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价值观

2024-11-22

就业价值观(精选12篇)

就业价值观 篇1

目前,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已有不少研究。庞芳[1]认为, 大学生的心理误区 (包括自卑、妒忌、攀比、胆怯和依赖) 是就业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有调查表明,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希望初次就业就有3 000元以上的月薪, 其心理期望明显过高[2]。另一些研究也发现, 毕业生就业问题背后有众多就业心态、就业价值观等影响因素[3~4]。因此, 就业心态及就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内在因素,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近年来, 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 笔者试图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及就业心态的调查分析, 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根本因素, 提早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干预, 以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 提高其就业能力, 从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现有的对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的研究主要有2种形式, 一种是纯理论分析, 缺乏实证数据支持;另一种虽有实证分析, 但研究工具多为未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非心理或行为量表, 这类研究工具容易产生社会赞许效应, 即研究对象为获得社会舆论的赞许而虚假地填写问卷。因此, 使用信效度良好的心理量表来调查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是有意义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浙江省某高校大四毕业生450名, 共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439份, 有效回收率为97.56%。其中, 文科生154名, 理科生285名;男生277名, 平均年龄22.65岁, 女生162名, 平均年龄22.43岁。

1.2 方法

采用金盛华、李雪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6]和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心态问卷》。《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包括由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4方面构成的目的性价值观和由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构成的手段性价值观, 共34个项目, 每个项目按重要程度以1~5分计分。该问卷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 各项指标均符合心理学测量标准。

大学生就业心态问卷的编制从半结构化访谈开始, 访谈内容包括“你在就业 (择业) 过程中会有哪些心态”和“你觉得你周围的同学在就业 (择业) 过程中有哪些心态”2个问题。在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并参考苏益南等[7]的研究之后, 汇总为就业理性、就业主动性、就业意志、自卑、嫉恨、无助、焦虑、抑郁等维度, 每个维度编制5个项目, 随后选取了150名高校毕业生进行预试。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 除就业理性、就业主动性和就业意志外还包括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包含自卑、嫉恨、无助、焦虑和抑郁等子项目。在对项目进行调整后进行信度检验, Cronbach’α系数为0.81, 这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高。最终形成的问卷含4个维度, 39个项目, 就业主动性、就业意志、就业理性3个维度得分越高, 说明主动性、意志力及理性程度越高;不良情绪得分越高, 说明情绪状态越差。

2 调查结果

2.1 就业价值观

2.1.1 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总体情况就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得分见表1。

由表1可见, 目的性价值观中, 得分较高的是地位追求和家庭维护, 得分较低的是社会促进。在手段性价值观中, 职业前景和规范道德的得分列前2位, 福利待遇和薪酬声望的平均得分较低。

2.1.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比较

对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得分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发现性别的主效应显著, wilks’λ=0.88, F=5.66, P<0.01;文理科的主效应也显著, wilks’λ=0.95, F=2.32, P<0.05;2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wilks’λ=0.97, F=1.15, P>0.05。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在部分就业价值观维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

注:*P<0.05, **P<0.01, ***P<0.001

由表2可见, 性别的主效应在轻松稳定、规范道德、地位追求和家庭维护4个维度上都显著。从平均分来看, 女生在轻松稳定 (3.51分) 、兴趣性格 (3.80分) 、规范道德 (3.92分) 、家庭维护 (3.56分) 和社会促进 (3.21分) 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 (分别为3.22分、3.65分、3.71分、3.41分、3.08分) 。文理科的主效应在轻松稳定上达到显著水平, 从平均分看, 文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生, 说明在就业时文科生比理科生更追求工作的轻松稳定。

2.2 就业心态

2.2.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总体情况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各维度平均得分见表3。

由表3可见,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意志方面的平均得分最高, 其次为就业主动性, 就业理性得分最低 (平均分低于3分) 。不良情绪的各种反应均在3分以下, 在各种不良情绪反应中, 焦虑情绪的平均分最高。

2.2.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比较

对被调查对象进行性别和文理科在就业心态得分上的多元方差分析发现, 性别的主效应显著, wilks’λ=0.96, F=2.06, P<0.05;文理科的主效应也显著, wilks’λ=0.92, F=3.95, P<0.001;2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wilks’λ=0.97, F=1.31, P>0.05。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在部分就业心态维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4。

注:*P<0.05, **P<0.001

性别的主效应在就业主动性和躯体症状上达显著水平, 表现为女生的就业主动性平均得分 (3.68分) 高于男生 (3.53分) , 男生的躯体症状平均得分 (2.21分) 高于女生 (2.04分) 。文理科的主效应在就业理性、就业意志和自卑感上达到显著水平, 表现为文科生的就业理性平均得分 (2.42分) 低于理科生 (2.71分) , 文科生的自卑感平均得分 (2.19分) 高于理科生 (2.00分) , 即相比理科生, 文科生就业时较不理性, 也有较多自卑感。理科生的就业意志平均得分 (3.77分) 要高于文科生 (3.63分) 。文理科的主效应还在抑郁上表现为文科生平均得分 (2.14分) 略高于理科生 (2.00分) , 但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和建议

3.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分析

3.1.1 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整体情况

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8], 或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9]。本研究采纳了金盛华和李雪[6]的观点, 将职业价值观定义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 并且按照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价值观的分类逻辑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地位追求是高校毕业生得分较高的目的性价值观维度, 与不以获得物质利益为最终目的的个体相比, 有地位追求取向的个体的目标则更多地受传统社会期待和赞许的指引, 他们的努力以获得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为最终目的。这与很多研究结果一致, 如洪芳等[10]研究发现, 当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中最受重视的是物质, 王凤仁等[11]认为注重经济收益已经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判断的主导思想, 唐昆雄等[12]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 他们更多地将择业定位于金钱和地位方面。究其原因可能是: (1)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导致的社会价值观的实用化倾向; (2) 社会舆论对财富集中者及财富作用的吹捧和歪曲。

从手段性价值观来看, 得分最高的是职业前景, 表明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比较看重从事该工作今后的发展。相关调查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3]。结合目的性价值观的结果来分析, 高校毕业生同时看重职业前景和物质享受及社会地位并不矛盾。当前社会的就业现状导致刚工作的大学生无法立刻追求到物质享受及社会地位, 这就使其期待能在将来有更大的发展, 即追求职业前景。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 高校毕业生在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同时, 也明白现实状况的限制, 从而理智地进行选择。

3.1.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比较

对性别的比较分析发现, 女生在择业时比男生更加在乎工作是否轻松稳定、是否符合她们的兴趣和性格、工作是否规范道德。从目的性价值观来看, 她们的择业也比男生更加注重家庭维护和社会促进。男、女生的这种差异可能来自女生的个性特征和生理、心理条件以及社会期望。女生的生理条件决定了其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需投入大量体力的工作, 一部分女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 在心理上也不愿意从事繁重的工作, 再加上社会仍存在对女性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期望以及她们对此的刻板印象, 使得她们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家庭维护、轻松稳定和符合兴趣性格等因素。此外, 职业女性在职场上容易成为性骚扰对象, 她们也更加期待工作能够规范道德。这种价值观的性别差异与其他一些研究一致, 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如杨超越[13]的研究也发现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加追求工作稳定, 但同时发现女生比男生更要求薪资与福利, 而本研究未显示薪资与福利上的差别。

文科生比理科生在就业时更追求工作的轻松稳定, 这可能是文科生多是艺术与人文专业, 与严谨和逻辑性强的理科生相比更加追求自由和轻松, 这种专业特性在就业价值观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3.2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分析

3.2.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整体情况

从整体来看, 就业意志高和不良情绪中的焦虑情绪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时最明显的心态。就业意志高意味着毕业生在就业遇到挫折时, 能够克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继续朝目标前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最严重的不良情绪是焦虑, 在就业理性上的得分也相对较低。不理性体现在大学生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 仍然想要获得较好的工作待遇, 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因其不切实际, 心态不够平和, 从而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2.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比较

