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2024-06-11

治疗(共12篇)

治疗 篇1

癌痛是肿瘤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 常比癌症引起的死亡更令人畏惧。癌痛不仅使患者感到难受, 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影响, 会加速肿瘤的发展;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焦虑、恐惧、抑郁、不愿与人交往;各种机体功能减退, 活动能力下降;对生活和治疗失去信心等。疼痛对身体、生理和心理方面造成的巨大损害, 不仅明显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还会影响到疾病治疗的实施和效果。部分患者因疼痛未得到满意控制而失去耐心, 甚至会放弃根治癌症的机会。因此, 癌症疼痛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各期癌症患者都应该积极接受止痛治疗。

1药物治疗

从药理学角度上看, 治疗癌痛的药物分为3大类:①非阿片类药物, 用于轻至中度疼痛;②阿片类药物, 分弱、强2种, 分别用于缓解中度至重度疼痛, 吗啡为其代表药物;③辅助性药物, 包括对特殊类型有效的抗抑制剂、抗焦虑剂、抗惊厥剂和皮质类固醇等其他药物。WHO制定的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第一阶梯是应用非阿片类药物如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轻至中度疼痛;第二阶梯是如果疼痛持续或加剧, 就应增加 (不是取代) 弱阿片类药物, 如可卡因;持续性疼痛或疼痛初起即表现为中至重度的患者, 应选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或美沙酮等或提高阿片类药物的剂量, 即第三阶梯。此外在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 临床上应根据疼痛情况联合使用辅助镇痛药物, 以达到更好的疗效。WHO推荐的药物治疗有5个要点:口服、按时、按阶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由于按规则的剂量方案可使体内药物浓度维持恒定并有助预防疼痛复发, 因此对于持续性癌痛, 应以按时为基础, 必要时再增加剂量。

使用吗啡缓释片和控释片主要治疗中、重度疼痛, 该药对骨痛、内脏痛、软组织浸润所致疼痛效果较好, 对神经痛效果欠佳, 常见副作用有便秘和恶心, 年老体弱者有嗜睡表现。临床上联合使用阿片类和非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增强镇痛效果, 提高安全性。常用的阿片类药物除吗啡外尚有可卡因、盐酸哌替啶和芬太尼透皮贴剂, 后者是吗啡受体的强效激动剂, 因其高效、低分子量和高脂溶性而适合于透皮给药。

辅助性镇痛药是指其主要适应证不是疼痛, 但可治疗某些疼痛、改善患者其他方面的症状以减轻疼痛、增加主要药物的镇痛效果或减少副作用的一类药物。在治疗特殊类型的疼痛时, 辅助药物可产生独立的止痛作用, 因此可用于癌痛三阶梯治疗的任何一阶段。现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有皮质类固醇、抗惊厥及抗抑郁、抗焦虑药等:如皮质激素对颅内高压、急性脊髓压迫、骨转移、肝包膜扩张等所致疼痛、肿瘤侵犯所致神经伤害性疼痛均有作用;抗惊厥药对针刺样疼痛有效, 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对浅表烧灼性疼痛有效, 精神安定药、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松弛肌肉的作用, 可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 适于针刺样或阵发性神经性疼痛。另外, 维生素B类以及血管扩张剂烟酸、他巴唑等能改善血液循环及神经传导, 对神经疾患引起的疼痛有效。甘露醇、速尿等利尿药适于因急性神经根水肿而出现的严重根性疼痛。此外, 较常用的辅助性镇痛药还有双磷酸盐和降钙素, 其中, 目前临床上用于癌痛的双膦酸盐类药物主要有3种:依屈膦酸钠、氯屈膦酸钠 (骨膦) 和帕米磷酸二钠 (博宁) , 国外文献报道帕米膦酸二钠疗效最好。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在癌痛的治疗中占重要位置, 由于肿瘤压迫、刺激所致的梗阻性疼痛, 外科手术是必须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2.1 麻醉方法

麻醉方法包括了5个主要类型:末梢神经阻滞、肌筋膜触发点注射、自主神经阻滞、鞘内神经阻滞以及一氧化氮药物麻醉。局部注入局麻药, 阻断末梢神经传导, 可解除局限性癌痛, 简便可行。若局麻药无效, 则可考虑使用无水酒精和苯酚来破坏神经, 达到神经破坏性阻滞止痛的目的 (麻醉手术) 。对内脏癌痛, 采用腹腔神经节传导阻滞有效;对浸润臂丛、腰骶丛的癌痛, 头颈颜面部癌痛, 做交感神经节传导阻滞有效。在全部癌痛患者中, 约20%的人需要做神经破坏性阻滞, 其有效止痛时间为数小时至数月, 平均3~6个月, 因此, 在估计癌痛患者生存期超过6个月者, 不主张做神经破坏性阻滞, 否则以后的疼痛更难处理。

2.2 神经外科方法

可分为3大类:神经破坏方法、神经刺激法和末梢神经、神经根的切除或离断用于解除所感受区域的疼痛治疗。神经外科手术解除癌痛有3种形式:即植入药泵、神经切除术和神经刺激术。在神经切除术中, 以经皮脊髓前侧柱切除术最为常用, 适用于直肠及盆腔肿瘤侵犯神经丛引起的单侧下肢疼痛, 生存期估计≤2~3年者。丘脑切截术以阻断丘脑痛觉传导通路, 或行脑垂体摘除术, 对乳癌疼痛几乎全部有效。对全身性骨转移的癌痛, 化学性垂体切除术可使80%患者得到缓解, 但常引起尿崩症、脑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深部神经刺激术对中枢性及传入神经性痛均有效, 又不损伤运动功能, 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3 骨科方法

