。不断发挥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集聚的优势,发挥高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发挥政策和环境建设的优势,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
三、绿色发展要做好一点一线
1.绿色发展是系统工程,不能点线分开。绿色城镇化的开端, 是1902年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所著 《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的田园城市设想,是经过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绿色城市一系列提法之后,目前从国际层面到全世界城市个体认可普遍度最高的概念。联合国环境署(UNEP)发布的 《迈向绿色经济:通往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中,提出“绿色城市”是绿色经济在城市范畴内的延续,报告认为城市中的各组成部分,包括交通、建筑、能量、水、废物和科技等都必须采取措施促进绿色发展,同时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政策创新、 市场激励与消费者共同参与等驱动力的共同作用才能使得传统城市向绿色城市转变在未来实现。联合国环境署认为,绿色城市的核心是环境友好,绿色城市应该具有以下几点功能:控制疾病和减轻健康负担、减少危险废弃物、为市民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最大限度避免向郊区转移环境成本、确保在促进可持续消费方面取得进展。可以看出,绿色城镇化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及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生产、生活、消费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共同进步与繁荣,因此,绿色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很多城市在绿色城镇化实践中的特征之一是偏重某个点的处理忽视与之关联的一条线,这也是所谓“亮点”施政的必然结果。实际上,不管是种树还是节能灯,不管是治污染还是搞循环,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点,后面都跟着一条线,比如搞农产品绿色认证,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原料部分得到了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的认证,那么这个原料加工以后的半成品、成品、商品物流过程、商品销售环境、商品的消费方式、商品消费以后废弃物的处理、处理废弃物的行为倡导以及激励措施都必须同时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使之成为了绿色发展的一条线,只抓一个点不可能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再比如搞绿色房地产,那么规划标准、建设标准、项目原料、建筑方式、监理尽职、使用方式、维护方式、升级方式、绿色建筑的示范效应、激励措施等等,都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链条。因此,搞好一个点、一个环节的绿色不是真正绿色,搞好一条线的绿色才是真绿色。绿色城镇化包括创造良好的城市绿色环境、建立完善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实现城市绿色管理、推动政府绿色转型、统筹绿色发展示范体系、完善绿色发展相关政策等一系列内容,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是传统城市的深远变革。
2.绿色发展需要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在我国目前推进的绿色城市创建工作中,指标评价体系较多。比如创建活动就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可持续发展示范试点工程、循环经济示范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生态经济示范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绿色照明示范市等众多项目。具体到评价指标,比如其中的国家园林城市评价特色指标,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占比、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城市公共设施率地达标率、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生产率低占建成区面积比率、城市道路率地达标率、大型植物园数量、林荫停车场推广率、河道绿化普及率等,更多着眼于城市绿化与园林角度。再比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指标体系特色指标,包括综合物种指数、 本地植物种数、建城区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城市热岛效应程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建成区绿地率、空气污染指数每年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市管网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自来水普及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再生水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万人拥有病床数、主次干道平均车速等,偏重于基础设施、环境影响和服务业。国家森林城市评价体系指标偏重于林业角度,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评价指标偏重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偏重规划、政策、产业、生活方式方面。
可以看出,目前对绿色城市创建的积极性很大,但创建活动种类较多,指标评价体系各有偏重。另外,各项指标评价在实践中反馈的信息一方面有指标难度系数大,地方政府花巨资搞突击甚至造假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有指标难度系数小,成效不明显的问题。所以,一方面应该规范绿色城市评价标准,出台国标;另一方面应该丰富评价内容,把污染与碳排放水平、资源消费状况、资源结构状况、垃圾处理与回收、绿化及植被覆盖率、居民生活及收支状况、城市交通、环境状况、政府施政状况、民众参与程度等指标都包含进去。只有建立长期有效的评价体系、监控系统和管理机制,绿色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才会均衡良性发展。
四、低碳发展要坚决一增一减
1.低碳发展要增强试点城市的示范作用。我国低碳城市试点始于2008年1月的保定和上海两市,被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列为试点城市,从可再生能源和建筑节能两个角度进行尝试。之后一直到2010年,珠海、南昌、德州、杭州、成都、厦门、无锡等城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英国战略方案基金中国项目等单位分别进行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尝试性工作。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低碳试点工作,低碳试点变为国家行为。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广东、 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为我国第一批国家低碳试点。2012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第二批试点范围为:北京市、上海市、海南省和石家庄市、秦皇岛市、晋城市、呼伦贝尔市、吉林市、大兴安岭地区、苏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宁波市、温州市、池州市、南平市、景德镇市、赣州市、 青岛市、济源市、武汉市、广州市、桂林市、广元市、遵义市、昆明市、延安市、金昌市、乌鲁木齐市。国家层面一方面希望试点省市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为全面推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形成区域特色,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在第一批试点省市中,到2010年,各省市GDP能耗强度实现下降,比如辽宁省从2005年的万元GDP能耗1.8吨煤左右下降到1.5吨煤,保定从2005年的万元GDP能耗1.2吨煤左右下降到1吨煤,广东从2005年的万元GDP能耗0.8吨煤左右下降到0.5吨煤。尽管如此,中央设立低碳试点先试先行、带动其它的基本目的实现仍不够理想。
