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2025-01-02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精选12篇)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篇1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 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社会居民的年龄普遍增高, 这就给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客观条件下, 研究我国近代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更具现实意义。

一、民国初期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

1912年随着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 以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 但是由于北洋派代表人物袁世凯带来的军事压力, 孙中山先生被迫放弃临时大总统, 而由袁世凯出任中华民主共和国临时大总统, 至此结束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虽然后期袁世凯称帝建立中华帝国, 年号洪宪, 但是只局限内部, 对外还是以中华民国的称号, 所以应该还是中华民国纪年。

在袁世凯成为民国政府执政者之后, 中国的整体实力得以提升, 他从各个方面入手, 大力开展经济建设, 使得当时的中国经济能力逐步回升。为了能够使得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袁世凯下达的改革命令达到八十多项。其中尤以经济为发展的进出口贸易, 成立中国第一支警察机构, 人数达3000人, 并且建立现代化军队, 而且大力发展教育等一系列举措, 形成了初具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规模。

在社会保障管理制度的细则定制上, 以首都北京为中心延伸至省级行政机构再到地方政府的三线一体的管理模式, 主要以防范自然灾害为主, 因为没有先例借鉴所以在整体内容上就只有预防灾害救济难民为主。虽然也有几条相关约束的法规, 但是由于袁世凯执政后期称帝的事情, 已经无暇其他事情, 并且当时各地的贪污行为时有发生, 所以很多救灾款项都流入到了个人的腰包, 民国时期开创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基本算是名存实亡了。随着袁世凯的病逝, 军阀四起,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至此民国初期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从建立到推行短短几年就宣告失败。虽然, 民国初期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 但是它所承载的意义是非凡的, 极大地推动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袁世凯称帝后病亡, 各地军阀四起, 中国进入到军阀混战时代, 各地纷纷自立政府行使独自行政权力, 当时各地军阀统治的政府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基本没有。一直到1927年以国民党蒋介石为首的国民革命军攻克南京, 基本结束了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阶段, 进入以国民党为执政党的中华民国时期。同年4月18日, 国民党正式立南京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首都。逐步恢复中国的整体行政能力。在社会保障方面继续沿用袁世凯执政时期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并加以改进, 细致化处理。同时建立社会保障行政法规, 以保障制度能够彻底贯彻下去。而且社会保障机构直接听令于南京政府, 负责整个中国社会保障的管理, 机构名称“内政部”。

民国时期的内政部相当于现在我国的国务院, 所有民国政府的各地方行政机构都会受到内政部的监督, 并且根据各地行政能力给出指导意见, 而且对于地方政府的执政者如果发生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的事情, 内政部可以直接报请国民党行政院, 经过开会研究后作出判定。而且, 在地方警察系统以及消防系统的管理以及官员任免上也是内政部管理的范畴。总之在行政上所有的社会性事务都属于内政部的管理范畴[1]29。在民政管理上, 内政部负责的事务更加明确, 其中囊括了各地区行政区域的划分以及自治区的少数民族管理、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灾区重建、救济灾民, 并建立地方社会保障机构等。 并且建立实业部负责管理民国时期所有农田耕地的划分以及所有实业。而且增设地方司作为直接管理机构。

三、民国时期社会保障体制的推行工作

由于民国初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军阀混战造成的损害极其恶劣, 而且自然灾害频发, 造成当时国家经济严重下滑, 而且国外帝国主义长期窥视我国, 民国的社会政局动荡不安。当时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低落的时期。

在国民党成立国民政府之后, 立即组织专家学者对当时的社会形式作出了剖析, 为了能解决现阶段的实际问题, 增设社会保障机构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且为了防止袁世凯执政时期的民国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事情再次出现, 加大保障法制的建设, 而且增设相关的管理监督机构, 特别是对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无家可归、无粮可吃的情况, 增设社会保障赈灾机构, 增设慈善机构。

而且为了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 国民政府还在地方邀请社会名流士绅共同组建民间慈善机构, 红十字总会就是诞生在这一时期, 而且相关的救灾赈灾的慈善机构都相继建立起来, 据当时的统计民国时期总共有社会保障慈善机构230个, 而国民政府亲自组建的国家性质社会保障机构有73个, 地方政府与企业联合组建的有31个, 私人名义建立的慈善机构有1个, 而且为了预防突发性自然灾害等情况的发生, 国民政府还加设了临时性的社会保障慈善机构, 国家性质的共有54个, 地方政府与企业联合建立的有62个, 私人名义的多达9个。正是这些社会保障慈善机构的建立, 极大地保障了民国时期社会稳定,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2]2。

四、民国时期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保护性法规建设

民国时期, 为了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 国民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正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建设, 极大地保障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推行。而且也为以后新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建设奠定了夯实的基础。1928年末,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立法院成立, 这也标志着国民政府社会保障工作进入规范化管理时期。明确了每一个保障性机构的行政权力以及法律法规, 从1928年一直到1938年, 立法院共颁布了二十九条关于社会保障性事业的法律法规。其中明确了关于孤寡老人以及孤儿和残疾人的管理办法, 明确了关于居民身体健康的指导意见, 明确了由于贫富差距带来的贫民增多的管理办法。在实质内容上要求各地方行政机构在当地建立养老所解决孤寡老人的生活问题, 设立孤儿收容所解决社会流浪儿童的生活问题, 设立残疾人收容机构解决残疾人生活问题, 设立专业婴儿保育机构保障新生儿的成活率, 增加无偿医疗机构保障贫民的身体健康, 设立小额金融贷款机构保障贫民可以自主创业脱贫致富[3]118。而且为了保障工人的切身利益, 国民政府还出台了《工会法》、《工厂法》等保障性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建设是中国从封建统治到民主自治的第一部保障性法律法规, 标志着中国向民主自治的福利型社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而且为了防止这些法规在各地方实行起来时, 出现贪污腐败、携款私逃等情况, 立法院又出台关于赈灾款项以及物资发放的法律法规, 而且对于赈灾有功的群体以及个人也出台了奖励机制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的建设极大保证了社会保障事业的推广。

五、民国时期社会保障经费调拨与支出

在民国时期由于受到前期战乱等严重的影响, 国家的经济情况十分不乐观, 所以这就造成民国时期很多的事业发展形成了障碍。而如果经济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就会直接影响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所以保障性经费才是最为关键性的事情, 经过立法院与内政部等专家的集体讨论, 只有把保障性经费纳入国民政府的财政预算之内, 才能保证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完整性、可靠性, 所以在1930年出台了社会保障事业的保障性法律《救灾准备金法》, 其中内容上明确了以国家年经济收入的总和的百分之一作为国家保障性经费, 如果经费达到五千万, 而没有遇到特大型灾害的话保障性经费将自动停止, 直到保障性经费启动才可以继续积累。其中省直行政机构关于保障性经费的存储是按照总收入的百分之二作为保障性经费的。而且关于资金的启动设有专立的行政机构, 有中央派出启动小组委员七人省直机关派出启动辅助小组五人。在实际救灾资金启动上都要有明确的支出和收入的账目, 设有专业会计师四人, 把汇总的账目呈报给中央监督管理机构。

1935年, 国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保障性经费的使用暂行办法, 内容上明确了如果地方性保障性资金在遇到特大灾害的时候不能够满足的, 省保障性经费自然启动, 如果省保障性经费也不能满足则中央保障性经费启动。关于以工代赈和居民迁移开荒救灾的人员要加大补助金额, 所有的一切流程都要按照步骤和法律法规的框架来执行, 因为国家的保障性经费是来应对当社会出现重大灾害的时候应急经费, 所以只有完整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才能够有效地把这些相关政策落实到实处, 避免了贪污腐败的发生。

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建设, 是从建立中华民国的时候就开始逐步建设起来的, 当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的时候就已经充分意识到关于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 所以有很多实际有效的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 造成民国时期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形同虚设。但是, 当时的执政机构提出来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意见是值得肯定的, 虽然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但是已经为中国未来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今天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成绩都是不断深化改革得来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以史为鉴, 要从以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中发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要不断深入研究、不断总结, 保证我国未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蔡勤禹.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2]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工作报告[R].1946

[3]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管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篇2

一、引言

养老社会保险个人账户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的运行模式和结构千差万别。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向个人账户提供资金或从中转移资金的机制不同;选择基金经理人的方式不同;个人账户积累基金投资的可选择性不同;参保人因退休、致残或死亡等原因而从账户中提取资金的可选方式不同。

在中国,我们谈论养老社会保险个人账户是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它是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尚未正式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中记录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单位缴费部分划入职工个人名下的账户(统账分离后,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是计算参保人员退休金的重要依据。养老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环节包括:保费(基金)收缴、账务管理、基金管理,养老金给付。个人账户的管理模式是指各相关主体在上述管理环节功能定位的制度安排。

二、个人账户的管理现状

现行管理模式及其弊端。从管理的主体来看,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几乎承担了个人账户管理的全部职责(有些地区试行税务代征保险费):依法接受参保登记和缴费申报,稽核缴费基数,建立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数据库,管理个人缴费记录,按国家规定将保险费存入银行,全部用于购买国债,以实现保值增值,运营收益率要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按规定审核、发放社会保险待遇(委托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发放),提供查询等。这种管理模式在向新制度转换的初期是必要的,但从中长期来看,它无法真正发挥个人账户的作用。

从管理的环节来看,基金的投资运营方面问题最为严重。存在的问题归纳为: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基金管理混乱,且被挪用情况时有发生;养老保险基金运用渠道少,基金运用回报率低。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作体制造成的。中国目前对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尚处于一种分散和无序的状态。各省及省以下政府分头管理,没有一个独立的机构担当起确保养老基金成功运行的责任,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对养老基金的投资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检查,没有配备专业人员和技术资源去分析政策的变化和有关养老保险制度决策的影响,更没有具备专业投资知识的人员进行有效运作,导致养老基金的盗用、挪用或管理不善,使数额巨大的基金存在潜在的风险。

