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退药

2024-08-07

门诊退药(精选7篇)

门诊退药 篇1

医院门诊药房退药情况时有发生, 涉及药品的剂型有注射剂、片剂、喷雾剂、外用软膏剂等, 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既造成了医院资源浪费, 影响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 又极易引发医患纠纷。笔者在此就本院门诊药房退药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以便找出原因, 减少退药行为。

1资料来源

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本院门诊药房600例退药处方。

2结果与分析

退药原因为因药物不良反应 (ADR) 246例 (41%) , 处方错误导致不合理用药60例 (10%) , 病人要求退药30例 (5%) , 收费错误24例 (4%) , 患者住院120例 (20%) , 其他120例 (20%) 。

2.1 ADR 累计发生246例, 占退药总数的41%。

因ADR致退药共涉及100余个品种, 主要是抗生素和中药制剂。ADR的表现有皮肤反应 (如丘疹) 、全身性反应 (如过敏性休克、寒战、多汗等) 、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泻) 等。

2.2 处方错误导致不合理用药

包括处方错误, 如乙酰螺旋霉素24粒开成乙酰螺旋霉素24瓶。另外, 医生对药品成分不清楚, 导致1张处方开出成分相同的两种药物。

2.3 病人要求退药

主要有病人取药后发现家中有同样的药品而要求退药;医生开具需要特殊保存的药物, 而患者家里不具备保存条件;患者要求开某种药品, 医生认为不适合病情而开出另一种药品, 但没解释清楚;患者取药时发现药品价格太贵而要求退药等。

2.4 患者入院、转院或死亡

急诊或门诊治疗的患者因病情需要转为住院治疗, 而病房不再使用剩余药品, 所退药品大部分是注射剂, 也有少量口服剂型。因患者入院、转院或死亡而退药应予支持。

2.5 收费员工作失误

此类情况虽然不多, 但也给患者带来麻烦。主要表现为有收费员输错患者姓名造成发票不能报销, 收费员开出的发票出错, 收费员输入处方序号时出错或输入药名及药量不准确等。

2.6 其他原因

包括网络故障、不合理用药、患者自身问题、药房调剂方式问题等。例如取药时患者发现药品有效期短, 不能预留备用, 此类多为退热药、抗菌药物;药房没药或数量不够等。

3讨论

药品是特殊商品, 患者退药行为可能使药房无法确保退回药品的质量, 卫生部[2002]24号文件规定:“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所有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患者或家属的不满情绪影响医院形象, 影响药师日常工作等。因此, 为了减少由以上原因造成的退药, 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医院医务科和药剂科联合制订《患者退药须知》。

3.2 医师学习医保和农保药品目录, 熟悉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报销药品的范围, 按各自规定开药。医院应制定处罚制度, 规范医师用药行为, 对因医师不合理用药造成的退药行为进行一定的通报或处罚。

3.3 医生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医生看病时, 须向每一位患者询问药物过敏史, 同时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 药品名称、用途、价格等, 征询患者的意见。如果患者要求开药, 应先了解清楚情况后再开处方。

3.4 药师应加强与医生的沟通。药房应定期把发现的问题处方发表在医院院刊或《医院药讯》上, 让医生及时知道处方出现的问题, 并加以纠正。对需要作皮试、需要低温贮藏的药品目录通报到医院院刊或《医院药讯》上。医师在开具处方时, 对不清楚的药物应先向药房了解后再开处方。

3.5 药师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应将医院退药制度贴在药房的醒目位置, 让患者知道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于特殊情况下的患者退药行为, 必须局限于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注射剂, 而且原包装应未启封、质量无变化, 且不要求低温、避光保存的药品。在实际工作中, 药师应当面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4结语

医院退药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 但医院的医疗服务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 医院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患者对医疗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竭力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医疗服务。尽量减轻患者负担, 使患者满意, 赢得患者更多的尊重和信赖, 从而在根本上减少退药行为的发生。

