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水平

2024-12-05

资产管理水平(精选12篇)

资产管理水平 篇1

高等学校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为促进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必须定期对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开展资产清查工作, 以提高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一、当前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各高校为了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成果, 不惜加大对教学和科研的投入, 尽力为教学和科研配备大量的设备, 优化工作环境, 但却忽于对仪器设备的管理[1]。

(一) 重投入、轻管理

例如, 某些单位部门购买的大型仪器设备买回来以后, 过了保修期以后, 仍然未拆封, 这表明前期购置论证不到位。因此, 不仅要重视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投入, 更要加强对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

另一方面, 各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不断地派教师和科研人员到国内外著名的高校进行进修培训和交流, 但却忽视了对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束缚了管理人员对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水平和工作思路。

(二) 重购置、轻使用

例如, 为了完成某个科研项目, 不惜花重金购买国外进口仪器, 然而项目只使用了其中部分功能, 在项目完成后, 该仪器的另一部分功能无用武之地, 造成资源上的相对浪费, 因此, 有必要引进或培养一批高水平、高技术的专业技术队伍, 以适应现代高校发展需要。

二、强化资产清查, 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清查, 不应该是一项任务, 而应该纳入常规工作范畴, 应该制度化、常态化。

(一) 清查目的

1、理清账户

由于近年来, 我国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 部分高校相互合并、搬迁、机构调整、人员流动等, 使得各单位的建账账户比较混乱, 比如:有些部门已经撤销多年, 但其账下依然有仪器设备未调拨或销帐;有些部门已经与其他部门合并, 成立新的部门, 但账依然挂在原部门;有些部门名称已变更, 但系统中仍然使用原来的名称;有些部门新成立, 但系统中没有新账户, 该部门的账依然挂在其他部门;有些部门已拆分, 但账目却未拆分;有些部门有两个账户。

这给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比较大的难度, 因此清查的目的就是要理清这些相对混乱的状况。

2、责任到人

由于管理的规定不够明确, 某些老师由其学生代为建账, 待学生毕业离校后, 使得该仪器设备无法落实到人, 同时由于人员的人事调动、退休未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等原因, 也使得有些仪器设备无从查找责任人, 另外, 还有个别老师在建账时乱挂账等现象, 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清查的目的就是要明确每台仪器设备的领用人, 即要求每台仪器设备要责任到人。

3、明确地点

由于高校部分院 (系) 、部门多次搬家, 部分仪器设备的存放地点不明确, 资产清查时发现, 设备秘书在查找这些仪器设备时比较困难, 增加了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因此清查的目的就是要明确每一台仪器设备的存放地, 以便于日常管理。同时, 在以后的建账过程中, 必须要填写存放地点, 否则不予建账。若有搬动、移交等情况, 要求设备秘书及时更改。

(二) 清查方式

1、分类清查

为提高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清查效率, 可将仪器设备分为以下五类:

(1) 大型仪器设备

(2) 教学仪器设备

(3) 科研仪器设备

(4) 行政办公设备

(5) 两用仪器设备

根据以上分类, 制定相应的清查方法及评分标准, 方能做到有的放矢。

2、方向清查

(1) 正向清查

所谓正向清查是指, 由设备主管部门组织专家, 根据各院 (系) 、部门的台帐, 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仪器设备, 检查其仪器设备是否账物相符、是否有责任人等。

(2) 逆向清查

所谓逆向清查是指, 由设备主管部门组织专家, 到各院 (系) 、部门逐台扫描所见设备, 检查是否有捐赠仪器设备未建账、是否有借用外单位仪器设备借用手续等。

三、探索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思路

(一) 加强制度建设

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 建设节约型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对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使用监督也越来越加强。因此, 要加强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以我校为例,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管理授权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 (教财厅[2007]4号) 以及《转发<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教财司函[2009]2号) 等文件精神, 进一步规范我校固定资产处置行为的管理, 我校成立国有资产处置管理领导小组, 并出台《东南大学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从制度上加强对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 规范管理模式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 部分高校相互合并, “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成为许多高校的办学特点, 同时, 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科布局的合理调整等情况的出现, 因此, 有必要实行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多层次管理, 即学校主管部门、院 (系) 、个人三级管理模式。

实行三级管理后, 将大大提高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 定期检查, 年度考核, 更好的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 为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三) 借助科学手段

随着近年来高校“一校多区”办学模式的发展, 使得原本复杂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变得更加困难。因而, 将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的速度及准确性, 实现信息共享、明确责任到人、规范数据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6,7,8,9]。

(四) 提高使用效益

目前, 各高校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共享总体比较重视, 但对于普通仪器的使用效益相对忽视, 例如, 有些前沿学科的仪器设备, 对其本身来讲, 已经落后了, 但对于一些基础学科来讲, 仍然有使用的价值, 可以调拨给基础学科继续使用;还有一些仪器设备已经损坏, 与其报废处置, 不如给学生做拆装实验, 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深化学生对仪器设备内部结构的了解, 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五) 强化绩效考核

为了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激励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管理技术水平, 强化岗位意识, 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履行相应职责, 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应将仪器设备的管理及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对使用效益高的部门, 提高学科建设经费、仪器设备配置、维修经费、技术人员配备等;对使用效益低的部门, 削减建设经费, 并将仪器设备调剂至其他部门。同时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与职称挂钩。

(六) 增强服务意识

第一, 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育服务的思想, 从思想上重视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第二, 立足本职, 开拓创新, 大胆细心地开展工作, 将本职工作最大效率地完成;

第三, 在工作、纪律、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 坚持良好作风;

第四, 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业务素质。

四、结语

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对高等学校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是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资产清查, 不仅可以掌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而且可以发现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找到管理漏洞并堵塞, 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勇, 胡建峰.高校设备管理的几个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03) :92-94.

[2]何坤.浅谈高校设备管理现状与整改措施[J].科学管理, 2010, (01) :77-78.

[3]曹群英.“一校多区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实践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3) :163-164.

[4]侯新春, 路贵斌.通过清产核资谈高校仪器设备的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07) :203-205.

[5]祁风义, 万睿.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10) :375-377.

[6]施国伟, 夏元义.以信息化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J].信息化建设, 2010, (06) :42-45.

资产管理水平 篇2

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为了适应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二公司的物资管理水平。2005年,公司在物资管理方面,将以现场管理为抓手,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现场设备管理

近年来,随着二公司施工领域的拓展,公司先后购置了许多大型特种设备,增强了企业的施工能力,这对公司的设备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管好、用好这些设备,保证设备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能力,杜绝设备事故,是今年公司物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搞好设备管理,年初,根据公司设备管理规定,结合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及质量程序文件,编制了设备管理工作指南,对设备的现场管理、档案管理、润滑管理及设备的维修和保养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细化,并对各类设备管理表式进行了修订、规范,帮助各单位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在设备现场管理上,公司将加大现场巡视检查力度,深入工地,加强检查。对外来设备重点要把好设备进场验收关,要求验收资料齐全,并建立设备台帐,确保设备性能良好,安全可靠。一切落后、淘汰的设备,严禁进入施工现场。目前,各单位对大型设备进场验收把关较好,但对一些小型机具,特别是电焊机、木工机具等还存在把关不严、机况较差的现象;对自有的A、B类设备(有档案履历书的设备),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定机定人制度,大型特种设备要实行机长负责制。公司计划从今年二季度起,开展红旗设备评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机操人员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设备润滑、保养工作是保证设备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设备效能的重要环节,设备润滑要坚持“五定”原则,真正做到:定人、定点、定时、定质、定量。设备的二、三级保养也必须按技术说明书的要求定期进行。今年,公司的巡视检查将把设备的“三滤”更换,润滑油脂、油液的添加、调换,作为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红旗设备评比的重要依据,确保设备完好,提高设备利用率,杜绝设备事故。