当正侧位X线平片显示一半以上骨皮质破坏时, 约2/3的患者将发生病理性骨折或即使无严重骨皮质破坏而长骨骨破坏超过3 cm时, 应给予固定术 (包括夹板、悬吊等) 。一旦病理性骨折发生, 应即行内或外固定术。四肢骨肿瘤可采用癌段切除后修复重建的方法, 能恢复肢体绝大或部分功能, 消除和减轻疼痛, 降低致残率, 延长生命, 提高生存质量。

引导患者正确看待身体的感觉和现实, 纠正错误认识, 改善或重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改变身体对疼痛的反应, 最终使患者产生癌痛已被控制了的感觉。这些方法包括催眠术、转移注意力、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调节、精神治疗及认识行为治疗。通过这些方法可提高患者应付疼痛的能力, 并改善患者的痛觉。

治疗 篇2

中医专家给出以下方剂,治疗白发有奇效。

1、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熟地12克、白果5个、首乌9克、桑叶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2、生地15克、白薇15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地骨皮12克、桑寄生12克、青皮9克、香附12克、远志12克、夜交藤12克、合欢皮12克。水煎服,每晚一剂。

3、取黑芝麻洗净晒干,用文火炒熟,碾轧成粉,配入等量白糖,贮于瓶中早晚用温水调服二匙。

4、黑豆500克加盐少许,九蒸九晒后装瓶备用。每日二次,每次6克,经常食用。

治疗 篇3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人体的生命以及日常活动有赖于心脏强有力而有节律的跳动。如果供应“发动机”燃油的管道(即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突然阻塞,“发动机”得不到足够的燃油和动力(血液和氧气),就会导致心脏损伤(心肌损伤),即人们常说的“急性心肌梗死”。

早防:控制危险因素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危重类型。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会使脂质在冠状动脉(即“发动机”的燃油管道)管壁上逐渐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进而造成管腔狭窄。粥样斑块大多像单面煎的鸡蛋,表皮生脆易碎,若破裂,里面的“蛋黄”(脂质)会大量流入血液中,与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成为血栓,最终阻塞冠状动脉,这是大多数心肌梗死的发病原理。由此可见,若能减少危险因素,如采用合理膳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心态平衡,并定期体检和门诊随访,可大大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早识别:留意“预警”信号

早期识别心梗的先兆症状并及时处理对预后大有裨益。这些症状包括:无诱因突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患者发作明显加重、性质改变、时间延长、使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剧烈胸痛伴恶心、呕吐、大汗、心悸,甚至晕厥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应认真对待,立即卧床休息,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胸痛持续20分钟不缓解或严重胸痛伴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晕厥,应立即呼叫救护车,送往医院诊治。

早治:冠脉再通最关键

曾几何时,人们谈“梗”色变。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冠脉再通即“再灌注治疗”的成功率大幅提高。再灌注治疗的主要途径为溶栓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者是通过药物减少和预防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后者则是用导丝将网状支架通过手腕部的桡动脉或大腿根部的股动脉进入人体的动脉系统,送至冠状动脉,扩张狭窄或阻塞处,从而达到使血流再通的效果,即通常所说的介入治疗。

新理念:“药物介入”为患者赢得更多时间

目前,国内多家医院建立了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大大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在心肌梗死发生以后及时接受介入治疗。针对这一现状,我科提出了“药物介入治疗”的前沿理论,即通过院前、转运途中或早期溶栓治疗,尽可能降低实施条件、时间延迟、基层医院设施不全或转运时间过长等因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限制,为随后的介入手术或其他临床治疗策略选择赢得时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内科由我国著名内科学泰斗黄铭新教授创建,经郑道声、黄定九教授等多位闻名中外心血管专家的努力,在历任科主任的带领下,该科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卓越成绩。现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内科)、“211工程”重点学科、卫生部首批冠脉介入培训基地、美国心脏学院继续教育基地。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的单位,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单位之一,以冠心病介入治疗为特色,尤其擅长疑难危重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病变、完全闭塞病变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紧急介入治疗,同时还建立了多个亚学科(电生理起搏,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脏影像,高血压)诊疗平台。

科主任简介

何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一流学科心血管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疑难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特需门诊:周一下午(东院)

手术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治疗进展 篇4

关键词:胫骨骨折,不愈合,手术治疗

胫骨骨折为骨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病, 占全身骨折的13.7%[1]。胫骨骨折多数为巨大暴力损伤所致, 多发生在胫骨中下1/3, 因滋养血管损伤, 胫骨中下1/3软组织少, 且多为开放骨折, 易于出现胫骨骨折不愈合。胫骨骨折不愈合占所有骨折不愈合的2%~15%。对于胫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由于其具有较大的难度, 使得治疗效果差, 临床治疗满意度较低。解决胫骨骨折不愈合这一棘手问题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方案。保守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但大部分胫骨骨折不愈合需手术治疗。内外固定术、植骨术等是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常采用的手术方法。在最近的研究中, 越来越多的学者针对胫骨骨折不愈合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主要是对其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改进和探讨, 在临床中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现将其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在人体结构中, 胫骨是属于负重的长骨, 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对维持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正常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手术疗法包括内固定、外固定及植骨术等。手术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是目前最直接、见效最快、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2]。在对其手术治疗过程中, 要求使用固定效果显著的内固定或外固定, 从而保证在最大程度上密实植骨, 恢复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术后依据X线骨痂生长情况监督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固定方法

