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管理

2024-08-01

两级管理(共12篇)

两级管理 篇1

随着政府公共财政管理中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等一系列改革的成功和深化, 公共财政管理更加强调以效益为中心, 以成果为导向, 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新的价值取向。以浙江省为例, 在2005年浙江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及《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 (试行) 》后, 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原则, 从开展宣传、建章立制、组建机构、实施评价等方面, 开始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尤其是今年浙江省又出台了《浙江省省级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 (试行) 》, 更是明确了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是资金使用部门 (单位) , 将从绩效目标、指标体系、绩效自评等多个维度对部门 (单位) 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成为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 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推进财政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重要切入点,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 政府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决心和力度会不断加大, 将对财政资金使用部门 (单位) 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政府力推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相比, 作为国家公共事业单位管理、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办学的高校, 对预算绩效管理无论是在理论认识、思想统一还是在管理实践上, 都存在着明显差距。基于大多数高校都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校院两级管理, 确立了各两级学院的主体地位, 学院在成为教学、科研等教育研究活动中心的同时, 也相应成为管理责任中心, 承担着理财的的责任。因此, 要适应政府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 真正实现高校财务从粗放型向精细型、从收支型向理财型、从控制型向绩效型转变, 先要从构建高校内部以学院为主体的预算绩效管理入手, 来推动学校整体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 达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强化绩效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进而增强学校竞争能力, 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实施校院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创新

“绩效”起源于西方, 最早应用在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在六、七十年代美国遭遇经济危机时, 将“预算绩效”概念引入了政府公共管理领域中。预算绩效管理是依据公共财政效率原则, 以支出效益为导向, 以绩效评价为手段, 对单位资金使用绩效目标的设立、实施、考核、奖惩的管理制度。可见, 预算绩效管理是个系统概念, 不仅关注产出, 也关注投入;不仅关注效益, 也关注目标;不仅关注结果, 也关注过程。在高校内部建立预算绩效管理, 引入新的预算管理理念, 对于解决高校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不计成本、资金浪费、效益低下、责任淡化等问题, 全面创新管理理念, 具有现实意义。

(一) 增强成本观念。

长期以来,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高校办学经费大部分由政府承担, 又由于教育的特殊公益性质, 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的外部性和滞后性, 经济效益难以用直观的“货币”形式来表现利润, 许多教育管理者都缺乏成本意识, 有钱赶紧化, 没钱伸手要, 导致一方面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甚至负债运行, 而另一方面在学校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资源浪费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有些甚至是触目惊心。预算绩效管理就是要打破高校内部对成本无人问津的状态, 克服那种以为不讲利润就可以忽视成本的陈旧观念, 建立一种办学成本衡量和约束机制, 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内部存在“重经费、轻管理”的状况, 通过设置绩效评价指标, 对各学院的投入—产出所产生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 树立使用学校经费就要拿出对等效益的观念。

(二) 树立责任意识。

由于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管理分权不可避免, 许多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校院两级管理的特征是科学划分了校院两级的“责、权、利”关系, 学院成为学校的微观管理主体, 拥有财务、人事等事务管理决策权。这种管理模式其实也是在组织内部建立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学校是委托人, 各学院成为受托人, 学校在下放财权后受托人要按委托人的要求完成受托任务和目标, 履行应尽的职责。但在高校这样的承担多重使命的复杂组织内部由于同样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学院管理者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也并不总是相一致, 出现权力下放, 责任缺失, 权责不对等的情况。受“经济人”利益驱动, “一支笔”审批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 也就很容易兹生腐败了。预算绩效管理经科学化、民主化和集体讨论的程序预先设定了评价的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体现了学校要求学院实现的目标和期望的行为, 使顶层的关切变为基层普遍的关注, 将会发挥目标引导和规范作用。预算绩效管理也有问责的功能和机制, 如果经评价和考核, 存在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经费使用浪费等问题, 将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力量迫使责任者承担必要的责任。

(三) 创新预算管理制度。

高校内部预算管理始终存在着预算管理弱化的现象, 根本问题出在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上。高校一直来遵循着“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的预算管理原则, 只体现了“量”的要求, 而忽视了对“质”的追求。虽然, 在预算编制时, 高校也在尝试零基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等更为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但预算编制主要还是依据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等因素完成“分钱”的工作。至于预算下达学院以后, 钱是怎么化的, 是否该化, 是否把钱用在刀刃上, 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务报表无法反映上述问题, 学校财务部门也难以控制预算的执行情况。显然这样的预算管理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推行预算绩效管理, 就是在预算编制时要体现“绩效”的理念, 预算编制既要控制“量”, 也要体现“质”的要求, 化学校的钱就要拿出对等的效益来, 建立一种“拿钱不容易, 化钱更不容易”的约束机制, 从而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保证预算执行的质量。

(四) 创新财务管理思路。

学校财务管理是依据国家和部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处理学校财经关系的管理活动。不难发现现行财务管理制度不少都是“禁止”、“不准”、“必须”、“不得”等限止性条文, 表明高校的财务管理思路仍局限在管制上, 重“规则”胜于“激励”, 重“程序”胜于“实效”。而事实上, 由于这样的管理思路违背了管理的人本和激励原理, 这些看似很严厉的条文往往在实际中很难得到真正执行和落实, 也使得学校的财务部门经常两头受气, 陷于尴尬境地。先进的管理理念应重在“疏”而不在“堵”, 重在“奖”而不再“罚”。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更加积极的财务管理理念, 给学院管理者在实现绩效目标的过程中更多的自主权, 发挥学院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重视正面引导和激励报酬, 促使高校财务从约束型向绩效型, 从程序型向任务型转变, 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五) 优化资源配置。

高校内部也存在学院与学院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公平问题。每个学院资源配置固然与学科、专业性质有关, 但存在问题的原因不在于此, 而是学校对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的资源配置标准心中无数, 资源配置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由于没有办学成本约束和回报的要求, 学院自然会产生上项目、争投资的偏好, 只管争着建不管好好用。一方面是学校办学资源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是许多资源长期闲置、重复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下。在预算绩效评估中, 可以设置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方面的指标, 用于比较衡量办学成本, 同时, 可以通过逐步观察, 积累经验, 修正评价指标, 逐步明确资源配置的基本标准, 有助于建立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遏制学院过度投资需求, 优化资源配置。

二、实施校院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环节

在高校管理中, 结合校院两级管理改革, 实施校院预算绩效管理, 将推动以效益为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 在实现社会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效益, 符合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校院预算绩效管理, 尚缺乏成熟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可以遵循, 但在探索和实践中, 必须抓住和构建以下主要环节。

(一) 绩效目标是前提。

通俗地说, 预算绩效目标就是化钱是为了什么?钱化了后可以达到什么目的。预算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首要环节, 是学校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 也是事中绩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没有预算绩效目标就缺少了考核的依据, 也就难以引导管理者使用好资金。要按照资金的不同性质和项目类别, 制定不同的绩效目标。预算绩效目标要求明确、清晰、量化和细化, 要反映在现有基础上的提高水平, 而且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既有建设期内的总目标, 又要有分年度的建设目标。从当前管理现状来看, 可以先从教学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科学研究等项目经费入手, 今后逐步扩大到学院所有管理经费。在预算编制之前, 要求项目申报必须要有明确的预算绩效目标, 组织专家组进行绩效目标调研、论证、答辩等工作, 把住项目质量关。学校财务部门根据专家的科学论证和可行性分析, 筛选甄别项目价值, 合理安排项目资金预算。这就将预算管理的重心, 从事后评价前移至事前评介, 促使资金使用部门更加重视绩效目标和指标。

(二) 评价指标是核心。

绩效评价贯穿于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 可以分为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 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事前评价和事后评价上。预算绩效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公正取决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 也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和焦点。评价学院预算绩效管理的指标设计在遵循效益性、全面性、导向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这些通用原则的同时, 还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业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关系, 即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究竟是以业务指标为主还是以财务指标为主。预算绩效管理强调的是资金使用管理中目标与结果的关系及结果的有效性, 目的是促进学院经费使用的效率, 而资金使用的效率最终是体现在业务结果上。如果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权重过大, 就又容易变成资金使用合规性评价。因此,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 应以业务指标为主。二是正确处理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的关系。高校向多科性、综合性方向发展的趋势越加明显。学院与学院之间由于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别, 用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衡量不同学院的预算绩效管理, 显失公平和公正。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中, 既要有共性指标还要有体现学院特色的个性指标, 但应以共性指标为主, 便于学院与学院预算绩效管理的比较。三是正确处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关系。由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单纯用数量指标评价学院的预算绩效管理会失去评价标准的全面性, 需要设计一些描述性的定性指标, 但应以定量指标为主, 尽量减少定性指标的权重。四是正确处理上层指标与下层指标的关系。为体现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往往需要分成不同层次, 要在把握上、下层指标逻辑关系的同时, 上层指标要突出指标的全面性, 下层指标则体现重点性。

(三) 组织评价是保证。

确定了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后, 要在校内组织好对学院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 确保评价活动的客观公正。在高校管理实践中, 也各种各样的考核和评价, 大多流于形式, 效果并不明显。为了保证预算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并取得实效, 可以采用自评、互评与联评相结合的办法。自评是由学院各自按规定的要求, 在对准评价指标和依据评价办法的基础上, 提出本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自评报告。互评则是在自评基础上, 可以采取随机办法, 组织学院间的相互评价。由于学院与学院存在利益制衡, 互评有利于发现预算绩效管理自评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联评是在学校层面对互评结果的最后审定和确认, 一般应不轻意改变互评结果。在绩效评价中, 学校财务部门和其它业务处室要发挥好牵头、组织、协调、指导和制度安排的作用。

(四) 结果应用是关键。

预算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 为了使学校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失去了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从目前看, 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至少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应用。一是在年度预算中安排部分绩效经费, 绩效经费的分配和绩效评价挂钩, 绩效评价好的多得, 绩效评价差的少得甚至不得;二是绩效评价结果应体现在校内绩效工资分配中, 允许绩效评价优秀的学院上浮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三是绩效评价结果要体现在项目经费安排上, 对评价业绩突出的, 在项目经费保障上给予倾斜并优先安排;四是绩效评价的结果均要按程序通报, 促使其自觉重视预算绩效管理评价, 并切实整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五是可以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 促使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实施校院预算绩效管理的必备条件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开展预算绩效评价, 将会对高校的管理改革带来深刻的影响。为了使这项创新性的工作扎实开展, 并取得实效, 需要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

