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中化学

2024-06-03

初中教学中化学(共12篇)

初中教学中化学 篇1

摘要:化学教育是以化学知识体系为载体,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发, 从而达到让学生具有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育。尽管化学教育的知识载体是固定不变的, 但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的化学有着不同的方向。因为首先是教育的三维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 普通教育偏重学术性化学体系认知, 而职业教育侧重化学实用性技能的训练, 是理论与实践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 从知识与技能来看, 普通教育重在化学知识的建构, 职业教育重在化学技能的运用。所以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是不尽相同的。本文就职业教育中的化学教学提出五个方面的看法, 仅供化学教育者共同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化学教学,三维目标

职业教育中化学教学与普通高中化学教学是同宗异源, 实施的学校性质不同, 培养学生最终的目标理所当然也不同。只是因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化学的根本性区别决定了二者的毕业生输送的方向, 也决定了两者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但若从教育的意义上来将, 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应该涵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没有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就没有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就是说,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归宿上是一致的, 就是培养服务社会的人才。怎样培养服务社会的人才?职业教育中化学教学通过什么途径来实施培养计划呢?

一、职业教育中化学教学与普通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区别在哪里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化学教学有着许多交集的地方, 它们都遵循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 教育基本原则是相同的, 教育的目的归宿也是相同的。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又有着自己特有的内涵。

(一)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不同点

普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研究型、探索型和设计型的人才, 普通高中的化学教学即是向更高层次的高校选拔人才而服务的。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既具有一定的化学专业知识, 又具有一定的化学技能, 同时能够将设计化工流程图转化为实际生产的技术人才。换句话说,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化学基本知识层次的技艺型和操作型的人才。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 是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直接就业上岗的, 这是普通教育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化学教学与经济发展关系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随着高科技的全新发展, 高中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已经是不可分割的, 尽管它是向着更高一层次输送人才, 但高中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社会, 高中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又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结合体。在迅猛发展产业中, 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与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教育面临更多的是区域的发展的需求。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定位, 必然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中学进行职业教育的化学教学是为了培养化工生产等职业技术人才, 是职业教育内在的价值体现。

(三)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化学教学在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上区别明显

在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上, 普通教育高中化学是根据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内部结构来分类设定的, 而职业教育化学教学则是以化工生产的岗位能力需求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设计的。就职业教育的化学专业方面来讲, 可以说一个化工厂有多少个职能部门就有多少个专业;因此, 职业教育的化学课程设置, 是通过对区域化工厂岗位的分析, 调查得出每种岗位所需的能力或素质体系, 然后来确定与之相对应的化学课程体系。比如说, 某个区域有生产硫酸工厂, 硫酸工业的流程简要如下:

通过对硫酸工业流程的分析, 硫酸工业有六个职能部门, 每一个职能部门的人员只要全面掌握了自己的“职能”中的化学知识就可以了。普通高中的学生则不然, 不需要掌握流程中的“职能”操作, 需要全面掌握的是整个流程中的反应原理及在实验室进行相关模拟实验的操作方法即可。

二、职业教育中化学教学的原则及发展方向

普通教育中的高中化学教学以化学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等教学为主, 虽然常有实验探究、也有社会实践互动等联系实际的环节, 但教学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领会化学理论知识。而职业教育则是重在培养学生在化工生产中的实际岗位所需的动手能力, 是将理论融于实践, 课堂教学常常与化工技能训练相结合, 因此将化工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 课堂体现的是教、干、学一条龙, 倡导化学知识够用为原则, 岗位需要什么课堂就教什么, 化工实践教学是重头戏。

职业教育中化学教学应以打破传统教学, 发展学生个性为原则。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知识层面较低, 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示范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 驾驭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即使在化工生产实习过程中, 教师仍是放心不下, 更多的是直接要求学生使用××器具、选择××材料、采用××工艺、其中的操作程序和检测方法等, 还有着“对症下药”的感觉。这种“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知, 依靠机械地记忆, 不能理解掌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能够应用于化工生产实践的知识更少, “高分低能”的状况与职业教育格格不入,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发展个性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 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促进学生优良职业个性的发展为原则。

三、职业教育中化学教学应以教学生“会学”为手段

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唤醒学生的三维效度为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课堂或实践教学明确所要解决的内容:

第一维效度学习目标, 通过课堂化学教学项目, 学生应完成怎样的化工生产, 应掌握哪些化学知识和技能, 就是做什么。

第二维效度引导质疑, 学生在引导质疑的驱动下自主学习, 制订出可行的化工操作计划或流程图, 并对操作计划或流程图进行实施和评估, 也就是说怎么做。

第三维效度信息来源, 同普通教育一样, 必须培养学生能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实际内容, 需要附带一些化工技术说明书、流程图、材料明细表、工具需求表等必要的与化学教学相关的资料, 用以探究相关知识的化工信息。

采用以上三维效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重要的是使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从他们“学会”化学知识转变为他们“会学”化学知识, 会用化学知识, 这更有益于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除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让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练就一副自我充电的好本领。使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或步入社会后, 真正具有自我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四、职业教育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应是理论联系实际

职业教育的化学教学课堂与普通教育是相同的, 都是根据学习目标引发教学问题, 学生主要以自主学习获取新的知识、认识新的技能, 职业教育的化学教学课堂还要逐步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以上提到的三维效度的化学教学有效地促使学生把学到的化学理论知识自发地应用于化工生产实践。通过化学理论紧密联系化工生产实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理论重新认识, 进一步驱动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热情。

另一方面, 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大都也没有全面实践过, 不是来自于化工厂技术专家, 只有系统的理论知识, 没有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因此, 采用三维效度的化学教学不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能够促进专业理论教师与化工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沟通、磨合, 迅速提高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

如常见的市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怎样做好市污水处理, 就是一个小型化工:

指导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够选择作为混凝剂或沉降剂使用的是偏铝酸钠、碱式氯化铝、氯化铁等就可以了, 至于化学反应的具体原理可以不做硬性要求;还有, 学生知道混凝剂除去悬浮物质的过程是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就可以了, 也可以不要求学生能够写出具体反应方程式。总之, 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应重在化工操作上, 不应是在化学反应的实质上纠结, 他们不需要高深的理论, 认识操作流程中的各步化学反应原理是普通高中学生的事情, 他们才是研究怎样实施方案策划者, 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实施方案的执行者。

总之, 在高职教育中化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必须根据化学学科特点, 从化工生产的实际出发, 采用灵活多样的三维效度教学, 同普通教育相同, 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活动。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在课堂内, 而职业教育的教学还必须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进入工厂, 让学生感悟到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 而且更多的是培养在化工生产实践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詹荣鑫.浅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11) .