从各试点省市十二五规划中要求的减排目标看,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当,说明短期内低碳GDP的实现仍有难度,低碳试点城市起不到应有的示范效应,并且更为严重的是,试点失败再修正的难度将成倍增大,因此,必须寻找途径进一步增强低碳试点城市示范作用。
2. 低碳发展要为城市发展减少后顾之忧。从各试点省市设定的2020年碳排放目标看,高于全国目标平均水平,说明长期看,各地政府有意愿低碳,只不过不想和近期经济目标发生冲突,在张军、周黎安编著的《为增长而竞争: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中提到“政治晋升机制”,即官员晋升考核的内容,在试点地区,应该制定相应特殊机制,这显然需要中央顶层设计上支持。
在后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拉动经济增长被各级政府放在工作首要位置,低碳发展与应付金融危机、扩大就业、最求GDP等目标相违背的时候,地方政府的低碳规划实践就会放缓步伐,城市居民在受到耳濡之后没有目染,参与热情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城市个体实践独立难支之时,低碳城镇化需要高屋建瓴的战略设计,以带动各城市的自身设计。
低碳城镇化 篇6
西部地区地域广阔,经济欠发达,西部地区城市的工业相对发展不足,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尚且不足。随着近些年来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加上劳动待遇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回流到西部户籍地就近务工,促进了劳动力相对充足的西部地区的产业化进程。劳动力与产业的“双转移”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伴随着西部中小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同时带来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公共服务成本高等多种“城市病”。低碳城市建设,正是解决城市从愿景走向现实的困境的重要战略举措。因此,将低碳城市建设置于整个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考量
(一)未来城镇化的重心是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
西部地区,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指除了西安之外,其他城市均为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狭义上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指在西部地区市区常住人口在100 万人以下的城市,其中50 万~100 万为中等城市,50 万以下为小城市。依据2010 年《中小城市绿皮书》发布标准,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 万以下的城市。由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西部地区城市共计88 个,其中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数共计53 个,占据60.23%。中小城市在西部城市体系中数量大,在整个西部经济中占据比重大,而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相比其他地区相对落后,造成城镇化中的城市规模过小、城市集聚效应及扩散力不足等等问题。相对而言,西部地区资源要素比较丰富,经济不断发展,东部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逐渐向西部地区发生转移。因此,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重心将出现在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
(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产生的“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一方面,伴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生产要素、人口资源促进了土地等资源的较高效率的利用,降低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危害;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同阶段,由于人口的大规模聚集于各个城市,工业、建筑等等高度集中,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社会服务、公共设施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会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等带来更大的压力,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会明显减弱。
(三)低碳城市是未来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
城市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单元。过去的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的“城市病”,实际上是传统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城镇盲目扩张等等。低碳城市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能实现西部中小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2008—2013《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中西部各省份综合能源消耗量不难看出,近些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背后是能源的大量消耗,其中贵州省综合能源消耗量2008—2013 年能源消费增长依次为4.2%、6.8%、8.1%、10.9%、8.9%、8.1%,四川省综合能源消费增长依次为7.13%、7.77%、9.62%、10.08%、4.46%、4.56%,广西省综合能源消费增长依次为8.3%、8.9%、11.9%、8.5%、6.6%、6.7%,这些省份这六年的综合能源消费增长几乎接近10%。西部地区由于目前所处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推进的发展阶段,其能源需求具有相对明显的刚性特征。当然,现阶段,任何一个地区都还无法做到控制减少碳排放的绝对量,而是根据城镇化所处的不同阶段,保证GDP增速大于碳排放的增速。
二、城市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有的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研究一般都是围绕两种思路进行研究,一是按照框架论从基底低碳、结构低碳、形态低碳、支撑低碳和行为低碳五个方面分析;二是按照过程论的思路来进行分析,从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消费、低碳循环利用整个过程来分析。现有的研究大多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法通过设定目标层(一级指标),包括低碳经济社会、低碳社会发展、低碳资源环境,其辖准则层(二级指标)如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口密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十五个指标构成进行分析,其得出建设规划低碳城市的结论主要包括: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绿色建筑”规划和低碳技术等等。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已进行着低碳城市的建设,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已有的研究表明,城镇化背景下影响城市低碳转型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因素、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政府规制。由经典的I=PAT模型可知,环境影响主要受人口结构变量、财富程度和技术因素控制。因此,本文立足于城镇化背景下,依据当前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初中期阶段,提出影响低碳城市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支持、人口规模因素、能源强度和经济规模因素。