(一) 领导要高度重视。

高校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管理能力将决定竞争的输赢。财务管理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核心,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满足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高校人尤其是高校的管理者必须确立起“绩效第一”的理念, 营造追求绩效的良好氛围, 担当起绩效理财的责任。只要管理者的思想统一, 行动一致, 就为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创造了最大的有利条件。

(二) 制度建设要先行。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不能操之过急, 也要“摸着石头过河”, 先要从健全制度建设入手。无论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 还是评介结果的应用, 都有赖于一定的制度规范。要重点制定预算绩效的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结果应用办法、指标评价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除此之外, 学校管理的相应配套措施和制度也应同步跟进, 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财务职能要转变。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校财务管理的职能一直未有根本性的转变, 管理的重心还是在实现收支平衡上。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要求全方面创新财务管理的体制机制、目标内容和方法手段, 对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形成倒逼机制, 促使高校财务向绩效管理转型。财务职能的转变对高校财会人员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校的财务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和经验, 又要掌握高等教育管理规律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唯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适应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爱成.论绩效预算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耦合.长沙:财务与金融, 2011 (4)

[2]孔志峰.绩效预算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12

[3]江中亮.公共财政视野中的预算绩效管理[J]杭州:浙江财税与会计, 2010:10

[4]陶爱元, 曹中.中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J]北京:统计与决策, 2007:6

[5]刘素梅.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长沙.财务与金融, 2011 (1)

两级管理 篇2

1、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2、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间。——歌德

3、三延四拖,你就是时间的小偷。——上田敏

4、抛弃时间的人时间抛弃他。——莎士比亚

5、人生的长短不是以时间衡量的,而是以思想和行为去衡量。——佚名

7、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卢梭

8、时间一长,人们就会发现,欢娱是灵魂的财产,为了欢娱受人爱恋,也并不比为了金钱受人爱恋更令人愉快……——巴尔扎克

9、时间像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还,毫不留恋。——塞万提斯

10、时间象弹簧,可以缩短,也可以拉长。——柬埔寨谚语

11、时间无情,却也深情。它让该死的死,该生的生;让该诅咒的归于毁灭,该赞美的郁郁葱葱。——岑桑

12、时间是最公开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给串串的果实,懒惰者时间给予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高尔基

13、时间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也是最宝贵的东西,因为有了时间,我们就有了一切。——莱尼斯

14、时间是真理的挚友。——科尔顿

15、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16、时间是一种冲淡了的死亡,一帖分成许多份无害的剂量慢慢地服用的毒药。最初,它会叫我们兴奋,甚至会使我们觉得长生不老——可是一滴又一滴一天又一天地吃下去,它就越来越强烈,把我们的血液给破坏了。即使拿未来的岁月作为代价,要买回自己的青春,我们也办不到;时间的酸性作用已经把我们改变了,化学的组合再也不是跟原来一样了。——雷马克

17、时间是一位可爱的恋人,对你是多么的爱慕倾心,每分每秒都在叮嘱;劳动、创造、别虚度了一生。——于沙

18、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德奥弗拉斯多

19、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卓别林 20、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歌德

21、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卓别林

22、时间是伟大的导师。——伯克 23、时间是送给我们的.宝贵礼物,它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美好,更成熟,更完善。——托马斯·曼

24、时间是世界上的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25、时间是审查一切罪犯的最老练的法官。——莎士比亚 26、时间是人能消费的最有价值的东西。——狄奥佛拉斯塔

27、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 28、时间是人类必须珍惜的东西。——袁滔

29、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巴尔扎克

30、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培根

31、时间是个常数,但也是个变数。勤奋的人无穷多,懒惰的人无穷少。——字严 32、时间是大公无私的语言。——尤·邦达列夫

33、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会愈益显露。——培根 34、时间能使隐匿的东西显露,也能使灿烂夺目的东西黯然无光。——贺拉斯

35、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培根

36、时间没有现在,永恒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丁尼生

37、时间老人自己是个秃顶,所以直到世界末日也会有大群秃顶的徒子徒孙。——莎士比亚

38、时间可流逝,年华要消失,但真理永存。——佚名

39、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40、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41.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莎士比亚

42.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英国

43.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丁肇中

4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45.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莎士比亚

46.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47.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卓别林

48.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达尔文

49.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歌德

50.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布封

5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萧绎

52.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拜伦

53.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54.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朗费罗

55.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56.严格说来,生活在现在的人很少,但几乎没有人准备生活在别的时代。——斯威夫特

57.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5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59.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60.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

61、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 李白

62、最不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最爱抱怨时光短暂。 —— 拉布吕耶尔

63、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 鲁迅

64、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 叔本华

65、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 —— 但丁

66、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 华罗庚

67、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 鲁迅

68、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

69、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阴的贼。抓住他吧! —— 狄更斯

70、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 萧绎

71、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 歌德

72、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 唐李峤

7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

74、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 —— 贝费里奇

75、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 鲁迅

76、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 席勒

77、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 托尔斯泰

78、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 鲁迅

79、一个钟头有六十分钟,一天就超过了一千分钟。明白这个道理后,就知道人可做出多少贡献。 —— 歌德

两级管理 篇3

关键词:高校;两级财务管理;预算管理

作者简介:秦顺红(1978-),男,湖北红安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财务处,会计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9年高教研究课题“高校院校两级管理体制下新财务问题的探讨”(编号:2009gjzd31)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146-02

一、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学校从全局角度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给高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财务管理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如不利于调动各学院办学的积极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等等。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的体制必须作出相应调整。由财政部和原国家教委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校内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运作由此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在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将人、财、教学、科研等权力下放给学院。各学院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拥有相当的自主权,由此形成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二、两级财务管理体制下的预算编制

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预算仍旧是学校整个财务收支的灵魂,它体现了学校的意志和发展方向。学校预算的编制得好与坏,对学校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预算管理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的核心。只有编制了科学合理的预算,两级财务管理模式的运行才能顺利开展。

1.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校级预算

“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校编制学校总的预算。学校的年度总预算在参考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全面考虑预算年度学校发展规划及预算年度收支增减各项因素后作出。校级预算包含学校各行政部门及各学院的预算。校级预算的制定,首先由学校财务综合学校整体情况制定一份初步预算,经全校各部门讨论后提出修改意见,再综合考虑各部门及各学院提出的意见进行调整与修改,最后由学校确定后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学校的校级预算要兼顾各学院的共性及各自特性。”[1]校级的预算要保重点,同时也要兼顾公平。校级预算主要由以下预算组成:学校行政部门预算+人员经费学校负责部分+各学院预算+学校重大工程预算+学校年度重大事项预算+其他预算。

在制定校级预算时,行政部门预算由学校掌握。涉及全校范围的公共资源配置的财权也由学校统一掌握,这主要包括学校重大工程预算和学校年度重大事项预算。在人员经费方面,人员的基本工资部分、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工会经费、员工福利费由学校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统一计算和掌握。教师人员经费中的津贴补贴部分由学院掌握。“在向各学院分配的预算中所包含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学生经费时,由学校在综合考虑各学院学生人数、教师人数、教师结构、专业数、学科因素等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后核定。在制定预算时,学生人数一般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将所有学生折算成本科生的数量进行计算。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折合为本科生人数。”[2]教师结构主要以教师职称进行评定,不同的级别应有各自对应的计算基数。“同时还要将由客观条件造成的各学院经费上的不平衡也考虑进来,特别是新建的院系和专业以及规模较小的院系等因素。”

2.两级管理体制下的院级预算

各学院根据校级预算分配的额度和本学院创收情况编制本学院收支预算,并对资金的安全和使用负责。各学院领导对本级预算承担最终责任。学院的预算包括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及预算分配原则三部分。

(1)收入预算。各学院的收入预算要根据学院的教职员工规模、学院招生人数以及自身的创收能力来合理确定。一般而言,学院教职工人数及学生数基本固定,因此学校拨付的资金收入比较好计算和确定。而学院自我创收收入较难确定。这部分收入主要有各学院面向社会提供教学、科研、社会培训、捐助等取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会受学院内部因素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学院创收收入在学校提取象征性的管理费后归学院自主支配。

(2)支出预算。各学院要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及学院内各系部的特点,根据预算收入制定支出预算。一般要求量入为出,严禁超预算支出。各学院的支出预算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学生经费、科研经费、教学经费等。专项经费通常由学院统一申报,作为科研经费和教学经费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员经费必须首先得到保证,这是一个学院发展的最关键部分。公用经费必须能对教学和科研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时要厉行节约,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学生经费必须做到足额和到位,不得挤占或挪用。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专项经费要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要求,以批复的支出项目和金额执行。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院的人员经费分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本学院整个预算的效果。人员经费直接关系到学院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能否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整个学院工作能否做好的最关键一环。人员经费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的工作量、教学与科研技能。在预算上,应强调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根据不同岗位对人员能力要求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人员经费标准。经费标准的制定要能激发广大教职员工投身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要科学地予以制定。人员经费预算应关注对教师的德能评价和岗位贡献的评估,要结合教师知识积累、技能发展情况的评价,从知识、能力、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因素,同时应对各岗位实行绩效考核。另外,在预算分配时还要坚持竞争性和公平性原则,要在预算中体现出对新参加工作人员和年青教师的特别支持和鼓励。

(3)预算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编制预算时要按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学院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资源都由各学院自行掌握。学院掌握的经费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经费中除基本工资外的各种津贴补贴(如岗位津贴、业绩津贴等)经费项目;全部的公用经费和学生经费,学院必须对学生的困难补助金、各种奖助学金按国家及学校相关要求及时足额发放;涉及学校整体发展的专项项目由学校各职能部门代学校执行,其他项目则分配到各申报的学院管理;“各学院的创收收入按照学校制定的政策进行分配。”[3]

三、预算执行的监督与考核

制定预算不是目的,执行好预算才是根本目的。在校院两级管理制度下,对学院预算执行的监督与考核必不可少。由于人员与条件的限制,对学院预算的执行进行全程跟踪与考核是不现实的。通常对学院预算采取绩效考评的办法,以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提高学院经费支出的效率与效果,考核各学院经费使用的绩效。根据预算的特点,绩效考评通常主要采用量化的方法。由于预算都有相关数据,拿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进行比较,就能基本得出预算执行的效果如何。可以量化的指标主要有:学院收入完成情况、学院的各项支出情况及比例、专项项目的支出完成情况、财务管理指标状况等。学院预算执行的效果还要与各学院的特点与发展规划等非量化指标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绩效考评的结果要时传递到各有关管理部门,以便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完善预算执行的监督机制。绩效考评还应采取奖惩机制,预算编制科学同时执行得好的学院应予以表彰和奖励,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的学院应进行批评并予以相应惩罚。

四、结束语

建立和完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项措施加以配合,除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外,还要建立严格的高校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财务核算;提高校级财务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内控制度;加强校内跟踪审计;配备称职的学院领导等。通过所有这些措施的共同配合,以更好地促进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制度的开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吴有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我省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44.