[2]孟丽慧.论化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Z].东北师范大学, 2003.

[3]黄秀梅.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8) .

初中教学中化学 篇2

本期我担任165班和161班化学教学工作,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本期即将结束,真是日月如箭光阴如梭,现将本期本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班级情况

我所教的二个班,其中161班人数较多,基础好的同学不多,大多数同学基础不太好,好在他们都有上进心,都想将化学学好,因而我采取了全面照顾的方式教学,课堂教学是由浅入深,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有兴趣听课又使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听懂课、听得进课,通过一期来的努力全班同学都有长足的进步,而165班人数少一些,基础好的同学相对多一些,成绩差的同学相对少一些,教起来要轻松一些,但贪玩好耍的人多一些,当然这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只要稍加利用会对学生有益,我在讲课时难度深度略为加强既满足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又提高了同学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多多进行化学教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生产生活中去学习化学,往往会事半功倍。二,教材情况

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版化学教材,本期有七个单元,对一二三个单元,是入门教育,我采取多实验和实践,激发同学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和动手实验、学会到生活中学习化学,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满足了他们的对自然和科学的求知欲望,特别多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亲历其境,加强情境教学。而第四和第五单元是本期的重点内容,况且又比较抽象难理解,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理论和概念而且要理解特别要学会应用,化学用语它在所有的化学学习中有不可替代的用途,如果对二个单元没有学好,以后对化学学习都会带来困难。通过多年的教学,用下面方法行之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必须讲清讲透切,举例要形象生动还要贴切,第二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记住几个重要问题,比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我经常检查和抽背,基本都达到应有的水平。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练习,多练习可以加强记忆还能提高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水平,做到了不仅使学生能写出来,又能准确规范。

六、七二个单元相对来说好学一些,我花的时间要少,学生也学得好一些。

三、本期完成的工作

(一)深钻教材,仔细认真备课。现在我做到了备课的几个要素,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具、备方法。

(二)加强实验教学,对于演示实验,首先自己做一次,达到应有效果然后再向学生演示,自制仪器和教具,自己设计实验对学生演示。而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虽然本期不多,但是相当重要,学生刚刚接触,既新鲜又不适应,所以一些学生走到实验室不知如何动手,刚开始我只能教室讲,实验室手把手地教,慢慢地同学们就掌握了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大多数同学能独立完成实验探究。

(三)课后复习和练习对化学学习又是一个重要手段,首先督促学生课后经常复习,特别是边学边复习便于加强记忆,我每周有二节晚自习下班辅导,学生有什么问题让他们提出,我会直接解答他们的一切疑难问题。现在学生的练习资料和试卷很多,有一些是做不完的,我们这一期的教辅资料多得我都没时间看,何况学去做,只能由我先选择好了,然后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去完成任务。

(四)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本期我参加了国家远程化学教育培训,每除了上课还得在网上听课几小时,既对自己进行了知识更新,又学到了许多新教学方法,积极参加一切教学教研活动,如听课评课,同科老师相互讨论。

(五)成立化学学习兴趣小组,进行化学奥赛辅导,带领学生去工厂、农村去考察调研和学习。

(六)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一切工作,外出监考阅卷,制考试卷等,以及其他所有工作。

四、这一期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所教的二个班在期中期末考试中都取得较好成绩,但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现在社会的大气候,没有知识、没有文凭都能够找到象样的工作,有较好的收入,导致读书的空气不浓,一些人无心向学,必须得有老师的耐心和恒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校现一些教学设备和设施阵旧,虽然我们学校是合格中学,上级配置的设备要么过时要么不能用了。

(三)必须加强自己的知识更新,特别是多去外校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多从别人那里取强补短,现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在加快,老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学教学中化学建模的实践和思考 篇3

关键词:中学;教学;化学建模;实践;思考

中学教学中,建立相应的模型是有效的教学方式,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模型是对真实系统和内容的抽象和简化,实际上根据相应的总体目标,避开对象系统中的大量非本质因素,关注少部分主要的本质因素,从而形成比真实系统更为简单,但在主要方面和本质因素上与真实系统具有同样的结构和性能的系统,也就构建了真实对象系统的模型。中学的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建立化学模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灵敏性和逻辑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維。

一、中学教学中化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

中学化学教学中,建模的基本方式主要有机理分析法、模型类比法、数据分析法和构想法,无论是何种建模方法的应用,都离不开创造性的科学思维,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建模思维能力。建模的基本步骤为,首先应通过思维开发,构建语言模型;其次应明确模型系统内部的内容和体系,构建结构网络模型;再次,明确定量关系,构建量化模型;最后还应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以及持续优化。

二、中学化学中的模型构建实践

1.能量转化模型

例如,反应热效应(△H)—化学键与化学能—原电池、电解池与电能。不同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并伴随着光、电的效应,是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最感兴趣的。而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原因以及产生相应的物理现象,也是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最难理解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建立直观的能量转化现象,并且有效反映物质内部的结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化学键本质以及化学能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建立有关的模型则尤为重要。

光、热和电的效应都是直观的能量效益,而有关的物质结构以及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等内容,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是较为复杂和抽象的理论叙述,由此在教学中,应建立能量转化模型,以物质化学键的本质为主导因素,理解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也就是理解了化学能的储存和释放的过程,建立化学键能以及热效应之间的相互转化之间的关系模型,使用热化学方程式定量表实现了相应转化关系的表达,也就构建了热化学能量转化模型。以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得失本质为主导,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转移过程,建立发生在原电池与电解池中的电能和化学能转换模型,使用法拉第定理定量表达其之间的关系作用,也就形成了电化学能量转化模型。

2.气体定律模型

物质的量(摩尔)—理想气体—克拉贝龙方程—阿伏加德罗定律—气体摩尔体积。中学化学的教学中,建立物质的量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以微观粒子的集合表述物质的量,从而能建立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定量关系,中学化学中,建立物质的量的概念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以微观粒子的集合表述物质的量,同时建立了微观以及宏观物质之间的定量关系,通常以理想气体为模型,将宏观的方程和微观的定律结合起来,使用理想的气体状态方程定量表述物质的量、气体的摩尔体积、温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建立气体定律模型。

参考文献:

[1]贾龙贤,王茜.建模思想在化学竞赛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5).

