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2024-09-21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共8篇)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篇1

腹部创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创伤之一,其主要是由于外界的意外因素而造成的腹部脏器或腔壁损伤[1]。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一般都会伴有多发性的全身损伤,患者往往需要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急救。为分析ICU加强治疗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通过ICU加强治疗进行救治,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试验组男15例,女9例;年龄15~55岁,平均(37.5±2.7)岁;其中车祸创伤13例,锐器创伤5例,坠落创伤2例,其他创伤4例。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16~56岁,平均(38.1±2.4)岁;其中车祸创伤12例,锐器创伤6例,坠落创伤3例,其他创伤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ICU救治,对患者实施紧急抢救,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时补液。试验组患者给予ICU加强治疗,首先要明确患者的创伤部位以及造成创伤的原因,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关注患者的突发状况,做好突发状况的抢救措施。术后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血压等,做好随机补液的准备,留置导尿管,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合理用药。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满意率。显效: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腹部功能恢复;有效: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腹部功能得到改善;无效: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腹部功能无改善。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s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70.8%,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满意率比较

试验组非常满意15例,满意8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为95.8%;对照组非常满意12例,满意7例,不满意5例,满意率为79.2%,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施工、交通事故等意外损伤常常会造成严重的创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需要进行紧急救治。腹部创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之一,重症监护治疗是提高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临床疗效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2]。重度腹部创伤患者通过ICU加强治疗,其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创伤感染率,ICU加强治疗的目标就是积极处理患者的低温、凝血障碍以及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维持患者的体温正常是促进患者有效凝血和代谢酶链反应的主要措施。患者进入ICU后,需要马上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及时补液并采取抗感染治疗,对于相关的并发症要做好预防措施,以免突发情况影响患者的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ICU加强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疗效,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实施。

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加强治疗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ICU救治,试验组患者给予ICU加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满意率。结果 试验组有效率为91.67%,满意率为95.83%;对照组有效率为70.83%,满意率为79.17%,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加强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疗效,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实施。

关键词: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加强治疗,腹部创伤,有效率

参考文献

[1]瞿胜.腹部严重创伤ICU加强治疗的临床研究[J].基础医学论坛,2015,19(1):61-62.

[2]刘金福.严重腹部创伤急诊重症监护室加强治疗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5):3354-3355.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篇2

一、医院重症ICU 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二、ICU 病房医师与护士配备

三、医院ICU(重症病房、加强医疗)病房管理制度

四、ICU 病人实施危重程度评分制度

五、危重病人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许可授权制度

六、ICU 的收治范围

七、为病人提供非医疗技术方面的服务制度

八、ICU(重症病房、加强医疗病房)医疗工作制度

(一)病历书写制度

(二)ICU 会诊制度

(三)ICU 医师值班制度

(四)ICU 医嘱制度

(五)知情同意书制度

(六)手术病人转入ICU 后的交接制度

(七)对进入ICU 病人的初始评价制度

(八)ICU 患者转出制度

(九)ICU 患者检查和治疗转运制度

(十)ICU 患者入住接待流程

(十一)ICU 患者转出医师交接流程

九、ICU(重症病房、加强医疗病房)护理工作制度

(一)ICU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

(二)ICU 护士准入制度

(三)ICU 护理管理制度

(四)ICU 护理工作制度

十、ICU 医院感染控制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二)预防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制度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2.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3.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4.血液净化(持续动静脉血滤和透析)相关感染

十一、ICU 医师岗位职责

(一)ICU 科主任岗位职责

(二)ICU 病房主诊医师岗位责任制

(三)ICU 住院医师岗位责任制 十二、十一、ICU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一)ICU 护士长职责

(二)ICU 护士岗位职责

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 2008.7 第二征求意见稿 CHA ICU 制度与职责1-31 2 ICU 工作制度—27 项 [概述]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病房/加强医疗病房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 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 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应遵循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综合性ICU 是独立的临床科室,是全院危重医学的临床基地。根据医院专科诊疗范围及收治危重患者的情况,可设置为特定专科服务的专科ICU(CCU、SICU等)病房

一、医院ICU 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试行)

集中救治危重病人的ICU 病房,集中了医院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施,对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规范ICU 病房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当医院设置二个ICU 单元及二个以上时,应设置医院ICU 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必需加强对各类ICU 病房的管理。1.人员组成

1.1 主持:主管业务院长

1.2 成员:医务处、护理部、人力资源管理与财务部门、药剂科、医学影像科、临床检验科、医学工程科、医院感染科等部门主任;各类ICU 病房的主任;相关临床科室主任。

2.职能权限: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对工作情况提出协调与评价意见,保障ICU 工作临床正常运行。

2.1 ICU 的设置与变更、人力资源的配置、设施设备配置。2.2 ICU 科主任、护士长、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的评价与权限认定。2.3 定期与不定期对ICU 工作情况提出评价意见,重点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

2.4 对ICU 与院内各科室、以及各类ICU 之间,提出协调意见。2.5 对ICU 临床技术的准入与培训提出意见 2.6 完成院长交办的其它工作。3.工作要求:

3.1 由医务处、护理部主任负责日常工作,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3.2 有会议记录、内容纪要。

3.3 对提出的意见,相关科室有具体整改措施,由医务处、护理部负责督导,并在下次会议上有落实的结果反馈。

二、ICU 病房医师与护士配备: 2.1 医师配备:

2.1.1 根据工作量与工作性质而定,综合ICU 床位与人员之比为1:0.8-1,固定的重症医学医师,不应低于70%,确保能够实施三级医师查房与承担独立值班。

2.1.2 应由从事重症医学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负责领导,非固定医师可定期轮换,但轮换期不应少于6 个月。

2.1.3 制定与实施岗前业务培训计划,经考核后方可上岗,进修与见习期人员不得单独执业。2.2 护士配备:

2.2.1 根据工作量与工作性质、监护项目、监测项目、医疗技能的不同,合理确定病人与护士比例,综合ICU 床位与人员之比为1:2.5-3,固定的重症医学护士,不应低于80%,护师以上人员不低于50%。2.2.2 应由在ICU 从事重症医学五年及以上资历的主管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人员领导护理工作,护师以下人员可定期轮换,但轮换期不应少于12 个月。

2.2.3 制定与实施ICU 护士岗前业务培训计划,经考核后方可上岗,进修与见习期人员不得单独执业。2.2.4 对ICU 在岗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实行分级管理。2.3 医院有重症医学医护人员应急调配的预案

2.3.1 医务处、护理部会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有“ICU 医护人员应急调配的预案”

2.3.2 医务处、护理部适度安排其它临床骨干医护人员(主治医师及护师)接受ICU 培训/ ICU 临床轮转。

(注释:ICU 常因手术季节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因素,员工妊娠、临产、生病等减员原因导致人员紧张,工作超负荷时间过长,护患矛盾、监护隐患、安全隐患凸显,致使医疗纠纷增加,护士流失增加,医院应随时调配人力资源,以确保每一位ICU 患者的安全。)

三、医院ICU 管理制度(试行)1.入住ICU 病房的病人选择:

1.1 严格执行收治标准(见《ICU 的收治范围》)。

1.2 各类ICU 病房可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入住ICU 病房具体病种选择标准,例如各种复杂大型手术后的危重患者;需行呼吸管理和(或)

呼吸支持的患者;心功能不全或有严重心律紊乱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类休克患者;严重创伤患者;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器官移植患者;急性中毒患者;其他经短期强化治疗可望恢复的多

系统、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等。

1.3 全麻术后麻醉作用尚未消失或生命体征尚未稳定,一般经短时间观察,病人苏醒或病情稳定后及时转到普通病房。

1.4 不适宜ICU 病房收治的,如已认定脑死亡者、急性传染病、无急性症状的慢性患者;恶性肿瘤晚期、老龄自然死亡过程患者;治疗无望或因某种原因放弃抢救者。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2.1 在已有院级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各ICU 应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制度及细则,不断改进及完善本科室的诊疗常规,所有的医务人员均应熟练掌握。

2.2 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病历书写制度、病历讨论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及会诊制度及消毒隔离等规章制度。3.质量目标与指标:

定期讨论在贯彻医院(ICU 部分)的质量方针和落实质量目标、执行质量指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并有反馈记录文件。

4.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的管理: 4.1 诊疗方案的讨论与制定 4.2 院内感染监控

4.3 抗菌药物及胃肠外营养的合理应用 4.4 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等。5.诊疗管理:

5.1 ICU 的患者由ICU 医生负责管理,ICU 医生应该与原发疾病的专科医生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5.2 ICU 医师主要承担脏器功能监护和支持救治,患者原发疾病的相关专科情况,主要由原发疾病的相关专科医师负责及时诊疗。5.3 对重点高危患者,建立实行ICU 医师与负责原发疾病诊疗相关医师联合查房的机制。

6.高风险操作实行许可授权制:

对危重病人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实行许可授权制。7.优先原则

严格执行危重病人出、入ICU 病房优先原则。8.入住与出ICU 病房的病人需进行APACHE II 评分,医务处定期对各ICU 病房及进行分析总结。9.建立ICU 病房医疗质量月报制度:

各ICU 病房按时上报《ICU 病房医疗质量月报表》。10.ICU 病房医疗仪器、设备应保持性能状态良好: 保证及时有效的使用,消毒及维护有相应记录。11.各ICU 病房之间应加强合作:

相互支持,特殊情况下可由医疗、护理管理职能部门统一调配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危重病人救治的能力。

12.医院临床实验室可随时(24 小时×7 天)为所有的ICU 提供服务:若不能随时提供此种服务时,则须在ICU 内或紧邻ICU 处,设置一小型实验室,最低限度必须能做化学和血液学检查,包括动脉血气分析;