对于发生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关键是要做好骨折端对位和骨折部位良好的固定, 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骨折的愈合。对移植骨的治疗, 局部坚强的固定也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正确选择胫骨骨折再手术内固定物对骨折不愈合患者来说极为重要, 所选择的内固定物必须固定稳定、对骨折断端血液供应影响较小、能够保证充分植骨等[3]。现阶段, 锁定钢板和髓内钉内固定是临床工作中常采用的内固定方法。如果患者伴有大段骨缺损, 需要接受牵引成骨, 则给予其外固定架治疗。

锁定钢板固定:利用锁定钢板固定长管状骨骨折, 尤其对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效果确切, 允许肢体早期进行主动无痛性功能锻炼, 锁定钢板固定为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迅速恢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物学力学环境, 使骨折在功能活动中愈合, 关节功能在骨折修复中恢复。这是锁定钢板固定的最大优点[4]。

交锁髓内钉固定: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是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固定方式, 它的优点是固定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条件, 并且其固定方式可以对骨折断端形成稳固的保护, 促进骨折的愈合。采用这种方式固定骨折断端, 可以使骨折部位的受力更加均匀, 从而刺激骨痂生长, 并且固定之后由于具有较长的杠杆作用力和抗旋转作用, 可以让患者尽早地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保证患肢的功能恢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时, 组织显露范围小, 骨膜剥离少, 对骨折断端血液循环干扰少, 有助于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此外, 患者在手术之后不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从而能够让患肢的关节尽早地进行适当的活动, 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国内有学者采用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12例[5], 研究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的骨折均愈合, 没有感染、畸形等情况的发生。段永壮采用扩髓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 共治疗了13例患者, 早期以静力型交锁[6], 8例后期改动力型交锁, 10例同时行植骨术, 术后12~23个月 (平均14.5个月) 均达骨性愈合, 无感染、畸形等情况的发生。这些研究结果显示, 交锁髓内钉联合自体松质骨植骨术在治疗胫骨干骨折不愈合方面具有较多的优点, 如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早期关节活动等。

外固定架固定:国内有学者采用外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24例, 研究结果显示, 在这些患者中, 23例愈合, 总有效率达95.83%[7,8,9]。研究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采用Iowa胫骨骨折评价标准, 结果显示在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在对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治疗中, 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方式, 可以较好地恢复膝关节及踝关节的功能, 疗效是显著的, 值得临床推广。

植骨治疗

即骨移植术, 即是将任何一种骨组织移植到骨折两端或骨缺损处的手术, 至今仍是治疗骨不连常用方法, 确认效果可靠。俞旭东等对45例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采用自体髂骨移植联合BMP治疗的, 胫骨骨折9例, 通过治疗后43例骨性愈合, 包括9例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10]。王记选等对21例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采取骨折断端鱼鳞状骨床植骨固定治疗, 胫骨干骨折7例, 通过12~26个月时间随访[11], 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 X线平片显示有大量外骨痂形成, 骨折线消失, 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 未发生深静脉血栓, 无内固定松动、断裂, 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鱼鳞状骨植骨固定治疗长骨骨折不愈合疗效确切。

治疗前列腺肥大的治疗方法 篇5

前列腺增生的中医分型:

一:湿热下注--治以清势利水,八正散加味,兼有壅滞者配萆解分清饮。药用:车前子、樋、扁蓄、滑石、山枝、瞿麦、灯心草、甘草稍、酒军。

二:热毒壅盛--治以清热袪毒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合内消肿毒汤。药用:龙胆草、黄芩、楜、生地、黄柏、泽泻、大黄、山枝、樋、甘草。

三:阴虚火动--治以滋阴袪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用药:六味地黄加知母黄柏。

四:肾阳虚热--治以温阳补肾,用桂阳八味汤或右归丸,随病加减化裁。药用:六味地黄汤加肉桂附子。

五:中气虚者--治补中气,用补中益气汤。药用:党参、北芪、当归、楜、白术、升麻、陈皮、大枣、甘草、生姜。

前列腺囊肿

六: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用生化汤加减,一般用药:丹参、泽蓝、红花、桃仁、赤芍与生地、丹皮、紫草等。

前列腺增生的中医针灸治疗:

体针:关元,会阴,肾俞,大肠俞,膀胱俞,三阴交平补平泻或加温灸。

耳针:膀胱、肾、内分泌留针或电刺激10-20分钟。

外治法:中药煎煮趁热坐浴。

用药:车前草、金钱草、鱼腥草、赤芍、紫草、金银花、夏枯草。

酒精性肝病治疗的诊断和治疗 篇6

酒精性肝病是指长期大量饮酒所引起的肝脏疾病。长期是指一般超过5年,大量是指折合酒精每天大于40克(纯酒精含量=酒的度数乘上质量)。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线粒体、微粒体、内质网的损伤,脂肪、蛋白及糖代谢的紊乱,肝细胞变性进而坏死及炎症改变,出现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交往的扩大,酒作为社交媒介消费日渐增多。酗酒对肝脏的损害日益显现,酒精性肝病也日渐增多。已成为仅次于肝炎病毒第二大肝病病因。