[2]席琦.化学教学中的模型方法及其应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作者单位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高新中学)

初中教学中化学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国的化学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 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学做学习主人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力争与学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敢于有所发现, 有所提问。教师应积极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才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如学生学习了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的反应后, 可设计这样的情境问题:硫酸工厂排放的尾气里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那么硫酸工厂的尾气应做怎样的处理?再如, 在学生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和中和反应的概念后, 提问:中和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所谈到的事实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并且这种联系学生已经感觉到了。而问题的答案既不能从学生记忆的知识中获得, 也不存在于问题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中, 而是存在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之中。这就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在它们的联系和关系的分析中, 找到答案, 而这“跳一跳”的过程就包含着学生对各种科学方法的体验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引导积极思维, 训练学生科学方法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联想、对比、归纳、概括、类比等科学方法进而揭示变化的实质, 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一旦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 就能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CO还原CuO时, 可以从实验意境去联想, 引导学生去联想学习H2和C还原CuO时老师的语言动作、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生成物等。这样将三种不同还原剂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归纳到一起, 方便记忆。再如学习CO2的性质时可引导学生做如下联想:据CO2不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联想到它可用作灭火器;据CO2可溶于水联想到它不适宜用排水法收集;据它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联想到它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等等。除了实验意境联想, 还可以采用网络联想法。如根据金属、非金属的性质从纵的方向和横的方向形成知识网络图。纵向联想:掌握金属一金属氧化物一碱一盐的转变关系;横向联想:掌握金属与非金属、金属与酸、金属和盐的变化关系。此外, 还有归纳、概括、类比等多种科学方法,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综合利用这些方法, 指导学生推测实验现象和结果, 鼓励学生在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经掌握的科学方法, 启发其科学思维, 科学利用多种方法学好化学。

三、突出探究意识,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与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新的教科书有了很大改进,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我们应该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要以人为本,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在教学中要突出探究性, 让学生亲身体验, 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初学阶段, 教师努力设计一些简单的思维探究和实验探究, 使学生感觉到“我也能进行科学探究”, “我能行”。当学生通过思维探究和实验探究增强了自我效能感, 学生会更加乐于学习化学。例如在“空气”的教学中, 教师可增加思维探究空气存在的实验。头脑风暴的探究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会依据小学科学中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设计出许多实验方案。如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吹动风车, 空烧杯倒扣水中却不能被水充满, 用打气筒吹气球是使它充满空气, 吸饮料杯子变瘪等。

四、加强课外探究,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课程不仅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验探究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问题, 也有很多新想法。老师课堂上无法一一解决。而家庭化学实验均取材于生活, 且许多家庭小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 亲自观察、记录, 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 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 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 学生便逐步具备了进行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 与课堂实验相比, 家庭小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化学知识和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因此许多家庭小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 而且有利于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 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如在学习完“溶液”的知识后可以布置家庭小实验:如探究家中餐具上油污的清洗, 只用冷水、只用热水或在冷水中加几滴洗涤剂、在热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再用净水漂洗干净, 哪种方法洗的最干净;对家中许多日用品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通过这些家庭小实验, 不仅为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而且让化学学习走进家庭生活, 让学生充分利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增强其学习兴趣以及探究问题的热情, 开放、灵活, 真正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的合理整合。在义务教育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家庭化学小实验, 再多开发一些家庭小实验, 加强学生的课外探究, 使学生根据探究性实验的认知规律, 逐步培养、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总之, 在新课改背景下,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对策,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 能大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更好地发展学生素质和能力。因此, 本文结合新课改的要求,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教学展开了研究, 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逐步学会探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郑长龙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蔡文广.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探究性教学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 2009, 11

初中教学中化学 篇5

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化学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作 者:王洪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第十中学,河北,张家口,075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功能 作用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在素质教学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当前,很多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很重视实验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他们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忽视了实验的趣味性、开放性及探究性。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及探究性,进而提高实验的教学质量呢?

一、重视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初中学生在刚接触化学学习的时候,常常被实验所吸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常见的实验不怎么感兴趣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下降。根据这样的情况,老师可以适当的补充一些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铁树开花”。用几根细铁丝,将它们的下端拧在一起并插在软木塞上,然后用双面胶固定在桌面的玻璃片上,再将一些浸过酚酞的棉花团系在细铁丝上,然后在玻璃片上滴几滴氨水,并用大的烧杯罩住细铁丝,一会就能看见铁丝上的棉花变成了红色!就像一棵开满红花的树。化学上有很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收集一些。

二、重视化学实验的开放性

新教材上有很多的化学实验,这些实验安排的合理,并紧扣化学原理,但在很多的教学中,老师常常这些实验,当做训练学生实践能力来进行教学,学生在预设的、规范的实验操作中,挤压了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假如在具体的教学中作一些改进,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得到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氧气实验制取的时候,老师总是反复强调某些操作必须注意,否则试管会炸裂,可学生并不知道试管的炸裂是什么样的?很多学生将试管炸裂理解为爆炸,为了防止试管炸裂,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说的操作注意点进行实验,从学生内心讲他们是很想知道试管炸裂是怎么一回事的。这时,老师可以安排一个试管炸裂的实验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用试管、试管夹、玻璃片、玻璃导管、铁架台、水、水槽、酒精灯等等做试管炸裂的实验:首先,将玻璃片蘸些水并用试管夹夹住,放在火上烧一会儿,并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冷水看看玻璃片是不是炸裂;然后,将试管、橡皮塞、导管连接好,并固定在铁架台上,导管的尾端插入水槽的水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的底部一段时间后,立即移去酒精灯,可以观察到水从导管吸入试管内引起试管炸裂。这样使学生理解了试管炸裂的原因是因为试管的热胀冷缩造成的,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使学生懂得了试管炸裂并不是爆炸。这个实验可以安排在氧气的实验制取学习的前面,有利于学生在制取氧气的时候注意。

