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用药(共8篇)
合并用药 篇1
临床合并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克服不良反应以及防止某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这在临床用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是如果应该合并用药的没有合用,以至没有达到提高疗效,减低毒副反应,以及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相反只注意其有益作用而忽视因药物合用而使疗效降低,甚至出现不良反应,本文例举了有益及无益甚至有害的合并用药以供临床参考。
1 有益的合并用药
(1)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合用,青霉素类妨碍细菌胞壁合成,增加氨基糖甙类进入细胞内,增加杀菌作用。
(2)异烟肼与维生素B6合用时可减少异烟肼引起的神经系统毒性。
(3)服用抗贫血药硫酸亚铁宜与维生素C合用,因为维生素C能与铁络合,形成不稳定的抗坏血酸亚铁,并能促进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而易于吸收。
(4)磺胺类药物+甲氧苄啶(TMP),在细菌叶酸代谢中呈双重阻断,抗菌力增加,抗菌谱增大。
(5)环磷酰胺与强的松合用可提高肾病的完全缓解率和推迟复发率。
(6)结核菌对单药治疗时易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则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如利福平+乙胺丁醇的联合应用。
(7)抗癌药物只有在联合应用时才能获得较好效果。
(8)急性哮喘时,受体,激动药如沙丁胺醇与氨茶碱合用可收到相加的疗效。
(9)降压药与利尿药合用治疗高血压时,即增强降压作用,又减少降压药引起的水纳潴留的不良反应。
(10)氨茶碱与镇痛催眠药合用,可减少氨茶碱的中枢兴奋作用。
(11)临床常采用枸橡酸铋钾加用阿莫西林、替硝唑,可同时取得多方面的协同效应,如加速形成保护膜,进一步杀灭幽门螺旋菌,控制局部炎症,抑制胃酸分泌,可明显提高疗效并降低复发率。
(12)钙离子拮抗剂如异博定,当它与转换酶抑制剂巯甲丙脯酸使用时,对恶性、顽固性高血压,特别是已经用多种药物疗效不满意的效果较好。因两药合用扩张血管作用增加,钙的拮抗剂对血管的直接作用,巯甲丙脯酸抑制血管紧张素Ⅰ向Ⅱ转化,同时两药合用减少副作用。
2 无益甚至有害的合并用药
(1)维生素C与氨茶碱合用,氨茶碱的碱性溶液易使维生素C氧化失效。
(2)异博定与乙胺碘肤酮合用,可严重抑制房室传导以及血压下降明显加快,故不能合用。
(3)青霉素与庆大霉素,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使庆大霉素失活,其次两药的排泄途径均为肾脏,增加毒性。
(4)维生素B1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其结构中的噻唑环易被破坏而失效,不宜与苯巴比妥纳、碳酸氢钠等药物配伍。
(4)乙胺碘肤酮与地高辛合用可提高前者血液浓度而中毒,地高辛与双氢克尿噻合用,后者为排钾利尿药,若治疗中没有补钾,也易引起强心苷类中毒反应。
(6)青霉素与维生素C合用,维生素C使药物呈酸性,令青霉素不稳定而影响疗效。
(7)红霉素与氨茶碱合用,红霉素令氨茶碱血浓度升高易中毒,药效上相互拮抗,药动学上疗效降低。
(8)维生素C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易使肾脏形成磺胺结晶,不宜合用。
(9)苯巴比妥纳若与肝药酶的药物如异烟肼等合用,则代谢缓慢,血药浓度过高易致中毒。
(10)红霉素与青霉素合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这是由于红霉素阻碍菌体蛋白质的形成,使细菌生长受抑制,不利于青霉素发挥其作用。
(11)右旋糖酐与维生素C合用,维生素C令右旋糖酐胺胶冻破坏形成复合物而失效。
(12)胃复安、阿托品的合并用药,胃复安能阻断多巴胺受体而发挥止吐作用,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内容物的排空,改善胃功能,而阿托品能抑制胃肠蠕动及分泌,与胃复安呈拮抗作用。
在防治疾病中,为提高疗效获得比单一药物所获得的更强的药理作用,防止或消除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对药物的耐药性,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都需要多种药物的合并使用。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除应熟悉常用药物的使用特点外,还必须掌握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合并用药的影响,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提高疗效,克服不良反应以及防止某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方法除了掌握单一药物的药理作用,还要掌握合并用药时,各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做到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结论联合用药时,必须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合并用药的影响,才能确保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合并用药,提高疗效,毒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鹤举.中国实用综合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8,584~588.