我院门诊退药处方分析 篇2

关键词:门诊,退药,分析

卫生部在2011年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 (卫医政发[2011]11号) 中明确规定“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除药品质量原因外, 药品一经发出, 不得退换”。其目的是避免假药、劣药流入医院, 消除用药隐患。但是在实际药品调剂工作中,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退药现象时有发生, 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也增加了用药的不安全因素。本文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门诊药房206张退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门诊药房的206张退药处方, 按照退药科室、退药原因、退药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退药原因统计

最主要原因为药品重复或多开, 重复开药一般是医师给患者重复开具同种或同类药品, 导致患者要求退药。其他主要原因还包括药物不良反应、诊断与用药不符、药品禁忌、患者自身意愿等方面,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2.2 退药种类统计

206张退药处方中, 退药品种共计255种, 其中抗菌药物数量最多, 其次为解热镇痛药, 具体情况见表2。

2.3 退药剂型统计

206张退药处方中, 退药剂型主要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剂等, 具体统计情况表3。

3 讨论

3.1 退药原因分析

根据表1统计结果来看, 药品重复或多开是造成退药的主要原因。在门诊治疗过程中, 存在个别患者同一天在几个专科就诊开方, 而各专科医生对其他治疗不了解而重复开药;也有个别医师追求科室收入, 超规定处方量开具药品。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退药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大, 不排除个别患者看到药品说明书标注诸多的不良反应而出现过度担心不敢用药进而退药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等一切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一般是可预知的, 但有的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少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退药事件的发生, 临床医生在为患者开具处方之前, 应详细咨询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史[1]。例如, 在为细菌感染患者开具青霉素类、头孢类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前, 应该首先询问患者既往有无上述药品过敏史。

3.2 退药品种分析

根据表2统计结果来看, 抗菌药物是退药种类最多的药品, 分析原因, 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领域广泛, 门诊用药的频率较高, 使其在退药品种中占据了较大比例。其中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由于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碱、毒副作用小等因素, 使其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最多, 也造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退药率高于其他抗菌药物, 当然此类药物引发的过敏性不良反应也较多, 也是造成退药的主要原因。

3.3 退药剂型分析

从表3统计结果可以得出, 退药剂型最多的为注射剂型。注射剂多为静脉给药, 而静脉给药是直接将药物输入血液循环, 无肝脏的首过效应, 起效快, 某些患者或者医师认为使用注射剂能够很快达到治疗效果。同时, 注射剂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输液速度等均可能引发皮疹、药物热、变态反应等, 因此这种方式相对于其他给药方法更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此类剂型退药例数最多。片剂及胶囊剂为常见口服剂型, 具有购买、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 也是门诊开具最多的药品, 造成其退药例数亦相对较多。

3.4 退药管理与建议

3.4.1 建立退药制度, 规范退药流程。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制定合理的退药制度、便捷的退药流程。对于药品使用中或者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药剂人员调配处方时发现的配伍禁忌或用药禁忌, 门诊医生不合理用药等, 医院管理部门和药剂科按规定和流程及时办理退药。药剂人员办理退药过程中必须仔细逐一核对药品, 验收无误后方能办理退药。对于部分不符合规定的药品, 如生物制剂、冷藏药品、包装破损涂写等不可退情况, 应做好解释工作, 避免发生纠纷[2]。

3.4.2 注重药师服务意识, 强化专业知识学习。

药剂人员应主动加强药学服务意识, 提高业务水平, 在发药前要认真审方、核对, 对医生不合理用药加大审方, 第一时间更正不合理用药, 主管药师以上人员要对患者和家属做好用药方面的咨询、宣传工作, 例如如何对待常见药品的不良反应, 如何保证药品最佳服药时间、使用方法等注意事项,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3]。

3.4.3 重视不良反应管理,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药品不良反应是造成退药的重要原因, 药品在发挥其疗效的同时, 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和不可预见性。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加强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 通过分析不良反应信息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指导临床合理应用药物;医生就诊时应加强医患沟通, 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过敏史, 尽量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减少因此退药。

尽管卫生行政部门颁布了相关法规, 对于发出药品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门诊退药现象不可避免, 医生在提高诊疗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同时, 药剂人员更要做好退药质量的把关工作, 严防假药、劣药返流进入药房, 医务人员通过积极的措施进行制定制度, 规范管理, 提高医疗质量, 就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尽量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于美玲, 王永春, 黄巧玲, 等.我院门诊西药房退药原因分析及对策 (J) .中国药事, 2009, 23 (6) :585-588.