在学习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将实验这样的设计:将烧杯里注入热水,用薄的铜片盖在烧杯口上,然后在烧杯的热水放一粒白磷,在烧杯口的铜片上的两边各放一粒白磷与红磷,一会儿就能看见铜片的白磷燃烧起来,而烧杯的白磷与铜片上的红磷都不能燃烧。这就就能帮助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那么,然后让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呢?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方法容易想到,只要加热就行。而热水中的白磷要想燃烧起来,很多学生思考不出,这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思考的关键是要得到氧气,毕竟热水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它的着火点。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自然的想到: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至于如何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大部分学生能知道,只要将氧气的实验制取装置中的导管插到白磷旁边就行。当学生知道了实验原理后,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了。

开发性的实验,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重视化学实验的探究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常常用来验证化学原理或者就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而新课改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因此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的方法,体验学习的过程。那么,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做好探究性实验呢?比如,CO2的实验制取是一个很好的探究例子。老师可以在教学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通过预习知道实验室制取CO2常用稀盐酸与石灰水,为什么用这两种物质,而是不其他呢?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大家能写出多少个生成物里有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进行会议、归纳:碳在氧气中燃烧;碳酸分解;甲烷燃烧;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煅烧石灰石;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等等。很多学生认为这些反应应该都能制取CO2的,老师要帮助学生怎么排除:碳在氧气中燃烧,收集的CO2里肯定含有氧气;碳酸很不稳定,难以成品;甲烷燃烧与碳在氧气中燃烧类似,生成的CO2里含有空气;煅烧石灰石需要很高的温度,这个条件是实验室不能具备的;至于为什么不用碳酸钠与稀盐酸,不用稀硫酸?最好让学生亲自做一下实验。老师给每一位学生发几支试管以及需要的药品,让学生自己做下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速度太快,无法控制,快的将反应物都要随CO2气体喷出来;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的速度同样很快,无法控制;而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的时候,很快由于碳酸钙的表面积累了白色物质,阻隔了反应稀硫酸与碳酸钙接触,反应终止。因此,学生通过亲自的实验,最终理解了为什么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CO2。

总之,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是化学教学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中,不仅要做好实验,而且要让学生喜欢实验,乐于实验。

初中教学中化学 篇7

1重视化学实验教学[1]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理论教学是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木方法,而实验教学则是教会学生怎样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且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现象、新问题。因此,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实验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教师才会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创新潜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其创作灵感,接纳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再次,要树立以人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为一体的教学理念。即在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引导学生的思维。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的化学实验教学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课程从属于理论课程设置,验证性实验占的比重相当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比重较小,导致实验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理论课的补充。这样就忽视了实验课的自身规律和特点,难以反映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应独立设课,在实验内容设置上删减孤立性和简单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的实验内容。通过一些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技能进行融汇贯通,灵活运用。综合性实验往往以一个实际的科研过程为基础,包含了从合成、分离纯化到定量定性分析等过程,同时结合实验预习工作和实验报告的书写,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科研过程。

开设知识面广、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实验。开设的实验原理、方法不脱离教材,而题材可以更接近生活与生产实践,如水果与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牛奶中蛋白质含量测定、蜂蜜中果糖的鉴别与含量测定、氨基酸的含量测定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开设以学生为主、全面培养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2]。指引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实验去验证猜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获取实验成果。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出击,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除此之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学生做这种创新性实验时,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再不像以前的验证性实验那么顺利,这就迫使他们主动去思考、去询问、去查资料。这个解决难题的实验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大有益处。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 老师介绍实验原理、方法、结合列标题、框架图、提问等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边学边操作,老师组织学生现场讨论并对结果评分。学生自学实验内容、自主探索、老师指导实验思路与方法并组织讨论。 结合基础、综合或设计性实验需要, 选择并综合运用以上两种“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要求学生真实记录实验现象,善于分析思考问题。科学实验要尊重事实,严谨认真,因此化学实验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如实、完整地记录实验过程,需要记录的内容包括实验中试剂用量、数据、实验现象及仪器的操作方法等,特别是实验现象和相关操作。学生要认真听取老师对一些操作的讲解,记录操作的要点,这样在实验时才能安全、正确、顺利地进行。化学的实验现象涉及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颜色变化及酸碱度的变化等, 需要仔细观察, 详细记录。学生每次的实验记录应由老师签字后才能离开,且要求学生实验报告上的数据和现象必须和原始的实验记录相一致, 这样能防止学生只重视抄袭与理论相符的现象而不能客观、 认真地分析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得失, 未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和思考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学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自己实验中遇到的困难。

重视学生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上化学实验课要求学生必须提前预习实验,写预习报告。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课前预习,才能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理解实验原理,清楚实验操作步骤,并且根据需要记录的数据设计好实验的记录格式,这样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严肃认真地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能够体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耐心细致的学习作风、实事求是的优良态度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对理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实验报告要求清楚地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与处理、实验结果与讨论以及实验中注意的事项等内容。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真实的报告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获得正确的信息,同时,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图形、动画等形式多角度演示丰富的实验信息,形象生动地模拟实验全过程,提高实验直观性与趣味性,加深学生理解以及掌握操作技能。如在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酸碱滴定的基本操作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操作细节的规范性及其注意事项;又如在指示剂滴定终点的判断中,初学时往往不易把握终点的颜色变化,造成终点提前或延迟而导致结果不准确。因此,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来形象直观地展现指示剂在终点前以及终点时的颜色差异,如甲基橙的黄色-橙色、二甲酚橙的黄色-橙色、铬黑T的紫红色-纯蓝色等,有利于减少因终点颜色判断不准确而造成的操作误差。