(一)政府支持
西部地区建设低碳城市,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需要当地各级政府主导,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应发挥领导、指导、引导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需要制定低碳发展的目标,进而展开相应的科学城市规划,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低碳城市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和“绿色建筑”规划。其次,政府还要发挥领导并引导企业、市民共同参与低碳城市的建设。现实中高碳企业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负有特殊使命,需要采取构建低碳文化、研发应用低碳环保技术、加强节能减排人才的培养、完善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加大节能减排投资、实现清洁生产方式的有效运作等战略措施。同时转变居民消费理念,提倡低碳消费模式。最后,政府还需及时进行低碳制度改革,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执行并监管低碳城市的建设。
(二)人口规模因素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城市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大量人口集聚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城市对终端消费产品的需求会增加,加大了对城市交通的使用量以及对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致使能源消耗量不断增长以及碳排放量增加。而城市市民是落实城市低碳的主要参与者,要为西部地区建设低碳城市发挥重要的积极参与作用。转变市民消费观念,倡导并实施低碳的消费理念,改变过去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文明理性消费、绿色生活理念以及倡导家用技术革新,实现城市低碳发展。节能方面,居民尽量降低对耗能高的产品的使用量;减排方面,居民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减少对含碳产品的使用,践行绿色环保的消费模式,积极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能源强度
由2008—2013 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2008—2013 年贵州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依次为0.37、0.6、0.63、0.73、0.65、0.65,四川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依次为0.65、0.54、0.64、0.67、0.35、0.46,广西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依次为0.65、0.64、0.84、0.69、0.58、0.66,这些省份这六年的综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几乎接近1,大多高于0.5。近几年,西部地区个省份单位产值能耗也均在1~3 之间。因此,能源强度方面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低碳生产。按照能耗少、技术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等的原则,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促使高碳产业的逐渐退出、衰退和低碳产业的不断发展,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推动能源结构演进,改善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同时,进行技术改进和革新,提高对现有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单位GDP能耗,另一方面,通过发现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进行能源替代而降低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
(四)经济规模因素
西部地区大多中小城市处在工业化的初、中期,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高度依赖物质、能源的投入,属于外延式增长模式,在此阶段,碳排放量一定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渐增长。西部地区具有天然的区域煤炭资源优势,煤炭资源型经济体系中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煤炭开采、洗选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往往为高能耗产业,且以消耗煤炭能源为主,从而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而低碳经济提倡的是碳排放相对量的减少,实际上是减少碳排放的增量,让GDP的增速远远大于碳排放的增速。因此,合理提高人均GDP的基础上,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加大第二产业的比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三、结语
西部中小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下转141 页)(上接118 页)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在城镇化背景下要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低碳之路。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已经开始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任重而道远。
摘要:劳动力与产业的“双转移”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伴随着西部中小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同时带来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公共服务成本高等多种“城市病”。从城镇化背景下西部中小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入手,探讨分析建设低碳城市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在城镇化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镇化,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武旭.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J].区域与城市经济,20014,(1):40-47.
[2]侯景新,郭志远.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J].区域与城市经济,20011,(3):49-51.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R].2009.
[4]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8.