13.医学影像与药学部门(24 小时×7 天)为所有的ICU 提供服务:随时(24 小时×7 天)为所有的ICU 提供服务,要有可落实的具体保障措施。

四、ICU 病人实施危重程度评分制度(试行)

1.对入住与出ICU 病房的病人实施危重程度评分的目的是用于评价ICU 治疗效能、护理质量、预测死亡风险的状况,指导合理利用ICU 资源。

2.入住与出ICU 病房的病人在接受监测和治疗前后最好进行危重程度评分。

3.常用危重程度评分方法甚多,可根据各ICU 自身的性质与功能选用适宜的评分方法

3.1 APACHE Ⅱ 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系统 3.2 或MODS 多脏器功能障碍评分 3.3 或 MODS 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症评分 3.4 或ISS-RTS-TRISS 创伤损伤严重性评分 3.5 或TISS-28 治疗干预评分

3.6 或Glasgow 昏迷评分(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昏迷的病人)。3.7 或根据自身ICU 的性质与功能选用其它认为适宜的评分方法 4.评分的途径可有“实时”评分及“回顾”评分,有条件的ICU 可通过医院的“临床信息系统”实施“实时”动态的评分,无论采用何种评分系统都应严格遵循其规定的评分方法与程序,以确保科间、院际的评价信息比较可信度。

5.评分工作在医务处领导下实施,综合ICU 与专科ICU 都应进行,定期将评分结果,报告院长和医院ICU 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用于医院ICU 资源利用状况及对危重症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并可作为外部(第三方)评价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指标。

五、危重病人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许可授权制度医师与护士为危重病人进行诊疗操作须承担极大的风险,为确保诊疗操作质量与病人安全,实行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减少诊疗操作的风险性。1.诊疗操作资格的许可授权范围,应当包括所有进行本诊疗操作的医疗与护理人员。无操作权的个人,除非在有正当理由的紧急情况下,不得从事诊疗操作。

2.医院对操作危险性大、易于发生并发症的诊治操作项目应有明确的资格许可授权有规定,每项具体诊治操作项目都有操作常规,制定考评标准,全院各临床科室均应遵照执行。

3.由医疗、护理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体系。3.1 由医疗、护理管理职能部门与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考评组织。3.2 提供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诊治操作项目的操作常规与考评标准,并实施培训与教育。3.3 应当结合操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对其熟练掌握程度进行认定。

3.4 所有资格评价资料都应当是可信任的,是书面的、详细的,并能随时可查。

4.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管理,至少每二年复评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则应当取消或降低其进行操作的权力。4.1 达不到操作许可授权所必需的资格认定新标准者。

4.2 经质量评价证明,其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的范围者。

4.3 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者,并发症发生率增加者。

5.通常需由医师在危重病人诊疗活动中完成的,具有高危险性、高难度操作项目如下,但不限于。例如:经皮动脉置管术、各种途径的中心静脉置管术、肺动脉置管术、经静脉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心律转复、除颤术、气管内插管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三腔管气囊填塞术。经皮气管造口术、环甲软骨切开置管术(Seldinger 法)、诊断性腹腔灌洗术、腹膜置管透析术、机械通气、持续动静脉血滤和透析、人工体外膜肺、人工心室辅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人工肝、血浆置换等、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 规定需要授权的其它项目等。

六、ICU 的收治范围

1.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 的严密监测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恢复的患者。

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 严密的监测和适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3.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ICU 的严密监测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

4.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ICU 的监测与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通常不是ICU 的收治范围。

5.优先获得ICU 诊疗,是当ICU 的病床使用率较高、一时不能满足病人需要时,符合“1”的患者要比符合“2”、“3”的患者优先获得ICU 诊疗。只要可能,就应当使用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客观指标,对收治的病人进行分类管理。

6.各医院可根据上达要求,结合本院ICU 资源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七、为病人提供非医疗技术方面的服务制度 1.收住ICU 的患者符合入住ICU 收住指征。2.病人的诊疗知情同意权得到保障。

3.出ICU 的病人能够优先得到连贯的医疗服务。

4.ICU 患者转科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合格的医疗护理人员监护。5.病人的病历资料能随患者的转科而同时转移。6.为清醒的病人提供心理方面的护理服务。7.非清醒患者的隐私得到尊重。

8.主动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诊疗计划,实施高危操作应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签字同意。

9.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拒绝复苏和放弃或停止维持生命治疗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

10.及时向患者家属告知奔者确切病情,并给予他们支持和安慰,适时提供接近患者的机会。

八、ICU(重症病房、加强医疗病房)医疗工作制度

(一)病历书写制度

病历是临床医生诊疗工作的记录和总结,可作为病人进一步诊治的参考,也是临床教学、医学科研的素材和法律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现医疗质量和学术水平。1.新入院患者

1.1ICU 病历书写制度原则上与普通病房一致,并符合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要求》。

1.2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工作单位或住址、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庭史、个人生活史、月经生育史、体格检查、化验检查、特殊检查、小结、初步诊断、治疗处理意见,由书写医师签字。1.3 客观如实反映病情。

1.4 病历内容要求完整,重点突出,次序分明,条理清楚。1.5 病历摘要据概括性和系统性,能确切反映病情特点,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

1.6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入院病历书写。

1.7 格式与内容同普通入院病历及首次病程记录。2.转入ICU 的记录要求

2.1 转入ICU 不足24 小时的患者仍需有的转科记录。2.2 转入ICU 首次病程记录应在入科4 小时内完成。2.3 记录内容与普通病房的转科记录基本一致,应包括

2.3.1 因何种疾病(手术名称,术中发生特殊情况)入科及入科方式。2.3.2 转入时给予何种处理(或处理原则),处理后的反应。2.3.3 病人现实情况(生命体征等)。2.3.4 需要继续观察的项目。

2.4 化验回报单应按时间顺序粘贴,各种病情介绍单或诊断证明书亦应附于病历上。2.5 病程记录

2.5.1 病程记录的书写每天至少1-2 次,病人病情遇有重大变化及短期调整治疗应及时记录。

2.5.2 记录内容包括:病人病情变化,检查结果、鉴别诊断、上级医师病情分析查房意见,诊疗过程及治疗效果,凡施行特殊处理时,要记录处理及治疗后的效果,要记明施行时间和方法,对病情变化的简单

分析,需要值班医生关注的项目等。书写者应为主管医生或代管医生。如进修医生的记录应有主管医生或代管医生的签名认可。3.转科记录要求与医院统一要求相同。4.出院记录和死亡记录均按医院要求完成。

(二)ICU 会诊制度

1.凡遇疑难病例,或本专业范围以外的专科情况突出时,应及时申请多科会诊或转科。

2.原发病诊疗科室负责诊疗的医师应保持日常查房,不属会诊范围。3.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非急诊会诊,会诊医师应在24 小时内完成,并写会诊记录。急诊会诊:被邀请的人员,应在30 分钟内到位进行会诊,并写会诊记录。4.院内多科会诊:由科主任提出,商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加。会诊一般由ICU 主治医师主持,必要时科主任主持,需要时应请医院相关职能科室参加会诊。

5.院外会诊:本院诊治有困难的疑难病例可由相关科室负责人提出,经ICU科主任、医务处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同时将病历摘要寄发有关单位,确定会诊时间。

6.远程医疗咨询会诊:一般由高年资的副高职以上医师参加,接到远程医疗咨询通知的医师,应事先熟悉病例资料,按时间准时参加。会诊结束后认真填写咨询会诊意见。

7.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并详细介绍病史,做好会诊记录。ICU 应综合会诊意见,负责治疗方案的制订和会诊意见的采纳实施。

8.ICU 应邀院内科间会诊应由具有ICU 专业资格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应邀到外院会诊,应指派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前往会诊。会诊医师是提供本专业知识技能协助,会诊意见是否被采纳决定权在对方科室或单位。

(三)ICU 医师值班制度 ICU 病房应建立分级值班制度,明确各级医师职责,并确保贯彻执行。

1.1 一线值班医师:必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1.1.1 值班期间不允许擅自离开病房,负责病房内所有患者的常规医疗工作,完成医疗文件书写,正确贯彻执行上级医师的指导意 见和治疗方案。

1.1.2 如患者病情出现特殊变化,值班医生给予及时抢救治疗,负责与患者家属沟通并立即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

1.1.3 要求主管医师与值班医师之间的交接详细、完整,不遗漏患者病情变化,保证既定治疗策略的贯彻执行。1.2 二线值班医师:

1.2.1 值班期间确保通讯畅通,要求随叫随到,如患者病情出现特殊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指导值班医师进行抢救治疗,必要时向上级医师及医院有关部门领导请示汇报。

1.2.2 负责协调上、下级医师治疗意见,保证治疗方案执行的延续性。1.2.3 担任院内会诊工作,协助指导院内其它科室患者的抢救工作,负责ICU 患者的收治。1.3 三线值班医师:

1.3.1 值班期间要求保持联络,如遇紧急呼叫,不论是夜间或休息日,应赶到病房或立即与病房取得电话联系。

1.3.2 研究解决疑难问题,负责指导特殊情况危重病人的收治、医疗、转科、转院和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及死亡病例讨论,及时向医院总值班及有关部门领导请示汇报。保证各级值班医师之间规范交接、沟通顺畅,确保患者既定治疗方案的贯彻执行,如遇紧急情况,能够及时正确应对。科主任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及实施ICU 值班医师资格许可与授权制度。ICU 值班医师应与原发病科室值班医师保持联系沟通,应对原发病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评估与处理。