[2]临床用药须知.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第2部,2001,4.
[3]李家泰,赵香兰,黄民生,等.临床药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264~278.
[4]耿洪业,王少华.实用治疗药物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148~154.
[5]郑筱萸.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48~50.
合并用药 篇2
【关键词】滴虫阴道炎;人型支原体;感染;临床用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5.46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2573-02
阴道毛滴虫和人型支原体常常寄生于女性的泌尿生殖道中,给女性的生殖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成为引起生殖道炎症的重要原因。体外实验证实滴虫与人型支原体呈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大大增加了患者治疗难度,加上耐药性的出现,滴虫性阴道炎成为较难以治愈的妇科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妇女的生活和工作。本研究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基本的技术手段,进行了临床检验药敏试验,更加深入地探索了滴虫阴道炎合并人型支原体感染中人型支原体的耐药性,以期为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药物选择与使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的基本资料所有患者均来自本医院在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之间收治的滴虫阴道炎合并人型支原体感染患者。入选患者在入院之初均接受替硝唑0.5gbid聯合阿奇霉素0.25gbid口服,治疗三周之后没有明显症状减轻,并且滴虫和人型支原体检测仍为阳性的入选,20例患者中共有15例患者入选。其中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3岁至46岁之间,平均年龄水平为34.5岁。所有患者均有正常性生活并且不怀孕,都表现出了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绿色稀薄脓性,有腥臭味,并伴不同程度的外阴或阴道口瘙痒,阴道黏膜或宫颈充血、红肿等现象[1]。
取样的时间为下次月经干净后三天内取标本,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取分泌物前48小时避免性生活。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组之后采用SPSS10.0软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患病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具有差异显著性,具有可比性。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1.2.1A组米诺环素口服,第一次200mg,以后100mg口服,2次/日,连服14天。
1.2.2B组红霉素口服,500mg,4次/日,连服14天。
1.2.3C组克林霉素150mg,3次/d,连服14天三组病人均在服药同时联合应用替硝唑0.5gbid。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结果造成影响,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内衣裤,毛巾等煮沸消毒,或用消毒剂浸泡,以切断其他感染源和避免重复感染。
1.3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呈现阴性;好转:部分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停药后三个月内滴虫或人型支原体转为阳性;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滴虫或人型支原体持续阳性[3]。
2结果
诺环素合并替硝唑对滴虫阴道炎合并人型支原体的治疗效果较好。
3讨论
正常情况下,健康妇女的某些阴道分泌物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阴道正常菌群主要包括一些适应阴道环境的乳杆菌、棒状杆菌、肠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加德纳菌、大肠埃希菌、消化球菌、支原体等。但是,这些正常菌群在阴道环境受到破坏之后必然出现环境的失衡以及外界病原体的入侵,这便造成患者的患病几率增加。其中滴虫阴道炎较为常见并且较为顽固,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阴道黏膜充血,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本研究均采用了替硝唑作为基本的治疗药物,同时还对米诺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这三种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疗效最确切的是四环素类药物米诺环素合并替硝唑的治疗方法,分析认为米诺环素可以较好地与细菌核糖体亚基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细菌的肽链增长受到抑制,病原菌蛋白质合成过程被中断,起到了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作用。但其,这一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紊乱,前庭功能紊乱,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如果患者的不良反应较为严重,不宜选择此种方法。克林霉素及红霉素疗效相对较弱,这可能与其使用广泛有关。如果患者的情况允许,米诺环素联合替硝唑可作为常规治疗难以治愈滴虫阴道炎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对于治疗效果的提高作用较为显著。
总之,患者的耐药性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对此应该具有充分考虑。米诺环素合并替硝唑对滴虫阴道炎合并人型支原体的治疗效果较好,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少萍,罗翠连,陈怡红.阴道毛滴虫与人型支原体共生关系及其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06).