[5]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
低碳城镇化 篇7
1 某低碳城镇小区规划
图1为某小区平面规划图, 图上标出了低碳测试的测试点。图2为其效果图。某小区地处青岛大胶州湾生态居住岸线核心, 总占地面积1 500亩, 总建筑面积160万m2。某小区以自然生态为主价值取向, 融汇湖、岛、河、溪、湿地等自然生态, 营造群岛公园居住形态。从南向北看某小区各建筑分布, 具有严格的布局, 遵循低碳理念, 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0%左右, 可以有效的减缓小区的碳排放量。
2 某小区建筑冷热环境分析
图3测量的是某小区A区风速变化情况。由图3可以看出, A区的风速曲线图波动幅度较小, 说明风速变化不大, 而波动的原因可能是建筑、树林或山坡的遮挡作用所形成的微小的变化。其中3号风速曲线反映的是北面建筑物前的风速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风速变化幅度不大, 并且其平均风速是最小的地方。2号风速线是反映两排建筑物之间的风速的变化情况, 其风速变化幅度很小, 原因是由于建筑物的遮挡作用。1号风速曲线反映的是最南面一排建筑物前的风速变化情况, 可看出风速的变化幅度较大, 原因是相邻建筑物之间形成的风洞效应所产生的。图4是对某小区A区测量的温度变化情况, 由下往上, 依次分别为:1号温度曲线为小区北面温度变化情况, 2号温度曲线为小区之间的温度变化情况, 3号温度曲线为小区南面温度变化情况, 由图4可以看出, 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为由北向南温度略有升高。其原因是南面靠近绿化带和湖, 而北面主要靠近公路。并且根据阳光照射的规律, 南面为向阳面, 北面为阴影区, 所以南面温度较高。
图5是对某小区B区测量的风速变化情况, 1号温度曲线为北面的风速变化情况, 2号温度曲线为小区中部的风速变化情况, 3号温度曲线为南面风速变化情况, 由图5可以看出, B区内的风速略有波动, 而北面的风速波动比两端风速波动幅度明显。其原因为建筑物的遮挡。图6是对某小区B区测量的温度变化情况, 由上往下, 依次分别为:1号温度曲线为南面一排建筑物前的温度变化, 2号温度曲线为两排建筑物之间的温度变化情况, 3号温度曲线为北面的温度变化曲线, 由此可以看出, B区分为三个温度区。可知由北到南温度略有升高。基于南面建筑物比较集中, 人员密集。所以局部温度会高一些。
由图7可以看出, 区域间风速最大差值在0.6 m/s左右, 最高风速达1.22 m/s, 大部分在0.5 m/s左右, 不会对人造成不舒适的感觉, 总体趋于温和。该住宅小区风速变化不太明显, 这与建筑布局有很大的关系, 建筑物对风速的遮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而降低了风速, 减少碳排放负荷, 有利于低碳节能。由图8可以看出, 由某小区住宅小区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出, 区域间温度最大差值在0.7℃左右, 最高温度达6.8℃, 大部分在5℃左右, 总体趋于温和, 不会对人造成不舒适的感觉。某小区以自然生态为主价值取向, 融汇湖、岛、河、溪、湿地等自然生态, 营造群岛公园居住形态。建筑规划布局均匀合理, 建筑物均为坐北朝南的布局方式, 有利于充分利用天然光源, 进行采暖和照明, 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常规能源的利用, 进而降低了CO2的排放量。
3 结语
本文对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青岛市城阳区的低碳规划关键技术示范进行研究, 为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提供规划技术支撑, 为提升我国城镇低碳建设规划水平提供参考。本文研究成果对科学认识我国低碳城镇规划的现状、趋势及相关问题, 推动我国低碳城镇建设将会起到积极促进和引导作用, 能够为各级政府研究低碳城镇规划和管理, 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对我国建设低碳城镇和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摘要: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规划缺乏应对气候变化内容的不足, 围绕“控碳源”与“扩碳汇”技术与城镇低碳建设规划技术, 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青岛市城阳区某小区的低碳规划示范进行了研究, 对推动我国低碳城镇建设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关键词:冷热环境,建筑布局,低碳规划,小区规划
参考文献
[1]金石.WWF启动中国城市低碳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 2008 (3) :22.
[2]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R].气候组织, 2012.
[3]何涛舟, 施丹锋.低碳城市及其“领航模型”的构建[J].上海城市管理, 2010 (1) :55-57.
[4]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 2008 (3) :33-35.