确定合理的养老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模式是统账结合制度成功运行的制度保证。由于97年国务院26号文件规定,“新人”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2000年12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该方案也规定,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满15年的,可以享受基础养老金,标准按本省(区、市)或市(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20%的计发。由于最低缴费年限并未进行调整,因此,从理论上讲,被新制度覆盖的第一批“新人”最早可能在2012年左右有资格领取基本养老金(假如参保人达到了退休年龄的话,如高龄参保人员及一些从事特殊工种允许提前退休的参保人)。这就是说,在10年之后,我们设计的统账模式的运行效果要开始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评判,其中个人账户是新制度最为核心的内容。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为20%,最高不超过30%,这一部分相对稳定,国家财政要负终极责任;个人账户部分的替代率能达到什么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参保人退休后的给付水平的高低。由此看来,个人账户的运行成功与否,与其说影响所谓“新人”的退休生活,还不如说它直接关系到“统账结合”制度在中国的命运。辽宁试点方案只是强调个人账户基金与社会统筹基金分开,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但如何确定个人账户的管理模式仍未引起重视。

从个人账户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才明确提出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此后,1995年开始试点,1997年在全国统一制度,2000年进行统账结合制度下的分账管理试点。国内有关个人账户管理问题的理论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重视,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视角讨论了个人账户管理的某些环节,逐步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个人账户基金应该而且必须进行市场化运营,以实现保值和增值;公共和私营部门都可以成为市场运营的主体;委托经营成为养老基金运营的一种主导性意见。但是,我认为,在研究个人账户管理模式问题上,存在如下不足:个人账户的管理目标不明确;选择具体的管理模式时,对个人选择权、管理成本等问题缺乏深入讨论;对世界几种典型的个人账户管理模式缺乏全面分析,未能很好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训。

三、确立个人账户的管理目标

一般认为,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引入个人账户是出于以下考虑: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保险供款的回报率;个人对自身福利安康承担更大责任;减弱政府的财政负担;给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参保人积累金融资产的机会;使退休津贴与个人供款的联系更加紧密;

计划的设计者还尽量避免:降低参保人在新制度下的总体给付水平;产生新的政府负债;政府过多地卷入经济运营;增加雇主负担。上述每种动机在具体设计个人账户时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经济绩效)。个人账户的设立常常被鼓吹为增加国民储蓄和促进投资的有效方式。但这一结论并未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因此,本文的讨论不考虑管理模式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提高潜在的回报率。最具吸引力的理由是个人账户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取得高的回报率要求个人账户被设计成尽可能使管理成本最低,投资回报最大,这是对制度设计者的挑战。

个人账户涉及到许多收费,这会直接减少参保人的净收益。个人账户的管理成本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有一种可替代性的选择方案——在这种方案中,对养老基金进行集中投资也能获得相似的投资回报的话,个人账户的意义就会大为逊色。因为集中化的基金管理模式的管理成本很有可能较低,这样,它在提高回报率方面更有有利条件,假如投资毛收益相同的话。虽然有管理成本优势,但中央集权式基金投资决策有政治风险,在某种意义上,投资决策更多地是反映政治意愿而非市场选择。投资决策可能不符合市场规律。

个人账户设计者面临的两难困境是如何在收益和集权化风险(低成本但有投资决策的政治干预)之间进行权衡。

强化个人责任。即使对潜在的投资回报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个人账户的支持者认为,个人有权进行自主投资决策是很有价值的。另外,个人有权选择何时及以何种方式从个人账户中提取退休金。当然,尽管抵御了对投资决策的政治干预,但代价是参保人要付出昂贵的管理成本。

限制政府风险。个人账户计划中有许多避免给付不足的条款涉及到某种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政府担保。一种形式是对所有老年人提供最低收入担保;另一种形式是对参与养老计划的主要金融机构的偿负能力提供担保。这不可避免地对这些行业的结构和机构的金融活动实行监管,个人账户营运过程中也有一些特殊的监管安排。其它担保形式主要是针对个人退休账户而言。账户基金余额足以使参保人每月领取超过某一最低数额的退休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资产能获得某一最低投资回报率,最低回报率的确定以所有养老金账户获取的平均回报为依据。每一种担保为政府增加了偶然性责任。可以理解,承担这些担保责任的政府很有可能采取监管和立法行动(包括限制个人选择)以降低风险。

避免政府干预投资决策。设计个人账户制度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投资决策尽量避免政府干预。但是,投资决策分散化的目标往往也会与个人账户的其它目标相冲突。

避免增加雇主负担。增加雇主负担的可能情况包括:加重税负、课税额的计算更复杂、更严格的账务管理要求,或者要求信息报告更加频繁。

尽管设计个人账户管理模式要在不同目标之间进行取舍,有些选择还涉及价值判断,但是我认为,个人账户管理模式的设计者所要追求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地提高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同时降低管理成本(下面我们将强调适度的个人选择权也是出于提高投资收益的考虑)。核心目标实现了,政府的财政责任自然会减轻。也就是说,当我们设计中国养老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模式时,如果最终个人账户的有效积累不足,那么可以肯定,这种管理模式必定是失败的。

四、个人账户管理目标的实现

从全世界来看,实行或建议实行的个人账户模式形式多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差别的存在,是因为人们对个人账户应该实现哪些目标有认识上的分歧。前文提到,这些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发展、获得较高的基金投资收益、个人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责任、减轻政府的养老责任等。

个人账户计划的管理模式能同时使上述目标得到最佳实现是比较困难的。包括智利在内的拉美和英国个人账户计划的管理成本太高,人们力图改进个人账户的运行方式以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参保人的潜在净收益。但这些改进难免又引起另外一些负面效应,比如雇主的负担加重(并非指缴费负担)、参保人的选择受到限制、甚至人们不得不要求政府在基金收缴、个人账户账务甚至基金管理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基金投资环节,也要权衡个人选择和管理成本之间的利弊。

(一)参保人享有适度的个人选择权

依我理解,所谓个人选择权,主要是指个人账户模式下参保人在选择基金管理主体、基金投资方案或策略、养老金给付方式等方面所享有的自由和权力。引入个人账户的大多数国家参保人都享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下面通过具体例子谈谈选择权问题。

与其它模式相比,英国个人账户计划给予参保人的个人选择权包括:除非自己愿意,否则不必一定开设个人账户;建立个人账户后,可以自行挑选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工具;此外,对那些选择退出国家养老计划的人,还可以在随后的年份重新退回原养老计划。

我认为,参保人享有投资主体选择权是个人账户基金获取较高收益的制度保证,也是个人账户所追求的理念。不管通过何种形式的委员会来委托基金公司经营个人账户基金,都无法解决委托——代理风险和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

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涉及到参保人更换基金公司的问题时,英国模式的确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智利模式下参保人也可以自行选择投资主体)。虽然参保人有权将其个人账户在不同的管理人之间转换,但他们会发现退出成本很高,而且,其它约束条款使得轻易转换管理人极其不合算。

如果参保人停止向原账户供款(但不取出积累基金),而且重新向另外一家新公司供款,则会承担另外的创建成本(setupcharge),额外缴纳一笔固定费用(fixed costs)。

如果参保人不断转换账户并转移养老基金,则会导致退休前收益减少(即因为转换账户而产生的管理成本)。例如,假若某人每隔4年转换一次账户,则30年之后在该参保人退休时收益率减少2.5%。(MamtaMurthi, J.Michael Orszag and Peter R.Orsazg,2000)

上面谈的是投资主体的选择问题。英国的案例分析似乎表明,自由选择投资主体(即参保人享有投资主体选择权)导致了较高的管理成本,我想强调的是,自由选择投资主体和高管理成本之间并不是一种因果关系,如果法律规定英国养老金管理公司不能对参保人强行征收退出费用且初创成本只能合理分担,则参保人选择投资主体而付出的代价会小得多,而这种较少的代价可以保证个人账户投资免受政治干扰。[1]甚至有人认为,个人账户因为分散管理而导致的高管理成本是避免个人账户基金遭受政治干预而付出的合理代价。个人账户的出现也是基于这种考虑。

研究表明,1960年至1975年,由于中央银行对基金投资决策的干预,以致于瑞典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每年减少3.2%。此外,1971-1991年间,马来西亚雇主公积金的投资回报比市场可比收益水平低1.9%(Valdés-Prieto,Salvador.1998).虽然并非所有集中管理的养老基金投资模式的绩效都如此糟糕,但政治干预风险可能导致的低投资回报率问题仍应引起个人账户计划设计者的注意。

就投资决策而言,英国模式与智利模式在给予参保人选择权方面有所差异。在智利,每个养老金公司只管理一只基金,所以参保人无法选择投资工具,一旦选择了某家基金公司,就表明其只能进行某种投资组合。在英国模式下,参保人可选择某家公司的某只基金(一家公司管理多只基金),这实际上表现为具有更为广泛的投资工具选择权。香港的强制性公积金(MPF)更是完全由参保人自己决定如何进行基金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只负责执行参保人发出的投资指令。关于投资的策略,我主张应限制选择权,居民对金融投资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能力选择正确投资工具和投资对象的。如何进行投资以确保高收益是管理人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主张参保人只能通过用脚投票来保证高回报。

关于养老金的给付方式,参保人一般有两种选择:将所有账户余额全部转换为年金。对管理部门而言,增加的管理成本可以忽略;参保人自行选择是否购买以及从何处购买年金。个人拥有年金购买选择权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有关年金收费的研究表明,65岁的美国男性将其个人账户余额转换为年金要付出占余额近20%的成本,(Mitchell,Olivia S., James M.Poterba, and Mark J.Warshawsky.1997)其中有一半成本是因为逆选择效应产生的,即如果购买年金是自愿的,则年金购买者的预期寿命往往超过平均水平。因此,要想避免逆选择现象的发生,降低年金购买成本,就不应该允许参保人自己在这一环节拥有选择权,而必须强制性要求其购买年金,这也是适度选择权的表现。[2]

回到讨论的核心,什么是个人账户管理模式下参保人的适度选择权?