二、现场材料管理

根据2004年公司质量体系内审总结报告,针对现场原材料普遍存在堆放和防护不规范的现象,今年,物资部在现场巡视检查中,将加大这方面的检查力度,这项工作不仅是贯标要求,同时,也是文明施工的要求,关系到企业形象,希望各单位重视,在现场收料前,合理安排场地,明确堆放要求,避免事后整改。

另外,在原材料的验收、复试及台帐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

1、对实行备案管理的建筑材料,在进场使用前,未提供防伪复印的«备案证明»

2、对需进交易中心交易的材料,还存在未进交易中心办理交易合同的现象。

3、对主体结构材料,现场取样、复试未严格执行三方确认制度,使用前,未经项目经理签字确认。

4、在«材料采购验收使用综合台帐»的记录上,还存在记录不全、开天窗现象,有的台帐未填材料备案证明编号;有的材料未填使用部位;有的材料复试编号未及时填写;有的无现场监理签字确认。

望各单位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严格按市建管办的规定执行。

三、物资成本管理

根据集团和公司要求,为了加强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做好项目成本核算工作,控制物资消耗,今年将推行《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办法》。我们物资部根据集团和公司要求,为了真实反映单位工程的材料、周材、设备的消耗费用情况,特制定了“材料、周材、设备费用消耗台帐”。公司各在建工程要求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这项工作也是今年公司物资管理的一个重点。后续工作视集团成本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落实。

目前,这项工作大部分单位都比较重视,个别单位还不够重视,尚存在一些问题:

1、台帐记录不全,工程编号、名称、工期等未填。

2、很多单位上交的台帐没有财务对帐签字确认,无法保证台帐的准确及入帐科目和财务统一。

3、设备、周材使用费用中部分费用还存在设备员和材料员不知道及提供的数据有差错的现象。

4、水暖零件、工程用水、用电等费用列帐归类有差错,缺入帐凭证复印件。

这些问题都有待今后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四、材料集中采购管理

2004年公司对钢材实行集中采购,由一钢物贸公司统一配送,降低了采购成本,也保证了材料质量。今年,为了进一步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从2005年1月1日起,对水泥也实行集中采购。为了确保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供应,在此要求各单位认真做好钢材、水泥的计划工作,做到上报及时准确。

目前,这项工作个别单位还不够重视,计划准确性较差,今天要料今天要到;有时要料,今天一吨,明天再要二吨;有时超计划要料一佰多吨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公司资金安排困难,影响供应。望各单位重视材料计划工作,以便我们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五、合同管理

今年,公司专门请律师对2004版的合同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合同文本,望各单位的材料采购、加工定作、设备租赁、设备安装等合同都必须采用二公司统一的合同文本,明确质量要求、资金支付及质量保证期限等条款。另外,采购前,要货比三家,比价情况要反映在采购选择审批表上;对业主指定供应商等特殊情况,要附情况说明,并由分公司经理签字确认;对工程分包合同明确由分包方采购的材料,一律不许办理代购合同。公司在合同办理上,将加强审核,对事后补办的合同一律不受理。

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责任考核

今年,物资部将对各岗位、条线人员的职责进一步修订完善,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为了进一步调动各单位条线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动性、积极性,加强责任考核,物资部特制定《物资管理季度考评实施细则》,对各条线人员进行考评打分。对第一、二、三名进行适当的奖励,对考评分在75分以下或条线中存在较严重问题的个人进行罚款。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司的考核实施细则对各项目部的条线人员的岗位责任制进行修订,明确责任。

七、加强人的培养,做好人才储备

随着公司施工规模不断扩大,各单位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材料员、设备员、特种设备机操工不仅后备人员缺乏,现有上岗人员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不懂电脑、年龄较大的现象,料管员、机操工等岗位待遇低,没人肯做,个别单位还存在料管员收入按纠察发放的情况,这严重制约二公司今后的发展,望各单位领导能重视物资管理,培养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懂电脑操作的年轻人,充实物资管理力量,适应二公司电算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八、加强沟通,提倡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

今年,物资部将加强和各单位、项目部的联系,深入施工现场,在履行管理、检查职能的同时,还应尽到指导、帮助的责任,树立服务意识,帮助各单位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将奉行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今年,对各单位上报的合同、报告,物资部承诺:在一周内给与明确回复。

综上所述,物资管理是贯穿在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是施工生产的后勤保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希望各单位要重视物资管理,共同努力,提高二公司的物资管理水平。

市政二公司物资部

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篇3

要求

为实现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银行的业务协同,实现财政一体化管理。在本项目的系统应用部署中,不仅仅涉及财政局内部的业务部门,同时将各延伸机构、预算单位、代理银行也全部纳入平台应用范围。依托于昆明财政信息专网实现整个系统平台的运转,通过昆明市电子政务网与各预算单位连接,与人民银行、代理银行联网,与银行等外部单位进行数据交换。

应用模式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遵循“五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系统平台、统一组织实施)的建设要求,实现了从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辅助决策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主要应用了预算编审系统、预算指标管理系统、收入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拨款管理系统、政府采购资金管理系统、账务报表处理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WEB财政管理平台,并与昆明市财政局原有的工资统发系统进行接口实现数据共享。

预算指标管理

昆明市财政在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基础上,统一制定市本级部门预算编制的政策,参照财政部及以往的部门预算编制流程及管理经验,并结合昆明市本身的实际特点。制定了一套“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流程,严格实行项目预算编制排序、审核和预算编制审核管理。编制流程如图1。

在预算编制完成后,所有预算指标的下达、追加追减的变动全部在预算指标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并且在指标管理中,强化预算变动归口唯一性这个原则,所有预算指标的追加追减(包括省下专款指标)都统一由预算处进行集中管理,即一切预算指标的变动都由预算处进行统一的办理,并及时将变动追加情况下达到相关业务处室,再由处室在办理相关的预算执行手续。从而实现全市预算指标统一管理,并可以及时反映出整个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变动情况。

预算执行管理

昆明市财政局结合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对财政改革做了统一规划布署和要求,将整个财政支出划分为两种支出方式,一种是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拨款方式,并将这两种预算执行的方式进行了有机结合,实现了两种方式并存的科学预算执行管理模式,在同一个系统中进行两种业务的办理,统一了支出平台,方便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汇总统计工作。国库集中支付总流程如图2。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为了充分保障预算单位申请用款的方便性和用款的及时性,专门建立了预算单位用款申报平台,预算单位可以在网上申报用款和查询用款进度,实现了财政和单位数据的实时同步。并且按支出方式的不同分别来办理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业务,通过与代理银行进行联网,直接从代理银行获取预算单位的实际支出数据,从根本上保证财政支出数据统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用款计划额度管理流程具体实现方式如图3。

在预算执行系统中的办理的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和拨款业务都统一受预算指标下达情况的实时监控。并且在国库处和支付中心办理完所有的支出手续和清算业务后,系统才能根据所办理的业务单位自动生成国库处和支付中心记账所需要的记账凭证,实现财政业务办理和财务核算的一体化管理。

