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课堂(精选12篇)
真课堂 篇1
在“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理念的引领下,“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被老师们所采用。因为这一方法发扬了教学民主,给学生自主地学习创造了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习的思维品质,有利于良好的学风形成;促进了学生知识发展,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虽然“课堂讨论”有许多的优越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即使有的教学内容适用,如果组织不好,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使课堂讨论不流于形式,并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我就讨论内容的组织、时机的把握以及课堂讨论的策略与导向性作一些探讨。
一、课堂讨论内容的组织
课堂讨论一般情况下是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但这几分钟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内容的组织,什么样的内容有讨论价值,什么样的内容能引起学生兴趣,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
1.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
作为老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对于教材中的主要问题,就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学习的效果。语文中的一些思想,光靠老师简单讲解,学生往往认识肤浅。
2.选择好能够展开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如果组织不好,往往会出现冷场现象或者偏离中心内容,变成闲谈,貌似热闹,但没有效果。因此选取的讨论的议题要有思维内涵和知识结构。讨论内容的设计要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认知方面考虑。要使课堂讨论能够展开,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寻找问题,巧设问题,让学生形成认知的冲突。特别是一些学生认识一时模糊的问题,学生有意见分歧的争议问题,都是学生容易展开的讨论问题。
3.把握好课堂讨论的议题难易。
应该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为依据,提出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全班中等水平或者是略高于全班中等水平,这样才能使大多数学生有充分思考和发言的余地,否则,难度高了会导致多数学生思维得不到扩展,没有讨论的余地,难度低了,学生对答如流,不能作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讨论是无效的。你就不能让低年级学生去讨论文章的谋篇布局,让高年级的学生讨论某段话共有几句,不揠苗助长,也不流于形式。
二、课堂讨论时机的掌握
在教学中,除了按照课时有计划地安排课堂讨论之外,还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进程需要进行讨论。
1.当学生产生“愤悱”的求知的心理状态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学习的认识常常来自于学习过程中的似乎相识,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理解掌握的新知识,激起对新知的渴求,产生一种“愤悱”的求知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得到检验,更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这时如采用课堂讨论,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最大的麦穗》一文中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段话中有两个“最大的一穗”,意思一样吗?一时间,同学们意见很不统一。于是我就组织大家抓住关键词“麦地里肯定有”“刚刚摘下”讨论两个“最大”的区别。这样一讨论,学生对“主观和客观”“相对和绝对”就理解了。
2.当学生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
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反映。特别是学生所问的问题涉及到教材难点、重点或者极有探讨价值时,教师就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讨论。记得我在上《谈礼貌》一课时,研读完了三个事例后,就有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列举这三个事例呢?它们有什么代表性呀?”多有价值的一个问题啊!于是我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此时,组织讨论就很有意义了。
三、课堂讨论的策略与导向
课堂讨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增长知识,还要重视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过程中,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明确努力方向。
1.发扬民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发扬民主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关键。在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其他同学,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做到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对正在讨论中暂时还不明确的问题,不宜太早挑明,特别对那些平时学习差的学生,更要多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对他们不成熟或者错误的意见不能讥讽。
2.大胆放手,但又要及时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积极参与,才能集中精神,开动脑筋。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坦诚相见,互帮互学。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但是对课堂讨论中有争执的或学生未察觉的重要问题,教师就要及时启发引导,平衡学生参与和讨论的差异,真正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讨论。
我们不追求热热闹闹的形式讨论,而应在课堂中组织真正的有效的讨论,实实在在地让课堂讨论为教学服务,让我们的课堂成为“真学课堂”!
真课堂 篇2
神州十号发射成功了,对于“神十”飞天,最让我觉得新鲜和好奇的是宇航员还要在太空上课。我心想:难不成“神十”里还有实验室,上课时会讲一些什么内容呢?……我的心里充满了问号和期待。
终于等到了太空授课的日子,宇航员们像游鱼一样游进了天宫一号,天宫一号的墙壁上有一面五星红旗,另一面墙上挂着几个包,这应该是装着宇航员的`生活用品吧,要不是挂着,里面的东西肯定会在舱内乱飞。
首先,指令长聂海胜做了一个悬空打坐的动作,他捏住双脚在舱内翻滚,王亚平老师说在太空他们都是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这让我们感到新奇而有趣。通过一个弹簧秤,我看到两个不同质量的东西显示的重量是一致的。虽然在太空会失重,但宇航员有办法测量自己的体重。在地面课堂上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太空里能感觉到上下左右的方向感吗?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让指令员把她身体转90度,她就横横的浮在舱内;再转一下,她倒着浮在舱里了,她告诉我们头在哪里,哪里就是上面,这说明在太空里是感觉不到方向的。
接下来要做我们最喜欢的实验——陀螺实验。王亚平老师拿了一个陀螺,放手之后用手一点,陀螺就翻滚着前进,指令员一点,陀螺便向王亚平老师的地方翻滚着飞去。这说明太空中的物体也会受干扰力作用的。接着,老师又拿了一个陀螺,用拉杆拉了一下之后,用手一点,它便平移地旋转过去,指令员又一点,陀螺又平移回去,两人像顽皮的孩子点来点去,捉弄着悬浮的陀螺。
美术课堂是一个真、善、美的课堂 篇3
关键词:生命力;真;善;美
美术课堂是一个真、善、美的课堂,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都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这颗童心闪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术课是一个传达真、善、美的课堂。
一、真