不同性别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主动性和躯体症状上有显著性差异, 女生的就业主动性得分高于男生, 男生的躯体症状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更加追求安全感以及与他人比较, 迅速地找到工作能满足她们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男生的躯体症状得分高于女生, 这可能与很多女生适当降低了就业期望和要求有关。

文理科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的差异非常明显。相比理科生, 文科生就业时较不理性, 也有较多抑郁和自卑感。理科生的就业意志要高于文科生。常保瑞等[14]的研究认为, 文科生在就业焦虑上要显著高于理科生。相对文科生而言, 理科生更容易找到对口且满意的工作。此外, 由于理科生实际操作能力强, 能很好地迁移到工作中去, 而文科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较多, 且多从事复杂的社会性工作, 在日后的工作竞争中他们会显得相对比较弱势。

3.3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 高校应重视对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 避免就业“拜金论”。可相应地开展关于“好职业”、“好岗位”、“好工作”的讨论, 并邀请典型人物进行宣讲以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理性和主动性稍显不足, 应在就业工作中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鼓励毕业生主动出击, 并通过团体辅导、知识宣传等对毕业生理性就业行为的养成进行一定的训练。再次,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差异较大, 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对于男生需特别培养其就业主动性, 并关注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健康, 而对于女生则可适当引导其价值观, 防止片面的理想化。最后, 要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本研究并未检测出严重的就业心理健康问题, 但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仍值得引起重视。

就业价值观 篇2

就业观,还是价值观?

。”日前,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学风就女大学生婚恋观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广州主要高校的1500名学生。调查报告称,由于近几年就业压力骤增,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更为现实,不少人“依靠婚姻谋出路”。

近几年,有一些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不是忙着就业,而是现身婚介所,刊登征婚广告,甚至建立个人征婚网站,期盼通过婚姻找到一个好出路。一提及此,舆论多把原因归结于就业压力的加大,笔者对此颇不以为然。

在报端频见富豪登广告征婚、应征女大学生响应如云之类的事件,尽管富人开出的条件非常之苛刻,无视应征者尊严,都挡不住女生一心嫁豪门的热情,与其说这是在规避就业风险,不如说是意欲走捷径一举走入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主导行为的是虚荣的心态。

“征婚找出路”不是一种就业观,而是一种价值观。某些接受了大学教育的女性,迫切希望成功,但价值却越来越扭曲了,功利心取代了平和的就业心,对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凌驾于道德准则之上。

就业压力是一回事,女大学生想要“嫁得好”却是另一回事。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方方面面都称心如意的工作。退一步讲,面对同样的就业压力,何以“征婚找出路”的还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身价值呢?这足以说明,拿就业压力去“阐释”某些女大学生毕业忙征婚现象,是站不住脚的。

就业价值观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价值观 成因 对策

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时所持有的内在标准,而就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就业过程中认识评价事物和现象的内在标准。价值观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它使个体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此我们对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而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的价值取向,以解决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做好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去向不明确。调查显示,辽宁某高校2008届毕业生面临毕业时,有79%的同学选择了找工作,12%的同学准备考研,还有3%的同学准备出国留学,另外有2%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根据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明确毕业后的目标,并有部分同学选择创业,这是积极的一面。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仍然有4%的同学目标不明确、不确定,处在游离状态,这是我们要倍加关注的。

第二,对经济报酬关注度过高。近几年物价上涨较快,房价高位运行,工资增长相对消费增长滞后等原因,大学生对就业工资非常关注。本次调查中,在问及你的工作奖金很高,选择非常重要、重要的为79%,选择一般的为17%,选择较不重要、很不重要为4%;只要努力,你的工资会高于其他年龄的人,或升级加工资的可能性比其他工作大得多,选择非常重要、重要的为70%,选择一般的为19%,选择较不重要、很不重要为11%;你的工作可使你获得较多的额外收入,选择非常重要、重要的为36%,选择一般的为34%,选择较不重要、很不重要为30%。可见大学生较重视经济报酬,特别是工资、奖金,不仅重视眼前的收入,而且重视今后的收入,认为个人努力是获取报酬的主要途径,认同多劳多得,而不太看重额外的收入。

第三,强调自我价值,重视自我发展,个人本位价值观凸显。在你的“职业价值取向”调查中,选择“为使自身价值得到承认”为52%,“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为27%,“为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11%,“为实现个人抱负”10%;在对“你奋斗的主要动机”的调查中,选择“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得更好”为35%,“证明自己的价值”为26%,“出人头地”为15%,“回报父母和家庭”为13%,“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为11%;当国家突然遭遇危险或灾害时你怎么做,选择“国家需要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和“尽自己最大力量给予帮助”为83%,表现了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真挚情感;毕业生对好工作的评价。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是什么?有67%的毕业生认为是有发展空间;20%的毕业生认为经济收入高才是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另外有13%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地位高是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由此可见,大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是个人需要与兴趣的满足,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

二、成因分析

第一,社会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的这种急剧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社会功利和个人功利目标之间,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在社会转型时期,商品经济的物质观已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经济收入的高低、物质生活的舒适安定程度都已构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专业能否对口,是否符合国家集体利益等都变成第二位因素,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所反映的功利实惠心理,享受主义、个人主义、利己倾向非常明显。

第二,社会职业评价标准、各职业的经济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引导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评价标准是职业价值观的核心,对一种职业的评价如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意向。在计划经济下,不同地区、行业、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大,因而社会职业评价标准主要是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职业的社会地位、名声是当时大学生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不同地区、行业、职业、岗位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社会职业评价标准的重心也转向经济收入。这一评价标准的变化带来了各职业间社会地位的重新排序,也引导着大学生不断流向沿海开放城市。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也因薪酬待遇高,用人机制灵活而吸引着大学生,高级职员、企业管理人员有较好的经济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逐渐为大多数学生所看重。

第三,职业活动本身的功利价值对大学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收入因素和自我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还需要从职业活动本身去分析。职业对人具有多种价值功能,一方面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另一方面还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事业心、自我实现、社会交往、兴趣爱好、获得尊重等复杂心理需要,因此,职业活动本身对个人是有功利价值和手段意义的。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在“显性”意义上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作为人的乐生需要还处于一种“隐性”状态。所以在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适过程中,我们不仅必须承认职业活动对人的功利价值,而且还要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去实现他们的正当功利需要。但另一方面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活动,引导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精神。

三、对策建议

第一,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应符合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促进企业的发展。高校应发挥思想教育的优势,把职业价值观教育纳入德育的主要内容,开展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同时利用党团组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爱心回报社会行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大学生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高级情感,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自觉抵御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高尚的人生理想,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优良的职业素质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现代人才更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优秀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强烈的敬业精神,认真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能,卓越的领导才能,创造性,人格魅力等。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而且要注意加强大学生职业品质的提高和培养,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水平。

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刍议 篇4

一、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

(一)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国内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还未将就业指导工作列人教学计划,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狭隘地把就业指导工作理解为就是给学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忽视了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以及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二)局限于对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的指导上,没有体现高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往往意在帮助高职学生实现人生的初次就业,形成了“就业安置”型模式。发展到现代社会中所必需的成熟的自我导引能力没有被重视,涉及人的终身发展的各个相关领域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关注,而这恰恰是我国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等同于就业指导或就业服务。

致使对就业价值观的真正内涵的灌输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即使有些高职学生在毕业时找到了所谓的“理想”工作,但他们在随后的工作中却可能有所茫然,因而才会出现不安心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跳槽行为。

(四)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科学性不足。

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尚处于起步和摸索时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现代化及学生自身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再加上我国有些高等学校在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与高职学生思想变化的需要,存在着滞后的现象,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致使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价值观教育方面方法陈旧、手段单一,脱离实际,不能够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五)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学校为高职学生提供的有关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并不充足,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多来自学校内部,对于企业和就业市场缺乏深入的了解,在指导上必然难以做到有的放矢。

二、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更新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

职业理想层次较高的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职业理想层次比较低的人则把个人需要作为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因此,要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才能更新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

