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劳动节

2024-11-05

美国劳动节(共7篇)

美国劳动节 篇1

筷子事件引发的热议

6月初, 美国佐治亚州一家工厂向中国出口筷子引发西方媒体热议。这家工厂每天可以生产200万双筷子, 大部分出口中国。《时代》周刊评论说, 在每件商品都标注“中国制造”的时代, 进口筷子无疑是个标志性事件:中国虽然拥有全世界最廉价的劳动力之一, 但这种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6月19日, 《时代》发表了名为“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的文章, 在广州建厂22年的美国商人查尔斯·哈布斯在文中称自己正考虑去柬埔寨建厂, 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正让他的公司失去竞争力。

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 去年一年间, 许多跨国企业和中国公司扩建或搬迁到劳动力廉价的西部。文章援引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的话说:“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结束了。”

如此看来, 筷子更像是一个信号, 预示着某种经济发展的趋势?那么, 这个信号是如何产生的呢?何以引起如此关注?

据悉关于筷子事件的最早一篇报道, 是6月3日亚特兰大市的主要日报《亚特兰大宪法报》的报道:一家名叫“佐治亚筷子公司”的工厂日产200万双筷子, 其中大多数销往中国的连锁超市, 少数销往日本、韩国和美国。

紧接着, 网络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一个类似新闻热点的栏目, 以《进口讽刺:中国从佐治亚州的一个小镇购买自用筷子》为题, 阐发评论“今天我们买的所有商品, 似乎都是‘中国制造’, 然而, 亚洲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筷子, 却数以百万计地‘美国制造’, 这点令我们自豪。”文中引用了《亚特兰大宪法报》的部分报道。

6月8日, 中国某家长期关注国外新闻的媒体网站报道了此事, 内容与网络版《时代》周刊的相近, 文中称“美媒称是对中国‘重大讽刺’”。

然而, 6月19日, 《时代》周刊发表了名为《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的文章, 指出去年一年间, 许多跨国企业和中国公司扩建或搬迁到劳动力廉价的西部;6月20日, 中国国内数家主流媒体刊载报道, 称“近来, 一则美国制造筷子出口亚洲的新闻被《时代》周刊评为‘对美国的重大讽刺’”;此后, 评论热议更是不断, 有的称“这预示着经济格局的变更”, 也有的称“小概率事件应理性看待”, 而更多的媒体将“筷子”与19日《时代》发表的文章标题相联系, 称“‘美国制造’筷子出口中国, 廉价劳动力市场或将终结”……

关于筷子事件, 还有报道指出, 位于美国佐治亚州阿梅里克斯的佐治亚筷子公司确实日产200万双, 大量出口中国。但优势不是廉价劳动力, 而是原材料和技术进步。

该筷子公司老板杰·李说:“佐治亚州的杨树和枫香树, 像野草一样茂密, 这里的木材价格低于俄罗斯。”“我一个中国朋友经营的木筷生意, 木材来自俄罗斯, 但中俄之间的货运, 价格较高, 稳定性也较差。我朋友说, 很多木材运到大连后, 已经受潮, 影响产品质量。”, “我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 增加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程度, 所以我的用工数量比中国筷子企业少。”

美国知名智库——美国进步中心的山姆·福尔伍德将该事件比作“沙漠中的绿洲”。他说:“这与美国制造业通常灰暗、绝望的故事形成对比。”“在满是坏消息的经济环境下, 李先生脱颖而出。他的故事说明, 企业家的勇敢和远见能够创造就业, 拯救经济。”山姆·福尔伍德甚至建议, 奥巴马总统去杰·李所在的佐治亚州看一看。但与此同时, 也有美国经济分析家指出, 出口一次性筷子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 即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开发资源, 最终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 不得不退出市场竞争, 如今美国却在重演这一模式, 这是一种倒退。

“高工资”未必是坏事

关于筷子事件所昭示的诸多争议性意义我们暂且不论, 就中国来说, “高工资”时代已经逐渐来临却是不争的事实。2010出现的大范围用工荒就是一迹象。

高盛公司驻香港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说, 过去10年来, 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每年增长近12%。4月份, 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 2002年至2008年, 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时薪上涨了一倍, 而美国只上涨了20%。

制造业工资上涨的结果就是, 廉价制造业逐渐开始向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地方转移:一方面, 国内的如服装、玩具和简单的电子器件等产业已经开始向孟加拉国、越南和柬埔寨转移;另一方面, 部分跨国企业上演“西进运动”, 把企业搬迁到内陆地区。

《时代》指出, 中国廉价劳动力终结未必是“坏事”。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 尽管劳动力成本上涨, 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仍只相当于美国的4%左右。《经济学人》刊文指出, 中国大部分产业的薪水依然不高, 如制造业、矿业、建筑业、农业等。

与此同时, 劳动力薪水上涨并没有降低利润, 或赶跑投资者。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虽然前五月来自美国的投资减少, 但来自亚洲和欧盟的投资在增多。

工资的上升也意味着, 中国人口袋里有了更多的钱。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因此获利, 它们急切地希望中国增加消费以减少国际贸易的巨大不平衡。美国商会做的一次调查显示, 75%的商会成员主攻出口市场, 而去年这个数字发生了质变:75%的受访公司表示它们在中国的生产主要供应中国市场。

经济学专家指出, 对中国来说, 靠数百万廉价和低薪劳动力获得经济成功的时代已经终结, 现在该向这个时代说再见了。只要管理者认清方向, 高工资时代带来的长远利益将带给中国一个更有成效和更大发展的时代。

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不管是经济学家对筷子事件的分析, 还是各种统计数据, 甚至前几年一度在中国蔓延的“用工荒”, 都有一个相同的指向, 那就是中国制造业劳动者工资提高了。然而, 提高就代表高吗?非也。

仍以此筷子公司为例。老板杰·李说:他有位中国朋友在大连做木筷生意, 同样生产筷子, 大连与该公司所在的阿梅里克斯两地相比, 劳动力成本高低立显。2011年初上调后的大连市最低工资为11元/小时, 而阿梅里克斯的最低工资为7.25美元/小时, 约合人民币47元/小时。李先生说, 佐治亚筷子公司的新员工领取最低工资, 经培训后, 工人工资可达10美元/小时, 约合人民币65元/小时。

这和我国经济现状貌似有某种对等意味,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确实迎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但发展了代表发达吗?同样的答案, 非也。现实的情况是, 我国正在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 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根据日本政府2011年2月14日公布的经济统计数据,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正式超越日本, 一举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需要看到的是, 2010年我国人均GDP仅为4 300美元左右, 排名世界第95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就提出了我国发展前景的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另一种可能性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 二战以后世界许多国家经过努力, 都先后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在“中等收入转型”中,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转换滞后, 一直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线上;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经济体则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宝贵机遇, 通过实施“技术立国”、“技术驱动”等发展战略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成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在中等收入的发展阶段上, 引发国家之间产生分化的因素很多, 包括资源环境状况、改革与调整的进程、社会稳定程度以及国际市场的影响等等。但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则是与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科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产业和创新体系建设。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说, 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从中等收入向中上等收入转变的时期。这时效率提高如果赶不上成本提高, 就会陷入低效益增长, 同时, 通货膨胀变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高通胀的同时经济衰退。需求不足、成本提高、创新力不够, 这三方面原因不同程度在我国存在, 甚至有的还比较突出。能不能穿越中等收入陷阱, 克服这些不利的因素, 重中之重就是创新。在经济体制方面, 制度创新的核心就是加快市场化竞争,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秩序。