领导辅助决策查询

在进行预算执行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过程中,除了实现财政日常收支业务的办理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各层次的领导提供完整详尽的查询功能。在本次昆明市财政局建设的预算执行信息管理系统中,系统提供了分析模型定义、分析报告的查询、打印、图形化的分析显示等多种方式的查询功能,满足领导实时查询整个预算执行情况的需求。

应用效果

一、提升了工作效能。依托信息网络系统,提高了业务数据传输效率。二、强化了预算约束。对超预算进度的支出,系统能及早预警,彻底扭转了挪用乱支财政资金现象。三、规范了财政管理。强化了财政资金流向监控力度,提高了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四、统筹了政府财力。减少了资金沉淀,为大事、特事、急事提供了资金保证。

加强档案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篇4

一、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档案管理工作在我们单位中存在着被弱化、边缘化的趋势, 整个单位上下对档案管理工作都缺乏必要的认识, 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 缺乏档案的保密意识和安全意识

很多单位对档案管理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档案部门也没有对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对档案信息的审查和管理不严格。很多工作人员对档案随意堆放, 职工借阅、使用档案以及归还档案的手续混乱, 甚至有借无还。 (1)

(二) 没有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为工作的保障, 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走向信息化、数字化的一个前提。然而当前很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都极不规范, 没有高质量的案卷和系统软件, 各类档案之间缺乏相容性和统一标准。

(三) 缺乏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

当前很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面对人才匮乏的情况, 特别是缺少熟练档案管理基本技能, 又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信息处理人才更是难求。很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较低、档案管理方式陈旧, 对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技术更是难以掌握, 严重影响了现代化设备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四) 数字化文件管理存在缺陷

随着数字化文件被大量引入档案管理中来, 在带来档案管理的质量飞跃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数字化文件的法律效力和证据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次数字化文件对载体过于依赖, 特别是对于如何长久的保持数字化文件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

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措施

鉴于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各个单位在档案管理的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要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

(一) 转变思想, 提高单位上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当前有很多单位都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认为档案管理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 对单位的发展没有实际的推动作用, 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各单位领导层要率先转变观念, 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提高档案管理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要在全单位内普及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职工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 (2)

(二) 重视档案管理的基础业务, 提升基础业务水平

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基本环节就是基础工作, 最为繁杂的也是基础工作。为了提高基础工作的业务水平, 档案管理人员要对以往的档案管理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 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必须保障对资料的收集完整齐全, 对资料的整理高效快捷, 对档案室的管理井然有序, 职工借阅档案便捷规范, 全面拓展基础业务。与此同时, 要重视档案工作的管理职能, 档案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要紧密的衔接, 档案要有统一的质量标准, 制定规范科学的制度来进行管理。

(三) 以信息技术引领档案管理的改革

信息技术改变了档案管理的传统保存手段, 使档案管理工作向科技化、立体化方向发展, 更加高效和便捷。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单位必须积极转变观念, 学习新的档案管理技术。当前电子档案文件在技术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在于如何对电子文件进行保存。一般来说, 电子文件是以化学磁性材料作为载体的, 不存在信息读出时的磨损情况。然而电子文件对载体的依赖性比较强, 在具体进行保存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单位在进行电子文件保存时要注意做好备份和存档工作, 定期进行复制, 避免因为信息丢失而造成损失。 (3)

三、结语

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于单位的管理和发展非常重要。档案管理不仅记录了单位过去的发展历程和成果, 也为单位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详细的参考资料。单位要不断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切实加强档案管理工作, 提高管理水平。

摘要:档案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因此为了处理千头万绪的内部管理工作, 为单位发展提供史料见证, 也对单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进行提升, 必须加强档案管理, 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档案管理,管理水平,措施

注释

11 孟丽娜, 唐嫦姣.浅谈教学档案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J].桂林医学院学报, 2013 (02) .

22 梁凤芝.加强档案管理服务林业建设──省林勘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做法[J].甘肃林业, 2012 (01) .

资产管理水平 篇5

强化管理全面提升车间现场管理水平为全面改善车间现场环境,加强现场管理及其过程控制,车间5月份开展了 “现场管理月”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首先从自身的管理意识和工作方法上找差距,全面学习了“5S”管理的内容及其精髓,认真对现场、现物、现实进行分析。以现场为中心,注重于对现物进行现实的分析,仔细地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对职工加强教育,充分提高职工对现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消除职工印象中搞好现场就是搞好卫生的错误认识。从环境、设备、工艺、质量、工作方法、态度等各个方面对现场全方位的进行整顿和整理。车间将以本次活动为现场管理工作的一次新起步,从树立正确的现场管理意识着手,一点一滴地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以现场“5S”管理为基础,苦练内功,强化自身素质,使职工真正树立起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超越精神,从而不断提升车间的现场管理水平,制造出高品质、低成本的一流产品,以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资产管理水平 篇6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工程事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工程管理在整个建设项目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程经验,探讨了加强建筑管理质量,切实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以期能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问题;对策

一、建筑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工程质量不达标

建筑工程质量不达标,主要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建筑技术落后,从现阶段国内的建筑承包商来看,有一半以上的建筑商是非建筑专业出身,并且基本上沿用旧有的建筑技术和管理方法,为了节约建筑成本,没有先进的建筑技术,这无疑会导致建筑技术的滞后,适应不了当下高质量建筑物的建筑技术要求;其次建筑设施落后,引进先进的建筑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筑商出于成本考虑,仍使用落后的建筑设施,这使得实际施工质量不高,无法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还有建筑商偷工减料,建筑商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往往会在建筑工程中偷工减料,这会使工程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

(二)施工进度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中,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自身的管理水平、资金问题以及风险问题等。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在施工前没有进行全面的分析,缺少周全的应急计划,一旦事故发生就会不知所终,难以保证进度目标的实施。其次,施工进度计划往往没有编辑所有工作,有很多漏项,在实施过程中编外工作过多,出现了大量的突发性工作,这给计划中的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工作计划的实行。另外,由于建筑施工的主体是人,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其主要作用,而施工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加上自身技术水平有限,不能合理使用施工材料,这就使得一些施工材料因某种原因而不能被应用于建设中,无法保证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严重影响施工的进度。

(三)安全意识不深入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在保障建筑安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并且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建筑项目的标准规范,进一步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然而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工作还面临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例如,建筑管理工作依然单一强调建筑工程的施工进程,而忽视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另外,工程施工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大多数施工队伍都是由农民工组成,他们基本上没有经历过相关知识的教育以及专业的培训,因此缺少建筑施工方面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在整体的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安全事故就是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这种现象制约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建筑管理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切实提高施工质量

1、加大法律监督和整治力度

为了提高施工管理质量,修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监督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筑施工单位如果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都将受到法律的惩治,使建筑商能够意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性,进而树立起质量管理意识,同时也为质量监督机构进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样才能杜绝一些建筑工程单位不考虑建筑质量,钻法律空子的现象。

2、对建筑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在当前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要着力解决目前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的安全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将保证建筑质量和建筑工人安全作为重点,要定期对建筑工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教育活动,增强其安全防患意识,使其能够严格遵守施工行为规范,这样才可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考虑到他人的人身安全,知道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提高建筑工人的施工水平。