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研究 篇8
盘锦市作为辽宁省西南部重要城市, 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小城镇建设较为迅速, 同时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 其低碳转型意义更为明显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本文以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低碳小城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就如何推动其低碳小城镇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一、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现状
1. 低碳化小城镇建设规划明确
单位:公顷
数据来源: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未来》发表以来, 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的低碳经济理念逐步为世界主流国家所接受, 而低碳化发展也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而低碳小城镇建设规划作为低碳理念实现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对低碳小城镇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规划方面, 盘锦市明确将低碳小城镇建设列入其中, 分别从农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建设用途等方面对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划。如表1, 在农用地方面, 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按照多远低碳化的理念, 开始调整林地、草地所占比重, 进而从农业低碳化发展推动低碳小城镇建设。
从城市建设用地及自然保护用地整体规划上看, 如表2, 盘锦市进一步调整了采矿及独立建设用地比例, 同时扩大了自然保护用地的所占比重, 一方面有利于盘锦这一工矿业、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城市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投入用地规模, 有利于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
单位:公顷
数据来源: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可见, 将低碳小城镇建设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既是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发展基础, 同时也是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现状, 有利于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的长足进步。
2. 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逐步解决
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是制约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尤其盘锦市作为以石油、工矿业兴起的城市, 遗留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粗放发展, 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等问题, 严重的环境污染一度成为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近年来,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导下, 盘锦市小城镇环境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尤其从2011年开始盘锦市将低碳小城镇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进一步对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根治解决。2011年开始至2014年1月, 盘锦市拆除包括双台子、兴隆台区, 以及盘山县、大洼县在内的小锅炉52座, 直接、间接消除 (减少) 二氧化硫排放近1500吨, 使盘锦市空气污染程度明显降低, 2013年全年度空气质量排名辽宁省第二位;在水污染治理方面, 以盘山县、大洼县为主的低碳小城镇建设过程中, 对小城镇流域内的水体进行了综合治理, 对包括辽河、沙子河、东鸭子河等在内的17条大中小河流进行了污染整治, 各地方基层与市城府充分配合加强了小城镇流域的河道及污染排放监管, 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低碳小城镇建设, 盘锦市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4座, 分别位于盘锦市区内、盘山县、大洼县、辽滨沿海经济区, 为降低盘锦市小城镇水体污染提供了可靠保障。
与此同时, 盘锦市政府及环保部门与各地方企业密切合作:一方面加强对排污不达标的中小型企业的监管力度, 对违规、违法排放的企业责令其定期整改, 对包括中国石油辽河石化分公司、盘锦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盘锦禹王防水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中润化工有限公司等大规模企业进行长期的污染排放监控, 有效保障了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的整体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咨询, 并成立专项基金以支持企业生产低碳化。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 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环境污染问题得以充分解决, 确保了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的长足进步。
3. 小城镇绿化水平不断提高
绿色植物作为消除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碳汇对于低碳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小城镇建设上看城镇绿化是低碳小城镇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通过小城镇绿化可以有效降低小城镇本身二氧化碳排放, 另一方面大力建设小城镇旅游有利于建设生态宜居的小城镇, 对提高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大城市人口迁移进而推动“逆大城市化”式的小城镇发展。
近年来, 在低碳小城镇建设规划推动下, 盘锦市小城镇绿化水平明显提高, 如表3。进一步对盘锦市小城镇绿化增长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如图1可以发现盘锦市小城镇绿化水平增长速度较为迅速, 尤其在2012年盘锦市小城镇绿化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 有效地推动了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速度。
单位:公顷
数据来源:《盘锦市统计年鉴 (2014) 》
二、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 而发展速度较为迅速, 但是其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 制约了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 以下将对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为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对策建议奠定基础。
