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精选12篇)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园林花卉学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研究观花、观果、观茎、观根、观叶和观姿为目的、所有具有观赏价值并能美化环境所有植物的一门学科, 是技能型、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其研究的范围较广, 包括绪论、花卉分类、花卉生产设施、花卉繁殖技术、花期调控技术 (露地、盆栽、切花、无土栽培) 及花卉的应用等[1,2]。根据花卉产业实际生产的需要,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主, 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园林花卉学的教学实践, 对园林花卉学的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改革,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园林花卉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课时较少, 实习基地少
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在教学中, 安排的理论课时相对较多, 一般为70学时, 而实践教学环节较少, 一般安排1周的教学实习。不同的花卉繁殖时间不一样, 例如一年生花卉的播种时间和二年生花卉的播种时间在秋季。另外, 实践教学基地有限,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虽然也建立了花卉教学的生产教学实践基地, 但大多花卉设施生产都比较单一。一些设施不能满足花卉生产的需要和花卉越冬的栽培。而且这些花卉基地主要是学校供学生实习的场所, 不能结合花卉生态习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很难满足高档花卉及年宵花卉的生长要求。花卉的无土栽培对栽培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 而且已成为设施园艺的重要内容和花卉工厂化的重要形式。但在高职院校园林花卉学这门课的实习中往往难以开展。
1.2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单一
经过多年对园林花卉学这门课的教学经验及其他高职院校的交流, 普遍反映出该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采取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手段往往只使用多媒体课件。虽然多媒体课件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早已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后, 发现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易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可以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 然而却常常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为了记录笔记而忙得焦头烂额, 根本无暇反应和思考课程的内容。这样, 多媒体教学往往劣变为以“机授”为主的单向教学, 使课堂的气氛沉闷, 长此以往学生极易滋生思维惰性, 导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下降。教师长期使用一种课件的多媒体也容易产生惰性, 教师不用备课, 带着课件就去上课, 只是“照本宣科”地把课件从头到尾地读1遍。因此, 难以形成师生正互动,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3 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花卉已是人类经济、科学文化的产物, 随着科技、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 其所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不断有新的花卉品种及种类出现, 新的生产技术 (水培花卉) 、新的应用形式 (垂直绿化) 、新的食用花卉 (菊花可生食也可熟食) 、新的焦点用花 (情人节用花, 母亲节用花, 春节用花及盛大节日用花等) 等出现, 但这些在现在所应用的花卉教材及教学大纲没能体现出来, 学生很难从教材当中获取这些新的知识, 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做出重新修订和调整[3]。且教师长时间在学校教书, 也容易造成对新知识的匮乏, 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 要想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颖的知识, 必须有精通业务的教师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以满足新时期花卉产业的发展需要。
2 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目前园林花卉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应重视园林花卉学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及创新意识。同时, 还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园林花卉学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对花卉的审美观。教学内容上还要作一些改动, 多穿插一些现代社会流行的花卉养护及销售方面的知识。教师也要掌握最新的花卉生产技术的知识, 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成为具备高效要求的“双师型”人才[4]。根据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教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对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改革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基本培养规格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安排1∶1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 保证学生每次理论课之后至少有1次实践教学, 以掌握生产技术。例如, 进行花卉的识别、播种、扦插、嫁接、分株、上盆、移栽、管理与养护等教学内容每上1次理论课, 安排1次实践教学。学生可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以及教师的演示, 很好地掌握生产操作技术。二是增加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优质校外资源,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花卉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让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 能够较系统、完整掌握花卉生产技术的整个环节 (生产、销售和管理) 。通过实习, 及时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培养了其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精神,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 通过实习, 学生学到了先进生产技术 (例如花卉的无土栽培技术、花卉工厂化生产技术等) 和花卉业的现代化经营和管理技术, 并能及时地了解花卉市场和发展动态, 掌握市场信息, 为学生的学习、就业、个人创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计算机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的主要教学模式。很多花卉图片需要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播放, 在教学中可以边播放边讲解, 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花卉、欣赏花卉、了解花卉。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要采用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的活跃气氛, 通过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打破以前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课件上尽量少使用文字描述, 多用图片或视频教学, 针对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学生笔记记不完整的问题, 可以积极利用校园网和教学专用服务器, 将课件储存和上传, 使多媒体课件与网络平台相结合, 这既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强化知识, 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园要花卉学课程开放教学的实现。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操作一些实践性强的技术, 让同学们分组讨论, 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和见解。还可利用现场教学, 即教师带领学生在实习基地上课, 边讲解、边观察、边实践, 学生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印象深, 学习效果较好。
2.3 改革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 尽量选用新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前园林花卉学选用的是张树宝主编的教材, 可结合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的特点, 对园林花卉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 该校根据近几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大型企业结合, 开发了校企合作教材, 即由企业员工与在校教师共同编制的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及花卉实习实训指导教材。教材中增加了新的花卉生产技术、花卉的应用及花卉的食用、花卉的药用等内容。填充了原有教材中空缺的部分, 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2.4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采用“派出去, 请进来”的双方交流形式, 聘请有影响、有知名度的教授、专家到学校讲学。派青年教师到2010年的世博会进行参观学习, 了解当前行业发展动态。平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身的素质, 还要严格要求学生的素质发展, 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
3 结语
通过的教学改革探讨, 可使学生对园林花卉学课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园林花卉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先锋, 杜明芸, 赵兰勇, 等.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09 (1) :23.
[2]袁俊琦.高职园林花卉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2) :9.
[3]王彩云, 包满珠, 胡惠蓉, 等.花卉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 :83-85.