[2]罗翠连,陈怡红,刘英华.滴虫阴道炎合并人型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用药初探[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07).
妊娠期合并感染的合理用药 篇3
1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1.1 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 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 妊娠期避免应用。
1.2 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 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 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 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 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1.3 药毒性低, 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 也无致畸作用者, 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
2妊娠期常见感染及用药
2.1 急性绒毛膜羊膜炎
羊膜炎是宫内感染, 波及胎儿和母体, 若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可导致肺炎、败血症, 增加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孕母则可继发产褥感染。引起羊膜炎的病原体有很多种, 可能由其中一种或多种混合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解脲支原体、支原体等。胎膜早破引起羊膜腔感染, 故胎膜早破发生12 h后, 即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抗生素多选择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首选氨苄青霉素, 此药对溶血性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都很敏感, 而且不与血浆蛋白结合, 能迅速通过胎盘到达胎血, 以及治疗胎儿宫内感染。抗生素治疗持续7~10 d, 至细菌培养阴性或CRP值<2 mg/L为止。
2.2 急性淋球菌感染
妊娠期感染淋病的临床表现较非孕期严重, 常引起多种并发症, 应高度重视。病原体为淋球菌。由于耐青霉素菌株的增多, 目前选用的抗生素以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主, 如首选头孢曲松钠, 因合并衣原体感染, 应加用其它药物, 如大观霉素、罗红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持续7~10 d, 停药后4~7 d再行分泌物涂片及细菌培养, 以后每月复查1次, 连续3次阴性, 才算治愈。
2.3 急性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感染
此感染是多种妇科疾病的潜在治病因素。妊娠期雌、孕激素水平的高涨, 促发CLT感染的扩散, 从感染的宫颈内膜上行, 蔓延至子宫内膜, 引起蜕膜绒毛膜炎而导致流产、早产。选用的抗生素为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 因红霉素能诱发心律失常,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故不宜静脉注射。近年动物实验研究所得, 阿莫西林能抑制CLT的活性, 而且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环内酯类少, 不会因此而中断治疗, 所以可作为CLT感染的首选药物。
2.4 真菌性阴道炎
最常见的妇科门诊感染之一。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以及以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主的非白色念珠菌。非白色念珠菌属对咪唑类及聚烯大环内酯类药物更为耐药。一般真菌性阴道炎应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治疗疗效较好。如制霉菌素阴道栓、咪康唑栓、克霉唑栓等。
2.5 滴虫性阴道炎
病原体为阴道毛滴虫, 对孕妇无严重危害。使用药物为甲硝唑, 妊娠期前三个月禁用。
2.6 细菌性阴道病
阴道内正常寄生的细菌群失调, 厌氧菌和需氧菌异常增多引起。甲硝唑和克林霉素治疗BV疗效最好。早孕期间可用克林霉素, 长期用可至伪膜性肠炎。
结核病合并艾滋病的护理及用药 篇4
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90例, 其中男79例、女11例, 年龄17~55岁, 平均年龄30岁;感染途径:静脉吸毒史70例, 性乱史24例, 静脉吸毒加性乱史13例, 病史不祥6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消瘦、咳嗽、气促、腹泻、周身乏力、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3,4,5]
AIDs/TB多数有强烈的耻辱感和疾病致命的可能性, 患者意志非常脆弱, 往往表现出焦虑不安, 因此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护理人员必须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以娴熟的专业技能, 热情的服务取得患者的信赖, 公开承诺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保护患者的隐私, 以确保HIV感染者获得适当的关怀。可通过以下途径树立患者接受治疗的决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1) 告诉患者如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 (2) 疾病是可以有效控制和治愈的, 坚持完成化疗方案, 按照规定的疗程治疗是治好结核病的关键, 如不坚持治疗易产生耐药性, 难以治愈; (3) 坚持服药, 抗结核药和抗病毒药都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找医师处理, 不要自行停药; (4) 避免传染和交叉传染, 结核病是呼吸道传染病, 应该避免随地吐痰、近距离打喷嚏、咳嗽和面对他人大声说话, 切断传染途径。
通过心理疏导增加患者配合治疗的决心。