[2]张纪锐.门诊退药处方分析及对策 (J) .中国医学科学, 2012, 2 (4) :162, 177.

我院门诊中药退药汇总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三年我院门诊中药房处方, 通过HIS系统[1]调取统计共758 621张处方, 其中退药处方986张, 占总处方数的0.13%。

1.2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版进行记录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退药原因分析

分析其退药原因, 医嘱调整、中药不良反应、患者门诊转住院等分别为195张, 167张及115张, 分别占19.78%, 16.94%及11.66%, 是导致退药的主要原因 (见表1) 。

2.2 退药科室统计

按科室分布统计退药处方, 其中内科205张, 占20.79%, 为退药处方最多科室, 其次为急诊科113张, 占11.46%, 骨科86张, 占8.72%,

2.3 退药剂型分析

按剂型分布统计退药处方, 其中注射剂515张, 占52.23%, 为退药处方最多剂型, 其次为片剂和胶囊剂分别261张, 109张, 占26.47%, 11.05% (见表2) 。

3 讨论

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规定[2~4]:“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但现阶段我国各级医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药现象[5~7]。为减少退药现象发生, 避免不必要的人力和药品浪费, 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对我院2012~2014年三年门诊中药房退药处方进行分析汇总, 结果显示, 我院三年退药处方986张, 占总处方数的0.13%, 其中医嘱调整、中药不良反应、患者门诊转住院等分别占19.78% (195张) 、16.94% (167张) 及11.66% (115张) , 是导致退药的主要原因;内科205张, 占20.79%, 为退药处方最多科室, 其次为急诊科113张, 占11.46%;按剂型分布, 注射剂515张, 占52.23%, 为退药处方最多剂型, 其次为片剂和胶囊剂分别261张, 109张, 占26.47%, 11.05%, 从上述结果可得出, 因为医嘱调整、中药不良反应等错误而造成退药所占比例最大, 主要是对医生及药剂房工作人员对药品知识的不了解所造成的退药[8~10]。

针对上述退药原因统计分析,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规范诊疗制度, 医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遵循的是“最小剂量, 最短必须疗程”的原则, 尽可能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 降低门诊使用注射剂的频率。在诊疗过程中, 应当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 处方用量一般不得超过7日, 急诊处方用量一般不超过3日。 (2) 积极开展门诊药学服务, 药剂科应当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在发药时, 应当做到“四查十对”, 从而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定期编发药讯, 向患者讲解药品以及其可能会引发的不良反应的信息。 (3) 制定并完善退药制度, 医务科与药剂科之间应联合制定相关的退药制度, 有效干预退药现象的发生。明确规定不予退药的情况:对于应当特殊管理的药品, 如麻醉药品、拆零裸露药品以及冷链药品;由于患者保管不当, 以致外包装损坏严重, 且影响二次销售的药品;确是我院发出且出售期限在1月内的药品, 予以退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退回的且无法二次使用的药品, 应当登记销毁, 以防不合格药品再次用于临床, 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统计我院门诊中药退药情况, 探讨中药退药原因。方法:通过HIS系统调取我院20122014年度三年门诊中药房退药处方, 进行分析汇总, 对退药原因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我院三年共758 621张处方, 其中退药处方986张, 占总处方数的0.13%, 其中医嘱调整、中药不良反应、患者门诊转住院等分别占19.78% (195张) 、16.94% (167张) 及11.66% (115张) , 是导致退药的主要原因;内科205张, 占20.79%, 为退药处方最多科室, 其次为急诊科113张, 占11.46%;按剂型分布, 其中注射剂515张, 占52.23%, 为退药处方最多剂型, 其次为片剂和胶囊剂分别261张, 109张, 占26.47%, 11.05%。结论:对于不合理的现象提出整改和预防措施, 对促进我院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减少因退药而产生的医患纠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门诊,中药退药,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潘淼, 肖义萍.门诊基于HIS系统的传染病报告系统的使用效果评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4, 25 (1) :94-95.