真就是能简简单单传递人间的真情。当今科技发达,电脑网络的丰富充实,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同时也传递出人类的不安和浮躁。这与过去简单的生活相比,人类更向往安定心灵和放松的生活。小人书就是童年的一个美好回忆。美术课上,小朋友们在画小人书《王二小放牛郎》的时候,就特别开心,简简单单的线条就能传达出精彩有趣的故事性。最后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王二小智斗敌人的英雄形象。这期间,全员参与,没有画得好坏之分,只要能表达出王二小智斗敌人的勇敢就可以了!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民族精神。小人书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我们应该把这个美好的艺术经典传承下去。
二、善
她就像一股暖流在时刻安慰着人类的心灵,世间万物是相通的,都需要和谐相处。动物和人类需要和谐相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画十二生肖的时候,我和孩子一起画的题目是《牛的星期日》,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是因为牛要耕地拉车,为人类服务。老师问:牛吃的是什么?学生答:草。老师问:我们应该从牛身上学习到哪些东西呢?学生答:吃的是最普通的草,挤出来的是最有营养的奶,牛的这种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例如,我们在画想象画《冬日同乐》时,就能真心感受到这一点。快到新年了,我们师生共同要完成新年到来的一幅想象画《冬日同乐》。讲的是迎接春节,我们并不是大吃大喝、大摆酒宴,而是要过一个和动物在一起的温暖的冬季,一起来庆祝我们的幸福生活。画面里,有老爷爷、可爱的顽童,还有一个农家大院,非常有乡土气息。院里有鸡、鸭、猫、狗、猪、牛、羊等,整个是一个热闹的生活景象。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画老人、小孩和农家大院,剩下的小动物由学生共同上黑板来完成。人类现在吃的肉在迅猛增长着,动物的需求量也在增加,于是开始给动物打各种激素药物等,让动物们快速增长。例如,各种汉堡所需的鸡肉就是这样,人吃多了肉就会迅速变胖,身体也会慢慢变得笨拙起来。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就有了危险信号!在学生画的同时,和他们一起来交流我们身边的生活状况,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慢慢成长健康起来。
在黑板上画画的学生和下面的同学互动,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也完成我们心灵的美好和善良。在生活中我们不但要热爱小动物,更要爱护我们身边的生命、亲人、朋友们,与他们和谐相处。
三、美
我们美丽的生命是短暂的,就在弹指一挥间。假如小孩子不懂得珍惜时光,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有位父亲的孩子整天游手好闲,父亲拿了一根棍子差不多八十厘米长,到孩子面前就跟他说:“孩子,人的一生就像这根木棍一样,八十年左右,前二十年你还在学习,对社会、对家庭没有多大帮助,所以这段时光没有贡献,我们把它砍掉。”他拿起斧头,把前面二十厘米切掉。接着又说:“人生六十岁以后身体比较衰老,也没有力气做事了,所以后面二十年也要去掉。”说着就把木棍再砍掉二十厘米。父亲接着又说:“剩下这一段,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睡掉了,所以这一段,也不能算。”拿起来又把它砍了三分之一。在这个砍的过程中,他的儿子心里感到一阵震撼。接着父亲又说:“你每天还要吃饭,还有很多的杂事,又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又要再砍一段。”说完就砍下去。孩子跟父亲说:“您别砍了,我知道了。”父亲接着说:“你不会知道,你不会明白,你这一生又不知会生多少场病,都要在病床上度过,这一段也不能算。”又把它砍了一段。孩子感悟了,就跪下来。父亲对他说:“你看人生只剩下这么短,就应该做真正有意义的事,真正孝顺父母,奉献社会,奉献国家;既然生命这样短暂,你还拿来挥霍,就太不应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很短暂,我们要好好感恩父母为我们所操的心,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的恩德。我们应该珍惜时光,更加孝顺父母,勤奋学习!
美术课上,同学们在制作《小钟表》这一课时,就受到这个经典故事的启发,更加珍惜时间的价值。在欣赏小钟表的各种造型时,会看到小钟表的圆形代表我们圆满的生命,小指针代表我们要珍惜每时每刻。同学们在制作钟表的时候,会开开心心地渡过这个美好时光。
美术课真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孩子们在美术课上能够开开心心地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为了上好一节有价值的美术课,作为美术老师就要好好地去钻研学习,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大的包容心,帮助各种各样的学生,所以我们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
参考文献:
李楠.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美术课堂是一个真、善、美的课堂 篇4
一、真
真就是能简简单单传递人间的真情。当今科技发达,电脑网络的丰富充实,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同时也传递出人类的不安和浮躁。这与过去简单的生活相比,人类更向往安定心灵和放松的生活。小人书就是童年的一个美好回忆。美术课上,小朋友们在画小人书《王二小放牛郎》的时候,就特别开心,简简单单的线条就能传达出精彩有趣的故事性。最后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王二小智斗敌人的英雄形象。这期间,全员参与,没有画得好坏之分,只要能表达出王二小智斗敌人的勇敢就可以了!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民族精神。小人书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我们应该把这个美好的艺术经典传承下去。
二、善
她就像一股暖流在时刻安慰着人类的心灵,世间万物是相通的,都需要和谐相处。动物和人类需要和谐相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画十二生肖的时候,我和孩子一起画的题目是《牛的星期日》,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是因为牛要耕地拉车,为人类服务。老师问:牛吃的是什么?学生答:草。老师问:我们应该从牛身上学习到哪些东西呢?学生答:吃的是最普通的草,挤出来的是最有营养的奶,牛的这种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例如,我们在画想象画《冬日同乐》时,就能真心感受到这一点。快到新年了,我们师生共同要完成新年到来的一幅想象画《冬日同乐》。讲的是迎接春节,我们并不是大吃大喝、大摆酒宴,而是要过一个和动物在一起的温暖的冬季,一起来庆祝我们的幸福生活。画面里,有老爷爷、可爱的顽童,还有一个农家大院,非常有乡土气息。院里有鸡、鸭、猫、狗、猪、牛、羊等,整个是一个热闹的生活景象。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画老人、小孩和农家大院,剩下的小动物由学生共同上黑板来完成。人类现在吃的肉在迅猛增长着,动物的需求量也在增加,于是开始给动物打各种激素药物等,让动物们快速增长。例如,各种汉堡所需的鸡肉就是这样,人吃多了肉就会迅速变胖,身体也会慢慢变得笨拙起来。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就有了危险信号!在学生画的同时,和他们一起来交流我们身边的生活状况,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慢慢成长健康起来。
在黑板上画画的学生和下面的同学互动,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也完成我们心灵的美好和善良。在生活中我们不但要热爱小动物,更要爱护我们身边的生命、亲人、朋友们,与他们和谐相处。
三、美
我们美丽的生命是短暂的,就在弹指一挥间。假如小孩子不懂得珍惜时光,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有位父亲的孩子整天游手好闲,父亲拿了一根棍子差不多八十厘米长,到孩子面前就跟他说:““孩子,人的一生就像这根木棍一样,八十年左右,前二十年你还在学学习习,,对对社社会会、对对家家庭庭没没有有多多大大帮帮助助,,所所以以这这段段时时光光没没有有贡贡献献,,我我们们把它砍掉。”他拿起斧头,把前面二十厘米切掉。接着又说:“人生六十岁以后身体比较衰老,也没有力气做事了,所以后面二十年也要去掉。”说着就把木棍再砍掉二十厘米。父亲接着又说:“剩下这一段,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睡掉了,所以这一段,也不能算。”拿起来又把它砍了三分之一。在这个砍的过程中,他的儿子心里感到一阵震撼。接着父亲又说:“你每天还要吃饭,还有很多的杂事,又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又要再砍一段。”说完就砍下去。孩子跟父亲说:“您别砍了,我知道了。”父亲接着说:“你不会知道,你不会明白,你这一生又不知会生多少场病,都要在病床上度过,这一段也不能算。”又把它砍了一段。孩子感悟了,就跪下来。父亲对他说:“你看人生只剩下这么短,就应该做真正有意义的事,真正孝顺父母,奉献社会,奉献国家;既然生命这样短暂,你还拿来挥霍,就太不应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很短暂,我们要好好感恩父母为我们所操的心,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的恩德。我们应该珍惜时光,更加孝顺父母,勤奋学习!