4完善实验考核方法

改变过去那种把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做法,把实验态度、细节考核、实验结果和报告、综合性设计作为综合评定指标。实验态度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有没有认真预习并做好预习报告等;细节考核具体为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老师按照操作考核规定与标准对学生进行评分;实验结果和报告主要看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合理,实验报告是否工整和按要求书写,报告中的实验讨论部分,如果有提出建设性、创新性见解的同学可适当给予加分;综合性设计具体为在开放性实验项目完成过程中态度认真、工作积极、团结协作,或者参与的项目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如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生科技发明竞赛等 均可结合个人表现,实行不同级别的加分鼓励措施,该措施有助于鞭策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从基础实验教学提高到开创性实验研究,从而推动新世纪药学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5总结

化学实验教学通过丰富与更新实验内容,包括调整基础实验内容、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实验、开设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包括“教”与 “学 ”相结合、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实验考核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使学生在实验训练中掌握化学实验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在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培训中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总之,通过改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技能。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在改革实验教学的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更新实验教学理念,逐步完善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新能力的医药人才。

摘要: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及完善实验考核方法等几方面来探讨医药院校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医药院校,化学实验,改革

参考文献

[1]孙静,李尚德,贾振斌.如何培养医学院校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J].广州化工,2010,38(10):217-218.

新课标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亮点探析 篇8

一、突出人文关怀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自主独立思考, 独立搜索资料, 自行归纳结论, 从而掌握知识。依照这些理念, 化学实验的部分就更显得重要。新旧教材比较时, 会发现一些在旧教材中重要的实验都省略不做, 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苯与溴的反应等。

有些实验省略不做是因为现实意义不大, 比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但笔者以为,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就是对师生的人文关怀。不难发现, 省略不做的实验涉毒的居多, 实验中涉及的有毒物质会直接伤害到老师和学生, 当然也会污染环境。在旧教材形势下, 一个老师要带三、四个班的课, 一个教案讲下来, 即使安全设施齐备, 但其受到有毒物质的影响程度还是不容小视的, 教室也会留有余毒而被学生吸收。而在新课标中, 省略了这些实验, 这种省略甚至是删除并不是对知识的省略或删除, 而是提醒我们, 在新的教育条件下, 要完成这些知识点完全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来实现, 比如教师在通风橱中完成实验制成视频, 然后将视频呈现给学生;多媒体动画演示等。

新课标中这个闪烁人文关怀的亮点, 我们要充分的把它贯彻到教学和探究活动中。当然也不是所有涉毒的实验都不做, 如萃取实验, 将溴水中溴的萃取改为碘水中碘的萃取, 并且在授课时可选择在通风橱中, 做完后要强调废液回收等。还可以在点滴板中进行氯水化学性质的微型实验等。

二、强化合作互助

任何一门科目都会体现出互助精神。新课标下的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合作互助能力的培养有了更加鲜明的强调。

例如, 在课堂演示的实验中, 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整个操作过程, 构思实验程序, 然后选择学生和老师合作完成整个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时, 合作互助是最多的, 如过滤的准备、滴定终点的确立等。这个合作并不是说一个学生拿试管, 另一个学生拿滴管的这种错误认识, 而是一个实验要分成几块, 先是实验方案的提出, 然后是方案中的任务分配, 最后实验的实际操作, 例如“海带中提碘”的分组实验中, 要灼烧、溶解、过滤、观察, 每一步都需要学生间的协调配合, 没有合作互助精神是难以实现的。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一堂学生分组实验课可以安排多个实验, 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合作互助。例如, 在安排学生分组实验“海带中提碘”的同时, 也可安排蛋白质的性质检验实验, 那么在灼烧的同时可以由其他同学准备另外的实验, 并共同观察现象。

新教材理念就是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而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是生存于社会的必备条件, 所以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助。

三、体现化学之美

化学中充满了美———变化之美、造化之美、平衡之美、和谐之美。

1.化学现象的美:作为化学工作者, 不能是色盲。

在化学领域, 特别是化学反应所产生的颜色变化, 让人惊喜, 让化学充满了美丽的色彩。例如:重铬酸钾与酒精的橙色到绿色的鲜明变化, 镁条燃烧的耀眼, 焰色反应的灿烂等。在讲这些颜色变化现象的同时, 渗透美丽化学的思想, 激发学习兴趣, 可联系生活, 让学生充满激情的面对生活。

新教材里这方面体现的很明显, 课本里增加了实验现象的彩图, 让学生更能直观的体会到色彩的美丽, 不再是死记硬背一些色彩。这些篇幅的增加也让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要自然的渗透美育理念。美育过程中, 学生对现象、色彩、声音、光线、运动空间变换完整形式的感知, 会唤起他们的审美情感。

2.实验室仪器摆放 (从高到矮) , 仪器的组装 (从下到上) , 都有美丽化学的因素。

一位哲人说过:“美是生活, 应当这样生活, 那就是美。”日常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 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育是完全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比如书桌会摆放有序而整齐等同于实验仪器的摆放等, 鸡尾酒的配置那就是化学反应等。化学是一门美的科学, 是一门天然的美学教科书。

四、善用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使用CAI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途径。有些化学实验的过程是中学化学课堂中难以操作和演示的, 例如氮气和氧气混合放电、布朗运动等;有些危险实验 (如粉尘的爆炸实验) , 和本文上面写到的部分产生有毒物质的实验;有些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不是教室所有学生都能看到。这时利用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 就可以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微观、很快或很慢的化学过程。但多媒体播放的实验视频和利用软件编辑实验微观模拟的动画只是辅助工具, 方便但不是万能的, 因为这些不能替代实验操作细节;也不能替代真实实验现象;更不能替代实验失败的体验。笔者认为除了上面列举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验外, 其他都应以实际操作为主, 还原化学学科的本质魅力, 提升实验教学在化学学习中的价值。