1. 高碳的小城镇能源利用结构
高碳的小城镇能源利用结构是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 所谓高碳的小城镇能源利用结构是指盘锦市小城镇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 以核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消费所占比重较低。这与盘锦市实际发展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首先盘锦市作为以石油开采、冶炼兴起的能源、工矿性城市, 石油的使用成本较低、利用较为便利, 这就使得盘锦市对以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产生依赖。而且, 由于盘锦市本身对以核能为主的新能源开发计划受到国家及地区新能源利用计划的影响和限制, 加之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 投资回报期较长实际上也影响了盘锦市能源利用的结构。如图2。
高碳的小城镇能源消费结构也成为制约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因素, 是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
2. 政府支持力度尚显不足
前文已经论述, 较为明确的低碳小城镇规划对于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明确了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向。虽然如此, 从实际发展上, 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尚缺乏一个具有切实发展的支持系统, 一方面盘锦市尚缺乏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低碳小城镇建设路径, 没有明确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实际内涵, 因此在支持上缺乏明确方向, 而且从盘锦市对企业低碳化发展支持情况上看, 盘锦市对大中企业的监管力度明显高于支持力度, 而且对于小城镇本身企业关注程度较低;另一方面, 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发展缺乏一个长久的支持平台, 缺乏类似英国碳基金等对低碳小城镇能起到支持力度的金融平台, 缺乏科学的支持系统是目前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
数据来源:《盘锦市统计年鉴 (2014) 》
3. 小城镇居民低碳理念意识淡薄
近年来, 随着盘锦市经济不断发展, 各小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加之盘山县、大洼县等绿化水平逐步提高, 周围也出现逆城市化的人口迁移, 推动了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 但是较高的收入和经济发展速度也为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造成一定问题。随着收入水平上升, 盘锦市小城镇居民人均能耗也迅速上升, 虽然客观上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但是由于小城镇居民低碳意识较为淡薄, 甚至有所抵触, 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居民人均能耗较高, 而且由于低碳小城镇尚处于建设中, 整体消除二氧化碳排放能力有限, 也制约了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实际效果。因此, 较为淡薄的居民低碳意识也成为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存在的又一重要问题。
三、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对策建议
1. 完善政府支持体系
小城镇不同于大城市, 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终究有限, 在资金和技术相对劣势的情况下, 推动低碳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推手”仍是政府及政府鼓励下的市场行为。然而, 从目前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情况上看, 政府尚缺少对小城镇建设较为系统的支持体系, 同时由于政府只采用对污染排放企业进行监管处罚的负向激励, 缺少对企业减排的正向激励,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 企业的减排意愿并不高。因此, 盘锦市政府应该出台较为系统的支持系统和相关政策法规, 尤其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 对其节能减排予以更为系统的支持;同时出台更为完善的政策规范, 明确政府对低碳小城镇建设的支持, 从而保证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长足发展。
2.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盘锦市作为以石油兴起的城市, 其主要产业形式以第二产业包括石油开采、炼油等行业为主, 发展对重工业依赖性较强, 虽然近年来盘锦市以其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 但是整体上城市发展对重工业依赖较为明显。而从包括盘山县、大洼县等小城镇建设情况上看, 虽然近年来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发展速度有所提高, 但是仍存在高碳排放的特征。
第三产业作为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 推动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不仅有利于低碳小城镇建设, 而且通过大力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 可有效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内需, 促进大城市发展。因此, 盘锦市在低碳小城镇建设上, 应着力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小城镇第三产业, 从而在保证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 推动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
3. 加大对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
低碳小城镇的所谓低碳性, 不仅体现在产业发展的低碳、城市 (镇) 规划的低碳上, 居民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对于低碳小城镇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甚至某种程度上, 居民低碳化生活方式决定着城市 (镇) 发展本身的低碳化, 因此居民低碳化生活理念对于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盘锦市居民低碳意识上看, 目前盘锦市小城镇居民对低碳理念尚没有达成深刻理解和共识, 这就需要政府及媒体加大对低碳化生活理念的宣传力度;在各公开媒体上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同时政府结合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 鼓励居民选择低碳化的生产生活产品, 从而推动盘锦市小城镇居民形成符合低碳发展的生产和生活发展, 推动盘锦市低碳小城镇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宏宇, 郭湘闽, 褚筠.“碳足迹”视角下的低碳城市规划[J].规划师论坛, 2010, (5) :11~15.
[2]仇保兴.健康城镇化须守底线[J].今日浙江, 2014, (08) .
[3]刘国斌, 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 2011:1~10.
[4]陈群元, 喻定权.丹麦建设低碳小城镇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发展战略, 2010:24~27.