(二)引入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身份和价值认同。

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走的是工学结合的道路。通过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教育。身份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基本条件,可以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学生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行为。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氛围的教育,养成企业员工的风格与习惯。

(三)通过双向互动、内在感化,实施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要想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师就要首先具备这样的价值观。为了追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效益,要改变传统的生硬的说教方式,从内容向过程、从认识向评价、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改变学生长期的被动状况,使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升华到情感的认同。

(四)明确当前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

1、培养高职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当今高职学生就业市场上,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高职学生必须要树立竞争意识,培养竞争实力。竞争可以发扬人的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展现自身的优势,同时又能够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2、培养高职学生奋斗、积极、主动的意识。

大学毕业是人生事业历程的开始。就业、求职是实现人生理想,为社会作贡献的途径,它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地“求”和用人单位的“需”相匹配来实现的,因此要发挥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等、不能靠、不能依赖。

3、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现代社会社会上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毕业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稳定的“铁饭碗”,匆匆忙忙地为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毕业生完全可以借助各地的人事代理资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价值观念。

4、引导高职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

创业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就业方式。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性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创业是整个社会创业大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社会、政府应当大力营造有利于高职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氛围。

5、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的观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迫切需要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去就业。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基层、在西部、在广大农村可以获得服务人民、报效祖国、报答父母、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高职学生这种优秀的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6、引导高职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篇5

二、课题的研究人员: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价值取向: 指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的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意向或倾向,它以一种外在行为的形式体现着人们的价值意识、价值理想、价值追求等。

2.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就大学生就业意向和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就研究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作了很多的尝试。如方俐洛和凌文辁等就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建构作了很大的贡献。梁龙娟和佘贤君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标准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标准主要涉及工作发展前景、工资收入、个人潜能的发挥、住房、工作单位所在地、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工作量以及个体兴趣等。在郑伦仁和窦继平所作的研究中,将职业价值观概括为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定性等5 种尺度,其中,进取心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显然,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研究中,虽然国内研究者较多采用了量表测量的方法,但在研究工具上并不统一,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同时,在对价值观区分的标准方面也不尽相同,而在不同价值观理论指导下所编制的问卷也会不同。例如,Holland 首次从个体特质维度

提出“职业选择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而Lofquist 和Dawis 则提出了工作调整理论,开发了满意度问卷和职业需求满意量表等研究工具。上述问题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综合考察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分析,得出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的若干思路。

五、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择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择业过程中对择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它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

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取向:第一,个人取向,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来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和人格等内在因素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特性2因素论(t rait2factor theory)、需要论(need theory)和职业选择发展理论等均从个体角度出发,探讨职业决策者的价值取向;第二,社会取向,倾向于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强调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社会经济学

理。在参照有关问卷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了《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并于2005~2008年连续3年对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六、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通过观察、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测量题目的确定及量表结构、因素分析、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项目分析、信度分析、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分析。

2.文献研究法

著作中可供我们参考的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可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少走弯路,早出成果。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及安排: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制定研究方案,建立

课题组。

2.实施阶段 :2009年10月—2009年11月 研究实施,分步骤

有重点地推进研究工作,进行问卷调查。

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分析问卷,总结课题。

3.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成结题工作。

八、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我校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

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组织人员保证,成立课题组。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2.制度保证:学校建立可以研究责任制;建立课题组活动研讨制度。

3.经费保证:学校每年投入课题研究经费千元左右。

浅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

综合调查结果,发现我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特征:

毕业后的去向选择:考研与就业是两大主要选择,“考研热”愈演愈烈,创业意愿趋弱我校毕业生对毕业后去向的主要选择是继续攻读研究生与就业,其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呈下降趋势,选择考研的毕业生则呈逐年上升之势,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偏低,说明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愿趋弱。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好的职业需要优秀人才与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淡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总体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策保障、社会支持条件等;二是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足,力度不够,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三是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欠缺,在校的创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

选择职业的标准:以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占主流,以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调查数据表明,近三年来,我校有83%以上的毕业生把“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自我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即以“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接受了收费教育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观念,以“个人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务实心态,也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价值取向仍有回升的趋势,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社会、高校和家庭面临的重要问题。

选择职业的地区意向:选择城市就业趋势明显,到基层就业仍需引导调查结果表明,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75%,毕业生择业的地区意向具有明显的城市化趋势。选择去“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各年都不足5%,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策上取消了边远省区生源必须回生源地工作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给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然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毕竟有限,势必会造成“僧多粥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近几年,我校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稳中有降,直接反映了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就业难等现实状况。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毕业生的积极性,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就业指导的长期性。

选择职业的单位性质意向:大学生择业单位性质意向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大学生的求职心理随着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趋于饱和,而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三资、民营和私企等非国有企业以其就业容量大、人才需求旺盛、待遇优厚等优势逐渐赢得了毕业生的青睐。二是大学生对国企、非国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外企、私企机制灵活,发展环境较好,而国有企业机制相对滞后,观念相对陈旧。三是有关就业主管部门加强了就业指导的力度,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对职业选择的薪酬期望:大学生的薪酬期望总体上趋于合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表现出对现实工资水平的认同感。但同时,部分毕业生过分追求高薪的现象也不容忽视,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因而使得一些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丧失与就业失败次数增加、“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部分毕业生择业时看重经济和城市因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反映了收费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更加实际,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是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结论及建议

就业价值观 篇7

到有效落实。3.2教学中监控

为做好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 每学期期末对所有授课教师, 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测评, 量化排序, 作为对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依据。测评标准的制定要遵循教学规律, 符合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特点, 并且要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坚持校领导、教学督导室人员随堂听课制度, 使教学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学校的教学状况、教风和学风。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 在每班设1~2名信息员, 每周上报一次课堂教学情况, 通过他们及时收集、汇总、反馈教学一线信息, 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提供参考, 对课堂教学进行全程监控。

毕业生产实习是医学专科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实用技术的重要手段。在毕业生产实习教学活动中, 建立由学校、实习单位组成的管理网, 学校派专人到实习单位监督、检查, 对实习过程实施全面控制, 从而保证学生毕业实习收到实效。

3.3教学后监控

完善考试制度, 加强对考风、考纪的监控与管理。通过加强对考试工作各环节的管理, 为师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使考风建设带动学风的好转, 以严格的考风形成优良的学风。完善成绩分析制度。每门课考试结束后, 要求各教研室教师进行试卷及成绩分析, 并按要求写出成绩分析报告。在授课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召开座谈会, 认真听取学生对本门课程及其授课教期望值过高, 把“自我完善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人生理想的首位。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供需总量失衡, 而另一方面许多需要人才的岗位和地区却少有人问津,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形势的恶化[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态势,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各高职高专院校虽然仿效本科院校开设各种思想政治课程, 注重价值观教育, 但是普遍存在对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方法不多、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文从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成因及其特点入手, 探索一条使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价值观的道路。

1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价值观偏离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普遍表现出功利化、短期化、择

师的意见和建议, 以此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4医学专科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保障机制4.1领导挂帅, 全盘指挥

教学决策、执行和监督3个系统的协调配合, 是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三者缺一不可。因此, 领导挂帅, 全盘指挥, 完善教学运行系统, 可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4.2明晰责任, 明确目标

督导室作为学校独立设置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 要认真履行监督、评价、指导、反馈及协调职能, 采取听课评教、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反馈、调查研究等方法, 对教学管理、教学活动、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实施督导, 有效进行督教、督学、督管, 做到“督”有依据, “导”有方向。

4.3协调配合, 促进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是为了减少或纠正教学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需要教学部门共同努力、协调配合, 才能促进学校教学工作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切实提高医学专科学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徐金寿.教学督导与教学质量评价[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3]陈国清.高等教学督导工作研究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

业标准高、期望值高的特点, 这些特点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教育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1.1 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变革

社会转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大学生的成才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为他们的就业创造了广阔的前景。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对经济利益的最大追求, 这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表现为择业时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和需要, 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 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重利益轻道德等一系列变化。