[2]钟锐,胡标辉,李军.对高校推行校院两级财务管理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125.

[3]赵莉萍.高校二级财务管理预算原则及评价分析[J].现代商业,2010,(1):203.

(责任编辑:麻剑飞)

高职院校两级预算管理体系探讨 篇4

一、预算编制

高职院校的校内预算管理即院系两级财务预算管理, 是在部门预算基础上进行的, 在学校部门预算的总体框架下再进行细分。预算编制主要分成两部分进行:独立核算的二级院系和非独立核算的行政及其他教辅部门。

(一) 二级院系预算的编制

以二级管理的院系为编制主体, 各院系须同时编制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1) 院系收入预算的编制。各院系的预算收入由两部分组成:学校下拨资金和院系自筹资金。学校下拨的资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专项资金。人员支出主要指除工资、社保、公积金等政策性支出以外部分包括校内津贴、超课时、班主任津贴、辅导员津贴、加班费、外聘教师费、临时人员费用等, 公用支出包括了各类办公、差旅、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日常运行经费的支出。专项资金主要指学校用于支持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以及其他具有导向性的专项补贴如鼓励院系成立科研所、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

在收入预算编制中, 由于各院系学生规模、师资规模及结构、承担的教学任务等方面不均衡, 因此预算分配时应采用以生均拨款为主, 其他拨款为辅的模式。首先按学生人数下拨经费, 其次根据各院系的实际情况下拨补助经费, 最后根据学校教育发展的导向性下拨专项补贴。各院系的自筹资金 (主要是各项创收) , 动用创收结余资金安排各项支出的, 须纳入各院系的预算管理。

(2) 院系支出预算的编制。各院系的预算支出由七部分组成:人员支出、教科研支出、学生实验实习实训支出、师资队伍建设支出、学生事务管理支出、业务招待支出、其他支出。

院系预算的编制应遵循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 在确保人员经费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安排其他支出。由学院自己决定教师聘任人数和职位及其他管理, 将人事改革和财务改革相统一, 充分给予院系自主权, 激发办学活力。

(二) 其他校内预算的编制

主要包括:人员支出, 即全校教职工的工资、社保, 以及非独立核算部门职工的校内津补贴、加班费等其他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即离退休费、学生的奖助学金、职工的福利支出、公积金、住房补贴等;公用支出, 即行政部门以及教辅部门的公务经费、执行部门职能的业务经费, 以及不分部门的学校的运行经费如水电、物业管理费;专项性事务支出, 即下个预算年度将要发生不属于经常性业务的支出, 如校庆活动、教学评估等;发展性支出, 即学校用于教学改革、重点学科发展、实验实训室建设等重点项目;机动资金, 即学校内部预算须留出机动资金, 用于安排预算以外的用款, 保证整个学校的平稳运行。

(三) 校内预算的编制流程

校内预算的预算年度一般和财务年度一致, 都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编制时间一般选择在部门预算“二上”结束以后, 一般在11月中旬, 这个时候下年度的预算总体框架已经成型, 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各院系、部门下达年度预算目标、控制数等, 由各院系部门根据下年度的工作计划初步编制预算草案;12月上旬, 财务处对院系、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核, 有问题及时向各部门反馈, 协助各院系、部门完成初步预算方案的制定, 然后进行汇总, 对汇总后的校内预算方案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12月中旬提交学校财经领导小组审议;12月下旬预算方案提交党委会审定后, 下年初可下达院系、部门执行。

二、预算执行管理

(一) 预算的执行

主要包括:一是为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科学性以及符合相关政策要求, 财务处应事先制定校内预算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二是二级院系的院系负责人作为预算执行的第一责任人, 应认识到在统管人、财、物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相印的责任。加强预算管理意识, 严肃财经纪律, 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严禁通过各种方式变相增加个人收入。另外每个二级院系最好有专门的财务联络员, 协助院系负责人做好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工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的反馈意见能够及时的传达。三是财务人员也要对照执行校内预算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把关, 及时反馈在预算执行的问题, 定期做预算执行分析, 对执行异常的院系提前预警。发现违规行为及时制止并向校领导汇报。

(二) 预算的调整

由于校内预算是在部门预算“二下”之前编制完成的, “二下”数据的调整有可能导致整个校内预算的调整, 另外对于一些没有预算的突发性工作、一些必须进行的工作调整, 因此可以选择在年中, 一般上半学期结束后对预算进行一次中期调整。预算调整需各院系、部门提出调整申请, 提交调整方案, 由财务审核汇总后提交学校财经领导小组审议。

(三) 预算结余资金的安排

人员经费结余资金结转下年使用, 公用经费以及教学业务经费结余部分可作为院系下一年度的发展资金, 行政部门、教辅部门的公用经费和教学业务经费原则上都收回。专项资金可跨年度使用, 等项目结束后, 结余部分年底收回。

三、预算监督

在充分赋予院系人、财、物各项管理权的同时, 学校为确保校内预算符合学校发展方向, 确保教职工的切身利益, 确保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 应对校内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执行结果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院系财务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校财经领导小组的预算控制;二是院系二级教代会、党组织的预算及执行控制;三是财务处的动态监控;四是校内审计部门的内部审计, 如图1所示。

(一) 校财经领导小组的预算控制

校财经领导小组对两级财务预算的管理办法及预算控制指标数进行审定。并根据管理办法从宏观层面对校内预算进行控制, 确保校内预算的编制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方向, 审定校内预算方案。

(二) 财务的动态监控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财务处报销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报销过程中不但要审核票据的合法、有效性, 签字审批是否齐备, 还要审核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管理办法, 为其他预算监督部门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实时查询各项财务信息, 分管财务的院领导、审计部门可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财务按月向分管领导及各二级院系提供相关财务统计信息, 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工作。

(三) 审计监督

为确保整个预算执行的合理、合法, 加大监督力度, 审计部门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审计部门不参加预算的编制工作, 只参与预算执行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分为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 在财务年度末对二级院系财务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对于各院系、部门的大额支付, 在支付以前先经审计部门审核。

(四) 二级教代会、党组织监督

院系财务预算, 须进过党组讨论和二级教代会的审议批准。特别是一些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用的支出项目 (如校内津贴、职工福利支出项目、创收结余的分配使用方案) 必须要经过二级教代会审议批准。党组织和二级教代会有权力对学院的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

四、预算执行效果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

(一) 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预算执行结束后, 要对整个学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实际执行数和预算数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财务处要对照各院系、部门的预算认真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制定整改措施。

(二) 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估考核

建立一套适合的考核评估机制,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管理要求, 管理目标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如对下列指标进行评价: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教科研成果、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主要实验设备的使用情况、学生的技能考试、就业、学院创收能力、师生对院系管理的满意度等等指标进行全面系统评价。

(三) 预算执行结果的激励

年底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应采取相应的奖惩办法。一方面对于预算执行的第一责任人, 院系负责人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年终奖励。另一方面对于各院系下年度的下拨经费, 考核靠前的可以安排下拨经费的1%至5%的奖励, 同样考核靠后的院系可以扣除1%至5%的经费。用扣除的经费来奖励排名靠前的院系, 保持预算拨款总盘子不变的基础上, 引入奖励机制, 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项靖:《加强高校二级财务预算管理的研究》, 《交流与思考》2008年第4期。

两级管理 篇5

教文[2001]03号

第一条 教学研究与评估

一、教学改革与研究

(一)学院

1、负责推进各项教学改革工作。

2、负责向学校推荐本学院申报校级以上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

3、负责院级教改项目的规划、申报审批和管理。

4、负责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成果的推广。

(二)教务处

1、负责全校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规划。

2、负责制订学校重大教学改革方案。

3、负责组织申报国家级、省(市)部级教学改革项目。

4、负责国家级、省(市)部级教学改革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

5、负责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审批、检查、管理、验收。

6、负责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经验总结、交流工作。

二、教学评估

(一)学院

1、组建院级的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对本院教学工作进行自评,将自评报告报教务处。

2、针对自评中的薄弱环节和校评估专家组的建议及意见对教学工作进行整改,同时提出教学工作的发展规划。

(二)教务处

1、制定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

2、组建校级评估专家组,对学院教学工作进行评估。

3、根据学院教学工作的整体评估情况给出等级,提出学院教学工作考核的参考数据,上报主管校长。

三、优秀教学成果评奖

(一)学院

1、负责组织推荐本学院申报各级各类优秀教学成果奖。

2、负责本院各级各类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推广工作。

(二)教务处

1、制订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组建教学成果奖评选专家组。

2、组织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报主管校长审批。

3、负责组织国家级、省(市)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

4、负责教学成果奖的奖励、宣传、推广、应用工作。

四、教学观摩评比

(一)学院

1、负责组织本学院教师教学观摩评比工作。

2、负责向学校推荐校级教学观摩评比教师人选。

(二)教务处

1、制订教学观摩评比办法,组织开展校级教学观摩评比工作。

2、参与推荐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师人选。

3、负责校级教学观摩评比获奖教师的奖励、经验交流工作。

第二条 教学建设

一、专业建设

(一)学院

1、制定本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的要求,提出专业设置申请,将专业申请相关材料报教务处。

