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思路

2024-09-22

传播思路(精选8篇)

传播思路 篇1

网络在成为新时期新闻传播重要载体的同时, 还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如何确保网络新闻传播发挥正能量作用, 成为维护网络新闻传播, 实现有序发展的重要路径。下面重点探讨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思路。

一、完善网络新闻传播的相关法律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进一步普及, 政府对网络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升, 确立了“促进发展、积极支持、宏观导向和归口管理”的重要方针, 并且授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归口管理的重要管理机构。相继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的规定》以及《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 这些法律的进一步实施, 构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制管理框架。但是, 这些法规在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方面还较少, 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有关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制定有关互联网方面的相关法律, 进一步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 强化网络法律意识及责任, 采用法律的形式对网络信息加以控制, 禁止传播不实的新闻, 履行法律的规定。

二、强化网络主管部门监督管理

我国各级网络信息主管机构依法负责对实施的互联网信息

服务加以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网络新闻传播进行必要的监控。工商、行政、教育、出版、安全以及管理等相关主管部门, 在其主管范围内根据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 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并需要做好出版选题的备案工作, 报相关管理机构备案, 没有经过备案的不准出版。

三、推进网络新闻传播主体道德建设进程

当前, 在采用行政、法律以及科技等手段对网络新闻传播开展监控的情况下,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道德本身的自律作用。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 新闻传播主体进一步多元化, 导致法律监管进一步削弱, 这是当前网络新闻传播主体道德建设不得不面临的重大挑战, 所以网络新闻传播主体道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适用于普通新闻传播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适用于网络新闻工作人员, 与此同时, 还需要结合网络新闻传播的具体特点, 对网络新闻工作人员的角色加以定位, 在倡导网络新闻自由传播的空间内, 网络新闻工作者应从职业特点出发, 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 采用严肃认真的态度, 坚守新闻理念, 开展新闻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网络传播新闻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1. 进一步完善网络新闻传播的基本内容

首先, 网络媒体需要充分依靠传统媒体进一步丰富网络新闻资源, 并对当前已经掌握的新闻资源加以重组, 面对不同的新闻素材时, 采用新的视角, 开展深度报道, 突出网络新闻的原创性。其次, 科学处置好真假之间的关系。网络新闻传播受到人们的质疑,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在进行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传播者需要严格遵守新闻审核程序, 不能只是为了追寻点击率就去玩弄文字, 导致受众理解上出现歧义, 客观上导致出现假新闻。最后, 在进行网络新闻编辑的过程中, 需要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 改变网络新闻传播中主要以动态新闻为主的情况, 同时进行背景分析, 深入挖掘新闻的深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是, 对报纸上进行了深度报道的有关理念进行全面整合之后移植到网络上;二是, 网络新闻的传播人员需要充分结合网络媒体本身的特点, 进一步加强网络新闻资料的储备工作, 创建强大的数据库, 有效发挥网络自身的超级链接作用, 让网络新闻的深度有所提升。

2. 进一步完善网络传播新闻的基本形式

除了保证内容客观、真实以及传播的时效性之外, 还需要在形式方面进一步满足广大读者的审美需要。受众在阅读时, 有追求美的内在驱动力, 因此编辑采用对比法对图像与文字进行科学编排, 既做到多种元素的有机统一, 又要符合视觉上的审美需要, 让网络新闻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与此同时, 还需要根据变化来处理好统一与变化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提升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覆盖率。

摘要:网络新闻传播是全新的新闻形态, 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但是网络新闻传播在具有便捷、存储信息量大等优势的同时, 也存在虚假新闻、侵犯个人隐私以及网络语言媚俗化倾向等弊病。因此, 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路径, 对提升网络新闻传播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念秋.网络新闻产生失实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7 (01)

[2]张永霞.网络新闻的特点及对编辑的要求[J].新闻爱好者.2010 (16)

[3]李建军, 吕涛.浅谈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2011 (04)

传播思路 篇2

关键词:冬奥会;国家形象;跨文化;建构;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不断地增长,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现在世界的地位也比较稳定,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每一次世界级或者是大型的运动会举办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为我国的历史增添色彩,还能够向世界展示我国的实力,体现我国的文化,使更多的国家熟悉中国,认识中国。在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使世界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文化,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一、什么是中国的国家形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世界的经济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国家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形象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以及是否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这就要求国家要能够抓住机会对世界展示自己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展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增强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符号、中国人、中国风等等,都属于国家形象。所以,国家要重视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推动我国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1]。

二、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一)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互信机制

在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其他的国家能够通过国家形象认识中国,很多的国家因为某些原因,对中国的认识仅仅存在于别的国家的传言之中,也没有真正了解中国,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国家不能够轻易的与中国建立信任,导致了中国与很多的国家错过了合作的机会。通过国家形象,能够完整的向世界展示中国,并且能够与其他国家进行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能够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效果[2]。

(二)体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国家形象不仅仅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也代表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指的是国家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是国家的硬实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是我国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3]。

(三)向世界展示中国,打破舆论谣言

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不同的阶段,在每个时期都会有关于中国的“信息”,通过语言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很多的言论与中国的国情严重的不符,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中国还是那个曾经被压榨、被剥削的国家。而且,由于很多的中国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由于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导致了很多的国家从一些意思不同的新闻中认识中国,导致每个国家之间对中国的认识都是不同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使很多国家的谣言不攻自破[4]。

(四)实现了国家的利益

在国家形象建立的过程中,更多的国家想要与我国合作,这就能够在一定上带动我国的国际经济的增长,加强了合作有助于推进和平世界的发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发展的更加的快速,实现了国家的利益,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对冬奥会的研究

(一)冬奥会的概念

冬奥会诞生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在1924年举办了第一届冬奥会,全称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级的规模最大的在冬季举办的奥运会,主要的项目一般都是冰上活动或者雪上活动,与奥运会相似的是,冬奥会也采取了四年一届的举办方式。随着世界的不断交流与发展,越来越多国家的运动员也都一起参与到冬奥会当中来,一起参与竞技。我国将在2022年举办第24届冬奥会[5]。