2.2 生活护理
AIDs/TB患者基本具有生活自理能力, 应叮嘱其健康生活模式, 早睡早起, 适当锻炼, 保持个人卫生, 加强口腔护理, 皮肤护理, 保持被褥清洁干燥柔软, 防止继发感染, 对于重症患者应帮助其翻身拍背。AIDs/TB患者食欲一般较差, 长期厌食加上疾病消耗往往会引起营养不良, 饮食需要高蛋白、高热量、高膳食纤维的食物, 同时应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 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6]。
2.3 消毒及隔离
2.3.1 一般隔离
对患者隔离前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说明隔离的目的及意义, 设立专人病房, 实施专人护理, 患者所用医疗用品均应专用, 所用器械应严格消毒, 如床单、被褥、衣服等应先以环氧乙烷消毒, 再进行常规清洗, 所用餐具便器及经常接触物品应每日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7]。
2.3.2 保护性隔离
护理人员应自我保护, 不允许怀孕、手指破溃或感冒医护人员护理此类患者, 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应按规定穿隔离服、戴帽子和口罩, 遇到意外伤害导致受伤应尽快挤出鲜血, 免受感染, 用水清洗后局部涂抹75%的酒精、0.5%碘伏消毒或2%~0.5%过氧乙酸消毒, 并包扎伤口, 并于24 h内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免疫。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接触到皮肤、口、眼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8]。
2.4 用药及护理[5]
抗感染抗结核治疗应选用敏感性抗生素, 选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等药常规抗结核治疗;支持治疗, 选用复方氨基酸、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或血浆提高免疫功能, 增强集体的抗病能力, 止血、降温、止泻、平喘、吸氧等个性化对症治疗。
2.4.1 胃肠道反应护理
AIDs/TB患者需要同时治疗艾滋病和结核病服药种类较多, 药物刺激或损害消化道黏膜引起胃肠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护理人员应合理安排服药时间, 抗结核药早上空腹服, 依非韦伦睡前服, 其他安排在饭后1 h或进食时同服, 告知患者此为常见不良反应, 鼓励患者与疾病斗争的勇气。对不良反应较轻患者, 医护人员应叮嘱其多卧床休息、多饮水, 对于情况严重患者可同时服用消化道黏膜保护剂。
2.4.2 神经系统反应护理
患者服药后易出现头晕头痛周身乏力等不良反应, 应告知患者此症状为正常不良反应, 可通过充分休息, 适当运动, 多饮开水, 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促进药物的吸收代谢, 加速药物的排泄, 长期用药患者可出现肢体麻木, 胀痛、感觉异常等、思维涣散、人格障碍神经系统损害, 对于轻度患者可按原方案给药, 严重不良反应者应注意保护患者在意识模糊时出现危险, 建议其卧床休息, 并给与神经系统保护剂缓解。
2.4.3 肝损伤护理
抗病毒药物多在肝脏内完成代谢, 联合用药加大了用药剂量, 加速了肝损伤的速度与程度, 用药后患者出现食欲下降、厌油、恶心、呕吐、乏力、腹痛、肝区不适等状况时, 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当转氨酶异常升高, 肝脏内抗氧化物质还原性谷胱甘肽酶降低时, 应采用抗氧化药物保护肝脏, 避免肝脏脂质过氧化脏成的损伤。
2.5 出院指导
做好出院宣教工作十分重要, 出院是疾病治疗的延续, 医护人员有义务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 AIDs/TB病情复杂, 药物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常见, 应告诉患者遵医嘱定时、按量服药, 自行观察面部、四肢的变化以及自身异常感觉, 如有不良反应随时咨询, 及时就诊。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合理搭配营养, 少食刺激性食物, 禁烟酒, 远离毒品,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讲解感染艾滋病后的主要症状、体征、传播途径以及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 解释此类疾病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的必要性。
3 护理体会
AIDs/TB双重感染患者治疗难度很大, 目前尚不清楚抗结核治疗的最佳疗程, 结核杆菌的耐药性危险因素增多, 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大, 患者心理负担过大[9], 除了专业的医疗护理外, 还应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变化, 及时疏通患者的心理障碍, 争取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十分关键, 医护人员应多交流多学习, 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知识为基础投入到护理事业中。
参考文献
[1]Mayerat C, Burgisser P, Lavanehy D, et al.Comparison of a competitive combined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assay with a branchedDNA assay for hepatitis C virus RNA quartitation[J].J Clin Mierobial, 1996, 34 (11) :2702-2706.
[2]阮汉利, 张和武, 樊龙吕, 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相关性结核病[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7, 13 (2) :58-60.
[3]JointUnited Nations Programmeon HIV/AIDS.Polieystatementon HIV testing[M].Geneva, Switzerlan:UN-AIDS, 2004.
[4]张勇, 曹咏红.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临床特点的分析[J].广西医学, 2009, 31 (6) :888.