3、负责实施本科专业建设。

4、根据发展需要,提出专业调整(撤消)方案,报教务处。

(二)教务处

1、依据相关文件制订学校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负责初审新专业申报材料,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审核、主管校长批准后报送教育部审批(或备案)。

3、审核学院的专业调整(撤消)方案,报主管校长审批。

二、课程建设

(一)学院

1、负责制定本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2、实施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估。

(二)教务处

1、制定学校的课程建设规划。

2、组织课程评估专家组进行课程评估。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

(一)学院

1、负责本院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规划的制订及CAI课件开发。

2、负责检查本院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建设、质量和效果。

3、负责本院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

4、负责向学校推荐优秀课件参与国家级、省(市)部级和校级优秀教材的评选工作。

(二)教务处(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委员会)

1、负责学校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规划的制订和实施。

2、负责组织专家对重点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进行鉴定和检查。

3、负责评选、奖励和推广使用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材建设

(一)学院

1、组织本院教师教材的申报及初审工作。

2、确定本院重点建设教材,负责其建设、检查、验收和总结,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务处。

3、向教务处推荐国家级、省(市)部级和校级建设教材。

4、负责向学校推荐教材参与国家级、省(市)部级和校级优秀教材的评选工作。

5、建立科学的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教师选用教材,积极推广国家级重点教材的使用。

(二)教务处(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

1、负责制定学校教材建设规划。

2、确定校级规划教材和重点建设教材。

3、负责组织申报国家级和省(市)部级重点建设教材。

4、负责校级以上重点建设教材的建设、检查和验收工作,并将结果向主管校长汇报。

5、负责校级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工作。

6、推荐优秀教材目录,并对各学院教材选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五、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一)学院

1、负责制定本学院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包括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

2、根据规划和评估标准建设本学院教学实验室。

3、负责本院教学实验室年度建设和五年规划项目的中期检查、最终验收和总结工作。

4、负责教学实验室评优推荐工作。

5、负责本院年度教学实验室报表的统计、填报并报教务处。

6、负责本学院教学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

(二)教务处(教学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

1、审定各学院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规划,制定学校公共教学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包括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

2、对各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重点建设教学实验室的验收(含经费使用情况)工作。

3、负责教学实验室的评优工作。

4、汇总各院教学实验室年度报表并进行全校统计,报主管校长审批后上报教育部。

第三条 教学管理

一、培养计划

(一)学院

1、制订本科新专业的培养计划,报教务处。

2、根据我校培养计划修订的原则,适时(一般四年大修订,两年小修订)提出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方案,报教务处。

3、负责实施培养计划,检查、总结培养计划的实施情况。

(二)教务处

1、负责新专业培养计划的初审,报校学术委员会审核、主管校长审批。

2、制定“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制订(修订)的实施意见”。

3、负责对培养计划修订稿初审,报校学术委员会审核、主管校长审批。

二、教学实施计划

(一)学院

1、根据培养计划制定每学年的教学实施计划,落实公共课以及跨学院开设课程。

2、制定教学实施计划,报教务处。

(二)教务处

1、负责审核教学实施计划,协调跨学院开设课程。

2、审批教学实施计划调整方案。

三、教学运行管理

(一)学院

1、组织、落实本学院日常教学活动。

2、审批教师临时调课,报教务处备案。

3、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实施教学检查、专家听课、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检查和监督教学情况。

4、协助组织本学院学生网上选课。

5、负责对本学院教学事故的处理,报教务处备案。

6、负责审批本学院学生的事病假。

7、按学校统一规格印制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表格、考卷、答题纸、成绩册、新生名单、培养计划、教学进度表等。

(二)教务处

1、组织全校本科教学运行,课程调度,教室调度。

2、组织开学初、期中教学检查,检查、监督全校本科课堂教学情况。

3、组织实施领导听课制度和学校教学质量专家调研制度。

4、负责学院路地区院校选课和开课的组织工作;负责任选课网上选课和成绩管理。

5、对于教学事故,提出对学院的处理意见,上报学校。

四、课程管理

(一)学院

1、提出课程(或教学环节)的变动、调整的原因和方案,报教务处。

2、审批新开设课程,报教务处备案。

3、负责组织制定、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报教务处备案。

(二)教务处

1、负责审批课程(或教学环节)的变动、调整方案。

2、备案新开设课程。

3、协调课程教学大纲制订、修订工作。

4、审核、备案课程教学大纲。

五、课表管理

(一)学院

1、每学期接受本学院承担的教学任务,落实任课教师,填写教学任务表,报教务处。

2、负责编排三、四年级课表,按时报教务处。

3、分发实施课表,保障教学秩序。

(二)教务处

1、根据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

2、汇总、审核学院报送的教学任务表。

3、编排一、二年级课表,统筹、审核三、四年级课表,确定全校实施课表。

4、审批课表变动。

六、考试管理

(一)学院

1、安排期中考试、考查课期末考试,组织每学期补考和毕业前补考。

2、负责落实期末考试的监考老师,报教务处。

3、负责考试命题、印制考卷、阅卷等考试组织工作。

4、进行学生考风考纪教育,组织巡视考场,总结考试情况,报教务处。

5、对考试作弊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教务处。

(二)教务处

1、编排期末考试和补考表;指定考卷印刷单位,防止印刷漏题。

2、对考场纪律、试题及阅卷质量进行抽查,并在考试后发布检查简报。

3、审定学院对考试作弊者的处理意见,上报学校。

七、学籍管理

(一)学院

1、负责每学期开学后学生注册,报教务处。

2、审核、处理学生休学、停学、复学、转学、退学、试读申请。

3、统计学生考试和补考情况,提出学生学籍处理意见,报教务处。

4、负责维护本学院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新生数据和新增课程库等)。

5、组织审核本院毕业生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报教务处。

6、填写、发放毕业生学士学位证书。

(二)教务处

1、制订学校学籍管理规定。

2、审批学院提出的学生学籍处理意见,上报学校。

3、负责办理学生学籍变动相关手续。

4、进行新生电子注册,统计每学年学籍变动情况,上报北京市教委。

5、审核毕业生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起草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审查报告,上报学校。

八、成绩管理

(一)学院

1、负责本院学生成绩库的管理,每学期录入、审核学生成绩,统计补考数据,打印成绩一览表,报教务处。

2、审查、打印毕业生成绩单,报教务处。

(二)教务处

1、负责每学期全校考试成绩汇总、统计、分析。

2、审核,验收毕业生成绩,并归档。

3、负责毕业生成绩单证明和学位证书证明。

九、辅修专业等

(一)学院

1、进行学生辅修专业的培养和经费结算。

2、进行免试推荐和报考研究生工作,报教务处。

3、实施转专业、个性化专业培养等工作,报教务处。

(二)教务处

1、负责制定辅修专业实施办法和转专业等相关规定。

2、制定免试推荐和报考研究生办法,分配保送名额,审核保送名单,报北京市研招办。

3、协调个性化专业培养、转专业、辅修专业等工作。

十、毕业设计

(一)学院

1、组建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和答辩委员会。

2、根据学校要求,制定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细则》。

3、协调到院外做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问题。

4、审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和指导教师。

5、组织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工作(思想动员、选题、开题、期中检查、答辩评分、总结归档、成绩上报、数据统计、优秀论文推荐)。

6、检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和质量。

7、配合学校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估。

(二)教务处

1、组建校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

2、制订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细则及基本规范等相关管理文件。

3、负责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开题、期中和答辩抽查。

4、组织专家对各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评估检查。

5、对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数据统计、归档和总结。

6、审定各学院推荐的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推荐表并印制本科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摘要集和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汇编。

十一、实践环节教学安排

(一)学院

1、负责本院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和相关组织工作。

2、落实实践教学安排的时间、地点(包括到其它二级教学单位的实习安排)。

3、总结本院实践教学工作并归档。

(二)教务处

1、负责汇总各学院实践环节教学安排,并制定校实践教学安排表向全校公布。

2、协调各学院实践教学安排中出现的问题。

十二、专业实习

(一)学院

1、负责本学院各专业实习大纲的制订及修订工作。

2、负责本学院专业实习的计划制定、组织落实和质量保障工作。

3、负责本学院学生与带队教师的思想动员工作。

4、负责对本院专业实习检查、考核和总结工作。

5、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

(二)教务处

1、负责制定学校专业实习指导原则和质量检查评估工作,进行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宏观协调。

2、监督检查各学院专业实习落实和执行情况。

3、负责组织定期召开专业实习经验交流和表彰工作。

十三、实验教学

(一)学院

1、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本院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

2、组织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包括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实验教材、实验教学手段等),制订改革方案,组织实施。

3、负责本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4、负责实验教学优秀成果的推广、应用。

(二)教务处

1、协调实验教学大纲的制订、修订工作。

2、组织制订实验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3、审核重大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检查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落实情况。

4、开展实验教学经验交流及优秀实验教学成果的推介工作。

十四、编制校历

(一)学院

1、落实教学校历。

(二)教务处

1、负责编制学校的教学校历,经与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协调后报学校审批。

2、印发、组织实施教学校历。

第四条 招生工作

一、招生计划

(一)学院

1、根据本院发展规划提出当年的分专业招生计划,报教务处。

(二)教务处

1、汇总各学院分专业的招生计划,经学校批准后上报教育部批准。

2、根据教育部批准情况,教务处负责落实全校分省、分专业计划。

二、招生宣传工作

(一)学院

1、协助教务处选派招生人员。

2、负责提供本院所属的专业介绍及学院整体情况介绍材料,并制作招生宣传网页,与教务处的网页相链接。

3、参加校内及北京市举办的招生咨询活动。

(二)教务处

1、负责选派、培训招生人员。

2、负责编印招生简章等招生宣传材料。

3、负责制定招生宣传计划,组织宣传咨询活动。

4、协助各省招生人员落实招生咨询活动的时间,安排宣传的行程。

三、招生录取工作

(一)学院

1、参与远程录取,了解本院的生源状况。

2、协助处理新生入学资格审查的有关问题。

(二)教务处

1、负责录取工作,完成招生任务。

2、负责调剂各地招生计划。

3、负责统计、提供新生数据,进行招生工作总结。

4、审查新生入学资格,处理有关问题。

两级管理 篇6

关键词: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6-02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和对外交流的活跃,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迅猛发展,许多学科交叉融合出新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人们意识到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对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在日益增大。很多高校也为适应时代发展纷纷增设新学科、新专业,学校内基本办学单位的数量快速增加。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实施等因素,导致基本办学单位的规模已经与之前一个学校相当,这些新问题出现使原有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在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实质是通过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使学院变成办学的主体,提高他们的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因此,近年来在我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之一。

