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针治疗

2024-07-13

双针治疗(共3篇)

双针治疗 篇1

我科2001年2月~2010年12月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双针微创穿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57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7例, 男134例, 女23例, 年龄56~90岁, 平均68.9岁;除2例外均有明确外伤史。发病时间3周~4月。临床表现:偏瘫35例, 走路不稳45例, 痴呆15例, 言语障碍23例, 嗜睡34例, 昏迷5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经CT扫描或增强扫描确诊血肿部位, 采用YL-

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双针微创穿刺术。

2 术后护理

2.1 基础疾病的观察

2.1.1 呼吸系统疾病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 术后持续氧气吸入, 注意呼吸的频率SaO2的变化, 特别是全麻病人术后6h内, 应每60min观察记录一次, 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昏迷患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对呼吸困难或排痰障碍者, 及早行气管切开, 按气管切开护理规范要求护理。

2.1.2 心脏疾病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常有冠心病、高血压易出现频繁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 甚至发生心肌梗死。本组有11例出现频繁室性早搏, 经予利多卡因100mg静脉注射, 早搏消失;2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经给于阿托品0.1mg静脉注射, 心率恢复正常;1例术后第4天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 报告医生, 经CT检查颅内无再出血, 继续观察6h后行血心肌酶检查心肌酶升高, 心电图出现心肌梗死表现, 急请心内科会诊, 经抢救无效死亡。从该例教训中, 医务人员要提高对心肌梗死的认识, 特别是对语言障碍、昏迷患者要加强巡视, 发现异常, 及时处理。

2.1.3 糖尿病

本组病例有57例合并有糖尿病, 血糖最高达28.8mmol/L, 经胰岛素微泵静脉注射、饮食控制等治疗, 血糖逐渐降至9mmol/L, 无因高血糖导致的后遗症。

2.2 再出血的观察护理

再出血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慢性硬膜下血肿再出血可能是血肿腔压力急剧变化而导致颅内压降低血管的再充盈破裂出血, 或钻孔时硬脑膜与颅骨间的血管被剥离撕裂引起出血有关。本组有3例患者发生再次出血均是以意识加深为主, 1例出现鲜红血性引流液增多, 2例引流不畅, 经开颅手术证实有血凝块形成阻塞引流管, 故观察时应注意病人的意识状况和瞳孔以及引流情况;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立即CT检查, 以确定治疗方案。术后保持患者处于安静状态, 谢绝探视, 减少与患者不必要的交谈。术后冲洗遵守“等量交换冲洗”的原则, 限制抽吸负压过大, 不作过度冲洗, 每次冲洗液3~5ml。术后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或稍高于正常状态, 对顽固性高血压静脉点滴硝普钠治疗, 同时动态观察血压的变化。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因大便干燥用力排便而引起再出血。

2.3 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 上引流管关闭, 下引流管置低于头部10~15cm, 若引流量少于100ml, 采用低位引流, 若多于100ml, 考虑与脑室相通, 引流管高度与头部创腔保持一致, 避免引流过快引起颅内低压而致广泛的脑出血。对脑萎缩明显的病人引流管保持时间要长, 静脉输液量要多, 以保持病人有效的血容量和足够的脑容量。早期补充大量液体 (每日3500~4000ml) , 避免低颅压, 利于脑恢复, 记录24h血肿腔的引流量及引流液的颜色, 如引流液逐渐减少且颜色变淡, 表示脑已膨胀, 血肿腔在缩小, 如颜色鲜红, 多示血肿腔内有出血, 应及时处理。术后引流量少于10ml考虑拔管, 拔除引流管前, 常规复查CT了解颅内情况, 作为拔管的依据。

2.4 颅内积气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避免冲洗时抽吸过多或长时间低位引流, 引起颅内负压而导致气体进入;少量积气可不作特殊处理, 但应注意观察, 积气严重者可调整引流袋高于脑中线10~15cm行高位引流, 或在CT定位下于头颅高位处钻孔行穿刺抽气引流。

2.5 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术后最严重的感染, 术后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特别是防止引流液逆行导致颅内感染;更换引流袋及每次冲洗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 特别是体温的变化, 凡微创术后每4~6h测量体温一次, 体温超过38.5℃要警惕颅内感染可能;观察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性质, 如引流液混浊提示颅内感染。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易发60岁以上老人, 由于老人基础疾病多, 术后护理要加强观察, 及时发现呼吸, 心脏疾病, 及时处理,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昌美, 黄梅, 骆雪英, 等.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20) :1905.