美术课上,同学们在制作《小钟表》这一课时,就受到这个经典故事的启发,更加珍惜时间的价值。在欣赏小钟表的各种造型时,会看到小钟表的圆形代表我们圆满的生命,小指针代表我们要珍惜每时每刻。同学们在制作钟表的时候,会开开心心地渡过这个美好时光。
快乐的课堂真有趣作文 篇5
福建省浦城县实验小学四年五班 陈林坤 353400
一天上午,作文班开展一次“考考你”的快乐课堂活动。吴老师讲了活动内容,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我甭提有多高兴啊!
快乐课堂活动开始了。吴老师出的第一道题:我国有哪几个民族自治区?同学们有的冥思苦想,有的摇摇头,还有的和同桌轻声讨论„„后来,马闻现站起来,回答:“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师用响亮的声音说:“回答正确!”一瞬间,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大家为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接着,老师出第二道题: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什么?这道题可把同学难住了。你瞧,同学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眼望天花板„„我心里“怦怦 ”直跳,生怕老师叫我回答。突然,马闻现又站起来,流利地回答:“杭州、福州、南昌、长春、哈尔滨。”老师高声地宣布:“全对,给马闻现再次鼓掌。”倾刻间,雷鸣般的掌声“哗啦啦”地响。老师为了再次考查马闻现的智慧和能力,又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什么?”
马闻现思考了片刻,立刻回答:“银川、乌鲁木齐。”老师兴高采烈地说:“回答正确,授予马闻现为‘智慧小明星’。” 耶!他真厉害,我翘起大拇指夸他:“真棒!”。
紧接着,老师还出了许多古诗方面的考题:写朋友深情的古诗?写速度快的古诗?写思乡情的古诗?写母子情的古诗?同学们都纷纷举手回答:《赠汪伦》《望庐山瀑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等,都对答如流。
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快乐、有趣,又丰富了写作素材,真是一箭双雕啊!
简评:
真互动,彰显课堂活力 篇6
关键词:互动;价值;热情;品质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其过程其实是一个多元互动的过程,包括与教师、文本、媒介之间的真活动。这种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样也能推促学生理解内容。如何让数学课堂真正活力四射?笔者认为,关键是要真互动,平等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动起来。
一、摒弃虚假互动,凸显互动价值
新课堂要求每一个教师尽可能从转变学生的学习外因向转变其学习内因出发来充分调动他们兴趣,提高其课堂参与率。而最好的方式就是互动,在互动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适当调整。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不少教师还不能及时转变,在课堂上搞虚假互动,这在公开课上尤其突出。
比如针对《认识年、月、日》这一内容,有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部分实录如下:
师:对于年月日内容,同学们之间也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一起来说说,你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的?
生:我是通过手机万年历来了解的。
生:我通过家里台历了解的。
生:我是预习书本内容了解的。
……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你们预习的情况如何?第一个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生:12个月。
师:那么有几个月是31天?
生:有7个月。
师:分别是?
生:1、3、5、7、8、10与12这几个月。
师:那有几个月是30天呢?分别是?
生:有4个月。分别是4月、6月、9月和11月。
师:有31天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什么月?
生:是大月。
师:那么小月呢?
生:一个月只有30天。
从实录内容来看,课堂互动虽然看似丰富,但实际上这种互动很虚假,内容过于简单,没有多少内涵与价值。从互动内容来看,虽然形式上属于师生对话,但仍属于教师单向传递,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其中。因而在这个互动环节中,学生对内容缺乏实质性的主动思考。其实真正的和谐教学应该是师生主动互动,或者说“两情相悦”,那么其课堂才会精彩横生,才算得上真正的互动。
二、创设互动情境,激活互动热情
真实有效的互动,更依赖于学生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互动情境,营造互动和谐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真心参与其中。毕竟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只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参与,才有可能让课堂多元互动更加真实有效。
比如同样还是《认识年、月、日》这一内容,笔者就曾创设互动情境,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其中。其课堂部分实录如下:
师:课前你们对这一课都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就自己的预习心得来进行交流分析。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2015年的日历,现在请你们观察一下,老师展示的日历与你们的日历有什么异同?
生:老师,你的日历和我的日历一样,都有12个月。
生:老师,我刚才数了一下,有31天的月份也相同,都有7个月,分别是1、3、5、7、8、10、12这几个月。
师:有没有其他发现呢?
生:一个月是30天的月份也相同,都是4个月,分别是4、6、9、11这几个月。
师:不错,你们的眼睛真毒,发现了这么多相同点。其实还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还需要你们课后自己去查找。现在我们就来找一找它们的不同点?