一、原有校系管理模式的弊病

1.系级组织机构繁多,管理成本过高。原有的管理体制中往往系一级单位过多,少的有十几个,多的达到三、四十个。虽然系一级机构小,但是系担负着行政职能,因此五脏俱全,各系都设系主任、副系主任、书记、副书记等中层干部,组织机构设立系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同样需要配备各种管理人员,管理成本高负担过重。

2.管理幅度大,办事效率过低。在旧有的管理体制中,系的自我管理权限比较小,许多局部工作都要提到校一级决策层上来。从而导致校一级决策层直接管理的项目、人员过多,管理幅度过大。作为校长既要做宏观规划,决策又要忙于具体事务,使得校长们的工作由于信息传递不完备、不及时,很难快速的做出正确决策;同时由于面广量大,导致校一级对需要决策事情难于有客观、清晰的认知,往往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而学校的职能部门和系除应对日常工作外,对多数事情没有决策权限,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3.相邻相近专业重复引进人才和购置设备,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在以往的校、系两级管理模式中,一直走着条块分割的路子。系之间本来可以集中建设和使用的课程、实验室、教育资源等等,被重复建设。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也使高校在管理上耗费高昂低效的成本。

4.在校系管理体系中,由于学校的大量行政、后勤事务都要通过系管理实施,而系同时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任务,使得它们很难集中时间和精力搞好学科、专业的建设。而使系下面的教研室真正掌握学科专业培养方向,因此不利于形成“大学科”的整体优势。

二、运行两级管理模式的意义

1.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可以把相关的系按学科相近原则合并为一个院,院实系虚。合并后系不再是行政管理单位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只作为一级的教学、科研单位。合并前系一级的中层干部和组织机构通过选聘和优化组合,组成学院一级的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从而精简系级单位的管理机构和富余的管理人员。通过调整和精减的管理机构应更加合理,重新选聘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作风应有很大提高。有利于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队伍,提高工效作率和管理水平。

2.有利于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就必须让任何一级管理机构都应保持一个适当的管理幅度。实行两级管理,可以增加高校内部管理层次,缩小校一级的控制幅度。学院也可以根据学校责权利分工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人、财物等进行适时综合调配,学院还可以对全院各系的教学、科研、对外交流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

3.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学科建设方面,以学科为基础来组建的学院,可以从组织行政管理上确保消解原有专业、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原专业间难以交叉融合的局面,统筹调动原来分散在各系、所的各种资源,拓宽和优化原有的学科结构及专业结构,促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大学科群的发展。同时,凭借学科群和大学科优势,可以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和适应性强并拥有先进科技知识的综合化高素质人才,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校院两级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校院两级管理经过十几年探索,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然而在高校推行的两级管理不仅涉及学科关系的重新组和调整,同时也涉及高校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责、权、利的再分配。从目前实际运作过程来看,这些关系的重新界定和理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校、院工作职责划分界定不清,难以实际操作。造成管理重心无法实质下移,权利仍然集中在校一级决策层和各职能部门,院在承担责任的同时没有得到相应的人、财、物权利,责大权小。

2.在规模和效益方面下功夫,不注重内涵建设。

3.对划分后的工作职责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4.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学院三重一大问题的决策是实行院长负责制,还是党政共同负责制,还是交由二级教代会或者教授委员会讨论决定,目前为止全国高校没有统一规定。

5.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对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缺乏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体系,部分院校即使有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全面、准确和客观地评价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工作业绩,不利于形成有效的激励。这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管理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实行校院管理应该注意的事项

1.合理配置管理权限。两级管理的关键就要使办学自主权进一步下放。通过调整校级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内容和权限,把原属职能部门管理的大部分职权下放到二级学院之中,赋予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所属干部师资调配、学生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较大程度的决策权,使其成为既拥有相应自主权,又能相对独立运行的准办学实体。

2.优化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当前二级学院是在规模与水平的交替变化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较大幅度扩充规模之后,应把工作重点转向充实学院内涵与提高办学水平上来,同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自身的需要,不断及时地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结构。同时,从内部建设着手,扬长避短,找准和消除制约学院发展的结点,从而在竟争中靠优势特色取胜。

3.建立高效的管理系统。通过制定校院两级管理办法等文件,确定学校和学院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办事流程,明确校、院在职能、机构、决策机制和权限,明确学校、学院两级在人、财、物等方面可以支配的办学资源;通过制定、实施对学院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抓住关键,掌握动态,使学院对发展现状更清楚的认识;通过制定行政监督、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实施办法,建立起对学院工作的监督、制约、保障等相关体系,使学院的指令和学校的政策规定等得以正确执行,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可以使学校和学院内部管理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4.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二级学院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学校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制定学院总体目标,然后在学院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可行性原则、量化原则、联动原则、协作原则等制定学院内各个部门和单位、各个管理层次的子目标,各组织部门内的每位教职工确定自己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人目标,从而形成了整合一致的管理目标体系。二级学院通过制定一系列目标任务实现了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通过目标管理明确任期内所必须完成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等工作任务,才能做到有效分解学校发展的总目标,使得学校发展真正落到实处、见成效。

总之,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不但是一个系统的理论问题,更可以说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调整的问题。高校管理工作状况和管理效能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整体水平。因此,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和创新的不断深人,逐步实现校院管理职能的相应转变,提升二级学院管理水平,强化学院在学校中的二级管理地位,充分发挥学院在全校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苏朝晖.高等学校建立学院制管理模式的意义[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2]张炳生,姚志远.论高校两级管理体制的完善[J].中国高教研究,2006.

[3]祝建兵.普通高校二级管理模式运行中权利让渡思考[J].学术探索,2007.

[4]王德祥.高等学校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思考[J].发展,2010.

两级管理 篇7

一、独立学院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存在的财务问题

(一) 院属各系预算管理不完善

目前, 从我国高等院校的所有制形式及管理体制上来看, 国有事业性质的院校占有大多数, 因而预算管理制度院、系对于的资金收支管理是极为重要的, 也是上级单位对其资金管理审核的重点。由于一些院属系预算管理不完善, 给学院两级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的编制缺乏实用性。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起点, 对于预算工作起着一定的指导性作用。然而一些独立学院所属专业系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切合实际, 甚至是为了迎合上级的想法而制订一些难以执行的预算, 使得所编制的预算难以执行。另外, 一些学院的领导也认为预算管理仅是应付检查的一种形式, 对于预算的编制存在只注重形式而轻实质及执行的问题。

2.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力度不够。预算执行力不足, 是一些专业系预算管理的又一问题。一些系领导及员工在预算执行过程, 不遵守预算执行纪律, 超限额审批、越权审批问题比比皆是, 使得编制好的预算成了一纸空文, 最终变得无人问津。

3.预算执行的结果缺乏合理的考核机制。预算执行的考核对于整个预算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缺乏合理的预算执行结果考核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 会造成预算管理工作的失败。导致学院预算执行考核机制缺失的原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缺少较为健全、合理考核制度;二是缺少强有力的考核部门。首先, 没有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得相关人员对于预算执行考核的评价缺乏制度依据, 从而使其无的放矢;其次, 由于学院预算考核部门的缺位, 造成缺少去考核预算执行结果的部门及人员, 或是即使有部门来管理, 也因为学院的领导层对其授权有限, 难以形成一定的约束力。

(二) 二级院系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二级院系单位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及相应的人员配置的不足。

首先, 现行高等院校的相关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相对都比较健全、但是在独立学院下放财务管理权限以及核算权限交予下属各系时, 由于其未能及时建立、健全相应的财务制度及内控管理制度, 从而导致无力控制二级院系单位财务收支情形的出现;

其次, 缺乏内部控制人员是内控体系不健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高等院校是以教育及科研、研发为主的单位, 在财务核算方面较一般企业单位简单, 尤其二级院系将其大部分工作都投入到学术及教学等方面, 因而其在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任用上显得较为随意, 使得内部控制工作质量较低, 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

(三) 院系分级核算管理职责不明确

2000年, 我国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 (教财【2000】14号) , 文件中明确了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 其中首要的是建立健全校 (院) 长经济责任制, 国内各大高校的校 (院) 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其对于学校的经济责任负首要责任及领导责任。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一些高校的校长大多数是以搞学术出身为主, 对于财经及财务管理工作不是十分的擅长, 对于院、系经济责任的问题也不甚了解。有的校领导甚至认为, 财务管理制度及财经纪律问题应该由校财务部门负责, 与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大部分高校的校长则认为, 下属院系只要给足科研经费、相应的教研设备采购齐全、保证其做好项目研究及完成科研任务就是达到了既定目前, 至于最终成本、费用及投入产出问题则变得无人问津。各院系在这种只要权利, 而不对应义务的前提下, 导致经济责任很难落实到位, 最终致使高校内出现经济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优化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 提高院属各系的预算管理水平

首先, 应制定及编制切实可行预算。独立学院属各系在年初编制预算过程中, 应该结合自身的收支实际情况以及历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与此同时, 院本级应该对下属各系所上报的预算进行认真审核, 以保证预算真实、有效、具备可操作性。

其次, 各系对于编制好的预算在执行过程中, 应该严格遵守预算执行纪律, 各系负责人不得越权审批, 对于需要上报院主管部门及院领导审批的项目, 应该由上级单位审批。同时, 对于预算额度应该严格执行, 不得有超支行为产生。