转型已迫在眉睫

综观中国30多年的改革路程, 中国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蓬勃发展, 到本世纪, 因为资金流动性充裕, 资本密集型企业迅速崛起, 但技术密集型企业却没有像前两者一样有大的发展。而一国的经济发展, 往往要顺次走过劳动力推动、资本推动、创新推动等几个阶段, 创新推动和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各国的经济发展在走到一定的阶段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日本、韩国等都曾有过类似的境况, 在发展到一定阶段, 走上了提高技术含量转变发展方式的道路。一些拉美国家则没有跨过这一道坎, 所以在崛起的中途停滞。

直到现在, 二三十年前发展起来的“两来一补”的作坊式企业还大量存在, 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更多的是在产业链低端为人做嫁衣, 自有品牌的知名产品和中国经济总量完全不成比例。当时很多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 引进的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国内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 更是盈利水平低下, 如果不剥削廉价劳动力的人工成本, 则毫无利润可言。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 这类盈利水平较低的企业大批倒闭, 而“用工荒”也迫使企业不得不提高用工价格。这些外力都在逼着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

如此看, 如果说“用工荒”对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预警, 对中国转变发展方式是一次机遇, 那么此次筷子事件则昭示着转型迫在眉睫。

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 去年一年间, 许多跨国企业和中国公司都扩建或搬迁到劳动力廉价的西部。

对中国来说, 靠数百万廉价和低薪劳动力获得经济成功的时代已经终结, 现在该向这个时代说再见了。

美国劳动节 篇2

may day, i wish you a happy work, happy rest more!

2)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

thought exists in labor, people will live on labor。

3)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未来。五一节快乐。

labor created history, labor to create the future。 happy may day。

4)要工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

to work, and to hard—working, work is the wealth of the most reliable。

5)劳动是艰苦的,成果是甘甜的;没有辛苦的劳动,就没有甘甜的果实。

labor is hard, fruit is sweet; without hard work, there is no sweet fruit。

6)祝你心情舒畅,节日愉快,注意身体,多多保重!

i wish you a happy, a happy holiday, attention body, take care a lot!

7)五一我要睡个长觉,但是吃饭时你可以通知我!

the may day i want to have a long sleep, but can you inform me when having a meal!

8)劳动使人建立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五一节快乐。

labor makes people to establish confidence in his intellectual power。 happy may day。

9)当你一切容入了社会,周围的一切都是平凡的劳动所给予。

when you all into the society, all around are ordinary labor to give。

10)用自已的双手创造辉煌,给最亲爱的人以幸福!

with their own hands to create brilliant, for the most beloved people to happiness!

11)祝你劳动节愉快!心想事成!工作开心!我会永远支持你的!

i wish you a happy labor day! horse! work happy! i will always support you!

12)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今天是您的节日,祝您节日愉快!

you use industrious hands, and create a better life, today is you of festival, i wish you a happy holiday!

13)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传递着温情,衷心的问候一声您辛苦了!劳动节快乐!

your hard work for us to convey warmth, heartfelt greet a cry, you were laborious! happy labor day!

14)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all the treasures that can be derived from labor, all the plight, can be relieved by labor。

15)今天虽然是劳动节,但也要多多注意休息,保持身体健康。

although today is labor day, but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est, keep healthy。

16)有你相伴的日子,即使平凡也浪漫!祝你一路顺风,五一节快乐。

have your companions days, even ordinary also romantic! i wish you a pleasant journey and wuyijiekuaile。

17)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友情珍贵,在这长长的假日里,祝你快乐!

the colorful world, friendship is precious, in this long holidays, i wish you happiness!

18)祝你的努力和汗水尽快变成明天成功的果实。劳动节快乐!

i wish you the efforts and sweat as soon as possible into tomorrow the fruits of success。 happy labor day!

19)假期来到,祝福送到:开开心心,烦恼丢掉;轻轻松松,快乐来找;一帆风顺,事业有成;甜甜蜜蜜,幸福常伴;五一劳动节快乐。

The holidays came, blessing to: happy, worry away easily, to find happiness;; career;Everything is going smoothly。, sweet, happiness Labor Day happy。

20)快乐在飞舞,合着轻松的节拍,邀你来共舞。趁着阳光明媚的时节,郊游踏青舒缓心情。朋友相思浓浓,五一来到,祝你快乐幸福!

Happy flying, easy to beat, invite you to the danc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unny season,sightseeing relax。 Friends love thick, five one is coming, I wish you a happy life!

21)五一到了,把美好祝福送你一些:工作好一些,薪酬高一些,脑筋灵一些,话语甜一些,身体健康些,心情愉快些,烦恼少一些,快乐多一些!劳动节万事如意!

Five one, the beautiful blessings send you some good work: some, high pay, mentally, sweetwords, healthy, happy, worry less, more happy Labor Day 5。1 good luck in everything!

22)发送:我。接收:你。方式:原创首发。目的:密切联系。意义:加深友谊。内容:祝福问候,详见其他短信。备注:五一快乐,生活幸福!

美国的劳动节为何不在“五一” 篇3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不断高涨,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罢工运动此起彼伏,其中以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声势尤为浩大。1886年5月1日,美国各地有11000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举行总罢工,纷纷走上街头示威游行,要求实现8小时工作制。芝加哥是这次罢工运动的中心,参加罢工的工人达4万人。5月3日,罢工遭到了残酷镇压,死伤200多人,7名工人领袖被判处死刑,这引起了国际工人阶级的愤怒,广大工人特别是欧洲工人对美国工人的“五一”大罢工表示同情和支持。在美国和世界各国舆论的强大压力下,美国资本家被迫让步,18.5万工人争取到了8小时工作制,即使是少数顽固的企业也不得不把每天的劳动时间缩短为9~10个小时。

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斗争,显示了美国工人的力量,这次罢工运动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重大意义。1889年7月,每年的5月1日被定为无产阶级永久的共同节日,这一天全世界的工人阶级都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当局实行8小时工作制。从1890年起,“五一”就成了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但是,由于面临经济萧条和战争,它的光彩在其起源地美国却日趋暗淡。当时,“五一”节不被美国工人运动的领导组织劳工联合会(简称劳联)所重视。劳联成立于1886年,在成立初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支持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运动,领导了当年的“五一”大罢工。但是,劳联在龚伯斯的领导下,用高额会费限制非熟练工人和黑人参加,因此,劳联一开始就是一个工人贵族组织。1900年,参加劳联的工人有57万人,仅占美国工人总数的7.6%。劳联领导人提出的口号是工人应得“公平的工资”,资本家应得“公平的利润”。把工人运动纳入美国资产阶级制定的政策框架之中。

美国劳动节 篇4

中国法律保护劳动者实施集体代表性的权力。如果这些权力切实得以实践,中国劳动者的境遇就会与美国劳动者大不相同。美国有劳动法和雇佣法之分。劳动法涉及集体权利,而雇佣法处理个别劳动关系。这也是在谈到劳动法时,中美两国存在的一个概念性的不同。

不过,美国劳动法很少严格区分个体和集体权利。所有的劳动争议案件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关劳动报酬的诉讼,一般能代表处于类似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状况。在非法解除合同的案件中,虽然案情各不相同,但是作为代理方的工会或其他人往往会把个别争议普遍化,从而使判决适用于更大的劳动者群体,以形成判例。因此,在总结之前判例的基础上,美国全国劳动关系委员会和《1964年民权法案》第7条明确规定,不能基于参与工会、种族、性别、年龄、国籍和宗教等原因而解除与劳动者的合同。《职业安全健康法案》保证劳动者身处有害条件时,有权在不受胁迫或报复的情况下,立即停止工作。