3、完善竣工验收工作

建筑工程竣工后,应该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对整个项目进行质量检测以及性能分析。然后对比设计要求,检查工程验收结果是否符合标准,从而鉴定工程质量水平,保证建筑可以交付使用。如果发现某些部位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及时对缺陷部位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完善。具体而言,在建筑竣工阶段,要从检测量度、比较判断以及分析处理这三个方面做好工程质量的检验工作。对建筑工程进行竣工验收,是施工管理程序化和规范化的体现,可以在建筑投入使用前及时发现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有利于保证建筑质量,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管理者树立责任意识,加强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对于促进建筑工程质量有积极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竣工验收工作。

(二)加强施工进程管理

1、在工资支付制度上,实行“按工程计算”的方法,从而避免出现施工人员挣“日子”拿“工钱”的现象。

2、努力提高施工队伍的管理水平,大力建设一支高效、合理的管理队伍。建筑单位应高充分认识到管理人才对于建筑质量进一步的重要性,因此做好加入项目组织人員工作的团队合作意识,改善相关人员的管理效果,减少管理人才的流失,为他们营造发挥个人才能的环境。

3、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将具体责任逐项细化分解,责任到个人,还应该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杜绝各类安全违章现象,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从而引导员工搞好建筑安全施工,确保保证预期目标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实行建设工程全程精细化管理,各项计划都应建立在进度计划的基础上。建筑工程施工前,建筑承包方应该制定出详细的工程计划表,对项目施工进行部署,然后结合进度计制定其他方面详细的计划。

(三)增强安全责任管理

1、强化目标管理,加大安全投入

除了要加强安全教育,还要进一步加大安全检查和生产事故隐患的排查力度,并督促隐患整改,如果有整改不力者,应该对其进行罚款、通报批评,直至其整改落实到位,坚决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2、强化现场管理,提高安全意识

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始终关注细节,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人的行为,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系数。如果已经出现了安全为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将安全隐患消除掉,不留后患。

3、强化领导管理

建筑商应该重视项目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充分考虑建筑施工环境,提高对安全施工方面的投资,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同时需要积极引进有应急能力的设施、设备以及器材。在施工管理工作上,一定要把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并将其作为年度总结的重要内容。

4、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

政府监管部门要切实做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对对建筑项目施工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发现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加大处罚力度,推动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还要组织安全教育工作,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提高监管工作质量。

三、结束语

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质量,面对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不断改进和加强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并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样才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胥开军.如何加强建筑管理质量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2]黄红萍.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9):640-640.

[3]柳华明.建筑工程管理的加强与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6).

关于提高闲置资产管理水平的探讨 篇7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获取必要的收入, 而获取收入都必须利用企业的现有资产, 这些资产一般可视为有形的或无形的, 但都是有限的, 包括资金、投资、实物资产、土地使用权、品牌、技术、商誉、特有权利等等, 其中实物资产则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企业资源。因此, 如何加强闲置实物资产的管理, 充分利用现有实物资产获得更多收益, 就成为所有企业关心和不断寻求解决的问题。

1 闲置资产存在的合理性及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1.1 闲置资产存在的合理性

闲置资产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处于闲置状态的实物资产, 包括闲置的固定资产、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低值易耗品及有回收价值的废旧物质等等。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可能因生产转型、生产方式转变、生产周期、技术改造、规模扩张、环保要求、安全要求等各种原因出现闲置资产, 企业闲置资产的存在是合理的、必然的。

1.2 加强闲置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资产的闲置, 一方面会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形成浪费;另一方面, 实物资产的闲置随时间的推移会因技术淘汰、物理损耗等原因造成实物贬值;再者, 闲置资产大部分已不在财务账中反映, 缺少记录资料, 往往不能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很容易出现资产流失等情况, 闲置资产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 加强闲置资产的管理, 提高闲置资产的管理水平, 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价值的必然要求, 是企业“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 不同类型企业闲置资产处理的特点

不同企业对闲置资产的管理差别较大。如小型民营企业, 其管理上层次少、环节少、解决问题方式灵活, 资产处置不受其它因素制约, 能够以便捷有效的方式处理其形成的闲置资产, 具有不需要建立固定的管理模式的特点。

对于规模大、实物资产比重较高的企业, 尤其是集团企业, 其闲置资产数量大, 管理得当, 闲置资产得到充分利用, 可以为企业继续创造价值;管理不当, 闲置资产可能造成资产贬值, 甚至是资产流失, 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集团企业闲置资产数量大, 看似管理困难, 但它具有统筹处置概率大的特点。集团企业大量的闲置资产的一部分首先可在集团企业内部得到调配利用, 对内部无法利用的闲置资产可进行统一的、专业化的、规模化的管理和处置, 获得资产处置的最大收益, 从而体现出了规模经济的强大优势。

2 闲置资产管理模式的探讨

2.1 闲置资产管理的目标水平

企业对闲置资产的管理目标是使其有效减少并保持一个较低水平。这一水平与企业所属行业特点、经营规模、所处经营周期等各种因素有关, 因此,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 闲置资产管理目标水平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的、绝对的值, 只有综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各种相关因素合理确定。如通用设备比重较大的企业闲置资产相对较少;专用设备比重较大的企业闲置资产相对较多;生产条件、环境变化较大的采矿业企业, 形成的闲置资产必然较多;新建企业可能暂时没有闲置资产, 然而随着生产经营的展开必然会出现闲置资产。

提高闲置资产管理水平, 主要有两个管理环节, 一是尽量控制资产的发生, 二是已经发生的闲置资产能够得到尽快地有效利用和恰当处置。使两个环节的管理与集团企业的整体管理模式融为一体。

2.2 控制闲置资产的发生

控制闲置资产的发生, 堵住源头, 要从设计生产系统、计划投入、采购物资、计划生产、转换生产方式等环节入手。设计生产系统、计划投入时, 在集团企业范围内尽量采用相似的生产系统, 尽量使用通用设备, 减少特殊型号机械设备使用量, 如必须使用专用设备也要尽可能采用规模大、产品质量优、服务和信誉好的固定厂家产品, 对特殊生产环境要充分考虑退出成本。例如, 煤炭开采过程中出现了特殊生产环境, 需要投入特殊的生产系统, 如无特殊原因, 应充分对该系统的投入与创造的效益及该套系统停止使用时的退出成本进行比较权衡。在物资采购和生产产品时, 计划管理不到位, 可能多采购了即将停产产品的原材料、即将停用或报废的专用机械设备配件、盲目生产了过多的无销路产品等情况, 都会形成难以处理的闲置资产。企业在转换生产方式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新增效益和撤出资产损失间的权衡。

2.3 闲置资产的有效利用和恰当处置

闲置资产的有效利用和恰当处置, 在资产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闲置资产的有效利用和恰当处置是可选择的, 关键在于利弊的权衡。这就是说即使可修复再用的资产, 也不一定要自己利用, 如果修复和使用成本都比较高, 不如购买新资产, 当然不能将眼光只停留在短期的资金流出问题上。闲置资产利用或处置所追求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目前, 各大型企业集团对闲置资产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各有不同, 管理效果普遍不够理想。现就闲置资产的创新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模式一:开拓创新, 开发利用网络软件, 实现信息共享, 提高闲置资产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利用效果。