“适度选择权”是本文提出的新概念,它是指为了实现个人账户的管理目标,参保人能选择养老基金的管理主体,但在投资工具、给付方式的选择方面应该受到相应约束的权力安排。

(二)借鉴国际经验,集中收缴基金,统一管理账务

类似于智利这种分散管理的个人账户模式之所以管理成本较高,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规模经济效益,而基金收缴和账务管理职能却可以借助社会机构或专业机构来完成。

一般而言,在强制性个人账户体制中,交纳费用是由雇主完成的(如果是自我雇用,则代表自己)。雇主可以将交费连同其他税金一同交纳给税务部门,也可以将费用直接交至投资经理人。在第一种情况下,其优势是将对企业和对政府的费用直接降为最低。理由是如果税务部门已经在收取部分(现收现付部分)费用,实际上在收取第二支柱的费用时就没有边际成本了。[3]

在90年代采用个人账户体制的国家一般都将收缴工作委托给政府(如乌拉圭、阿根廷、瑞典、匈牙利和波兰)。为了节省费用,希望将公共收入和社会保险费的收取置于同一机构管理。例如,在墨西哥,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划通过国家税务部门向雇员收取工薪税筹集资金。在瑞典,依靠收取与就业相关的税收和管理个人收入税的机构来完成,这些税收征缴工作由瑞典税务总局完成。与智利相比,这种集中收缴供款方式成本更低。在智利,每个参保人必须频繁与数以千计的私人养老金营销和基金收缴代理商接触。当然,这种潜在的规模经济效应有赖于税务部门的可信度和效率。

把社会保险机构和税务部门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可以加强地方政府鼓励企业履行缴费义务的力量。此外,将税款征收和社会保险费征收职能合二为一,可以消除职能重叠现象,提高效率。

关于账务和投资管理方面,瑞典的经验也很值得借鉴。[4]

在瑞典,税务部门每年春季给纳税人寄去一份收入税征缴单,纳税人经核实更正后将回执返回,里面包含个人所得税及养老金供款的缴纳信息。新的个人账户计划也采用同样的程序,而且每年报告一次个人账户的现值,并允许参保人自行决定一年内所缴纳的个人供款如何投资(投向哪家基金公司)。

在一年的收缴期内,拟划入个人账户的养老金供款存入国家债务办公室专门设立的账户,并按政府同期债券利息水平计息。在随后一年的年中,参保人提交其投资方案,年内由有关部门整理完毕。然后,综合所有参保人的投资选择,确定被投资的各基金份额,由养老金经办机构以自己的名义发出一揽子交易指令。每只基金的经理人只知道基金经办机构代表所有参保人投向该基金的投资总额。

为降低投资管理方面的交易费用,瑞典采用了公共清算所的思路(Louise Fox,Edward Palmer,1999).公共清算所是一公共经纪人,它和已注册的基金从事净交易。基金经理人只有一个客户,即公共清算所,而公共清算所为所有参保者提供账户。这就对基金经理人管理基金的费用进行了限制,并提高了监督的可能性。各种基金通过提供最好的扣除成本后的收益来互相竞争。清算所的经理要求所有基金必须按照同样的原则报告基金的收益和成本,并将此信息向所有参保人提供。参保人据此来判断应该投资哪家基金公司。在瑞典之后,又有克罗地亚和拉脱维亚两国采用了瑞典清算所模式。

上述程序通过两个方面减少管理成本。首先,所有与个人账户参保人有关的文书工作及账目由中央集中管理而非每只基金分别处理,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随着个人账户计划的运行,参保人可能将部分或全部基金积累从一只基金转向另外一只基金,养老金经办机构也能在内部实行调整,减少了参保人与实际基金经理人之间的直接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另外,人们希望决策程序和账务管理的集中可以使市场营销成本降低。瑞典模式可望避免参保人向代理人个人支付的销售佣金。[5]

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养老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模式应该是一种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是为了降低管理费用,表现为:国家税务部门(社保经办机构)集中收缴供款,交易与记账采用类似于清算所的方式,政府强制参保人购买年金。分散主要是指每位参保人自行选择若干相互竞争的投资管理主体(见下图)。

五、个人账户管理中的收益担保

在智利模式中,国家承担了担保责任。对新建立的个人账户资本化计划,政府为投保人提供最低养老金(完全基金制)担保,并且在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达不到最低投资回报率、管理公司破产等情况下提供财政担保。[6]在智利,由国家保证的养老金有老年养老金,残疾人和遗属养老金、社会救助养老金。对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5岁,女性60岁)和法定缴费年限(最低20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工资收人低)造成个人账户中积存的养老金积累未能达到领取最低养老金应存基金数额时,由国家补足不足部分,可以领取一份老年养老金。没有达到领取老年养老金、残疾养老金和遗属养老金资格的人,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请社会救助养老金(须进行家庭经济状况审查,由政府一般税收解决,名额限制在30万人,按困难程度排队)。每年养老基金管理总局要对各管理公司12个月的经营情况进行评估,当某个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回报率未能达到法律规定的最低回报率(比所有管理公司的平均回报率低两个百分点或低于平均回报率的50%)时,当其回报率低于法律规定的最低回报率时,要由“赢利浮动储备”(由历年高于平均回报率两个百分点或高于平均回

报率的50%的超出部分积累而成)和"储备金(预留的相当于其管理下的资产的1%)弥补。当这两项储备金仍不足以弥补差额时,国家财政将加以弥补,同时对这个公司进行清算,并对基金持有人的收益进行担保。

由于担保国家要使用财政基金,因此,国家需要监督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使得只有在参保人没有足够的方式或由于不可抗力获得最低养老保险金的情况下,才进行担保,而不是因为整个基金公司或者某一家基金公司的低效率或运行不良而进行担保(AlejandroFerreiro,2000,)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否提供最低收益担保应视投保人是否具有投资选择权而定。若投资选择权在投保人手中,投资风险则由投保人承担,没有必要向受益人提供收益保证。目前我国限于多种原因,养老基金由政府履行投资选择权,从维护受益人利益出发,受托人(政府或其它机构)有必要向受益人提供最低投资收益保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课题组,2001)

我认为,这里的“投资选择权”概念比较含糊,结论也与国际上的做法不符合。投资选择权包括投资主体、投资工具、投资策略的选择权,类似在香港强积金(MPF)模式下,不给参保人提供收益担保还勉强说得过去(完全是参保人自己确定投资组合)。英国不对那些建立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人提供特殊担保,我认为是没有道理的,它与智利模式的区别仅在于每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数不一样,智利的养老金公司只能管理一只养老基金,而英国可以管理几只基金,但投资决策权仍在基金经理人手中。智利模式就提供了最低给付担保。

此外,墨西哥政府也向参保人提供最低给付担保,担保的最低养老金水平等于墨西哥城最低工资水平或平均工资水平的40%。

如果参保人仅仅选择投资主体,政府应该给予最低担保,至于各种形式的委托经营更应该设计这种补偿机制。这也是我反对给予参保人投资策略(即自己决定投资组合)选择权的理由。我认为这种制度风险不应该由参保人承担。担保资金的来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摊。担保的具体形式应与不同的个人账户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相适应。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独家版权声明:本文是中国养老金网独家拥有全部版权的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转载须获得中国养老金网书面授权,报刊发表须取得中国养老金网杨老金、邹照洪的许可banker10@163.com,(86-10)62273081联系。欢迎合作。

[1]在瑞典,参保人可以将自己的养老基金投资于任何一家已经政府养老金经办机构注册的共同基金,管理这些基金的公司不得因参保人转移资金而收取退出费用。已经投资的账户资金也可随时从一只基金转向另外一只基金,只要通知养老基金经办机构即可。

[2]根据2000年《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规定,“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一次支付给本人,月发放标准要根据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个人账户基金用完后,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这意味着个人账户的长寿风险由社会统筹基金来分担,所以在给付方式上我们不一定要求强制性购买年金,但这种分散长寿风险的做法是否妥当,与个人账户本应具有的功能是否矛盾值得商榷。

[3]当然它也存在诸如基金收缴与投资运营之间时滞太长的问题。在瑞典,费用每年向投资经理人交纳一次(实际上要迟交18到24个月)。出现迟交现象,部分原因是由于雇主每年只需要向税务部门提供一次相应信息即可。另外,从法律上计算和确定所有居民的最终应税收入也要这么长的时间。由此看来,瑞典(也包括英国)的现行法律和与之相关的会计制度还不能适应个人账户计划管理的需要,而并非这种集中收缴模式有什么不妥。

[4]瑞典的个人账户被称为“名义账户”(notionalaccount),多数中国学者认为该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有关瑞典个人账户的讨论并不被关注。我认为,名义个人账户固然不一定适合中国,但瑞典管理个人账户尤其账务管理的经验却很具有借鉴意义。经过数年的酝酿,2000年6月8日,瑞典议会通过了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退休金法案:规定每人工资的18.5%留作退休金,工资越高,工作时间越长,退休金拿得就越多,而且其中的2.5%将作为“储备保险金”存入自己的账户。在未来,瑞典公共养老金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既定给付养老金,将提供80-85%的社会保障津贴;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给付额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

[5]墨西哥也由私人经营的中央数据管理集团来管理账务,这不仅使记录更准确,而且会产生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个人账户养老计划的账目由一家私人数据管理公司PROCESAR管理,它每天接受基金流量及参保的相关信息,整个私人养老金计划受到政府养老金管理机构CONSAR的监管。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分析 篇3

关键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投资理念 投资原则 投资运营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基金,它主要用于弥补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金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于2000年8月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同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负责管理并实行市场化运营。投资收益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知,当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可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从实际收益率分析, 2005年、2010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率不高;2006、2007 、2009年收益率很高;而2008年投资收益比较差,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收益率是-12%,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股市疯狂下跌,当年委托投资比例为45.62%,相比历年投资比例来说较高,因此受股市影响很大。2005年全国社保基金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收益率较低, 2010年投资渠道虽然很多,股票投资的收益状况不好,只能依靠存款利息和债券收益,导致了这几年总体的收益率不高。而2006年、2007年、2009年股市情况较为乐观,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投资比例减小,委托投资收益增加迅速,并且从2006 年开放境外投资途径,使得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提升。

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原则

(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理念

1、长期投资的理念。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基金,由于其中短期支付压力较小,负债期限较长,因此社保基金理事会确立了股票长期投资的理念。它要求社保基金实行长期投资战略,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投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

2、专业规范的理念。目前,社保基金会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持并重、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的指导思想,建立起一个程序清晰、职责明确的股票投资管理模式。

3、安全至上的理念。资金在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法律以及市场风险,通过投资方针和投资合同的规定加以控制;投资管理人的委托代理风险,通过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与投资管理人的沟通协调以及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方式加以控制;操作风险,通过有效的信息确认机制加以控制。

4、责任投资的理念。在经济发展方面,要正确认识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投资收益的关系;在股票市场方面,要维护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