[5]覃柳, 蓝珂, 张勇, 等.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病人抗病毒治疗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8) :2111-2112.
[6]吴薇薇.结核病合并艾滋病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2) :182-183.
[7]邓英丽.艾滋病合并颈淋巴结核病人的局部处理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8) :2154-2155.
[8]林荣丽.结核病合并艾滋病的职业防护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5) :1388-1389.
合并用药 篇5
关键词:老年患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用药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再加上饮食结构的改善,临床方面接诊的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会加重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提高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为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该文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6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6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血液疾病、晚期恶性肿瘤、慢性感染疾病以及继发性高血压、危重疾病患者。其中男患者37例,女患者23例,患者年龄75~86岁,平均年龄(82.5±0.5)岁,高血压平均病龄(18.5±2.5)年。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调查,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由专业护理人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该组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具体包括降压药物的使用频率、种类以及联合用药、用药剂量等情况。将问卷结果手机整理好之后录入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ARB)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是老年患者的常用药,较多应用于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之中,且均以小剂量用药为主。因小剂量降压药物更能充分发挥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选择单一用药或者联合用药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给药方案,以提高血压达标率,减小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
3 讨论
针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医生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患者高血压相关注意事项,科学合理使用药物,以行之有效的降压效应减小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该事先多次给患者进行ABR等基础药物治疗,这是符合临床相关标准的[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ARB)除具有平稳降压的功效,还能延长药物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小。同比其他降压药物,ARB可在一定程度上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和其他严重心血管的危险,具有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是临床常用的降压、降糖药物,其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血压情况,还能良好的控制糖耐量,通过不断增加患者骨骼肌的血流量以及增强血管扩张等,促进胰岛素药物抗敏作用,从而使肌肉对葡萄糖可以大幅度摄取、吸收、转化。另外,A-CEI还具有缓解糖尿病肾病、抵抗高血压、抵抗心肌缺血的临床功效。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糖和脂质的新陈代谢作用,进一步降低脑卒中、心肌梗死、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其对重要靶器官具有保护和逆转作用,可减少疾病对人体重要脏器的伤害[4]。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单纯采用降压或降糖药物治疗,难以长期控制病情发展,而想要更好的控制病情深入发展,需要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合用药方案,小剂量药物共同作用,可促使降压药物优势互补,不仅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更好的发挥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5]。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之中,主治医生必须根据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药物治疗,同时对患者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从而更好的控制患者血压水平,防止出现糖尿病或其他并发症。针对患者各方面的综合因素要进行合理分析,以便给患者提供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孙乃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用药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7上旬刊):4279-4280.