[2]沈国荣, 尤晓明, 郁文刘, 等.智能差错管理系统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34 (22) :1954-1956.

[3]林鸿举, 黄韶光, 张毅, 等.应用Power Builder与Excel优化高低限量管理探讨[J].中南药学, 2014, 12 (10) :1053-1055.

[4]杨春松, 詹琳, 韩璐, 等.门诊药房服务满意度调查研究及国内满意度调查的系统评价[J].中南药学, 2014, 12 (11) :1161-1165.

[5]何溢华.关于我院住院药房退药情况分析及应对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6) :179-180.

[6]徐艳, 朱轶红.我院住院药房退药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药房, 2012, 23 (17) :1624-1626.

[7]梁红云, 陈蕾, 丁成华, 等.非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竞价中剂型及其他药品分组规则建议[J].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4, 22 (6) :485-491.

[8]彭锐, 张洪, 张英.SNP新颖方法和个体化用药方案的研究进展[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4, 23 (10) :731-738.

[9]罗京京, 杨士友.2010年版GMP中变更控制若干问题浅析[J].中南药学, 2014, 12 (11) :1158-1160.

我院门诊药房退药情况分析 篇4

国家卫生部, 中医药管理局于2002年发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指出: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所有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药品不良反应、医师用药不合理等原因, 不得不给患者退药, 否则易导致医疗纠纷。退药现象存在诸多弊端, 故分析退药原因, 寻求减少退药的对策非常必要。对我院自2008年9月-2009年4月的170例门诊退药事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门诊药房的患者退药单, 以退药单上记录的退药理由为退药原因, 将计170例退药事件进行汇总统计。

1.2 方法

按退药原因进行统计, 对其中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退药的, 按所退药品种类和发生不良反应类别分别进行统计, 药品种类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剂品种目录 (2000年) 的药品目录进行分类。

2 结 果

2.1 170例门诊退药事件的退药原因及构成比 见表1。

2.2 发生不良反应退药的商品种类、不良反应类别及构成比见表2。

3 讨 论

退药原因分析: (1) 药物因素:药物因素中主要是药物不良反应, 从表1中可见其占退药比例的54.7%。从表2可见, 不良反应退药的药品主要是抗感染类药物, 而不良反应中多因发生过敏反应而退药, 这是因抗感染药在临床上应用最广, 用药频率高, 而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因不良反应较小、疗效好, 应用广泛, 但它们有易发过敏反应的特点。尽管患者在皮试时显示阴性, 但在使用中仍可发生过敏反应。大环内酯类药物较易发生胃肠道反应。中成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问题也很突出, 因中成药成分复杂, 制备中难以祛除杂质, 其中所含的某些生物大分子物质, 导致其内在质量不稳定以致影响用药安全[1]。 (2) 医师因素:临床医师存在对某些药物 (尤其是新药) 的用法用量, 药物相互作用等知识了解不够的现象, 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2];应用抗感染药物缺乏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依据, 凭经验选药, 待发现疗效不佳再更换药品, 导致患者因费用问题而退药;多药联用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此外, 医患之间缺乏沟通, 如未充分了解患者用药史、经济情况等因素, 未对患者介绍所用药物特性, 使患者用药缺乏依从性也易引起退药。如某些药物可发生一过性, 但可耐受且停药后可消失的不良反应, 如医师及时向患者交待, 则可减少退药。 (3) 患者因素:如门诊转住院治疗, 或根据病情更改治疗方案的情况较多见, 而因部分患者经济承受力不足等因素, 也是导致退药的原因。 (4) 其他因素:医院药房与社会药房比较, 价格上不占优势, 部分患者经价格对比后, 来医院退药而转向社会药店购买。

总之, 门诊退药的原因很多, 为了避免上述事件发生, 医师应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 对患者的过敏史作详细的了解, 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生素, 避免不必要的多药联用、大处方, 加强与患者沟通。同时建议药品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 提高药品质量;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相应措施, 确实降低医院药价, 以平衡医院药房对社会药店的药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社会.38例患者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04, 25 (1) :64.