中国劳动法体系也包括个别雇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两个方面。同时,中国的公司治理还受到其他一系列法律的规制,比如《公司法》、《证券法》和《反垄断法》等。这些法律都列有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条款,并规定了工作场所劳动者参与之权益,从而使劳动者能够了解企业运营。

中国《劳动法》规定了每周44小时的最高工时标准。然而,问题是如何计算每周工时。现实中,不同地方政府对于如何计算本地工时有各自的规定,很多规定是为了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以月为单位计算加班时间,另一些则以年为单位计算,以便把生产旺季的工作时间分散到淡季。

计算方法对于考量中国劳动条件至关重要。很多中国公司是劳动密集型电子、纺织或服装企业,主要为跨国公司供应产品。作为供应商,其订单规模随着西方社会消费季节而不断波动。

假如供应商被发现违反法律,西方公民社会和消费者运动就会对跨国公司施加压力。出现这种情况后,跨国公司往往要求供应商采取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方式进行生产,这种生产可以大幅降低加班时间,而供应商则必须雇佣更多人手,劳动力成本开支增加。

中国法律体系的执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产业关系系统。

首先,中国《工会法》几乎保障了工会会员资格的自动获得,同时,《劳动合同法》规定了集体合同和集体谈判,且未对相关内容设置程序障碍。至少在工会代表性扩张方面,与美国法律相比,中国法律为工会提供了更大的权限。在美国,劳动者有权参与“保护性的集体活动”,也就是组织工会。虽然法律规定各方应该基于“良好意愿”达成集体协定,但是并没有要求劳资双方必须达成集体协定。另外,中国法律强调在工作场所建立工会组织,而美国法律虽然规定劳动者有权组织工会,这种权力的实现却是由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来决定。

实践中,一旦工会建立,美国工会的概念就与中国工会不一样了。最关键的是,美国法律确保工会独立于管理层,以便避免利益冲突。在中国,利益冲突概念似乎没有被法律所明确。很多情况下,工会依附于企业,更多时候,工会就是政府的分支机构。在美国,工会工作的目的是要平衡管理方的力量。在中国,工会工作的一个方面是与雇上合作,避免出现干扰工作场所秩序的活动。中国工会不只关于工人权益,更多的是解决工作场所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美国劳动争议调解由独立第三方担任调解员,而中国却由工会扮演居中调解的角色。

在美国,工会权力通过其基层组织实现。工会的核心是罢工或其它“保护性的集体活动”。中国对于罢工等产业行动尚未做出明确的官方认可,没有出现过工会组织产业行动方面的报道。不过,最近的某些地方法规,比如《深圳市劳动关系条例》,提出了工会指导产业行动和应该在产业行动中发挥作用的问题,说明中国工会工作也在进行试点性的改革。

诚然,中美两国产业关系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工会权力来源。美国工会权力来自于基层,以及工会代表劳动者进行的法律和产业行动。中国工会影响力源于国家意愿,并通过法律和政府规章加以巩固。

二、美国劳动法制和公司治理

美国公司受到各种能够影响其经营行为的法律及法规的规制。本文仅涉及那些可能影响美国公司海外活动的法律,并探讨这些法律的内涵和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这些法律如何改变公司的行为。

(一)公司治理

1. 公司法律:

这些法律规制公司的建立、高管对于股东的责任以及大股东对于小股东的责任。美国公司受到其注册所在州法律的规制。比如,沃尔玛注册在特拉华州,因此受到特拉华州法律的约束。同样,沃尔玛股东和管理层必须遵守特拉华州法律。

2. 证券法律:

1929年大萧条后,美国国会认为有必要出台法律节制证券的买卖。这些法律的基本原则是透明,也就是涉及证券买卖的各种事项必须透明。因此,公司所有信息必须真实披露,其中包括其劳动条件和产品质量。一旦由于公司不实披露原因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股东有权就此对公司或者高管个人提起诉讼。

3. 消费者和人身伤害法律:

美国通过成文法和判例两种形式保障消费者权益。如果一家猫粮生产公司销售了受到污染的猫粮,那么消费者有权就此提起诉讼,诉讼缘由是公司违反合同、质量保证、漠视他人权益和采取不公平的欺骗性交易。这些诉讼可以是个别诉讼,也可以是集团诉讼。

4. 环境法律:

在联邦和州层面,都有关于环境的成文法律。有时候是在已有法律基础上,放宽了适用范围,特别是对于某些判例的适用方面。美国环境法律规制工作场所使用的设备及其产品。环境法律在很多方面与职业安全健康法律重叠,因为很多职业安全事故都带来严重的环境影响。

5. 劳动法律:

1935年《全国劳动关系法案》及其对“保护性的集体活动”的认可,是美国劳动法律的奠基石。《全国劳动关系法案》规定建立全国劳动关系委员会,作为劳动法律的执行机构。

现实中,全国劳动关系委员会很难阻止侵害劳动者的活动之发生。第一,违法成本不足以遏制恶性违法行为。《全国劳动关系法案》没有规定惩罚性赔偿,且经济赔偿仅限于损失弥补。第二,如果全国劳动关系委员会法务人员拒绝受理一个案件,劳动者无权就此自行向法官提起行政诉讼。第三,全国劳动关系委员会及其法务人员可能受到政治影响。第四,委员会受理过程缓慢,在委员会做出决定之前,工会的组织战略很可能已经被压制。

6. 雇佣法律:

美国劳动者和雇主“自主”选择建立雇佣关系,他们可以在除法律写明的事由之外,以任何理由解除雇佣关系。写明事由主要是歧视性解除合同,包括基于种族、宗教信仰、性别或国籍的歧视。

当然,这里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是“自主”不能“侵犯公共政策”。雇主可以“自主”选择雇员,但是法律保护不良行为揭发者的权益。揭露雇主不良行为的雇员,受到法律保护,雇主无权对其采取报复性行动。联邦反欺诈法案对于揭发者保护做出了很多具体的规定。

不过,没有雇主会承认自己的行为是基于歧视性原因,所以,执行法律可能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从而使全国劳动关系委员会有限的预算难以为继。

7. 工资和工时法律:

这类法律包括对于最低工资、工作周、童工和加班工资的规制。这些法律是所有涉及劳动关系法律中执行最为有效的。首先,举证责任倒置,由雇主负担保存记录的义务,使得劳动者主张这些法律的成本较低。其次,美国律师愿意接受具有附带条件的案子,虽然这些案子通常需要律师预先垫付成本,且律师只有在打赢官司时,才能拿到费用,不过,这些案子还规定雇主承担劳动者的一切法律开支。

8. 职业安全健康:

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职业安全健康法案》。《法案》建立了职业安全健康委员会,制定工作场所规定,并处理违反规定的行为。

虽然职业安全健康委员会推出了一系列的防护性标准,执法却存在很大问题。职业安全健康委员会人员不足。劳动者没有权力直接向法庭提起诉讼,而必须通过人手紧缺的职业安全健康委员会进行投诉。最关键的是,《法案》涉及范围仅是对违反本法案的职业伤害(包括死亡)。

在很多州,劳动者为了享受到州立工人补偿体系之外的职业安全补偿,必须通过冗长的法律程序。其实,州立工人补偿体系也只能给劳动者提供有限的补偿,劳动者要享受这些补偿就必须放弃诉讼雇主的权利。