生:老师,我发现你手中的日历与我的日历中2月份的天数不一样。
师:那你的日历是哪一年的?
生:2012年。
(多媒体呈现两个日历)
师:的确,2月份的天数不一样。现在就来慢慢研究。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与第一个教学片段相比,笔者仅仅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情境,并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心情愉悦,享受学习,而且还在真实对话中理解了内容。
三、拓展互动深度,追求互动品质
对于数学课堂来说,互动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碰撞,情感流动。这种互动只有具有实质性,才可以算是高品质的互动。这种深层次的互动,不仅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还能引导学生对其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推促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加之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因而课堂每一次互动都应该追求实质性、有深度的互动。
比如针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笔者就围绕其问题核心引导学生展开深层互动。其课堂部分实录如下:
师:现在谁来汇报一下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思考?
生:老师,我发现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通过转化进行有效解决。
师:怎样转化?
生:可以通过截图的方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师:具体说说怎么做?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进行剪裁,将剪下的三角形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这样就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从面积来看,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而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试着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师:不错,你的思考很有道理。那么我们现在就推来试试,把平行四边形推成长方形,看看有什么变化?
(出示平行四边形模型,教师动手推导)
生:老师,推动平行四边形后,底没有变化,但是高发生了变化。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个推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生:不相等。固然底没有变化,但是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不一样。
师:说得有一定道理。那么具体来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怎么计算?
生:面积是底乘以高。
对于学生来说,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没有什么难度,有困难的是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为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引导学生思考过程中,笔者巧妙植入转化,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比较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进行转化后的各种量的变与不变。
思维课堂才是真教学 篇7
一、思维课堂的要义
1. 思维课堂的概念
思维课堂即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课堂。学科思维是一个学科教育的本质所在, “当学生学着用一门学科的符号体系和风格进行交流时, 他就在发展自己的学科思维[1]”。学科思维是指在学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学科思维是对某一学科的本质的认识, 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 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是建立学科和运用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整体上把握学科结构的途径——也就是“整体学习法”。
2. 思维课堂的优势
日常教学中我们接触了众多课堂教学案例, 这些课堂教学可以分为这样三个类型:知识型课堂、理解型课堂和思维型课堂。知识型课堂的重心为讲知识, 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事实和概念。对这类课堂我们不能一概否定, 要适当运用, 加以改进。理解型课堂的重心为讲问题, 它把学生不懂的问题讲明白, 再按照法则进行训练、巩固以及运用。相较于知识型课堂而言, 理解型课堂教学更加进步, 但也有局限:它把学生往一条路上引, 束缚思维, 不利于创造。从形式上来看, 思维型课堂也是讲问题, 但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 结合教师的深度理解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 评价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笔者曾经和美国教师探讨过关于有效教学的问题, 他们认为, 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 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事实上, 所谓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绝非我们所理解的那种表面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而是在教学问题解决的情境过程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一种深度对话的教学关系, 问题使师生有了共同的体验, 问题驱动师生走向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思维课堂的实现
当前教师课堂教学思考力不足有两大突出的问题:问题之一, 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 (理解型课堂) , 不少教师将其下降为记忆水平的课 (知识型课堂) , 满堂灌或是满堂问, 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或简单强化, 学科思考力明显不足;问题之二, 许多本该是实验探究的课, 教师常常通过解释或是叫学生记住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 表面上是探究, 实际上是解释, 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的思考力水平。因此, 课堂上需要彰显学生的思考力。
1. 选择思辨性的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思维分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 这三种思维尤其是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培养的重点。这三种思维方式的背后, 有一套共同的思维技巧, 具有分析性思维的人善于用这些技巧解决熟悉的问题,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长于把这些技巧应用于相对新奇的问题, 具有实用性思维的人则愿意把这些技巧应用到日常问题上。斯滕伯格把这套技巧归纳为七种技能:问题的确定 (教学内容) 、程序的选择 (教学过程) 、信息的表征 (教学方法) 、策略的形成 (教学策略) 、资源的分配 (教学资源) 、问题解决的监控 (教学控制) 、问题解决的评价 (教学评价) [1]。
因此, 思维课堂要实现有思考的力度,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关键。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思辨性, 能成为真问题, 并在真问题的基础上驱动教学进程, 是思维课堂不同于其他类型课堂的特征之一。所谓真问题, 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后暴露的真实问题, 是学生的问题 (包括普遍的和个别的问题) , 而不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自认为便于教学的问题。
霍华德·加德纳在《训练学生的思维》[4]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的英国”这样的表述不是一个需要记忆的事实, 而是有争议的陈述, 这样的陈述来源于刻意地将历史分割。这是通过细致地分析数百年城市化进程中英国人的生活而得到的结论。对于学生而言, 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需要懂得:历史记述有时是互相矛盾的, 而且随着新史料的出现或研究的深入, 可能不会有定论。学生要明白, 那些对历史的不同描述不是简单的看法问题, 当矛盾发生时, 也不是非对即错的关系。相反, 学科思维会权衡多种看法, 综合考虑。举例来说, 可以将开始形成的工人阶级的历史与着重叙述企业主的历史进行对比。长期的历史记录可能会捕捉到缓慢的人口变动, 而有针对性的历史记录能更清楚地体现个人和发明创造的作用。学科思维方法会考虑各种资料来源的类型, 比如信函、时事通讯、会计学和人口统计记录等。它也会考虑能否将相互矛盾的观点综合成一个更加全面的解释。