1、安全性原则。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不能承担太高的风险,必须保证投资的本金能够按期收回并取得一定的投资收益。

2、收益性原则。它要求在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为了保证其目标收益率,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基金投资的最低收益率。

3、流动性原则。指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不发生价值损失的前提下,可以随时变现,以满足支付的需要。

4、社会性原则。社会性原则指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必须和政府的政策目标相吻合,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以此确定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项目。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应当以社会效益为前提,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趋势分析

1、分散化投资。将基金分散投资于期限不同、性质不同、地区不同的投资工具,取得风险最低和收益最高的最佳组合方式。包括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工具;包括权益工具、固定收益金融工具;也包括短期工具、中长期工具,这样可以规避一定风险。

2、控制投资工具的风险等级。高风险的投资可以获得高收益,但较高的风险也存在著很多不确定性,隐含着投资失败后的巨额损失。因此,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通常会对所投资的金融工具的风险等级有所控制。

3、控制高峰险的投资工具所占的比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允许投资于一定比例的高风险的投资工具。但为了控制风险,通常会对高风险投资工具所占的比例予以限制。

4、注重投资的长期性。长期性不仅表现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组合中投资于中长期投资工具,同时也表现为一种投资理念,注重利息、股息的收入,不注重证券买卖价差所体现的资本利得收入。

全国社保基金运营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保值增值,因此要求社保基金必须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中,应引进先进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管理的方法,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组合管理水平,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项怀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http://www.ssf.gov.cn.web.index.asp

[2]万解秋等著.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3]王军.加入WTO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营运模式的思考[J].市场论坛,2007年第六期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篇4

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收入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 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 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题库 篇5

试述不能认定为工伤的情形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试述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一)具有相当规模地养老保险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

(二)资本市场促进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

(三)养老保险基金资产配置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四)养老保险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长线投资主体 试述由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工伤保险费用有哪些?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试述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内容。现阶段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试述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费用有哪些?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失业,养老,社会救助

试述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符合条件:

(一)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主要包括如下部分:

(一)特殊性社会福利。主要包括:(1)老年人福利;(2)儿童福利;(3)残疾人福利三部分。

(二)职业福利

(三)一般性社会福利

试述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有:

(一)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由国家给予一定的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救助制度。

(二)灾害救济。是指对因为受到洪水、地震、火灾、台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而失去生活保障人员的救济,也包括对遭受战争之苦的地区和人民的救助。

(三)住房解困。是指凡人均居住面积在规定平方米以下的城市居民,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低价购买统一的房屋,或者廉价承租国有公房以解决住房困难的制度。

(四)法律援助。是指国家以制度化、法制化的形式,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层次上,对因贫困及其他因素导致的难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手段保障自身基本权利的社会弱者,通过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手段,实现其司法权益的司法救助制度。

(五)慈善。是指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在民间开展的扶贫济困,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团体的社会救助活动。

医疗

试述医疗保险费用的几种支付方式及主要特点。

(一)按项目付费方式。特点是医院收入与提供的服务项目数直接相关。

(二)按服务单元付费方式。特点是医院或医生的收入与提供服务的次数直接相关。

(三)按人头付费方式。特点是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服务对象人数,预先承包给约定医疗单位的医疗费用。

(四)按病种付费方式。特点是通过统一的疾病分类定额偿付标准的制定,达到医疗资源利用标准化。

(五)总额预算付费方式。特点是政府或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方协商,确定供方一年的总预算。

试述医疗保险费用的几种分担方式及其具体含义。

(一)定额自付。定额自付是指被保险人每发生一次门诊或住院费用,都自付一定数量的医疗费用。

(二)扣除保险。扣除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就医时先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其余费用全部或部分由社会保险机构支付。自付的医疗费用水平又称起伏线或超保线。实行这种办法可以减少处理小额支付的手续和管理成本,也有利于控制参保人可能出现的浪费行为。

(三)共付比例保险。共付保险要求参保人在第三方为其支付医疗费用的同时,本人也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其优点是在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的同时,仍能促使病人去寻求较便宜的医疗服务。共付保险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医疗服务利用率对价格下降的反击程度,即医疗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

(四)限额保险。限额保险是指保险机构设立最高支付限额,超出这一限额的医疗费用由病人自己负担,这个最高支付限额是社会保险支付的“封顶线”。

简述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及含义。(1)按项目付费方式。按项目付费方式

属于“后付制”类型。这一支付方式的特点是医院收入与提供的服务项目数直接相关。就是保险者按医疗机构对投保患者提供的诸如诊断、治疗、化验、检查、药物服用、手术、麻醉、护理等每一项医疗服务,依约定的收费标准支付医费。这样容易刺激需求,供方会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或服务量,以此从保险机构获得更多的费用偿付。由于保险机构作为服务的局外人(第三方),只能事后对医院上报的服务项目和收费帐单进行审查,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如日本。(2)按服务单元付费方式。按服务单元付费方式的特点是医院或医生的收入与提供服务的次数直接有关。它容易刺激医生通过增加服务次数(如分解门诊次数,分解住院单元)以提供过量服务,获取多偿付费用。(3)按人头付费方式。按人头付费方式的特点是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服务对象人数,预先承包给约定医疗单位的医疗费用。在此期间,医院或医生能够自觉地开展健康教育、体检等活动,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病率,从而减少医疗费用开支。如英国早期采用过。(4)按病种付费方式。按病种付费通过统一的疾病分类定额偿付标准的制定,达到医疗资源利用标准化。就是依据国际上通用的疾病分类,将住院患者按年龄、性别、诊断的结果分为若干组,每组又根据病症的轻重以及有无合并症、并发症再分为若干级,每组每级都规定一定的医费标准,赖以向医疗机构一次付清该组该级别疾病治疗全过程应当收取的医疗费。它的费用制约力度较强,在客观上促进医院注意节约,避免不必要的支出。但容易使医生把轻病说成重病。故管理费用高,较难推广。(5)总额预算付费方式。总额预算付费方式的特点是政府或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方协商,确定供方一年的总预算,相当于为供方设立了一个封顶线。这种支付方式将医疗消费和费用的控制主动权交给了服务提供方,医疗保险管理得以简化,成本得以下降。如加拿大。建议我国以此种方式为主,多种方式结合并用。社保基金

试阐述社会保障基金财政管理的内容。

(一)税收管理:财政对社会保障实行的税收条款主要体现为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①对社会保障缴费的纳税人给予税收优惠。允许慈善捐赠享受免税优惠。②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给予税收优惠。

(二)财务管理主要体现:一是财政对由政府直接举办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实施收支管理和监督。二是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无论是政府直接举办还是民间管理为主,财政都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制定相关的财务、会计、监督法律法规,以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三是对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的投资运作是社会保障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三)预算管理:在已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中,多数建立了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其预算编制模式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政府公共预算、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

(四)财政拨款:主要体现: 一是直接拨款实施社会保障项目,如社会救济和部分社会保险费缴费。二是承担社会保障运行费用。三是实行税收优惠。

简述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的内涵。社会保险基金支付是指社会保险基金的经办机构在遵守政府对社会保险支付管理原则和制度的前提下,将筹集的社会保险基金发给履行了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个人的过程。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支付的条件2支付的方式3支付的标准4支付的记录5支付的效果6支付的监督

试简述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的主要特征和主要项目。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的主要特征:一是取得收入的目的是补偿支出而不是营利;二是社会保险基金的资产提供者是收入主要来源。社会保险基金收

入主要包括:社会保险费收入、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转移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其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主要特征:社会保险基金要专款专用,支出要完全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基本没有自主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待遇支出、转移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其他支出。

试述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的原则。

基金纳入单独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社会保险基金统一由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依法管理,按照社会保险种类分户建账、分账核算、自求平衡、不得相互挤占和调剂。

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分类。

(一)按用途

分类(1)社会保险基金 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2)社会福利基金;(3)社会救助基金;(4)社会优抚基金

(二)按筹集模式分类(1)现收现付模式;(2)完全积累模式;(3)部分积累模式

(三)按基金所有权分类(1)公共基金;(2)个人基金;(3)机构基金

(四)按营运管理方式分类(1)财政性基金;(2)市场信托管理基金;(3)公积金基金

试述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财政集中型基金管理途径:是以建立社会保险预算或直接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的方式管理社会保险基金。英、法国、日本,但正受到挑战。

(二)多元分散型基金管理途径:是指社会保险专门机构委托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对社会保险基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信托投资,并规定最低投资收益率的基金管理途径。

(三)专门机构型基金管理途径:是指由相对独立和集中的社会保险银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或基金会等专门机构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投资营运。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基本原则

(一)法制性监管和政府行政性监管并立原则

(二)公正性原则

(三)独立性原则

(四)安全性、谨慎性基金运营原则

(五)科学性原则

试述社保金的投资风险主要监控体系。

(一)资产分离

(二)信息披露

(三)外部审计

(四)投资限制

(五)风险评级

(六)收益担保

试述社保基金的风险特征。

(一)替代率风险。主要指养老保险基金的最终积累额在假定的寿命条件下达不到预定的替代率,从而影响退休后生活水平的风险。原因:1个人可能由于失业、收入水平降低等原因导致缴费不足2由于通货膨胀率高于名义利率,导致实际收益率低于设定水平3实际利率相对于实际工资增长率的变化,如果其他假设不变,那么当实际利率从原来的高水平趋低接近于实际工资增长率时,替代率会下降。

(二)投资风险。是指在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过程中,由于主观原因(投资决策失误、投资组合选择不当)及客观原因(工商业的周期变化、利率波动和政府政策变化等)造成的投资收益率不确定的风险。

(三)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社会保险基金经过长期积累后其实际购买力下降,造成贬值。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由于其积累的长期性,通货膨胀会对其实际购买力造成很大威胁。

(四)偿付能力风险。是指基金管理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和其他原因陷入财务危机而不能偿付委托人的应计债权的风险。

简述社保金经办机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和程序。任期经济责

任审计即任期终结审计,是指对单位的法人代表和主要领导的整个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责任,包括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等进行的审计。

(一)作用(1)使干部考察选拔和任用工作更趋合理。(2)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3)可以发现违法违纪案件的线索,并能为单位以后的管理提供参考性意见。