医院门诊药房退药现状与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调查我院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门诊西药房的退药情况, 共收集退药处方269张。

1.2 方法

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1], 对269张退药处方进行调查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调查内容包括:退药品种、退药科室、退药原因、退药患者年龄等。同时, 结合现场询问退药人群,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退药类别

退药类别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抗感染类, 共95例 (35.3%) ;心血管系统类, 共67例 (24.9%) ;解热镇痛类, 共43例 (16.0%) 。见表1。

2.2 退药原因

退药原因以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居多, 共142例 (52.8%) ;其次是患者个人拒绝用药而导致的退药, 共53例 (19.7%) ;由于患者的病情改变导致医师更改医嘱居第3位, 共46例 (17.1%) ;其他原因退药28例 (10.4%) 。见图1。

2.3 退药科室

申请退药的科室以急诊科居多, 共107例 (39.8%) ;呼吸科和妇产科分居其后, 分别为61例 (22.7%) 和49例 (18.2%) ;儿科退药21例 (7.8%) ;药房原因引起的

退药共有13例 (4.8%) , 具体情况分别为:药房无药10例, 药物有效期短2例, 划价人员将药物划错1例;其他科室退药18例 (6.7%) 。见图2。另外, 统计数据还显示, 内科是退药情况比较集中的科室, 总计163张, 占总处方的60.6%。

3 讨 论

3.1 结果分析

2011年1~12我院门诊药房退药处方共计269张, 平均每天22.4张。本文结果显示, 抗感染类药物居门诊药房退药物种的首位, 占35.3%。其中, 排位居前3位的药物依次是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抗感染类药物退药的主要原因是药物不良反应, 如过敏反应和胃肠道反应等。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2]。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过敏反应, 如寒战、呼吸困难等;再者还有皮疹、瘙痒等轻微症状。由于抗感染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领域广泛, 门诊用药的频率较高, 使其在退药品种中占据了较大比例。结合药物不良反应占门诊药房退药原因首位的调查结果, 提示在药剂科加强对抗感染类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药物进行管理的同时, 临床医师也需要熟悉药物, 尤其是新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等, 开具处方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和药物不良反应史, 开具处方后向患者交代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以免患者产生怀疑或恐惧心理, 导致退药。另外, 随着中药注射剂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此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值得关注, 如长春西丁粉针、参麦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等, 分析原因可能是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 质量不易控制。针对以上情况, 首先医师应当把好处方关, 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过敏史,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明确诊断;同时, 改变传统用药观念, 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在非必要情况下, 以口服用药代替静脉注射, 用药力求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在诊疗过程中, 应预先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对于已经出现的不良反应, 药师应向患者解释清楚, 使其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同时, 应当详细询问患者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 如实填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发放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书》, 以利于上市药物的再评价;每月组织、分析医院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 对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予以停用。

发生门诊药房退药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 (1) 从医师方面分析:医师在给长期慢性病患者开具处方前, 没有详细询问患者习惯用药情况, 导致患者拿到药物后发现与其一直使用的药物不符, 要求退药。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保健意识的普及, 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 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了较强的防护意识, 但是药学知识又是有限的, 两者之间即产生了矛盾, 导致退药。此时, 药师应该告诉患者不良反应是可能发生, 不是必然发生;即使发生, 有的也是一时性的, 能逐渐耐受, 在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以免患者产生惧怕心理而要求退药, 错失良好的治疗机会。该现象是心血管药物和内分泌药物退药的常见原因[3]。另外, 出于治疗需要, 医师为医保患者开具了自费药物, 但在处方前没有预先告知, 导致患者不满而退药。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改变后未及时通知药剂科导致退药, 该种情况多发生在儿科。因医师对门诊急重症患者首先进行经验性对症治疗, 待确诊结果出来后可能改变治疗方案, 原治疗方案中的某些剩余药物则需要退药。患者从门诊转收住院、转院或死亡后, 原治疗方案终止执行, 剩余药物也需退药, 所退药物以注射剂为主。此外, 某些检查项目的取消也会产生退药。药房部分药物暂时缺货而未能及时补充或未与医师沟通, 导致退药。近年来,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普及使得电子处方逐渐取代纸质处方, 而部分医师由于电脑操作水平和对系统的熟悉程度不够, 导致录入处方时出现剂量等方面的错误, 导致退药, 提示应加强对电子处方的核对与管理。 (2) 从患者方面分析:由于现今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 加之自身或其他原因导致退药现象时有发生, 主要表现在患者拿药后认为药物数量多、价格高而要求退掉部分药物, 或因家里已有相同药物要求退药, 如解热镇痛药等常备药物;患者阅读药物说明书后认为不适于病情, 或担心、恐惧药物不良反应不敢服药, 要求退药;某些长期慢性病患者, 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已经认定特定厂家、规格和剂型的药物, 排斥其他同类或同种的药物, 导致退药;另外, 还有患者个人经济原因, 无法足额支付药费而导致退药。