[4]林慧, 陈中武.园林专业花卉学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6) :97-98.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园林花卉学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中职院校园林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研究观花、观果、观茎、观根、观叶和观姿为目的、所有具有观赏价值并能美化环境所有植物的一门学科,是技能型、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其研究的范围较广,包括绪论、花卉分类、花卉生产设施、花卉繁殖技术、花期调控技术(露地、盆栽、切花、无土栽培)及花卉的应用等。结合近几年来的园林花卉学的教学实践,对园林花卉学的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园林花卉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课时较少,实习基地少。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安排的理论课时相对较多,一般为70学时,而实践教学环节较少,一般安排1周的教学实习。不同的花卉繁殖时间不一样,例如一年生花卉的播种时间和二年生花卉的播种时间在秋季。另外现在很多中职院校虽然也建立了花卉教学的生产教学实践基地,但大多花卉设施生产都比较单一。一些设施不能满足花卉生产的需要和花卉越冬的栽培。而且这些花卉基地主要是学校供学生实习的场所,不能满足花卉生态习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很难满足高档花卉的生长要求。花卉的无土栽培对栽培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已成为设施园艺的重要内容和花卉工厂化的重要形式。但在中职院校园林花卉学这门课的实习中往往难以开展。
1.2 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经过多年对园林花卉学这门课的教学经验及其它中职院校的交流,普遍反映出该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采取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手段往往只使用多媒体课件。虽然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易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可以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然而却常常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为了记录笔记而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反应和思考课程的内容。
1.3 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花卉已是人类经济、科学文化的产物,随着科技、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其所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断有新的花卉品种及种类出现,新的生产技术、新的应用形式、新的食用花卉、新的焦点用花等出现,但在现在所应用的花卉教材及教学大纲没能体现出来,学生很难从教材当中获取这些新的知识,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做出重新修订和调整。且教师长时间在学校教书,也容易造成对新知识的匮乏,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要想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颖的知识,必须有精通业务的教师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以满足新时期花卉产业的发展需要。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改革实践教学。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安排1∶1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保证学生每次理论课之后至少有1次实践教学,以掌握生产技术。例如,进行花卉的识别、播种、扦插、嫁接、分株、上盆、移栽、管理与养护等教学内容每上1次理论课,安排1次实践教学。二是增加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能够较系统、完整掌握花卉生产技术的整个环节。通过实习,及时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通过实习,学生学到了先进生产技术(例如花卉的无土栽培技术、花卉工厂化生产技术等)和花卉业的现代化经营和管理技术,并能及时地了解花卉市场和发展动态,掌握市场信息,为学生的学习、就业、个人创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的主要教学模式,很多花卉图片需要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播放,在教学中可以边播放边讲解,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花卉、欣赏花卉、了解花卉。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要采用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的活跃气氛,通过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打破以前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课件上尽量少使用文字描述,多用图片或视频教学,针对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学生笔记记不完整的问题,可以积极利用校园网和教学专用服务器,将课件储存和上传,使多媒体课件与网络平台相结合,这既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强化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园林花卉学课程开放教学的实现。
2.3 改革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选用新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我校根据近几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型企业结合,开发了校企合作教材,即由企业员工与在校教师共同编制的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及花卉实习实训指导教材。教材中增加了新的花卉生产技术、花卉的应用及花卉的食用、花卉的药用等内容。填充了原有教材中空缺的部分,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2.4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交流形式,聘请有影响、有知名度的教授、专家到学校讲学。派青年教师出去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当前行业发展动态。平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还要严格要求学生的素质发展,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关键词:同质化;地方院校;转型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铜仁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项目“设计初步课程建设与改革”(项目编号:2015xjkcgg-029)、2015年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校企共育卓越园林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SJZYRC001)
G642.4;TU986-4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园林专业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青睐,毕业生供不应求,一时间申报热潮大增。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全国园林本科人数招生数12504人,全国有180个学校开设此专业。从事园林绿化行业除了园林专业人员外,还包括美术设计、环境艺术、城乡规划、平面设计等专业人员,导致社会对园林人才的需求已接近饱和,学生就业堪忧。
以贵州省地方院校铜仁学院园林专业为例,2011级园林专业的就业率达到93%左右,但从事本专业的比例的学生人数不足60%(见表1);对2011级园林学生实习的15家园林企业反馈的意见表明,企业实习的学生能吃苦,听从领导的安排,团队协作较强,所学专业的知识面比较广,同时也体现出所学知识比较松散,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不强,其次,对专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不够强,专业技能还有待进一步加深(见表2,3)。
从表1结果分析看出,随着行业的发展及从业人员的增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综合要求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对于地方性院校,学生普遍感到工作不好找。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的吃苦耐劳、团队协作、服从安排、知识面等方面,用人单位很满意。但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岗位的分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某一技能评价不高,比如:植物养护技术、景
观设计、园林施工、工程造价、项目管理等其中一项技能。用人单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分也不高,说明在大学四年中专业实践培养的体系还不够完善。
二、地方性院校园林专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性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相对较弱,实践教学比重不大。
地方性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专业办学历史不长,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相对较弱,专业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不强,难以把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占到总课程的70%以上,学生每天忙于上课,难以有太多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练习。
(二)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同质化严重
笔者查阅了10所地方性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学分、教学实践等方面几乎相同,这样就造成了人才培养雷同的现象,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严重,学生毕业后很难形成自身的优势。
(三)贪大求全的培养思路,难以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课程知识讲授面面俱到,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并重视专业知识范围内各种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满足行业发展的全才,在仅有的大学四年中要想达到预想的目标,难以实现。学生就业力不足的原因还包括对市场需求没有充分的了解[1]。随着专业岗位的细化,人才培养一味的强调专业范围的覆盖而忽略专业某项或某几项技能的重点培养,显然也不符合地方学院“特色化”的培养思路,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校企合作力度不深,应用型人才培养难以真正实现
多数地方性院校依然以校内培养为主,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力度不强,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没有经过实战化训练的专业学生,对于学生在实习或是毕业后的岗位中,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难以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难以体现。
三、专业转型发展思路
(一)地方性院校要体现“地方性、应用型及特色化”的人才培养定位
地方性院校将服务地方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地方性指在人才定位方面要紧贴地方需求,解决地方的行业、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应用型是指在人才培养要依托行业、企业的人才需要,按照行业技能、标准进行培养;特色化即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培养模式的创新,注重技能、素质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深挖当地优势产业,自觉的融入其发展中,形成培养特色、专业特色。
(二)秉承“基础扎实、应用性强、全面协调”的专业办学理念
园林专业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既包含了植物生产又涵盖设计、工程、管理、造价等内容。专业方向的每一个方面都紧贴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性强,在人才培养中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能够为解决现实生产的中问题提供重要支撑;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特别要重视应用型人才实践,掌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点,重视知识的应用和迁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中比重;全面协调是指在专业人才建设中要体现知识、技能、素質、能力的协调发展,要把知识获得、品德培养、素质的提升及能力的提高联系在一起。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身心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后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综合素养[2]。
(三)打造“平台建设+岗位模块”的实践模式,构筑自身的专业特色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提高专业实践的比例,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基于园林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打造校内+校外两个发展平台。校内平台建设要开展两个平台即课程建设平台和专业实践平台。课程建设平台按照专业的认知特点,构建专业基础平台、专业综合平台、专业提升平台。平台内容既包含对专业课程的整合也包含了专业实践的整合。实践平台包含了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校内实践平台主要依托于校内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校内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对校内课程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校外实践平台是指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在校外开展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实战化训练。
地方性院校依据地方经济的需求及当地的企业的特点,认真分析当地所需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构筑岗位模块,注重专业某一岗位的技能及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依托于校内外平台,强化技能、突出应用,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深挖企业需求,打造校企深度合作
在专业办学中要积极的开展调研,多方寻求企业的合作,聘请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并与企业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标准设置、实践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企业人员积极的向专业指导委员会提供行业发展动态、企业的需求变化,以便及时调整专业办学方向。学校可以与企业采取“订单式”培养,加强校企之间的联合[3]。
(五)积极的提升办学条件,打造优质教学资源
地方性院校多数存在资金困难,教学条件不强,阻碍专业向前发展。因此,在积极争取学校资金扶持的基础上,通过项目驱动及科研研究的方式与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践基地。此外,可以通过申报纵向课题及申请创新创业资金完善专业办学条件。
师资的建设也是制约地方院校发展的因素。在现有的条件下,学校制定相关措施鼓励教师去企业锻炼和学历深造并给予优惠的待遇,提高其积极性。另外,要积极的引进本地企业相关人员作为校内课程导师。
此外,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优势,组建相关教学团队并与企业人员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技能提升、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方面展开卓有成效的研究,促进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晗文.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力提升途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4):66
[2]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基于对“厚基础、宽口径”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0,(3)74-76
[3]胡昌荣.以订单式校企合作促进地方院校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育,2015(01):45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4
一、课程改革可加强工学结合
为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园林专业应与企业合作探索出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委托培养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模式。这样通过与企业的合作, 可以针对固定的专业技术岗位的需要, 实施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可采取三个阶段的培养。第一阶段是基本技能的训练, 主要在实践实训基地完成。例如, 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等, 使学生自己完成实践基地的养护工作, 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第二阶段是生产实训, 让学生以工人的身份投入到园林工程的过程中, 把第一个阶段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经过第二个阶段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阶段是顶岗实训, 使学生真正地接触园林绿化公司, 在单位领导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仔细完成工作任务, 为以后就业奠定了基础。通过三个阶段的培养, 实现学生的技能由低到高的飞跃, 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达到相应工种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应突出校企合作
园林职业教育应发挥资源优势, 注重校企合作。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到企业进行培训。教师通过师资培训和教学参观的方式接触企业, 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种类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接触园林行业, 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通过企业培训, 大部分学生可以真正适应园林行业, 甚至部分学生可以直接留在实训企业工作, 减轻了职教的就业压力。
三、课程改革应突出实践教学
在园林专业的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专业培养计划, 应侧重于培养实践性的人才。同时在课程设置中要制定完整的实践性教学计划, 计划要以专业要求和市场导向为基础, 满足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同时要认真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打破原有的陈旧的课程体系, 要以园林工程建设的进行为导向, 突出基础专业课程实践实训能力的培养。这样仅靠目前的实验实践设备和普通校外实习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校内实践基地, 满足各学科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把原有实验室、制图室, 还有实践基地进行改造, 让学生承接校园绿化和养护的任务。同时也可对外承接园林设计和施工项目。这样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技能都会得到很大提升。
四、课程改革应注重改革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 要做出重大的突破。要把教学的主体转变到学生身上,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将讲课、实习、讨论、实践等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应适应教育的发展, 在“网联网+”的时代, 学会应用新兴的微课、微课程、MOOC课、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兴的教学方式方法, 通过新的教学课程改革,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五、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考核体系
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人才, 这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一方面是对指导实践的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 对教师的实践技能进行评价和指导, 尤其是年轻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学校必须指派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考核, 将职业资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在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以取得园林专业的各工种的资格证书。另外在顶岗实习阶段, 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考核, 不仅要考核学生的技术水平, 还有考查学生的素质、工作业绩等, 使学生完全适应企业的发展。
新时期园林行业快速发展, 这为园林专业中职教育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如何通过对园林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变革, 突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成为众多中职院校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 2007.