(二)程序(1)申请(2)准备阶段①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②研究背景材料③成立审计小组④制定初步审计方案⑤发出审计通知书(3)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调查审计;提出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并征求被审计单位和离任干部意见;出具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等。(4)审计完成阶段主要包括: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中收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等。(5)复议

试述社会保障水平的含义及主要指标。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

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它既包含量的内容,又包含质的特征。从量上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高”、“低”之分。从质上讲,有“适度”、“不适度”之分。

(一)社会保障水平横向比较指标(1)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2)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增长率)(3)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4)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重

(二)社会保障水平纵向比较指标(1)人均社会保障给付水平(2)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总额的比重(3)最低工资标准(4)居民生活最低保障标准

简述国际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新特点。国际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新特点有:

(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呈多元化发展趋势(1)欧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市场化发展(2)拉美、东欧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私营化的步伐加快(3)东南亚国家集中管理的公积金模式仍在继续发展(4)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政府作用的方式各有不同

(二)社会保障基金监管问题备受重视

(三)放松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项目的限制

(四)重视社会保障基金同金融市场的互动发展

(五)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向海外延伸

简述部分积累模式的概念及优缺点。

浅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 篇6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

一、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类型

根据社保基金所呈现出的特殊性质,一般首要任务是保证它的投资安全,对其投资的品种、比例都有着很严格的限制,保证在以控制好投资风险为前提下提高投资收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指出,社保基金的投资品种有三个方面:银行存款、债券(国债、企业债、金融债)买卖、进人证券市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银行存款与国债投资的比例必须超过50%,企业债和金融债券必须低于10%,证券投资基金以及股票投资的比例必须低于40%,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全国社保基金境外投资规模不能超过其资产的20%。以下对上面所说的投资品种逐一进行说明:

(一)企业债券、金融债券

银行存款和国债与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的投资风险相比比较大。企业发行债券的是为了大型生产或投资项目进行融资为目的的,而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目的则是为了贷款项目融资产生好的效益,资金使用流通目的明确清楚,而且已经在之前进行了一些可行性的项目研究,所以债券的利率一般都是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的利率;预先确定债券利率,收益则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很精确。发行债券的企业,银行经营状况以及市场利率变动影响到债券交易,所以投资的安全性比起银行存款和国债则显得不足。

(二)银行存款与国债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中风险最小的种类就是银行存款与国债,但是也是收益较低的一种类别,虽然有着物价上涨速度高于存款利率的存在而产生贬值的风险,毕竟它在这种损失占本金的比例很低,而且也不是每一年都会出现,因此最稳定的是社会保障基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的收益。

(三)投资资本市场与境外投资

为了保证社保机构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必须遵守安全性原则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促使基金能够安全返回。但是问题是,安全性资产的收益率相比其他较低,在通常情况下都难以使基金增值。在保值增值为基础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压力下,现在已经进行拓宽投资渠道,更好的进入资本市场来进行投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之一是社保基金投资的入市,也是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保基金入市方式主要包括投资基金和购买股票,这也是投资风险最大的品种,也是收益最高的品种。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安全性,当股市出现较大的系统性风险,比如股市全面下跌,或者社保基金其中购买的某一只股票突然暴跌,社保基金的资金安全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境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相比风险要大,虽然境外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单纯国内市场投资的风险,但是由于我国对外投资开放时间还非常短,再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程度和投资理念以及投资行为的存在差异性,因此需谨慎对待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的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的选择。

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策略

(一)多样化的投资组合

衡量社会保障基金是否保值增值,不同时期基金账面数量增减并不能简单地去呈现,在基金运营过程中,通货膨胀的风险是无可避免的,因而基金实际价值量的变化是必须重视的,在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基金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而增强社会保障的付能力。如果物价上涨指数大于基金增值水平,便表示基金贬值。

保证投资在较稳定、可靠的领域并能够保值为前提的社保基金下,应该扩大投资渠道,从投资对象、期限、区域、时机四个维度上进行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合理投资分布在不同的投资项目中,以便分散投资风险。事实表明基金的收益率提高归结于多种投资渠道。在我国,在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性的基础上,拓宽延伸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渠道以及方法,主要体现在确保一定比例的现金等价物的投资或者固定投资收益的基础上,提高对国内和海外资本市场的投资。社会保障基金增加收益和实现投资多元化组合的合理选择包括参与海外资本市场的投资。从我国基于社保基金运营的实践来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组合产生的多样化,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稳定和提高收益,降低了单一投资隐含的风险性;二是可以确保基金收益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基本产生同步效应,促使社保基金在较大程度上能够享受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二)挖掘新的投资领域

在智利和新加坡中,他们的养老基金大部分投资于国家的住房、电力、通信、矿山等项目同私人部分,有效快速得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鉴于此,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也可投资有稳定收益的实业项目,比如房地产、大型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即使我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工程项目短期收益不高,但它具有长期的稳定收益和投资额较大,所以,社会保障基金规模较大的话则适合社会保障基金实行中长期投资。

(三)拉大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

社保基金要想保值增值则必须进入资本市场,参与到投资运营,这是世界各国的经验。随着我国证券监管力度的加大和证券市场机能的不断健全,证券市场的运行已经产生了比较好的规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之后的股票投资收益率远大于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收益率;而且在近几年中,社保基金进行资本市场的投资的比率远低于规定的40%上限;同时指数化投资的方式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因此说,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的加大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收益。

基金投资作为一种投资品种在风险与收益方面介于债券与股票之间。在考虑到社保基金的收益目标和风险较好,很多国家利用它作为投资工具来保值增值。从我国的社保基金的发展情况中发现,选择开放式基金进行投资比较理智。开放式基金有三大优点:一是投资规模不受限制;二是可随时买,流动性强;三是信息披露时间间隔短,露的信息更真实、更及时。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篇7

一、从公共管理领域看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一) 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管理

政府需要对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进行制定, 并明确相应的执行标准, 加强管理、监督等工作, 该内容被视为社保管理的首要环节;就社保政策、法规管理而言, 其主体管理者是各地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等。在具体管理工作中, 通常由中央对基本法进行立法规范, 如《劳动法》, 再由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 对细化的法规、细则进行制定, 同时, 借助于政策、法规等, 就所执行过程加以全面、有效的管理、监督。若就公共管理领域来看, 这种模式是很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执行模式, 对于行政层级的要求极高, 严格根据上级进行政策制定, 下级执行的原则, 是政治、行政相独立的执行模式。

(二) 社保基金的管理

主要涉及到社保资金的筹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补助、工伤保险金等的支付, 当然, 还涉及到社会保障金的使用、管理等内容。对于社会保障资金而言, 其管理过程主要涉及的资金通常包括三大部分:政府、社保享受人员、社保享受者所在单位。通常而言, 这三方均有权参与到资金使用、管理中来, 且出资多的一方管理权限也相对更大一些。但如此操作极易引发一系列弊端, 诸如未考虑到社保享受人员的意愿、管理权, 侵犯了他们的资金自由运用权、知情权等权力, 甚至导致资金管理组织逐步朝着营利性质的商业组织方向发展。但是, 随着越来越多私人、社会等机构的捐赠, 所面临的管理危机也不断增大。为此, 需要借助于公共管理理念加以解决, 如可以构建非营利的组织机构。

(三) 关于社保对象的管理

即对享受社会保障的对象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等。作为一群复杂、冗杂、庞大的群体, 社保对象所从事的是不同的职业, 所处阶层也不同, 价值观念差异较大。为此, 政府主管部门很难根据其行政资源, 对社保对象进行有效管理。实质上, 这又涉及到了公共管理的相关问题。一方面, 政府需要始终做好协调者的角色, 借助于其他各种潜在的诸如志愿者、社区机构、行业协会、公会等公共管理人员、组织的帮助。社保管理还涉及到社保机构管理, 这也为社保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社保机构管理主要覆盖了机构的设置、运行机制、权责、监督、绩效评价等一系列内容。就公共管理领域来看, 也可以划入公共组织管理工作中来, 由于此类机构满足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均以追求公共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而且其各项活动均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加之政治因素、独占性、强制性等特点, 因而可以归入公共管理范畴内。

由此可知, 我国社保管理体制可以在公共管理范畴内展开研究, 当然, 也可以从公共管理学视角出发, 对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创新路径进行探索。

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公共管理领域下的弊端分析

自新中国建立后,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别经历了建立、调整、破坏、复建、组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成立等多个阶段。当前, 国家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于2008年形成, 此次改革主要面向的是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 但是, 十七大所提出的大部制构想依然未实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公共管理领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 各管理部门产权不清, 致使资源管理低效

对于同一保障项目而言, 很多是由不同的管理部门分别进行政策制定、管理、实施, 因而存在着主管部门多而散、机构庞杂、独立, 相互之间缺乏协调、联系等问题, 当然, 这势必会引发管理中的责任推诿、运作盲目、程序及管理重复等诸多弊端, 导致保障基金出现条块壁垒, 或存在被划块管理、运营等情况。由于产权不清, 导致不同部门在配置管理过程中, 交易成本大幅增加, 加之管理机构存在着冗员等情况, 致使保障资源配置、管理成本高昂, 效率却提不上。由于各管理部门产权不清, 导致很多职能部门管理工作出现了重叠, 就社保立法、主管、经办、基金经营、监督等机构而言, 无论是在管理范围, 还是在管理内容方面, 均存在着严重的重合、混乱情况, 导致管理上形成了公共领域。最典型是社保无法切实实现监管、经办二者的相互独立, 在社会福利、救助管理等环节, 始终存在着管办合一的情况, 还未构建专门的经办机构。虽构建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各地区也纷纷成立了该机构, 但传统社会保障机构并未改变, 也未减少该领域的项目管理, 更别提构建起新的管理体制了, 实质上, 此外, 社会保险管理、社保所涉及到的社会救济、福利、优抚、安置等一系列内容仍由民政部等代为管理。

(二) 社会保障资源管理混乱、效率低

不仅各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产权不清的问题, 中央、地方政府之间也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对于当前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而言, 由于各主管部门均由中央延伸到地方政府, 甚至延伸至乡镇一级, 因此, 中央、地方政府无论是在社保管理方面, 还是实施、监督运行方面, 均无法做到有效的配合、协作, 很多方面都难以分清应由中央管, 还是应由地方管, 导致公共管理领域出现了真空。对于中央社会保障管理部门而言, 其同省、市、县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以及基层社保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并不相同, 如果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晰, 将会导致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公共管理领域出现空洞或重复的环节。由于社会保障管理、实施、监督运行等多方面, 中央、地区无法实现有效配合, 致使中央管不胜管、地方难以自决, 该地方管的中央也管, 该中央管的地方也插足。如此导致社会保障资源配置不科学, 事务管理无序, 管理效率低。