摘要:本文认为,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新课程标准相对于旧课程有一些亮点, 主要体现为:突出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关注了师生安全和健康;强化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助, 共同完成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感悟化学之美, 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美育;鼓励教师善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工具的作用。

关键词:亮点,人文关怀,合作互助,化学之美,多媒体辅助

参考文献

[1]相虎.适应化学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蔡文红.合作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学科教学, 2006

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效的初探 篇9

一、改进装置, 增加实验的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 只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理解化学知识、原理所必须的教学手段, 很多老师常常一成不变的照着教材给学生做, 这样做虽然不能遭受非议, 但教学效果却并不高.比如, 电解水这个实验, 用教材上的装置来演示实验, 反应的速度十分缓慢, 有时候一堂课的时间都难以完成, 学生枯燥的看着这样缓慢的实验, 心急如焚!造成电解水实验反应过慢的原因主要是, 电极与水的接触面太少, 水分解的量少.假如, 我们改进实验装置, 将普通的导线, 换为较粗的铜线, 并在两个铜导线上绑上碳棒, 就能增加电极与水的接触面, 从而水电解的速度大大增加, 这样能大大缩短演示实验的时间, 从而更好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的效率.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 电解速度快, 产生的气泡却没有增大, 这就影响了实验的可视化程度, 那么, 如何使电解产生的气泡变大呢?可以在水中加些NaOH或H2SO4溶液, 使它们的水溶液的浓度在10%左右, 因为10%左右的电解水溶液, 在电解的时候能产生最大的气泡, 学生很容易观察到, 否则, 学生只能看到一股很细的气流, 可视化程度很低, 影响教学效果.

二、适当补充些化学实验

对于重点知识, 即使教材上没有安排实验, 我们也可以补充一些, 这样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也可以使我们的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比如, 补充做一个碳与氧化铜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 从而说明碳与一氧化碳一样具有还原性.又如, 在学习NaOH性质的时候, 我们可以补充做一个它与二氧化反应的实验:将少量的NaOH溶液置于充满CO2的烧瓶里, 然后将带有小气球的橡皮塞迅速塞紧烧瓶, 过一会儿, 学生会看到小气球会变大, 然后组织学生分析其原因 (烧瓶中的CO2与NaOH反应, 气压减低, 小气球膨胀) .这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事实上,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 无论我们怎么重视实验, 都是不为过分的.

三、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

新课程教学的主旨是为了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大力提倡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尤其要重视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的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 使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呢?

首先要创设教学情境, 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 我们每个人都吃过皮蛋, 诱导学生发问:包裹在皮蛋外面的原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其次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可以进行各种猜想, 但凭肉眼观察是很难猜想其主要成分的.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查询, 也可以上网查询.经过查询发现:包括生石灰、纯碱、草木灰、食盐等物质.再次是确定验证的实验方案:1.向烧杯里加入研碎的外包裹物, 再加入适当的水, 经过搅拌、静止后, 可以观察烧杯底部的白色固体, 这种固体可能是____.2.为了分析上述烧杯内的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物质, 需要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确定探究的实验方案, 形成初步的、统一的意见后, 可以分组做实验.验证包裹物中是否有纯碱或碳酸钾, 可以加稀盐酸, 看看有没有气体产生;验证包裹物里是否含有NaOH等物质的时候, 应重新取样, 可以先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再加酚酞溶液, 看看溶液是否变红色.

从上面看出, 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 不仅能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 巩固了所学的内容, 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些探究性实验, 需要学生开动脑筋, 创造性的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事实上,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意义远不至这些,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灌输, 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后, 没有再学习的能力, 无法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因为现在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 教学质量再好的学校都不可能让学生学全适合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知识, 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求知, 让他们具备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完成再学习的能力, 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的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就能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增加安全知识, 提倡绿色的化学实验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结束的时候总存在剩余物质, 有些实验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 如果这些物质处理不当, 会造成环境污染, 甚至引发安全问题.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 一方要求学生不要随便丢弃剩余物质, 将剩余物质倾倒在规定的容器内,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 在实验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周密, 努力实施绿色的化学实验.比如, 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 要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产生的二氧化硫属于有害气体, 会污染环境.那么, 如何设计实验, 让它对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呢?可以这样设计:将少量的水事先放在收集了氧气的集气瓶中, 当硫与氧气反应后, 立即盖上玻璃片, 这样就能使产生的二氧化硫溶解于水, 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

摘要: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 实验教学的效果是否明显,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教学中化学 篇10

关键词:地质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院校地质类专业培养地质工作者就是专门从事矿物资源查找、评价和开采工作的职业人群。就拿其中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来说, 主要是利用地质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地质遥感卫星等技术, 分析某地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元素富集异常性等, 在一定的地层中找到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能源矿等。化学课程在地质专业开设专业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涉及到化学基础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热力学化学》、《物理化学》, 《晶体化学》、《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等化学基础课程, 既有一定的广度, 也有一定的深度, 如何合理, 科学地把握好这两个度, 更好地为地质专业有关专业课程服务, 为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又一新的课题。

一、地质行业现状与背景分析

地质类专业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是很大的, 但社会对这个行业的认同度是比较低的, 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地质事业的发展是不同步的。这主要是源于人们往往将目光集中于产业链的最末端, 也就是成品的价值之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建设都离不开矿业的支持, 部分国家和组织看准我国的金属矿以及能源的开采速度跟不上建设需求的速度, 过分抬价, 短期内的涨幅甚至达到90%以上, 我们国家从澳大利亚高价进口铁矿石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 明知别人在过分的抬高物价, 但作为不可或缺的物资, 我国仍得吞下这个苦果。目前就迫切需要国家培养地质类专业的人才。国家必须加大对地质行业的投入, 通过自己的力量找到国家建设需要的资源, 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高职院校责无旁贷担当培养地质工作人才的重任。地质类专业属于理学大类, 是一个基础性的专业, 担负着培养地质工作者的任务。随着我院资源系地质类专业特色专业发展和壮大, 高校培养的地质人才仅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首先要从专业入手进行一系列课程改革。因此, 立足于地质类专业的化学课程改革研究, 充实职业教育人才的理论体系。鉴于此, 我们就地质专业中所开设的有关课程中对化学知识的需求做了调查。