(二)冬奥会的发展历程

最初,冬奥会与夏奥会是一起举办的,但是由于夏季奥运会举办都在炎热的夏天,在大多数的国家都没有办法完成冬季项目,但是冬季项目有在运动项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如果需要五个月再进行冬奥会的举办项目,可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很多的国家在项目举办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调整,但是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对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进行节省。所以,在1924年成功的举办了第一季冬季奥运会。

四、什么是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在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下,进行人际交往的传播活动,能够在不同的文化的作用下,范围主要的扩大,能够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产生影响。除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跨文化传播,国家之间还能够根据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五、冬奥会跨文化的建构与传播

(一)冬奥会的实质是跨文化的传播

传播是社会关系产生的,能够在一定的环境下运行,还是当代社会关系的良好体现,根据社会情况的不同,进行交流。冬奥会的举办,能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通过冬奥会,能够将社会关系融入到冬奥会中,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相互的了解,相互的沟通,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且每个国家在举办冬奥会时,都会在其中融入自己国家的特殊的元素,能够使更多的国家认识到自己。除了要进行奥林匹克精神的发扬光大,在奥运会举办的过程中,还要宣传世界和平的思想,世界的各个国家都是组成世界的一个大家庭,要在大家庭中和平共处,能够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除了能够对其他国家展示自己,国家内部还能够认清的文化[6]。

(二)冬奥会举办跨文化的国家身份建构

在举办冬奥会的过程中,能够逐渐的在跨文化的环境下,对国家的身份进行构建,文化是国家的精神纽带,每个国家都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才能够更好的在国家中找到自豪感与存在感。每一个元素都不是独立的,可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使别的国家认同自己,增强了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能够加深民族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冬奥会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平台之一,在传播的过程中,还能够是国家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能够对身份进行确认,并且创造并改进文化软实力。

(三)冬奥会举办促进了国家对主办国的认同

奥林匹克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中国在之前一直都在不断地对自身的素质进行完善,2022年是我国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冬奥会的举办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世界对中国实力的认同。能够让世界看到我们的发展,所以,冬奥会的举办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已经在逐渐的完善,并且越来越好[7]。

(四)跨文化是国家文化符号的创新与整合

文化离不开符号,符号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个国家的符号都有着独特之处,在举办冬奥会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我国国家文化符号的创新与整合,能够使世界更加认识到中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体育竞技的过程中,尽管语言不通,但是却能够通过竞技精神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当一个国家举办冬奥会时,一定会将国家最具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面展示给世界,中国也不例外,通过奥运会我们就能够看到,在奥运会的全过程,融入了很多的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也创新了很多新的文化符号,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了与世界的交流,使奥运精神与文化文明融为一体。

六、结语

综上所述,冬奥会对国家的形象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国家的举办冬运会的过程中,能够向世界展示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通过跨文化的建构与传播,能够使更多的国家认识中国,喜欢中国,并且能够相互建立信任的关系。在举办冬奥会的过程中,还能够进行国家文化的整理和创新,也能够使我国的共鸣更加的了解中国文化。总之,一个国家形象的跨文化构建与传播,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稳定了我国在世界当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韩健鹏. 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与对策[D].吉林大学,2012.

[2]袁王珏. 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中的国家领导人品牌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王以芳. 19世纪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3.

[4]张媛. 媒介、地理与认同: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D].浙江大学,2014.

[5]孟慧丽. 话语权博弈:中国事件的外媒报道与中国媒体应对[D].复旦大学,2012.

[6]潘海英. 基于国家形象识别系统的中国体育国家形象塑造研究[D].吉林大学,2015.

促进高校足球文化传播的理性思路 篇3

1 在传播意识上, 要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足球文化传播理念

校园足球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规范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高校足球文化传播过程中, 首先应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播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足球文化传播来说, 其“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蕴涵主要包括:足球文化传播以心向受众为出发点和落脚基石, 足球文化传播弘扬热爱生命、健康生活的人文价值观, 足球文化传播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整个人类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 在高校足球文化传播过程中, 应注重构建合理的体育价值观, 通过树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 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中既有教育引导, 也有激励鞭策, 并有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理解与珍视关爱。通过多种途径, 切实将“人”放在本的位置上, 凸显审美关照, 也只有这样, 才能更充分地发挥足球文化传播的人文蕴含, 弘扬人文精神, 促进体育发展和文化繁荣。

2 在传播内容上, 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为主线, 传递正能量

体育文化传播具有价值观念的构建功能, 通过体育媒介的传播及其产生的相应文化传播效力, 能够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因此, 在高校足球文化传播过程中, 应注重以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为主线, 传递正能量。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重要财富和珍贵遗产,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其要旨就是爱国主义, 其中还包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足球文化传播的内容上, 要注重通过足球运动这一媒介与载体, 大力宣传与弘扬爱国奉献、拼搏进取、乐观自信、互助宽容、团结友爱的中华传统美德, 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 让健康的足球体育文化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新时尚, 并不断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3 在传播媒介上, 要建立多渠道的足球文化传播模式

“体育文化传播不但可以是面对面的, 也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传播。”[1]多渠道的传播模式是有效推进高校足球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 具体而言, 这些方式主要包括: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资源, 扩大影响的范围。如在学校网络、广播、电视、校报等重要板块、重要栏目深入宣传足球运动与文化活动, 以及建立以“足球”为主题的微信、微博和QQ群, 及时发布和讨论相关信息与话题, 加快足球文化的传播速度。此外, 还通过校园足球体育社团、校园足球体育文化节等方式, 拓展足球文化的传播空间, 如定期举办足球摄影展、足球绘画展, 以及在校园文化节中开展以“足球”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和演讲辩论赛, 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当然, 除了这些课外的传播渠道, 足球文化的传播同样需要与课内渠道的有机结合, 如加强足球体育课程的建设, 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教材的编写与规范等等。