[2]郑淼.关于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 2008 (1) .
[3]郑永娟, 赵静夫, 王国庆.园林专业课程改革的开发与实践[J].科协论坛, 2011 (1) .
园林专业向实践教学要效果 篇5
[摘要]园林专业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关键词]园林 实践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175-01
一、强化技能培养理念
园林教学的实践性和季节性强,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应牢固树立技能培养思想,始终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在每学期之初,制订该学期的实习实训计划,并在该学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并按步骤有效实施。《花卉栽培》《园林苗圃》《观赏树木》等专业课,在教学目标、内容、顺序、手段等方面,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根据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紧密与季节、天气相结合,有选择、有侧重,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才能不失时机、不误农时,达到预期效果。
二、全面实施实践教学
(一)向实训基地要效果
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和所需的持续栽培管理,决定了该专业必须建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以保障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丰富其专业阅历。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园林专业时常把课堂搬到绿地,以校园绿地和衡水市区公共绿地为主要实训基地,结合外地参观实习,在干中教,在学中干,开拓了师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时,又把绿地搬到课堂上。
(二)向教学资源要效果
在校内教学专用基地欠缺的情况下,师生齐心合力,因地制宜,开荒造绿,利用边角空地,见缝插绿,让原来的废墟地变成了块块花坛。引进外源,内外结合。为丰富植物繁殖材料,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搜集种子、枝条等30多种,与学生一起种在校园中和收藏留作标本。另外,插花制作练习发动学生就地取材,搜集废弃物的容器;为弥补插花材料的不足,专门搜购了可以重复利用的塑料花及绢花;室内扦插实训课之前,发动学生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和纸杯作为实训容器。
(三)以点带面就是效果
每个班级都有喜欢专业,并能够吃苦耐劳的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适当分配一些日常栽培管理任务给他们,使之能够观察到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并富有成就感。2009级申伟和史高飞;2011级田宇、高学越;2012级工程专业许淼、韩金刚、常龙、方泽境、刘鹏、张静、宋歌等,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并且乐此不疲。榜样的力量带动了更多的学生,这便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向教学内容要效果
以教材为知识体系,以生产绿地为实际。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练习机会,确保实习实训效果,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植物的物候期及重要节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抓住国庆节、五一节期间的参观实习;春季枝接、秋季芽接;春秋两季的播种、扦插育苗等。观赏植物丰富多样,而且新引进物种和对野生植物的开发不断增多。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补充更新,并及准确传递给学生。
(五)向教学方法要效果
园林专业《花卉栽培》《插花技艺》等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实例分析法、演示法、模拟法等;实践教学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识别、观测调查、设计练习等。
(六)向教学手段要效果
教学使用多媒体设备,结合网络搜图和照片自拍,制成课件进行教学,直观醒目,以看图说话的形式浏览相关的专业技能内容,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收到了间接的效果。
(七)向时间要效果
在课程总教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例如,《园林规划设计》《盆景与插花技艺》课程,在课堂上抓紧时间讲授,以便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设计练习和插花制作。此外,还根据天气状况安排实训教学场地。如果天气合适,则安排在室外观察或操作,将课堂讲授调为实习或实训。
三、教学效果良好
(一)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通过努力,师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实现了教学的第一时间、第一印象、最佳效果。将校园绿地作为露天课堂,边看、边讲、边做成为教学的常规模式。就《花卉栽培》《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插花技艺》等多门课程,时常在下课铃响起后,学生依依不舍。
(二)考核成绩良好
被测学生期末考试成绩,95%的同学均达到优良。历年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成绩,全部合格通过。2010年,2008级技能鉴定有98人参加考试,96人取得了高级工证书,其余2人获得中级花卉工证书。
(三)实践技能得到提高
2012年5月,河北省首届插花大赛中,两队均获团体三等奖及个人劳动能手称号;河北省2013年10月20日,河北省第二届插花比赛中,刘晓云等获得团体二等奖,专科组一等奖。2013年“唐山杯”河北省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中,张静等4名学生获专科组优秀奖。2013年河北省园林快速设计竞赛中,专科组王嘉寅、任燕分别荣获二、三等奖。通过实践教学,每个学生都学会了制作植物标本;掌握了播种、扦插、嫁接等繁殖技术及计算机辅助制图、测量技术等。
(四)改善校园环境
通过实践教学,收获了多种花卉种子,又在合适季节进行扩繁,培育花卉苗木,美化了校园。
(五)提高了就业能力
调查显示,从事专业重要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均为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喜欢专业的优秀学生。史高飞、郝永杏、闫倩倩、吴微、王杏等现正从事专业工作,并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出色表现。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6
[摘 要]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河南农业大学核心课程建设,主要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园林树木学 核心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158-03
核心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培养思维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2009年被批准参加本科一批录取,并在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严格修订了核心课程,以保持专业特色。[1]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专业理论,还要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才能满足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对园林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实践教学是将知识内化成能力的最佳途径[2],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3]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园林规划、景观营造、绿化工程以及养护管理中都需要用到树木学知识,因此,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就尤为重要。课题组就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考评三方面,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4]河南农业大学自开展核心课程建设以来,对园林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作了一定的调整,实验课时在教学计划中比重有所增加。就园林树木学来说,课程共88学时,其中实验学时增加至44,另有1周的课程实习,课程所用教材为陈有民先生主编的《园林树木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讨,结合核心课程建设对专业的要求以及选用教材内容的侧重点,河南农业大学对园林树木学的实践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作了合理的调整(表1),这些实践内容采取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重的原则,采用室内蜡叶标本观察与树种活体材料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包括3个验证性实验、4个综合性实验、2个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树木的识别方法,还要对树木的应用形式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根据课程特点和园林树木季节变化规律,河南农业大学对实践项目进行了灵活的安排,抓住花期或果期的最佳识别时间,尝试“边总论边各论”的教学顺序,如双子叶植物树种识别可以按照春夏秋冬顺序讲解季节性观赏树种,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树木的物候期,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不同季节如何配植树木,从而对景观效果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
在修订实践教学大纲的同时,为了保障理论知识高效率、高质量与实践学时相结合,避免不同植物类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河南农业大学对相近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如园林树木学中标本的采集制作与园林植物学有交叉重叠,可不必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重复。