低碳城镇化 篇9
3海虞中学
1 基本概况
海虞镇位于常熟市北部, 北濒长江, 西邻张家港市, 东与梅李镇接壤, 南隔常浒河与古里镇交界, 西南与虞山镇谢桥相连。全镇总面积108.66平方公里, 总人口12.2万人。海虞镇地理位置优越, 距城区14.5公里, 距离上海浦东约100公里, 距离无锡40公里, 距苏州工业园区40公里, 距国家一类口岸常熟港仅10公里。水陆交通方便, 沿江高速、204国道、338省道 (在建) 穿境而过, 通港、陈王、谢王、支福、常浒公路连接城区、港区及周围各镇;太湖水系主干河道望虞河由南向北纵贯镇域中部, 汇流入长江, 长江岸线长度为8.7公里。目前海虞镇主要由王市、福山、周行3个社区、22个行政村以及福山农场、新材料产业园组成, 各行政村又由数量较多、布局分散的自然村构成。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 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决定“十二五”期间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 常熟市海虞镇被确定为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
5镇政府
6在建安置房
7海虞镇商业街
2 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介绍
2.1 建设目标
海虞镇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以集约土地为根本出发点, 使分散居住的农户通过置换进入镇区居住, 既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又实现了镇村居民资源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共享。近期, 海虞镇将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来达到城乡一体化及绿色低碳的目的:安置小区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周行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镇污水主干管网建设、全镇管网雨污分流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水片区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点改造、全镇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市民广场建设、支福路防护林带建设、中心镇区水系调整、新材料产业园生态湿地处理中心、新材料产业园清洁生产机制 (CDMA) 项目。除上述十二项重点项目以外, 海虞镇还计划开展其它配套建设 (见表1) 。
2.2 建设方案构成
介绍总体实施方案的概况和建设发展目标, 分析海虞镇建设低碳重点小城镇的基础条件。
提出海虞镇建设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的发展重点, 包括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及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集约建设用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凸现城镇文化特色等内容。
提出海虞镇建设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实施项目及其计划安排。
海虞镇总体实施规划若干项目的年度计划, 期限与目标一致, 为“十二五”期末。
3 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2012年度, 海虞镇绿色低碳试点示范项目上报四个专项建设项目共计17项, 地方政府预计投入资金1.09亿元, 至2012年底基本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3.1 可再生能源应用
海虞镇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主要用于技术相对成熟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 目前已开工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工程有海福新城、海洲新城一期、聚福佳苑一期、丽都花园一期, 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 全部采用先进的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其中, 海福新城一期506套, 二期1320套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已全部安装完毕, 睛天时每天可提供热水890吨, 全年可提供热水为23吨, 折合热量约79亿大卡, 相当于节约用电1000万度, 节约标准煤1700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600吨。现有已开工地块安装太阳能集热器折算应用面积20万平方米, 累计合同金额2000万元。
3.2 建筑节能
海虞镇新建建筑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和江苏省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设计标准, 新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均按照建筑节能标准来实施建设。年度上报计划总建筑面积22.84万平方米。截至2012年底, 完成了29.76万平米的安置房和镇区公共建筑建设, 完成资金总量4465万元。
3.3 环境污染防治
为进一步改善镇域环境质量, 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 海虞镇以常熟北部新型小城市为发展目标, 优化产业布局, 在镇区北部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生态湿地处理中心, 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在新材料产业与居民区之间建设防护林带, 利用天然屏障对工业和居住进行有效隔离;在中心镇区进行水系调整, 改善区域水环境。新材料产业园生态湿地处理中心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新材料产业园, 项目设计规模为日处理能力4000立方米, 占地面积5.9公顷, 总投资5500万元。该项目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协同作用, 处理工业尾水, 净化低浓度废水。
3.4 城镇污水管网建设
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促进土壤环境, 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2010年已开工建设周行污水处理厂, 一期工程日处理能力为2万吨。镇域范围内污水主干网已基本建成, 周行物流园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正在分段实施, 城乡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工程稳步推进, 部分集中居住小区已竣工, 部分行政村的自然村落分散式微动力生活污水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已竣工。2013年完成资金总量2067万元。
4 经验及问题
海虞镇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示范的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之一,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 在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4.1 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专项
可再生能源在海虞镇的应用以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为主。太阳能供热水系统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上应用成熟度相对较高, 其它太阳能应用在房产开发中按国家规定执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已在镇级投资的重要公共建筑中逐步推广。
4.2 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设专项
根据绿色建筑的各项指标体系, 作为乡镇一级的房屋建筑, 较难达到指标体系的要求和规定, 绿色建筑的实施会带建设成本增加, 建设单位短期内难以适应。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 出台补贴或奖励政策, 在技术上进行指导。
4.3 城镇污水管网建筑专项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的工艺和设备有待提高, 目前, 在采用的工艺和设备上能够选择的面比较狭窄。海虞镇选择的污水处理工艺和设备均为新技术, 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占有率,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工艺和设备检测认可, 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或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