1.2 多元文化的冲击

大学生处于知识信息的聚集中心, 因此, 他们受各方面文化的影响远比其他群体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元文化中的负面文化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就业价值观、政治观。

1.3 就业价值观滞后

长期以来, 传统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并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 仍片面强调学生要树立以道德为本位的一元就业价值观, 这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冲突。此外,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滞后, 只重视择业技巧的指导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传输, 忽略就业价值观的教育。

1.4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培养起着最基础的作用。但一些家长对子女进行就业教育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忽视对其责任意识的培养, 重智力、轻素质, 对子女期望值过高[2]。

2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特点

2.1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许多大学生择业时把“发挥个人才能, 符合个人兴趣和实现个人抱负”及“高收入”作为首要条件, 强调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2 务实的职业评价标准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评价标准正在由以往的抽象主义向务实主义转变。2002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考虑最多因素”的调查中, 86.4%的人最关心经济收入, 70.2%的人最关心权力、职位升迁机会, 65.9%的人希望工作舒适、环境好, 61.4%的人关心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 只有12.4%的人表示不在乎职业风险;同时, 绝大多数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地点, 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0%[3]。

2.3 择业呈现多元化趋势

当前,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求稳怕变、重视“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遭到冲击, 外企、大型国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择业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及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自主创业。

2.4 功利化现象突出

许多大学生希望在工作中满足自我对物质利益、权力地位、成才愿望等方面的需求, 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化色彩。

2.5 期望值偏高

一些大学生择业时过分高估自己, 要求工作地点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单位的层次要高、工作待遇要好, 就业取向停滞于高端人才市场, 就业期望值过高。

3 高职高专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教育策略

3.1 在新生入学后即进行人生观教育

就业价值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受人生观的直接影响。刚进入大学的学生, 他们对于人生既好奇又迷惘, 因此, 在新生教育中, 要从政治的高度给学生以明确的引导, 旗帜鲜明地弘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同时人生观教育应与时俱进, 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承认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利益与人民的需要融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 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3.2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人生理想

我国一向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形成科学、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职业地位观和职业苦乐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团队意识, 培养大学生公德心、责任感、职业道德, 使其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为顺利向职业人角色转变做好准备[4]。

3.3 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 应把素质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培养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 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

3.4 在各项活动中重视爱国主义思想及成才观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形势与国情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正确的成才观, 是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 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际形势与国情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及成才的使命感, 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实, 从国家大局出发, 及时调整就业目标, 转变就业观念, 把个人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树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崇高信念和正确的成才观[5]。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复杂的, 教育者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实际状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在学生入学后就从政治的高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价值观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者。

参考文献

[1]张国艳.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探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黄骏.多元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理论探索, 2007, (4) :3.

[3]李术蕊.价值观教育在职教领域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8~11.

[4]周立新.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 2006, (12) :33~34.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构建研究 篇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对主体的意义的总的看法和观点,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体现为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是对善恶、美丑、是非、真假等问题进行评价的一种标准。在国家中, 价值观渗透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等各个层面, 体现国家的制度和规范, 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在个人层面, 反映在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具有统领观念、引领方向和规范行为等作用, 反映个人的发展和价值选择的取向。所以, 价值观具有稳定性、主体性、多层次性、历史性和选择性等特征。价值观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引导等后天的努力形成和确立。无论是对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说来, 价值观都至关重要。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决定着大学生的生活目的和方向。

而就业价值观是在校大学生对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等有关就业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就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部分, 也是贯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 同时也制约着就业的社会化形式和个性化形式的具体选择, 在就业观念中体现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和就业方式之间的关系。一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互相作用, 相互制约, 就形成这个时代的文化选择, 这意味着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随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 处在文化结构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生存目的和生活方式的选择。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其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部分。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 以每个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理论导向, 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探索和构建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这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实现, 而且也是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要求。

二、现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

(一) 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复杂、多元化特征

每一个大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在一定程度上, 多元并不意味着都是好事, 多元包含着差异和冲突。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大学生中不可避免的反映出迷惘与困惑、怀疑与失落、混乱与冲突,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错综复杂的现状。有的大学生把“学而优则仕”当做自己奋斗目标, 走仕途, 赢得功名利禄;有的大学生把能在大城市发展自己当做就业的选择, 功利倾向, 盲目的追求虚荣;有的大学生追求个性, 甚至不顾家庭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 只考虑自身, 我行我素, 只要自己现在喜欢就行;还有的是家庭条件差, 为了父母, 只要有一份工作就可以等等。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信仰追求都渗透在现实的生活学习之中, 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就业及就业选择呈现矛盾混乱的心理状态。多元的价值观就是对于价值的一些看法、观点和态度呈现多方面的特征, 属于社会意识的范围。从哲学的角度说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 价值观的复杂多元反映了社会存在着的现实问题复杂。现在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相应的也反映着复杂的现实问题, 也是大学生自身需要和利益的一种反映。

(二) 大学生情感、责任意识淡漠, 不能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通过几年亲身经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 社会责任淡漠的就业价值观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上反映的比比皆是。比如: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根本不愿基层或乡镇就业, 甚至对国家的“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等政策和项目持冷淡或鄙视的态度等。几乎没有人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选择就业, 其选择只为了自己, 为了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没有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合理定位自己, 没有考虑到社会价值的实现, 这正是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 难以担当起对国家、社会应有的责任。而且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中体现出巨大的就业价值观差异, 可以看出许多需要引起社会注意的现实问题。我们要实现全社会的和谐, 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社会成员等各个阶层都能健康运行和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成员内部之间的关系良好、和谐。

(三) 大学生就业观盲目, 不能合理定位自己, 做不到理性自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总体人数的增多,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这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有些大学生却不能理性的看待社会现象, 看不清社会形势, 盲目的做出判断, 甚至盲目跟风等。在看到一个理想的单位, 就不顾一切地去应聘, 而对用人单位的岗位情况、信息以及职位的具体要求没有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对自己的能力估计都没有做出整理和定位。在供大于求的紧张就业形势下这种不能合理的定位自己, 缺乏理性的就业观会使求职成功率会很低, 同时给自己心理上带来挫败感。所以, 大学生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也会要认清形势、审时度势, 不能盲目。

总之, 秉持此种就业价值观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居于人们内心的一种看法, 是比较复杂的, 它会直接影响就业选择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 大学生的价值观构建是艰巨而充满挑战性的课题。复杂多元的价值观背后必须有一个支撑, 就像一个人的身体需要骨骼来撑起肉体。这个支撑就是构建大学生健康的就业价值观。国家和高校都应该重新审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如何引导和构建健康的就业价值观以及其中的平衡协调关系非常必要, 这也是和谐社会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体系的建构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国家和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 就业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拥挤在大城市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而且竞争力大, 经常跳槽等等。面对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 调整和引导积极的就业价值观非常必要。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因此, 在充分考虑大学生目前的就业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 应从多个视角对大学生的价值、价值观、就业观进行理性的培养和教育, 重新厘定蕴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规律进行积极地引导和构建, 对于转变当前的就业选择观念至关重要。当前造成大学生就业选择观念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 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引导, 转变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观念, 进而构建积极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理念。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构建和引导的过程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

(一) 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等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积极的价值观

班主任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干力量。一方面, 班主任要根据当前国家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引入人文素质教育, 并在价值观的理念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确立, 是基于外因和个人生活经历、学习过程、内在感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班主任不仅要通过每周的班会传达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 而且要把这种人文精神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 使其在这种耳濡目染、习以为常的氛围下逐渐形成了习惯, 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的方式便是不断引导和提升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力的措施。辅导员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素质拓展, 比如志愿者活动等各种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涵养的实践措施。把价值观的构建渗透在各种实践活动中, 并从中积极开展讨论会, 表彰会等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感悟, 这不仅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 而且也是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向实践知识的重要步骤。在各种实践中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活动, 让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影响其价值观, 并能从中不断得到价值观的修正和改变。也就是说在各种实践中, 促使大学生明确责任、坚定立场, 进而把人性中的美好的品质激发出来, 并在这些实践中体验其中的价值。