二、地质专业课程需求化学知识的调查

首先, 《普通地质学》课程中, 野外地质调查的任务就有初步确定地质体的物质组成, 然后对各种样品都有进行室内实验、分析和鉴定。矿物、岩石样品要进行岩矿鉴定、岩石定量分析等;地层古生物样品还要进行化石鉴定、同位素年龄测定。有时还利用已知岩矿的各种参数及化学过程等, 进行模拟实验。如目前可以制造出人工红宝石、水晶、金刚石有实用价值, 又有助于了解自然界矿物、岩石、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对于上述任务的完成就涉及到化学基础课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化学课程, 只有具备化学的知识, 初步了解或掌握各种测试和分析方法、技术及设备, 才能对矿物、岩石样品要进行岩矿鉴定、岩石定量分析等工作做指导, 具备地质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其次, 《矿物学基础》是地球科学中研究地壳物质成分的重要地质基础学科之一, 是专门研究矿物的一门自然科学, 主要研究矿物的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外部形态、物理性质、成因产状、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矿物都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 每种矿物都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 其决定矿物的成分和结构。这些性质是人们认识矿物的依据和利用矿物的因素之一, 涉及到化学基础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等。另外, 《岩石学》课程主要解决的任务中也强调首先研究岩石本身的特征 (包括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 。涉及到化学基础课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等。最后, 《地球化学》课程是研究地壳和地球的化学成分以及元素在其中分布、分配等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元素的原子, 而原子又总是存在于单质和化合物 (矿物) 中。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元素在地壳和地球中的平均分布量 (丰度) 以及元素在地壳部分和各种岩石、矿物中的含量分配, 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元素分布方面存在的规律及其原因;研究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中元素分配、分散、集中、共生组合和迁移演化的规律。这种研究有助于揭示岩石和矿床的成形成机制, 并总结出找矿的地球化学前提和地球化学标志:研究个别元素的地球化学, 包括元素的化学性质, 晶体化学性质, 分析方法, 自然界中的同位素, 宇宙体, 地球和各地圈中的丰度, 各种岩石和矿物中的含量, 以及各种地质、成矿作用 (内生、外生、变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中迁移演变的历史及共生、集散等规律;研究个别地区的地球化学 (区域地球化学) , 亦即阐明元素在个别地质体系之间的分配规律, 以及这些分配规律与地质体系的年龄、地质构造、岩石成份之间的关系。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研究, 包括元素在宇宙中的起源和衰亡的历史, 地球化学过程的数学模拟和模拟实验以及热力学、动力学等物理化学研究。应用近代物质结构学说、晶体化学、化学等自然基础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阐明元素迁移、集中和分散等的机制4], 也属于于此。

三、传统地质专业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 依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地质一线对人才需求我们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有: (1) 地质学科中专业课与化学有关基础学科的有机衔接较差, 使地质专业毕业生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对有关涉及化学知识运用不熟练。分析其原因, 高职院校的化学基础课教学, 学生普遍认为与地质勘查专业关系不大, 有厌学情绪。加之学生素质日趋下降, 影响了地质专业课的教学, 授课教师也感到无奈。学生的来源造成学科体系破除的困难性, 高中的教学内容偏多理论, 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 尤其部分同学的化学基础较差, 部分教学内容陈旧, 不能适应地质专业技术进步水平。 (2) 高职化学基础课教学滞后于专业教学改革。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专业教学改革的需求, 为专业服务的必需够用为度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学校的地位日益下降。在目前高职专业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下, 同时又面临高职学制缩短的新形式, 随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回落, 专业教学计划中相应减少基础课教学时数是必然的结果, 基础课改革滞后现实已经影响了专业教学改革的进展。 (3) 缺少与专业特点相适宜的《普通化学》教材, 无法做到推陈出新, 与地质专业知识有机结合。

四、化学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 要采取解决的方案有: (1) 创新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上, 不断创新教学体系, 课程安排上反复论证, 集中地质专业课教师的建议, 化学课程安排几门, 第几学期授课等。 (2) 优化教学内容适时更新和精选教材, 并编写与本校实际教学与时俱进的新教材。按照“精减理论知识, 强化实际应用”的原则, 将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整合为《普通化学》课程, 编写了《普通化学》教材, 突出了化学与地质生产实际的联系和应用。同时主讲教师结合国内外同类先进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精选与重组, 并依据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就, 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 注意介绍化学在地质的进展与前沿, 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3) 教学方法多样, 教学手段先进。化学的课改中, 坚持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积极创新和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有目的为地质专业有关课程打好基础。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引导式”、“讨论式”、“互动交流式”、“综合目标式”等多种灵活教学方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精讲多练, 既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并根据学科特点, 灵活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确立现代化学课程理念, 转变化学课程, 课程功能, 提高课程的综合化水平;在课程内容整合上应更新课程内容, 调整课程结构, 提升课程效能;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教学过程, 创新教学模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 立足于地质类专业的化学课程改革研究, 一方面有助于把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工程推向深入, 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力图通过研究充实我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 为指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丽, 谭兵, 胡宪.普通化学[M].地质出版社, 2009, (8) .

[2]谢文伟, 黄体兰, 周仁元.普通地质学[M].地质出版社, 2007, (7) .

[3]彭真万, 刘青宪, 徐明.矿物学基础[M].地质出版社, 2007, (12) .