1酒精性肝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嗜酒者中90%发生酒精性肝病。饮酒量和持续时间与酒精性肝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而与酒的种类关系不大。如果饮酒量大于每天50-120克,则其发生率增长5-25倍;若每天进300克纯酒精,7天后就可出现脂肪肝。

1.2患有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者,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是未患肝炎者的40倍。酒精与HBV或HCV并存可促进或加速肝癌的发生。

1.3长期用药者,酒精性肝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1.4性别女性对酒精较男性敏感,且治疗后易复发。男性每日饮酒40克女性每日饮酒20克,发生肝硬化的危险性同样增加。

1.5遗传约三分之一嗜酒者中至少双亲中有一名嗜酒。其开始饮酒的年龄越早,患酒精性肝病的比例就越大。

1.6营养营养不良和酒精的肝毒性起协同作用,但酒精的作用更大。低于安全量亦可引起酒精性肝病,在营养充足条件下,如果超过酒精中毒的临界值,膳食调节就无保护作用。

2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标准

2010年10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制订诊断标准如下:

2.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每天大于40克,女性略低,或2周内有暴饮史。

2.2禁酒后血清ALT和AST明显下降,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即在2倍正常上限值(ULN)以下。

2.3禁酒后肿大的肝脏1周内明显缩小,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禁酒后GGT活性明显下降,4周后降至1.5ULN以下,或小于禁酒前40%。(以上2项中至少有1项达标)。

2.4除外病毒感染、代谢异常和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在诊断上应考虑区分单纯酒精性肝病抑或酒精性肝病合并HBV、HCV病毒感染。

2.5未能符合上述条件者,应取得组织学诊断证据。

3酒精性肝病的分型

目前较多采用五型分类法:

3.1轻症酒精性肝病(AML)。

3.2酒精性脂肪肝(AFL)并分级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3酒精性肝炎(AH)对有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活动度低于50%等临床症状表现重,并约1个月内死亡者诊断为重症酒精性肝炎。

3.4酒精性肝纤维化(AF)并分为1级(轻度)、2级(中度)、3级(重度)、4级(早期肝硬化)。

3.5酒精性肝硬化(AC)。

4酒精性肝病的治疗

4.1戒酒是最根本的治疗措施。

4.2早期诊治,阻断发展大量饮酒引起脂肪肝最低时限为5年,引起肝硬化的最低时限为10-15年。大量饮酒是酒精性脂肪肝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高危因素。酒精性脂肪肝不进行有效防治,可进一步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因此,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使其尽快康复如常,阻止其进一步发展惡化。

4.3从“食”的角度防治基本原则是结构合理,均衡饮食。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方案,符合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素、多维生素、少盐的原则。同时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4.4从“药”的角度防治迄今尚无治疗的特效药。在以彻底戒酒为前提,同时配合科学合理饮食的情况下,可酌情选用复方丹参片、凯西来片、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片)、熊去氧胆酸片、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治疗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

治疗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3年4月~2015年2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随机抽取96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患者在入院后经全面的临床检查, 病情均得到了确诊, 将符合症状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 (48例) 与研究组 (48例) 。研究组中男29例, 女19例, 年龄60~78岁, 平均年龄 (64.3±4.1) 岁;对照组中男30例, 女18例, 年龄62~78岁, 平均年龄 (65.2±4.2)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 患者接受抗凝药物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为患者提供血管活性药物对其血压进行相应的维持, 在病情严重时可为患者提供临时起搏等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其基础上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

观察指标治疗结束后,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观察。主要表现为三支血管病变、两支血管病变、单支血管病变以及死亡例数的差异。

2结果

治疗后, 研究组三支血管病变11例 (22.92%) , 两支血管病变14例 (29.17%) , 单支血管病变11例 (22.92%) , 死亡12例 (25.00%) ;对照组三支血管病变20例 (41.67%) , 两支血管病变6例 (12.50%) , 单支血管病变2例 (4.17%) , 死亡20例 (41.67%) , 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梗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老年群众为该病的高发人群, 血栓形成、休克、手术创伤、心律失常、过度的体力活动、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等都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因素, 患者在发病后一般会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临床表现,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2]。心源性休克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 随着老年化社会步伐的加快, 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3,4]。

传统的保守治疗可维持患者的血压, 使其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 但只能暂时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 在生存率的改善方面并没有较好的效果, 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心功能以及血液的新陈代谢, 在其病情控制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次实验对患者采取介入治疗, 心脏介入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以及诊断心脏类疾病的技术, 近几年来应用较多,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 低血压以及高龄等已不会对介入治疗造成明显的影响, 所以就目前来说, 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急性心梗最有效的一种手段, 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促进其 (心脏) 排血功能的恢复, 使其血液供应不足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提高血液循环的速度, 使其心肌再灌注的能力得到恢复。并且该治疗方式的创伤较小, 手术时间较短, 且在手术过程中仅需进行局部麻醉, 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痛苦, 对其术后的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该手术方式安全性较高, 费用相对较低, 疗效则比较明显,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以及经济压力, 对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病情的控制均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组患者在采取介入治疗后, 病情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对其治疗效果的提高以及后续的恢复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并且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 介入治疗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显著, 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保守治疗, 值得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介入治疗和保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96例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保守治疗, 研究组则为患者提供介入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 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介入治疗治疗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显著, 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保守治疗, 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保守治疗,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老年

参考文献

[1]杨琛, 孙蕾, 吴贵军, 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11) :2070-2073.