[2]姚震生.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实施社区规范管理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0):1494-1495,1497.
[3]刘雪莲,王浙霞.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30(2):91-93.
[4]徐宜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降压用药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119-120.
合并用药 篇6
患者男,62 岁。因“突发左侧肢体乏力伴吞咽困难10h余”入院。患者10h前无明显诱因下急起出现左侧肢体乏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抽搐,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无复视。急诊来我院查头颅CT示脑梗死,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10 多年,控制不详。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 T37℃ ,P 72 次/ 分,R 16 次/ 分,Bp 150 /80mm Hg。心律齐,心前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明显啰音。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 神志清楚,构音障碍,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双瞳等大等圆,直径2. 5mm,光反射灵敏。左侧咽反射消失,伸舌左偏,左侧鼻唇沟浅。颈软,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上下肢肌力5-级。左侧腱反射减弱,左侧病理征( + ) 。脑膜刺激征阴性。无失语。NIHSS评分2 分,洼田饮水试验5 级。实验室及器械检查: 头颅CT( 本院2010 -05 -21) : 多发性脑梗死。初步诊断:( 1) 脑干梗死,( 2) 高血压病3 级高危,( 3) 2 型糖尿病。老年男性,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多年,此次急性起病,表现为左侧肢体不完全性偏瘫伴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早期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诊疗计划: 入院时已过时间窗,无溶栓指征。给予抗血小板、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处理。
2 药物治疗分析
2. 1 控制血糖治疗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促进血小板聚集[1]。高血糖使得血小板表面受体暴露增多等原因也会造成血小板聚集性增强[2],因此,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可有助于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增加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使用二甲双胍0. 5g,每天2 次,控制血糖< 6. 2mmol/L。
2. 2 降压治疗高血压病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3]。患者有高血压史多年,血压控制很重要,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低血压,收缩压控制在130 ~ 150mm Hg,舒张压控制在80 ~ 100mm Hg。《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表明[4],收缩压每下降10 ~ 14mm Hg或舒张压下降5 ~ 6mm Hg,脑卒中风险下降40% 与降血压带来的保护作用相比,其他措施所起的作用较小,仅占5% ~ 10% ,同样,基线收缩压升高10mm Hg,脑卒中相对风险增加49% ,基线舒张压升高5mm Hg,脑卒中相对风险增加46% ,因此有效的血压控制会带来更多的心脑获益。患者有高血压史多年,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低血压,控制血压Bp在130 /80mm Hg。厄贝沙坦是一种强力的口服有效的选择性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氢氯噻嗪是利尿剂,具有利尿降压作用。
2.3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是非心源性缺血性脑梗死二级预防基石,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许多大型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风险[5]。血小板生成需要环氧合酶,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合酶的合成,同时对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显著,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2.4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丹红注射液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黏滞度,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显著调节脑血液流变性,重构缺血区微循环[6],从而缓解临床症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和神经功能恢复,使用丹红注射液活血化瘀,降低血小板。
2. 5 降血脂治疗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关键因素,不稳定斑块脱落是进展脑梗死的重要发病之一,阿托伐他汀钙40mg口服,每晚1 次,不仅能降低血脂,还具有不依赖其降脂效应的神经保护作用,如稳定斑块,抗血管炎性反应,抗氧化,抑制血栓形成,调整内皮细胞稳定功能,促进血管新生等。使用瑞舒伐他汀40mg口服,每晚1 次,强化降脂稳定血管斑块预防脱落[7]。
2. 6 神经损伤功能恢复治疗神经节苷脂钠是组成人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一种含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类物质,对机体具有多种作用。神经节苷脂钠能够促进“神经重塑”,对损伤后继发性神经退化有保护作用。神经节苷脂钠能够进入血脑屏障,改善和减轻损伤后脑水肿,能够改善和恢复细胞膜活性作用,通过改善细胞膜酶的活性减轻神经细胞水肿。单唾液四己糖酸神经节苷脂钠能促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功能恢复。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因损伤后导致脑水肿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每天20 ~ 40mg,遵医嘱一次或分次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滴注。在病变急性期( 尤其急性创伤) : 每天100mg,静脉滴注; 2 ~ 3 周后改为维持量,每天20 ~40mg,一般6 周。