最后, 完善预算执行结果考核机制。应该在独立学院内部设置专门的预算执行结果考核部门, 对于下属各系的预算执行结果予以考核, 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预算执行好的系给予奖励, 而预算执行差的应查明原因, 如是人为原因应对当事人予以一定的经济惩罚, 以达到“奖勤罚懒”的目的。

(二)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制度的重要性。学院应该在各系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以使得系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达到“有法可依”。学院可以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 结合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特点制定可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并以此要求各系严格予以执行。

2.合理设置内部控制人员。学院应该在其内部设立院一级的内部控制部门并合理配置内部控制工作人员, 提升内部控制部门负责人相应地位以及级别, 内部控制负责人应该直接向院领导负责并汇报工作。学院应该选用审计专业出身或是受过专门的审计专业培训的人员从事内部控制工作, 在工作需要的前提下, 也可以聘用注册会计师对学院内各系的内部控制工作予以监督或是指导, 以起到提高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作用。

(三) 加强对于学院领导经济责任的考核

目前, 在我国的教财【2000】14号文件已经明确的规定, 高等院校的负责人对于经济责任负首要责任及领导责任。首先应该提高各高校领导经济责任的认识, 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经济责任的重要性, 要让其知道高校的负责人除了要加强本校的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以外还应该对本校资金的收支及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负责, 日常工作中不能只抓教研而忽视经济责任, 应该两手一起抓;其次, 建议各高校的主管部门及审计部门应该对于院校负责人加强定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及离任审计工作, 对于审计过程中查出的经济责任问题要严肃处理。

三、总结

独立学院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应该本着“统一管理, 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 高校对于两级管理模式下所产生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对该种模式下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给予一定的优化。从而才能做到既提高了独立学院下属各系教学及科研的积极性, 又能使得独立学院的经济责任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以确保高校国有资产不受损失。

摘要:独立学院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对于增加院内各系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 独立学院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将从独立学院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存在的财务问题入手, 进而浅析如何优化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策略。

关键词:学院院系,两级管理,财务优化

参考文献

[1]刘莉.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1) .

两级管理 篇8

一、基本内涵

(一) 疾控中心业务档案。疾控中心业务档案是指疾控中心进行疾病控制与管理、卫生监测而开展的计划免疫、法定传染病或地方病监测、防疫和监督、健康卫生教育等工作的工作记录和报告结果。

(二) 疾控中心业务档案两级管理模式。疾控中心业务档案两级管理模式:是指疾控中心开展疾病控制业务形成的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中心和所两级部门, 在疾控中心综合档案室的统一监督指导下进行分级管理的档案管理模式。

二、管理范围

(一) 中心档案管理范围。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包括疫情爆发、重大事件、中毒调查的调查报告、现场调查记录和年度总结等资料。二是重点业务资料:包括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流行趋势预测;常见病、慢性病、法定传染病和地方病等疾病的防治方案及总结、卫生监测总结以及各项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等综合性报告资料。三是专题调查资料:包括调查设计、调查报告及总结和相关统计资料。四是业务工作研究档案:包括业务工作相关法规、规章、标准与技术方法 (具体包括编制说明、验证报告、研究报告) 等资料。五是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业务论文。

(二) 所管档案范围。一是常规业务资料:包括常规检测记录、小结、报告;经常性卫生检查、抽查资料和控制结果;病理检验与化验报告等相关资料。二是常规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包括一般疫情、食物中毒、污染事故的处理材料、结果和检验报告等相关资料。三是一般卫生监测健康资料:包括健康因素危害监测资料 (检验单) 、从业人员体检资料 (体检表) 、卫生知识培训资料 ( 培训教材、培训计划、培训工作总结 ) 等相关资料。

三、实施方法

(一) 建立健全业务档案工作网络体系。由疾控中心主管领导牵头、各所领导参与, 积极建立健全中心业务档案工作网络体系;制定业务档案工作总体规划、协调部门关系、解决两级管理中的各种实际困难;中心综合档案室负责各所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

(二) 建立切实可行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首先, 在深入了解各所主要业务活动领域和职能的前提下, 紧密结合《国家疾病控制规范》业务活动形成材料范围的规定, 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心档案室业务档案归档范围的确定工作。其次, 各所应针对本所业务实情, 提出本所立卷标准、确保所级档案立卷规范。最后, 必须严格规范各级档案的保管利用, 严禁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将业务档案据为己有。

(三) 加强对所级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所级档案管理人员多是兼职开展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相对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 亟需业务培训;中心综合档案管理部门应定期加强所级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继续教育, 尤其是立卷和编目领域专业培训亟待加强。

(四) 坚持两结合原则, 推行档案管理责任制。在业务档案立卷归档相应考核指标确立的前提下, 推行档案管理责任制, 必须坚持定期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业绩评价与经济责任相结合的两结合原则。

四、指导意义

(一) 业务档案两级管理, 可促进业务工作的全面提高。业务档案两级管理, 使中心业务人员能够在占有大量所级常规监测资料的基础上, 开展科学研究和医学统计分析, 提供高质量、高规格的综合性业务报告;有效杜绝干工作只停留在一般性工作小结的陈规旧习现象发生;有利于参与省级、部级、国家级疾控信息交流, 从而有效促进业务工作的全面提高。

(二) 业务档案两级管理, 可及时满足疾控工作的日常需要。疾控工作具有延续性的特点, 监测点开展疾控监测, 经常需要调查既往业务档案;监测点变更也要求各疾控所随时补充或注销原有业务资料;业务档案两级管理, 可及时满足所级疾控工作的日常需要。

参考文献

[1]曾雪兰.谈我院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管理的新思路[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0) .

[2]舒勤芬.疾控中心业务档案中心和科室两级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医院, 2006 (11) .

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篇9

1 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与原则

1.1 改革的意义

改革的意义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形成以“微观激活, 宏观调控”的财务管理体制, 使学院真正成为办学主体, 最大限度地增强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开源节流”的积极性, 增强学校整体经济实力;全面实行目标管理、成本核算、绩效考核,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以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推动人事、资产、后勤管理和分配制度等系列配套改革。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为支持学科发展、提升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 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目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 实施权责明晰的校院分级财务管理。以事权与财权相结合为核心, 真正建立起“责权分明, 事权、财权清晰, 学院成为拥有较大办学自主权的责任实体”的办学管理模式。贯彻落实校长经济责任制, 构建以学院为中心的多层次经济责任体系, 建立并完善高效的制度约束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树立“大财务”理念, 推进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政策体系, 推动学校从资源紧缺型向资源合理配置型转变。

1.3 改革的原则

改革的基本原则: (1) 坚持放财权、激活力的原则, 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将能下放到学院的财权尽量下放, 形成学院自主办学的格局, 以激发学院办学活力; (2) 坚持做增量、保民生的原则, 按“做加法”的思路, 保障各学院的经费比改革前有一定增长, 确保教职工基本待遇有所增加; (3) 坚持保重点, 上水平的原则, 对包括重点 (高端) 人才、重点学科、重要平台、重点建设, 学校设立专项保障资金, 消除各学院在引进高端人才、进行重点建设的顾虑, 促进学院上水平; (4) 坚持重导向, 保质量的原则, 通过评估监测、系数调节, 推动各学院引进教师、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 (5) 坚持重绩效、促发展的原则, 按照教育部的绩效奖励原则和指标体系, 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绩效奖励办法, 引导各学院坚持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2 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范围

2.1 调整学校和学院的经济权限

学校管理的主要经济权限包括:“五统一”:在总体把握学校办学方向的前提下, 统一制订学校财务发展规划与建设计划;统一学校教育资源统筹调配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统一制定学校财经管理政策、财会规章制度;统一规范学校的财务预决算和会计核算的管理;统一对学院的绩效考核和综合评估等。“五完善”: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 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完善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控制制度, 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完善学校国有资产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学校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 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加强对学院考核和综合评估。

学院管理的主要经济权限包括:学院预算的合理编制, 办学经费的自主调配;学院增收节支措施的完善, 收入分配方案的确定;学院内部评聘人员工资、津贴等薪酬标准的确定;学院内部经济调控手段、考核体系以及奖惩、激励机制的完善等。

2.2 划分学校和学院的费用承担范围

校级财力承担的费用包括:学校管理部门、直属事业和服务单位的人员经费、日常运行经费, 全校教职工医疗费、公积金、房改补贴, 全校离退休人员费用, 公共建设及维持费用, 专职科研人员基本保障经费, 保重点和专项建设经费, 以及对外投资等。院级财力承担的费用包括:学院人员经费、日常运行经费、专项建设经费、资产占用费等。

2.3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为鼓励学院依法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学校将各项收入分配进一步向学院倾斜。

3 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过渡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

3.1 改革的过渡方案

(1) 修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事业收入分配管理办法》, 调整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校院分配比例, 体现向下倾斜原则。 (2) 根据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的学生规模和学院实际情况, 确定不同的学生规模调节系数和学院综合调节系数, 对本科生、研究生学费收入和拨款的分配进行调整。 (3) 设立专职科研人员基本保障经费。 (4) 对提高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项目实行补贴政策、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等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适当补贴。 (5) 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专兼职院士、杰出青年、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计划获得者及二级教授以上重要人才的待遇给予特别资助。 (6) 实施重要成果奖励政策, 各学院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学校设立的教职工年终业绩奖、学生优秀奖学金等, 由学校财力承担, 各学院自行设立的奖励, 由学院财力承担。 (7) 学校设立基础学科专项、重大科学研究和重点优势学科建设专项, 对承担该类项目的学院进行扶持。同时, 学校根据当年校级财力状况, 对学科建设、队伍建设 (含高端人才引进) 给予支持, 学院必须提供必要的配套经费。 (8) 各类学生2013年底以前年度欠缴的学费, 学校将积极配合各学院催收, 催收部分的70%纳入院级财力。 (9) 实施3年过渡方案。以各学院2013年经费支出为基数, 学院收入超过基数的部分全额纳入学院财力;学院用足各类政策 (含校内创收分配政策) 仍存在缺口的, 缺口部分由学校适当补贴, 2014年按差额全额补贴, 以确保不低于上一年度, 2014年按差额2/3补贴, 2015年按差额1/3补贴, 从2016年开始学校不再补贴, 由学院自行解决。具体补贴办法由学校制订。

3.2 相关配套政策

为确保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学校将出台《院级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学校人员经费管理改革实施细则》《公房及水电有偿使用实施细则》《本科教育经费管理改革实施细则》《研究生教育经费管理改革实施细则》《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实施细则》《奖助学金管理改革实施细则》《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经费改革试行细则》等配套文件。

4 结论

财务工作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财务工作要为“一体两翼, 建高水平大学”服务, 要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 在服务过程中要加强引导与指导、规避财务风险。要坚定信心, 共同努力, 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施行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以来, 在理顺学校与学院的财经关系, 规范学院的财务行为, 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 提升教职工福利等方面成效显著, 但也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 职能部门和学院要密切配合, 通力协作, 共同研究解决。这种财务管理体制的实行, 使学校和二级学院管理的独立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学校财务统而不死, 对学院财务放而不乱, 为大学财务目标管理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体制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松令, 李国俊, 沈燕.准分散管理条件下校院两级财务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10 (3) :29-32.