[2]马玉芳, 姜清茹, 宋梅, 等.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治疗时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疗效研究.宁夏医学杂志, 2013, 35 (11) :1052-1054.

[3]陈美妹.IABP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急诊PCI治疗的临床护理.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2, 6 (9) :57-59.

血必净治疗氯气中毒治疗机制探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13例, 诊断急性肺损伤的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1) 有急性肺损伤的高危因素; (2) 急性起病, 呼吸频数和 (或) 呼吸窘迫; (3) 低氧血症, 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分数值≤300; (4) 胸部X线检查显示两肺浸润阴影; (5) PAWP≤18mmHg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1]。

共计13例患者, 其中男性8例, 女性5例。发病年龄22~46岁。就诊时间均在发病后1~6h。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咳嗽、胸闷、心悸、呼吸急快、窘迫。查体:体温正常, 脉搏90~130次/min, 呼吸24~32次/min, 血压 (90~130) / (60~95) mm Hg, 神志清楚, 双肺部呼吸音粗, 双肺湿性啰音。X线光片双肺可见多少不等的斑片状阴影。

1.2 中毒原因

某化工厂氯气储存设备发生泄漏, 9名过路行人和4名在场职工由于吸入氯气陆续发病。

1.3 治疗方法

13例中毒患者均为呼吸道吸入中毒, 立即脱离现场, 保持安静及保暖。所有患者给予卧床休息, 以免活动后病情加重。应早期、足量、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 有利于控制病情进展。可选择适当方法给氧, 吸入氧浓度不应超过60%, 发生严重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 给予鼻面罩持续正压通气或气管切开呼气末正压通气, 使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80~100mmHg。给予雾化吸入疗法、支气管解痉剂, 雾化吸入疗法采用早期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 可加入地塞米松、喘乐宁等, 或可用支气管扩张剂舒喘灵或博利康尼喷雾吸入等。应用抗生素预防发生继发性感染。上述患者均给与血必净50mL加NS10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另外维持血压稳定, 合理掌握输液及应用利尿剂, 纠正酸碱和电介质紊乱, 配以良好的护理及营养支持等。

2 结果

13例患者全部康复, 平均住院5d, 其中4例重症患者住院12d痊愈, 未见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

3 讨论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具有强烈刺激性味的气体, 并有窒息臭味。氯气对人体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氯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上呼吸道黏膜的强烈刺激, 可引起呼吸道烧伤、急性肺水肿和心脏功能急性衰竭。吸入空气中氯的含量超过2~3mg/L时, 即可出现严重症状, 呼吸困难、发绀、心力衰竭, 患者很快因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重度患者首先出现明显的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 剧烈咳嗽、吐痰、咽喉疼痛发辣、呼吸急促困难、颜面青紫、气喘等急性肺损伤表现[2]。其中急性肺损伤是关键环节, 而肺内炎性介质和抗炎介质的平衡失调是急性肺损伤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急性肺损伤是指由于心源性以外的各种原因导至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其病理主要表现为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肺泡内渗出大量含有蛋白质的物质, 从而导致急性肺水肿和肺透明膜形成。它的发生机制除氯气对肺泡膜直接损伤外, 还有多种炎症细胞及其释放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间接介导的肺炎性反应, 最终引起肺泡膜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微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肺泡上皮细胞损伤, 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或消失, 加重了肺水肿和肺不张, 最终引起肺的氧合功能障碍, 导致严重而持续的低氧血症[3]。目前研究证实参与急性肺损伤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激活, 并通过释放氧自由基、蛋白酶、溶酶体酶等, 和炎性介质及巨噬细胞、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参与的结果。

血必净注射液是从中药红花、赤芍、川穹、丹参、当归提取的。目前国内大量资料研究证实, 血必净通过对中性粒细胞的抑制作用, 减少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 抗氧自由基的作用, 对凝血和抗凝功能的影响, 对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角细胞生长因子的调节作用来发挥抗炎症作用[4]。药理作用可能是改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凝血机能异常, 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减少渗出。使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血小板聚集率增加, 血浆血栓素B2含量减少, 同时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对内毒素引发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有拮抗作用, 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激活、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综上所述, 血必净可减少肺上皮细胞内皮损伤, 阻止肺表面活性物质消失和氧自由基、蛋白酶、溶酶体酶释放等, 抑制炎性介质及巨噬细胞、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对急性氯气中毒患者, 特别是表现为急性肺损伤的患者, 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预后。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血必净对急性氯气中毒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3例达到急性肺损伤的急性氯气中毒患者, 除吸氧、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雾化吸入对症支持疗法外, 另均应用血必净50mL加生理盐水10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结果 经过平均5d的治疗, 全部康复出院。结论 血必净对急性氯气中毒患者, 特别是表现为急性肺损伤的患者, 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预后。

关键词:血必净,氯气中毒,疗效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6-147.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677.

[3]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51.