(二)完善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有效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开阔视野,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协作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实践基地是理论联系实际最直接的场所,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指老校区和新校区,校区树种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表2),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乡土树种识别工作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校外实践基地包括省内和省外两类。省内实践基地指郑州市各类型公园、广场绿地、苗圃、郑州市植物园和绿博园;省外实践基地指北京植物园和杭州植物园,结合高年级的综合教学实习进行。实践基地的树种类型根据绿地性质的不同各有侧重,可以让学生学习不同绿地类型的配植原则和造景手法,而对于植物园这类专类园,可以增加学生对物种多样性的理解。如紫荆山公园内紫荆花品种繁多,绿博园内涵盖了广场、草坪、疏林、水坡、温室、游乐等,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极佳选地。
(三)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
园林树木学有为期1周的教学实习,实习地点为郑州市植物园、绿博园、邙山等地。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邙山等野外实习中,教师不像在市区实习那样对树种进行一一讲解,而是进行引导式答疑,充分调动学生探索主动性,要求学生对陌生树种观察、拍照,查工具书,综合分析进行鉴定,并对所见树种编制检索表。由此,学生不仅掌握了植物的识别方法,也更加深了对树种识别特征的记忆。除了1周的课程实习外,园林专业三年级还有为期2周的苏杭教学综合实习,其中园林树木学是主要的实习内容。综合实习的引入有助于园林树木学教学的连续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园林树木学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任务。
(四)整合教师资源,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近几年,实践班已由之前的大班上课改为单班上课,尽管如此,1名指导老师依然要面对三十几个学生,学生要么被挤在后面听不清楚,要么就只埋头做笔记,根本顾不上仔细观察树种特征,老师也无法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实践教学毫无意义。河南农业大学自开展核心课程建设以来,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对教师资源进行了整合,使园林树木学课程的教师人数按“33”配备模式,即包括1名负责人和2名主讲人。这样一来,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老师人数增加至3名,同时对单班人数分成3组,实现了师生比例的平衡,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一)以实践教学大纲为核心,做好实践教学前后的预习和总结工作
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河南农业大学注重“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三个环节并重。园林树木学以实践教学大纲为核心,实践前对学生进行实习地基本情况介绍,并预先发下一份树种名录,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实践中给学生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应用形式等内容,学生有了之前的预习就不会对树种感到陌生,而是有针对性的吸收知识;外业实践结束后,坚持内业整理,形成规范完整的实习报告,同时采用PPT形式做汇报。
(二)多媒体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可插入图片和视频,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庞大的信息量,在园林树木学的实践教学中虽不是主体地位,但当遇到诸如恶劣天气等突发状况无法实地进行教学时,多媒体便可做一些弥补措施。比如视频播放大树移植的过程。
(三)改革现场教学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
在实践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认知活动的指导者,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变学生被动地“听”和“记”为主动地“看”和“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维得出结论。[6]园林树木学内容涉及面广,树木种类多,实践教学要以兴趣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多动脑、多思考,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如在校园内讲解迎春和迎夏两种植物的形态异同点时,引导学生从枝条形态、叶片组成及叶片着生方式、花期与开花习性、花着生部位等方面观察,组织讨论得出结论。又如在讲解圆柏、侧柏与刺柏的区别时,先带学生回顾理论课上讲授的叶型知识点,然后再让学生找出这三种树木的叶片进行进一步观察。再如在校园树种识别教学中,按照事前给学生布置的任务,让每个学生独立讲解1种树种,内容包括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栽培管理,教师只负责总结点评。现场教学采用这种先观察后讲解、先回顾后实践及学生独立讲解的实践教学方式,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锻炼了学生口才,加深了学生对树木特征的印象,更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在现场教学改革基础上,河南农业大学组织学生对校园树木进行挂牌活动,学生的责任心高涨,更加认真、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来。对于校外实践基地,采用聘请专业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如郑州市植物园温室内有许多中原地区不常见的热带植物,河南农业大学常年聘请园内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热带植物的形态特征、引种过程、养护管理等经验,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四)多种实践形式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以往的实践教学人数众多,场面混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实践内容的固定性,实习报告抄袭成风,“滥竽充数”的现象屡有发生。教师资源的整合虽然提高了教学效果,但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还需要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实践环节中来。河南农业大学打破实践内容的不变性,实行多种实践形式多管齐下,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实践任务,让他们只能依靠自己或团队完成实践。如园林树木的物候期观测采取个人分散实践方式,每个学生分别观察1种树木,不能重复;又如广场树木资源调查中采取分组实践,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广场、分区域进行调查;再如植物标本的观察进行集中实践。个人、分组和集中三种实践形式,再结合实践过程中的定期汇报工作,有效杜绝了学生的抄袭现象。
(五)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在教学中融入小型科研任务,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掌握园林树木学科最新科研动态和最新技术的一种有效途径。[7]河南农业大学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积极参加科研课题,如参与学校新校区建设中的绿化规划与树种选择,帮助实践基地进行植物多样性的调查,对新型绿化方式中的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进行植物素材的搜集整理,协助郑州市政单位完成绿化项目验收工作等。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参加2013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汴菊产业化现状及结构优化调整典型调查”及第六届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不同保鲜剂处理对切花蔷薇的保鲜效应”等,极大的鼓舞了学生对园林专业的热爱。与此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结合课程进度,有计划的要求学生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及专著,定期布置专业小论文,如《彩叶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桂花的品种分类》等。
(六)丰富师生互动形式,营建学术交流环境
树木的识别工作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园林树木学的开设时间是一定的。为了帮助学生持续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我校正着手建立园林树木学教学网络资源,资源不仅链接了中国植物数字标本馆(Chinese Virtual Herbarium)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同时也进行着河南农业大学校园植物网的建设。这些网站拥有大量的植物图片和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园林树木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丰富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学校更是着手建立树木学论坛,方便师生讨论与园林树木有关的问题。
三、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园林树木学的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因此实践考核是衡量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和环节,仅以实验报告和实习报告作为打分依据的考核体系已不可取。河南农业大学根据课程特点和核心课程建设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将园林树木学的实践成绩修订为由平时表现、实践报告、物种识别、课程论文四部分组成的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践技能考核(表3)。
四、结语
园林树木学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革的方法还需要结合成效不断充实改进,才能真正达到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的全面提高。
[ 注 释 ]
[1] 刘艺平,田云芳.园林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为例[J].河南教育(中旬),2012:63-64.
[2] 张文艳.如何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J].软件教学,2014(2):81-82.
[3] 杜明芸,郭先锋,臧德奎.园林专业花卉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1):12-13.
[4] 李望国.教学大纲的设计与编写[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9(3):1-6.
[5] 雷凌华,阳柏苏,周红灿,等.地方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2866-12868.
[6] 姚发兴.植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02-104.