[2]梁国锋.新形势下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财会研究, 2013 (10) :48-50.

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的研究 篇10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在很多高职类院校逐步推广和执行,整体趋势很好,但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上还有很多现实问题没能解决好,如:院系两级管理的统筹规划不完善、办学主体不明确,忽视长远与协调发展、院系两级管理责权划分不明确,权力具体下放程度不确定、实验管理与协调困难、监督和评估机制如何制定等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高职院校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通过调查及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旨在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培养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 院系两级管理的定义

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通过学院把部分权力的下放,使系部成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系部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局部的有效管理汇集成整体的最大效益,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种管理模式。

2 院系两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我们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运行的弊端进行一些细节调查:

(1)旧模式下,院级管理工作量较大,为一些繁琐的事务耗去很多时间精力(比如排课、实验安排、会议、各种专业技术问题的处理),而系里没有自主处理权,作用和优势也就难以突显。

(2)传统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深度和专业化程度上,难以实现。

(3)统一的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保证设施,使得学生没有进行创新实践的条件和资源配置,不利于新专业的开发。

(4)师资队伍结构不能优化整合,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对专业教师队伍水平提高不利。

(5)实验室老师所学专业与管理的实验室不匹配,造成管理能力不足或缺乏经验,所以只能人浮于事,简单应付。

以上这些细节显示,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呈现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出现许多小分区等的情况下,单一的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3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院系两级管理的统筹规划不完善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实施的关键在于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个别院校对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缺乏总体设计,过多关注注重判断改革中人、财、物的划分是否合理,而忽视了其与教学改革之间的联系及其在教学改革的目标完成情况中的作用。有些高职院校对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及时的纠正,改革也因此难以有效地推进。

3.2 办学主体不明确,忽视长远与协调发展

一些高职学院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简单地理解为院系两级在人、财、物管理上的分权和新的职责制度的制定,忽视了系部这个办学主体的长远发展。不少学校在管理体制中重视管理干部岗位竞聘,轻专业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致使许多教学骨干教师涌向管理岗位,影响了专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工作。

3.3 院系两级管理责权划分不明确

有的院校虽然规划上是院系两级管理,但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还存在问题,权力下放程度很难确定,可能会存在管理交叉情况,比如教学资源的统筹规划、对外关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院校共享的实验实习设施等。个别院校选取一两个系部作体制改革的试点,试点过程结束就一刀切全部实施。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太适合院系两级管理的部门,比如招生困难的专业资源困乏情况,新上马的专业,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的调配出现困难,这些问题在系部显然很难解决。

3.4 实验管理与协调出现新困难

一是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使用问题无法得到妥善处理。二是各院系之间的教学设备如何分配与共享问题,特别是有些实验资源有各系共用情况不好解决,管理人员之间在交叉专业之间的协作办公困难。

4 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思考与建设

4.1 明确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以系为主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权力下移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最终要以系部成为办学主体,使其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主动创新和变革,独立行使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承担相应的各种责任。院级管理部门的职能由直接控制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管理,由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

4.2 院系两级管理要优化管理和监督资源,改革要把重点放在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上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要以先进文化、办学理念等方面激发教职工,确定专业带头人、建立科研团队、选拔骨干教师并赋予一定的职责和权利。通过制定与实施目标管理制度、约束激励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以及督导、评估、考核等制度,实现从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的转变,院系应统一协调各系工作,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论证。

4.3 院系两级管理不能忽视实验室及实验教师队伍的管理

院级向系部下放管理权责,让系部管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及管理人员,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及培养方向,学院进行统一监督措施。根据各个教师专业特长人尽其用,发挥优势。

4.4 注重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把重点放在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上。院级方面应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系部应注重新专业与新专业教师的培养,在培养上要有针对性,培养的学生才有社会竞争力。

5 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实施的流程及方法

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旧管理模式的改革,这种改革必须要经过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制定新的院系两级管理模式、试点运行、具体实施、实施评价、正式实施等几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的建设:

5.1 专业建设及申报、专业计划的制定

(1)院教务处负责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对专业的审查评估,新专业申报工作的评估,专业计划的审核,重点建设专业的审核及经费审核。(2)系部主要制定本系专业建设,新专业和重点专业的申报,专业计划的制定,专业建设的经费使用等。

5.2 课程及教材建设的制定

(1)院教务处负责全院课程建设与指标体系建设,精品与重点课程的立项、管理、验收、拨发经费,对教学大纲编制和修订提出总要求,制定教材选用原则及审查等。(2)系部负责课程建设,教学大纲制定,重点或精品课程的申报实施,按要求选用教材。

5.3 师资队伍建设

(1)院级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人才引进工作,建立教师业务档案。(2)系部提出用人需求,上报学院。

5.4 教学运行管理

(1)院教务处负责教学及实践任务的统筹安排、教学任务统计、校历编制、课表协调、考试事项的安排及审查、教研活动的检查、教学质量的评估等。(2)系部负责课程安排、课表制定、教学、考试及实验管理及检查教学质量的考核等。

5.5 资金使用管理

(1)院级财务部门统筹负责各系部资金的分配与使用监督。(2)系部负责资金使用上报与使用情况。

5.6 学生管理

(1)院级设学生管理处,对各系学生管理统一协调辅导员分配,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与审查。(2)系部负责辅导员具体工作安排,学生管理细则实施、学籍管理与汇报等。

6 结束语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院系两级管理的统筹规划不完善、办学主体不明确,长远规划与协调发展、权力具体下放程度不确定,责权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将会得到较大改变,另外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完善也要随之推进,这样既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又可以量化管理,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必然会带来管理与教学水平上的进一步提升。

摘要: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为适应新的教育环境,促进自身更好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促使系部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院系两级管理改革要涉及许多问题,如何使院系两级管理模式能够顺利地实现,是改革与实施过程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改革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国锋.高职院校二级管理:运行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叶茂林,肖念.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张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8).

两级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等学校 二级学院 教学管理 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积极推进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现阶段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从管理地位上看,二级学院是一所大学的重要组织机构,是支撑学校的坚实骨架,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又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其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由以上两点不难看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其各项工作都是紧贴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的,其最终目标是通过科学的管理,使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校应摒弃过去“管得太多,统的太死”的做法,将部分管理权逐步下放到各二级学院。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谈创新型大学建设时曾明确指出, “建设创新型大学, 既需要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创新, 同时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是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重要内容, ”这其中也包含着在建设创新型大学的过程中, 高校应积极探索、研究并践行富有特色与成就的大学内部管理模式。本文就二级学院如何更好地管理进行探讨,力求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1﹑加强二级学院管理的必要性

大学的各项管理高度集中在“校”这一级层面显然不利于其各方效能的发挥和提高, 不利于学校的整体、长远发展。因为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各学院即各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 完全由学校统一管理则势必要求追求普遍性, 要求做到平衡、兼顾, 在此情况下, 仅仅依靠校一级行政管理直接进行各项事务管理, 并具体管到学院内部的各项事务, 就必然是“一刀切”, 很难做到统筹兼顾, 最终必然导致学校调控能力、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急剧下降, 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在传统的校、系二级管理体系中,“系”这一教学管理单位往往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而各专业因其自身特点不同,管理方式也会产生不同,如果一概用“大一统”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就会束缚专业与学科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综合类高等院校逐步形成了学校(学院)―学院(二级学院)―系的三级管理体系,这使高校重新划分层级管理智能成为可能。处在三级体系中层的二级学院必须妥善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合理整合学院的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监督权力,做到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具体实施和民主监督“四位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院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之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健全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2﹑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与基本内容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总则第3条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与理念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致,在具体工作中,更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校各教学环节服务,为教师授课、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不难看出,实行两级管理,可以减少高校管理的跨度,降低高校中的科研和管理重心,分散校级层面上的办学压力,调动基层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有利于建立新的高效率运行的管理机制,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效能。

美国学者帕森斯认为,组织机构可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层次,分别是基层的“技术体系”、中层的“管理系统”和上层的“制度系统”。其中,“制度系统”的功能在于把组织与更大的社会相联系,提供合法性或更高层次的支持资源[1],这一层次主要针对学校层面而言。这样,学校内部的管理层次可分为两级,即“技术体系”和“管理系统”。显然,运用帕森斯的分类,“技术体系”代表的是以系为中心的基层系统,而“管理系统”则代表位处中间层面的学院。

校、院二级教学管理,就是依据教学管理目标,按照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管理规律,在现代教学管理思想原则的指导下,选择和采用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管理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优化、决策、组织、计划、评估、调节、监督的实时管理过程。换言之,就是要把学校现有的教师、教学资源、教学信息等要素进行最优组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管理,维护和保证教学工作秩序,有条不紊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同时使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三个层次中,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对上(学校)来说是执行层,业务上受教务处的指导;对下来说是指导层,领导着下属各系(教研室)的工作。正是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承上启下,既要把学校的决策、各项任务传达布置给各教研室、学生班级具体贯彻执行,又要把完成的结果以及全院系师生的意见、要求和问题及时向教学主管部门反映、汇报,也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级学院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枢纽。