这段文字描述了思维课堂问题设置的情况:思维课堂上的问题, 有些问题侧重学科的知识基础, 比如工业革命期间生产体系和社会机构的改革;有些问题体现了学科的研究方法, 比如理解工业革命早期那些关于工人经历和世界观的互相矛盾的记录;有些问题体现了学科学习的目的, 比如了解过去和现在, 科技革命是如何引发思维方式的变革的;有些问题则体现了学科交流的方式, 如是什么使历史叙述有权威性等等。
总之, 要选择好思维课堂的教学内容, 其基本原则是: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目的, 有利于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知识框架, 有利于组织学生理解运用探究方法学习, 有利于帮助学生懂得交流的学习方式。好的教学内容的选择, 好的教学问题的设置, 能使课堂教学具有认知的宽度, 思考的深度, 拓展潜能的力度。总之, 能让人感到课堂教学的厚度。
2. 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一书中指出, 培养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以讲课为基础的照本宣科策略, 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 以及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1]。第一种策略不难理解, 思维课堂并不排除传统的讲授法, 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相关研究表明, 讲授法只能对20%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分析性思维。第二和第三种策略看起来都是问答策略, 但前者是基于事实, 后者是基于思维。两者的区别在于, 基于事实的问题的答案是预先准备好的, 教师提出问题就是等着看学生是不是能答对, 面对学生的问答教师的反馈大多是“对”“好”“是”“不是”之类。基于思维的问题没有预设的答案, 教师的提问只是一种刺激、引导、启发、补充、评价, 甚至“有意隐藏自己的真实看法, 故意发表一些偏激意见, 扮演一个魔鬼代言人的反面角色[1]”。
斯滕伯格也提出了培养不同的思维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当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时, 教师应该选用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和对比、分析、评价、批评、问为什么、解释为什么、解释起因或者评价假设的方法。当教学着重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时, 教师应当选用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发明、想象、设计、展示、假设以及预测的学习方法。当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应用性思维能力时, 教师应当采取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实用工具、实践、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 斯滕伯格还介绍了培养三种思维类型的四步模型:熟悉问题、组内解决问题、组间解决问题以及个人解决问题[1]。这对我们如何有效地组织思维课堂教学, 提供了有益的技术指导。
思维课堂的教学方法特别之处还在于重视互助合作学习。新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 我们曾经很热闹地试验过小组学习, 但并未真正掌握其实质内涵和科学操作。弗兰肯海姆在《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合作教学策略的循环赛、“热山芋”法、三人组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8], 无疑对我们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和科学操作法则有很好的帮助。
此外, 课堂对话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 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可以通过对话刨根究底, 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 促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师生的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外显表现。
总之, 思维型课堂是一个观念层面的概念, 是对课堂的一种理性认识, 而不是一个工具性的概念, 不是一种模式, 没有固定的操作程序。我们可以提炼出思维课堂的若干特征、训练方法和策略, 但我们无法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可以生搬硬套的思维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 教师在尝试应用教学策略时需灵活应变。
参考文献
[1][2][3][5][6][7]斯滕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4]韦罗妮娅.B.曼西利亚, 霍华德.加德纳.训练学生的思维[J].基础教育参考, 2008 (6) .
真课堂 篇8
一、以情激情, 传递真情
教学环境中处处有“情”的传递, 还体现在老师对学生说“真”话。在课堂上, 教师无论说什么, 都要发自内心, 诚恳坦白地说, 这样学生才能对你不设防, 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在一节英语公开课上, 一位老师在教学学生I like, I don' like...的句型。“What do you like doing?”老师问: “I like playing table tennis.”一名学生高举双手, 给出了响亮的回答。“Really? I like playing table tennis, too. We both have the same hobby.”老师做出惊讶的表情, 笑眯眯地给予回应。“Oh, yeah!我和老师的爱好一样的额!”学生不由自主地做了个胜利的手势, 还偷偷向同桌表达内心的惊喜。课程过半, 老师准备教学I don’t like...这一句型了。“ I don’t like playing table tennis.”在表达了若干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后, 老师来了这么一句。刚陷于惊喜的那个孩子顿时陷于迷惑, 不甘心的他找了个机会问:“Do you like playing table tennis.”“No, I don’t.”老师回答, 因为此时教学的内容已经到了表达否定回答的时候。在这节课上, 老师为了切合课文, 引出文中词汇, 频繁变换着自己的爱好, 对同一个事物“play table tennis”, 一会儿说喜欢, 一会儿又说不喜欢。自相矛盾, 情感错乱, 导致学生思路不得归一, 教学效果就差了。那个曾津津乐道于和老师拥有相同爱好的孩子, 在听到老师这个自相矛盾的表述后, 顿时不高兴地趴在了桌子上, 不再愿意举手发言了。这个课堂教学细节, 也许有的老师会归结为设计上的疏忽, 但是我觉得缺乏“情”才是问题的关键。当老师和学生在谈论一个话题时, 既然是在和学生交心, 就应当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展现生活中最真实的自己。老师对学生说“真”话了, 自然学生也会对老师说“真”话。这样师生才会增强了解, 彼此贴心, 既学习知识, 又融洽情感, 真正实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创设情境, 传递真情
在当下的英语课堂上, 老师们都能重视对情境的创设, 然而对情境的真实性却很难把控, 在虚拟情境中老师所传递给学生的情感很不真实, 给人的感觉是为教而教, 牵强附会。比如有位老师在教授牛津英语教材6A第三单元It was there的时候, 为了教学excited一词, 一开始时做出兴奋的表情, 对学生说:I'm excited today. 而后为了引出教学课文中的句型It was there a moment ago. 创设找不到东西的场景, 她又突然对学生说I'm not excited now. 其间情绪的传递突变, 语言的过渡虚假, 缺乏真实性, 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三、真诚评价, 传递真情
新课程提倡采用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对学生而言, 评价要有利于他们能不断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 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坚持正确引导, 尤其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使他们能够享受学习, 树立信心。在这一过程中, 善于倾听学生, 给予学生真诚的回应, 是关键。面对学生的回答, 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正确与否的评价上, 而应当让学生通过你的评价听出真诚, 听出善意和鼓励。即使是意外, 也能生出别样的精彩。
眼中有学生, 心里存真诚, 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别样精彩, 才能让学生有多重的收获。课堂上, 老师心中谨记的不应该只是自己的教案, 自己的设计流程, 更应该谨记的是自己的学生。要知道, 课堂上的一切活动, 都是在为学生的学服务。孩子掌握了, 会说了, 理解了, 喜欢了, 才是根本。诸如在一个非常简单的教学设计中, 老师问学生所知道的动物有哪些, 孩子们各抒己见, 其中有一名学生充满自信地回答:“Dinosaur!” 这个特别的回答, 是孩子课堂外学到的精彩的词汇, 这时候, 老师只是千篇一律地说 “GOOD!”, 这个孩子面无表情, 机械而沮丧地坐下了。如果老师能给这位学生一个特别的激励语, 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听到了赞赏, 在同学的眼光中看出了羡慕, 这种体验对他的学习会产生多么巨大的积极性和推动力呢?