4 在传播效能上, 要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平台

足球文化传播, 要想取得长期实效, 离不开传播信息反馈平台的建立, 而这也是促进足球文化更好传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如定期开展问卷调查, 设定相关题目, 对不同人群进行访问, 跟踪问卷结果, 然后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得出相关数据, 反思并改善;定期邀请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座谈, 以平等自由开放的方式, 鼓励个人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和真诚建议;或设立意见箱, 以及利用网络工具群聊的方式, 广泛收集师生对校园足球文化传播的看法, 并针对相关问题, 集中研讨, 找出合理对策。此外, 还需要制定相关促进足球文化传播的奖惩办法, 不断完善足球文化传播的评价机制, 以及在实施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和师生的监督功能与作用, 将一些不合理和有悖于足球体育文化精神的行为和事件在媒介公开, 及时校正, 并能继续发展等等。以信息反馈平台的有效建立, 促进体育和社会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不断迈步。

5 在传播体系上, 要注重制度规范与有序推进

高校足球文化传播体系的不健全, 也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校足球文化传播的体系建设上, 一方面要注重制度规范, “高校各部门要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 认真落实, 协调分工, 并从制度上规范”[2]通过相关体育文化传播制度的制定和落实, 为足球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规范保障。另一方面, 要注重行之有序地推动足球文化传播工作的顺利展开。其中投入力度的加大、足球体育设施的完善、足球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的拓展等等, 都是促进足球文化稳定有序传播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才能更好地促进足球文化传播, 而这也无疑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也有助于不断增强高校体育文化的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

高校足球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高校教育工作过程中, 需要从传播意识、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能以及传播体系等方面对足球文化传播展开理性思考, 以更好地推动高校和谐健康发展, 促进文化繁荣, 助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参考文献

[1]崔俊铭.孔子学院的体育文化传播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4) :40-43.

[2]陈敏.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五个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10) :174-175.

信息传播新时代党建工作新思路 篇4

网络信息化时代呈现的特点

(一)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网络新媒体极大程度上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 并且凭借其近乎无限的虚拟空间实现了各类信息的海量存储。新媒体以对等网络为主, 每一个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 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只要单个用户所发出的信息源被广大受众所喜爱接受, 即使是十分小众的传播内容也可以维持较高的信息流通度。

(二) 群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

网络信息化时代彻底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模式, 一种“参与式新闻”应运而生。如“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 网友的质疑与自发性质的调查取证是引起事端的最初力量, 代表正义的网络力量在各种现实事件中不断地在探寻着事实的真相。

(三) 高度的“言论自由”

网络的低准入特性赋予公众更多的话语自主权, 使其可以自由地陈述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 发表自己的看法。现今“网络问政”已成为民意收集的重要途径, 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做客人民网等网络平台跟网民互动, 收听民意。网络平台充当了一个出口, 让民众有地方说话, 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政府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网络信息化时代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传播的兴起与发展, 标志着传播活动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 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人们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对党建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 西方“信息殖民”扩张的挑战

在网络传播时代,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和经济优势, 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一切便利到处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 在网上推行新的“信息殖民”扩张, 以占领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处于信息传播弱势的发展中国家, 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被迫接受西方信息的群体。受众逐渐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 这将从根本上损害国家独立和主权安全的思想基础。

(二) 境内敌对势力策动的挑战

网络传播大大突破了党和政府的控制引导舆论的范围, 境内的邪教、资产阶级自由化、民族分裂等势力正是钻了这个空子, 利用网络运作中组织成本小、秘密性高、组织传播性广的特点, 在最广大范围内发布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

(三) 垃圾信息侵害的挑战

网络传播对所有想提供有关内容服务和信息的个人都是开放的, 我们无法事先干扰和滤除网上信息, 这种开放的信息环境对我们限制某些丑恶消极东西的蔓延、抑制其影响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网络也为国内外某些势力在网络中传送腐朽生活方式、颓废生活观念创造了条件, 尤其黄色、暴力、虚假信息对党员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产生极大干扰, 致使部分党员辨别是非观念模糊, 脱离现实, 从而走向邪路。

(四) 对我党宣传队伍自身素质的挑战

我党历来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生命线, 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和工作手段,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锻炼和培养的宣传战线上的许多同志会显得不太适应, 从而制约着党建工作的与时俱进。

网络信息化时代党建工作的发展方向

利用现代网络开展党的建设, 是新时期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 我们要围绕“方向要正、内容要新、形式要活、更新要快”的总体要求, 进一步拓展功能, 丰富内容, 建设“网络党建”将其作为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新载体, 进行党员的教育管理, 创新成果的展示和党群干群关系的联系。

(一) 注重思想性, 打造学习平台

思想性是“网络党建”的核心。要紧紧把握党员群众的思想脉搏, 积极依托互联网高效性、迅捷性、交互性等优点, 精心打造互联网上党的思想舆论阵地。一方面, 要发挥资源共享优势, 扩充“红色思想资源库”, 组建“党建工作图书馆”, 方便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查询下载, 实现“红色网站”信息共享, 扩大信息源。同时, 要开设主题教育活动专栏, 及时发布党建理论研究最新成果, 将一些优秀文艺作品和先进典型发布到网上, 努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 要发挥方便快捷优势, 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通过电子邮件将培训通知、教育计划、讲课教材直接发往基层, 并通过设立网上党校, 成立网上课堂, 进行网络教育培训, 及时将最新的党建思想、方针传达学习。

(二) 追求实用性, 打造服务平台

实用性是“网络党建”的基础。“网络党建”既是广大党务工作者了解党建信息、交流党建工作经验、研讨党建理论的重要载体, 又是实行党务公开, 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 必须在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上下功夫, 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