因此,美国工作场所职业安全健康体制,没有能给雇主施加足够的压力。就《职业安全健康法案》本身而言,这不是一件好事。

(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美国经济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法律执行也就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有些美国法律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而另一些则不行。

按照公司法律和证券法律规定,公司管理层必须对其海外活动负责。这些活动包括海外生产和业务联系。比如,美国公司审计人员需要确保其在中国珠江三角洲的电子厂工人按时拿到加班工资。有时,审计人员不了解当地法律,或者认为中国法律本身存在执法问题,所以,公司觉得能够逃脱相关法律的约束。

此时,美国消费者权益和人身伤害法律将发挥作用,法律要求美国公司遵循透明原则,开放其海外设施,以便消费者检查海外工厂或供应商是否在合法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环境法律也将要求公司生产过程中不能存在有害物质泄漏。

劳动法律形成在全球生产尚未影响美国工作的时期。这些法律没有涉及到海外生产和运输环节。全国劳动关系委员会执法权力仅限于美国国内,从而使美国公司能够有效避开劳动法律的约束,当全球化带来法律执行困难时,利益相关人集团就可能有效弥补这种缺陷。

(三)利益相关人集团

在美国,有时候,即使可以直接适用的法律条款没有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还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推动法律原则实施。在全球化经济下,间接执法往往是确保法律在海外发挥作用的关键。能够采取这种模式的大多数是机构投资人,特别是公共和私营单位养老基金。这些养老基金是美国上市公司的主要拥有者。有两类养老基金比较重要。

第一,依照塔夫特-哈特雷法案建立的“工会养老基金”。这类基金由工会和雇主通过共同协议建立,由工会和雇主共同管理。一般情况下,工会和雇主各出3名专职人员管理基金运作。不管基金管理人来自工会还是雇主一方,在基金运作中,他们都要保障养老基金参加者的“专有利益”。养老基金通过投资增加总资产额。

塔夫特-哈特雷法案创建了巨额工会养老基金,亦称为“塔夫特-哈特雷基金”。比如,美国食品及商业工人工会就拥有总值约280亿美元的塔夫特-哈特雷基金。

第二种类型的基金是各州和市政雇员养老基金。这些基金用于支付州和市政雇员退休金。职工代表参与到基金的管理之中。根据各地法律,职工代表可以通过选举产生,也可以直接指派。

为了确保基金参加者的“专有”利益,基金管理者的投资战略是,所投资公司的运营符合本国或外国法律。这也是选择投资对象的一个先决条件。

正如美国最大的公共事业雇员养老基金经理理查德·佛罗多所言,公司违法将对投资者产生长期影响,也许今天这种违法行为会带来短期利润,但是,公司的“品牌和商誉”将受到严重打击,很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挽回。

公司的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股票价格就会狂跌,股东利益受损,这时,股东有权依照美国证券法律中的反欺诈条款,对公司提起诉讼。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安然公司、泰科公司和全球通讯公司的欺诈案。在这3起案件中,塔夫特-哈特雷基金或养老基金为了挽回巨额损失,对公司提起了诉讼。

这类案件的重要启示是,劳动者和资本有时候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公司的错误行为。从理论上说,违反法定工人权益的行为,将可能导致股价下跌,从而给代表资方的股东带来损失,因此股东要求公司治理必须满足工人合法权益,否则,就可能对公司管理层提起诉讼。

对于一家准备在美国上市(IPO)的中国国有企业,其管理层也必须依照美国法律,真实披露公司运营情况,包括企业劳动和雇员状况,以及职工参与事项。披露不力是违反联邦证券法律的行为。

机构投资人更有可能影响公司的行为。机构投资人可以通过问询、调查或反欺诈诉讼的方式使公司行为符合法律规范。已经有投资人开始采用这些方式了。

最近10年,特别是安然事件之后,机构投资人越来越主动向公司发出问询,并开始积极影响公司治理。以前,公司管理层几乎有不受限制的自由,现在,高管们不得不就包括高管年薪、工人状况和环境保护等事项回答机构投资人的质询。

今天,养老基金已经深入公司内部管理领域。从雇佣实务、环境评测到会计制度,养老基金开始关注与公司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正如管理学大师兼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的:

“(养老基金)不想成为公司的主人,但是,它们没有选择。只有通过持有公司,养老基金才能够保证美国一些最大和最重要的企业在业绩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1]

事实上,股东行动在很久之前就存在了。其中一个例子是反种族隔离制度。南非以前一直采取种族隔离制度,养老基金配合美国政府对南非白人政权实施制裁。制裁的结果是,1981年至1987年之间的南非经济增长率无法突破4.7%,有效抑制了白人政权的统治资源。

到1980年代中期,大概有350家美国公司在南非开展业务,绝大部分公司签订了“苏利文原则”。该原则由通用汽车公司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人瑞沃兰德·利昂·苏利文倡议制定,意在“争取南非社会的广泛变革,包括在种族隔离方面的法律和政策的变革”。两年后,苏利文成功说服各家养老基金组成同盟,开始变卖在南非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股票,或者要求这些公司停止与南非的业务往来。1990年,南非白人政权废除了绝大部分的种族隔离法律,1994年,纳尔逊·曼德拉当选为该国第一位黑人总统。

另一个例子是1990年代的美国德士古与可口可乐公司种族歧视案。1996年,一盘有关德士古高级管理者发表种族歧视言论的秘密录音带被公诸于众。费城市政府立即转让了其持有的580万美元德士古股票。当时持有德士古1.14亿美元股票的纽约州公共事业单位养老基金立即做出反应。该养老金基金总裁卡尔·麦考尔写信给德士古公司首席执行官彼得·I·彼珠尔,指出如果公司不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养老基金将考虑在股东大会采取行动,撤换公司董事会。面对股价和股东双重压力,德士古与涉及种族歧视案的员工达成庭外和解,在麦考尔办公室的参与下,最终和解费用为1.761亿美元。

当今公司丑闻层出不穷,机构投资人就更有理由担心公司治理的合法性。加利福尼亚州公共事业单位养老基金长期以来不断关注美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活动,预防公司的海外活动给机构投资人利益带来的潜在打击。

1999年,加州公共事业单位养老基金签署了“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苏利文原则”,该原则是在原来苏利文原则版本上的更新。加州公共事业单位养老基金敦促美国公司“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场所;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并在生产国推进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虽然不会立即对于公司经营造成影响,但是,它对公司未来发展和长期利润增长还是起到很大作用。有鉴于此,2005年,加州公共事业单位养老基金呼吁在公司治理报告中加入环境数据。目前,已经有85家机构投资人加入到这个倡议活动之中,其代表的资金总额高达3000亿美元。

以上例子清楚地表明,养老基金在监控和规制公司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很多时候,在法律无法触及的地方或领域,养老基金行动起到了间接执法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养老基金不是单独行动,媒体、工会、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都在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之中。在中国,公民社会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正在快速发展。中华全国总工会也在改革自身工作,力图改变中国不平衡的劳资状况,使供应商生产条件符合法律。

在这个领域,中美双方应该加强协作。比如面对沃尔玛。沃尔玛是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的,因而受到特拉华州法律规制。按照特拉华州法律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的账目及经营记录,包括在华供应商的情况,因而为改善中国劳动者权益提供了渠道。