3﹑构建更为合理的校、院管理模式

在现阶段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管得太具体,二级学院只能被动地落实上级精神, 过多依赖学校, 积极性和能量不能真正发挥出来;另一方面, 学校长期陷于繁琐事物的过程管理中, 没有足够精力思考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 不能准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2]正因为此,构建构建更为合理的校、院管理模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所要必须面对的问题。

3.1二级学院管理的职能

校级管理部门其任务职能的重点和主体,应放在目标质量标准、教学活动运行规范要求等目标性管理上,并对上述要求结合教学运作过程(如期初、期中以及期末工作)实施有效管理和监控。同时,对各二级学院必备的教学运行条件予以协调服务和保障。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其任务职能的主体是:贯彻落实校级对本学院制定的目标要求,结合学院学科专业和人、财、物等资源条件予以补充完善和改革创新,重点要放在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上,以发挥教学管理的直接和基础作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任务和职能应在实现校级管理目标要求的同时,以教学活动及过程的管理为主体,这也是构建学校整体教学管理监控操作系统实现高效运转的客观要求。学校把必要的教学管理决策权限下放给二级学院,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加强教学管理的总要求。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模式。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任务,如何安排好大学的学习生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尽快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这就需要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二级学院可以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及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作为导师和班主任, 帮助学生制订成才规划, 并在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选课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学院可以通过强化学风,利用教师的道德风范、严谨教风以及渊博的学识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

在下放教学管理权限的同时,学校对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进行评价和监督,同样也是构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有效运行机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值得关注和实施[3]。在此,笔者不做更多阐述。

3.2构建更为合理的教学运行模式

教学运行管理是教学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乎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都要落到运行环节上,教学运行管理的宗旨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活动。教学运行管理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日常教学管理、组织学生进行学业修读、考试管理、日常教学管理等方面。在具体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工作都带有明显的周期性与规律性,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周而复始,因此,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制定各环节流程、优化各环节流程的方式来构建合理的教学运行模式。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选课过程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往往是学习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同学,这些同学对于网上选课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潜意识里还或多或少的存有学年制下课程安排的思想即相对固定的课程安排,这样到了选课的补退选阶段结束之后也没有选到自己应该选择的课程。而仅仅依靠“校”一级的管理很难做到面对每一个学生,解决他们在运行环节出现的问题。有鉴于此,二级学院应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作用,督促和指导学生参加网上选课(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的班导师制,是指在高校本科生教育管理中,采用导师制来构建适应学分制特点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让每位导师指导本班级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同时,加大对选课预选、正选、补退选等各阶段宣传力度。

3.3建设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是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主体,他们的管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4]。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数据处理量较少,因此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就相对较低。而随着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面临新的挑战:教学管理人员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过程的管理,以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目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助计算机管理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业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流趋势。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开发,大大优化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程,也成为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平台。新形势给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不言自明,学校作为制定制度之主体,可将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引入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做到责、权、利分明,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其工作责任心,以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

4、结束语

高校二级学院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整合全院各种资源,构建合理、合法的管理平台和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提高管理效能,为学院教学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文服务。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创新管理模式以达到上述之目的,的确值得教学管理工作者认真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黄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张吉军.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内部管理重心下移的若干思考.湖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9月,(第4卷,第9期)

[3] 陈文.关于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7年7月第20期(总第552期).

两级管理 篇12

现阶段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1. 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秘书工作只是一种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排课调课、数据统计、材料上报、会议记录、沟通信息、整理保管教学档案等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只要不呆不傻,手脚勤快,什么人都可以干得好,教学秘书工作只能起到“传声筒、保管员”的作用。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人们对教学秘书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教学秘书在基层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导致教学秘书的精神压力大,思想负担重。同时,教学秘书在职称、职务、评奖、学习、培训等方面都比同学历但岗位不同的人机会少,这样严重挫伤了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人心浮动、队伍不稳,导致一些学历高、能力强的教学秘书转为教师或调离本岗位。

2.缺乏专业培训

尽管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聘用了一批较高学历的教学秘书,但教学秘书的专业性、知识性仍未得到足够重视,绝大多数学校未对教学秘书进行培训。由于他们长期以来得不到现代高教管理方面的系列培训,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不熟悉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导致理论知识和技能严重缺乏。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下,教学秘书队伍对教学工作仍以经验型管理为主,根本谈不上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已适应不了教育发展的需要。

3.管理水平偏低

现阶段在很多高校,教学秘书工作量大,事情琐碎、繁杂、业务繁重,辅助性大,服务性强,无偿劳动多,承担的责任大。为了避免出现教学事故,他们往往疲于应付各项工作,一个院系即使有上百名教师和上千名学生,也仅仅只有一、二名教学秘书,使大部分教学秘书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更多的只是充当“救火队员”,导致个人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提高。此外,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升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学校有关部门缺乏针对教学秘书管理和考核的相关制度,没有对教学秘书工作范围出台相关的配套管理细则,实际工作中造成教学秘书无所适从。

校院两级管理下教学秘书工作新要求

1. 爱岗敬业、勇于奉献

教学秘书的工作主要是服务性工作,很多是琐碎的,不仅任务繁重,而且头绪多,牵涉到高校各个部门,有时任务急,还得同时完成几项任务,不得不加班加点,甚至连节假日也不能休息。因此,教学秘书需要有高尚的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如果没有一种服务意识和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好秘书工作的。所以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秘书人员的价值就是通过自己任劳任怨地做好服务工作,在默默无闻的平凡事业中体现出来的,只要热爱它,同样可以作出显著成绩。要着眼全局,特别是一些重大问题、重大事项,都要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全力以赴保障好、组织好、完成好。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高校的生命线,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忠诚和热爱,对教学质量的不懈追求。我们要通过加强管理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成绩,向管理要质量。为此,教学秘书更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刻明确肩上的重任,绝不可放松对教学管理质量的要求,更要有敬业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甘作无名英雄,兢兢业业地、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2. 诚实守信、团结协作

教学秘书人员处于领导身边,待人处事一定要诚实、守信、正直、公正、实事求是,做到尊重真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对待领导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越权越位。遇事多请示,多汇报,尊重领导的意见。同时,也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对待教师要态度谦虚、平易近人、积极服务。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热情服务。教学秘书的工作无小事,不论大小,都要操心,不得出差错。这就要求我们要严谨细致,不论是对待任何工作,都要经得起考验,挑得起重担,要管住自己的口、慎言、保守机密、坚持原则、周密细致、精益求精、不出差错。无论是制订教学计划,修订培养方案,还是落实教学任务,或是进行协调工作,都要坚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任何工作都要精益求精,兢兢业业,高标准、高质量的按时完成。这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做好服务及协调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同时,既要大胆工作,又要认真负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待本职工作,在实践中培养一种一心为公、尽职尽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作为社会的人,群体意识是最基本的属性之一,个人只有在团体中、在追求共同事业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所以说团结尤为重要,要加强团结,树立起办公室工作人员顾全大局、爱岗敬业、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团结协作、率先垂范、开拓进取、务实高效的群体形象,严守各项纪律,坚持廉洁奉公,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言行,时时树立全心全意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宗旨。要以实际行动展示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采,诚实守信、严谨细致、团结协作。

3. 乐于学习、开拓创新

教学秘书的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这就要求既当专家,又当通才,开拓创新,不断树立竞争意识、适应学校的竞争机制,教学秘书在专业知识、科研水平、业务技能等方面展开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处于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今天,许多学校都增加了办学层次,拓宽了专业方向,扩大了招生额,各类学生在校人数不断增加,课程门类增多,教学管理的业务信息随之急剧膨胀,传统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只有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教学秘书才能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服务。知识的陈旧、老化,必然导致思维的滞后和僵化,教学秘书要适应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具体来讲,教学秘书应该掌握下列相关知识:基础知识,包括行政管理类、语言文学类、数学统计类、法律类等,这是秘书知识结构的重要构成;专业知识,包括教学秘书所在院的相关专业知识,与秘书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辅助知识,如外语,计算机等。知识结构的完善必须是动态的,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学秘书工作的必然要求。

提高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

围绕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学校各部门要改变传统观念,为教学秘书适应新形势创造客观条件。加强思想教育,就是使教学秘书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明确教学管理是一项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管理的质量和效果。通过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牺牲精神,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此外,要重视教学秘书工作,改善教学秘书的工作待遇,充分肯定教学秘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秘书的逐步年轻化、知识化、高学历化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但目前由于高校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都与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挂钩,而教学秘书的工作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在政治待遇、利益分配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处于劣势。这就需要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提高教学秘书待遇,实现教学秘书的权责一致,这样不仅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而且对于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也大有裨益。

2.开展岗位培训

开展岗位培训,对教学秘书进行在岗继续教学,把教学秘书的培养纳入校师资培养计划内,定期和不定期地采取培训班或对外交流形式,对在岗的教学秘书进行学历和非学历的培训,校内可利用学校师资资源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可开设教育学、管理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以提高教学秘书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秘书到兄弟院校观摩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加大教学管理交流,学习兄弟院校成功管理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加以消化吸收,进一步完善本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秘书工作效率,组织教学秘书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示范分析,以提高教学秘书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3. 引入激励机制

引入激励机制,开展教学管理评估的评奖工作。奖优罚劣,优上劣下,开展教学秘书之间的岗位争优活动。对在工作中推诿拖拉,不负责任,马虎应付,管理能力差,不适合教学秘书这一岗位的人员给予处分或调换其他工作;对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业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审时可优先考虑;对管理能力突出者提供晋升机会,增强其工作的成就感。此外,建立教学秘书岗位最长年限制。教学秘书的共同特点是在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付出,学校应从人性化、科学化管理角度,给在教学秘书岗位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一些内部优惠政策,如在学校内部可以优先安置新的岗位等,解决教学秘书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工作起来更加有动力。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如何锻炼下一篇:积极价值