(四)ICU 医嘱制度

1.具有执业资格的ICU 医师具有下达医嘱的权限。

2.准确录入或书写下达医嘱时间、病人姓名和床号。书写医嘱时字迹要清晰,签全名。意义要明确,不得随意涂改,修改医嘱要签名。3.医嘱内容要求使用中文通用名,无准确中文译名的药品,用公认英文代号。

4.如开错或取消未执行的医嘱用红笔在此条医嘱中注明“DC”字样及本人签字。对护士已执行的医嘱,禁止使用“DC”,只能下达停止医嘱。5.医生在开完医嘱后需及时通知该病人的主管护士,以免遗漏、延误执行。

6.医生不得下达口头医嘱(抢救时除外)。抢救时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半小时内完成口头医嘱的补记。

7.电子录入医嘱系统应能有效识别录入者的身份和权限。8.必要时设置不同级别医师的医嘱权限;对明显错误或超出正常使用范围 的医嘱,应有提示功能。

(五)知情同意书制度 在ICU 临床诊治过程中,因患者病情危重、体质特殊、需行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费用过大和试验性临床医疗等情况,医务人员应履行告知责任,详细填写知情同意书。ICU 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包括:有创操作、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项目、目的、风险性及可能并发症等,也应包括不执行此操作、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所带来的后果。每一项的具体内容在一个科内应使用同一个格式及内容,同时应随着专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及时修订。知情系列医疗文书的签字应包括患者、家属及医师三方签字栏目。2.1 在法律上,患者是知情同意权的主体,但在我国临床实践上表现出特殊性,强调由病人家属或单位(涉及医疗经费的负担)签字,并注明与患者的关系。

2.2 知情同意权的享有者包括患者本人和患者家属,或者是患者委托人,医疗机构和医师在履行告知义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告 知对象。

2.3 家属是指本人以外的家庭成员,应根据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的兄弟姐妹的排序决定近亲属行使知情同意权。

2.4 委托代理人签字,应该有患者或近亲属书写的《授权委托书》。3 紧急避险时,以维持病人生命安全为原则:

3.1 危及病人生命的手术、操作,有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在签完字后才能进行,这时可通知家属,讲明情况后执行。

3.2 若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通知到家属及签字者,应征得上级医师及院领导同意后方可执行。

3.3 为最大限度维护患者的生存权,对心肺复苏初期A、B、C,包括电除颤等紧急避险时,在紧急无时间先征求家属意见时,可先救命后告知 知情同意书一旦签署,必须妥善保存,切勿丢失。(六)手术病人转入ICU 后的交接制度

ICU 医生、护士应与手术室人员(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交接,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包括:

1.一般情况:病人的姓名、年龄、及其它有关资料。2.麻醉前状态:

2.1 简单的现病史和主要的既往病史、过敏史。

2.2 心脏功能检查异常情况、肺功能检查异常情况、药物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它有关资料。2.3 病人对术前药反应及监护导管置入情况。3 麻醉情况:

3.1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和药物剂量。

3.2 麻醉中遇到的问题,如:困难插管、循环波动、心电图异常、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正性肌力药物使用、低体温等。

3.3 麻醉期间液体平衡情况,包括晶体液输入量、胶体液输入量和胶体液种类、血液制品输入量和种类、围术期出血量、围术期尿量等。3.4 目前输注的药物和剂量、术中最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3.5 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清醒和拔管延迟、再插管困难、清醒时血压波动。4.手术情况:

4.1 所施手术及术中遇到的问题。4.2 术后应特别注意观察的问题。

4.3 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止血问题、血液制品补充等。(七)对进入ICU 病人的初始评估制度 应该对所有进入ICU 病人的病情迅速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价,据此制订诊治原则。1 一般观察:

1.1 根据心肺复苏ABC 原则迅速确认气道通畅、判断通气和循环状态。

1.2 确认所有的监测导联线、静脉管道、胸管、尿管通畅并正常工作。1.3 确认ICU 所有的监护仪已校对并正确连接。2 呼吸系统:

2.1 确认呼吸机已连接和调整。2.2 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和气囊容量。

2.3 接呼吸机前手控呼吸时听诊双肺呼吸音质量及气流分布。2.4 确认胸引管开放并引流。

2.5 如在ICU 开始机械通气,初始吸入氧浓度为60-100%,以后根据动脉血气和胸片结果进行调整。

2.6 如有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观察波形以确认气管插管的位置和无气道梗阻。

2.7 经皮脉搏氧饱和度评价动脉血氧合情况。3 循环系统: 3.1 检查心率和心律:

ECG 监测有无心肌缺血和/或心律失常。检查起搏器的功能。

3.2 评价体循环:比较动脉血压和袖带血压结果。检查周围脉搏、皮肤颜色、体温和尿量。

测定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如有漂浮导管)。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计算心脏指数、体循环阻力和肺循环阻力(如有漂浮导管)。4 检查术后出血情况:注意伤口有无渗血、引流管及胸管的引流量。5 中枢神经系统:意识水平,应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及四肢活动变化。6 肾脏系统:

6.1 日尿量与单位时间尿量。

6.2 注意尿的性质(尿浓缩、血红蛋白尿、或血尿)。6.3 必要时叩诊膀胱有无尿潴留并留置尿管。胃肠系统:胃管的通畅和位置,胃管引流有无血性液体。8 皮肤:受压部位有无皮肤损害。9 体温:

9.1 测定中心体温和外周体温。

9.2 如直肠温度低于35℃,用加热灯或复温毯复温。9.3 注意有无寒战并给予治疗。完成APACHE II 评分和/或Glasgow 昏迷评分(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昏迷的病人)。

(八)ICU 患者转出制度

1.总则:患者的转出,遵循病情及双方科室共同协商决定,并有责任告知家属。

2.ICU 患者应经ICU 上级医师查房和允许转出后,与接收科室负责医师共同商定后方可转出。

3.患者转入ICU 的原因基本去除,相应接收科室能继续完成治疗时,可考虑转出。

4.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要求或接收科室要求将患者转出时,如病情不允许,须详细告知病情及风险,其仍坚持的可考虑转出,应请患者或其家属在病历中签字确认。

5.因基础疾病的不可逆或植物状态导致的不能撤机、或存在血管活性药依赖的患者,以及其它非医疗原因在ICU 住院的患者,也应转出ICU。

(九)ICU 患者检查和治疗转运制度

为保障转运途中及检查治疗过程中的安全,特制定如下转运制度: 转运原则:确认转运的必要性,转运前充分的评价,并做好必要的准备(人力、物力),确保患者安全。1 转运前评估及知情同意

1.1 危重病人转运必须确认是必须和必要的,并由上级医生对转运前病人的生命指征及转运的可行性作出评估和批准;

1.2 应该充分向病人或家属说明检查或治疗的必要性及转运风险,征得病人或家属的同意,使用正规的知情同意书,由病人或家属签字认可 转运前协调与沟通

2.1 转运前必须协调好相关部门,包括目的地科室相应人员、途径各关口(电梯、门卫、急救车等)。3 转运时人员要求

3.1 根据病人的危重程度,协调组织必要的医护人员,但至少有两人以上,要求至少是熟练掌握ICU 技能的医生、护士。4 转运设备及药物准备 4.1 设备需要:

4.2 生命支持设备:简易呼吸器,必要时应用便携呼吸机,状况良好的氧气瓶,连接用管路;手动或脚动吸痰器

4.3 便携式监测仪,至少具有SPO2 及心率监测功能。4.4 药物需要:

4.4.1 常用复苏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4.4.2 常用镇痛及镇静药物:如吗啡,安定等。5 临转运前再次评估病人及调整相应物品,防止窒息、缺氧、脱管等意外。

5.1 评估是否需要人工气道,若已经存在,检查其固定是否可靠,并保证通畅。

5.2 患者生命体征维持相对稳定。

5.3 需保证有畅通的静脉通路(两条或两条以上)。

5.4 患者身体其它管路及引流装置保证固定可靠,如:胃管,腹盆腔引流管等。6 转运时注意事项

6.1 密切监测ICU 患者各项生命指征。

6.2 保证生命支持设备工作稳定(患者生命征稳定)。6.3 保证各种附属管路固定可靠(以防脱落)。6.4 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损伤。

(十)ICU 患者入住接待基本流程 入住ICU 患者

生命体征不平稳者 生命体征评估生命体征平稳者 即刻报告上级医师 询问病史 迅速予以相应处理 体格检查 了解于普通病房的 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 开出急查化验单 和临时医嘱

向家属交代病情,签署重病 通知及有创治疗签字单 向上级医师汇报病例,确定治疗方案 开长期医嘱及进一步检查项目

(十一)ICU 患者转出医师交接流程 与普通病房的护士/医师 床边交接,ICU 患者

经上级医师综合评估可转出者 联系普通病房 通知患者家属 患者目前病情适宜转 通知主班/值班护士整理 患者相关物品及影像学片子 主管/值班医师书写转出志 护士/医师护送 患者转至相关普通病区

九、ICU(重症病房、加强医疗病房)护理工作制度—5 项

(一)ICU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

1.护理部应加强对ICU 护理质量的控制及管理,成立ICU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其组成由护理部和ICU 护士长等组成,在护理主管院长(或医疗主管院长)和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2.主要职责与权限是:对ICU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予以咨询及评议,对本院的ICU 护理问题负责提出鉴定和处理意见。2.1 职责:

2.1.1 研究全院ICU 护理质量管理情况,审定ICU 护理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2.1.2 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ICU 护理质量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集会议。2.1.3 组织ICU 护理的会诊及病例讨论 2.1.4ICU 护理问题鉴定:

a.对本院ICU 发生的护理问题进行鉴定,讨论分析问题性质,为医院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依据。

b.对于ICU 发生重大问题与相关部门共同鉴定,并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2.2 权限:

2.2.1 实施ICU 护理质量监控,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及改进措施,以促进全院ICU 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2.2 对各ICU 制订的护士培养计划进行审定,对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考评。

(二)ICU 护士准入制度 1.ICU 护士准入条件(新上岗)1.1 具有护士执业资格

1.2 两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1.3 通过三个月以上的危重症护理在职培训 1.4 经考核合格方可从事ICU 临床护理。2.ICU 护士独立工作准入资格

2.1 实行一对一带教,直至其能独立完成危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2.2 带教期间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各项护理操作。

2.3 带教期间,每月由护士长和临床教师对其进行ICU 临床技能考核。

2.4 带教期结束后,能熟练掌握ICU 各种规章制度、规程、岗位职责并通过严格的理论及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工作。

(三)ICU 病房护理管理制度

1.ICU 护理人员在科主任领导下,由护士长负责管理,主管病房医师给与协助。

2.ICU 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3.ICU 护士对病人实行24 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急救护理措施准确及时。

4.各种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记录完整、整洁。

5.危重症病人护理措施到位,杜绝差错隐患,确保病人安全。6.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及清洁卫生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7.ICU 仪器、设备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定期保养,使之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8.ICU 物品定位、定量、定人保管,未经护士长允许不得外借或移出ICU。

9.ICU 护理人员衣着统一规范,严格控制非本室人员的出入。10.及时向家属提供确切病情,并给予他们支持和安慰,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亲近病人。

(四)ICU 护理工作制度 1.ICU 护理工作基本要求

1.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及各种管道的通畅,准确记录24 小时出入量。

1.2 有完整的特护记录,详实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1.3 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完成。1.4 随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工作。2.ICU 护理交接班基本要求

2.1 每班必须按时交接班。在接班者未接清楚之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

2.2 严格床旁交接班。交班中发现疑问,应立即查证。2.3 交班内容及要求:

2.3.1 交班内容突出病人病情变化、诊疗护理措施执行情况、管路及皮肤状况等。

2.3.2 特殊情况(如:仪器故障等)需当面交接清楚。

2.3.3 晨会中护士长可安排讲评、提问及讲课,布置当日工作重点及应注意改进的问题,一般不超过15 分钟。3.ICU 护理查对制度

3.1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病人应使用“腕带”作为患者的识别标志,“腕带”

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需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

3.2 对用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3.3 给药时查对药品质量,注意配伍禁忌,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如患者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方可执行。)

3.4 医嘱需由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

3.5 认真查对医嘱,规范本科室医嘱查对时间及人员要求。3.6 抢救患者时,下达口头医嘱后,执行者需复述一遍,由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空安瓿,以便查对。4.ICU 患者转科(院)制度

4.1 患者需要转回原临床专业科(院)继续治疗原发病时,由医生向家属交待病人病情及途中风险,取得家属同意并签字后,方可进行转科(院)事宜。

4.2 根据转科医嘱,进行转移前患者评估及各项护理准备,并通知接收科室的主班护士

4.2.1 检查患者护理记录齐全,记录内容完整。

4.2.2 检查病人的个人卫生:转出时病人面部、手足、会阴、皮肤清洁,无褥疮。

4.2.3 检查各种管道应清洁通畅,固定合理、牢固,引流袋清洁。注明

插管/换管日期、时间,伤口敷料保持干燥清洁。

4.2.4 检查静脉穿刺部位。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所用药物标示清楚。4.2.5 备妥病历记录、各种检查胶片、有关药品和病人的物品准备移交。

4.2.6 向接收科室护士介绍病人的情况:姓名、诊断、主要治疗、皮肤及各种管道情况。

4.2 根据病人病情危重程度,安排医师护师陪同。

4.3 转科(院)途中备好必要的抢救药物及用物。认真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保证各种管路通畅。

4.4 到达新科室(院)后,认真与该科(院)的主管医生、护士进行床旁交接班,由交、接双方填写交接记录。5.ICU 病人外出检查制度

5.1 根据下达医嘱,在检查前评估患者病情,并进行记录。5.2 检查全程须有医护人员陪同。

5.3 根据检查项目要求,做好检查前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心理护理),必要时备好抢救药物及用物。

5.4 在离开ICU 前认真核对工作,包括核对医嘱、病人识别标志、检查项目及部位无误,与清醒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安抚患者的紧张情绪。

5.5 在检查过程中需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注意保暖并保证各种管路通畅及仪器正常运行。

5.6 如有特殊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处置后再行检查,或根据病情停止检查。

5.7 检查完毕返回ICU 后,护士妥善安置病人并做好详细记录。6.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6.1 所有仪器应分类妥善放置,专人管理,正确使用。

6.2 保证各种仪器能正常使用,定期检查、清点、保养,发现问题及时修理。

6.3 保持各种仪器设备清洁,备用设备必须处于消毒后状态,有备用标识。

6.4 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得随意外借,遇有特殊情况由医疗行政部门协调调配。

6.5 科内应定期对员工进行仪器应用培训,包括消毒操作与流程、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做到熟练掌握。

6.6 医院设备科对ICU 抢救用主要仪器应及时维修、定期检测并有相关记录。

7.ICU 抢救物品管理制度

7.1 抢救物品有固定的存放地点,定期清点并登记。

7.2 抢救用品应保持随时即用状态,定期进行必要的维护检查并有记录。

7.3 抢救用品使用后应及时清洁、清点、补充、检测、消毒,处理完毕后

放回固定存放处。

7.4 抢救用品出现问题及时送检维修,及时领取。7.5 在进行维护检查时、检查后或消毒时有明显的标识。

7.6 严格规范管理毒、麻、剧药品,对高危药品应单独存放、标示明确,使用的剂量及途径有规范。8.ICU 护理记录书写规范

8.1 护理记录描述要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8.2 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并签全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8.3 楣栏项目填写完整不空项、清楚、无涂改。8.4 护理记录单均用蓝黑签字笔书写。8.5 记录内容:

8.5.1 患者的生命体征、主诉及与护理有关的阳性体征、医嘱落实情况、护理措施和效果。

8.5.2 手术患者要记录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和伤口敷料等情况。8.5.3 详细记录各种管道名称、引流方式、引流物性质和量等情况。8.6 生命体征至少每小时记录一次。重要治疗、护理记录时间应精确到分钟。

8.7 记录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结果及患者的反应情况。8.8 抢救后六小时内完成护理记录。8.9 专科观察记录按科内统一规定记录。9.告知制度

9.1 主管医生及护士应将自己的姓名主动告知病人。

9.2 特殊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均应告知病人及家属。未经病人及(或)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医务人员不得私自进行相关特殊诊治。9.3 有关诊断、治疗措施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副作用,可能发生的意外、合并症及预后等应向病人及家属做出通俗易懂的解释。9.4 从医疗角度不宜相告或当时尚未明确诊断的,应向其家属解释。10.ICU 护士紧急替代制度 10.1 科内备好护理人员联络网,每名护士休息期间做好随时备班准备。

10.2 科内护理人员因疾病等原因须休假时,应提前与护士长联系,以便进行班次的调整。

10.3 如遇重大抢救,护理人员需求超出科内人员安排范围,应立即上报护理部并请求人员支援。

10.4 护理部及科内应有紧急人员替代预案。11.患者意外拔除气管插管应急预案 11.1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氧。11.2 立即通知医生。11.3 做好抢救准备。

11.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处置,遵照医嘱实施抢救,必要时重新气管插管。11.5 做好护理记录。11.6 填写意外拔管记录。12.呼吸机突然断电应急预案

12.1 迅速判断确认,立即断开呼吸机管路与患者气管插管的连接,并使用简易呼吸器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12.2 通知医生,护士与医师合作进行必要处置。12.3 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2.4 重新检查呼吸机电源是否连接好,必要时通知相关科室维修。12.5 重新启动或更换呼吸机。12.6 做好护理记录。

十、ICU 医院感染控制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由于ICU 病房病人来源广,病情重,是感染高发区,因而ICU 病房的感染管理与控制程度是临床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

1.工作区域划分规范:

明确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后按规定着装,离开病区时更换便装。2.人员要求:

ICU 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预防感染的理念,了解和掌握感染监测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并且能自觉执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2.1 医护人员进入监护病房时,应衣帽整洁。

2.2 在接触病人,各种技术操作前后,护理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大小便之后,进入或离开监护病房时,均应洗手,并严格消毒液泡手制度。2.3 在保障有效治疗护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控制人员流动,减少多人参加的大查房活动。3.空气净化及环境消毒

3.1 ICU 监护病房符合洁净护理单元Ⅲ级标准。

3.2 喷雾或擦拭消毒:病房内物体表面应用0.2%过氧乙酸或0.05%的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病床、床头柜、医疗设备及门窗表面每日擦拭1 次,地面每日擦拭4 次。4.设备用物消毒

4.1 感染病人使用的器具与非感染病人使用的器具分开处理。4.2 呼吸机管路、吸氧面罩,用后毁形并按医用垃圾处理。4.3 一次性医疗物品,如输液器、输血器、胃管、气管插管、佛雷氏尿管、套管针头、三通管、注射器等用后按医疗垃圾分类放入黄色垃圾袋中,由专人统一回收处理。

4.4 用过的治疗包、换药包及一切无菌治疗用品应及时送到供应室进行灭菌处理。4.5 止血带、袖带、约束带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先浸泡消毒清洗,后晾干备用。

4.6 体温表一人、一用后用流动水冲净,再浸泡于75%酒精内,每日更换酒精一次,每周监测体温表一次。5.床上用品终末消毒

5.1 病人死亡、转科、出院后,床单位用消毒液擦拭,床上用品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后送医院洗衣房清洗。