(二) 就业政策及其贯彻应与大学生发展规律结合起来

就业指导部门是在高校担任普及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观念等的重要部门。关于国家就业方面重要的文件、通知和政策都是通过这个部门传达。在高校, 应根据教育规律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不同阶段应有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 教育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一年级是价值观和责任意识的形成时期, 这时期进行的主要是价值观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开展, 在这个阶段有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应地要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职业规划结合起来, 初步让学生感到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这是影响其价值观构建的初步阶段。大学二年级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应结合专业在就业当中的形势, 探索用人单位对专业的要求, 初步了解自己在就业需求和就业形势中的位置和能力。同时也为大一时的职业规划做修正。这个阶段可以使大学生初步感受到责任和担当。大三阶段, 学生们基本对自己的专业和自身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认识, 这也是进行价值观引导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的关键阶段。暑期就业实习是这个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就业实习, 有利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就业的真实状态, 真正了解就业的内容和环境。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成长,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四阶段指导重点在于就业和创业, 引导毕业生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和政策进行理性就业。这个执行过程比较复杂, 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自身综合素质养成, 在这个阶段基本形成。在大学的最后这一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 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 引导大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 确定合适的就业取向, 并进行理性选择。

(三) 当代大学生自身理性自觉很重要

在塑造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方面,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固然重要, 但大学生自身理性自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理性自觉就如品质一样, 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 大学生自身要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有意地培养自身理性的品质。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注意从小对孩子的自我意识、自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教育更要从各种实例中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等品质。美国著名伦理学家弗兰克纳在其《伦理学》中说, “没有品质的原则是软弱的, 没有原则的品质是盲目的”。【1】而且一个人在情感上或心理上逐渐关心或注意某一事物, 才有可能慢慢地培养其运用自己的行动去判断和衡量, 进而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无论是家庭教育, 还是学校教育渗透着对人自身不断寻求自觉的自我教育、自我选择和自我反思的教育过程。人的各种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这种从小慢慢培养出来的理性自觉逐渐培养成像康德意义上的“道德律令”, 是发乎人自身的内在理性和自由意志, 并把人的内在世界变为一个理性的自觉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立法者正是个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强制的理性选择与意志自由, 通过自觉把自身确立为一个理性个体。康德凭着对生命存在的独特体验, 做出对人的内在的理性自觉张扬, 在今天依然有非常的意义。反省到我们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现状上来, 就是说无论是中西、古今、现代还是传统等都必须落实到就业选择的实践层面上来:对什么岗位, 什么要求, 什么能力, 怎么定位等都必须学会有一个基本的自觉的理性的收集信息、分析资料、合理定位以及对能否胜任等作出价值判断, 否则会陷入到各种忙乱盲从中。只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培养才能体现并确证自觉理性, 才能发挥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所以, 每个大学生都应自觉地对自身所受的教育进行理性的自觉构建, 才能实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理性自觉。面对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 尤其是在就业观的选择上, 充分体现了就业的盲从、功利、责任感的弱化、就业观念的淡薄等等各种的不自觉, 不理性。也许这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或许是家庭教育的遗漏, 或许是学校教育的偏衡, 或许是社会环境的感染, 但是大学生个人的理性自觉必须构建起来, 因为这是对大学生本身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 就业价值观的构建需要一定的环境

价值观需要培养和构建, 但价值观内化的实现依赖外在的环境。尤其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构建是在一定时期, 一定的社会中, 依据其就业价值目标和标准,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就是说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一种方式, 要在实践意义上真正培养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并形成就业价值观的共识, 不仅需要高校在制度和环境方面给予保证, 而且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健全的体制, 当然主体自觉配合和努力也很重要。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 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构建起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 体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核, 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表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上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和强化价值观的实践, 以此来深化和发展。

总之, 在就业价值观构建过程中, 不仅渗透着价值观教育, 而且还渗透着人文素质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更要注意自身理性的自觉, 并且强调有制度的保障,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实践, 才能培养出来合格的、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构建的意义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复杂多元, 其中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社会层面的, 也有个人层面的。所以, 积极进行就业价值观构建对于扭转大学生就业选择, 促进就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变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改变其就业选择观念的过程。

(一) 就业价值观构建对大学生认清目标有重要意义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 积极的进行就业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业观念等有进一步清晰的判断。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国家已经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 并纳入了课程教学之中。这种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强调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就业选择。促使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的关注和调整, 对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目标有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预测, 并通过就业选择来确证, 这就坚持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也曾说, “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就业部门结合国情与就业形势, 在课程教育过程中, 让学生自身意识到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的重要性, 并从中了解国家和社会政策形势和国家人才的需要。通过这个过程大学生能从中意识到就业形势和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 并能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和定位,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就业选择, 实现社会对大学生人才需求的良性循环。

(二) 价值观构建对大学生人文情感教育的引导

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 涉及到政策多、程序杂, 理解难度大的现实, 若就业部门或相关部门将就业政策、程序及就业相关信息汇编成册, 发到到毕业生中, 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就业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为学生提供启示。在有单位招聘的信息时, 应根据学校建立的信息资源平台向学生及时的传达并提供建议。但这个过程是复杂的, 需要耐心、贴心的服务, 让毕业生感受到这种人性化的教育, 用人文情感推进就业观念转变。哈耶克说过:“每个人都倾向于理性行动和个人生而具有智识和善的假设, 认为理性具有至上的地位, 因此, 凭借个人理性, 个人足以知道并能根据社会成员的偏好而考虑到型构社会制度所必需的情况的所以细节。”【3】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以心理体验的方式, 表达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态度, 而且强烈的情感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对这些观念的接受和认同。价值观的构建就是通过这种强大精神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措施传达引导思想的。马克思也说过:“假定人就是人, 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 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 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4】列宁提到:“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只有在反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促进对就业价值观深切的理性感悟, 才能逐渐被认识、理解, 并得以践行, 进而促进就业观念的自我调整。

(三) 就业价值观构建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缓解作用

就业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长期努力。过程中强调的情感教育, 是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的一个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大学生就业必将步入就业的“瓶颈”。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多元化的基础上慢慢培养和形成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自觉。为了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形势的需要, 构建积极健全的就业价值观, 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方式, 造就具体新时代特征的主体性意识, 这是高校的任务, 也是国家和民族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这也正是从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所以, 正确地进行价值观构建不仅能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而且理性选择就业也是引导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措施。要着力探讨在当代和未来如何使大学生形成支撑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就业价值观和共同信仰, 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发掘我们民族文化深厚的历史资源和当代资源, 焕发更加自觉的理性意识, 激发有更高层次的就业观念, 从而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总之, 就业价值观既能反映大学生的发展现状, 也能决定人才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复杂多元决定了就业观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转型, 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和各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现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复杂, 趋向多元化, 这会直接影响到就业选择。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 民族的未来, 如何扭转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构建正确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至关重要。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提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以期为国家提供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就业价值观构建,就业政策,理性自觉

参考文献

[1]弗兰克纳.伦理学[M].关键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7:136.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7.