1. 突出服务组织工作。

要加快“电子政务”工作, 向社会公布组织工作的主要职能、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理结果。在党建网上及时公布工作方案, 发布干部任免动态, 开展发展党员、提拔干部、评优表彰等的网上公示, 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 突出“大党建、大服务”理念。

一方面, 围绕当地的发展大局, 对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进行广泛动员,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尤其是干部群众热切关注的实事进展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另一方面, 要为群众的衣食住行创造便利条件, 增设一些政策法规、就业指南、致富信息等栏目;实行网上定期接访, 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 对党员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 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办理。

(三) 突出互动性, 打造交流平台

要坚持发布信息与互动交流相结合, 优化沟通渠道, 构建党建信息交流中心。

1.要注重“上”、“下”互动交流。

要重点办好领导信箱、理论研讨、信访咨询、问题举报等信息服务。开展网上意见征集、问题调查、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交流活动, 推动党建工作从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变。尤其是对一些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党员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要通过“热点讨论”的方式, 进行正确的阐释和引导,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灵活多样、深入有效。

2.要注重“内”、“外”互动交流。

要迅速推行“党建上网工程”, 重点在于“三网建设”, 即内部局域网、组织系统网和因特网的建设, 要鼓励各级党组织广泛“布点设站”依托本单位的网站资源, 开设党建专栏, 共同组建起互联网上的党建工作“集团军”。同时, 与省、市委组织部和其他县市的党建工作主页、网站系统链接, 实现资源共享, 有机互动, 进一步扩大网络教育的覆盖面, 真正实现党建工作的无缝对接。

(四) 增强新颖性, 打造创新平台

在界面风格上, 要设计一些既能体现党建主题, 又有本地风情特色的图案;在栏目设计上, 要开设一些界面亲切、活泼新颖、互动性强的网络活动;在内容安排上, 既要注重把本地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创新成果展示出来, 也要把其他各地的党建最新动态、工作特色簇集起来, 及时更新内容, 办出自身特色。

在创新上, 既要形式内容上的创新, 也要方式途径上的创新。要以信息网络技术创新机关党务工作, 逐步推广发展具有“互动+搜索+电子商务+博客播客”功能的网络;实行管理中心虚拟, 软件标准统一, 硬件实行托管;建设成“党建中的网络、网络中的党建”。

传播思路 篇5

一般来说, 城市景观主要包括旗帜、楼体巨幅装饰、桥梁装饰、户外广告等。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借助新闻传播渠道, 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工具, 根据新闻传播原理对受众进行城市形象和景观宣传。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新闻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因此需要首先了解新闻传播的原理, 然后再来说明城市景观设计的新闻传播过程。

新闻传播与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的传播者要想进行有效的传播来影响受众, 必须经过确定目标受众、确定传播目的、设计信息、选择传播渠道和决定传播组合的过程。城市景观传播必须一开始就要有明确的目标受众, 受众可能是个人、群体、特殊公众或一般公众。目标受众将会极大地影响信息传播者“传播什么, 如何传播, 何时传播, 何地传播, 谁来传播”的决策。当确认了目标受众及其特点以后, 城市景观传播者必须确定通过传播让目标受众达到什么样的反应。明确了传播的目标以后, 城市景观传播者就该进而制定有效的信息。之后, 城市景观传播者必须选择有效的新闻传播渠道来传递信息, 在不同的情况下应采用不同的新闻传播渠道。最后, 新闻传播组合的各个元素配合才能协调一致地传递统一信息。因此, 在对城市景观的新闻传播中, 传播工具之间必须相互整合并配合使用, 这样才能收到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

城市景观设计传播渠道可分为人员渠道和非人员渠道。人员传播渠道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传播。非人员传播渠道就是传递信息无须人员接触或信息反馈的媒介, 包括媒体和事件。媒体是由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电子媒体和显示媒体 (广告牌、指示牌、海报) 所组成。事件是短时发生的一系列活动项目的总和;同时, 事件也是其发生时间内环境/设施、管理和人员的独特组合。综合事件的规模、目标受众及市场、媒体类型覆盖面等标准, 可以把事件分为重大事件、特殊事件、标志性事件和社区事件等。

归根结底, 城市景观设计就是依据城市景观的定位, 对城市景观识别系统中各要素的整合。在城市景观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应首先考虑提炼出城市的理念识别。城市理念识别是整个城市景观识别系统的核心。这种理念识别要求城市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设计保持与此理念的一致, 同时又要求这种理念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理念。城市理念的完善与确定是城市景观设计与识别的精神所在。总之, 城市景观设计就是确立一种指导思想, 其核心就是架构城市独有的文化系统。

新闻传播视角下的北京奥运景观设计思路

北京奥运景观设计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其间综合利用了多种新闻传播工具进行了准确的新闻传播定位。首先, 北京奥运景观设计是十分明确的。之前, 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主题曾经是“给北京一个机会, 还世界一个惊喜”, 并没有明确地反映北京的竞争优势。而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 “新北京, 新奥运”的主题词则更好地表达了对于北京未来发展及举办奥运会突出“新”意的明确态度, 为城市景观设计明确了思路和方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境外传递城市也根据《北京2008奥林匹克火炬接力景观技术手册》及各地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其次, 北京奥运景观设计表现得十分集中和紧凑。城市的景观设计应该是对城市形象的高度提炼, 或者强调城市的最突出的特色。如果一个城市过于宣扬自身的多种形象, 就势必导致公众的混淆。在奥运景观设计中, 从飞机场到MPC, 再到场馆, 北京景观工作全面统一铺开, 依靠社会人才的优势和智慧组织了很多服务商共同完成奥运形象景观。奥运景观内容包括了绿化带、花坛、路灯、旗帜、标语标识牌以及城市雕塑等在内的城市景观。北京市环境建设指挥部还组织了设计单位和相关专家按照规划对各个景观进行深化设计和景观的全面制作。最后, 北京奥运景观设计的成功表现在其特色性上。奥运景观首先要体现奥运元素, 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要求, 北京奥运会城市景观所使用的奥运标识在颜色、造型、体例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字体、倾斜角度都有很详细的规定, 在体现奥运元素的同时, 还要体现出北京自身的特色特别是千年古都的风韵。奥运设计方案以火炬接力标志、主题口号、核心图形和色彩为基础, 以凤纹、祥云为创意来源, 与北京奥运会景观系统协调一致。奥运景观设计方案视觉效果独特, 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富于时代特色, 例如北京奥运会上, 火种灯的创意源于古典、华美的中国宫灯, 方圆嵌套象征天圆地方, 银色金属光泽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形成对比, 充分传达出了奥林匹克圣火所象征的神圣与纯洁。