5.2 ICU 病房使用的清洁用具,如墩布、擦布等,每天使用前后应用0.1%有效氯浸泡消毒,并按不同用途分开放置与使用,不得混用。6.微生物监测

6.1 空气微生物监测每月一次,使用空气培养皿进行监测。6.2 ICU 病房由专人负责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的监管。各项监测结果应认真记录、存档,以备日后对感染管理情况与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小结、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3 定期或遵医嘱留取病人血、痰等培养,针对不同的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和消毒隔离措施提供依据。7.对被发现有可疑“传染病”患者时,消毒隔离应做到: 7.1 实行护理单元隔离,保持负压及良好的通气状态 7.2 穿隔离衣进病室,一次一件或在病室门口正确悬挂。7.3 戴双层橡胶手套。

7.4 正规操作,尤其抽血、静脉输液等有创操作。

7.5 单位隔离,一切物品要放在病人室内处理:分泌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 溶液混合搅拌,浸泡20 分钟后倒入杂用室的池内;针头、输液管路、敷料分别放入屋内双层医用垃圾容器内,进行焚

烧处理,并注明“隔离”;被服、隔离衣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注明“隔离”及数量。

8.医院感染监控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指标: 8.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8.2 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8.3 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8.4 血液净化(持续动静脉血滤和透析)相关感染。

(二)预防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制度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1 严格执行人工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早用早脱机,尽量采用无创通气的措施。

1.2 有人工机械通气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1.3 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有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

1.4 重复使用的呼吸回路管道、雾化器,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要求,每周更换1~2 次,回路管道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及时更换。1.5 联接呼吸机的管道上的冷凝水应及时引流、倾去,并有制度保证。1.6 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时,应在4 小时内获得抗菌药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1.7 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1.8 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2.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2.1 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2 有留置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2.3 应用半透明的半浸透性的聚亚安酯敷料,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弄脏时,能及时更换。

2.4 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能及时更换。2.5 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在4 小时内获得抗菌药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2.6 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2.7 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3.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3.1 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3.2 有留置导尿管的操作常规、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3.3 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3.4 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应保持尿流不受阻断的引流。

3.5 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

3.6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尤其是尿道口。

3.7 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在符合“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获得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3.8 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置记录。

3.9 有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4.血液净化(持续动静脉血滤和透析)相关感染

4.1 严格执行血液净化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4.2 有血液净化的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4.3 血液透析机与水处理设备应符合国家产品质量规定的要求。4.4 严格按照血液透析器及管路产品说明使用,对可重复使用的产品,有严格的操作与检测规范,定期进行病原学检查,有完整的监测记录

4.5 有完整的血液净化所致的相关感染应急管理预案与处理程序。4.6 透析液的配制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透析液细菌及内毒素检测达标。

4.7 有血液净化所致相关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ICU 人员岗位职责—5 项

十一、ICU 医师岗位职责

(一)ICU 科主任岗位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承担临床科主任的全部职责,是ICU 诊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应对院长负责。确保ICU 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及合理的治疗。

2.ICU 科主任应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的成员,参与医院医疗质量与病人安全管理工作。3.本岗位基本要求与能力

3.1 是具有相应危重病医学执业资格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 3.2 在ICU 病房工作至少五年以上,具有相应ICU 训练水准、熟练的专业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危重病医学的进展情况。3.3 在病房从事ICU 临床及管理工作,或是授权一名具有同样资格的副主任医师从事上述工作。

3.4 具有与各临床与医技科室间协调的能力,能参与检查、评价医院内合理利用ICU 医疗资源的情况。

(___________二)ICU 病房主诊(管)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相应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并协助主任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2.主管分管床位的一切医疗工作。安排每日工作(转入、转出等)。每日查房,随访转出病人,负责手术前、转科前病人的检查。检查每日医嘱及执行情况。做好家属的日常解说工作。

3.具体负责教学和指导下级医生进行诊断、治疗、特殊技术操作(如:各种血管穿刺、插管术或心导管术)。检查、修改下级医生书写的病史、病程记录和医疗文件。复核绘制图表及监测数据。审签出院及转科病历。考核住院医生的日常工作能力和水平。

4.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病人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它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5.参加会诊、出诊,参加夜班和节假日值班工作。紧急呼叫,不论是夜间或休息日必须赶到病房或立即与病房取得电话联系。

6.危重病人的转入或者病情发生突变时(如:心跳骤停等),负责现场指挥,组织并保证各项急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7.主持临床病历讨论、死亡病历讨论及重要会诊。

8.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常规,经常检查医疗、护理质量。9.检查重要仪器的保管、使用和维修等情况。检查进口物资储备及消耗情况,制定的仪器设备的订购计划。10.检查特种药品的保管、使用情况,制定的特种药品订购计划。11.积极钻研业务,并指导住院医生的文献阅读,努力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汇总、整理并保存各种监测资料,填写登记卡片,及时总结经验。

12.指导进修医师工作。13.本岗位基本要求与能力

13.1 是具有相应危重病医学执业资格的副主任医师(或至少直接从事ICU专业五年以上的高年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

13.2 在ICU 病房工作至少五年以上,具有相应ICU 训练水准、熟练的专业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危重病医学的进展情况。13.3 能够负责分管病人的医疗全过程,每天24 小时、每周7天能够随时可在病房从事ICU 临床及管理工作。

13.4 具有组织指导下级医师开展ICU 病人诊疗活动的能力、与各临床与医技科室间的协调能力和相应教学与科研能力。

(三)ICU 住院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及病房主诊(管)医师的领导下工作,参加日常、夜班和节假日值班。紧急呼叫,不论是夜间或休息日,必须赶到病房或立即与病房取得电话联系。培养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作风和对病人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

2.新毕业住院医师应经过麻醉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电图、血液净化等有关科室轮转,能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并培养一定急救应变能力,为医治危重病人打好基础。

3.病历书写(转科记录或住院记录)要求24 小时内完成。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迹清楚、语言通顺、完整准确。病程记录及时,准确反应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上级医师的查房意见,死亡、转科、病人会诊,交接班以及出院病人,都要有完整的病历手续。各项监测数据定期记录在规定表格上,字迹清楚,及时绘制各种图表。4.熟悉各项基本技术操作(如:急救复苏术、心导管术、动、静脉插管术等),熟悉各种重要仪器(呼吸机、除颤器、床边监测仪等)的使用操作常规。关心仪器的保管、爱护公物,损坏要赔偿。5.对所管病人应全面负责。随时了解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向主任、主诊(管)医师汇报,提出初步的诊治意见。第一年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必须实行24 小时住院医师制。因随访、出诊或去图书馆等要向值班医生报告去向。下班前应向值班医生交好班,应床头交班,不交班不能离去。在主治医师指导下开医嘱,并每日检查医嘱执行情况。特种药品(白蛋白、脂肪乳等)须在主治医师指导下开出医嘱和处方。严防差错事故。主任、主治医师查房时汇报病人病情。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

6.在接到手术室、急诊室或其他科室通知后,应守候在病室内,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如:安装并检查呼吸机及必要的急救器械)。在病人到达后,接收有关科室转来的全部病历资料。手术后病人的转入,必须了解手术情况,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尿量、输液成分、输液量,并标记各种引流管和记录引流量,做好交接班。重点患者转出后三到五天内进行随访,必要时向主治医师汇报病情。7.家属探视时要求主管病人的医师主动及时与家属沟通。

8.自觉遵守医院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做好隔离消毒工作。9.不断学习国内外医学科学先进经验及进展,较好的掌握一门外语,阅读外文书籍。在主治医师指导下,每年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参加病历资料整理和分析,不断总结临床经验。

10.本岗位由经过ICU 专业培训,并经技能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十二、ICU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一)ICU 护士长职责

1.在护理部、科护士长的领导及科主任的指导下,是本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应对护理部、科主任负责。负责本病房的护理行政管理和业务工作。

2.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检查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严防差错事故。

3.主持晨会交班及床头交接班,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合理调配护士工作。

4.随同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参加科内会诊、疑难危重症及死亡病历讨论。

5.组织并参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

6.定期检查仪器、急救物品、贵重药品,保证仪器性能良好,药品齐全并记录。

7.定期检查各项表格记录,保证其完整性与准确性。8.定期检查各种消毒与灭菌物品并记录。

9.负责护士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定各级护理人员培训计划,负责组织护理查房、护理会诊。

10.组织本科护理科研工作,积极参加学术交流。11.积极听取医师及患者的意见,不断改进病房管理工作。12.负责科室临床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实施。13.ICU 护士长资质基本要求与能力 13.1 由主管护师及以上人员任护士长

13.2 经过ICU 专业培训,并在ICU 临床工作五年以上,具有较丰富的ICU专业护理知识,有一定的管理和教学能力,并经过护士长岗位培训。13.3 每天24 小时、每周7天能够随时可在病房从事ICU 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或是授权一名具有同样资格的主管护师承担上述工作 13.4 具有与各临床与医技科室间协调的能力,能参与检查、评价ICU 护理质量管理的情况。

13.5 对设置床位较多工作量较大的ICU 护理单元(如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ICU 等)可设科护士长进行管理,根据工作性质及数量分设日班与夜班护士长制,或是设副护士长,以确保医疗质量与病人安全。

(二)ICU 护士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护理工作。

2.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准确及时地完成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严防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护士素质,贯彻“以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4.护理工作中有预见性,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5.参加主管患者的ICU 医生查房,及时了解患者的治疗护理重点。6.掌握常规监测手段,熟练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护理记录详实、准确。7.抢救技术熟练,能够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抢救。8.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及扩散。9.做好病房仪器、设备、药品、医用材料的保管工作。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篇3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急性呼吸衰竭;重症监护病房