治疗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据2006年2月至2010年3月本所门诊确诊为稽留流产的患者80例, 随机分为3组, 实验组30例, 对照组一25例, 对照组二25例。3组患者在年龄、停经时间、妇检子宫大小等各方面经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具体方法见表1。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实验组流产失败人数最少 (1/30) , 流产失败率3.33%;其次是对照组一 (1/25) 流产失败率4%, 对照组二流产失败率60%。在清宫人数上, 实验组是共30例需清宫5例, 对照组分别为25例, 需清宫人数分别为10例和25例。

2.2 排胎时间、流血时间以及月经复潮情况

以上各组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二比较在平均排胎时间上有显著差异 (P<0.01) , 而实验组与对照组一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药物作用机理

(1) 对比组一与对比组二在疗效上存在明显差异, 因为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联合作用。米非司酮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 使体内孕激素不能发挥作用, 解除孕激素对子宫的抑制性, 使胚胎组织与宫壁分离, 子宫肌处于兴奋状态, 诱发宫缩。米索前列醇一种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E1 (PGE1) 的衍生物, 可刺激宫颈结缔组织释放多种蛋白酶, 软化宫颈, 使宫颈富有弹性, 同时增强子宫张力和宫内压, 可强烈收缩子宫。但口服米索前列醇, 胃肠道反应较多, 而阴道后穹窿给药, 经黏膜吸收直接到达靶器官, 减少胃肠道反应。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平均排胎时间上均存在差异, 因为联合戊酸雌二醇作用。稽留流产患者因其蜕膜、绒毛已变性坏死, 激素水平已处于较低水平。戊酸雌二醇使子宫内膜增厚, 使粘连物远离内膜基底层, 起到粘连松解作用, 便于排空;并提高子宫的敏感性, 增加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力, 使其易与子宫壁剥离。后穹窿用米索前列醇片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 从而使直接作用于子宫的有效药物浓度增加。两方面作用使宫缩加强, 宫颈口易扩张, 有助于妊娠物排出, 从而提高完全流产率且排胎加快, 阴道流血减少。应用戊酸雌二醇联合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有协同作用, 并从本资料实验组结果看确实有较好的流产效果, 值得推广尝试。

本文结果显示, 戊酸雌二醇联合米非司酮和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稽留流产与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 在宫颈的软化、胚胎的排出时间、清宫次数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性 (P<0.01) , 对比来看虽然3种方法均有作用, 但是戊酸雌二醇联合米非司酮和伍米索前列醇的治疗, 可使宫缩与宫颈软化扩张相互协调, 明显缩短排胎时间, 提高流产率, 用药方便、副作用小, 为安全有效的稽留流产引产方法,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蒋晖.大剂量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130例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38~39.

治疗 篇10

1 Apoptin

Apoptin由鸡贫血病毒 (CAV) 基因组中Vp3基因编码, 可特异性地诱导转化细胞和肿瘤细胞凋亡且其凋亡作用不依赖于野生型p53也不受Bcl-2过度表达的影响。Apoptin不杀伤人类正常二倍体细胞亦无毒副作用。Apoptin是非结构蛋白, 被证明是引起肿瘤细胞及转化细胞凋亡的活性成分[2]。Apoptin在正常健康细胞中分布在细胞质中, 而在转化细胞及肿瘤细胞中则迁移到细胞核中。Apoptin在细胞内的分布对其凋亡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没有核内分布的凋亡活性将大大降低[3]。

2 Survivin

Suvivin基因是新近克隆的IAP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家族的成员, 定位于17 q 25, 全长15 kb, 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编码的蛋白质由124个氨基酸组成, 分子量为16.5 k D。Survivin因其选择性表达于肿瘤组织, 而在正常分化成熟的组织中无表达, 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 已有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针对Survivin的反义c DNA、寡核苷酸及Survivin基因突变的潜在作用[4]。

Survivin作为新的抗凋亡基因, 同时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5]。最近Norihiro Hayashi等将表达靶向Survivin的反义核苷酸的腺病毒感染人前列腺癌细胞DU145发现, Survivin的表达在感染后48 h明显下降, 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直到感染后120 h与对照组相比癌细胞生长近于停滞状态, 细胞凋亡率及药敏性均增加[6]。Guo S等将靶向Survivin的核酶装配到p RNA载体上形成p RNA/核酶嵌合体, p RNA是从噬菌体phi29的马达RNA改造而成的具有携带外源效应分子的纳米RNA载体分子, 这种核酶嵌合体具有在体内外不容易降解、容易进入细胞内以及在胞内作用时间更长等优点, 将这种核酶嵌合体转染入人多种肿瘤细胞株, 发现癌细胞死亡率明显增高[7]。最近, Tu SP等发现将另一种Survivin突变体Cys84Ala即把其+84Cys突变为Ala通过腺相关病毒感染结肠癌细胞发现也可以诱导癌细胞凋亡, 抑制动物模型中肿瘤生长[8]。

3 端粒酶

端粒 (telomera, TLM) 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特殊的DNA-蛋白质结构, 端粒DNA富含G链, 在人类其为 (TTAGGG) n重复序列。这一结构在染色体复制顺利进行、防止染色体末端融合和维护染色体结构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9]。现有的研究表明端粒酶活性在正常体细胞中一般不表达, 而在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率则高达85%~95%[10]。