3.2 建议与对策

门诊药房退药问题是医院药剂科规范化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退药增加了药房调剂人员的核对压力与工作量, 据报道, 某些医院退药占药师处理处方工作量的10%以上, 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4]。但在某些合理情况下, 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不予退药容易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引发医患矛盾。因此, 应当从医师、药师、患者三方面共同入手, 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工作失误造成的退药, 如医师开错、药房无药、更改医嘱等。导致退药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医院自身服务不到位。在用药方面, 医师是主体, 患者是被动接受, 需要接受医师和药师的指导, 医师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医师必须提高责任意识,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从沟通中加强彼此的信任。

对于医院, 应当加强对门诊药房退药的管理, 仿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立退药管理办法, 制定出系统性可操作的制度, 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退药现象[5]。对于医师而言, 应当规范临床处方行为, 提高医患沟通水平, 避免由于医患之间的误解导致患者拒绝药物。另外, 也要提高药剂科管理水平, 加强药剂科与临床科室、药师及患者之间的沟通, 发现处方中药物数量、规格、剂量等有疑问时, 要主动询问患者并与医师沟通, 确认无误后再发药, 避免事后退药。药师在用药指导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有针对性地开展药学服务, 积极、主动地提供用药咨询, 如通过药物咨询窗口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 指导患者正确阅读、理解药物说明书, 在理解处方的基础上向患者解释说明用药目的, 增强其用药信心与依从性的同时减少因用药不当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从而最终提高患者的用药质量。同时, 药房方面也要及时补充暂缺药物, 通知相关科室与医师, 以免因缺货而退药。

就目前医药大环境而言, 门诊退药是广大医疗战线奋战的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想要彻底杜绝门诊退药情况也是比较困难的, 但一切医疗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患者的健康所服务。因此, 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服务水平, 做好自身功课, 同时加强医师、药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 提高各方合理用药意识, 才可能从源头上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 保障药物安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S].卫医政发〔2011〕11号, 2011.

[2]卫生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卫医政发〔2011〕81号, 2011.

[3]韩琳.门诊药房退药原因调查与分析[J].临床药学, 2009, 13 (26) :842-844.

[4]贾增永.对我市门诊药房退药原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4) :132-134.

门诊药房退药情况分析及对策 篇6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医院门诊药房2012年1~12月的处方退药315张, 按退药原因、药品种类和科室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退药科室

315张退药处方涉及7个科室。其中, 骨科83例 (26.4%) ;泌尿科64例 (20.3%) ;皮肤科48例 (15.2%) ;妇产科44例 (14.0%) ;内科30例 (9.5%) ;外科26例 (8.3%) ;烧伤科20例 (6.3%) 。

2.2 退药品种剂型

所退药品中, 外用药220例 (69.9%) ;口服药77例 (24.4%) ;注射剂18例 (5.7%) 。

2.3 退药原因

(1) 药品不良反应:315张退药处方中有148例是药物不良反应 (47.0%) , 主要是由于过敏现象, 所及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和一些中成制药。 (2) 患者要求退药占27.6%:认为药物与其病症不相符, 或家中有同类药, 开药过多或者重复用药。 (3) 特殊人群禁忌占20.7%:孕妇、哺乳母亲、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忌用药和一些配伍禁忌[2]。 (4) 医师书写错误占4.7%:有搞错患者门诊号的, 有写错药名、剂量剂型、用法等。