最近几年,纤维支气管镜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领域的疾病诊疗当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适应症状也在不断拓展,在危重症患者抢救,尤其是急性呼吸衰竭抢救与治疗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从2011年1月开始先后对55例胸科手术、颅脑手术、创伤昏迷等重症监护病房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症状的患者进行临床抢救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按照纤支镜诊疗及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基本要求认真做好了护理工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计5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患者的年龄在33岁到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6±12.3)岁。其中胸外伤患者7例,胸科肿瘤手术患者23例,颅脑手术患者10例,创伤昏迷患者15例。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在3—26d。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咳嗽无力、痰液阻塞、肺不张、肺部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系统衰竭,其中经口气管插管患者25例,气管切开患者22例,机械支持通气33例。所有的患者均符合纤支镜治疗的基本要求,无治疗禁忌症状出现。

1.2 护理方法 在纤支镜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要配合主治医师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检测血气分析、胸片、ECG、SpO2,根据检测情况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检测结果。同时就纤支镜治疗的情况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应的沟通工作。在术前根据主治医生的要求检查纤支镜及其组件的性能情况,并根据医师吩咐将2%里卡多因5ml经射流式雾化器纯氧驱动雾化吸入麻醉气道,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患者的分泌物吸出,存在黏稠的痰液、痰栓、血块栓,纤支镜吸引有困难时,可反复用370C灭菌生理盐水每次10—20ml灌洗,每次操作不超过20秒,总时间20—30min,总量达到100—150ml。治疗结束前再依据痰培养结果注入静脉用敏感抗生素稀释液3—5ml于病变较重的肺段内。吸痰、灌洗时注意全程监测ECG、BP、R、SpO2变化,如SpO2≤70%,应暂停治疗,待SpO2>90%时继续冲洗,尽量避免无效操作,患者不能耐受时,缩短操作时间,可间隔6小时后重复操作治疗。

1.3 结果 除一例治疗时发现肺癌切除袖式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通气受阻,治疗效果不理想。其余病例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呼吸困难缓解或消失。

2 护理体会

2.1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文献报道使用纤支镜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机会是0.05%—0.08%。在纤支镜治疗中心律紊乱发生率为24%—81%。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全程监测ECG、BP、R、SpO2变化。

2.2 做好患者的呼吸道护理 在纤支镜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排痰的重要性。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除了做好常规的护理之外,还应该强化患者呼吸道湿化和吸痰护理,如果患者存在呼吸道湿化不佳或吸痰不好的情况,可常规用糜蛋白酶4000u加地塞米松5mg加入20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能够帮助患者显著增加吸氧量,并能有效地湿化患者的呼吸道,还能达到稀释痰液、预防感染的作用。由于纤支镜治疗方法需要对患者经常吸痰,在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保持吸痰动作的轻柔,深浅要合适,减少反复吸痰导致的气管黏膜破损出血、糜烂等现象。吸痰的时间应该控制在15秒之内,避免患者出现缺氧的现象。

2.3 做好纤支镜的监护 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纤支镜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做好纤支镜治疗期间的护理。在这里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状况,护理人员主要采用低频率、大潮气量控制患者呼吸,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数。同时要积极处理呼吸性碱中毒问题,如在纤支镜综合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轻度碱性中毒现象,应该及时调节阻力帽,加长呼吸器到病人气管导管之间的管道,同时加大患者生理死腔,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碱性中毒症状。

总之,纤支镜治疗急性呼吸衰竭过程中,要保证病人安全,顺利完成治疗,必须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操作者应技术熟练、动作轻柔、迅速准确,连续操作不宜超过30min,吸引负压控制在100—150mmHg以内,采取间歇吸引的方式,避免造成气道损伤或其他严重并发症。重症监护室内由于呼吸道潴留物导致肺不张、肺部感染的病人行纤支镜气道吸引、支气管灌洗、局部注药,其优点是直视下进行、目的性强、效果确切,能迅速缓解患者因气道阻塞所致肺不张、呼吸困难,有利于气道管理和肺部感染的控制,明显缩短患者留住ICU的时间,降低住院周期和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德,杨宝武,王海锋,管清柏,程玉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呼吸衰竭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18).

[2] 许红力,何明利,胡利华,王景周.神经科急危重症的呼吸管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05).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重症加强监护病房内550例出现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探讨, 其中女260例, 男290例, 年龄15~78岁, 平均年龄 (54.1±10.6) 岁, 原发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肺复苏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胰腺炎、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中毒、酮症酸中毒、多发伤、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等。

1.2 方法样本分别从血液、痰液、尿液、胸腹水、脑脊液以及静脉导管中抽取;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2 版) 》进行分离和接种菌株。M-H琼脂、VITEK-60全自动型细菌鉴定仪和鉴定菌种以及革兰阴性杆菌鉴定卡GNI、药敏卡GNS-120、506均购置于法国Bio Merieux公司。药敏试验严格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2 版) 》和相关试剂以及仪器说明书进行。

1.3 判定标准参照CLSI/NCCLS (2005年) 规定的折点评价耐药、中介以及敏感性。

2 结果

送检的550例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87例 (179株) (同一患者多次分离出的细菌不予以重复计算) , 平均检出率为95.7%, 检出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124株 (69.3%) , 真菌31株 (17.3%) , 革兰阳性菌24株 (13.4%) , 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而革兰阴性杆菌中主要为大肠杆菌38.7% (48/124) 、鲍曼不动杆菌29.0% (36/124) 和肺炎克雷伯菌22.6% (28/124) 常见, 此外克氏枸橼酸杆菌4.8% (6/124) 、阴沟肠杆菌3.2% (4/124) 、产气肠杆菌1.6% (2/124) 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以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较强敏感性, 其中以碳青霉烯类药物最高。见表1。

3 讨论

重症加强监护病房内发生的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病房内致病菌的构成、种类、耐药性等情况均和普通病房不尽相同。与普通病房比较, 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医院感染引起的危险性要高5~10倍[2]。文献研究报道, 约有50%的医院感染均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出现, 而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最为常见, 如嗜血杆菌、非发酵菌及肠杆菌科等, 而非发酵菌是其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一种条件致病菌[3]。

虽然目前国内研究发现, 在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医院感染性致病菌中, 真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比例呈现增加的趋势, 但本文研究显示本院重症监护病房内重症感染患者的致病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其比例为69.3%, 较真菌和革兰阳性菌的比例要高。本院重症监护病房内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以非发酵菌及肠杆菌科为主, 主要包括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等。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肠杆菌科病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高于非发酵菌, 然而肠杆菌科类致病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要高, 这可能与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本院存在滥用而引起耐药菌株出现有关。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全部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最低, 这与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多种酶如Ampc酶和ESBLs酶高度稳定之外, 还可能与本院重症监护病房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有关。

鉴于重症监护病房内患者疾病情况均较危重, 且科室流动性大及人员复杂, 导致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广泛存在, 本院对此提出下列措施:①积极防治:对医务人员加强手卫生管理, 当原有患者转科或出院时需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及病房内环境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②制定和落实相关合理用药的原则及制度:抗菌药物的选取严格参照国家相关使用指南, 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同时医院药事监督委员会对科室用药情况进行监督;③定时对病房内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等情况进行分析, 以便正确指导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 在重症加强监护病房内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较普遍, 需积极加强预防和监测, 进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革兰阴性杆菌在重症加强监护病房重症感染患者中的耐药性。方法 对550例重症加强监护病房内出现医院感染患者进行探讨, 分析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以及耐药性。结果 送检的550例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87例 (179株) , 平均检出率为95.7%, 检出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124株, 真菌31株, 革兰阳性菌24株, 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 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以及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具有较强敏感性, 其中以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最高。结论 在重症加强监护病房内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较普遍, 需积极加强预防和监测。

关键词:革兰阴性杆菌,重症加强监护病房,重症感染,耐药性

参考文献

[1]高玉红, 李丰良.重症监护室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重庆医学, 2014 (32) :4369-4372.

[2]赵惠敏.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和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四川医学, 2012, 33 (5) :850-852.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送检患者标本, 分别为痰、血液、尿液、咽试子、分泌物、粪便、胸水、腹水、胆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分别占77.64%、6.42%、5.18%、3.31%、3.11%、1.04%、1.04%、1.04%、0.72%、0.52%) 中分离所得病原菌共740株, 同一患者重复检出的菌株不计入。质控菌株有铜绿假单胞菌 (为ATCC27853) 及大肠埃希菌 (为ATCC25922) 。

1.2 方法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的培养和鉴定, 根据送检标本类型以相应的培养基进行接种, 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 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 (即CLSI) 制定标准报告细菌对测试的抗菌药的耐药进行评断[1]。药敏纸片在规定有效期内使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WHONET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度ICU病区共检出病原菌740株, 样本主要来源为痰 (77.64%) 、血 (6.42%) 、尿 (5.18%) 。其中, 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位于第1位, 占20.00%, 而鲍曼不动杆菌位于第2位, 占14.46%,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位于第6位占8.2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位于第9位, 占1.62%, 这四种非发酵菌的总株数占居病原菌的44.32%。可见, 笔者所在医院的常见致病菌以非发酵菌为多数。居于前10位的病原菌及占总株数的百分比详见表1。

笔者所在医院ICU非发酵菌的抗菌素耐药率较高, 大多数耐药率在50%以上, 其中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素的耐药率达到了100%, 而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也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达到了全耐药, 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较高, 分别为71.96%及78.99%。