[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7:13.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146页

就业价值观 篇9

1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

1.1 可塑性

目前, 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当代的大学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在他们的身上受到了强烈的自我努力, 奋发图强的精神的鼓舞。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 作为新一代的当代大学生们深知身上所肩负的光荣使命。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的同时, 也给当代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时代的背景因素。这种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很大的多样化的可能性。

1.2 多样化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是思想非常独立的一代, 他们自身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化特点, 这就使得每一个大学生心中所看重的部分变得大不相同了, 那么在价值观的设定上自然就存在着差异性了。比如说有以金钱利益为第一考量标准的, 有重视行业发展前景未来上升空间的, 有重视生活品质追求享受的, 有重视学术精神崇尚科研的等等。这些价值取向在当代大学生中都是客观存在的, 正因为这种多样化的存在才造就了这么丰富多彩的社会。所以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多样性。

1.3 双面性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建立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对于价值观评判的标准也不太一样。由于当代大学生生于独生子女的一代, 从小娇生惯养的长大使得他们的内心深处不自主的形成了严于待人, 宽于待几的思想。在价值取向上面也建立起了双重化的标准, 对于别人的价值取向总是带着批判性的心理去进行评判, 而对于自己却总是采用一种宽大的思想来进行包容。这种现象在当代大学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1.4 自我性

新时期, 我国大学生的个体本位思想表现得极其突出, 他们考虑问题、判断事物、确立目标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 崇尚个性的彰显, 谋求个人的发展, 充分体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大学生在考虑个人价值的时候会认真思考与社会价值的对应性;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 变得更自主、更明确、更现实, 理想信念型的择业观, 不知从何时起早已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悄悄淡出。

2 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2.1 价值取向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

在现代的就业市场当中,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的开辟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就业之道,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有调查机构曾经做过一次这样的调查研究, 就影响大学生作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归纳, 在众多的因素当中价值取向所占的比重要比我们想象当中的要大得多, 因此可以说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影响起着决定性性的作用。一个人的价值取向的形成是与一个人的成长的过程一同累积起来的, 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囊括了这个人的性格、爱好、特长等等, 这些都会影响着个体思维的变化, 从而帮助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中排除一切来自外界的干扰因素, 从而遵循自己的内心而找到未来想要为之而努力的方向。

2.2 价值取向是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实施的关键

一般来讲, 职业生涯规划上面都有这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换句话说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是当代大学生所向往的一种理想化的就业状态, 与实际的工作有着一定的差距。对于一个职业生涯规划成功与否的评判就在于对于其理想与现实所结合程度的好坏。理想化的就业状态就是将理想和现实巧妙的进行有机的结合, 从而达到自己的理想, 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的考虑到价值取向的作用, 将其作为一个核心理念, 利用自身的有利价值来转变为自身实现理想化理念的工具, 将其作为一切行动的参考内容, 合理化的规划职业生涯, 确定适合自己的和恰当的职业目标, 从而为自身将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价值取向能够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向多元化发展

人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在有过不同的经历之后会改变自身的价值取向, 所以说影响着就业价值取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间、经历等因素不断变化着的。每年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数以万计的职业的空位需求, 那么该如何的作出真正正确的职业规划呢?答案就是:要不断的加深自身的储备, 以及不断的增加自己的阅历。要对于各种就业的信息进行关注和整理, 对于各方面都要有着更进一步的了解;多鼓励其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在就业指导中加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

2.4 价值取向影响主客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判断

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除了受到当代大学生主观的影响之外, 还会受到一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 即来自亲朋好友、师生同学等的“建议”。这里说到的主观因素就是指大学生自身的想法和意愿, 对于就业规划来说首先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来设定一个大概的方向, 主观因素才是职业规划的关键所在。然后再来考虑客观因素所给出的意见, 而这部分的因素只能够做一个参考。然而现代的大学生中, 很多的学生都将主客的位置颠倒了, 有时会因为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放弃原来的规划而顺从别人的意见。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 我们要教导学生应该把主观因素摆在第一位。

3 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策略

3.1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想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首先要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 要对于当代社会的政治风向, 以及我党对于大学生的一些期许等进行教育, 要让学生们受到良好的品行引导。将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都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来, 在专业化的立场上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上面的问题, 帮助学生做出更为正确的判断, 从而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积极向上的就业价值观。

3.2 来自于社会的积极导向

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除了需要学校进行努力的引导之外, 来自社会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 要积极的号召大学生多多的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的内容只要是合法的、积极向上的就都可以, 比如可以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去企业单位实习的机会, 多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等等, 这些经验都能够有效的丰富学生的社会经历, 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积极方面的力量。这些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其职业的规划也有着很大的好处。

3.3 拓宽思路, 主动出击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长久的事业, 其价值取向的形成也不是一时的成果。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 我们要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机会来对学生进行该方面的教育, 要将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变化来不断的调整教育的方式, 将周边的资源进行不断的整合, 从而给学生以最大化的帮助, 来使得他们在职业规划方面做到最好。

3.4 转变观念, 建设专家型师资队伍

社会在不断的变化, 理念在不断的更新, 职业生涯的规划作为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项目。要配备更为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来对学生进行该方面的指导。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进修和学习, 来洞悉社会对于就业方面的各种最新的咨询, 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从而来满足学生的各方面的需求。

4 结语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关系到其一生的一个重大的事件。在这个过程当中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教师要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给予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根据自身的就业价值观, 来有效的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而在未来的日子里, 更好的来实现自身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琦, 许晓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5) :142-144.

[2]张翠, 陈遇春.试析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观及相关概念[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0) :106-108.

[3]赵悦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05) :118-120.

[4]王桂荣.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2, (02) :80-81.

[5]孙玉鹏.大学图书馆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7) :20-22.

就业价值观 篇10

一、相关概念界定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 形成的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需求和理想信念的追求, 是一种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倾向。

就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部分, 它是指在就业过程中人们自觉地将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与职业选择结合起来而表现出的对职业的认识及对职业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它集中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 就业选择的心态和一系列职业活动的价值取向, 它的影响直接贯穿整个职业生涯。

二、“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目前, 从整体来说“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具有复杂性的多元特点。具体表现为:依赖父母, 缺乏主见;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忽视对社会的奉献;受功利主义影响较大, 追求物质和金钱的满足;向往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就业城市化趋向加大;忽视职业道德的建设;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 创新和竞争意识差。

1. 依赖父母,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90后”一代普遍存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缺失或错位现象, 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是“迫于无奈”, 他们在参加高考时第一志愿大多不是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90后”在享受信息时代福利的同时, 也养成了“心比天高”的“霸气”。多数的“90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毕业后就能够很容易找到工作, 虽然工作并不理想, 但就业不成问题。接受高职教育就是学学技术, 会操作设备就够了, 简单易学。这样的教育对他们来说简直太“屈才”了。“90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没有自己的主见, 而是听父母和他人的建议选择了有“好出路”的专业。对以后学什么, 毕业之后对口的工作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却“两眼一抹黑”。直接导致“90后”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即将从事的职业没有认同感, 对就业的期待值偏低, 培养职业技能的迫切性不足, 树立就业价值观有所偏差。

2.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奉献精神欠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 (亦称为社交需求) 、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笔者认为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 还有奉献社会的需求, 奉献社会才是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 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结构形成了他们独立而又张扬自我的个性。上世纪末是知识、信息迅猛传播的时代, 因此“90后”的大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不断接触一些新鲜事物, 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给他们的社会交往和阅历的丰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此条件影响下, 他们更追寻个性的解放和发展, 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同时, 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 媒体报道的负面新闻不断充斥着“90后”一代人的内心, 使他们并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趋于利己主义。在就业活动中, 这种价值观比较突出, 很少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3. 追求物质和金钱的满足。

“90后”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因此高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中带有一定的物质色彩, 不管自身条件和专业如何, 却向往收入高、地位高的工作。他们更多看重用人单位提供的经济条件, 却忽略个人的职业发展进步及社会的进步需求, 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扶持行业、艰苦行业鲜有问津。

4. 城市化趋向加大。

“90后”的城市一代生活在现代化气息浓郁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之中, 农村的孩子也十分向往城市的“摩登”生活。有的高职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城市是因为这里有更多的机会;有的是因为城市里的生活条件优越;有的是认为在城市比在农村“高人一等”。这些想法使得部分“90后”的高职毕业生即使自身职业发展前景较好, 专业条件十分合适, 也不愿意选择国家需要的西部地区、偏远山区, 不愿意在乡镇单位工作。例如: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开设是为了服务国家大力扶持的农村经济, 但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摒弃了学成后支援农村建设的出路, 而打算在城市开设宠物诊所或是宠物市场。