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同样是列举动物, 一个孩子伸长了小手, “Me, me !”呼唤着老师。终于到他回答了, 他站起来说:“Dragon!” “Wow, you know dragon!That’s great!What’s it?”老师迅速对他报以惊讶和赞赏的表情, 顺带让孩子解释下这个词。“龙!”孩子自豪的说, 班级的同学都发出“哇”的惊叹声。“Good. Can you teach us?” 老师让这个学生做小老师。“Ok!”孩子顿时来了劲儿, 自豪而又认真的带着同学一遍遍朗读这个词汇。“Thank you, Mr Dragon. Boys and girls, do you think he’s a good teacher?”老师带着幽默让孩子们一起来评价这个“龙老师”是不是个好老师。同学们高呼着“Yes!”同时给他送上了热烈的掌声。孩子激动不已, 当坐回座位时, 满脸幸福的微笑, 挺起胸膛, 以前所未有的专注继续认真地听起了课。由此可见, 评价需要及时, 更需要激励的真情。
真切情感的传递, 真实情境的创设, 真诚评价的激励, 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 我们的学生更加乐学, 我们的语言学习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Pak-Hang Wong.A Walzerian approach to ICTs and the good life[J].Journal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thics in Society, 2012, 101.
[2]Taylor Dotson.Technology, choice and the good life:Questioning technological liberalism[J].Technology in Society, 2012, 344.
[3]Edgar Joanne L, Mullan Siobhan M, Pritchard Joy C, Mc Farlane Una J C, Main David C J.Towards a'Good Life'for Farm Animals:Development of a Resource Tier Framework to Achieve Positive Welfare for Laying Hens.[J].Animals:an open access journal from MDPI, 2013, 33.
[4]Mark Chekola.Happiness, Rationality, Autonomy and the Good Life[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7, 81.
搭建活动平台,构建真学课堂 篇9
一、预习活动,萌发主动学习的欲望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每日四问,提醒青少年每天要进行自我反省。如果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能带着问题进课堂,定能让学生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只有通过学生自主预习,才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形成困惑,从而带着问题、怀着任务走进课堂,这样无论是学生学习的欲望,还是学习的动机,乃至学习的方向将更为明确,学习效果自然不同。小学教学中,尤其是中高年级阶段,完全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比如教学五年级《小数除以整数》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有的甚至直接指向整堂课的核心环节,比如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被除数小于除数时怎么办,列竖式计算中小数点是否可以去掉,因为有了课前的思考和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更主动地参与和思考教学的内容和问题。无疑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状态是积极和主动的,这样的课堂更是有效的。
二、操作活动,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建构的。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创设适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努力让学生“做中学、动中悟”。比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剪拼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拼出了三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拼出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拼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合作活动,拓展主动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共同的任务、有着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抛出必要的问题,布置合适的任务,让学生带着困惑,寻求同伴的帮助、支持,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主动学习的质量,丰富主动学习的内涵。
比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出示例题让学生主动尝试后,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有的学生使用了分割法,分成了一个长方形加一个梯形,有的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加一个长方形,有的则用一个长方形减去一个小梯形,大家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很快地解决了问题。小组交流时大家相互补充,相互质疑,每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多样了,视野也就拓宽了,对于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理解更深刻了。基于这样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内涵。
四、梳理活动,提升主动学习的能力
乌申斯基曾说:“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这充分说明了梳理知识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在平时学习中,知识点往往是零散地一个一个呈现,缺乏整体构建。因此教师在学生一段学习以后,都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促进学生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比如我们在六年级教学阶段,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时,我都是先让学生自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回忆与整理,自我反思,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学生渐渐知道查漏补缺不仅仅是老师的要求,更应是自己的主动行为,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有时学生不仅整理出了一个单元的知识网络图,还能加入绘画等方法,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创造,在一次次对知识的梳理自查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复习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完本单元后,有的学生将表面积和体积已经混为一谈了,而且表面积的计算变化又非常多,所以第二课时的复习,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就是表面积和体积的灵活运用。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梳理导航单”的任务,独立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计算方法、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进率,并想一想生活中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有效地区分表面积和体积,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完成梳理导航单的任务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弥补。有了梳理导航,有了课前的自我反思,课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加入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不断地加强。长期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构建活动平台,倡导学的课堂,让学生更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是我们打造真学课堂的有力手段。
真课堂 篇10
一、在“真”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
要使小学生能够在课堂40分钟内保持良好的状态,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真实的情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同时,应从第一节课起,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由于这时期所学的一般都是具体单词和简单句子,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于直观手段来教学,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现代网络教学手段,使静态的教科书“开口说话”,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让学生感受更亲切,记忆更深刻。