Wang[11]等用原癌基因c-myc转染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 成功地诱导了h TERT基因的表达增加。因此证明, 在h TERT基因启动子区域内包含有c-myc癌蛋白的结合位点。c-myc癌蛋白可以诱导h TERT基因转灵活性, 从而激活端粒酶。抑癌基因PTEN位于人染色体10 q 23.3上。导入野生型PTEN抑癌基因的神经胶质瘤细胞比对照组细胞端粒酶活性下降10倍, 凋亡增加17倍。下调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 可以引起端粒酶活性的抑制, 但诱导该基因过度表达则导致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

Sharma等[12]研究了二甲基亚砜 (DMSO) 对伯基特淋巴瘤中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 同样有研究发现维甲酸 (RA) 对细胞诱导分化同时抑制端粒酶活性和下调h TERT表达[13]。端粒酶作为肿瘤治疗的靶位点, 有明显的优势:几乎在所有肿瘤组织中均有活性表达而大部分正常组织中没有。端粒酶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为广谱的肿瘤标志物。

4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主要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器官间质和骨髓组织中[14]。Andreeff等[15]在治疗脑胶质瘤过程中, 将转染了治疗基因的MSC经颈动脉注射, 后发现其选择性地到达胶质瘤, 并在胶质瘤周围增殖而不会迁移到正常的脑组织中。实验表明, MSC很有可能成为能够精确命中肿瘤的生物导弹, 从而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开辟新的道路[16]。

Nakamizo等[17]在实验中发现, 向颈动脉注射荧光标记的纤维细胞后并未发现有类似于MSC在肿瘤内增殖的情况发生, 此外MSC分化的纤维母细胞参与了肿瘤组织的构建并且在肿瘤表面形成纤维囊状结构, MSC这种伴随肿瘤生长而增殖的过程应该需要肿瘤微环境大量细胞因子的支持, 参与作用的细胞因子以及具体作用的过程仍不清楚。但MSC参与肿瘤组织的构建已被证实, 在肿瘤生长的各个阶段发挥着作用, 对MSC增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肿瘤生长的理解, 为肿瘤基因治疗探寻新的思路和办法。

5 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

Stathmin是一种新发现的微管不稳定蛋白,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作用对细胞微管系统动力平衡的调节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多种恶性肿瘤中Stathmin都有高水平表达, 通过抑制其表达可以干扰恶性细胞的分裂。研究表明, Stathmin提供了一个肿瘤基因治疗的分子新靶点[18]。

治疗 篇11

笔者于1996年年底在旅居秘鲁期间,应聘于该国社会保险院(IPSS)。社会保险院在秘鲁是一个与卫生部同级的社会福利组织,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向投保社会保险的产业工人和职员提供医疗、生育、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服务以及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保障等,占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由于这是该国第一次决定在国家级的卫生机构采用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针灸疗法。因此有关管理部门非常重视和慎重,提出"试点实行,逐步开展"的计划。

1临床资料

由于针灸的优良镇痛效果已广为世界所知,所以针灸疗法的开展首先由治疗痛症开始。主要病症为顽固性的慢性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炎、慢性腰痛、颈椎病、骨质疏松等等。病人的挑选由骨科、内科、风湿科等部门负责。病人共150名,年龄为55~80岁不等,病程最短的为1年,最长的2年。针灸组80人,其中男23人,女57人;对照组70人,男31人,女39人。

2治疗方法

针灸组使用针刺、温针、电针和推拿等方法,取穴以足三里、合谷、阴陵泉、三阴交、手三里和局部围刺法为主,每星期治疗2~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治疗以使用消炎药物炎痛喜康(piroxicam)、痛灭定(Tolmetin)为主,也以1个月为1个疗程。

3治疗效果病人以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为明显好转;疼痛减轻,活动好转为有效;疼痛不见减轻,活动受限为无效。1个疗程结束后,针灸组中觉明显好转的病人为47人,占58.8%,好转的25人,占总数的31.3%,总有效率为90.1%。对照组中明显好转的病人为29人,占41.4%,好转的有36人,占51.4%,总有效率为92.8%。

疗程结束后1个月追踪访问,大多数对照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在停药后1个星期内复发,而针灸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除1人因摔倒而复发外,没有人复发,更有趣的是,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后,大多数得到好转,而针灸无效的患者改做药物治疗,竟无1人有效。

4典型病例

MariaR.女,69岁,退休工人。1996年11月10日初诊。右膝疼痛12年,有内侧半月板损伤史。长期服用消炎镇痛药物,已有轻度胃溃疡,通常于服用药物疼痛有所改善,但停药几天后即复发,曾做过局部封闭疗法,但不到1个月又恢复疼痛,且较以前剧烈,故求助于针灸治疗。病人体态肥胖,行动蹒跚,自述一走路就觉得膝关节内侧疼痛难忍,关节僵硬,屈伸不利,股四头肌轻度萎缩,股骨内侧髁上肌腱压痛明显,并有条状和菱状结节。X光片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内有游离体。针刺双侧足三里、合谷,右侧犊鼻、膝眼用电针(疏密波),膝内侧压痛点用温针,其周围用多针围刺,针刺要求运用一定手法令针刺点得气(针下有酸、胀、麻等感觉)。针灸完毕后用手法弹拨压痛结节处。每星期治疗2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暂停使用一切药物。治疗2次后即觉行动较从前好转,疼痛大为减轻,6次痛感即基本消除,行走自如,疗程结束后1个月复查未见复发。