(三) 社保基金管理与监督不当

随着国家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逐步扩大,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社会各领域对于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剧增, 对国家财政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负担。但是, 在当前这样一个分散管理体制下, 社会保障资金被多个部门划块管理、运营, 导致各层级、保障环节中资金不断分解、消耗, 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加之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导致很多资金被挪作他用, 甚至被中饱私囊。应注意的是, 存在着骗取社保资金的行为。例如, 在医疗保险改革推进过程中, 出现很多病人骗保的问题, 且骗保方式不断翻新。从开始的家庭成员合用老人医保卡以享受大额医疗费用报销, 到后来的医药生产企业、医保定点医院集体骗保, 很多医保资金就在这种情况下流失不见。

三、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创新途径

为了解决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社保保障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 促进社保管理体制的创新, 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各级政府应明确自身公共部门的角色

我国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优秀经验, 将各级政府视为公共产品、服务提供者, 明确自身公共部门的角色。各级政府应从市场提供产品、服务的意识中走出来, 不与民争利, 将公共资源投入公共产品及其服务等领域。鉴于当前国家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步拉大, 中低层收入群体越来越受关注, 为了调整社会、经济格局, 应对就业难等压力, 解决医疗、教育等多座大山的压迫, 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对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 而这些是私人部门无法提供的, 只有政府方可提供。

(二) 促进部门整合, 全面推行大部门体制

产权合并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 当交易费用大于0时, 产权主体之间将存在一定的摩擦, 因此, 需要对产权进行重新界定, 构建社保大部门体制, 促进交易费用的内部化, 最大化地缩减产权主体之间的摩擦, 减少社保资源管理、配置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不必要的交易费用。在构建统一的社保大部制之前, 需要先明确国家社保基本内涵, 这样才能切实推进大部制, 实现社会保险、福利、救助、优抚等社会保障的统筹管理。除了推行大部门体制以外, 还应注重对产权进行界定、明确, 当然, 该过程需要以法律法规作为基本依据, 而非单纯的个体行为, 否则不同行为主体在行使自己所认定的财产权利过程中, 会因无依据而引发交易成本的大幅提高。当前, 我国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依然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而且所制定法律法规多为“软法”, 权威性不够, 导致执行过程中缺乏坚决性。因此, 还应加快推进社保体制社会化、一体化立法, 完善法律法规, 明确社保机构、中央、地方等机构的职责、权限, 对社保基金筹集模式、渠道、比例等进行明确规定, 为推进社保管理创新保驾护航。

(三) 疏通社保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 明确中央、地方的权限

根据科斯定理, 明晰产权能够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交易费用, 因此, 在社保资源管理、配置过程中, 需要对各个机构之间的责任、工作内容加以明确, 确定各社保职能之间的关系及中央、地方的权限, 这样才能为我国社保管理体制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根据当前国家社保管理体制现状, 迫切需要疏通社保机构之间的关系, 对人力资源与社保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的职能进行协调, 理顺人社部、财政部、社保司、审计署等所涉及到的社保监督事务, 协调好人社部、民政部、卫生部等关于医保有关事务, 协调好民政部、教育部福利有关事务等, 当然, 还应对社保立法、主管、经办、基金经营、监督机构等管理范围进行界定, 明晰立法、资金、执行、监督等多环节的关系。

(四) 借鉴公共管理策略, 促进社保管理体制创新

一方面, 应推行战略管理。着眼长远, 把握总体谋略与经验,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具体来看, 要求社保各管理部门应全面推行战略管理, 着力构建完善的社保体制, 着力完善社保公共政策, 增强人文关怀, 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 注重加强社保管理体制绩效管理。为了促进公平, 必须注重社保管理的效率。绩效管理可以对社保管理体制绩效进行全面监控、测量、评价, 借助于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指标, 找出管理中的问题、不足, 明确社保基金是否浪费、流失, 继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使社保覆盖更多群众。此外, 应注重全面发挥社会组织, 包括营利性、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减少管理成本, 促进社会的稳定, 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是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但是, 必须明确政府部门作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这一角色。社会保障服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体系庞大, 因此, 存在很多方面政府无法做好, 此时可以借助于私营企业、社会机构等的帮助, 当然, 对于多数部分除了政府以外其他社会组织很难胜任, 因此, 政府部门依然是社会保障管理者及服务的提供者。

一言以概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诸如失业、就业难、贫富分化、养老保险、工伤事故等问题都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 为了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 必须解决好国家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因此, 本文从公共管理学视角出发, 对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创新进行了探索。

摘要: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保障, 从公共管理学视角来看,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面临着诸多问题, 亟待创新。为此, 本文从公共管理学视角出发, 探讨了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并就如何促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创新进行了探索, 以促进社会组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蓝剑平.公共行政精神与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完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0, 21 (01) :1230-1234.

[2]刘发志, 徐瑞祥, 陈嵌, 刘泉.3000亿能建社会保障体系吗?——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08–22, 115-118.

[3]岳宗福.新中国60年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J].安徽史学, 2011, 15 (05) :227-233.

[4]林瑜胜.论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版) , 2011, 23 (09) :336-340.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篇8

“社会性别”在英文中是“gender”, 本意为“性”。20世纪70年代末期, 美国女性主义者首先使用gender (社会性别) 这一概念来与sex (性别) 相区别, 并逐渐确立了关于性别问题的一个基本理念即: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造和社会建制, 它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

以社会性别为出发点的性别研究, 自其问世以来, 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学科设计、理论框架、研究视角及方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现代社会中社会性别视角缺失

正如西蒙娜·波伏娃 (1) 提出的:“人不是生为男人或女人, 而是变成男人或女人的。”社会性别即为人们所认知到的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这些差异和关系因各种具体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且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中国社会深深的打上了“男性中心”的烙印, 无论是社会地位、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 女性的个性特点和需要常被忽略。

1. 女性社会地位不高。

20世纪80年代有研究者发现, 中国妇女的地位并没有随着经济改革的进展而上升, 相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妇女的地位出现了很不乐观的劣化趋势。根据世界上常用的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七项指标来判断 (即妇女就业率、对待男婴女婴的态度、男女青少年入学比例、男女青年就业比例、妇女在国家机构重要领导岗位上的职务比例、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妇女个人财产在社会财富中的比例) , 中国多数指标均不理想, 这些指标客观反映了中国妇女总体上的实际地位。

2. 女性就业情况不良。

改革开放以来, “低工资、高就业”体制成了改革的首要目标, 而女职工则首当其冲地受到了伤害。企业裁减人员时多裁女职工、少裁男职工, 而再就业人员中女职工的再就业机会少于男性。女职工下岗后在家庭生活中也遇到困难。下岗女工明确表示, 下岗对夫妻感情、家庭关系很有影响, 家人的态度变化包括看不起、冷言冷语、不尊重她们在家中的劳动。女性的就业难也同样严重, 近几年媒体的报道显示女大学生面临性别歧视现象。部分企业表面上声称公平竞争, 实际上却变相拒招女职工。

3. 女性社会保障缺失。

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曾以书面形式提出了《关于维护“三资”、乡镇、集体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提案》。该提案谈到, 一些外资企业只使用女工的黄金年龄段, 将招工年龄段控制在16~20岁、合同期一般定为三至五年, 期满即不再与这些女职工续签合同, 以避开女工的婚、孕、产期。已就业的女工也面临许多问题, 其中之一是职业危害严重。四川某市调查了132家企业, 有50%的企业劳动环境存在重度危害, 有38家企业的一线职工程度不等地接触到尘毒、噪音、高温危害, 其中大多数为女工。 (2)

三、社会性别视角下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恩格斯认为, “从前保证妇女在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同一原因———妇女只限于从事家务劳动———现在却保证男子在家中占统治地位: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 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3) 这种制度使人们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和评价存在误区,

(1)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 , 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 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存在社会性别偏见, 如男尊女卑、夫唱妇随, 男主外、女主内, 男人以工作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等。这迫使妇女在家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自身的需求与权利被忽视, 进而引起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2. 教育层面分析。

首先, 教师队伍方面。传统性别观念影响教师性别, 受此影响, 女性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鉴于可供选择的职业较少, 女性选择具有安全性、工作较为体面的教师职业。性别观念造成的不同职业选择导致小学教师队伍性别失衡严重。其次, 学校劳动分工方面。性别角色定型影响学校劳动分工, 在学校中体现在教师劳动分工的差异上。男性一般充当管理者, 而女性则成为被管理者, 要服从于学校的规范和男性的权威。此外, 中国学校教材存在性别失衡与性别刻板印象, 比如在男女性格方面, 描述女性更多的是不良性格特征, 而男性则具更多优良的性格品质。

3. 就业政策和法律层面分析。

首先, 就业政策法律缺乏社会性别视角。如中国现行的退休制度, 是按性别区分退休年龄的。由于退休金的高低、住房公积金的多少、福利的享受, 都与一个人的工龄和在职与否密切相关。女性比男性提前五年退休, 使女性老人的退休金等各种福利待遇低于男性老人。其次, 就业政策法律执行不力。比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1) 明确规定:男女劳动要同工同酬。事实上, 许多单位有自己的规定, 如不允许女员工结婚, 不允许女员工生孩子等, 造成社会上出现不少“隐婚族”。 (2) 这些单位政策是与中国的就业政策相违背的, 削弱了社会政策的执行力度。最后, 就业政策法律缺乏可操作性。如《就业促进法》虽设专章对就业平等进行规定, 但缺乏可操作性。反就业歧视的规定基本是一些权利性的宣告, 缺少程序的保障和实施机制。如规定的国家、政府、用人单位、职业中介机构禁止就业歧视、保障就业平等权这样的条款。具体实施过程中, 每个企业都按自己的理解去进行操作, 必然带来对法律的误读。

4. 大众传媒层面分析。

大众传媒往往把女性限制在以美容、减肥、购物等领域内, 认为女性是一种被观赏的对象, 而非有个性、有思想的完整个体。部分媒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盲点。不少文学作品一味渲染女性的婚外恋、第三者插足等问题, 这些电视剧给人的印象是:第三者非常优秀, 而原配妻子是家庭妇女, 因而导致婚外恋。