3 药学监护和临床药师工作体会
老年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病容易引起血管和神经组织病变,易引起脑梗死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防止低血压发生。使用降血压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时要监测肝肾功能情况,易引起低血钾,氢氯噻嗪是磺胺衍生物,对磺胺过敏者禁用,因患者糖尿病多年,易发生糖尿病肾病,密切观察患者肾功能情况。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稳定血管斑块,要密切检查患者的肝功能情况,一旦患者出现肌肉疼痛等症状要及时处理,防止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一旦有异常要立即停药,该类药物宜在患者临睡前服用疗效较佳[8]。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粪便的情况,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测定。在使用中成药注射液时要防止中药成份复杂易引起不良反应。使用单唾液四己糖酸神经节苷脂时要防止患者有遗传性糖脂代谢异常。本次用药用法用量均比较合理,符合疾病的诊疗指南。
参考文献
[1]张学力,郗光霞,赵媛媛,等.艾塞那肽对糖耐量减低大鼠肝脏内质肉主应激标志性蛋白C/EBP同源蛋白的表达的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2):167-169.
[2]龙雅丽,胡风云.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率的影响及治疗策略[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60-61.
[3]陆正齐,李海燕,张炳俊,等.脑干梗死与糖尿病的相关性[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19(8):568-573.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5]吴明华,胡华白,张秀胜.急性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J].山东医药,2012,52(25):28-29.
[6]江康.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5,7(7):10-11.
[7]杨平,张丽芳,顺敏娥,等.阿伐他汀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6):543-546.
合并用药 篇7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硝苯地平,卡托普利
糖尿病也是造成患者心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导致的危害更大, 严重损伤患者的心、肾、脑等器官[1]。本文对我村卫生室25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择我村卫生室收治的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56~74 (平均64.8) 岁, 患者糖尿病病程5~12 (平均8.4) 年。对所有患者检查诊断中糖尿病均符合1997年ADA/WHO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均符合1999年WHO/ISH的诊断标准。患者其他所有身体特征正常。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性资料的对比,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织患者均给予降糖药物治疗, 均使用磺脲类和双胍类口服降糖药, 控制饮食, 增加运动, 当血糖含量有效控制后, 两组分别采用不同药物进行降低, 治疗组采用卡托普利片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 卡托普利片12.5mg/次, 3次/d, 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次, 1次/d, 持续治疗1w。对照组治疗中采用与治疗组不同的降压方法。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对比, 同时测量患者的空腹血糖。治疗前后测量患者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以及血肌酐。
1.4 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患者血压<135/85mm Hg, 血糖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血肌酐正常;有效:患者血压<140/90mm Hg;无效:患者血压≥140/90mm Hg。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SPS 13.0软件进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压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治疗后血压与对照组相比, 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对照组治疗后血压有显著改善, 但治疗组血压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本组研究中选用的是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 硝苯地平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 肾上腺髓质素、血管紧张素以及内皮素等都会有明显的降低, 从而使患者集体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共同维持血管的稳定。而拉托普利能够有效降低血管紧张素的水平, 从而增加肾血流量, 同时卡托普利还具有一定的抗心力衰竭的作用[3]。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联合疗效好, 能有效降压, 不良反应较小, 同时能减小对患者心、肾的损伤。在本组研究中采用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
参考文献
[1]苏敬荣, 陈琦, 张丽琴.氯沙坦联用吲达帕胺对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9, 43 (6) :490-491.