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 (28.26%) 、阿米卡星 (27.27%) 、妥布霉素 (21.42%) 的耐药率较低, 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E (2.63%) 的耐药率较低,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 (29.5%) 及环丙沙星 (19%) 的耐药率较低。三大非发酵菌抗菌素耐药率分析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非发酵菌为一群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耐药性强, 多为条件致病菌, 非发酵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其临床耐药率近年有增加趋势[2]。重症监护病房 (ICU) 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住院时间长及接受多种有创检查和治疗, 尤其是广谱高效抗菌药物如碳青霉烯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或滥用, 导致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 普遍呈现出高度耐药、多药耐药的态势[3]。本研究旨在通过统计以了解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 中常见非发酵菌分布、耐药性等特点以便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减少抗菌素耐药率。

本研究发现, 在740株检出病原菌中, 非发酵菌占大多数, 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一致[4]。非发酵菌始终是我国ICU分离菌中占重要比重的病原菌, 一方面与患者基础疾病严重、医疗器械侵入、免疫力低下、呼吸机及大量广谱抗菌素使用等因素有关, 另一方面不排除监测获得的病原菌是定植菌的可能[5]。而在非发酵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检出率位列前三, 这也与之前的文献研究结果一致[4]。

本研究显示, 铜绿假单胞菌是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 (20%) , 其作为非发酵菌, 是医院感染中的重要病原菌[6]。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复杂, 其主要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生物膜的形成、主动外排系统的作用、抗菌药物修饰酶或灭活酶的产生等有关[7]。多药耐药机制造成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在笔者所在医院的调查研究中, 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达到了100%, 特别的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较高, 达到78.99%, 与既往报道的研究结果有区别[2]。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正在不断攀升, 可能的原因在于既往的研究发现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 是铜绿假单胞菌重症感染患者治疗的首选用药, 故较长时间以来增加该药的使用率造成了耐药的发生[8]。本研究中发现, 该菌对庆大霉素 (28.26%) 、阿米卡星 (27.27%) 、妥布霉素 (21.42%) 的耐药性较低, 可供临床选择用药。

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为14.46%, 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近年来在抗菌药物广泛使用所产生的选择性压力作用下,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病例逐年增多, 其耐药性也日趋严重[2]。本研究中, 鲍氏不动杆菌对除多粘菌素E外的其他所选药敏药物的耐药率均达60%以上, 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啉的耐药性达到了100%。目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被认为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的有效药物, 但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报道日渐增多[9,10]。笔者所在医院ICU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71.96%, 结合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增加, 故应加强亚胺培南的管理与合理使用。同时, 该菌对多粘菌素E的耐药性较低, 仅为2.63%, 与先前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可供临床选择药物参考[11,1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检出率第三高的非发酵菌, 但在3种常见非发酵菌中,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最强。该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性, 对碳青霉烯类天然耐药, 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88.0%。对复方新诺明 (29.5%) 及环丙沙星 (19%) 的耐药性较低可作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治疗的经验用药。

综上所述, 非发酵菌的耐药形势严峻。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与临床长期较为大量地使用广谱抗菌素有关。机体在抗菌药物作用下, 细菌之间耐药质粒传递, 使正常菌短时间内获耐药性, 从而成为耐药菌株;与此同时, 抗菌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使体内正常菌群中敏感菌被杀灭, 而耐药菌及不敏感菌大量繁殖, 造成机体的菌群失调从而容易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中, 应当更加合理地规范抗菌素的使用, 制定抗菌素的使用原则并规范抗菌药物的培训及管理。同时, 非发酵菌感染与患者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建立人工呼吸道等密切相关也与分布在医护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及物品有关[3,13]因此应严格规范无菌操作, 减少和避免感染因素, 如呼吸机雾化器、体外循环器、血液透析器及各种导管的规范操作使用并加强对ICU病区的综合管理及患者的护理, 保证严格消毒清洁, 控制传染源, 综合采取应对措施可提高救治疗效。

摘要:目的:通过统计以了解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 中常见非发酵菌分布、耐药性等特点以便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减少抗菌素耐药率。方法:回顾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非发酵菌的情况, 分析其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 并进行总结。结果:送检样本主要来源为痰 (77.64%) 、血 (6.42%) 、尿 (5.18%) ;在740株病原菌中, 以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 占20.00%, 而鲍曼不动杆菌也达14.46%,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8.24%。这三种常见非发酵菌的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 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在50%以上。结论:非发酵菌在ICU病房为常见致病菌, 其耐药性均越趋严重, 特别是对于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 故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3年1月-2010年6月期间, 所有有明显症状收住院治疗的初发心房颤动患者共83例, 男50例, 女33例, 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脑梗死22例, 风心病合并脑梗死6例,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39例,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16例, 平均年龄 (57.36±14.87) 岁, 所有病例心功能NYHAⅠ~Ⅳ级。其中2005年12月以前未建ICU, 患者44例, 设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 (56.36±17.55) 岁;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ICU接受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39例, 设为治疗组, 平均年龄 (56.79±13.7) 岁。两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t=0.096, P>0.05) 。初发心房颤动是指初发心房颤动小于7d, 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者。上述病例均除外病窦综合征、甲状腺疾患、慢性肺部疾患、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以及药物中毒导致的房颤。

1.2 方法

所有病例治疗前常规心电图检查, 持续心电、血压监测。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完善X线胸片、甲状腺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并根据年龄及心功能状况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15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 10~15min内注入, 随后以0.5~1.0mg/min维持静脉滴注。房颤控制不理想者, 间隔30min追加150mg, 追加不超过2次。病情好转后, 逐渐减少静脉维持量, 至房颤转复停止静脉用药。出现心动过缓 (心率<60次/min) , BP<90/60mmHg (1mmHg=0.133kPa) 则停止静脉滴注胺碘酮。静脉给药时, 同时口服胺碘酮600mg/d, 待病情稳定1~2周后, 再逐渐减至200mg/d维持。所有患者同时给予积极改善心功能等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首剂西地兰0.2~0.4mg静脉注射, 5~10min内注入, 以后0.2~0.4mg/d, 并给予狄戈辛0.125~0.25mg/d口服。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 (x¯±s) 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治疗组39例患者, 35例在24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 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44例, 20例转复为窦性心律, 有效率为45.4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2.2 治疗组在ICU住院时间平均 (5.44±3.22) d, 对照组在病房住院时间平均 (9.86±4.71) d,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2.3 毒副作用观察:治疗组静脉给药时1例出现头晕, 为一过性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静脉炎, 经硫酸镁湿敷缓解。

2.4 治疗组39例患者中, 左房内径2.7~5.6cm, 平均 (3.92±0.87) cm, 35例复律成功, 左房内径平均3.9cm。自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分别为<24h 28例;24~48h 11例;4例未复律患者中左房内径平均4.5cm, 随着左房内径的逐渐增大, 治疗成功率逐渐降低, 同时自心房颤动发作至开始治疗的时间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一旦发生心排血量减少25%甚至达50%, 尤其同时存在心功能损害时, 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肺水肿, 诱发心肌缺血。由于心房失去收缩力, 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 脱落引起脑梗死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1]。恢复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对改善血流动力学, 控制心力衰竭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近年来, 胺碘酮广泛应用于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3]。胺碘酮的另一大优点是左室功能障碍的患者对它的耐受性良好, 因为其负性肌力作用很小, 甚至可能有部分正性肌力作用。而且作为抗心律失常的胺碘酮仅有微弱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不加重充血性心衰。应用胺碘酮可以有效地减少猝死率[4]和总病死率[5]等, 使得许多临床医生开始把胺碘酮作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线药物。

本组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初发心房颤动, 总有效率为89.74%, 取得明显效果, 对心脏泵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 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患者耐受性良好。胺碘酮的电生理效应主要有[6]: (1) 抑制钾离子通道,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APD) 和有效不应期 (ERP) , 从而延迟复极时间, 可使Q-T延长、T波改变。 (2) 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通道Na+内流, 减慢传导速度, 在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 (3) 阻断慢钙通道内向电流, 减慢房室 (AV) 传导速度, 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抑制作用大于逆向。通过抑制L-型Ca2+通道而抑制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 故虽可以延长Q-T间期, 但极少引起尖端扭转室速。 (4) 直接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自律性, 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幅度无影响。显著延长心房不应期, 轻度延长心室不应期。 (5) 对α、β受体、毒蕈碱受体均有非竞争性阻滞作用, 其代谢产物能抑制甲状腺素与受体的结合, 因此具有抗交感神经活性及抗甲状腺素活性, 有助于心肌细胞的稳定, 并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率。 (6) 静脉应用可直接扩张血管。胺碘酮口服吸收缓慢, 生物利用度低, 起效时间长, 为7~20d。静脉应用浓度高, 使心肌组织暴露在较高的血药浓度下, 故起效快, 主要用于急症治疗。静脉注射15min其作用达到最高点, 以后4h内逐渐下降, 故需要静脉维持用药[6]。在静脉用药的同时给予口服制剂, 既缩短药物的起效时间, 又保持了稳定的血药浓度。当口服开始起效时, 停用静脉胺碘酮, 完成静脉至口服的平稳过渡, 防止房颤复发。治疗组左房内径的大小、自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亦直接关系到转复的有效与否。急性静脉应用中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炎, 因此在ICU持续监护, 及早用药, 有利于静脉胺碘酮临床观察, 注意毒副作用的发生, 特别注意应使用大静脉滴注, 防止发生静脉炎。

综上所述, 胺碘酮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其致心律失常作用小, 负性肌力作用轻或无, 用于治疗初发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应作为在ICU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许俊堂, 胡大一.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抗栓治疗 (C) .北京:心血管血栓的溶栓抗栓治疗与实验室检测及血栓防治研讨会, 2002.

[2]程祖亨.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初发心房颤动伴快心室反应的疗效观察 (J) .中华心律失常杂志, 2002, 6 (2) :76-77.