四、基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探讨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背景下, 提高全社会性别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也是改善女性生存环境的社会基础。

1. 广泛提高社会性别意识。

男女平等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也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要求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促进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女性的同步发展, 通过提高国策的社会知晓率和认同感, 从制度上体现性别意识, 推动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的发展。政府应重视社会性别研究专家和学者提供的专业咨询服务, 包括开设相应的培训班, 让决策制定者制定就业政策时能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看待问题。另外, 为社会公众提供相应的服务, 通过各种渠道开展社会性别意识的宣传活动。

2. 在教育中引入社会性别意识。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首先从教育制度入手, 将社会性别意识引入到教育政策中, 促成教育内容等各方面的改变, 比如修改现行教育政策中包含着性别歧视和性别盲点的内容, 取消那些带有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内容, 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拥有社会性别意识, 使女性更好地发展自我。一方面, 加强对教师的社会性别培训, 让教师具备社会性别意识, 进而把这种理念和视角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 注重培养女学生的理性人格, 以理性方式处理问题的独特心理品质, 女性应当把自己和男性一样当做知识生产的主体, 审视现有的知识、规范等的不足, 这样方能改观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和社会性别制度。

3. 从国家政策层面消除女性就业歧视。

在政策层面, 一方面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让更多女性参与到国家政治和决策中去, 制定就业政策时借鉴社会性别视角。例如, 日本设立雇佣调整资助金, 用于女职工教育培训、外派职工的补助工资和停产期间的工资。瑞典女性从家庭政策调整, 通过税收转移为公共服务的方式建立收费低廉、服务优质的托儿所, 从而保障并鼓励已婚妇女就业。这说明国家政策的制定需要社会性别意识, 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妇女的地位, 妇女的就业机会才能增加。

女性的成材与发展, 取决于女性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希望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能更好地促进女性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性别平等。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已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 加快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推动建立政府与社会互动的全面管理体系, 已成为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借助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模式, 通过分析社会政策对于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教育、就业和大众媒体等方面的不同情境, 探讨在注重不同性别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基础上, 如何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找到解决存在不平等和歧视问题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女性,社会性别,社会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 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8.

[2]赵耀.中国劳动力市场雇佣歧视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77.

[3]苏艳明, 曾春媛.中国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状及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 2006, (3) .

[4]张抗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与社会性别歧视: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5]赵小林, 林琼.和谐社会愿景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

[6]伏晓.和谐社会视角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J].法制与社会, 2008, (26) .

[7]范恒山.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和重点任务[J].财经界, 2006, (10) .

[8]赵小林, 林琼.和谐社会愿景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

[9]谢庆奎, 谢梦醒.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 .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篇9

一、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概念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 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 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 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 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 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 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 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 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 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 也是活动的过程, 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 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 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1.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

2. 社会管理如果搞不好, 社会发展将受到制约和影响, 过去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 也将受到侵蚀。

3. 没有社会管理, 就没有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三)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重要意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保障人民各项合法权益, 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

2. 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地区发展, 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才能落实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的要求。

4. 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根本目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五)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二、加强学校内部“社会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 高度重视学校内部“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学校是国家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内部社会管理的好坏, 不但关系到学校内部的和谐稳定和学校自身的发展, 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因此, 学校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学校内部的社会管理, 把学校内部的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坚持和落实“招生办学”和“内部管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

(二) 牢固树立和落实为师生谋福利的思想意识

这里所说的福利, 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福利, 而是指幸福与利益的简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 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社会管理要搞好, 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样道理, 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上, 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为师生谋福利的思想意识, 以保障和改善师生民生作为学校内部管理的重点。这里包括: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安全的教学与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福利待遇;建立困难师生员工的扶助机制;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幸福指数, 等等。

(三) 充分发挥“党、工、团、妇”的基础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在学校内部的管理上, 除了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外, 还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工会或教代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参与的基础作用。如通过召开教代会, 通报学校重大情况、讨论学校重大决策、收集意见建议;通过工会和妇联组织各种活动、走访和慰问群众;通过共青团组织青年师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发展新团员和推荐党员培养对象等。

(四) 建立民情民意收集与处理反馈长效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学校内部, 主要是要通过设立现实和网络的意见箱、定期与不定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及时接待与处理师生来访来信、关注师生在百度贴吧或QQ上的言论意见建议等, 建立民情民意收集与处理反馈机制, 收集和听取师生的意见建议, 并作出处理和反馈通报, 解决师生的困难问题, 改进我们的工作, 从而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防范于未然。

(五) 不断加强和改进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样道理, 在学校内部, 也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校本培训 (教职工培训、班主任培训、学生干部培训等) 、工作例会、主题报告会、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重大节日主题活动等, 建立长效的师生思想道德建设机制, 加强和改进校园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 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校园内部的和谐稳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六) 加强和完善校园安全体系建设与信息网络管理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分析 篇10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制

社会保障制度古而有之, 在不同的时期他有不同的含义。如今世界上已有167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因为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消费水平的差异, 社保制度也因此拥有了不同的内涵。例如英国的社会保障旨在保护个人及家庭免除因年老、疾病、失业或死亡等所造成的收入损失, 并通过实行免费医疗和家庭生活补助, 来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而德国的社会保障旨保障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能重新获得机会, 以及为那些因丧失劳动能力或遭遇意外风险而生活困难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若撇开其各自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于1949年, 其中经历了1949~1966年的初步形成, 1966~1976年的停滞, 1978年以来的改革与发展三个阶段, 至今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 功能多样的社会保障体系, 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保制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 存在着诸多隐患, 其中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社保基金管理模式的不合理。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是现收现付制和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制相结合, 应该说这个制度设计是科学的。但是新制度建立时, 已退休的职工 (老年人) 和在职职工 (中年人) 在新制度实施前都没有个人账户积累, 形成个人账户的历史缺口。于是在实际操作中, 为了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不得不把本应积累起来的个人账户基金用于当前的养老金支出。利用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的方式来保证养老金发放, 实际上又退回到原来的现收现付体制。所谓社保基金现收现付管理模式是指个人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保基金的管理采用的是以收定支的统一征收管理和统一使用的管理方式。这种模式以德国最为典型, 故又称为“德国模式”。其基本特征是社会保障成本的代际转移是以收定支, 其实质是工作的一代人赡养退休的一代人, 特点是由在职职工承担已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障成本, 支付给退休者的社会保障基金直接来自该时点的在职劳动者承担的费用。这种现收现付的管理模式适用于社会人口压力较小、人口结构较年轻、国家经济实力较强以及全国具有较完备的税收征收体系, 以及具有较完备的养老法律和养老基金管理制度等国家。众所周知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口压力大、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税收征收体系和相关的养老法律不够完备、养老基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等。于是现收现付制的主要问题, 即社会保障负担随着支出的增长而逐年提高, 而且资金没有完全的积累, 日益凸显。由此导致社保基金收支缺口扩大。而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现收现付制管理模式下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不断加大, 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 随着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增长, 政府在各种压力下被迫提高收费标准, 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经济增长。因此, 像我国这样人口压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最终将很难承受现收现付制下的债务压力。所以我国应该尽快放弃这种现收现付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

二、借鉴国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 改革我国现有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

目前,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现行的现收现付的管理模式改革为个人账户管理制度模式。所谓社会保障基金个人账户模式是指劳动者个人在劳动期间进行个人社会保障基金缴费和个人账户积累, 劳动者退休以后, 个人的社会保障权益来自本人在工作期间的个人缴费的积累, 并且积累的资金通过投资基金进行运作。以个人账户为主导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社会保障基金完全由个人提供, 并且具有积累性和增长性, 资金供给比较稳定, 在经济波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这种管理模式的特征有:一是建立个人账户, 雇主与雇员的缴费全部计入雇员的个人账户;二是养老金支付是缴费确定型;三是个人账户积累基金进行投资运营, 投资回报率直接决定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这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以南美国家的智利为代表。与现收现付制相比, 个人账户模式的好处是他克服了现收现付制下社保基金没有完全积累的缺点, 免除了政府的隐性债务。同时, 由于个人账户资金投入到资本市场中, 可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由此可见个人账户管理模式有助于解决我国现收现付社保基金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事实上, 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社保制度改革就已经明确了社会保障基金个人账户管理制, 但是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效果并不明显, 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改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据世界银行有关中国养老金的研究报告指出,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 按照现行制度模式, 2001~2005年期间,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 相当于2001年GDP的95%。事实上, 养老保险制度产生巨额收支缺口的罪魁祸首应归因于高达13.56万亿元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 这种隐性债务的显形化就是从社保基金现收现付制向个人账户管理制转轨的转制成本。转制成本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变迁必须支付的代价, 这种成本既不应该通过制度内筹资措施解决, 更不可能由在职职工来承担, 必须通过分离制度转轨成本, 采取制度外措施加以解决。但是, 由于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实际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导致作为历史欠债的社保基金转制成本被逐年放大,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和个人账户“空账"规模持续增加。

四、创新与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解决改革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改革中的问题, 一方面, 我们要学习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 吸取其精华。另一方面, 还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1.完善法律环境。

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是全国社保基金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2.壮大社保基金的规模。

我国社保基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预算拨款和国有股减持, 但是从这几年的执行情况看, 这两项收入都不稳定并呈逐年递减态势。其国有股减持收入还具有源自于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因此, 今后, 应该适当加快推动国有资产划拨工作, 使得划拨国有资产成为社保基金今后重要的资金来源。

3.继续拓宽筹资渠道。

降低投资风险, 提高投资收益的最好办法, 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国要借鉴公共养老金管理的国际经验, 进一步扩大投资范围。从国际经验看, 实业投资和信托投资是两个重要的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1]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2]齐海鹏, 刘明慧, 付伯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篇11