例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Unit 2 Happy birthday!》的第二课时复习时,发现当天正是一位学生的生日。教师便果断地把当天的课改成了Part F: Ask and make部分,全班一起动手做生日贺卡,学祝福语等,把本来很枯燥的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学生们兴致高涨,学习效果很好。
又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Unit 3 Ask the way》时,教师利用一幅本镇主要道路及场所挂图,和一名学生配合,将一段问路的对话当场演示,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整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充满激情,而且能自编自演对话,有时还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绝句”冒出来。
二、在“真”的活动环境中学习
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具,如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片、多媒体等,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真实化,避免传统的教学模式(英汉互译、机械操作等)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而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小学英语第四册《Unit 6 Happy birthday》时,教师把小熊给小兔过生日的一段动画场景给学生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句型“Happy birthday!”“This is for you.”等。在学生开心地为其他同学“过生日”的同时,又扩展加深了句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点。
三、在“趣”的活动中自主学习
趣味的英语活动能使抽象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例如教学句型“What time is it?”后,教师可设计一个“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由一名学生扮演wolf,其他学生共同提问:“Wolf, wolf, what time is it?”Wolf回答:“It’s five o’clock.”其他学生向前行走五步,然后继续提问。
又如教学身体各部位名称后,和学生玩“Polly says”的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及时巩固了新内容;教学数字以后,让学生玩“Bingo finished”游戏;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Unit 6 At a PE lesson》后,让一名学生充当体育老师,用英语进行操练。游戏活动吸引学生投入其中,就不再需要汉语翻译作中介。教师在教词汇,也在教思维。
四、在“导”中帮助寻找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摸索和寻找学习规律、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Do some shopping》一文时,教师找了学生喜爱的物品,对学生说:“你们谁想要,就用写上英语‘元’、‘角’、‘分’的纸条代替钱来买。”教师刚从讲台里拿出了机器猫、哈利·波特卡通书,教室便沸腾了。孩子们都忙着设计、忙着来买……学生在自我摸索读音规则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独立拼、记单词的能力。
再如教学《Sorry, I’m late》时,教师故意上课后迟了一会儿进教室,一进去便很诚恳地说:“Sorry, I’m late.”并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表。学生顿时领悟出这句话的含义。一部分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说:“That’s OK.”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才是对学生一生而言最有价值的事。
质疑让课堂走向真效 篇11
实践证明,课堂上养成质疑的习惯,能让学生动起来,能让课堂活起来。因为,初中生的思维已经开始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步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
一、教师质疑学生
青春期的学生一般喜欢挑战自我,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所以在课堂上笔者常常通过“追问”,让他们“接招”。“接招”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被调动,被激活。看《背影》教学片段:
师:朱自清的《背影》被誉为“天地间第一至情文学”,下面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叙述一件什么事情,来传达他最真挚、真实的情感的。
生:父亲送即将去北京的我。
师:讲述的也就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亲人间送别的事情,我们很多同学可能也经历过。但文章却深深打动了我们,为什么呢?
生:描写很细致。
师:是,细节动人心。哪个细节最能打动你呢?
生:帮我买橘子的细节。
.
师:具体哪些文字扣动了你心弦?
生:蹒跚、探、爬、攀、缩。
师:这些词为什么能打动你?
生:这些词写得很生动,把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表现出来了。
师:你的父亲可能也曾经为你做过触动你内心的事,但现在回想起来,你可能不会像作者这样动情地讲述。而且这样动情的细节,其它文章中也有过,但为什么这篇文章被评为第一呢?(引导细读全文,把事情、情感放到大背景中,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再读全文后):是不是与作者的经历有关?我觉得第七段写了看似与买橘无关,但与作者情感联系紧密的背景文字。
这里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咬文嚼字,积极思考,获得情感体验,并让学生把阅读所得传达出来。
二、学生质疑学生
课堂上安排“生生互评”、“生生质疑”,能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能培养学生表达的欲望,提高表达的能力。特别是“生生质疑”,能让他们思维更为严谨,认识更深刻到位。看《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探究问题,体会主旨,培养质疑习惯和阅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设计问题感悟主旨及文章特色。
学习过程:
1.交代本课设想。本课不是老师设计问题,而是学生设计问题。以组为单位,选择认为最有价值的两个问题来向其它组同学提问。
2.自主阅读,准备至少一个问题,问题要能帮助同学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3.小组交流,准备至少两个对于认识文本有价值的问题。
4.全班交流。先选两组板书,之后其它组补充。再让学生选择对于感悟文章主旨等有价值的几个问题重点交流。
5.教师总结评价
这一课是略读课文,把问题的设计交给学生,让他们体验提问质疑的快乐,学生热情很高。从设计的问题看,很多同学把握了学习的重点。而且由于可能要像老师那样释疑,他们准备的答案比以往要完美。
三、学生质疑师生
在学习一篇文章的最后,我一般会设计“质疑”环节,就是在前面交流的基础上,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需要问老师同学的,这时提出。很多有价值的“火花”常常在这个环节碰撞产生。先来看《晏子使楚》教学片断:
生1:“晏子避席对曰”中,为什么要写“避席”这个细节?
生2:“避席”理解为“离开座位”,表明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他仍不忘君臣之礼,可见他的沉着,懂礼节;同时,这个过程中他可能就在思考如何应对,为自己思考对策争取时间。可见他的机智。
再看《我的母亲》教学片段:
生1:我觉得母亲和妹仔读书流泪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她们感同身受,想到她们作为女子也有很多冤屈。不知对不对?
师:这是在真正体会了作者情感之后,你有了新的认识,老师觉得有道理。
又如《小石潭记》教学片段:
生1:在前面的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作者还是比较愉悦的,但到文末突然显得忧伤了。是不是有点突兀呢?
生2:这与他的经历和当时的背景有关,他想“寄情山水,排遣愁怀”,但内心还是忧伤的。
师:我觉得并不突兀。我们看,作者一二自然段,写的景确实能使人心情愉悦,再看第三自然段,“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流的曲折悠远,扣动作者的心弦.让他内心的忧伤油然而生。可能他会想到自己坎坷的仕途,渺茫的前途。后来坐下,又感受的环境的凄清,自然悲从中来。
四、师生质疑文本
我们学习的文本有的也并非尽善尽美,但可以为教学所用,通过质疑文本,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深入阅读和思考的兴趣。来看《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选入课本的时候,编者加了小标题,本来没有小标题,我觉得呢,有的标题比较好,有的标题不怎么好。下面大家研究一下,选一个你觉得不妥的标题,把理由说给我们听听。
生1:“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共四小节,只有第一节写的是望天树,题目是从内容的角度来拟的,却又没能概括全部,也不是主要内容。
生2:“悠悠野象谷”,这里的“悠悠”如果理解为“悠闲自在”,那么文章第一小节却写了在野象谷提心吊胆,却又未能见到野象。文不对题。如果理解为“空间的广大”,也同样文不对题。
生3:“妩媚傣寨水”,如果说第二、三自然段与水有关,算是切题,但第一自然段表现的是人们勤劳、团结,就与“水”无关,更谈不上“妩媚”了。
真课堂 篇12
1. 创设真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知识需要在背景中学习.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意义的建构, 并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连接. 我们认为体验性生态课堂中, 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提供真实的活动和任务.