今后基于新闻传播视角的城市景观设计思路

注重城市景观视觉理念识别和设计。城市景观视觉理念识别和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园区的形象塑造、功能区建筑形象设计、城市夜景、城市重要节点和城市质点形象设计等。今后在城市景观视觉理念识别和设计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明确城市形态和布局特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 要考虑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并结合自然条件, 选择好城市形态。其次, 应当创造特色鲜明的节点空间城市中的节点空间, 如城市出入口、广场、主要道路交叉口、商业街区、历史街区等。再次, 突出城市的绿化特色。城市绿化要和城市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绿化树种的选择、绿化轴线的设置、公园绿化和广场绿化等的巧妙安排, 创造景随步移的绿化景观。最后, 突出城市建筑和景观特色要认真研究某一地区的建筑特征和传统。

分析受众心理态度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城市景观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传播活动, 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标准或表现程度。城市景观设计效果首先是认知效果。主要表现在受众对城市景观的表层认识上, 在城市景观设计时为了给受众传播第一印象, 应当从信息是否适合受众的需要、信息刺激的强度和对比度、信息的新鲜度等方面入手。其次为情感效果。情感效果是在认知效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取舍。在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中应注意掌握受众的心理和愿望, 使城市景观设计易于启发和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再次是态度效果。态度效果是受众在主观上所持有的内在倾向性, 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 由具体的情感刺激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反应。最后是行为效果。行为效果是受众接受城市景观设计信息后在行为上发生的变化, 是传播最高层次上的效果。

明确成功城市景观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首先, 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具有整体性。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中, 各类要素的形象设计都应围绕总体形象展开, 与整体形象相统一, 这样才能对城市景观的感知过程产生全面影响。其次, 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具有特质性。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是要使城市更易于识别, 城市因其自然环境、历史社会、经济状况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城市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差别性策略, 必须突出城市中某一方面的特色。再次, 城市景观设计还需要向动态性不断完善。城市景观设计要反映城市发展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要为未来城市形象的进一步完善留有余地。相对稳定又具有动态发展的城市景观才能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变化要求。

全面使用多种城市景观传播工具和方式。首先, 通过媒体传播的形象广告是城市景观传播的基本手段。其中的电视媒体以其直观性、实时性、普及性而成为当前效果最好的形象广告载体。此外, 可以利用网络成本低、没有时间限制、面向的受众广泛、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的优势, 加强城市景观的网上建设。其次, 配套宣传品的传播如利用电影、广播、杂志、书籍、宣传册等媒介进行城市景观的传播也十分有效。这些新闻媒介有着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 并且能够强化潜在受众对城市景观的印象。再次, 专题活动传播也是较好的选择。例如, 通过举办文化体育竞赛活动、新闻发布会、周年庆典等多种专题活动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岳俊杰:《生态城市景观设计原则之探析》,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8) 。

[2].魏坤:《我国品牌设计与传播的发展趋势》, 《科技创业月刊》, 2007 (11) 。

传播思路 篇6

1 新媒体时代电视广告传播的现状

1.1 电视广告传播面临着内部竞争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 市场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使电视广告传播面临着一定的内部竞争。一方面, 最为突出的内部竞争就是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广告商为了提高广告的收视率, 不断加大对收视较好电视台的经济投入, 而对收视不好电视台的投入却相对较低, 从而造成了这种两极分化的现状, 影响了电视广告内部竞争发展的平衡性[1]。另一方面, 广告商在对收视较高电视台的投入过程中, 逐渐加剧了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 同时也提高了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广告之间竞争的激烈性。例如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等, 一直是各大广告商争相发布的平台。

1.2 电视广告传播面临的外部竞争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 我国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的加强, 使得电视广告传播面临着一定的外部竞争压力, 促使外部竞争加剧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广告和公益广告不断增多, 逐渐占据了广阔的电视广告市场, 给商业广告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二是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 为广告传播提供给了更加广阔、多样的平台, 严重威胁到了传统电视媒体广告传播的主体地位。这种外部竞争的不断加剧给电视广告传播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2]。

1.3 电视广告传播面临的市场冲击

电视广告传播是属于一种经济行为范畴, 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的影响。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 使得广告商在投入广告的过程中会对广告平台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量, 将广告投放到自媒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数量逐渐增多, 逐渐降低了对传统电视媒体传播平台的广告投放数量。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广告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被人广为熟知, 使电视广告产业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所以,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为电视广告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2 提出新媒体时代电视广告传播的思路

2.1 转变电视广告传播关系模式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 针对我国电视广告传播发展的现状, 电视广告的发展应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采取一系列的创新手段, 转变电视广告传播关系模式, 其主要是转变电视广告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 将以往“传播者为主”的电视广告传播转变为“受众为主”的电视广告传播形式[3]。充分了解受众的各方面需求, 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权利, 尤其是当前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受众观看广告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平台。所以, 广告商在制作和投放广告的过程中, 应该深入分析广大受众的思想和兴趣爱好, 站在受众的立场和角度制作广告形式, 投放广告, 通过选择受众普遍乐于接受的电视平台进行广告投放, 有效提升电视广告的传播效果。