5. 忽视职业道德的建设。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就业的成功与否。在一些世界知名企业中, 上到公司总裁下到一般技术工人无一不把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奉为“金科玉律”, 职业道德的考核在入职前的面试环节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但是, “90后”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存在着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部分高职生求职过程中简历造假, 伪造证书谋取面试高分, 捏造和虚构求职相关的从业经历;在签订就业协议后不能按约办事, 肆意违约、毁约, 不负责任;在面试环节中不诚不实, 夸大自己的职业能力, 捏造社团活动经历、特长爱好、荣誉表彰等。

6. 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 创新和竞争意识差。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90后”的一代人生活在“4+2+1”的家庭结构中, 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加之,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他们在家庭中受到了精心的呵护与照料。随之而来的是挫折教育的缺失使某些“90后”高职学生无法承受来自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挫折。高职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次求职大多不是一帆风顺的, 应聘到的职位与理想中的相差太远, 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甚至“破罐破摔”, 盲目否定自己, 降低就业标准。

如今, 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其中技术型创业活动占较大比重, 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但是, “90后”的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重相对较小, 在校就读的学生中有自主创业意愿的也不多, 究其原因是创新和竞争意识较差。“90后”高职学生虽然掌握了较丰富的网络技术和手段, 但是他们上网大多是为了娱乐, 并没有利用这些技术手段获取知识, 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加之学校教育中所获取的知识有限, 无法更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没有丰富知识储备的创新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可能的。

同时, 不管是求职还是创业对“90后”高职大学生而言都是充满竞争的曲折道路。很多岗位都会有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参与竞争, 还有一些岗位面临着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90后”高职毕业生的求职之路不再因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而变得一帆风顺。

三、“90后”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重塑路径

1. 政府主体路径。

(1) 加大高职教育投入比重, 提升职业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国,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 与职业教育领先国家相比更是存在巨大差距。国家针对高等教育事业进行的财政支持是以优先满足初等、中等教育为前提的, 在此条件下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有的资源仅为1/5左右, 不足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德国,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高专院校所占的比例就已高于综合类大学。

(2)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 各级地方政府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例如:举办社会性的职业技能大赛, 树立典型的高职院校毕业的技能人才为模范榜样, 提高高职教育在群众中的认可程度。

(3) 加大对高职毕业生求职和创业的帮扶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多举办针对高职毕业生的招聘会;在招商引资等政府行为中, 给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机会在企业中实习。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和举措;举办创业相关的培训活动, 降低创业风险。

2. 高职院校主体路径。

(1) 将就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各课程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和认识“90后”在校学生的个性及思想特点, 发挥个人的教学优势, 将就业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职业道德塑造。在课堂外多举办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例如:每年的5月12日是南丁格尔日, 也就是国际护士节, 开设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借此契机举办演讲征文等活动, 要求教育护理专业学生牢记南丁格尔誓言, 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

(2)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完善就业服务。

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的必修课程, 但是在高职院校普遍得不到重视。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课程建设力度, 完善课程体系, 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同时应不断丰富和完善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 将就业价值观的培育作为考核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3) 在企业实践活动中进行就业价值观再教育。

学校应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在学生实习期间, 带队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要在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培养“90后”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奉献精神。将企业的先进模范作为激励学生的榜样, 以实现就业价值观的再教育。

3.“90后”个人主体路径。

“90后”高职大学生离开家庭教育环境步入大学校门, 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不断充斥的各种信息, 要陪要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侵扰, 应该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90后”的一代高职大学生正在接受学校和社会的洗礼, 探索和培育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不仅关系到这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 更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长远发展。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是关乎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宇业力.社会转型期就业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J].前沿, 2013 (1) .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科学普及出版社, 1943.

就业价值观 篇11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心理

随着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医学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加大。在新形势下,关于医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迫在眉睫。

一、医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就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是其价值观在社会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其择业行为及未来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1.医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现状

医学生在成就实现、社会促进、家庭维护、地位追求等四个方面均较为重视。在价值观排序问题上,无论男生女生,均把家庭维护放在首位。医学生的学制时间比普通专业的大学生更长,因此,医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时不得不将家庭因素放在首位。在开放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道德下,医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更为多元化。在社会促进取向上,临床医学类的学生明显比其他专业更加忽视该因素,这与社会“利他”行为不符。而从培养类型上看,国家大力发展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短,内容多,专业实践性强,但与学术类学生相比,缺乏稳扎稳打的理论基础。

2.做好医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

(1)加强职业的深层认知教育。医学专业性强、就业范围明确而有局限。大多数医学生从最开始认定毕业后到医院工作,逐渐转变为较为宽广的就业态度,选择范围涉足多个领域。医疗工作者是掌握医药卫生知识,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的统称,对于医疗工作者这一职位的深层次认知将直接影响其就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2)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规划人生发展历程,对事业成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医学生的培养场所,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培养,开展个性化、专业化及系统化的培训指导,帮助学生找准就业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做好就业政策咨询,促使其快速成长与成熟。(3)坚持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医学生应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确立适当的选择期望值,不卑躬屈膝,也不好高骛远;要把专业对口和职业选择灵活地结合起来,不拘泥于自身专业,努力让主观人生需求与客观现实条件相匹配,积极应对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

二、医学生的就业心理

1.医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

(1)自卑、自负心理。自我认知不准确是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的主要原因。当代医学生对自我认知模糊不清,很容易产生膨胀心理,变得高傲自大,认为自己可以胜任任何职位,盲目自信,眼高手低,只愿意到大城市大医院工作,拒绝去基层医疗机构,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真实水平及情况。但是,也有部分医学生对就业产生畏惧心理,低估自身能力,没有勇气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遇到一点挫折或者困难就会产生自卑心理。(2)焦虑、恐惧心理。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在毕业之前会对自身的就业形势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恐惧心理,担心自己未来的工作不能与专业对口,自己寄托在工作中的理性思考不能得到实现,或自身的特长不能得到有效发展等。(3)依附、患得患失心理。有些医学生缺乏独立意识,过于依赖家人或朋友,缺乏主动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云亦云。而有些学生由于自身条件较好,认为可选择的机会较多,在有单位接收时,往往因为待遇或单位好坏问题犹豫不决,错过最佳就业机会。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當断不断,患得患失,也是导致许多医学生陷入择业误区的一种常见心理障碍。

2.健全医学生就业心理的对策

(1)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医学生一定要学会认清周边环境,让自身条件与周围环境相一致,增强自己面对就业压力的信心与勇气。(2)完善医学生就业心理咨询系统。高校应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就业心理咨询与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正视自己,渡过难关,明确发展方向。(3)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教育体系,探究属于医学生的教育方式及制度,更要适时建立相关实习基地,增强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其专业技能,从而加大其在求职中的竞争力。当然,医学生自身也应该全力配合学校相关培养制度,转变观念,拓宽眼界,勇于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张晋,吕振波.当代医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2]汪依桃.医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对策思考[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3).