[7] 于晓南,张启翔.“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62-64.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7
园林专业教学现状
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1) 园林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全面素质, 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2) 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知识基础, 能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园林工作; (3) 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 专业服务面向应以园林为中心, 向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园林花卉、草坪建植与经营、植物栽植与造景技艺等方向拓展; (4) 具有较强的高新技术应用能力, 主要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力。
原有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 园林专业基本上沿用以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如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教学和生产实习分段排列, 各课程自成体系, 缺乏应有的沟通, 教学内容重复,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明显与培养高素质园林职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 不能突出园林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文化基础不扎实。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原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课时相对偏少, 这就制约了学生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深度掌握。面对一个职业群, 既要让学生具有与这一职业群相关的共同学识、技术和能力, 还要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也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2.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现行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内容不足, 比例偏低, 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需求;各校在实施过程中因设备的数量不足或陈旧落后, 未能按要求开出规定的实验和实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及设备的限制, 往往把实践教学放在从属的位置, 教学时间得不到足够的保证。此外,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大多属于起步阶段, 场地数量偏少, 产教结合没能找到有效的切入点。
3.各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 使得专业基础课, 如《土壤肥料学》、《气象学》和《园林生态学》的内容重复较多;专业课中的《花卉学》与《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工程》与《园林规则设计》的分工也不明确, 内容相互交叉重复, 浪费了有限的课时, 影响了教学效果。
4.所开课程比较单一。在传统的课程安排中, 主要的专业基础课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植物生态学》、《测量学》、《园林建筑》、《园林制图》、《园林绘画》等;专业课主要有《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植物育种学》、《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等。由此可以看出, 园林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基础栽植和简单的园林规划设计, 这种课程教学体系显然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及市场要求。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
指导思想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 (高) 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精神, 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着眼点, 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原则,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制定适应高职教育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园林专业的职业教育特色。
改革目标园林专业整体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形势, 适应21世纪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的需求;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开发“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方案, 贯彻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 建立适应现代化园林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方案。
园林专业课程模式
根据职业教育的经验, 高职园林专业课程的改革应继承和发扬“学科本位”课程的优点, 克服其弊端。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 我院制定了建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强化实践课程”三位一体课程结构的对策。具体方案是: (1) 学科课程主要为文化课程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 这类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 (2) 综合课程主要用于整合知识、技能和能力, 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克服学科间的交叉重复等不足, 这类课程包括《园林植物》、《园林植物环境》、《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生物技术》、《草坪建植与养护》等; (3) 强化实践课程的任务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 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这类课程包括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课程和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通过教学实习、技能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职业 (岗位群) 所要求的能力。
实习、技能实训分两个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在第1~5学期进行, 根据教学进程和季节进行组织, 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 第二阶段则为毕业前的专业综合实习, 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具体如表1、表2、表3所示。
注:表中的 (1) 是指园林专业方向; (2) 是指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专门化; (3) 是指园林花卉专门化; (4) 是指植物栽培与造景专门化
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1)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规律, 确立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 (2) 建立与人才定位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突出高职人才的培养特点, 强化动手能力。 (3) 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4) 完善教材建设, 逐步形成适合于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教材。 (5)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6)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实现产学结合。 (7)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改革。 (1) 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把传统的按学科划分的各门课程按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 根据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合理地综合成若干主干课程, 做到削枝强干、删繁就简、重点突出、强化应用。如将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形态识别的内容两门课程整合成为园林植物,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园林植物广义上的认识, 为园林植物的繁殖、栽植、养护技术及配置技术都可提供极为有益的基础。将花卉学 (栽培养护内容) 、树木栽培学整合成为园林植物栽培养护, 将广义上的园林植物的栽培及养护技术连续、全面地呈现给学生。将气象学、土壤学及生态学整合为园林植物环境学, 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园林植物生长过程中外界条件如气候、土壤、植物之间对其生长的影响。这样可以避免课程分门别类开设所带来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感觉, 帮助学生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 使相互割裂的能力培养过程连接顺畅。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减少分门别类所带来的内容重复交叉, 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岗位能力实训, 培养专业综合能力。 (2) 设立研究课程。组织研究型学习, 一些课程可通过导师制和协会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 加强研究, 积极参与, 并要求学生撰写论文。如组织培养课程, 让学生全程参与天水高新园区万龙公司花牛苹果脱毒苗组织培养的全部过程, 可通过试验确定培养基的配方, 继代增殖、移栽的时间、方法, 通过研究实践得出结论。
2.课程内容改革。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紧紧围绕社会需求, 及时将先进的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引进课堂。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的无土栽培技术、园林工程的大树移植技术等。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行业特点, 突出实效, 整合教学内容。如园林植物课程打破按科属种分类的教学方式, 突出重点, 着力介绍西北和甘肃的绿化树种, 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成效显著。将园林美术改制为园林绘画, 着重园林景观绘画技法的培养和训练, 打破常规教学从写生开始的惯例, 按美术的教学规律从临摹入手, 打牢基础, 再开始写生,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教学形式改革。对实践教学色彩较强的课程改变以往先理论授课、再教学实习的单一教学方式, 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 结合生产周期性, 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改革, 根据生产任务、生产季节安排集中授课, 边讲边做, 深入现场, 结合任务, 反复训练。在全真的环境中, 学生可通过各实训项目的练习、考核及具体科研和生产任务掌握各项技能, 锻炼吃苦精神, 培养合作能力, 提高管理能力。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采取分阶段集中教学方式, 操作内容与季节、生产紧密结合。一些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根据最终的成活率确定任务的实施情况。学生的学习与生产、科研相结合, 使学生学到了真实技能,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通过专项训练的课程实训、结合生产项目的综合实训、进入实际工作岗位的毕业实训, 加强实践训练, 形成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努力营造全真、仿真的教学环境, 努力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实训项目, 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如《组织培养》、《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工程》等课程的实训在工作中进行, 与生产、科研密切结合。
5.建立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 实施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建立紧密型校企结合基地, 紧密型校企联合基地, 真正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学生可在基地完成部分生产任务、科研任务。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可在基地通过生产实践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
6.考试方法改革。为真正突出高职教育的特征, 突出能力的培养, 考试采取技能操作、口试及笔试等多种形式, 逐步加大技能考试比重。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又能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 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同时实践技能的考核应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充分结合, 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生素质与就业
关注毕业生的社会评价,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始终把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在招生就业工作中以“出口”拉动“入口”。我院十分重视毕业生质量, 一贯关注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 适时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反馈信息, 以调整培养目标, 优化培养模式, 改进教学工作水平。2008年以来,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 详细了解本专业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理论水平、知识面、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协作精神、身心素质、工作成绩等,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优良率均在90%以上。
规范实习 (设计) , 注重教学效果对实习 (设计) 教学的管理应严格、规范、注重成果, 做到计划安排合理周密, 实施过程有检查监督, 实施结束有总结考核。
我院近三年园林专业多数毕业生能够按专业培养方向实现就业, 用人单位反映良好。总之, 对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根据园林专业的办学现状和特点, 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 以将学生培养成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坚持以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主线,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确定了专业发展方向以后, 就要以市场为标尺指导教学, 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 做到“三个选定”: (1) 选定课程设置, 使教学内容紧跟前沿, 瞄准市场, 贴近企业, 服务经济; (2) 选定实习实训内容, 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3) 选定师资结构, 内培与外聘相结合, 培养“双能型” (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 以适应高职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春梅.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J].中国园林, 2001 (4) .
[2]张黎, 陆丽娟, 张旭革, 黄臣臣, 韦媛.高职院校园林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职业学院学报, 2008 (6) .
[3]张涛, 段大娟, 聂庆娟, 刘冬云, 史宝胜.园林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7 (2) .
[4]梁奇峰, 柳悦, 苏珊.高职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研究[J].内江科技, 2007 (2) .