开发利用网络软件, 为闲置资产管理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管理和信息交流平台, 解决闲置资产调剂利用工作因信息交流不及时、渠道不畅通、交流成本高和消耗精力大等原因无法有效开展问题, 为闲置资产的分级、分口管理提供有效的可操作手段, 实现闲置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目前。枣矿集团公司正在对自主开发的“闲置物资交流信息系统”网络软件进行推广应用, 积极进行管理创新。

“闲置物资交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 实现集团公司内部闲置资产信息的共享, 为企业决策者和资产需用者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 为闲置资产的充分利用创造条件;二是集团企业可实现对下属企业闲置资产管理工作的直接监管和及时指导, 减少实物贬值和避免资产流失。

模式二:在开发利用网络软件的基础上, 组建相对独立的闲置资产管理内部单位, 提高闲置资产管理水平, 进一步提升闲置资产管理和处置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

集团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形成规模经济, 而规模经济只有靠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结构和管理模式, 才能形成规模效益。一方面, 集团企业内部任何一个下属企业资产闲置量可能不是很大, 但对于集团企业来说, 闲置资产总量是不会小的;另一方面, 基层企业管理者的主要精力重点放在生产、发展、安全等方面, 集团企业总部各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对基层企业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因此, 笔者认为组建相对独立的专门管理闲置资产的内部单位, 可能是进一步充分挖掘闲置资产潜力的有效手段。

组建专门管理闲置资产的内部单位可采用的形式有多种。如集团企业直接成立非法人分支单位、组建公司制企业等。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专门管理闲置资产的内部单位, 就有了专职人员进行闲置资产专门管理, 有利于加快闲置资产的有效利用和处置速度。通过对闲置资产的有效分类, 专业人员的评估, 确认处置类别, 建立获取内部和外部需求信息的专门渠道, 做出“效益最大化”的利用和处置行为。例如, 对报废电机集中拆解处理, 对废铜和废铁分别处理, 直接将这些物质卖给最终需求企业,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处置收益。

企业要发展, 管理水平需要不断提升, 进一步深入开展闲置资产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 充分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 建立相对独立的专门管理闲置资产内部单位, 可能是进一步提升闲置资产管理水平的有一个新突破点。

摘要:本文探讨了闲置资产存在的合理性和加强闲置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以及集团企业对闲置资产管理的目标水平, 并提出两个创新管理模式。

浅谈企业如何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篇8

一、当前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债权业务不断发生, 造成了企业资金匮乏, 不少企业因此陷入困境。为了降低风险, 减少损失, 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实施动态跟踪, 加强债权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解决长期围绕企业发展的坏账损失问题, 以提高企业债权资产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加速企业资产周转, 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根据企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加强对企业资产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以及通过建立集中负责、提高管理、责任到人的新型管理体系和符合企业特点的考核体系, 规范管理, 完善制度, 使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因此根据时代的不断要求, 企业资产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创新作为出发点, 结合充分利用有利于创新的基本环境要素, 从而形成创新型企业的资产管理模式.

二、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资产管理涉及委托人与受托人两方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的企业发展中由委托人给受托人交付, 根据其实际的情况不同, 由受托人给委托人相关的具体计划情况。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资产的合同约定方式、条件、要求、等其他的一些相关条件的限制对于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作用, 然而, 这些所有涉及资产管理的内容与要素都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总之, 资产的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家底不清, 账实不符, 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着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问题。

(二) 账务处理不及时, 长年挂账现象普遍。

(三) 由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脱离监督。

由于资金性质和核算方式不同, 各单位对在部门预算中购置的资产管理比较规范, 而对专项资金所形成的资产管理相对薄弱。

(四) 对外投资管理不规范一是盲目决策对外投资, 对于被

投资单位了解不够, 对投资项目考察不细, 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二是对外投资后, 不关注投资运行过程和被投资单位的经营状况, 有的被投资单位已被吊销营业执照, 投资单位还不知情甚至无法联系, 形成投资损失。

(五) 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无形资产是没有物质形态却能给占有单位带来较大经济利益的资产。

企业没有无形资产的概念和保护意识, 使无形资产的损失潜在巨大的隐患。

四、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

(1) 企业通过加强资产管理, 不断深化资产整合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是始终伴随着企业成长的一个发展战略和经营手段。尤其是随着当前企业协同营销战略的实施、优化资产做强,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开展行业内的资产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

(2) 其次, 随着企业的发展, 战略的调整, 在理顺资产管理体制后, 如何切实加强资产经营管理,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十分重大, 这迫切需要资源的优化配置, 使资产管理关系进一步理顺;

(3) 通过加强资产管理, 不断深化资产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也是适应新形势, 开拓新市场的有效途径, 企业以及其它行业的大型企业的成功经验显示:通过兼并目标市场的企业, 并且不断开展资产优化重组能够迅速占领市场, 提高竞争力, 且要实现资源的不断优化配置。具体到当前的行业发展状况来说, 需要提升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 不断深化资产整合。

(4) 具体来说, 资产管理就是利用市场法则, 通过资本的技巧性运作, 实现资产的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 而且是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的高级手段, 当然, 资产管理需要企业其它相关制度的配合, 通过资产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并购、投融资、资产重组等。

(5) 强化企业内部监管,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规范企业运作, 加强对管理者决策者的监督, 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防范, 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十分必要。不论是财务监管还是企业的经营决策, 只有形成完善健全的企业内部监控体制才能尽可能的防止企业出现决策的失误、经营的风险乃至财务问题的出现.

五、结束语

进一步深化企业管理改革, 不断创新观念, 从建立健全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入手, 严格资产管理程序, 一定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从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入手, 逐渐探索出资产管理的新办法, 进一步改进资产管理工作, 使资产管理有帐可查、有章可循, 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类资产的效能, 通过规范企业资产处置审批、加强资产使用管理和日常管理等手段, 有力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推动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对高校国有无形资产监管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7 (3)

[2]胡兵.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0 (6)

[3]李静.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的思考[J].China’sForeign Trade.2010 (Z2)

资产管理水平 篇9

一、对纳税人实施动态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的税务管理机制是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综合管理的征管模式。应该说新的征管模式的运行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 对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但由于纳税人经营活动的方式灵活多样, 税收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 少部分纳税人财务核算、纳税申报数据不真实, 而税收管理一

定程度上依赖于纳税人申报信息, 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应用不够, 信息不对称, 纳税人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依然存在, 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

2. 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以及税源流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造成税源流失。

3. 税收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 使得税源管理实际操作难度加大。

4. 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职责不明、相互脱节或管理缺位, 同一纳税人税种之间的管理衔接不够等, 造成税源的流失。

综上所述, 根据不同税源的特点和变动规律, 对不同的纳税人进行梳理分类,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才能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下事半功倍, 有效监控税源。

二、如何对纳税人实施动态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特点, 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 找出规律, 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在实际工作中, 相对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是按规模和类别分类, 也就是把纳税人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别:一是重点税源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纳税规模, 对当地财政、税收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还具有财务核算相对健全、电子化管理程度高、纳税意识较强等特点。二是非重点税源范围内的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数量较多、分布面广, 经营灵活, 由于它的灵活性和纳税法律遵从意识相对较差, 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是矛盾问题多而且繁杂, 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三是集贸市场。集贸市场具有商户集中、地点固定、行业稳定、税源客观等特点, 但由于场内纳税人构成的不同, 如既有一般纳税人, 又有小规模企业、个体户, 还有不达起征点的纳税人, 征收管理方式存在差异, 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四是个体工商户。这部分纳税人相对比较分散, 发展不平衡, 规模有大有小, 经营多变, 底数难清, 一直以来都是税源管理的难点之一。五是特殊税源。主要是指关停并转企业、失踪户、非正常户和待注销户。