瑞本•格特曼(Reuben A.Guttman)格兰特与埃森霍佛律师事务所(Grant&Eisenhofer)律师,主要从事机构投资和集体劳动争议方面的诉讼。

厄尔·布朗(Earl V.Brown)美国劳联——产联劳动与雇佣法律师、美国卡车司机工会首席律师。

本文是基于作者在国际问题研究会2008年年会上的发言。

美国劳动法很少区别个别和集体权利,所有的劳动争议案件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个别争议,代理方通常会使之普遍化,从而使判决适用于更大的劳动者群体,形成判例。

中美两国产业关系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会的权利来源,前者来源于国家意志,而后者则来自基层和产业行动。

在美国,有时候即使可以直接适用的法律条款没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通过机构投资人,特别是公共和私营单位的养老基金也能推动法律原则的实施。

参考文献

美国劳动节 篇5

一、美国新生劳动力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就业促进政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严重经济危机的大规模爆发,美国的经济陷入困局,大 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人数从1929年的150万人猛增到1933年的1200万人,失 业率高达25%。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 斯福政府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 要环节予以促进,并对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史称“罗斯福新政”。“新政”重点对通货 与信贷、农业、工业、运输业、电力业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措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直接救济失业者、以工代赈、建立 社会保障制度。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 款物迅速拨往各州,800万个家庭领到救济款物。1934年又把单纯的救济改为“以工代赈 ”,给失业人员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新政期间,全美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构,比如公共工程署、民用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全国青年总署等,这些机构组织失业人员 从事植树护林、道路建筑、校舍医院建设等工作。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 程费用、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藉此修筑了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 校舍和医院,雇佣劳动力2300多万人,解决了大批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从1935年开始 的第二期“新政”,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来巩固 新政成果。社会保险负责劳动者“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一生,其中的失业保险,50%的 保险费由在职工人和雇主支付(各交付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另50%的保险费则由联邦 政府支付。

(二)二战后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就业促进政策

1.二战后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针对就业的需求,美国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法 案。比如,以提供直接就业机会为目标的《就业法案》(1964年)、《1971年紧急就业 法》;以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失业人口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人力发展和培训法案》(肯 尼迪总统1962年签署)、《经济机会法》(约翰逊总统1964年签署)、《就业和人力培 训结合法》(尼克松总统1973年签署)、《扩大工作培训和公共服务就业计划》(卡特 总统1978年签署);以救济失业人员为目标的《1973年康复法》、《1974年紧急失业补 偿法》(1973年国会颁布)。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提高失业人员能力为目标的《职业培训合作法》(1982年 里根总统签署)和以强化教育为目标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1984年颁布)、《无家 可归者援助法案》(1987年颁布)、《强化美国经济竞争力教育、培训法》(1988年制 定)相继颁布。这个时期,美国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漩涡之中,遭遇到新的经济 萧条,制造业萎缩,信息、服务业地位上升,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为此,政府加大对职 业培训的投入,为低收入、无业和没有技术而又面临严重就业困难的青年和失业工人提 供职业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再就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同时,提出职业培训改革的方向,把职业教育培训的对象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将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专 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纳入到职业培训中来。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美国颁布与促进就业相关的《劳动 保障法案》、《就业训练合作法》、《经济复苏税法》、《小企业创新法》、《劳动力 投资法案》。这一时期,美国的失业规模仍然较大,并呈现出周期性特点。据美国劳工 部统计,美国失业人数从1990年的687万人增加到1995年上半年的767万人。1995—2005 年间,美国失业率在5.5%左右,平均失业时间19.6周。为了应对失业压力,美国政府调 整了就业政策。一是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改造和重组煤炭、纺织等传统产业,大力发 展电子、信息、通讯、环保、能源、医药、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以持续的经 济增长和“绿色”理念创造就业;二是改革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促使 失业人员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和寻求新的就业;三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提高就 业服务系统的技术含量;四是推行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派遣就业,实施分享就业 机会的社会政策。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奥巴马政府的就业促进政策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并因此导致大批人员失 业。2009年2月,美国新增失业人口85.1万人,失业总人口达1250万人,失业率升至8.1%,局部地区失业率甚至高达12.5%。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奥巴马政府采取多项促进就业的政策,先后出台了《贸易调整援助法案》、《2008年紧急失业补助办法》、《高等教 育机会法》、《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并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来化解就业矛盾。

1.推出为小企业服务的法案。实施对小企业减税,政府承诺未来两年内向创造就业 机会的美国公司提供临时税收优惠,企业每提供一个新的就业岗位可获得3000美元的税 收减免。

2.提倡企业履行社会职责,尽可能少裁员。其目的是控制失业,减少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同时,企业主和政府也可减少支付失业保险金和救济金,避免在等待复苏期间丧失熟练的技术工人。

3.采用经济刺激政策,应对周期性失业。2009年1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 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奥巴马总统于同年2月17日签署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提 出要创造或保住350万个工作岗位。在这份计划中,启动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至少创造了 250万个就业岗位,直接用于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资金比重超过60%,同时,安排825亿美 元为低收入工人、失业者和退休人员提供援助,其中40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39.5亿美 元用于一般性人员的就业及培训,5亿美元用于残疾人的就业及培训,4亿美元用于就业 服务。此外,美国还发起紧急情况失业补偿和联邦额外补偿项目,对已享受所有正常的 州失业救济金的失业人员,联邦提供额外20周的资助资金,在失业率较高的州,如加利 福尼亚州,可再增加13周的联邦补助,以帮助失业人员渡过困难。

二、美国新生劳动力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的运行框架及政策特点

美国政府中促进就业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劳工部。在美国劳工部,共设有25个办公室 或局,其中有12个是关系到保护和促进就业的。这些机构是:信息和公共事务办公室,负责为劳工部收集全面信息;弱小企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为弱小企业、妇女拥有工作提 供咨询和服务,制定和检查劳工部的小企业政策、程序、评价;行政法法官办公室,负责主持对违反保护工人和公民正常劳动保护相关法规条款进行裁决的正式听证会;国际 劳工事务局,在主管国际事务的副国务卿帮办领导下,负责劳工部的国际事务,帮助制定影响美国工人的国际经济、贸易和移民政策;劳资关系和合作计划局,负责为雇主、工会、学术团体、居间的第三方或其他团体提供改进劳资关系的技术服务;妇女事务局,负责制定有助于改善劳动妇女福利、工作条件和增加妇女就业机会的标准和政策;劳工部研究院,负责为全国劳工部门雇员提供培训和职业发展计划;行政和管理助理部长,负责人事管理、行政服务和平等就业机会等行政政策;就业与培训署,承担相关就业 服务、职业培训和失业保险的职责,下辖联邦失业保险机构、就业服务机构、职业调整 帮助办公室、学徒和培训处、职业培训计划办公室、老年人社区服务就业计划、策略规 划和政策开发办公室;养老基金和福利署,负责对美国近100万个养老金计划和450万个 健康与福利计划进行管理;退伍军人就业和培训服务机构,负责退伍军人就业管理和培 训服务项目;劳工统计局,负责收集、加工、分析和传播就业、失业、物价等相关的数 据并努力使它的数据满足一定的社会标准。

除此之外,美国各州、县(郡)、市都有相应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比如,加利福 尼亚州设立了就业发展局(EDD),EDD通过提供服务来促进加州的经济发展,从而保持 雇主、雇员和求职者的竞争力。又比如,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郡设有3个就业服务中心,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和培训服务。在美国,还有为数众多的私立就业服务机构,比如我们在旧金山市参观的40小时职业介绍公司,其主要业务是提供“猎头”服务和劳务派遣,根据需要也提供直接的雇佣机会。此类公司只对雇主收费,对求职者是免费的。

综观美国的就业促进政策,有以下明显特点:

其一,就业促进体系健全。美国已建立起以从联邦政府劳工部到各州、县(郡)、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导,社会私营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完整就业促进体系,各级各类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促进社会就业。

其二,就业促进平台技术能力较强。不论州、县(郡)、市公共就业机构,还是私 营机构,都有完备的硬件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支撑,雇主和求职者通过电脑终端,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人力资源的详细资料,求职者寻求工作和雇主招聘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用工信息发布、求职人员简历发布、远程面试的及时对接,双向选择的成功率较高。

其三,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失业保险制度。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从1935年开始建 立,联邦失业税法规定,当前或上一年中,雇佣一个以上的雇员工作至少20周,或任一 季度支付1500美元以上工资的雇主,都应参加失业保险计划。联邦失业税以雇员年工资 的头7000美元为征税基数,税率是6.2%。待遇给付包括联邦雇员失业补偿金和贸易调整 补贴、工作日减少补贴等。但美国失业保险支付水平较低,美国崇尚个人奋斗,认为过 高的失业保险福利会导致福利依赖,在多数州,一般情况下,失业救济期最长不超过26 周,且失业救济的工资替代率最高不超过50%。与此同时,美国还从正反两面奖惩失业者,激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积极性。奖励措施包括提供求职补助、搬家补助、就业培训补 助等;惩罚措施主要是取消那些依赖失业金,不积极寻找工作或拒绝合适工作的失业者的领取资格。

其四,具有完备的就业培训与服务。《劳动力投资法案》的颁布,使全国形成广泛的一站式就业服务网,发布大量免费的就业信息,为失业者寻找工作提供便利。工作银行为失业者和雇主开辟网上互动,减少求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职业展望手册则为求职者提供职位要求、就业情况、薪酬待遇等信息,有助于提高就业效率。完备的一站式就业服务网络在失业者的再就业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加强和保护劳动力的理念指导下,政府对就业培训给予极高的关注,总统预算报告中,2002年劳动力培训项目的总财政支出为129.15亿美元,2003年为141.04亿美元,2004年达158.92亿美元。

其五,对特殊群体的就业关爱有加。一是积极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2009年2月17日通过的《2009美国复苏与再就业投资法案》中涉及的款项,有825亿美元是对低收入工人、失业者和退休人员的援助。二是强化退伍军人的就业服务。实施退伍军人再就业计划、伤残军人延伸计划、老兵劳动力投资计划,所有服役超过180天(不包括训练期)、因 公负伤军人、联邦承认的预备役军人、国家卫队成员及有资格的配偶都可享受到这项服务。三是实施刑满释放人员重回社会就业计划。以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为例,该郡就业 服务中心专设劳改处(MCCF)实施此项工作,通过“一站式”服务,服刑人员可以得到一份实质意义上的就业培训课程,包括职业发展、求职技巧等。

三、美国新生劳动力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政策的启示

(一)坚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大的格局上看,“十二五”规划确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仅为7%,但就业任务目标与“十一五”相比没有下调,即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在经济增长较“十一五 ”降低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要完成同样的就业任务,其压力是很大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以及低劳动力成本运行幻想的打破,扩大内需的长期性和高 汇率下的经济困惑也对增加就业带来负面影响。为此,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我们必须坚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一是选择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同时实现高增长与高就业,避免出现高增长、低就业,甚至是无就业的增长。二是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合理规划民生财政,使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就业倾斜,实施有利于就业的税收、金融、产业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保持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三是在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必须考虑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要求,防范失业风险。处理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处理好调结构与保就业、保稳定的关系,以就业最大化为目标,鼓励支持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 任,尽可能做到不裁员或少裁员,降低失业周期,并将失业人员组织到相应的就业准备之中。四是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主要的指标。建立起充分就业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应包括就业率增长、失业率控制和城乡居民就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

(二)加强就业培训与就业服务,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表现为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且呈常态化趋势。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职业培训不足,导致劳动力的素质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是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过低。相对来说,美国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就比较健全。美国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法制化程度高,早在殖民地时期就沿用了英国1562年制定的《工匠、徒弟法》,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莫雷尔法案》,规定各州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的知识”的学院(即“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南北战争后,直到二十世纪后期,美国颁布了《史密斯—休士法案》(1917年)、《中等教育基本原则》(1918年)、《职业教育法》(1963年)、《生计教育法》(1974年)、《职业训练协作法》(1982年),使美国的职业教育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在各州、县(郡)、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都有推进职业培训的计划,培训项目大部分为免费提供。在就业服务方面,美国具有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包括青年失业者、转换职业者、退伍军人、残疾人、刑满释放人员在内的全方位就业服务。在提供就业服务的过程中,“劳动力交换网”、“一站就业网”、“职业信息网”、“职业远航网”、“在线求职”等完备的网络发挥了巨 大作用,雇主招聘人员和求职者寻找工作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实现。鉴于此,我们应加快完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在职业培训上,一是结合当前形势,加快建立职业培训法制体系,依法推进职业培训工作;二是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主渠道作用,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三是从实际出发,修订职业培训补贴的支付办法,实行“学时累积制”,在保证培训效果基础上鼓励劳动者参加弹性学时职业培训。在就业服务上,一是赋予就业服务机构法定职能,处理好行政管理与业务经办的关系,调动多方积极性;二是扩大就业服务覆盖范围,将退伍军人、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纳入就业服务制度范围,并开展有针对的就业服务;三是加大对就业服务的资金投入,足额安排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经费和专项业务费用,加快打造覆盖全国,触角延伸至社区、行政村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就业服务,形成规范、统一、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推行就业服务绩效考评制度,为各类用工单位和广大城乡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建立起就业导向的失业保险制度

美国的失业保险体系主要由联邦——州失业补偿计划和劳动力投资法案两部分组成。失业者享受失业补偿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五项要求:①失业前的就业经历(工资和时间)符合州规定;②在就业服务机构注册,主观愿意重新就业,心理和身体上具有劳动能力,且在领取失业补偿期间处于积极寻找工作状态;③凡因自愿离职、不当行为、劳动纠纷和拒绝接受合适工作等个人原因而失业,没有资格享受失业保险待遇;④除13个州外,其余州设置失业保险待遇享受等待期,经审核,如果基期的就业时间、就业收入和离职缘由不符合州立法规定的,可以否定失业者的申请;⑤在享受失业待遇期间,失业者须履行定期汇报求职情况的义务,如经审查失业者在领取失业金期间,懈怠寻找工作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合适工作的,则会被取消资格。而在《劳动力投资法案》的框架下,政府在人力投资方面强调“工作第一”的理念,强化技能培训,形成失业补偿、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的整合系统。借鉴美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应在以下方面力求有所突破:①总结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的经验,将《失业保险条例》上升为《失业保险法》,强化失业保险的法制性。②推行失业保险、就业服务“一体化”运行机制。做到基础信息共享,“就业登记”与“失业保险待遇支付”联动,杜绝已就业的人员继续吃保险的现象。③推行大就业培训模式。将失业人员的培训纳入就业培训的 范畴内,失业人员的培训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并入就业专项资金(分帐管理),以求做到对所有培训对象的规范化培训和管理。

(四)推行绿色就业

美国应重塑劳动力市场流动性 篇6

最近几年的研究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不断下降。劳动力老龄化只能用于解释长期中劳动力市场流动性为何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显示出些许不寻常。