2.2 建立科学的广告传播平台

广告商的广告投放行为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平台才能有效实现。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 电视广告传播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所以, 要想提高电视广告投放的有效性, 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播平台才能进行。首先, 电视台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 将电视广告传播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的结合, 通过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从而拓展电视广告传播的途径和平台[4]。其次, 电视广告也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特点, 通过节目的创新建立具有独特性的传播优势, 促进电视广告投放平台的多样化发展。

2.3 创新广告内容

广告内容对电视广告投放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受众为主”的广告投放中, 要不断创新广告内容。首先, 广告内容的创新要充分体现出产品的具体理念。受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文化理念较强的广告内容, 所以在创新广告内容的过程中, 设计者应该结合产品的性质明确广告主题, 充分体现广告内容的文化理念。其次, 创新广告内容还要保证对受众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具有创意的广告往往对受众产生的影响较大, 所以在设计广告内容的过程中, 应该从多个方面对广告内容进行创新, 提升广告内容对广告受众的吸引力, 从而提升电视广告传播的效果。最后, 要结合广告受众的生活实际进行广告内容的创新。当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他们对广告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所以广告内容创新要贴合受众的生活实际, 使电视广告的传播能够激起广大受众的共鸣, 让他们感同身受。因此, 创新广告内容是提升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3 结论

总而言之,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 电视广告传播面临着内部竞争、外部竞争、市场冲击等一系列挑战, 电视广告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空间, 就需转变以往的传播关系, 注重“受众为主”的电视传播形式, 建立科学的电视广告传播平台, 创新广告内容, 增加电视广告传播对受众的吸引力, 有效提升电视广告传播的效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移动媒体技术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与进步, 并且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业发展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电视广告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使得电视广告流失了许多受众。所以,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 电视广告传播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 对其自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新媒体时代电视广告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 并相应提出新媒体时代电视广告传播的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广告,传播现状,思路探索

参考文献

[1]郑姗姗.新媒体时代电视广告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13.

[3]范维维.新媒体时代电视广告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 2016 (2) :74-75, 78.

传播思路 篇7

(一) 收视份额小

据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理论研究项目“中国电视戏曲栏目发展现状与分析”显示, 全国只有15.90%的地级以上电视台开设了戏曲栏目, 有80%是周播栏目, 53档在播戏曲栏目中有33档都是专业频道的节目, 戏曲栏目在整个电视节目系统中的比重非常小[1]。在这些不多的戏曲栏目中, 涉及京剧艺术的达到了57%, 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部分频道和三个专业频道的栏目中。

根据现在能查到的CSM最近一次 (2008年) 全国市场各类节目收视份额分析显示, 戏曲节目在全国市场收视份额仅占0.69%, 在收视较好的2007年、2008年也只是占到了0.9%左右。

电视京剧栏目收视率低、比重小的原因, 除了跟京剧这一艺术本身的性质有关外, 大众传媒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各自优势进行传播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大众传媒对京剧传播的力度、深度、广度等方面, 与流行文化比较起来仍然比较苍白, 对京剧丰富资源的挖掘不够, 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观众的黏性不够。

(二) 剧场演出转播缺乏舞台感染力

京剧写意的表现、超越时空的调度都是根据舞台创造并服务于舞台的。舞台上一桌两椅, 留出空虚来充分地表现剧情, 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 达到“真境逼而神境生”的境界[3]。这种境界与演员和整个舞台的结合密不可分。电视的小屏幕难以复原戏曲的舞台感, 观众对局部的关注只能依靠不同景别镜头的切换来满足。因此拍摄过程中镜头的处理更需要注意[4]。电视上经常有突出面部特写而忽略身段、突出近景而忽略整台表演、忽略繁复精彩的舞蹈而只突出面部、对手戏拍成独角戏、切换过程中忽略某一程式技巧等问题。

在电视转播中, 由于节目的时间限制, 编导在后期制作时会剪掉部分内容, 这本无可厚非, 但情节最突出、矛盾最激化的部分不应被删除。如《空中剧院》封箱戏中, 《三盗九龙杯》删掉了《拜寿》一折, 群雄汇集黄天霸家, 黄天霸如何巧计探寻九龙杯下落, 知情人如何一波三折讲出原委, 再定计如何盗出, 情节三两句能说明白, 但观众看的就是各位英雄在寿宴上反应各异的表演, 去掉这部分内容, 这出戏的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 京剧娱乐性节目存在误区

电视京剧栏目有非常固定的收视群, 虽然忠诚度较高, 但京剧栏目的受众面还是很窄。为了吸引观众, CCTV11开播了一档以“融汇多种综艺益智等另类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全方位多角度接触中国戏曲艺术”为宗旨的《梨园闯关我挂帅》 (下文简称《挂帅》) 栏目。《挂帅》每期邀请四位影视演艺明星答题闯关。但是《挂帅》提出的问题, 只是扣了京剧的帽子, 和京剧文化联系不大, 嘉宾对京剧艺术的娱乐态度让很多戏迷观众很难接受。京剧节目娱乐化并不是不可以尝试, 但是京韵戏味一定要是它的主体, 否则, 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 做的却是不伦不类的夸张表演, 美其名曰“另类”, 实际上却失去了它普及传统文化的意义, 对京剧文化传播的正面效果很难保证。

二、我国电视京剧传播的新思路

(一) 转变思想, 以培养和提高观众欣赏水平为理念

电视京剧出现的种种问题,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即从业者并没有将京剧艺术摆在正确的位置上。要解决对京剧的误解, 不仅要从观众抓起, 更要从从业人员身上抓起。这里的京剧从业人员主要指京剧演员和京剧电视的媒体工作人员。要想吸引观众, 演员自身应转变思想, 从内心出发, 认真学习前辈的表演技巧, 真正地有意愿理解体会并继承京剧的魂和精神, 而不仅仅是将自以为漂亮的皮囊展现给观众。