[2]刘云芳, 彭美玲, 陈华.苯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病52例疗效观察[J].云南医药, 2009, 12 (3) :122.
合并用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94例, 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4) 中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及ISFC/WHO关于冠心病症状标准。纳入标准:①坐位舒张压>95 mm Hg, 坐位收缩压>160 mm Hg;②近两周心绞痛发作次数>3次/周;③静息心电图有明显缺血性改变。排除药物过敏, 合并有慢性或急性肝肾疾病, 感染性等疾病者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实验组47例, 男24例, 女23例, 年龄42~74岁, 平均 (62.4±2.1) 岁, 病程3~10年, 平均 (5.7±1.2) 年, 对照组47例, 男22例, 女25例, 年龄42~75岁, 平均 (61.9±2.5) 岁, 病程3~10年, 平均 (5.3±1.3)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 病程及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5 mg/次, 1次/d。而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吲达帕胺缓释片, 1.5 mg/次, 1次/d[2]。6周为一个疗程, 共治疗一个疗程。
1.3效果评价
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血压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以 (±s) 表示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TG、TC、LDL-C、HDL-C分别为 (1.43±0.43) mmol/L、 (4.11±1.54) mmol/L、 (3.12±1.32) mmol/L、 (1.65±0.65) mmol/L, 对照组TG、TC、LDL-C、HDL-C分别为 (2.43±0.65) mmol/L、 (5.75±2.01) mmol/L、 (4.67±1.76) mmol/L、 (1.04±0.45) mmol/L。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情况均有所改善, 而实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 (73.2±3.8) mm Hg、 (121.4±9.3) mm Hg;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 (94.3±6.4) mm Hg、 (137.3±11.2) mm Hg。两组患者血压均有所改善, 而实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氨氯地平为一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增加缺血心肌灌注。而吲达帕胺能改变平滑肌松弛程度, 减少外周血管阻力, 降低患者血压。两种药物均可改善患者血压和血脂情况, 但单独使用效果不佳, 但两者联合用药可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协同作用[3]。
在本文研究中实验组采用氨氯地平及吲达帕胺联合治疗, 而对照组仅采用氨氯地平治疗。治疗后两组血压及血脂情况均有所改善, 但联合用药改善情况优于单用采用氨氯地平, 这说明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独用药。
总之, 氨氯地平及吲达帕胺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及血脂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及吲达帕胺联合用药对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94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均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而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吲达帕胺缓释片, 治疗后观察患者血脂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TG、TC、LDL-C、HDL-C分别为 (1.43±0.43) 、 (4.11±1.54) 、 (3.12±1.32) 、 (1.65±0.65) mmol/L, 对照组分别为 (2.43±0.65) 、 (5.75±2.01) 、 (4.67±1.76) 、 (1.04±0.45) mmol/L;实验组收缩压, 舒张压分别为 (73.2±3.8) 、 (121.4±9.3) mmHg, 对照组组分别为 (94.3±6.4) 、 (137.3±11.2) mmHg。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和血压情况均有所改善, 但实验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氨氯地平及吲达帕胺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及血脂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氨氯地平,吲达帕胺,高血压,冠心病
参考文献
[1]方海滨, 梁慧, 谭强, 等.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疗效观察.人民军医, 2010, 53 (9) :675-676.
[2]陈大为.依那普利和吲达帕胺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性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6)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