美国就业市场上工作再分配速率的降低反映出创造新工作机会的速率下降。对失业者而言,这意味着存在长期失业的风险;对在职者而言,这反映了职位的固定性和上升空间的缩小。

劳动力市场的稳定让公司适应于安逸的环境,并局限于现有的生产条件,难以应对产业升级带来的冲击。

从国家层面来讲,政府的部分政策和就业保护法的部分法规也抑制了工作的再分配。这些条文的初衷是保护工人不因种族、宗教、性别等原因受到歧视,但实际上也导致工作再分配的速率放缓。

此外,信息革命也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性。个人的所有信息都实现了联网并登记在案,雇佣方可能采取更加严格的招聘程序和筛选条件。

美国劳动节 篇7

一、美国新生劳动力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就业促进政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严重经济危机的大规模爆发,美国的经济陷入困局,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人数从1929年的150万人猛增到1933年的1200万人,失业率高达25%。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予以促进,并对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史称“罗斯福新政”。“新政”重点对通货与信贷、农业、工业、运输业、电力业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措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直接救济失业者、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800万个家庭领到救济款物。1934年又把单纯的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人员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新政期间,全美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构,比如公共工程署、民用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全国青年总署等,这些机构组织失业人员从事植树护林、道路建筑、校舍医院建设等工作。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藉此修筑了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和医院,雇佣劳动力2300多万人,解决了大批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来巩固新政成果。社会保险负责劳动者“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一生,其中的失业保险,50%的保险费由在职工人和雇主支付(各交付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另50%的保险费则由联邦政府支付。

(二)二战后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就业促进政策

1.二战后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针对就业的需求,美国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法案。比如,以提供直接就业机会为目标的《就业法案》(1964年)、《1971年紧急就业法》;以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失业人口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人力发展和培训法案》(肯尼迪总统1962年签署)、《经济机会法》(约翰逊总统1964年签署)、《就业和人力培训结合法》(尼克松总统1973年签署)、《扩大工作培训和公共服务就业计划》(卡特总统1978年签署);以救济失业人员为目标的《1973年康复法》、《1974年紧急失业补偿法》(1973年国会颁布)。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提高失业人员能力为目标的《职业培训合作法》(1982年里根总统签署)和以强化教育为目标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1984年颁布)、《无家可归者援助法案》(1987年颁布)、《强化美国经济竞争力教育、培训法》(1988年制定)相继颁布。这个时期,美国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漩涡之中,遭遇到新的经济萧条,制造业萎缩,信息、服务业地位上升,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为此,政府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为低收入、无业和没有技术而又面临严重就业困难的青年和失业工人提供职业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再就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同时,提出职业培训改革的方向,把职业教育培训的对象扩大到社會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将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纳入到职业培训中来。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美国颁布与促进就业相关的《劳动保障法案》、《就业训练合作法》、《经济复苏税法》、《小企业创新法》、《劳动力投资法案》。这一时期,美国的失业规模仍然较大,并呈现出周期性特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美国失业人数从1990年的687万人增加到1995年上半年的767万人。1995—2005年间,美国失业率在5.5%左右,平均失业时间19.6周。为了应对失业压力,美国政府调整了就业政策。一是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改造和重组煤炭、纺织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通讯、环保、能源、医药、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以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绿色”理念创造就业;二是改革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促使失业人员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和寻求新的就业;三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提高就业服务系统的技术含量;四是推行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派遣就业,实施分享就业机会的社会政策。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奥巴马政府的就业促进政策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并因此导致大批人员失业。2009年2月,美国新增失业人口85.1万人,失业总人口达1250万人,失业率升至8.1%,局部地区失业率甚至高达12.5%。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奥巴马政府采取多项促进就业的政策,先后出台了《贸易调整援助法案》、《2008年紧急失业补助办法》、《高等教育机会法》、《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并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来化解就业矛盾。

1.推出为小企业服务的法案。实施对小企业减税,政府承诺未来两年内向创造就业机会的美国公司提供临时税收优惠,企业每提供一个新的就业岗位可获得3000美元的税收减免。

2.提倡企业履行社会职责,尽可能少裁员。其目的是控制失业,减少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同时,企业主和政府也可减少支付失业保险金和救济金,避免在等待复苏期间丧失熟练的技术工人。

3.采用经济刺激政策,应对周期性失业。2009年1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奥巴马总统于同年2月17日签署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提出要创造或保住350万个工作岗位。在这份计划中,启动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至少创造了250万个就业岗位,直接用于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资金比重超过60%,同时,安排825亿美元为低收入工人、失业者和退休人员提供援助,其中40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39.5亿美元用于一般性人员的就业及培训,5亿美元用于残疾人的就业及培训,4亿美元用于就业服务。此外,美国还发起紧急情况失业补偿和联邦额外补偿项目,对已享受所有正常的州失业救济金的失业人员,联邦提供额外20周的资助资金,在失业率较高的州,如加利福尼亚州,可再增加13周的联邦补助,以帮助失业人员渡过困难。

二、美国新生劳动力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的运行框架及政策特点

美国政府中促进就业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劳工部。在美国劳工部,共设有25个办公室或局,其中有12个是关系到保护和促进就业的。这些机构是:信息和公共事务办公室,负责为劳工部收集全面信息;弱小企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为弱小企业、妇女拥有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制定和检查劳工部的小企业政策、程序、评价;行政法法官办公室,负责主持对违反保护工人和公民正常劳动保护相关法规条款进行裁决的正式听证会;国际劳工事务局,在主管国际事务的副国务卿帮办领导下,负责劳工部的国际事务,帮助制定影响美国工人的国际经济、贸易和移民政策;劳资关系和合作计划局,负责为雇主、工会、学术团体、居间的第三方或其他团体提供改进劳资关系的技术服务;妇女事务局,负责制定有助于改善劳动妇女福利、工作条件和增加妇女就业机会的标准和政策;劳工部研究院,负责为全国劳工部门雇员提供培训和职业发展计划;行政和管理助理部长,负责人事管理、行政服务和平等就业机会等行政政策;就业与培训署,承担相关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失业保险的职责,下辖联邦失业保险机构、就业服务机构、职业调整帮助办公室、学徒和培训处、职业培训计划办公室、老年人社区服务就业计划、策略规划和政策开发办公室;养老基金和福利署,负责对美国近100万个养老金计划和450万个健康与福利计划进行管理;退伍军人就业和培训服务机构,负责退伍军人就业管理和培训服务项目;劳工统计局,负责收集、加工、分析和传播就业、失业、物价等相关的数据并努力使它的数据满足一定的社会标准。

除此之外,美国各州、县(郡)、市都有相应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比如,加利福尼亚州设立了就业发展局(EDD),EDD通过提供服务来促进加州的经济发展,从而保持雇主、雇员和求职者的竞争力。又比如,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郡设有3个就业服务中心,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和培训服务。在美国,还有为数众多的私立就业服务机构,比如我们在旧金山市参观的40小时职业介绍公司,其主要业务是提供“猎头”服务和劳务派遣,根据需要也提供直接的雇佣机会。此类公司只对雇主收费,对求职者是免费的。

综观美国的就业促进政策,有以下明显特点:

其一,就业促进体系健全。美国已建立起以从联邦政府劳工部到各州、县(郡)、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导,社会私营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完整就业促进体系,各级各类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促进社会就业。

其二,就业促进平台技术能力较强。不论州、县(郡)、市公共就业机构,还是私营机构,都有完备的硬件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支撑,雇主和求职者通过电脑终端,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人力资源的详细资料,求职者寻求工作和雇主招聘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用工信息发布、求职人员简历发布、远程面试的及时对接,双向选择的成功率较高。