京剧电视的媒体工作人员应该怀着敬业和敬畏艺术的心态去做工作, 不单单要在媒介技术的操作上有过硬的素质, 还要不断加深对京剧文化的理解, 只有在认真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内涵, 真正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才能了解观众想看什么, 演员想表现什么, 什么样的传播手段能更有效地扩大传播效果。

(二) 培养观众, 刺激并满足受众的艺术欣赏需要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指的是把受众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主要是为了娱乐交际、自我确认、环境监测等[5]。

要想提高收视率, 培养更加广泛、忠诚度高的受众, 电视京剧栏目首先应该在不同类型的受众中, 确定本栏目的目标受众, 深入研究其特点和“使用”需求。在保证京剧文化内涵的前提下, 就节目形态、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有针对地进行策划和包装。

例如, 对于中老年受众, 节目主要目的是满足其“戏瘾”这一核心诉求, 以名家名段, 折子戏、整本大戏, 珍贵的戏曲影视资料的播放为主, 保持京剧艺术原来的“味道”。对于青年受众来说, “新奇”是其主要的诉求, 京剧电视节目应该尽量用新人新面孔、丰富多样的电视形式、鲜明的节奏等来吸引青年受众。针对儿童受众, 应该注意节目的灵活性、参与性、引导性。

(三) 树立品牌, 创造电视京剧无竞争空间

“无竞争空间”, 就是寻找和开发尚未被竞争对手利用和开发之处, 避开正面交锋, 发挥自身优势。笔者从广播的无竞争空间中得到启发, 认为电视京剧, 特别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化戏曲频道, 也应该树立品牌意识, 寻找自己的无竞争空间, 避开与其他频道在黄金收视时间的争夺, 扬长避短, 将丰富的资料重新整合。

从CCTV11节目设置上看, 白天十一点到下午两点, 以及晚上十点以后都是电视剧的播出时间段, 但是, 这些电视剧和戏曲也没有太大关联。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曾出现过不少优秀的戏曲电视剧, 如《曹雪芹》《武生泰斗》;也曾经有不少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从事过电视剧的拍摄, 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曾在老版《四世同堂》中扮演韵梅, 再如老版《西游记》中绝大多数角色的扮演者都是京昆演员。从专业性出发, 戏曲频道可以多播出这样的戏曲电视剧。

CCTV11作为国家级电视频道, 在资源上有着绝对优势:国家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的演出资源非常丰富, 一大批的老艺术家在京定居, 仍继续活跃在京剧教育的讲台上, 此外, 央视还拥有以前的许多老先生们参加晚会演出的资料。有了这些资源上的巨大优势, 戏曲专业频道要做的, 就是创造品牌优势、整合现有艺术资源, 将节目做精、做好。

(四) 整合媒介资源, 利用多渠道进行传播

大众传媒对受众的“议程设置”效果最初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提出。“议程设置”的作用机制中有一个“显著性模式”, 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 会影响受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5]。当今社会,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趋向多样化, 根据“显著性效果”作用机制, 传统和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强强联合势在必行。例如对有关京剧信息的传播中, 各媒体联合在多种渠道集中报道, 扩大宣传阵势, 加深受众对该讯息的印象, 从而引起受众的突出重视。

此外, 根据不同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 设置各自的传播内容和方式。通过网络,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观看, 像央视这样拥有丰富视频资料的频道可以将绝版的资料放在网上, 实现资源共享, 这些珍贵的老资料可以丰富受众的视野, 网站也可以通过点击量多少来了解受众的需求, 适当改变电视京剧栏目的节目设置和内容编辑。

此外, 多数京剧栏目都在新浪微博上开设了官方微博。一些收视率较高的节目, 如《梨园春》、《空中剧院》拥有数量不少的粉丝。但是这些官方微博平时只是发布一些演出预告, 部分节目剧照和视频节选, 空中剧院官方微博中有时还贴一些京剧知识。但是在与粉丝的交流中, 很少涉及到京剧专业的或者节目编排, 很多人通过@栏目官方微博或者在微博中留言的方式对节目提出意见, 但博主很少做出相关回应。微博作为栏目和受众最直接的交流平台, 不能只作为发视频和照片的工具, 它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平台, 受众的反馈应该在平台上得到体现, 这是给受众参与感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方法。

摘要: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但是当前京剧艺术的发展日渐式微, 这与京剧艺术本身的特质有关, 同时也和京剧的传播方式关系密切。在京剧传播中, 电视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它为京剧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 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给这个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问题, 如收视份额小、剧场转播缺乏感染力、京剧节目的娱乐性误区等等。鉴于此, 就在电视这种传统大众传媒下传播中的种种问题, 提出电视京剧传播的新思路。

关键词:京剧传播,电视京剧,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杨燕, 董琳.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现状与分析[J].现代传播, 2012, (1) .

[2]王兰柱.主编.中国电视收视年鉴[K].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47) .

[3]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4]刘春梅.“新媒体”时代的戏曲节目[J].现代传播, (双月刊) 2005, (6) :63.

传播思路 篇8

(一)新媒体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传播途径及广阔市场前景

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现已被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所冲击(后者所谓“新媒体”)。新媒体正以飞快的发展速度和应用价值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1亿。当然,这一新生媒体流也促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媒体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传播渠道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就看怎么结合利用开发。