人民群众如何参与社会管理?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如何建设?这些问题都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论证。目前,上海市等地政府针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信访制度问题,开展了征集人民建议制度的工作,在这一制度的酝酿和实践中,支持、质疑乃至反对的声音也竞相出现。本期编辑特意组织来自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对这一制度从社会管理、法治建设、民主制度等方面进行讨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对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发展和政府法治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摘要】上海市信访办人民建议征集处从实际工作案例分析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缘起、目前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工作的瓶颈和未来的改善措施等,提出征集人民建议制度是对目前信访制度“異化”的回归,是改善信访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新举措。华东政法大学政党理论研究所所长蒋德海教授对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提出质疑,认为此项制度并不能改变信访制度中存在的人治问题,并且与建设“大社会、小政府”的发展方向有悖,容易陷入政府权力过大的误区,他提出社会管理今后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政府如何听取人民的意见问题,而是人民群众如何自我管理的问题。因此,应通过社会管理回归社会和司法体制建设来实现。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关保英教授认为,社会管理是在诸多法律主体和社会主体的介入下进行的,国家权力系统如何在社会管理中面对作为个体和群体的公众问题,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其次,行政主体是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的主要主体,因此,人民建议征集也可作为行政主体法律义务上的拓展。尤其在当下信息社会里,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可以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前提,因此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路径和方法之一。同济大学法学院蒋晓伟教授提出,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必须在民主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即由国家法定的民意机关,通过法定的程序进行。他认为,政府没有征集人民建议的权力,指出法治政府必须是有限政府,是服务政府,其职权必须受到制约而不能自我设定权力。上海市法学会副秘书长汤啸天教授认为,征集人民建议是集中群众智慧,应该是政府的义务,是政府发展为智慧型政府的具体实践。而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 “新两个凡是”也为征集人民建议提供了政治依据,参与式民主是代议制民主的重要补充,征集人民建议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双向可控方式。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篇12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内涵

网络虚拟社会是在网络虚拟空间里, 网民之间通过信息共享、信息互换与信息交流从而产生社会互动形成的。因为网络成员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观点、感情和社会关系是真实存在的, 建立在这种网络群体交流之上的网络社区自然也是真实存在的。因此网络虚拟社会的内涵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 与其存在不可分离的关系, 它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独特延伸, 并与现实社会交融共存, 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基本生存空间。虚拟社会已经并将更加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以及人们的生活 生产方式等。

二、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

虚拟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现代人类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网上与网下互动愈来愈密切, 网上因素对网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愈来愈直接, 虚拟社会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 双刃剑作用更加明显。

(一) 虚拟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1. 获取信息更为快捷。在以计算机 、网络和通信等现代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空间中, 信息发布更为随心所欲、存储量更大、传递更加迅速、传播更为广泛、成本也更加低廉。

2. 成为表达个人观点诉求的交互平台。由于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及匿名性, 任何人在网络中都能获得传播与交流的权利, 摆脱世俗的等级身份, 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并且承担较低的风险, 更能表达内心真实的诉求。

3. 更好满足娱乐休闲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 , 宽带连接得到普遍应用, 各种应用程序的设计应用, 为广大网民提供多元化的娱乐内容。

4. 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它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使消费者完全可以“足不出户, 自由购物”, 扩大了消费者的购物选择。另一方面, 电子商务增加了现实社会的就业机会, 十分有效的补充和拓展了就业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实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 虚拟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1. 造成信息失真。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了海量的信息 , 给我们广泛选择同时, 也带给我们选择的难度。更为严重的是网络的匿名性, 让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被彻底消弥, 每个人在知觉与不知不觉中, 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地发布各类信息、发表各种言论。信息失真现象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网络环境不再清澈、透明和纯粹, 由此产生了全社会的信任危机, 造成社会公共利益的实质伤害。

2. 网络聚焦放大现实社会矛盾。与传统的信息传 播相比,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放大效应”。各种有害、虚假信息和言论一旦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 就会被进一步聚焦扩大, 局部问题全局化, 简单问题复杂化, 一般问题政治化, 造成难以预料的社会影响。

3. 网络舆论导向严重影响现实社会。互联 网具有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及时的特点, 一旦网络热点形成, 各种舆论就会交织在一起, 排山倒海而来, 一些善意或非善意的言论就此“脱颖而出”, 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若正规媒体引导不及时, 容易出现以讹传讹, 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甚至将舆论风暴演变成现实的公共危机事件。

4. 网络违法犯罪形势日益严峻。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强、辐射面广、传播迅速等特点实施网络违法犯罪。近年 来网上犯罪涉及的金额愈大, 牵涉的人员愈广, 影响力也愈大。网络犯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毒瘤。

三、当前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虚拟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新领域和新课题, 在该领域中, 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技术、管理规律可能面临失灵的困境, 加强虚拟社会的管理, 必须深刻认识当前虚拟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虚拟社会的管理理念陈旧

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方式, 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但目前的管理理念还不能有效适应这一重大变化, 很多做法和思路还是依靠过去对现实社会的管理经验。

(二) 虚拟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虚拟社会是一个新生事物, 虽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 但是, 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目前, 虚拟社会管理的立法层次低, 部门规章多, 现有法律资源的网上延伸不够, 网络立法还不能适应网络发展形势的需要。

(三) 虚拟社会的管理机构尚未理顺

虚拟社会管理主体涉及信息产业、公安、文化、工商、教育、通信管理、新闻出版等单位, 但这些职能部门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 各部门均有自己管理领域的规章制度, 多头管理、规则冲突、各自为政、缺乏协调, 无法凝聚合力, 出现管理空隙。

(四) 虚拟社会的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 新技术层出不穷, 我们缺乏对新技术的自主研究, 使得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专用设备和技术手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技术提升和更新, 就很难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五) 网络企业、网络用户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滞后

虚拟社会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存在和健康发展比现实社会需要更充分的条件和更良好的环境, 需要网民等每个社会成员的悉心呵护。但是, 目前一些网络运营企业、网络服务提供商等网络企业没有认识到或者忽视网络安全工作的严峻性, 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管理责任, 对网络业务的控制能力普遍较弱, 极大地阻碍了网络虚拟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

四、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构建网络虚拟社会综合管理体系

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在虚拟空间上的扩展。随着互联网应用领域的扩大, 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必然向互联网上延伸管理职能, 在此基础上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探索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 构建以政府为主体, 包括公安、文化、信息产业、新闻宣传、通信管理、教育、工商等职能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体系, 多层次、全方位地共同管理虚拟社会中的各类问题。下面主要从五个方面构建网络虚拟社会综合管理体系。

(一) 立法监管

针对虚拟社会的自身特点及现有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尽快建立健全网络虚拟社会综合管理体系的相关法律。对于网络虚拟社会综合管理带有根本性、 全局性和规律性的问题, 应以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形式来理顺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 确定对于权利义务关系和工作关系, 明确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全体公民在维护虚拟社会安全中的权利和义务, 使之有法可依, 切实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法制责任。同时要依法关闭违法违规网站和频道。

(二) 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道德是传统道德规范在虚拟社会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虚拟社会中的道德与传统道德有很大区别。传统道 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 而网络道德主要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全力全面净化网络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是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首先要开展网络文明行为公德教育。通过价值判断的频繁交锋, 形成一个网络行为的参照系, 向大众指明那些是应该或不应该的网络行为, 引导虚拟社会人应对他人利益和权利应有的尊重, 善用自己的自由, 避免权利的滥用和误用。其次要加强网络文明行为警示教育。在现实社会的主流媒体上开辟专栏, 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公开曝光网络常见的犯罪案件和违规行为, 从而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 加强自我约束、自我防范, 自我保护意识。

(三) 政府部门监管, 其他职能部门协作

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宏大的系统工程构建。为此, 一是必须以政府为主体, 公安、文化、信息产业、新闻宣传、教育、通信管理、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协作, 强化监管。二是必须将全社会对虚拟社会管理有益的组织、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非政府组织都纳入到综合管理参与体系中来, 共同参与虚拟社会的综合管理。三是建议在中央或国务院层面成立专门负责虚拟社会管理的领导机构, 指导和协调全国虚拟社会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 在理清各自职责的基础上, 明确分工, 形成合力, 逐步健全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虚拟社会管理通报制度、协作制度, 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政策调控、行业管理等多元化手段引导互联网业界行业自律, 实行政府监管与自律管理的良性发展。

(四) 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整合

虚拟社会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正因为技术在网络虚拟社会形态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所以只有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设备做强力支撑, 才能维护正常秩序。

首先, 要着力加强网络技术研发。要抢占技术制高点, 取得工作主动权。一是要推进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系统建设, 堵塞网络安全漏洞。二是要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设备, 运用先进技术管理手段, 提高网络打击管理能力, 全面查处和清理网上有害信息、非法网站。三是要充分运用网络, 构建服务于广大网民的咨询、求助、意见、建议等联系, 建立沟通、互动的网络平台, 全面提升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技术水平和覆盖层面。

其次, 完善网络技术更新改造。对现行的网络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 对数据库等安全性在技术上要严格把关。一是要建立个人电子身份登记制度, 强化网络安全审计措施的落实。二是要推行“网络实名制”。三是要建立与网络开发商、运 营商的技术协作机制, 使公安机关及时跟进网络信息前沿技术发展动态, 准确评估网络应用服务安全问题, 并在管理和打击中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

再次, 要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内部及各个机构之间, 利用信息技术, 以信息链、业务链代替金字塔的层级结构, 在网络上可以实现政府组织内部结构的整合与重组、对政府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和简化, 从而提高政府内部事务处理效率, 促进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流转共享及协同管理。

(五) 国际合作

在国际上, 虽然各国互联网分属不同的主权范围, 但又彼此相联。这就决定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作为 非传统安全的网络安全问题, 不只是某个国家的自身安全问题, 也不是单凭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一种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国际网络安全问题, 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要开展长期、广泛和深入的各国政府、各种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私营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充分合作。 要积极拓宽网络安全国际合作渠道,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机制, 通过世界各国的相互合作、密切配合, 来维护虚拟社会管理安全, 逐步形成各国参与、普遍受益的网络安全格局。

总之, 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宏大的系统工程构建, 必当从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 构建以政府为主体, 公安、文化、信息产业、新闻宣传、通信管理、教育、工商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立法监管、网络道德建设、政府部门监管、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整合、国际合作五方面的体系建设虚拟社会综合管理体系,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未雨绸缪, 积极主动地开展对虚拟社会管理工作, 营造虚拟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维护虚拟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郭玉锦, 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曾令辉.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及其本质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09 (4) .

[3]李继尊.论互联网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及其治理[J].商业时代, 2006 (21) .

上一篇: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教育下一篇:病毒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