1. 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

首先, 科学合理地确定重点税源监控对象。要根据经济发展不同、税源状况不同, 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和组织收入, 结合本地税源结构以及某一阶段重点或中心工作实际来确定重点税源监控对象。其次, 对重点税源进行分析。重点税源分析是对重点税源群体、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财务、税收等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综合比较, 以判断重点税源群体经济、税收发展变化趋势, 以及重点税源企业纳税、生产经营状况是否异常, 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为税源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第三, 加强对重点税源的日常管理。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健全的制度。重点税源户管理应分解任务, 明确责任,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严格照章办事。建立预警指标、开展纳税评估。总之, 要做到依法、规范管理行为;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做好相关信息的储备和分析;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 灵活分析和掌握企业相关涉税行为, 实施有效的税源监管。

2. 非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

一是加强对零低申报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对长期零低申报的企业, 要加大巡查巡管的力度, 调查核实零低申报的原因, 及时掌握其生产经营状况, 据实核查。同时, 对月申报额低于起征点的、辖区内户均纳税低于同类行业个体工商户户均税负的, 要作为监控评析对象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定期核查非重点税源纳税人普通发票的开具情况, 既要从量上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 也要核查发票原件, 发现“大头小尾”发票线索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罚或移交稽查。三是征前减免企业的管理。对征前减免企业应重点在日常巡管巡查中了解掌握纳税人经营范围和事项, 是否存在应税事项不申报情况等, 对国家税收政策已经调整的, 及时要求企业按规定恢复征税, 避免税收的流失。四是核定应纳税额。依照征管法的有关规定, 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同行业中经营规模相当的纳税人的税负水平, 或按照营业收入或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 或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者测算方法核定其应纳税额。

3. 集贸市场的管理。

对大型集贸市场, 应当按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地税务机关实行专业化管理, 并由市 (地) 级税务机关负责重点监控;对中型集贸市场, 由所在地税务机关负责管理;对税源零星的小型集贸市场, 可以由当地税务机关管理, 也可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关单位代征税款。对实行委托代征税款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与代征单位签订委托代征协议, 明确代征范围、计税依据、代征期限、代征税款的缴库期限以及税收票证的领取、保管、使用、报缴等事项, 界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并发给委托代征证书。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规定支付代征单位的代征手续费, 并加强对代征单位及其代征人员的业务辅导和日常管理, 适时开展检查, 促使其依法做好代征工作。

4. 个体工商户的管理。

一要加强日常巡管巡查, 及时掌握业户的开业、变更、注销、停歇业等情况, 减少无证经营户和假停 (歇) 业户。对新办个体工商户应逐户实地核查基本情况、经营面积、主要费用等相关信息, 并参照同行业、同规模、同地域业户经营情况及应纳税收入额, 初步拟定纳税人每月或每年应纳税额。二要实行集中清查和巡回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一些重点地区、地段、集贸市场, 要增加检查次数。对漏征漏管户、假注销户应作为清查的重点。把假停业、假注销、假未达起征点户、走逃失踪户等列入“黑名单”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信息共享, 加强监控, 一经发现,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税款流失。三要加强对临时经营户的监控, 对从事经营活动的零散税收要及时征收入库。四要加强定额管理, 提高税额核定的准确性。充分利用税源监控系统等对辖区管户数据进行调查测算, 确定分地区、分行业的定额等级和标准, 认真解决业户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税负不公的问题, 增强定税依据的科学性。五要督促个体工商户建账建制, 逐步规范管理。

5. 其他特殊税源的管理。

其他特殊税源主要包括关、停、并、转企业、非正常户以及待注销户。对这部分税源应分户到人, 实行行业监控和户籍管理, 定期开展清理。如果出现关、停、并、转等情况, 要提前介入, 依法对应征税款进行清算, 防止税源流失。

资产管理水平 篇10

一、流程管理BPM的概念

随着3G网络、光纤接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行业应用等业务的开展, 目前中国的运营商大多同时运营及管理着多张基础网络及业务平台, 并且在这个网络技术和信息化业务飞速发展的时期, 业务调整异常频繁, 这对运营商的运营管理能力的灵活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根据目前运营商运营及管理的特点, 运营商应逐渐向流程导向型企业转变, 那么作为企业管理的工具和手段IT环境也应支持流程导向型。流程导向型企业的管理特点是, 前端业务的变更, 在企业管理上更侧重企业流程的调整, 企业流程的调整要具备灵活型, 这就需要我们在IT系统中提供流程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支持企业的流程调整。本文将主要探讨BPM技术在运营商管理支撑类系统中的如何运用, 并提升管理水平。

根据Gartner的定义:BPM是一个业务流程环境的管理方法, 其目标为改善灵活性和运营绩效。BPM作为一个结构化方法, 利用方法论、策略、衡量指标、管理实践和软件工具, 实现企业流程的管理与持续优化。

业务流程管理的演进从工业时代起, 经历了流程改进阶段 (1970-1980) 、流程再造阶段 (1990-2000) , 目前处于流程管理阶段 (2000+) 。流程管理关注点主要是:敏捷、7×24小时业务、持续改进/转变, 配套的技术主要包括SOA、性能能管理软件、BPM系统, 管理工具包括:平衡计分卡、个性化服务、业务外包/内包、BPM方法论。

通过BPM的引入, 可获得的业务回报包括: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效率、通过自动化完成无缝协作、提高关键业务回报。

二、目前大多数运营商管理支撑类系统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根据运营商的企业特点, 管理支撑类系统一般会分为: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工程系统、审批系统、财务系统、采购系统、人力系统、法律系统、审计系统等等。 (也许根据运营商特点会有不同划分)

一般的管理支撑类系统根据不同的职能部门需求分别建设, 但是实际上各个系统关系相互交错, 有可能工程系统的审批需要去审批系统, 审批后需要到财务系统进行财务处理等等, 传统的管理支撑系统在没有专门的流程管理软件之前, 这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权限、角色与系统的匹配问题, 不同职能部门在整个流程中有不同的权限及角色, 而这些权限及角色散落于不同系统中 (如下图所示, 图-1) 。

显然, 没有统一的流程管理工具, 无论是电话、邮件、口头通知等方式确保流程的流转还是一个人在多套系统中来回切换都是有问题的。

当然, 传统的管理支撑类系统会将固定的流程固化在系统的接口中, 保证流程的流转, 那么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前面已经说到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在运营商的业务变化极快, 这样固化流程的方式灵活性不够, 每遇到业务流程变更时从新固化流程和开发的时间将会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效率的瓶颈。

总结目前无业务流程管理技术的管理支撑系统会有以下几个问题:

(1) 企业业务无法实现状态监控和实时数据汇总;

(2) 无法整合不同部门的信息以提供决策支持;

(3) 无法实现企业的流程透明度和标准化;

(4) 对现有流程优化困难, 无法提升运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三、BPM目标及实施的步骤

BPM的引入, 其最终目标是将部门/角色通过BPM与IT支撑系统联系起来, 实现流程流转的无缝衔接, 并且在企业运营战略调整及新业务需求出现时, 快速灵活的进行流程配置以实现企业的流程快速匹配, 而不需要根据战略调整及新业务需求的具体情况定制开发固定流程, 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能力。BPM引入后的流程管理如下图所示 (图-2)