[3]Chow MS.Intravenous amiodarone:pharmacology, pharmacoki-netics, and clinical use (J) .Ann pharmacother, 1996, 30:637-643.

[4]The cascaed invstigators.The cascade study-randomized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in survors of cardiac arrest in seattle (J) .Am J Cardiol, 1993, 13:442-449.

[5]Levine JH, Massumi A, Scheinman MM, et al.Intravous amiod-arone for recurrent 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theintravous amiodarone multicenter trial group (J) .J Am CollCardiol, 1996, 27:67-75.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ICU进行治疗的118例重症患者, 均自愿加入试验, 且签署了自愿试验书。118例均为重症绝对卧床患者, 入组前应用彩超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 且排除有抗凝治疗或间歇气压治疗禁忌的患者。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59例。治疗组中男33例, 女26例, 年龄34~78岁, 平均年龄 (45.7±2.5) 岁;对照组中男32例, 女27例, 年龄35~77岁, 平均年龄 (45.6±2.4)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具体包括多翻身、垫高下肢、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间歇气压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具体方法:入院后第1天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ml, 每日1次, 脐周皮下注射, 同时应用气压治疗泵对患者的足部、小腿、大腿部位进行每日3次的充气、放气治疗, 充气压力一般控制在30~50mm Hg (1mm Hg=0.133k Pa) , 治疗时间一般为每次30min。两组患者均以7~10d为1个治疗周期, 1个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3诊断标准

治疗7d后, 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 患者若无深静脉血栓形成, 且D-二聚体<500μmg/L, 可排除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若D-二聚体>500μmg/L, 对患者进行四肢静脉加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若彩超结果为阳性, 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形成。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死亡2例, 其中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 另外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死亡3例, 其中1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 另外2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从表1可以看出, 治疗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与对组相比P<0.01

3 讨论

目前, 临床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以预防为主, 张惠等[2]研究显示, 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基本预防、药物预防及器械预防三种。在本次研究中, 我院联合三种预防方法, 其结果显示, 治疗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应用基本预防的对照组, 与吴苏华等[3]研究结果相符合。究其原因, 林红等[4]研究显示,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包括肝素类及维生素K拮抗剂类。而维生素拮抗剂药物中的代表是华法林, 但华法林起效时间较长, 且在服药过程中要常规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 因此对于长期需要抗凝治疗的ICU重症患者, 一般选择肝素类药物, 但肝素类药物又分为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 张雷等[5]研究显示, 普通肝素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同时, 会增加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低分子肝素钙为普通肝素衍生而来, 其通过抗凝血因子Xa的活性保持了普通肝素的抗凝功能, 而同时低分子肝素又具有较强的抗血栓作用, 其抗血栓作用明显比其抗凝血功能较强, 故低分子肝素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同时又大大降低了出血发生率。同时, 陈东峰等[6]研究显示, 低分子肝素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 故其生物利用度很高, 为临床首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药物。

除药物预防外, 在本次研究中, 我院联合间歇气压装置进行器械预防, 间歇气压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气压泵序贯对患者的足部、小腿及大腿进行间歇的充气加压, 从而促进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 改善患者静脉淤血状态, 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 从而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程云为[7]研究显示, 间歇气压装置还可激活纤溶系统及促凝血物质, 从而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除此之外, 从临床应用来看, 间歇气压装置的操作简单, 使用舒适, 能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综上所述,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间歇气压装置可降低ICU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永兵, 肖虹, 胡晞, 等.低分子肝素、间歇性气压治疗预防颅脑创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 2013, 2 (5) :167-168.

[2]张惠, 鲁力, 文玉明, 等.中心ICU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和干预措施的回顾性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 2011:48-49.

[3]吴苏华, 李元华.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气压治疗预防ICU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3) :84-85.

[4]林红, 陈晶, 李群, 等.间隙气压疗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8 (21) :112-114.

[5]张雷, 龚平.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8 (12) :206-208.

[6]陈东峰, 余楠生, 卢伟杰, 等.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加压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 2010, 7 (12) :51-53.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篇8

资料与方法

在重症监护组43例中, 男27例, 女16例, 年龄27~76岁, 平均 (44.87±12.05) 岁。在非重症监护组43例中, 男28例, 女15例, 年龄31~78岁, 平均 (46.90±12.10) 岁。

资料收集及置管方法:中心静脉插管经Seldinger法实施, 导管类型为单腔静脉导管。每天用酒精以及碘酒对穿刺处消毒, 并用纱布敷料对穿刺处予以覆盖, 且要观察局部有无出现感染征象。另外, 要将有无应用PN (胃肠外营养) 、有无大手术以及器官移植、化疗、使用激素、使用抗生素情况、拔管原因、插管型号、插管部位及导管留置天数予以记录[1]。

相关APACHEⅡ (慢性健康状况、急性生理学的评分系统) 的资料收集:将在第一天 (24小时) 之中进行CVC插管、CVC拔管时的急性生理学最差的12项资料、慢性健康资料、Glasgow评分进行收集。12项分别是白细胞计数以及肌酐浓度、钠、血清钾、血压、呼吸、p H值、脉搏、Pa CO2值、体温、Pa O2及血细胞比容。取样时机:体温升高, 突然出现寒颤;不能经其他部位感染来对感染征象进行解释时;没有必要留置导管, 在拔管之后, 应经常规培养。微生物学 (采集标本) :在拔除ICU者与非ICU者的CVC (中心静脉导管) 之前, 要抽静脉血液 (5ml, 外周经皮) 注射到培养瓶里。用酒精及碘酒对CVC穿刺区域皮肤消毒, 随后将CVC小心、快速拔除。在无菌状态时, 要将到导管剪断 (距离尖端位置5cm处) , 使CVC尖端得以留取, 并放置于无菌的培养试管里边。在标本留取之后, 要送往细菌室, 微生物鉴定、微生物分离、微生物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培养病原菌途径:通过全自动培养仪行标本培养;通过API鉴定板条、微生物系统鉴定各类型的细菌病原体, 通过扩散法 (K-B纸片) 行药敏试验。经MIC扩散法对VRE、MRS等耐药产酶株做进一步的检测、确认。经ATP ID 32C+F法做真菌鉴定试验、药敏试验。

感染诊断指标:标本导管与标本血液都是同步留取, 用血液培养阴性, 导管培养阳性, 或者导管标本、外周血标本所培养成的病原菌各有不同, 则是导管定植。倘若导管标本和外周血标准都在同一时间进行病原菌培养, 且病原菌相同, 则诊断为CRBSI (导管有关血流感染) [2,3]。

统计学处理:用统计数据SPSS14.0分析数据, 资料检验、比较经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发生CVCRI概率:共收集重症监护组与非重症监护组的导管数目128根。在重症监护组之中, 导管根数超过2根的有2例, 在非重症监护组之中, 导管根数超过2根的有3例;培养阳性的导管数目有38根, 分别出现在38例患者中 (重症监护组14例、非重症监护组24例) , 因此培养阳性概率29.69%;致病菌共有35株, 在这35株之中病原菌被培养出来两种的导管有2根;导管 (100根) 每天的感染次数1.63次。在出现CVC感染的38例患者中, 需要静脉营养 (胃肠道功能有缺陷) 的病例20例 (52.63%) , 导管与血液所培养出来的致病菌相同的病例18例 (47.34%) 。

比较重症监护组与非重症监护组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在重症监护组中, 球菌是构成病原菌的主要菌种 (61.00%) , 在球菌之中, 杆菌成分占15.8%, 表皮葡萄球菌成分占37.8%;在非重症监护组中, 杆菌成分与球菌成分非常接近, 所占比例34.50%、38.40%。重症监护组和非重症监护出现真菌感染几率非常靠近, 分别是22.1% (重症监护组) 、26.8% (非重症监护组) 。由统计学分析, 重症监护组与非重症监护组构成病原菌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0.28, χ2=2.38) 。将重症监护组与非重症监护组的导管 (每100根) 感染次数、相关性血流 (导管) 感染概率以及导管定植率、总导管感染率进行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CVCRI和留置导管时间的关系:分析重症监护组和非重症监护组的CVCRI和留置导管时间的关系, 见表1。

回归分析:经Logistic对相关因素 (穿刺部位、性别及年龄、导管留置时间、APACHEⅡ (插管时评分、拔管时评分) 、大手术、广谱抗生素、激素、导管腔数予以回归分析, 显示PN、穿刺部位 (锁骨下静脉留置) 、导管留置时间是造成CVCRI的重要性、独立性、危险性因素。

讨论

ICU、非ICU患者出现易患CVCRI的因素及病发情况基本一致。CVCRI对杆菌、球菌有极严重的耐药现象。PN、穿刺部位 (锁骨下静脉留置) 、导管留置时间是造成CVCRI重要的、独立的危险性因素。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ICU和非ICU之中CVCRI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的区别。方法:将43例ICU患者作为重症监护组, 将43例非ICU患者作为非重症监护组。中心静脉插管经Seldinger法实施。结果:共收集重症监护组与非重症监护组的导管128根。培养阳性的导管数目有38根, 因此培养阳性概率29.69%。经Logistic对相关因素予以回归分析, 造成CVCRI的因素为PN、穿刺部位 (锁骨下静脉留置) 、导管留置时间。结论:ICU、非ICU易患CVCRI的因素及病发情况基本一致。PN、穿刺部位 (锁骨下静脉留置) 、导管留置时间是造成CVCRI重要的、独立的危险性因素。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相关感染,中心静脉导管,非重症监护病房

参考文献

[1] 郑炘.重症监护病房与非重症监护病房肿瘤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11) :2005-2006.

[2] 刘晓敏.重症监护病房与非重症监护病房520 例肿瘤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病原菌分布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9) :1554-1555.

上一篇: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下一篇:反思思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