案例1“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李明捡到一个钱包, 里面有人民币85元, 交给了班主任杨老师, 杨老师叫李明写一个失物招领启事, 如果你是李明, 你准备怎么写? 同学们兴趣很高, 纷纷发言, 有的说:“今捡到钱包一只, 内有85元, 请失主速来认领.”有的说:“不行, 有人冒领怎么办? ”有的说:“将启示改为内有人民币x元即可.”像这样,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 增添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现实性.
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一门学科,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避免那些脱离现实的、人为编制的情境, 创设的情境越真实, 学生构建的知识就越可靠, 且越容易向实际生活迁移.体验性生态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重在求真与求实. 用真实有效的情境凸显数学的本质, 用恰当的方式真实地展现情境, 使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高效发挥作用.
2. 组织真探究
真正的探究活动必须是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弘扬学生人格主动精神,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能突出地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如何进行真正的探究,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提供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材料, 能否把握教学契机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广阔的探究空间.
案例2如图1, A, B, 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DAC和△EBC均为等边三角形, AE, BD分别与CD, CE交于点M, N, 有如下结论:1△ACE≌△CDB;2 CM = CN;3 AC = DN.其中, 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
A. 3B. 2C. 1D. 0
探究1:图1中全等的三角形有几对?
探究2:如图2, 连接MN, (1) 猜想△CMN的形状. (2) 猜想MN和AB的位置关系. (3) 猜想∠EFB的度数. (4) 相似的三角形有哪些? (5) 若已知△DAC和△EBC的边长分别为a和b, 试求MN的长.
探究3:如图3, 当A, B, C三点不共线时, 以上探讨的一系列结论哪些仍然成立, 哪些不成立?
探究4:如图4或图5, 已知△ABD, △ACE都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CD = BE.
一题四探, 挖掘出了此命题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精神,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果课堂教学经常这样探究———求知识、求真理、求规律, 那么体验性生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必将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新方式, 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 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 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 体验探究的激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学生真关注
体验性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关注的兴奋点发生转变, 从关注学习转变到关注成长, 也可以说是从关注眼前的成绩转变到关注学习者的生命状态, 也可以说教师的目光应该从“短视”到“远视”.如此转变, 我们就不会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 我们肯定会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 关注每个生命个体在生态场中的情绪、意志、注意力诸方面的变化, 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案例3有一个发生在公开课教学中的真实案例: 上课老师在讲完“负负得正”的法则后, 让学生计算: (-3) × (-4) = ?学生甲回答是9, 教师让他坐下, 叫另一名学生乙回答是12, 教师再请学生乙说出算法依据. 下课后一位听课的教研员与学生甲交流, 才让学生甲有机会讲出自己的思考:在数轴上, 站在-3这个点上, 因为是乘以-4, 所以要沿着数轴向反方向———右方移4次, 每次移动3格, 结果是9.
学生在数学课上出错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一名学生表达观点后, 这位老师草草收兵, 他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忽视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而这位教研员, 面对学生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错误, 给了学生解释的机会. 从该生的计算方法看, 计算错误的真正原因还是没有理解“负负得正”的道理.在数轴上规定向右运动为正, 那么 (-3) × (-4) 中的-3代表的不是表示-3的点, 而是表示从原点向左移动3个单位;乘-4就是从原点 (而不是-3在数轴上的点) 向反方向 (右) 运动四次共十二个单位.第一个负号代表向左运动, 第二个负号表示沿相反方向运动, 而运动的起点是原点.这不正是学生最容易产生困惑、教学的重难点之处吗?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不必回避学生的错误算法, 而应该引导全体学生讨论这个错误的算法, 然后点化其错误之处, 让该生的错误算法成为帮助全体学生理解“负负得正”的有益素材, 转化为全体学生的一次新的学习.在学生的相互交流、倾听与启发中, 类生态 (同伴之间) 和内生态 (学生个体本身) 同时获得了发展, 教学过程成了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被认同的过程, 学生亲历体验, 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数学思维方法、数学精神也悄悄浸润其中.
4. 课堂真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生态课堂的评价首先应该是真诚的. “你真棒”“你真聪明”之类, 这种缺乏真情实感的虚假评价, 会导致学生忽视课堂评价, 降低学习兴趣, 甚至还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尴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 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 否则, 评价只会显得空泛, 即使是表扬性评价, 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生态课堂的评价其次应该是激励性的. 有时可用语言鼓励, 有时用点头表示肯定, 有时甚至是亲切地抚摸着学生的头以示激励……这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完善的课堂评价需要表扬又需要批评.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 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 对学生的错误结论要明确加以匡正,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体验性生态课堂是以“唯自然的, 才是真正永恒的”作为追求目标, 始终以学生的感受、学生的需要为依据. 我们教师必须再次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全面、深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 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让数学课堂绽放“本真”之花!
摘要:让初中数学课堂回归“生态”, 还数学教学以“自然本色”, 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创设真情境、组织真探究、学生真关注、课堂真评价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体验性生态课堂是真实、自然、本色的课堂.
关键词:情境,探究,关注,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陈米华.浅谈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J].中国数学教育, 2007 (3) .
[3]俞剑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中学数学杂志, 2007 (4) .
[4]黄大龙.生态课堂, 教育的又一种追求[J].人民教育, 2008 (6) .
【真课堂】推荐阅读:
小学课堂作文:兴趣班真有趣05-22
《彝家娃娃真幸福》课堂导学设计09-13
关注课堂 参与课堂06-27
雨课堂活力课堂06-29
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10-26
数学课堂与课堂管理07-12
课堂评价和课堂高效10-10
文化课堂与课堂文化11-02
通用技术课堂课堂导入10-20
优化课堂结构 打造高效课堂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