[5]李颖, 李彦涛, 付家鑫, 樊雪琴, 宋城.开放式毕业实习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8
园林技术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园林专业学校的增多及生源的扩招, 致使就业压力加剧。一方面企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紧缺, 另一方面就业压力加大。如何培养大批合格的园林专业人员迫在眉睫。本文从工学结合的制约因素入手, 深入分析了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就业能力培养等, 以期为其他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1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制约因素
1.1 理念转变不足, 认知窄化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如何领悟其内涵和本质, 往往把握不够, 导致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 跟风而上。企业重视利益, 难以形成高投入长产出的利益观;高职院校重视教学, 难以转变理论观与实践观;政府重视政策, 尚缺畅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渠道观, 造成推行效果不佳, 甚者教学成果下降, 其次是过于强调实践化, 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专业理论薄弱, 但有些院校提出“够用”原则, 进一步弱化了理论知识, 不平衡的教育导致高技能型人才转为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技术型人才, 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 也不利于学校长效发展;再者高职院校学生观念定位不佳, 造成理论不足、实践不强的局面。
1.2 企业与学校平台尚不完善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宗旨, 较少主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投入;院校主要任务是教学, 如何实践工学结合, 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是教学转变, 另一方面是资金投入。实现二者的衔接需要搭建人才培养、输送平台, 政府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目前, 政府往往将这个平台的构建任务交给了社会, 由企业寻找学校或者学校对接企业, 很多院校也采取订单式或者是办班式工学结合模式, 但发展空间有限, 如何实现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通缺乏有效的机制。
2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构建方法
2.1 园林技术专业教改模式下的工学结合
2.1.1 教学内容转变。
园林技术专业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 一般实践课主要是各科目采取实践周方式进行[2]。为了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平稳对接, 采取教材订购或者编写引入企业参与的形式, 编入企业案例进行教学和分析, 综合评价对职业能力提升的课程内容, 增加理论知识的实践性,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合理分配理论学时、基础和核心课程;实践课重在目的性, 通过校内实践、企业订单实践, 获得第一手的市场情报, 通过园林企业真实案例, 促使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此外变革课程评价体系, 为社会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2.1.2 教学方式转变。
以培养人才为目标, 变革现有的教学方式[3]。一是教学理论、实践及项目结合。通融贯通, 引入其他学科知识, 构建园林技术专业的知识框架, 通过实践扎实理论知识, 通过理论充实武装实践。围绕理论与实践开展模块化、项目化教学, 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分割教学方式。此外, 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组建教学平台, 教师通过这个平台指导学生以团队或者个体参与企业的项目, 或者指导参与企业或者校企的各类竞赛, 提升教学成果。三是教学传授与研讨参与结合。教学不仅是教师的职责, 更应引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在学习中加强互动, 通过案例分析、成果探讨、任务驱动、学生主讲等, 做到教学相长。
2.2 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学结合
人才需求存在企业的需求与高职教育现实的差异, 教学内容完善、方式转变是人才培养模式下工学结合的基础。此外, 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制订等。学校以企业需求为起点, 制订人才培养目标,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4,5]。目前主要的培养模式有“1+1+1”模式、“半工半读”模式、“411”模式和“三位一体”模式等, 不管采取哪种模式, 主要是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衔接[6,7,8]。
近年来,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通过转变思路, 引入了订单培养、联合办学、企业班等形式, 直接对接企业的模式, 减少了学校和企业等各环节的繁琐事宜, 通过企业需求直接订单培养人才或者企业直接来学校冠名班, 毕业直接入企形式,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解决了企业人才需求的难题, 这种模式成为“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减轻了专业教师到处碰壁的难题, 为教学解除了后顾之忧, 提升了院校教学成效, 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和产值效益。
2.3 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模式下的工学结合
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和根本所在, 起到工学结合节点的作用。教师是工学结合的基础。目前, 很多院校为了促进工学结合的加速进展, 纷纷组建一支素质良好、业务精干、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一方面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培养, 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职教理念, 争取把园林技术专业发展成国家级、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通过这些年与企业合作、团队建设, 已经组建由7人构成的双师型队伍;此外培养专业带头人的科研业务能力, 保证其能够主持或参与完成专业建设科研课题, 通过科研任务, 引领学生开展实践学习;再者在现有师资基础上, 加大对兼职教师的吸纳和管理, 充分发挥由企业单位领导, 技术专家、科研院所教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 进一步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的作用, 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相互补的教师队伍。
3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发展展望
工学结合可有效解决当前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 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使高职教育更贴近社会,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近些年人们对生活环境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绿色、生态、环保等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这就要求学院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实践证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我国高职园林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 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摘要:分析了影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制约因素, 从课程教学改革、人才模式培养及教学团队组建等方面分析, 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对策, 旨在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制约因素,构建方法
参考文献
[1]郭建如, 邓峰.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变革、就业市场变化与毕业生就业概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 (10) :27-63.
[2]刘行, 安军超, 曲良谱.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5, 17 (3) :127-130.
[3]陈开森, 刘志中, 邓元德.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3 (1) :36-41.
[4]唐巍巍.高职园林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9) :193-194.
[5]陈秀波, 丛慧影.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2) :115-117.
[6]黄顺, 潘文明, 唐蓉, 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7) :353-354.
[7]黄云玲.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5 (1) :42-45.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9
关键词:园林美术课程,园林专业,中职院校,重要性
园林专业是指具有强综合性、强边缘性的一门学科,它还结合了生物学、建筑学、生态学、美术学以及设计艺术等许多专业。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并且对园林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也是越来越严格,这就使得园林设计人才在我国非常缺乏,但是中职院校中的园林美术课程教学经验不足、起步比较晚,就容易造成教学问题出现。
1中职院校中园林美术课程的问题
中职院校中园林美术课程的问题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比较少,而美术自身又是一种注重实践的学科,它是通过基础才能的反复训练使技术越来越熟练的,而绝大部分学校给的美术课程只有短短的几节课,这就让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园林美术;第二,内容覆盖面过广,目前还没有合适中职院校使用的园林专业教材,所以老师一般都是通过美术学院的专业教材进行混合使用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太复杂、 教学技法不整齐,再加上教材的不统一, 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教材,非常容易出现片面性教学,最终使得课程设计脱节、 表现技法背道而驰;第三,学生基础较差, 中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理科生,而不是艺术生,使得这些学生没有美术爱好和美术基础,他们对待美术只是一种新尝试,老师在课堂中非常容易产生学生与老师的障碍;第四,教学形式单一,美术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先进性石膏花,在进行静物画,最后进行风景画,这种形式通常都是靠老师的讲解,画画成了辅助,虽然可以让学生拥有比较坚实的美术基础,但是整体缺乏了趣味性以及互动性;第五,师资专业性不强,中职院校的园林老师绝大多数美术系毕业的,园林是结合了生物学、建筑学、生态学、美术学以及设计艺术等许多专业的具有强综合性、强边缘性的一门学科,这些老师不能把园林与美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所以非常容易出现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基础课的脱节。
2中职院校中园林美术课程的改革措施
2.1课程设置的完善
园林专业是指具有强综合性、强边缘性的一门学科,它还结合了生物学、建筑学、生态学、美术学以及设计艺术等许多专业,所以需要重视相关学科与园林专业之间的联系,并重新对园林专业教材和课程进行洗牌,让联系紧密、内容相关、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精简了课程设置,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构建。此外园林专业的特点使得工作者必须对多方面知识、文化都有了解,中职院校为了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视野以及综合知识储备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完善课程设置、 加深文化底蕴,也就是说老师在园林美术课程中重视园林史的实用价值,因为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存在着时代特点,这些园林把人类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全部融合进设计中去,它体现了价值观和文化底蕴。老师在课程设置中要注意朝着未来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对行业动向时刻关注,及时的进行课程设置修改,保证知识理论紧随行业脚步和实用性。
2.2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
在园林专业中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树立自信心打下坚实基础,还是学生面向工作岗位、迈出校园的过渡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主要由三个步骤,第一,为学生量身定做严密有效、专业的实习计划, 从而保证了学生可以严格执行实习计划、 实习工作、实习目标;第二,为学生量身定做健全的一套工作实习制度,强制性让学生遵守规章制度进行工作操作,并且为所有学生尽量安排实习岗位。这样做的好处是为学生的顺利完成实习提供了保证,对于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方便协调,保证了学生可以从事自己相关专业的岗位实习和合法权益;第三,对老师的实践能力进行专业培养,并组建一支外聘队伍不叫经常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2.3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园林专业教育中比较长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现场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理论教学方法的最大缺点让学生容易产生定式思维,从而遏制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发展和创新能力发展,但是现场教学法可以把实践和理论有效的相结合。例如老师在进行花卉、植物的识别时,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让他们走进植物园、校园、公园以及花场等进行讲解,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园林专业的兴趣,还提升了教学趣味、降低了教学难度。项目教学法是指将课程内容分成不同环节,最终形成一个有关若干细节的项目,或者将课程中的多种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完整的一个项目,老师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让这些小组独立对制定项目进行完成。项目教学法是启发形式的教学,它可以引导学生的经验总结、开动思维、团结意识以及严谨科学观形成。
2.3老师专业技术和素质的提升
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园林教学 篇10