[2]蒋淑蓉, 朱海晓, 尤朝霞.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颅内积气的护理[J].护理学报, 2007, 14 (1) :7.

双针治疗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6例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 其中男70例, 女56例, 年龄35~73岁, 中位年龄54.8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114例, 入院时血压135~240/100~130mm Hg。发病至手术时间:2~7h 40例, 7~12h 65例, 12~24h 21例。

1.2 临床表现

休息安静状态下发病40例, 劳累、情绪激动或大便时发病86例。术前意识状态分级[1]:Ⅰ级12例, Ⅱ级31例, Ⅲ级39例, Ⅳ级27例, Ⅴ级17例。不同程度偏瘫95例, 失语74例, 癫痫发作19例。

1.3 手术方法

采用双针穿刺粉碎吸引法:根据CT定位, 依据CT选用合适长度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2个, 以血肿的中心点为依据, 向前和向后1~1.5cm为靶点, 针钻一体分别将2个穿刺针送入血肿相应靶点, 但对大的血管、静脉窦以及重要的功能区进行避让。血肿穿刺成功后, 退出针芯, 侧孔接引流管。按术前计划行血肿直接吸除, 用针型血肿粉碎器进行冲刷、融碎和吸除, 2个对应靶点的血肿腔内分别注入尿激酶5万U溶解引流等。首次血肿抽出量以术前计算量的30%~50%为宜, 首次夹管2~3h后开放引流。

1.4 功能恢复评价

术后随访3个月, 患者功能恢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进行评价, Ⅰ级:完全恢复正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以独立生活;Ⅲ级:需要人帮助, 扶拐可行走;Ⅳ级:卧床, 但是保持意识;V级:植物生存。

2 结 果

本组患者中, 出院108例 (85.7%) , 死亡18例 (14.3%, 其中术后再出血行开颅手术14例, 失去再手术机会死亡4例) 。Ⅰ级15例, Ⅱ级27例, Ⅲ级24例, Ⅳ级21例, Ⅴ级21例。

3 护 理

双针穿刺引流术能迅速有效地清除血肿, 挽救生命, 促进脑功能早期恢复, 减少致残率。术前、术后护理是预防并发症, 保证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3.1 术前护理

(1) 术前准确及时完成各项检查及术前准备, 如备皮、导尿、备血等。 (2)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意识障碍加深, 血压再次升高, 应考虑有再出血的可能, 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3) 心理护理:针对病情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指导, 向家属介绍术前各种检查和准备、手术必要性、术式优点及治疗效果, 消除其恐惧、焦虑情绪, 减轻其思想负担, 取得其信任和配合, 以利于手术的进行和术后的护理工作。 (4) 患者剃全头, 侧卧位 (患侧朝上) , 头部与床面平行。伴烦躁不安者应加约束带, 专人固定头部。

3.2 术后引流管及切口的护理

(1) 引流袋高度:脑实质出血引流袋放置的高度应与头颅在同一水平或低于头颅位置, 以利于血肿腔内残留积血流出。出血破入脑室则引流袋挂在床头, 一般引流管最高到侧脑室额角的距离为10~15cm, 以维持正常脑脊液的压力。 (2) 保证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根据引流管内液面波动情况) , 避免折叠、扭曲、受压, 如引流不畅, 应及时处理。 (3) 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量和颜色:术后引流液多呈暗红色, 为陈旧性积血, 经过引流即转为橙黄色, 直至正常。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引出, 应考虑是否再次出血, 及时通知医师, 必要时做好开颅止血的准备。若引流液变混浊, 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 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 立即将引流袋放低, 引流出感染的脑脊液, 并做细菌培养。注意观察脑脊液引流的速度及量, 切忌引流过快, 以免骤然减压使脑室塌陷。一般引流量以每天不超过400ml为宜。 (4) 密切观察局部切口的变化:观察局部切口有无渗出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帽状腱膜下血肿形成。如术后穿刺部位有波动感应及时处理, 防止血肿蔓延。 (5) 防止感染:引流袋、引流管要严格无菌处理, 引流切口处的纱布要保持清洁干燥, 一旦污染要及时更换。移动患者时或每天更换引流袋前必须将引流管夹闭, 避免将引流管或引流袋内的引流液倒流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脑室引流一般不超过1周, 过久易增加感染机会, 准备拔管前, 应夹管观察1~2d内病情变化, 若病情平稳, 无颅内压升高情况, 方可拔管。

3.3 气管切开的护理

早期气管切开, 不仅可以减轻呼吸负荷, 改善氧合, 更可起到“引流”作用, 对肺部感染有着积极的作用[1]。

3.3.1 术前护理:

备好患者的颈部皮肤, 术前应彻底吸痰, 充分吸氧, 必要时先行气管内插管。在保证呼吸道通畅和良好供氧条件下进行气管切开。

3.3.2 术后护理:

患者应专人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确保呼吸道通畅,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 患者应住单人房间, 室温应保持在18~22℃, 相对湿度>70%, 每天紫外线照射2次, 每次30min;含氯消毒液地面拖拭, 每天2次;定时开窗通风。 (2) 密切观察呼吸动度、频率。如出现呼吸困难, 则应立即检查气管套管, 看套管是否从气管内脱出, 套管前端是否顶住气管前壁, 并进行适当处理。其次检查呼吸道有无阻塞。若呼吸浅快, 呼吸动度差, 则应立即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3) 套管系带应打死结, 松紧度适宜, 以防套管脱出。患者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对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的患者, 应采取适当保护性约束。一旦套管脱出, 应立即将原套管插回, 以保证患者的呼吸。

3.3.3 防止呼吸道感染:

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失去过滤作用, 空气直接进入气管, 加上患者抵抗力差易引起气管和肺部感染, 轻者延长病程, 重者导致死亡。因此, 护理过程中应注意: (1) 套管外口盖双层无菌生理盐水纱布, 以湿化滤过空气。 (2) 内套管每4小时经洗刷煮沸消毒后使用。痰多有结痂者随时更换, 外套管每半月更换1次。纱布垫每天更换2次, 污染者随时更换。 (3) 及时吸痰:患者瘫痪、昏迷不能自主排痰, 痰液淤滞于气管内影响呼吸。吸痰时应由浅至深, 防止将痰液推下, 动作要轻柔, 均匀捻转吸痰, 避免因固定某处或上下提拉而将气道黏膜损伤。为不妨碍患者吸氧, 每次吸痰不得超过15s, 2次之间要间隔3~5min, 注意观察吸出痰的颜色、量和气味。 (4) 翻身拍背:翻身便于痰液引流, 排出。翻身后护士将手卷成舟形, 当患者侧卧时叩拍其背部, 自下而上、自外向里叩拍, 使附着在气管壁上的痰液分离, 经纤毛运动使痰液向声门方向移动, 以便吸出。 (5) 气管内滴湿化液:气管切开后, 由于失去了上呼吸道的湿化作用, 影响了气管黏膜的纤毛运动, 气管分泌物易干燥结痂, 阻塞呼吸道, 使肺的顺应性下降, 影响气体交换。故每15分钟向气管内滴2~5ml湿化液, 每天总量为200~500ml, 与每天正常人呼出的水量相平衡。当痰液阻塞支气管引起肺不张时, 协助患者向患侧卧位后拍背吸痰, 肺呼吸音即可恢复。湿化液的配制:一般用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16万U+糜蛋白酶5mg。肺部感染重者可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加大抗生素的剂量, 临床实践证明, 加大局部用药剂量效果显著。

3.3.4 气管套管拔管的护理:

早期拔管可降低肺部感染、气管感染、气管溃疡、气管软化、气管内肉芽组织增生等并发症。拔管应在病情稳定, 呼吸功能恢复, 咳嗽有力, 能自行排痰, 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开始需进行堵管试验, 堵管时, 将滴管橡皮囊顶部剪一个相当于套管直径1/2~2/3的口, 再套在气管套管的上口。12h后患者能入睡、进食、咳嗽、无憋气缺氧现象, 再做全部堵塞, 24~48h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 即可拔管。拔管后的瘘口用75%乙醇消毒后用蝶形胶布拉紧, 2~3d后即可愈合。愈合不良者可以缝合。