3 减少退药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制度, 规范退药程序

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和有效的退药制度。医务人员要认真落实, 明确界定有条件退药、无条件退药、不予退药的相关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而造成的退药, 从而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

3.2 充分使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监管

提高本院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效率, 开发不合理用药监测软件, 防止处方医师开出不合理用药处方, 做到从源头实现对不合理处方的控制, 从而实现退药情况的发生。

3.3 加强沟通, 把好患者处方关

首先要仔细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用药史后才能给出合理药方。其次要诊断准确, 做到用药安全、有效、合理。在治疗过程中, 应向患者明确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办法, 避免用药的依从性, 从而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出现。

3.4 加强对患者用药知识的宣传和指导

开设药物咨询窗口, 配备专业医师进行咨询, 开设药物宣传专栏, 提高患者用药质量,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药剂人员将特殊药品的使用方法或储藏方法应详细标明, 增加患者对药品的认识, 从而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3.5 定期进行退药分析, 提高退药合理性

医院应当组织人员对退药原因进行分析, 并将结果上报医院主管领导。要求问题较多的科室进行整改;重点管控退药频次较高的药物;停止使用频发ADR的品种建议;并严格执行追究造成退药医药人员的责任, 提高退药的合理性, 降低退药发生的效率。

综上所述, 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成为了门诊药房退药的主要原因。需要从减少不良反应, 促进合理用药入手, 来减少退药次数的发生。此外, 必须引进性价比更高的药品, 提高医院药品的竞争力, 降低因药品价格过高而导致退药发生的频率, 促使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的双丰收[3]。这也要求医师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从患者角度出发, 遵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 选用最适当的药物, 从而达到药物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情况的零发生。

关键词:门诊药房,退药,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Z].卫医发[2002]24号.

[2]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7.

我院门诊药房退药情况分析与对策 篇7

1 资料来源

对我院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门诊西药房的205份退药申请单按退药原因、退药品种进行统计分析。

2 统计结果

2.1 按退药原因统计:

不良反应129例占62.93%, 不合理用药20例占9.76%, 病情变化16例占7.8 1%, 重复用药或家中已有同种药15例占7.31%, 患者拒绝用药11例占5.36%, 检查或手术取消8例占3.90%, 其它原因退药6例占2.93%。

2.2 因不良反应退药品种

抗菌药物64例占49.61%, 中成药注射剂29例占22.48%, 心血管系统药物15例占11.63%, 呼吸系统药物9例占6.98%, 消化系统6例占4.65%, 其它6例占4.65%。

3 讨论

从退药原因统计看出:

3.1 不良反应 因药品不良反应退药比例最高, 占总数的62.93%, 是导致退药的主要原因。而从发生不良反应的所用药品, 抗菌药物及中成药注射剂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类药较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2]。在发生不良反应退药的抗菌药物中, 其中喹诺酮类药品较其他品种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有25例, 占抗菌药物的39.1%, 可能与其抗菌谱广, 疗效好, 不用皮试, 门诊应用率较高有关系。

3.2 不合理用药 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对患者病史了解不够, 药物的禁忌症不清楚, 导致不合理用药而造成退药。如:糖尿病患者输液医嘱使用5%葡萄糖配液;克林霉素和罗红霉素的联合应用。再者, 有的儿童患者由老人看管, 叙述病情和对已用药物不清楚, 极易造成不合理用药而退药。

3.3 病情变化 患者因病情发展较快或反复, 需进一步住院治疗或调整用药, 导致门诊开的药品不能用完而退药占退药总数的7.81%, 因此而发生的退药率也比较多。

3.4 重复用药或家中已有同种药而医生疏于询问造成退药

因重复开药而退药在本次调查中比例也较高, 达到7.31%。这是由于药品名称繁乱, 患者药物知识有限, 无法对药品的通用名和商品名做出准确的判断, 或者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疏于询问, 取药后才发现家中有药而造成退药。