(二)政府部门、领导层开始关注新媒体,但暂且尚未涉及文化产业(甚至影视娱乐业)领域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以“讲导向”“抓机遇”统领新媒体发展。习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此次调研是习近平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高度认同和有力支持。释放了新媒体已成为新闻竞争的主战场,也是党的舆论工作的新阵地。由此可以认为,国家领导层已关注了新媒体到来的发展趋势,并已然将新媒体融合到了党的舆论监督工作和新闻传播工作,但是否可以在新媒体与我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做些政策性的行动,尤其是影视娱乐产业方面及旅游产业、制造业、广告业等方面,这将必然带动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韩国政府领导层注重影视娱乐文化业的产业化发展。4月11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首尔出席首尔文化园区举行的第五次文化昌盛委员会会议上表示,韩剧《太阳的后裔》是创造经济和文化昌盛的典范,相关部门应将政策方向的重点转向文化产业,争取文化昌盛和创造经济同步发展。例如,随着《太阳的后裔》火遍亚洲之际,韩国政府领导层也抓住这一时机为本国文化输出站台宣传,男主角被任命为体育观光部形象大使,受到总统接见,并一同参加韩食文化馆开馆仪式,介绍韩食。其实这一举动是利用大众对男主的关注,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广度和速度宣传、输出了韩国的文化,这是最高级别的营销。由此,我们可否得到些启示。

(三)我国“文化逆差”现象严重,这其实是必然非偶然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然而令国人十分尴尬的是,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占13%,而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仅有6%,这与中国作为一个政治与经济大国的地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们躲过了都敏俊(《来自星星的你》),却没躲过宋仲基(《太阳的后裔》),这其实是必然而非偶然。与其说是中了韩剧纯情唯美的毒,不妨说是韩国影视娱乐文化产业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它的产业链已完善,文化产品已被大众所吸引和接受。与其说是“韩流”,不如说是“韩文化流”,因为在他们的这股“韩流”中充斥着各种韩国文化元素:衣、食、住、行、礼仪、道德、忠诚、爱国,其实笔者想说的是纯情唯美也是文化产品的一部分。这就是一种文化输出,我们愿意为其埋单,即便没有都敏俊、宋仲基,还会有金某某、权某某。所以说是必然,那么我们会不会也得到一些启示。

二、新媒体下创新我国文化产业传播的目的

(一)让世界听到中国文化的声音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但世界或者说其他国家对我们的文化又了解多少?如何认识的?所以,我们要利用新媒体营销提高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知名度,让世界听到中国文化的声音,新媒体具有创新我国文化传播和提高文化影响力的潜质。

(二)文化传播创造经济价值,扭转“文化逆差”

无疑文化传播的另一目的就是创造经济价值,让世界各国的受众被其吸引、前来消费(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例如,论国土面积、名山大川、自然美景,我大天朝独领风骚,论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韩国无法企及,那为何国土面积仅相当于我国浙江省总面积的韩国,却能通过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吸金,甚至一部剧一个演员都能拉动GDP增速,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4月29日发布数据,《太阳的后裔》创造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万亿韩元,约合57亿元人民币。其中,带动汽车、旅游、消费品等间接出口额高达2 980亿韩元。而往往这种GDP贡献都是来源于我们国家,要不要反思一下,如何让我们的文化产业在新媒体时代扭转这种“文化逆差”现象?

三、新媒体下创新我国文化产业传播的思路

(一)创新要“走心”,有诚意地进行创作

新媒体在作为文化产业这一传播途径这一方面,对不通过不同文化都有着相同的功能,只是认识的不同、利用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具有差异性的作用效果。我国的影视娱乐产业尤其是娱乐产业,形式内容抄袭模仿严重,可以看出人家真的把它当成自己的工作,用“生命”真诚在演出。而我们真的是来娱乐的,看得你尴尬癌都快犯了(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但真正用心的也感觉差那么一点点),我们的文化产业确实要在传播内容、衣食住行、记录、文章、视频等方面有创新的思维,走出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

(二)创新传播形式

首先,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新媒体虽然是大势,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要退出舞台,以《太阳的后裔》为例。它的播放是中韩同步,电视台与视频播放网站相结合的方式。韩国的KBS电视台与我国爱奇艺视频播放。这种形式亦数首创,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电视台的收视率达到了38.5%。而爱奇艺的播放点击达到了24亿多,而这些数字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创造的经济价值。我们的文化产业是不是也可以为此启示做点什么,为什么国产的爱奇艺与KBS能撞出火花,而在国内不能?其次,关注自媒体这一传播渠道。自媒体具有传播快、受众广的特点,既是文化传播受众新闻源也是传播渠道,充分整合利用微博、微信、BBS论坛、贴吧等自媒体资源结合创新创意性的宣传内容,而我国影视娱乐节目的制作和播放仍以传统媒体为主。

(三)创新文化产业传播人才储备机制

《天下无贼》中有句名台词:“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其实,这个答案并非正解。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国内国外,人才是始终被需要的。而就该文而言,我们需要的是新媒体时代创新文化产业传播的领导人才、掌握新媒体先进技术人才、产品创意人才、宣传营销人才等。此外,还要创新培养、引进上述人才的福利保障体制,使其产生长效机制。

(四)既要管理部门抵御外来“文化流”对本国市场的冲击,又要业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近年来,韩国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与其说火遍亚洲,不如说红透中国,可以以此为鉴,因《太阳的后裔》爆红的男主角“2016亚洲巡回粉丝见面会”除仅有的泰国一场外,其余七场都是在中国,而且中国广告的代言一个接一个,价钱不菲,由此可见中国在亚洲的地位。而韩国对外的文化输出和广告设计也是主要针对韩国市场,大批的韩流迷们甚至为了追星达到了疯狂的状态,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十万个为什么,未必能解决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想必有其合理性,但也应清醒不能盲目。笔者认为,怡情赏悦、深发启思都是极好的,但不能让其抓住这种心理,以文化交流为由,实为圈钱套数。我国的文化管理部门应对外来影视娱乐业进行管控,同时,业界应该深研文化产业输出模式和成果案例,“师夷长技以制夷”,最起码要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占比达到与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相匹配的国际文化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董岩.新媒体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5).

[2]吴锡平.“韩剧热”的文化解码[J].社会观察,2005,(7).

[3]胡智锋,李继东.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问题[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6).

[4]张慧.由中韩影视贸易巨大逆差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J].电影评介,2016,(11).

上一篇:农村沼气发电下一篇:智能综合安防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