1. BPM的目标

(1) 标准化及规范化企业流程:通过BPM将流程标准化规范化, 以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及服务质量的要求, 实现规范化管理。

(2) 实现流程自动化:通过使用BPM工具技术, 使得企业的大部分流程能自动执行, 大大提高企业效率。

(3) 流程优化:BPM的不断运行会企业积累宝贵的数据, 使得决策者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判定现有流程的优劣并加以改善, 从而达到流程持续优化的目的。

(4) 企业管理经验的积累:BPM系统通过固化流程, 让那些随着流程流动的知识固化在企业里, 并且可以随着流程的不断执行和优化, 形成企业自己的知识库, 让企业向知识型企业转变。

2.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 BPM的实施步骤

(1) 业务流程的梳理——该阶段需要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现有的流程现状进行评估, 对问题进行分析及需求总结;

(2) 业务流程设计——该阶段需要应用BPM工具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分析、仿真;

(3) 业务流程部署——该阶段将设计的流程进行发布、流程实现自动化;

(4) 业务流程维护——该阶段对业务流程的运行进行监控和维护, 并收集监控及维护信息;

(5) 业务流程优化——该阶段对业务流程的监控及维护信息进行分析, 出具分析报告, 并结合实际需求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

以上5个步骤循环即能使企业的流程管理循环提升。

四、优秀BPM的实现过程中的关键点

企业在实施BPM项目时的关键点基本可总结为:易用、标准化、持续优化三个方面。下面就从这三个关键点出发分析。

1. 易用

易用也就是要求能提供所绘即所得的流程分析、模拟、建模的工具。在传统的流程管理类IT系统中, 往往是由业务管理部门人员提出初步的业务规则 (提出流程逻辑) , IT部门的人员根据业务管理部门提出的需求进行初步系统设计 (系统开发) , 系统设计中遇到问题再去与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这样做整个业务流程设计阶段效率就比较低下。因此, 建议在流程的梳理、设计、部署、维护、优化全工程都应由业务部门和IT部门的人员协作参与。这就需要选择简捷易用的工具来帮助业务人员和IT人员的充分参与和协作。

2. 标准化

要求系统能够提供全面、通用的业务规则引擎、流程组件及自动化能力。可以通过自带的一些规则及组件串起相应的业务流程, 流程中的一个或一系列操作, 都可以看作一个组件, 且该组件可以被其他流程模型使用。在流程需要变更时可以通过调整现有流程逻辑和组件来完成流程的调整, 避免了重复定义组件, 增强动态流程服务的灵活性。目前业界BPM的标准主要有ASIS-BPMN2.0、Wf MC-XPDL2.1、WSBPEL2.0三种。这些标准的主要目标都是提供一些被所有业务用户容易理解的符号, 从创建流程轮廓的业务分析到这些流程的实现以及最终用户的管理监控, 并且定义业务流程图 (Business Process Diagram) 的概念, 用于创建业务流程操作的图形化模型。

另外, 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工具, 还应该通过标准化的接口与相关业务系统集成, 实现系统间的信息传递, 简化系统之间的交互, 实现流程在系统间 (职能部门间) 的顺利穿越, 完成全局流程管理。并且统一了用户的业务处理, 待办、提醒、会签等工作可在统一界面完成, 避免用户在多系统中切换。

3. 持续优化

优秀的流程管理应该通过流程监控不断积累流程使用数据, 分析现有流程的优劣, 从而达到流程持续优化的目的, 帮助企业管理不断提高流程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运行效率。

根据以上关键点分析, 优秀的BPM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 统一的技术标准:方便将各个专业系统进行集成;

(2) 统一的业务处理:提高用户的感知;

(3) 统一对外接口:简化哥专业系统的交互关系, 便于灵活调整系统关系;

(4) 支持流程穿越, 实现全局审批;

(5) 支持流程复用, 可有效降低开发和运维的成本;

(6) 支持催办及考核等监控功能, 提高工作效率。

五、总结

随着运营商战略调整的日益频繁, 运营商有必要向流程导向型企业转变, 提高自身适应业务变换的企业管理能力。BPM的引入可有效提高企业业务流程部署和调整的能力, 采用BPM对各专业的管理支撑系统进行整合, 可有效提升系统间接口的标准化和可重用性, 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符凌维, 明新国等.业务流程管理在供应商协同产品开发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8, 24 (3) :80-83.

高教立法检验管理水平 篇11

一個法律條文醞釀多年,足見其“關係重大”,“須審慎對待”。筆者認為,高教立法是對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檢驗,無論是特區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還是各高等院校,都將接受這一法律的嚴峻挑戰;澳門的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將接受一次全面的檢驗與鞭策。

法律的形成不僅是爲了規範一定範圍的行為,而且應當發揮其積極的社會作用。對於高教法而言,則應當在規範高等教育活動的同時,也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要想做到這一點,澳門的高教法必須符合澳門高等教育領域的客觀規律。

外部管理: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

二百年來近代大學的歷史實踐和發達國家現代大學管理的成功經驗表明,當代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核心是大學自治。這個問題在澳門是否已經解決?值得進一步探討。

從古代高等教育機構誕生之日起,尤其是19世紀初近代大學誕生之後,大學就成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對大學進行管理無可厚非且勢在必行。問題在於政府应如何管理大學?如果說最早期大學的建立因出於皇室培養貴族、教會培養教職人員的需要而無法擺脫政府(教會)的控制,那麼,從中世紀開始,以英國牛津、劍橋等大學為代表,一些古典的大學即著手探索自治的途徑。19世紀初柏林大學的誕生揭開了近代大學問世的序幕,大學自治的道路越走越寬廣。“大學不受政府、教會或其他勢力干預,實行獨立辦學”的理念和體制被稱為“大學自治”(University Autonomy)。在這一體制下,大學無論作為事業單位還是公務法人(在大陸法系國家),都將從政府體系中脫離開來,真正做到以自身為主體獨立辦學。

本次澳門修訂高教法,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業已認識到並高度重視這一問題。高教辦蘇朝暉主任近期在走訪一些高校時多次表示,在確保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三項主要功能素質的前提下,當局歡迎“賦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權”。我們希望看到這一願望早日得到實現,因為综观澳門高等教育的現狀,大學自治的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

最大的癥結在於公立大學的“準行政化”。澳門的公立高等院校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旅遊學院等隸屬於社會文化司範疇,是與教育暨青年局、文化局、高教辦等局級部門並列的單位。這些公立大學的教職員被列入公務員系列,採用與公務員相當的管理體制。對於以腦力勞動為主、依賴精神自由的教學、科研工作而言,公務員的刻板管理體制不說壓抑精神活動的自由度,至少帶來不少不必要的限制。澳門公立院校的許多教職員對此頗有微詞。大學的行政化和準行政化是官本位制的一種表現,這種體制與教育規律背道而馳,影響甚至限制了高等學校發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近年內地的高校正在逐步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去行政化”的問題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澳門的高等教育領域也應當跟上時代步伐,早日解決高等學校的“準行政化”問題。