风景园林学以园林植物的栽培和应用为前提条件, 在一定范围的地块上, 将植物、假山、石块、水体、建筑物等作为元素材, 遵照科学原理与美学规律, 设计制作出可以供人们休息或游玩的实体生活境域。所以它要求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生态学、园林植物学、观赏园艺学、园林设计学、园林建筑学、园林工程学等方面的理论, 而且要领悟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 知晓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知识, 还要在插花艺术等方面有所训练, 使学生不但掌握良好的基础与专业知识, 并且知悉园林学科的理论先锋、应用前景和发展动向, 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水平, 培养学生参与组织决策, 独立获取知识并处理信息, 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基础全面扎实的专业性人才, 为绿地建设、园林规划、植物栽养等行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实践性, 这不仅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最基本保证, 也是高职教育的最大教学特色之所在。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互动性, 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度,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要让学生更多参与,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二是依据专业实际情况, 合理设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 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实践为本;三是要将学业和就业、创业紧密联系结合, 更加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尽量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来获得就业技能与创业本领, 基于这些目标,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践行。
1“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
教师把某一课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一项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再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工作的进展过程进行研究。其工作过程一般包括这些方面:收集信息、设计规划、实施开展、检测成果与评估总结。该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改变教师单向传播的刻板, 而且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充分发挥了学生独立与创新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家杜威先生认为, 人学习一种动作, 并不单纯是按现成动作去模仿, 而是必须学会变化动作的因素, 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做出各种因素的综合。人类学习一种动作, 可以发展出许多方法, 并应用到其他情境, 继而开辟不断前进的可行性。尤为重要的是, 人类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他学会了怎样学习。换言之, 就职业教育来讲, 即是通过学习某一种综合技能, 而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1.1 案例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按照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需求, 以“观—研—做—悟—用”的方式启动教学程序, 利用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研究, 并锻炼能力, 这种方法也很适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能力。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知识本身, 更在于让学生创新知识与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杜威先生曾举例说, 学习地图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能制作地图才是拥有了真正的知识。因此杜威先生认为, 培养学生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教学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主要途径。由此他认为, 凡是“有意义的经验”, 都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的。每一种思维的开端都是迷惑的, 而结果是澄清的, 思维就在这两端之间来回进行着, 其两端间有5个步骤:1、疑难迷惑的情境;2、确定疑难迷惑在哪;3、提出能够解决疑难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测每一个阶段所包含的结果, 判断哪种假设能化解这个疑难;5、开展试验, 论证、驳斥并改正这个假设。
1.2 模拟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在人安排的特定环境下, 让学生就某一事物的分析处理进行演示。职业就是某一活动形式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该种活动不仅能为他人服务, 也能利用个人的能力来达到种种结果。可以断定, 一个受过训练的人, 面对与他切身有关的重大事件, 他能够比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处理更加娴熟、更加有效率、更为经济、更为敏捷, 因此职业要经过训练, 一个从业人员经过训练与否, 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很大的。这一教学思想既表明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需反复练习才可获得, 也指出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需在真实的环境中反复模拟练习才可形成条件反射, 这样才能产生有异于非专业人士的素养。
2 采用“内外结合四阶段, 分支交叉与模块”的新模式
在实践操作体系上, 高职教学采用“内外结合四阶段, 分支交叉与模块”的新模式。即是指“课内与课外, 校内与校外”这四条分支;“课程试验、教学实习、课后论文、社会生产实践”这四个阶段;四分支和四阶段相互交叉与融合。这种模式不仅使得教学实践形式丰富, 内容充实, 而且不拘泥于课堂内, 能够让学生在任何地点、任意时间都有实践的机会, 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建立了以专业学习实践、课堂实践、调研实践、社会生活实践、毕业实习这五个版块为大方向的教学体系框架。
2.1 专业学习实践
从专业学习开始, 遵循生产季节规律开展生产劳动与专业劳动, 在实际的田间实践操作中, 逐步加深对园林学科内容的了解和领悟, 积极调动学生开展专业调查研究课题小组的兴趣。如第一学期开设生产劳动课, 第二学期开设生产技术课。并结合季节和专业特点, 分散或集中开展田间生产劳动, 初步接触生产管理知识, 增强感性认识与专业知识。在第二学期结合课程实践内容、专业调查内容与教师的科研撰写课程论文, 整个过程均有任课教师进行指导、讲解、验收以及评分。
2.2 课堂实践
园林学实践课教学需将实验室内的观察分析法和实验园内的实况操作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少讲, 在实验园内多练;将实验室以内的形态解剖、各植株的分析和实验园内的群体对比观察, 将实验园设计与专业调研相结合。由于校内基地实践条件不够, 第一、二学年的教学中安排了教学实习周。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的进度与实践技术课内容开展的情况, 结合生产季节的特点, 组织学生到园林规划较好、技术较先进的地方进行参观,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的行业发展状况。
2.3 调研实践
在专业学习实践的基础上, 将课程实践、学科调查、教师科研等相结合, 确定专业调研的课题, 开展专业科研训练, 并完成课程论文, 与此同时实施毕业论文捆绑制, 也就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同时负责学生的实习。这样一来, 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有的放矢, 使学生的实习更有目的性, 实践教学更到位, 更为适合人才专业化培养。
社会生活实践:在前两学年的暑假期间, 均安排有社会实践周, 以便结合社会问题、行业发展现状, 调查本专业的市场以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并撰写调查报告, 通过详实调查来确定本人正式进入毕业实习时将从事哪一方向。
2.4 毕业实习
第三学年中, 根据实习园林基地的特点, 划分模块, 分为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林设计等方向, 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内容。学生可以以其中一个或两个模块作为实习的主要方面, 兼顾其他一个或两个, 在实习期间让学生参与作物生产的一个完整周期, 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
3 风景园林专业在创建初期基本以植物为主, 在逐步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1个多学科的综合体, 它需要多学科共同开展才能构成完善体系。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风景园林学的实践教学现已渐渐理顺思路, 步入正轨。这些模式对风景园林这一学科的持久发展, 对培养高综合素质的高职学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职学生需同时具备理论素质和生产实践素质, 所以对贯彻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的方法也提出了特殊要求, 学生要掌握一般的技术和专门的技术, 而且要在通过生产劳动进行的园艺教学过程中获得实际的职业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使其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 各项教学原则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 教师也应当根据具体材料和教学条件创造性的使用它们。
参考文献
[1] 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园林, 2001 (4)
[2] 吴雪飞.农林院校园林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探[J].高等农业教 育, 2003 (9)
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探微 篇11
【关键词】风景园林 课程结构 教学改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1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
当前中国的风景园林,除了环境艺术(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原有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与传统风景园林教学相比,该专业已发展到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需要有大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1.2专业学习范围不断扩大,其实践研究要对应发展
现代园林学基本的宗旨是在人类居住环境和更大的郊野范围内创造和保存自然景色的美,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园林学的实践进一步涉及了文化遗存环境维护、自然风景保护、高速公路、乡镇乃至城市景观设计等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水文地质、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所以,现代园林学是一个从初创开始就不断发展并吸收新知识、开拓新领域的学科。园林专业人员必须在更大的空间中承担起改变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重任,在保护市域范围的生态景观资源、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重大建设项目与自然协调、创建园林城市、参与城市设计、创造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建立园林大产业,培育园林大市场等方面尤为特殊。
2加强课程结构设置,创建园林专业的新的实践特色
2.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原有的专业实践特色
园林专业已有较长的教学历史,因此形成较丰富的专业特色,如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上,都直接进行实战练习,学生毕业以后就能很快着手进行设计工作。根据大多学校的现有的条件和要求,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另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强化实践特色。
2.1.1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原有的实践特色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培训的机会,例如,利用学校现有的实习资源,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园林设计,学生在整个设计环节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毕业生很受社会的欢迎。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方面应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加强此方面管理力量,配备专人负责并积极开展工作,主动出击去和级别较高的设计院联合,争取多接些设计项目,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战练习的机会,加强设计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2.1.2加强基本实践技能的学习,扩大就业面
目前大多数院校成立了实验管理中心,计算机辅助实验室也有专人负责,应加强管理,完善该课程建设,让学生能较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另外充分利用学校新成立的培训教育中心的作用,和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办学,加强实践技能的掌握,如建筑施工、建筑监理、建筑概预算等资质
的培训,获得实践专业资质证书,增强社会竞争力。
2.2完善课程结构设置,创建新的实践特色
根据现代园林发展趋势,加强园林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适应现代社会对园林专业更加广泛的要求,创建院校园林专业的新的实践特色,提高就业竞争力,建议开展以下工作。
2.2.1调查研究,重新确定专业定位
在园林专业兴起之初,全国处于百废待新阶段,当时有关领导审时度势,创建了“园林建筑”专业,重点在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以及施工图的绘制,特别是园林建筑设计方面能力较强,当时园林设计人才较少,浙江省内此种专业特色仅树人大学一家,毕业生就业明显供小于求的状态,这种态势一直保持到九十年代初。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专业范围的扩大,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依托“城市规划”本科资源,增加区域与环境规划设计的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竞争力。
2.2.2完善课程结构设置,创办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是教学指导的核心,开发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建立园林专业课程体系,要以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园林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为依据,以园林专业所覆盖的岗
位及要求为突破口,以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各个院校园林专业的特点,建议选择“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设置模式,构建1个“宽基础”通用课程模块:既原有的传统的园林模式,建立3个专门能力课程“活模块”:即装璜设计、环境艺术、城镇规划,确定“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强化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突出体现具有城乡与区域景观及生态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结合的专业特色。园林专业应注重理论学习,加强实践研究,努力加强城市园林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力度,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战略的思路,不断地调整和重新认识不断变化的园林发展趋势和动态,积极探索和研究园林的发展对策,迎接未来的园林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林世平. 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制度化”教学模式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05)