3.4 昏迷的基础护理

昏迷是病情处于危重状态的一种临床表现, 加强基础护理, 积极预防并发症, 可利于患者早日苏醒。 (1) 眼睛护理:昏迷患者常无瞬眼动作, 从而影响了对眼球所起的生理保护作用。易使异物落入而损伤角膜, 或眼睛闭合不全, 而引起过度干燥。应避免引起角膜溃疡, 用生理盐水纱布或凡士林消毒纱布盖眼, 每天滴0.25%氯霉素眼液3~4次。 (2) 鼻饲护理:为了满足机体的营养和水分, 常采用鼻饲或静脉输液或两者结合使用, 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胃内注入食物不宜过急, 以免引起不适, 进食后1h内尽量不要搬动患者, 以减少呕吐, 给予少量温凉弱碱性流质饮食, 如牛奶、豆浆、米汤及各种蔬菜汁等。神经系统疾病常影响下丘脑自主神经中枢, 患者由于出血后交感神经兴奋, 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糖皮质激素增多, 致使胃黏膜缺血, 胃酸增多, 黏膜屏障破坏, 胃发生病变[2], 进而引起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插上胃管后应先将胃内的血引流出, 后将冰盐水250ml加去甲肾上腺素8mg注入胃内, 以使胃黏膜血管收缩, 胃内温度降低, 血流量减少, 达到止血的目的。如一次未能止血可重复使用。 (3) 口腔护理:昏迷患者往往张口呼吸, 口腔内干燥, 唾液中的蛋白质也易凝结成块, 并且使口腔和唾液腺发炎。因此, 根据口腔pH值不同, 每天用相应液体浸泡的棉球做口腔护理2次。清洁口腔时注意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异常;长期应用抗生素者, 注意口腔有无真菌斑点,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 高热护理:引起高热的原因有感染、药物反应、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损伤等因素。在头部使用电动冰帽或冰袋放置于全身大血管处, 如两侧颈部、腹股沟及腋窝等部位, 冰袋不可直接接触皮肤, 要用一层干毛巾包裹, 冰袋固定某处时间不宜太长, 可以轮换部位, 注意观察皮肤, 以免冻伤。也可用50%乙醇或温水擦浴, 此法简单, 无不良反应。 (5) 尿潴留的护理:轻度尿潴留可定时压尿, 将手掌放在膀胱底部轻轻按摩, 逐渐加压并向下推, 如有尿液排出要继续加压, 尽量排空。不可压迫膀胱中部, 也不可用力太大, 尤其膀胱过度充盈时, 以防逆行感染及膀胱破裂。如果按压无效, 可留置导尿管。留置导尿管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所以在插导尿管时应遵循无菌原则, 同时每天用0.9%生理盐水200~300ml冲洗膀胱2次, 集尿袋不能高于患者耻骨联合, 以免尿液倒流引起泌尿系统逆行感染;导尿管每3~4小时开放1次, 利于建立自律性膀胱和预防膀胱萎缩。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 晚排空尿液后拔出, 有利于分泌物的流出及尿道黏膜休息, 翌晨膀胱充满时再插导尿管。密切观察尿的颜色、气味, 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

3.5 压疮的护理

压疮是由于局部软组织持续受压、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营养代谢障碍而发生变性、坏死的病理过程。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 但良好的护理能减少或防止压疮的发生。 (1) 定时翻身:每2小时翻身1次, 根据情况可缩短翻身时间; (2) 定时按摩:用活血药按摩骨突隆起处及受压部位; (3) 定时擦洗:每天早、晚擦洗全身, 特别是受压处; (4) 保持床铺干燥、平整; (5) 应用预防压疮气垫, 可起到预防压疮的作用。

3.6 静脉血栓的预防

由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一般年龄较大, 血脂高, 血流缓慢, 伴有动脉粥样硬化, 同时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所以易形成血栓。加强肢体活动就尤为重要, 如果患者能自行活动, 可自行屈伸肢体;对昏迷患者, 应帮助其被动屈伸肢体, 同时给予按摩, 协助改变卧位等, 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4 体 会

双针穿刺引流术是治疗颅内出血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 完整的治疗方案, 护士的高度责任心, 严密细致的术后观察护理, 及时到位的优质护理, 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和病情的恢复;早期的康复训练等措施, 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减少致残率,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俊, 张海, 徐方杰, 等.早期气管切开对胸外伤术后肺部感染预后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1 (10) :631.

双针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12月经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脑出血的200例患者, 其中男136例, 女64例, 意识障碍较轻38例, 昏睡20例, 严重意识障碍106例, 昏迷36例, 年龄29~83岁;均于入院后, 首先使用甘露醇200~300 ml, 并分别测定使用前后的体位诱发电位 (SEP) , 观察是否有明显的改变。

1.2 方法

1.2.1 扫描机及穿刺针的选择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slice CT扫描仪, 横断面扫描, 层厚10 mm, 层距10 mm, FOV 25 cm, 矩阵256×256, 所有患者均采用双针穿刺定位, 均采用18G的套管针进行穿针引流。最好用碳纤维针, 以减少CT图像的伪影, 采用KEHOM-RING引流管。