其次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機構設置與職能分配。誠然,大學自治不排斥政府對大學的管理和控制,問題在於如何實施。政府通過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簡稱高教辦)來實施對大學的管理。高教辦名為“輔助辦”,實際上是“主導辦”,因為澳門高等院校(不僅僅是公立院校)的課程設置、考試制度、科目調整等都要向其申報並得到批准,人員招聘還要受社會文化司的審批和限制。大學的自治權無疑受到了很大的制約。所以蘇朝暉主任在面對媒體介紹未來的高教法“將尊重與擴大高校的學術自由,增加對高等教育的財政資助”、“尊重教學自主、學術自主”的同時,總不忘強調“有必要統籌協調本澳各高等院校的發展方向、課程設置等”,“對利用公帑辦學的公立院校的發展方向進行通盤佈局是必需的”,等等。其實政府的高教主管部門只需抓兩件大事:投資與評估。用經濟學的術語來比喻就是抓投入與產出。因為最瞭解學校整體實力和發展潛力的是高校自身,所以大學的學科建設、機構設置、課程安排等理應由高校自己決定。行政主管部門可以通過權威性、中介性的學術評估機構予以控制,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來替代學術評價。香港的高校以公立大學為主,規模與水平也比澳門更上台階,但香港特區,只是設立“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以撥款為杠杆實施對高校的評審、管理、監督。鄰區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借鑒。

只有真正實現了大學自治,高等教育領域的學術自由才不至於成為空話。上文已述及,最瞭解高校實力的是高校自身,發展什麽學科、開辦什麽課程、培養什麽人才,高校自己有最大的發言權。不實行大學自治或大學只能有限自治,學術就無從自由或充分自由。對於澳門的公立高校而言,這方面受到的限制十分嚴格。因為政府往往(只能)從本地區的整體利益出發,來規劃公立高校的發展方向;而高校卻有可能並應該以更廣闊的視野,從高等教育“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直接為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出發。公立高校的學術發展計劃一旦與政府的想法產生矛盾,勢必受到干預和控制,哪裡還有學術自由可言?對於私立高校來說,受到的待遇有時更不公平。因為即使是私立高校,課程設置、人員招聘等仍然受政府部門控制,沒有主動權。有時甚至出現不公平競爭的現象:私立大學申報的課程在向政府主管部門報批過程中因程序繁瑣而延宕拖沓,公立學校卻能同政府某個部門(未必是高教行政主管部門)合作而搶得先機。我們希望,憑藉《高等教育制度》的訂立和頒佈,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的澳門高等院校都能因充分自治而享受充分的學術自由。

內部管理:學術主導與教授治校

與外部管理相對應的是高等院校的內部管理問題。內部管理涉及機構設置、人員配備、權限劃分、規章制度等,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運作機制。內部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高等學校的發展速度與辦學效益。從各國、各地區的情況來看,有關高等教育的法律中必然會對高等院校的內部管理作出必要的規範,如1999年1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就用第四章的十五個條文(第三十條至第四十四條)對“高等學校的組織和活動”作出規定,規範了大學內部管理的諸多關鍵領域。

現代大學制度的歷史進程表明,有關高等院校內部管理的主要分歧在於行政主導還是學術主導之爭。與特區的管理體制相適應,澳門的高等學校目前實行的也是行政主導或變相的行政主導體制。誠然,澳門回歸祖國以後,特區實行的行政主導體制符合“一國兩制”、“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的精神,順應了國際憲政制度的發展趨勢。十多年來的實踐表明,行政主導體制在澳門的實施是成功的。然而,行政管理領域的成功經驗未必適用於其他領域,行政主導制搬到高等學校來就未必盡善盡美。

高等學校是高等教育的載體,必須服從教育規律。一方面,高等學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主要工作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而學術水平是履行其基本職能的基礎,是大學貫穿始終的生命線。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管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眾多專業領域,需要豐富的知識、能力和經驗。並非提拔到某個級別、具有某種“官職”之後就能管好高等學校;而高等教育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具有很深的學問,更不是有了專業知識便能成為教育家。

我們倡導真正的行家來管教育,提倡教育家治校。教育家治校的本質正是學術主導。西方國家很早就奉行“教授治校”的理念,正是從內行管理內行的意義上來考慮的。我國高等教育界也借鑒了國外的經驗。從20世紀10年代後期開始,教育家蔡元培在擔任民國教育總長和北京大學校長任內,就積極倡導教授治校的制度,後來清華大學在校長羅家倫主持下真正實現了教授治校。這一制度揭開了清華大學騰飛的序幕,奠定了清華成為我國頂尖大學的基礎。身邊和眼下的例子更能說明問題,白手起家、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內崛起而位居亞洲著名大學前列的香港科技大學,靠的正是教授治校。科大教授在回顧學校崛起的成就時莫不深有感觸:“一定要貫徹‘教授治校’的思想,而不是讓行政人員專權,更不能是政府官員獨斷。”

目前,澳門的高校通常採取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通過一系列委員會之類的工作機構實施內部管理。這些委員會的名稱未必統一,職能也不盡相同。一般情況下,高等學校會召開校務(辦公)會議,設立教學(或教務)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等。然而,設立了學術委員會的學校也未必意味著一定執行學術主導的發展方針。例如,有的高等學校雖然設有學術委員會,但學術委員會的組成卻以行政職務為主要依據,行政人員在學術委員會中佔有相當的比例,真正的學術專家在學校事務中並沒有多少話語權。這樣的管理體制實質上是變相的行政主導制,容易造成行政職務越高在管理中的話語權越大的現象,往往導致較高級別(直至最高級別)的行政長官說了算的結果。面臨這樣的管理體制,規章制度乃至政策法規都會顯得軟弱無力,名義上的法治也會蛻變為變相的人治。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高等院校的內部管理有時並非完全決定於高校自身,往往受到外部管理的影響甚至限制。因為高等教育法規中也會規定大學的管理體制,規範大學與主管部門的關係。但是,由於不同的當事人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對法律條文可能產生不盡相同的理解,因此也可能造成對於高等院校內部管理的影響甚至干擾。例如,澳門特區高教辦認為,根據高教法的精神,必須對公立院校的的發展方向進行“通盤佈局”,“哪些學校要為培養實用型人才努力?哪些走向研究型、學術型?政府要與院校商議,定出更優化的方案”。可是即將出台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否如此規定,是否應該如此規定,抑或各院校是否這樣理解呢?可能會存在分歧,有必要未雨綢繆,認真對待。

總之,高教立法是對澳門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全面檢驗與嚴峻挑戰。值此澳門興辦大學30年之際,愿借《高等教育制度》問世之東風,大家齊心協力,精誠合作,促使本澳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早日邁上新的台階。

“三化”提升电价管理水平 篇12

所谓“三化”电价管理模式, 主要是实行以下“三化”。

一是标准化管理。通过建立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制度、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机制, 推动市县一体化管理, 使电价管理职责明确、界面清晰、制度严明、机制健全, 公司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协调利用, 有效提升了电价管理效率和质量。

二是信息化管理。充分应用营销SG 186系统、管控平台及SAP系统, 整合数据资源信息, 对上网侧、销售侧电价的执行实时监控;强化在线处理, 对电价执行差错率、月结完成及时率、集成凭证比率、账表一致性等系统指标进行研判评价, 提高了管控集成数据源的准确性。同时, 该公司以自主研发的《预算指标管控系统》为辅助, 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电价考核指标的影响分析, 强化了电价管控力度, 保证了电价对指标的有效支撑。

上一篇: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论文下一篇:中美民航安全管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