[2] 武小钢,郭晋平. 山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 2009(02)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12
课程的地位、作用及课程目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的出台, 各地争相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农村生活城镇化、城镇生活园林化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现实, 园林绿化事业蒸蒸日上, 社会对高素质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十分迫切。
园林技术专业主要涵盖四个职业岗位群, 分别是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园林植物养护和园林植物生产经营。在这四个岗位群中, 园林植物保护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如果没有植物保护介入, 在园林设计中就可能忽略植物的生理特性, 在设计中误用植物, 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就会有劣质的虫源木、病源木混入, 由此将对绿地环境和植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 在这两个从业岗位中, 只有全面领会“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才能使园林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后两个岗位中, 植物保护技术则是核心的职业技能, 技能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因此, 园林植物保护应覆盖园林绿化的全过程。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季节性、地域性强的特点。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以求通过学习, 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园林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必需的职业素养。在专业技能上, 要求学生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 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调查和预测预报, 能够依据调查和鉴定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能够合理运用药剂和器械实施防治, 能够分析防治效果并总结经验。在职业素养上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安全生产意识。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改革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 在与行业企业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对职业岗位和生产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开发与设计基于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专业课程。
课程改革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开发思路, 以能力为本位, 围绕基本能力确定教学内容;以技能为主体, 依据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将理论知识贯穿到技能中去, 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草害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生产过程安排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园林植物病虫草害的种类繁多, 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园林植物种类发生及为害的情况不同, 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也各有差异, 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 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 通过对本地典型病虫草害的识别鉴定、调查预测、防治实践及总结,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病虫草害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病虫草害调查和预测预报、防治方案制定与实施、药剂和器械运用等4个教学项目、24个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详见表1。
由表1可知, 课程教学内容不以任务罗列次序为顺序, 而是以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草害为主线确定顺序, 教学任务则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来安排的。
以库尔勒市为例, 2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对食叶害虫春尺蠖各虫态观察和防治的有利时期, 在这期间依次实施项目1之任务1, 项目2之任务1, 项目3之任务1, 项目4之任务1和5。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是吸汁害虫枣球蜡蚧观察防治的最佳时机, 这一阶段将依次实施项目1之任务2, 项目2之任务2, 项目3之任务2。
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都要反复训练识别、调查和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和药械等农药使用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技能, 这些重复并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 而是呈阶梯式的递进, 由此, 学生的专业知识容量在逐步增加, 技能在逐渐娴熟, 观察问题更加敏锐, 分析问题更有针对性, 综合防治效果也日趋完善。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用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 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 实现与工作岗位对接。因此, 改革后的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操作、生产实践、反思总结、评价反馈的机会,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分六个阶段进行:明确任务, 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 以真实工作情境中典型的职业生产任务组织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紧紧围绕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使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技能训练之中,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在空间上的结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侧重于实践,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 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本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原则, 融“教、学、做”于一体,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具体组织教学时, 可灵活采用现场教学、演示教学、实验观察教学、实训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和讨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下面以四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例。
现场教学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观察病虫为害的真实情景, 并在现场实施防治, 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培养职业能力, 同时也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 以求实现“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
演示教学法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的特点, 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知识, 教师可利用实物及图片资料进行演示, 达到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充分掌握病害的症状特点、虫害的危害状以及害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同时, 对因教学场所、设备条件、资金等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的项目任务, 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防治实例, 模拟教学情境,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对于受条件限制无法实际操作的项目任务, 可结合生产中的典型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 提出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分析法在课程教学进行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各项目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每个工作任务学习目标的完成, 进行讨论和分析, 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 教师及时地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要求。小组合作方式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相互交流沟通的能力, 为学生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运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专业教学软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的展示, 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通过校园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 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使学生能够通过平台浏览该专业的教学信息, 了解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动态。
学生成绩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来保障。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过程性考核, 以考勤、平时表现、每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成绩, 占总成绩的70%;二是课程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 主要是系统地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理论考试内容以生产中常见的事例分析题为主, 学生必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以此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即:总成绩=∑n个项目任务的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
课程改革中的几点启示
(一) 施加压力, 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改革之初有一定的阻力, 因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习惯了以理论为本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在项目任务下达之初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力和知识目标难以达到。但是, 当一个具体的任务完成并且各组及组内成员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有了显著差异时, 学生就有了压力和动力。
2008级、2009级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完成了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 还主动采集制作病虫标本、饲养昆虫观察生活史, 大部分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资料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在完成授课任务时, 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不需要考前强化记忆的基础上迅速地说出常见病虫草害的关键防治措施, 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带动下, 部分学生主动联系相关企业, 并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相关工作。
(二) 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教学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可充分利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花草树木, 仅需少量的经费即可开展教学, 不受实训条件和场地的制约, 这是工业及其他涉农专业所不具备的便利条件。
(三) 讨论分析法:部分限制条件
笔者曾尝试以各类典型的病虫草害的调查、识别与综合防治为教学项目, 通过有限时段的学习, 学生虽然熟练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知识的迁移性却受到了限制, 专业发展的后劲略显不足。
摘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后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该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和学生成绩新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 具体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同时, 对课程改革中的几点启示也作了说明。
关键词:高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马国胜.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4) :11323-11324.
[3]刘兴元.《园林植物保护》课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156-157.
[4]刘太刚.对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11) :15.
【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论文】推荐阅读:
模块化教学园林专业论文10-19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06-29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论文07-23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08-14
园林专业教育教学思考09-02
简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论文06-14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07-25
中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论文07-17
中职院校体育教学论文05-23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