其三,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失业保险制度。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从1935年开始建立,联邦失业税法规定,当前或上一年中,雇佣一个以上的雇员工作至少20周,或任一季度支付1500美元以上工资的雇主,都应参加失业保险计划。联邦失业税以雇员年工资的头7000美元为征税基数,税率是6.2%。待遇给付包括联邦雇员失业补偿金和贸易调整补贴、工作日减少补贴等。但美国失业保险支付水平较低,美国崇尚个人奋斗,认为过高的失业保险福利会导致福利依赖,在多数州,一般情况下,失业救济期最长不超过26周,且失业救济的工资替代率最高不超过50%。与此同时,美国还从正反两面奖惩失业者,激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积极性。奖励措施包括提供求职补助、搬家补助、就业培训补助等;惩罚措施主要是取消那些依赖失业金,不积极寻找工作或拒绝合适工作的失业者的领取资格。

其四,具有完备的就业培训与服务。《劳动力投资法案》的颁布,使全国形成广泛的一站式就業服务网,发布大量免费的就业信息,为失业者寻找工作提供便利。工作银行为失业者和雇主开辟网上互动,减少求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职业展望手册则为求职者提供职位要求、就业情况、薪酬待遇等信息,有助于提高就业效率。完备的一站式就业服务网络在失业者的再就业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加强和保护劳动力的理念指导下,政府对就业培训给予极高的关注,总统预算报告中,2002年劳动力培训项目的总财政支出为129.15亿美元,2003年为141.04亿美元,2004年达158.92亿美元。

其五,对特殊群体的就业关爱有加。一是积极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2009年2月17日通过的《2009美国复苏与再就业投资法案》中涉及的款项,有825亿美元是对低收入工人、失业者和退休人员的援助。二是强化退伍军人的就业服务。实施退伍军人再就业计划、伤残军人延伸计划、老兵劳动力投资计划,所有服役超过180天(不包括训练期)、因公负伤军人、联邦承认的预备役军人、国家卫队成员及有资格的配偶都可享受到这项服务。三是实施刑满释放人员重回社会就业计划。以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为例,该郡就业服务中心专设劳改处(MCCF)实施此项工作,通过“一站式”服务,服刑人员可以得到一份实质意义上的就业培训课程,包括职业发展、求职技巧等。

三、美国新生劳动力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政策的启示

(一)坚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大的格局上看,“十二五”规划确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仅为7%,但就业任务目标与“十一五”相比没有下调,即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在经济增长较“十一五”降低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要完成同样的就业任务,其压力是很大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以及低劳动力成本运行幻想的打破,扩大内需的长期性和高汇率下的经济困惑也对增加就业带来负面影响。为此,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我们必须坚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一是选择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同时实现高增长与高就业,避免出现高增长、低就业,甚至是无就业的增长。二是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合理规划民生财政,使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就业倾斜,实施有利于就业的税收、金融、产业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保持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三是在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必须考虑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要求,防范失业风险。处理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处理好调结构与保就业、保稳定的关系,以就业最大化为目标,鼓励支持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做到不裁员或少裁员,降低失业周期,并将失业人员组织到相应的就业准备之中。四是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主要的指标。建立起充分就业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应包括就业率增长、失业率控制和城乡居民就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

(二)加强就业培训与就业服务,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表现为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且呈常态化趋势。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职业培训不足,导致劳动力的素质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是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过低。相对来说,美国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就比较健全。美国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法制化程度高,早在殖民地时期就沿用了英国1562年制定的《工匠、徒弟法》,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莫雷尔法案》,规定各州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的知识”的学院(即“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南北战争后,直到二十世纪后期,美国颁布了《史密斯—休士法案》(1917年)、《中等教育基本原则》(1918年)、《职业教育法》(1963年)、《生计教育法》(1974年)、《职业训练协作法》(1982年),使美国的职业教育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在各州、县(郡)、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都有推进职业培训的计划,培訓项目大部分为免费提供。在就业服务方面,美国具有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包括青年失业者、转换职业者、退伍军人、残疾人、刑满释放人员在内的全方位就业服务。在提供就业服务的过程中,“劳动力交换网”、“一站就业网”、“职业信息网”、“职业远航网”、“在线求职”等完备的网络发挥了巨大作用,雇主招聘人员和求职者寻找工作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实现。鉴于此,我们应加快完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在职业培训上,一是结合当前形势,加快建立职业培训法制体系,依法推进职业培训工作;二是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主渠道作用,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三是从实际出发,修订职业培训补贴的支付办法,实行“学时累积制”,在保证培训效果基础上鼓励劳动者参加弹性学时职业培训。在就业服务上,一是赋予就业服务机构法定职能,处理好行政管理与业务经办的关系,调动多方积极性;二是扩大就业服务覆盖范围,将退伍军人、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纳入就业服务制度范围,并开展有针对的就业服务;三是加大对就业服务的资金投入,足额安排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经费和专项业务费用,加快打造覆盖全国,触角延伸至社区、行政村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就业服务,形成规范、统一、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推行就业服务绩效考评制度,为各类用工单位和广大城乡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建立起就业导向的失业保险制度

美国的失业保险体系主要由联邦——州失业补偿计划和劳动力投资法案两部分组成。失业者享受失业补偿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五项要求:①失业前的就业经历(工资和时间)符合州规定;②在就业服务机构注册,主观愿意重新就业,心理和身体上具有劳动能力,且在领取失业补偿期间处于积极寻找工作状态;③凡因自愿离职、不当行为、劳动纠纷和拒绝接受合适工作等个人原因而失业,没有资格享受失业保险待遇;④除13个州外,其余州设置失业保险待遇享受等待期,经审核,如果基期的就业时间、就业收入和离职缘由不符合州立法规定的,可以否定失业者的申请;⑤在享受失业待遇期间,失业者须履行定期汇报求职情况的义务,如经审查失业者在领取失业金期间,懈怠寻找工作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合适工作的,则会被取消资格。而在《劳动力投资法案》的框架下,政府在人力投资方面强调“工作第一”的理念,强化技能培训,形成失业补偿、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的整合系统。借鉴美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应在以下方面力求有所突破:①总结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的经验,将《失业保险条例》上升为《失业保险法》,强化失业保险的法制性。②推行失业保险、就业服务“一体化”运行机制。做到基础信息共享,“就业登记”与“失业保险待遇支付”联动,杜绝已就业的人员继续吃保险的现象。③推行大就业培训模式。将失业人员的培训纳入就业培训的范畴内,失业人员的培训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并入就业专项资金(分帐管理),以求做到对所有培训对象的规范化培训和管理。

(四)推行绿色就业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1年宣布了一项40亿美元的建筑节能计划,旨在提高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建筑效能,并在提高能效、节能环保的同时,在两年内为美国创造5万个就业岗位。在这项计划中,美国政府强调不会动用纳税人的税款,而是由私营部门出资。美国提出,未来10年将斥资1500亿美元大举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等,创造500万个绿色就业岗位,构建美国的低碳领袖地位。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较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十二五”时期,绿色就业将大有可为。当前,在推行绿色就业工作中,应着重在以下方面拓展:①加强绿色就业宣传,普及绿色就业理念,将“绿色”观念植入现行就业政策中;②加强绿色就业研究,制订绿色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和绿色技能开发规划,为绿色就业绘制美好愿景;③加大对节能环保、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对环境影响小的产业发展,限制对环境影响大的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④加强对绿色就业领域劳动者的权益维护;⑤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建立绿色就业补偿机制,促进绿色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上一篇:地方国企改革下一篇:服务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