5讨论

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医院产科共收治异位妊娠患者106例,年龄19~41岁、平均(27.4±5.2)岁。已婚79例。已育55例。不良孕产史44例。孕次1~4次,平均(2.1±1.6)次。产次1~3次,平均(1.1±0.2)次。腹部手术史49例。停经天数56~184 d、平均(88±21)d。最终诊断为输卵管异位妊娠91例,其中左侧46例、右侧45例,宫角妊娠10例、瘢痕妊娠5例。纳入标准:1符合保守治疗指征,无腹腔大出血表现,B超声未见盆腔积液,未发生输卵管破裂,生命体征平稳;2保守治疗相对指征,HCG 4000~6000 IU/L,包括直径4 cm以上;3无药物禁忌证;4临床确诊,无误漏诊;5知情同意;6未合并其他类型可影响研究基本,如卵巢囊肿。在告知患者保守或手术治疗利弊后,其中选择药物保守治疗57例纳入保守组,选择手术治疗49例纳入手术组,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异位妊娠部位、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保守组:

米非司酮片,200毫克/次,口服,用药前禁食2 h,用药后禁食2 h,连用3 d,第3日双臀深部肌肉注射MTX,50 mg/m2,同时口服宫外孕方剂。阴道出血较长者,输注红细胞悬液。1周后,复查血β-HCG水平,复查超声,血β-HCG降幅>20%,且包块缩小,酌情延长1个疗程,若血β-HCG降幅<20%,或包块缩小效果不理想,需进行第2个疗程,最多不超过3个疗程。

1.2.2 手术组:

据患者生育需求,给予腹腔镜输卵管切开术34例,给予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15例。膀胱截石、头低足高位,标准三孔操作。若保留输卵管,在突出部位纵行切开,或扩大原破口,抓钳取出妊娠物、血管,冲洗切口,电凝止血,在输卵管系膜处注射甲氨蝶呤20 mg,若切除输卵管,则电凝输卵管峡部,离断,术后随访。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1周后,血β-HCG水平,月经恢复正常时间,治疗费用。

1.4 疗效判定。

1治愈: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表现消失,B超声提示孕囊包块消失,血β-HCG转归;2失败:阴道流血增多,血β-HCG上升,或B超声提示孕囊增大或血流仍较丰富,或行子宫切除治疗,若为保守治疗转手术治疗则一律视为失败。

1.3统计学处理:WINDOWS EXCEL收集录入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进行计算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检验水平。

2 结果

保守组成功52例,5例失败,手术组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子宫切除术,保守组失败率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组输卵管通畅66.0%(33/50),低于手术组94.1%(32/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保守组:无效5例分别在治疗第1、5、11、12、13天,腹痛加剧,阴道出血增多,1例见盆腔积液,怀疑为孕囊破裂转为手术治疗,均为输卵管切除术。有效52例中,1个疗程11例、2个疗程41例。34例患者出血β-HCG一过性升高,17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阵发性腹痛加剧,11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但B超声显示未见孕囊破裂,对症处理后好转。

手术组:所有患者治疗后,2 d复查血β-HCG均显著下降,未见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手术组治疗后1周β-HCG、月经恢复正常时间低于保守组,手术组治疗费用高于保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对于孕8周以上但未破裂患者保守或手术治疗尚无明确定论,从此次研究来看,手术治疗疗效更确切,可有效避免孕囊破裂,降低输卵管切除风险,这一点对于有生育需要患者非常重要,而保守治疗成功率虽可达90.35%,但一旦失败孕囊破裂多需行输卵管切除术。此外,手术可有效疏通输卵管,合并处理输卵管堵塞、弯曲,有助于预防异位异位妊娠复发,研究中手术组术后输卵管通畅率高达94.1%(32/34),高于保守组66.0%(33/50)。保守治疗最大的优势在于价格低廉、可避免手术创伤。

西医治疗异位妊娠疗较较好,妊娠终止率高,但更适用于无明显下腹痛、无阴道出血、无孕囊破裂,以及生命体征平稳、无大量宫腔出血者患者。临床上,常用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联合治疗,部分医院还以5-氟尿嘧啶(5-FU)、氯化钠治疗。甲氨蝶呤杀胚效果较强,米非司酮有助于软化宫颈,助孕囊排除。近年来,有部分医院以超声引导下局部给药治疗异位妊娠,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过程中孕囊破裂风险[2]。保守治疗还常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常用宫外孕Ⅰ~Ⅱ号,常用药物包括丹参、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药物,党参、黄芪等补气血虚药物,此外,有报道称全蝎、蜈蚣也具有一定杀胚效果。但目前,许多医院以中西医联合治疗异位妊娠,运用中医方剂时不注重辩证。一项Meta分析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总有效率、血β-HCG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盆腔包块消退时间较西药组有比较优势[3]。

综上所述,两种方法治疗异位妊娠各有优劣,需据患者需要、孕囊破裂风险、医院应急水平选择合适的疗法。

参考文献

[1]李艳娟.宫外孕Ⅱ号联合甲氨蝶呤、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1):109-110.

[2]董毅,黄子娇.急诊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9):1403-1405

上一篇:电脑美术设计专业下一篇: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