1.2.2 穿刺方法及部位

根据需要将患者置于扫描床上处于最佳体位, 然后进行扫描定位, 在血肿最大径下一层面及上一层面各标出最佳穿刺点。进行常规准备的无菌手术单并暴露进针区, 与头皮进针点进行局麻后, 作2~4 cm的皮肤切口, 用环钻进行颅骨钻孔并暴露硬脑膜, 切开硬脑膜并出血后, 将套管针从钻孔中推入, 边进针边观察进针的CT扫描图片, 看套管针是否位于血肿内, 如未能达到目的, 将针迅速退出, 从钻孔中重新调整角度后, 再进行穿刺。切忌不退针, 直接调整角度, 这将引起更大的损伤[3,4]。CT扫描检查针尖位置, 达到最佳位置后, 两针一前一后, 一上一下, 即血肿的前上1/4, 后下1/4, 此时开始抽吸。穿刺点的选择主要根据血肿的部位。采用额前途径, 亦可用经颞叶或顶叶, 后颅窝血肿应在于相应部位的侧方或侧后方进针;俯卧位最好采用全麻, 否则易影响呼吸, 导致死亡。

1.2.3术前准备

CT扫描机的简单消毒, 头皮准备及镇静, 镇静剂可用安定与镇痛新15~45 mg静脉内注射。术中控制血压, 最好将收缩压控制在100~140 mm Hg。

1.2.4 抽吸要求

多数情况下, 可将穿刺点选于血肿的前1/2和后1/2的中心处抽吸, 如较困难, 可将穿刺针回撤少许, 此时抽吸较容易, 而对于较大血肿, 针尖位于血肿的外围部位效果更好一些, 探针侧向内抽吸, 这样可减少血管的损伤, 抽吸过程中, 间断地进行CT扫描, 以获得完整的实时资料, 当观察到脑室复张和中线结构恢复时, 停止抽吸。改用溶栓液化冲洗后, 再抽吸。一般认为将血肿抽吸达到90%以上为最佳。抽吸结束后, 将引流导管外端引出, 钻孔内放置含抗生素的明胶海绵, 缝合伤口, 再进行CT扫描, 以对照血块大小及血肿内导管的位置[5,6,7]。

2 结果

本组200例患者中, 基底节区出血内囊受压者占30%, 内囊未受压者43%;脑叶出血20%, 丘脑出血占12%, 小脑出血占10%, 脑干出血占5%, 在进行CT导引下穿刺术后, 血肿清除率达97%以上, 相关意识障碍改变较明显, 脑组织坏死灶较小, 平均治疗约20 d, 癫痫发生率为2%。

3 讨论

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 一般起病急剧、变化较快、多伴有意识障碍和偏瘫, 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及时, 后遗症状明显, 30 d内死亡率为20%~38%, 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 需要是靠血肿自身的吸收, 而不能有效的治疗及根治,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大多的临床工作者, 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 均有明显的后遗症。通过研究和探讨, 笔者认为, 在使用甘固醇降颅压之后, 体感诱发电位有明显改善时, 应尽快对患者实行穿刺术, 以获得好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率。CT导引下的颅内血肿穿刺术是一种高效直观、安全、可靠的新兴介入技术, 可使颅内出血急性期的病死率大大降低[8,9,10,11]。据笔者所在医院统计31%的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内可以准确无误地将血肿吸出, 一般根据以往的经验, 在双针基础上, 一次可将血肿吸出90%以上, 这样可以使颅内压力减轻程度更大一些, 而不会发生明显的脑疝, 周围坏死组织物的吸出, 也有利用脑组织的尽快修复, 减少坏死组织物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双针定位穿刺抽吸, 与单针比较有如下优点: (1) 清除坏死残余组织较多; (2) 引流流畅; (3) 术中的抽吸力小, 不会使脑组织误伤; (4) 血肿抽吸面积大; (5) 临床效果明显[12,13,14]。

摘要:目的:探讨挽救脑出血患者生命及最大限度促进肢体功能康复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出血量大于30 ml, 身体无其他疾病, 体感诱导电位 (SEP) 在使用甘露醇后得到改善者, 进行CT导引下颅脑穿刺术。结果:术后1周, 意识改善明显110例 (55%) , 不明显4例 (2%) ;肢体功能明显改善178例 (89%) , 轻度改善20例, 无明显改变1例。6个月临床效果:79%功能基本正常, 10%轻度残疾, 9%长期卧床, 2%死亡。结论:CT导引下颅内血肿穿刺术是一种非常直观有效的血肿消融术, 可以发现术中的再出血, 可以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 并可指导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

上一篇:理论丛林下一篇:冬季奶牛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