初中教学中化学 篇11

课改的新理念强调探究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就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更新实验教学手段,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的一些有益探索,作一简要介绍,以供交流。

一、改进实验装置,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改教材中“实验3-1”的内容是电解水实验。按其图1、图2设定的装置和规定的方法去做实验,却是很费时的一种陈旧的实验方法,往往一节课下来是难以完成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在于:电极与电解液的接触面过小,水分解速度慢,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则是很难完成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主张按以下设计来改进,这样操作的实验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如上图3用1000mL烧杯作电解槽,用20%的稀硫酸作电解液,用6伏的直流电压,普通铜线作导线,将导线一头缠着碳棒,铜芯线自绺成型固定碳棒作电极,测气试管倒放在碳棒上面,且使2支试管靠紧。其中铜芯线缠着碳棒作电极的目的是:增大电极与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10~20分钟就有很明显效果;外加电压愈高,水电解的速度愈快,但生成的气泡较小,不易观察,一般演示实验电压在6伏较好,产生的气泡较大,便于学生观察;电解液的浓度愈大,水电解的速度也愈快,但产生的气泡同样较小,易形成一股上升的气流,学生不易观察,所以,一般氢氧化钠的浓度在6%~15%之间,稀硫酸在10%~20%之间,演示效果较佳;使2支试管靠紧就是缩短两根电极之间的距离,电极距愈小,在同样条件下,电解速度愈快。

二、调整实验场所,突出学生课堂实验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因家庭条件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课本中的一些家庭小实验,有相当部分内容学生在家里根本完成不了,但这些实验于教学又不能缺少。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把一些家庭小实验放在课堂上来探究。

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我设计成“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采用“边讲边分组实验”的授课方式,学生每四人一组,每组做设计好的以下一组实验并记录: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再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重点比较反应剧烈程度,由此归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

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大多数学生认为选用第4组比较合适。因为其他4组的反应速率不是过快就是过慢,甚至反应要自行停止(如第1组),不便于收集,所以被否定。我觉得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且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锻炼。

三、对实验进行绿色设计,增强学生安全环保意识

绿色化学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学的新发展和重要特点。实验教学的绿色设计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和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常常是有毒的物质参加反应或生成有毒物质,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安全受到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绿色实验设计。比如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生成的SO2有毒,对环境会造成污染。于是做实验时我作了如下改进,即将其与模拟酸雨的危害实验一起做。其具体操作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在集气瓶中预留少量的水,放入一粒锌、一小块大理石,在燃烧匙的柄上套一金属盖片,将少量的硫在燃烧匙内用酒精灯点燃,观察有火焰后,立即伸入集气瓶,盖上金属片,观察火焰颜色变化。熄灭后振荡,过一会儿,就可以看见锌和大理石表面有少量气泡冒出。这样将几个实验集于一体,既验证了氧气的性质,又展示了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还减少了实验中SO2对空气的污染。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材。必须做到既有教材可依,又善于透过教材,积极探究科学的实验方法,改进实验手段,把遵循教材和灵活使用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对教材中每一个不合理的实验设定进行改进、创新,甚至补充,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潘毅鹏

初中教学中化学 篇12

一、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他们想学、乐学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不但是求知的最大动力, 更是发明创造的力量源泉, 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诱导学生提高对初中化学的兴趣。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 及时发现不利于学生提高化学学习兴趣的因素, 并坚决的排除掉。老师更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们克服学习中存在的障碍和困难, 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初中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和学习化学, 他们对化学的实验器材感到非常的新鲜, 对化学实验尤为感兴趣。但是当学生们学到化学用语、化学符合和基本概念时, 就常会感到学习困难, 因为这些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乏味的, 更是难懂的, 只要记不住就无法应用, 和英语有的一拼, 认为也是靠死记硬背学习的, 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 我们老师要及时的给予学生帮助。告诉他们一些化学史上的名人轶事, 比如居里夫人在一生中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道尔顿是近代原子学说的奠基人,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和造纸术, 以及火药和造纸对世界造成的巨大影响;也可以告诉他们化学的起源, 形成和发展, 及在我国和世界中的巨大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们清楚的知道, 化学用语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语言, 是用来表示物质组成和结构变化规律的, 是为了研究化学的人, 更好的研究和表述。更要让他们认识到学好化学语言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不但关系到是否能学好化学, 更关系到将来为国家建设作出多大的贡献, 这样讲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利用化学实验,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初中的化学课本中, 有很多的知识需要记忆, 特别是有些章节中的化学符号特别多, 记忆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对于这些情况, 我们教师要早做准备, 把这些符号分批分次地让学生们记忆, 并经常进行检查提问。也可以把要记忆的化学元素符号和原子团等知识点, 制作成小卡片, 可以时常拿来看看, 更可以把这些知识变成顺口溜, 以简化记忆和方便记忆。比如我们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 第一步先通氢气, 目的是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 然后再用酒精灯把试管加热, 当加热到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的时候, 就要把酒精灯撤掉, 再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掐断氢气进入试管。做完实验后, 老师可以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实验的顺序, 这样学生便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实验的诀窍。这样做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三、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使学生们互帮互助

可根据学生们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兴趣爱好, 组成不同的兴趣小组, 在小组活动中, 可让他们互相学习, 互相讨论, 共同开展化学实验, 共同解决学习和实验当中遇到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也是为了让他们锻炼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的能力, 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 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们分小组做玻璃棒点灯的实验等, 开展这样的小组活动, 不但能解决学生们学习中的障碍和学习的畏难情绪, 更能使他们在小组的合作中趣学和乐学。

四、要做到精讲精练,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也是衡量老师好坏的标准之一。因此,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能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就要求老师能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改变以往的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 或者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老师对学生不管不问, 放任自流, 这种教学方式肯定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精讲的过程中, 不但要正确使用教材, 还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就是说要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 把重难点和热点相结合, 使学生能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 把握热点, 在考试的时候游刃有余。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但练习要有针对性, 要有创新性, 要练到点子上, 不能随意的给学生一些练习题, 就让他们开始做, 每天都沉寂在题海中, 这样不但不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老师要精选练习题, 让学生做一道题会一类题, 更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庞杂, 包括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和计算等四大部分,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孤立地讲解这些知识, 不但费时费力, 还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因此老师在给学生讲解的时候, 要搞清楚知识内部的区别与联系, 并进行归纳和对比, 把知识形成网络化, 更能用一根主线把知识串起来, 从而抓住知识的实质。比如我们在复习时, 把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这三种气体综合对比和归纳, 并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做实验, 让学生们熟悉整个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们掌握三种气体的用途、性质、制取的装备、收集检验等知识, 并且老师要对实验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 能创新的一定要创新。

上一篇:高层次人才引进下一篇:国防军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