3.5 拒绝用药 随着现代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患者认为医生所开药品和以往相同, 效果不理想或患者阅读药品说明书后认为不适合自己的病情或关注其中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而拒绝使用。

3.6 检查或手术取消 主要是由于患者临时改变主意或经过专家会诊后不需要检查或手术。

3.7 其他原因退药 由于儿童依从性差, 家长抵不住孩子的哭闹, 经济上不愿受损失, 引起退药。另一方面, 患者出于自费、嫌药贵等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是造成退药的一种原因。

从退药品种看:

3.8 不良反应所退药的药品主要是抗菌药物, 占49.61%。因为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最广泛, 因此要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和素质培养,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防止抗菌药物滥用, 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9 中成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所发生的退药比率也较高, 占22.48%, 其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是中药制剂的成分复杂, 提取工艺不够先进, 制剂中含有蛋白、淀粉、色素、树脂、挥发油等致敏成分有关[3]。

4 对策

4.1 规范退药手续, 保障药品质量 由于我们的药房不像一些发达国家药房那样有先进的设备测试产品质量[4]。因此, 鉴于用药安全考虑, 要建立退药管理制度, 明确退药原则, 制定退药流程, 以尽量减少因退药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4.2 建立药师咨询制度 在门诊建立药师咨询服务, 开设用药咨询专窗, 提供专业性服务。通过医生与药师、患者与药师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正确解答用药疑问, 避免用药失误, 并提供更详细的药物知识, 让患者更加明白自己所用药物情况, 帮助医生在用药治疗过程中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4.3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 医院要建立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收集、评价和报告工作, 同时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公众宣传, 正确对待药品不良反应, 减少退药发生。

4.4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成分较复杂, 所以在给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求医生在开处方时谨慎认真, 应该严格按照药品适应症应用, 尽量先开出1~3 d的用量, 待患者无药物不良反应之后, 再开具整个疗程的药量[5]。而且尽量不要同时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 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而减少退药发生。

4.5 现在新药品种比较多, 建议医生和药师多沟通, 加强专业学习和交流, 让医生更熟悉药品尤其是新药的化学成分、适应证、用法用量, 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4.6 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教育, 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医生在诊治过程中, 应与患者加强沟通, 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用药史及过敏史, 严格把握用药指征, 尤其要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临床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断病情的过程中, 一定要尽可能把握病情的进展, 根据临床需要适当开药, 这有利于医嘱调整, 减少因病情变化而发生退药。再者, 要加强药剂人员的继续教育, 提高业务素质, 增强责任感, 严格把好门诊发药关。

4.7 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 医生对处方和门诊病例书写要清晰, 处方内容要完整, 减少患者反复就诊、重复取药而引起的退药现象。

患者退药问题是影响门诊药房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因素之一。建立与完善退药相关制度, 规范医务人员行为, 有利于医师合理用药, 保障医患双方的利益, 缓解医患矛盾, 从而建立一个良好互信的和谐医患关系。

摘要:目的通过退药原因分析, 讨论如何加强管理, 减少退药行为发生, 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门诊药房205份退药申请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退药原因以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病情变化、不合理用药等为主。结论退药问题是影响门诊药房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因素之一, 在用药过程中必须注意药品的不良反应, 加强药品管理质量, 合理用药, 强化服务意识,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门诊药房,退药分析与对策,药品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2002, 1.

[2]刘?楠, 杨静, 李荔.410例门急诊药房退药处方分析.首都医药, 2006, 13 (191) :26-27.

[3]阎敏, 李新中, 尹桃.392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 25 (11) :110.

[4]余自成, 陆阳, 陈红专.法国的药学教育与药房实践.中国药学杂志, 2005, 40 (11) :81-87.

【门诊退药】推荐阅读:

中医门诊07-17

门诊药学07-21

门诊体检05-12

门诊医生05-21

门诊诊断05-28

内科门诊05-29

高校门诊06-08

门诊医师06-22

门诊护士07-28

门诊注射07-28

上一篇:医学遗传学下一篇:向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