就业价值观 篇12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注正逐步从就业率向就业质量转变。这种从“量”到“质”的转移, 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必然趋势, 是社会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 更关系到高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3年11月, 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 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在不同时间段内完成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和发布工作。这是引导高校创新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的关键性的一步。

据近三年麦可思的调查数据显示, 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不尽如人意, 存在就业起薪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满意度低、离职率高等现象。因此, 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里, 也是高职教育研究的重点所在。影响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有许多, 既有外部客观因素, 也有内部主观客观因素。鉴于内外部客观因素的不可控性, 因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内部主观因素的分析上。通过系列理论梳理与实践分析, 发现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就业质量的主导因素。【1】因此, 研究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 引导高职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对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推动高职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 是人们对待职业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认知和评价, 对个体今后职业发展的状况起了决定作用。高职阶段是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阶段。在这一阶段, 高职生通过大量学习和实践不断地调整对这个世界的整体看法, 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决定高职生行为及态度的基础。同时, 这一阶段也是极易受到外界影响的阶段。尤其是部分西方的价值观对高职生的影响巨大, 金钱至上、个性张扬、公平竞争等观念深入人心。因而, 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在高职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曾参与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高职分会“2012-2013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研”, 通过对全省7个地区共计11所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1915份样本分析发现, 浙江省高职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 人生目标物质化、享乐化, 对未来普遍感到渺茫。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导致高职生价值观的困惑, 从而引发人生理想信念的缺失、认知世界的困惑迷茫、人生目标定位偏差和信仰的缺失。

职业价值观来源于价值观, 它不仅表现在择业观上, 也表现在具体工作的工作态度上, 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价值观不仅与高职生终身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息息相关, 而且关系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借鉴国内较具权威的宁维卫修改舒伯的职业价值观量表, 对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4个班13个专业967位学生进行随堂调查, 发现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功利化、个人化、多元化的倾向。【2】学生在就业倾向的选择上更多的偏向薪酬与福利、自由感、舒适环境、工作稳定性、人际和谐等因素, 对职业发展空间、发挥自身能力和专业特长、工作中不受干扰、独当一面等方面考虑不足。结合两次调查可以发现, 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明显地倾向性, 对今后学生就业会产生较重要影响。

(一)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上各种利益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人们的就业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满足自我生存、执着奉献。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人们更加关注于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身体资本等各类资本的积累。这些资本的积累又迫使人们在就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切身利益和需求。于是, 劳动重报酬, 工作讲条件, 把金钱作为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这种主流价值取向在高职生价值体系中也普遍存在, 导致高职生在择业与就业中凸显出越来越浓厚的功利色彩。学生在自身价值目标选择、价值评价标准和价值实现手段确定等方面都表现出功利化倾向。【3】在相关的调查中可以发现, 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中, 经济因素 (包括工资、福利等) 已经成为首选, 而对职业的社会价值则考虑较少, 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已经变为明显的现实主义。所以, 在择业时选择工资收入高的工作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些利益面前, 他们较少考虑专业是否对口, 职业能否有更好发展前景, 更少考虑是否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个人化倾向

90后高职生个性张扬, 自我意识强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职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个人需求而非国家或社会的利益需求, 他们把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摆在前面, 能否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获得个人所需成了他们职业选择标准。这种强调自我需要和兴趣满足的自我价值观, 是当前高职院校中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显著特点。一般高职生的就业期望值都较高, 如追求较高工资与奖金, 追求一定的社会地位以及受到尊重, 追求自由与安逸工作环境等等。这些要求是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 本就无可厚非。但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情况下, 高职生的就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而使他们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 从而导致就业满意度的降低、就业质量的下滑。

(三)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多样化倾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全面的社会转型过程中, 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人们生存方式、生活形态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 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前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趋向多元化主要表现在, 在职业评价中考虑的因素较多, 既要考虑物质经济因素, 也要考虑自我发展因素, 还要考虑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的稳定性、福利待遇和地位声望等等因素。【4】多样化的倾向导致高职生职业期望过高, 在选择具体职业时顾此失彼, 很难找到称心满意的工作岗位, 从而导致离职率的居高不下。

二、职业价值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就业质量”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后, 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5】同时对于就业质量的定义内涵的阐释也在不断的深入中。但是截至到目前为止, 对于就业质量的内涵的界定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教育部在《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中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要客观反映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通知中涉及的关于5大项12小项内容相对较为宽泛, 导致各大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内容是五花八门, 形式各异。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一)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对专业相关度的影响

专业相关度又叫专业对口度, 是指毕业生在被调查期间其所从事的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相关者所占的比例。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各专业结构的优化程度, 从而成为考察高校教育资源是否优化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也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的高职院校, 其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率应为最高。可是据麦可思调查发现, 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2%, 与2012届 (62%) 持平, 均略高于2011届 (60%) , 同时这三年数据均低于本科院校7个百分点。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 (均为29%) 。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是高职生职业价值观个人化、多样化导致期待过高的具体表现。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则是部分高职生职业价值观迷茫, 价值体系尚不完备导致的结果。

(二)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对离职率的影响

毕业生离职率是指在毕业某个时间段内有多大百分比的毕业生有过离职经历。离职率低, 说明毕业生工作稳定性强,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匹配度高, 毕业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 同时用人单位也符合毕业生的职业期待, 从而达到个人内外职业生涯的统一。离职率较高, 不仅会影响学校在用人单位中的声誉, 同时也会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带来一定得人力和资本的损失。其中被动离职表明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 主动离职则是毕业生缺乏忠诚度的体现。离职率是企业用来衡量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用来衡量各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 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3%, 与2012年42%基本持平。主动离职是2013届毕业生离职的主流 (占离职人员的98%) , 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 (51%) 和“薪资福利偏低” (49%) 。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大多是因为高职毕业生不能脚踏实地从底层基层做起, 眼高手低的主观反映, 也是毕业生自我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自我需求的一种表现。薪资福利偏低的确是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除了部分客观因素之外, 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也是其中重要因素。

(三)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对职业期待的影响

职业期望, 也称职业意向, 指的是人们对某项职业的渴求与向往, 即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 是个体职业价值观的外化, 人生观、世界观的折射。高职生的职业期望集中反映了高职生的职业需求、职业兴趣、职业行为倾向等心理特征, 直接影响高职生对职业的选择以及未来的职业成就, 并进而影响到个人的整体生活。

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 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63%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2013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职业期待不吻合度为60%。面对居高不下的一组组数据, 我们唯一能做得就是修正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 降低高职生的职业期待, 引导高职生安心于本职工作, 从底层构建自身的职业生涯体系, 最终达到生涯成功。

三、职业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明确职业价值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 引导高职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是高职院校职责所在。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价值观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来引导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来激发高职生的人生理想, 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来明确高职生的人生追求, 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来规范高职生的职业生涯, 以此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 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时也是对人们职业行为准则的基本价值评价.它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社会价值的认同, 是其他职业价值观产生的基础。它要求人们忠于职守, 克己奉公, 服务社会, 奉献他人,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职业精神。将敬业精神作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线来引导高职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生毕业对待企业的忠诚度, 而且对于提高高职生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 课堂教学构建职业价值体系

课堂教学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目前, 在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载体有多种,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体系的设计, 导致实施的效果不理想。构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框架, 整合职业价值观教育各种课程资源是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唯一途径。

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需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6】因此, 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成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力量。结合专业特点, 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传递符合社会实际的职业理念与职业态度。思想政治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则应引导高职生将社会需求作为择业出发点, 客观看待各种职业的社会地位, 加强高职生理想和信念的引导教育。构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 各门课程分工协作, 共同致力于提升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

(三) 实习实践加强职业价值观应用

专业实践是检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环节。职业价值观来自社会实践, 也应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应用得到完善提高。高职生通过见习、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 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了解工作过程了解职业, 进而体验职业对于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检验自身对于薪酬、福利待遇、人际关系、安全稳定、自我实现等职业价值的评判标准是否符合社会实际, 进而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奠定理性的认知与实践的基础。

专业实践能让高职生具有体验职业的现实感,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典型角色意识, 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锻炼中逐步提升职业素养, 进而不断修正价值体系中不合理因素。

(四) 校园文化转变职业价值观念

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融合于各种类型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 也应该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校园文化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对转变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念也是至关重要。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 通过系列活动引导高职生转变不合理价值观念。利用党团组织开展社会实践, 利用不同形式教育专题活动促进高职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各种类型的专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生的自主性与进取心, 增强专业的认可度, 着力培养职业自信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网络资源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作用, 建立职业价值观教育线上线下互动平台, 推动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

高职生在校期间是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 职业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毕业后的就业质量, 更是对高职生今后的成长与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高职院校应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有效引导, 转变其中不合理的因素, 在实践中强化正确价值观的应用, 为高职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虎.财经类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32.

[2]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4) :10-12.

[3]俞永红, 李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 (12) :45-47.

[4]凌文辁, 方俐洛, 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 1999 (3) :78.

[5]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 :120.

上一篇:免疫接种技术下一篇:大学生分期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